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精选13篇)
1.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一
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市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确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商贸流通业、仓储业、交通运输业、物流配送等相关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但总体上看,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物流业总体规模不大,传统物流所占比重较高;物流管理方式与技术装备水平比较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单一,缺乏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物流企业和服务品牌等等。我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我区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市应该起到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重要作用。陇海铁路、京九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105国道都在我市交汇,形成铁路、公路双十字交通枢纽。便利的区位交通条件为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我国产业自东向西的梯度转移、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郑州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既获得了难得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我区只有抢抓机遇,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把资源优势、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强劲的经济实力,才能把我区的经济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建设现代物流园区,培育物流企业发展。按照省政府统一布局,商丘综合物流园区是依托光彩大市场、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在陇海铁路以北、商亳高速公路以西、京九铁路和310国道交汇地带,规划建设以农产品、农资、工业品为主的豫东综合物流园区。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向园区集聚,使园区成为区域性物流企业聚集地,产生规模效益。
(二)构筑功能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
按照服务市场,分类搞活的原则,围绕农产品流通业、商贸流通业、制造业,分别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粮食棉花物流配送体系、商贸批发物流配送体系、连锁零售物流配送体系、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体系,以及特种商品物流配送体系。各物流配送体系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完善的社会化物流服务网络。
(三)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公共平台,提高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信息平台应根据实际需要,具备对配送、货代、仓储、运输、结算、客户、报关、数据交换、合同、采购、调度等相关物流流程信息管理功能。信息平台建设要具有开放性、模块化及适应性、及时性等特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安全性。
(四)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优化城市商业网点布局,规范发展一批具有现代商业特征的百货商场、大型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销售终端市场,形成功能完善、规模适中、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城市商业网点体系。引导商贸流通企业按照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改造物流流程,利用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和设备,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五)加强现代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大胆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具有较高水平的物流管理人才,组成多层次、专业化的物流人才队伍;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和各类专业教育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现代物流教育。
(六)建立物流行业协会。引导物流企业加强企业合作,建立物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收集发布、数据统计分析、企业间沟通和联系等方面的作用。通过物流行业自律管理,促进物流企业的协调发展,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同时有利于政府与企业之间信息的沟通。
2.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二
绿色物流的含义: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管理学的角度讲, 绿色物流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 连接绿色需求主体和绿色供给主体, 克服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服务和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
绿色物流与传统的物流相比, 在理论基础、行为主体、活动范围及其目标四个方面都有自身一些显著特点: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更广, 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理论;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更多, 它不仅包括专业的物流企业, 还包括产品供应链上的制造企业和分销企业同时还包括不同级别的政府和物流行政主管部门等;绿色物流的活动范围更宽, 它不仅包括商品生产的绿色化, 还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该目标的准则不仅仅是经济利益, 还包括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 并且是这些利益的统一。
一、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绿色物流逐渐引起了业界的注意, 并被认为是我国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从认识到具体操作, 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前, 绿色物流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
我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工具的增长与运输线路的增长不协调, 堵车现象严重;城市交通不畅严重影响全国交通运输网的运输效率;作为运输骨干的铁路改革进展缓慢等。交通拥挤已成为世界性的城市环境问题。据2009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国国道网的交通拥挤度为0.40, 平均日交通量达9 939辆/日, 比上年增长2.7%。物流活动的重点难点是运输活动的协调, 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效果。同时, 我国传统的交通运输业经营分散, 设备落后, 物流技术含量不高, 不能满足进行现代物流和配送的要求, 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 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不容乐观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 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中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相对较少的国家,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资源存量与经济总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以国内能源供应为例,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20余年间能源生产总量的年均增长为3.3%, 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为4.2%, 相差约0.8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能源生产增长低于能源消费增长。资源紧缺对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业来说, 资源环境存量的减少, 最终会受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 而导致资源使用费用的增加。
3. 法制建设不完善
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 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 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 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 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 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而我国在此方面还非常欠缺, 虽然也有相关的法律, 但执法不严。
4. 观念有待改变
一方面, 各级领导和政府的观念有待转变, 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传统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 更何况面向的是更先进的绿色物流, 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 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 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 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 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 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 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 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 在发展物流的同时, 要尽快提高认识, 更新思想, 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1. 积极引进和自主开发先进、适用的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而且是资源战略和环境战略的重要工具。因此, 在绿色物流中显得格外重要。首先, 先进的技术可以增加资源的供给, 还能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其次, 科技进步能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途径, 能帮助人们认识环境污染物中有害物质的情况, 还能有助于人们提高环保意识等等。
主要要做好以下几点: (1) 要加快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物流行业、企业及集团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 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水平; (2) 要认真解决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足问题, 从机制、政策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科技开发、创新和运用的能力, 才能为绿色物流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 要“产学研”联合攻关, 增强绿色物流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 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加强对物流资源的整合
我国物流市场存在着集中程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等突出问题, 导致绿色物流实施的难度加大。政府要加强对整个物流市场的调控, 打破行业垄断、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要整合企业的运营流程和经济运行流程, 提高整体效益, 还可以扩展到区域间物流的协调。要整合现有的物流设施设备等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
3. 形成有利于绿色物流发展的综合法律政策体系
物流政策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动力和基本保障。绿色物流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包括“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绿色物流标准”等。政策的实施具有目标明确、强制执行的特点, 可以对绿色物流进行法律和行政调控, 对企业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予以约束和限制。另外, 政府还可以建立有效的绿色物流激励政策, 通过经济杠杆来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
4. 传播绿色理念
绿色物流的长远发展关键在于绿色理念的传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事业。推进绿色物流发展除了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约束和激励, 还需要企业的自律和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 因此绿色理念需要长期地贯穿于全社会。
5. 制定规范的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 涉及许多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 确保政府部门间政策的协调一致, 我们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 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应是提出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协调全国和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等。绿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因此, 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 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6. 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 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 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 防止重复建设, 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 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 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 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7. 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 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包括全面质量管理 (TQM) 、电子数据交换 (ED I) 、射频技术 (RF) 、全球定位系统 (GPS)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等技术,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 而物流标准化是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工作。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 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 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
8. 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 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引导绿色物流科研工作, 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 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 多层次、多样化物流教育体系是保证物流产业形成合理人才结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 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 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 优化物流教育师资力量, 提高物流教育质量, 不断充实物流师资队伍, 大力引进海外物流人才。
结束语
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 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 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 否则就会失去竞争力。因此, 大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 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 将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摘要: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新模式, 代表了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文章就绿色物流的内涵、意义、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各解决对策作一些讨论。
关键词:绿色物流,发展现状,研究对策
参考文献
[1]夏庆明.浅谈绿色物流的发展[J].现代商业, 2007 (17) :218-219.
[2]肖刚, 姜继锋.我国绿色物流发展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 2006, (2) :27-29.
3.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三
[关键词] 绿色物流发展障碍与对策
一、我国绿色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
绿色物流(Enrironmental Iogistics)是指连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克服其空间和时间障碍的高效、快速、安全、经济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其目的和任务是企业在物流过程中要抑制和减轻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甚至破坏,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保证物流企业取得良好的效益。绿色物流从内容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也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企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也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绿色物流是以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设计、改进和构建。从性质上讲,它其实是物流管理和环境科学交叉的产物,要求在研究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时,必须考虑到环境问题。它强调和追求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及其全方位的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物流形态。由于绿色物流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极其短暂,在我国则起步更晚,所以不管是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等“硬件”支持方面,还是在服务水平、规范制度、政策引导等“软件”支持方面,绿色物流都遇到了一些障碍与问题,困扰和束缚着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概括而言,我国绿色物流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
1.观念障碍。是指在物流观念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与时俱时,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突出表现是,一方面,政府和领导的观念仍显落后,绿色物流的思想未牢固树立。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绿色物流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虽有物流的思想观念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示给我们的是绿色意识、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绿色保障。而作为连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通道——绿色物流,却鲜有人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2.政策障碍。是指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政策、法规、条例等的制定相对落后,政策的前导性和支持性没有跟上。发展绿色物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是物流绿色化的最强劲的推动者。政府应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化管理,设计和构建绿色物流建立和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政府不仅制定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合理化布局上为绿色物流的发展铺平道路。如日本政府在1966年曾制订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以提高大城市的流通机能,增强城市物流的绿色化功能。我国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曾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与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专门针对物流行业的并不是很多。政府应立足于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以消除物流领域中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推动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技术障碍。是指我国企业在绿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相对落后,物流技术和绿色物流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境保护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至于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方面,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性建议
当前我国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既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应对日益激烈的跨国物流竞争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战略选择。尤其是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提出了“绿色奥运”的主题,更使得绿色物流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物流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潜力巨大、前途广阔。发展绿色物流,实现物流绿色化,是大势所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而重大的任务。我认为,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进程,必须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动作的立场出发,方有成效。
1.从政府角度看,应加快和推进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改革,从宏观上加强对物流产业的统一规划、构建和管理,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是:(1)应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综合、统筹、全面地规划,制定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打破各部门彼此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2)应建立一个全国物流协调中心,以统一协调全国的物流布局,消除由于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外经贸部、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物流服务方式的非协调发展;(3)应加大税收、用地、信息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上,政府可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4)应加强舆论宣传和物流绿色化的造势,提高全社会的绿色物流意识,通过舆论督导和宣传教育,促使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观念,立足于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提高物流的社会化程度,支持、促进与监督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5)应规范市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努力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应建立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支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促进物流规模经济发展。
2.从企业角度看,应培育和增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物流企业是物流市场的主体,绿色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物流企业的成长壮大。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1)物流企业应积极推进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所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联合一贯制可以削减总行车量,克服物流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联合一贯制运输方式是物流现代化——绿色物流的支柱之一。(2)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的物流方式。共同配送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物流;可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可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3)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实行绿色营销,走绿色发展之路。可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4)促进和实现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标准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物流的网络化既是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也是基本要求。(5)加强培训和教育,壮大绿色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是目前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应克服以往在物流方面研究和投入微乎其微的行为习惯,适度增加物流培训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企业应将企业外部的学校教育培养和企业内部的物流实践锻炼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双管齐下、两手抓。
3.从消费者看,应积极倡导绿色需求,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范绿色物流管理。
4.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四
关于对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汇报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各级各部门把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解放思想,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民营企业得到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公司也深刻感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关怀,现站在民营企业的层面上就全县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作如下汇报。
一、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资金紧张。
除少数几个大企业外,资金短缺仍是当前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最突出的问题。一些企业产品销售形势很好,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但由于缺少资金,很难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更谈不上扩大规模。也有的项目,因为资金困难建设工期一拖再拖,不能按时投产。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虽然忠县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乌杨开发了新的工业园区,但是园区承载平台建设滞后,加之地方一些钉子户不服从地方征地政策,存在征地难的现象,致使一些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的一些早已敲定的好的项目迟迟无法动工,不能按照规划稳定发展。
(三)民营企业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
在具体的立法和政策中还残留着不少对民营经济不公平的待遇,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市场准入方面,虽然放宽了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九大领域,但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人、财、物等方面的实力不够,实际上仍被拒之门外,且部分行业仍然存在保护主义。在赋税方面,个人独资企业难以享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对民营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又向企业主征收个人所得税,双重税制不符合公平待遇。
(四)思想观念滞后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形态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种片面认识,其次我县多数群众思想闭塞,对外界缺乏了解,缺乏信息,无门路或者根本不会干,这也是束缚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另外,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做不大,虽然有个别企业做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较大规模,但总体而言,民营企业无论是平均资产规模,还是平均销售收入总额,都是比较小的。民营企业做不大,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民营企业自身怕做大,民营企业家怕做大后有风险,这最终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五)民营企业缺少优秀的人力资源
一是我县处于两翼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生活环境、个人成长空间、待遇等方面远不及沿海和重庆“一圈”等发达地区,加之多数企业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的用人留人机制,致使人员流动较大,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二是民营企业初创时,主要依靠家族的凝聚力同舟共济,克服了重重困难,依靠自身优势使企业迅速发展,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生产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任人唯亲的用人政策和粗放的管理,由于人们观念上的误区,也由于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还不能为人才提供持续有保障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所以人才进入民营企业仍然存在很大的障碍。三是普遍民营企业基层员工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时间较长,普遍民企认为现在人口多,劳力资源多,人才就必然多,不少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企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相对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四是普遍人员都觉得到企业工作都是打工的,是二等公民,虽然被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拼命往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国企的门槛挤,很多人也认为只有当公务员、在事业单位或者在国企工作才是有能力的表现,工作才稳定,才摆冠冕堂皇,老来才有一份保障,所以多数读书出来的年轻人第一选择也不会是民营企业。
(六)企业缺乏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
民营企业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十分落后,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县民营企业除部分有一定的规模,大多数仍处于小规模粗放发展阶段。部分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工艺简单、管理粗糙、产品质量差、污染较重、资源浪费、市场竞争意识滞后。另外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效应和意识不明显,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经济竞争日趋热烈的情况下,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的民营企业在价值链的分配中处于极度不利的地位,只能靠压缩利润空间求生存,发展难以为继。
(七)民营企业融资难
民营企业之间有能相互拆借,且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另外,虽然在成文的贷款政策方面,对于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基本上做到了一视同仁,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融资仍有相当的顾虑和限制。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也受限制,争取上市非常困难重重,为解资金紧张之急,往往采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还贷压力较大。
二、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在资金方面
建议上级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作民营企业发展基金。
(二)基础设施方面
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与当地居民积极协调,尽快排除障碍,完善基础设施,让企业项目更快入驻忠县工业园区。
(三)消除体制障碍,营造平等准入、公平待遇的竞争环境
在体制设置和政策制定上,进一步细化相关细则,真正建立起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等市场主体完全平等的格局,促进全县经济均衡发展。在市场准入上,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放宽经济管制,限制垄断,特别是行政垄断,允许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各个领域,切实消除“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现象,保护民营企业平等参与竞争,实行低成本扩张。在政策扶持上,建立全市民营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资本金补助等方式,在技术创新、新建项目、节能减排、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梯度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企业加快发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四)在思想观念方面
一要努力更新知识结构,使观念创新具备必要的基础和前提。二要敢闯敢冒险敢试,从企业不协调因素中发掘出新的东西。三要不怕冒险的压力。总起来说民营企业家一定冲破“ 小富即安、小成即满”等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富而思进的新观念,增强干大事、创大业、做大贡献的胆识和气魄。
(五)在人力资源方面
1、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励制度。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转变旧有的引进、培育人才观念,真正做到用人唯贤;
2、重视内部人才的培育。企业既有员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规范人才的选拔、考核、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3、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使企业留得住人。有效的激励机制,既可以调动员工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4、适当的提高员工待遇。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的离职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第一个就是钱没给到位;第二个原因就是心委屈了,现在企业留不住人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普遍员工觉得待遇偏低了;
5、给员工以美好的发展前景。每一个人都是为未来而奋斗的,如果企业没有发展前景,员工在企业里就没有发展前途,再好的待遇也留不住好的员工和人才;
6、给员工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企业是一个大的舞台,舞台越大,员工施展各自能力空间就越大,员工的自我价值就越容易实现,他们也就愿意为企业服务。
(六)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方面
1、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据专家估算,现在新技术每年平均淘汰率达20%左右),企业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2加大投入,促进“产、学、研”结合。“企业在建设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还要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企业、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进行公关,如果没有项目的依托,三方合作就缺乏一个平台和共同的目标,难以有效的组织到一起,有了基地,三方的合作就可以持续,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项目的研究,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企业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重视“产”、“学”、“研”互动,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除依靠先发优势发展起来的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严重短缺,加强企业间的互助、合作,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局限性,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能缩短“产、学、研”周期,见效较快。民营企业在选择合作创新时,对于合作目标(或项目)、合作方式、具体分工、利益分配方式及风险分担方式等都应以合同的方式予以明确,以保证各方按照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开展活动,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
(七)在融资方面
5.发展现代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五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养殖成本较高。当前,畜禽食品、饲料价格上涨较快,增加了养殖成本,许多养殖户宁愿维持现状,不愿扩大规模。
二是畜禽良种化程度不高。许多养殖户对优良品种不够了解,长期按习惯进行畜禽品种选育,使得畜禽良种化程度较低,导致出栏率低,效益不高。
三是金融部门扶持不够。养殖户真正享受小额贷款的不多,一些养殖户由于缺乏周转和发展资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当前现代畜牧业建设不断加快,在场址选择、圈舍设计、科学管理、品种引进等方面高标准、高要求,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而基层畜牧机构科技人才相当匮乏,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
二、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做到扶优扶强。对建设起点高、饲养规模大的养殖小区给予重点扶持。
二是加速品种改良,提高畜禽生产能力。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加速品种的改良和新品种引进,做好技术推广,提高生产能力。
三是加速集约化养殖,搞好养殖小区建设。在积极鼓励支持规模养殖业的发展基础上,重点加强养殖小区建设,但小区建设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不能一哄而上,不求质量。
四是大力发展专合组织,调动农民养殖积极性。大力组建和发展养殖业专合组织,分析预测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养殖户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共同抗御市场风险,整体推进畜牧业发展。
6.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六
一、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的企业及个人客户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客户往往希望贷款成本能低一些,同时贷款金额能高一些,甘肃银行针对市场上客户的需求,推出小微企业抵押贷款。抵押贷款前提是借款人或借款企业拥有产权明晰的自有或第三方所有的住宅、门市、厂房等不动产,借款人或借款企业将以上不动产作为抵押物,获得贷款资金。甘肃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抵押贷款与传统的抵押贷款最大不同在于非足额贷款,传统抵押贷款一般都是足额抵押贷款,也就是抵押住宅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能超过住宅评估金额的百分之七十,抵押门市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超过门市评估金额的百分之六十,抵押厂房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超过厂房评估金额的百分之五十,甘肃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抵押贷款,可以按照评估金额进行百分之百的放款,这极大的满足了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的欢迎。甘肃银行针对大型企业开发了流量贷款,流量贷款的对象是大品牌的产品经销商或产品供应商。流量贷款首先是要调查申请贷款企业的进出货流量记录,流量记录要求长期稳定,如流量记录波动太大,则需要进行风险分析,一般来说,越是大品牌的产品经销商或产品供应商,其流量记录越容易符合银行审查要求。流量记录实际就是借款人经营情况最直观的体现,同时也能体现出借款人的信用,以及借款人通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对于信用评价高、经营状况良好的借款人,流量贷款往往能提供更高的贷款额度,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
二、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1)业务风险迅速增长 随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总量的不断发展,甘肃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不断增长,2010年以来,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甘肃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信贷总额迅速提升,而由于当期的资信评价模式与审核制度不够严密,造成部分小微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甘肃银行需承担额外成本进行催收,同时应收账款规模的扩张,资金链运转的不顺畅也制约了甘肃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能力,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迅速增长的同时,甘肃银行信用卡业务及其他信贷业务的发展考虑到现有业务风险,市场竞争力遭到制约。业务风险增长的原因还体现在甘肃银行对于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忽略风险过程管理的基础上没有搭建适宜的风险预警机制,当业务发展操之过急时,管理层盲目关注信贷规模的增长,追求短期业绩而忽略应收账款规模控制与资金回收风险,对甘肃银行小微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破坏,一般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握市场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风险,实现平稳发展,甘肃银行需合理控制业务风险增长。(2)营销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看来,甘肃银行的小微贷款业务,贷款余额有怕提高,根据具体业务的不同,在抵押和担保方式上也有一定的调整,更是推出了多个种类的小微贷款产品,但是从总体来看,小微金融服务项目仍没有大的改进和创新,首当其冲的是各个行业上小微企业有着不同的特征,而对这些特征在把握上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上,比如对制造业来讲,一般对贷款的金额要求相对较大,周期也相对长一些,在用途上更难以分门别类,种类非常的繁多,而甘肃银行在应对制造业的小微贷款产品种类明显不能满足需求;又比如科技型的小微企业,往往其有利条件是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其融资主要途径是风险投资基金,而甘肃银行在贷款与风险投资基金融资相结合的产品上有所欠缺。另外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抵押担保的条件相对还过于严格。甘肃银行在抵押贷款业务上,往往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业绩报表等内容,对企业的潜力、专利、市场、流动资产等难以直接掌握的隐形资产抵押上很少考虑或者考虑不足,营销工作的开展遭到制约。(3)绩效考核不够完善 信贷业务最根本的要求是有效的把握风险,降低风险拨备的消耗,从而达到以最小的风险情况下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利润。而甘肃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考核上,很明显的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把握,考核目标的设定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这种不注重风险的考核指标指导下,不但会使大批的业务人员为了追逐奖励而忽略风险,最终导致甘肃银行的风险增加,还会使那些风险意识强烈的人员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奖励和取得成效,转而跳槽到其他适合的银行,造成人才的流失。另外,甘肃银行的绩效考核中并没有对贷款发放后的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设计,而这一部分工作又恰恰不能忽略的。由于小微金融业务具有金额小、数量多、面对的客户相对固定的特点,因此当银行所办理的小微金融业务达到一定的数量时,相应的后期维护、综合管理、客户维护、资金回收等一系列的工作就自然落到了业务办理人员的身上。正是因为绩效考核的激励,所以业务人员努力增加业务量,但是后期的管理就没有相应的绩效激励,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人员流失。
三、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1)合理控制信贷业务风险 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具有产业系统风险、行业集中程序风险和借贷人个人风险等风险,甘肃银行根据风险管理的策略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制定主要的风险防范策略:首先,行业选优方面。对于企业运营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大的、对资金需求变化稳定的、企业经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企业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品牌效应和用户认可度较高的、具有稳定的资金缓冲的、与内需分不开的消费品和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为优先选择;按照先进行规划再实施、大量选择的管理理念,优中选优的对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产品主要供应内需市场的企业和行业,以及各自相应的上游和下游相关产业企业,包括生产与之相配套的其他产品的企业进行支持和发展,这样就可以对经济动行过程中产生的系统风险和周期风险达到最大限度的防范的作用。其次,客户甄别方面。充分利用甘肃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主导地位的作用,经合市场信息和行业信息,对企业的现金运行等实际状况进行监控并分析,同时从该企业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相应的行业协会、中介等机构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全面掌握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等信息的掌握。在掌握了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对各类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并分析利用,最终形成便于甘肃银行进行操作的小微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标准,以此标准为依据对小微企业进行甄别,最后实现甘肃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整体评价和认识。(2)利用网络营销进行推广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有所不同,网络营销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工具,最大程度的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网络营销有自身的特点,因为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文字和语音上的沟通,除了完善的影音宣传资料外,营销人员通过网络平台与客户进行沟通。沟通的途径就是文字或者语音,对文字输入人员则要求打字速度要够快,不要让客户等待时间过长,描述的事项要清晰、简练、通俗、易懂;语音沟通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语音甜美、吐字清晰、态度热情等。根据以上分析,甘肃银行将网络营销分为售前、售中、售后三个阶段进行网络营销服务。售前服务主要针对的是甘肃银行的潜在客户,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将甘肃银行的特色、详细、优势的产品信息展示给客户,达到营销信息大范围的覆盖面。售中服务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已经接收到了甘肃银行的产品宣传,并有一定的兴趣,有购买想法的客户。在这一阶段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即使沟通软件进行沟通,通过文字或者语音,用简练的语言热情、充分、详实、周到的解答客户的问题,并对产品做出进一步的介绍,最终促成交易成功。因为甘肃银行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同期较长,因此为了维持甘肃银行的良好形象,树立品牌意识,为银行开发更多的潜在客户,对售后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较高。除了人员上,在技术上也要保证客户的售后反馈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被甘肃银行接收,并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回应。通过这种网络售后服务的途径,不但可以方便快捷的解决用户的售后问题,还可以大量节省银行的售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3)建立健全科学考核系统 通常情况下,绩效考核关注的是企业运营的规模,以企业规模的大小作为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规模为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还要兼顾以价值导向为标准的绩效考核。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与以企业规模为标准的绩效考核并不发生直接的冲突,以价值为导向,就是指在一定资本投入的条件下,以资本产生的效益回报作为评价标准,目的是达到最大收益。在银行利率由市场进行调节的大的环境下,甘肃银行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和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以扩大自身规模的方式来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因此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必然纳入银行发展的战略计划中来。甘肃银行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以利润为基础的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选择那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作为发展客户,客户同样也把规模比较大的银行作为发展客户,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正确性,但不是绝对的。与这种以大论优的观点相对应的就是以质论优的经营观念。以质论优的观念,其重点考虑的不是一个企业的规模,而是企业能够给银行带来的经济增加值,规模小的企业同样也有提供较大经济增加值的情况。因此,甘肃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和预防经营风险的同时,更应该增加对质量过硬的中小企业客户进行拓展和开发,并积极维护。
7.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人类物质文明大大提高的同时,地球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自然资源日益短缺,人类正面临着后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旨在保护地球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革命”运动,绿色化浪潮正在向社会各领域渗透。现代物流作为一个与环境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建立一种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系统,推进物流运作的绿色化,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绿色物流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1.1 绿色物流的内涵
我国在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中对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从而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绿色物流强调的是全方位对环境的保护,是一种融合了环境保护思想的物流系统。这种物流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物流与环境一体共生的关系。因此,绿色物流强调的是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物流系统,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物流。
1.2 绿色物流的特征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动脉,与环境联系最为密切,往往是生态涨落的最大制造者。由于传统的物流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从而使得物流与环境不协调,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立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绿色物流系统是对传统物流的一种否定,与传统物流相比,绿色物流具有如下特征:
(1)环保性:传统物流只注重实现物流的高效化和利益最大化,而往往造成了对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绿色物流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物流系统,更加注重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求得物流与环境的共生,通过绿色物流技术进步,减少或消除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物流与环境的共同进步。
(2)低熵性:熵是指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总呈现出的有效能量减少无效能量增加的一个不可逆过程,它是衡量系统无序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熵越高,系统越无序。所谓低熵性,就是指绿色物流系统中,资源、能源消耗少,产出高。由于绿色物流是一种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性物流,要求在物流的各个操作环节都要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有序、有度使用,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因此在物流的实施过程中呈现出系统的低熵性特点。
(3)循环性:绿色物流在传统正向物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发展正向物流的同时,发展由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循环使用等所形成的逆向物流,形成从“原材料——产品——消费——回收——再生产”的循环物流系统,实现了物流全生命周期的物质闭环运动,从而改变了传统物流末端治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1979年引入物流概念以来,物流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绿色物流还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在我国刚刚起步,人们对它的认识非常有限,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1)观念上认识不足。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关于绿色物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未引起重视。一方面,一些政府和领导只关注物流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只有物流的思想,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绿色理念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向我们展示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而对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物流环节,谁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来说,都必须尽快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决不能存在“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
(2)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一直在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也不够清晰。另外,由于物流涉及的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部门又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各自规划,从而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
(3)绿色物流技术发展滞后。绿色物流的贯彻实施,不仅依赖于绿色物流理念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还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但是目前我国物流技术发展滞后,与绿色化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例如,在物流的系统规划方面,缺乏统一的全局性规划,尚未建立统筹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在物流设备方面,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物流信息方面,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发展缓慢,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难以适应现代化对绿色物流发展的要求。
3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绿色物流还是一个全新的观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问题。因此,现阶段实施和发展我国绿色物流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绿色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它要求企业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着眼于长远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及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协同运作,积极推进物流运作的绿色化进程。当前有的观点认为,物流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只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并为其提供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便尽职尽责了,其实这只是物流运作的最基本要求,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2)积极立法,加强政府对绿色物流政策上的引导。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各种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情况下,要想迅速培育发展现代绿色物流事业,必然需要从政府的角度对现有物流活动进行规制,对物流体制进行改革,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领绿色物流运动的方向,构筑绿色物流建立和发展的框架。首先,要运用立法工具和环保政策,实施绿色物流工程。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规则,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制度化,动用舆论工具进行环境伦理、绿色观念、绿色意识的大众宣传,利用税收及收费手段对资源使用和污染制造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以基金或补贴的形式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予以鼓励和资助,利用产业政策直接限制浪费资源和制造污染产业的发展,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其次,借鉴发达国家制定与实施绿色物流政策的经验,政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绿色物流的发展进行政策上的引导:①发生源控制。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车辆的增加,导致了大气污染的加重,因此通过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发展清洁技术,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等措施来对物流污染发生源进行有效控制。②交通量规制。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优化配送路线,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最终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的运行效率。③交通流规制。主要通过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开展公路、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制定有关道路停车规则以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从而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3)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不仅涉及政府的宏观政策的调控和规制,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社会责任。因此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定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采取联合一贯制运输,优化组合各运输工具,实行单元货物配载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减少环境污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其次,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第三,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由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减少废弃物污染。最后,建立绿色供应链物流战略。物流企业不仅需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制定绿色物流的发展策略,而且还必须与供应链上其它企业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出发,制定绿色供应链物流战略,从而最终在整个供应链上形成包括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在内的绿色循环物流系统。
(4)积极引进和开发先进物流技术,建立绿色物流技术创新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且也是资源战略和环境战略的重要工具。因此,在绿色物流中显得格外重要,因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最终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支撑,最终要靠绿色物流技术来实现。但由于我国物流起步较晚,物流技术与绿色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技术瓶颈。因此运用高科技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全面开展物流企业的科学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物流的能耗和货损,增强环保能力,是发展绿色物流的技术前提。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点下功夫:①要加快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物流行业、企业集团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物流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水平。②要认真解决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不足问题,从机制、政策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推广运用的主体。只有切实提高企业科技开发、创新和运用的能力,才能为绿色物流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③要“产学研”联合攻关,增强绿色物流技术的引进吸收和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④要加强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培育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绿色物流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4 结束语
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绿色物流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倡大生产、大市场、大消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的同时,创建和发展我国的绿色物流体系,提倡节能降耗、绿色环保,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同运作,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绿色物流的经营水平,促进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未来物流业应对国际竞争,赢得市场空间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赵媛,徐风光.绿色物流的经济性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世界海运,2004(12):30-31.
[2]李可媛.绿色物流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探析[J].物流科技,2005(2):53-54.
[3]胡国杰.21世纪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2):4-5.
8.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八
【关键词】绿色金融;环境保护
一、引言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要有效治理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绿色产业,以改变目前污染型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据初步估计:我国未来每年至少需要2万亿元至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而财政资金最多只能提供其中的15%,而85%以上的绿色投资必须来自于社会资本。这就要求我国建立一个绿色金融体系,来动员和激励大量社会资金投资于绿色产业。特别是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總体战略。
二、绿色金融的含义
绿色金融是在最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的,其又经常被人们称为环境金融或者是可持续性融资。绿色金融在世界范围中发展的20多年里相关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十分广泛的研究,通过对其研究将绿色金融的概念分为四种情况。下面我将对这四种不同内容的概念进行一一阐述。
首先一种概念是在《美国传统词典》中描述的,在这个词典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如下的定义:绿色金融是环境经济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对保护环境的方式进行研究,并且在保护环境的时候使用金融工具来进行,从而使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绿色金融的第二种概念是针对金融业来进行规定的,在这个规定中相关的研究人员指出金融业对贷款政策以及贷款对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地方政策如果想要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应该将绿色产业作为一个主要的发展项目,并且在信贷投放、投量等方面对其进行支持。
绿色金融的第三个概念是说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准则,利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发展绿色产业就能够使企业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在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确定合理的绿色产业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带动企业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的最后一个概念是将绿色金融作为一种资本市场手段进行发展的。对于这个定义,相关的研究人员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就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基本含义就是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应该要从环境与金融两个方面入手,在发展金融的过程中引入生态观念,并且在发展的时候使用金融手段对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引导,使企业的发展方式能够因此得到改变,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的目标。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绿色金融概念的表述上虽然都各不相同,但从本质上看都有一个核心观点,那就是绿色金融是一种为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责任融通资金的活动,它要求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环境变化视为一种营运风险,在投资决策时考虑投资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相关成本、风险及报酬融入到考核项目的体系中。
三、我国绿色金融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我国的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体系不是十分的完善
尽管绿色金融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对绿色金融发展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其在实行的过程中所依据的体系不是十分的完善,除此之外,我国也没有建立起能够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以及政策。对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我国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相关部门忽略了对投资以及监管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尽管在我国的制度中存在一些与绿色金融有关的制度,但是其建立的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很难适应我国当前的国情。因此,在我国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过程中,如果使用这种不完善的体系就会使实施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对于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国针对绿色金融实行的政策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出现与政策不相符的情况。绿色金融存在的这个问题体现的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些企业在进行高碳与低碳的转换之后,企业运行的成本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影响,进而使企业的盈利减少,从而使部分企业发展绿色产业,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明显降低。
2.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内部的驱动力
尽管在当今的时代中,我国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绿色金融对企业发展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也很愿意在企业中实施绿色金融,但是相关的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实施绿色金融的时候还要需要相关的政府对其进行推动,并且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少企业自身及金融机构产生的驱动力。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早已经习惯了高消耗、高利润的发展能力,因此要想使企业完全接受这种能够对环境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是所获得的利润比较少的发展模式还是十分的困难的。尽管绿色金融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潜能,但是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绝大多数企业对绿色金融存在的潜能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因此即使在企业中开展了绿色金融业务,但由于其具有的专业能力十分有限,达到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因此,企业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时候就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针对这个现象相关的政府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就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驱动。
3.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战略准备并不是十分的充足
我们之所以说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准备不是十分的充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还局限在行业信贷的短期目标之上,对绿色金融长远的发展的管理还不是十分的完整。除此之外,一些已经在其内部实施了绿色金融的企业对其进行刮泥的时候也没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管理目标以及规划,对企业的文化以及组织的保证也十分的欠缺。二是一些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学习以及宣传的力度并不是很大,这种行为就会使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对绿色金融的了解不足,所以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环保意识就很容易被高利润的诱惑所打压,进而使企业在发展的时候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三是相关的单位进行绿色金融的时候需要对金融业、环保以及法律等多个专业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实施绿色金融的工作人员需要具有一个比较强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这种全面型的人才并不是很多,所以说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4.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以及市场缺少创新
我国的绿色金融还存在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够。尽管相关的金融机构针对绿色金融推出了很多对节能减排具有一定支持作用的产品,但是将这些产品与国外的相关产品进行比较就能够知道其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对金融产品进行研究的时候还停留在绿色信贷这一个十分浅显的层次之上,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产品涉足的领域也都是一些中下游环节的产品,这些产品具有的水平都比较低,获得的利润相比于其他的产品来说也比较小。除此之外,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还存着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绿色金融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十分的完善。在当今世界中,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在发展产品的过程中,仍然主要是对绿色信贷进行融资的,这就导致参与的单位中很少有非银行性质的单位,因此,在金融市场中绿色证券的发展就不是十分的完善。
5.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经常会出现不对称的现象
众所周知,要想使我国的绿色金融获得比较长久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对金融系统进行格外的关注,并且还应该要保证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与环保部门以及企业进行协调,如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应该要进行及时的沟通,避免问题越演越烈。然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单位并没有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评估的标准,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以及共享机制的建立也不是十分的完善。对于环保问题很多的企业对自身的情况进行了隐瞒,进而使信息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解决我国绿色金融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1.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创新,完善绿色金融的基本制度
要想使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制度。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出发,使制度的制度能够真正的实行。另外,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还应该要对政策支持进行一定的努力。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在制定支持政策的时候应该要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个具有激励意义的机制,从而使相关的企业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绿色金融的建设当中。
2.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积极的对其进行创新
绿色金融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发展的情况影响的最为严重的就是相关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相关的工作人员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的时候应该要树立一个绿色金融的理念,并且还应该对绿色金融与时代发展的意义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使相关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绿色金融充分的应用到企业的发展当中。另外,为了能够使绿色金融受到更多的人的了解,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对绿色金融的优势进行宣传,使社会大众与相关的企业都能够接受绿色金融的发展方式。还有就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做绿色金融的实践者,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发展的机遇,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能够得到很大的优化,企业的能力也能够因此得到很大的提高。
3.对监管的体制进行创新,对于实行绿色金融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防范
要相对监管体制进行创新,相关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相应的环保信息进行完善,并且在完善的过程中应该要与相应的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环保的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因此相关的环保单位在制定环保标准的时候应该要与时代的发展进行结。另外,相关的银行机构在进行环保的过程中纳入的信息应该要全面,如果相关的银行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不能使环保的意识被社会大众所了解。如果绿色金融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风险,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出现的风险对企业的运行产生太大的影响。还有就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对风险进行一定的防范措施,尽量避免风险的产生。
4.对绿色金融产品进行创新,使其工作的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
要想使绿色金融在我国的企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要对相应的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应该要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引入到产品当中。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大力的推行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产品,通过对这些产品的支持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还有最后一点就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加强对相关工具的创新,积极地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取长补短。
5.对相应的市场体系进行创新,使市场能够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果相关的工作人员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个现象,要想使绿色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得到改善,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该要对相关的参与主体进行扩大,并且还应该要调动其他企业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实现绿色金融。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绿色金融管理机构,进而使企业在实施绿色金融的时候能够实现有据可依,绿色金融对企業所起到的作用也会得到很大的高,绿色金融就能够由此深入到企业的运转当中。
五、结束语
从上面文章中描述的内容我们就能够知道发展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展的趋势,相关企业通过发展绿色金融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共同发展,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尽管绿色金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对其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我国很多大型企业也没有真正的实现绿色金融,针对这个内容,我国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国外先进的经验进行积极地借鉴,并且选择性的将其实施在我国的企业当中,使我国企业能够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霖.河南省绿色金融发展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2(24).
[2]宋晓玲.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13(24).
[3]李仁杰.绿色金融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金融,2014(10).
[4]张兆曦,赵新娥.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武汉金融 ,2013(5).
[5]张文中.绿色金融: 现状、 问题与趋势[J].新疆财经,2015(6):38-43.
[6]曹秀芬.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经济论坛,2015(11): 153-154.
[7]徐瑞娥.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J].经济研究参考, 2014(66):41-45.
9.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九
及对策建议思考
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在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金融服务供给,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支付业务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支付服务和产品创新乏力,迫切需要开拓便捷、高效的非现金支付业务,以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
一、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一)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主要支付系统。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通过发起行或其他银行代理等方式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加入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联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支付系统的村镇银行数量较少。(二)线下业务为主,电子支付业务发展较快。
因结算网络和功能尚不健全,村镇银行支付服务多以柜台业务为主,非现金支付业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村镇银行自主发行银行卡节奏的加快,基于银行卡业务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也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三)银行结算账户数量较少。
村镇银行因成立时间晚,提供的支付业务单一,金融服务竞争力不强,导致银行结算账户存量较小,单位账户和个人账户在全部银行机构中所占比例极低。二、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不清晰,农村支付服务延伸不够。
从现有网点布局看,村镇银行主要在县城设立营业网点,只有少部分村镇银行选择在乡镇地区设置服务网点,而且村镇银行基本都没有参加助农取款点建设。村镇银行经营的主要方向依然是资产负债业务,精力多投放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上,支付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支付服务对城镇和农村地区辐射能力较弱,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相冲突,农村地区认知度低,在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工程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支付业务种类较少,支付服务趋向同质化。
传统的支付工具和手段居于村镇银行支付业务主导地位,且相对集中和单一。在支票、银行汇票、商业汇票、本票四种业务中,村镇银行主要以办理支票业务为主。从电子支付业务看,村镇银行在所在地区布放的ATM数量不多,且多数没有申请银行卡收单资质,无法拓展商户和布放POS机,银行卡受理环境有待改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主要功能局限于查询和转账汇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卡的申请和使用。此外,村镇银行主要由城商行和农商行发起建立,运行方式、内部管理、业务模式、服务手段相差无几,且互相参照借鉴产品服务,导致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不突出。村镇银行在深化支付结算服务,开拓非现金支付产品方面急需加强。(三)系统建设滞后,清算渠道有待畅通。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使用发起行核心系统,但系统更新完善一般滞后于发起行,导致系统功能不适合村镇银行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系统使用也需要支付较高的运行维护费用。在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方面,虽然村镇银行接入了大小额支付系统,但是以间接参与者身份接入导致资金汇划效率低下,而且村镇银行未接入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便捷高效的网上跨行支付业务面临屏障。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薄弱阻碍了村镇银行提升支付业务竞争水平,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大型银行纷纷推出线上支付服务,而村镇银行没有足够能力提供相应的产品和业务。(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风险防控能力偏弱的村镇银行支付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偏低,而且很多员工是应届毕业生或非银行从业人员,经验丰富的支付岗位员工占比少,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现有工作经验积累不够,接受新业务、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弱,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对支付结算领域规章制度不能熟练掌握,办理支付业务的合规意识不足。尤其是业务处理不断向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务逐渐被替代,这些都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近几年执法检查结果来看,村镇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都存在着一定问题,相关业务潜藏着风险,如果出现问题,应急处置措施不力,会影响支付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三、村镇银行支付业务发展建议
(一)明确市场定位,提升服务“三农”发展能力。
XX年,银监会发文提出村镇银行要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强化支农支小战略定力,防止业务发展“离农脱小”。村镇银行应把县域农村作为蓝海市场,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深度挖掘长尾客户资源,立足“三农”实际需求,发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支付服务,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大户、庭院经济经营者等有潜力的客户,加大营销力度,结合客户需求,提供特色支付产品,积极参加助农取款点建设,完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网络,提升支付市场份额。在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各种渠道,加强自身优势宣传,不断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认知度。(二)丰富支付业务种类,增强突发事件下支付服务能力。
非现金支付结算业务是现阶段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发展的短板,村镇银行应发挥“小、快、活”的优势,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原则上,增加业务种类和创新开办新业务。一是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增加县域自助网点和ATM的布设,扩大银行卡受理渠道。二是创造条件开通银行汇票、商业汇票业务,丰富票据业务种类,引导客户办理票据业务。三是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开展扫码收款业务,拓展县域农村地区商户,扩展服务空间,提高服务速度和效率。四是创新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积极推进网银、掌银建设,加快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增加线上产品供给,提升突发事件下“零接触”支付服务能力,增强支付服务竞争力。(三)加强系统建设,畅通资金支付渠道。
支付系统的建设是增强金融服务能力、提高资金清算效率的基础,村镇银行应根据自身发展和财务实际,逐步加大科技力量投入,畅通支付渠道。一是加强沟通合作,自主接入农信银系统。通过农信银系统在全国县域的广大网络,促使相关支付业务得到延伸拓展。二是借鉴城商行资金清算中心和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的经验,组建村镇银行联盟。构建村镇银行清算中心,集中解决第二代支付系统接入问题。三是村镇银行要建立健全灾备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建设机房,确保网络系统安全,为各支付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四)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实现支付业务规范发展。
村镇银行应平衡业务创新和稳健经营的关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和经营环境背景,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健全内控机制。资金运营风险会随着不断创新的支付服务增加,要针对新业务新产品出台相应操作规程,尤其是票据、账户等易发生风险的业务,使内控机制覆盖所有业务环节,规范各项支付业务发展,从整体上预防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二是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应急机制可靠有效,避免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并保障业务快速恢复运行。三是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业务培训长效机制,打造高素质支付服务队伍。10.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十
(一)资金难充足。
一是银行惜贷。由于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以及征信工作的不全面,造成银行巨额储蓄不敢放贷,大量具有发展潜力、有行业优势、有广阔市场和受专业政策支持的企业“望储兴叹”,很多好的项目和新开发的产品只能“胎死腹中”。如朝阳纺织2005年因棉花收购旺季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放弃了一半的订单生产计划,企业因原料不足只能半停产半开工运行;环星油脂加工企业,因缺1000万元资金,致使日产100吨的扩规项目搁浅,造成数百万元配套生产装置作废的损失;鸿新食品和世贸公司因柑桔采摘旺季和龙虾收购旺季无资金,致使与外商签订的出口合同不能按时足量交货,造成近百万元违诺赔偿损失和信用损失。[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
二是担保运作不到位。由于**鑫源亨信两家担保公司面世伊始,资本金不足,运作经验不足,谨慎观望有余,配套风险机制也不健全,致使信用担保对多数企业而言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
三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辅导培训不够。时至今日,在**100多家规模企业中,尚无一家上市公司,就连在中小板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没有1家,这对一个平原工业强市来说是一个遗憾,但**境内的优质公司和优质资产却并不少见。以**酒业为例,今年按净资产1元增资扩股以后,股本总规模可达到1亿股以上,以日前沪深股市二级市场白酒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收盘价作参照,每股发行价格价如果定在10元以上(以**酒业的高收益、高成长性应该还不止这个价),那么一次性融资额至少在20亿元以上,(国有股部分一次性可变现4亿元左右);如果将**酒业的协作配套企业整合捆绑上市,则上市融资额还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况且这些资金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也不需要还本,因此,日前迫切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我市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进行上市融资辅导,争取一两家企业上市获得发展资金。
(二)竞争难公平。
一是打假难。**大曲系列白酒已获省多年的著名商标,且已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司法认定,“**”品牌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和智慧,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但在省内不少的地方,不法生产厂家走“假冒伪劣”的捷径,打着“**”牌子或仿照“**”的品牌到处招摇撞骗,既损害了“**”品牌形象,又造成了**酒业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撇开宜昌市境内几家假冒厂家不谈,仅随州曾都区一个制假窝点,年仿制品达20万件以上,给**酒业造成500万元的损失。枣阳、武汉、襄樊的仿制品也分别达到几万件到几十万件。今年初**酒业打假办在武汉一次就查出假冒包装物上百万件,十堰、孝感、神农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冒现象。此外,省外河南、湖南假冒品也开始泛滥,查处难度更大。
二是价格竞争不公。以**南辉电子为例,南辉电子与宜都东阳光公司的产品、技术、管理及规模在全国化成箔同行业中所占权重都比凯普松电子要大,但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凯普松,其根本原因就是凯普松的同类产品在市场的销价远低于南辉和东阳光的价格。业内人士都知道,电价成本在化成箔总成本构成中占有40%以上的比重,而凯普松生产用电价格每千瓦时仅有两角多,只有南辉电价的一半。
三是市场壁垒重重。我们的白酒、啤酒、化肥、水泥等骨干企业的产品,在很多地方限制进入,已经进入了的又限制销售,地方封锁严重,亟待形成一个规范透明的省内统一市场秩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竞争。
(三)效益难提高。
一是资源匮乏。**境内既无旅游资源,又无煤矿、磷矿、石油及其它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无电力资源,发展工业先天不足,成本昂贵。以助力水泥为例,与周边兄弟县长阳三源水泥厂相比,三源水泥厂以300万元买断了矿山5年的经营权,每年的矿石总成本是60多万元,按日前年产量60万吨计算,每吨矿石成本仅有1元,加上该厂建在矿山边,投料皮带传输机就接在矿山上,运输装卸费为零;而我们的助力每吨矿石购进价是13元,每吨到厂运费是15元,合计为28元,与三源水泥厂每吨1元的成本相比,排除长阳本地有小水电的电价优势和生产环节费用、助力水泥每吨成本要高二十多元,占每吨销价的10%以上。这对于微利的水泥行业来说,提高效益谈何容易?我们的三宁化工所需的磷矿石也是一样受制于人,省化的用煤同样也需要长途运输,费用都相当高。
二是原材料涨价带动劳动力涨价。煤、电、油、水、运输价格不断上扬,人员工资上涨,使企业的综合成本不断抬升,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很多企业只能在微利和亏损边缘上挣扎。
11.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篇十一
关键词:工业经济;国民经济;经济结构;股份制经济;矿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003-03
“十一五”时期是哈巴河县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也是面临机遇和挑战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十二五”及后期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 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五”GDP年均增长12.7%,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53%。“十一五”末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47.33%,拉动经济增长5.2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占GDP的比重都在五成以上,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5的23.46%提升到2010年的56.3%。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年均增长52.5%,工业经济拉动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和“倍增”效应。
2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实力显著增强
2010年哈巴河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是“十五”末的7倍,年均增长36.53%,比全地区“十一五”年均37.48%的增长速度低0.95个百分点。5年当中,工业总产值以2010年的24.9亿列最高,工业增加值以2007年的16亿列最高,其中2006年首次突破10亿元,仅该年的工业增加值就是“十五”期间累计完成量的3.8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总量由2005年的24.14%提高到2010年的34.33%。这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自身特点的反应,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体现,更是哈巴河县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证明。
3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股份制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哈巴河县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和政策,对影响工业经济增长的不合理结构进行大力调整,突出本县优势资源,加大对矿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力度,使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工业经济在改革调整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增加值之比为6∶94。“十一五”末,全县股份制工业企业20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5.24%;实现工业增加值15.02亿元,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9.54%。乡及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99变为2010年的0.1∶99.9,2010年重工业所占比重比2005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
4 矿业经济跨越式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哈巴河县牢固树立起“矿业兴县”的理念,坚持“科学探矿”、“规模开采”,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地质”战略,积极主动走出去,“靠大靠强,攀亲结友,嫁接改造,借力发展”,着力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优势资源转换步伐,合理整合矿产资源,逐步构建起了“大矿业”的发展格局,以矿产业的发展带动工业经济的全面提速,使整个县域经济得到快速
发展。
“十一五”矿产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矿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持续大幅提升,矿业经济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整体生产水平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全县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完成矿业增加值14.82亿元,比2005年的2.08亿元增加了12.74亿元,年均增加2.55亿元,以年均39.32%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增长;矿业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6%提高到2010年的55.3%;矿业占乡及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2.58%提高到2010年的98.22%。
5 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巴河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历了辉煌、低谷和现在的再次发展阶段。目前制约矿业发展最关键、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矿产资源丰富和地质勘探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清的矛盾,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国家的地勘投入又先天不足,县内基础地质工作程度不高,无法把矿产资源的优势尽快地发挥出来。
(2)工业企业行业间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效益差距加大。由于行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到县域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分行业看,哈巴河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布在6个行业大类中,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99%集中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中,利税总额排在末位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与其他行业的悬殊对比,也反映出哈巴河县工业经济脆弱的一面,一旦矿产品价格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将使全县经济受到巨大影响,2009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铜金属价格跌入最底谷,就是一个
实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哈巴河县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依靠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管理、提高竞争力等内在因素作用还不明显。除了采掘业企业外,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营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单一、融资困难、职工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致使企业抵抗风险能力脆弱、活力不足、竞争力弱、难以持续。
6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增储量、上规模、深加工”思路,大力发展以矿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的发展之路,带动全县经济跨越式增长。
(2)把地质勘探工作作为矿业开发的突破口,坚持走以勘探促开发、开发促发展的路子,按照“谁投资,谁勘查,谁开采,谁收益”和勘探成果有偿转让的方法,全力构建多元投资、多元决策、多元风险、多元收益的体制,形成勘探、开发、加工有机结合的机制。在地质勘探、规模开发、精深加工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加快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3)近年来,哈巴河县坚定不移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吸收了一批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兴县,参与资源的开发,有力推动了哈巴河县新型工业化发展。在资金上没有优势、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不高的状况下,我們要继续围绕本县矿产、农牧、旅游、水能等优势资源,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抢抓国家出台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重大机遇,把“争项目、促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项目促进发展,借助外力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确保哈巴河县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强工业发展后劲。同时,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市场需求,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和帮助,走出一条适合哈巴河县企业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蒋昕.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J].消费导刊,2009,(8).
[2] 赵风全,李政.试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3).
[3] 盛举.亳州工业经济发展研究[D].合肥大学,2010.
作者简介:齐红(1969-),女,甘肃武威人,供职于新疆哈巴河县统计局。
12.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十二
由表1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的社会消费品金额与2012年相比有显著的提高,也正是由于呼和浩特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内外相关知名物流企业,并相继入驻。
1 呼和浩特市物流行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思考
1. 1 物流业运作模式陈旧
呼和浩特市物流行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不大,物流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从管理模式上看,现有的物流体系已经被分割,每一项物流业务的完成都会受到好多个部门的管理,导致物流运作效率降低。以私营、个体企业为主的物流行业的组成,具有企业规模小,能够提供的物流服务种类单一,现代物流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落后是呼和浩特市物流发展的现状。无论企业规模的大与小,从管理者的角度看,都想要把企业做大业务做全,由此导致了,已承揽业务的公司不愿意将一部分对于本公司运营成本较大的物流业务委托给其他专业性较好的物流企业,从而降低了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 无法展现出现代物流企业具备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高效率的三大特色。物流业运作模式的陈旧,最终导致物流企业呼和浩特的现代物流发展规模和速度较为缓慢,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3]。
1. 2 规模小、设备落后、人才储备不足
从呼和浩特现有物流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大部分是从本土的大中型运输公司和货物仓储公司发展而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来说,自身对物流知识的学习与培训能力储备少,缺乏专业化管理。导致管理者不能运用现代的物流原理进行科学的企业管理,不能形成良好的物流企业文化。最终使得物流企业存在功能单一、规模较小,难以实现集成化的物流服务,造成对物流设备的更新缓慢,技术相对落后,不能有效的提高现代物流的技术含量。
1. 3 物流企业营销机制不健全
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没有在物流企业内部得到利用,很多企业还是延续着老一套的业务代理,没有走出去引进新的业务范围,导致呼和浩特市的大部分企业在承接物流服务和实施过程中不能处于主动状态,不能做到真正的综合性的物流及其相关产业的服务[4]。企业对于客户的重视程度不足, 没有形成一切为了客户,一切服务客户企业文化,影响了物流市场的开拓。
综上所述,以现代物流服务需要创新模式、过程、技术及组织管理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为出发点,呼和浩特市的物流服务在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及专业化程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导致物流服务缺乏创新和竞争能力。
2 呼和浩特市物流业发展对策
2. 1 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服务的改善,物流服务产出率的提高是现代物流企业集成化管理的目标。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要做到现代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尤其应该重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与运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呼和浩特市的实际建设过程中却遇到了瓶颈,从现有的物流企业方面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存在着以下两方面困难。第一,物流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信息平台的建设没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从物流企业的技术能力看,企业自身没有专业的信息管理部门,而专业的信息技术公司对于现代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又缺乏了解。
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政府加大对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 协调信息公司和物流公司权益,以政府作为项目的资助方,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项目管理,并形成切实可效的项目体系,最终使得平台建设的质量得以保证,达到预期的运营效果。
2. 2 加大政策性的扶持
政策性扶持主要应该从呼和浩特市物流园区规划与建设用地、物流服务相关税收、道路与铁路运输的收费等入手,虽然现有的政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因此,政府应该从物流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相关的调研,注重政策的落实情况的调研,形成一些相关保障措施,最终建立保障物流企业服务正常高效运转的长效机制。从而使呼和浩特市的物流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 在成长中做大做强。
2. 3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
从现代物流企业的管理层角度看,引进高级物流人才是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的管理重心,而企业对于基础物流人才的缺口更是需要快效解决的问题。呼和浩特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之一,这些制约物流企业长远发展的问题尤为显著。物流企业可以从发达城市和沿海城市引进一批高级物流人才,并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福利待遇,同时为呼和浩特市本土的物流企业培养物流人才,建立企业自培模式。物流企业要走进学校和相关的科研机构,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市场调研材料,同时为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学以致用,减少物流相关应届生毕业从入岗到独当一面的时间,更快的理解物流、完成物流。只有在合作中才能不断的提高物流企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政府也应加大教育投入,在呼和浩特市各大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 加大下岗再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减少这一行业人才的缺口。
3 结语
随着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对于物流业的需求剧增,物流企业如何进行改建,从而满足社会和人们经济水平日益增长的需求不只是成为物流企业自身的焦点话题,已经是呼和浩特市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关注的焦点。呼和浩特物流业只有注重信息化的运用,加强自身管理模式的改进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不断引进高级物流人才和培养本土物流人才,创新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改善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的作用大大提高,从而被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广泛重视。在呼和浩特市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受着一些传统思想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应通过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大政策性的扶持、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入手,提高呼和浩特市的物流发展水平。
13.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篇十三
一、全区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全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1.gdp两年增长超百亿。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17.97亿元,用短短
两年时间实现100亿元的增长量,2007年达到422.16亿元,年平均增长11.7%。而从200亿元到300亿元的增长则用了近4年时间。
2.财政收入两年增长超十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区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同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财政收入从2005年的10.77亿元,同样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内攀升到2007年的20.61亿元,年平均增长17.4%。而从1亿元到10亿元的增长则用了长达16年时间。
(二)经济发展方式初步转变
1.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全区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2005年的0.64:35.83:63.53调整为2007年的0.48:25.65:73.87。第一产业比重基本持平,第二产业下降10.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34个百分点。2007年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9.9%。
2.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所占比重持续增长。2007年全区现代服务业、教育、科研、公共管理服务等累计实现增加值142.33亿元,同比增长18.9%,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33.7%,拉动第三产业增长8个百分点。从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看,专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成为两大主导服务行业并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两大行业营业收入累计占限额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的58.1%。其中:新迁入我区的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近亿元,龙沙(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市闪创广告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东部公司、广州索迪斯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增长幅度分别达1.2倍、1.0倍、30.4%和22.4%。
3.新型工业化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区积极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经济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全区工业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持续增强。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90.31亿元,比2005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11.61亿元,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13.6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实现出口产品产值42.2亿元,增长37.0%。重点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45家企业累计实现工业产值174.4亿元,拉动全区工业增长12.7个百分点。亿元企业中近半数企业增幅达两位数增长,其中年初新成立的中海(工业)广州有限公司年产值近5亿元,广东省万里马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特百惠(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博创机械有限公司、广州五羊摩托有限公司、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增幅同比分别高达89.4%、83.7%、83.3%、79.5%和60.2%。
4.消费需求拉动作用明显提高
坚持走扩大消费需求的路线取得良好效果,全区经济发展逐步由依靠投资拉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协同拉动转变。2007年初,广百新一城、香格里拉大酒店陆续开业,填补区内无一家综合性大型购物商城、无一家五星级大酒店的空白。以销售奔驰、凌志、本田、丰田等中高档品牌汽车为主的广州中升凌志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广州市龙星行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广州合骏汽车贸易公司、广州华通丰田汽车服务公司陆续入驻我区,有力地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2007年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40亿元,同比增长30.1%;其中住宿餐饮业实现餐饮收入36.7亿元,增长25.0%。2005年至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2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仅增长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幅度高于投资23.2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近两年来,在沥滘污水处理系统、南部供水工程、广州市饮用净水系统工程、广州新洲至化龙快速路、新滘路东中西段、科韵路延长线、生物岛—大学城隧道、仑头—生物岛隧道等项目的拉动下,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56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的30.0%。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随着琶洲国际展览中心(一期)、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中洲中心、保利国际广场等高档酒店、写字楼相继落成使用,琶洲区域经济气氛日渐浓郁,众多外商企业纷纷加大投资力度。2005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98个,合同利用外资总额5.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
(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从业人员稳步增加
。2007年全区从业人员为35.84万人,比2005年增加3.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89万人,减少4621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为79.1%,比2005年提高6.1个百分点。
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7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118元,比2005年增长26.1%;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0123元,增长22.4%。
三是居民消费质量有所提高。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916元,比2005年增长36.3%,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6.4%,比2005年下降5.4个百分点;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则提高5.5个百分点。
四是社会保障和救助力度加大。2007年全区参加养老、工伤、失业、基本医疗、住院医疗、生育等基本保险参保人数合计达54.19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48.9%;“农转居”人员养老保险稳步推进,参保人数达2.13万。2007年全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共有4723户、11211人,财政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达3097万元,比2005年增长57.2%。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存在不少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一)第三产业总量偏低,优质高端商贸服务企业少
2007年我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11.86亿元,仅占广州的7.7%,相当于越秀区的27.5%、天河区的32.3%。其中传统商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高达54.7%,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区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分支机构多,总部企业少,企业经营分散,缺乏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大多为批发企业和房地产企业,服务业企业则无一家收入超10亿元。
(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区仅有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柏丽大酒店、新珠江大酒店三家4星级以上酒店,规模稍大的餐饮、休闲娱乐企业——绿茵阁咖啡厅和广州市金矿饮食娱乐有限公司年营业额均不足1亿元,唯一的综合性购物商场——广百新一城的年销售额不足2亿元,这些都不足以支撑全区143万常住人口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中心城区功能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区中心城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琵洲地区商档商务区已显雏形。但中部地区的简易厂房、仓库及专业批发市场占据大部分中心区域,并以临时搭建商铺为主,物业档次和周边的卫生、交通环境都与中心城区的功能和形象极不协调,特别是瑞康路以西片区的简陋市场已成为安全消防隐患高、管理难度大的流动人员聚居区。此外,专业批发市场占地广,税收监管难度大,安全消防隐患突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如不重视中部地区的规划引导,任其自由发展将影响我区今后发展和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三、发展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我区经济的现状来看,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认真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会展经济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档次。纵观全球,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有“两个70%”的现象,即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的70%,在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占70%。因此,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是我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目前我们面临良好的发展形势,在全市规划的四个重点建设区域中,与我区密切相关的就有三个:以会展经济为核心的琶洲地区、电视塔以南新中轴线地区、白鹅潭一河两岸文化旅游观光带。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三个重点区域的龙头作用,同时抓住“退二进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等机会,带动东、中、西部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大力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提升产业档次
一是打造琶洲现代商贸服务区。继续完善琶洲周边地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高级商务写字楼、高级酒店建设,形成企业聚集效益。以香格里拉(琶洲)大酒店、中洲中心、保利国际广场、国际采购中心等为载体,通过出台优惠政策、特设奖励等措施,重点吸引世界500强及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进驻。以会展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以会展服务、企业管理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广告策划设计、社会经济咨询、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法律服务等为主的现代商务服务业。
二是打造以新电视塔为中心的文化商业圈。积极配合推动广州新电视塔工程建设,引进《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等新闻出版、大型文化传播企业,增强文化、娱乐产业的整体实力。切实抓好联星文化星城建设,加强与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品设计、动漫制作、数码娱乐等行业。
三是规划广州大道南为新型商务中心。近期广州市出台新增税收部分返还、办公房屋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吸引跨国企业总部,预计将会有更多的总部企业落户广州。对广州大道南道路两旁要加强规划,建设商务写字楼、高档酒店、休闲娱乐中心,提高土地的投资收益率,控制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以现代化、国际化的优质商务办公环境吸引企业入驻,将广州大道南打造成为新型商务中心。
(二)大力发展中高档休闲娱乐业,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的资源和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海珠特色的休闲娱乐经济。
一是以洲头咀、太古仓、大阪仓为中心发展滨水旅游娱乐业。建设太古仓航海博物馆、大阪仓文化娱乐体育休闲馆,发展文化艺术展览、体育产业和休闲娱乐服务业。在洲头咀地区引进高档商务酒店,建设休闲广场,发展高档餐饮、娱乐服务业。结合环岛路建设,推出环岛观光路线,打造滨江沿岸休闲旅游观光区。
二是积极发展商务休闲消费中心。在迁出厂房地块引进档次高、效益好的餐饮酒店、大型购物中心、综合娱乐中心等项目,吸引国内外资金投资兴建体育场馆、休闲健身娱乐中心等,促进公益性和营利性文化体育业的发展。
三是推动发展岭南水乡生态旅游。加强对万亩果林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集约经营,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及娱乐服务设施。开发具有浓郁岭南水乡文化古村落资源的小洲村、土华村、黄埔村、石基村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保护古建筑房屋传统风貌。通过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举办绘画培训、书画节、艺术创作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小洲打造成艺术设计、创作、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画家村”。
(三)统筹中部地区规划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据规划资料显示,瑞康路以东将建成以广州tit国际纺织城科贸园、广州长江(中国)轻纺城、广州国际轻纺城、广州纺织博览为中心的现代展贸型交易市场。这四大交易市场建筑面积将达200万平方米,容纳近1万户商铺,完全可以容纳现有整个中大布匹市场近5000户布匹销售商户,为重新规划、改造我区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能。因此一方面要争取市规划建设的支持,结合路网建设,首先对瑞康路以西至东晓路片区的土地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规划建设商务写字楼、高档酒店、休闲娱乐中心、物流中心、大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在改造时兼顾多方利益,可通过政府招挂牌、给予村社资产参股或补偿物业等方式,转变村社用地性质,统一对外招商引资,提高物业档次和村社用地的使用效益,实现政府与村社双赢的局面。以此为契入点,推广至整个中部地区的改造和建设,完善中部地区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引导现有经营户逐步迁入上述四大交易市场并实行规范化经营,推动经营户进行企业化登记注册,减少个体经营户难以监控的现象,取缔无牌无证照经营摊档,避免中大布匹市场持续无限扩张、无序化恶性竞争发展趋势。
(四)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浅析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障碍和对策06-28
我国连锁超市逆向物流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11-15
绿色物流配送11-19
物流管理与绿色食品产业的关联探讨06-21
绿色物流系统中包装材料选择研究10-14
物流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07-15
广东物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09-27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09-06
物流法规存在的问题对电商的影响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