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

2024-12-13

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精选11篇)

1.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 篇一

旅游开发是当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被普遍认同的一种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的旅游场域,这种以“双赢”为初衷的开发方式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引人深思的问题,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置多种抉择的境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场域中面临的抉择

1个性保持与文化同化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以人口流动为典型特征的社会现象。旅游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强,异地游客所承载的异质文化的进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居民直接和间接的相遇,必然会引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从而引发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变迁”。[4]因此,旅游场域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面临着保持个性和被同化的抉择。“个性”,本文所指的是哲学领域当中“共性与个性”的内涵,具体是指每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等民族文化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是维系该民族文化特色的核心价值体系。从此种意义上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应该是对民族个性的利用和保持,失去了个性保持的能力,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无从谈起,相关的旅游开发也就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但是,旅游所导致的大量异质文化的进入很容易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同化”的力量和趋势,麦克唐纳(MacCannell)的研究表明,“在社区居民与来自更富裕的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之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时,社区文化和风俗就可能会用来满足游客的需求,甚至是以牺牲社区的自豪和尊严为代价”。[5]现实中也不难发现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的例子,说汉语、穿流行服饰、唱流行歌曲等外在现象不可回避,但因此而导致的青年一代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排斥和抵触、认同和自豪感的消失等形成了影响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危机。

2旅游开发的窄化与科学化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少数民族地区也在政府的作用下开始了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在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少数民族风情资源的基础上打造“××文化生态旅游”的系列产品,充分发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实现了经济效用的发挥,但“旅游业不仅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鹅,而且也会弄脏自己的巢。”[6]如我们在广西的侗寨调研时发现,观看各种具有侗族风情的舞蹈等演出之后,身着华美民族服饰的演员会热情的跟游客合影留念,但拍完之后会向游客伸手要钱;更有甚者,民族特色旅游开发完全是一味“跟风”,在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情况下套用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模式,结果因为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市场调研而只能搞成浅层次的盲目开发,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加剧了资源、环境、人力、物力的浪费。此类现象并非特例,而是一种大同小异的普遍现象,这些都是在“民族特色旅游”开发过于功利化的表现,过重的商品意识和金钱概念无疑会加速此类旅游的消亡。当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被广泛看重的时候,商品化的趋势则难以遏制,某些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不惜把传统体育等民族文化遗产当作商品出售,盲目开发、重利轻义、抛弃传统、民风退化和道德水平降低等现象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窄化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旅游开发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在规划设计之初就进行科学论证,规避不良因素的影响,以科学的方法打造真正有特色并且有助于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旅游项目,在发展的窄化与科学化之间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3经济功用发挥与传统文化贩卖

“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空间,而且可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安排剩余劳动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的途径,并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这一点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功用发挥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部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旅游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但是,在现实的利益面前出现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情况:第一,过于迎合游客口味,粗制滥造甚至扭曲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失去其传统风貌;第二,旅游开发以经济利益追逐为根本目的,出现“伪民俗”、“粗俗化”、“庸俗化”等现象。如我们在广西调研时参观了壮族的寨子,借此体验壮族婚嫁风俗,在壮寨门口,男性游客不小心就会被热情的壮族姑娘选中,在脖颈上挂上绣球,作为被选中驸马进入寨子感受壮族的婚嫁过程,背“新娘”绕场一周、喝交杯酒等等环节都可以使参与者体验到壮族婚嫁风俗的特色,但最后的“入洞房”却是“新郎”为进寨门时脖颈上挂的绣球买单和给“新娘”彩礼的环节,如此一来,游客难免心中不悦,以此手段发挥经济功用的现象实在值得商榷;第三,管理制度不健全而导致的居民私自拉客、乱收费、销售劣质旅游产品等恶意竞争现象;“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还可能由于投资者、开发者、文化主体等各方面的利益难以全面兼顾,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得不到充分尊重而缺乏动力,使民族文化逐渐脱离‘主体’而‘异化’”。[4]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贩卖,对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近乎疯狂的掠夺式挥霍,完全不顾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没有意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和科学发展会是一种可以长期获益的旅游文化资源。所以,过度开发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不仅无助于保护性传承和发展机制的形成,反而会加速可利用资源的消耗和浪费,甚至可能会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无节制的贩卖中渐渐消亡。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场域中的发展

1现代与传统的“隔离”式融合旅游场域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不可回避,但本土文化的传统性恰恰是其价值所在,不论哪种形式的开发都应该以此作为“资源”或“卖点”,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与现代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媒介宣传、管理手段等作为保障,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也难以顺利开展,因此,现代与传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何调适以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选择性重构的重要内容。基于现有旅游开发中存在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本文认为两者之间矛盾的协调可以通过“隔离”式融合来实现,具体来讲就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行景区与服务区分离的规划方式,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来保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共同存在和协调发展。“九寨沟”的开发和管理模式就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采用数字化的手段,保证每天进沟游览的游客在晚上的规定时间都必须离开景区,但有些旅游项目的景区和服务区交叉,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景点,也有现代化的宾馆和饭店,更多的则是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铺。所谓的“隔离”式融合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势可言,一方面,旅游区可以向游客提供现代化的服务,另一方面避免了因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而私自对传统建筑等居住文化、生产生活文化、节日文化等的人为改变而导致的破坏;作为游客可以在景区感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民族特色风情,又可以在服务区享受现代化的居住、餐饮、购物等服务,避免了少数居民开设私家旅馆而导致的大量现代文化的人为侵入。所以,在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民族传统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当中,规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矛盾,实现融合式的相互促进,采用“隔离”式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有其科学性和操作性。

2确立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市场导向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承载功能,如哈尼族的“打磨秋”、佤族的“跳木鼓”、彝族的“跳乐”、蒙古族和藏族的各类骑马活动,具有较强的强身健体、参与体验、休闲娱乐等突出优势,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具有特殊价值和功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会对此类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各种形式的旅游开发,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功能的同时,应该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以最终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层面进行深层次发掘,打造具有厚重感的旅游产品,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进行短周期、浅层面的开发利用,否则会造成资源、环境等的浪费,甚至加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退化和消亡。当然,基于民族文化保护的市场导向的确立主要在于政府层面,政府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出发点和发展定位起到决定作用,如果过分强调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不是着眼于保护性开发,那么,此类型的开发则难以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进一步发展。

3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实现共赢

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实现,而利益的产生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民族文化实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旅游开发公司(管理委员会)-当地居民”构成了整个利益链条,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在现实当中往往被人为的倾向性夸大,造成的后果是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失调。布迪厄指出:“任何支配,如果不通过使人们误识作为支配基础的任意武断性,从而获得人们的认可,就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8]因此,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共进是规避利益可能会导致的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所经历的“谋划-论证-起步-运营-管理-利益分配”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也不可替代。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明确职责,在科学规划、运营管理、监督检查、政策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则会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产业,不仅减少了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各种不良后果的出现,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不断地吸纳现代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当然,政府在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和决策参与权,调动居民的积极主动性,“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充分了解真实情况的基础上,按当地民族意愿,与他们共同探讨民族文化在现代如何使用、保护和发展。通过与当地民族真诚的持续的合作,使各民族增强对自己文化的信心,提高对其文化进行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的能力”。[9]

4借力旅游开发促进自然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在某种意义上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现“活态”传承的有效方式,旅游开发会创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土壤”条件和环境,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种特色的前提下,符合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到保存、保护和传承,换言之,就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然传承”。“民族文化的真正传习,应该是不离本土文化生境的、是当地民族自我完成的”。[9]这里所谓的自然传习是自然传承的先决条件和体现,一方面,“自然传习”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居民这一传承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旅游开发,会加深少数民族居民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认同,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和自豪感,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去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第二方面,“自然传习”是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常态”,是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或者摈弃了某些不利因素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传承方式,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居民对其文化流传和延续的主观需求。这种主观需求的增强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进而反哺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毕竟“民族地区最能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是本族群文化,这就需要地方族群必须强化对本族文化的认同,自觉传承本族文化,有选择的吸纳现代文化而不被同化,通过不断保持这种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使民族旅游长久不衰。”

2.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 篇二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分类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综合性的、新颖性的一项旅游活动。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游, 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 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1】

体育旅游一般包括健身类、强身类和观战类3种形式。健身类体育旅游是指由旅游者直接参与某项体育活动, 达到健身、旅游双重作用的体育旅游活动。健身类项目包括水上运动游、滑雪游、高尔夫球游、温泉康复游、武术游和医疗保健游等。强身类项目是指路途较远, 条件艰苦, 锻炼和考验参与者的体力和意志的一种体育旅游活动。因具有挑战性与自我满足感、成就感, 而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如登山、漂流、蹦极、悬崖跳水、探险、骑自行车、自驾越野车或摩托车远行。这类体育旅游项目在国外已非常普及, 参加的人很多, 但在我国此类运动才刚刚起步。竞技体育由于具有强烈的观赏性、高度的对抗性, 引起了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兴趣, 由此形成了观战类体育旅游, 如观摩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和F 1方程式赛车比赛等【2】

二、体育旅游的动因分析

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和健身的有机结合, 已经成为大众的消费时尚。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愿意选择那些更“独特”、更“奇异”、更“新颖”的旅游景点, 希望从体育旅游过程中获得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享受性的满足。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人们工作制度的改变、节假日的调整、休闲时间的增多, 关注身心健康、注重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大众最关心的问题。特别是休假制度和假期的延长与调整, 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体育旅游。

国外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表明, 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 进入国内旅游的需求增长期, 此时的旅游形态主要是观光旅游;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 旅游形态开始向休闲旅游转化, 进入出国旅游的增长期;当人均达到3000美元时, 旅游形态开始向度假旅游升级;达到5000美元则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旅游时期。2005年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突破了5000美元, 全国其他各大中城市人均GDP也都达到了2000~3000美元【3】。国内游客的旅游需求已经从以往传统的自然观光转向休闲度假旅游。据旅游部门统计, 全国旅游群体中, 以体育消费娱乐、健身康复为目的的旅游者所占比例最大。我国1995年国内旅游总人数6.39亿人次, 其中以休闲、娱乐、健身、康复为目的的旅游人数占48.7%【4】。体育旅游能够不但能让游客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异域传统文化, 而且通过让游客亲自参与体育活动达到放松身心、强健体魄的效果。体育旅游同时满足了人们对健康与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 成为旅游需求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2008年奥运会给中国体育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 提升我国的国际旅游形象和知名度

奥运会对主办国的形象塑造和改善作用是展览、会议、演出及其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在奥运会举办期间, 主办国成为全世界注目的焦点, 巨大的聚焦效应有力地提升了主办国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旅游形象。2000年悉尼奥运会使澳大利亚旅游形象品牌效益超前10年, 极大地提高了世界各国对澳大利亚旅游的热情和期望值。据澳大利亚旅游局统计, 因成功申办2000年悉尼奥运会, 1994-2004年, 到澳大利亚旅游的海外游客每年增加132万人【5】。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美丽的自然风光、辉煌的建设成就的中国来说, 这一效应会更加显著, 我国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得到大大提高, 从而能够激发海内外游客到中国观光旅游的欲望。

(二) 促进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北京申奥成功, 北京奥运会使北京乃至中国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 大大激发了海外游客到中国观光旅游的欲望。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字显示, 2007年1月-6月,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到了6336.78万人次, 同比增6.10%, 其中, 外国游客同比增长18.47%。入境旅游者的巨幅增加, 将为中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海外客源, 从而促进体育旅游国际市场的开拓。

(三) 北京奥运会提供给西藏体育旅游的发展契机

奥运会是最大的体育旅游资源, 奥运会的举办, 旅游业率先受益,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行, 不仅扩大了国外体育旅游消费的需求, 同时也提高了国内旅游者的体育参与意识, 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的开通, 西藏的体育旅游也将逐渐的成为西藏旅游开发的新趋向, 西藏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必将成为扩大市场需求并促进西藏国民经济发展的行业, 具有广阔前景与发展潜力。

四、西藏具有体育旅游的巨大优势

旅游是西藏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体育旅游又是西藏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秀丽的自然景观、高大奇绝的地形地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 使西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独特性、垄断性的总体特征, 西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是其显著特征。以现有体育旅游资源为基础, 开发以体育赛事观战游、草原休闲、雪山探险、高山滑雪为主, 各种特色体育旅游产品为辅的多种体育旅游产品, 创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可以系统开发、适合长期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旅游品牌是西藏体育产业能够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

西藏旅游优势是西藏体育旅游的前提, 体育旅游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一个区域体育旅游业的兴衰、效益的高低, 首先取决体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体育旅游开发价值的大小。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是开发体育旅游、发展体育的前提和基础。

西藏是中国的西南屏障, 国境线近4000公里, 南面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等国家接壤;东南与云南山水相连, 北面与新疆和青海毗邻, 因此具有与周边各省市优势互补, 同时也可发展边贸旅游和跨国旅游的优势。西藏地域辽阔, 地形地貌独特, 区内高原湖泊密布, 高山众多, 自然风光举世无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坡陡谷深, 风景壮观, 珠穆朗玛峰以其举世独有的高度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全世界的登山探险和旅游爱好者, 另外圣山冈仁波齐峰、圣湖纳木错景象万千, 养卓雍错、色林错、班公错等景色令人心驰神往。西藏还有与众不同的社会人文景观,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寺等古迹令人目不暇接。

浓郁的民族风情、色彩斑斓的少数传统体育有很强的娱乐性、表演性、健身性。比如马术、登山、俄多、射碧秀、摔跤、抱石头、赛牦牛等, 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乐西藏人民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对国内外旅游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西藏的民族节日中, 在活泼祥和的气氛中, 人们穿上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的民族服装, 在快乐的民族乐曲的伴奏下表演或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管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可以达到愉悦身心、锻炼身体、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目的。西藏的旅游优势是西藏体育旅游的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五、发展西藏体育旅游的对策

(一) 和谐社会、安全保障是西藏体育旅游的前提

“仓廪实而知礼节”、“太平盛世而寻欢求乐”, 人们在一个和平、稳定、和谐生活环境中, 才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没有一个安定、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根本就不可能有体育旅游的动机。所以, 和平、稳定、和谐的社会大环境是体育旅游动因产生的外部动因之一

(二) 法制化建设是西藏体育旅游的保障

只有完善了法制建设, 才能够规范体育旅游的经营环境, 才能够使各方的利益得到保障。法制化建设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必经之路, 法制化建设要求政府制定体育旅游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

(三) 人才战略是西藏体育旅游振兴的必要因素

如今, 由于西藏的体育旅游专门人才的供给不足直接限制了体育旅游的发展规模。体育旅游从产品开发到产品营销, 再到最后的产品销售服务等各个阶段, 都需要兼具体育和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参与。专门人才的缺失导致了不规范的经营, 尤其是一些具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项目, 更加需要专门人才的指导和保障游客的安全。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制订人才培养战略已迫在眉睫。

(四) 加强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应该为西藏的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依据。科学研究是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通过科学论证, 才能指导企业的理性投资;通过科学论证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后, 政府才会重视体育旅游的发展, 才会给与扶持。因此, 加大对西藏体育旅游现状、效益、以及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 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能因地制宜, 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能整合西藏的体育旅游资源, 形成西藏体育旅游的优质品牌;可以调节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 使得利益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六) 优先发展民俗体育旅游

西藏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通过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可以带动西藏的体育产业发展;开展民俗体育旅游能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使当地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 加以保护和传承;西藏民俗体育旅游具有地方特色, 它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 比一般的体育旅游资源更富吸引力, 比较容易吸引长线游客尤其是国际游客。

参考文献:【1】朱爱民等, 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8.1;【2】李勇.试论发展我国体育旅游的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2;【3】丁宗胜.旅游需求转型与旅行社营销策略转换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5) :184-185;【4】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0 (1) :30-32;【5】宁业梅.奥运会旅游效应与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20007, 12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体育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朱爱民等, 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 2008.1;

[2]李勇.试论发展我国体育旅游的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2;

[3]丁宗胜.旅游需求转型与旅行社营销策略转换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5) :184-185;

[4]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30 (1) :30-32;

3.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 篇三

[关键词] 体育旅游 发展 问题 对策

体育旅游是以旅游和体育为双重目的,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部分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我国体育旅游比较年轻,与发达国家和体育旅游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较差,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市场多元化开发不够,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

一、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賽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2.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较差

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的体育旅游专业服务人员缺乏,且尚无培训标准。

3.体育旅游产品不能满足需求

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不少来过中国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外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

二、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产业与旅游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为行业从属不同,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多,造成体育资源、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应该加强联合,相互协作,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要同国家的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和2008年奥运会结合起来,以国家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国家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制订规划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将体育旅游纳入国家整个旅游计划之中,建立全国统一的旅游市场体系;必要时可考虑体育旅游业的“适度超前”发展。

2.加大力度培养专项服务人才

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人才,这是两大产业能融合的重要条件。体育旅游分为参与体育旅游和观战体育旅游,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旅游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必须遵循科学的运动方法才能达到康体健身的目的,有许多活动项目必须经过专项指导后才能去参与,例如潜水、蹦极、攀岩等,所以参与体育旅游需要有精通科学训练的服务人员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更有效的康体健身,而且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3.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

4.加大宣传力度,突出特色

体育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健身的意识,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对各种体育赛事旅游做详细地报道,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特别是要利用2008年奥运会,大力地、全方位地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活动、旅游服务实施等内容,来提高中国的旅游品牌形象,扩大境外体育旅游群体。此外,应该实施“边建边销,以销促建,区内抓产品建设,区外抓市场促销”的开发战略。

任何旅游点要在体育旅游者心目中产生强烈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没有特色也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所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地方,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要利用本地区独特的条件创造性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赛事,为体育旅游提供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敏慧:海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

[2]谢芳:试论中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3]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

[4]戴光全朱竑:体育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3.

4.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 篇四

“十三五”期间,围绕建设“文化名县”和“创建XX特色旅游名县”的发展目标,以夯实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大力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大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力度,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实现XX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主要目标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全面推进XX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建成一批“高大上,接地气”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坚持改革创新,推进智慧旅游,打造便民高效的文化旅游服务环境。以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名县为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不断构建文旅经济发展新格局,建设两大精品旅游线路:以打造“XX”文旅品牌为目标,建设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以打造“XX文化、舞狮文化、歌圩文化、红色文化”文旅品牌为目标,加强建设壮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二、主要任务措施

(一)文化工作: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城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新建XX区文化馆、图书馆、壮族博物馆,实现科学化运营和管理。根据部颁标准,文化馆、图书馆均创建成国家一级馆,博物馆创建成国家二级馆。根据我县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广泛吸引民资,新建XX文化传承中心、XX舞狮技艺传承培训基地。

2.农村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所有村全部建成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培育一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将全区XX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升级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城区建设服务于XX镇、XX镇基层群众的文化中心。

2.文化队伍建设

(1)加强城区、乡、村三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城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队等二层单位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人员。强化村级文化协管员、文化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

(2)设立文学艺术发展基金。用于文艺作品创作、文艺作品展示和文艺人才培养,在全区文化艺术界遴选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品德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青年文化艺术人才,采取挂职锻炼、外出培训、院校进修、交流任职等措施进行培养。我区文化馆每年培训XX名乡镇(社区)群众文化艺术骨干。

3.文物保护

(1)重点文物保护和维修建设。做好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那赖遗址以及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发掘、开发利用工作。将“XX”申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做好恩阳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的重建保护、开发利用工作。

(2)专业博物馆建设,在XX景区建设“XX博物馆”。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建设一批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博物馆或展厅。

4.非遗保护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三位一体”保护体系。挖掘、整理域内“非遗”项目,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数据库。将XX山歌、XX舞狮传习基地申报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

5.文化产业发展

(1)文化旅游方面:充分挖掘XX名人、古迹、宗教、书画、诗词、戏曲、红色旅游文化资源,逐步建成XX文化公园、XX舞狮技艺传承中心、XX展览中心等。

(2)工艺美术方面:推进城区“书画一条街”建设。开发三坡麦秆花篮等文化艺术产品及衍生艺术品,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加强工艺产品设计和文化创意,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商品。“十四五”期间至少培育2个工艺美术企业。

(3)演艺娱乐方面:扶持歌舞娱乐、广告会展、文化传媒、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发展,“十四五”期间培育1-2个支柱企业。

6.特色文化建设

(1)文化品牌: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办好每年一届的“XX文艺晚会”,不断提升XX文化的影响力。有序推进诗书画艺术人才培养计划、“结对子、种文化”活动。继续办好“欢乐XX·魅力古城”等主题文艺品牌。

(2)非遗展演:办好传统文化展演展示活动,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及世界遗产日,组织开展全区非遗展演。

(二)旅游工作:

1.工作目标

2025

年,XX区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区

GDP的5.3%。利用前期资金积累,加大旅游投入,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已有项目,尝试发展新兴项目,在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泛旅游产业链;在巩固周边城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将XX区打造成XX文化旅游名城,将XX村打造成XX首选乡村休闲和养生度假综合旅游目的地。

2.重点推进项目

打造XX“旅游项目,推进XX度假村旅游基础设施、XX文化小镇、XX文化长廊项目,旅游设施不断完善。

5.体育旅游文化缺失与补偿论文 篇五

“全城出动”效应,打造赛事文化特色,营造具有感染力的赛事氛围东京马拉松是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自首次举办到被国际田联认证为金牌赛事仅仅历经了两年,也是除了伦敦、纽约马拉松之外,普通市民参与规模最大的赛事之一。东马之所以能成为当今最受热捧的赛事之一,除了具备完整的赛事流程、规范的组织形式等基本要素,是因为其达到了“全城出动”的规模效应,人人出动、人人参与。从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到赛事组委会的微观设计、再到普通市民的广泛参与,彰显了这座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兼容并济的城市的独特魅力,体现了这座城市传统的精致与现代的创新。东马的“全城出动”效应,一方面是东京普通市民人人都自愿为东马的成功举办奉献一己之力,营造了热情好客的城市氛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比赛当天前来观看比赛的民众们会提前在家里做好各式各样的传统点心等之类的小吃,沿街向参赛者无偿奉送,更有细心的民众会为参赛者提供止疼喷雾或防抽筋喷雾,打造了服务周到的赛事文化。甚至,有报道称“不是东京马拉松多出色,而是东京的观众是世界一流的”。东马在“全城出动”的效应推动下,所打造的赛事文化特色主要有两点:其一,与日本潮流的动漫文化产业巧妙结合,突出“体育+文化”的特色。马拉松运动员可以Cosplay(角色扮演)动漫人物,身着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还会时不时做出动漫人物的代表性动作、喊出经典台词,以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其二,打造体贴、细致、周到的赛事服务。首先,东马从不拒绝残疾人参赛,甚至会为盲人选手配备伴走工作者。这些工作人员会全程陪护盲人选手,为其指引道路、领取沿线补给等,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其次,东马的移动厕所供应量是最大的,起点处618个,沿途43处396个,最大限度地避免排队等候现象的发生。最后,在比赛结束时组委会还会为参赛选手提供专业的按摩、足浴服务,尽量缓解运动员疲惫疼痛等症状。综上所述,我国体育旅游文化可借鉴的提升路径有:

(1)充分调动当地市民的参与积极性。通过采用从市民当中招募临时工作人员或志愿者等方式,让市民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而不是“旁观者”,这样市民才会主动产生赛事服务责任感与赛事参与的积极性。

(2)结合举办地的特色文化,为赛事打造专属“标签”。从多民族角度来看,例如以傣族居多的城市在举办赛事的时候就可以将傣族“泼水节”的泼水习俗融入到赛事当中,赋予赛事本土、民族色彩,打造“民族”文化标签。从地理差异来讲,例如海南省可以打造“海岛”文化标签,福建省可以打造“客家”文化标签,西北地区可以打造“西域”文化标签等。

(3)从基本的卫生环境出发,提供优质周到的赛事服务。近年来,政府针对旅游提出了“厕所革命”,这是当下体育赛事旅游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型赛事的举办意味着人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现有厕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赛事的需求。除了像东马一样提供“移动厕所”,设置大量的站点数,每个站点增加厕所数量,还要加快厕所的清洁打扫频率,保持整洁程度。

(4)变单一赛程为多元化赛程,增添赛事的娱乐性、趣味性。赛程设计时在保证赛事专业化、规范化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适合业余参赛选手的娱乐性环节。以马拉松为例,可以设置“精彩瞬间”环节,在比赛中无人机载着摄像机会穿梭于人群之中,选手可以在镜头前摆各种姿势,赛后被选中“精彩瞬间”的选手会得到额外奖励。

3.2借鉴法国登山小镇的休闲产业链条,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法国休闲登山小镇沙木尼坐落于法国中部东侧,与意大利和瑞士相邻,身处阿尔卑斯主峰勃朗峰脚下的山谷里。

作为现代登山运动发源地,沙木尼仅有13000个常住居民,被称为“户外爱好者的乐园”“滑雪爱好者的圣地”,每年会有超过200万的登山滑雪爱好者和普通游客慕名而来[24]。

在打造世界知名体育旅游小镇的过程中,沙木尼小镇从自然与人文两大资源双管齐下,以登山滑雪为核心服务,围绕游客参与体育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游购娱、吃住行六大要素延长产业链,实现了体育小镇的典范打造。首先,在自然资源的开发上,沙木尼小镇海拔1035米且位于山谷中,背靠丰富的高山资源,是非常理想的登山活动的出发点。当地政府与市场组织共同合作,依托起伏不定的地形、丰富的冰雪资源开拓大型滑雪场。当地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求市场组织开发冰雪资源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并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打破当地生态环境的平衡。与此同时,沙木尼小镇没有忽视人文资源的开发。从小镇登山滑雪运动的创始来讲,就是由于人文历史的渊源。18世纪80年代,当地的猎人杰克巴尔玛和医生米歇尔帕卡尔两人首次登上了勃朗峰,两人敢于挑战、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鼓舞了整个小镇,就此引发了欧洲登山运动的热潮。总之,从小镇的创立之初就可以看出体育旅游发展的自然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决定了当地是否具有开展体育旅游的可能性。人文资源则决定了当地体育旅游是否持续健康发展。其次,沙木尼为了提高体育小镇的关注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小镇不仅仅局限于在冬季开展滑雪运动,而且追求多元化休闲运动的开发。沙木尼小镇另辟蹊径打破“滑雪小镇”的传统认知,在非雪季主动开发新鲜刺激的赛事———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使小镇一年四季热度不减。事实证明,从第一届举办至今,每年八月份小镇都会借赛事之机吸引超过名越野跑精英和数万名参赛者前来观光旅游。素,充分整合了配套的休闲服务产业链。住宿服务上,小镇上有超过50多家星级酒店、青年旅舍、家庭旅馆、公寓、露营营地等,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住宿需求。并且小镇专门设立了物业接待部门,为住宿服务制定开发标准,监督服务质量,接收消费者的投诉与咨询;饮食服务上,提供传统的沙木尼传统美食与西式休闲美食餐饮,并且营造了安静闲适的就餐氛围,消费者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峰;医疗服务上,形成急诊+医院+研究中心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如:夏蒙尼医院、高原生态系统研究中心、山地医学培训与研究所三位一体,为突发运动伤害的登山滑雪者提供及时可靠的医疗救治服务。对于登山滑雪爱好者来讲,不可缺少的就是专业向导为其指引方向。18沙木尼小镇成立了一个由34名当地户外运动爱好者组成的向导公司,由此沙木尼诞生了登山服务业。发展到现在,小镇上最大的向导公司拥有超过150名注册的专业登山向导。另外还配备有专业的高山救援队,24小时不间断地轮流值班巡逻,极大地降低了登山滑雪风险的发生。最后,整合互补体育旅游与文化娱乐产业。沙木尼小镇为了给体育旅游消费者打造难忘独特的体验感,在每年8月份举办盛大的音乐节,还会提供精彩的马戏表演、烟花表演。在体育旅游的体验之余,感受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轻松愉快的娱乐氛围。综上所述,借鉴法国登山小镇休闲产业链条打造的成熟经验,我国体育旅游文化的提升路径有:

(1)打造以多元化休闲体育为核心,以完善配套服务为补充的体育旅游产业链。例如马拉松小镇、足球小镇、冰雪小镇等以单项体育运动项目为核心发展的体育小镇,除了要着重发展核心运动项目之外,还可以整合其他的休闲运动项目到体育小镇这个平台上,使其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另外,要充分保障配套服务的齐全与专业,提供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医疗等多元化周边服务。

(2)借助国际知名赛事,发挥赛事聚集效应,打造体育旅游文化品牌。例如,上海可以借助六大国际知名赛事,一年不间断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加速打造城市名片,打造国际化、高端化、都市化的体育旅游品牌形象,进而积淀形成体育旅游文化品牌。

(3)根据不同的季节特征设计不同的休闲运动项目,避免出现空窗期。例如冰雪小镇的打造,在冰雪资源丰富的季节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在非冰雪季节可以开拓越野、登山、徒步等休闲运动项目。

(4)融入文化娱乐元素,提升体育旅游的趣味性、新颖性,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兼具的体育旅游文化。

(5)加大医疗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安全保障。

4结语

6.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论文 篇六

3.1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

Butler博士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旅游地理系教授兼主任,在长期从事安大略省北部乡村旅游景点发展演变的研究之后,于1980年在《CanadianGeographer》刊物中发表题为“TheC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ManagementofResources”一文,并由此提出了旅游景点历史演变模式,按时间发展和游客到达人数,Butler把一个旅游区的发展演变划分为3大阶段。第一阶段含开发与参与两部分,吸引的游客以少数先锋型旅游者为主,如探测旅游者等少数当地人参与旅游活动;该阶段旅游人数少,此时的旅游发展仍处在自由无序状态;旅游对环境尚不构成威胁。第二阶段包括发展、巩固和萧条3大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大量游客涌入,景点吸引各种类型的旅游者,尤其以大众旅游者为多,中、高档宾馆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设备趋于齐全;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游人大量涌入对环境的威胁日前明显。第三阶段是产品的更新开发阶段,此时的旅游者仍以大众旅游者为主,在数量上可能呈上升趋势、也可能呈下降或衰亡趋势,但无论游客数量的多寡,齐备的旅游基础设施已饱受折腾,旅游环境质量和景点的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旅游对该地区文化和环境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3.2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

一个景区的历史发展演变、景点的质量和吸引力都与该景区的环境保护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个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护,也应和该景区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呈周期循环保护状态。在景区的开发、参与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游客和当地居民卷入的人数少,远未达到旅游区的容量,旅游发展未有系统管理的存在,该阶段旅游对环境的破坏虽不明显,但已存在,因此应作为景区环境保护的开端,有关部门应对该阶段已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做及时的观察和研究,以便科学地、合理地预测和估计该景区今后旅游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景区设施建设,以及大量游人介入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程度、范围和有效保护的重点难点,为该旅游区今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环保依据。强调环保开端阶段在一个景区发展中的意义尤其重要;因为该阶段的环境破坏常常因其“微不足道”而被忽略,而后却给人带来“为时已晚”的遗憾。当景点经历迅速发展、巩固到萧条阶段时,系统的旅游环境保护措施应及时跟上,这是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游客对景点的需求呈急剧上升趋势、游人大量涌入,旅游区容量常常处于临界范围内,设施呈紧张状态,加上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旅游发展对景区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若不妥善保护和管理,环境质量和景区吸引力就会一落千丈;因此,该阶段及时系统的实施环保措施是景区旅游持续发展的关键保证。

景点的发展在历经了萧条阶段之后,可能由于旅游实业部门更新产品、加强营销手段、提高产品质量,而重现活力;也可能由于各种努力的失败而从此走向衰亡。但无论如何,对一个景区周期循环的环境保护,不会因景区衰亡阶段的到来而结束;因此,该阶段对景区环境的持续保护是景区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实现。

7.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 篇七

关键词:冬季体育,旅游资源,健康,优势

冬季体育旅游主要是指以冬季的大自然风光以为主要的特色, 以冬季相应的冰雪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方式, 一般这种旅游方式对于场地是有比较严格的要求的, 主要是冰场和滑雪场, 无论是纯自然的, 还是人工的, 都在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游客。当今,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冬季体育旅游, 并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规划。同时, 冬季体育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形势也呈现日渐上升的趋势。

1 冬季体育旅游的特点

关于体育旅游的定义, 在理论界学者们一直有着不同的探讨, 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根据现代体育学的基本原理, 对于冬季体育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 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旅游者在冬季在特定的旅游场所中, 所作的各种身体锻炼、精神娱乐、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文化方面的交流等形式的活动与体育旅游企业、旅游地点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从冬季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中, 可以引申出其具有的基本的特征,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健康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主要是体现在对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 不仅包括身体方面的健康, 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健康。但是, 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运动不足、营养不均衡、吸烟饮酒过度、精神压力过大等方面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以及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开始威胁到人们。这种现状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的心理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因此, 人们更加迫切地需要寻找一种或者几种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的体育运动方式。其中, 冬季体育运动, 在人们的这种观念的驱动下, 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运动时尚和健康时尚。

1.2 观赏性和刺激性

冬季体育运动, 无论是滑冰、滑雪都是国际体育赛场上的比赛项目之一, 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是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 由于冬季体育运动, 对于场地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无论是银白色的滑雪场地, 还是透明可见的滑冰场地, 首先要求从视觉效果上刺激观赏者及旅游爱好的视觉感受, 使其具有更为独特的观赏性, 吸引这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其中。另外, 冬季体育运动还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主要是由于冰雪项目的艺术性和技巧性比较高, 动作的难度也比较大, 对于比赛者和参与者的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也都相对较高, 因此, 比赛场上的竞争场面会相当激烈。也就是说, 冬季体育运动从高难度的动作、激烈的竞争等方面给比赛者甚至观赏者带来一定的刺激感, 冬季体育运动的刺激性也是其吸引众多人参与和观看的重要原因。

2 冬季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

从我国冬季体育的发展现状而言, 大多数都是企业承包一定的场地, 进行相应的建设及设备的购进, 此后便开始对外营业。由于受到季节和场地的影响, 一般这样的企业的规模都不是很大, 资金也不是很充裕, 在管理体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冬季体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 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在产业的管理方面也还处于探索阶段, 该产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是至今仍然困扰着旅游管理者与经营者的问题, 由此造成在滑雪场建设上重复投资现象严重, 整个行业利润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 这些问题也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 虽然, 相关部门已经对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规划和改革, 但是改革还不够彻底, 主要存在本体产业滞后、中介产业缺位等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以及冬季的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相比, 冬季体育竞赛表演行业的发展速度还是显得比较缓慢的, 而且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形成一致的步伐。另外, 由于冬季旅游中介产业的缺位, 不仅使得冬季体育的本体产业的发展不够快速, 与其他产业相比, 效益也是相对较低的, 而且也影响到了外围产业规模的扩展, 以及效能的提升。

2.3 资金匮乏, 客源结构不合理

由于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展, 对于场地、设备、工具等方面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 需要大量的专项资金的投入, 仅凭借相关政府部门的拨款, 或者企业的单纯的资金投入, 是很难形成系统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体制。另外, 由于冬季体育旅游的特殊要求, 一般适宜开展该项旅游的都是北方的城市, 对于那些生活在南方城市的人们来说,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可能不会特意到北方的城市来进行冬季体育旅游, 各地对近程客源市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 冬季体育旅游的客源比较窄, 客源结构也不够合理。

3 我国当前冬季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和发展的趋势

3.1 体育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

在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能仅仅单独开发其本身的资源, 更要与一些人文旅游资源相互结合。例如将一些民间文化风俗以及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中, 提升体育旅游项目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让更多的旅游者通过观赏, 对体育旅游项目产生兴趣, 并积极参与到这些体育旅游活动之中, 体验其中的乐趣, 了解一些民俗风情, 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

3.2 大胆构思, 勇于创新

冬季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产业, 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 但是长此以往, 要保持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来满足旅游者观赏性和参与性等各方面的需求, 就必须对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具体项目不断地进行开拓创新, 要以“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变”为基本的原则, 要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地迎合旅游者新、奇、异的需求, 这样才能使得在项目设计等方面保持一定的新颖性。

3.3 发挥地域特色优势

要开发我国体育旅游产业, 就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的实际水平以及自身的投资能力, 并且要将冬季体育旅游产业与本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狱特色相结合, 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形, 形成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另外, 还要是消费者的需求为主导, 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本为条件, 以效益为核心, 开发综合性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 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形成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冬季体育旅游产业。

3.4 加强体育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结合

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不仅仅要注重经济效益, 更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重要的方式就是对体育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积极保护体育旅游环境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实际开发中, 要以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加强体育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注重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倡导健康消费、绿色消费, 促进体育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发展冬季旅游产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加大冬季体育旅游对外开放的力度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 受到体育国际化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顺应体育国际化的趋势下, 按照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 打破传统的经营管理, 加大冬季体育旅游的对外开放的力度。

4.2 加强组织领导, 整体协调, 防止重复建设

冬季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 要在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和大力指导下, 相关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 针对市场的发展形式及广大旅游者的需求, 共同做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发展规划, 主要包括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形式, 参与到国内外的各种公司或者个人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 以及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旅游产品的购置、建立相关的俱乐部的管理体制等方面。

4.3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在冬季体育率哟产业的发展方面, 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是不容忽视的, 主要包括交通设施、旅游设备、邮政电讯设施、接待设施等, 还要注重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的提高,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用一流的服务吸引一流的游客的服务宗旨, 争取让每一位旅游者满意, 为提高旅游综合服务供给能力奠定基础。

5 结语

总之, 冬季体育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并且凭借其优势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地区和部门要有效抓住这一契机, 加强冬季体育旅游的发展, 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华, 才力伟.冰雪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冰雪运动, 2006 (05) .

8.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 篇八

羌族体育是羌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羌族居民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羌族体育活动,是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是领略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大草原风光的快速通道,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相交汇融合的地带,其中羌族占总人口的28.27%,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享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的美誉。在历史的变迁中,羌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体育文化。而古羌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受地域、生产生活、军事、尚武、宗教祭祀、礼仪、民俗、风俗等诸多因素影响,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在新的历史时期,羌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已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发展研究方向。“5.12”地震后,全国掀起了抢救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潮,使这一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汶川县的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该地区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乡村特色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可进行开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

汶川旅游产业现状

汶川县行政区划有6个镇(威州镇、漩口镇、映秀镇、水磨镇、绵虒镇、卧龙镇)、8个乡(雁门、克枯、龙溪、草坡、银杏、耿达、白花、三江),东邻彭州、都江堰市,南接崇州、大邑县,西界宝兴县与小金县,西北至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面积8820平方千米,以羌、藏、回等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恢复重建中,汶川紧抓历史发展机遇,加快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步伐。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使该地区近年来的旅游业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目前境内有大熊猫的研究和主要繁殖地——卧龙国家自然保护区,水磨古镇、三江5A生态旅游区、映秀地震遗址、萝卜羌寨、西羌大峡谷等旅游景点。尽管汶川县的旅游业自2008年“5.12地震”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旅游业在该地区尚属新兴产业,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交通不方便、资金短缺,通讯技术滞后、经验欠缺等不利因素影响,使该地区的旅游业持续发展急需思考的问题。

羌族体育文化特征及发展

羌族体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征服自然,求得生存的现实,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生活地域环境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极其浓厚的民俗文化特点。汶川在文化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羌族特色的体育文化,这种民族体育文化与该地区的民众生产生活相联系,并得以生存和发展,从《释比图经》中能看到羌族的各种赖以生存的骑射、拳脚等活动。千古流传的本土文化演绎了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休闲体育项目,其形式内容多样、广博,健身娱乐融为一体,与其他民族相交融,成为汶川体育旅游的一大亮点,也为四川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与素材。

地震后,抢救、保护、发掘、整理成为该地区以及国内外学者、专家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系列的批示和条例(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使包括羌族体育在内的羌族传统文化保护获得了制度环境的保障,使其羌族体育文化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羌族体育的健身娱乐和参与性较强,文化特色鲜明,震后,社会对羌族文化的关注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旅游资源的开发更加丰富,旅游产业发展更为迅速。在“羌历年”和“古羌文化节”等盛大的节日活动中,也引入了推杆、莎朗、爬天杆、荡秋等部分羌族体育活动,深受当地民众和游客喜爱,同时,游客的需要也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羌族体育活动的行列中,使这一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可行性

羌族传统体育与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羌族体育文化带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羌族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两者互利互惠,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汶川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必将成为一种“互为肢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丰富的资源

羌族传统体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与广博文化外延的民俗资源,汶川是羌族聚居地之一,其特殊的地域环境、民俗民风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羌族体育120余项,这些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与当地节日庆典、风俗风情、乡村野味、民族歌舞、民族服装紧密相连,已渗入到民众生产生活中,共同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点的旅游资源。诸如藏羌锅庄、爬山、漂流、野营等已融入旅游过程之中,不自觉地成为旅游产品,这些丰富的羌族体育文化资源,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绚丽的风土人情,从多视角审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力,给地区旅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资源开发可带动地区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

随着汶川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使羌族体育与旅游之间紧密相连,成为旅游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震后汶川的旅游风景区如水磨、三江、映秀等地的经营者,都借助该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为依托,以浓厚的民俗风情为基础,与羌族体育文化密切结合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如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羌历年、古羌文化艺术节”,已由单纯的娱乐竞技活动向多功能、多角度和深层次发展,成为集体育竞赛、民族文化、旅游、经贸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盛大聚会。在当前体育市场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为羌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nlc202309051143

旅游经济发展促进羌族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随着汶川旅游投入加大、设施逐步完善、产品日趋成熟,美丽汶川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汶川作为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旅游地,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据汶川县旅游局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县共计接待游客近600.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102.2万元,2013年接待游客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4亿元。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旅游是一种流动极强的活动,但也是进行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一个过程。这种旅游者之间的交流和活动,为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旅游已成为旅游者了解和体验羌族体育文化的平台,成为促进羌族体育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了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互动发展的要旨

建立机制 完善建设

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建立起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加大旅游监管力度,净化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市场服务质量,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创造优质的旅游环境。

加强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景区的软硬件建设,探索其管理体制,加大对体育旅游的投入,着力提升其规模和档次。要充分利用上级部门对景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旅游景区建设的投入。要运用市场机制加强投资融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景区建设,与相关经营者搞联合开发,实行股份制经营。

强化宣传 拓展市场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增加旅游宣传投入。二是创新促销方式,根据旅游市场的特殊需求筛选出进入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羌族体育项目与产品种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包装与雅化,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风格。三要继续发挥旅行社在旅游宣传促销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与旅行社的合作,提高旅行社组织外地游客来旅游的积极性。

优化旅游环境 扩宽服务空间

积极推进羌族体育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市场地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运作机制、市场开发策略与产品营销方式等。分批逐步地把羌族体育项目推向社会、推向市场。完善智慧旅游系统。以2014年智慧旅游年建设契机,完善面向广大网民游客,且符合网友审美习惯、用户体验,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旅游信息及在线电子商务的旅游综合平台。包括景区智能导游、导航、导购、导览四大功能 ,将实现全县景区导游电子化,具有全程真人语音讲解,景区全景及景区附近地图,旅游线路规划及景区附近吃、住、行、游、购、娱信息。让游客获得全面、丰富的导游服务,完全实现把“导游装进手机里”。

招引体育旅游投资项目 推进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推动地区旅游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助推旅游拓景扩容、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旅游富民效益的关键。

羌族体育文化与地区旅游业的互动发展,要着眼县域和全州旅游发展格局,科学统筹,根据游客需求等内容多层面、全方位探索相互依存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招引重大体育旅游投资项目落地,以体育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旅游要素建设,为游客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游览环境;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强化从业群众经营、服务等的规范化培训,提升景区发展软实力。强化整体意识和互补互动意识,坚持差异化与互补化发展,深入挖掘地区体育文化、自然人文资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突出优势,真正做到以特色为魂,实现地区旅游大发展。

汶川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要以悠久的羌族历史文化内涵为依托,以浓厚的民俗风情为基础,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与羌族体育资源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资源间的内在关系,合理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全新的节庆品牌,以巩固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随着我国新一轮城镇化进程的部署和落实,为羌族体育文化和地区旅游互动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羌族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更需要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思路去引导,开辟全方位思维视角,使其得到长久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9.廊坊城市旅游规划发展思路与目标 篇九

廊坊市区旅游发展总体思路是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以打造主题旅游城市品牌为核心,以开发城市旅游规划主题产品为关键,以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为重点,以营造城市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把廊坊市区建设成为环渤海休闲娱乐之都和国际化城际型旅游名城,依托市区的龙河、凤河水系及八干渠、大皮营引渠的城市柔性肌理,确立龙凤文化为城市本底文化和精神内涵,以龙凤文化整合廊坊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统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功能建设,将龙凤文化渗透和融合到廊坊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把廊坊建设发展成为一个有主题的城市、一个有内涵的城市、一个有品位的城市、一个有韵味的城市,中国唯

一、世界独有的“龙凤主题旅游城市”!

积极对接廊坊城市规划“小三点”(老市区、开发区、万庄)布局战略,调整完善老市区和旅游规划开发区的旅游布局,重点加强万庄新区的旅游规划开发,实现城市旅游从“点”(旅游景区)到“面”(旅游区、旅游组团)的转变,树立“城市就是大旅游产品”理念,规划开发廊坊城区“龙”系列旅游产品和“凤”系列旅游产品。“龙”系列旅游产品代表活力动感,主要包括会展、商务、康体等旅游产品;“凤”系列旅游产品代表温馨浪漫,主要包括娱乐、温泉、购物等旅游产品,在创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和完善廊坊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特别是完善旅游食宿功能和以面向散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功能,包括旅游饭店、旅游餐饮、旅游信息咨询中心(Information Center)、旅游导游系统、旅游指示系统、旅游厕所、旅游求援、旅游信息化、旅游预订等功能。

10.体育旅游与城市发展 篇十

本文尝试将清洁生产的理论与方法导入旅游业,探讨了旅游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必要性、内容和模式,进而就旅游业清洁生产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关系及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

作 者:黄震方 徐沙 吴耀宇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系,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2(4) 分类号:X38(T590.3) 关键词:旅游业   清洁生产   旅游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11.关于我国发展体育旅游的思考 篇十一

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小康。生活富裕了,健康意识也增强了,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单一的锻炼模式已让人们越来越感到枯燥。为了寻求新奇、刺激的锻炼方式,“体育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必将成为百姓追求的新时尚。体育旅游兼具体育和旅游的共同特点,能很好地满足人们摆脱压力、释放身心的需要,从而备受现代人的青睐。体育旅游活动本身就是意志品质的锤炼和体能的考验。

一、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

1.体育旅游成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的新时尚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21世纪的体育与20世纪的体育相比,将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更加注重主体需要。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同样具备前提性、能动性、递进性和永恒性,亦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体育必须转型,完成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强调体育为政治服务转向体育既要服务于政治,又要服务于大众;从强调体育的竞技价值,转向“娱乐、休闲、放松、健身”的双重价值取向,同时必须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满足其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价值,博得了人们的青睐,这种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是只满足于身体强壮而是追求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身心健康,体育旅游的出炉引导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潮流。

2.旅游主业规模庞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明显提高,旅游业“食、住、行、游、娱、购”六大门类建设渐趋完善。特别是旅游住宿、旅游交通等“瓶颈”部门有了较快发展,旅游生产力得到了大力发展。截至1999年底,全国共有旅游涉外饭店7035家,客房88.94万间,较1980年203家涉外饭店,3.2万间客房,分别增长35倍和28倍,其中星级饭店达到3856家,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1999年全国旅行社顺利实现了由一、二、三类旅行社向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的转变,1999年全国共有旅行社7326家,其中国际社1256家、国内社6070家。同时旅游交通、旅游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与环境也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同时,由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产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关注一直持续,从2001年被确定为体育健身游到韩、日世界杯前各相关国际旅行社组织赴韩、日世界杯足球赛观光助威团的热烈场面均可看出,旅游行业的相关部门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合作前景广阔。

3.我国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和优越的人文资源条件

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些特点使我国拥有宝贵的体育旅游资源。由于纬度跨度大,各地在地貌、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几乎适合开展所有类型的体育健身活动。东北可以开展雪上运动,东、南部江滨海地区可以开展水上运动,新疆等地可开展沙漠探险运动,而为数众多的名山可开展攀岩运动。同时,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活动,如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湖北清江闯滩节、土家族摆手舞、龙舟赛等等,这些民间体育活动蕴涵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育旅游的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如滑雪旅游者需要的滑雪板、缆车、滑雪服装和急救设备;水上运动必须具备的划艇、赛船、风帆、划水板、摩托艇、冲浪板、救生艇、急救车等设备,这些设施都是为接待旅游者所必备的。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2.体育旅游的服务质量差。旅游服务是旅游部门利用一定的旅游设施或其他条件,为旅游者在整个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导游、翻译、购买商品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体育旅游服务包括体育运动器材规格齐全,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的需要;交通工具齐备、方便,能满足旅客对交通的需求;导游资料详细,宣传到位,使游客一目了然;食宿服务主动、周到、热情,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保证各种体育用品、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旅游服务(产品)质量高低的标志是旅游者的满意程度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旅游服务,应该既使旅游者满意,又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目前,我们还存在着管理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旅客不满意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3.体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不少来过中国还想再访的客人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能满足其寻求新经历的产品而作罢。面对国际客流和游客自主意识的增强,我国体育旅游产品供给目前还处于被动和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包价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体育旅游产品质量下降也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对策

1.大力促进两大产业相互融合。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新兴的产业门类。均为改革开放后20多年间发展起来,其中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优于体育产业。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对二者的产业范围、产业结构及产业定位均有很多争议。同时,这二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各行其道,取有用处而用之,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必须依赖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二者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向客源市场提供内容丰富、功能完善的服务产品,从而推动两大产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教育,培养专项服务人才。作为服务产品的生产,其核心是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而目前两大产业内部均存在专业人才结构问题,体育产业内部缺乏懂得对客服务、组织活动、经营管理的人才,而旅游产业内部缺乏掌握体育专项技能,熟悉体育器材的专业人才。两大产业的相互融合其实质上首先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同时兼备两大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一点可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在体育专业下设置休闲方向专业进行培养,或在旅游休闲专业的教育中强化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强化在两大产业内从业人员相关知识的培养,对一些特殊岗位通过职业鉴定考核方能上岗。

3.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产品是指能满足消费者体育旅游目的的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健身、休闲疗养、养性娱乐、寻求刺激等不同的需求,任何一种体育旅游产品都不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只有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的市场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可以细分为休闲体育旅游产品市场、健身体育旅游市场、刺激体育旅游市场、竞技体育旅游市场、观战体育旅游市场。

上一篇:学校安全卫生的自查报告下一篇:意识形态工作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