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2024-06-14

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精选8篇)

1.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篇一

3.1人才结构的影响

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都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的支持。在过去,相比于城镇先进的经济建设体制,农村的人才配置结构不够合理,同时也缺乏优质的技术型人才。人才队伍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薪资分配。农村企业应该更看重绩效,脱离平均主义思想的禁锢,才能真正利于农村企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3.2技术水平的影响

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核心价值力的.体现。因此发展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含量,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益处。然而。想要真正提高技术水平也需要农村企业从多个方面着手:(1)提高人员的技术创新意识。首先要提高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具有对技术创新的自信与意识,及时引进与学习最新科技技术。(2)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农村技术创新体制的不健全也导致了农村技术创新缺乏积极主动性,相关部门的管理组织不到位,使得技术创新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因此,各农村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水平对于影响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3观念和重视度的影响

农村企业的发展越好,越能引起国家和各地方部门的重视及支持,越多的优惠政策同样也会使农村企业发展更顺利。因此,农村企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加深国家及全社会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综上所述,农村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也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农村企业,有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农村企业的建设也从人才、技术、观念多个方面影响着农村经济,更好的建设农村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姜军.乡镇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因素[J].黑龙江科学,(8).

[2]高艳书.探究农村企业对农村企业发展的贡献及影响[J].商,2015(11):255.

2.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篇二

关键词:韦皋,佛教,佛法,发展

一、韦皋其人

韦皋 (745—805) , 字城武, 亦字武臣, 中唐著名边将, 京兆万年 (今西安市) 人。初仕为建陵挽郎。大历初调为华州参军, 历使府, 后迁殿中侍御史, 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建中四年 (783) , 泾原镇兵奉命东调, 行至长安, 因向朝廷索赏不得, 发生兵变。乱兵拥朱泚为“大秦皇帝”, 德宗仓促逃亡奉天 (今陕西乾县) 。时皋为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 而陇州刺史叛投朱泚, 朱泚派家僮持信赴陇州, 拟召韦皋降。皋假从之, 设酒宴款待, 伏兵尽杀之。德宗闻报, 诏授韦皋为御史大夫、陇州刺史, 并新置奉义军番号, 命皋为节度使, 以旌他的忠贞。皋与将士共盟誓说, 国家多难, 叛军盗据宫阙, 吾愿与群公竭诚王室, 一心协力, 仗顺除凶, 粉骨糜躯, 决无所顾。他又遣人入吐蕃求援。是年十一月, 德宗加他检校礼部尚书。朱泚乱平, 兴元元年 (784) , 德宗还京, 召韦皋为左金吾卫将军, 寻迁大将军。贞元初年 (785) , 德宗拜韦皋为检校户部尚书, 兼成都尹, 充剑南西川乃宰相回翔之地, “非上将贤相殊勋”者不能任节度使。德宗派韦皋镇蜀, 足见对其信任。

在蜀地20年间, 南抚南诏, 西抗吐蕃, 为西南地区的稳定和民族融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以往学术研究者多是突出韦皋在军事、政治上的才华, 其实在文化上, 韦皋的贡献也很大, 在蜀地, 大兴佛塔、扩建佛寺、广结僧众、提倡佛法, 这一切推动了佛教在西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 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二、韦皋对佛教的贡献

1. 结交高僧, 切磋佛法。

东汉末年, 西来佛教传入中国, 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展, 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基本上也完成了佛教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在唐朝, 佛教兴盛, 上至皇帝贵族, 下至黎民百姓, 均崇尚佛法。韦皋身于中唐, 对整个社会对佛教的崇尚有切身的体会, 其本人也深受佛教学说之影响。韦皋政务繁忙, 在从政之余, 他也学习佛教, 尤其是对佛教中的惩恶扬善论兴趣浓厚, 认为这种思想对人的修为, 有独到之功效。他自己还阐释佛教教义, 用自己的观点对佛教经典进行解释。他说“真如常寂, 色相假名, 法本无缘, 诚感必应”[1]46, 可见其对佛教之本义还是有较为精深的了解。

在唐朝, 汉地佛教派系众多, 当时比较大的教派主要有禅宗、净土宗、临济宗、华严宗。韦皋对禅宗南派较为推崇, 当时南派禅宗高僧神会, 周游西蜀, 韦皋得以拜会, 经常切磋佛法, 后神会卒, 韦皋悲痛异常, 为其立碑, 并亲自撰写碑文。除了与禅宗高僧往来, 韦皋还对华严宗兴趣浓厚, 与当时的华严四祖澄观法师有比较密切的交往, 经常一起学习《华严经》。

2. 弘扬律疏, 传播佛法。

如前所述, 韦皋对禅宗、华严宗均有深厚的兴趣, 后来, 他还是对律宗迷恋, 律宗典籍《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在唐朝均已翻译成中文, 其中以《四分律》为盛行, 成为南山律宗之经典。南山律宗为道宣所创, 时南山律宗名僧怀素, 正在成都东塔寺, 韦皋时常前往拜谒, 与怀素合著《四分律开宗记》, 对律宗之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韦皋早年在担任凤翔营田判官时, 有僧人名元载, 此人天资聪慧, 精通佛法, 韦皋甚是崇拜, 元载归心东塔宗, 认为自汉代以来, 佛教律疏纷呈, 均为得其精妙, 各派有离心之感, 遂作《四分宗记》, 韦皋阅后, 极为钦佩。后来, 韦皋迁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 居成都, 对元载仍未忘怀, 成都有宝园寺, 邀请元载旅次, 要宝园寺僧众学习《四分宗记》。后元载卒, 韦皋专门撰《宝园寺传授毗尼新疏记》碑文, 并且申明, “其有后学履操精全、可传其道者, 并刊名贞石, 以示宗归”[2]98, 鼓励和提倡东塔律宗。

3. 大造佛像, 广修佛寺。

韦皋大造佛像修佛寺, 最早是从嘉州 (今四川乐山) 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开始。在唐朝初年, 嘉州九顶山上有报恩寺, 后来改名为凌云寺。在开元初年, 凌云寺僧人海通和尚鉴于嘉州三江水汇合, 水流湍急, 威胁过往船只, 想造一佛像, 拦截三江水, 使来往船只安全。事毕, 海通开始规划, 耗资巨大, 历时二十七载, 直到海通去世, 佛像仍然未能完成。后来章仇兼琼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此时已是开元二十七年, 他继承海通和尚未完成之事业, 继续建造, 天宝五年, 章仇兼琼迁入户部尚书, 离开四川, 佛像仍然没有完成, 可见当时工程之浩大。韦皋贞元元年, 任剑南西川节度使, 继续准备大造佛像, 完成海通和章仇兼琼未完成之事业, 从开元元年到贞元元年, 六十年过去了, 剩下的工程依然是浩大的, 但是蜀地空虚, 国库并未有多余的钱财来修造佛像。韦皋带头捐出俸禄, 并号召其下属亦捐资, 贞元五年, 已经筹得五十万贯钱, 工程正式启动, 至贞元十九年, 基本完工。大弥勒佛像完工之日韦皋又为作《嘉州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记》, 镌刻于大佛像旁峭壁上, 至今仍存。

与此同时, 韦皋再造成都大慈寺普贤菩萨像, 此时大慈寺因年久失修, 经常漏雨, 殿坏柱损, 已经没有僧众, 香火落寞, 韦皋决定先修佛像, 再修正殿, 二年后完工, 择僧众住入。在其治理蜀地后期, 还修建了成都宝历寺, 请名僧神悍主持, 此后香火不断, 惠辨云涌。

三、韦皋对佛教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 韦皋将军在治理蜀地二十年间, 弘扬佛法, 结交高僧, 大造佛像, 广修佛寺, 对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对文化的融合, 对人心之归复, 对经济之发展, 对社会之稳定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促进了中国佛教教派的发展。

佛教自汉代从丝绸之路传入, 到中唐已经历时近一千年。佛教从开始的异域宗教到唐朝基本已经形成了汉地佛教,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已经在唐朝时完成。汉地佛教形成了众多的教派, 在唐朝主要有禅宗、华严宗、净土宗、东塔宗等派系, 各派系的经典有所不同。在律疏上有所差异, 形成了一定文化隔阂。韦皋身为封疆大吏, 权高位重, 对禅宗、华严宗、东塔宗、净土宗均有研究, 研究各派的经典典籍, 与各派名僧交往密切, 而且还亲自著述, 这一切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提倡各派放下门户之见, 寻求相容相合之处,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佛教的繁荣。

通过大造佛像, 修建寺庙, 为佛教发展提供一定物质上的支持, 使各派能够有宣讲布道之场所。而且其本人身体力行, 对下属, 对民众均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客观上也促进了佛教的繁荣发展。韦皋所处的年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 佛教的发展兴盛, 对民众的精神信仰, 对政权的支持程度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时唐朝藩镇割据, 节度使多为莽汉武夫, 文化素养较差, 破坏佛教发展的实例很多[3]126, 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民众的反抗, 而韦皋治蜀二十载, 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佛教的发展。

2. 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韦皋在蜀地大修佛寺、佛像, 南抚南诏, 西抗吐蕃, 这些措施客观上也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传播是文化的传播, 是精神的传播, 与南诏交往, 开通中国西南的交通, 在文化上使佛教传入南诏, 促进了南诏对唐政权的认同与归顺。同时也使南诏的民众对唐朝的文化, 特别是佛教文化, 礼佛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民众希望南诏与唐朝和平往来, 永不兵戈相见, 这也得益于佛教文化的传播所致。反过来说, 佛教的传播也使南诏在心理上有归属感, 是和平得以保障的基础。

在四川, 韦皋的提倡佛教、佛法的措施同样使佛教在四川地区传播得更为广泛。自古蜀地民风剽悍, 少数民族众多, 向来是难以治理, 在信仰上同样是土著神灵。佛教在四川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使得川地少数民族对唐政权的认可, 对佛教的认可, 从而心理上能够同心同德, 共同抵抗吐蕃。

3. 韦皋提倡佛教促进了西南地区的民族融合、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在唐朝当时的西南地区有两大患, 南诏和吐蕃。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一直以来对唐政权有较大的威胁, 韦皋对待这两个政权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对南诏是安抚为主, 采取文化融合和经济交往的办法来对付, 对待吐蕃是使用武力打击。在对南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佛教的传播甚为重要, 南诏如果接受了佛教, 那么在心理上显然与唐朝的距离就更近了, 这样能达到无需武力, 即可征服之目的, 文化融合毫无疑问是能促进民族的长期融合与交往, 比一时的武力征服要好得多。佛教于7世纪传入吐蕃, 与西藏当地的“苯教”结合而成为喇嘛教, 其实, 韦皋在对待吐蕃上也用了佛教传播的方式对待, 打击与怀柔结合。所以说, 韦皋提倡佛教客观上促进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 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社会稳定就能带来经济的发展繁荣, 自古以来, 蜀地乃是天府之国, 经济一直比较繁荣, 就修造佛像、佛寺来说, 对地方经济就有直接的带动作用。同理, 当时中原战乱, 蜀地安定, 从中原逃避战乱的人来到蜀地礼佛、崇佛的环境中,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商业理念, 这一切都促进了蜀地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韦皋.宝历寺记[M]// (清) 董诰, 等.全唐文:卷453

[2]韦皋.宝园寺传授毗尼新疏记[M]//扈仲荣.成都文类:卷36.中国基本古籍库本电子数据库.

3.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篇三

关键词:棉花 因子分析 产出增长 贡献率

农业经济增长源泉问题是农业经济研究的一项中心内容。朱希刚(1998)得出投入的增长是中国农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林毅夫(1994)发现中国农业增长的48.64%来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余源于传统投入的增长,特别是化肥施用量的增长。Wang,Wailes&Cramer(1996)研究显示中国农民的资源禀赋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减少市场扭曲和政府控制会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技术水平。在棉产业领域,谭砚文等人(2002)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中国棉花生产的贡献份额达到了77.4%。胡少华、邱斌(2004)以江苏省棉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棉花产出增长直接得益于技术进步、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制度和人力资本的改善是棉花产出增长的间接来源;影响棉花产出的不利因素是土地投入的减少和不合理的税费政策。

一、增长因素分析模型、变量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来研究棉花产出增长,常规投人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种子、肥料、农药、机械等;经回归分析发现,我国棉花产量与种子用量、机械畜力关系并不显著。其他的影响因素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农业政策、制度以及各种自然灾害。本文涉及的影响棉花产出的初始因素:播种面积、劳动投入、农药化肥投入、其他物质投入、棉花受灾面积、棉花均价、气候因子、税费、成本利润率和商品率。

棉花产出以各年棉花产量(万吨)表示。播种面积以各年棉花的实际播种面积(千公顷)表示。对于棉花生产中的劳动投入量,本文采用每亩棉花生产的标准用工日数。农药化肥投入(万元)以棉花单位面积化肥费用和农药费用的实际发生金额之和与棉花播种面积相乘,然后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其他物质投入以总物质与服务费用中的直接费用减去农药化肥费用的差额,同样对其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影响。本文的棉花受灾面积(千公顷)等于棉花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乘以农作物总受灾面积。棉花均价指标采用棉花的平均出售价格(元/公斤)与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相除得到。税费则采用全国棉花成本收益表中间接费用项下的税费与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相除得到。商品率和成本利润率则采用棉花成本收益情况副表中的商品率直接表示,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棉花更易受天气的影响。在此,本文的气候变量值以胡少华(2003b)的相对气象产量来衡量。考虑到滞后效应,棉花均价、成本利润率和商品率采用滞后一期的数据。

本文选取中国1978~2005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棉花产量、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均取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79~2006年历年),棉花单位面积劳动投入、化肥投入、物质投入、棉花均价格、税费、商品率和成本利润率取自《全国农产品成本与收益资料汇编》(1979~2006年历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1979~2006年历年)。

二、对各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把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将对播种面积、劳动投入、农药化肥投入、其他物质投入、受灾面积、棉花均价、气候变量、税费、成本利润率和商品率这10个影响棉花产出的因素进行因子分析。计算结果显示,系数矩阵中的大部分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大于0.3,即各变量间的相关性不弱;KMO值为0.732;F值较大且对应的sig值是0。这些数值说明对这些变量做因子分析是可行的。分析时采用主成分法求解初始因子,求出各个指标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表1所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0.8,它们的累积贡献率达

到93.837%,因此,应该选取前5个主成分作为影响因子,F1、F2、F3、P4和F5就是本文所选的5个公因子。

为使负载尽可能地拉开距离,使每个因子的代表意义更加明确,本文对因子负载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载(见表2)。由于涉及的变量比较多,本文就不罗列各公因子的表达式。

从第1个因子来看,农药化肥投入和其他物质投入这2个变量的因子负载绝对值较大,所以,可以把第1个因子看作资本要素投入。从第2个因子来看,棉花播种面积和棉花受灾面积的因子负载绝对值较大,棉花播种面积和棉花受灾面积与棉花生产面积直接相关,把第2个因子看作土地要素投入。从第3个因子来看,劳动投入量的因子负载绝对值较大,所以把第3个因子看成是劳动要素投入。第4个是气候因子。第5个因子中成本利润率、棉花税费、棉花均价和商品率这4因素的因子负载绝对值比较大,它们受我国的政策制度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把第5个因子看作政策制度要素。

然后分别计算出这5个公因子的因子得分(表3所示)。对应的因子得分形成新的变量,將用于下一步生产函数的分析。考虑到农业技术进步常常物化在种子、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物质与服务投入中,而本研究采用的资本投入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涵盖农业中的技术进步因素。另外,目前常用的以时间T作为代表技术进步的变量的做法并不十分科学,因此,本研究将不引入变量来单独反映技术进步对棉花生产的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需建立的CD函数模型为如下形式:

LnY=C+a1LnX1+a2LnX2+a3LnX3+a4X4+a5X5+ε (1)

其中,Y为棉花产量;Xl为资本投入;X2为土地投A,X3为劳动投入;X4为气候因子;X5为政策制度要素;s为残差;C为常数项。a1、a2、a3、a4和a5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以上5个公因子的生产弹性。

三、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运用最小二乘法(013)对(1)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计算。估计结果显示,R2和F值较大,且F值的显著水平小于临界值,表明所考察的棉花产量的5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一模型可以反映1978~2005年我国棉花产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回归方程的R2=0.799,调整后的R2=0.706,F

值=29.542,且小于10%的临界值。在所考察的5个影响因素中,土地要素的生产弹性系数最大,为0.609,说明土地仍然是棉花生产中对提高产量制约性最强的因素,扩大播种面积是提高棉花产量最有效的途径,棉花播种面积每增加1%,就可以使棉花产量增长0.609%。资本投入的生产弹性为0.202,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程度排在第2位,资本投入每增加1%,棉花产量将增加0.202%;气象因子和政策制度的生产弹性系数分别为0.039和0.064;而劳动投入的生产弹性系数为-0.381,也就是说,棉花产量的增长并不依赖于劳动投入的增加。

四、各影响因素对棉花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前面利用CD函数测算出了影响我国棉花产出增长5个因素的生产弹性,这些弹性系数从相对量的角度反映了它们对棉花产出增长的重要程度。但在某特定时段,一个因素对棉花产量增长的贡献不仅取决于该因素的生产弹性,还取决于该因素在这个时期内的变化幅度。因此,要了解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各个因素对棉花产出增长的作用,必须计算各个因素对棉花产量增长的贡献。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我国棉花产出增长的各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浓缩为土地投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气候因子和政策制度5个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它们的生产弹性分别为0.609、0.202、-0.381、0.039和0.064。可以看出,我国棉花产量对土地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主要受播种面积增减的影响;我国棉花生产的单位面积劳动用工在减少,尽管棉花生产的标准用工量由1978年的60.5个/亩降至2005年的24.86个/亩,但在研究期间,劳动力的貢献率为10.59%;高资本投入导致高生产成本,我国棉花生产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竟占生产成本的45.8%之多,与国外棉业相比,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4.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篇四

Xxx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影响要素,也成为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和扩大市场占有率,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采取各种手段,以取得垄断优势。通过简单介绍跨国公司,结合中国目前的市场情况,在肯定跨国公司的引入对我国市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着重分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的垄断现状以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后,提出在跨国公司技术垄断下我国企业发展的对策,以提高我国自主民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改变在某些行业完全由跨国公司垄断的危险局面。[关键词] 世界市场;跨国公司;垄断;自主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建立地区总部和设立运营中心而逐步实现集团化,在我国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跨国公司的大举进驻和对我国的大规模投资,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使我国工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促进了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我国经济纳入了国际轨道,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跨国公司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某些跨国公司依赖优势地位实施限制竞争行为,遏制我国企业的发展,并在某些行业形成了垄断格局,对我国某些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已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跨国公司的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监控,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跨国公司的现状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中期。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1977年起草、经次数修改并于1986年最终定稿的《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中对跨国公司的定义是:“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只有在两个或多个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以便通过一个或更多决策中心制定协调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二)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1、战略目标全球化。跨国公司一般都具有“全球战略”目标,这是与国内企业相区别的明显特征之一,具有全球化的目标市场是当代跨国公司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跨国公司的目标是全球市场,它以整个世界作为其经济活动的平台,以世界经济发展作为其发展的基础,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利润作为追求,以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所占全球市场份额作为自己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 有效配置生产力,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比较优势,以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2、生产经营国际化。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生产经营国际化。生产经营国际化是指跨国公司的产品在一个国家设计,产品和零部件在其他一些国家生产,然后再运到另一个国家组装。这时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产品,它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设计,利用最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由最熟练的工人生产的最好的产品。

3、要素转让内部化。跨国公司的经营不仅要设计国内经营中必须面临的环境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必须面临东道国环境因素的差异和国际环境因素的变化。为了避免由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公司经营成本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降低,跨国公司往往建立内部化的市场已取代外部市场,主要表现在商品贸易、资本转移、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让等方面的内部化。

4、内部管理一体化。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一体化主要有生产一体化、营销一体化、技术一体化、采购一体化。把投资、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营活动进行一体化部署,以达到管理成本更低、管理效率更高的目的。一体化的管理,保证了生产企业的合理分布,避免了重复生产和销售,保障了跨国公司的整体利益。

(三)跨国公司垄断在我国的实现

1、依赖资金实力通过并购削弱我国市场竞争,谋求垄断地位。跨国公司的融资实力是其在中国进行并购形成市场优势地位,进而采取限制竞争行为的最便利迅捷的武器。因为跨国公司利用资本运营方式并购我国企业后,可快速谋取在我国的优势地位。虽然企业并购并不当然地削弱市场上的竞争,但很多情况下企业并购的确会给市场竞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垄断的产生提供最佳的充分条件。因此,企业并购往往成为各国反垄断法关注的重点。其中尤以横向并购对市场竞争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也最直接。“横向并购”会直接导致特定市场上竞争企业数量减少,市场集中度提高,甚至出现少数大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

2、通过品牌控制取得行业及市场优势地位。品牌控制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迅速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国内一些企业的品牌在跨国公司进入之前,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声誉,但由于许多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忽视品牌战略,在合资时或者使用外方品牌,或者将知名品牌低价转让给外方后被弃之不用,以致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在市场上消失。据估计,我国现有的三资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使用外方品牌。跨国公司通过对品牌的控制,在许多行业已经成功地构筑起又一道阻止国内其他新进入企业的行业壁垒。

3、凭借技术实力及技术控制推进限制竞争行为。目前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新工艺。几乎所有跨国公司取得市场优势地位的行业,跨国公司都控制该行业的先进技术,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跨国公司凭着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在我国获取了巨额的垄断利润。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利用我国的技术资源,通过 大量招聘国内科技人才,并购国内科研机构,在东道国开展研究开发,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图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构筑技术壁垒,谋求维持其市场优势地位。

跨国公司为了维持技术优势经常拒绝交易和进行独家交易,依赖技术优势,构筑起较高的行业进入壁垒,限制竞争对手的进入,从而长期地把价格提高到完全竞争水平以上,以达到获取巨额垄断利润的目的。

二、跨国公司垄断在我国产生的原因

跨国公司在我国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问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跨国公司本身的原因,也有我国的特定历史条件及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对市场和利润的追逐是内因 跨国公司运转的最终目的是市场的占领和获取利益最大化,而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是达到此目的成本较低的途径,于是,跨国公司总是寻找机会可以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实施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跨国公司于是积聚可以使其采取最佳手段的实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跨国公司会采取贿赂等腐败手段来获得优势地位,这在像我国这样处于经济政治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并不稀有。

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跨国公司在一些行业中拥有绝对的资金、技术、品牌及管理优势,当跨国公司进入一个在这些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的国家时,这些优势往往就会直接成为市场力量。跨国公司凭借这种绝对的市场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击垮处于明显劣势国家的企业,从而在一些市场上取得控制地位。而跨国公司在取得控制地位之后,就不可能不去采取垄断或限制竞争行为,以谋取尽可能高的利润。

(二)我国的政治经济及法制环境是主要外因

作为竞争秩序维护者的我国政府反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的能力较弱是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进行限制竞争和垄断的重要原因。

一是法律法规和监控措施的不完善,对限制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管理还不成体系,缺乏准确的适用条件和执法保证。因此在这方面的监管,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对策,尤其缺少市场信息预警机制、事中监督控制和事后稽核机制。这样一来便导致一些明显的限制竞争行为因无法律规定的约束而合法地存在,同时对于来自跨国公司及国外的影响公平竞争的行为也无法预防和整治,从而也无法保证国内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

二是实施反垄断法的主管机构不健全。反垄断法与其他的法律制度不同,它的任务是要同大企业或者大企业集团的限制竞争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反垄断法的主管机构要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以免在执法过程中陷于政府的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冲突之中。目前,我国对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和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市场执法机构。

(三)发达国家对垄断的规制政策由严格转为普遍放松是促进因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垄断和并购的规制政策和立法逐渐放松,放松规制的浪潮直接改变了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政策的取向,对垄断的规制由垄断结构转向了垄断行为,导致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从而助长了其对市场垄断的“肆无忌惮”和经营战略的“赢者通吃”思维的强化。对我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具备条件可以在我国推进他们的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跨国公司,必然会越来越多。

三、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垄断,跨国公司垄断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跨国公司的引入虽然对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些公司投资中国都只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甚至是为了转移发达国家的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对于我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污染。从垄断的角度看,它给中国经济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利用其独有的规模优势,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垄断日益严重。这种垄断的形成,轻则损害消费者利益,危害市场完全有序的竞争秩序;重则危害国家经济主权完整,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一)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沉重打击。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实力、技术管理优势和我国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领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战略,并通过低价销售,先送后卖,强有力的广告宣传等方式促销,抢占市场,达到垄断的目的。如此,整个行业或产业的主导权就会面临受外商控制的危险,定价权将被外资控制,危害消费者利益。另外,跨国公司的进入还会造成我国自主品牌的丧失。

(二)外资的进入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由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在东南沿海较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较多,以及投资在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和投资在一个地区不同行业的差异,这些都导致地区间、城乡间、不同行业群体间贫富差距扩大,而且容易造成我国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将被弱化。首先,跨国公司在华技术锁定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跨国公司在完成跨国并购后,均在我国建立了研发机构,而且80%以上都是独资设立。这样,跨国公司就能够通过技术控制和技术保密,减少技术的溢出效应,从而实现其对我国整个产业的技术锁定战略,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长期处于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其次,跨国企业通过对知识产权、核心人才的集中式掠夺,扼杀我国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主权的影响。跨国公司的母国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这决定了跨国公司的活动在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同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带来不利影响。跨国公司基于其全球战略,总是力图摆脱东道国的监督和管理。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利用转移定价和内部交易转移利润,逃避东道国的税收管辖和外汇管制措施。跨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直接影响主权国家的货币财政政策,跨国公司拥有和控制的巨额长期资本和短期借贷资本已构成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随时根据其全球利益的需要,对资本进行统一调配。而不考虑东道国金融市场可能发生的危机,引起东道国金融市场不稳定,并影 响我国的经济安全。

四、我国面对跨国公司垄断的对策

面对跨国公司的垄断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应尽快完善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为我国反垄断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应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公平竞争。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建立有效的竞争秩序,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打破跨国公司垄断的最佳方式就是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釜底抽薪,消灭其赖以存在的土壤。要形成有效的公平的竞争秩序,可以从促进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两方面入手。从国家宏观政策角度看,通过恰当的产业政策与吸引外资政策,引进新的竞争者,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效防止跨国公司形成垄断。通过全方位地引进外商投资,更容易促进跨国公司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从而减小国内企业同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这也有利于降低行业的进入壁垒,促进国内竞争者的产生,促进市场竞争。从微观主体层面看,国内企业应实行战略联盟,联合进行研究开发,以不断打破跨国公司所造成利益联盟的技术壁垒。

(二)建立健全有关法律,对跨国公司垄断进行监控和制裁。有法可依是治理规范跨国公司垄断的前提。法治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往来的普遍要求。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完善的规范跨国公司竞争行为的制度体系,既要有效地防范和监控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又要保护好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的合法利益。

首先是尽快完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遏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行为,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对我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是建立完善的并购法律体系,在相关的法律中规范并购行为,从根源上防范遏制跨国公司的垄断。其中重点要防范跨国公司对国有企业的并购和控制。

(三)加强行业竞争状况的监控,积极查处跨国公司限制竞争的案件。

1、建立跨国公司定期报告制度,应用“同一经济实体规则”。建立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定期报告制度,规定其应按一定的时间将其在该阶段内生产经营状况和有关财务报表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规定其应当就有关质询的问题向负责审查的部门做出合法的回答与合理性的解释。

2、建立重要行业市场集中度评估制度。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态势之中,各种经济力量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为此,有必要定期对重要行业进行评估,这是有效实施反垄断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市场情况和行业结构的准确了解,在执行有关政策上就会失之偏颇。

3、与其他国家建立国际合作机制查处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由于跨国公司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受到国家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查办跨国公司实施限制竞争行为的案件难度较大,目前工商部门查办此类案件不多,办案经验还不丰富,因此我们需要借助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学习发达国家以及和我们一样的发展中国家处理跨国公司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成功方法,而且一些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可能涉及的不仅仅只是在中国,这也要求我们要加强在国际上的合作。

(四)多方引进外资, 形成外资并购母国多元化格局。国内企业如能在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竞争机制,让外资之间展开竞争,则可处于主动地位,获得较好的效果。

(五)加强无形资产保护。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关立法,与外商投资的相关法律要协调一致,对通过合资、合营、购并方式进人中国的外国企业要求其依照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擅自停用原有企业的品牌,不得损害原有企业的版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我们在与外国企业合作时,也要慎重对待无形资产,不可轻易作价出售。

(六)结成战略联盟。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后,往往与当地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进行合作。虽然这种战略联盟有利于跨国公司以较小的付出扩大业务范围、进人新市场,加强技术力量但是,东道国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也可以借助大企业的科技、品牌、管理、销售网络等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国内企业应该积极地抓住机遇, 迅速发展壮大, 成为下一代的大跨国公司。

(七)发展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在国际层面上扩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扩大和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无论在规模,还是营业额特别是利润上差距还是很大。而且我国的跨国公司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够,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还很低。应该鼓励这些企业尽快的走出去,积极的参与国际竞争,成为真正的跨国企业。

参考文献:

5.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篇五

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及对未来上市的影响

陈召利

随着修订后中国《公司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也同时施行。自此,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终于有法可依。一份设计良好的股权激励方案,既可以缓解公司的资金压力,实现对员工的长期激励留住人才,又可以对员工进行有效约束,被誉为“金手铐”,为国内外上市公司所普遍采用。然而,关于非上市公司(即有限责任公司和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能否以及如何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中国现行法律对此一直没有明确规定,笔者经常接到客户咨询非上市公司(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能否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否会影响到公司的未来上市计划。本文将就非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制度所普遍关心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仅供参考。

一、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可行性

从现行法律来看,中国《公司法》未明文禁止有限责任公司和未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对于民商事行为来说,“法无禁止即许可”,非上市公司完全可以根据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决议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从实践操作来看,从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到,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顺利通过了上市审核,这也说明我国在实践中是允许非上市公司依法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因此,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

二、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

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来看,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主要模式。因此,非上市公司完全可以借鉴并改造为适合其自身的股权激励模式。

(一)限制性股票(权)限制性股票(权),是指非上市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事先授予激励对象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权),激励对象只有在预先确定的条件成就后,才可真正享有被授予的股票(权)并从中获益;在预先确定的条件成就前,被授予的股票(权)受到限制,不得转让,如预先确定的条件到期不成就,公司有权将授予的股票(权)收回。

限制性股票(权)一般为一次性授予,分批解锁。采用限制性股权模式更能体现风险和收益对称,激励和约束的平衡。从目前实践来看,在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均采用限制性股票(权)模式。

(二)股票(权)期权

股票(权)期权,是指非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权)的权利。

股票(权)期权是公司授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义务。激励对象到期可以选择“行权”也可以选择不“行权”。股票(权)期权有效期过后,已授出但尚未行权的股票(权)期权不得行权。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IPO申报前制定并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是否可以?”的答复,只要签署合法的股票期权实施协议,有明确、合法的期权来源,期权计划人数直接或间接不超过200人,且在申报文件中披露,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以往境内IPO项目中尚未出现过。因此,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在上市前制定并实施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存在潜在的审批风险。当然,如果公司上市审核时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已经实施完毕,则不会成为上市的障碍。

(三)股票(权)增值权

股票(权)增值权,是指非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获得规定数量的股票(权)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的权利。股权激励对象不拥有这些股票(权)的所有权,也不拥有股东表决权、配股权。

相对于限制性股票(权)和股票(权)期权模式,在股票(权)增值权模式中激励对象最终并不实际享有股权,不会增加股东,因此不会对公司股权结构产生稀释;激励对象也无需出资购买,故而对授予对象成本压力较小。

当然,股票(权)增值权是虚拟股权的一种表现方式,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虚拟股权方案,授予激励对象享有相应的表决权、分红权、增值权的一种或者几种。

三、非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的持股方式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非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持有公司的股权,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直接持股

激励对象直接持股是目前最为普遍也最为稳妥的方式,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激励对象的数量受限制,因为根据中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不得超过50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不得超过200人。

2、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 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来安排员工间接持股的模式也较为普遍。通常做法是激励对象共同出资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公司,该特殊目的公司只持有激励对象所在公司的股权,除此之外,不得开展任何业务。

从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可以看到,不少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其激励对象采取这一持股方式。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特别是对于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可以通过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作出特殊规定,更方便地限制和管理激励对象的股权变动,而不影响拟上市公司本身的股本结构。而拟上市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时,则可以规避中国自然人不能直接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方式仍无法规避中国《公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不得超过200人的限制,因为中国证监会要求直接持股的股东人数和间接持股的股东人数需要累加计算。

3、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

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是指激励对象共同出资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合伙企业,该特殊目的合伙企业只持有激励对象所在公司的股权,除此之外,不得开展任何业务。根据2009年修订的《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的规定,自2009年12月21日起,中国合伙企业可以在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开立证券账户,换句话说,中国合伙企业被允许作为上市公司的发起人和股东。

与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方式相比,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的优势在于避免双重征税,合伙企业本身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但是,虽然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上市公司在公开发行上市时如合伙企业为股东的,全部是创业投资企业,还没有发现因股权激励而设立的特殊目的合伙企业作为上市公司的发起人。因此,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存在潜在的审批风险。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与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方式一样,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合伙企业间接持股方式,也不能规避中国《公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不得超过200人的限制。

4、信托持股

信托持股是指信托机构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持有特定公司的股权,为委托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其通常做法是,激励对象与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合同,委托信托机构以自己的名义购买并持有激励对象所在公司的股权,为股权激励的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

中国《信托法》于2001年颁布后,信托持股一度被认为是实施股权激励的有效方式,但是由于信托安排不透明,可能导致不正当的利益输送,中国证监会一直在股票公开发行审核过程中对于拟发行人股权结构中存在的信托持股计划持否定态度,此前多家拟上市公司均因存在信托持股计划被否决,后经清理后才准予上市。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境内没有运用信托持股成功上市的案例。

5、委托持股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如不违反中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激励对象委托第三人代为持股是受法律保护的。但是,激励对象通过第三人享有相应的股权权益,不能直接向公司主张股权权利。

中国证监会一直在股票公开发行审核过程中对于拟发行人股权结构中存在的委托持股情形持否定态度,均要求律师事务所在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法律意见书中明确说明拟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存在委托持股情形。

四、股权激励计划的基本操作流程

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股权激励计划的基本操作流程一般包括: 第一步:制定股权激励方案并经股东(大)会决议通过;

第二步:公司与激励对象签订股权激励协议,约定授予股权的比例、价格、授予条件与解锁条件、禁售期、终止条件等;

第三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授权、考核与解禁。

五、结 论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规定和实践操作,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如希望在股权激励有效期内上市,比较稳妥的做法是采用限制性股票(权)的股权激励模式,激励对象以直接持股或者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方式为宜,尽可能避免采取信托持股、委托持股方式。

6.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篇六

一、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简要评述

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更是特别为人们所关注。因此,现代经济学对经济增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及制度变迁理论,都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及内生机制进行了分析。

20世纪40年代哈罗德和多马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被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出现的标志。但是,由于哈罗德一多马模型假定资本报酬率是常数,这就间接地假定了资本和劳动在增长过程中不能相互替代,从而使均衡增长的条件(有保证的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难以满足。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在仔细研究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之后,放松了资本与劳动不可替代的假定,从而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是封闭的,仅研究某一国家的经济增长,以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完全竞争经济和外生技术及其收益不变为其理论假设。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长期看可称之为唯一的动力。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假定各个国家有相同的机会得到同样的技术,因而各国间没有技术水平的区别。该模型由此得出结论:各个相互独立的国家有很强的使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率趋于一致的倾向,在各国间要素可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将增强这一趋势。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发生技术进步,同样它也无法解释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和实际人均GDP增长率的差异。

以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充分吸纳了经济增长研究的最新成果,克服了在增长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为经济增长理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罗默认为,生产要素的收益问题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边际收益递减的假设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因此,在他提出的增长模型中放弃了这个假设。在罗默的增长模型中,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进入了生产函数,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不仅能形成自身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递增的收益保证着长期经济增长(罗默,1986)。卢卡斯的建模思想和罗默稍有不同。他的增长模型以人力资本为核心,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卢卡斯认为正是各国在人力资本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在收入和经济增长率方面的差异,扩大经济的开放度可以使发展中国家吸收新技术和人力资本,从而更快地实现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卢卡斯,1988)。

制度学派对经济增长则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等因素与其说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经济增长的本身;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的变迁,一种提供适当个人刺激的`有效产权制度体系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诺斯,1994)。他们认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交易费用的降低,而降低交易费用的关键在于制度变迁。现代经济增长中的许多新问题,如公共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经济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等,都在制度经济学理论中找到了解释。因此,应当承认新制度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如果生产纯粹是一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工程关系,那么产出的任何变化,除了那些随机扰动导致的外,都将是投入变化的结果。然而,可观察的生产函数一般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一种纯工程关系,因为每一种可观察资源的使用密集度,取决于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经济决策,这些决策是他们对制度安排、获利机会等等的反应(林毅夫,1990)。基于这一理由,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不会没有影响,我们必须将制度作为解释变量引入生产函数才能更完善的进行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是伴随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中最为主流、传统的方法就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索洛提出的索洛

7.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篇七

一、核保的目的及现状

核保是保险公司一项重要的经营管理行为, 风险控制是核保的重要内容。保险公司经营的主要风险有政策风险、经营风险、费率风险、自然风险、信息风险、理赔风险、竞争风险等, 努力规避和防范这些风险是公司核保的主要目的, 核保还扮演着提升公司业务质量、为公司提供可持续发展基础的核心角色。随着保险监管机构监管方式的逐步转变和保险费率市场化, 为更加有效地控制防范经营风险, 提高核保质量、加强核保管理、提升核保人员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的时间较短, 保险公司核保制度处在摸索和逐步建立过程中, 在费率严格管制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核保的主要任务是筛选业务, 审核某项业务能否承保, 核保风险相对较低。实施费率市场化后, 由于创新所带来的产品的多样化和费率风险因素的复杂化, 核保风险日益显现,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客观原因:保险公司缺乏对风险信息的收集, 没有制定完善的风险信息收集制度, 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价制度, 核保人员甄别风险的技能较低, 使得核保决策往往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难以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二是主观原因:市场竞争的加剧, 保险公司的粗放式经营方式, 往往导致为追求业务规模而忽视业务质量, 风险控制屈从于业务发展, 核保标准降低, 不该承保的风险予以承保, 以较低的费率承保高风险业务, 使赔付率上升。

二、费率市场化对公司核保的影响

(一) 费率市场化对核保质量的影响

在严格的费率监管下, 由于考虑到测算偏差、调整时滞以及一些不可预测的风险状况, 制定的费率往往偏高, 客观上降低了对核保的要求。费率市场化后, 合理的费率应该集合市场上所有有效信息。公司在对保险标的进行核保时, 就能通过保险费率所传递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核保决定, 从而引导保险资源在不同行业、不同险种及不同地区间有效地配置。

其次, 合理的费率必然是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保险标的而收取的不同费率, 从而激励被保险人加强自我防范, 努力降低其风险程度, 也就根本促进了保险标的的承保质量。

(二) 费率市场化对核保管理的影响

费率市场化后, 公司核保部门需要尽快建立起一套高效、完善、可行的费率核保机制。一是要转变费率核保审核方法。不仅要审核保险标的的条款费率, 更要审核投保险种的区域标准。二是要加强跟踪保险费率变化, 包括费率变动方向、费率变动水平、费率变动周期等内容。三是要明确费率核保目标, 即要保证公司在进行保险业务竞争的同时能够获取合理的经营利润, 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 提高业务承保质量, 促进损失控制。四是要加快风险类别细分。费率市场化后, 对各类风险的识别和管控将更加细致严格, 由此而来的风险类别识别和掌握, 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核保工作的精确性与合理性。五是要建立核保责任报告制度。实行费率市场化后, 适用费率如何定额定性将部分取决于核保人员自身的理解。这种带有主观认识的操作难免会造成一定的纰漏与偏差, 因此, 公司就需要制订出一套完善可行的核保责任报告制度, 尽量避免核保不当中的人为因素。

(三) 费率市场化对核保队伍的影响

费率市场化后, 公司核保人员要从更多方面更深刻、更科学地掌握和熟悉市场动态及核保方法。这集中体现在:一要全面提升个人能力, 包括市场动态分析能力、费率变化预测能力、费率周期数理能力、风险识别定位能力等。全面提升个人能力不仅是实行费率市场化后公司对核保人员的素质要求, 更是公司确保业务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保证。二是要全面掌握市场动态, 包括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地区经济状况、行业风险分布、人文地理条件、同业竞争对手状况等, 不仅要掌握当前的各项统计数据, 更要在一个周期内进行立体化的纵横比较, 从而为公司的核保决定提供充分的数据基础。三是要全面熟悉费率市场化后的核保方法。公司必须把核保从以往作为单纯的业务管理, 提高到培育公司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来。因此, 熟悉新形势下的核保方法, 就是要深刻理解费率市场化后的核保实质, 以及把握费率核保的工作方向。

三、费率市场化后核保工作的对策

费率市场化后, 必然会对保险公司的核保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就保险公司而言, 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妥善解决如下问题:

一是要解决核保过程中风险核定的标准化问题。费率市场化对核保工作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冲击, 就是对风险识别及相应的费率核定给出了更多的灵活度和掌握空间。保险公司个体经营状况千差万别, 地域经济特点鲜明, 行业风险因地而异, 尤其是像中国人寿这样既带有传统的行政色彩, 又是大型公众上市公司, 无论从经济、政治、人文、地理、自然条件、居民生活状况等各方面, 在核定风险及其费率时, 考虑的因素往往要比其他同业公司更多。

二是要解决核保过程中费率执行的制度化问题。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下, 同一种风险可能会因风险载体、行业地区分布、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费率。因此, 各地区、各公司在制定符合本地区、本公司的费率标准时, 往往会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 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风险载体状况而有所区别, 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可能导致核保人员在核定费率上拥有更多的可操作性。所以, 制订一套明确、完备、可操作性的费率执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要解决核保人员的专业化问题。实行费率市场化对保险公司从事核保的工作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核保人员除了掌握必备的医学、保险、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数理能力、分析能力、统计能力、识别能力、预测能力等。因此, 我公司就必须要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核保专业品质方面花大力气。

参考文献

[1]张俊才, 保险费率市场化与新产品开发[J].保险研究, 2002, (03) .

[2]覃广华, 产品费率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保险研究, 2002, (06) .

[3]申海波, 蒲海成.保险产品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保险研究, 2006, (01) .

8.对“苹果公司”贡献及影响分析报告 篇八

关键词:莎士比亚 戏剧 文艺复兴 欧洲文学 英语语言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和欧洲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四大著名诗人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地位崇高,影响巨大,是公认的欧洲三大诗人之一。他的戏剧生动地描绘了17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风情,受到世界各国各时代人民的普遍喜爱,是全世界出版最多、流行最广、演出也最多的戏剧。

一 莎士比亚戏剧和欧洲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并结束了欧洲的黑暗时代,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而戏剧在文艺复兴晚期在两个方面有了根本的变化,一是古典戏剧与现实生活相交融,真实生动地反映了英国乃至欧洲l7世纪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和民族风情,从根本上改变了戏剧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二是由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诞生,使戏剧地位得到了奇迹般的提升,这一提升不仅是对英国,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力,戏剧在政治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难以置信的影响作用,甚至直至今日仍无人比肩。

欧洲中世纪是戏剧艺术发展的低谷,莎士比亚生活在英国封建制度解体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英国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迅猛发展。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凭借他那非凡的艺术涵盖力,刻画了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的各种人物象,反映了中世纪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矛盾。莎士比亚的创作无疑延续着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基督教教义对人性的禁锢,追求古希腊式的世俗人本传统,肯定人的现实价值与意义,承认人的自然欲望的合理性。但是,他并不一味强调人的自然欲望的天然合理性,而是强调人智对自然欲望的引导与制约,用基督式的爱去销蚀欲望中的粗欲乃至野蛮和疯狂的成分,从而显得激情、浪漫、美丽而又神圣、高雅、节制。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等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作者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形象,使作品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

莎士比亚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交替过程中,看到了世界走向胜利的人文主义倾向,同时也认识到这个新世界也恰恰在促使在人类道德的某些方面比较好的、与人民利益关系比较密切的家长制社会的崩溃。莎士比亚既看到了人文主义的胜利,同时也看到这个正在前进中的世界将是个金钱统治的世界,是个压迫和剥削群众的世界,是个大力放纵个人主义、充满贪婪等等的一个世界……正由于莎士比亚敏锐的观察力,就使他能创造出具有极大历史真实性和忠实性的历史戏剧。在这个意义上,他站在了比但丁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包容和总结了一个时代,同时又预示了一个新的时代——崇尚知识和科学的新时代!

二 莎士比亚戏剧和欧洲文学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 个剧本、两部叙事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塑造了哈姆雷特、奥塞罗、夏洛克、罗密欧和朱丽叶等为各国人民所熟悉的不朽的艺术形象,成为一颗跨越时代和世纪的文学巨星。按照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l600)是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和独特的创作风格的形成时期,也有人按其写作体裁的特点,把这一时期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该期的创作情调,积极、高亢、明朗、乐观。第二时期(1601-l607)是其在思想和艺术上成熟与深化时期,创作上出现了高峰。该期的主要成就是悲剧,所以也称悲剧时期,深沉阴郁的气氛贯穿这一整个时期。第三时期(1608-1612)主要写传奇剧,以超现实的力量来调和矛盾,也称传奇剧时期,浪漫主义是该期的主要特色。莎士比亚在当时时代潮流——文艺复兴的影响下,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潮,并用这一思想指导自己的创作。

英国著名戏剧家本·琼森在莎士比亚戏剧合集上的题词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被高度赞誉的这本戏剧集的作者,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他为丰富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外国文学史中很多人都注意向莎士比亚学习。l9世纪中期的法国浪漫主义重要作家缪塞的历史剧《罗朗萨丘》最接近莎士比亚的风格,曾长期占据戏剧舞台,至今仍受欢迎。“普希金的一些人物和场面,接近于莎士比亚命运塑造的氛围;毕希纳的设想和人民群众场面安排在某些方面达到了莎士比亚的节奏。”另外像歌德、司汤达都在莎士比亚身上受益非浅。

莎士比亚的作品早在100多年以前就已经传播到中国,他的剧本被译成中文并搬上舞台。建国后,出版了他的作品专集,曾经发挥巨大的影响。黄修己曾说,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戏剧发展,曾受过西方三方面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莎士比亚的“性格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给了郭沫若先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反映在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中。田汉先生是我国第一个用白话文译出莎士比亚整剧的人,他的《名优之死》、《江南小景》受莎翁影响的痕迹较明显。我国另一位戏剧家曹禺曾说:“我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越读,兴味越浓;越看,越想去钻。他的作品是如此之引人人胜,不但深刻,有哲理性,而且又是那样的富有感染力,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啊!”。于是便有《雷雨》中 “明显的莎士比亚式性格悲剧的意味”,如果从具有反抗精神方面讲,繁漪或多或少地有考狄莉娅的影子。

莎士比亚坚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富的情节安排,真实广泛地描绘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具有巨大的认识作用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创作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然而脱离生活、胡编乱造、高谈阔论、抽象说教等创作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而要从美学的角度大力提倡“莎士比亚化”,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写出典型人物。我们的文学创作坚持“莎士比亚化”,在今天正可以成为一付在艺术上最有效地对付不正确倾向的解毒剂。莎士比亚的戏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作为发展我国21世纪社会主义文学的借鉴以促进其繁荣和发展。

三 莎士比亚戏剧和英语语言的发展

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荡如同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据后人统计,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在15000个之上,比以前任何时期所用的词汇量都大。他并善于用比喻、隐喻、双关语,许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藻。语言形式则既以无韵诗为主,又杂有古体诗、民谣体、俚谚和轻快滑稽的散文体对话,可谓多种多样、丰富生动,成为了构成莎士比亚戏剧艺术大厦的基本材料。

莎士比亚虽然离开人世已经400多年了,但是为什么读者和观众依然热衷于他的戏剧?这不仅是因为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还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在我们日常使用的词汇中,很多都是由这位语言大师第一次使用后而进入英语词汇的,再或者是因为他的使用使得词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据统计,莎士比亚一共造了大约1500个英语新词语,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作者也为英语增添过很多词汇,但他们都远远比不上莎士比亚。经专家统计,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和诗歌中使用的词高达2万多。莎士比亚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词汇也影响巨大,商业词汇如:employer,manager;法律词汇如:foregone conclusions;爱情词汇如:courship,embrace。莎士比亚在词汇方面的共享大体可分为词性的改变、前后缀的使用、逆向构词法、专有名词变普通词、旧词赋新意、就此赋予新的拼写形式、复合词的组成等几种形式。

可以说,莎士比亚作品语言的形象性(imagery)令人折服,其哲理性(philosophy)令人深思,其通俗性(popularity)使其作品广为流传。尤其其戏剧语言达到高度个性化的水平,为世界所公认。莎士比亚的语胄丰富广博,生动优美、灵活有力,因此其剧本中有许多晶莹如玉的佳句已成为英语语言的精华,融入人们的生活,经常被人引用,成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日常使用的口语。下例便是源于莎士比戏剧的英语习语:Eat someone out of house and home(吃光某人的家当出典)。《亨利四世》(Henry IV),下部第三幕第一场,奎克利夫人(Mistress Quickly)在讲述大胖子骑士福斯塔夫(Falstaf)时,有这样一段话:He hath eaten me out of house and home.he hath put all my substance into that fat belly of his.(他吃光了我的一份家当。他把我的全部财产一起装进他那胖肚子里去了。)分析这一习语直译为“由于吃得太多,使某人连房子带家私都变卖了。”实际上,不管怎样“吃得太多”,也没有因此而“变卖”房屋和家私的情况。由此,可见这一表达法只不过是强调“吃得太多”的一种夸张说法而已,如例句:A mob of visiting relatives almost ate US out of house and home.(一大群亲戚前来串门。几乎把我们的家当全吃光了。)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其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俚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四 结语

莎士比亚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歌德曾说:“我初次看了一页他的著作之后,使我终生折服。”外国文学史中很多人都注意向莎士比亚学习。l9世纪中期的法国重要浪漫主义作家缪塞最接近莎士比亚风格的历史剧《罗朗萨丘》,曾长期占据戏剧舞台,至今仍受欢迎。“普希金的一些人物和场面,接近于莎士比亚命运塑造的氛围;毕希纳的设想和人民群众场面安排,在某些方面达到了莎士比亚的节奏。”另外像歌德、司汤达,都在莎士比亚身上受益非浅。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作家,莎士比亚坚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打破了中世纪封建文学的陋习。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生动丰富的情节安排,真实广泛地描绘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这一历史时期的欧洲社会,揭示了这一时期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成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认识作用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易漱泉等选编:《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外国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 曹禺:《莎士比亚研究·发刊词》,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 王佐良:《英国诗剧与莎士比亚》,《英国文学论文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 歌德:《永恒无限的莎士比亚》,《外国文学名家论名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上一篇:乡村振兴领导讲话稿提纲下一篇:高中生物总复习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