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

2024-11-06

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13篇)

1.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 篇一

备考学习方法技巧一

一、多刷小题,总结好答题技巧

众所周知,高考中的分数占比,简易到中等难度的题型占据着大部分,而小题则在里面占据着绝大部分,因此大家在刷题方面来考虑,小题无疑是首当其冲的一部分,只有小题掌握的牢固,才能取得相应的高分。

其次,考生在刷题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是为了刷题而去,要学会整理题目中的答题技巧和思路,因为在高考题目中,很多同类型的题目其实只是换了一种说法和数字,本质上的思路还是没有变,所以总结了这些答题思路往往就能够举一反三,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高效方法。

二、重视基础复习

在备考中,除了需要去刷题来提升自己,对于知识点的复习同样不能落下,同刷题一样,高考在知识点的考取内容上,简易和中等难度的知识点占据着绝大部分,大约占比为80%左右,所以大家对于知识点复习,应该把重心移到基础上面,对于一些疑难的知识点不乏可以往后面放放,当考生对于基础知识点掌握牢固之后再去解决这些疑难点,相信会让自己的分数得到一个稳步的提升!

三、重视历年高考真题

考生想要提前真切的感受高考,那么考生必然少不了要去对以往高考真题去刷题、去研究,对于高考真题的刷题,小编也不在重新的赘述了,主要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基础题型上面,但在研究上面就需要深入和总结了,比如说考生可以分析常见的出题陷阱、有哪些常见的高频考点、常见的题型有哪些以及真题考试情形等等内容,当考生对于这些有一定的了解,那么考生对于高考相信也不会太过于的陌生了。

备考中的好习惯二

一、合理安排备考时间

大家都知道,高考备考的知识点非常的繁杂,很多时候都会发现到时间好像不够用,其实对于这种情况,绝大部分是考生对于时间没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因此也就造成了考生总感觉时间不够的现象,而想要解决这种情况,那么考生一定需要对于时间进行安排,比如说每天需要完成那些学习量,每周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以及每天的琐碎时间需要用来做什么,当考生对于这些时间需要做什么都清晰明了之后,相信对于这种时间的紧迫感也就少了许多。

二、学会做笔记

无论在学习中还是之后的工作中,学会做笔记一直都是一个不错的好习惯,对于在学习中做笔记,主要是找到章节中相应的重点进行归纳,其中如果有一些答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这种一定尽量要记下来,这对于在之后的备考当中,能够更加有效的帮助考生进行备考。

三、勤于思考

在学习当中,思考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也是想在高考中快速提分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但很多考生对于思考这一部分只是浅尝辄止了,比如说刷题,很多考生对于刷题的反应只是停留在怎么得出答案这个表面上,其实还可以更加的深入一点,比如说涉及了其他什么知识点、解题方法有哪些、该题目属于哪一类题型等等,当考生对于这些知识点更加的深入了解之后,那么相信考生必然是可以进行举一反三的。

四、学会自我调节

高考备考是一件比较高压的事情,由于太多的学习任务,容易让考生身心疲惫,难免就会出现一些焦虑、压抑以及焦躁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是非常容易影响到后续的备考情况中,因此对于这些负面情绪,考生首要事情就学会调整和发泄这些负面情绪,对于这些负面情绪,小编推荐大家可以使用自我鼓励法、音乐舒缓、运动发泄以及呐喊发泄法等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各位考生对于负面情绪有一个简单的调整,同时也能帮助大家快速的投入到备考当中。

高三备考的学习计划三

一、结合考纲定位弱势科目的弱势所在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高三一年时间宝贵,除了吃饭睡觉、上课及考试时间,真正用于学习的时间是不够充裕的。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比较大幅度的提高弱势科目的成绩?建议高三学生找到自己弱势科目相应的高考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了解该科目的考点有哪些,自己比较弱势的考点有哪些,然后找相应的学习技巧来提高它们。

二、优势科目再上一层楼高考成绩更有保障

对于高一高二学得比较好的科目,在高考备考的时候,高三学生也不能疏忽,不仅要保持优势,还要想办法再提升一下。对于优势科目的提升,与弱势科目类同,也需要对照着高考考试大纲来确定需要提高的部分,将优势科目中较弱势的知识点提高上来,会提升优势科目的总体实力。

三、提高新知识学习效率挤出更多时间复习

高三第一轮复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复习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三学生将要对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进行地毯式的复习;同时,高三第一轮复习期间,也是高三新知识的学习时间。怎样平衡好这两者变得很重要。小编认为,高三学生应该要抓紧课堂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尽量在课堂掌握新知识的要点,这样在课后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节省出来的时间就能更好的投入到一轮复习中。

8月初 60天 第一轮:梳理学习思路,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做到“知道自己学过什么”

9月初

10月 20天 第一轮:梳理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一) 梳理高中阶段所有知识点,按照前一阶段确定的学习思路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10月中

11月 60天(自主招生) 有意参加自主招生的同学,需要做好准备 高三第一学期学期末之前,知识结构至少达到高考考查要求;检验复习效果

12月

1月 30天 第一轮:梳理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二) 形成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2月 30天 第一轮:高考压轴题 提升难度的同时,巩固之前阶段的基本复习成果

3月 60天,高考一模 第二轮:强化训练 熟悉经典的解题方法,从解一道题升华到解一类题,从解一类题到看穿命题意图

4月

5月 35天,高考二模 第三轮:调整训练 全真、模拟题训练,找感觉的同时全面订正错题,做的万无一失

6月 高考,准备充分,轻松应对。

2.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 篇二

一、高考备考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是实践的指南。高考应以课程标准为根本, 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 积极促进教师教学观和学生学习观的转变。如:新课程下的教材观:教材只是历史课程内容中最重要的资源, 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 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比如: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百家争鸣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整合。比如:在高三二轮自习时, 按时间顺序打乱模块讲通史, 重新组合, 帮助学生建立时空体系。

二、注重“双基”考查

(一) 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学科基础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 增强知识考查的拓展性 (广度、深度) 、探究性 (学习潜力) 。教师要根据课标有效地把握教材, 大胆取舍, 精讲、讲透。比如近代史的五大侵略战争, 课标要求是“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但仅按课标要求不够, 应在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上深挖, 讲清战争的原因、过程、特点、影响、中国失败的原因、和世界史的关系, 讲清一场战争, 其余举一反三。取舍的度如何把握, 发挥备课组的力量, 集体探讨, 各抒己见, 共同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必须讲清讲透。

(二) 注重考查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 以图文材料选择题作为选择题的主打题型, 历史综合题的信息载体以新材料为主,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对策:1.教师要注意不要一讲到底, 平时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分析前言、历史教材、历史链接。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用材料印证结论, 从内容中推导作用、影响、意义, 自己得出结论。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背结论。对课本上的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和基本历史原理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平时复习中, 对已经形成的历史结论、历史现象、阶段特征、相关材料等多问“为什么”, 多将句号变问号。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 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 新政与传统政策相比有什么重大变化?

3. 新政与社会上流行的资本主义“衰而不亡”的观点有什么关系? (只要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资本主义就不会灭亡)

4. 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5. 新政对工人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工人运动满足于经济斗争的成果, 不去从事政治斗争) 等。

三、彰显能力导向

(一) 突出新史学理念 (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 的导向作用, 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 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展现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 提高问题的灵活性、应用性、探究性, 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合理利用好现有教学资源 (教材中的正文、图片、知识链接、历史纵横、地图册) , 适当拓宽知识面, 使学生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和相对广博的知识视野。

四、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 纵横联系。

在复习中作分析、归纳和综合时要注意纵横联系。“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横”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历史的各个侧面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 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

(二) 中外联系。

复习时一定要中外结合, 尤其要把中国历史放到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 将中外历史真正融为一体。如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等。

(三) 史论联系, 史观结合。

历史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复习时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 用历史和政治的基本理论分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继承和发展、偶然和必然等历史现象,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史观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

(四) 与时政热点的联系, 与学科间的联系, 适度关注福建地方特点。

四、注意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建立知识结构方面, 首先, 我们应高度重视建构章节知识结构。在建构知识结构时, 可采用结构图, 高屋建瓴, 复习主干知识。由于单元章节知识结构一般都有比较好的落实, 这里不举例赘述。在章节复习的基础上, 我们还要注意建立小专题的知识结构图示。

3.薄弱学校高三历史备考浅见 篇三

1. 强调试题内在的多样性

高考卷从题型结构只有两种,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但近年来广东历史卷通过运用大量不同类型材料(表格、图片、文字)创设情境和在设问上的精心处理使试题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增强、较大程度上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和平台上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史料解读、图文转换、比较、分析概括、综合、历史思维等多种能力),实现真正高分高能。

2. 设计问题角度的新颖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问题出现的面目同样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情景下解决相同的问题或在相同的情景下解决不同的问题,其要求的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在近年来广东历史卷中的反映亦是极为明显的,如2010年广东卷选择题考查辛亥革命的16题、考查新中国外交史的18题、2011年广东卷选择题考查儒道佛归一的14题、考查辛亥革命的乡村知识分子日记的16题、考查北伐战争的农民运动的17题等,或文史结合,或图文并茂;同样,材料题中亦有多处设问相当精彩,如2010年广东卷38题、2011年广东卷39题,非常明显的是,这些题在设计上都是是把已学过的知识换成了另外一种陌生的面目出现,拐了一个弯,就使问题变得灵活起来。这种灵活多样的出题方式,势必引导教师在课堂知识传授时改变那种僵化的灌输方式,多角度的再现知识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 注重中外古今贯通

2011年广东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这一风格又有新的发展。其新的变化有三:一是引进并增多新材料,通过三则材料,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信息的分析取舍上,增加了能力考查的坡度。二是中外关联性更大更广泛,今年两道主观材料题都扩展到了世界史,2011年第38题“历史是什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第39题“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变革”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三是“小切口,深挖掘”的延伸,既保持考查历史主体要素的“原因”“影响”,还增设了“表现”“调整”“启示”等考查渠道,识记与理解、创新等目标呈梯级上升,实现注重学生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能力为先的测试目的。

作为薄弱学校的教师应在仔细研究近年广东卷的命题特点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考纲和课标,注重策略,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

策略思考一:第一轮复习注重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的结合。

通过三步复习法夯实基础、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所谓三步复习法是指通过三步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任务。

第一步:教师确定基础知识点,并根据学情决定呈现方式以方便学生掌握。

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或者教师评讲来构建体系。

第三步:在构建体系后利用过关训练题检测、巩固学生掌握程度,同时提升能力。这一步往往是课余与课堂相结合完成,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过关训练题。教师利用课堂进行评讲。关键是过关训练题的设置,一般每单元过关训练题设10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往往以高考题或模拟题进行设计。这主要是因为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最能体现高考意图和新课标理念。这样通过过关训练题的使用就能够实现:1. 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知识点、本单元重点和知识体系,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能及时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明确、遗漏的知识能得到补偿;2. 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会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

策略思考二:精心选题和灵活运用高考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对于现有高考卷,薄弱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主观材料题,往往出现学生要么是几乎空白,要么是写很多,但都不能有效得分,最终导致52分的主观材料题经常出现全班的平均分还不到20分。

但结合近年的文综历史主观材料题的评卷特点(仍然采用采点打分和采意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来看,这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讲,只要训练得当,他们与高一档次的学生拉开的距离也不会太大。因此备考的训练题薄弱学校的教师即要注重练选择题,更要精心设计使用主观材料题,题目的选用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

此外,我还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是结合答案反复读高考题。具体做法:先读试题找关键词,再比较个人所答与参考答案异同,又回头读题将课本相关知识点回顾归纳关键词。以2009年广东卷29题为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2)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3)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分)

我要求学生先将3个提问中要回答的名词找出来,学生基本都能找到“人、变化、原因、趋势”等词,于是笔者将参考答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答案用不同颜色抄在自己做的答案旁边比较思考,随后要求学生将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和第三单元第7、8课有关古代雅典及近代英美政体的知识点的重要名词用第3种颜色写在旁边。这样,学生除做题能力提升外还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后来两次校内测试,对于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英美政治制度这两个单元考题学生得分都比较理想。

责任编辑 邱丽

4.2014年高三历史备考计划 篇四

一、学生现状分析:

今年我校共有12个文科班,其中六个文化班,六个艺术班,共计1000余人。文班人数多,但学生普遍基础差,家长及学生高考意识日益资薄,再加上艺术生2014年高考文化成绩相对大幅度提高,教学形势严峻。

二、总体思路

运用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等新史观,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考情、学情、教情,着眼“立足基础知识,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教材,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备考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扎实学生基础,提高学习能力,注重教学实效,认真备战高考。

三、方法措施

1、要加强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考纲考试说明高中教材的深入研究,尤其注意吃透2014年新考纲2013年高考题,揣摩命题意图,把难命题脉搏,掌握高考宏观趋势,并以此制定备考计划,指导高三复习;注意广泛收集信息,正确使用信息,切忌被高考信息弄昏头脑。

2、增强复习的计划性

统筹考虑和制定高三三轮复习计划,内容包括进度、总目标、阶段目标、时间史排筹,三轮复习分别为:第一轮专题复习、第二轮通史复习、第三轮综合复习。计划要及时上墙,做到师生明确,有的放矢。

3、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必须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转变备课方式,潜心研究备课内容,不断提高备考效率。

4、优化教材内容,适度联系通史

读目录、章节标题、子目标题,概括历史发展特征;研究目、章节、专题之 间的内在联系,构建阶段知识体系。读导语,了解本专题历史发展的线索。解读学习建议、课前提示,概括学习重点,帮助学法指导。读正文、地图、图表、资料卡片、小字、注释。丰富补充历史知识,拓宽知识面。解读专题小结、问题探讨,重新构建专题知识体系和阶段特征。专题复习时,可适度从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小专题通史等多渠道联系知识考点,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通史知识的整体框架。

5、加强学法指导

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让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审题能力,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指导规范练习,答题要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析,逻辑严密。

6、注重训练与讲评

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具“三纲 ”“三情”,选题应以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精心批改,逢练必改,最好是面批面改。精心讲评,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地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效果。

7、重心下移,搞好培优补弱

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交流,努力营造宽松学习气氛,面向全体学生,既注重优生指导,又努力指导弱生,对弱生更要有耐心和宽容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四、具体安排:

1、三轮复习

第一轮专题复习(2013年5月15日—2014年2月15日),力求全面讲解,注重基础知识。要求在复习中做到全、细、实,针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务必各个突破,不留盲点,准确深入、扎实地掌握好基础知识。

第二轮专题加通史复习(2014年2月15日-4月15日),巩固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大纲要求的阅读、比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学生答题。

第三轮综合复习(2014年4月15日-6月初),考前辅导强化,注重训练学生的答题思维和做题技巧,做好学生考前思想工作,注重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查漏补缺,挖掘潜能,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高考。

2、具体安排

一轮复习:(1)2013年5月15日-8月15日,必修一《政治史》暑假放假。

(2)2013年8月15日-10月15日,必修二《经济史》。

(3)2013年1月15日-12月15日,必修三《文化史》。

(4)2013年12月15日-2014年12月15日,选修一《中国历史

重大改革回眸》寒假放假。

二轮复习:(1)2014年2月15日-3月5日 中外古代史

(2)2014年3月5日-3月25日 中外近代史

(3)2014年3月25日-4月15日 中外现代史

三轮复习:(1)2014年4月15日-5月30日 回归考试说明,综合练习,模考。

(2)2014年6月初,学生自主复习,回归说明、课本,放松心态,参加高考。

五、预期目标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抚,以新高考题为参照,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理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观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能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新史观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复习的 前提,也是备考的基础。故在教学时,尽量运用不同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5.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 篇五

(一)、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体系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第一个层次是指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第二个层次是指教材中未打★的章节,第三个层次是指教材中用宋体字排版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指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各校教师都会高度重视,这里不再赘述。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不是要脱离教材,而是要用文明史观对教材知识重构和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再阐释,文明史是一种目光、是一种高度。例如:复习国共关系,就要站在“和则两利,分则伤民族元气”的高度来认识。

(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一节、每一单元

目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从节——单元——整体来抓好基础知识,落实主干知识体系,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务必做到落实。同时又要兼顾对课本边角知识的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牢固地掌握书本里的备考知识点,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为下一轮综合复习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时,必须将知识内化,完成知识转化才是关键。:

(1)及时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抄写参考书上的预习提纲,而是要将知识浓缩、内化,要把书本读薄。边整理,边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2)及时完成课后训练。知识的落实和转化,都要体现在会做题和做对题上。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若将不懂的问题堆积起来,就很难在高考中获得成功,那些认为历史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3)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用“色笔”标出,要不断强化记忆。①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②可以通过错题积累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的目的。

(4)学会知识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必须结合地图册来掌握,凡教材上划*号的地图都是要求掌握的。尤其那些与主干知识相关、与热点区域经济相关的地图更要引起注意。

(三)、分阶段,理线索,整合单元知识,宏观掌握历史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网络体系。以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下册第六章为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背景

国际: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帝国主义成绩掀起反共反社浪潮

国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矛盾变化,中共吸取苏联教训,注重自身探索,但经验不足,对国情认识不足

有益的探索:毛两文(背景、内容、意义)、一八大(背景 内容精神

意义)——为以后的探索提供经验

阶级斗争:两反右(57反右派 59反右倾)

曲折: 59~61年严重困难

(左)社建规模、速度:三面旗(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原因)

纠“左” P108下

三方面(具体措施)— 62年经济开始好转;64年完成调整

展:经济建设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P109~110

方法指导:

首先: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简要化。在复习时要能够“纲举目展”。其次: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

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学生的主干知识如果没有网络化,他心里很没底,甚至复习了就像没复习一样,这也会导致学生信心不足,文综答题的信心和第一感觉很重要的。)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来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背景、过程特点、影响)。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历史学习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这才叫知识整合。再次:平时注意自我总结历史规律,将知识类化、同化。

如:历史事件的学习一般都可以从背景(大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展开)、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几方面掌握。

再如: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都要放入“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分析”,从内部看,一般从物质、阶级、思想、社会矛盾几方面来分析;而失败的原因,一般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从几方面考虑:吸取教训、调整政策或变革生产关系(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根据变化后的情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统一、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的增强等;实行开放政策,加强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教育及人才储备等。

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历史“公式化”、历史人物脸谱化都是危险和有害的。如:材料解析题中要求“结合材料××”来回答时,就必须紧扣材料来解答。

(四)文明史的交叉与比较在近两年各省的高考题中大量出现,要求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把同时期的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从文明史的角度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开拓学生视野。

例1、07年重庆考卷19.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A)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06全国卷2,23)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D)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重要影响

3、(2008高考全国卷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D)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五)、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

文科综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近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中,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的试题大量出现。所以在平时复习时,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历史思维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与逻辑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

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分析和研究高考试题。具体做法建议如下:首先按题型或内容将其分类汇编,学生加以练习;其次师生共同解答每个题目,领悟并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阔思维;再次,规范答题语言,紧扣得分点,减少失分。

选择题训练:选好题是有效训练的前提。选题工作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尤其是全国高考卷和新课改高考卷要引起重视,可从中精选试题训练。要编好“情景式选择题”,增加选项地干扰性,使学生能力在训练中得到增强。

材料题要精炼,材料分析题能够综合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成熟的题型,是高考的重头戏,对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是必要的。要从解题的各个环节、有步骤地进行。进行专项能力训练。每组训练题要突出某一种专项能力,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教师精讲,使每项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在训练中得到提高。提醒学生,在平时训练是要做到:(1)先易后难 试卷不要留白

2009年年高考阅卷时,有约五分之一的考生最后一题没有得分。分析原因,首先是2009年文综试卷的地理和历史偏难,不少学生在前面解题时用时过长,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做题。其次,一些优秀考生不愿意放弃前面的分数,希望把分数得全,结果适得其反。文科综合的三个科目试卷上分别有100分,建议考生在做题时应捡容易得分的先做。其次在交卷前也可以抢到分,比如去年有学生在交卷前抢写的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结果因为踩到得分点,得了2分。考生不要在试卷上留白,写上去的内容有时不一定很正确,一旦踩到得分点也能得分。

“全面的肤浅比片面深刻好得多”,建议考生答题又遇到时间紧的前提下,首先是哪个学科容易就先做哪一科,由易到难,其次是不宜对某一个点“深挖洞”,而要“广积粮”。(2)辨清题设要求盯关键词审题

综合题的设问中有很多限制词,考生首先要认真看清题设所要求的是用哪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该问题,知识选用错误会导致得零分。比如有年高考题要求考生“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去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但有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回答,导致该题得零分。对于材料的限制词,考生也要认真阅读仔细,要看清是在分析材料中的哪一部分。07高考40题的第5问是要求考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而第6问是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与国家吉凶载德不载地,两种建都观点的异同”。有考生认为这两问是在问同一个问题,答案一致从而失分,其实这一题材料不同,指向也不同,设问也不同。

考生还要找准答题角度,比如题涉及“为什么”与“怎么办”,考生在审题分清后再慎重下笔回答,因为答案的针对性指向关系到阅卷老师给分的高低。(3)知识泛化要不得 不少考生越到关键时刻就紧张,其实这时更要重视基础知识。许多学生考前有个通病,就是知识泛化。

建议考生这时找一本规范系统讲解知识的资料,将其重要观点从前到后认真看一看,包括微观和细节性的知识点。这样,答题时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能阐述知识点的外延,容易得高分。答题只有在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支撑下,阅卷老师才会认为考生思想有广度有深度。

6.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 篇六

历史能力测试

24.《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逐步作了修正。下列关于其间“逐步作了修正”的史实有①隋唐三省六部制 ②宋二府三司 ③元行省制度 ④清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5.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的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26.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而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 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7.1949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指出:“在今日的欧洲,世仇完全不合时宜了,我决心使德法关系成为我政策的核心。”这番话旨在强调

A.德法应吸取多次战争的深刻教训 B.德法战争决定着世界的形势

C.德法联合是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D.德法和好是时代的要求

28.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该推论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29.有书说: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的是

A.经济上: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B.政治上:有限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C.思想上: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D.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工业革命

30.2008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重大人员伤亡。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两国属于结盟国,理应相互帮扶

B.中美欧日俄在海地震后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两国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救灾贷款

D.两国都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救灾贷款

31.下列关于近代欧美代议制确立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B.近代欧美各国代议制都是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C.英美法代议制确立的标志分别是《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颁布

D.近代欧美代议制遵循分权制衡原则,其两大政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不同

32.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两大文艺因子。下列各项中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搭配结构不符的是

A.古代中国:《离骚》——《诗经》

B.近现代世界:《唐璜》——《人间喜剧》

C.近现代世界:《自由引导人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现代中国:《茶馆》——样板戏《红色娘子军》

33.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贩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得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①②③④

34.下列关于儒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具有神学倾向

C.宋代儒学新在儒学哲学化

D.明清时期儒学走向极端

35.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0.(37分)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材料二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三“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材料四“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请回答:

(1)在16—17世纪,英国推动自身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9分)

(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17分)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7分)

(4)当今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请依据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价。(4分)

42.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5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10分)

B.(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所谓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

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人权宣言》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8分)与其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5分)

文综参考答案

24.D25.D26.B27.D28.D29.C30.D31.D32.D 33.C34.A35.D

40.(1)莎士比亚宣扬人文主义、洛克倡导民主思想、牛顿进行科学探索。(9分)

(2)贡献:荷兰——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推行新政,政府大力干预经济。(9分)

共同特征: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尊重经济规律。(4分)

共同作用:促使创新国家的崛起,促进人类文明演进。(4分)

(3)国家:苏联。(1分)

建立世界秩序方面:组建华沙条约组织、展开苏美争霸。(4分)

最后结果方面:苏联解体。(2分)

(4)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侵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崛起之后,又为谋求相应的政治地位,不惜发动战争,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分)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中国崛起之后,也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相反,中国的崛起会增强世界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力量。(2分)(5分)

42.A(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

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

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7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 魏交通的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

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7分)。

B(1)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8分)

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2分)

(2)理解: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7.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 篇七

一、科学统筹备考进度。制订三轮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配套的三轮复习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符合当前高考和新课标的实际。

1备考进度与内容安排(以2009—2010学年度为例)。

2复习计划的具体实施。

第一轮复习根据课标要求,按照教材单元内容循序渐进地复习,做到细讲细练,重点是打牢基础。第二轮复习依据当年考纲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重点是构建知识结构,掌握专题特点和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进程和规律,通过精讲精练,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第三轮复习要加强综合训练和高考模拟训练,重点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强化考前适应性的训练,以考带练,以练促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

二、紧扣课标,研读考纲,落实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1准确理解课标和考纲,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落实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学科课程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准确理解课标和考纲的要求,通过情境创设、知识迁移、问题拓展、活动安排、练习设计等多个教学环节有效地激发学生从多个层丽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尤其在前两轮复习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落实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这是取得高考理想成绩的根本保证。

2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试题设计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更注重对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考查。对于记忆能力,可以采用时间分散记忆、趣味记忆、纲要记忆、示意图记忆、联想记忆等方法,使学生少花时间多记一些知识。对于阅读能力,教师可采用问题导读、提纲引领、归纳导读等方法,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应变及适应能力,提高阅读水平。对于分析理解能力,教师要讲清基本历史概念,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学理论和史学观点,在复习和做题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历史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后知识联系和贯通、知识相互渗透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思维能力,可以用要点浓缩法、线索表解法、结构层次法、联想法、归纳类比法、分解组合法、打破思维定势、调换思维角度等方法训练学生的集合思维、逻辑思维、迁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了,复习备考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行日练、周测、月考制度,巩固复习成果,强化对高考的适应性训练

日练、周测、月考是笔者在近几年高三复习备考中探索出的一套非常有效的备考方法。日练即在课前5-8分钟内,让学生在默写本上写出上节课课标要求的’核心知识和知识结构,确保人人过关。周测即每周利用固定的两节课时间针对前一周的复习内容进行检测,考查学生知识点落实情况,训练非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学生当堂相互批改、教师讲评。月考即每月初对前面所复习的所有内容进行综合测试,试卷题目设计、答题要求、时间分配等完全按照高考模式,加大题目的综合性和区分度,使学生尽早进人高考应考状态,提高对高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每次月考后教师要进行试卷分析,包括成绩分析和丢分原因分析,让每位学生制订后阶段复习整改措施,明确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日练、周测、月考是检测学生阶段复习情况非常有效的手段,也是强化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巩固复习效果的有效模式。

四、关注学生差异,制订个性化备考方案,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

1以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差异,建立学情档案,掌握学习动态。

通过课堂观察、个别谈话、与班主任交流信息及日练、周测、月考等可以了解学生在历史学习兴趣、动机、态度、方法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学情档案,内容包括存在问题及表现、归因分析、整改措施、预期效果及跟踪考查情况等。学生通过学情档案更加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教师通过学情档案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制订针对学生个体的复习备考方案。

2课内关注差异、课外帮教,促优补差、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会随学生差异自然分化,为了不让学生带着“误解或不解”的知识前行,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制订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在完成基础内容后,让“普读生”(完成或基本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先行学习新内容;“补读生”(没有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学生)在老师和优秀生帮助下进行补救性学习,去巩固尚未掌握的内容。这样,学得快的学生能学习更多,学得慢的学生能得到及时帮助。从而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在课外,采取“师徒帮教”、“互助结对”等办法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些办法不仅有效利用了教育教学资源、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激发了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尽量避免了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3问题跟踪、强化纠错,因人而异、分类指导。

8.高三历史最后的备考 篇八

今天,距离2011年高考还剩4天时间。此刻,全省65.5万莘莘学子正在抓紧最后时间进行复习,全力以赴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人生大考。昨日,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杨开乔接受记者采访,就如何抓紧最后时间备考冲刺,为全省考生支招。他认为,在备考的最后阶段,知识水平很难再有质的变化,此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好自己”往往更为有利。

关于冲刺最后阶段不要“开夜车”

请问杨院长,考生在最后阶段的复习备考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杨开乔:首先是回归课本、抓纲靠本。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梳理知识点,牢记基本的公式与定理。最后阶段切忌再啃难题偏题,也不要面面俱到地复习,可注重通过课本上的目录、标题以及自己平时勾画出的重点内容,逐科进行回忆,把课本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网络。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考试时“该得的分”确保都能拿到。

另外,突出重点、查缺补漏也非常重要。考生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可以看自己平时整理的提纲、图片、考卷、重温重要的公式,尤其要注意自己曾经做错的题,认真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出错。如发现生疏的地方,要及时重点温习,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

还想对全省考生多说一句的是,最后这几天,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效率。最后阶段,考生不要“开夜车”,应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要注意饮食卫生,尤其不要暴饮暴食、大补急补。坚持锻炼,保持大脑清醒,保持身心健康,保证复习效率。

今年高考人数增加了4万,是否意味着竞争有所增加?

杨开乔:今年,国家下达给广东省省属高校的招生计划比去年增加了2万人,增长约5%,高于全国2%的增长水平;同时,今年省外高校投放我省的招生计划会有所增加。今年报考人数虽然增加4万多人,但总录取比例不会低于去年,考生上大学的机会比往年有所提高。

不过由于重点大学招生人数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重点大学、优质学位的竞争依然激烈。关于心态看准自己、做好自己,保持平常心

经验表明,备考的最后阶段心态往往更重要。请问如何才能调整心态,备战高考?

杨开乔:最后阶段,考生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非常重要,充分发挥出自身水平更利于取得好成绩。

我想,考生要对高考有正确的认识。高考是进入大学深造的重要途径,但它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接受教育的方式越来越多,成功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所以考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压力过大反而考不出平时的水平,应以平常心态对待高考。还有一点,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身能力有正确的认识也很重要。切忌脱离自身实际,将目标定得过高,给自己增加过大的压力。如果目标定得更切实际,那么复习的针对性就更强,对自己的能力就更有信心,因此考生要“看准自己”。

考生也不要盲目攀比,自信地做自己就好了。随着高考逐渐临近,考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这种波动很大程度是来自于盲目攀比,比如看到同学进步了而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觉得自己有些地方一直在犯错误、觉得别人容易懂的知识自己难以掌握等。考生应明白,在备考的最后阶段,知识水平很难再有质的变化,这个时候,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好自己”往往更为有利。

关于评卷每年都有考生涂错AB卷

往年评卷中有什么最容易造成失分的问题,供今年的考生借鉴?

杨开乔: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观点对高考而言或许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在高考中因不注重细节而失分的考生并不少见,十分可惜。在每年的高考前,我省均会通过多种渠道提醒考生在考试时应注意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每年仍有考生未能予以重视,造成失分。在这里,我想列举历年高考最容易出现的“六大问题”,供考生多加注意:

一是在答题卡上错涂、漏涂A或B试卷类型。我省高考试卷分A、B卷,每位考生在填涂答题卡时,一定要认真看清所发试卷的类型,确保填涂准确无误,切忌错涂、漏涂。二是未在规定区域作答。考生作答时,不准在答卷、答题卡上做任何标记,否则答题卡无效;不准随意修改答题卡上的题号;必须在指定的题号里作答。凡不在指定答题题号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作答或擅自更改题号作答,其答案一律无效。

三是未规范用笔。根据规定,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选择题答题区作答,非选择题用

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在近几年的评卷过程中,发现部分考生使用非2B标准的铅笔填涂答题卡,影响了答卷扫描和考生考试成绩,因此,考生要购买正牌的2B铅笔,避免答卷中的选择题和选做题答案无法扫描。

四是书写潦草、卷面凌乱。考生在书写时,应该保持基本的书写工整和卷面整洁,这样既有利于考生完整清晰地表述观点,也利于评卷人员准确了解考生作答内容。

五是用语及书写不规范。在有些科目,特别是理科考试时,考生应使用规范的专业用语,避免因表达不规范而失分。如往年高考中,有考生在作答化学卷时把大写符号写成小写符号或把小写符号写成大写符号,在作答数学卷时误写坐标等,因为用语及书写不规范造成的扣分,十分可惜。

六是审题有误。以去年语文试卷的作文为例,作文题“与你为邻”是典型的标题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更加严格,虽然试题一出来时大家都觉得这个题目容易写,但是最终出来的作文平均成绩却比2009年略低。主要是考生对作文的审题不够准确所致。很多考生对“邻”的理解不准确、太泛,什么东西都可以理解为邻,乱套上来。与父母为邻,与感情为邻,与信念为邻等,这都是审题不准造成的。

“牛校”考生做些啥?

多在校自习,作人性化备考

距离2011年高考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高三学生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在最后的几天里,广州“最牛”高中的高考考生是怎样备考的?他们有哪些备考策略,如何减压?昨日,记者走访了华师附中、省实、广州市六中等名校老师,以及一些曾经经历过高考的过来人。华师附中踢好“临门一脚”

华师附中高三级级长龚德昌表示,从5月28日开始到6月5日,华附的学生都是在学校自习。其中,6月4日、5日,学校每科还会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由老师嘱咐学生最应该注意的问题,踢好“临门一脚”。

在最后几天,华附老师会反复叮嘱哪些“秘籍”?龚德昌还向记者透露了重点:一是给学生复述各科的解题策略,把握知识框架和脉络,完善知识体系,二是强调易错点和解题时的注意事项,保证不丢分,三是题型预测,对可能出的题目做好准备。

作为华附高三年级的“大家长”,龚德昌建议考生在最后这5天里,在课堂之外也要把握好自己的复习时间,还要做适当的练习,选择中等难度或容易的题目,增加自己的信心。省实学生身体最重要

省实党委副书记姚训琪表示,省实在最后一周备考中,组织考生在校自行复习。在这一阶段,省实尤为强调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提倡学生养好身体,调整心态,养精蓄锐。在做好知识上的备考工作外,省实还会采取一些人性化的措施不断鼓励学生,给学生打气。作为过来人,省实09届优秀毕业生、北大元培学院大二学生潘禹尧回忆说,高考最后几天,他要求自己一定要休息好,“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坚决不去想考试的事情。”潘禹尧说两年前自己最后备考时,最有效的减压方式就是打篮球、看电影。

广州六中每天给学生送靓汤

广州市第六中学校办主任杜丽莎表示,高考即将来临,学校尊重考生和家长的意愿,在高考之前一直没有放假。

针对部分学生不安、焦虑和徘徊的心理状态,六中除了安排心理专家给考生作心理讲座和报告之外,还组织老师对考生进行心理辅导,面对面谈心交流,稳定考生的情绪。在6月6日上午的高考动员大会时,六中也会有心理老师给考生讲解如何防范进入考场后的心理压力。

9.高三的最后的日子 篇九

再一次,按上熟悉的键盘,却已是高三的

第一文库网最后的日子…轻轻地记录着生活走过来的点滴,轻叹一声,三年,如流水般,就在指尖间流逝了…细数着记忆中的流沙,不由得心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茫然间,若隐若现地,我仿佛看到了终点处,那个略带着丝丝淡淡的悲伤的结局…颓然地,高中,渐渐地,划上句点,渐渐地,越来越远,最后,终将变成昏黄的过去…总会有人,在那个熟悉的地方,重演着那些相同的故事,在那熟悉的我们曾走过的路,沿着我们的脚印和点滴,一步一步地走过…那些,没有了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那些,曾颓然走过的路,那些,满怀失意的虚幻的风景,烙印在记忆的最深处,那里,有着一把沉重的枷锁,锁上了那道心门,心门内,是那些弥足珍贵的回忆…有希望,有幸福,有无知,有执着,有天真,有幼稚…人生,仿佛总会有不同的味道,每走一步,仿佛都是灵魂的一种升华,每有一个转折,都会得到不同的收获…渐渐地,我竟然开始喜欢上了这种淡淡的未知的感觉,习惯了,在每一次跌倒后那种不想屈服的信念,每一次,我都告诉自己,这些都是人生的财富…于是,我开始慢慢地去感受,感悟…不知道,三十天后的结局,但我知道,其实这些对我来说,很珍贵,心有多高,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改变那种浮躁的心态,才能走的更远…

【散文概念】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10.高三备考应试的技巧 篇十

考生在高二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物理学科的全部知识,现在主要是复习以前的知识点。考生要把学过的知识点重新筛查、梳理一遍,包括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做重点复习。

考生对于基本模型也要认真复习,如传送带模型、板块模型、弹簧模型等要结合具体的例题分析各个模型是否清晰,检查自己是否已经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对于实验部分,大家也要认真对待。期中考试前,考生要把一些典型实验的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误差以及数据分析等总结一遍,做到心里有数。

11.高三化学的备考经验 篇十一

1、我们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去观察实验呢?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例如绪言部分的第四个实验,在试管中加热碱式碳酸铜,观察目的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变化后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2、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做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要积极做实验,不仅课堂上做,课前课后还要反复地做,多做几遍实验,牢牢掌握每个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现象、结果,加深理解和记忆,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3、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

高三化学学习方法

1.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2.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3.落实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需要。常有同学这样说:课内基本上听懂了,可是做起作业时总不能得心应手。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或全部理解。

4.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多,一些重要概念又是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分散在各个章节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及时集中整理相关概念,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从属或平行关系.在归纳整理中,可以牺牲一些具体细节,突出主要内容。“勤”和“巧”是到达知识彼岸的一叶方舟。这个“巧”字就是善于总结。在高三总复习阶段,更需要学生作类似联想和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偷分技巧

关于有机题

首先,要认真全面审题,牢记有机物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有机物的性质反映有机物的结构。

第二,审题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如化学式、式量、特别注意反应类型、反应条件。

第三,分析时注意利用已知条件中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定量的推断或讨论。

第四,对于试题中所给的新信息要作分析,区分出哪些是有用的,哪些与解题无关。更要找新信息与题目要求及已学知识的联系,对新的化学反应,要通过对比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化学键的形成来判断反应的类型,然后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应用新知识(新信息)回答问题。

关于实验题

12.高三鼓励最后冲刺的经典句子 篇十二

2、平心静气,对待高考,妙笔生花,金榜题名。

3、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4、我敬、我助、我快乐,我思、我学、我拼搏。

5、点燃希望,燃烧激情,书写未来,走向辉煌!

6、真正的成功并非是战胜对手,而是战胜自己。

7、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祝愿你高考成功!

8、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9、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10、为了成材,松树从不向四季如春的温室外献殷勤。

11、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独占熬头,舍我其谁。

12、愿你提笔高考征战四方,愿你提笔谈笑清风无恙。

13、输掉什么,别输掉精神;放弃什么,别放弃努力。

14、金钱损失了还能挽回,一旦失去信誉就很难挽回。

13.高考最后一百天备考方法 篇十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说明某地理事物的意义

A、——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个子系统,所以类似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社会意义

B、经济意义

C、生态意义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A、自然因素——气候:降水多,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土质:疏松,遇水易被侵蚀;植被:稀少,保持水土的能力弱

B、人为因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不合理耕作、工程建设、矿产开发导致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A、对当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威胁农业生产

B、对下游——河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水库淤积,防洪能力下降;河口处泥沙淤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4、水土流失的治理

A、工程措施——打坝建库、修筑梯田、平整土地

B、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营造防护林体系

C、农业技术措施——采用喷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地膜覆盖

D、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

A、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植被稀少;多砂质土壤;多大风天气。

B、人为因素——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A、对当地——草场退化,绿洲萎缩,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B、对其他——为其他地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

7、土地荒漠化的治理——针对人为原因

A、退耕还林还草,禁止乱砍滥伐

B、合理放牧,控制牧区载畜量,适当种植人工草场,实行异地育肥

C、合理利用水资源

D、改善牧区能源消费结构,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种植碳薪林

沼泽/湿地(河、湖、海滩)的成因

A、纬度/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B、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C、多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D、降水多,气候湿润

E、多洪涝/凌汛等灾害,积水陈沼

沼泽/湿地(河、湖、海滩)的社会、生态功能

A、社会功能——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具有航运、供水、养殖、防洪等综合效益。

B、生态功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局部地区气候;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沼泽/湿地(河、湖、海滩)被破坏后的后果

——社会、生态功能下降甚至丧失

沼泽/湿地(河、湖、海滩)的保护

A、退耕还林还湿B、禁止开垦湿地

C、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D、加强宣传教育,提供人们的环保意识

12传统资源型工业区、城市发展问题的分析

(1)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发展中的问题——由于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等内部原因,以及新技术革命等外部原因,导致传统产业衰败,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萎缩,人口外迁等问题

(3)解决问题的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压缩.......,改造,,,,,,,,,淘汰........,发展........;保护和治理环境污染;调整工业布局;完善交通运输网;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

资源短缺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1)资源短缺的原因

A、资源分布少B、需求量大C、使用过程中的污染、浪费严重

(2)解决措施

A、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

B、寻找资源的替代品

C、实施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高考准备的复习

全国新课标卷主科特点

从20____年起,广东省普通高考使用全国卷,高考生备考攻略。省教育考试院此前发布的通知明确,除英语听说部分保留现行广东省自主命题方式和分值不变外,其余科目均使用全国卷,使用类型由教育部确定。

那么,刚上高三的学生应该如何应对高考?记者昨日采访市教研院和多位中学老师支招备考。值得关注的是,在语文作文的评分上,全国卷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而广东卷基础等级50分,发展等级10分。这意味着更要强调作文的亮点,使文章有特色、丰富、文采、创意。

【语文】

变化:名句名考64古诗文

日前,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给考生送上20____年高考学科备考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语文全国课标卷在具体考点、题型及分值上与广东卷有较大差异。全国课标卷不考语音辨析、文言虚词,文言实词、文言文信息概括为轮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只考选择题(3题9分),不考非选择题(广东卷2个选题8分,2个非选择题8分)。全国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部分20____年增加了考古代文化常识,名名句默写考14高中古诗文和50初中古诗文,共64。全国课标卷的词语运用只考成语运用,不考两字词语及熟语。

此外,语文全国课标卷在现代文阅读文本的选材上与广东卷明显不同。全国课标卷历年坚持文学类文本只考小说,实用类文本只考传记;广东卷20____年考散文和科普文,20____年考散文和新闻访谈,有时也考小说和传记。

支招:作文要写出亮点和深度

全国课标卷的作文,在材料的选取、材料的导向及评分上均与广东有较大差异。对此,华师附中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邹寿元表示,全国卷作文跟这几年的广东卷一样都是材料作文。不过在评分上不同,全国卷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广东卷基础等级50分,发展等级10分。“这意味着更要强调作文的亮点,使文章有特色、丰富、文采、创意。”

怎么把文章写得有深度,材料更丰富?邹寿元建议,学生要多关注新生的观念、现象,平时要多积累素材,备考过程一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高考教师复习流程

一、指导思想

研究新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加强教改力度,注重团结协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基本情况

本组有教师4人,1名老教师,两名新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承担高三年级6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其中有一人担任了学校数学科组长,本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在区里中等,数学基础较差,加之各班学生人数多,学生基本素质又较差,教学与管理均有一定难度。每个教师都面临要尽快熟悉、掌握新考纲的艰巨任务。

三、工作目标

上一篇:我国农业发展方向下一篇: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