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2024-08-10

《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精选15篇)

1.《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竞争的几点哲学思考

竞争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体现人的社会本质,是一种人性,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又不是人性的全部,还必须明确它与合作的辨证关系,正确区分不同竞争形态在性质、表现和作用上的特殊性.这是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竞争和社会主义竞争的.理论依据,也将有助于澄清我们对竞争的一些片面认识和误解,明确竞争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从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 者:秦维红 Qin Weihong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刊 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PARTY INSTITUTE OF CPC AND NANJI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年,卷(期):“”(5)分类号:B0关键词:竞争 人性 合作 社会主义竞争 资本主义竞争

2.《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二

1 “活动与探究”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历来是化学同仁们信奉的经典;“理论为本,实践为源”,这同样是没有争议的治学之道。“活动与探究”即学生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合作学习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材的目的。

2 在“活动与探究”中教师的注意点

虽然“活动与探究”主要是学生活动,但是教师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1)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鼓励学生大胆地设计实验。即使学生的设计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教师都要以表扬鼓励学生为主,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参与设计实验的精神和敢于思考的作风。2)教师要敢于“放”,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操作实验。3)教师应该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受挫折,体会实验的乐趣和享受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感。

3 在“活动与探究”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3.1 在“活动与探究”中形成团队意识

“活动与探究”即学生实验,是以探究为起始的完整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验,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并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好汉三个帮”,说明合作和团队意识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在以往教学中,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实验是在“黑板上讲”“讲台上做”。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而且也达不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做实验是一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直观手段,是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享学习资源,合作完成实验,可以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3.2 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探究能力

随着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的变化,让科学探究走进课堂,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科学探究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问题启发、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质疑、实验验证、再思考,始终处于探究中,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人。而“活动与探究”就是科学探究过程,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能,体验实验探究过程及探究成功带来的喜悦感。

4 “活动与探究”教学片段分析

4.1 提出问题

1)氢氧化铝是如何制备的?

2)氢氧化铝可以与哪些物质反应?

4.2 猜想与假设

1)用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根据前面学过的氧化铝的性质,推测氢氧化铝可以与强酸或强碱反应。

4.3 实验方案

实验1:氯化铝溶液中加氨水,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3:氢氧化铝中通CO2。

实验4:氢氧化铝中加入盐酸。

实验5:氢氧化铝中加入氨水。

实验6:氢氧化铝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4.4 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4人一组),一人做實验,一人观察实验,一人记录现象,一人汇报结果。

4.5 评价、交流,结论

小组合作实验完成铝的氢氧化物的相关性质的学习,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4.6 教后反思

不要确定物质的量,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确定。这样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得出结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操作,教师把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历程,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慢慢地形成科学的思考探究的习惯。实验过程体现的团队意识既是现代科学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5 不成功的实验

5.1 实验过程现状分析

实验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常有实验不成功或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异常,为了减少甚至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则在实验前就想尽一切办法排除障碍,帮助学生减少实验不成功的几率,学生做实验也只是“照方抓药”,机械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又把自己变成“监工”,明令禁止学生“唧唧喳喳”,必须按书本来做,绝对不允许自己乱加试剂,改变试剂用量。这种实验形式的教学,忽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实验与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支持者和辅导者,而不是领导者。

5.2 “不成功的实验”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若某些学生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同,很多教师会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或者可能对此当作没看见。由于实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即使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去做,也可能出现异常。实验时应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若出现错误就去解决它,而不是尽量避免错误的发生。出现的“不成功的实验”这实际上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原因,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他们经历失败、困惑、苦恼,去收获成功的喜悦和领悟创新的价值。实验不成功不等于失败,只有学生停止思考、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才是真正的失败,要让学生切身体验“失败→修改→再失败→再修改……成功”的过程,实际上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做的事情不都是这样吗?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升华。

5.3 “不成功的实验”的例子

学生在做“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及提纯”时,很多组学生没有检验出碘,实验失败了。笔者让他们自己去找原因,然后重新做实验,最终他们把原因找出来了,原来是新制氯水加多了,过量的氯水把生成的碘继续氧化了。通过这次失败,使他们学会了查资料并获得新的知识(过量的氯水把生成的碘继续氧化),使他们认识到实验药品量的严谨性,体会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培养他们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做“氯化铝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结果出现了三种现象:一种是看到了白色沉淀;一种是没现象;一种是先有白色沉淀,沉淀先增加后消失。让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相关知识,小组之间相互讨论,根据实验步骤探讨实验的可能性,最终他们会发现是由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量的不同而导致。通过这次失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掌握氢氧化铝相关性质。

6 结语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活动与探究”是一种很好的探究性活动。总之,要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卢光建.课堂实施探究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2(5):90-92.

[3]曹坤.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17-19.

[4]刘勋.化学新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栏目的使用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39-40.

3.《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三

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运用中的几点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巳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在探讨素质教育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悄悄地走进英语课堂,它利用电脑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无疑给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注进了新的`活力.然而多媒体教学是把“双刃剑”,正确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不当,就得不偿失.我们只有做到扬长避短,才能使英语课教学如虎添翼,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 者:杨峰 作者单位: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教育管理处朱仙庄矿中学,安徽・宿州,234111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23)分类号:G633.4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角色转变 教学效果

4.《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教育界的中心工作。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然而,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误人子弟。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机械程式化的训练是必须彻底废止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阅读大多数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如果说,目前高考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那么就可以说明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高考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用心

爱心

专心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传统经验和新的课程理念是一致的。过去,只进去,不出来,是我们所否定的一种阅读行为,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则是根本不进去,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让学生看录像绘画等手段不是不好。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吗?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

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用心

爱心

专心 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顾左右而言它。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但有些教师,虽然有迫切地调动学生的愿望,但却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办法。课堂上尽管对学生百般鼓励,大献殷勤,学生却不领情,不想主动,不愿成为主体。这里固然有学生阅读习惯、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但从教师的角度反思,还是缺少有效的操作办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功力不够。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我们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主体位置。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大胆做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三点,只是我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用心

爱心

5.仲裁案件在审理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篇五

张煊

随着《劳动合同法》和《调解仲裁法》的正式颁布,劳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劳动仲裁案件在全国范围内成倍数增长。Xx县作为人口大县,且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集中, 的案件也较往年有所增加。在20本人作为仲裁员审理的案件中,以社会保险、解除劳动关系及相关经济补偿作为申请请求的案件的劳动争议案件偏多, 现在对在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典型案件作以下几点思考:

6.数学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六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35-02

1用教师的观念改变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现在有许多人都在思考:在数学领域,为什么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中国人领先,可到了成年以后,我们的研究成果怎么就不如别人呢?有人说,中国水平和世界水平只差“一步”,这“一步”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传统的课堂采取的方法主要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培养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这需要学生去主动探索。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利用单一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教教材,要注意角色和方式的转变,由台前转至幕后,由主宰变成主导,同时积极实践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学生也要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学习过程。

2要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和需求

中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正趋于成熟期,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又有自己的想法,有时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愿在公开场合表达。

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应设置有效的三维目标激发提升,设置贴近学生的情境激发兴趣,设置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参与,设置开放的问题激发讨论,设置有挑战的问题激发独立思考,设置抽象的问题激发理解。进行这些设置,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将要达到的发展水平,准确定位有效的教学目标;精心设置导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确把握问题的难度、坡度和密度,让学生通过努力后能接近或达到预期目标;以适当的调控营造和谐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

3要让学生意识到知识不仅是目的,更是一种手段

以往的数学教学让学生仅有一种做题的感觉,做题是惟一目的。现在的数学教学要力争让学生意识到一些知识是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而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这一点。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知识的展现过程,让学生发现知识和知识之间的递进和交融。

4要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更要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方式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但不可否认也有为热闹、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过分追求表象的现象充斥着我们的课堂。

4.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讲究课堂效率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国际性的数学竞赛中,中国学生的成绩遥遥领先,这肯定得益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原有的教学模式直接否定,而应该在知识的生成和双基的训练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从这一点来看,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并不是成功的方式。应该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找到传统教学与主体教学合适的结合点,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在关键点的生成,要成为有效性的主体发挥,同时也要注重基础的训练。

4.2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已成为中学数学课堂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运用着这一学习策略。表面上,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讨论很热闹,有生生、师生的互动,但这种活动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教师加强组织和指导。首先,要重视合作内容的实效性:①凭学生一己之力难以探究、独立解决;②学生思路较多,不统一。其次,要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另外,既然是合作讨论,就要鼓励学生的新思路,不能拘泥于教师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想法,否则长期这样会影响到学生讨论的热情。

要发挥合作讨论这一教学方式的有效性,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①必须合理选择讨论的内容,例如,新知的学习、生成,习题课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并产生共鸣和冲撞;②同时要多加巡视,防止出现个别的惰性学生,并改变评价机制,对思路活跃、思路独特的学生进行表扬并作为平时表现评价的参考;③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总结的引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兵教兵”、“兵带兵”、“兵促兵”的效果。

4.3有效实施提问、板演

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主体意识,提问和板演也成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无效、低效提问有时让提问变成了一种形式,要么是没有丝毫难度的问题,要么学生的回答只是理解的学生简单的叙述;板演有时由于个别学生的紧张而导致挂黑板,使得下面的学生无事可做,变成看客。

对于提问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而不是上课时的即兴发挥。学生的回答也不应仅仅简单复述,而应回答对题目关键点的理解和突破,对条件的有效挖掘,对所求问题的思考思路,以及对问题的总结。对于板演,笔者建议在理解新授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板演,从中发现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免影响日后相关知识点的应用。

总之,教师在改变着课堂教学方式的同时,不能仅仅追求表象,把表面的热闹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唯一依据,更要关注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灵动。当然能够通过教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思维积极动起来,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完成知识的掌握,那是我们每位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永远的追求。

5用教师内涵的提升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课改呼唤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的内在素质是关键。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思考课堂内容结构的设置、问题情境的设置等等,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在每节课的积累中不断深化、成熟。

设置方式:①内容结构的设置。数学课有时会给人一种仅仅做几道题的感觉,这只是一种表象;②问题情境的设置。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个成功的课例都离不开独特的情境引入。创设问题情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引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来源于生活,可以是史料的经典故事,可以对具体问题的反思等等;③自编习题。由于老师的每节课都有自己的安排,教辅的配套局限性就显现出来,每天的习题更多的应是教师自己来编排。教学中曾有“桶水论”,就是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己有一桶水。现在看来,教师更应是不断汲取外在营养、丰富自己,成为源源不断的泉水,正可谓“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们透彻领悟新课程教学理念,并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朝着新课程教学目标扬帆前行!

A few Reflections on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the New Curriculum

Guan Shanhai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changed a lot in the function, content, structure, eval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o it posed a serious challenge to the teachers, but also provided opportunities. In this paper, I’ll elaborate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tud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esson and how to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and so on.

7.《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七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大家都感到教好它不易,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备课量大,要讲的东西太多;占有的资料很多,如何用好资料却把握不准;课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有效分析不够;一首诗或词应该花费多少时间进行教学估计不足,凡此种种,多多少少是自信力不够的表现,对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教学实践体现不够,我利用整个寒假对什么是真正的有效课堂教学和在实践中如何运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发现以前教学中存在上述问题,新学年开始是应该在教学中进行改变的时候了。

一是培养教学自信心。教学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当然从读经典名著中来,从学习名师的教学经验中来,从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整个假期,我读了三本书,一是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二是程千帆先生主编的《名家视角之唐诗精选》,三是高??先生编的《唐诗品汇》,收获颇丰,读了方知自己在唐诗宋词方面存在许多无知之处,真是“人不学,不知道”,一首诗或一首词的妙处在哪里,一个诗人或词人在诗词中为什么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伟大在哪里,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知道得更深刻。遗憾的是时间有限,否则我会把其中许多好的东西进行摘录,这项工作我会在今后教学工作中完成,读了名家的点评,至少教会我们这样几方面东西:一是好诗或好词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二是练就一双慧眼发现别人可能发现不了的;三是如何从字句入手走近作者的情感深处,或者作者情感感发的力量在哪里,他是如何编排语码的。读了这些好书,对我们钻研教材、分析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因了这些基本功,我们在教学处理上有了自己的发言权。假期中,我还翻阅了《名作欣赏》、《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对目前课堂教学和前卫教学理念进行了了解,别人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是重要的启迪,科学的做法对我们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总之,语文老师要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并非虚言,举个例子,叶嘉莹先生在分析词作时谈了许多典故,如果不是她引证一下,我根本不知道,学了就知道了。

二是精心设计问题,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成功不成功是由学生评价的。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那肯定是失败的一堂课,讲诗词,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根本不关注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能力有没有在老师的启迪引导下得到提高,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点任何时候老师都要铭记在心,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讲一首诗或词你可能储备了许多学生懂的东西,但你不能卖,不能喧宾夺主,你要想个法子让学生悟得或以浓厚的学习兴趣习得,此时要求老师精心设计课堂问题,问题要有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问题不是一个而是几个,这几个问题之间要有个过渡衔接,要触及文本的根本。有效的问题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老师要认真推敲,最好结合文本后面的“品读与探讨”栏目进行思考,我想一节课如果能真正解决几个有质量的问题,那么长此以往,何愁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诗词教学设计的问题不同于其他体裁,要想到它们是否带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些较难的关于用典等问题要在学生想不通的时候告诉他效果最好,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是找准教学切入口,科学安排教学计划。讲诗词,找切入口非常关键,没有切入的角度,课堂教学可能重点不清、主题不明,一些老师感到诗词难教,就是因为找不到教学口径,资料一大摞,写了一大串,讲得一塌糊涂,这样的教学很可能是无用功,所以,善教者能发现问题的关键,找到切入口,循序渐进,游刃有余,挥洒自如,让你听了也是一种享受。什么是切入口?就是讲诗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通道,举个例子,讲杜甫的《兵车行》,如何切入?怎样组织教学?主要还是抓住“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句话做文章,按照点行频的情形、原因、后果、感想组织教学,这样做,教学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有思路,遵者识斯真。”这就要求老师学会分析教材、驾驭教材,按教学本身规律做。诗词教学在课堂进行过程中随意性确实很强,教学空间也很广,如何信马由缰,也许多一首小诗或小词也能“跑”两三节课,中学课堂不同于大学中文系教授讲解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一样,决定我们不能在课堂上随意,一定要按照学期初制订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素材取舍上要有个度,恰到好处的教学最重要。

8.《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八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计算教学问题非常突出,许多教师面临着计算课课堂教学新理念与学生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困惑。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眼里,计算总是和“枯燥”、“操练”联系在一起,学生普遍不喜欢上计算课,不喜欢毫无生气的计算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在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计算课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估算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广大一线教师对这些问题深感困扰。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笔者对小学数学计算课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一、深刻学习、理解课标

学习、理解、把握课程标准对计算课在某一学段的要求,不随意降低或拔高,这是首要的。比如:第一学段中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估算计算教学中,不应限制学生估的方法,让学生在算的过程中去体会、理解、掌握估的方法,怎样估便于计算。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展现数学的魅力。创设教学情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教材所蕴涵的兴趣因素,切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虚拟。

2、情景应与数学应用相结合,并体现数学思考性。

3、教学情景创设应紧扣主题,切忌偏离或过长。

4、不是所有计算课都要创设教学情景。

三、正确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的一些关系

(一)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传统的计算课教学注重了计算法则的传授,学生通过熟记法则,然后机械进行计算,强化形成技能。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不理解计算中的算理,形成的技能与数学应用脱节。新课改理念下的计算教学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确实理解算理,自主掌握计算方法,形成技能。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提倡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中算法多样化是否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呢?不是的。算法多样化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思维的发展阶段以及算法的同类性、层次性等。有的算法是同一类型的,是一个层次上的,因而教师要善于归纳,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的算法在学生现有知识、思维阶段只能达到那一步,你逼也无法逼出。

另外,在考虑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必须思考“最优化”。计算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在展示了多种算法以后,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你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下面的题目。”这话没错,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的发展,相反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长此以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观望,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必定会加剧。因此,教学中注意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进行优化,让学生自主分析、对比,加以理解,有时甚至点拨。

(三)处理好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的关系。

新课改理念与计算技能、基础训练之间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渗透的关系。新课改理念提出学生理解并掌握算理,是夯实学生基础的关键,也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在计算教学中,加强算理的理解,让学生自主掌握计算方法,然后加以应用,形成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技能,而不是象传统的教学通过熟记法则、加以反复的机械训练,形成孤立的、枯燥的计算技能。……

9.《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九

1 理智规划人生,对工作多一份坚守与执着

正如前文所述,男语文教师越来越稀缺,并不是一两所学校面临的问题。究其实质,这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教师的收入普遍较低。第三,教师每天游走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社交范围不外乎同事、学生和家长,当老师越当越“傻”的论调正源于此。而男性,无论是从中国的传统观念还是当前的社会评价标准中都显得畏畏缩缩,对许男性来说当教师成了最后没有选择的选择,将工作变成了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在这样的一种心态驱动下,怎么会在工作中有所成就。因此,当一位男性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必须先要理智地考虑三个问题:一、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动机是什么?二、我对教师工作境况的满意程度如何?三、我对专业生涯和未来发展期望如何?弄清了这三个问题,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智的规划,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多一份坚定与执着,才会潜心于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其中。这是每一个男性在选择教师这一特殊而神圣的职业时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2 塑造良好性格,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

作为一名男教师,在学生面前保持一种“尊严”至关重要。而要做的这一点,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保持稳重的性格,就会对学生产生稳定而深远的影响。一个性格反复无常的人不可能教出性格正常的学生。因此,男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系列男性特有的良好性格特征,比如:情绪饱满、乐观向上、坚忍顽强,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蕴含这些性格因素的作品。如果把以上性格特征和教材中的性格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在教学和管理中就先要努力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自己就先在书本上做好圈点批注,以此来带动、感染学生。第三,要具有宽阔的胸怀。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放下老师的架子,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当面感谢他们对自己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以此来赢得学生的尊重,使得他们与老师的接触更密切,更喜欢语文课堂,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3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是古今中外的精品,其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是长期文化发展史上筛选下来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宽阔的胸怀。这是其它任何科目的教材都无法比拟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此类素材,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失意而不失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令人景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万古流芳;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报国热情令人慨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悲天悯人的情怀催人泪下。此外,忠肝义胆,威武不屈的唐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孟子,热爱祖国语言胜于生命的韩麦尔先生,为医治民愚毅然弃医从文的鲁迅,在他们身上无一不流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结合自身性别优势,将其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

4 形成独到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

在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受到太多的外来因素的干预。大到各级教研部门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教,教育专家告诫我们应该怎么做;小到学校教研室、备课组要求我们如何步调一致,统一协调。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教研部门,教育专家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正确指引,但一味“信奉权威,服从组织”就会严重影响教师对于教材教法的自我分析与决断能力。现在,许多教师都深切认识到,没有独立的思考,我们的头脑就成了别人思想的流水线。人的尊严在于人的思考,人的高贵也就在于人有思考。语文教学的钻研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们要学习前辈的真知灼见;语文教学的钻研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创造。语文教师不应该迷信教学参考资料上专家的学说,要有勇气独立研读分析教材,读出自己的心得,确立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以自己的治学精神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让我们的课堂变成促成师生共同成长的“黑土地”。

5 用满怀的激情点燃语文课堂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要点燃学生的激情,教师首先要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可以说,激情是语文老师的必备素质。语文教师主要是通过极富情感的口语来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对于一名男教师而言,更需要创设一个激情四射的课堂,需要运用艺术化、情感化的语言来启发智慧,感染学生。激情是一种强烈的,令人震撼的情感,情感的感召要比单调的说理,枯燥的讲解所取得的效果好的多。以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例,在示范朗读的时候,以抑扬顿挫的语调,交错安排的停顿、重音,将雨果先生对圆明园由衷的赞美和对英法联军愤怒的谴责与辛辣的讽刺都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朗读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高涨的爱国热情。当然,慷慨激昂是激情的主要表现,但绝不是唯一的表现。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一种内在的,有节制的奔放,而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杂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糅造作的表演。激情应该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又充分的流露。 

6 严谨之中不乏幽默

幽默是一种人格和品质,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素养。幽默风趣是语言的生动体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明的教师总是积极创造和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快乐的笑声,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悟出道理,学到更多的知识。记得初一时给学生讲解李清照的《如梦令》,因为是第五节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在上课前,我对学生说“现在是第五节课,同学们都很累了,其实老师的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昨天老师和几个朋友聚会,喝醉了酒,深夜回家后恍惚之间作词一首,大家想听吗?”学生马上有了精神,异口同声地说:“想”。于是我开始即兴朗诵:“昨夜饮酒过度,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家,不知家在何处!打的,打的,花去钞票无数”。“哄”学生们笑成一片。“我这首词写的好吗?”马上有学生接口:“老师,你太有才了!”“不是老师有才,这首词其实是模仿宋代一位伟大女词人的作品,大家想学吗?”“想”,于是,在学生专注的神情中,我顺利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由此可见,幽默也是一种教学智慧的体现,我们不妨在历来推祟师道尊严的课堂上,用笑声来催开学生风姿绰约的智慧之花。

10.历史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实践 篇十

延安初级中学 崔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上海向国际大都市迈进步伐的加快,双语教学正在成为不少学校新的教学手段。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不仅听过有关专家学者对双语教学的报告,也学习过一些关于双语教学的文章,并到国外进行过短期培训,也正在进行一些双语历史教学的实践。在此希望通过此文,与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不断探索双语历史教学之路。

一、双语历史教学的目的

双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用英语来讲述历史,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会历史常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英语表达,并达到能用英语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还可利用所学知识来浏览英语的原版历史文献,从而达到在初中价段,较好地掌握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的期望目标。

而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个令人更为惊喜的目的,即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什么双语教学会达到这样的目的呢?因为在初中进行双语教学,主要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他们学业负担加重,因此大多数学生在乎的只是要参加中考的学科,而用英语进行授课,是既学习了历史,也提高了英语水平,两者兼顾,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走一条循序渐进的双语历史教学之路 双语教学,即“Bilingual teaching”,它的原意是在课堂上全部用第二语言来授课的教学模式,这在国外已很流行。但是,在初中阶段要完全使有用第二语言,即英语来授课是不很现实的,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历史课题都适合用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上海市教委提出的“积极实验,稳妥推进,分步开展,分层要求”推进策略是很切合目前的实际,这一策略具体的做法是“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先辅后主,先理后文”,也就是说,并非是去追究一节课,用了百分之几的英语,才算是双语教学,而是通过积极的实验,在课堂上逐步过渡,逐渐渗透,从而达到以英语为主体的双语教学,开创一条结合学生的特点,走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之路,这或许才是目前最容易起步而又逐渐发挥作用的主要双语教学方法之一。

三、选编双语历史教学教材 开展双语历史教学目前最缺乏的便是教材,国内尚未有正式出版且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双语历史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教的历史内容进行遴选,从而选编适合学生的双语教材。笔者认为,最合适讲授的是世界史部分,特别是使用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历史文献资料很丰富,参考的内容也很多。而现行的世界史教材也都是经过国内史学专家编译而成的。这些教材的原始著作基本上都是用英语编写的,因此,针对世界史的内容,使用双语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当然,中国史也不是完全不适合双语教学,如四大发明等的科技史,帝国主义的侵华史,都可以进行双语教学。

那么,如何去选编合适的教材,才能既适合初中学生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呢?

首先,要以原版教材为蓝本,在此基础上组织历史双语教学基本材料。笔者在准备初中历史双语教学时,就首先重点参考了《Western Civilization》、《World History》、《The Modern World Since 1800》等原版书籍,掌握最为准确的英语素材,特别对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历史名称、人名、地名等关键部分进行摘录,选用有关历史图片、图表,以保持英语教学尽可能“原汁原味”,同时对部分章节进行了改编,以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理解。

其次,要以现有的初中历史教材为主干,收集可参考的资料。这里有一条很好的途径,可供大家参考,那就是对中学阶段的英语教材和阅读材料,进行有目的的收集,将有关历史学科的内容进行汇编。这样就发现,有许多的文章都可参考,从古代史到现代史都有涉及,如: 原始人的生活,埃及的金字塔,马拉松,伽利略,哥伦布,麦哲伦,史蒂芬逊,瓦特,华盛顿,富兰克林,林肯与南北战争,拿破仑,马克思,爱迪生,莱特兄弟,爱因斯坦等等。当然,这些材料大多是关于历史人物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较少,但至少也给我们历史老师提供了信息,即教授哪些内容是适合中学生理解和掌握的。

第三,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利用国外资料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国外许多国家政府专门为少年儿童了解本国历史制作了专门材料,并在专门网站上进行发布,不仅提供的资料丰富,而且比较符合青少年和外国学生了解该国历史。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就专为不同年龄学生了解美国历史开设了网站,即使对同一历史题材的介绍也是由浅入深,对于我们开展历史双语教学具有一定启发。有关网站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方式进行寻找,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在编写教材或教案的时候,并非是完全的照搬原版的资料,或完全按照中文版教材进行“汉译英”,而是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英语思维的习惯,将历史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与通俗易懂、生僻词少的英语整合起来。

选编教材的过程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完整地备一节双语历史课,难度很大。因此,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提供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教材,如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新版教材,为我们进行双语历史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

四、双语历史教学的实践

(一)英语渗透型的教学模式

在这个价段中,教师只是对某些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进行英语的标识。如在讲授世界古代史第一章第一节时,笔者就是这样展开的:

T: Which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the world? S: The Nile.T: Where is it? S: In Egypt.T: Yes.It’s in Egypt,in Africa.Can you tell me what is the famous building in ancinet Egypt? S: 金字塔

T: Very good.金字塔in English is pyramid.这样,学生的兴趣很高昂,而且也迅速地将金字塔pyramid,这个单词记在了脑海里。随后,我又用高中英语老教材中关于金字塔的建造,选择了一部分学生能听懂的部分进行了英语介绍,使学生们自然地进入到了双语历史的学习气氛中。这样,在后来的历史教学中,就慢慢渗透了更多的历史词汇,如: mummy(木乃伊),the Cape of Good Hope(好望角),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等历史词汇,活跃了历史课的课堂气氛,也使学生的英语词汇量,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二)英语主体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英语的比例占了大部分,因此,学生在课前要进行适当的预习,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课,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用英语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过程,比较流畅和自然。如在讲授《American Civil War》时,学生就根据书中的地下铁路(The Undergroud Railroad)的内容,事先编排了英语小品,对林肯的生平(英语版)也做了课前的收集,这样,我在课堂上引用“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I believe this government cannot endure permanently half-slave and half-free.I don’t believe the Union to be dissolved-I don’t expect the house to fall-but I do expect it will cease to be divided.It will become all one things or all the other.”这段话,学生就能很好的理解。最后,学生还能根据所讲述的内容,用英语简单地评价了林肯,如: He saved the Union.Without Lincoln,American history might have been re-written.If the United States had been divided into two countries,there would have been little chance for it to become what it is now.He was regarded as a national hero。

同时,在以英语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还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播放一些著名的英语原版影片,如结合美国南北战争,可播放《乱世佳人》、《汤姆叔叔的小屋》片段;结合美国独立战争,可播放《爱国者》片段;结合二战,可播放《伦敦上空的鹰》、《珍珠港》、《静静的顿河》、《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片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以上仅仅是笔者在双语历史教学领域中的一些尝试,还有许多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进一步的解决。如: 如何设计英语的课后练习,来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如何命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等。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期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永远也不能培养起学生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因此,笔者深深感到教师本身要有更多的学习研究机会,交换教学信息,探讨教学方法,达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的目的,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书籍:

1、陈安富主编《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目前,“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人类社会正逐渐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作为时代精神的回话,教育领域也正孕育着全新的“对话”。正如克林柏所说的“教学方式中起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学校,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的老师专业知识水平并不是同专业教师中最出色的,但他的教学成绩却是最好的。而这类教师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生们喜欢他,也就会喜欢他的这门课。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往往是懂得如何与学生进行对话。作为初中教学不可缺少的政治教学来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中贯穿“对话”教学已经成为共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认为在贯穿“对话”教学时,要致力于构建民主共享的对话氛围,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对话模式。

1、构建民主共享的对话氛围

“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昭示着民主平等。学生和教师一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由的意志,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表达自己的空间。因此师生双方的对话应是一种共享,是一种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是共同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努力使每一节课在平等、民主的前提下,师生双方敞开心扉,互相交流,使其成为师生双方精神交流的、心灵共鸣的、灵魂亲和的场所。要克服对学生的发言漠然处之的态度,对学生的发言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学生的发言紧扣标准答案的态度。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各自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自立的,自己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做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只学生说,教师也要说。这样师生共同参与,彼此敞开心扉,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构建民主共享的对话氛围,是对话存在的前提,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怎样利用对话来实施教学呢?笔者认为要形成立体式多方位的对话模式。

二、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对话模式

有人认为课堂上对话,只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其实不然,它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对话,还包括人与物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主要包括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人与物的对话主要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文本对话,随着科技的进步,还包括学生与传媒的对话。人与人的对话应是教学的主阵地,然而人与物的对话也是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把以上多样的对话方式,优化高效的运用是完成教学的重要依托。如:在“生活中的风风雨雨”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授课的:设置问题:“自己经历过挫折吗?”先让学生与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师生互诉自己经历的挫折,接着放映贝多芬、司马迁、爱迪生等名人的有关挫折的片段和一些学生经受挫折的材料,使学生在与影象、与文本材料的对话中体会“人生难免有挫折”;随后让学生以“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为题进行辩论,在对话中感受“挫折是把双刃剑”;课下让学生完成以下作业:

1、搜集有关经历挫折的名人名言和故事;

2、以“我又站起来了”为题写一篇小作文,使学生在课下去与文本对话,去与传媒对话,与自己对话。

12.《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关键词: 高职应用文教学 职业能力 角色意识 综合素质

应用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它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对“应用文”的涵义在写作界有一致看法,只是论述不同。笔者最欣赏香港的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对应用文的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陈教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把应用文的根本特点表达出来。

如今,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开设,教师研讨应用文写作的热情不减,因为学生的需求就是动力。然而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引发我们的理性思考。首先,高职学生有下列特点:(1)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没有责任感;(2)学习上不刻苦,学习方法欠缺,不求上进;(3)逆反心理严重;(4)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这些都决定了高职应用文教学的特殊性、艰难性。其次,在以往应用文教学课堂上存在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弊端,形成教师“应付”着教、学生“应付”着学的局面,其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因此,高职应用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与实践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改革的切入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高职应用文教学应当有明确的目标——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型的特征,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型、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目标,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知识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与培训。

当今学生就业后能否说得体的话,写得体的礼仪文,能否做市场调研,写出有价值的调查报告,能否在公务或私务中运用好邮件与信函,能否签好合同与写好条据等,这些都是职业化的表现。所以,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紧扣学生的职业需求,着眼于学生的职业与专业发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要做好明天的事,必须从现在准备着。不仅从教育内容上掂量,还要从人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上考虑。职业意识就是一种工作状态,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语,做合适的事,这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经常提出的要求,更是应用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高职应用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应用文写作属于实用写作,它与现实生活尤为密切,我们要将这门课回归生活,创设工作与生活的模拟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工作的需要,就会有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做法可以是建立应用写作模拟实验室。如“发文处理”的操作性非常强,讲授理论后,可将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草拟、核稿、签发、缮印、校对、签署到立卷、归档等一整套工序完成,变抽象、繁杂、枯燥的理论为具体实在的操作技能,让学生直观地领会公文处理这个知识点。

又如模拟人才招聘会的教学实践。针对职校生为求职而求学的愿望,模拟人才招聘会。以学生就业需要为前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完成通知、活动计划书、邀约信、请柬、求职信等。招聘人员由师生轮流担任,学生积极参与,气氛热烈,招聘人员按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仪表体态等方面打分,合格者发给模拟通知书及草签模拟用人协议。模拟会结束后,还要求学生写一篇新闻稿和根据自己的表现写一份总结。这次教学实践的优点在于:找准应用文最佳切入点,让学生找到“角色”认同感,从而产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动力,不仅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促进学生知识储备、技能培养和人格健全。

三、高职应用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写作者思想修养、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知识技巧等因素和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要讲授写作理论、写作技巧,还要注重政治思想修养、思维能力、认识能力等素质培养。

首先,要在应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政治思想修养。应用文中的大部分文种是行政机构或集体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发的具有法定效力的文书。有些文种所起的作用大到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小至一个部门的工作和发展,执笔者的思想水平直接决定文章功能的实现。这就要求写作者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上,忠诚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忠于职守,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正义感。

其次,要在应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思维和分析能力。拟写应用文之前,需要对材料加以分析、判断、整合,以此确定所需文种、材料和结构。特别是一些相近文种,如请示与报告、商品说明与商品广告、调查报告与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与会议简报等,可以精心设计一张表格,将相近文种从文种、定义、特点、基本格式、写作要求等角度进行对比,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分析比较中逐渐提高思维能力。还有针对一些对应文种,如请示与批复、函与复函、计划与总结、起诉状与答辩状等,可以成对地进行讲解和训练,先让学生写前一种文体,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对应写作,这种“就地取材”的训练方法既让学生变换了角色,用心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心态和不同文种对写作内容的要求,又培养了学生对应用文材料的分析和选择能力,还因为面对的是自己或同学的习作,很有亲近感,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由于应用文写作要求的综合素质包含面广,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选取一些优秀范文,在分析其写作技巧的同时,揭示文中反映作者思想水平、政策水平、认识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东西,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加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正确指导写作实践。

最后,高职应用文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如有人重视普通三大文种写作,把应用文当做小儿科;有人过于重视应用文的格式套用,忽视语言文字训练;教材范例几十年不变,远远落后于时代,远远落后于学生的生活,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只有深入探讨研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洪威雷.应用文写作学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路德庆.应用写作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13.《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一、关于教学方法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今外语教学领域中,不同的教学流派争奇斗艳,新颖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传统的翻译法、有现代的交际功能法,也有博采众长的折衷法。那么,我们该采用哪一种方法呢?《基础英语》作者,埃克斯利先生的回答是:“凡能激发学生喜爱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教英语最好的方法;而使学生厌恶学习英语的方法,则是最坏的方法。”由此可见,方法的好坏不取决于流行或传统。关键要看实际效果。我认为,选用教学方法要考虑教师本身的条件,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以及周围的教学环境。例如,目前不少教师采用的一种“全英教学法”,即教师用英语讲授、解释英语问题,使学生通过听与讲来学习英语,以达到掌握、运用英语的目的。用英语来教英语,当然是种理想的好方法。它对于创造一种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能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但问题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也不管什么教学对象,完全排斥母语,全部用英语,这是否有悖于一般学生的接受能力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处理方法是:课堂组织教学、词汇教学、课文教学、教师尽可能地讲英语。而在作业讲评、答疑,特别是语法教学中,教师就宜用母语。这样,讲授语言知识时,教师就不会因一些生僻的语法术语,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也能节省课堂授课时间。总之,“在英语教学里没有万能的方法。情况不同,方法也要跟着改变。”

二、关于教材、教参的使用问题

通常教师都是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进行教学。这种操作符合一般认知规律。然而,统编教材是面向全国。具体到每一个教学单位,情况又千差万别。“课本是工具,而不是圣旨。”依我看: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与个人的教学经验,大胆稳妥地调整教材编排程序,既可行,也必要。例如:高中语法中的定语从句教学,按教材顺序,是分散在高中第一册教材前四课中。上期,我打破了以往分散教学的惯例。开学初,集中四个课时,一次讲练完毕。然后再分散在段考前进行巩固性练习。作这样调整依据是:1、集中学习,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强。2、升入高中后,学生有新打算,学习劲头足,课堂投入充分、作业完成不打折扣。教学内容、印象深刻。后来,几次检测结果都肯定了这一做法。我国外语教学界老前辈张士一先生曾说过:“教科书无论编得怎样好,决不能完全适合每个教师所有的特殊教学情形,全在于教师自己运用他的教学法来变通这教科书,这就是所谓教科书的活用。” 教参的合理使用也是一个值得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注意的问题。据我平时观察,一些教师在讲课中,全部或大部分照搬教参内容。这样,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讲课贪多求全,必然削弱教学中的重、难点的突出。我个人认为,使用教参,教师心中应有一个“准绳”,应有自己取舍材料的主见。只有这样,教参才能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三、关于课堂容量问题

一些教师常抱怨道:“不知为什么?这些知识,我在课堂上都讲过,考试中,学生还是做错。”教师讲过的知识之所以学生仍掌握不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少教师都认同:在语言学习中,教师讲了的东西,不等于学生就懂了,而学生懂了,更不等于学生就会用了。由能懂到会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要让学生实践,老师就不能垄断课堂。重视语言实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实效,看来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是我们进行教改的一个主攻目标。为增大课堂容量,我近些年的作法是:1、结合教学实际,运用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精心组织好45分钟。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步骤心中有数。2、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讲练的材料、各类教具、课前都要全部准备到位。宁愿课前多花自己的时间,也不在课堂上浪费学生一分钟。3、充分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来组织教学,改变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上讲台单一、落后的状况。如利用投影仪,减少板书时间,针对重点内容,进行快节奏的限时定量专项训练。利用光电阅卷机对作业、试卷进行电脑分析,以便在讲评中避免那种“题题讲到、遍地开花”的弊病。又如,利用录音机在课堂上进行读、听同步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有效阅读速度。课堂45分钟是一个常数。怎样最大限度地利用它,大有文章可做。

四、关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

社会上经常呼吁: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生的功课越做越多,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令青少年学生叫苦不迭。一些教师认为这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社会问题,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的事。教师就无能为力吗?我却认为不然。例如,学生整天泡在“题海”中与“满天飞”的各类练习题有很大的关系。学习上必备的参考书,少量有质量的练习题无可非议,但不能多,更不能滥。我为学生当参谋、选资料中,我抓了两个环节:1、向学生推介一、两本实用、有质量的工具书、参考书,并介绍其使用方法。2、精选练习题。如高三学生的习题主要来自三种全国高考题,部分省市高考模拟题和一部分程度相当的海外试题。凡学生做的题,原则上教师都先动手做一遍。经挑选后再给学生。教师为学生把住了关,学生就少走了弯路、节约了时间,减轻了负担。 又如,中学生普遍反映单词难记。特别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各门功课都要背,都要时间记。英语考纲上近二千个单词的词汇表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学生单词记不住,一是方法不对,二是接触单词的次数不多,时间不够。怎样增加次数、保证时间,我的办法是:每堂英语课让出五分钟时间给学生做单词循环巩固练习。有时中、英互译单词,有时用单词造句,反复操练单词的音、形、义。经过一段时间的“单词天天练、文章天天读”后,学生单词的遗忘率明显下降,学习的自信心显著增强。我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出要求,更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落实要求。教师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问题,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样,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才会落到实处。纵观我国十余年来的中学英语教学,如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五个因素、一个公式”来衡量,成绩显著,前景喜人。但也毋庸讳言,新世纪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广大中学英语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怎样面对这种挑战,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李诞芗《英语教学法》

埃克斯得(英)《基础英语教师手册》诸论

张国扬 黄子成《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

_得(英)《基础英语教师手册》诸论

张国扬 黄子成《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

14.生物教学评价中的几点思考 篇十四

李亚男

教学评价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导向、诊断和发展的多重功效。教学过程中评价到位可以使课堂教学高效,而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教学评价的细致研究。也许现在提起评价,我们不会只想到考试,但是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评价的问题。笔者将从生物学科出发寻找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相关材料提出可行性建议。

1.注重教学而忽视评价

在教学中忽视评价在备课的阶段就已经体现出来,我们会很认真的准备各个环节,设计各环节的问题,但对于目标达成的评价情况却涉及很少。还有一些课堂现象也体现车了这一问题,例如:教师针对某环节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提问后C同学没答对,接着B同学答对了一半,最后A同学终于回答正确。此时的老师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紧接着就进入下一环节。这种遮蔽现象使得我们忽略了大多数,没有对整体学生的学习情况缺少正确评价。

评价应该贯彻在教学活动始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好后,应该先设计评价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我们习惯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评价目标的达成,建议“练”不要是单调的习题也可以是有趣的活动,让评价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并与之整合。

2.学习之前缺少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预测,诊断性评价有利于教师对新的教学内容中重难点的确定。试问一下自己,在讲授新课之前你的学生对新的内容了解多少呢?我们往往都是自己凭借着往年旧的教学经验来看待而每一届新的学生。

生物学中进行诊断性评价可以设置在导课和自主学习环节。导课中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小常识或者是学生的一些前科学概念为素材。例如在讲《呼吸作用》一节时,设计了生活中常见例子的微视频——关于“卧室中摆放植物越多越好的争辩”。我们可以收集同学们对此问题的看法,从中就可以知道他们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掌握以及呼吸作用的了解。课前的自主学习也是很好的诊断性评价,例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后只对两个问题有争论,一是发育成鸟的是卵黄还是胚盘?二是系带具有保护作用吗?此时老师就不能在按照自己设计的已有方式讲授了,应该调节方法或举例说明白。

3.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过于依懒小卷

小卷检测已经成了每节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不可否认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对知识识记及应用进行评价。可是过于依赖小卷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也缺少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教师可以适当的向活动、趣味赛、手工制作以及实验等评价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

4.分层评价多流于形式

分层教学是我们课堂中一直都在实施的模式,可是在分层评价上我们都没能够找到更有效的途径。对于生物教学中的分层评价主要有如下方式:(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分值的评价,相同问题的回答,层次越低的同学分值越高。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基础弱的同学的积极性,缺点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并不能够说明他学习目标的达成。(2)在问题以及习题设置的难度上进行分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评价,可是后续的跟进经常会流于形式,不能追踪到位。

一、如何进行生物学评价 1.依据目标定位评价 2.根据分层设计评价 3.开展活动实施评价

4.评价应该贯彻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确立好后,应该先设计评价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我们习惯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评价目标的达成,建议“练”不要是单调的习题也可以是有趣的活动,让评价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并与之整合。

5.如何进行诊断性评价 6.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评价应以生物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15.实现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性;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0-01

一、引言

生活即教育,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演练场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明确一个教学观点:学生是生活中的人,学生的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学习资源,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本课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学生学习需要的有效方法。基于此,以下就笔者的教学、学习实践谈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可行做法。

二、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三、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将重点放置于字、词、句的掌握上。而小学生作为认知能力和行为习惯皆未完全成熟的群体,过度追求专业基础知识的训练,极易使其产生疲倦感甚至厌恶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而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教学素材源自生活实际,小学生能够在喜闻乐见的事物中感受到、学习到语文知识,通过生活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加对语文知识的真实体验,并由此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号陕乐,最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水平。小学语文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乃至全科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因此,任何字、词、句、段、篇、章的学习都要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既能牢固地掌握语文课本中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又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解决自身在生活中的人际交流问题。

四、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做法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注入生活内容。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引入到课本的学习和探究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习内容,使之易于学习、便于理解,还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而并非望尘莫及的事情。通过课程教学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创设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和感悟通过学生生活经验的还原来打通课外与课内的壁垒,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物情感、事情发展的脉络,并能够感同身受地与之“对话”,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共鸣,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2、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具备适应、享受以及创造生活的基本能力。语文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生活随时随地都要用到语文知识。教师应努力发掘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结合点,把生活变成学习和应用语文最全面的教材。比如可以安排学生以黑板报或文稿的形式把生活中的故事写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进行社会生活专项调查,开拓更广的学习空间;不看不健康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开展广告、标语错别字纠正的文字环境活动,都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鼓励学生为父母讲解一些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为他们读报纸,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语文服务,像为家长讲解各种生活器具的说明书等;有的学生的父母是做服装生意的,学生可以尝试一下服装广告的设计;有的学生的父母是做水果销售的,则可以尝试一些有关水果介绍的文章的写作。上述这些训练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3、联系生活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虽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却不是唯一。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教学资源,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广袤无垠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社会等,都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语文资源,开展多样化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猜谜语、答记者问、采访、模拟导游、情境对话等。这些语文活动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多姿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只有生活,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的基础上,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寓语文教学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晓张.返璞归真——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学习,2011(07) .

上一篇:英语作文 My Father下一篇:582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四大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