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024-08-03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15篇)

1.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一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

哈尔滨市香坊小学校 张希颖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说,教师要真正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一旦学习真正成了学生主观上的需要,那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成为个性阅读的主人。我还认为,我们应该做到:

一、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有一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个性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导入语”即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开头语言,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有着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作用,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导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

二、积累运用、活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让学生读课文时经常一边读一边想,想想课文中词是什么意思,每段话讲的是什么,课文讲的道理自己懂不懂,课文里的一些词的用法、句子的说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和过去学的是不是一样……学要有所思。

三、质疑问难、深入阅读

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让学生读课文时经常一边读一边想,想想课文中词是什么意思,每段话讲的是什么,课文讲的道理自己懂不懂,课文里的一些词的用法、句子的说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和过去学的是不是一样……学要有所思。如果是机械地读书,就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凡是自己不懂的语文知识和不明白的道理,都是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根据提出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指导深入阅读。经过指导、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培养。实践证明,质疑问难阶段,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引导有方,是可以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个性阅读能力的。每一堂课上都有学生生命的律动,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都有生成的智慧,在课堂上飞扬着学生自己的个性与阅读感悟。这不也是人生一种美好的境界吗?

四、积累运用、活化阅读

依据语言文字,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是个性阅读过程。阅读之后,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转化为语文能力,这离不开积累运用。积累的可以是“好词佳句”,可以是带有规律性的构段方式等等,还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巧妙运用,让语文的工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为运用可以促进理解,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运用也能有效地促进积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为例,这类课文一般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其思想品质。我会引导学生抓住外貌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接着抓住外貌和对话描写,尝试着让学生迁移运用,进行小练笔,也就行之有效了。进而告诉学生,我们在写各种各样的人物时也要抓准外貌,体现出其独有的性格特点。学生就能在课堂上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进行大量的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个性化的语文能力。

语文嘛,本来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然后再加以运用的这么一个过程。如果孩子每一堂课都能圈画出好词佳句,无疑会对今后学习语文、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希望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能在语文课上运用“符号留痕”这一策略,以后也能很好地坚持下去。那么,我想,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以提升。“人心至灵至动,唯读书可以养之,唯笔记可以固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都“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做到“手不离笔”,“不动笔墨不读书”。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找准符合学生学习的切合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科整合,丰富学生的语文底蕴,让学生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阅读能力才是具有个性化的,才是行之有效的。

那么,关于阅读教学,有老师提出,三年级课文长,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讲不完怎么办?教师课讲得再好,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一天练多少遍也无济于事。为了理解得深刻透彻,教师就大讲特讲,岂不知讲解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在于违反了“朗读、背诵、积累”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让学生读课文时经常一边读一边想,想想课文中词是什么意思,每段话讲的是什么,课文讲的道理自己懂不懂,课文里的一些词的用法、句子的说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和过去学的是不是一样……学要有所思。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依据语言文字,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最终理解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与独特思考,这是个性阅读过程。阅读之后,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转化为语文能力,这离不开积累运用。积累的可以是“好词佳句”,可以是带有规律性的构段方式等等,还要鼓励学生在习作中巧妙运用,让语文的工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为运用可以促进理解,而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运用也能有效地促进积累,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找准符合学生学习的切合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科整合,丰富学生的语文底蕴,让学生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大胆地抒发自己的见解,这样的阅读能力才是具有个性化的,才是行之有效的。

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二

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 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 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于是我尝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训练。以下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寻找契机,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

一、寻找好词好句, 在阅读中积累

写作是一种释放, 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 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 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 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说得也是积累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在阅读教学中, 还可以结合语境进行积累, 课文讲完以后,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 有感情朗读或背诵, 释放情感, 在读中明意, 读中感悟, 读中吸收, 并把好词、段, 积累下来, 日积月累, 词汇丰富了, 写出的文章也就充实了。

二、抓课文内容, 在阅读中练说

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文章中的字词句, 我们要让学生从课文语境中体会、训练、理解词语的含义, 体会词语的用法, 把课文当成语言交际的典范, 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思想感情, 感受作者观察、思维表达的方式, 领悟文章的遣词造句, 在练说中由词成句, 由句成段, 由段成篇, 以便为写作服务。如学习一篇课文,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练说训练。首先, 练说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选择文中一些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而且抓住了课文主要内容;其次, 练说词语、句式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感悟, 多读悟情, 根据文中语境理解词语、句子, 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再次, 练说学习感悟。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或对自己的启发等。这样经过三个层次的训练, 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 也为写作时流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三、仿写课文, 在阅读中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会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宝贵经验。

阅读教学后进行仿写、叙写, 趁热打铁, 读写迁移, 是练习写作的最好时机。从学到仿, 然后是创造写, 最后是学会写, 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和身边的事例联系起来, 注意从学文中再现生活、描绘生活, 而不脱离生活。

3.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49-01

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每次听别人进行讲课的时候,都会有感的感叹,为什么别人的学生都这么能回答问题,不用教师过多的提升,都能够很好的回答问题,而且语言组织的也很流畅,回答的问题都很标准,别人教的学生的阅读的能力也那么高,而观察自己的课堂,同样的课程,但是学生却不能这么流畅的回答问题,却不知所云,或者所答非所问,或者答不到“点”上,在考试的时候,对于一些课外阅读题,学生也是如此,费了不少力气,却丢了不少分,真让人既失望又着急。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新课标省级培训”,听了张翼老师的讲座,真让我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终于明白了“语文是什么,语文教什么,语文学什么,语文的学和教”的各种问题。

张翼老师在讲座中向我们介绍了“混沌理论”,他说,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牛顿确定性理论能够完美处理的多为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大多是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来的。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生活是混沌的,语文也是一门关于混沌的科学。

用混沌的理论来解读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比如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单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向学生要答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经历获得答案的过程,更没有教会学生获取答案的方法。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乃至考试中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必然的。由此我获得了这样的启示: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该关注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更好的去注重学生的阅读的兴趣,给予学生一个更加生动的学习习惯,是的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为其以后的学习过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其的阅读能力提高,我们就需要在教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上下功夫,在以后的教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走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变。

一、通过引导学生“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多读少讲,以读代讲。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从重知识传授到重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言语实践,将教材所提供的与由此拓展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通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范读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所教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例子,不断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上下功夫,不断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比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通过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写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在读的时候,也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去加强阅读的深化。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阅读的文本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感受阅读的情景,能够更好的去扣住文章的要素,是的学生在阅读时候能够更好的把握关键点,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把握中心主题。比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就可以抓住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烧熟食物,驱寒取暖,并用火来驱赶危害人类安全的猛兽……”句尾的一个省略号,插入联想补充,从以下角度训练表达:让学生想像人们有了火之后的生活。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仿照“一诺三找”的模式,自己编一篇童话故事。在课文在插入一些图片,可以使得其更加的鲜明生动,更加的形象,也可以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对查图的观察,更容易展开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而塑造出更为广阔的思维逻辑,特别是在故事中插入图片,可以使事情的发展过程闲的更加的直观,进而更好的去应道学生进行学习写作,可以在学生在进行文本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具有想象力,能够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给全连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连串的故事情节。比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插图,展示的是伽利略站在斜塔上往下抛球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在走向斜塔的过程中,面对很多人的质疑、嘲讽、不屑甚至谩骂,他镇定自若、毫不犹豫的表现。站在塔下的人们,有的是伽利略的支持者,有的是观望者,但更多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者、追随者。在试验即将开始的时候,他们各自会有怎样的心理,怎样的表情,又会发出怎样不同的声音。试验结束后,在铁的事实面前,大家会有怎样的表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课文,观插图,写插图,既深入理解了文本,又学到了用对比、衬托等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把这次培训所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把学生摆在教学的主题地位,走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更加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并且对于学生的阅读方法等一系列的做一系列的知道,从而使得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使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真正的能够培养学生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李鸿程.浅谈“一揣摩,二体会,三领悟,四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2,(5):308

[2]时红梅.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5):47,23

[3]阿尔达克·哈力吾拉.浅谈如何在阅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C].//首届中西亚区域研究及汉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119-121

4.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四

一、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

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孔乙已两次给“我”付酒钱时,第一次作者用了“排”,第二次用了“摸”,两个不同的动作,却表现了孔乙已不同的心理和遭遇,值得我们讨论和商榷。结尾这样的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二、角度丰富,视野开阔,通过多角度鉴赏和分析,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形成独创的见解。

比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科学。当我结束课前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这篇文章你有没有发现课文中说明不够准确、严密的地方?我们可不能迷信权威哦!一个学生的兴奋的质疑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学生们自发为他的质疑鼓掌喝彩;接着另一个学生的发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个教学片断通过语言的品味,敢于向科学权威说“不”,使学生把握住了科技作品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科学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生阅读作品,要达到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就必须能够准确地解读文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的语言,把作品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等特点,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往往忽视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如果作品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就会觉得“我读懂了”,结果往往只是一知半解,难以把握作品语言的精髓;如果作品的语言比较艰深,学生又会觉得自己读不懂,或囫囵吞枣,或知难而退。困此,品味作品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困难之一,也是学生独立阅读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相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语言的品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品味准确、精美的用词,体味词语丰富的表现力。中学生阅读作品,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词语,是同学们常常用到的方法,但字典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放在具体的语句中往往又不是很准确,所以必须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揭示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我在教学《白兔和月亮》一文时,遇到这样一个词语:“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对于句中加点的这个“盯”.字,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

“‘盯’就是‘看’的意思。”同学们说。那么,字典词典里是怎么解释的?

同学们立即查字典词典,然后说:“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视。” 我说:“这样看来,很专注地看才叫‘盯’”。

那么,“白兔为什么要专注地看着月亮?”我紧接着问。学生回答说:“因为这时,诸神之王已经把月亮赐给了白兔,月亮是白兔的,白兔很怕失去月亮。”

白兔很怕失去月亮的心情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问。

学生想了想,说:“惴惴不安”,“患得患失”。

“也就是说,这个‘盯’字,不仅写出了白兔很专注地看着月亮,而且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兔得到月亮后又担心丢失的惴惴不安的心理。”我说。

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我继续说:“这样看来,白兔拥有了月亮这样巨大的利益,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乐趣,反而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那么,白兔后来是怎么做的呢?”我进一步问。

学生回答说:“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从白兔身上,同学们悟出了什么吗?我追问道。

学生相互交流了一会,说:“如果拥有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整天陷于得失之患,那么,还不如没有。相反,我们应该珍惜所有,不患得患失,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决不占为己有。”

就这样,教师从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入手,相机进行点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含义,而且明白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可见,教师相机点拨,因文入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第二,品味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采用恰当修辞手法既可以形象地描写事物,还可以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相机点拨,也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文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找出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读了几遍,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三种修辞手法。”

我又问:“你们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

我反问道:“瀑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说:“瀑布是流动的,源源不断。”

我又问:同学们是否能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流动”和“源源不断”这些特点的描写?

有的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的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相互挑逗。”并进行了品析:“大条幅”这个词就写出了这一树花的外形,与瀑布的外形很相似,“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又与水联系了起来。瀑布就是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可见这个比喻是形象的。”

有的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这两句又与瀑布又有什么关系呢?”我问。

学生分析说,“颜色便上浅下深”这一点与瀑布的颜色有相似之处。仔细观察瀑布,也会发现瀑布上面的水反光较强,显得比较亮,下面的水反光较弱,显得比较暗。可见这个比喻还写出了光与色彩的变化。还有学生补充说“水是一波一波地涌来,涌来的每一波水的形象,与每一穗花的形象极其相似,就细部来说也是很形象的。”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一个比喻句,词动了学生如此丰富的生活积累,将课内课外联系了起来,将语文和生活联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作品中的语言,就容易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

我进一步点拨:课文中这个比喻句,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之繁茂,其实还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理解句中的夸张的?

学生说,“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紫藤萝就像瀑布一样无穷无尽,引人遐思。

我又问:“那拟人句呢?”

学生说:“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 “欢笑”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说:“它给人很美的感受,我们好像看到了紫藤萝花笑逐颜开的情态。”

我说:“可见‘欢笑’一词就把紫藤萝花的娇美姿态展现出来,拟人的手法,使花也具有人的情态。”

修辞手法的种类较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品味,相机点拨,因文入理,不但能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还能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给人美的享受。

第三,品味作品的句式,感受文章语言的美。

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偶句,讲究对称句法,现在固然不必求工整藻饰和严格骈俪,但作品中的语句音节整齐匀称,不仅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而且读起来和谐悦耳,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品析《散步》这篇散文的语言时,由于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使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起来一点儿困难也没有。我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说:“这些句子有对称美,相互映衬,很有情趣。”我接着引导:“我们写作时怎样把句子写对称?”学生想了想,说:“把成双成对的事物集中在一起说,或把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对照起来写,就容易写成对称的句子。”我继续点拨:“品味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语言,我们还可以从韵脚和谐、叠音自然、双声叠韵配合、声调平仄相间等方面去品析,我们就会深切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此外,对于句式的品味,我们还可以从长句和短句的使用,整句和散句的配合,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选用时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逐步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第四,品味富含哲理的语句。

品味富含哲理的语句,不仅能使我们对作品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在《白兔和月亮》一文中,最后一段文字“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我问:“这个句子提到了人类,用意何在?”学生思考不语。于是我点拨道: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而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的利益的。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利益勾心斗角,甚至违法乱纪,锒铛入狱,毁了自己。我们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珍惜,对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拒为己有。否则就会迷失自我,人生也就失去了乐趣。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本文的寓意,明白了故事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5.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五

思维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思维,学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熟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发掘教材有利于思维训练的因素,精心设计教法,寓思维训练于阅读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语文课思维训练必须凭借教材,把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通过审题,激发思维。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和文章的主题有密切关系;或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或引导深化,抓住文眼,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随意性较大,教学时可从审题入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既使学生初步弄清了课文的脉络和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阅读分析,发展思维。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启发他们循着一定顺序想问题,对一个问题多方面考虑,以培养学生思路清楚,有道理,有顺序,并有周密思考的能力与习惯。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循着一定顺序。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学习步骤,既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也培养了步步深入、有条不紊的思维习惯。比如学习《跳水》一课,初读课文后,启发学生想,弄清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轮船上人与猴子的关系,抓住水手们的“四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笑明前因后果。

二笑推动了情节发展。

三笑孩子追猴子。四笑除险补过。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要有周密性,除了抓主要内容、重要细节,对有些次要内容的分析也不能忽视。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

人的思维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6.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六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 程春 李继权

摘 要: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指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说,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它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所以,就从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以促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性;创新性;发散性

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数学教学过于看重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数学成绩,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价值观的发挥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渗透分类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分类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异同把数学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使学生在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思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以数列求和Sn=a+a2+…+an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解:当a=0时,Sn=0;当a≠0时,此题为等比数列求和。

由于等比数列本身就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即等比数列中公比q≠0之后,考虑的是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条件,即公比q≠1。所以,在解答这道试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一定要严谨,这样学生思维能力的逻辑性才会随之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是学生探究数学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过于注重数学知识技巧的掌握,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少一定的问题意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思维,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采用了讨论法,让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画出表示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2)如何证明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

行?(3)在什么条件下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引导学生思考,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证明。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有关的问题,这样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所谓的一题多解是指针对同一道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它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思路,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地选择解题切入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下面以一个例题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

该题是一道基础性试题,但不是学生给出答案就可以结束了,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切入,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解题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结合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成为课堂主体的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王文明。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

7.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七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做好学生的引导组织者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方法的转化。教师要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引导组织者,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阅读上。只有这样, 学生阅读能力才会得到全面提高, 而学生必须依靠手、脑、口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获得阅读能力。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得到, 提高发展学生阅读的能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落实新时代要求下素质教育的核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尽量减少老师多余的讲解和提问,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 引导并鼓励学生亲自动口读、动脑想, 养成边读边思考, 边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 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讨论、剖析的过程中, 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积极地探究。这样不但授之以渔, 而且还让学生学到捕鱼之术, 让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二、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 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

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落后, 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近年来通过各种项目算是有了也只有一台不能普及全校, 那么范读才是真正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课堂上, 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 课文中那些活泼生动的画面, 动人心弦的场面, 美好的景致等都会随着老师的范读课文, 向潺潺流水一样进入学生的心田。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每篇课文, 都会用抑扬动挫的语调来给学生范读。如教学《微笑》时, 我在范读诗歌时, 突显了“幸福、美好、温馨”等重音, 注重了诗歌的节奏, 读出了“一个微笑, 花费很少, 价值却很高”的特点和“一个微笑, 留下的回忆, 终生美好”的永恒, 当读完课文后, 学生好像都沉醉在其中了, 有的学生说: “微笑的力量太大了, 老师读得太专注了, 我好像听到了人们爽朗的笑声。”又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了人们的热情, 微笑是多么的神奇呀!”这样, 学生在认真的听读体味中, 让老师专注的语调、真挚的情感、和蔼的语气感化了, 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致。

三、在高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中,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老师范读的情境下, 孩子们都被感染同化了, 此时老师就将阅读的方法讲给学生:如何质疑问难, 扫除障碍, 如何动脑思考, 合作交流, 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不漏字, 不加字, 不反复, 不间断。学习对课文中关键字、词, 重点句子及段落的全面理解。词语是句子的建构原材料, 学生只有对词语准确无误地领会感悟, 才能更好地体会阅读课文。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 文中用了“垂头丧气、疑惑、没信心”三个词来写田忌的神态, 要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词的联系田忌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齐威王由“得意洋洋、讥讽、轻蔑”几个词写出了他的骄傲自满和轻敌以致让第二次比赛输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品读, 正确深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 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领悟全文。

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

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课文, 去感受课文。让其学生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固然这个读必须要带着老师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读, 让学生在读中动脑思考, 在读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比如, 在教学《用冰取火》第三段时,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火有多么得重要? 就得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通过读, 不难理解:没有火, 就不能工作……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其次还应多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情节, 感情朗读或角色朗读。都要将读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整个过程。以读代讲其根据就是语言文字常有一定的模糊性, 有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语感模糊的识别功能, 就能无形中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五、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师要教学生一些日常标注的符号, 如括号、三角形、波浪线、直线等, 这样就易于学生阅读时运用, 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认真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善于动笔做笔记的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时, 当老师问: “和尚是怎样用水的浮力把铁牛送来的?”时, 就出示了明显的指示, 即用“~”画出和尚的做法, 用“o”标出关键词的做法。老师的这样的引导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阅读学习, 学生的手和脑同时动作, 其应变思维也得到开拓。有的文章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画图, 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时, 画出人字形线路和两个隧道图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理解内容。

六、在小学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善于思维想象

由于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固有的表象进行加工处理、改造创新的思维过程。如果说, 作家不想象, 就不能有好的作品。那么同样的道理,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不仅可以更深刻更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寓情于景, 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故事情节的再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许多存在着联系的知识, 老师如能在教学中巧妙地组织这些知识, 从各类知识联系中发展学生的语言, 发散学生的思维, 对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教学《九色鹿》时, 让学生想象那正义庄严的法庭, 皇帝的恼羞成怒, 喇嘛的伪善, 落水者的丑陋嘴脸跃然眼前。培养学生阅读时善于联想, 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中去思维想象,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 我们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给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 才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摘要: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识字阅读的主要途径, 学生也正处于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起步阶段, 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始从识字阶段转向阅读认知阶段, 而教师加强这一阶段小学生的阅读指导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快速发展的今天,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则应把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有效结合, 让学生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8.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5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其他学科能否学好的重要能力。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亟需解决的教学问题。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

当然,要想提高学生阅读的审美情趣,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多花功夫、多花心思,让学生真正地独立去阅读、独立去思考、独立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教学效率。阅读教学绝不仅是教师带着大家一起分析人物形象、主体思想等,而应该先让学生去想。哪怕他们想的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最起码他们发动自己的思维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平时的阅读练习中,过程远比结果要重要得多。试想在学生接触文本前,教师过多的导入以及预设思考题,其实都显得多余,甚至会起反作用。既然是阅读训练,就要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过多的提示会干扰学生的思路,会影响学生的思路。这并不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换一个阅读材料,或是考试中的阅读,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提前下,也许学生就会不知从何读起、从何思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阅读练习只是学生的事,教师只要看看结果是否符合标准答案就可以。当然不是。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未必就能领会。教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里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可见,在参与和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导则导、当练则练。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和引导,在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概括,不要先入为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感悟和发现。只要学生能从文本中有所体悟、有所学习,形式是可以丰富多样的。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而课外阅读便是课堂阅读的延伸。阅读面拓展了,阅读量多了,才能形成语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扩展阅读训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阅读的理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开阔学生的视野。语文课应无条件地扩展和延伸,延伸到书报、杂志、名篇名著,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历史的、前沿的,人文的、科学的,世界的、乡土的,都要糅合到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课内阅读。大量的阅读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必能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

因为有考试,所以其阅读又不免带有功利性,尤其是九年级紧张的学习,时间上也不允许我们花过多的时间放在课外阅读上。因此,我们的阅读在不同时段也是有所侧重的。在七年级、八年级学习任务较轻松时,学生可以多花些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到了九年级,阅读教学主要是针对性阅读。中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學会依据题意答题,最好能把笔者阅读试题的解题思路。这种有目的性的阅读和我们平时的课外阅读相比,对师生都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阅读,但试题当中的阅读是没得选择的,即使遇到一篇你丝毫兴趣都没有的文章,你也要认真地读下去,并且能把握大意,做好题目。其次是这种阅读,对于师生来说应该是一种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解题的思路,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公布出来就行了。教师要充分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经验、个性需求及心理要求。根据学生能力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求得学生情感和思维发展的认可,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哪个学生学习方法得当,我们就可以让他当一回教师,去教其他的同学;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也许很多,有对也有错,教师不应简单地去评价其对与错,而应该和学生一起平等协商,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9.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九

计算问题,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所以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低,与一群女的学生相比有下滑趋势。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什么数学概念,运用什么定律,运用什么性质,运用什么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的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如学生在计算125╳88=125╳(80+8)=125╳80+125=10000+125=101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了。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经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二、激起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一)看清题

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粗心大意有时会把数看错,534看成543,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有时会把括号的位置看错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数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二)写规范

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教师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三)算仔细

计算中的错误有时也是因为学生计算马虎造成的,如把2╳3算成5,或进位忘了加,或退位忘了减等等。因此在教学中不要一味要求学生算得快,而是首先要算得对,然后再正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出相应的速度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四)查认真

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能力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但是,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觉坚持检查和验算,敷衍了事大概看看,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检查和验算。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检查和验算的方法(如逆运算、估算、再算一次等等),监督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另外也可通过恰当的时机让检查出错误而获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现身说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认真检查和验算所带来的成功,自觉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要持之以恒。教师应不断总结,不断运用好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数学,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计算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性。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蒲峪九年制学校

10.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十

摘 要:随着教育的改革、社会的发展,音乐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在我国的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小学处于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识谱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识谱视唱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很有必要,这也是现今众多音乐教师关心的话题。通过对识谱学习的研究,进一步阐述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希望对广大读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学生;识谱视唱能力;识谱

音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教学核心的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需要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对音乐进行全面的欣赏,在欣赏的基础上用乐器进行演奏,表达出音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实施“双基”教学,识谱视唱也是“双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识谱视唱能力的培养,也是学习音乐的重点之一,识谱教学是学生进行演奏和唱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

一、小学生如何学会识谱

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前提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音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让小学生在识谱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只有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兴趣了,才能促使学生在音乐上不断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乐谱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自我学习音乐乐谱的能力,是目前音乐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时期,音乐塑造性非常强,但由于年龄较小,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在学习中懈怠,不能长期地坚持。所以,老师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毅力的培养。

1.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学会识谱

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辅助作用,对于小学生音乐课堂的学习也不例外。老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学习音乐这门课程的学生,很大部分是喜欢唱歌的,对唱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歌谱的学习成果直接关系到学生音乐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对歌谱的学习,也会爱上歌谱,激发学生学习歌谱的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分析自己已经熟悉的歌词,分析歌词在节奏和节拍上的组成规律和特点,教师可以播放不同的歌曲,让学生感受不同歌曲的不同旋律带来的不同音乐效果。在学生熟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学习识谱,培养学生的识谱意识和识谱能力。

2.让学生在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学会识谱

学生通过对乐谱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掌握和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对谱表和音符的学习。教师让小学生学习乐谱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会识谱,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表面东西的理解,以演奏的方式,表达出音乐本身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营造出作者制作歌曲时要表达的音乐氛围,设身处地感受作者创作音乐所要表达的心情,从而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乐谱,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演奏技巧的培养,要让学生在理解音乐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演奏技巧的讲解,这样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3.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学会识谱

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播放一些音乐,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聆听,留下一些无意识的印象,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播放几遍后,就把乐谱给学生看,让学生把实际的乐谱和自己想象中的乐谱进行对比,纠正自己不对的地方。然后由老师进行视唱,让学生通过识谱视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进行识谱学习。老师视唱几遍之后,可以让学生跟唱,让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和节拍,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二、识谱视唱的培养

1.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第一阶段的培养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节奏教学是音乐中的精髓,因此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对于音乐的发展而言,节奏是先于旋律和声音产生的,旋律依附节奏而存在,节奏在音乐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唱歌、跳舞、器乐、视唱以及欣赏等许多学科中,节奏都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因此,学生要想学好音乐,掌握好对音乐节奏的学习是关键。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学习,按照先易后难的学习方法,第一步学习由单纯的音符所组成的节奏,第二步学习带有符点音符和休止音符的节奏,第三步学习各种不同节拍的节奏。

第二阶段是让学生进行模仿跟唱。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先进行模仿,再去认识音乐的曲谱。让学生通过模仿,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音乐的技能。因此,在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音准和节奏感之前,让学生进行视唱是不合理的,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唱,而且难度太大,学生不能接受,从而厌倦对音乐的学习。

第三阶段是让学生听辨学唱。“听”是学生识谱的准备阶段,是让学生接触认识音乐的过程。如果学生在一个听不到音乐的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唱歌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大量的音乐语言,而这些语言的积累,为学生唱歌和识谱打下一定的基础,为学生识谱创作了必要的条件。唱歌是学生由识谱知识向技能转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识谱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向学生示范视唱,学生通过教师的视唱,掌握音乐中的旋律和节奏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试唱,进而让学生学会识谱,最后学会视唱。

第四阶段是让学生通过看谱唱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儿歌和军歌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视频视唱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表现力

识谱视唱要求学生对音乐进行准确的把握,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要认真地理解,从而完美地表达出音乐的思想内涵。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培养,仅仅要求学生唱准音调,掌握音乐的节奏,这样的教学使得识谱视唱显得枯燥乏味。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知识储备足够充裕,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不同音乐家的风格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的音乐家具有的不同风格。教师在对学生的视唱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视唱习惯,让学生掌握准确的节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锐感知能力和准确表达音乐思想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音乐。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生的识谱视唱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在学生学会识谱的基础上进行视唱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情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现美和感受美,并对感受的美进行表达和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1.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阅读;写作;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注重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性,阅读和写作的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出现不能很好地培养起写作兴趣、基础知识过于薄弱、写作能力提高慢等问题。因而教师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注重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素材积累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在阅读中培养情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题材的内容,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戏剧、诗歌、文言文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对学生的审美情操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学习初中语文的精选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历史、了解艺术、了解修辞等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例如,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论语十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名言佳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有着很大的裨益。一方面《论语十则》的内容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论语十则》是孔夫子积累的智慧结晶,代表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有更多的人学习并且传承。还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阐明了诗人面对窘迫的生活境遇的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内容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审美情操的培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名言警句的背诵记忆可以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在阅读中所积累的知识充实自己的观点,让写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在阅读中积累素材,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初中语文课文中的写作素材有许多,名言警句的积累不一定非得要刻意的去找课外阅读资料积累,在语文课文中也有许多好词好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字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的积累,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更多写作素材。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父亲体态特征的文字:“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虽然文字很简单但我们却从中读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以及父亲对儿子的特别的爱,这样的文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更进一步地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素材。在描写朋友之间的情义时可以引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自己对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这样的诗句在初中课文中有许多可以应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通过对初中语文文本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积累素材,从而在写作过程中有所应用,为自己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外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阅读一定的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素材积累的渠道。适合初中学生的课外读物有许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兴趣推荐不同类型的读物,让学生从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学习作者的写作思路、拓宽自己的写作视野,从而写出更多高质量的文章。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在初中阶段都可以作为很好地课外读物供学生涉猎,通过学习这些章回体小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丰富内容、优化结构。如果学生有对散文、诗歌比较感兴趣的,教师还可以推荐写散文很不错的作家供学生学习,余秋雨、朱自清、魏巍、郭沫若、张爱玲等作家在散文和诗歌方面的建树都很高,学生可以看一些他们的作品学习、借鉴。例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很短小精悍的一篇文章,却非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激起人的各种遐想。在阅读这些课外读物时学生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培养起了独特的审美情操,对于写作框架的架构以及写作内容的充实都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结语

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的素材,尽可能多地练习写作,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两者的结合,不能把阅读和写作分割开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写作的兴趣、积累写作的素材,从而更好的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填补空白——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 才智,2010,30:133-134.

[2]林菡.浅谈如何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5:36-38.

[3]王萍.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写作能力[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215.

[4]王惠娜.初中语文写作能力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113.

1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十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先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构成阅读品质的重要心理因素, 是阅读中积累健康的情感态度的具体表现, 是养成阅读习惯、形成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师平时可以收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报纸等, 也可以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阅读材料给学生读。如果时间容许还可以开设阅读课和学生一起阅读, 一起讨论阅读的心得体会。教师要鼓励、奖励学生在学习阅读中所表现出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积极的表扬会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爱上祖国文字, 从而使学生乐于阅读, 在阅读中得到乐趣, 在乐趣中得到知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 读

叶圣陶说:“多读多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读是认识的过程, 读是体会理解的过程, 读是思考的过程, 它将无声的文学化为有声有色的情境。只有我们认真读了, 才能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言, 才能体会语言中渗透的情感。

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式, 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语文教师要花大力气抓好训练, 避免读错字、增字、减字, 避免传统的唱读方式。根据文章体裁, 按照作者思想, 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通过朗读, 把静止的语言文字变成动态的画面, 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境界之中, 去领略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2. 背

背诵是朗读的升华。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 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积累语言材料, 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 (如诗歌、短文) 和分步背诵 (长的课文) , 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3. 记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 接触了大量的美言名句, 一闪而过的美言名句只有熟记在心里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 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或涌流于笔下。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要准备好笔记本, 在阅读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尤其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要求学生拿着笔, 随时把书中的好词好句圈点划下来。摘抄阅读中看到的名言警句和精彩篇章和精彩的词汇。仅仅摘抄下来那是不够的, 摘抄下来的知识要经常拿出来记忆。只有知识积累到一定的量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只有接触的东西多了才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感触, 理解能力才会上升, 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同时也给现代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如, 投影仪、电视机、微计算机等现代电子设备, 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多媒体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可以将静态化为动态, 抽象化为具体, 让课本知识更加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最佳的视听效果,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有趣的图片、视频或有声材料,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对陌生知识的理解。

四、加强课堂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课堂上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 还要加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训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 精读课本文章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 适合小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程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习课本上的文章, 掌握课本中的一些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能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例如, 《找骆驼》, 读了课题后, 善于发现的学生很快就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字“找”, 教师顺势引导质疑“为什么要找骆驼?怎么找骆驼?有没有找回来了?”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读完之后, 用几句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 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 他们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就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对于表达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供具体指导, 如, 先板书关键词, 再指导学生概括。通过这样的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2. 拓展课外知识

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 有必要开展相关的课外阅读, 通过广泛阅读,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掌握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开展课外阅读,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阅读的技巧和写作的基本方法, 长久之后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切不可让学生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一些阅读体会和感悟, 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地开展阅读。学生在阅读时如果遇到问题, 要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3. 重视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所设计的, 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有目的性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大量课后训练, 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课后习题的练习过程中, 要注意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 传授相关阅读和练习的技巧,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让学生喜欢阅读、喜欢学习不断提升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语文阅读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并不断进行尝试实验, 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能够添上一双隐形的翅膀, 在语文的世界里自由飞翔。

参考文献

[1]于淑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浅析[J].中国教师, 2011 (S1) .

[2]钟信桃.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新课程:中旬, 2011 (05) .

[3]王春玲.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3) .

13.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十三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英语四会能力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大面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众所周知,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域、环境、社会制度、文明礼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各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交往,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很大差异,正是由于这种差异造成了各民族间人们交往时的许多困难与障碍。一个初到国外的留学生,往往感到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当地文化的不适应。而其原因就在于他虽然学习了不少的英语语言知识,但对于该种语言息息相关的背景知识,即载体于该种语言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政治结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都知之不多,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了解该种语言所附属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开启这一窗口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是他们学习外语最需要的技能。因为,他们中学毕业后,进大学深造,或从事口语工作,或出国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而阅读外文书报和杂志的机会却很多,因此可以说,阅读的重要性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

阅读分为精读,泛读,朗读,默读等几种。阅读可以保持学习外语的持久兴趣,可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阅读有助于开阔他们的视野,面向世界,不仅是语言本身而且包括大量的非语言性的知识,阅读在很多情况下,正是我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没有阅读能力的提高我们对一门外语的掌握不可能是全面的牢固的,更谈不上达到学习外语的目的。

既然阅读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培养阅读能力。掌握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想在本文中就我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查阅法。

查阅法是一种查寻式阅读,它是从阅读材料中有目的,有选择地迅速查找某一具体事实或特定信息的技能,其要求是快速,准确。即没有必要通读全文,只要能快速找到想索取的有关内容就算完成了阅读任务。

在考试中,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时,这一方法就可以应用,即学生先把文章后面的问题读一遍,看清每个题干是什么意思,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就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必要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弄清楚,而仅能回答问题即可。总之,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在不连贯的、跳跃式的阅读中能够迅速掌握所需信息。

二、猜测词义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一遇到新词就不知所措,总是去查字典以求得正确解释,结果影响了阅读速度,从而达不到阅读的目的,也使阅读量大打折扣。

阅读中的生词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基本上不影响对文章理解的生词;另一类是对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对于第一类生词,既使我们不知它的确切含义,仍可较为准确地理解原文,因此完全可以跳过去不予理会。阅读时,应切记的一点是:不要试图弄清文章中每一个词的确切含义,否则既影响速度,又影响理解。

至于与文章理解直接相关的生词,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推测词义。

1、利用上下文来猜测词义,例如:

The Biggest in the word

Peter dozed off while his teacher was talking.

Teacher: Peter!Tell us,what is the biggest in the world?

Peter: Well,well ....eyelids.

Teacher: What?Eyelids?

Peter:Yes,sir Because as soon as I shut my eyes ,the eyelids cover everything of the world .

该短文中,“eyelids ”一词根据上文中的“shut eyes”档住眼睛的东西,猜出是“眼皮”之意。

2、通过原文中提供的例子来理解词义。

例如:suffxes: such as _ ing 、_ed 、_s 、_ful and _less, may cause spelling changes when added to words .

句中给出了“suffixes ”的几个例子,_ing、_ed、_s 、_ful ,这些都有是常见的单词后缀。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便可知道“suffixes”的意思是“后缀”。

3、运用对比法猜测词义

对比法常用的词或词组有:but ,while ,however,yet ,otherwise...通过使用这些词,我们可以对生词进行对比猜词义。如:

( 1) The paint on the cottage had peeled in a few places,otherwise they looked well kept。

句中的“peel”可从“otherwise”后面对比猜出是“脱落”之意。

( 2 ) Jack was thin while his wife was really obese句中的“obese”通过while 与 thin对比那意思为“胖”

通过定义或同位语来理解词义

如:(1)Meterologists,people who study weather and weather patterns still have difficulty predictly the weather.该句中“ people who study weather and weather pattern”作为“meterologists”的同位语,其实是对“meterologists”的解释和说明。由此可判断,“meterloogists ”的意思是“气象学家”。

(2)Acrophobia,or fear of height,can make life difficult for tight rope walker who suffer from it.

这个句子中“fear of height”是对“acrophobia”的解释是“恐高症”之意.

三、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有时,我们在阅读中会遇到 一些似曾相识的词。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遇到 这类词不必去查字典,我们可利用构词法知识推测其词义,掌握了这一技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生词的数量。

英语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构成新词,即转换、派生、合成。

1、转换:一个单词或词组由某一种词类转化为另一种词类,叫转换。转换后的词义与转换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

(1 )The sick and wounded were to be taken good care of by the nurses.

(2) These clothes are intended for the old .

以上两个句子中的划线部分是由形容词加定冠词转化而来的名词,表示一类的概念指具有某种特点的一类人,不是指个别人。(1)句中的“the sick and wounded ”意为“伤病员”(2)句中的“the old ”意为“老年人。”

2、派生:在一个单词前或后加上一个词缀,变成一个新词,这种方法叫派生。

词缀有前缀,后缀两种,通过加前后缀派生的新词,在意思上与原来的词相关。但前缀改变词义,例如:happy(高兴的)-unhappy(不高兴的 )、like(喜欢的) -unlike(不喜欢的) 、regular(规则的)-irregular(无规则的) 。后缀改变词类,例如:kind(adj和蔼的)-kindness(n和蔼);、help (n ) - helpful (adj),由名词转化为形容词或由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由此可见懂得前后缀的基本作用和意义,便于我们阅读的进行。

3、合成: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合成一个新词,这种构词法叫作合成。合成的词义也很容易从每个词原来的词义中推测出来。

例如:You can buy such things as toilet soap toothbrushes and toothpaste.

句中的“toothbrush and toothpaste ”是合成词,分别由tooth(牙齿)+brush(刷子);tooth(牙齿)+paste(糊膏)构成;由此可猜出“toothbrush”为“牙刷”,“toothpaste”为“牙膏”之意。

四、理解句义的技巧。培养学生抓句子中的关键词,领会句子大意,以及分意群理解,明确全句大意等。

例如:Edisson planted vegetables/ in his garden/ and sold them to buy / what he needed for his lab .此句共有十七个词有些学生往往看一个词想一个词,逐词注视,阅读速度既慢而且不易掌握全句的意思。如按上面的斜线处停顿时,则全句只要“注视”四次即可。阅读速度可以提高几倍而对句子的理解也要完整得多。

五 、对意思含糊的段落的处理

由于词的意思不明,而造成段落的意思模糊不清,这是阅读中常遇到的。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反复阅读。一般地说,多次阅读的过程是逐渐加深理解的过程。往往开头难但看了几遍之后,就能逐步明白其意义了。有些难懂的句子,根据上下文,仍可以猜出它的意思。一篇短文,如果我们能看懂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意思容许有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误差,这是正常的现象,例如下面一段:

The two largest islands of Great British Isles are the Great British and Ireland .There are three regions in Great Britain.They are England ,Scotland and Walse.

此段中“regions”一词未学过,但通过上下文中所提供的线索以及学过的地理知识,不难猜出它的词义是“地区,行政区”。

六、利用标题猜测

我认为,当拿到一篇陌生材料时,不要急于通读,更不要放弃,而应先看标题,理解标题,根据标题预测文章的大意;其次提取各段的主题句,分析,理解主题句的内容,预测各段的大意;最后弄清一些指代关系,尤其注意文中的斜体或黑体的醒目的部分,因为这些可能是文章的重点之处或关键词语。如果做到耐心、冷静地去阅读一些新材料,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而且要靠课外辅导。目前中学教材后都有补充读物,必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但课外要注意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很多教师想了不少办法,如办手抄报,或成立课外阅读小组等。

做到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我就在课下收集了大量的幽默,笑话,谜语,谚语,成语,小故事,加以精选 改编。如在一张卡片上编了这样一个谜语:

I do not have a mouth,but I can blow things away

I do not have legs, but I can run quickly

I always shout loudly while I am moving

But when standing still I am nothing.

在卡片反面印上谜底“风”

灵活的取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是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途径,对多数人来说,它本身也是一个目的。如果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能力也会有显著的提高,特别是中学生的英语成绩的提高更依赖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原作者: (刘学红、鹿传宝

14.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十四

《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提出背景与意义

(一)提出的背景

1、新课改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农村教师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培养习作的兴趣,开拓乡村生活题材的习作,培养学生记录生活的习惯。

2、小学生普遍的习作实际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表现。小学语文教师无不把习作教学当作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习作教学现状确实是比较尴尬的。现行的教材中安排的参考例文及各种习作选中,学生习作城市生活题材较多,不贴近农村孩子的生活,优秀的乡村生活题材学生习作严重缺乏,教师对写作内容指导得越多,学生越是无所适从。耗时多,收效微,造成了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的恶性循环,学生对习作失去了兴趣,与新课标提出的“乐于表达,易于动笔”的习作教学的理想越去越远。

3、农村小学生的习作实际

农村的小学生生活在乡村环境之中,总觉得生活单调单调,不像城市的孩子的生活那样丰富多彩,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写起习作来觉得无话可说,这种状况亟需改变。

4、我校的习作教学状况

教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必教。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小学阶段经常自主写作,发表作品的学生,到了中学之后,仍然有许多同学的文章见诸报端,可见这些学生已经从他人及社会的认可中获得了前进的动力,有能力反思自己的写作行为了,习作的习惯已逐渐形成。这是我们在尝试阶段始料未及的,这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自主习作习惯的形成,必将长期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我校决心从中年级就开展研究,在探索的过程中,再向低年级展开。

(二)研究的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习作教学中如何去落实,很值得去研究。实施“自主习作”研究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习作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

首先,从学生的写作动机上来说,“自主习作”强调“自主”,放飞了学生的心灵,实现了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认识到习作是一种自我表达,有则多写,无则少写。让学生敢于说话,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避免了情感上的无病呻吟。

其次,从学生的写作源泉来说,“体验乡村生活”,让学生去发现发掘农村的生活资源,才能够让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文章言之有物。

再次,从教师的习作指导策略上来说,“体验乡村生活,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加强了习作教学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实现了优势互补,课外开发生活资源为自主习作提供了素材,课堂教学又指导了学生自主创作的写作范式。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使习作教学成为“活的”、“动态的”的教学,站在大语文学习的高度,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课题的界定与分析

(一)概念的界定:

1、“体验”意为“体会、验证、品味”;“乡村生活”即“农村生活”。体验乡村生活就是发现、发掘农村生活环境中的资源,这个“资源”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人文的,积累习作素材。

2、“培养习作能力”即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下,自主选材、自主习作、自主评议,实现习作能力的自主发展,逐步养成自主习作的习惯。

(二)课题界定:

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是指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发掘乡村生活环境中的资源,并以之为写作源泉,以培养学生自主习作、自主评议修改能力为重点,以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自主发展为目标,进行的对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规律探索。

三、支撑性理论

(一)主体教育论:反对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客体,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将受教育者看作能动的、独立的主体。要求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其独立人格,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其主动发展的能力。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我校学生生活在农村的实际环境之中,对乡村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耳濡目染,心灵变得敏感,笔触变得流畅,从而喜爱习作,才能写好习作。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 “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习作教学不能空洞地去向学生传所谓的写作知识,而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他们的创作源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教师从学生的习作中了解学情,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三)新课改理论: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教师也是新课程的建构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研究从学生农村生活实际出发,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教师参与研究,与新课程一同成长。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学习方式如何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必须由学生去尝试,“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研究正是在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合作、探究、实践中逐步掌握这一学习方式。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

(一)研究目的

1、增强和提高我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快速地,从整体上形成对如小学生习作的特点、任务、方法等新课标理念正确的全面的统一的认识。

2、从整体上改变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促使教师把习作教学与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师的习作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积极开发乡村的生活资源,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养成观察、思考生活,自主习作的习惯。

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习作的兴趣;

2、让学生掌握习作的一般知识;

3、提高学生的写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实施本课题的操作策略。

2、研究“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一般指导方法。

3、研究体验乡村生活与习作的关系。

4、研究乡村生活资源的分类及各类资源搜集要点。

5、研究实施本课题给学生习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6、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评改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方法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还配合采用了一些其他的方法,例如: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

行动研究:对各年级的习作的状况进行研究,根据需要,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课堂教学的实践的成果来验证课题实施的的有效程度。

调查法:课题研究前对本校的体验乡村生活引导学生习作及评改状况作调查分析,为课题论证提供依据。在课题进行一个阶段的研究后再进行调查,比较习作教学的差异。分析其中的问题,制定相应方案,把握研究方向。

个案研究法:每班选取10%的有代表性的学生,对他们的习作状况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发展变化情况。

经验总结法:分阶段进行“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经验总结交流。

文献研究法:参考国内外习作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合理地吸收利用。

六、课题的实施与过程

㈠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10年2月)

1、根据实际,确定研究内容,成立课题组,明确人员分工。

2、调查了解有关于学生自主习作的现状。

3、搜集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加以论证。

4、根据低中高年级习作的现状,初步制定研究计划。

㈡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0年12月)

1、各年段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制定具体的、可行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始实施。

2、每月召开课题研讨活动,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初步形成自主习作指导的一般性策略。3、2010年4月接受县教研室专家指导,确定本课题以乡村生活为学生的创作源泉,并把本课题与各年级的教材要求结合,提高习作课堂教学的实效。

4、成立习作兴趣小组,教师每月做一次讲座,指导学生搜集利用资料的方法,分类练笔。

5、加强个案研究,从好中差三类学生中各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以了解课题实施对全体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6、课题组成员之间加强交流,确定各年级的习作要求评选出优秀的习作,了解课题实施的成果。

7、在进行习作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学生乡村生活习作的一般指导方法。

8、对学生了解的乡村生活资历源进行再次调查,为习作教学的分类指导作好准备。

9、前期、中期及后期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全面了解课题实施产生的实效。㈢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材料。

2、对各年段课题研究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在完成子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撰写出总课题结题报告,并提请主管部门进行鉴定。

七、研究的成果

(一)课题组成员三次对我校学生体验的乡村生活资源进行了调查,并把学生相关习作汇总为七大项即:①自然风光、②文物古迹、③风俗民情、④乡村生产、⑤日常生活、⑥民间传说、⑦家乡特产等。知道了学生习作之前有什么,便于教师的有效指导。

(二)探索“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的一般的操作流程即。

自主选材,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体验、发现、发掘乡村的生活资源并以此作为习作及日记的写作素材;自主习作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己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写作素材为内容进行写作;自主评议是指按一定的要求对习作进行评价;自主修改是指对学生对评议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自主展示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尽一切可能展示习作的成果。

(三)总结出了乡村生活资源收集的要点。

(四)探索了体验乡村生活与习作的关系。

(五)提出了乡村生活习作的一般的操作策略。

(六)积累了一些优秀教案论文及典型个案。(七)积累了三至六年级的优秀的习作例文。

(八)积累了一些优秀乡村生活习作(见《视高小学学生习作获奖及优秀习作集》)。

(九)本课题给学生带来了积极影响。

课题组成员从习作的兴趣、内容、修改、交流等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习作水平作了调查,2011年2月的调查结果显示平时除老师布置的习作之外,三四年级学生有3-4人经常写作,8-9人开始写;五六年级6-7名学生经常写,8-9名学生开始写;写作的内容有将近80%的学生爱写校园外的乡村生活;写好之后,三四年级学生有3-5名经常修改,五年级7名学生经常修改,六年级有19人经常修改;

三、四年级有1-2人,五、六年级各有6人经常与他人交流交流。学生自主习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习作的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发表的习作不再一枝独秀,而是全面开花,现在全校3——6年级的学生都有过作品发表的经历。课题实施之前与实施之后对比显示出课题实施对学生习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课题组

高勇执笔2011年6月6

结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从乡村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

学校:仁寿县视高镇中心小学

15.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意,层次教学,课外延伸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速度慢

在语文考试中,很多学生语文分数偏低的原因之一就是答不完卷子,经过调查询问后,我发现原来很多学生是由自身的阅读速度过慢而造成的,使得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甚至有的学生还处于必须发声朗读才能进行阅读的阶段, 这种情况下的阅读水平是亟待提高和改善的, 否则过慢的阅读速度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日常生活, 对学生语文的深入学习和未来发展产生严重的困扰和阻碍。

2.学生对内容不理解

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人生阅历和经验有限,对于一些阅读内容不能通过直接的、有效的经验或者情感来理解和感受,使得学生即使读完了文章也不能对文章所描述的事物或者抒发的情感有一些理解和共鸣。造成学生在阅读上的僵化反应和错误解读,使得学生的语文成绩始终不能得到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会对阅读文字、 文章产生抵触情绪,既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又不利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不能概括文意

有的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读过一篇文章之后却不能对文章所讲述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概述, 这也就说明学生在阅读之后并不能抓住文章的重点, 这就为我们将要进行的下一步———答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试卷的问题要求我们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但是如果我们的概括能力很差就会使我们写了很多字却都是徒劳无功,这是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4.不能掌握问题要点

在语文阅卷过程中,语文阅读的批阅是最让教师啼笑皆非的, 因为学生的答案稀奇古怪,花样百出,使得教师在会心一笑的同时, 却不得不担忧这些学生的答题能力。 这种不能抓住要点,答偏、答错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低下,是需要我们及时改进的地方。

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1.情景教学,渗透阅读内容理解

情景化教学就是将学生带入相应的情景中,使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切身的体验、情感相结合,产生共鸣,以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 以此为学生下一步的阅读做铺垫。 例如,在阅读傣族的孔雀舞这一相关内容时,为了能够使学生融入情景当中,我会让学生先表演一段羌族的舞蹈,然后让学生通过对阅读的理解想象一下羌族舞蹈和傣族舞蹈有什么不同, 以此激励学生进行思考, 对所阅读的内容更感兴趣, 并且理解起来也更加容易。 另外,为了让学生对离自己很远的战争生活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 我用多媒 体给学生 放映了《 穿条纹睡 衣的男孩》 , 由于影片 的主角是 小孩子 ,所以小学 生看起来 没有距离 感 ,而其中所 展现的战争的残酷又很好地帮 助学生了 解了战争 的破坏性 ,从而对所 阅读文章 有着更为深刻的情感共鸣, 更能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层次教学,着眼于学生之间的差异

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阅读方面和理解方面也有所不同,对于学生之间出现的这些差异,作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采取差异化教学,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夯实学生的基础,使较好的学生得到更大的提升,最终达到全班学生阅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3.开放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为了提升学生在思考方面的独立性,我会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发散思维,允许出现不同的想法。 因此,我常常会找出一些有深刻含义的片段,让学生自主理解、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 从而达到良好地启发思维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能力。

4.课外延伸,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 对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和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极为有利的, 由于课堂时间是极为有限的, 所以语文的大部分积累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课外学习,因此,语文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多少。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会定期举行课外阅读知识大比拼,在我给学生推荐的指定书目中,给出一些相应的题目。

上一篇: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下一篇:思想道德的个人心得体会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