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12篇)
1.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 篇一
铁道部文件
铁运„2011‟47 号
关于印发《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试
行)修改补充内容》的通知
各铁路局:
为适应高速铁路行车组织需要,现对《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试行)》(200~250km/h部分)(铁科技„2009‟116号)、《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试行)》(300~350km/h部分)(铁科技„2009‟212号)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并补充对大风、降雨、接触网跳闸、动车组运行中更换受电弓、列车发生晃车等非正常情况下列车运行限速作出规定,现予印发,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文适用于20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既有线提速区段除外)。技术规章编号为:TG/03(04)A-2011。前发《关于时速300公里及以上客运专线供电设备故障处理要求的通知》(运装供电电„2010‟0626号)同时废止。
TG/03(04)A-2011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铁路客运专线技术管理办法(试行)
修改补充内容
一、关于修改内容
1.铁科技„2009‟116号文第215条中“需下车处理或组织旅客疏散时,必须在列车调度员或车站值班员办理邻线列车停运后进行。”和铁科技„2009‟212号文第220条中“需下车处理或组织旅客疏散时,必须在办理邻线列车停运后进行。”修改为:“需下车处理时,列车调度员发布邻线列车限速160km/h及以下的调度命令,限速位置按停车列车位置前后各1 km确定;需组织旅客疏散时,必须扣停邻线列车。司机在接到列车调度员已发布相关调度命令的口头指示后,通知有关作业人员办理。”。
2.铁科技„2009‟116号文第232条、铁科技„2009‟212号文第244条,将“连挂前,司机须与列车调度员联系,得到邻线列车停运通知后,方可开始作业。”修改为“连挂前,司机须与列车调度员联系,列车调度员发布邻线列车限速160km/h及以下的调度命令,限速位置按列车停车位置前后各1 km确定。司机在接到列车调度员已发布邻线限速调度命令的口头指示后,方可开始作业。”
二、关于补充非正常情况下限速规定
1.降雨天气。遇有降雨天气,重点防洪地段1小时降雨量达到45mm及以上时,列车限速120km/h;1小时降雨量达到60mm及以上时,列车限速45km/h。当1小时降雨量降至20mm及以下,且持续30分钟以上,可解除限速。沿线雨量信息由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提供,当雨量超标时,由列车调度员根据防灾安全监控系
统报警提示发布限速调度命令。
动车组列车运行中,司机发现积水高于轨面时,应立即停车,并报告列车调度员,确认水面位置,当积水未超过轨面100mm时,司机以随时能够停车速度(最高不超过20km/h)通过积水地段。列车调度员立即通知已进入区间的后续列车停车(避免停在隧道内),并禁止向该区间放行列车。列车停车位置的积水超过轨面100mm时,司机应按随车机械师要求降弓,停止供电,并向列车调度员报告,请求救援。
2.大风天气。调度所、工务部门应掌握大风天气情况,遇有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提示大风报警信息时,列车调度员及时发布限速调度命令。动车组列车运行途中,遇大风天气,司机根据情况控制列车运行速度,并报告列车调度员。列车调度员通知后续通过该地段的列车司机注意运行。
3.接触网跳闸。当接触网跳闸重合失败后强送电成功,原因不明时(判明系亭所原因除外),供电调度员应向列车调度员提出限速请求,本线后续首列列车限速160km/h,限速位置按故障标定装置指示地点前后各加1 km确定。列车调度员立即向本线后续首列列车发布限速调度命令,并通知本线及邻线后续首列司机注意运行。司机应注意观察接触网设备状态,并报告列车调度员,本线列车司机发现异常立即停车。本线列车司机汇报无异常,后续列车按正常速度运行。
4.动车组运行中更换受电弓。动车组列车在运行途中,因不明原因需要更换受电弓运行时,司机应减速至200km/h以下更换,并向列车调度员汇报情况及故障地点。列车调度员立即向本线后续首列列车发布限速160 km/h调度命令,限速位置按司机汇报
故障地点前后各加1km确定,并通知本线及邻线后续首列司机注意运行。司机应注意观察接触网设备状态,并报告列车调度员,本线列车司机发现异常立即停车。本线列车司机汇报无异常,后续列车按正常速度运行。
5.列车发生晃车。运行途中列车司机发现晃车时,应立即减速运行并报告列车调度员,待本列无异常状况后恢复常速运行。列车调度员向后续列车发布限速调度命令,后续列车通过晃车地点立即向列车调度员汇报运行情况。限速位置按司机汇报的晃车地点前后各加1 km确定。后续首列为300~350 km/h列车时限速160km/h、首列为200~250 km/h列车时限速120km/h、首列为普速旅客列车时限速80 km/h,仍晃车时,列车调度员禁止再向该地点和该区间放行列车(关系区间车站为非常站控模式时应封锁该区间),发布邻线限速160km/h及以下的调度命令后,通知工务部门立即上道检查。若后续列车不晃车按160 km/h、250km/h、常速逐级逐列提速。
主题词:运输行车管理办法通知
抄送:部内科技、建设、安监司,鉴定中心。
2.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 篇二
一、宏观把握养成教育内容
养成教育的内容丰富, 我们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 从宏观角度入手, 将养成教育至少归纳为以下五大方面内容:
1. 思想品德的培养。
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 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 乐于为祖国、为人民无私奉献。
2. 道德品质的培养。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活, 与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公共场合中, 应该遵守哪些社会公德;将来从事社会工作应该遵守哪些职业道德;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 都要让学生在学校就有所了解, 并经过教育训练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3. 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包括旺盛的求知欲, 良好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方法, 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以及积极的创造精神等, 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他们将来安身立命、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4.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活动爱好, 具有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积极的情绪, 奋发的进取心和健康的个性等。这是适应环境, 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基础条件。
5. 交往素质的培养。
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 人际交往必然要求学生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在养成教育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以诚待人、乐群合作、热心参与、善于应变的优良品质。
二、中观分析养成教育逻辑
养成教育的内容繁多, 为了便于把握和操作, 我们依据系统化理论, 对养成教育浩繁的内容进行整理, 以使其条理清晰, 逻辑分明。
1. 养成教育内容规范化。
目前我国对养成教育的内容以及分类还没有成功的经验。有鉴于此, 我们从实践出发, 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权威文献, 将养成教育基本内容加以筛选, 并制定成为规范蓝本, 作为养成教育的基本遵循推广开去, 并以此规范学校和教师, 以此要求每一名学生。
2. 养成教育内容细目化。
面对繁多的养成教育内容, 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年级、学科等具体情况加以条分缕析, 使之具体化、细目化, 使之便于理解、便于掌握, 使之更加贴近实际, 更易于学生接受。
3. 养成教育内容序列化。
人的成才是有序的, 养成教育内容当然也是科学有序的, 如果教育者不能按其自身的规律和系统安排教育内容, 就会使之成为一种无序的、混乱的教育, 就会破坏养成教育的科学性, 降低养成教育的效果。为了克服养成教育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必须制定系列化方案。制定系列化方案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党和国家对小学生的要求, 一条是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
三、微观制定养成教育细目
细节决定成败。从细节抓起, 这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天下难事, 必做于易;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从简单的事情做起, 从细微之处入手, 这是社会规律, 也是教育规律。对于学生而言, “从小处入手, 从细节处抓起”方能得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功效, 反之则事倍功半, 欲速不达。养成教育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 使学生独特的天赋在“细节教育”中得到充分的滋养与成长, 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知、情、意、行”的螺旋式提升, 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基于上述共识, 当前众多小学确定了如下养成教育细目: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主要内容:1.举止文明的习惯;2.诚实守信的习惯;3.尊重他人的习惯;4.守时惜时的习惯;5.懂得感恩的习惯;6.勤俭节约的习惯;7.遵守秩序的习惯;8.勤于动手的习惯;9.锻炼身体的习惯;10.讲究卫生的习惯。
3.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 篇三
关键词:传统体育;武术教学;套路技术;教学研究
当前,武术教学作为具有文化特色的教学活动,正逐渐得到发展。但总的来说,很多学校缺乏对武术教学的正确认识,也缺乏开展体育专业武术教学的条件,导致传统体育武术专业的发展状况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本文结合实际,针对武术教学中的套路技术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传统体育专业武术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武术运动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项,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武术运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武术表达一种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正是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武术学习者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是武术精神却传递至今,并且结合当今的时代主题在武术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适应现代人的学习需要。但是目前传统体育的专业武术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很多学校都没有充分认识武术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学校都没有开设此类课程,即使开设了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其次,教学方式比较落后,武术教学仍然以运动路线的讲解、动作的攻防为主要的方法,而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僵化,缺乏趣味性和灵活性,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的来说,专业武术的教学现状与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阻碍,全面提高体育专业武术的教学成效。
二、专业武术的套路技术教学研究
1.武术套路技术的教学缺陷
当前很多学校的武术教学都是以竞技为唯一目标,这就导致学生以急功近利的心理去学习武术,一味追求武术套路的快速学习,缺乏对理论知识和精神寓意的深刻理解。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则武术学习很难取得真正的突破。因为竞技武术缺少对攻防技击的使用练习,学到的套路和技术缺乏实用性。而且竞技武术的训练节奏十分紧张,以得分为目标的训练往往会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乏味,从而失去学习武术套路技术的积极性。
2.如何提高武术教学质量
(1)体用结合。武术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运动项目,能够帮助人们强健体魄,并将之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因此,武术套路技术的教学应该提倡和落实体用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实践为基础进行强化训练,才能充分发挥武术学习的作用。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不能简单地以竞技为目标,更应该重视教授武术技击。具体来说,必须将传统武术的技击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不仅要重视老师的讲解和学生单独的练习,还要将实打训练作为重点进行教学。练习是对武术套路和技术进行分解学习,从每一个细节的动作把握武术的技术,这也是呈现武术形态美的方式。打是综合性的运用,将练习的动作连贯使用起来才能产生打的效果,能够检验练的熟练程度和流畅程度。只有打与练相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在实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根据自己的强项和身体素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以弥补武术学习的不足,全面提高武术水平。
(2)优化教学方法。武术教学首先需要专业的武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该积极吸收优秀的教师人才。武术教师应该以开放进取的心态进行教学,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这些都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必要前提。具体来说,优化教学方法需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武术本身就可以作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也是动态性的体育运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武术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武术运动的文化魅力,保持课堂轻松活泼的氛围,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武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武术学习。还要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面入手,采取更加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而不能仅仅依靠枯燥的讲解和重复的训练来进行教学。武术教师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教材之外的教学素材,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强调武术精神。武术精神本身就是武术套路技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武术精神的教育,能够通过武术锻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修养。体育武术锻炼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也是一项十分消耗体力容易疲惫的运动,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品格。同时,武术锻炼需要心平气和、内心沉静,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心情、减少抑郁情绪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宋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套路技术教学内容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116-117.
4.关于安保职责的内容 篇四
2、响应警报并调查混乱;
3、监控并授权员工、访客和其他人员出入,以防止偷窃及维护营业区域安全;
4、撰写每日活动和违法行为报告,例如设备或财务损坏、偷窃、未授权人士闯入或不寻常事件;
5、紧急状况发生时打电话给警方或消防部门,例如火灾或未许可人士进入;
6、在游客、顾客或员工间巡逻以维持秩序和保护财务;
7、接听电话以留下讯息、回答问题并在非上班时间或总计关闭时提供信息;
8、警告违法或违规者,并逮捕或将违规者逐出经营场所,必要时使用武力;
5.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 篇五
在新学期里,我们怀揣着激情和梦想,希望在新的学期获得更多的成功和快乐,这也是我们当下的目标.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和未来,开展好新学期的每一件事。新学期的手抄报你会做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的图片参考
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参考图(1)
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参考图(2)
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参考图(3)
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参考图(4)
关于新学期的手抄报的资料参考
一、新学期学习计划
步入初二,也就是步入了人生的黄金时代,就意味着竞争会更加激烈。在这个充满着紧张与考验的时刻,你在熔炉中百炼成钢还是化为灰烬,就在剩下的两年之间会见分晓。为了让自己杀出重围,我拟定了如下的计划:
一、每天6:00起床
二、晚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业,然后做眼保健操;
三、早读认真,珍惜一分一秒;
四、尊敬师长,与同学和谐相处,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女生;
五、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课后按时按质完成作业;
六、作为班干部,须为班级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七、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培养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攻破学习难关,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相信只要我严格按照以上的计划执行,就一定能让我人生的黄金时代
熠熠生辉。
二、新学期新梦想
新学期到来了!每一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新梦想。我也有一个新的梦想。
我的新梦想就是我的学习不断进步,每次考试都取得好成绩,最好是取得第一名。为什么会有这个新梦想呢?告诉你吧,那是因为自从读小学以来,我的学习成绩虽然不错,但是有时不够稳定,也很少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我一直觉得有点遗憾。所以,我在新学期就希望自己能有突破。
当然,我知道这个梦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这要靠平时上课专心听讲,多动脑筋,积极发言;课后认真做作业,积极复习,多读课外书才行。新学期手抄报内容上课专心听讲,完成好作业,认真复习……这些我都做到了,但课堂上不大敢举手发言,很多方面还不够胆大心细,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我必须更加努力才行。
新学期,新梦想,新行动。让我们
一起以实际行动朝着自己的梦想奋勇前进吧!
三、新学期新希望
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背着空空的书包来到了学校。同学们个个都是扬眉吐气,我们一二组的同学抱来一捆捆崭新的书本在讲台上陈列着,我的心莫名地咚咚跳动着,我是一个爱书的人,看到这许多新书,就感觉到好像是许多新的知识大门在向我打开着。
日子过的真快,一个多月的寒假生活一晃就过去了,虽说寒假里多姿多彩,快乐地玩耍,跟爸爸妈妈到乡下看望爷爷奶奶,到亲戚家串门,那一个月来的寒假把同学们都分开了,我一到学校,同学们互相打着招呼,畅谈着各自的所见所闻,久别的情感让我大讲特讲,我一下课和他们就在校园里互相追逐嬉闹,追的追,打的打,真热闹呀!
我真的很开心,因为我又看见了原来的同学,又可听见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在声,又能和同学们在一起玩,又可以
学到许多新知识,更让我开心的是,教我们仍然是那些好老师!虽然我现在有点不适应,但是我想我一定会慢慢适应起来的。新学期手抄报内容总之,从今天开始我不能再神游了,不能再疯玩了。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简单又漂亮的新学期的手抄报内容
2.新学期励志黑板报内容
6.关于法制教育的内容摘抄 篇六
法制教育名言警句
1、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2、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3、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4、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5、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6、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9、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而没有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为狂信。
10、让我们维护公平,那么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自由。
11、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12、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
13、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14、倘若世上没有坏人,也就不会有好的律师。
15、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
16、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17、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18、民众对权利和审判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对法律来说,是一个坏兆头。
19、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20、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21、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
22、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23、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24、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25、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
26、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27、婚姻的结合要求夫妻双方都要忠实,忠实是一切权利中最神圣的权利。
28、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29、付给律师的费用不应据其在法庭上陈述时间的长短,而应据其辩护质量的优劣。
30、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31、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
32、如果法律没有恐惧支撑,它绝不能生效。
法制教育作文
法律是无情的,只要你触犯了法律,你便回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有一些人却以身试法,但是最后还是伏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违法呢?那还不是自己的好奇心太强和自己的控制里不够,而让自己吃亏,走是了绝路。才后悔莫及。
今天我们学校请了一位朱警官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节法制课。使我们进一步走进了法律,增强了法律的知识,并进一步让我们体会了法律的无情。正是像那位警官所说的有些人因为上网吧玩,最终使自己走向了犯罪道路,最后却害得自己进了监狱毁了自己大好的前途,这都是好奇心惹得祸。
这使我想起了电视上艘播放的吸毒和贩毒的犯罪分子,为什么他们会这样?那还不是他们一时的好奇和贪婪心,使自己慢慢地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而且越陷越深,到了不能自以。难道不是这样吗?犯法把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弄得支离破碎。所以我们要每时每刻都警备,不要误入禁区,那只会让你走向黑暗,最终落入法网进了冷冰冰的监狱,到是你哭天喊地也没有人会来救你,所谓“法律无情,人却有情”。在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小心,小心,再小心,否则便会自废前程。
法律是严肃的,它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犯法之人,所以我还要劝告大家,小心使得万年船。自己要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强大的控制力,要分清是非遵守法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法制教育作文
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律是维护国家秩序的一种制度。遵纪守法,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生活中往往有些人违反法则,包括一些青少年,在青少年时期,人往往会迷失理性,很多不良行为总会发生在少年时代。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些青少年做出越轨的事情。就在前一阵子,汽车站附近经常有许多青少年,虎视眈眈地盯着来往行人的钱包,只要人们稍不留神,钱包就神不知,鬼不觉的不翼而飞了。那天,我无所事事,便出门去散散心。来到汽车站附近,亲眼目睹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一幕:只见路边出现了一个装扮的灰头土脸的人,我仔细打量一番,那人皮肤黝黑,身着一件带着灰尘的衬衫,留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虽打扮毫不考究可是怎么也掩饰不住,他那张年轻的脸。他只是一个不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只见他的眼睛不住地四处张望,突然他眼前一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跟上了一辆小型摩托车,说时迟,那时快,他一边飞奔,一边伸出那只手,鬼使神差般拿走了那人的钱包,那人竟然毫不察觉。路边的行人立刻警觉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前包,然后长长吁了一口气。
那些青少年们为什么要偷窃他人的钱财呢?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生长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往往会受到许多外界的影响,而误入歧途。还有一种是生长在温饱还难以解决的家庭,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导致前途尽毁。由于家中贫困,负担不起学费,而剥夺青少年们对学习的渴望,这种父母是多么不负责任啊,同时他们也触犯了法律。
当我们坐在宽敞而又明亮的教室里,无拘无束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那时,我们可曾想过那些失学的儿童。曾经在一个偏僻的山区,有一户人家,有着五个孩子,两男,三女。因为家中非常贫困,不能负担五个孩子上学,于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便强迫三个女孩辍学,让两个男孩去上学。十年过去了,两个男孩总算干出点事业,但三个女孩在这十年中,每天都在干农活,不是种地就是插秧。三个女孩的一生就这样完了。
真是令人心寒啊,但愿普天下所有人的心中能多一份真诚,少一分罪恶,为世界添上那一丝光彩。
关于法制教育的演讲稿
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同进行一次法制学习。其实,有些法律知识我应该向你们学习的,为什么呢?前不久,我陪同市领导到校调研的时候,观看了同学们自己编写的法制小故事,很真实,很深刻。其中有一位同学编写的一个“毛阿敏偷税漏税”的故事,我深受启发,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你们的内心深处法律意识的真实反映。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我亲眼目睹、令人深思的真人真事。事情发生在四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此时,我给同学们出二个思考题:①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违法?②如果甲违法,违反了什么法?结果应是:如果医疗签定部门确定为重伤,首先甲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违法,其次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下面,我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个方面,来给同学们讲一下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较高,约为65%,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14-18岁的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与性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少年,曾经天真无邪,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座标为什么变得如此扭曲?人生最初暗淡的一笔来自哪里呢?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基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更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巨变,从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
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实施违法犯罪。
(二)青少年不良的个性倾向性
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趋向与选择。个性倾向包括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信仰、观念体系等,不良个性倾向性是大多数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因素。青少年的不良个性倾向在需要方面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权力欲,报复欲;在观念体系上,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五观”不端正,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利己的价值观;过分追求金钱,享乐,名利,实惠,讲究吃喝的人生观;善恶、美丑、荣辱、爱憎、是非、苦乐,得失完全颠倒的道德观;“哥们义气”高于一切的封建行帮式的友谊观;放荡不羁,崇尚低级感官刺激的性爱观等。正是在这些强烈,畸形的欲望驱使和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下面,我重点给同学们讲一下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拿起法律武器,把实际例子讲给父母听,纠正有些父母的不良家庭行为。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染缸”。这就要求有些同学,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应是最为重要的。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些家教箴言、格言及家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有的还世代相传。调查与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与其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的内聚力,亲和力增强,正面影响加大,子女实施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反之,子女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甚至直接导致犯罪。
其中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主要有亲情过剩,疏于管教,家庭暴力,单亲家庭,不轨家庭五种。亲情过剩。目前,在我国城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在“四二一”家
庭结构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祖辈、父辈的百般宠爱,被过度的亲情所包围,在家中俨然是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他们中一些人因而养成了不良性格,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凡事总是先考虑自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约束,甚至以身试法,以致违法犯罪。
疏于管教。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管教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与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对子女身上的错误和缺点,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晴蜓点水,关心帮助不够;或是一打一骂了事。更有甚者,为了“发家致富”,有的家长竟迫使子女弃学经商,不惜以子女成为新文盲或半文盲为代价。生活在疏于管教家庭中的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而悉心的管教,生成不良品性,终由小错而大错,直至违法犯罪。
家庭暴力。对生活在暴力家庭之中的青少年来说,因耳濡目染或亲身体验过暴力侵害,心理受损明显,心中阴影严重,致使子女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不良性格。家庭暴力往往还导致一些常遭暴力侵害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找温暖与爱心,因而难免被坏人引诱利用;或者导致一些青少年直接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单亲家庭,近几年来,家庭离婚解体现象越来越严重,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极为不利。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亲家庭的父母缺少了原来对子女的关心,体贴,爱护,管理和教育,有的家长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粗暴的打骂子女,虐待子女。这一切都给子女的身心造成了伤害,一些子女因此变得孤僻、抑郁、自卑、冷漠、任性,仇恨父母,对学习、生活和家庭失去了信心。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导致违法犯罪。
不轨家庭。不轨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生活在不轨家庭中的青少年,易接受暗示,模仿成人的不良举止,久而久之,逐渐同化、堕落,最终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近几年来,因不良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如:自97年上半年以来,佛山的一个少年暴力犯罪团伙共三十多人,最小的仅11岁,最大的17岁,在追求称霸一方,为所欲为的目标下,以“由小到大,由近到远,吃干吐净”为盟,排列座次,三人成伙,五人成群,穿插结合,交替作案,渐渐发展一个犯罪团伙.并于1999年被公安部门依法逮捕。
7.关于气象公众服务相关内容的探讨 篇七
人体舒适度, 它能反映人对大气环境气象要素的感受。为了使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环境气象条件对人体影响的程度, 本文对人体舒适度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根据人们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各种生理感受, 制定各级指标;同时提示人们如何利用气象因子来调节生理, 适应环境以及如何防范冷热突变。
2 关于人体舒适度相关内容的探讨与分析
2.1 对人体舒适度的基本介绍
人类机体对外界气象环境的主观感觉有别于大气探测仪器获取的各种气象要素结果。人体舒适度指数是为了从气象角度来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的舒适感, 根据人类机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而制定的生物气象指标。
2.2 关于人体舒适度影响因素的分析
人体的热平衡机能、体温调节、内分泌系统、消化器官等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多种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例如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光照、风等。实验表明:气温适中时, 湿度对人体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湿度主要影响人体的热代谢和水盐代谢。当气温较高或较低时, 其波动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就变的非常重要。例如, 气温在15.5℃时, 即使相对湿度波动达50%, 对人体的影响也仅为气温变化1℃的作用。而当温度在21~27℃时, 若相对湿度改变为50%时, 人体的散热量就有明显差异, 相对湿度在30%时, 人体的散热量比相对湿度在80%时为多。而当相对湿度超过80%时, 由于高温高湿影响人体汗液的蒸发, 机体的热平衡受到破坏, 因而人体会感到闷热不适。随着温度的升高, 这种情况将更趋明显。当冬季的天气阴冷潮湿时, 由于空气中相对湿度较高, 身体的热辐射被空气中的水汽所吸收。加上衣服在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 导热性增大, 加速了机体的散热, 使人感到寒冷不适。当气温低于皮肤温度时, 风能使机体散热加快。风速每增加1m/s, 会使人感到气温下降了2~3℃, 风越大散热越快, 人就越感到寒冷不适。
2.3 关于人体舒适度相关因素的分析
为了更加详细对锡林郭勒盟地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进行分析, 以2011、2014年的夏季为例进行分析。
2011年夏季 (6~8月) , 全盟季平均气温偏高1.7℃, 显著偏高, 位居1961年以来平均值最高第4位, 其中6月偏高、7月接近常年、8月异常偏高;全盟季降水总量偏少27%, 位居1961年以来最少值第10位, 其中6月偏少15%、7月接近常年、8月偏少69% (创1961年以来最少值) ;日照时数大部地区偏多。高温, 季≥30℃高温日数大部地区位居1961年以来最多值3~10位, 阶段性高温天气出现较多;整个夏季, 气温之高, 持续时间之长, 为历史上罕见。
2014年夏季 (6~8月) , 全盟季平均气温偏高0.4℃;6月持平、7月偏高、8月略高。全盟季降水总量偏少26%, 排在近54年以来历史同期少值第9位;其中东苏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 黄旗位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低值;6月略多;7、8月偏少。全盟日照总时数大部地区偏多。
此外, 对不舒适天数进行了比较。空气温度的高低是环境空间冷暖的标志, 对于人体来讲, 感觉舒适与否, 还与空气湿度和风速有关。同样气温条件下, 空气湿度和风速的变化, 可产生不同的冷暖感觉, 通常情况下, 空气湿度对夏季高温影响较大, 湿度越大对人体影响也越大。从理论上讲, 空气温度32℃可作为临界温度, 当气温高于32℃, 人体就产生炎热的感觉, 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 在气温35℃环境中, 如果空气湿度在40%~55%左右, 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 但同样温度环境下, 湿度增大到80%以上, 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 甚至出现中暑现象。高温、高湿是人体产生不舒适的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
锡林郭勒盟地区夏季干燥, 通常是高温与低湿或高湿与低温同时出现, 高湿日一般也是雨日, 气温较低, 无太阳辐射, 人体无不适感觉, 而高温时一般湿度较小, 也不易达到不舒适标准, 因此, 与其它地区相比, 我盟夏季高温日虽多, 但不舒适日却极少出现。
就我盟来说, 中西部地区高温日多于东部地区, 但不舒适日却与东部区相近或少于东部地区, 也是由于湿度较小所致。低湿日数分布西多东少, 高湿日数相反, 高温日中西部多于东部, 不舒适日数2011年各地相差较少, 2014年东部多于中西部地区。2011年夏季舒适日数各地均在90天左右, 不舒适日仅二连出现4天, 其余均在1~2天, 有5个站未出现, 不舒适日数远低于≥32℃高温日数。
2014年夏季东部地区不舒适日出现较多, 二连为4天, 其余地区分别出现1~2天, 而中西部地区仅东苏、西苏、黄旗分别出现1~2天, 其余各站均未出现。由此可见, 锡林郭勒盟地区上述两季虽高温日较多, 但不舒适日却很少出现。
因此, 虽然近年锡林郭勒盟地区夏季高温日较多, 但湿度小, 人们并不会感到不舒适, 我区仍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1]柏秦凤, 霍治国, 贺楠, 等.中国20座旅游城市人体舒适度指数分析[J].生态学杂志, 2009, 28 (15) :1607-1612.
8.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知识体系
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它从宏观上观瞻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课程内容是语文课程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老大难的问题。叶圣陶先生在晚年就曾指出我国的语文课程内容面临严峻的现实,认为研究语文课程内容的“项目”和“次第”是“切要之事”,号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1]
然而,自21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地解决。虽然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了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它“在十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实验稿课标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新增了‘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包括语言知识在内的语文课程内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缺失的状态。”[2]语文课程内容的缺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浮游不定和乱象。很多不正确、不妥当甚至荒唐的教学内容在语文课堂上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因没有与之对应的内容支撑而不能落实,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也因为失去所依而走向形式化、表面化。”[3]
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心,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为什么其他学科的课程内容容易确定,而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构总是那么艰难呢?笔者将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建构稍尽绵薄之力。
一、语文课程性质影响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编制的基本要素,它的选择和确立应该受到语文课程目标的指引和制约。由此人们通常认为,课程内容就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存在片面性的。语文课程目标是多元的,如果语文课程内容完全根据多元的课程目标来决定,那么课程内容很可能会变得混乱和随意。语文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这样才能将语文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区分开来,体现它的“语文性”。有学者认为,对语文课程性质在“形而上”层面进行探索和争鸣没有太大必要,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构上。但是,在语文教育界,如果对语文课程性质不能达成基本的共识,那么确定性的语文课程内容就难以建构。语文课程性质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内容多样性的统一,同时也体现出了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规定。所以,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语文课程内容缺失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认识不到位。
1949年,叶圣陶先生在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工作时,建议把旧有的“国语”和“国文”一律更名为“语文”。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辑出版了一套《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使用了“语文”这个名称。自此“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名称被正式使用。然而,从“语文”这一概念提出之日起,学术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讨论和争鸣就没有停止过,且至今仍没有达成共识。回顾建国以来的语文教育发展史,我们发现影响较大的讨论和争鸣主要有三次,这三次讨论都深深影响着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立。第一次讨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背景是“教育大革命”,其主要内容就是对语文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关系的探讨。第二次讨论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论争的焦点是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关系,实质就是祖国语言文字教育与言语作品思想内容教育的关系。这两次讨论的结果都是进一步加强了语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这虽然改变了语文教育质量因政治因素下滑的局面,但也使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语文教育工具性的倾向,语文教育的功利目的相当明显。于是,人们开始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提出质疑和批判。1987年陈钟梁在《语文学习》第8期发表了《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第一次对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这之后,很多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纷纷发表文章,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等问题展开讨论。新课程改革之后,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自此,关于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愈演愈烈。这就是第三次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大讨论,相比于前两次讨论,这次讨论更活跃,理论层次和学术品味较高。在“工具论”和“人文论”之外,关于语文课程性质又出现了几种新的学说,包括“言语说”“交际说”“文化说”“悬置说”和“消解说”。[4]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理论支撑,对语文教育或多或少都有些启示,但是都存在片面性,仍未揭示语文课程的本质。“言语说”和“交际说”其实是对语文工具属性的进一步阐述;“文化说”没有跳出语文人文属性的范围;而“悬置说”和“消解说”的提出则是这场激烈论争中的无奈之举。
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虽然仍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广泛吸纳各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既从课程论的角度指出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又点出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价值取向。这其实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功能所在。但是徐林祥先生敏锐地指出:“这句话揭示了语文课程与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思想品德等课程的区别,但是还没有揭示语文课程与英语、日语、俄语等课程的区别。”[5]语文课程和英语、日语、俄语等外语课程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前者学习祖国语言,后者学习外国语言,并且,外语课程更偏重于语言形式的教学。”[6]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被课程编制者忽略了,那就是它的民族性。其实,归根结底,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而这种素养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的文化,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所以徐林祥先生认为应当将课标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改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笔者认为改动之后的表述较为恰当,更能体现我们语文教育的民族性。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就应当同时兼顾语文课程的民族性、综合性和实践性。endprint
二、语文知识体系制约着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
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各种教学要素的总和。在众多教学要素中,语文知识占有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语文课程没有确切的知识内容,我们不应该刻意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而应该在言语实践中让学生自行掌握,融会贯通。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对于课程研制来说,精选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并使这种知识科学化、系统化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语文课程内容确定的重要标志便是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化。然而,目前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语文教科书,并没有对语文知识进行较为系统而明确的规定。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科学的语文知识体系的缺失成了语文课程内容开发的瓶颈。为什么语文知识体系难以建立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目前人们对语文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末,人们对语文知识还是相当重视的,不仅在课程、教材层面关注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而且注重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探索,重视用相关的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1956年实行的汉语与文学分科教学实验加强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60年代,语文教育界普遍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1963年的教学大纲还明确提出要在课本里编入一些有关读写知识的短文。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首次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层面提出语文知识这一概念,并用表格展示出对各年级段读写基础知识的安排。70年代末至80年代,人们提出语文知识教学要力求“精要、好懂、有用”,提高了语文知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然而,经过90年代关于“淡化语法”的大讨论以及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之后,人们渐渐忽略了建国以来语文知识建构和教学的宝贵经验,淡化了对语文知识的研究和教学。这种淡化导致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变得随意而混乱,语文课堂失去了“语文味”,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下降。笔者认为,对于建国以来形成的语文知识系统,我们不应该淡化和忽略,而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留下知识系统中那些合理、有序、有用的内容,淘汰那些不适用的、过时的、错误的内容,并不断完善。
第二,由于语文知识理论研究的薄弱,人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较为狭隘。由于语文课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母体,所以人们对语文知识的内涵和范围较难把握。一般认为,语文知识是狭义上的知识,就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这种认识欠妥,笔者认为陈述性的语文知识只是语文知识的一种,在语文课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它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例如,对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概念和作用,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阅读和写作实践学会运用,掌握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这其实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观,它把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知识”概念里,知识不仅应该使人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应使人知道“怎样做”以及“与谁合作”等等。
第三,语文课程与相关学科的学术理论研究存在隔膜。我们知道,语文知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各相关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语言方面的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字学等学科的知识;二是关于语言运用方面的修辞学、逻辑学、语用学、口语交际学等学科的知识;三是关于语言作品方面的文章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知识。[7]这些学科门类在各高校、研究所都有很多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颇丰。然而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学术领域,并没有进入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以文体研究为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体研究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要的研究成果有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和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等。这些论著从各个层次和角度对文体的起源、分类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可以说为我们的语文文体教学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审视这一时期文体知识的教学,我们发现它基本上还是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那套以实用文读写训练为重点,以记叙、说明到议论为顺序,以实用文体的文章作法知识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要想构建科学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就必须以“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将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时地吸纳进语文知识系统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内容缺失的状态急需改革,而确定性的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正确认识和对语文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当在肯定语文课程工具属性与人文内涵的同时,兼顾它的民族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并在加强语文知识本身学理研究的同时,精选吸纳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构建一套相对科学实用的语文知识体系。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建构任重而道远,还需要语文教育界的专家和其他热衷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齐心协力,共同探索。
注释: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744页。
[2][5][6]徐林祥:《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内容的两个问题——兼谈2011 年版课程标准的不足》,语文建设,2013年,第8期。
[3]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语文建设,2006年,第3期。
[4]屠锦红,徐林祥:《六十年来语文课程性质研究之回顾与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6期。
[7]王乃森,屠锦红:《语文知识系统的重构与阐释》,中学语文,2007年,第12期。
9.关于元旦的手抄报资料内容 篇九
元旦节的由来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的意思是新年开始的一天。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旦”;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谓之“元正”;晋代庚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水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历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
春节在古代本指立春之日,如《后汉书·杨震传》“春节未雨”,就是指的立春。古人也称整个春季为春节,如江淹在《杂体诗·张黄门协苦雨》中有“有龛兴春节,愁霖贯秋序”之句,以春节和秋序对称,就是明显的一例。
辛亥革命后,定了四节,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于是春节就成了农历正月初一的名称,而把阳历1月1日称为新年,而不叫元旦。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把阳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又称新年。
元旦节的小学生作文
元旦节的那一天,我们去了石排的“鲤鱼洲岛”,那是一个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那天早上,我刚吃完早餐,就座船去了 “鲤鱼洲岛”,因为只有座船才可以进岛。我一下子跑上船,往下看,哇!这水好绿呀!这水真像一面镜子。我心想,到时岸了,我又冲了下去,五颜六色的花,各种各样,漂亮极了,我又往里走,首先,我看见了一些紫色的花,旁边有一些青绿色的小豆豆,就像一颗颗还没有成熟的小葡萄。我又跑到草莓地里摘草莓,妈妈叫我别摘那么多,因为好的都被别人摘完了。摘完草莓,我们又去了挖蕃薯,在去挖蕃薯的路上,我看见茂密的树林,我们往树林里走,一片片叶子往下漂,就像一个个在跳舞的小女孩。我又看到了葡萄树、火龙果树、木瓜树、香蕉树,应有尽有。准备到挖蕃薯那里了,我又看见了放在草地上的白萝卜,一排排的放着,就像一排排放在草地上的肉。到了挖蕃薯那里后,我跑到那里挖了起来,然后放在篮子里,过了一会儿,我爸爸的朋友挖到了一个爱心型的蕃薯,漂亮极了。玩了一会,我们就去座船回家了。
今天我可真开心。
10.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 篇十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118-01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的基础上探讨符合时代需要、学科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对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利用联想、创造。进行创新教育内容资源的开发
没有联想,就没有发现和创造。鲁班发明锯子是从树叶的形状联想到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落地联想到的;而体育学科是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就不一样,它是以求异思维为主联想动作变化,创编新的方法。如高中的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动物形态模仿其典型特征,如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跑的方法;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联想相关知识,迁移、运用、体验,如掷纸飞机等。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体育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体育运动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就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就更加突出了从生活实际中创新的特征。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各种源于生活的创新运动方式不断涌现,如各种健身操和舞蹈、各种简易便捷的健身器材等迅速地进人人们的生活。体育教师不仅要汲取这些时代的运动方式充实自己的教学。更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营养,创新出更好的教材为学生的健康服务。
2对当前小学的竞技运动项目进行改造
虽然传统的小学体育教材已经注意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用了较多的游戏内容来充实教学,但是,我们仍然能发现,传统的小学体育教材是沿袭竞技运动教学体系来设置的,特别是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一直沿用竞技运动的项目作为主要教材,教学方法也同样采用竞技运动的教学方法。由于竞技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并非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如何使竞技运动中的某些内容为我们新课程服务,就需要对竞技运动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删除竞技运动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弊端,发掘竞技运动对人的激励作用,回归竞技运动的本质功能。对现有竞技项目的改造,可以简化规则,只保留能使学生“玩”起来的简单规则;简化竞技战术,只保留简单的基本战术;修改内容,去掉不适合学生“身、心、社会”健康发展的学生无兴趣的重复、复杂、陈旧的内容,弱化竞技成分,淡化“达标”终结性评价内容,不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降低运动难度、动作难度,不苛求动作的细节。减少器械重量,改变器械功能或者是增加难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比如:可以降低篮球架的高度,让小学生都能体验到扣篮的乐趣;再如,可以降低排球网的高度,让小学生尽可能多次数的将球击打过网。
3从生活实际中为小学生选取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观念告诉我们,学习的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就越是容易接受。这不仅是语文、数学学科这样,体育教学同样也是这样。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有着大量的体育素材可以供教学选取,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在操场上看到学生在玩~些自编的游戏,女生的跳橡皮筋、造房子、跳格子、跳楼梯,男生的奔跑追逐、骑马打仗、斗鸡等。学生有自己玩的规则,大家都能很好地遵守,甚至并不需要裁判。这一类游戏,有的是流传下来的,有的是学生自己发明的,学生玩起来是那么的高兴,他们的身心在游戏中都获得无比的愉悦,如果能引入课内,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地方、民族与民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供我们进行选择,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这些内容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现在,我们可以较多地选取适合我们需要的内容来充实教学。千百年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许多饶有兴趣、行之有效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是体育课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我们学习内容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开发一些民间通俗教学内容,如利用空的饮料瓶、易拉罐、塑料袋、自行车废旧轮胎、旧报纸等易于收集的家庭生活用品来创编的内容。如空的饮料瓶装上水或沙可以做投掷物用,装上五颜六色的水可以做标志物用。利用这些简易、安全、实用的器材资源,一物多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4开发利用传统体育内容,发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11.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 篇十一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合理设置的依据
(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与基本任务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 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运用政治学、政策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有关社会科学知识, 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 依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特点, 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 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勤奋学习, 成才报国, 把握未来。
依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性质, 该课的任务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第一,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第二, 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 增强学生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第三,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 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 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第四, 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感知国情民意, 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上和正确决策上, 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基本特征
1. 从课程所发挥的功能看, 具有导向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
形势是指“事物发展的状况”。“形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与国防等领域的基本现状和重大变化, 二是近期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 三是公众及舆论对这些情况和事件的总体分析、判断和反应。“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政策”主要包括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的文件、决议及国家有关的法令、法规。“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导向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不仅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 更要帮学生拓宽视野;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现实社会, 更要让学生体味历史责任。简言之, 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看”、“学会站”、“学会干”。“学会看”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制高点;“学会站”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立足点;“学会干”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落脚点。使大学生知“事” (事情、事件) 更知“实” (实质、本质) , 识“时” (时代特点) 更识“势” (历史趋势) , 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独立生存的根本价值所在。
2. 从课程内容结构看, 具有稳定性和变动性相统一的特征。
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不同, “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的特征。相对稳定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其基础理论部分, 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地位与作用、观察形势与把握政策的立场和方法等;二是政策的历史沿续性, “政策”的出台或变更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 不可能“朝令夕改”, 必有“十月怀胎”在前, 总有一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三是形势变中的不变部分, 形势总是经过局部量变的不断积累, 才会发生质变, 最终才会形成事物整体的变化, 并不是所有事物每天都在出人意料的变化, 其变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事件之间是具有内在关联性的, 即使是成为热点的突发事件, 也都是国内外矛盾冲突激化、利益纷争升级、力量对比失衡的综合反映, 不可能“无风起浪”, 早有“蛛丝马迹”在先, 等等。“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除了具有以上相对稳定的一面以外, 还具有变动的一面。变动性内容的特点有三个:即时性、针对性、广泛性。由于客观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因而形势和政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其中的“形势”部分, 内容变化之快可用“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事不同”来形容。形势的变化往往就会引起政策的调整, 必须根据新变化了的形势, 在政策上迅速作出反应。稳定性与变动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两大典型特征。相对稳定的内容与变化着的动态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共同构成“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体系。“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变动性使得该课在使用固定的教学大纲、固定的教学用书、固定的考核标准等方面比其他任何一门课程都来得困难。然而, 正是这些动态变化的新鲜内容, 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贯彻“三贴近”教学原则的独特优势, 成为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特殊魅力的重要资源。
3. 从课程运行管理看, 具有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征。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变动性和稳定性并存的特点, 必然会派生出这门课程在运行过程中具有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点。规范性是指与其他课程一样,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教学运行中也应该有大纲和教材, 必须占一定课时, 有相应的学分, 开课前有计划, 教学结束时有考核。灵活性则是指其中的一些要求可以以非常态的“变体”形式出现。比如课时的安排、课程教学形式、考核的方式、教材的选用、教师的配备及教学管理的模式等, 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做法, 均显示出一定的灵活性。从课程形态看, 既有第一课堂讲授又有第二课堂活动, 还有第三课堂作补充;从课程管理看, 鉴于过程具有既是教学活动又是教育活动的双重属性, 在师资队伍的构成、教学时间的安排、日常教学的管理等方面, 都与其他公共必修课有明显的区别。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的基本要求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设置应该充分体现该课程的性质、基本任务、功能和特点的要求, 为此, 合理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 应遵循“三个统一”与“四个结合”的要求。
(一) 要遵循“三个统一”的要求
“三个统一”是指:第一, 政治性与知识性统一。即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突出鲜明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同时还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就形势、政策而言, 都是具有庞大的知识体系, 它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军事学及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一门学科交叉性、渗透性很强的课程。因此, 遵循政治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原则是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基本任务与功能的要求。第二,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一般说来, 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形势总是会不断变化的, 因此,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安排既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内容, 体现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要求, 让学生在动态中观察和追踪形势演变过程。第三,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形势与政策”课程肩负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教育和教学任务, 承担着指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使命,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设置和教育教学中, 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安排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予以分析,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能力, 因此, 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时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 恰恰体现出“形势与政策”课程功能具有导向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
(二) 要遵循“四个结合”的要求
“四个结合”是指:第一, 体现方向性、结构性与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学要点相结合, 要按教学要点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如以《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作为学生辅导资料, 确立“科学发展观教育”等内容。第二, 体现动态性、灵活性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相结合。学生的层次与专业不同, 其思想实际会有较大的差别, 但往往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同时, 国内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不定,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变革。如在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中, 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安排“中日关系目前的困境与对策”、“中美关系的现状与展望”和“东北亚局势问题”等内容。第三, 体现针对性、即时性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应紧紧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敏感话题、突发事件等问题确定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 做到教育教学有的放矢, 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 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如“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对策”、“国家三农政策解读”等内容。第四, 体现知识性、科学性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个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安排教学内容既要注意到知识性与科学性, 又要注意到目的性, 如适时安排“点燃激情、喜迎奥运”、“中国模式与中国奇迹”、“世博会与人类文明”等内容。
三、“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构成
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设置依据与基本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主要可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即基础知识篇、形势篇、政策篇与时事篇。
基础知识篇的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功能与作用, 认清形势、把握政策的原则与方法, 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国策等, 这些相对稳定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之一, 是学生必须领会和掌握的内容, 是分析各种时事、各类社会热点问题的主要依据, 是该课其它内容的理论基础。
形势篇的内容可分为形势概述、马克思主义的形势理论 (包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形势、如何认识形势、分析形势等方面的论述) 、国际形势的格局及其演变、国内形势的格局与发展趋势、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与政策等。这一部分的内容通过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 以及运用理论和方法对宏观形势的分析, 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有关形势认识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正确认识与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基本规律。
政策篇的内容可分为政策概述, 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 (包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政策、如何分析与把握政策等方面的论述) , 我国政府政策制定的基本方针与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这一篇的内容介绍, 使学生不仅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策与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以及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且通过对我国政府政策的具体分析, 帮助学生提高政策分析与执行的能力, 便于学生自觉地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时事篇的内容包括国际与国内的热点问题、国际与国内的焦点问题、中央与地方的重要会议、中央与地方的重要政策以及与学生生活就业密切相关的现实突出问题等内容。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效性强, 变动性大, 需要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出深入的科学分析, 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握这些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准确把握政策内涵与走向, 更好地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参考文献
[1]郭爱英.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方法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12.关于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篇十二
行为心理学在课堂气氛调节中的运用 关于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思考 “德”之现在和未来 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传授科学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指导中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的技巧 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刍议 职业学校实践技能教育浅谈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开辟综合评价„ 新教育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机会公平问题的探究 关于“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考 留学生教学体会 高职土木工程测量项目教学方法探讨 研讨式教学在民办大学《基因工程》教。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它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确定,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任务的完成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更新理念、丰富内容、拓展有效途径、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德育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从深化德育课程内容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科学评价等方面对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设置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 德育课程 内容设置 原则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加快,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随着加入WTO,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这些变化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稳定快速的发展时期。200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新时期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德育教育也要主动适应这种新的要求,改变过去系统性强、教学目标不切实际的“泛政治化”的德育教育模式,逐步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职德育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我初步认为应依据以下的原则。
一、中职德育教育目标要切合实际――要以人为本
德育教育以人为本是由德育教育本性决定的,德育教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育素质的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们将以往“泛政治化“的德育教育目标与对象的日常生活、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适应自身需要统一起来,重在教化人们如何做人守法、诚实守信、勤劳敬业、富有同情心。这就要求今天的中职道德教育要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做出大的调整。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讲道,“学校和教师一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最后才是教学生具体的专业知识”。省教育厅李小鲁副厅长说过,“中职学校特别要注重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可见,中职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爱国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维权”的意识;培养学生讲良心、讲人格、维护正义、乐于助人的品格;培养学生对人、自然、社会的认同和责任感,从而使学生在认知、明理、行动上有明显的转变。
二、中职德育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符合心理生理特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中职学生所处的生理、心理阶段来考虑,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依据青少年思维发展水平和动机的心理机制来确定。著名心理学家邓京华教授在对中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实验中,将学生发展水平分为5个等级:第一级,能按辩证逻辑进行思维;第二级,基本能但不深刻,不完善;第三级,能初步进行但有较大片面性和个人情绪色彩;第四级,虽然区分正误,但说不清理由;第五级,完全不能。经研究发现,初三学生处在第三级的最多(44%),高二学生处在第二级的最多(42%)。也就是说,中职阶段的青少年在说明一般道理时,似乎也能侃侃而谈,说些“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类颇有辩证味的用语,但一接触实际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时,则常失之偏颇,暴露出许多因缺乏辩证观念而造成的思想方面的弊端。另外,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内因和外因、内在主观需要和外在的客观事物所共同制约和决定的,中职德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需要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需要的教学内容。
依据中职生这个特殊群体,德育课程可以设置“做一个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会学习、正确思维的人,做一个与自然、社会和谐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等篇章。在具体内容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中职生年龄、思维习惯乃至终身教育理念等因素。所编写的教学内容,虽然分出了篇章,但每个篇章都应当相对独立,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相应的调整。这种灵活多变的课件内容模式,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中职德育教育的对象要有针对性――一般的学生群体
中职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心理偏差、行为缺失、道德淡薄等问题。因此德育教育要针对教育的一般群体。一般群体即人群的中间群体,是人群的大多数。在德育教育中既要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天下为公”的集体主义等高层次品德要求,又要有适合一般学生群体的较低层次的品德要求,如交通意识、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协作意识、交往礼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及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改革开放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权利义务观念、效率效益观念、互动互惠观念、公关信息观念、商品市场观念、文明消费观念、依法纳税观念等。将德育教育目标定在学生中的大多数,在每节内容选择上,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样,中职德育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四、中职德育教学方式要贴近生活――道德实践活动
道德形成是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只有通过道德实践,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准则才会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人们的道德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最重要的手段,这是符合活动教育模式要求的。德育的活动模式在当代学校德育中已经成为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互补的一种以活动为重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如果说活动模式在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中还有一定局限性的话,那么在道德教育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实践的领域中则具有较大的优势。
同时,道德教育的得失成败也需要通过道德实践来检验。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最主要的形态的道德教育应该是无教之教,而达到无教之教目标最有效的办法是形成自我教育机制。如果道德教育只限于课堂讲授,则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可能只限于一般的思辩。而道德自我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是要使学生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时时反省、改进和提高。在道德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正义、良知等道德理念和社会舆论评价的作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同时在日常生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能够亲身体验和感悟到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伟大力量,从而加深对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理解,提高道德自觉性,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实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在道德教育中安排适当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道德实践中获得自我反思、评价和学习的机会。因而开展教育活动要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应付;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标,我们的内容设置也要体现这个原则。
五、中职德育教育要跟上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名副其实的“国际社会”,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日益全球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将会更为“相互激荡”。面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历史潮流。德育思维的变革也是如此。一方面,依照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思想文化建设也要开拓新的视野,不断吸收世界文明的新成果。另一方面,教育信息的全球化,必然会造就文化的单一取向,这样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就会受到冲击,外来的不健康思潮就会侵蚀我们的新一代,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愿看到的,那么如何确定今天的中职教育呢?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为了使中职德育教育跟上社会科技的步伐,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应充分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使德育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实用,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改造。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相当深刻的。简单地采取“堵”的办法,不仅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专家指出,在网络文化影响下,学校德育成效不显著,与教师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许多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方法对学生施教,这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其次,许多教师,包括很多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都很少接触网络文化,更谈不上了解,也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受网络影响很深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说服学生,教育学生,自然是十分困难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观念在不断更新,面对这些新观念,教师应以疏导、引导为主,而不能一概予以否定。虽然有的观念与传统的思想道德标准不符,但只要是正确的,就该予以肯定。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时刻以新的形象,出现在学生中,这样才能赢得德育教学的效果。
六、中职德育教学评价要适合学生――自我评定
中职德育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必然会带来评价方式的更新,为了使中职德育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我们有必要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建立适合中职特点的学生素质情况评价体系。它不仅仅是对德育的评价,更是一项综合的评价,包括对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征、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的评价。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以班级综合指标为主要评价标准,以阶段性评价、最终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认同评价为其效果评价体系。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建立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而且要建立评价、反馈、调整等方面的评定机制。
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目前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还因此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道德的有关知识,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就尤为重要。
【关于科学技术的内容】推荐阅读:
关于科学的范文15010-17
关于科学精神的名言警句06-28
关于科学的作文150字10-05
关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0-20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些思考09-21
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7-28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开展2007年主题科普活动的通知10-15
关于科学童话故事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