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

2024-07-18

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精选8篇)

1.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 篇一

授课时间:

日∽ 月

日,总第周,总第 课时

七年级上册关键知识复习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课时

复习内容及目标:

1、熟悉课本第三、四、五课内容

2、掌握本单元基本知识点

3、学会运用知识,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4、课本知识点、中考考点详细如下

第一单元 笑迎新生活 第一课 珍惜新起点

1.珍视新友谊,适应中学生活。P5。

2.创建良好班集体:共同的目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团结协作,互助前行。P7-9 第二课 把握学习新节奏

3.了解中学学习的新特点。P11 4.做学习的管理者: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科学安排时间。P12-14 5.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特点。P16 6.学习中的苦与乐。P18 7.初中三年是终身学习的基础。P21

第二单元 认识自我 第三课 珍爱生命

8.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P25 9.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各种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要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P25-26 10.人的生命的独特性: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性表现:人类的生命最具智慧,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都不同。P27-28 11.让生命之花绽放: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提升生命的价值。P30-33

第四课 欢快的青春节拍 12.青春期:10-19岁。P36 13.青春期身体变化:身体外形的变化,身体器官的完善,性机能的成熟。P36 14.解决青春期烦恼的方法:青春期烦恼是正常的。寻求他人及社会的帮助,当自己的心理医生。P38 15.追求个性:从内心散发的魅力,摆脱依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非主流”的认识)。P40 16.男女生的正常交往的好处。P40 17.青春是活力的象征,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P42 18.青春更多是梦想,是激情,是幸福。P43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19.正确认识自己就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P46 20.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P47 21.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促进外。P47 22.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P48 23.认识自我的途径:自我观察法,他人评价法,集体评价法(更全面)。P49-50 24.人有七个方面的智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P52 25.激发自己的潜能的方法: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想象一个更好的“自我”形象,在实践中激发潜能。P53 26.认识自己,发掘潜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P54 27.对“追星现象的认识。P54-55 28.青少年的主要任务重在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P57

第三单元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第六课 做情绪的主人

29.人的情绪是复杂多样的。P60 30.情绪分为四大类:喜、怒、哀、惧。P61 31.情绪的积极作用: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消极作用:无精打采,萎靡不振。P62 32.情绪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P63 33.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调控自己的情绪。P65 34.调控情绪的方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发泄法、理智控制法。P66 35.情绪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P68

第七课 品味生活

36.兴趣是情趣的基础,情绪是通过兴趣表现出来的。P70 37.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分。高雅生活情趣的判断标准:健康的、进取的、文明的和科学的。P73 38.高雅生活情趣的作用。P74 39.庸俗生活情趣的危害,p74 40.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高雅生活情趣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积极的和美的感受。P75-76 41.正当的兴趣爱好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基础。P76 42.盲目从众心理。P76 43.丰富文化生活是追寻高雅生活情趣、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P78 44.情操:一种价值追求的情感,如热爱祖国、爱护集体、承担责任、匡扶正义的情感。P79

第四单元 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第八课 学会拒绝

45.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P82 46.电子游戏的积极作用和沉迷电子游戏的危害。P83 47.不良诱惑:黄赌毒的危害。P84-86 48.勇敢的人敢于战胜不良诱惑,聪明的人能想出各种办法抗拒不良诱惑。P88 49.不良诱惑的危害。P89 50.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转移视线,避开诱因法;婉言谢绝朋友,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提高认识,端正动机。P90

第九课 保护自我

51.险情包括: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P92 52.冷静判断、镇静应对是成功避险的重要前提。P93 53.掌握有效的留逃生急救知识和技巧,这是科学避险的关键。P93 54.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方法:提高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用智慧保护自己;用法律保护自己。P95-98 55.与网友交往要注意的事项。P96 56.女学生保护自我的方法。P96 57.面对不法侵害用智慧保护自己的方法。P97-98

学习过程:

1、带领学生过一遍课本

2、知识点讲解,会的简单的略讲,重点及考点详讲

3、典型题目讲练,训练同学们的解题思路

4、通过复习,努力让学生达到知识系统化、理论生活化

5、在小组长帮助下,全部完成三清工作(当堂背诵)

6、督促完成单元作业

复习反思:

2.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 篇二

一、按时出好复习内容提纲,打印及时并保证清晰,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

仅让学生拿着书本复习有几个弊端:一是学生不知道该复习什么,所以我们常见学生将书从头读到尾,而且效果不佳;二是反复看书会出现视觉疲劳,容易忽视书上的内容,就是所谓的视之不见,我们常在考试后听到学生说书上的这个地方没注意。我的做法是依据中考说明的要求和集体备课的结果,将要求学生了解、指导、简述、理解的知识点结合教材进行细化,编写成复习内容提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是识记内容,哪些是理解掌握内容,哪些是重难点、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当然这个工作可以由不同教师分工完成。

二、博众家之采,取众家之长,收集与整理中考信息,多途径收集名校复习方法及复习资料。

中考是我们初中阶段的战略大决战,只有充分地掌握大战前的各种信息,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考复习其间,我们会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考试大纲及其特点变化,试题类型及变化,内容范围及难易深浅,等等。虽然这些信息并非试题本身,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使教和学有所依据,不会如无头苍蝇,盲无目的。如我们在参加各种中考会中得知,2008年的中考会与重大时事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就把一些时政热点与历史挂钩,并进行整理归类。如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就把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去复习。果不其然,在08年中考中问答题的第三题正是此知识点,甚至跟我们整理的资料一模一样。这样不是事半功倍吗?所以应对中考,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临考前一段时间更是如此。

三、保证课堂复习模式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对于这个工作的研究和探讨,有许多优秀教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在复习课堂中,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堂建模很重要。模式就是方法和途径,好的课堂模式就是两点间的直线运动,这样的模式简洁、直截了当、有的放矢,能达到成本最小效益最大;不好的模式就是两点间的曲线运动,花费时间多精力大,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达不到效果。课堂模式除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外,对学生也有着很大影响。学生是很难创造出自己的独有学习方法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和方法基本源于教师的课堂模式,是教师课堂模式的翻版。因此,我们结合了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即墨28中模式的特点,根据本地实况,创制出了“目标明确、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师生共解、激辨讨论、提高能力”的课堂模式,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讲解不超过20分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学习,实践结果表明效果不错。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复习内容和要求要非常明确,尽量细化。第一,教师要交待学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有目标的学习比“今天大家复习世界大战”要有效得多。第二,师生要系统回顾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毕竟中考历史主要考查的还是基础知识,重在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与结构。第三,教师要选择典型例题讲解或组织学生讨论,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帮助学生揭示解题规律,注意解题方法和本学科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纵横的联系和比较。第四,要根据学生实际制订适当的复习量。复习课中常看到教师布置了超量的复习内容,我们通过试验比较发现其结果是效果很差,一堂课不可能复习完两堂课的内容。

四、历史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至关重要。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复习计划再好、复习方法再有效、中考信息再灵通,没有积极负责的教师去执行,最后就很难保证复习效果的真正有效,学生的中考成绩也许就会因此大受影响。包括一些历史教师都认为,历史无关紧要,这是十分的错误看法。《考试说明》中历史部分包括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古代、近代、现代史,共有四本课本。考试知识点多,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并且遵循“以能力立意命题”的命题导向。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和了解,想取得理想的成绩,难度很大。如果连教师都不能认真负责,则可能导致中考全军覆没。

教师的认真负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负责任的精神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一些学生总是不把历史放在一定的地位上,很少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分配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复习历史。学生对自己不负责,教师要负责。因此教师在复习中一定要教育学生,改变以前对历史学科的态度,要认真对待。其次,努力争取提高学校对中考历史学科的认识,保证充足的课时;积极寻求班主任的配合,因为学生都更信任班主任的话。最后,做好教师份内的事,尤其是批改试卷,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弥补知识缺漏;培优补差,这是有效提高学生总体成绩的好方法。我们不能怕烦怕苦,不能流于形式,应该做的还是必须认真做的。

摘要:如何优质、高效、科学地安排好中考历史学科的复习, 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提出了中考历史复习课教学中的“四要”策略, 以此来科学有效应对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 获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3.初中历史复习课教法尝试 篇三

首先,既然是复习课,那么它的内容含量一定是多、杂。这就要求教师从又多又杂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理清线索,然后围绕这条历史主线来展开讲解,这条主线应该是贯穿于整個历史复习内容之中,能够引领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转变,便于学生对此部分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吃透”教材是我们能够理清线索的关键,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非常了解。这样教师的讲解才能事半功倍,这也是复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把横向的、纵向的历史知识点逐一展开,引导学生走入历史的长廊,这样学生复习历史知识就不会枯燥无味了。

其次,历史复习课主要是对历史知识整体的整理和归纳,若照本宣科是相当枯燥的,不但学生对历史课的趣味性降低,而且本来平时和学生的和谐关系在枯燥的历史课堂上也可能会变得尴尬。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我当时面临的一大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引领学生走出误区,重新树立起学生对历史课堂的信心和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来进行:

第一,讲课时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上尽量与学生拉近距离,以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我把它叫做“实事幽默”,就是利用学生课堂上刚刚发生的事情,利用巧妙、幽默的语言,或学生都熟悉幽默段子,配以历史上的一些典故,因此课堂上经常会传出学生开心的笑声。学生在笑声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

第二,在幽默讲课的同时不忘与时事相联系。

在复习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就可以结合中国一系列的纪念活动来进行。例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等纪念活动。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历史无处不在。

第三,复习课中历史选择题的做题方法,我与学生在做历史选择题时,不指定某一学生作答,而是全班同学集体作答,发现与众不同的答案,再指定其解释原因。

集体回答的方式比较特别,比如:一般选择题都有四个备选答案,我规定A选项对应数字1,如果学生认为A答案是正确的,那么出示答案时举手并伸出一根手指示意老师;B答案对应数字2,伸出两根手指示意老师;以次类推。课堂上,教师当场出题,给学生留出答题时间。学生思考结束,开始选择答案。教师告诉学生:“你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那就伸出相应的手指数,示意老师。”全班同时举手,学生在举起手示意所选答案时,教师观察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全部一致,则选择两个学生,简单回答解题思路,如果有不一致的答案,则指定给出不同答案的学生解释原因,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种方法我尝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而且能及时反馈出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也避免了个别同学上课爱溜号的毛病,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程度也大大提高。回答问题的见解也不会被其他学生的意见所干扰,从而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会增加。从而可以使我确定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复习巩固,哪些知识点可以少讲,使课堂复习效率得到了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也达到了。

第四,复习课中比较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把中外历史中一类历史知识放在一起对比讲解,例如中外改革的事件:中国古代的王安石变法、日本的大化改新、明治维新、1861年改革等,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对原有知识的记忆。从而使学生理解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加深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理解,并思考如何融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去。

第五,注重能力提升是复习课的最终目的。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就某一段历史史实,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搜集资料,并选择不同的主线,编织出一张自己能够看懂的历史知识网。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纵向看,是战争、条约、危害、影响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各个历史时期人民不屈的抗争史。有了自己的线索,教师再进行适时点拨,这样学生复习起来思路更清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也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生活在秦朝的历史背景下,你会给当时的统治者秦始皇写一封什么样的信说出你的良好建议。这样不仅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开动脑筋,而且能够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历史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既定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4.高中历史复习课教案 篇四

教师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2: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设问3;南方讲话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基本内容包括: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历史意义:

5.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 篇五

东平四中

夏英巧

课标链接: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4.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5.了解“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以及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复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情况极其历史作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2.了解这一时期简单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和北朝的更替。通过本单元的复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4.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艺术和思想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复习过程:

一、师生互动,归纳整合 内容

自主复习(课前印制学案,课上发给学生)

教师同步点拨(学法指导和解疑答难)

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

复习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自己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小组内相互交流,看谁做得最好。完成表格后用三角形的三个角表现出三国的位置,强化记忆历史地图。

学生完成表格后,教师点拨:

1.参照时间记时间。古今对照法,也称远近对照法,以公元零年为对称轴,进行前后对照。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后221年蜀国建立。蜀国建立的前一年,即220年魏国建立,蜀国建立的下一年,即222年,吴国建立。

2.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个重点。注意把握三国的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在这里还要注意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中的地理位置。

以少胜多的战役

归纳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四次以少胜多的战役,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3、江南地区开发

归纳整理有关江南地区开发的知识,自己学生独立归纳要点,然后小组交流。(1)背景:(2)原因:(3)表现:(4)影响: 根据学习情况,必要时老师点拨。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小组合作完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1)历史背景:(2)改革目的:(3)主要内容:(4)历史作用:5)成功原因:

1.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教师点拨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一般要素。

2.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重温孝文帝的改革。例如:假如你就是孝文帝,你觉得如何想臣民解释改革的原因,改革中遇到阻力如何处理才能体现你改革的决心;假如你是孝文帝时代的一个鲜卑族青年,你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鲜事?从而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文化成就。

按以下内容自己列表,归纳该阶段历史中的文化成就:人物,称谓,著作或者成就,地位或者评价。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展示。教师指导利用对比的方法记忆人物朝代。例如:顾恺之和王羲之都是东晋人,是否可以设想让他们两个的字和画出现在一个作品中?

你还有什么好的历史学习方法?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图示、列表,文字串联等方式,梳理本单元的朝代更替的历史,让这段历史顺畅流畅。

二、材料分析

四、沙场练兵,小组互评 第一关

选择题

第二关: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为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书》

(1)材料中的“魏王”是何人?

(2)此段材料反映出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内容,说出“魏主”的姓应改为什么姓?

(4)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你对“魏王”的这种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答: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答:

奖励耕战。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3、泱泱中华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面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2分)

(2)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史记》的作者是谁?它的体例是什么?(2分)

(3)请任举两例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2分)

答:(1)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编订《诗》、《书》等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文化;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全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2)司马迁(1分);纪传体(1分)。(3)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等。(2分,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可同等给分,但总分不超过2分)

五、课堂延伸,拓展提升:

6.七上历史复习课教案 篇六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秦汉之际,匈奴的首领__冒顿_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汉初,限于国力对匈奴实行“和亲”。

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实行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___卫青______、____霍去病______出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结果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3、昭君出塞

汉元帝时,__王昭君_出塞嫁给___呼韩邪_单于。

作用:此后边境安宁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分层训练·基础达标

1、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 是(D A.东夷 B.突厥 C.蒙古

D.匈奴

2、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是在(B A.汉高祖时 B.汉武帝时 C.汉景帝时 D.汉元帝时

3、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C A.长平之战

B.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

4、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 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B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了 D.汉武帝时,匈奴的势力衰弱

5、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是因为(C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保护了中原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6、汉武帝时,打败匈奴的主要原因是(多选(ACD A.国力强盛 B.匈奴势力日益衰落 C.政权稳定

D.汉军将士英勇善战

7、下列选项中,与《汉书》记载“汉语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这段史料相印证的是(A A.昭君出塞 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C.张骞出使西域 D.西汉开辟丝绸之路

8、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是(C 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二、分层训练·思维提升

材料一:西汉时,有一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汉武帝奖励他,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位名将死时仅20多岁,汉武帝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请回答:

1、材料中的名将指的是谁? 霍去病

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 为公忘私,把西汉利益放在第一位

3、卫青与霍去病生活在哪一时期?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西汉时期。汉武帝

3、卫青与霍去病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 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维护了北部边郡的安宁和人名的生命财产安全。

材料二:“别家园,出雄关。昭君琵琶马上弹。女儿情,连胡汉。从此长城无烽烟。纵马塞上行,放眼敕勒川。绿草饶毡房,牛羊接蓝天,暖在我心间。胡家迎远客,长袖舞翩翩。阿妈捧奶茶,暖在我心间。回首望中原,千里麦浪翻。炊烟夕阳里,黎民得平安。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一支出塞曲,慷慨越千年!”

1、材料中“胡”是指谁?当时他们的首领是谁? 匈奴。呼韩邪单于

2、说说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

自此之后,边境安宁了较长一段时间。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汗匈的有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7.高中历史讲评复习课的基本策略 篇七

一、评讲历史试卷必须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

在改卷的过程中, 特别是问答题, 每次都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基本上不知道怎样审题, 不知道怎样利用课本上的相关史实进行迁移。所以在评讲中必须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化的习惯。

2001年1月13日, 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 日本右翼势力举行了“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的彻底验证”集会, 否认南京大屠杀罪行。结合有关历史知识, 分析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原因。为什么在和平发展的今天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质是什么?谈谈你的认识。

在看到上面的试题时, 有的学生一看这么长的材料问答题, 而且又是一个热点问题, 就有点心虚了, 不知道该怎样入手。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在评讲中就要帮助学生分析题目。

首先指出这道题的要回答的问题总共有四个:一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原因;二是在和平发展的今天出现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罪行的原因;三是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四是你对这种现象怎么看。通过这样分析, 学生就不会漏掉问题。

其次, 在分析好问题后, 引导学生从我们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中寻找有关的史实。这点是学生感觉最难的。因为在久远的历史里, 到底哪一个知识点才是我们要找的史实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迁移能力差, 找不到相关的史实, 只能乱说一通, 显得苍白无力。下面以第一问为例进行说明。

在这一道题里面,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与这一道题有关的史实:一是与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采取明治维新的改革不彻底有关。二是与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有关, 因为这一宪法加强了天皇的专制统治, 天皇与军部的特殊地位为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三是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得到的巨大侵略利益有关。把上述三点让学生排列出来, 为后面的回答搭好一个框架。

最后, 找到史实以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怎样表达。我们要求学生在正式答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答题必须分点, 标上序号一二三等。二是在序号前写出简单的提示性的词语。三是论述必须文章化, 切忌语言生硬或太过简单, 并且要善于用历史科特有的语言来作答, 避免散文化或诗歌化。四是答题必须有正确的史实作依据。这就是答题的规范化。但在每一次考试中都有很多学生没办法做到这点。在后来问及学生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是因为太紧张, 所以忘记了。因此, 在平时的训练中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思维习惯。

二、复习课必须坚持科学性、规范性与鼓励性原则, 努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一是讲评复习课前, 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学习时集中了注意力, 就能全力以赴, 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 就能加深记忆。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 整理知识可从横向纵向角度, 但基本的方法都是简化。

二是按照不贪多、抓落实、定时练、重强化、多动手原则, 精选题目进行规范训练, 向规范要质量、要分数。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认真读题审题, 找出关键字词, 挖掘隐含条件, 获取有效信息;仔细分析题意, 弄清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掌握答题得高分的技巧。

三是在分析成绩时, 我们在对优秀学生进行勉励进取时, 应更多注意成绩不好但在某一次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 只要他们在某一道题取得一些进步都应及时表扬, 力争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整体上提高成绩。

三、在历史复习教学中应遵循的策略。

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理念, 为此, 必须树立学生主体观, 贯彻民主教学的思想, 构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使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观点, 承认学生个性差异, 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 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

(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是备课深入细致, 平时认真研究教材, 多方参阅各种资料, 力求深入理解教材, 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 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 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二是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 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明确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历史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三是在作业批改上, 认真及时, 力求做到全批全改, 重在订正,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教师应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存在优点和缺点, 对学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 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 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一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 即使不然, 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二是因势利导,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首先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 以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其次, 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学生, 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 他们应该享有同其他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 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三是真正做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 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 一旦学生发现有假, 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做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 即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 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 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 信任他们, 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 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摘要:在高三历史备考阶段, 教师要重视科学评讲, 总结经验和教训, 节约时间, 提高复习效率, 帮助学生找出出错的原因, 避免下一次考试出现同样的错误, 提高应试能力。本文对高三历史试卷的评讲和复习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讲评复习教学,答题规范化,非智力因素,两大基本方略

参考文献

8.谈高考历史复习课教学策略 篇八

【关键词】高考历史 考前复习 梳理归纳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68-02

要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就平时教学教研中发现的历史课高前的复习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以期与同仁对照检查,切实有效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我们的高复习工作。

一、上课以历史故事代替历史史实,偏离教学主线

学生是教学主体,课堂的主角,其行为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有的教师自恃历史知识渊博,学生爱听历史故事,秩序好维持,往往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上历史课。为激趣,教师讲故事无可厚非,但应短小精悍、画龙点睛,有助于形象化地理解教材,切忌过多、过滥、过长;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历史史料不加分析的予以运用,我们知道很多史料由于古今语言表述的差异,学生的认知和背景知识的有限,如果教师不加筛选的加以运用势必造成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读史能力,以解读史料代替历史教材这种做法是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也是不足取的。比较科学的方法是运用好教材本身给我们呈现出的史料,包括图片,图表和背景资料的介绍,如果能把历史复习回归原点,回归教材这一本源,让学生读通、读懂教材,使之达到能够举一反三,比什么复习形式都好。

二、设疑问题走向两个极端:肤浅或高深,学生的探究不得要领

传统的历史复习总是沿着知识的梳理和教材的条分缕析作为复习的基础,这样固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但是没有把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尤其是高前的综合性复习,要打破教材本来的章节结构,甚至是中外古今的历史史实形成专题,问题涉及知识面广泛且灵活,具有启迪学生用历史反观现实的作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自然是高难度的,这种高难度不是题目设计出来学生在解答过程中觉得是高难度的而无从下手,而是要求教师抓住历史之间的内在的、逻辑的,甚至是规律性的联系,命出有价值而学生容易解答的问题。所以,在各种类别的复习课上或者是综合检测时设计的问题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简单得像1+1=2的问题,一个是高深得像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才能作答的问题。学生要从问题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而不是让他们误以为历史就是简单的故事集成,不需要思维也能学好的课程,那样的复习就会大大降低历史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而过于高深的专业化问题不仅超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也是对历史问题本身的曲解。所以教师在复习问题的设计时一定要兼顾全体,但是又要适当照顾优秀学生,原则是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认知能力设计出学生感兴趣,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价值的问题。

三、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牵强附会,知识渗透有失历史学科特点

正因为是高考复习,所以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有机整合。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在复习时总是力争能实现学科内联系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这种教学思想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注意联系的度和联系得自然,联系一定要是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强加的,为联系而联系的;的确从未来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来看,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并且能有机整合,或者利用相关的学科知识或相近的学科间的知识的交叉,能恰到好处的把知识加以灵活运用,是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倡的做法。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涉及各科内容广泛,要处理好诸科知识的渗透,又不失历史本色,是每位教师必须慎重对待的课题。如果一味的为了所谓的跨学科间知识的整合的需要而失去了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色,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了。因而就出现了一些教师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地理课等现象。最常见的是将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思想教育穿靴戴帽,评课贴政治标签,讲课牵强附会,最后导致课堂走味,似是而非。

那么历史高考复习课究竟该怎样上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好复习课的度和量

首先是要给学生一张覆盖全,联系广,有深度,脉络明的知识网络;其次要把分散的知识联系起来,整合成更加简单而又清晰到一目了然的知识提纲,把书由厚读到薄。常言道工夫在诗外,教师要在复习课的备课上下足功夫,要学会筛选资料,要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理清知识点,尤其是知识点的运用,更是要做到运用不同题型,更新应试方法,全方位加以巩固和练习,这样就能把枯燥的复习课上出水平和味道。

(二)复习课的课型要富于变化

复习课的课型要富于变化,不能千篇一律,而且在复习课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宜包办代替,尤其是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培养;课型可以是自主复习课,重点难点分析课,双基知识梳理课,典型例题解析课,答题技巧的培训课,以及课堂检测课,试卷评讲课等等。

(三)资料的选择要精益求精

要切实有效的在复习课上减少机械重复的练习,尽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决不能为了分数而搞“题海战术”,或“地毯式”的每一个知识点不分轻重的都要加以训练。

(四)复习效果的检测考试应该追求质的升华

复习效果的检测考试应该追求质的升华而不是量的堆砌,不要太多太滥,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现象要坚决摒弃,复习时间不宜拖得过久,战线也不宜太长,要适当的控制教学进度,不能出现一整个学期都是复习时间的做法。复习中的学生自主复习教师要做好复习进度安排,和复习任务的布置,不能由学生随性而为,更不能是放羊式的失去控制。学生的复习应该在教师的宏观的掌控之中和微观的调控之下。

(五)教师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

教师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形象富有亲和力,语言富有感染力,问题富有吸引力,师生互动融为一体。课堂上内容纲目分明、轻重有度、问题合理;形式多样活泼、师生融洽、生生互动,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

上一篇:经济政治(对农贸市场的调查)下一篇:某区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