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译文(精选8篇)
1.《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及赏析 篇一
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
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春秋五霸的越国首都,也是魏晋第一大都会。
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
天横:遮住天空。横,斩断 。
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十道山川考》;“天台山在台州天台县北十里,高万八千丈,周旋八百里,其山八重,四面如一。”一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
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
因之:因,依据。之,指代前段越人的话。
镜湖:绍兴城北镜湖新区。
剡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
谢公:指魏晋绍兴贵族兼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
渌: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得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
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就是“岩泉殷”。殷,形容声音大。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青青:黑沉沉的。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青天。金银台:神仙所居之处。《史记?封禅书》载;据到过蓬莱仙境的人说,那里“黄金银为宫阙”。
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云之君:文章里指云神,泛指神仙。
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通“需”。
2.梦游天姥吟留别(反思) 篇二
镇远中学
杨振基
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而从以住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很注重朗诵,但是仅仅停留在纠正字音,熟悉课文内容等层面,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更多的是理性认识,而且是从老师那里接受的知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样显然不利于语文教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我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支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以读带讲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何不可呢?在朗朗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三
执教者
镇远中学杨振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
3. 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 “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导语: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教师诵读梦境
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
1、介绍鉴赏方法
2、分层次鉴赏梦境
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
(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四、分析梦醒时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动„„使我不得开心颜!”
(1)提问:正当梦入高潮时,诗人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消失了。这几句写了什么?
明确:梦幻破灭后的失意。
(2)提问:洞天之游的神奇对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衬梦幻破灭后的失望,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五、梦后感慨
1、提问: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世间”两句,作者是在感叹什么?
明确:世事虚幻无常,流露了人生如梦的感伤情绪。
2、提问:“安能”两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确:蔑视权贵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师: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盘我做主,反对封建专制社会对人性的一种羁绊和束缚,不依附于任何权贵门第权威的基础上,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思想、行为、个性。这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盛唐知识分子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遗产。
六、讨论:李白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1)大胆的夸张。
(2)奇特的想象。
七、结束全文
结束语: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积极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强烈打击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领了自己,准备舍下官位、告别过去、告别朋友,选择踏寻名山,寻仙访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对自己人生理想执着和自信中,从不放弃,永不止步,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真实的李白
板书:
一、梦之由
现实天姥 神奇雄峻
景仰向往
对比夸张
二、梦之境
梦到剡溪 清幽寂静
兴奋、轻松愉快
登山奇景 壮美奇绝
陶醉、乐而忘返
夜间景象
神仙洞府
梦境消失
三、梦之感
蔑视权贵
离奇险怪
迷惘、惊悚
绚烂辉煌
极度兴奋、愉快
无限哀痛、留恋
4.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辇步迎”,待诏翰林。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挤,离职去京。第二年,由东鲁(山东)南游吴越,行前写了这首诗与朋友作别,因而此诗又名《与东鲁诸公》。
二.朗读诗文:
名家朗读、教师朗读、学生单读、师生齐读。
列(裂)、怳(恍)姥、剡、渌、屐、澹、扉、訇 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三.结合注释、作者简介和背景材料,默读全诗,总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从诗题看如何理解“梦游”“留别”的关系?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2.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各部分都有了过渡性的提示语,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请细分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1.现实天姥(游前) | ||
2.梦游幻境(游中) | ⑴梦到剡溪 | |
⑵登山途中 | ||
⑶山顶所见 | ||
⑷醒来情况 | ||
3.抒情言志 |
四.再次听名家朗诵,学生跟读,进一步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二.赏析诗文
梦前天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思考: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 “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为何提到“谢公”?
学生结合诗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见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1.时间——早晨。
山顶所见(洞外)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1.时间——日暝。
2.写出怎样的一种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顶所见(洞内)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与前文有何联系?
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前者烘托后者,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如果梦境是一个故事的话,这里到了哪个阶段?
仙人出现带来了梦境的最高潮。
4.这些描写在“意”上有何作用?
诗人的幻想如神仙遨游,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
梦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写了什么事?有何作用?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
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抒情言志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
像一场梦
2.理解并评价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重点是辨证分析。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全诗的中心意思。这是由梦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当中有对人生的伤感,逃避现实、消极处世的一面,也有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总结:
1.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
2.介绍其他观点:
5.反思《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五
关键词:自主;生成问题;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鉴赏李白,体会其诗歌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的艺术特色,理解和感受李白蔑视权贵、反抗现实的精神。
教学过程:这首诗歌难度不大,学生容易理解,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背景导入切文题、诵读悟别意、合作赏别情,探讨究主旨、拓展品诗情六个环节。这样,学生走进课文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到了课外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觉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得失:《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着雄伟的意境,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历来为人传颂,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优秀的文章可学的东西很多,教师必须大胆取舍,集中兵力,突出重点,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
一、闪光点
(1)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预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课前自主收集李白的资料、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收集李白诗句,感受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结合注释疏通大意,圈点勾画,并就不理解的字词句以及内容上的问题质疑。(收集过程提倡资源共享)上课伊始,同学们就收集的资料做了交流,加上教师对李白的激情介绍,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课堂氛围。
(2)读赏结合,合作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美文不厌百回读,李白的诗歌韵律、节奏、起伏、情感都适宜诵读涵咏,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与诗人心灵对话,走进其创造的奇妙境界。在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诗歌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我设计了自主赏析诗句和诵读结合的环节,抓住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多给予肯定评价,提高了学生的鉴赏兴趣和信心。
(3)师生平等对话,重视生成问题引导,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这节课上,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但绝不是对课堂放任自流,师生通过平等对话解决了问题,推进了课堂进度。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因为学生都是独立、有思想的个体,因此课堂上有许多生成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留有预设空间,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巧妙解决生成问题,并借此让学生的思维飞跃。如学生欣赏了大部分精彩句子后,我发现有少数同学因大家赏析的句子忽前忽后而有点迷糊,于是我及时调整思路,让学生将梦游之旅按时间和地点顺序分成四个部分: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昏暗,夜晚——洞中仙乐,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就更清晰了。又如在分析最后一段时,同学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的理解产生了争议,我适时让学生展开小辩论,最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不足之处
当然,由于个人经验的不足,对文章理解的不够深入,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虽然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思考,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还是对学生、对课堂不够放心,本来学生已鉴赏了大部分内容,已经相当有收获了,又补充了许多学生未分析到的内容。
(2)对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还应更灵活,尤其是当学生还未回答出最佳答案时,不应操之过急,应给他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启发诱导也应再细致再到位一些。对于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但理解有明显偏差的地方不应不了了之,或含糊带过,应更耐心地引导解决,不能给现成的答案,让学生养成思维惰性。
(3)基础知识的掌握还需再落实,本诗虽不宜逐句翻译,弄得支离破碎,不过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多准备几句学生可能存在理解问题的句子,当学生未提出时,教师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可能对学生更有帮助,效果会更好。
理论思考:①教师要深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和二度创作,集中兵力,突出重点。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③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多种形式,夯实基础,紧扣文本,让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不能使自己的认识脱离文本,成为空中楼阁。⑤诗歌学习要重视诵读涵咏,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⑥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引导,并籍此激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 篇六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以梦境描写为主的一首赠别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变化莫测,历来为人所称颂,尤其是梦中仙境的描写,脍炙人口,堪称绝响。
一直以来,教材教参以及相关资料,甚至极具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都认为这是李白所憧憬的理想世界,是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讽。因为诗人笔下的这个神仙洞府金碧辉煌,色彩缤纷,仙人们穿着彩虹做的衣服,以仙风为马,让鸾凤拉车,在猛虎的鼓乐声中优雅而来……好一个祥和光耀、笙歌阵阵、其乐融融的盛会!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缺乏文本依据,也不符合诗中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
从文本依据角度来审视。诗人梦醒之时的描述及梦醒之后的感慨并没有“但愿长醉不用醒”的留恋之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就是诗人的梦醒,“悸”的含义是“因害怕而心惊肉跳”,“惊起”意即受到刺激而醒。这个“梦醒”的描述相当明确地说明了诗人的这个“梦”是凶多吉少,梦醒之后的“长嗟”就更能说明问题。“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亦如此”中的“此”指代什么?很显然是梦中洞府仙境的生活,诗人渗透在这句诗里的.情感是意外和失望;“古来万事东流水”应该是诗人联系到梦里梦外的生活而发出的一种无奈的感慨:尘世的人和天上的神仙都一样醉生梦死地及时行乐,看来一切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由此可知,诗人梦醒之后对梦中的那种神仙生活既不赞同更不向往。
从整个梦境的情感基调角度来审视。首先,诗歌开篇以虚衬实,交待了天姥山的神秘和梦幻,诗人因神往而梦游,但是,诗人的出发是孤独而寂寞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句给人强烈的形单影只之感;猿啼凄厉,孤独无限,“渌水荡漾清猿啼”句营造了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这两处明写诗人的寂寞孤独,还有两处用典暗写。“谢公宿处今尚在”是一处,“身登青云梯”句化用了谢灵运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又是一处。两处用典,却只涉及一人,由此可见两位杰出的诗人至少在“惜无同怀客”这一点上,心灵是相通的。
其次,诗人登临天姥山的感觉是恐怖的。照理说,这么心往神驰的山水胜地,诗人登临,该极力渲染这里的诗情画意和秀丽风光,但是,这首诗中写天姥山称得上壮丽明媚的诗句仅仅“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两句和“迷花倚石”半句。诗人笔下大写特写的却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情景:天昏地暗,乌云密布,雾气水气扑朔迷离,熊的咆哮声龙的吟啸声在山石、泉水、深林、峰峦的颤栗中久久回荡……继而又电闪雷鸣,山峦崩裂,乱石飞天!真是好一个恐怖的登山之旅,好一个阴森的荒诞之梦!
第三,诗人梦醒之后的“长嗟”也有力地说明了这个梦不是什么美梦。
综上所述,诗人笔下这个梦的感情基调是灰色的,诗人因神往而产生的梦中之游不但没有使诗人心旷神怡地领略到天姥山神秘缥缈的无限风光,反而使诗人备受孤独寂寞和恐怖的煎熬。总之这是一个离奇古怪的可怖之梦!而在这样一个梦中,将洞府仙境理解成诗人所神往的自由世界是多么的不合逻辑,又多么的悖情悖理!
那么,诗人到底以什么态度来写这个洞天仙境呢?相关描写确实是在浓墨重彩地铺排莺歌燕舞、极尽声色的仙人生活,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现象,皇帝佬儿奢靡的生活岂不就是人间仙境般的享乐?!诗人意欲借此展示一种穷奢极欲、朱门酒肉臭的糜烂生活,在展示的字里行间,诗人的愤怒和痛心自不待言!所以,仅仅根据这种似乎极致的美的描述来判断诗人的情感倾向,不免失之简单。况且,写这首诗的前一年,李白还是深受皇帝宠幸的文学弄臣,与皇室人员一起享受着宫廷生活的奢靡豪华,而且,只要他愿意,这种生活它可以永远享受下去。而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知识分子,他想做的只是匡计天下,治国安邦,对宫廷的那种荣华富贵却不屑一顾,即便是被“赐金还乡”,逐出京城,也在所不惜。由此,我们不难知道,诗人对这个洞天仙境彻底否定的态度。
7.话解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篇七
第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是什么原因能够使得李白在短时间“一夜”还要迅速地 “飞度”到天姥山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诗人先谈瀛洲后说天姥山,这就为天姥山镀染上了神奇的色彩。那么天姥山在诗人笔下是什么样子呢?“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既然如此高峻神奇,引人入胜,当然令诗人无比向往,所以诗人要“一夜飞度镜湖月”。
天姥山果真那么神奇吗?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诗人为什么如此夸大其辞呢?天姥山在诗人心中是否另有隐秘呢?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怎样实现这一理想呢?两条路。一条是科举进仕途,一条是从军创大业。而李白却突发奇想,希望有人举荐他,一步登天进仕途。于是他进长安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然而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仕。你想,此时在他心目中,长安仕途是否也如天姥山一样神秘而高峻呢?愈是不能如意,天姥山愈是令人神往,真想“一夜飞度镜湖月”啊!文章解读到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为什么要用夸张的手法、奇伟的.想象来描写天姥山了,这才是艺术形式与思想感情的高度融合啊!
第二句: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诗人为什么要“惊起”,还要“长嗟”呢?他“嗟”什么呢?天宝元年(742),在贺知章等人的推荐下,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可谓一步登天。所以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何其快意与风光!后来李白进宫朝见皇帝,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这段生活恰恰使李白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所谓的“理想”。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幸,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这一切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危机。与此同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对朝廷开始失望与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放还之后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少年的岁月实为可惜啊!当年李白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司马祯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而今被赐金放还,正是回归“神游八极之表”的好时候,于是“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好一段神仙般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我李白真正想要过的啊!当一梦醒来,想一想以前走过的路,后悔啊,何必“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还是走我喜欢走的路吧!他长嗟一声,一切释然。
第三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就让我骑着白鹿自由地穿行在山水间吧!一个“放”字,写尽了他的悠然。既然生活如此悠然,诗人自然会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慨叹了!
8.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篇八
1、教学目标
1.领悟李白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2.认识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培养学生研习文本能力。
3。认识散文问题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李白的诗,酒,剑引入,并浅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含义。
2、写作背景
天宝元年,李白经友人实现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为实现自己“济沧海”“安社稷”的政治抱负的时机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踌躇满志到了长安。却被任命为翰林供奉,一个没有实权的文学侍臣,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由于他蔑视权贵,不趋炎附势,加上桀骜不驯的性格,招致了权贵们对他不断的攻击和谗毁。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赶出长安,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在“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这样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之中离开京城,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洲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离开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一名《别东鲁诸公》。
3、作者介绍
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4、题目解说
(1)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4)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5、层次结构
第1段入梦缘由
由神山的难以觅求,引出天姥山。刻画天姥山的壮阔和遮天蔽日的气势,由此入梦。
第2段梦游
诗人因情设梦,精心描绘了四幅精彩的画面: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
第3段叹梦
写梦醒后的感慨。直抒失意的情绪,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6、全文分析
1。为何从“瀛洲”谈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并提,起陪衬作用,表现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诗“神”的特色凸显而出。
2。天姥山的特点是什么?
高大、巍峨
3。怎么体现?使用什么写作和修辞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闻名的五岳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与侧面相结合。写作手法:比较、衬托、夸张。极力表现高耸、时隐时现的天姥山,为幻想做好准备。
梦到剡溪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4。”飞”表现了什么追求?
自由自在
5。“照”和"送”写出什么?
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此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译文】推荐阅读: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及注释07-17
品读《梦游天姥吟留别》08-12
梦游天姥吟留别练习10-18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08-22
梦游天姥吟留别文言知识09-08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说课稿07-15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构思与创新08-31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作背景及艺术赏析08-23
梦游者说诗歌12-04
爱丽丝梦游仙境词句积累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