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心肺复苏讲义

2024-11-23

标准化心肺复苏讲义(精选6篇)

1.标准化心肺复苏讲义 篇一

心肺复苏术标准操作规程

程序:

因药物中毒、过敏等原因致病人心脏骤停时,须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术,切忌观望等待,以免贻误时机。心肺复苏术应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判断心脏骤停

病人有突然的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等即确立诊断,不必等待心电图检查。(二)紧急措施

1.病人仰卧,抬高下肢,解开衣领、衣扣和裤带,挖出口中污物、假牙及呕吐物。

2.连接心电监护仪,通知麻醉插管,通知上级医师,注意与下面步骤同步进行,切不可因此而延误治疗抢救时间。

3.心前区捶击(拳击):心脏骤停后1分钟内进行,用握紧的拳底肌肉部分,距胸壁20~30cm高度,捶击胸骨中部,可重复2~3次。4.胸外心脏按压:

(1)先在病人的背部垫一块木板;(2)按压部位: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处;

(3)按压姿势:术者以一掌的根部置于上述按压部位,另一掌交叉重叠于此掌背之上,其手指不应加压于病人胸部,按压时两肘伸直,用肩背部力量垂直向下,使胸骨下压3~4cm,然后放松,使掌根不离开胸壁。(4)按压次数:60~80次/min,头2~3min,可达100次/min。5.人工呼吸:

(1)口-口人工呼吸:术者一手托起病人的下颌使其头部后仰,另一手捏紧病人鼻孔,深吸一口气,紧贴病人口部用力吹入,使其胸廓扩张,吹毕立即松开鼻孔,让病人胸廓自行回缩而将气体排出,如此反复进行,16~18/min。(2)口-鼻人工呼吸:不宜行口-口人工呼吸者可采用口-鼻人工呼吸,向鼻孔内吹气时,应将口闭住,步骤同口-口人工呼吸。若现场仅有一个抢救者,应胸外心脏按压4-5次,人工呼吸1次;如有2个抢救者,则一个负责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施行人工呼吸,一旦有关人员到达现场,即应作气管插管,必要时气管切开。6.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每次0.5-1mg静脉注射或心内注射,必要时每5-10min重复1次。(2)心三联(阿托品1mg、肾上腺素1mg、利多卡因100mg)、呼三联(洛贝林3mg、可拉明0.375mg、回苏灵8mg)可酌情使用。(3)利多卡因:酌情选用。7.除颤和人工心脏起搏:

室颤所致者,应立即除颤,首次电能250-300焦尔,室颤波细小者先给予肾上腺素0.5-1.0mg静脉注射后再电击;心室停搏,无效室性自主心律,可采用人工起搏器治疗。

(三)心脏复跳后的处理: 1.治疗原发病。2.维持酸碱平衡。3.维持有效循环。

4.维持呼吸功能,必要时可用呼吸机治疗。5.防止再度发生心脏骤停。6.防止脑水肿、脑损伤。7.防止急性功能衰竭。8.防止继发感染。

2.标准化心肺复苏讲义 篇二

关键词:心肺复苏,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标准心肺复苏

自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发布以后,心肺复苏中越来越强调胸外按压,同时,胸外按压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强有力的按压、快速按压、胸部充分的回弹及不间断的按压是心肺复苏的关键。但长时间恒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不可能完全由人工完成,机械辅助装置按压解决了这一问题。我院2010年引进了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已在我科应用数十例。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今选择我院2011年至2013年58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急诊科及ICU中58例心肺复苏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18~85岁。心血管疾病18例;脑血管17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溺水2例;一氧化碳中毒1例;外伤1例;不明原因9例。随机分为两组,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组30例,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组28例。

1.2 方法:

心跳骤停后常规开放气道,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道。药物肾上腺素阿托品纳洛酮多巴胺的应用。电除颤,亚低温等治疗措施。一组先徒手心肺复苏约两分钟后换用心肺复苏仪进行胸外按压。设置参数:频率100次/分。按压深度5 cm。一组行人工标准心肺复苏。由一医两护交替进行。操作人员为均进行过标准心肺复苏培训的医务人员。

1.3 疗效判断:

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CPR到心跳恢复时间及成活率。心肺复苏成功标准:患者自主心跳恢复、血压高于90/60mm Hg大于半小时,瞳孔有所缩小。成活率标准:患者自主心跳呼吸恢复,长期维持到出院。CPR到心跳恢复时间:即按压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肺复苏仪组在复苏成功率及出院成活率上高于人工心肺复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CPR至心跳恢复时间不具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注:与标准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预后差。若不及时处理,后果严重。自《2005年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发布以来,对广大临床工作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它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的重要性。《2010年版指南》更加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其强调强有力的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及充分的胸部回弹。但高质量长时间的胸外按压(在本组中有一例长时间胸外按压后心跳恢复)很难完全由人工完成。机械辅助装置解决了这一问题。国际上已有应用机械辅助装置很多年了,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我国近年来很多医院也都装备了各种型号的心肺复苏仪,也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我科自2011年引进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以来,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其优点在于:①其利用“胸泵”的原理,通过挤压致血流流动,并以固定的节律和按压力量垂直进行按压,由于脊柱下有底板,压力压迫胸骨时,消除了床垫的影响,所有压力都传到了患者身上,而且可以调节高度,对肥胖和消瘦的患者也可应用,不会受到影响。②可长时间不间断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其借助电能替代人力,永不疲劳的按压。且按压姿势标准、按压深度有保证、按压与放松时间恒定,保证了按压效果。而且它在没有电源的位置借助蓄电装置也可不间断按压45 min,这是人力无法做到的。③应用心肺复苏仪后,可解放出进行胸外按压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高级生命支持(建立通道、电除颤、气管插管等),提高抢救效率。④按压时,可与其他操作同时进行,不影响按压效果。⑤体积小,重量轻,在充电后可不间断按压45 min。这样院内院外任何位置的心肺复苏都可以应用。LUCASTM2型心肺复苏仪虽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其不足。我们发现:经过训练的医务人员从准备机器到安装应用,至少得间隔20 s。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中说按压中断不超过十秒。因此,这对复苏是不利的。我们的经验是,先人工按压2 min,专人准备机器安装,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按压中断,保证效果。

总之,心肺复苏仪有人力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操作简单,运输方便,特别适用于院内及院外医务人员少的急救,能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路小光,康新,宫殿博,等.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应用中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8):496-497.

[2]黄琼.萨勃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4):41-42.

[3]李海娟,黄雪梅,莫景伟.萨勃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39.

[4]王立祥,程显声.应重视超长心肺复苏[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4):195-196.

[5]Edwcor DT,dickson MD.Effectiveness of mechaical Versus Manual chest compressionsin Out of Hospiital cardiac Arrest Resust citation:A pilot study[J].Am J Emerg Med,1998,16(6):289-292.

3.心肺复苏 讲稿 篇三

一、概述

1、复苏的概念:抢救各种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措施都称为复苏。

2、心跳停止的类型(凭心电图诊断):(1)、完全停跳:无心电图,不收缩。(2)、心室颤动:心室收缩不规则,蠕动,心排量几乎为零。

(3)、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有心室符合波,但缺乏有效地心肌收缩和射血。

3、心跳停止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神智突然消失②大动脉搏动触不到③无自主呼吸④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⑤瞳孔散大,无反射⑥心电图诊断。(2)、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①强调无需摸脉搏,力争10s内完成,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

②生存链的概念: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二、初级心肺复苏(BLS)

初级心肺复苏是呼吸、心跳停止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的氧合血液灌流。

(一)开放气道(A)

1、舌根后坠的处理:三合一气道开放法。

2、异物阻塞气道的处理。

(二)人工通气(B)

1、口对口(鼻)人工通气:每分钟12次;仰卧—头后仰—捏鼻孔—深吸气—对口用力吹入。

2、其他人工通气方法:简易呼吸器(气囊——面罩)人工呼吸。

(三)人工循环(C)

1、胸外心脏按压(ECM)

① 背部必须有坚实物体。

② 手掌根部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臂伸直,用上身重力。③ 两人复苏:5次胸外按压后作1次人工通气(60次/分)。一人复苏:15次胸外按压后作2次人工通气(80次/分)。④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无论单、双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皆为15:2。⑤ 推荐人工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2、胸外按压有效地标致:①大动脉可触到搏动;②发绀消失,皮肤转红;③可测到血压;④血氧饱和度仪可测到脉搏波;⑤自主心率恢复。

3、胸外按压的并发症:①肋骨、胸骨骨折;②气胸;③心包积液、填塞;④肝、脾破裂。

三、后期心肺复苏(ALS)

后续生命支持(PRT):后期复苏是初期复苏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设备及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较佳疗效的复苏阶段。也是一个地区和医院急救水平的体现。

(一)呼吸功能的维持

1、控制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咽、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造口术。

2、人工气道与氧疗:①简易人工呼吸器;②麻醉机和通气机的应用。

(二)循环功能维持

1、开放静脉,尽早进行,以便给药和补液。

2、人工循环:

(1)胸外心脏按压

(2)胸内心脏挤压(ICM)(3)经皮穿刺心肺灌注法(CPB)

(三)电击除颤(院内除颤)

1、及早建立心电图监测。

2、电击除颤对心室纤颤中粗颤最有效。

3、电极安装:①胸内除颤:电极放在心壁上;②胸外除颤:一个放在第二肋间靠近胸骨左缘,另一个刚在第四、五肋间(心尖部)。

4、电极能量:①胸外除颤:首次200~300J;再次:360~400J;②胸内除颤:成人:首次20~80J,小儿:5~50J。

5、除颤与药物复合使用,如利多卡因。

(四)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原则为给药迅速、便捷

(1)静脉给药:安全、可靠,首选。

(2)气管内注药:①注药后立即正压通气;②从气管内或环甲膜穿刺后注药,蒸馏水稀释至10ml后气管内注药;③维持作用时间长于静脉给药;④被分泌物稀释,应加大剂量;⑤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不能用。

(3)心内给药:①上述两种方法无法进行或开胸时才用;②穿刺点在第四肋间胸骨缘垂直刺入,回抽有血方可注药;③穿刺时,应停止加压通气;④并发有气胸、心包填塞,室颤和心肌坏死。

2、给药目的:①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②防止心律失常;③纠正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④脑复苏用药。

3、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药物:(1)肾上腺素:首选药物

作用:增加心脑灌注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利于自主心律恢复,细颤转为粗颤。

(2)钙剂:10%氯化钙

(3)其他: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

4、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

作用:抑制室性异位节律,提高心室纤颤阈值。(1)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物。(2)可用于电击除颤无效的病人。

(3)用量:1mg/kg,静注,必要时2~4mg/min静滴。

其他药物:阿托品(降低心肌迷走张力,提高窦房结兴奋性),维拉帕米。

5、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药物:碳酸氢钠。心跳停止时缺氧引起代谢性、呼吸性酸中毒。不主张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在早期主要依靠过度通气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当各种复苏措施已采用,碱剩余达到—10nnol/L以上时才考虑用。

四、复苏后处理及监测(PRT)

1、长期生命支持(PLS)任务:进行监测治疗,脑复苏,使病人神志恢复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2、主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①循环系统维持;②呼吸系统维持;③防治肝、肾功能衰竭;④脑复苏。

3、脑复苏的目的:脑功能完全恢复。

注:脑缺血缺氧时限:5min(4~6min)。

4、脑复苏的原则:防治和缓解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成活。

5、脑复苏的意义:

①脑组织的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大,但是储备有限,不可逆性脑缺氧性损伤发生于脑恢复血流以后。

②防止脑水肿。

4.心肺复苏讲稿 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所讲的是心肺复苏信息化实训操作,本次教学从学生就业岗位及处理应急事件能力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与应急突发事件相结合,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的教学问题。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本实训项目学习对象为高职高专三年级学生,之前有一定的医学学习基础,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对专业、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能力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具备面对危急情况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及独立实施心肺复苏规范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为加强同学们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同学们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评估病人,掌握心肺复苏的各项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是独立实施徒手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本项目实施前需准备心肺复苏新闻案例素材,同时还需准备心肺复苏教学微视频、并在课前将微视频传至网络学公共习近平台,以供同学们课前预习使用,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可通过公共学习的平台自行讨论。另外,课前还需准备供应同学们使用的足够数量的模拟人。同学们在课前应先分为三个小组,利用模拟人模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抢救心脏骤停者的过程,并将抢救过程录制成视频,发至公共学习的平台。我将于课前统计同学们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以及在实际抢救操作中表现出的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讲解。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通过案例导入课程讲解,先是一组因心脏猝死的名人的相片,然后是一份新闻案例,让同学们明白心脏猝死并不遥远,同时增强同学们学习心肺复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正式进入课程讲解,这是定义;这是通过一个运行的秒表提示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这是以口诀方式给出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记忆方式简单明了,可以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的牢记操作步骤;然后进入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过程,讲解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将操作流程显示在幻灯片上方,方便同学们随时观看学习。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的方式。因为在实训操作讲课中,单纯的文字或图片很难将正确的操作步骤一一展现,小视频正好可以拟补这一缺陷。同时还可以播放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在评估环境意识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发现患者昏倒后摇晃患者,咱幻灯片中提示要轻拍重喊,这是因为有的疾病在移动患者时病情会加重,所以在病情不明确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活动。第二大步,呼吸与摆放体位,仍然是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从第三大步开始进入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部位,是在胸骨正中,剑突上2横指,胸骨下1/3处,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手法尤其重要: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5厘米,因为按压手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常见错误:错误一:按压时下面的手指接触胸壁;错误二:按压时手掌离开胸壁;错误三:按压时肘关节未伸直。然后进入气道开放环节,这里选用的是最常用的仰头提劾法开放气道。最后一步是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步常出现的错误是往患者口内吹气时手指未捏紧患者鼻部。讲完操作之后总结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布置相应作用。

下面是我的教学评价,学生听完讲课后,先对照首次上传的操作过程进行自评,然后再次进行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并将操作过程传至公共学习的平台。小组之间再根据以下实施项目进行互评,并将评价结果填入评分表内,注意在得分失分栏内备注得分失分原因。

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本次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视频直接导入课件,让同学们不需要通过超链接就可以直接观看视频,文字与视频同时出现更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强行的压抑不如直接放开,让同学们既不需要离开手机和网络又不耽误学习。做乐赛和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让同学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效果明显好转。但这种新型模式对于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任课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备课,涉猎广泛的知识,以随时应答同学的提问。

谢谢大家的聆听,下面是我的操作环节:

1、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患者意识:首先轻拍重喊患者看其有无反应,然后检查循环体征,准确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是右手食指及中指并拢,沿着患者的气管纵向滑行至喉结处,在旁开2-3cm处停顿触摸搏动,触摸5-10s,确认患者无意识。

3、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4、去枕平卧,头略偏向一侧,垫硬板或将患者放于地上,解开衣领及腰带。

下面正式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操作: C: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定位:胸骨下1/3处,定位方法:右手食指触及肋下缘滑向剑突,再向上移两横指。

手法:采用一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迅速放松,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均匀、平稳,按压频率在100次/分以上。

A:开放气道

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检查并取下义齿,然后按仰头抬劾法开放气道。具体操作为让患者平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以使头后仰,另一手指放在靠近劾部的下颌骨的下方,将劾部向前抬起,使患者牙齿几乎闭合。

B:口对口人工呼吸

垫纱布2层,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口逸出,另一手握住劾部使头尽量后仰,深吸一口气,双唇包严患者口部,用力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2s以上,直到胸廓抬起。吹气毕,抢救者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并观察胸廓复原,然后再次吹气,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共计5个循环。

检查生命体征是否恢复:可触及颈动脉搏动,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颜色转为红晕,呼吸改善。

5.心肺复苏课件 篇五

一、教学理念

结合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实践操作中把实训室转变为“医院病房”;在学生角色上把学生操作转变为“护士操作”。先做后学,引入情境模拟,激励职业梦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处理

本次课心肺复苏术选自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学好此操作也为下一步学习给患者进一步的生命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次课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心脏骤停的病情判断,学会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学习、课后反思学习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观目标:具有仁爱精神,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学习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3.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临床工作的需要,心肺复苏作为临床常用的一项急救技术,其操作步骤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以此我将它列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在争分夺秒抢救病人生命安全的过程中复苏的有效性尤其关键和重要,因此我将正确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列为本次课的难点内容。

三、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关注现实生活,是伴随信息时代成长的孩子。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缺乏严谨的工作作风,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因此我将利用利用微课、QQ群、微信群,扬优势、弥劣势,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教法

放手是开发学生潜能的良药,点拨是启迪学生智慧的钥匙。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笔者介绍一些教学方法。在这里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以激发兴趣为最大前提,启发诱导贯穿始终。通过视频播放,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引入课堂;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教师演示,强化感官刺激。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

3.学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反思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为解决问题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课后反思中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啃透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掌握的目的,从而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4.课前准备

良好的课程离不开课前精心的准备。课前我制作微课并上传QQ群,下发导学任务书。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每组取自己的组名,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总结出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准备的教具学具有:教材、护考辅导书、多媒体教室、模拟病房及心肺复苏的相关用物。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播放、问题驱动(3分钟)

首先,我将播放一段社会热点新闻以此来布置工作任务,以任务促技能,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场景,如果大家身在现场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们体验上课即上班,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引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求策略、展示目标(2分钟)

求知的欲望是前进的动力,明确的目标是努力的方向,所以此时我及时地将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三)互动探究、感受新知(15分钟)

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一: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的病情判断?引导学生通过已学过的危重病人的病情评估进行类比思考,然后采用分组讨论,让各组选代表出来阐述讨论结果,如果不全面,教师加以引导,最终得出答案。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其次,给出任务二:心肺复苏的用物如何准备?这是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前提,此时让同学们先进行思考,选择一位成绩中等的学生来给大家准备并进行介绍,以生教生,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讲解得到锻炼,赢得自信。

再次,继续给出任务三:心肺复苏有哪几个步骤组成?这也是本次课的重点问题,先让学生们通过微课总结出操作流程,在课堂中通过观小组讨论去探索、完善操作流程,以此学生们对操作流程形成了清晰的脉络。

(四)模拟演练、小试牛刀(15分钟)

学生熟悉了操作流程,此时已经跃跃欲试了,我趁热打铁,让同学们先做后学,在复苏模拟人上进行演练,体验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要点。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困难时,相互探讨,实现“做中学”;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实现“做中教”。在模拟演练中暴漏了很多问题,有利于下一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示教,同时也为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五)示教训练、强化技能(50分钟)

由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要求,教师的规范示教必不可少。接下来我将对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进行完整的示教。由于心肺复苏中心脏按压的手法和人工呼吸的方法是本次课的难点问题,我将采用近距离演示的方法,同时把速度放慢,把关键动作进行分解的方法进行示教,从而突破本次课的教学难点。以此学生不仅对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实践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强化了技能,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由于护理技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所以接下来我安排学生们分组练习,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可以进行组内互助探讨,如果解决不了,教师及时进行指导,把师生关系转变为师徒关系。在此过程中以先会带动了后会,也发挥了小组合作的能力,进一步的巩固了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接下来进行技能比武,看看哪位同学能正确实施心肺复苏,由组员之间互相考评,升华练习气氛。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实时摄录视频,课下可以反复研究,强化技能,同时教会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通过本次复苏实操练习,同学们对护理工作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体验了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责任感,接下来我让同学们谈谈对护理工作的体会,适时进行职业情感渗透。课堂活动进行到此,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均已达成。

(六)小结评价、布置作业(5分钟)

最后我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上课情况予以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选出技能之星、合作小组,并颁发荣誉奖章。最大限度的鼓励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我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

教学反思

本次课,笔者将课堂活动设计着眼于学生职业的发展,情景设计推进学生能力的提升,紧密关联学生的专业,让他们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模拟+实战”使学生加强了技能的培养,通过“诱导+练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灵活运用微课、QQ、多媒体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改进措施:把手机作为学习及拍摄工具来使用,还需进一步给予引导。

6.标准化心肺复苏讲义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过程中及院前急救中的猝死并实施CPR抢救患者共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个体化CPR组92例,常规CPR组94例。个体化CPR组中男性56例,女性36例,年龄12~84岁,平均56±12岁,常规CPR组男性59例,女性35例,年龄10~88岁,平均58±1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猝死病因构成、猝死至开始CPR时间及CPR持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CPR方法

对常规CPR组猝死患者全部按《指南》中的心肺复苏标准程序,即畅通呼吸道(aiway,A)、人工辅助呼吸(breathy,B)、循环支持(circulation,C)、早期电除颤(defibrillation or drug,D)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对个体化CPR组猝死患者则按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引起的心跳骤停并尚存临终微弱呼吸患者给以循环支持为主并优先的CDAB或CAB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电击、药物过量且心律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给以早期电除颤为主并优先的DCAB或DABC抢救程序,如原发病为窒息、脑卒中、溺水、支气管哮喘、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刺激性烟雾吸入等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且尚存临终心跳患者给以畅通呼吸道、人工辅助呼吸为主并优先的ABCD或ABC、ABD抢救程序,对因低温、溺水、中毒、电击、儿童或青少年患者等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从而合理、灵活应用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抢救。以上CPR抢救中人工辅助呼吸根据抢救当时条件为面罩气囊呼吸或气管插管(均为经口喉镜引导下插管),电除颤均选择单向波首次360J。CPR即刻复苏成功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自主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存活收入院标准为自主呼吸恢复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循环恢复、意识恢复或部分恢复并维持2h以上至收入院。

1.2.2 静脉给药途径

常规CPR组在心肺复苏同时建立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个体化CPR组在心肺复苏及建立周围静脉途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要求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进行,穿刺成功后置入一次性使用CB-ABC7Fr2×20cm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由中心静脉途径给予复苏抢救药物,两组患者在给药品种、剂量、浓度、时间间隔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个体化CPR组在即刻复苏成功率15/92 (16.3%)及存活收入院率6/92 (6.5%)均高于常规CPR组7/94 (7.4%)及2/94 (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常规CPR组比较:*P<0.05

3 讨论

自从40多年前现代心肺复苏术确立以来,已经成功地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但是尽管如此,当前心跳骤停和心肺脑复苏仍然是医学上的难题之一[1]。从1992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首次发行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出版,其对心肺复苏操作规范的不断改进,是各国心肺复苏领域专家不断探索和不断研究的结果,它使得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幅度提高。然而,由于世界各地急救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心肺复苏成功率也相差甚远,且整体成功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2%~15%。所以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仍然是各位急诊医护人员及院前急救医师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体会如下:①在现场CPR抢救中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指南》中的ABCD程序,应根据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做出灵活合理选择,从而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②对于原发心脏疾病出现的心脏停搏、严重的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缓慢的室性逸搏而尚有微弱的临终呼吸的猝死患者,应给予早期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及尽早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脏活性药物,而不急于气管插管。因为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能提供机体正常氧供的25%~30%以上,可使组织获得接近正常的能量供应,同时心跳骤停时患者的发作性气喘是一种自发性复苏反应,也可以起到通气代偿功能,心搏骤停最初5~8min内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与自发性气喘所产生的潮气量已足以将动脉血氧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2],在此基础上尽早给予心脏活性药物往往提高CPR抢救成功率。③对于明确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的患者应尽早优先给予电除颤,有研究表明[3],在心搏骤停1min内电除颤成功率在70%~90%,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下降7%~10%。在心搏骤停12min以上电除颤成功率只有2%~5%[4];对于单向波除颤首选360J,对于除颤不成功者立即维持持续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静脉应用胺碘酮,虽然胸外心脏按压不能直接转复室颤,但能延长室颤时间,增加室颤波幅,提高再次电除颤的成功率。④对于明确因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或窒息而导致的呼吸、心跳骤停或尚存临终心跳患者以及由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导致的濒临呼吸停止的患者,应当机立断进行气管插管,这已经有很多临床资料和循证医学证实[5],气管插管是目前惟一能快速改善通气、提供患者氧供最可靠有效的措施,气管插管越早,成功率越高。⑤对于溺水、低温、冻伤、药物中毒、过敏反应、电击等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或儿童及青少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不把行CPR 30min未见自主循环恢复作为宣告CPR中止标准,而适当延长CPR抢救时间,进行积极救治能增加抢救成功率。⑥对于休克、重度水肿以及周围循环极差患者的CPR抢救中,或在电除颤、外周静脉给药后均未能恢复自主循环,如果急救人员有足够经验,并除外中心静脉穿刺禁忌证,应考虑尽早放置中心静脉导管[6]。急救人员可以选择股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中心静脉是非常安全的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经中心静脉比外周静脉早1~2min循环至心脏,通过中心静脉使用如血管加压素、胺碘酮、高张碳酸氢钠、钙剂等药物可以明显减少药物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通道还可以在保证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进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在本组资料中我们也观察到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的成功率比较高。

通过本组资料,我们认为,对于不同病因、不同时期、不同的抢救条件进行的心肺复苏抢救应正确、合理、灵活应用ABCD顺序,在不干扰心肺复苏抢救前提下尽早利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建立中心静脉通道进行CPR抢救,将大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Wanchun Tang,方向韶.心肺脑复苏研究的现状和对策[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7.

[2]伍凌.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63.

[3]Guideline 2000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uascular care:international on science on science [S].Circula tion,2000,102(Suppl):22-370.

[4]沈洪,何忠杰.心搏骤停的最有效治疗-早期电除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501-502.

[5]崔新民,冉住国,易代碧,等.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1):63.

上一篇:放低姿态是一种境界下一篇:平面向量的坐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