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

2024-10-06

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共10篇)

1.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一

(1)编写《物流案例分析手册与习题汇编》一书,该手册以最新的案例为基础,弥补课堂教学中案例资料的不足,并介绍案例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案例分析,把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很好地结合起来。(2)课程组教师进行物流软件系统操作的教学培训。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积极进行课程的改革,花费大量的心血进行课程设计、物流软件系统操作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有很大的收获。(3)完成课程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微课视频的制作,这是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础。(4)制作课程的习题册与试题库,有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自我测试。(5)学生通过学习加强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对后续课程帮助较大,有利于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知识的巩固。

4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1)现代物流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但如果能够将物流教学软件挂到网上,可以方便学生随时在线操作,改变计算机实验室授课的方式,效果可以更好。(2)该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懂物流管理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软件操作,使任课教师工作量成倍增加。因此,加强物流师资的培训,与各大企业和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物流师资队伍,十分必要与紧迫。(3)建立物流专业实训基地,解决学生物流专业实训场所的问题。只有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总之,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是“现代物流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较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要不断努力,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不断完善,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代物流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尝试任重而道远。

2.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二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整合

数学是一门传统的基础性学科。在新课堂施行的现代教育背景下, 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式教学法成为教学新要求, 对于教师来讲也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在信息化的今天, 现代信息技术逐步进入了教学领域,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 使传统数学的课堂教学多样化成为了可能。

新的课程标准向我们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网络资源, 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特殊手段, 它能够通过视听结合声图并茂, 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 扩大学生视野,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水平。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的整合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做好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的整合会给我们的数学教学带来哪些促进作用呢?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把有关的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本等多种信息载体合成于一体, 更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 有真实感,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 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合理利用大量信息技术资源, 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上课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 而是要让学生自己用脑子想, 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嘴巴说, 用手亲自做, 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亲身去体验, 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想”、“看”、“听”、“说”、“做”, 便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新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自身存储着大量的信息和语言材料, 为数学课堂的听、说创造了许多条件。我们可以使图、文、声、色并茂, 字幕与动画的巧妙使用, 使音、形、义有机结合,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信息技术手段所呈现的情景和示范材料为学生创造了逼真的语言环境, 从而加快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过程, 提高了听的能力。以前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往往对所运用材料的相关背景进行介绍, 基于课堂时间因素, 不可能非常详细, 学生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 现在运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提取众多相关信息, 供学生快速阅读, 促进了学生对目的任务的进一步理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在上课时, 根据教学内容, 班级特点, 学生学习情况等制作不同的多媒体课件, 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 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使自己的认知更深刻、更准确、与其他学生产生共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学习习惯,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真正把数学用于实际生活中, 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大大提高。

二、做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具体措施

然而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 真正做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并非易事, 它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更新理念, 敢于开拓创新

首先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领会课堂改革的精神实质, 更新教育理念。另外博采众长,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思想与方法, 积极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 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 摆正应试与素质教育的正确关系, 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翅膀。

2、强化课堂管理, 提高组织能力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 学生参与活动, 成为活动的主体, 必然会产生学生个体与群体活动的次数增多, 肯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课堂纪律, 这就要我们精心设计与实施课堂活动, 注意各个环节的过渡,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防止出现课堂混乱, 学生活动与教学目的偏离或仍然是教师一言堂教学的怪圈。

3、认真选材, 合理利用, 宁缺勿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运用, 课件材料的选择, 必须紧扣教学内容, 自己的教学实际、学生学习情况, 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教学服务的, 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更为生动的教学模式或手段, 绝不能为使用而使用。在选择材料时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 不能盲目采用, 课堂要给师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4、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关系

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 应清楚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局限性, 如多媒体课件必须经常更新, 教师的备课量大, 教师自身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影响其运用效果等等, 因而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关系, 也是做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关键。

5、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知识, 老师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这是新课改的要求, 也是新课程下教师应该做的首要大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向课外拓展, 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作为刚走进课堂不久的新型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从而达到“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建宁.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 2010, (01) .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1997, 9 (3) .

[3]隋夕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4.

[4]张雪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 2007.

3.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 现代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    渗透方法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日益增强,中小学课程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从而推动现代数学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其中日益深化的素质教育的改革成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内在推动力。科技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相结合,二者共同成为推动现代数学渗透到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因素。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小学数学课程走向现代化,让学生从小接触现代数学思想,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逻辑思维,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2.现代数学渗透到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原因

2.1现代数学能够为小学数学课程进行理论上的指导并提供教学资源

数学课程的改革及现代数学的渗透,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什么是数学”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数学观有新的认识,这不仅使人们摆脱数学只是单纯的“思维体操”的观点,而且越来越接受将数学看做是一种应用工具、数学语言和文化观念。

现代数学的渗透使数学变得更真实,触手可及,是因为它以一种新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不管是对自然的描述还是社会能力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例如,分形几何可以描述自然现象,而这是传统几何学做不到的。这些有趣的现代数学的例子和知识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得数学课堂越来越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学及数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2.2现代数学的渗透有利于推动数学课程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方式与西方教育模式相比,重视基础教育是我们教育方式的一大优势,尤其是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重视。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双基”教育应该被赋予新的内容,适应时代的要求。而现代数学中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将逐渐成为“双基”教育的新内容,因此,要实现数学教育的与时俱进,就不能满足于现状。为了适应现代数学的渗透,我们要进一步开阔视野,确保数学教育紧跟时代潮流。

现代数学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一方面,现代数学的渗透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间接推动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改革需要,教师要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和充分利用,逐渐将现代数学知识渗透到课程中。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与现代数学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重新的认识,并且不断地查漏补缺。通过不断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与现代数学相符合的数学意识和思维。

3.现代数学渗透到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途径

现代数学的渗透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内容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接下来希望以下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一,在日常数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为今后学生的学习生涯奠定基础;第二,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将其区分开来;第三,虽然教师要引导学生慢慢了解现代数学,但是对于部分内容不能教授给学生,因为如果学生不理解,反而会给学生增加负担,更容易混淆;第四,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重难点,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总结补充知识点,期间不要向学生提问太过深奥的问题;第五,老师可以引入一些高年级数学知识,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浅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六,教师还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现代数学中的一些趣味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4.结语

现代数学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任重而道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觀能动性,同时还要有关教育部门的支持和社会相关人士的参与,等等。现代数学的渗透只是刚刚开始,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师有更大的耐心指导学生,让学生渐渐形成现代数学思维。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现代数学的渗透一定会顺利开展,离新课改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徐跃华.现代数学教学方法.东方青年·教师,2013(24).

4.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四

在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实验过程中,教师深切意识到要提高教学水信息技术与现代汉语课程整合研究整体教学水平。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充分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主导作用。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与实施现代汉语教学过程, 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 一能大大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 二能有利于教师创设出融图、文、声、光、色于一体的生动情境, 在课堂上, 教师采用音、图、文等同步传输手段, 把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具体生动、精要简明,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感到易懂, 有用且好掌握。另外,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还能适当减少课堂讲授的内容, 而将其直接发布在网上, 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网址链接,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此可见,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 缩短了学生的心理距离,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极大地节约了授课时间, 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训练机会。

具有信息量大、效率高、反馈及时、交互灵活等显著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使师生间的沟通变得异常便捷, 每个学生通过网络都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成为关注的对象, 这便为因材施教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形成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强某方面的学习与训练, 能借助网络超文本的结构, 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里各取所需, 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可以说,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 千百年来人们所倡导的因材施教才得以顺利实施, 不同水平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5.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讲稿 篇五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素养与基本技能为宗旨,主要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设计环节及内容、多媒体素材的收集获取、处理方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方法、多媒体教学环境系统等。

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分支,一种是学院派,主要是一部分高校专门从事教育技术教学和研究的教授专家,他们大都是注重理论研究,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关注教育技术的宏观研究,高瞻远瞩,居高临下。

另一个是实用派,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几乎不涉及理论,只讲教学中的实战技巧和软件应用,应用中讲究简单中的灵活高效。我们通常把这派称为“现代教育实用技术”。

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演变

美国教育技术产生最早,发展脉络清晰完整,在世界上影响最大,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均以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做借鉴,英国、美国可作为研究教育技术发展历史的典型代表。美国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的形成;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这三个方面发展的起源不同,但都与”直观教学——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这一发展轨迹。

直观教学阶段(20世纪初-20年代)

直观教学通过运用真实的事物如标本、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其实质是一种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代表人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世界图解》,被认为是世界教育技术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直观教学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为近代各国教育家所推崇。

“活的字母”

“活的字母”(象征字母表)出自《世界图解》一书。在字母表中,字母和一些动物的画图一一对应,动物所发出的声音就代表着字母的发音,“活的字母”因此而得名。夸美纽斯认为,传统的机械掌握字母的方法非常呆板,学生常常陷入毫无意义的发音练习之中,学而生厌。针对这种弊端,他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编排出“象征字母表”,使死的字母变成了会发音的“活字母”。

在《学校——游戏》剧本的第三幕第三场中,夸美纽斯描绘了他发明的“活字母”的教学过程: 教师:孩子们来吧!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画。学生:老师,我们很愿意这样做。教师;(手指着第一幅画)这是什么? 学生:鸟。

教师;说得对。什么鸟? 学生:不知道。

教师;(问另一个学生)你知道吗? 学生;也不知道。

教师:这是乌鸦。你们知道它怎么叫吗? 学生:不知道。

教师:它这样叫;啊——啊——啊。你们学它叫吧!学生;啊——啊——啊。

教师:对。你们知道这个声音怎么写吗? 学生:不知道,教师:我来教你们。这儿是“A”的写法。你们每个人在任何书里看到这样的字形,一定要(象乌鸦叫一样)“啊——啊——啊”地读出来。

教师:你们是不是想知道它是怎样写的? 学生:想知道。

教师:那很容易学。伊生:你来开始写一写,让其余的人看看。这儿是画图用的木制笔杆,用右手的三个手指这样握住它,然后自上往下这样写(大家都摹仿,最后教师又说),这儿是粉笔,把这个字母写在黑板上第一个字母的旁边,看,你们已经学会写这个字母了。你刚才写的,怎么念出来呢? 视觉教学阶段(20世纪20年代-30年代)

出现了机械的、电动的信息传播媒体:照相机、幻灯机、无声电影。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视觉教育》。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凡领取教师资格证者,必须修读有关视觉教学的课程。

代表人物:霍邦,《课程的视觉化》提出了媒体分类的层级模型,成为当时视觉教学理论的代表,讲教具、教材从具体到抽象成都排列,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具体,越往上,具体性减少,抽象性增加,最上面是词语,最抽象。

视听教学阶段(20世纪30-50年代)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得运用,人们感到视觉教育名称已经概括不了已有的实践,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教育的术语1931年7月,美国辛克斯公司在华盛顿做了一个电影教学的实验:在儿童看电影的前后,分别用5种测验表格考查他们的学习成绩,看电影后比看电影前成绩平均增加88分,学生增加知识量35%。美国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州3个城市中学所进行的实验也证明,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比不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成绩提高20.5%。但学校缺乏专门的设备、资料和专家的理论指导而发展缓慢,却应用在工业和军队的培训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生产工业培训电影457部,为军队购买了5.5万部电影放映机,花费在影片上的投资达10亿美元,将教学电影用于作战人员和军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6个月,将1200万平民训练成陆海空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也提高了人们对战后学校教学使用视听媒体的兴趣和热情。

战后十年是试听教学稳步发展的时期。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教学分会。

代表人物:戴尔 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三层

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1960年,美国的视听教育协会组成特别委员会,研讨什么是视听教育。196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报告,建议将视听教育的名称改为视听传播,许多研讨视听教育的文章和著作,也都趋向于采用传播学作为视听教育的理论基础。传播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视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传播过程。

代表人物: 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模式是: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

“说什么”是指传播的讯息内容,它是由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渠道”,是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谁”,就是受传者或受众。受众是所有受传者如读者、听众、观众等的总称,它是传播的最终对象和目的地。

“效果”,是信息到达受众后在其认知、情感、行为各层面所引起的反应。它是检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

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由于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理论观念的拓新,国际教育界深感原有视听教育的名称不能代表该领域的实践和研究范畴,1970年6月25日,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1972年,该协会将其实践和研究的领域正式定名为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的名称确定以后,人们便开始探讨它的定义。1970年,美国政府的一个专业咨询机构教育技术委员会在给总编和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的方法。”

我国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早期,教育技术被称为“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称。电化教育这个名词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的。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学”这个名词。1936年,我国教育界人士在讨论为当时推行的电影、播音教育的定名问题时,提出并确立了“电化教育”这个名词。同年,南京教育部委托金陵大学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这个名词。以后,“电化教育”这个名词便逐渐地被引用开来,一直到现在。“电化教育”是我国的特有名词。1936年,针对当时出现的利用幻灯、电影和广播进行教育传播的方式,并根据当时国外的“视听教育”的称呼,提出了“电化教育”一词并延用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电化教育起步,一切重头做起,立机构、组队伍、添设备、编教材、出书刊、开课程、建专业、搞实验。

电化教育“三件”,硬件:两机一幕,八室一站三系统(普通电教室、学科专用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微型电教室、视听阅览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电教教材库,卫星地面接收站,无线电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软件:电教教材,书本教材系统和非书本教材系统

潜件:电教概念特点作用等简单阐述和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

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戴尔的经验之塔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80年代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带来了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信息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90年代中期,随着网络的兴起,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教育信息高速公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三件建设重点转变:

硬件:建设网络教室和校园网;软件:以网络课程和数字化教材建设为主;潜件建设:以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究为主。

电教领域的主流技术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起主导作用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世界各国都把科教兴国作为重要举措,对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发展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发展的推动力。美国1998年投入510亿美元,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克林顿担任总统时曾提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先进国家。德国教育部长阿莱格尔1998年宣布,制定教育技术发展方案,重点倾向于应用多媒体教学和微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马来西亚建立了“多媒体超级走廊”,使教育信息化达到了国际水平。

中国继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意见》之后,1999年6月13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为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任务: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陈至立部长曾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教育技术正从教育改革边缘移向中心,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

6.校本课程 现代诗欣赏 教案 篇六

王江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小诗,力争背诵

2、能力目标:诗歌赏析,把握诗歌主题

3、情感目标: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力

二、教学重难点 诗歌赏析,把握诗歌主题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门你们中间有的人得到过三好学生,有的人得到过竞赛的各种大奖,那么你们可以告诉大家你们成功的时候的心情吗?那么当大家看到别人得奖的时候有时什么心情呢?大家认为取得成功都需要一些什么呢?

(二)讲解:《成功的花》 1 齐读

要求:A尽力的品味作者的感情 B注意感情和语调 2讲解

A作者将成功比做了什么?<花> B什么样子的花<明艳>

作者抓住了花的色泽鲜艳的特征用"明艳"一词形象的突出了花的成功.

C在两句诗的后面作者用了一个什么标点符号? 作者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作者用感叹号抒写了她对人们只惊羡与别人的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布道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劳动.表露对这种情况鲜明的反对态度. D作者为什么用"惊羡"而不用"羡慕"?

"惊羡"比"羡慕"多了一层惊叹的以为,也更能衬托出"人们"对"成功之花"之所以可以成功的不理解. E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转折词?<然而> F成功之花当初是什么样子? 是血和泪滋润的结晶 是奋斗和牺牲孕育的蓓蕾 是艰苦奋斗的

是浸透着辛酸乃至痛苦的无数泪水 牺牲更是壮烈,付出了生命和鲜血

3总结:俗话说:“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有的人》

1、诵读感知

2、对比手法 引导:这首诗的标题是“有的人”,课文中还先后8次出现了“有的人”这一说法。就是说,诗中写了有的人这样,有的人那样,读课文的时候,要认真领会诗中每一处“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 下面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课文之后大家要做一件事——把诗中的8个“有的人”改一下,都改成具体的哪一类人。

3、积累巩固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2)、这首诗通过议论,给人讲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四)、《再别康桥》

一、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小结本堂课。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六)、作业

背诵《成功的花》、《再别康桥》

(七)反馈

这三首现代诗,从内容、意境的把握上都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体现。对于第一首比较浅显易懂的《成功的花儿》,学生能够透彻的把握主旨;第二首诗的对比手法比较明显,关键在于对两种人的理解,经点播,学生能够理解。而最后的《再别康桥》在主旨意境上比较深奥,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提高自己的鉴赏力。

校本课程教案 ——现代诗欣赏

威海七中

王江华

7.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我国教育部门就曾在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过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利用. 学科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将课堂的呈现、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加以改变. 只有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的发挥, 给学生一个活跃精彩的教学环境, 才能让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并且顺利的掌握知识. 所以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加入现代信息的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变革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就是一种将色、视、动、音、文、图相结合的多角度多状态高效率工具. 这一特点就能改变传统模式教学的单一性,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教学课堂. 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吸引, 所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课堂教学一定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的更加直观化, 这样教学中存在的重点难点也就能够更加容易的被掌握了. 而且, 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让教学变的更加趣味化, 将数学知识进行一些课外的延伸, 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以及综合素质, 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 从小就将学生思维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激发出来. 这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 还是为学生日后学习更多知识打下基础. 而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 数字化演示也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 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 这种课程改革不仅能够将教师的准备时间大量减少, 还能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为实现高效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二、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程内容改革具体策略

1. 设置情境化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在的低年级数学教学不能一味的“照本宣科”, 而是要有规律的进行高精度密集型的数学信息采集.而多媒体的运用就能够做到这一点. 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要注意情景的创设. 这可以帮助学生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情感的培养, 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比如, 在进行“认识图形”[1]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激发, 就可以进行情景设计: 在多媒体中放映动画片, 画面中是一种小鹿带领各种小动物去参观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墙壁四周都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图案, 然后让学生回答这些图案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学生对于这种新鲜的教学方式一定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也会有较高的积极性, 在这样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中, 课堂气氛也得到了保证. 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顺利的学到数学知识.

2. 在课程中加以思维能力的拓展

我国进入21 世纪以来, 就开始逐渐的迈入信息时代,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也应该对数学知识加以一定的拓展. 更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 这种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让学生开阔视野, 更能提高他们的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比如, 在进行“简单的统计”[2]这一课程的学习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网页设计来制定一个课程的计划: 首先, 制作一个十字道路上的交通场景, 让学生进行思考, “怎样才能概括出路口汽车经过的具体情况?”然后, 在页面中进行列表统计, 让学生自己动手统计并选择; 再次, 就是询问学生是否在统计表中得到了想要的信息; 最后, 教师就可以布置任务,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统计学的信息, 可以从各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我国各地区森林覆盖面积等等方面进行入手, 让学生自己整理并做出统计学图表. 在这样的课程内容中, 小学生不仅自主完成了一次学习并学到知识, 还了解到了统计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以此类推, 将低年级数学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 是对小学生培养相关能力的重要新途径.

3.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改革中, 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出来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3]的相关要求中, 对情感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概念, 其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周边产品”会这是衍生物, 情感教育才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目标. 学生在价值观、情感以及态度的培养, 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 而是需要时间的日积月累的. 传统的课程教学就是过于注重对知识的培养, 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教育. 而这种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 就要从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做起.

比如, 在进行“统计”的学习之前, 教师应该从网络上或者是亲自去拍摄一段关于环境污染的录像片, 然后在课程开始之前在班级内播放. 小学生在观看了影片之后就会对了解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教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引出“统计”的学习内容, 在学生基本掌握统计的方法之后,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留下作业. 让学生统计家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 学生在经过收集处理之后, 就会了解其中的危害, 从而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 我国小学低年级的数学课程改革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而在21 世纪的今天, 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不仅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让学生多掌握一些课本中不存在的数学趣味知识, 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应用. 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还能为学生日后成为智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之福.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应用研究课题成果[J].科技视界, 2013 (6) :135.

[2]张小丽.王勇.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以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20) :83-85.

8.现代数学基础课程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课程 融合教学 能力培养 价值增值

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全文刊载了《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报告中指出: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部分,在我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教育被公认为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层次,是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产生的办学模式。高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具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素质,其次具备在职业教育中掌握的就业技能。另外,还需要积累高等教育中的文化知识底蕴。当前的高职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类型和社会需求间的系统性偏差,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必然导致课程模式的变革。因此,本文将基础课程改革与专业课程建设提到同样的高度做并行研究,以能力本位思想为主要目标,二者合理融合,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对基础课做研究,使其课程设置既体现一般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的要求,又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并兼顾生源文化基础及其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实现学习价值增值。

一、公共基础课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过度强化专业课程学习,弱化公共基础课作用

在职业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由于对基础教学重要性认识缺失,加之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强化专业教学而忽视基础教学现象,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由压缩基础课,使学生原本薄弱的文化基础知识更加贫乏,人文素养缺失。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的铺垫与支撑力度不够,最终会影响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再提高,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更降低了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可度,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自成体系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公共基础课改革滞后,教学未脱离学科体系,没有真正把高职教育理念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如数学、计算机、英语不能与各专业的教学做有效衔接与扩展支撑,教学内容未及时删减更新,造成教育资源与教学时间的浪费。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

随着高职院校单招生比例不断增加,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普遍薄弱,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较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其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影响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随着WIFI全面覆盖,网络交流的更新与发展,反衬教学方式的单调,师生互动贫乏进一步加剧了讲台上与讲台下的距离。因此,教学方式与沟通手段的改革日益凸显。

二、公共基础课不同侧重点改革的思路与创新

(一)基础课程改革要有不同侧重点的结合专业任务需要做实践化教学

以数学课教改为例,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数学教改一直是难点。数学的教学体系应该由“理论系统”数学逐渐转化为“应用系统”数学,无论高等数学或初等数学,只要适应专业需求,就要结合专业特色与专业课老师作区别化的共同教学,以专业项目工作过程做背景,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软件优势,协助专业教师解决项目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成为专业技术的支撑,既融入专业,又形成应用领域的实践教学,在应用中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

数学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的实际工作中表现更为突出。一个只会焊接和调试线路的学生,与一个既会焊接调试,又能用数学软件快速解决必要计算,懂得其原理并能加以解释,甚至有创新想法的学生,质量和水平显然不在同一个档次。缺少了“必要的理论”“系统的知识”“必要的定量计算”,就不是高等教育。高层次的操作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数学水平。目前,高职院校间举办大量的技能操作竞赛,数学水平的高低是不可回避的内容。可以预见未来的高职院校一定会举行专业化的应用数学竞赛。因此,有条件、够水平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率先重视数学课的改革与发展。

(二)基础课程改革要有专业特色、新颖实用,紧跟专业发展前沿领域

以英语教改为例,针对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开展特色化行业英语教学,如汽车工程系做汽车行业英语,开阔汽车领域的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先进销售策略等;经济管理系做涉外会计英语、国际贸易英语,紧跟专业领域世界发展变化。诸如此类,既可以锻炼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又开阔专业领域的视野,学以致用。

以计算机教改为例,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但多数高职院校教学依然局限于基本操作及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应试教育,教改严重滞后于其发展。因此,学生的职业背景来设计和规划计算机课程,依据专业领域前沿需求,讲授以应用为目的的计算机课程,如土木工程系需要学习的公路CAD,数学配合学习MathCAD,结合专业课及就业岗位需求,做新颖实用的前沿化教学改革。

(三)基础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需求及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展开

狭隘、陈旧的教育观点认为基础课只为“为专业学习服务”,忽视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更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就业指导课多为高职院校的新开课,是一门引自于国外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正如一位改革者所言,“学校生活应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而这种职业应该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学校必须帮助学生理智地选择职业,并使之有目的、有准备、有洞察力地开始其职业生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欠缺,开展较为零星,这一课程可作为基础课的延伸与实践,推进高职院校基础课的改革步伐,使课程建设趋于多元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专业理论学习提供扎实的文化基础;满足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更对人才文化素质的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文化准备;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促进二者和谐发展,更好地为培养“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强大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M].北京,2013(5).

[2]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56).

[3]张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1).

课题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040311。

作者简介:

董蕊(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数学与计算机应用。

9.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 篇九

通过中国知名企业的成功,浅谈企业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竞争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那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成为常胜将军,企业长久的动力怎样获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维也随时随地在更新,企业管理也相应的进行着更新与换代。所以,继续学习和深化企业管理势在必行,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电子商务已经走向一个全新时代,在陈旧传统的科学管理模式已经被遗弃的情况下,现代企业管理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运营模式,因此,抛弃陈旧传统的思维接受全新的人性化、系统化管理理念,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关键字:企业管理模式人本模式 竞争模式企业文化

一、中国知名企业的成功

(1)联想(lenovo)集团

联想集团自1984年创办以来,由当年中科院计算所2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发展到2008年,联想度已跻身全球财富500强, 销售16,788(百万美元)。凭借其优先的技术、易用的功能、个性化的设计及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占据着中国电脑市场份额的第一位置,并在2005年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标志着新联想已经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IT巨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联想集团提出的“大船结构”管理模式,使集团产生了1+1>2的总体效益。“大船结构”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指挥,分工协作”,具体包括四层意思:

1.集中指挥,统一协调

公司以开发、生产,经营三大系统为主体,围绕这三大主体,公司设置了一个决策系统,一个供货渠道,一个财务部门,实行人员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管理、根据市场竞争规律,企业内部实行目标管理和指令性工作方式,统一思想,统一号令,接近于半军事化管理。

2.实行“船舱式”管理

公司按工作性质划分了各专业部,比如业务部下设汉卡、微机、网络、小型机、CAD工控、软件、资料等专业部。实行“船舱式”管理,任务明确,流水作业,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按劳分配,调动职工积极性,体现企业主人翁地位。

3.实现制度化管理

从1998年起,公司开始完善各种企业管理制度,比如财政制度、干部聘任制度、职工培训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着力进行规范化企业管理,为创建大规模外向型企业做准备。实现制度化管理,使各“船舱”衔接起来,既要提高各自的工作效率,又要顾及整体目标和利益,制度化管理使企业不但有了强大的动力机制,同时也建立起一套企业约束机制,以保证企业正常高速运转。

4.实行集体领导

董事会下设总经理(总裁)室,总经理室四名成员,两个在香港,两个在内地,实行统一指挥。由于领导班子成员有共同的理想、共同感的思想基础,有配合默契,使总经理一般人成为公司的坚强核心,在职工面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并保证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避免

在竞争中产生失误和失利。

(2)海尔集团

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中国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

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截至2009年,海尔集团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6万人。2009年,海尔集团全球营

业额实现1243亿元(182亿美元),品牌价值812亿元,自2002年以来连续8年蝉联中国

最有价值品牌榜首。

海尔的成功与其独特的管理模式是密不可分的,从1990年初开始实施“日事日毕、日

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到1998年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再到200

5年底开始实施基于“人单合一”的T模式,海尔管理模式就在于管理的不断创新。.OEC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OEC管理模式由三个基本框架构成: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机制,这三

个体系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OEC管理模式的核心: 将对结果的管理转换为对瞬间状态的控制、对过程的管理,以达

到精细化、零缺陷。

2.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

市场链主要是指将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在集团公司的调控下,把

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等的买卖

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把外部市场订单转变成一系列的内部市场订单,形成以“订单”为中心,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互相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以市场链

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是指把市场链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机集成,以“订单”为凭据,重新整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在OEC管理平台上形成每一个人(流程)都有自己的顾客,每一个人(流程)都与市场零距离,每一个人(流程)的收入都由“市场”来支付的管理运

营模式。

海尔的市场链流程再造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以流程再造、机构重组、资源整合为主的市场链流程再造

1998年9月,海尔开始市场链流程再造。2000年底,确立了市场链的工作流程,整合了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形成了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运行的市场

链流程再造。

第二阶段是以开展全员参与市场链并成为创新的“策略事业单元(SBU)”为主要内容的市场链流程再造。

从2001年开始启动,以扁平化、网络化和即时化为原则,以物料耗用表为基础,以订

单为中心,实施全员的市场链的工资,使每个员工成为市场链的一环,将订单的目标变成每个员工的预算目标,同时为每个员工提供创新的空间,使之成为不断创新的SBU。

3.基于人单合一的海尔T模式

2005年12月26日,海尔正式启动了国际化品牌发展战略阶段。为创造全球化品牌,海尔推出了人单合一的T模式。

人:自主创新的SBU单:有第一竞争力的市场目标

人单合一模式三部分:“人单合一”“直销直发”“正现金流”。

T模式是保证“人单合一”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

T模式的四个含义为:Time,是时间要准时;Target,是目标,要有第一竞争力的目标;Today,是日清,即每天的工作要日清日毕;Team,是团队,市场目标是由SBU团队来完成。

T模式目标:在市场目标和时间的约束下,通过SBU、OEC等方法的集成实现整个运行流程的优化改进。

二、企业现代管理模式

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组织其资源、经营生产活动的基本框架和方式,典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方法有: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资源计划(MRPII)、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ean Production)、按类个别生产(OKP)、优化生产技术(OPT)、(SCM)、企业过程重组(BPR)、敏捷虚拟企业(AVE)等等。先进企业管理模式是实现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

五种企业管理模式

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牵因为制度化管理比较“残酷”,适当地引进一点亲情关系、友情关系、温情关系确实有好处。甚至有时也可以适当地对管理中的矛盾及利益关系做一点随机性的处理,“淡化”一下规则,因为制度化太呆板了。

1.亲情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

利用家族血缘关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即内聚功能,也就是试图通过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我国亲情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创业时期对企业的正面影响几乎是99%,但是当企业跃过创业期以后,它对企业的负面作用也几乎是99%。这种管理模式的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信用体制及法律体制还非常不完善,使得人们不敢把自己的资产交给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使用,因而不得不采取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

2.友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在企业初创阶段有积极意义。在钱少的时候,也就是在哥们儿为朋友可以而且也愿意两肋插刀的时候,这种模式是很有内聚力量的。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是企业利润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哥们儿的友情就淡化了,因而企业如果不随着发展而尽快调整这种管理模式,那么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很快衰落甚至破产。

3.温情化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更多地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很快地发展。在企业中强调人情味的一面是对的,但是不能把强调人情味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最主要原则。人情味原则与企业管理原则是不同范畴的原则,因此,过度强调人情味,不仅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且企业最后往往都会失控,甚至还会破产。

4.随机化管理模式随机化管理模式

在现实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之所以把独裁式管理作为一种随机化管理,就是因为有些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很独裁。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发生在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即政府机构可以任意干预一个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最后导致企业的管理非常的随意化。

5.制度化管理模式

所谓制度化管理模式,就是指按照一定的已经确定的规则来推动企业管理。当然,这种规则必须是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同时这种规则也是责权利对称的。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基础,适当地吸收和利用其他几种管理模式的某些有用的因素。

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把社会上闲散的货币和分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资经济实体。通过建立股份公司完成资本联合,实现集资的功能。

②有利于资本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通过市场交易,使资源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流动,达到资本的优化配置。

③有利于形成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并有利于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两权分立和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将促进企业明确职责分工,形成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也有利于经营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促进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④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题明确,有利于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投资主题将由国家单一投资向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联合投资发展,谁投资,谁收益。

四、几种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

一、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的实践,来锻炼人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

人本管理对组织结构、组织形态、组织体系营运的最本质要求就是要充分发挥组织中所有成员的聪明才智,以保障组织整体的高效能。通过果断、足够、合理的授权,使组织趋于扁平化,达到集权和分权的平衡和适宜,有助于获得组织的理想的权力结构。组织修炼的重要一环是优化组织政策的设计与营运,这是组织发展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组织往往通过塑造组织文化、锤炼工作团队、确立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与适宜以及沟通与交互作用的营运机制来实现组织发展的。

二、以竞争为核心

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两个失败的企业做基石,而这些成功的企业都是踏着失败企业垒成的基石站起来的,所以企业只有保持竞争的姿态,在不断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才不会成为别人的垫脚石,管理者必须以竞争为核心是每一个管理者都知道的,但必须对竞争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的掌握竞争的涵义,因为人们犯错误或做错事,往往是由于他们对问题没有全面深刻的了解与分析,当管理者树立以竞争为核心的思想时,必须保持冷静警惕的头脑,冷静地分析问题,随时发现问题。管理者首先必须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实力,并且全面地、周详地调查别人。

只有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长处短处,才能扬长避短,使自己少犯错误,而自己多一次错误就是多给对手一次机会,当失误太大时,就有可能被对手击倒。当为了应付别人的竞争,必须完善发展自己,这时你便需在人才、资金营运、工作效率等方面做一次提高。选取优秀人才,建立全新的财务制度,简化组织机构,使自己的企业达到少而精,富于竞争力,当要与别人竞争时,必须增强自己的实力,此时就必须采用量、本、利的方法,减少成本,提高销售,同时,要密切注意对方的行动,善于捕捉对方的失误,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地思索,时刻保持竞争的心态,才能战胜对方。

三、适时而变,战略的管理思想

在管理思想中,必须树立适时而变的战略管理思想,因为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下都会显现出不同的属性,我国企业的许多先进管理者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时,只是盲目的按部就班,不知道灵活应用。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倒使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在学习别人企业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要根据时代的变迁,环境的改变,对象的改变,随时调整自己的部署,这样使自己始终如一,保持领先优势,在企业的决策过程中,要将“战略”这一词深深印入脑海中,使管理者从全局、从长远的角度分析思索问题。

因此在学习管理这一方面我们必须学习如何生产管理方法,即学习管理方法的根源——管理思想,拨开各种管理方法的外罩,学习里面的最本质的东西,这是因为管理方法是活的、是多变的,而管理思想是死的、一成不变的,学习死的东西总比学习活的东西更实用、简单。但在运用的过程中,管理方法是死的,而管理思想是活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基本辩证统一的方面。活的思想可以产生多种管理方法,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想出比西方的管理方法更好的方法,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赶超别人。

五、分析东西方管理模式的差异

1.西方管理模式的本质是个人本位下的“制度管理”

西方文化认为人性本恶,形成了以法律保护个人权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表现为与个人本位取向相一致的“工作分析”、与薪酬系统挂钩的“岗位评价”,明确界定各个岗位的岗位职责与职位价值,这是组织分工的价值观依据,也是科学管理在西方的本意。

个人本位下如何实现合作?个人在群体、组织中形成合作的条件,体现为外在规章制度明文要求下形成的“他律”。即使表现在道德上也是如此,尽管康德说过:“使他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令”,但是西方道德经过宗教改革后的含义,是指超越于个人之上的、只对上帝与法律负责的义务;激励力量主要来自个体成就感。

2.东方管理模式的本质是群体本位下的“文化管理”

东方文化认为人性善,形成了群体本位价值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经验是,集体奖励的激励制度、重视团队合作、更易出现员工公民行为等。

个人在群体、组织生活中的合作,是以人们信仰的强势企业文化为核心,根据各自所处位置与身份“自律”为主的控制方式。中国文化下的道德自律与西方的道德自律不同,是对群体中的他人负责,而不是对神(或者规章制度)负责;激励力量主要来自以个体在所属群体中的相对位置为标志的公平感和荣誉感。

美国管理学家敏锐地认识到造成管理模式差异的文化差异,是造就日本经济奇迹与日本企业竞争力背后的原因,提出了管理学中的“企业文化”理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在主要的约束与激励力量上,与西方企业存在明显差异。

3.日本企业管理经验的文化实质

同为受儒家学说影响的文化,虽然中日之间在核心文化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中国文化以仁为本,日本文化以和为本,但都属于群体本位的文化模式。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原则要求的做法,这些做法值得我们仔细分析、思考与借鉴。在日本企业管理内部,有质量圈活动、工作小组、全面质量管理、集体奖励制度等;在市场上,有大企业与小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结盟与共好。以上现象都是与日本的群体主义

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管理活动与组织形态,形成以群体为形式的竞争主体。在最为知名的日本丰田生产模式中,无论是领导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还是培养员工自下而上追求精益生产的自觉主动精神,没有凝聚在强势企业文化之中的群体本位价值观支撑,难以实现持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这也是丰田生产模式在我国企业学习借鉴过程中效果不佳的原因----只学流程,没有文化支撑。

这种以群体、集群为单位的市场竞争主体及其相应的企业生产管理模式,要比单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大得多。后来出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其实质是为了解决丰田生产方式在企业内部推行所受到的外部制约,以拉式生产、订单生产、柔性生产为核心,将准时生产、订单生产思想扩张到整个供应链条,以纵向企业联盟形式参与市场竞争,体现出很强的东方文化色彩。在我国成功的经验是浙江温州地区民营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既与温州商业文化中重视、相信地缘合作有密切关系,也推动了温州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4.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出路是坚持群体本位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属于群体主义文化下的文化管理。单个企业成功的例子是海尔管理模式,支持了海尔20几年的高速成长壮大,对海尔管理成功经验的具体分析,在《海尔企业文化的结构、功能分析与启示》一文中有所总结;温州企业之间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是供应链上企业联盟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的例子,都是以群体主义价值观为文化支撑而形成的。

日本企业将工业工程理论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丰田生产模式。中国企业也需要在学习外国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中,结合自己的文化特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学习借鉴欧美与日本的企业管理经验过程中,应注重以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对日本管理经验的吸收;重视以文化管理思路促进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将群体本位价值观与西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

六、结语

现代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中的重要元素,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凸显。西方企业管理既有优势也有不足,所以有必要在学习西方企业管理的同时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管理理念,倡导得民心者得企业的管理思想,对企业进行科学化管理。

10.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篇十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以马列主义语言学理论和国家的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汉语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语法、修辞、语言运用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节,循序渐进。每节后均附有思考与练习,习题内容包括巩固性的、综合性的、启发性的,它是教材的组成部分。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是《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学习指导书》。前者为编制音像教材、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后者对《现代汉语》的重点、难点作了阐述,并根据教学要求适当增补了一些内容。另外还有与主教材相配套的《现代汉语综合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消化教学内容。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共6学分,以录像授课方式为主,录像课共36课时,其中绪论1课时,语音6课时,文字4课时,语汇7课时,语法10课时,修辞4课时,语言运用4课时,另有4节期末复习电视辅导课。

四、教学建议

(一)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讲清知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讲解知识时,多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分析实例时多联系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

(二)现代汉语讲的是语言的断代的知识,有些内容的讲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历史发展,如声调、文字结构、词义,补充讲授应适当。

(三)启发学生多观察语言现象,发现语言事实,把不自觉地掌握语言规律变成自觉地掌握。

(四)重点在分析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不在术语上纠缠。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应以教材说法为准,切忌将个人观点或其它教材观点强加于学生,以免影响教学。

教学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其作用,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概念,了解汉语的特点和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学习方法有明确的了解。

一、语言和语言学

语言是语音语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二、口语和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有不同的风格。

三、普通话和方言

(一)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在近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白话文学的流行和“官话”的推广促进了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二)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与方言的辨证关系。其中尤其应注意弄清为什么以北方话作基础方言。

(三)现代汉语七大方言的基本情况:代表城市、通行的大致范围。

四、现代汉语的特点

通过与古代汉语和印欧语系比较来认识。

五、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

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意义、标准以及推广。

六、现代汉语课程的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章 语 音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现代汉语语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的特点,能分析和拼写普通话音节,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什么是语音

二、语音的性质

语音四要素的作用。人体发音器官的构成及作用。社会性质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三、语音的单位

注意区别音素与音位、声母与辅音、韵母与元音。

四、记音符号 第二节 声 母

一、声母的性质

辅音声母的特性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二、声母的分类

声母可以按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来分类。第三节 韵 母

一、韵母的性质

韵母的特点和结构。

二、韵母的分类

(二)按内部成分分类,韵母可分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注意单元音的发音及复韵母音色的特点。

(三)按韵头情况分类,韵母可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合称四呼)四类。

三、押韵

第四节 声调

一、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二、调值与调类

三、平仄 第五节 音节

一、音节的结构与特点

二、声韵调的配合关系

三、音节的拼读

四、音节的拼写 第六节 音变

一、轻声与儿化

二、变调

变调是音节连读产生的声调变读现象。

三、语气词“啊”的音变。第七节 方音辨正

一、声母辩正

二、韵母辩正

三、声调辨正 第八节 语调

一、语流的平曲升降

二、词语的轻重快慢

三、语句的停顿

第二章 文 字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文字的性质、汉字的特点,了解汉字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汉字结构的特点,了解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加深对现代形声字的认识;理解国家的文字政策,提高用字规范的自觉性;熟练地掌握几种常用检字法。

第一节 汉字的特点

一、文字的性质

文字符号包括能记和所记两个方面。

二、汉字的特点

三、汉字音义之间的关系

汉字音义之间有多种复杂的关系,于是出现了多音字、多义字、同音字等。

四、汉字和汉语的关系

第二节 汉字的字体

一、汉字的起源

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

汉字字体主要有篆书(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六国古文和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包括行书)四种。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三、汉字的简化

简化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注意简体字与繁体字的特定含义,正确对待简体字与繁体字的运用。

四、现代汉字印刷体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

一、汉字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由于古今汉字的形、声、义的差异,很多汉字已不能用造字法来分析。

二、汉字的结构单位

汉字的结构单位包括笔画、偏旁、部件三种。

三、独体字和合体字

第四节 形声字

一、什么是形声字

二、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三、形旁和声旁的局限

第五节 汉字的检字法

一、汉字检字法的作用与局限

二、几种常用的检字法

熟练掌握部首检字法、音序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笔画检字法。第六节 汉字的规范化

一、汉字的标准化

汉字的标准化就是给汉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便应用。

二、纠正错别字

了解产生错别字的原因,掌握纠正错别字的方法,正确书写汉字。第三章 词汇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词汇的构成,对现代汉语丰富多彩的语言材料有系统的认识,对语素、词、熟语的性质、特点、类别有明确的了解,掌握词义的特点,能分析词义,能辨认词与词的多种意义关系,正确运用词语。

第一节 词汇概说

一、什么是词汇

二、语汇的构成

语汇由语素、词、熟语三个层次的构成。

三、语汇的学习

第二节 语素

一、语素及其同音节、汉字的关系

二、语素的切分

三、语素的分类

语素可以从语音、位置、功能角度分类。

第三节 词的构造

一、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现代汉语的词以多音节为主,并呈双音化趋势发音;不同音节的词配合运用,能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单纯词与合成词

三、简称

第四节 基本词和一般词

一、基本词

基本词具有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三个特点。二、一般词 三、一般词的来源

一般词包括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等。第五节 词义

一、词义及其特点

二、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

词义同语素义有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情况。

三、词义的派生

(一)本义和派生义

(二)词义派生的方式

(三)单义词与多义词

四、词义的发展变化

词义的发展有扩大、缩小、转移几种情况。第六节 同义词和反义词

一、同义词

同义词的类别、形成。同义词的辨析。

二、反义词

三、反义词的类别、特点、作用。

第七节熟语

一、成语

了解成语的特点、来源、构成形式及运用。

三、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第四章 语 法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词类、短语、句子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语法现象的能力,特别是辨别异同和辨别正误的能力;掌握汉语语法规律,从而提高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水平。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

语法有多种含义

二、语法系统

语法系统不同于语法学系统。

三、语法学习

语法学习的重点在区分语法事实上的异同,辨别表达上的正误。

第二节 词的分类(上)

一、词类划分标准

词的分类标准是语法功能,即根据词的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和组合功能来分类。

二、词的语法类别

现代汉语的词从语法角度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十三小类。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

四、数词和量词

五、副词

了解副词的特点及与形容词的区别。

六、代词

代词的类别及代词的活用。

七、划分词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三节 词的分类(下)

一、介词

介词的语法特点。常见介词的用法。

二、连词

连词的功能特点。常见连词的用法。

三、其它虚词

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的特点。

四、词类的辨析和词性的辨识

五、几组词的用法分析

第四节 短语

一、短语的类别

短语从结构上分为十四类,从功能上分为三类。

二、短语和合成词的分类

三、短语的层次分析

熟悉短语的切分原则,掌握直接成分分析法,能熟练地分析短语的结构层次关系。

四、短语中的结构助词

第五节 句子和句子的类别

一、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具有表述性特点。

二、句类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三、句型

(一)主谓句

(二)非主谓句

四、句式

掌握把字句、被字句的构成特点。第六节 单句分析

一、句子分析和句法分析

二、主谓句的分析

三、析句应注意的问题

四、句子的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

五、句子中常见的语法问题 第七节 复句分析

一、什么是复句

二、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

三、关联词语

四、复句的类型

五、多重复句

六、复句的紧缩

第八节 语气和口气

一、什么是预期和口气

二、语气词

三、疑问句

四、口气种种

第九节 标点符号

了解标点符号的类别和用法,对标点符号的规范性与灵活性有深入的认识。

第五章 修 辞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修辞的基本要求和修辞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修辞手段的特点、作用,并能分析修辞现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提高语言运用技巧。

第一节 修辞概说

一、什么是修辞

二、修辞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词语修辞

一、同义词语和反义词语

二、上下词语和模糊词语

三、列举和统扩

第三节 句子修辞

一、句子的安排

二、句式的选择

掌握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口语句和书面语句的特点及运用。

第四节 常用的修辞格

一、辞格及其作用

二、常用的修辞格

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双关、仿词、反复、换算、设问、对偶、排比、层递等辞格的特点、类别以及运用。

三、修辞格的配合 第六章 语言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语言在交际、信息传递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对语言及语言运用的巨大影响,认识语言表达和理解同角色、语境、文化、语句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语言运用――表达和理解的水平。

第一节 语言与交际

一、语言运用与言语交际

二、交际角色

弄清交际角色及与语言运用的关系。

三、交际环境

语境对语言运用有重大影响。

四、交际类型和语体

第二节 语言与信息

一、语言运用与信息传递

二、句子的解释因素

句子的解释因素包括句内因素和句外因素。

三、句子的理解策略 第三节 语言与文化

一、语言运用与文化渗透

二、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言语的文化制约

(一)文化制约着交际角色的言语

上一篇:建筑工程法规论文下一篇:小班语言活动儿歌—跳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