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2024-09-13

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精选10篇)

1.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篇一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我们教师每天每节课都在评价,“回答的很棒、表现不错、你进步了”。可是作为教师,你是否真的了解学生的心,你是否知道学生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需要的不是这样廉价的鼓励,而是心灵的呵护;他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简单的评价,而是精神的抚慰。我认为,教师的评价应当诚恳、饱含真情,通过丰富的评价语言,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挥。下面我就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评价,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鼓励语言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我常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读好。”“下一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你的回答太棒了,老师都没想到呢?”“你的拼音写太漂亮了!”“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样的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

在一次拼音拼读中,我们班的一个小女孩,拼音掌握不是很好,但却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我便点她读了几个拼音,读得很不好,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读错。于是,我说:“你很有勇气,老师很高兴看到你举起了自己的小手,但有几个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师示范读)你愿意再读一遍吗?”生又读一遍,拼读情况好多了。“你读的有进步了,声音要再响亮些,让每个人都听到就更好了。”孩子又很乐意地读了一遍。读的真好,掌声送给你!”我带头鼓掌,孩子开心地笑了。这样带有鼓励性、欣赏性的评价,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我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我相信在我这种评价下,我们的班的班级氛围会越来越和谐。

二、体态语评价,给予学生的肯定。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要有真情。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带着我们的一腔真情去唤起学生的真情,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三、书面语评价,融入老师的期待。

在平日的教学中,当我的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老师真喜欢看你的字呀!”当一个学生字写出田格,我会给上评语“你的字比之前又有进步了,如果都写在田字格里那就更漂亮了”。

四、“星星册”评价,发挥班级的民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我除了运用以上语言评价方式,我还给班级中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份星星册,让每个学生自己根据自己课堂表现给自己评“星”,小组间互相评,充分发挥班级中民主性,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体验到自己参与课堂活动的价值,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互相监督合作,是课堂小组合作实践有效性得到最大提高。

五、批评语评价,表达教师的期待。

批评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同样也是语言评价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

(1)期待式批评。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提醒或纠正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并寄于希望,如“你读得很好,如果声音能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请你再试一试!”

(2)关爱式批评。如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要采取当场点名批评的方式,可通过表扬好的学生促使该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运用机智的语言调整学生的状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3)启发式批评。课堂提问后,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如教师所愿,教师不能简单以“不对!再请一个同学回答”这样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答案。要在他们面临失败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启发,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态势,用科学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用智慧的评价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用艺术的评价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我想,评价有了爱的支持和智慧的滋补,一定会成为教育这门艺术中更绚丽的花朵。

2.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篇二

一、化学教育中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1. 有效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既包括教师的教, 又包括学生的学, 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但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的, 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依存于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理解教师的要求, 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品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 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

2. 有效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不同类型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发现高水平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 有利于加快青年教师向骨干教师、专家教师转变的步伐, 有助于加强教师职业行为的科学性、理论性、规范化和技术化,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影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 教师观念的陈旧。

化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以尽快地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在师生关系上, 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长、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培养者、引路人。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摆脱不了师道尊严的影响, 时时以一个管理者、领导者的形象自居和出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还没有切实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

2. 传统课堂教学思想的束缚。

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成了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忠实而有效传递的过程, 教师只是充当着既定知识内容的阐述者和传递者的角色, 学生只是既定知识内容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师生间、生生间缺乏交流与互动, 或者只有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上的交往与互动, 教学设计以书本知识为中心, 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忽视学生的起点, 因而, 教学活动仍构建在以教为中心的基点上, 而学总是围绕着教来转, 学生始终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接受学习。

3. 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因素。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以及自身修养等的不足, 尤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无效或者低效。因此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和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缺乏智慧的教师, 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

4. 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有效性的影响。

学习氛围紧张, 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贯穿始终, 学生无权、也无机会畅谈自己的观点, 没有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与信心。长此以往, 化学学习兴趣减弱, 学习动机不强, 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5. 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对教学有效性的影响。

很多学生虽然有学习的愿望, 但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课堂参与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对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认识不够、技巧掌握不娴熟, 造成有热情无实质, 影响课堂参与的深度, 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三、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1. 化学课堂时间的有效管理。

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赖于课堂时间的管理, 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最有效的成果。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坚持时间的优化意识, 注重时间策略的管理。如何将教学环节安排得紧凑而有序, 衔接得自然而又顺畅, 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工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避免在某环节的进行中突然转移话题。比如在讲解或演示实验的环节中, 突然停下, 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 这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

2. 保持课堂容量, 提高知识有效性。

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信息、加工信息, 不断完善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 环节松散, 学生思维缺乏深度,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 课堂时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信息量过多, 信息密度过大, 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不到满足, 也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和时间的有效利用。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做细致分析, 保持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此外, 教师要精选课堂知识, 摒除陈旧的知识, 让学生接受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 以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无用知识导致无效劳动, 从而浪费极为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

3. 化学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化。

化学课堂的阵地是指教室、化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家庭实验场地等教学场地。化学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场地和教学用具。传统的秧田式纵横格局是班级授课制的产物, 适合大班教学, 便于维持秩序, 但往往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一般来说, 从学生参与和教师管理的角度看, 教师更易与坐在前排和中间的同学互动, 这就需要采取措施保证活动区域涵盖全班同学。教师只要有可能就环绕教室走动, 和坐得远的同学进行眼神交流, 多与后排和边上的同学交流。

4. 关注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 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 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长期以来, 教师在教学中较少地考虑学生的需要, 而将注意力较多地放在自己如何教的方面, 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则要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 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 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 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能力。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5. 重视情境教学。

情境是形成学习内容的具体背景, 学习情景具有真实性、针对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学过程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能否主动投入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情景设计不提供现成的知识, 需要学习者自己去建构,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激发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探究活动,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1. 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学校的教学管理层应该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让课堂教学评价真正融入到化学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成为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工具, 并且作为一种常规活动出现在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当中。学校需要对教学时间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分配, 在保证化学教师正常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 积极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2. 明确评价目的, 发挥评价功能。

学校的管理工作者和化学教师首先就应该明确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 在对评价功能做出清晰定位的情况下来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固定的评价模式未必适合不同情况的学校和教学, 所以, 我们应该开创出适合自己学校学情、符合教师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 加强教师教育理论培训。

在各种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 教育部门应该尽可能多地给教师提供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机会。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学习不仅能帮助化学教师形成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还能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更主要的是对于教师的化学教学有最直接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4. 化学教师应增强学科意识。

化学教师应该对所教授的化学有明确的学科价值定位。教师不仅要理解什么是化学, 还要清楚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更要知道化学对于学生意味着什么。只有将对化学的认识转化为自己深层次的理解时, 教师才能够把握化学课堂的重心以及从哪些角度评价一节化学课, 同时教师会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提高而进行化学教学。

5. 提倡教师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我们应该大力地提倡化学教师自己进行评价和反思。因为, 教师对化学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反映和表现有最准确的把握, 而且也更清楚自己的教学哪里是成功的, 哪里是出现问题的。教师经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不仅有利于自身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发展, 关键的是能促进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德玉, 吴支奎.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2]范杰.化学教学论.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篇三

一、评价主体双向化

1. 正确的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从而自我提高的过程。

在教授歌曲《金孔雀轻轻跳》中,我在拓展练习中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 姓名2. “我”表现的孔雀美丽吗?3. 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通过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优美歌声,体态律动,器乐伴奏等多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记录,学生对自我的表现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充满信心。这种评价方法在低段的课堂教学中就应逐步建立。

2. 积极的学生互评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要“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演奏作出简单的评价”的要求。同学之间的评价能够增进彼此间的交流,提高自我审美、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进行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小组表演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评价内容的:1. 小组名称2. 表演投入3. 合作默契4创作有新意5. 为什么?备注:好—☆☆☆,中—☆☆,差—☆。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建立了他们自己一定的评价标准。同时通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孩子们开始能以欣赏的眼观去评价,态度显得积极主动,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还能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激发了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3. 平等的师生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如教授《幸福快车》这首歌曲时,有位学生跟我说这首歌原来是首英文歌曲,歌名叫The Walkers《Sha La La La La》,后来由徐天填词,张宏光编曲孙悦翻唱的,我马上对他说“你的知识面真广,比老师强,谢谢你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知识点!”还让全班同学给予他赞扬的掌声。师生互动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二、体现评价过程的生动化

1. 把握评价的良好时机

评价贯穿音乐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时机的把握尤为重要,在适当的时候,找准教育契机进行评价,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收获。

(1)把握评价激励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言行,随时扑捉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适地的鼓励、评价。学生从教师及时的评价中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了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2)把握评价引导时机

音乐是一门非语义学科,正如“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音乐留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如学习歌曲《小企鹅》时,教师加了一个为歌曲进行舞蹈创编的活动环节,学生们踊跃参与活动,个个都化身为可爱、调皮的小企鹅了,最后,凡是参与创编活动的学生都得到了奖励,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

2. 彰显评价的语言艺术

(1)表扬语言——生动具体

评价学生时教师应将一些具体词汇放入其中让学生清楚“好在哪儿,怎样好”就会大不一样。如“你唱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音唱准就更好了”“你的动作真优美,像只美丽的小孔雀!”“你的思维真敏锐,提的问题很中肯!”……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认可,内心倍感自豪,而问题的具体化,也让学生可操作,有的放矢地改正,从而信心倍增。

(2)暗示语言——恰当得体

音乐活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面含微笑用亲切期待的目光注视他,轻轻点头以示鼓励,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表达对他精彩表现的赞赏。这些都会给孩子们以激励的作用。

(3)批评语言——幽默委婉

海茵兹·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例如在学习《踩雨》这首歌曲时,学生在用铃鼓为歌曲伴奏时演奏得大声而有力,看到此景,我先用手捂住肚子作痛苦状,然后用伤心而疼痛的口吻说:"唉,今天的铃鼓可挨了一顿狠揍,看来回家要贴膏药和服止疼片了。"听完后,同学们哄堂大笑,可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随即都减轻了演奏的力度,伴奏的效果也好了很多。实践证明,幽默委婉的语言让学生在一种积极的状态下改正缺点。

三、评价方法多元化

1. 鼓励为主,挫折并存

“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但鼓励、赞赏的评价中有些学生会产生骄傲自满的现象。而挫折性的评价,对于个别过于自信的孩子以挫折感,是促进学生进一步成长的评价。不过,在设置挫折评价时,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度的掌控。

2. 尊重差异,弘扬个性

音乐学科,学生天生的素质很重要,所以对不同条件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科学评价的关键。如学生学完一首歌曲后,我将学生的表现划分四个等次进行评价,A等:必须唱准音高节奏,还要表现出歌曲的情感,B等:基本能按音高演唱歌曲,C等:节奏或情感方面能表现好一项,D等:敢于演唱,针对他们的条件只要能按要求完成的我都给他们“优”,但有一个统一要求就是每位学生要“每次进步一点点”,这种有效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之,有效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器,是小学音乐活动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小学生身心特点来设计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评价,要采取丰富而且是多元化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价。

4.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篇四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是我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追求目标。下面谈一些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做法,求教于方家。

一、善于倾听是正确评价的保证

著名语文教育家周一贯说:“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由此可见,教师要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捕捉到来自学生的思维火花,并及时作出回应,热情、全面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加以有的放矢的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善于倾听直接影响到课堂评价的好坏,也直接决定了学生对老师评价的接受程度。

1、倾听学生求知的声音

小学生正处于求知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倾听他们的问题,逐一进行评价和解释。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有些问题在教学中师生共同给予解答,有的问题我鼓励学生向书本、课下收集资料中去寻求答案。这样这样就让学生在自主、轻松的状态下展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明。

2、倾听课堂中出现的“小插曲”

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现学生新奇的创意和意外的回答,教师需要花些时间耐心地倾听和询问,作出正确、适当的评价。及时地肯定性评价,缓解了课堂气氛,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倾听学生争论的声音

每一个学生都各有差异,各具个性,对于一些学习问题,他们也都有各自的见解。因而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则要用心地倾听,适时作出公平的评价,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善于运用语言艺术提高评价的时效性

语文课堂运用情感评价的过程是引导、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输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对于提高课堂评价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真诚地赞美学生

赞美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他们心灵深处却都隐藏着对自信心的渴求,赞美就是唤起学生自我意识的一剂“良方”。但赞美也需要讲场合、讲对象、讲分寸、讲实效,否则,只会让学生迷失方向,变得麻木,效果适得其反。归结起来,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引导中赞美。要从长远考虑,在肯定、夸奖的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引导和企盼,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出色。

(2)使赞美更具体。一些老师在赞美学生的过程中,往往简单的选用一些诸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言,时间长了,学生也习以为常了,提不起兴致。只有使赞美具体化、精细化、真实化,避免空洞乏味,才能让学生感到新奇和受用。

(3)赞美要恰如其分。善于区别赞美的广度和力度,避免夸夸其词、哗众取宠。如对成绩突出、进步明显的学生,应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表扬,使成绩有目共睹。这样既很有说服力,同时也可鞭策其他学生,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优点,教师则宜私下表扬,避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否则,有些学生会因一点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另外,还要忌赞过多,让学生学会“惜赞如金”。

2、讲究批评的方法

批评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同样也是语言评价艺术中重要组成部分,采取适当的批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

(1)期待式批评。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提醒或纠正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并寄于希望,如“你读得很好,如果声音能再响亮一点就更好了,请你再试一试!”

(2)关爱式批评。如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要采取当场点名批评的方式,可通过表扬好的学生促使该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运用机智的语言调整学生的状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3)启发式批评。课堂提问后,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如教师所愿,教师不能简单以“不对!再请一个同学回答”这样的语言来否定学生的答案。要在他们面临失败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启发,帮助他们取得成功。

3、运用幽默的评价语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课堂评价也是如此,想让学生在一种平等、宽松、愉悦的环境下自觉地接受老师的评价意见,就需要用幽默的评价艺术来做润滑剂。充满幽默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师生互动,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这里的“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辩论、合作等不同的沟通方式自主地调控评价活动,以获得情感评价的最大效益。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实现师生情感互动,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那么,如何将“互动”的理念贯穿于课堂评价的始终,这里有三个策略: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参与”是互动的基础,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和“互动”构成了实现情感评价的有效落脚点。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感性体验就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情感评价的效果也越明显。

2、变“失败”为“成功”,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表达出与学生亲密、友好、合作的意愿,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握一握学生的手、拍一拍学生的肩膀都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

3、生生互评,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采用同桌互评,四人小组评议的方式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教师评价相比,同龄人之间的评价更容易让彼此接受。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作业题,让学生采用同桌批改、四人小组互相批改的方式锻炼学生检查错误的能力,一些学生自己作业本上的错误检查不出来,但是对待他人的作业他们却不会放掉一点“蛛丝马迹”,在此过程中,学生互相“查漏补缺”,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作业本上常常出现学生的评语:“你能把课文中的词语运用到写话中,而且很恰当,真棒!”“这个比喻句很美,我要读一读”“你积累了这么多名言、好词、好句我要向你学习”等。就这样,学生的优点在互评中不断得到了肯定。在评价学生朗读课文时,出现最多的现象是故意挑毛病,找缺点,使被评价的学生感到很难堪、甚至发生争吵,读课文、发言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面对这种情况,教学中我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提出:“我们先说他们的优点在哪儿,然后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我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他读书声音响亮。”“她读得很有感情,但是掉了一个字,希望她以后能读得更好。”被评价的学生也能高兴地接受其他学生的建议,并说:“谢谢你的鼓励,我以后会注意。”久而久之,学生对互相评价的认识提高了。知道评价对方时要先指出对方的优点,去鼓励对方,帮助他树立自信。然后再为对方指出努力的方向。现在朗读结束后,经常听到:“你读得很正确,如果声音再大点儿,就更好了。”“你读得很有感情,我要向你学习。”有的同桌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对方会说“让我来帮你。”慢慢地学生之间不仅学会了互相发现优点,还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方,去赞扬鼓励对方,而且自身在学习过程中也受到鼓舞,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对学习充满乐趣。

4、师生互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每次课堂教学快要结束时,教师可以留点时间给学生在这堂课上的表现做一次总结性的评价,同时,也请学生给自己的教学过程打分,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5.初中社会课堂有效评价的探析 篇五

【摘要】

课堂教学评价是社会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教师应该摒弃只重视教的单一性评价,而应着眼于学生学的方面,即以学定教,努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本文试从教学目标,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教学过程探讨社会课堂评价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内容方法

整体评价一堂社会课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而且要看学生学得怎样;不仅要有教师的出色表演,更要有学生的出色表现。因此,倡导以学定教新理念,构建初中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思路,有利推动初中社会课教学的创新。那么,如何具体实施这一评价理念呢?

新课标下的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过程,重在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感,即充分开动脑筋、充分表达学生的思想,倡导多角度思维、多主体和多层次的参与。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课堂教学。

在新课标中教师教学思想应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教师是促进者、指导者,应该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尽可能地去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结论的,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使学生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展能力的过程。

一、教学设计应体现学生的主动性

对新课程评价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教师仍然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要突出什么重点、要解决什么难点、怎样达成目标,都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课堂上学生怎么学、怎样读、怎样理解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走。有些课堂把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问”,提问多而且有些问题根本就没有任何价值。过多的提问怎么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研读课文,去独立思考和探索呢?最终教师所提问题变成了教师的自问自答。这样的课不论教师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堂,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核心是“传递”和“灌输”。因此,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不仅要在教学思想上“放得开”,而且要在教学行为上“放得下”。例如教授九年级《多彩的世界》一课,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中外典型区域的不同生活的特色比较,教师在出示一些不同区域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图片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化会呈现出多样性?在呈现问题之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立即开始讨论,而是先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开始小组交流互动,补充完善,归纳总结,形成小组合作的成果。这样做就保证了每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充分表述各自的观点,使人人都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在交流互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完善、共同提高。教师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将课堂的主动权充分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在生生互动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应体现师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师生双向互动,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诚地爱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提问,敢于发表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见解。有些课看上去学生思维很活跃,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事实上学生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不动脑筋,有的课看上去很热闹,但学生不是主动地动,而是被动地动,或者是没有思维地乱动,这样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因此,课堂教学评价不但要看学生表面的“动”,更要看学生内在的“动”。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动”是教师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使他们的情感、思想一直处于跃跃欲试的状态中,这种“动”才有实效。如在教学“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一课时,本人让学生分组讨论巴黎人民3次起义的时间、成果之后,教师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将3次起义作为整体历史过程串联起来或做必要的补充,以层层递进。仔细分析3次起义取得的成果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后得出:革命一次比一次成功、彻底,并且都巩固了前一次成果。再请同学回到标题讨论:为什么标题不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而是强调“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同时学生也得出了很多启示:如在今天的条件下人民要大力支持人民政府的活动;要从自身做起,从做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应努力学习,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特别有学生强调了要有现代公民意识,等等。这样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又张扬了学生鲜明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三、教学方法应彰显巧妙性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课堂教学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的精彩往往缘自于生成。例如,在执教“帝国新政”这一教学内容时,从隋炀帝挥霍无度、滥用民力、穷兵黩武,毁掉了大隋江山,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唐太宗李世民,你会从隋的灭亡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 “唐太宗李世明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暴君。”对于这个与教材无关的回答,教师首先肯定他是经过深刻的思考提出来的,颇有自己的见解;然后指出王权的本质是“归于一”,所以兄弟成仇,父子反目,是一种必然。直到今天,人们对李世民这个开辟了大唐盛世的君王,记住的是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勤政爱民、他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他开辟了一个大帝国。那么他到底有哪些丰功伟绩呢?从而引入新课的内容。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回答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这种生成性内容的成功处理,除了教师本身扎实的知识底蕴外,更须借助于教师的教学机智,从容应对,机智处理。

6.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的理念提出:课堂教学应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应成为师生生命中一段重要的历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互动,要和学生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沟通,要借助学生的学习成果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互动,动态生成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关键。

2、学生发展的需要

教师课堂评价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一种沟通与合作,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有效的课堂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的及时反馈和有效引导,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另外,教师的有效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课堂激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教师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用新理念指导备课,因为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才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反馈。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组织、应变能力,因为教师要把握评价的时机,确定评价的内容,选择巧妙的方式,这些都是瞬间就要完成的,都是对教师组织应变能力的考验。另外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助于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评价,有的形式简单,有的过于繁琐,有的是程式化,有的仅是单向评价等现状,因此我校确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作为研究的课题。其目的就是要让有效的课堂评价,激活师生的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同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我们人的智能实际上可以把它分为八类,比如说语言和修辞、数理逻辑、肢体的运动、音乐能力、个人的内省能力(个人的反省能力),还有人际交往的能力、视觉空间认知的能力,以及自然观察的能力。他认为人的这八种智能,实际上它是相对独立的,在每个人身上这八种能力本身它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表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那么有些人可能在语言修辞上造诣非常高,但在肢体运动上、在数理逻辑上可能比较差。我们在看待一个人的时候,可能不能够从我们以往对于这个智能的单一的理解来看待,而是要把这个智能分成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去看待。我们在评价我们的学生的时候,多元智能理论实际上就给我们很多的启发。首先就是我们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另外它还强调了评价的一个活动性,强调了活动当中来对人的智能加以考察。

2、建构主义思想

关于建构主义思想,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我们在加工,理解世界,在吸收知识的时候,他必须是基于自身的,而不是外来强加的。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输入产出的一个过程,实际上它是自己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就是提供给他建构这个世界的环境和平台。引申到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上面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始强调学生在评价当中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地位。另外还强调参与评价的依据和过程性评价。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身,对于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评价改革目标:“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种新的评价标准是对我们传统只注重学业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的变革,它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实施多元有效的课堂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并感受学习的乐趣。

2、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出色表现的肯定和喝彩,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3、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能促使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提高预设教案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厚自身的积淀。

4、多元有效的课堂评价,能促使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机:通过研究引导教师知道什么时候该评价,什么时候可以不评价;什么时候学生互相评价就可以,什么时候教师必须亲自评价。

2、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方法:评价是否有效决定教师评价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产生的效果。评价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如:激励评价、瞬间适时评价、期盼评价等等。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式。

3、课堂评价的内容:我们认为评价的内容也是有三个纬度的,教师评价的内容可以围绕知识能力层面,也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提炼,还可以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4、课堂教学评价的效果:通过分析评价的效果帮助教师反思自己评价中的经验和问题,从

而促进教师向更深层次研究。

五、研究的方法

第一,加强教研组老师的研讨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出研讨课等方式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

第二,采取录音回放、录像回放、邀请同伴评课、研究评价用语的有效性,提高实验教师的反思能力,并深入进行研究。

第三,发动实验教师和学生,收集有效的课堂评价用语,并做到资源共享。

第四,通过教学观摩互评的方式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展示,提高教师的

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第五,请专家引领,定期下校指导,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组建课题领导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2、搜集有关的评价资料,更新观念,确立子课题,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第二阶段:探索实践阶段(2009年1月----2010年8月)

1、通过调查问卷、听课研讨等方式研究有效的课堂评价。

2、进行阶段性总结,编写课题实验论文。

3、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1、现场会,进行实验成果展示。

2、录制示范课、公开课光盘。

3、汇报交流,出版课题实验论文、教案集。

七、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7.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篇七

一、课堂评价用语现状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课堂中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教师评价用语中存在以下问题:

1. 评价用语简单

现在的课堂中我们已经很少听到“你不行”“你怎么就是弄不明白”这样的评价了,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却听到了另一种让人担心的评价语言:“你真棒”“不错”“很好”。这些评价语言虽然能体现数学教师语言的简洁性,在低年级学生中频繁使用,可能还起得到一些功效。但是由于这种评价语的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2. 评价语言模糊

评价语言模糊的话,教师就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明确方向、辨别是非,更不能领悟学习方法。这样容易使学生的知识领悟模糊不清,造成知识上的盲区或误区,甚至让学生认为只要说出来就行了,固执己见,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3. 评价标准单一

调查中发现许多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仅仅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而这种单一评价只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并不能抓住契机,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进行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用语实效的策略研究

1. 评价用语形式多样化

总是用口头禅或拍掌齐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会越来越强。当然,学生也会对教师的评价反应冷淡,没有学习的动力。从儿童的心理角度来说,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可以采取多种评价的方法:

(1)口头语言评价机智多变。平时多阅读,数学教师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让自己的评价用语能常更换、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情、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让学生学而不厌,听而不倦。

(2)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语言和手势相结合能够帮助教师把话说得更明确、有力,还能帮助教师增加说话的形象性,强化语言的感情色彩,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表扬学生时,边拍拍掌、竖起大拇指、拍拍肩头、轻轻的一个拥抱等,更能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3)尝试用实物评价。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一定的实物奖励还是行之有效的。如一支小小的书签、一张教师亲手做的小卡片等,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

(4)结合学习内容或学生的特点,给予创新多样的评价。有一位教师在鼓励一位学生上课表现突出时,夸孩子会动脑筋,并“奖励”她自由选择数学课时的同桌,这令他兴奋不已,让其他同学也很羡慕。类似的方法还有“奖励”孩子免做作业,帮教师做事等。

2. 评价用语注重导向功能

一方面,数学较其他学科逻辑性更强,对于数学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并具有唯一性的答案,教师的评价语言一定要有的放矢、一针见血,在评价的总结中要明辨正误、理清事实、找出根本原因,给学生以清晰的知识导向。

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的思考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在数学课堂上呈现发散性的问题时,更要采用导向性评价。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观察剪出的图案或生活中的物体,能得出哪些结论?”对于四位同学的不同回答,教师的评价是这样的:生1能用语言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语言概括能力强。生2空间感强,能在学过的几何图形中正确选出轴对称图形。生3能举出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说明观察能力很强,热爱生活。生4的错误回答,教师单纯没有从结论是否正确去评价,而是从学习态度评价了生4,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 突显形成性评价

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这种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我们以往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语言经常是“对”和“错”的终结性二值判断,这样很容易误导学生,特别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对错相混的状态时,一个“错”字就可能使学生全盘否定自己的想法,掩盖了正确的闪光点。如:求长5厘米、宽5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表面积,学生列出5×5×10的算式,从结果上看肯定是错的,因为这是求体积的公式,而本题是求表面积。老师的一个问句:“你是怎么想的?”给了学生一个思维放飞的舞台:上、下底面面积是2个5×5,由于5×10可看作5×5的2倍,4个侧面就是8个5×5,因此共计10个5×5。在这个课例中,如果老师对这两个学生的回答只从答案本身去评价,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更不利于他们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对学生有效的学习评价。而教师过于简单、模糊、单一的教学评价,已经很难对学生起到激励和调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更具有教育性、激励性,评价方式应该呈现多样化。同时,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数学,教学,评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评价策略    数学基础    数学能力    学习过程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包括知识掌握、学习效果、情感因素等等,根据新课程精神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对”“错”等方式来进行,这样的评价方法在判断解题正误、比较学习差异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和指导性。在很多老师看来,小学生需要鼓励、肯定,而高中生就不需要这些东西。其实,即使是成人也渴望得到别人的鼓励和肯定。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做好评价机制,比如面带笑容肯定、翘起大拇指、加分、奖小红旗或是口头表扬,等等。在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营造宽松、和谐、幽默、民主、平等的评价氛围,构建好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多样式评价方式。学生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习惯、能力和品质等各方面都不能在评价中体现出来,而这些东西却正是学生学习潜力之所在。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指导方法,激发兴趣,强化动机;(2)积极引导,拓宽思路,自主创新;(3)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谈几点对学生的评价策略: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的评价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是这样说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把概念、法则、定理等归为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技能。其实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学生探究数学实际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进行,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并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

通过高中数学学习,学生应当掌握《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能力。在进行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要注重评价学生基本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要注重评价学生基本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解决繁、难、偏等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要求学校教育应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测试中加重能力评价方面的比重,做到测试的内容以能力为主、以知识为辅。小学生各年级段数学能力的发展既有连续性、一致性,又有差异性、独立性。进行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状况测评,要在考查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测验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等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侧重从数学思维角度去测试某些一般智力,从而提出意见,在根本上保证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其今后立足社会奠定基础。

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标准》十分关注作为整体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渗透于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效收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表达与交流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以往的评价,仅凭一张试卷和几次考分就给学生“定位”,这就导致那些学习上暂时有难度的学生“谈分色变”,长此以往就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更谈不上所谓的“积极”“主动”了。所以,新课程评价应该远离甄别与选拔功能,一切以学生的点滴发展为出发点,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关注思考方法的形成,关注学习过程的参与,关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能单纯地给予学生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就是要把学生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把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探究过程、运用前提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与计算的过程、使用技术手段的过程等等都纳入评价的视野,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把学生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对学生凡是有价值的所作所为,即使有些与预定目标不那么符合,也要给予支持与肯定,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予足够的尊重。

四、重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9.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篇九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堂上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课堂上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获得最充分的、最合理的教育与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己,使他们各自不同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本人认为课堂评价应做到以下四点:

1、评价的语言要丰富

课堂评价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经常欲说又罢;而有的学生所用的语言显得比较单

一、乏味。为了丰富评价语言,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注意为学生提供和积累一些评价语言。如:我想为某同学或老师做一点补充,我可不可以为某同学或老师提一点建议,我非常赞成欣赏某同学或老师的想法,我对某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意见„„这样,就能流畅、自然地反映各自的心理活动,从而使评价顺利进行。

2、评价的形式要多样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改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模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评价的方式除了最普遍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外,本人认为,还可以有(1)小组评价;(2)学生自我评价;(3)对评价的再评价等。

3、评价的内容要全面

传统的教育单从知识、分数来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后,需要知识、能力、情感、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从单一评价学生结果,拓宽评价的内容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内容应从(1)知识评价;(2)能力评价;(3)过程评价;(4)非智力心理因素的评价等四方面来进行。

4、评价的对象要明确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中心,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为学生服务。评价的对象也应以学生为主。当然,教师评价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更应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同学评出优点,评出不足,评出建议,评出希望。同时,本人认为课堂上只评价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评教师、评课本。但,在小学生的眼里,教师是法官,是裁判,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课本更是他们心中的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还不仅需要极好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要极大的勇气。但这种评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力,更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在评价时,要注意以正确观念为评价准绳,以客观事实为评价依据,以激励向上为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为数学活动注入更好的活力。浅谈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评价 作者: 赵党国

武功县小村镇水渠中心小学

赵党国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可以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课堂评价?怎样才能使课堂评价更加有效?笔者拟从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四个结合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他们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形成,从而牢固的掌握知识,灵活的运用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懂得辩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起来。

所谓教师评价,就是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判断,并正确地分析,同时用言语或动作表达出来。如在教学《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当我让学生试归纳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时,我发现学困生郑航道也举了手。于是,我立刻说:“航道同学这节课非常认真听课,也积极举手。”之后,整节课我看到郑航道满怀信心的样子,其他同学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而学生评价是多渠道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对自己参与评价他人评价这一方式总是很感兴趣,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更明确了评价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参评,使他们真正能信服那些好的,优秀的同学,同时真心地愿意向他们学习,争取做到更好。也可以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充分地认识自我,从而促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尊心和特长得到最有效的张扬。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更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自评发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加自觉地加以克服。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评价,这样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亲和力,而且也体现了课堂上真正的民主性。

二、及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

学生的发言很精彩,教师要及时的把肯定的评价送给他;如果发言是错误的,或者有欠缺,那教师又如何处理呢?学生之间在发展上存在个性差异,我们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再达到目标。所以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全面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而是根据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适当给予点拨,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最后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这就是延缓评价的作用。

及时评价,能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而延缓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教师应灵活把握课堂中的时机,进行及时评价或延缓评价。如在上“利息”一课时,当我讲完储蓄的意义后,有一位平常乱花钱的学生说:“以后我要节约用钱,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到银行里。”他的回答感动了全体同学,而我也捕捉了这个闪光点,及时作出了评价。又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动手度量书本、课桌等实物,知道了把四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实物的周长。师问:“如果说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宽会求周长吗?” 生1:我会,把四条边相加。

生2:太麻烦了,把两条长加两条宽。生3:我是把长加宽乘2。师(指图)说:长+宽×2,请观察,(学生们马上发现错了)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4:从图上观察生3只求了三条边。三条边不是周长。缺了一条。应该长乘2,宽也乘2,再相加,才是周长。

(这时生3也发现自己少算了一条边,也举手找出自己的错因)生3:还可以先求长加宽的和,再乘2。教师于是赞许地点点头:“你善于观察,勇于改正错误,最后又找出一种好的求周长的方法,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这样的评价,给了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品尝到发现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两种评价相结合,让学生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快乐乐地学习。

三、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激励性评价可以是对优秀的反馈信息的肯定,如某个学生发现的结论正确甚至很有独创性,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完整。教师评价:“某某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说得真精彩!”也可以是对进步的激励,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计算最粗心的学生板演正确了,学困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称赞之处,努力寻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闪光点,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激励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培养,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那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就只需要表扬和激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也用激励去粉饰呢?这当然不行。过度的赞美、激励会让学生盲目自大,从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经不起挫折,对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所以在课堂中针对个体差异,给学生适当的批评和建议,既能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评价,又可为批评和建议后的激励性评价打下基础。其实,教师的教学和语言艺术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建议而又受到了鼓励。

四、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

智力是指学生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在数学学习方面外化的产物是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有专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对于智力活动的结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智力活动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或解决,是智力因素的直接反映,教师如果只停留在表面,仅作出智力性评价,而忽视其取得成果背后的非智力因素,那就无法获得更好的导向作用。两种评价的有效结合,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总之,课堂评价的方式方法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活力,是我们的学生学习更加有信心、有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成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根据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评价应从对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对学生的评价。我们的数学课堂上究竟需要怎样的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语言才是最有效的呢?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就是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与对话,能促进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数学的认识等,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能指导学生思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之前,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显现,也不是单一的判断是与非,它应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给予的倾向性意见。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良好的课堂评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 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这样的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让课堂上做到“四个有”:有疑问:在课堂口头评价时,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有惊叹:善于释解学生心中的迷惘,产生惊叹,表达喜悦,在惊叹中评价。有笑声:课堂上应该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有争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

二、把握激励时机

教师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时的动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三、多角度评价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对激励的渴望更甚。在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总之,我认为教师只有把握好对数学课堂的评价,才能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天空,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生机。

下面谈一下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一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主体之一,是否将自己融于数学活动之中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是否真心投入教学

教师在课堂中应体现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真心融入到教学之中,而不能将自己看成一个指挥者,操纵者。教师是否真心投入到教学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1)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

(2)是否将自己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

(3)对学生课堂上的反应作出相应的决策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学效果。目前提倡激励性评价,但课堂上老师如何把握呢?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激励性评价不等于一味的表扬。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提出了多鼓励,慎表扬,少批评的评价机制。

课堂上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要掌握评价的时机

课堂上动不动就“你真好你真棒!”,时间长了,学生恐怕不知道查找自己的不足,一味的沉浸在“真好真棒” 之中,产生自满心理。还有,我们常看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完后,老师笑容满面的说:“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一节课下来,学生脸上、身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星星。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好时机,把“真好真棒”送给那些语言、行为确实出众的学生,把“智慧星”送给那些思维与众不同的学生,激励学生向他学习。

(2)要珍视评价奖品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节公开课。整节课无论从学生的活动还是老师的组织,几乎是完美无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非常到位,学生也非常珍视自己得到的奖励,下课了,学生还在欣赏自己得小星星,因为这是自己智慧换来的。老师也沉浸在成功之中,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把剩下的小星星顺手扔到了垃圾桶之中。于是有几个课上没有得到小星星的同学争着去抢。这时,欣赏自己小星星的同学被争吵声打断了自己的甜蜜的回忆,呆呆地看着正抢的场面。这样的评价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呢?这样的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呢?一颗小星星在老师眼里也许是没用的,但在学生眼里,它是无比的珍贵。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应把一颗颗小星星看作是一颗颗珍贵的心。

(3)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

无论是教师语言上的激励,还是给学生奖励性的标志,都要给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课堂上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为了活跃气氛,开展小组竞赛或是夺红旗的活动,回答正确的小组会得到一面小红旗。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可活动开展的时候,教师往往然后指定小组回答,到最后每个小组得到的红旗正好相等。自认为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提出之后,全班的小手都举了起来,课老师只能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完之后又是“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奖你一颗智慧星。”得到小星星的学生沾沾自喜,其他学生却噘起了嘴。闹的课堂上乱哄哄的,但不是为了讨论学习内容,而是为了得到小星星。所以,既然小星星对学生是无比的珍贵,老师在课堂上就应给学生均等的机会。

(4)要讲信用

以往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拿一些铅笔、本子之类的作为奖品。可到上完课之后又将这些奖品收回,学生闹了一场空欢喜。恐怕下一次再给这个班学生上课学生的热情就没这么高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讲信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课堂上还是少用奖品评价,多一些赞许的目光,多一些鼓励的话语。

3、调控课堂能力

课堂教学的组织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新的课堂,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秩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观察

(1)能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2)能否调控课堂局面

(3)能否对课堂突发问题作出合理的处理

二、对学生课堂行为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之二

课堂上,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老师的行为表现。学生,作为课堂重要的行为主体不容我们忽视,只有关注学生的表现,才能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观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是否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

兴趣不仅仅指学生对课堂感到有趣,而应是充满探究的欲望。也就是说,课堂上学生是不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上,除了看学生满怀兴趣的想学,还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果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了一个问题大声的争论,甚至面红耳赤都是正常的。这样的课堂即使乱一些,那是一种有秩序的乱,是一种有价值的乱。这样的课才是好课。

3、对自己的学习是否负有责任(把学习当作一种内在的需要)

三、师生互动――课堂行为主体的交融

1、课堂气氛是否融洽。

2、课堂是否活而有序。

从师生活动中得以体现。

四、课堂效果的评价――课堂行为主体的作用结果

1、学生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学生掌握了那些学习方法。

3、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

10.课堂中的有效评价 篇十

EEPO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5种:经典性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性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我们重点研究经典性评价、学科性评价、项目型评价和单要素评价。

一、经典性评价:

经典性评价主要从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即“三性合一”。互动、主动、能动即“三级联动”这六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要点:

六个指标

1.知识性:一是看关键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练习的设计是否有梯度,是否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二是看是否能运用有效教育手段促使强化次数达到基本量,关键的知识是否落实。一般情况下,强化次数要求是:数学基本量7-12次,比较理想的是12-17次;母语基本量12-17次,比较理想的是17-22次。外语基本量17-22次,比较理想的是22-32次,实验教学活动基本量3-5次,比较理想的是5-7次,但不是越多越好。

2.个性:对教学素材是否能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学生个性是否得到表现、张扬,思维是否个性化。善于听的、善于看的、善于想的、善于讲的、善于做的、好静的、好动的、反应快的、反应慢的是否得到相应的照顾是否关注了学得慢的学生,刘老师计算……你会哪个说哪个……关注了学得快的口算卡片……

3.创造性:一是看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否被激发。二是看创造效果,原因没有的学生说出来了,做出来了,或者整合了,并且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可以视为有创造性了。

数学课中指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语文课中,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在插图上配上一句话;学习了课文以后,老师让同学们对课文中的喜欢的人物说一句话……

4.互动:一是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况;二是看小组合作是否达以下六项指标:①小组合作中有无角色的分工;②学生间有无亲和力,气氛是否融洽;③是否互相照顾,互相关注;④是否会利用资源。⑤是否会倾听;⑥合作成果能否共享。三是看动静转化情况,大动、小动的安排是否合适。一般情况下一节课小动2-4次,大动1次为宜,但也要根据各学科实际和每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状况而定。操作8人以上的大组一定要有多向度的问题,内容要有相互交流的价值,单向度的问题一般不宜操作大组。

5.主动:有效教育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充分体现放主动权,我们看主动性在课堂上体现主要看三方面。1主动权交了没有。2在哪个环节、哪个操作点交的。3交得怎么样。

6.能动:主要看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要注意做到在保持全体同学学习积极的基础上,对个别在某方面有爱好、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个别的鼓励,使其产生探究动机,并且持续关注学习内容,产生能动效应,以至有利于产生“一八效应”、“二八效应”甚至“三八效应”。简要说:一是感兴趣,二是有动机,三是有效应。

一般来说,一堂课如果达到1-2个指标,就可以考虑认定为一般,达到了3个指标可以认定为较好,达到4个指标就可以认定为好,达到5-6个指标可认定为优秀等级。

二、项目性评价

项目性评价主要是针对课型方式、学习方式等项目进行的评价。这里主要讲对课型方式的评价。评价课型方式主要是看课型方式的特点是否突出。是否达到形似神也似的境界。要素组合方式、平台互动方式等课型都各有特点,各个要素的运用侧重点各有不同,要注意观察分辨。

(一)要素组合方式课型

一是重点关注“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的轮换使用的情况。要素组合方式的控制要点之一是会调集七个要素和若干要素的不同排列组合,去强化关键目标(知识、能力、信息、创造、合作、品格)。七个要素不同的排列组合,教学方式就会千变万化;控制要点之二是动静转换的时空控制问题。

二是看每个要素用得怎样。如:

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既要注意倾听老师讲的,也要注意强化生生互听。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既要观察到表面的现象,又能看透内在的联系。讲: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讲清所要表达的意思,对同桌讲,对小组成员讲,对全班同学讲,声音高低调控要恰到好处。坐着讲、站着讲、走中讲,要注意讲的姿态,会关注听者。

想: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想”的时候学生要静得下来,“想”,要有深度、有广度、有个性。

做:要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要得到相应的训练。动静转换适当,该静的时候要静得下来,该动的时候要动得起来。“动”要努力达到调节情绪、互相交流、强化次数、合作提高的目的。

三是要看通过要素资源、人力资源、教室资源的利用,对关键知识点强化的效果,还要看关键要素梯度的扩张,前后作业设置的技巧等。

(二)平台互动方式:

1.关键要素要捕捉准确: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品德教育点、创新点等确定关键要素。

2.会构建多向度平台:抓住1-3个关键要素,构建2-3个平台。

3.学生小组、团队学习能力达到较高水平:能独立整理学习卡、学习笔记、查找资料,进行个性化探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

4.小组团队交互活动有效: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形成组内共识,在小组、团队交互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更宽泛方向发展。

5.学习方式训练扎实: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强化和角色转换等形式的训练,形成方法的多样性和目标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针对交互中出现的状况,教师给予中肯讲评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矫正、补救、精讲,引导知识向结构性、系统性方向发展。

三、学科性评价:

学科性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它是从学科的角度来看课评课,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

学科性评价首先看执教者能否明确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有无知识性和原则性错误。

其次,要看教学内容是否围绕目标,反映目标。教者能否分清主次,准确地确定重点、难点、关键点,处理好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三看执教者能否处理好学科知识结构的关系,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注重思维训练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看执教者能否充分开发教材的资源,创造性地活用教材。

五看学生学科素养在课堂上的呈现情况,以及学科目标达成情况。

四、单要素评价方式:

1.时间调控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能否抓住知识的重点比较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合理地安排了教学时间。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时间是否充足,其间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几次,动静转换几次,师生约定反应是否敏锐,形成习惯。有无超时现象。

2.小组活动形态方面:教师抓住知识的重点内容,搭建的互动平台是否科学,整节课进行了几次小组合作活动,小动几次,重点关注了

一、两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学生在小组活动时,有无明确的分工,组员间能否互相关照,互相倾听,切实提出自己的想法,进行组内讨论,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在小组活动中是否合理地运用了学习卡。

3.强化次数:在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强化方面是否达到了一定的强化次数。在练习这个环节是否注意了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强化。

上一篇:天下父母爱下一篇:公司发展历程小品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