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价值及鉴赏(3篇)
1.园林美学价值及鉴赏 篇一
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回顾与思考
小品最早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买花生仁的姑娘》,作为一个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岳红、高倩、丛珊、曹力诸明星们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从此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由于春节联欢晚会的媒介,小品作为不可或缺的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倍受观众的喜爱。
1984年,陈佩斯、朱时茂就以《吃面条》把春晚打造成了观众最喜爱的小品培养基地。这对小品史上最成功的搭档,从外表到气质完全迥异,一个猥琐滑头,一个正气凛然。他们的小品,带着浓厚的舞台剧风格,和后来全靠语言抖包袱的小品形式有很大不同。之后几年,陈佩斯、朱时茂继续参加了央视春晚的小品表演,《考演员》、《烤羊肉串》、《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姐夫与小舅子》俱是一时佳作。牛群、冯巩这一观众习惯的称呼顺序也与小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最早让我们难忘的是1988年《巧立名目》里牛群的那一句“各位领导,冒号!”到了1994年,《点子公司》成了两人最脍炙人口的段子,其中讽刺演员动辄说话港台腔的那句“我们都以为台北的,一打听,东北的”至今想来莞尔。牛群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点子牛。”后来,当了5年县长的牛群低调复出,转战地方台。而冯巩在单飞后,年年得用一句“我想死你们了”博取掌声。1989年那一出《英雄母亲的一天》让观众至今印象深刻。“司马缸砸光”让可怜的赵丽蓉大妈被绕住了舌头,并从此绕上了春晚,开辟出她评剧事业之外的喜剧道路。甚至连赵本山都说,有赵丽蓉的春晚,他得“靠边站”。赵丽蓉擅长扮演质朴诚实而又不失心机的老太太形象,不靠丑化自己,便能制造笑点。她与巩汉林成为小品史上最好的一对母子型搭档。1992年,《妈妈的今天》里,赵丽蓉自创的“探戈口诀”——“探戈揍是趟啊趟着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招手,然后接着趟啊趟着走”至今绕梁不去。1995年的《如此包装》里,她改名“麻辣鸡丝”,把评剧说成了RAP,深刻讽刺了当时对传统艺术不负责任的包装与炒作风。1996年,《打工奇遇》中,赵丽蓉再次火爆春晚,她扮演良心未泯的打工老太太,做了一把慈禧,还整治了一回奸商巩汉林。1989年春晚,黄宏创作并参与表演小品招聘,此后以创作型小品演员身份连年推出新作品参加央视春晚,成为仅次于赵本山之后的小品“男二号”。同时,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懒汉相亲》也开启了她的“小品天后”,此后两人多次合作,创作了包括《超生游击队》等经典作品。直至宋丹丹“跳巢”搭档赵本山。黄宏的包袱特点是顺口溜的使用,每次都把流行话题编在自己的顺口溜中达到“笑果”,但在“失去”宋丹丹后,他风光难再,虽时有佳句,却始终到达不了“黄宋”时期的巅峰状态。仅以“劳模”姿态,年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占据春晚舞台。宋丹丹则是除了赵丽蓉之外,小品女演员中,最火的一位,她勇于扮丑却又不显低俗,不论是与黄宏的搭档,还是与赵本山的搭档,都表现得游刃有余,不会沦为花瓶角色。说到本山大叔,他第一次带着小品《相亲》踏上春晚的舞台是在1990年。那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土得掉渣的东北大老爷们,竟从此主宰了春晚二十多年,同时带动了整个“东北帮”成为新一代小品代言人。赵本山的小品质朴诙谐,十几年坚持自身地道的“土味”,修炼至让观众“我一见你就笑”的高段位——从“卖拐”到“白云、黑土”系列,他造就了数不清的经典之作。即便间或有内容上的滑铁卢,但仍不损其“春晚一哥”的独霸地位。《卖拐》这一经典是赵本山、范伟和高秀敏在2001年春晚上的小品,获得当年小品一等奖。”。“大忽悠”这一当年的流行语也正是经过赵本山在《卖拐》中的演绎,一下子成了骗子的代名词。2004年的小品《送水工》在赵本山的小品历程中理应是一座里程碑,因为无论成败,它颠覆了赵本山一贯的表演风格,刚一开始令已经习惯了他脱口秀般台词的观众很难接受,但这小品很耐人咀嚼,咀嚼之后,会有一种淡淡的与众不同的味道,而它也是高秀敏在春晚的最后一个小品。2005年,赵本山以小品《功夫》结束了他的“卖拐”系列。虽然有美中不足,但也总算让观众松了一口气。2006年小品《说事儿》继续了《昨天、今天、明天》故事:赵本山与宋丹丹这对“夫妻”自上了央视《实话实说》节目后,双双登上当地日报头版。从此,两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007年年,赵本山小品《策划》情节搞笑,结尾出乎意料、耐人寻味。“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更是让人捧腹大笑。2009年,赵本山力捧徒弟小沈阳,一出“不差钱”让这个前几年一场演出不过几百元收入的小伙子等到了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2010年郭冬临小品《一句话的事》由于贴近现实生活、情节幽默,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你的心里能不能阳光一点”也成了年轻人喜爱的台词。2011年赵本山、小沈阳师徒的表演依然成为整场演出中获得掌声和笑声最多的节目。“不是节目有多乐,而是赵本山往那一站就可乐。”一位观众的话说出了春晚离不开赵本山的原因。像最近几年的赵本山小品一样,《同桌的你》依然存在结构缺陷,还险些出现忘词事故,却不妨碍赵本山依然稳坐“小品王”宝座。
纵观春晚小品近三十年的发展,不免有日渐式微的感慨。春晚小品一直反映着现实社会的许多问题,有时甚至还承载了一些社会热点或理念的传递与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风俗变教育的缺失、理论的缺失以及编剧演员身份的缺失。不难看到,许多小品演员以淡出小品界,转向了别的领域。“多少人在做小品?小品没有市场,语言类节目创作本身就有瓶颈。像在小品鼎盛时期,王朔、冯小刚都是在做小品的,但是现在他们可能都在做电影。现在小品已经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市场机制去推动它,所以到了春晚这种特殊节点,其实本身就很难。”这是央视龙年春晚结束后总导演哈文在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说的话。但是毕竟小品已经被观众认可和喜爱了30年,目前也没有能够替代它的节目形态。
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小品渐渐形成了四种流派:“京津小品”源于“化妆相声”,通过抖包袱引人发笑;西北方言小品,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流派之一;以严顺开为代表的“海派小品”,又被称为海派滑稽戏,近年来几乎已在春晚舞台上绝迹;而如今影响最大的,当属源于二人转的丑角艺术的东北喜剧小品。有人说,无论流派如何划分,所有小品的目标指向完全一致:逗乐观众。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高度集中各种戏剧冲突,并且要有“笑”果,成了所有电视小品的共同特征。但是纯逗乐少内涵却是个实质性问题。一些业内人士这样调侃当前小品的创作状态:临时搭建的草台班子聚拢在房间里,众人侃出一个点子,爬一晚上格子,大腕儿排练一次,就能在晚会演上一场。带出了徐正超、尹琪等小品编剧的崔凯,同样对当前年轻创作者的工作状态心存不满:“平时不好好生活,接到戏活儿,睁开眼就上网找段子。”在他看来,这种当前圈子里流行的创作方式,正是导致小品质量滑坡的致命伤之一。他说“有了生活积累,创作速度不是问题;但没体验就追求速成品,只能出垃圾。”没错,精品不是评出来的,而是流传中体现出来的价值。
创作理应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想要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一边深入生活、一边苦练内功,并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小品限于篇幅,要的是“杯水波澜”,因此更需要机巧和匠心。但是,“巧”绝不在于露巧或是为巧而巧,而是把“巧”化于艺术形象之中。幽默、风趣是小品登上晚会舞台之初就形成的一种风格,也因此赢得了观众的笑声和青睐。但是,绝不能为了迎合、取悦观众而刻意搞笑,这样必然会导致审美疲劳。不过,深义休向字面求,艺术作品终究还是需要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应该做到深入浅出而又不失于直白。另外,创作还必须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创作者要能够以小见大、独具慧眼,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善于“炼局”,才能真正在平淡中展现出艺术的神奇。我们也期待着春晚小品能突破瓶颈,得到健康而长远的发展,能给更多的观众带去精神享受,让小品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升华。
2.园林美学价值及鉴赏 篇二
一、广东玉石产业发展现状
1. 翡翠玉雕行业的现状
(1)翡翠玉雕作品题材陈旧,同质化严重,玉雕行业盛行发展的今天,玉雕作品缺乏创新,以传统吉祥文化题材以及传统造型图式为主,大多数作品停留在工艺品层面,缺乏艺术感;(2)消费者对玉雕作品商业价值的追逐远远超过对其文化艺术价值的认可,大多数消费者对玉器的认识是被动的、肤浅的。人们认可玉器的升值空间,认同玉器能辟邪消灾,甚至是身份、财富的象征,然而,玉器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却未能得到更多人的认识;(3)玉雕艺术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玉雕艺术家们也面临着矛盾的选择,这是艺术家对玉雕艺术的追求与企业应对资金压力之间的矛盾,也是玉雕作品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4)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悄然改变,对玉雕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费者的审美观念正在悄然地发生改变,对翡翠作品提出了多样性、趣味性、个性、时尚、艺术性等要求,这让玉雕工匠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挑战,这也是传统手工艺深入挖掘、再生的新途径。
2. 台山玉的发展现状
广东的玉石行业以雕刻翡翠为主,近年来,翡翠的价格日益高涨,所带来的制约问题不断突显。玉雕的材质应该是多元化的。一些美玉(非主流的玉石),经过玉雕工匠们的精心设计,仔细雕琢,所体现的价值并不低于品质差的翡翠作品。就全国而言,云南的黄龙玉、南红玛瑙等玉石进入市场时间不长,但价格飞速上涨。这些玉雕作品能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原因之一在于玉文化的营造,在玉雕作品中融入了云南民族特色。从地域角度讲,台山玉是江门玉石文化、广东省玉石文化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玉种,台山玉如果要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对玉文化的营造也十分重要。从雕刻设计及文化创意寻找突破口,深化属于台山玉的独有文化底蕴、地域特色是发展的重要课题。
3. 对策
面对原料价格上涨以及市场需求改变等诸多问题,玉雕作品却出现了很多陈旧的设计,忽略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升。人们一方面抱怨题材陈旧单一,另一方面,宝贵的地域特色资源和侨乡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这是一种遗憾。现代玉雕的发展需要立足于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导入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增强玉雕作品的艺术感,来提升作品的价值。
二、侨乡文化融入玉雕作品的审美内涵
一件玉雕作品的成功,除了拥有蕴意美外,同样离不开形式美,构图是关键。根据玉石天然的肌理纹路,挖脏去绺,去伪存真,俏色巧雕,并抓住历史遗迹、社会风俗、自然风景、对生活的理解等带来的灵感,精心构思,支撑和充实作品的形式美。
开平碉楼是侨乡文化的代表,具有典型的中西方特色建筑形式,在玉雕作品中使用标识性的建筑轮廓,“棱角分明的外观,穹顶的造型”,将西方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工艺巧妙地柔和在一起,或者从这些建筑中汲取颜色渐变的运用。张祖林先生的作品《五邑印象之开平碉楼》和《五邑印象之侨归》,以侨乡为基础,历史为主线,碉楼为载体,通过巧色巧雕的手法,作品的大小、起伏、明暗、颜色层次、主次交替配套,成于行、见于色,作品的艺术性和工艺性、文化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侨乡文化的艺术特征应用于玉雕创作的价值体现
1. 玉雕表征的是一种艺术,传承的是一种文化
侨乡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侨乡文化需要被赋予新的内涵,也需要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来传承。
中国的玉雕艺术,有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特征,它表征的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却又记录着许多的历史和当下的文化。它是古老文明的象征,又是时代发展的反映,还是现实社会的载体。玉雕作品,就如同经典的文学著作、广为传唱的歌曲一样,不管在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一种缅怀过去、认识历史、获取思想、继承弘扬传统的重要媒介。
赋予玉雕作品更深意义的侨乡文化底蕴,展示美的形态,让人们在把玩玉石的同时体味到侨乡传统文化所带来的自豪和情感,又能感受到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识所带来的趣味与满足,还能感受到传统与时代的灵感碰撞与交融。现代玉雕是对传统玉文化、侨乡文化的发扬。
2. 文化是玉雕作品的灵魂
玉雕作品展现的是一种形式美,反映的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一个作品内容的好与坏,立意的新与旧,境界的高与低,创意构思是精髓,衍生出的文化内涵是关键。只有融入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及厚重历史背景,才能萌芽出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意,作品才能意味深长,产生共鸣;才能赋予玉石生命,成为具有人文价值和审美支撑的文化产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玉石的进一步了解,人们追求玉雕作品的品味提升了,要求在精湛的技艺中融入新的创作理念。工艺创新不难,难的是理念创新、文化创新。将侨乡文化介入到玉雕设计中,将会更充分的表达出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精神需求。这不仅仅使玉雕设计能够创新,还能使玉石产业以及玉文化衍生产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对玉雕创新设计的思考
1. 地域文化符号在玉雕作品创新设计的应用
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文精神、社会观念、审美取向、价值权衡准则都发生了改变,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同样重要,今天,我们仍生活在岭南文化、侨乡文化的思想里。用现代的设计方法将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经典言论、历史传说或者历史遗迹进行艺术加工、提炼,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将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传统文化进行重塑表达,让新的设计能够对作品本身和作品衍生出来的玉文化或玉文化产业进行传播,又起到弘扬地域文化的作用。
侨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是岭南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结果,具有多种独具特色的形式,包括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等等。小鸟天堂、开平碉楼与村落、葵扇、禾雀花等正是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来源。选取典型的地域符号特征,不是对侨乡文化机械性的照搬和盲目的翻版,而是对符号的互动、重组、融合、延续、更新,提取新的设计元素。不自然的模拟只会让作品太过于形象而缺乏设计感和美感。通过精美的雕刻艺术和现代的设计理念,让作品富有美好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变得富有文化内涵。
2. 重新认识挖掘传统图案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内涵
不同时代,玉雕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如商代的“双阴挤阳”,周代的“一面坡”,良渚文化“阴线刻”。宋代之前以礼玉题材为主,宋代以大量民间生活题材为主。其中周代的“一面坡”,又是对“双阴挤阳”的创新,战汉的“游丝描”,是对良渚文化“阴线刻”的创新。这些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工艺的创新,是文化内涵的创新,是对前一时代特征元素的创新。近代玉雕作品中,关于历史文化中观音、弥勒佛、如意等等题材广泛存在,满足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物质需要和精神诉求。近代作品亦是对传统纹样与文化的继承、发扬。历史变迁,然而传统题材仍然是现代玉雕作品的永恒题材,需要变化的是,如何让作品多一些艺术感,如何让作品多一些打动人心的元素,如何让爱玉者体会多一些审美情趣。
中国古老的传统题材具有其特殊的魅力,关键在于用心深入理解,准确定位。对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诠释,使之焕发出更多人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侨乡文化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园林庭院中的虫鸟家禽,是玉雕作品的传统题材,将这种生机勃勃的生命精神、和谐的生长关系,与那种回归故里的情感、记忆中那些难忘的画面融入作品中,让最鲜活、最本源、最能打动人的情感和经典图案结合在一体,让作品更符合时代需求。
3. 玉文化在现代镶嵌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作品题材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与时俱进。让作品造型更加别致、色彩的运用更加的大胆,文化寓意更贴近现代生活。引进现代首饰加工技术,充分利用玉石本身的色泽和材质的多样性,结合贵金属材料本身独有的美感,巧妙运用镶嵌技术,借助现代的设计方法,通过点、线、面的变化,光亮与亚光的对比,让作品符合现代首饰特点的同时,又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格。
参考文献
[1]林强.广东玉文化创业创新研究[J].装饰,2013(1).
[2]杜科迪.新时代地域性玉文化与玉雕设计创新[J].保山学院学报,2013(6).
3.园林美学的禅宗智慧 篇三
1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作为异质文化的一支佛教, 在中国的渗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佛教传入中国是有官方记录的, 官方从一开始是以积极态度引导佛教传入中国。由于当时汉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包的特点而形成对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同化, 促成了中国文化新元素禅宗的诞生。自唐代以来禅宗最盛, 一直到后来, 禅宗成了中国南传佛教的代称。
佛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与皇家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 据说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有背景的, 从早期在民间的传播, 到皇家的大力支持, 期间发展没有什么障碍 (期间皇家的灭佛事件, 在此不作探究) 。在中国的上层社会中发展非常迅速。代表中国文化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是首先的受益者, 当然也是最好的传播者。
2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来看, 中国禅宗正是在印度佛学的基础上融会了庄、玄精神的实质嬗变而成的。以庄、玄为主导的中国文化元素是禅宗脱颖而出的基础。 (禅宗独树一帜的代表人物是传说中一字不识的普通行者慧能, 他所代表的思想在其门人记录的《坛经》中有详细的表述。) 从著名的拈花微笑故事中即可把握到禅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气息。禅家在此充分表达了他的传佛心印、不重经教、以心传心、顿超直了的性质。佛祖拈花而不发一言的行为, 迦叶尊者心照不宣, 心领意会, 以微笑呼应而不形诸文字作答。这本身一改佛教传统的讲经说法的模式, 这里所突出的是一种直觉顿悟、自明心性、刹那成就永恒、此中即是净界的境界。这与中国式的智慧儒, 庄, 玄哲学及人生态度灵犀相通, 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魏晋玄学, 一反两汉儒学解经说教、考证字句的繁琐作风而独标自然无为、言不尽意。禅学之于佛教, 也有相似的意义。他使人从经文教义中解脱出来, 超越语言之上, 以制约顿悟为根本。所以有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作为禅发的核心。庄玄的以虚无为道、倡直觉体验的思想是禅宗思想形成的基础。所以说“禅宗是披着袈裟的玄学”是有一定道理的。拈花微笑的道理与得意忘言、直契道本的庄玄精神殊途同归。
禅宗的兴盛虽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兴趣, 然而真正能与禅师们往来参对、体会禅悦的, 主要还是文人士大夫。因为对于身处封建秩序中心的士大夫来说, 这种随缘自在、任运而修的禅理特别符合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趣味。即使他们排斥佛教的出世思想, 也不妨碍他们在生活情趣上吸收禅趣的影响。这使他们身在宫阙也不妨同时心存江湖。一方面是功名利禄的追求及随之而来的束缚与烦恼, 另一方面, 又不妨碍他们随缘任运地逍遥其心性, 出入廊庙之余尚可寄情山水、洒然无拘、自在清净, 真可谓潇洒自如。尘俗事务的羁绊完全可以消解于自己心灵的自由畅想中。以禅家的精神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则无论通达、穷困, 都能保持性灵的平衡。这样, 禅宗把中国文化中的入世兼济、逍遥超脱的精神协调成一体了。无论入世“兼济”还是超然“独善”, 都不妨碍有自在无碍的心境。何乐而不为?
3 禅宗文化与中国园林的交互渗透
从园林艺术发展历史中, 审美特征的演变, 我们可以看到禅的精神影响是如何通过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变化渗透到园林艺术创造中的。
渗透到园林艺术中的禅宗不像文艺那样来得自然, 反过来讲, 禅宗正是通过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渗透到中国园林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去的。禅宗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 与儒道并立。同时, 对中国民族文化反思时是回避不了禅宗的。对于园林美学而言, 是中国文化具象化了的, 相对于诗、画等纯艺术, 园林艺术中的实用成分使它独具文化特色。一方面它的物质形态增加了我们探询期间的文化心理因素的难度, 另一方面园林艺术的实用成分, 也就是园林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却也使它与人的文化心理的联系, 更为生动可感, 更为自然切近, 成为实用文化心理自然流露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 园林艺术又比那些纯艺术门类更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特定的文化心理、精神信息。保留至今的古典园林, 成为让观赏的现代人身临其境地体味前人心灵的畅游地。抽象的东西在这里完全生活化、具象化了。对于禅宗这样的人生艺术来说, 园林是极好的体现场所。因此体现在园林中的文化也更值得我们回味。
4 园林美学的禅宗智慧
禅宗, 包含着对自然山水景物的意趣。山水花木等大自然景象经常让禅师们拿来用以暗示禅境, 禅悟也的确常常在自然景象中触发。这还只是表层, 更深层的是以禅的眼光看待自然, 则自然之境与禅境无异, 所谓“青青翠竹, 总在法身, 郁郁黄花, 自在般若”。自然山水, 园林环境, 确实能使人感受到不受外界束缚的天然性情, 难怪禅悟与山水、园林有很密切的关系了。禅道与自然之间, 禅境与山水、园境之间灵犀相通, 如此, 园林设计中在审美观念或情趣上渗入禅的意境, 也就顺理成章。
皇家集权统治下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苦恼于朝阙的烦扰与羁绊, 既不能离开朝堂, 忘了祖宗宗法制度中光宗耀祖一说;又耽于个人心性灵魂的解脱, 还要个人不脱离寂寞与清苦。如何既不受仕途牵累, 又不需遁隐山林, 实现进退自如、出处一致的理想人身境界呢?禅宗哲学, 为士大夫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极好的捷径。禅的核心精神就是不要人受具体世相的束缚, 不要人向“外”寻觅, 而要向“内”体悟自己的生命本性;只要心中无执, 在内心超越一切分别、取舍, 达到一如之境, 则行住坐卧皆入道。在一所简单的宅园中, 拳石、斗水, 盆花, 即可沉迷期间, 怡然自乐。即逍遥尘俗之外, 又免去山隐之苦, 入世出尘两不相碍。诗情画意、借景成趣的写意风格之定型, 与禅宗意趣的濡染有不容忽视的关系。
禅学影响下的文人士大夫的立足心性解脱、追求旷达适宜的生活态度, 以及自然清净、含蓄淡远的审美情趣, 促成了文人士大夫私家宅园的兴盛, 带来了园林艺术特点的极大变化。在园林中, 以私家园林的成就谓最高, 原因也正在于此。当然, 中国园林长期不被重视也与此有关, 作为一种宗教信仰, 总是有人崇拜, 有人不屑一顾。禅宗说白了, 也是一种宗教信仰。既然是信仰当然不能强迫人人都懂, 人人都会了。但是, 禅宗毕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并且影响了中国若干代人, 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现在谈及的是园林带给人的美感,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欣赏中国园林时会有人说, 中国的园林看不懂, 这种禅学理念在园林中的无时不在, 无地不在, 也是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张家骥.园冶全释[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2]万叶, 叶永元等.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方立天, 华方田.中国佛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6]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J].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 1994 (8)
[7]吴为山, 王月清主编.中国佛教文化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8]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7
[9]刘庭风.文人行动与文人园林[J].广东园林, 2000 (3)
[10]钟国庆.王维山水诗中风景园林美学特征的探讨[J].广东园林, 2000 (3)
【园林美学价值及鉴赏】推荐阅读:
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08-17
汉字的美学价值与书法艺术的关系08-07
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10-03
美学考试试题及答案10-07
摄影美学思想06-23
艺术美学思想06-29
旅游美学答案07-06
美学学习心得07-28
舞蹈美学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