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最美的灯光

2024-10-31

《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最美的灯光(共7篇)

1.《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最美的灯光 篇一

心灵碰撞 让爱升华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孙 静

这个假期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感受颇深。用心体验书中的60个教育故事,从序言到后记,让我一次次的感动。在所有对教师的比喻中,也许“灯”是最好的一个。我同意吴非老师的观点。这“一盏一盏的灯”,能点亮我们的记忆,点燃教育的灯芯,更能照亮学生未来的路。生命需要照亮,这种照亮首先来自自我,来自理想,来自人性的本质力量。对于教育工作来说,这种照亮更具有真实而永恒的意义。她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的学生,远比所有眼前可以争取到的功利都来得长远与珍贵。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是发生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我们教师研究学生心理和探索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可靠而生动的素材。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细读内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真实,亲切,给我快乐,教我反思。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我想听你把话说完》的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因为想保护一名小学生的自信,拖了堂,而没有拿上赛课的名次,一点都没有后悔,内心反倒很安静。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在书中,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让我感动,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是非常不可取的。《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

《开在角落里的花》,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能看到角落里被让人们忽视我的小花,然而在她寂寞的世界里,同样存在美和爱。《小志的石榴》,一个善良质朴的小孩,作为教师要爱护他们的纯真,不拒绝学生的心意,有时,我们必须蹲下来,和他们对话;《窗帘钩成了精》,一个心灵手巧的小精灵,因为有利丁老师的因势利导,让他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老师,你很天真》,一位心灵纯净的好老师;《因为我当年的微笑》,老师的笑有永恒的力量……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要善待、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作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多与每一个学生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最信任的引路人,真正做到“感受心灵,走进心灵,培育心灵,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爱去交换爱,用真情赢得真情,用真情去点燃自信的火花”。

教育立人。教育塑造美好的心灵,教育唤醒人的自尊,教育启迪人的智慧,教育使人认识自己的高贵和美丽。本书第二辑《为了人》中编者的话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是呀,人接受了教育,才有可能站立起来。为了学生能在未来真正地站立在社会上,教师先得站直,同时敢于直面教育的困难,这就需要一代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敷衍,不苟且。一名教师的学养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一个教师群体能有基本的价值判断,他们发出的光,必然会长久地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教师,应该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让在成长旅途中跋涉的心灵有一个慰藉,让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依靠。作为老师,我们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每天看着这帮孩子一天一天地成长,一天一天地进步,真的很欣慰。

2.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二

自古以来,我们给了老师太多的定义,也用了数不清的意向来比喻老师。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鞠躬尽瘁的蜡烛、是睿智的领路人...如此种种,与吴非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教书是必尽的职责,但最难的是育人。如何给学生提供一盏明灯,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信念,学习合理的处事解决方法,或许比试卷上的100分对于学生一生的影响更为实际,也更为深远。

在序言中,吴非老师这样写道,“教师是一盏灯,人的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我们多多少少能照亮一个学生一点点路,仅此而已。一个学生在基础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个老师,你就是其中的一盏灯:你亮一点,他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他可能不得不徘徊。”很明显,吴菲老师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精神标杆,是一盏指引他们前进的灯。

那么,教师应该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呢?书中提到,“教师先得照亮自己,审视自己走过的路,让心中充满光明。”在这六十多个平凡朴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盏盏闪烁着智慧和希望的灯。如同寂静的黑夜里,那盏盏昏黄却倔强地照亮小路的灯光,给予人的不仅仅是光明,更多的是心安,一种被小心呵护着的幸福和感动。比如,在《我想听你把话说完》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主动放弃了比赛名次的教师;在《每个儿童都是珍贵的唯一》的中,我们看到了为剥夺九名学生参加骨干教师展示课的资格而自责难受的教师。也许,吴非老师就是想用这些故事来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那盏灯,不仅让学习的过程更加温馨,也要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这六十多个故事是那么的贴近教学,从这些故事当中,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什么样的教师会被称为一个好教师?他一定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这门学科,不断地研究这门学科,永远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对学生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3.一盏一盏的灯读后感 篇三

学习,学习,再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正如一个商人所说,如果你不善于去捕捉商机,去抓住机遇,你将被无情的商海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不在夹缝中提升自己,终有一天将会被教育所抛弃,沦为平庸。这些话,我用来告诫自己。平时应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或看教学视频,或欣赏现场课堂,或品味优秀书籍,学习他们的一言一语,借鉴他们的一招一式,锤炼自己,希望让自己远离平庸,让自己与梦靠近一些,再近一些。

有身上有了光,宽容地把光撒到学生身上。对于儿童来说,我们的每个笑容都在培育他们的真诚和善良。一句温暖的话,一个信任的目光,甚至于一个亲切的微笑都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开心上一整天,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人间给他的爱和温暖。而想要做到这一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只是有时候的我们吝啬了。小学的工作显得繁琐许多,可这是一种伟大的繁琐。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看上去也许是那么不起眼,可这里面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教育的价值。我想,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善于将这些琐碎的细节不断累积起来的人。

同样作为教师,自己离优秀还有好大的距离。有时候面对学生的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只是沉下脸来面对他们。书上有这么一句话,课堂上允许我们的学生犯错误。是啊,他们毕竟还只是一群孩子,孩子总会犯错误,一味地责备他们只会换来不满和挫败,和颜悦色地和他们沟通或许是一个更好的方法。

成长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得慢慢来。书上提到,当下的教育太需要一种静待花开的从容,优雅的心态,当我们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美、迷恋优秀时,很多儿童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即使心智成熟地早一些,也常常是提前耗尽心力,昙花一现。看到这样一句话,沉思许久,自己不也是这样?常常为了班上的成绩而“揠苗助长”,没有一种静待花开的耐心。是啊,那些后进生犹如一株冬日里的梅,只有等到寒冬的到来,他们才会绽放傲雪的风姿,我还得耐心培育,用心耕作,静候花开。

4.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篇四

八滩镇实验小学孙荣俊

吴非老师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中,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读了使人心情澎湃,受益匪浅。

六十个故事中,最能打动我的是巫小书老师写的《从心底笑起来》这一篇文章,它认为教育素质高的老师,能从与学生的精神交流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摆脱世俗的纷扰。当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弟子”时,学生就会视教师为朋友,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可以让学校生活成为我们最美好的记忆。

书中收录的这六十个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又想到了:灯,要点在暗处,放在高处,光才能照射的又广大又深远。生命的灯也是这样,你要时时留意,你的灯还有没有油?有没有接上电源?不要让你的灯熄灭,不要让你的灯成为一种装饰品。想着点,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亮一盏灯。人间总有许多灯为我们每个人亮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

5.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篇五

——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倪娟

最近,手捧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细品一个个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心情澎湃,受益匪浅。书中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盏一盏的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提炼美丽隽永的教书育人精神、教育教学常识和教师职业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读着这一个个故事,仿佛置身于其中,许多故事又似曾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整本书,看似零散的一个个小故事,其实却是浑然一体的。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每一个故事都有发人深省的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又想到了:灯,要点在暗处,放在高处,光才能照射的又广大又深远。生命的灯也是这样,你要时时留意,你的灯还有没有油?有没有接上电源?不要让你的灯熄灭,不要让你的灯成为一种装饰品。想着点,不仅为自己也为别人亮一盏灯。人间总有许多灯为我们每个人亮着,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赢得一份别人的关爱并不难,只是我们必须首先敞开真诚的心扉去爱别人。在六十个故事中,最能打动我的是保志明老师写的《 “低效率”的事》和张小兵老师写的《不一样的“阿慢”》这两篇文章都是反映现代社会以分来衡量学生是非常不可取的。现在,许多教育新政部门和校长用分来衡量学生,也以分数来衡量教师,势必导致“一切向分看齐”,而那些“低效率”的事情恰恰是培养孩子能力必不可少的过程。就像保志明老师所讲的那样,如果只为分数,可以在几分钟内搞定一个化学定义或化学公式,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这些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最后一段话,摘抄下来让我们共勉: “很多教师教学中常常有种莫名的紧迫感,总是担心来不及,于是不舍得花时间做实验,不舍得花时间探究,不舍得花时间讨论问题。科学课上,很多老师特别重视那些掷地有声的科学结论,心急火燎地把这些 ‘真理’塞给学生。可是,比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要通过体验,思维的形成要长期培养,这些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事。如果一味地追求高效率而直奔着结论而去,甚至以题代教,以考代教,那将与科学教育背道而驰。”现代是经济社会,无论什么都与经济挂钩。许多教师之所以有上面所说的紧迫感,究其原因还是与教育行政的评价体制有关。如果一个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其所教学科就难以保证学生的分数一定会高,校长以分数来评价老师,评聘职称也以教学分数来衡量,难怪老师们会有莫名的紧迫感;难怪许多老师会走捷径,心急火燎地把这些 ‘真理’塞给学生;难怪许多老师会以题代教,以考代教。学生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是活生生的人,怎能被沦为学习的机器?《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一位凡事比别人慢一拍的“阿慢”,虽然慢一点,但总是能做到最好。运动会三千米比赛,“阿慢”获得了第三名是他建立自信的一次契机,他的成功与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啊,教育最像农业和林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经历必需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学校和教师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规律,拔苗助长;要尊重、保护、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并启迪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树立自信心。正是当年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使他有了自信心,才有了他博士毕业和获得四项专利,到材料研究所去工作这样的结局。

6.《一盏一盏的灯》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上一周,去常老师办公室送作业,向常老师报告完作业情况后,又报名参加了“学生论坛”和“师生赛读”这两项活动,报完名后,我无意间看到了,在常老师办公桌上那一座“书山”,好想拿一本书看一看呀!我心想。到后来,我终于忍不住了,便问道:“老师,我可以从您这借一本书看一看吗?我保证不损坏!”老师考虑了一会儿,说:“凡报名学生论坛的同学都可以借书,你报名了,那就借你一本吧!”我欣喜若狂的说:“谢谢老师!”。说完,我就兴致勃勃的从常老师办公桌的“书山”里选书了,选完书,向老师道别后,我便风风火火的跑到教室,坐在座位上,开始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读了起来,这时的我就像一头饿狼,扑在鲜肉上撕咬一般。

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慢慢走进了书的海洋,《一盏一盏的灯》的主编是吴非,吴非写的这本书,一共分为三辑,第一辑是美丽的爱与微笑,第二辑是为了人,第三辑是先照亮自己。其中我最喜欢第一辑美丽的爱与微笑里的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小志的石榴”。小志的石榴中讲了一位老师有一位学生叫:小志,当老师走进教室时,小志给了老师一个掰开很久、撕开的皮都打着卷,都绣黑了。老师委婉的拒绝了他。中午吃饭时,小志又跑过去,把石榴递给老师,第二次老师看到那石榴比上次更黑了又委婉的拒绝了小志,下课了,老师刚要走时,小志又追了过去,又把那半个石榴递给了老师,老师刚要说什么,全班同学都纷纷说:“老师你要吧!”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您就拿着吧!小志早上就带来了,一直在手里握着,上课还握着那!”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这个石榴,他连让碰都不让碰,哪个老师都不给,就给你的……老师愣住了,眼前的小志手里的石榴,哪里是石榴,分明就是他捧给自己的一颗鲜嫩纤弱的心!老师有些后悔,于是老师接过石榴,轻轻剥开,和小志一起吃完了这个石榴。

刚开始我认为《一盏一盏的灯》指的是路旁的路灯,后来我才渐渐明白,一盏一盏的灯指的根本不是什么路旁的路灯,而是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为我们亮起一盏一盏的灯!在许多时候老师对我们是严厉了一些,但我们应该学会体谅老师,在老师走入我们心灵的大门时为老师敞开一条捷径!

7.读《一盏一盏的灯》有感 篇七

他们都以朴实无华的笔调,讲述了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故事真切感人,以小见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展现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智慧。这些故事中,我最爱的是《不一样的“阿慢”》。

《不一样的“阿慢”》讲的是学生“阿慢”凡事都比别人慢一拍,但总是能做到最好。三千米比赛时,“阿慢”慢慢地跑,但很稳健,最后获得了第三名,成为了班级的英雄。十多年过去后,他做事依然慢,但细节很完美,博士毕业还获得了四项专利,他的成功与读书时张小兵老师“纵容”他的慢密不可分。其实在我们班也有这样的“阿慢”,是一个男孩,他其貌不扬,不爱说话,做作业总是很慢。当其他孩子把作业按时交上来后,只有他,还在埋头写着。

看着他不急不慢的样子,我着急了,走在他座位旁,一个劲地催他。可是他并没有多大改变,我只好向他妥协。到了期末考试,我就更加为这孩子担心了:他能把试题做完吗?结果成绩出来,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获得了高分。读了《不一样的“阿慢”》,我深有体会,孩子是可以慢慢来的,作为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只是想做得更好一点。慢不是错,我们要“纵容”孩子的慢,静静等待花开,正如林海音所说:“一步一步走,总会走到的,一口一口吃,总会吃饱的。”我们的教育不正需要这样吗?

上一篇:扫地的日记作文300字下一篇:新南威尔士大学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