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太行山战役电影观后感

2024-07-28

中学生太行山战役电影观后感(精选6篇)

1.中学生太行山战役电影观后感 篇一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__周年,我们学校组织观看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抗日战场上,八路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与敌人在战场上拼搏撕杀。朱德司令用自我的智谋带领八路军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我是流着热泪、伴着掌声看完的,我为战士们的悲壮流泪、我为战士们的勇猛而鼓掌。

看完这部电影,战士们英勇的身影一向浮此刻我的眼前。这部电影最感人的要数“平型关”战役,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子弹打完了,手榴弹也扔光了。应对敌人先进的武器,八路军战士没有退缩。而是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这是在用生命做赌注啊!

看完电影回到家我的心境久久难以平静,看看战士们,再看看自我,他们遇到的困难是多大呀!我不由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有一道题不会做,我不思考就大声喊:“妈妈过来一下吧!”总要等妈妈讲解以后才肯做。要么就是留下等着问教师。遇到困难我就退缩,不是想依靠妈妈,就是想靠教师解决问题。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耍小脾气。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对于我来说,我就是矮小的,困难就是高大的。

看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我掩卷沉思:我所遇到的困难和战士们遇到的困难比较起来是多么微不足道啊!虽然此刻没有了枪林弹雨的洗礼,也没有了血与火的考验。但在和平的环境中不也要更好的锻炼我们坚定的意志吗?

太行山上电影观后感范3

看完电影《太行山上》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真是令人感动。勇敢的烈士们,昨日你们用自我的身躯,自我的斗志,换来了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感激你们。

《太行山上》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太行山上的八路军和日军浴血奋战,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机枪声,飞机声夹杂在一齐,混成一片。战士们打得子弹都打完了,他们便拔刀残杀,每位战士们心中仅有一个信念:守土抗战,精忠报国,维护和平。一阵嘶杀后,他们倒在了太行山下,可是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影片中的郝队长,是最令我感动的人,他确实是一名“好队长”。在危急时刻,郝队长坚定地说:“我去!”队员们听了,一把拉住郝队长,坚决不让队长去,郝队长果断地说:“谁敢在战场上退缩,就一枪打死他,如果有谁看见我退缩,也把我打死好了。”说完,郝队长拿起冲锋枪,带领着战士们一步步朝着鬼子逼近。他冲到了最前线,郝队长一点儿也不畏惧,突然,“轰——”,就在那一刻,郝队长倒在了血泊中,可是他的脸上依然是那么的大义凛然,依然是那么的义无反故,流露出一个英雄本色。在郝队长的感染下,队员们不惜一切代价,冲啊,左一刀,右一刀,早已把生命置之度外,他们恨死日本鬼子了。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勇敢?那是追求和平的信念,让他们愿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60多年前罪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滔天大罪,单在南京竟然屠杀了30万无辜的百姓的生命,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真是太残忍了!这也使我们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是啊,如果不是中国的落后,日本敢来侵略中国吗?为什么美国侵略伊拉克,其他国家都不敢帮忙伊拉克,不像我们当时那样抗美援朝?因为美国强大。这也同时告诉了我们,中国必须提高!中国必须富强!

烈士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又是光荣的,他们给我们的鼓舞是永恒的,他们将永远激励我们珍惜和平,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深信,太行山下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我们必须会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新中国!

让我们铭记历史,渴望和平吧。如果世界风平浪静,没有战争,一切都能和平解决,放下手中的武器,一齐握手和睦相处,世界将变得多么完美,愿世界永远和平!

2.电影长津湖战役观后感 篇二

电影拉开序幕,江南的风景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回家探亲的伍千里打完了一场场恶仗,坐在家乡的小船上,心里充满了惬意。他与父母规划着日后的安排,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边,在中朝边境,已是硝烟弥漫,一声声爆炸声响彻云霄,蘑菇似的灰色云朵不停地炸开,血肉横飞……

紧急军令中断了伍千里的探亲,在集合地,一个个士兵火速归队,就连退伍的士兵也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出征的队伍,伍千里的弟弟伍万里也偷偷的报名参军。

这是一场不得不打的战争,中国与朝鲜比邻而居,唇亡齿寒,如果坐视朝鲜被侵略,那么中国也必将深受其害,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只有打赢这场仗,才能断掉很多人的痴心妄想。

战场上的残酷无法想象,美军装备精良,人数众多,我们无法与之相比,然而,还有比美军更加冷酷无情的对手——寒冷的天气。当时是冬天,又在北方,本来就很冷,再加上大雪纷飞,气温更是达到了零下40°,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他们只能吃冻得坚硬的土豆,甚至把牙都硌掉了。

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因为我从未有过这样的体验。梅生说,我们这一代把所有的仗打完,就是为了让下一代不再打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我们换来了和平的环境,让我们能够安享岁月静好、欣赏大美河山。

随着剧情的推进,残酷的战争镜头一次次冲击着我,倾泻而下的炸弹、让多少热血战士失去了手臂、失去了双腿、失去了生命。极端寒冷的天气把伏击的战士们冻成了“冰雕”,但他们手握钢枪,依然保持着作战状态,让美军也心生佩服,发出志愿军不可战胜的`感叹。

被敌机扫射牺牲的张小山、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拖着标识弹引开敌机的“雷爹”……一位位志愿军官兵发扬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意志和精神,以超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坚忍力,以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忍冻挨饿,勇猛战斗,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血性和精气神,让世界看到了“不可辱”的中国力量。

3.太行山上电影个人观后感800字 篇三

看到中国军队跟日本军队的阵亡比率是10:1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危急时刻,朱德把身边的两个连派给左权,而自己身边只带一个连,史沫特莱双眼含着泪水,连说“没有见过这样的将军”。而平型关大捷后,朱总司令感人肺腑的慷慨陈词,更是让人无不为老一辈革命家的胸襟和气魄动容,泪水不禁潸然而下。

看到忻口恶战,亦不能不提及壮烈殉国有着“郝拼命”绰号的的一代儒将郝梦麟,将军“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乃是全片最感人的一句话。郝军长端起枪,走在前头,冲出战壕的情景,不愧是“郝拼命”!国难当头,拼死杀敌,真将军也!日军的火力线是过不去了,郝军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身中数弹倒地仍支撑扫射,直到血染军衣最后以身殉国。郝梦麟军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自己的誓言,起到了表率作用。而此刻的我已是泪水洗面。

4.中学生太行山战役电影观后感 篇四

《太行山上》主要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其中著名的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打的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因而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馅。这是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方针的一次辉煌胜利。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后的首次胜利,它证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战力量。

影片中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战斗,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让我对日本人有了更加的了解,了解了他们的丑恶与卑鄙……电影一开始,首先是“国共”合作一齐打日本鬼子,这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日本人凶狠、残暴,可我们最终还是把那可恨的日本人打败了,公元1937年9月25日,我们的英雄以胜利的气概凯旋而归,老百姓们高兴地为他们庆祝这永远难忘的日子。

可好景不长,你看,战斗又打响了,顿时,战场上硝烟弥漫,爆炸声,机枪声,飞机声夹杂在一齐,混成一片,号角吹响了,战士们伴随着这号角声奋勇前进,日本人开着飞机又来轰炸老百姓,共产党高级将领就想到日本人在附近肯定有机场,所以晚上就去炸掉日本鬼子的机场,这次战斗牺牲了许多八路军战士,中国军队最终把日本人的机场毁掉了,中国人不愧是中国人,永远都比日本人强!最终八路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日本鬼子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结束了,中国医护人员在战场上寻找到了一个日本活口,便立刻救援,女医护员细心的帮他包扎,可她还不明白死亡就在眼前,这个日本鬼子已动了杀机,他偷偷从背后掏出一把匕首,恶狠狠地朝女医护员捅去,瞬间,血花飞溅,我们的战士就这样无辜的牺牲了。看到那里,我心中涌起一股愤怒。生路在这个日本鬼子眼前,为什么他还不要,反而把女医护员杀死,日本鬼子真是丧尽天良啊!

5.《太行山上》观后感学生 篇五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

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

什么破绽呢?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

6.大决战系列电影观后感想平津战役 篇六

平津战役今天也看完了,看到最后仿佛如流水帐一般,俨然没有了一开始看辽沈战役时候的兴致。仗打着打着没有了悬念,到了最后打天津竟然都是刘亚楼一手在操办,俨然是锻炼这位年轻的集团军参谋长,偌大一个天津城,竟然三十个小时不到,就解决了战斗,更颇有一些将国民党残兵败将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意味。

感觉整个平津战役都围绕着傅作义来展开,围绕着他和蒋介石和毛泽东的谈判展开,刻画他的心理,讲述他的挣扎。可笑的是,他的女儿竟然是中共党员,包括布雷的女儿,张治中的女儿,竟然都是共产党员,更是有些让人深思的。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本杂志上的文章,谈《潜伏》在台湾的热播。说这部电视剧并未在台湾正式播出,但是有很多人通过网络看到了这部连续剧。有一名在北京任企业执行长的台籍干部写了看过此剧后的感想包括:

一:《潜伏》描述男主角余则成从一个忠于“党国”的军统干部,以为受到女友与上司的理想感召,又亲睹上级的腐败无能,最后就改变了信仰,变成了“共谍”。那位台籍干部认为,这套公式让人找到合理化的借口,尤其许多台商在大陆,比大陆人更爱大陆,他们看到了这部电视剧可以少一点心里的愧疚感。

二:男主角最后竟然到了台湾继续“潜伏”,这在台胞眼里不寒而栗,对过去的白色恐怖也多了一份同情。

三:那位台籍干部因此希望导演能拍续集,说,台湾人要是看到类似余则成者继续在台湾潜伏,恐怕日后与大陆的交流会更加小心了。

这代表了台湾人真是的想法,也是国民党的后裔潜藏在心中对共产党的恐惧的真实写照。这是蒋介石父子统治台湾数十年留下的“思想结晶”,尽管大陆已经不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大陆,国际局势和海峡两岸的关系也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恐共情绪”已然影响着当今许多的台湾人!

多少年过去,太多的专家学者分析蒋介石“剿共”事理的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经济崩溃等因素之外,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的身边充斥了太多共产党的“间谍”。据说,淮海战役爆发时,蒋介石在南京黄埔路官邸设地图室,地图室三巨头分别是蒋介石,周菊村,和刘为章。但是刘为章正是个大间谍,以至于南京方面的作战命令,共方完全知晓,自然每战必败。

更为引人深思的是,蒋介石身边太多的“刘为章”,收到最高将领的信赖,荣宠加身而竟没有丝毫的信心动摇,一心一意的为共产党服务,这种情操确很少在国民党人身上看到。正是因为“在搞情报方面国民党方面永远不是中共的对手”所以在三大战役里面也看到了太多的临阵起义。

不知道为什么,相比于入住北平后和各位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事的中共领导人的中山装形象,特别喜欢西柏坡时期的中共领导人的形象,破棉袄,大棉裤。对比穿着精美全身上下都是毛呢面料的国民党军官。确总是让人振奋的打胜仗。

上一篇:甘肃省高台县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下一篇:员工请假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