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2024-11-02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共13篇)

1.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篇一

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授课教师:唐煜

班级:高三(7)班

时间:2012年10月24日

一、课时:6-1

二、课题:第四课 分析矛盾 辩证思维

第一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识记:矛盾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内外因的定义、地位。理解:内外因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

运用: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阅读材料过程中,掌握信息提取、加工的方法;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会发现并解决问题、表达观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讨论学习中感悟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外因共同作用促进事物的变化发展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

矛盾的定义,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难点:

对立统一;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军事武器发展过程。

提出问题:1.武器发展过程反映了哪两者的关系?(进攻,防守)2.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武器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推动作用)引出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学生预学】:学生预学教材p93,找出哲学中的矛盾的定义。

矛盾的定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即事物自身包含着两个方面,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依存。不同于逻辑矛盾、生活中的矛盾。

结合图片,进攻和防守之间的关系包含着:攻守的相互对立(处于军事的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进攻和防守是不相容的,军事胜利只能进攻克服防守,或者防守战胜进攻),也包含着进攻和防守之间相互吸引(进攻必然引起防守,防守源于进攻)、相互依存(进攻和防守不可分离,进攻消除,防守也会解除。没有防守,也不须进攻)。

【课间练习】:结合《练习活动一》,学生分组讨论,列举自然界、人类社会、认识领域、我们教室里存在的矛盾。各举一例。

教师小结:点评并分析学生的例子,结合ppt总结。活动二: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学生预学】:快速浏览教材p94-95,找出矛盾的两种属性及同一性的两种情形。

1、矛盾的两种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相互排斥(进攻和防守是不相容的,军事胜利只能进攻克服防守,或者防守战胜进攻)

相互对立(处于军事的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有两种情形: a)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子:进攻和防守不可分离,进攻消除,防守也会解除。没有防守,也不须进攻。

b)相互转化:矛盾着的双方,根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进攻方和防守方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美苏争霸期间,核武器的威胁,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使中国在整个世界体系中处于战略防守地位,但是到1967年中国氢弹试验成功之后,在整个体系中才具有战略进攻地位。

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双方存在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斗争性。矛盾双方又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武器发展史表明就能表明:进攻和防守之间的矛盾,二者这种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联系依存的关系,推动着军事武器的变化、发展。

马克思说:“没有小偷,就没有今天锁的完善。” 【课间练习】:完成《练习活动二》中相关题目。教师小结:结合ppt,在学生判断过程中总结。

活动三: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学生预学】:阅读教材p96-97,完成《练习活动三》。1.内因:内部矛盾。

(1)事物的发展主要是由内因引起的,它是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的、根本原因。

武器发展过程(以我国成功研制出核武器为例)中的内因是什么?——我国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综合国力。(2)为什么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首先,内因决定事物变化的性质和方向

试想:我国能不能研制出核武器是由什么决定的? 其次,内因决定事物变化、发展进程的速度

试想: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中国经历了3年,法国经历了8年,为什么存在这种时间上的差异?

再次,内因决定事物变化所需的外部条件 试想:

2.外因:外部矛盾

1)事物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外因是什么?——别国的核威胁 2)怎样理解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 首先,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

试想:如果世界至今没有核武器存在,中国是否需要研制核武器? 其次,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试想: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试验成功,中国只经历了3年,原因是什么?——美苏拥有了核武器(外因)并且对中国造成了威胁,起了加速作用。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外因作用再大,也必须有内因,决不能撇开内因而单独发生作用。

美苏的核威胁(外因)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不断攻克难题,提高科技水平,自主研发(内因),从而成功研发出核武器(起作用)。4)总结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重视内因的作用,又不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课间练习】:学生辨析名师出高徒,给出立场并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一个人能否成功,在于他自身,自己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必要条件,外界给予的指导和帮助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配合上外界的帮助,才能早日成才。此观点肯定了外因的作用,忽略了内因的作用,所以是片面的。

(三)授课总结:

本节课学习过程中,需要大家掌握重点的有:矛盾的定义,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内外因的关系。

(四)课堂巩固:

此环节穿插于各部分教学中。

七、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p96“相关链接”,加深对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理解;完成P98“操作平台”。

八、教学反思:

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篇二

而旅游业的诚信涉及到旅游业的职业道德, 旅游业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三个特点:

(一) 职业意识的自觉性。

旅游职业道德既不同于社会法律, 又不同于企业的规章制度。法律具有强迫性, 企业规章制度具有强制性, 而职业道德主要是人们自觉遵守的职业规范。只有道德意识强烈, 自觉树立了旅游职业道德观念, 全心全意为宾客服务, 敢于同各种不道德的行为作斗争的人, 才能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人。旅游从行业特点出发, 从接待服务和游客的心理实际需要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使自己自觉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和意识,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二) 职业行为的规范性。

职业行为的规范性, 即在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形成的职业道德标准。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 具有评价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作用。旅游职业道德和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操作程序等融合在一起, 共同发挥作用, 但它们又是有区别的。其特点要求旅游服务工作必须重视道德舆论、道德信念的力量, 树立先进典型, 制定行为标准, 在行业内部形成一种人人关心职业道德、人人遵守职业道德, 自觉抵制

□文/李英

和反对不道德行为的一种团体气氛。

(三) 作用范围的广泛性。

旅游职业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 是一种思想境界, 是一种信念, 一种情感和一种道德愿望。由这种精神力量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规范和道德舆论可以发挥广泛的作用。如缺乏礼节礼貌的行为、恶劣的服务态度、不道德的人事交往、投机取巧、刁钻耍滑的工作作风等, 都可以通过道德舆论的作用来进行制止和干预。旅游职业道德的这种特点要求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道德舆论的作用, 敢于树立先进典型, 敢于扬善抑恶, 坚持一手抓经营管理, 一手抓职业道德, 才能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

旅游业是由旅行社唱主角的, 从旅行社经营范围又分为国际社和国内社, 经营业务范围分为出境、入境游, 经营方式有国有、股份、个体, 经营种类有团队、散客游, 其人员结构是由企业法人、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计调、业务、销售、导游组成, 其中计调是旅行社工作的心脏, 主要工作任务是设计行程、计算成本、与相关部门联系, 包括游客、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大小交通、饭店、景点、保险公司、有关城市、地接社等等, 主要是内部运作;而导游则是旅行社的灵魂, 主要工作任务是全程带领游客对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的全方位体验, 全身心的感同身受, 他 (她) 既是讲解员, 又是沟通员、安全员、交通员、协调员, 简称为“运动员”。工作是大量的、繁琐的、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及难以预料事态发生, 工作要求是很高的, 人员素质极高, 肩负重任, 必须高度敬业, 认真做好。导游员是旅行社的形象代言人, 充分体现旅行社本身的内涵和外延, 是旅行社精神风貌和诚信程度的真实写照。由此可知, 导游员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旅游业诚信经营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表现为:

(一) 职业道德

1、能够热爱本职工作, 树立崇高理想

(1) 导游员本身要热爱导游工作, 熟悉导游业务。A、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B、钻研本职业务;C、掌握各类旅游产品的特点, 熟悉旅游路线沿途各景点的旅游资源、风景名胜、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导游知识。

(2) 导游员本身要具有顽强的职业品质。A、不怕困难、吃苦耐劳、工作情绪稳定;B、适应导游工作复杂性、繁重性、重复性、艰苦性、严格性。

2、能够热情友好, 宾客至上。

这是社会主义旅游职业道德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是导游员本身在接待过程中, 发扬我国热情好客、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 做到微笑服务、文明礼貌、敬语称道, 把宾客放在首位, 一切为宾客着想, 努力满足宾客的合理、正当要求, 克服冷淡、粗暴、懒散等违反旅游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从接待准备、导游接站、待客游览参观、购物、用餐、观看文娱节目到住店服务、日常生活, 导游员本身要一切为客人着想, 不可怠慢宾客、随便改变旅游日程、降低服务标准。

3、能够真诚公道、信誉第一。

导游员本身要严格按照合同和旅游计划、日程安排提供服务, 以对国家、对客人负责的精神, 认真维护旅游者的利益, 做到重合同、守信用, 不弄虚作假, 不欺骗或刁难客人。坚持质量标准, 做到收费公道, 买卖公平, 货真价实。在接待服务中, 处处维护国家声誉、企业形象, 不诋毁同行。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不讲信誉、胡乱收费、以次充好、变相涨价、克扣客人标准等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不良行为。

4、能够文明礼貌, 亲切服务。

它要求导游人员在接待工作中, 举止端庄, 讲话和气, 态度友善, 服务周到, 满足客人的合理要求, 急客人所急, 想客人所想, 使客人感到宾至如归。文明礼貌、亲切服务是旅游职业义务的集中体现, 也是每一个旅游工作者最重要的道德义务。要坚决克服旅游服务中的“冷、硬、顶”、粗心大意、不负责任、办事拖拉、互相推诿等消极现象。

5、能够不卑不亢, 一视同仁。

不卑不亢就是要求导游人员在接待中对海内外客人都能够谦虚谨慎、稳重大方、尊重客人、热情接待, 尽到自己的职业责任和道义责任。一视同仁, 对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旅游者, 对同一团队中的每一位客人, 没有亲疏, 均以热情友好的态度相待, 同样地尊重他们的人格。导游服务中的傲慢自大、盲目崇拜、厚此薄彼、低三下四等不良行为都应予以纠正。

6、能够团结协作, 顾全大局。

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 要切实处理好组团社和接团社的关系, 地陪、全陪、其他接待人员、司机之间的关系要融洽;遇有特殊情况、发生安全事故, 能够从大局出发, 通力协作, 迅速妥善处理, 克服本位主义;同民航、铁路、游览参观点之间的联系安排落实, 不发生推诿责任现象。要摆正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 纠正相互指责、扯皮、削价竞争、以邻为壑等不良现象, 树立全局观点。在旅游业内部建立起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7、能够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

导游员本身应严格遵守国家法规、外事纪律和行业规范, 严守国家机密, 廉洁奉公, 自觉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重, 坚决与一切贪污浪费、损公肥私、徇私违法行为作斗争, 抵制要回扣、索取小费、套购指标、套汇逃汇、索取礼品等不正之风, 维护旅游业的声誉, 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

8、能够钻研业务, 提高技能。

导游员本身不但要有自觉履行职业责任的愿望, 还应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高超的职业技能。每位旅游工作者都要把掌握和提高职业技能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道德义务,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爱岗敬业,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对于那些在工作中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和满足于一般化的思想都应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加以克服。

(二) 服务态度。1、能够接待主动;2、能够待客热情;3、能够服务耐心;4、能够安排周详;5、能够工作细致。

(三) 工作纪律。1、外事纪律;2、上岗纪律;3、执行规章;4、导游操作。

(四) 着装仪表。1、着装上岗;2、导游形象;3、仪表气质;4、行为举止;5、注意着装。

礼貌是人们相互交往中, 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礼貌属于社会公德的一个部分, 它是人们的思想、道德等内在品质在相互交往中的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形态的国家中, 礼貌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但礼貌的核心是对人尊重, 平等待人, 以尊重他人的态度与人交往, 由此形成了许多具体的礼节。礼貌是文明行为的起码要求, 礼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我国历来重视礼貌, 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貌的内容丰富, 按其应用场合划分, 有公共场合、相互交往、个人生活礼貌三类。就其内容上看, 有仪表举止端庄, 讲究清洁卫生, 待人接物和蔼, 遵守公共秩序, 敬老爱幼, 尊重妇女等。礼节是礼貌在语言、仪态、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是表示尊敬的各种惯用形式。时代的不同, 国家和民族特点不同, 其礼节也不同, 但在人们的长期相互交往中, 逐渐形成了一些为人类文明普遍接受的、共同性礼节, 如握手、点头致意, 等等。礼仪则是为了尊敬和某种象征意义而举行的、有一定程序的仪式。

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 礼节是双方接触的第一步, 它对以后相互关系地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互相尊重, 彬彬有礼, 有利于关系密切和融洽;失礼或礼节不周, 往往会引起关系的恶化。讲究礼貌一定要学习和了解有关礼貌和礼节的知识, 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礼节形式, 根据接触对象的具体情况, 使用适合其身份和特点的礼节, 不要礼节不到, 造成失礼;也不要繁礼多仪, 形成虚伪;更不要不看对象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乱施礼节, 引起相反的效果。

旅游业对礼貌礼节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 礼貌礼节是否周到, 不但关系到服务质量, 而且影响到国家的声誉, 不可等闲视之, 必须十分重视。在服务接待过程中, 各个环节的礼貌礼节要求也不完全相同。有仪容举止的礼节、问候礼节、称呼礼节、应答礼节、迎送礼节、操作礼节、宴会礼节、晚会礼节、交往礼节、谈判礼节、礼宾次序、导游礼节, 等等。他们的共同要求是:仪容端庄;态度和蔼;言行节制;遵守秩序;讲究卫生;尊老爱幼。

旅游业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和方位都必须讲究诚信, 诚信理念贯彻始终, 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制胜法宝。诚信这一招牌是无形资产, 它是资源, 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可以叠加的, 是企事业得以生存的源泉。诚信是从点滴做起的, 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种约束, 是需要千锤百炼的, 能够做到诚信非同小可, 从人们的认知到熟知再到流传开来, 均会经历由种子到小苗到树干到参天大树的过程,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任何企事业单位都愿意将此过程缩短到极致, 尽早见成效, 尽早见硕果。

旅游业涵盖了许多行业, 交通业、铁路、航空、保险、景区、景点、各省市旅游局、各省市地区旅行社、宾馆、饭店、餐饮业等等, 任何旅游行为都会涉及到如上部门, 如何诚信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实施是圆满完成工作的根本。如此说来, 应恪守诚信, 按诚信规则去办, 以诚信取信于民, 取信于消费者, 包括团队、散客。

第一, 从交通业说起, 交通包括客运和货运, 以货订车, 以客源订车, 时间观念都会很强, 均会有合同制约, 其本身就是诚信行为。

第二, 从铁路说起, 铁路是国家客运和货运的重要途径和运输方式, 火车票就是一张买卖合同, 是一张要约, 其表达了旅客和铁路部门买卖关系, 尤其现在实行实名制以来, 这种关系更加明朗化, 其标示为:旅客姓名、身份证号、火车起点和终点地方、起止时间、票面价格、火车车次, 车型是否动车、普快、特快、空调、城际及旅客运行方式, 无座、硬座、普通硬卧、软卧, 车厢分布定位, 等等。货运也是如此, 货运单就是合同文本, 它详尽写明了列车种类、型号、货车的起点和终点, 发货内容, 等等。诚信在这个层面上尤为重要。

第三, 从航空来看, 诚信度要求会更加严格, 从海、陆、空客运货运来看, 航空运输是最安全的, 各方面参数要求极其严格, 容不得丝毫马虎和大意。航空公司与旅客的电子客票就是买卖合同, 一旦机票售出, 要约自然生效, 同时法律生效。由此可见, 诚信多么重要。

第四, 从保险来看, 旅游与保险息息相关, 游客不管以何种方式出游, 保险是必需的。保险在旅游过程中的种类有许多, 如旅行社责任险、航空意外险、旅游意外险、旅游意外伤害险等等, 其保额因时间长短而不同, 但无论选择何种都必须在游客出行前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方可生效, 否则后果自负。在签订过程中必须将游客的姓名、身份证全部信息一一做登统, 做到不重不漏。所以, 旅游保险离不开诚信。

第五, 从景区、景点来看, 要诚信待客, 要将景区、景点管理好, 治理好, 让游客到此一游, 充分感到身心愉悦, 自然风光赏心悦目, 人文文化过目不忘, 通过媒体的宣传和人们由近及远的传播, 使景区、景点以更加美好的面貌迎接全世界游客的到来。在这里同样要诚信。

第六, 从旅行社的角度来看, 游客绝大多数出游均是通过旅行社完成的。旅行社自身条件决定了能够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良好愿望, 并且要安排合理, 价格公道, 省时省力, 省心省脑, 服务周到。无论长线游还是短线游都是如此, 每个环节必须诚信, 否则就对不起游客, 服务就是一种亵渎。

第七, 从宾馆、饭店上来看, 诚信的内容更具体, 包括餐、住。首先是酒店的星级、用餐的标准、服务的内容一一列清, 旅客与宾馆或饭店就存在合同关系和法律关系, 只有旅客离开, 此关系方可终止。

3.促发展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篇三

2009年12月,姜瑞臣同志从物价局转任工信局党支部书记、局长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了“凝心聚力、创新工作、科学发展、实现突破”的指导方针,制定了“积极扶持、加强引导、改善服务、依法规范、当好参谋、保障权益”的工作规范,谋划了“立足工业抓服务、主导产业抓龙头、优化结构抓提升、创优创名抓带动、维护竞争抓规范、树立形象抓素质”的新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保十培十”计划,以“千方百计多谋划、千方百计想办法”为原则帮助企业解决运行中的疑难问题,出台落实政策,采取灵活多样、卓有成效的多项措施,从而推进全民创业、工业突破和百日招商三大战略的实施。

一、突出亮点,抓好招商。一是招商引资。第三次“百日招商”以来,带领工信局,广求信息、主动出击,成功引来六个项目,协议引进资金共计183318万元,特别是投资120000万元的智能电动车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时,他还创新招商模式,实施协会招商,协调省工信厅在深圳成功为威县举办电子招商推介会,取得良好成效。二是项目建设。投资3300万元的河北路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项目已建成投产,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30天时间,创造了招商达效“高速度”;投资7000万元的河北密州香食品有限公司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5天时间,创造了我县招商落地“神速度”,并列为市、县重点项目;投资13000万元的河北路坤电动车辆有限公司项目也已建成投产,并列为省、市重点项目。投资20000万元的河北隆威汽车有限公司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8月底可建成并试生产。投资20018万元的河北广合塑料制品项目和投资120000万元的智能电动车项目正在建设中。圆满完成了各年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任务,多次受到县委政府的通报表扬,改变了我局没有招商项目、更没有大项目的局面,特别是超十亿元的大项目,实现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历史性突破。

二、突出重点,抓好服务。一是融资服务。多次邀请省担保中心及各专业银行负责人召开银企对接会,为企业融资积极搭建平台。同时,和省担保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新建成两家担保公司和两家小额贷款公司,为企业融资拓宽了新渠道。协调县财政增加资本金,使担保资本金总额达到2000万元,截止去年年底我县实际担保贷款总额已达3亿多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难这个瓶颈问题;二是专题培训。通过积极协调、跑办争取,省厅把我县列为全市唯一一家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培训基地县,我们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配合省厅培训中心,邀请高校专家教授举办各类专题培训30期,受训人员达6000多人,使企业厂长(经理)和中层干部的业务素质、经管水平大大提高,思维视野、整体思路大大开阔,受到参训企业一致好评。同时,组织8家企业协会会长、副会长参加在清华大学开办的培训班。通过组织举办各类培训,先后有3家企业老板获得相关证书,有5家企业上档升级,有7家企业创优创名。为此,我局被授予全省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培训先进集体。三是跑办服务。积极跑找争挖,充实省厅项目库,先后为7个单位和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共计1600多万元,是2010年的23倍,这在工业主管部门成立以来是绝无仅有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同时,帮助冀龙工程等多家企业成功申请河北省著名商标和中小企业名牌产品。四是政策服务。通过参照省市有关政策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编印了《惠企政策指南》、《工业手册》等书籍3000多本,并免费下发,为企业了解有关优惠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五是对标服务。在抓好自我对标活动的同时,切实提高自我创优升位能力。同时研究制定了企业对标方案,指导企业扎实开展对标活动,以对标促创优、促创名、促升位,推动工业企业全面发展。

三、突出职能,抓好突破。工业突破、全民创业、民营经济三个办公室设在了我局,按照要求,协调上下,起草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考核办法》、《实施工业突破的意见》《工业突破要点》以及考核办法,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为更好的展现工业突破效果,创办了工业动态,目前已编印工业动态146期,另外还开展了“工业突破年”看突破采访行活动,使各乡镇、县直单位、工业企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突出效果,抓好创业。一是参观学习。充分发挥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先后协助领导组织县直有关部门一把手、乡镇负责人以及300余名村支书参观学习,向干部群众宣传全民创业的意义,鼓舞干部群众创业干劲,激发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二是宣传发动。首先培树创业典型。配合宣传部、电视台在《威县报》、《威县新闻》开辟“全民创业在行动”专题栏目,组织开展创业典型系列报道活动,实施典型引路,截止目前,共培树典型30多个。其次开展知识竞赛。通过在电视台、威县报开展“密州香”杯知识竞赛,使全民创业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形成了人人思创业、人人议创业、人人想创业的浓厚氛围,引导和激发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创业热情,掀起了更大的全民创业热潮。第三公开服务承诺。在华威大酒店举行了由400多人参加的大型公开服务承诺活动,制作服务承诺展牌,发放服务承诺单,并在行政服务大厅设立服务承诺专栏,为创业者指明了创业方向。三是出台政策。制定目标,分解任务,起草制定了《关于全民创业的考核办法》,该办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同时,为了更好的服务全民创业,方便广大创业者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有关创业政策,印制了《全民创业指导手册》,并免费予以发放1500多本。

4.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篇四

一、教材分析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运用

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学情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4、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中间方框中的实例,思考问题: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导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

【精讲点拨】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的一段论述,并讨论: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精讲点拨】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案 篇五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方法】归纳法、探究法、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6.“爱”是永恒的话题 篇六

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 面对角色转变,身心上总觉得有些不适。以前有同学之间的坚定友谊,大家坦诚相对,无话不谈,也有父母的温馨亲情,他们嘘寒问暖,无微不至。而自从肩上增加了老师这副担子的时候,发现爱的含义已经在无限延伸了, 这个时候的我们已经不再是需要父母搀扶的小孩了,而是给学生指明方向的领路人,在这个领路人的心中,应该具有一种“有容乃大”的胸怀和天使一般的爱。古语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个时候老师的心里应该有一种对学生的深切的爱。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 而爱别人的孩子却是一个圣人。”虽然从教只有短短一年时间,距离这个“圣人”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是在理论学习当中,我意识到了“爱”的重要性。“爱”能够化解人世间的一切戾气,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的心更加贴近。

在《我爱我家》的写作指导中,我从一个平时吊儿郎当的男孩身上看到了他对家庭生活细腻的心思,在文章中,他表达了对远在外地的母亲的无尽思念,虽然言辞直白,但有丰富真实的感情, 我对他敢于把心中对母亲的爱说出来给予了高度赞赏,男孩内心也是美滋滋的。除此之外,在和学生的作文交流外, 我经常在他们周记本上根据学生近一段时间的情况进行书面交流,学生也乐道于这种方式,本子发下去后,学生都仔细阅读,明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一次,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了一个笑脸, 学生捧着这作业本围着我转了好几天。虽然觉得学生拿着作业本那嬉皮笑脸的样子,让我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但从学生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那种被关怀的欣喜。由此可见,表现之于细节,只要有发自心底的真诚,不经意间都会有自然而得体的流露。

虽然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是好学生, 但班上总会有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较差的所谓“差生”的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比较差, 但他们身上也蕴藏着许多不易引人注意的优点或闪光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寻找和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加以表扬,并给予正确引导,使他们的闪光点发光。只有这样,才能发掘他们进步的巨大潜力。根据初中学生的固有特点,我们应该以疏导、教育为主,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股蛮力,还是一种巧劲,通过关怀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让他们愿意接近你,愿意与你交流最心底的声音。这就是爱,一种看似简单,却无边无际的东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心,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明白了“爱”是一种互相的信赖和倾听。

有时对待很铁不成钢的学生,我们往往也会生气。但仔细观察,其实学生的心中有一秤,那杆称比什么都准确,因为那称陀就是他们的心。班上有个调皮惹事的学生,开学刚开始就祸事连连,家里也为此十分担心,父母被折磨得焦头烂额。但是,就在学生无意被别人伤害时,我将平时对他的关心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没有责怪他惹是生非,相反不断地关心他、安慰他。当教师节手机传来“老师,教师节快乐”的短信时,我傻了,一个让我一度认为无可救药、不谙世事的学生,居然给我发来了问候。虽然平淡无奇,但是那股由心底发出的暖流我不会忘记。我相信教师的爱可以传达给学生,这些虽然无声,但是已经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爱的回报。

爱学生,要有发自心底的真诚。我时常会用这样一句名言鞭策自己:“一句赏识的批语、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声轻微的夸奖、一丝会心的微笑、一个赞美的动作,都会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回忆。”对待学生的教育,“爱”应该成为永恒的话题。学生需要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他们需要老师耐心的呵护和关心,才能茁壮成才。就像田地里的麦苗,地上的树苗一样,没有农民伯伯和园丁们辛勤的浇灌,怎么会有硕果累累和参天大树呢?爱的教育固然是一件好事,可是爱的交易并非易事,老师、父母要把握好这个度,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所以,物极必反,我们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度控制我们的爱,切勿让我们的爱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

《爱的教育》让我明白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充实而无憾。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爱 ,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不仅会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做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只有被爱的人才懂得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学生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教师要懂得传播“爱”的力量,让学生能深深地感受到这种炽热的情感。

摘要:“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文章就“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展开论述。

7.叠加才是事物的本性 篇七

——维尔纳·海森堡的墓志铭

上次我们说到,量子论有一个极其古怪的论点,那就是:任何物质都具有不确定性。当我们具体观测一个电子之前,它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从你的鼻子底下一直到宇宙的尽头,在理论上都是有可能的!从数学形式上来讲,这是因为量子论的基本方程是“线性”的。所谓“线性方程”,指的是它有这样一种特性:如果X是方程的一个解,Y是方程的另一个解的话,那任何aX+bY的形式也必定是方程的一个解!这听上去似乎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它的物理意义却足以使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之抓狂。伟大的爱因斯坦终生对量子论的解释持有坚定的异议,这更加反映了它本性中奇特和难以理解的一面。为什么仅仅说它是线性的,就会使物理学家大惑不解呢?也许数学符号不能给人太多的直观感觉,我们还是重新回到物理现象上来说明吧。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一个密封的小盒子,里面有一个小球,我们知道它要么是红的,要么是绿的,有且只有这两种可能,也就是说“红”和“绿”都是小球可能的态。现在让我们把手伸进小盒子里去摸球。按照常识,我们摸到的或者是红球或者是绿球。注意“或者”这个词,它表明的是一种经典的关系,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大家所熟悉的概率来表述,如果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一半对一半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说摸到红球的概率是50%,绿球亦然。这似乎是一种天经地义的理解方式,可是在量子论中却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我们真的去解线形方程,假设“红球”是一个可能态,“绿球”是另一个可能态,这个盒子里的状况必然要描述为:|盒中球>=a|红球>+b|绿球> 别为这里的尖角括号“|>”担心,它只不过是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发明的一种标记方法,用来表示系统的量子态。关键在于“红球+绿球”是一种什么样的奇特情形,它说明了什么。量子论告诉我们,当一个系统处于未扰动的自然状态时,它必须被看成是两种可能性的“叠加”。换句话说,盒子里既不是红球也不是绿球,但也可以反过来说,盒子里的球又是红球又是绿球!

尽量不要问自己:“它(量子论)怎么可能是选样的呢?”因为那会使你陷入无人能走出来的死胡同中去,没人知道它为什么就是如此。

——理查德·费曼,《物理之美》

讲到这里你可能就糊涂了。什么叫做“又是红球又是绿球”呢?这并不是说,盒中球真的处于一种“红绿混合”的奇特状态。我们还记得上次提到的“波函数”吗,天地万物事实上都是波,而盒中球在没有被观察之前,它本身正是红球的波和绿球的波的一种叠合,这才是它“实际上”的状态。你肯定觉得难以理解,那也不足为奇。我们遇到的是物理学中最令人惊异的思想,也是量子论最神奇的地方:如果一个系统不受扰动地自然发展的话,那么量子态的叠加似乎就是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情。离开小球的比喻,我们举一个实际的物理实验的例子。大家在物理课上应该学过“光的双缝干涉”实验:如果让一束光穿过两条平行的狭缝,那么在狭缝后的投影屏上并不会出现两道狭长的光条,而是会出现许多明暗相间的条纹。很明显,这是因为光波同时通过了两条狭缝而产生干涉的缘故。奇怪的是,假如我们让一束电子也同样通过两条平行狭缝的话,竟然也会得到类似的投影图案!如果说光波是因为同时通过两条缝而产生了干涉,那么作为粒子的电子又是如何干涉的呢?难道电子通过某种方式分成了两半,每一半通过一条狭缝?不可能!我们从没有发现过半个电子。唯一的解释是,哪怕是单个电子在通过双缝时,也同时通过了左右两道狭缝,而电子本身则是这两种状态的叠加:

|Ψ>=a|通过左缝>+b|通过右缝>这里的Ψ就是电子的波函数,这又回到我们所说过的量子世界的奇特本质,即任何事物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电子从电子枪里发射出来时是粒子,打到屏幕上也是粒子,但从打到屏幕上的图案来看,电子是以波的方式走完这段路程的。电子在作为一个粒子的同时,本身又是两种状态的波的叠加,因此电子又是粒子又是波!恐怕大家还是很难想象,电子又是粒子又是波?难道电子学会了“变脸”,有时候变成电子的模样,有时候变成波的模样?又或者它像一个幽灵,在作为粒子的同时散发出奇怪的波,使得它本身成为这两种状态的叠加?错了,你不该这样死板地来理解“波粒二象性”。事实上,一个电子的性质,只有当你具体测量时才有意义。请想象有人在纸上画了两横夹一竖,问你这是什么字。对,这是一个“工”字,但也可能是横躺着的“H”。在他没告诉你怎么看之前,这个问题是没有定论的。只有你被告知:“这个图案你要旋转90度观察。”这才能说它是一个大写字母“H”。总之,只有观测手段明确之后,答案才有意义。换言之,不存在一个不被观测的绝对的世界,观测行为创造了这个世界。我们把手伸进小盒子里去摸球,在还没有看到球的时候,这个球既不是红球也不是绿球,而是一种波函数的叠加。波恩指出,这种叠加实际上就是概率波,而波函数的平方就是我们所说的概率。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小球还没有被观测的时候,它实际上并不能称为一个具体的有颜色的球,而是两种颜色的概率波叠加,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什么颜色。但当我们确实去看它的时候,小球要么是红的,要么是绿的,而不会有任何中间状态。那波函数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决定了一旦我们观测后,神秘的概率波“变成”红球或者绿球的概率!假如它的波函数是a|红球>+b|绿球>的话,那么我们实际上看到一个红球的概率是|a|2,看到一个绿球的概率是|b|2。如果这是唯一的两种可能的话,那就有:

|a|2+|b|2=1。

假如我们还是摆脱不了这些该死的量子解释,我宁愿从来没有涉足过什么量子力学。

——埃尔文·薛定谔的抱怨

大家可能暂时还不能完全消化我们所说的概念,很抱歉,刚才我们似乎沉浸在一种玄奥的哲学讨论中,这是因为量子革命牵涉到我们世界观的根本变革,以及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方法。量子论的背后有一些非常形而上学的东西,你不必为自己的困惑而担忧,因为爱因斯坦和你有过同样的困惑。总而言之,量子论告诉我们,在封闭的状态下,小球应该处于“红一绿”的概率叠加状态。所谓“红球”或者“绿球”的状态,只有当我们真正去观测这个小球时才会出现。至于究竟是看到红球还是绿球,这就由两个态上的波函数强度来随机决定。假设两个态的强度相同,那我们就知道红和绿的可能性是一半对一半,也就是说如果从盒子里摸N个小球出来,其中大约会有N/2个是红球。这和掷硬币是一个道理。每一次你掷之前,都不可能准确地判断它将正面还是反面朝上,但如果掷了许多次之后,正面朝上的次数大约会占一半。用量子语言来说,硬币的波函数在“正面”和“反面”两个态上的强度是相同的。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稀奇的说法,就是人们日常所理解的那些事物,比如“红球”或者“绿球”其实都只是事物的一种特殊状态。在量子论中,这些被称为系统的“本征态”。为什么叫这种古怪的名字,那是因为量子方程从数学上来说叫做“本征方程”,而本征态其实是这个方程的特殊解。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人生有无限可能,而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当你决定中午吃面的时候,就消灭了吃饭的“本征态”;当你选择学理科的时候,就放弃了学文科的“本征态”;当你考上北大的时候,就失掉了读清华的“本征态”……你这一生看起来(观测)是唯一的,但其实只是无穷多种可能状态当中的一种而已,我们不能因为别的可能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特定的人生只能有特定的解)就断定它是不存在的。以上的说法简直像痴人说梦,但它确确实实是成立的。或许,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量子叠加态无疑正是这个世界的本性。量子论创立至今已超过百年,人们所做的一切实验都符合这个基本假定,这也使得量子理论成了如今物理学最基本的支柱。 而我们即将要去深入探讨的量子计算,也正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机制上。

8.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篇八

亲爱的工友们,你们好:

首先,感谢您多年如一日在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项目发展等各项工作中所作的努力。在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公司团委祝愿您及家人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更是各位员工的生命和个人切身利益的根本保证。历史告诉我们,挣金山,赚银山,唯有安全是靠山。条条规程血染成,不可再用血验证。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安全才能发展。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和企业生存发展中早已验证了的硬道理。多年来,我们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体员工始终坚持“职工生命大于天,安全生产重于山”的安全理念,认真落实“见隐患必整改、先整改后生产”的方针,推进安全生产各项法律制度的全面贯彻落实,让隐患得到消除,事故得到控制,安全得到保障,确保了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为建设一个安全、幸福、美好的新清磷做出了贡献。

安全生产牵连千家万户,在我们公司涉及到每位员工,涉及到各个车间、各个岗位,贯穿于每时每刻。因此,安全生产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再次提醒我亲爱的工友“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按公司规定的操作规程操作,不违章作业。

工友们,当你来上班的时候,你可知父母在牵挂你,妻子(丈夫)在思念你们,子女在盼望你们,他们在等待你们“平平安安回家”。因此,公司团委诚恳希望你们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杜绝一切事故发生。

最后,祝你们全家幸福!永远平安!

9.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篇九

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政治《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逻辑归宿,是在第二课关于“发展”的观点之后,进一步回答发展的趋势问题,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辩论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使学生在懂得新事物必定战胜新事物,而道路又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道理。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用这一原则为指导去观察、分析事物,提高理解事物发展前途的思辨力。

3、觉悟方面: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对改革事业中出现的问题抱有正确的态度,从而提高觉悟,增强能力。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这是因为掌握这一原理及方法论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人生观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2、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既是本框难点又是全课的难点,首先是因为它是本课思想教育的“热点”之一,其次,中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方法上容易犯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

四、教学方法运用:

本课应以谈话法说理教育为主,结合多媒体展示典型事例,增强说明性,特别对于重难点的教学,应加强说理分析并以事例说明。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播放大革命失败后的电影片段和《开国大典》的电影场景,引出一个论断:

[一、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板书)],从电影片断分析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三大原因: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发展方向,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在此,通过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从而说明正是因为这些事物发展符合了客观规律,因而她能够战胜藐似强大的国X党的军队。

2、为什么说符合规律就能够战胜旧事物呢,过渡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此,我们让学生来对比分析国共的区别,说明新事物的优越。从而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党的感情,加强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觉悟。

3、然后,在通过过渡:在社会领域里,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加以说明。在国共斗争中,共产党之所以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因为她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里,还可以结合“三个代表”的思想以及xx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的相关内容分析说明,加强政治教育的时代性。

然而,革命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回到影片。

[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板书)] 分析原因。

[1、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板书)],结合影片,说明由中共1921年刚诞生时的五十几个党员到今天的七千万党员这一过程加以分析。并引导学生举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对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分析,它来说明这一问题。

接着分析第二个原因:

[2、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板书)],结合影片分析国X党军队对共产党的围剿。在此,可展开分析。

最后,回到社会历史领域,引出第三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过程(板书)] 结合影片分析说明。共产党的军队在开辟根据地的时候,人民群众是如何由害怕、由逃避到喜欢支持进而投身其中的过程说明这一过程。

总结上面内容: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办,引出方法论意义。

[二、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板书)],结合学生切身事例分析,并由学生讨论,比如,学生应如何处理好平常考试成绩偶尔下降的问题等。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挫折、困难,加强学生的耐挫能力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引申,个人如此,那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呢? 同样:

[三、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板书)],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议的实例分析说明。比如,发展经济中出现的“经济波动”问题,“腐朽问题”等等,重点说明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比如用1998年我国经济遇到的困难加以分析说明,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1、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的统一

2、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

③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3、方法论 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 科技发展的双面性作文

★ 反社会型人格与性

★ 警示性法治教育教案

★ 休闲农业发展外部性分析论文

★ disease的可数性与用法

★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 部队警示性法治教育教案

★ 诊断性测评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探讨论文

★ 真理的价值性与主义真理观

10.佛是永恒的故事 篇十

公元前六世纪,释迦摩尼在印度创立了佛教,传播的洪流势不可挡地向南北两个方向蔓延。北传佛教分為两支,一支经中亚一带,在汉代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成为汉传佛教;另一支越过喜马拉雅山,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于中国藏族地区,称为藏传佛教。而南传佛教经斯里南卡、泰国、缅甸,最终也在公元七世纪来到中国云南的南部,为傣族等民族所信仰。

在西双版纳,到处都能够看见金碧辉煌的佛寺、佛塔。村旁立着佛寺和白塔,不由得开始嫉妒起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距离佛国竟然如此之近!可以说傣乡就是一个广大的“妙香佛国”,一花就是一世界,一叶当然一菩提。随便走入一座佛寺,寺外的喧嚣和凡尘的酷热似已被“五树六花”完全隔绝,剩下清凉自在的我独自品读壁画上那些富含深意的关于佛祖的故事。耳旁传来琅琅的诵经声,更显得寺里的宁静,真想一头扎进贝叶经里再也不用出来理会外面的滚滚红尘。但尘世终究是要回去的。

每到傣历新年,傣家人都会举行极其隆重的“赕佛”仪式,也许庄严、慈悲的佛,在一年中也难免有脱不了尘俗的时候。所以必须由凡人来帮助佛爷清洗去在人世间沾染的凡尘俗垢。我们随那些身着盛装的傣族妇女,恭敬地将洁净的水从佛寺旁的家中抬出,当作祭品供奉在寺里,一时间,心也如面前的水一般无一丝杂质。我静静地看着她们给佛像清洗沐浴,我佛一如既往,安详慈悲地看着世间众生,而为他洗浴的人们个个表情是如此的虔诚,身心是那样的投入,也许她们在“洗佛’”的同时,也是在洗涤自己的心灵,也是在专心致志地“除去”心灵中的各种尘埃与污垢。当我怀着一颗空明的心走出寺外时,被迎面的一桶水告知:泼水狂欢已经开始,水从我的头淋到脚,从皮肤流到心,我闭上眼享受这种清凉的感觉,这是在接受佛的洗礼。村寨边上,人们在放着高升,高升喷射出黑色的浓烟,发出“吱!吱!吱!”悠长的呼啸声腾空而起,直冲四、五百米后才返回地上。人们在欢呼、在舞蹈,高升带着人间的欢乐景象,载着人们的憧憬与期望冲向九霄,把这一切都说与佛知道。

链接:

项目位于景洪市澜沧江与流沙河交叉口的猴山片区,规划占地7000亩,投资80亿。通过该项目建设把西双版纳建成傣民族的发源地,建设成全球傣族文化大中心,建设成南传佛教文化朝拜圣地。总体布局分为勐泐故宫、西双版纳南传佛教总佛寺、宜慰商业街、度假酒店、旅游小镇五大板块。以南传佛教历史文化为主体,打造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历史文化研究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旅游资源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南传佛教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11.劳动教育是永恒的教育 篇十一

党和国家长期重视劳动教育, 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它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贯彻落实,从苏区到抗日根据地,从解放区到新中国,始终坚持。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指导,信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因此,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国家的这个传统, 是我国劳动教育成为永恒教育的重要依据。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已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目标、实施途径和管理保障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落实这些规定并能将劳动教育作为永恒的教育坚持下去,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动的自觉性。

在全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环境下,教育领域必须加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首要任务是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因为教育方针确定了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事业发展的方向,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实施途径,并已载入教育法中。目前,教育界对依法执行教育方针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法执行的观念更是淡薄。我认为,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对教育方针的表述存在任意变动的情况。教育方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历史特点,表述有所变动是完全应该的。但一经立法,就不得任意变动;要变动,必须经过立法程序,修改原有法律。我相信,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 这个问题将会得到解决,教育工作者的依法治教观念和行动将会得到明显加强。

12.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篇十二

主备人: 李振博 审核人:

【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2)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结合实例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学习重难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教法、学法】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及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完成基础训练第九课知识填充(课前完成)

二、课堂学习: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和趋势 一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一方的存在已另一方的存在为________,双方_____________。二是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___。.....②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___________的倾向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___________,没有斗争性,就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__________同一性之中,并为____________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___________,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论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矛盾的特殊性 ——三种情形: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论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相互联结: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来;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相互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易错易混分析

(1)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2)矛盾是事物内部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斗争的关系,矛盾即斗争。()(3)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矛盾是永远不能解决的。()

(4)矛盾越少越好;人们能有意识的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就是取消矛盾。()(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就是多属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四)知识运用与巩固:

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是()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B.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的倾向 C.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3.“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互相吸引、相互联结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4.“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不可分割的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真理和谬误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实践决定认识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今天,我们所向往的人的尊严,是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公民的各种权益,更加关心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

A.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7.根据2010年4月15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其哲学依据在于矛盾具有()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被描写得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

B.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 C.人的主观世界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改造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9.“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责任。正是因为“不抛弃,不放弃”,才使西南地区人民的“渴”望

成为希望;正是因为“不抛弃,不放弃”,才使矿井下生命存活的渺茫变成生还的奇迹。这表明()

①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是巨大的 ③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④矛盾就是对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2010安徽安庆一中模拟)下图漫画《领导还是被领导,有时候确实要看实力》画了一个本来应该牵着狗走的小朋友却被狗牵着走。其寓意主要启示我们()

A.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认识事物必须把握其发展的趋势

11.(2010湖北检测)09年7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引用中国先哲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意义是()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矛盾双方有相互贯通的属性和趋势

12.猫和老鼠有着必然的关系:老鼠会“装死”,猫则会“假眠”。由此可见,矛盾双方()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统一是相对的、不变的

C.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D.相统一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3.虽然不断升级的电脑病毒和无孔不入的不良手机短信使人们防不胜防,但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以及手机的技术升级和普及,还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可以说明()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②矛盾双方的统一是主要的,对立是次要的 ③矛盾双方的的统一是绝对的,对立是相对的 ④矛盾双方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2011·抚顺六校联考)奥巴马在首轮中美战略对话开幕式上引用了《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段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质变开始的 C.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互联结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5.(2011·南通)中国驻美国大使周文重于2010年在华盛顿表示,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一个道理,“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合作比遏制好,对话比对抗好,伙伴比对手好。中美双方应当共同合作,共创中美关系的美好未来。这蕴含的哲理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具有普遍性 C.规律具有客观性

D.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16.(2011·南京调研)下列诗句与下边漫画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D.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7.纵观历史,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重创世界经济,同时又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抓住机遇的国家,通常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这体现了()A.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18.山寨产品一方面以其低廉的价位、完备的功能、新颖的外观,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仿冒、造假、侵权等问题而引起种种非议。这表明()

①矛盾普遍存在,事事有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10河南实验中学期中)2010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总理与网民面对面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他既是大国总理,也是普通网民。作为大国总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作为普通网民,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网络把“庙堂之高”“江

湖之远”,把“君”与“民”,拉得很近,联得很紧。这表明()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②网络成为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新形式和重要媒介 ③联系是客观的,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可以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 ④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和某一特定事件相联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20.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许多展馆的设计都体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情,例如有“海贝壳”美称的以色列馆由两座流线型建筑构成,宛如一双环抱的手。设计师解释说,场馆设计借鉴了东方哲学的阴阳太极理论,暗喻着对立统一、和谐共生之意。以色列馆的设计体现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 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③事物的形态是设计师创意的结果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推出的楼市“新国八条”的内容中有这样两句话:“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把建制镇纳入住房保障工作范围”和“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这两句话共同包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

A.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意识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有人说:“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从哲学上看,这句话表明()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3.材料一:在这个世界上,就连最为人迹罕至的地方,也都“烙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太平洋最人迹罕至的地方,位于北纬35°到42°之间,夏威夷群岛的东北方向,距离加利福尼亚沿海1 000英里的位置,又有一个“新大陆”正在生成——“第八大陆”,应该叫做“太平洋垃圾涡旋”,这个“新大陆”完全是由垃圾堆起来的,已蔓延到14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聚集了超过700万吨的垃圾。在这个垃圾“联合国”里,有来自美国的球鞋、中国的塑料袋、日本的渔网碎片、加拿大的集装箱外壳„„

材料二:2009年12月7~18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全球减排协议。中国积极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材料一、二中的人类活动。

答案:

1.C 2.C 3.B 4.B 5.D 6.D

7.B 8.B

9.D 题意主旨在于说明在“不抛弃,不放弃”的条件下,实现了从“渴”到“不渴”及从“死”到“生”的转化,②③的说法正确体现了题意,选D项;①的说法与题意无关;④的说法错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0.B 结合漫画中的图文信息可知,是否居于领导地位取决于自身的实力,即有实力则是领导,否则就会转化为被领导,B项应选;A项说法错误,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取决于一系列的主客观条件;C、D两项不符合题意。

11.D 孟子的话的意思是指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这体现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选D项;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12.D 猫和老鼠是一对生死冤家,双方在斗争中为战胜对手,各自进化出了应付对手的“绝招”——老鼠“装死”与猫“假眠”,从哲学的角度,这体现了D项;对立和统一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A、B两项的说法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13解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②③没有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题中对互联网的看法坚持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故选D。

14解析:材料旨在说明山径之蹊在不同条件下或成为路,或被荒草埋没,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答案为D。

15解析:“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C在题干中没有体现;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D表述错误。故选A。

16解析:漫画体现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D符合题意。A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B体现了运动的观点。C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

17解析:抓住机遇,率先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并占据制高点,体现了C项。

18.C 对山寨产品的认识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并存的观点,这说明在山寨产品身上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②③说法与题意无关,①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项。

19.A ③的说法错误,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是唯心主义;④的说法错误,“任何事物都可以和某一特定事件相联系”的说法是对联系的条件性的否定;在“民”与“网民”的关系中,网民是特殊性,但在“网民”与“总理网民”的关系中,“网民”则是普遍性,①应选;“网络把‘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把‘君’与‘民’,拉得很近,联得很紧”体现了②。故本题选A项。

20、解析:中西合璧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即东方和西方各有其独特的风情,但又可以相互融合于整个世界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种设计中;“对立统一、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③的观点是错误的,④并未在材料中体现,故选A。

21解析:不同年龄在人生的旅途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故选D。

22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知识要求——唯物辩证法的知识。A、B属于辩证唯物论知识,应排除。D虽属于辩证法知识,但不合题意。

23.答案:(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类活动。人类活动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但如果无视规律也可能带来挑战和威胁,垃圾“新大陆”就是对无视规律的惩罚。

(2)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人类能够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为全球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做出巨大努力。

(3)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各国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1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说课稿 篇十三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一节讲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起点。第一框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是从总体上讲联系,是学好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概念。

2)理解:联系的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3)运用:用事物的联系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的概念,体会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德教育是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高中学生思维缺乏辩证性,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事例的运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自然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法,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就成为难点。

二、说教法:

1、根据哲学课程的抽象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讲授法、导问启发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等。核心观点和难点由教师讲授,使学生明确基本观点。导问启发法,创造氛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归纳法,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分析、归纳抽象的哲学概念,这符合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讨论法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政治课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运用了多媒体,以加大知识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列举生动、丰富的教学事例,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三、说学法:

本节课从导入上教给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和体系上把握知识,在新课讲授中教会学生应用“三段式”法则学习哲学,即原理、原理内容、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法,在教学中应用教学实例使学生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学会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本节课共分为四个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上引出联系的观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2)讲述新课: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本课知识分为五大部分讲述。每一部分都以设问连接,使知识环环相连,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每一部分教学中又运用事例具体分析,以降低理论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则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来突破。

3)课堂小结: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使原理与方法论形成对应关系,易于学生接受知识.

4)课堂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练习题,难易结合。

2、板书设计:由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大量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所以黑板上只列举本节内容的知识要点

上一篇:农商银行工作时间下一篇:三进三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