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反思

2024-07-23

将相和教案反思(共10篇)

1.将相和教案反思 篇一

<< 将 相 和 >> 教 学 反 思

光山县十里镇十里村小学 刘光强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演中动心动情,领悟课文。

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我们十里镇课题教学模式‚导--学--展--练‛,来组织教学。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词。

2、板书课题。

3、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将相不和及和好的根本原因,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征。

2、有感情地读一读,演一演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它们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

3、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完璧归赵》。

1、观看视频。

2、提出问题,引领学习《负荆请罪 》:

朗读,分组学习课文的16自然段至结尾。思考

1、将相不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呢?

2、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

3、廉颇、蔺相如各是什么样的人呢?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习展示: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原因是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结果是将相和好。

《负荆请罪》的起因:

完璧归赵》故事的发展经过:

三、学习《完璧归赵》。

1、看视频。

2、提出问题,引领学习《完 璧 归 赵》:

1、朗读课文1—10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分组交流,读一读并尝试演一演。

2、‚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呢?

3、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生演一演

学习展示 :

四、学习《渑池之会》。

1、看视频。

2、提出问 题,引领学习《渑池之会》:

1、分组朗读、学习11—15自然段。

2、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并分组尝试演一演。

3、讨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习展示:

五、拓展练习。拓展练习1:

蔺相如立功就靠一张嘴吗? 拓展练习2: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关系? 拓展练习3

六、联系生活,总结课文:

同学们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展示:

七、课外练习:

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练习写一件事,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主要写清事情的前后变化。

通过如上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 3 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的对么?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很好表现出来。

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拓展练习。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通过PPT展示,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讨论。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5 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2.《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二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反思1

作为新教师,有幸参加泉河头小学和西实验小学的第一届校际联谊。在校长、主任和各位师傅、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周的听课、教研、改稿磨课,过程很艰难,但收益颇多,在课程标准的运用与理解,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参的使用、课本的钻研、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语言的表述、课堂的把控等各方面都有不小的收获。但尽管如此,对于这一课的课堂展现仍然有很多问题,下面就《将相和》这一课,做以下反思:

一、教学目标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我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并能为每个故事加上四字小标题;

(3)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面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重、难点)

4、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诵指导(重点)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国家利益为重,具有爱国思想;(重点、难点)

3、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思虑周详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重点、难点)

4、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我是结合,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的本组单元目标,和《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二、重组教学内容。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第一课时,我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是自学生字词和概括主要内容,为每个小故事加上四字词语小标题,难点是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重点是感悟廉颇所说的话,抓住重点词语“爬”分析词语词性,感受感情色彩,体会人物内心。同时,对廉颇话语的感悟,经过孩子们的辩证分析,体会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要从多个角度阐述而不是从单方面定义。同时也为第二课时,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第二课时,通过一个问题“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来通过分析句子,体会人物形象以及特点。展开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巧排教学结构

我没有串讲三个故事,我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我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廉颇不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职位比廉颇高.。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探究过程,引领学生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探究的过程学生讨论得开始热烈起来。

在学习故事中,我设计有效的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课文怎样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句段,让学生潜下心来静静地默读课文,走进文本,去对人物进行情感的感受并作批注。而在读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性格时,学生则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为主体,我没有完全按照我预设的评析顺序,而是随着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学生思维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四、设计读写结合在“负荆请罪”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廉将军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的大将军形象,对于这一感人场景进行拓展,让孩子们在三个情境(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者赵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手下或者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将军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中展开想象,锻炼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们,再将自己的所想进行加工润色整理在成长的足迹本上,与校本的写作特色训练相结合。

我力求希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体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希望上一节扎实、真实、有思维的语文课,但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不够,课堂环节不够紧密,容易被孩子们的答题牵引着偏离课题,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教学效果与我预想的有点距离,我根据学生的学情调节了教学的环节与节奏。未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达到有效性的学习效果,特别是没能让孩子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朗读或演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其大智大勇的特质,感到非常遗憾。

《将相和》教学反思2

《将相和》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难点定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着三个故事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通过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它是一篇较长历史性故事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从大处着眼,采用“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

反思一: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节课,我抓住了文本中廉颇不服蔺相如的一句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我的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做为重、难点的突破口,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给予鼓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二:通过质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他们对文中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讨论,在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中,提高了综合学习语文的能力。

反思三: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对课文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课堂的气氛,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是我遗憾的一面。这主要从中差生的作业中反映出来,完成的质量不高,表现在答案上不完整,对个别词语理解也不够准确。

反思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本节课上是一大缺陷,分析教多,读得太少,淡化了语文的感悟,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

通过以上四点教学反思,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那就是“双基”教学必须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高度出发,走“三维目标整体挺进”的路子。在坚守语文本位,打好语文基础的前提下,激活学生的思维,兼顾“双基”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将相和》教学反思3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

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学中先在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每个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让学生读、议、辩的形式让学生感受。

通过以上方式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以及之间的联系。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基本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课堂教学不足之处:学生课堂阅读较少,个别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揣摩不够,没有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气势、神态。今后教学要加大课堂阅读训练。

《将相和》教学反思4

《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我前后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第一课时重在阅读,兼以扫除字词障碍、介绍课文出处、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个小故事,并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会读、读中学,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阅读的力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二课时对人物进行逐步分析,通过三个小故事,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时,我选择以名著为媒介,介绍《史记》。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战国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年龄段,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成功地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

通过请同学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齐读课文,说明“将”是谁?“相”是谁?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进行板书。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在多媒体PPT上进行呈现。最后,留下课后问题“你认为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将相和》教学反思5

本课教学结束后,我打算做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我见“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都比较丰满,就让同学们把“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添上人物的具体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要求符合当时人物的历史背景及语言习惯,特别声明:不能写搞笑版。有些孩子很不乐意,因为“搞笑版”搞笑啊!

为什么我要加上特别声明呢?近几年来,报刊、杂志、电视等可谓改编成风。连金庸这样还健在的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像罗贯中、吴承恩这样死去几百年的人,他们的作品反正得不到版权保护,那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搞笑版居多。林黛玉开了公司,猪八戒当上公关经理,宋江签名售书,自传卖得风声水起,这些荒诞的故事争相出台,网上流行的《大话三国》更堪称此中经典,很多台词不经意间就从年轻人口中溜出。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防不胜防。也许有人压根就没想去防,反而乐此不疲。曾经,看到班上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也心动,并用“过火焰山”“武松打虎”两个片断做过尝试。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看谁的创意最佳,新而不俗。结果学生受阅历所限,背离我的初衷不说,大家的目的都奔“搞笑”去了,柳州方言成了必杀技,且全是糟粕,惨不忍睹。我铩羽而归。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上述失败的尝试告诉我,对名篇进行改编在小学阶段不可取,而且我对这股改编风刮向学生感到忧虑。

后来学生交上来的练笔还是按照我的意图进行的“正统创作”,写得很好,还出现了“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快快请起”等词,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可见,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老师抹上什么就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

《将相和》教学反思6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学生精读课文合课后的“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7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一、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二、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学反思8

《将相和》是第十册书中的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开始,我从课题入手,使学生分清文章中的人物及关系,由和引出不和,也由此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故事梗概上有一定困难,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训练还有欠缺。

随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的印象。由于此前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交流中一个学生说廉颇很自私,部分学生也表示赞成。这里我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复,而是在把自私板书到黑板上,并在后面打上了?,我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很快学生就找出了廉颇作战勇猛和负荆请罪的表现,从而得出了廉颇并不自私,因为他心中也时刻装着国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除了疑问,也是这节课我的收获之一。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部分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深化学生对人物爱国品质的理解。

此时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负荆请罪的课本剧,虽然学生表演得比较幼稚,但是我觉得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学反思9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又是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梳理,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10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而这三个故事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把握长文短教的方法,我鼓励学生用归纳和概括的方式自主批读,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好行文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简简单单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文章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与行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进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探索发现。其间,勾画了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圈点关键的词语,进行揣摩,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处。

批读、圈点、揣摩、品读,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蔺相如那机智勇敢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老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实实在在地读,扎扎实实地学,潜心会文,走进了蔺相如这个人;在读与思中发现了写作方法,知道了怎样刻画一个人。得言得意又得法!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帮扶下,那么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则是完全放手自学。有了方法的引领,在自主学习中,和同学合作,碰撞智慧的火花。同学们各抒己见,畅谈感受。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则在交流内容基础上,围绕廉颇“请罪”安排了一个写话的练习,旨在将文中学到的抓住“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读写结合,能力转化。学完课文,回顾总结。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再次关注布局谋篇的方法,为写作奠定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课标学习的深入,我教学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感受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堂,一个简简单单的课堂,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一个不断成长的课堂。

《将相和》教学反思11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首先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在读课文中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了《完璧归赵》,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悟中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继续探索蔺相如的为人处世和廉颇之间的矛盾起因。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这些重点语句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引导学生站在客观面来评析人物的心理:如果站在廉颇一边,他会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平。之后,引导学生继续探讨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就是智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智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为国争光。

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了解: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再次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蔺相如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

结合生活实际,最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成长经历,连这样官位居高的廉颇将军都有这样的悔改精神,你在生活中犯了错是怎样处理的,以小练笔形式呈现。

《将相和》教学反思12

小长假后的第一天,只有一节语文课,和五2的孩子进行《将相和》第二课时的学习。

这节课从听写入手,两个板演的同学予以全班一条清晰的“求助热线”,岚褀和斯涵都很给力,完美的正确率给大家树立了榜样。消灭错别字,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

学文交流从引发“矛盾”入手,找出文中将相“不和”的句子。问题引领“蔺相如靠的仅仅是一张嘴吗?”

在第一课时品读“完璧归赵”故事后,这节课更多的是放手自学感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的形象。通过品读,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勇有谋、顾全大局、胸襟宽广的蔺相如,一个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廉颇也能形象感知。“矛盾”不攻自破,文本的学习与对话也在学生的交流中得以落实。

欣赏人物形象各抒己见。“你喜欢文中的谁?”,交流中,喜欢廉颇将军的有之;喜欢蔺相如的亦有;令我眼前一亮的则是黄琳同学的答案了。我欣赏文中的赵王,他谦和,从文中的“商议”一次可见,他虽然他做事不是雷厉风行,但考虑问题周全,好一个善于用人的赵王。好一个有见地的孩子,我欣赏这样的孩子!

《将相和》教学反思13

《将相和》一文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特点: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是密切联系的,与整篇文章也是密切相关的。

教学时,我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的方法。我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我从整体出发,把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了解了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这具有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意义,可以实现读写结合,思维统一,还自然而然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顾大局、讲团结、机智勇敢、知错就改等品质教育。

《将相和》教学反思14

《将相和》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之间因果关系环环相扣。针对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自读会读”的讲读方法,以点带面,做到“抓主线、索因果、悟品质”,课堂氛围浓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给学生自读会读的知识和方法

“自读会读”的教学思想就是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还应该教给学生“会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抓关键字词”深入地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是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讲团结,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在“完璧归赵”中,我抓住了一个“骗”字,分步进行自读会读的教学训练:1识破“骗局”。2以“骗”对“骗”。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在秦宫里是怎样以“骗”对“骗”的?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怎样的品质?

其次,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用概括性词语或依照板书说出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通过朗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尤其是对故事结构进行的重新安排,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课堂上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发挥学生个体性,让他们在全班站起来表述自己分析,钻研课文的成果。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自读会读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阅读目标,提示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向学生传授了“怎样读”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技巧,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独立阅读、思考、批注、评点、揣摩、质疑,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十分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并能用已经学过的语汇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如:用恰当的词语(成语)概括文中的三个故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揭示人物的品质,复述故事,再通过表演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该课教学采取了层层“剥笋”,步步推进的方法,通过自读会读的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教育意义。

《将相和》教学反思15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讲读时,我以廉颇的身份来引导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讨论:蔺相如究竟是不是“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让学生从文中找到说服我的理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采取勾画、读中感悟、交流汇报等形式来说明蔺相如的才智过人、做事果断、不畏强暴、为维护国家尊严不顾个人安危等品质。接着,我说:“现在廉将军可生气极了,你们既然明白蔺相如不是仅靠一张嘴,你们帮忙劝劝廉将军好吗?”学生一听,来劲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他们从“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两个故事中找根据,既加深了对蔺相如这一人物的认识,又复述了故事,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推出两个人共性的品质,我步步紧逼“如果没有我在边界上做好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能放你们回国吗?”带动全班同学通过辩论明白:只有二人齐心协力才能取得胜利!接着,我以廉颇的口气说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无谋,而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啊!我起先还以为他怕我呢!现在看来,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虑到什么了?”学生通过读蔺相如的话,体会到了蔺相如是位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而通过廉颇最后的行为也体会到了他和蔺相如一样,都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且勇于认错,是个知错就改的人!

在此,讲完“负荆请罪”这个结果时,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通过学生拓宽思维,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学生的思路大开,既更深的理解了课文,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3.《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三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一位学生得到认可、得到尊重,保持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有强同学在读生字词时,根据他的学习水平我让他认识哪一个就读哪一个,尽可能地让他有成就感,有继续学习下去的勇气。开火车读课文时,当同学们紧张了或读不好了,我就会露出笑容鼓励他们,让他们没有任何心上负担或不愉快。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同学们温暖极了,思维也就活跃了。

二、读书时间足,思维空间大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只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全文,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学生才能有独特的感受,才会有所得,有所惑。此时,教师适时出现,组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在推敲词句,咬文嚼字中与学生一起与文本的高尚灵魂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调整或纠正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存在的偏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本课时,我安排了有梯度的读:初读,感知全文。快速浏览,掌握内容,再读,把握联系,精读,体会人物品质。学生在爬梯的过程中,思维空间不断扩大,思维深度不断拓展。在这种看似平静的课堂中,学生却思维活跃,学有所得。

三、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并交流,既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照顾、鼓励学困生,同时关注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学习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由于在初读全文这个环节中的开火车读课文,占用了过多的时间,导致精读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时时间不够,草草收兵。

2、有些环节安排不够恰当:

4.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 篇四

(一)《将相和》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由名著选段组成。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我前后用两个课时进行了本篇课文的学习。第一课时重在阅读,兼以扫除字词障碍、介绍课文出处、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个小故事,并了解三个小故事的因果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会读、读中学,我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阅读的力量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打下了基础。第二课时对人物进行逐步分析,通过三个小故事,逐步丰满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时,在导入时,我选择以名著为媒介,介绍《史记》。向学生交代《将相和》的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叫做战国时期。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有七个,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也称战国七雄。七个国家都想一统天下,因此战火连年。然而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秦国,也称虎狼之国,位于赵国的西面。而赵国的东面则是富强的齐国。赵国处于两个大国之间,行事处处小心。更何况,当时的秦王是一个凶狠残暴、阴险狡诈、不守信用又贪得无厌的人。赵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过“战国形势图”,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当时历史的好奇,从而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因为学生年龄段,对于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成功地把他们带进课堂,带进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故事。

通过请同学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齐读课文,说明“将”是谁?“相”是谁?通过自读课文,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并进行板书。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在多媒体PPT上进行呈现。最后,留下课后问题“你认为蔺相如、廉颇是个怎样的人?”

五年级《将相和》教学反思

(二)第二课时时,我决定采用以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分析人物形象。其实,要读懂这个故事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廉颇还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因此,我设计多层次地训练学生的朗读,希望能通过读,让学生找到感觉,身临当时历史环境中。通过学生的读来展现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蔺相如的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廉颇的骁勇善战、知错就改,以及二人的共同的爱国心。在读有关描写蔺相如的句子时,我用不同的激励语言鼓励学生,当学生读出了胆识过人的蔺相如,我会称赞“好一个胆识过人的蔺相如”;当学生读出理直气壮的蔺相如时,我会肯定“多么理直气壮的蔺相如啊!”这种激励手法,实是想让学生真正的投入课文中,潜移默化,从各方面去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渐渐地人物形象在学生的朗读中鲜明了,精神品质也逐渐在学生们头脑中清晰了,那么以读为本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多层次读的训练中顺利完成了,并随机板书。

最后,我对本文的语言进行的总结,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有所进益。即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矛盾的发生、发展与结果依次展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都是对人物刻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的;用词力求简洁、精准。

本次教学中,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分析,对人物的分析,对语言的分析。课堂节奏较为紧凑,对于重点的把握较为准确。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投入兴趣较大。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当更注意让学生成为主体,更多地让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另外,在以后的备课中,应当更加仔细,对小细节进行雕琢。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较为成功。一个完美的课堂需要反复的雕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改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将相和》教学反思

(三)《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为主题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记叙了蔺相如与廉颇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事。写出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热爱国家,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特点。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能够按照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在这一课中,我有很多的不足。其一,整个课下来,因为时间紧,课文内容多,所以在一直抓着学生往下走教案,没有给学生过多的时间思考,导致把学生叫起来,说不清楚,或是答不上来。比如说在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个环节,找出体现的句子有:""从这句话切入,我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要回来?学生没有积极配合,答不上来。是因为思考的时间不充足。其二,教师的语言渲染不够。我在教学时,语气太生硬,没有走进学生,没有平等交流,只是在一味的教,学生在一味的听,学。我没有很好的带动他们的兴趣。这节课是一篇历史故事的改选,应该达到在以讲故事的形式教给学生内容,教给学生知识。在课堂上,本应该一个融合的课堂,因为语言的不巧妙,导致了两个个体的出现——及教师、学生。其三,预习没有抓实。课前给学生发下去了预习纸,但是在课上的表现来看,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把每一个预习项目来认真完成。当时课前,应该与学生交流一下预习情况,看一下学生的预习反馈,这点没有做到,导致课堂上出现一些不该存在的问题,有些地方不需要细讲,但是学生还是不明白。其三,在最后一环节,写话环节,没有做到教学机智,因为当时时间不太够了,学生本来就没有写完,而我仓促的让学生站起来说,反而效果就不好了,甚至没有起到当时预设的目的。应该用巧妙的语言,让其下课交流,直接说结束语。这或许也能让整节课跟顺畅一些。其三,自信心不够。过程中,提问的问题,学生没有配合的,自己首先泄气了,就觉得讲完就结束吧,并没有积极的对待失误,应该认为每个环节都是开始的起点,把下个环节尽力讲好。归结为自己的心态不好。

5.《将相和》优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

《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五优”之教学设计与反思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五、知识拓展

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课堂小结: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

练习与作业:

1、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教学反思:

6.《将相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

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

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

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师板书)

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

(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

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人物形象

1、师:蔺相如再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2、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3、指导学生读蔺相如的话,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识大体。

4、感受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四)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在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你看这就是咱们作者写文的精妙之处,故事情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不可以也试着学习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呀。

四、总结拓展(课内外整合)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直到今天,还传为佳话。有诗为证,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读两首赞美蔺相如和廉颇的古诗:

赞蔺相如

秦庭搏命发冲冠,便使枭雄气血寒。

为问书生真本色,千秋莫作等闲看。

赞廉颇

回车示弱总心安,谁识负荆低首难。

真是将军胸胆在,始留佳话后人看。

7.将相和教案 篇七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具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二、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1、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三、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1)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

①出示投影片,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2)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体会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投影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讨论: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文中蔺相如和廉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五、小结

1、鼓励编排课本剧。

2、复述三个小故事。

六、课外延伸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8.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② 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③ 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

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① 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 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 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② 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③ 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缓兵之计)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6、小结: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手中,凭借他过人的机智、不畏强权的胆识,周密安排,最后完璧归赵。

7、回到学习要求里提出的问题,填空:

蔺相如是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热爱祖国的人。

8、想不想看看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对蔺相如的评价。出示资料。

五、总结。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9.将相和语文教案 篇九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一课小故事,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过自己的阅读,从我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课文长吗?觉得难吗?同学们觉得概括主要内容难吗?(新方法:由题目概括出来)

3.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思考: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泛指高级军官,武将)。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古代特指高级官吏,上卿)。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不和)。

二、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1.从题目概括出一句话:本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出示文中句子了解背景并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3.补充背景资料: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三、理清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1.按要求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四、学习第一个故事

1.一篇好文章除了有一个严谨的结构以外,还要有丰满的人物形象,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1)文中有一个词准确地概括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勇敢机智)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10.《将相和》优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语文是百科之母,就是说語文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語文是国家文化的命脉也是国家竟争力的重要资源,语文知识可谓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无穷无尽。又充满神奇色彩,那么你们喜欢学你语文吗?(喜欢)同学们可以用歌声来表达你们喜欢学习语文的理由有吗?

(生唱)学语文来——

有益祖国利自己,好词佳句积累多咧,让我会写又能说,又能说!

同学们美妙的歌声唱出了你们的激情和力量,那么你们有决心学好语文吗?(有)那你们可以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决心吗?

(生朗诵)

课上一定专心听,作业也要精又精。

努力拼搏夺前锋,决不落人败下风。

同学们一定听过孙悟空、哪吒闹海、武松打虎、诸葛亮故事吧,这些故事都出自于我国古典名著,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还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去亲近、感受、品味一个路是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新授

二、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预设:“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

三、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板书)璧 诺 怯 瑟 缶 拒 卿

(要求注音)召集、商议、允诺、隆重、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三、理清层次

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和秦王换城,秦殿上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就设法把宝玉送回,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第二部分(11—15自然段)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下来,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就强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又立了功。

第三部分(16—18自然段)廉颇看到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很是不服,想要给他难堪,但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称病不上朝,遇到廉颇也远远避开,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个故事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和起来又组成了“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最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课堂小结: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本课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练习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璧 诺 怯 瑟 缶 拒 卿

上一篇:女性励志书籍下一篇:经济管理核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