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2024-09-12

经典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精选8篇)

1.经典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通过对西递镇叶村新农村建设的了解,切实感受叶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表现出的新气象。把叶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与西递镇政府资料结合起来,科学认识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总结出叶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西递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使西递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西递镇一方面积极开发古村落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在保护古村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图形成旅游带动经济、经济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模式。西递镇把文化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新动力。西递叶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

一、西递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叶村是位于西递古村落不远处的一个村落,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农村。叶村依托西递古村落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现在现代商业经济,从而形成与西递古村落遥相呼应的现代新型新农村。叶村从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化发展,一开始就瞄准蚕桑的发展空间惊醒蚕茧生产。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蚕茧”的局面,共有xx多亩桑田,蚕桑收入约占叶村收入的80%左右。xx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xx年正式实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生产发展,以西递为中心,发展经济,同时发展蚕桑、茶叶和林业,叶村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道路四通八达,建成现代化叶村小学,可容纳学生200余人,同时配备电视、电脑等教学设备。基本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因此被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二、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叶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农村建设理念发挥作用的成功实例。叶村的成就与村镇的建设理念、基础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机制、重视教育、文化建设等具体举措分不开,叶村实现了政策扶持、政府导向、群众参与的有效结合。

1、科学全面的发展思路。叶村是西递镇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递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大力发展叶村的蚕桑经济。叶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从经济、生活、文化、民主等层面进行整体规划,切忌盲目发展。确立“以发展蚕桑推动旅游,以旅游带动蚕桑生产,打造黄山一流茧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思路,建立千亩桑园示范基地,把农村新面貌与古村落文化遗产连成一个整体。对叶村的项目建设和文化宣传活动进行整体布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统筹兼顾。结合“奇山、秀水、古建筑、徽文化”的地域特点,按照“统一规划、切忌盲目”的原则,进一步突出叶村“古朴、典雅、秀丽、文明”的特色,切实落实叶村小集镇规划和林业整治规划,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具体要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农村格局。

2、加大投入,做好基础项目建设。全力抓好叶村商贸区项目、农家乐旅游项目、村级道路建设项目、沼气建设项目、千亩桑田示范建设等项目建设,确保硬件设施齐全。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步伐及新建项目的落实。建设特色农业旅游基地、旅游食品休闲加工基地、农家乐基地、生态养生基地,发展多种多样的林业经济和自然风光。开辟了叶村商贸区,大力解决道路设施或道路路面差等问题,建设道路交通网,加快与西递古民居间的联系。建设酒店、旅馆、娱乐场所,为西递旅游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场所。建设沼气池,各家各户都可以筹资建设,叶村村委给予补助,以解决能源问题和环境破坏。

3、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机制。力图形成“政府引导,村级为主,农民自愿,人人参与”的良性机制。政府积极宣传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建立鼓励和激励机制。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积极开展以“促经济发展,建和谐叶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积极规划建设千亩桑园,解除群众扩大蚕桑养殖的顾虑,为群众解决蚕桑的销路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影响下,蚕茧价格下降,村民开始丧失对蚕茧春出卖的信心。叶村村委积极寻求市场,为村民蚕茧的出卖做好准备工作。同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对村民养蚕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进行经济援助。叶村村民叶积极地向村委献言献策,结合自身实际提供发展策略。同时利用政府提供的先进设备学习养蚕、种茶技术,科学发展农业。村委定时开展农民培训班,村民可免费学习的咨询。因此形成“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的互助发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2.经典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一、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㈠每个村都确定了发展的农业产业, 并引进了业主

邻水县冷家乡挖断山村主要种植花椒, 该村90%以上面积都种植花椒。2003年10月引进重庆巴南区的一家业主, 企业按照每年3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给农户, 以租种他们的土地。该村除了花椒产业外, 还有西瓜、蔬菜、生猪产业。花椒年产值6万元/公顷, 纯收入至少有3万元/公顷, 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邻水县观音桥镇主导产业为脐橙, 引入农业企业“瑞龙”, 按照每年4500元/公顷的租金租种农民土地, 由公司负责建设和管理。同时, 综合利用土地, 脐橙树下套种蔬菜 (西瓜、南瓜、海椒) , 大业主带小业主。观音桥镇七村种植脐橙、西瓜、蔬菜 (豇豆、丝瓜、苦瓜) , 三八村种柚子树、西瓜, 倒朝门村种植脐橙、葡萄、西瓜。并作好宣传工作, 个人都用电话彩铃推荐西瓜、专门有人维护网站。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种植藕、茄子、海椒、杂柑。引进成都业主周得富种植藕, 他承包了30公顷土地, 按每年6000千克/公顷玉米的标准补偿农民, 所产海椒则与郫县豆瓣厂挂钩销售。岳池县乔家镇董家村发展磨菇生产, 尤其是大力发展稻田菇, 充分利用土地和废弃的稻草, 并建立专业合作社, 引进业主重庆旭旭公司, 提供技术指导、产品收购, 并且还请北京三安集团的专家入住指挥。镇政府对农民生产磨菇实行补贴, 以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蘑菇生产外, 还种植苦瓜、以色列番茄, 发展蔬菜产业;推行农用设施机械化, 买微耕机40多台, 实现无牛操作, 在基地尽可能使用机械设施, 喷药、补水用机器, 减少人力支出。广安市龙安乡主要种植龙安柚, 目前该村已经注册了龙安柚商标, 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产品销路好。广安市协兴镇引进种植、养殖方面的业主, 租种农民的土地每年12000千克/公顷粮食的标准补偿, 自然风险由业主承担, 目前全镇已有业主200多个。

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村庄开始美化

主要是涉及修村级公路、农村便民路、“一建三改” (沼气池建设, 改水、改厨、改圈) 、房屋美化等方面。邻水县挖断山村总共500多户, 2007年农居美化300多户, 并修晒坝2800米, 修便民路11公里, 新修沥青路2.2公里, 上半年建沼气池60口, 文化活动室1个。观音桥镇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2006年、2007年分别修主干道路、沥青路7公里和4公里, 连通了7个村, 有便民路146公里;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 修蓄水池、建自来水池共160多口, 80%的村民吃了自来水。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尊重民愿, 请重庆大学建设院进行总体设计规划。到每村的具体建设时, 由农民根据自己哪个地方种庄稼多而决定在哪些地方铺设便民路, 铺路所用的石板路材料由政府负责车拉到村口, 具体铺设由老百姓负责;并兴建蓄水池、沼气池, 已经建180多口室内沼气池, 这种新型的沼气池上面是猪圈, 洗手间的废水都流到沼气池中, 既环保, 又少占用土地;结合旅游开发、民房特点复古, 建立居民集中居住区, 该区目前有12户人家。岳池县乔家镇廖坝村建沼气300多口, 有的村每家一口, 并搞好庭院经济。广安市协兴镇, 每户居民一栋新房、一个沼气池、一口卫生井。

㈢环境、治安建设初见成效

农村的环保问题也同样重要。生产、生活废弃物等如果直接投放到大自然中, 会造成土地质量变坏, 影响作物生长以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农村治安状况良好, 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村里设置垃圾箱, 实行集中清运;搞人、猪分居地试验, 实行分户养殖、集中管理。广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每个村都建立警务室, 使偷盗、拐骗情况大大减少, 社会治安良好。目前农村里搞生产的多了, 打牌的少了, 封建迷信少了, 环境、治安状况大大改善。

㈣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民主意识教育

邻水县挖断山村共有900多劳动力, 在外务工的有400多人, 而在本村务工的年总收入达10万元, 其主要在花椒厂务工及种植西瓜。该村对农民进行针对本村企业技能的培训、法律知识的培训、生活习惯改善 (环境卫生的打扫等) 的培训。邻水县观音桥镇7村利用浙江商人传授种植技术, 但是效果不理想, 主要是浙江商人不愿意传授技术。武胜县宝箴乡方家沟村搞“五星文明户”的评选, 增强居民的民主管理意识;每村派出7人~8人学种植杂柑技术, 农民采取托管方式把柑橘托管给他们, 进行统一的施肥、除草, 并按照每株每年0.5元的标准收取托管费。岳池县乔家镇在农民中培养业主、带动农民发展, 农民在发展产业方面享受和村干部一样的待遇, 可以组织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 成立专业的合作组织。广安市协兴镇采取清除生活陋习、封建迷信, 开展育新风、育新人的活动。

㈤基层干部班子的培养得到重视

邻水县冷家乡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作用, 针对农村目前面临的基层组织人才缺、待遇低, 要选出一个好的干部很难的问题, 主要采取活动室阵地建设, 通过一地派一个大学生的方式来提高基层干部水平。邻水县观音桥镇在民主管理上有所加强, 进行领导班子调配, 派干部到村上指导, 把业主培养成干部, 在群众中找出战斗力强、威望高的人当干部, 进行双向培养, 既解决了干部待遇低的问题, 又能更好带动农民致富。该镇共有113个业主, 有2/3以上的村干部当业主, 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带头统一销售农产品。岳池县乔家镇采取干部当业主、业主变干部的方式发展产业, 镇上有12个干部, 11个当业主, 村干部也有2/3的当业主。同时把村干部能否带动自己、群众致富作为考核标准, 改变工资结构, 除了人均每月500元收入之外, 另外的270元是围绕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考核, 带领农民种的越多, 提成的也就越多。

二、实施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难点

㈠“空心村”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解决难度大

随着农村人口迁到城镇以及公路沿线, 原来的村落不复存在, 出现“空心村”。迁到公路沿线的居民修建房屋会占用大量好的耕地, 而且农民自己还随处建房, 居住分散, 新修的房子无传统民居色彩, 这就要求应该在这方面做好规划。目前很多干部已经认识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 认为要分层次、分梯次进行规划, 分年度实施规划。如邻水县冷家乡的乡长认为要把村社分为启动村和重点村, 启动村先找出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 进行申报, 然后在启动村中找出重点村。规划先行是共识, 规划得调整土地。但是我国土地政策30年不变, 许多农民小农意识较强, 竞相要地成为发生农民纠纷热点, 且大量外迁农民在农村都保有土地。因此, 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产业化都需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的问题。

㈡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主体认识有误区, 出现政府唱主调的局面, 甚至某些地方有时政府帮做, 农民冷眼旁观, 全由政府包干。并且在建设过程中, 最终受益者农民对“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 基本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大部分的观点是“政府让怎么做, 就怎么做”。还有一些做法也让农民不理解,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如由于政绩工程的影响, 一些农民认为, 新农村建设应该由政府买单负责修路、修房子、买家具等;新农村建设开展时一般先选择公路沿线展开, 各个村在具体开展时农民不能得到同样的条件, 某些村的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钱, 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因此, 如何转变老百姓的观点, 提高老百姓的积极性, 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则是一个面临的新课题。

㈢资金缺乏

新农村建设资金不足。一方面是政府投入少, 尤其是广大西部政府财政收入本来就很少, 投入更显不足。广安市在启动新农村建设时, 每个村由县上投入资金10万元、市上投入资金15万元, 专项资金加项目资金财政总共投入25万元, 用这些资金对每村进行修路、改水、改厕、改圈、文化建设等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乡镇政府的债务负担沉重,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公路沿线及有一定基础的地方展开, 如果要逐步推广到偏远村则会需要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农民大量投入, 农民负担变相地增加。从邻水县挖断山村看, 国家每投入1元, 农民投入则是3元~4元。而老百姓收入水平、土地大小不一样, 有些收入少、土地面积多的家庭, 就存在困难, 对于每户5000元~6000元投资额, 20%~30%的家庭是有问题的。实现“一建三改”每家也需投入1000多, 一个村需要投入50多万元。在方家沟村农民集中居住区新修一套房子要9万元, 而农民外出务工一年的净收入只几千元, 这样农民务工收入全花在房子上面了, 使农民负担增加。虽然政府采取措施, 没有钱的就出劳动力等, 每天补贴10元~15元, 但农村剩于劳动力几乎是老人和小孩, 大部分人只好选择出钱, 这就又出现房子很新而无人居住的现象。

㈣农村劳动力缺乏, 空置房屋多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60%左右均在外务工, 剩下是以老人、小孩为主体的人群, 致使在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严重缺乏, 很多地方都是专门到外地去招聘工人, 同时留守的老少人员在农村由于传统的生活习惯影响, 缺少精力去照管种植的作物, 新农村的主体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还有许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家中房屋空置, 对其也要进行美化、保持统一的效果, 但几年之后房屋还是无人居住, 前期的投资就白费。甚至有些房屋主人已经迁移出去, 但仍然保留破烂的房子在宅基地, 这些房子的存在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㈤农民的教育问题

目前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较少, 甚至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漂亮的房子、好的道路。但是农民的思想、教育跟不上, 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量新型农民, 然而目前对农民的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村上产业的一些简单技术的培训上, 对“乡风文明”仅仅局限于爱清洁卫生, 而对农村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新的“读书无用论”、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问题等均未纳入。不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的增强, 只讲究房子样子比较新是不行的, 某些地方甚至会出现“返贫现象”。

三、要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

㈠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新农村建设在韩国用了30年时间, 西方国家是上百年的时间。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多次会议和文件可以看出,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贯彻的过程。广安市每年搞60个活动村, 51个重点村, 从计划到检查之间的时间间隔太短。因此,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 多听听群众的意见。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能急功近利;在建设过程中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多做实事, 为百姓谋福利, 不能简单的以GDP论英雄, 要在基层做第一线的实事;重点村应该选择基础好、村班子好的启动村, 不能只做公路沿线、产业基础好的村子, 还要逐步推广到其他偏远的农村地区。

㈡需要深化产业发展的认识

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公路修好了, 交通便利了, 农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物质、信息的交流也方便了, 农民的意识会更先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准公共品投入, 产业支撑是关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一村一品”, 避免了产业雷同、销售不畅的局面。每个村只有确定出主导产业, 有了产业支撑, 才是长久发展的动力。而确定好主导产业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及效益。对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区需要综合考虑收益, 如果放弃粮食生产而发展其他种植业, 可能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这次参观的这些村有些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如倒朝门村的柑桔、龙安乡的龙安柚都已经具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只是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文章。而有的村却是完全靠政府补贴 (岳池乔家镇董家村的磨菇每袋政府补助1元) 而形成的产业, 且种子、种苗价格昂贵 (如方家沟一个青见杂柑种苗34元, 岳池董家村一株苦瓜苗5元) , 一旦政府补贴取消后, 这些产业的发展会是什么样, 则尚待观摩。因此, 在确定主导产业时, 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利用市场信息, 应先找对销路, 计算投入、产出比, 再发展生产。

㈢要跳出三农看三农,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目前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农工部门的在负责实施, 而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还涉及到旅游、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部门, 形成多部门协调的组织。要以工促农, 城市支持农业, 使小城镇成为新的增长极, 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各上级领导重视, 规定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 多种工作同时展开, 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及早日完成。

㈣培养好的领导干部, 增强风险意识, 避免权利寻租

基层干部的领导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基层干部是方向标, 领导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要选好村支领导干部, 选好带头人。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素质, 目前特别要利用好选调的大学生资源;要多为农民的利益着想, 多做实事, 不急功近利, 不搞政绩工程;要加强领导能力。

目前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无投入、产出分析, 且县、镇、村之间存在认识的误区, 缺乏统一指挥, 来一个领导实行一套。上一级统一安排发展的某种产业, 村干部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也不知道究竟成本多少, 都是建成后再进行核算, 这样就导致最终受害者是农民, 也挫伤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在引进业主之后, 村干部本身水平有限以及其他原因不能有效的管理业主, 加上进入某地的业主都有一定背景, 一旦市场行情不好, 风险出现, 业主逃走, 剩下的烂摊子难以收拾, 农民利益无法确保, 这些都是领导干部在引进业主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岳池县实施的干部当业主, 从业主中培养干部, 带动农民发展的新型做法, 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基层干部收入待遇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本地的业主诚信可靠。但在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寻租, 需要正确引导, 加强监督。

㈤全面推进农村社保、医保工作

农村社保、医保工作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生活, 成为城市居民。但是绝大部分农民进城后, 还保留有农村土地。由于社保体系的不健全, 对这些农民来说, 土地就是他们最大的保障。他们保留土地, 保留农村房屋, 并通过流转方式, 不让土地荒废。而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收入低、城市房价高, 最终仍然会回到农村去, 对于他们的养老、医疗问题不能简单的认为加快了城市化, 农民进了城, 就解决了问题。农村医疗费用高昂, 医疗设施缺乏, 使得封建迷信解决疾病的风气抬头。政府需要主动承担责任, 推进农村医疗这个公共财政的政策, 不要再让农民有病难医和因病返贫。

㈥需要考虑解决农村后续劳动力

3.经典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职务犯罪;调查报告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我国目前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农村五保金、低保金等资金的发放相继增多,涉及农村五保低保资金的职务犯罪现象日渐严重。为了更好地查办和预防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职务犯罪,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恭城县检察院2010年来所办理的涉及农村五保低保金职务犯罪案件9件12人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预防对策。

一、主要特点

(1)犯罪主体均为村干部。因为村干部受乡镇政府委托,承办农村五保、低保申请的受理和初审工作,掌握着代领和代发五保金、低保金或存折的实权,这为其实施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2)犯罪对象均为五保金、低保金。由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普及,五保金、低保金也相继增多,但是相应的审批和发放制度却没有相应的跟上,特别是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地方,对这些资金的发放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做法,这给在第一线经办这些资金的村干部的违法犯罪有机可乘。

(3)犯罪手段直接。在该院所查办的9件涉及农村五保低保资金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均是利用代领和代发五保金、低保金或存折的便利,直接截留、冒领五保金、低保金。

(4)犯罪传染性强。调研中发现,此类犯罪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当某一个村的村干部利用职务便利获得了好处之后,其他村的村干部也会竞相效仿。如我院查办的黄关镇龙吟村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虚报、截留手段,将该村的部分五保金予以私分,该镇陡水村、正江村等村干部得知后,也采取同样手段截留本村部分五保金、低保金予以私分。

(5)窝案、串案现象严重。在所查办的涉及农村五保低保资金职务犯罪案件中,窝案、串案多,村支部或村委全“一班人”一拍既合,共同合谋侵吞、截留五保低保资金,中饱私囊,从而造成此类犯罪较多的窝案串案。

二、原因分析

(1)村干部文化素质不高,法纪意识、为民意识淡薄。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涉案的村干部文化程度较低,如我院查办的12名涉案人员,高中文化的仅为2人,6人为初中文化,4人为小学文化。此外,农村基层组织的法制教育、廉政教育相对很薄弱,一些村干部既不学法也不懂法。甚至有个别村干部认为工资低,截留点低保金、五保金出来发点补助,没有什么大不了,被发现了最多将钱退出来,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是违法犯罪行为。

(2)农村基层民主制度没有得到切实履行。涉案村多为山区村,各自然小山村之间交通不便,各个村干部分管各个自然小山村,村民大会、村资金管理小组等一些有效的基层民主制度根本无法贯彻实施,造成村财务管理混乱,给了村干部贪污犯罪可乘之机。还有村干部换届选举工作没有按照法律严格进行,造成一些村干部任职期长达十几年,长期缺乏民主制度监督的工作环境也为村干部贪污犯罪提供了方便。

(3)农村五保、低保工作缺乏透明度。由于村委干部不严格按照规定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导致群众对低保、五保等工作认识不足,对享受低保、五保情况不清楚,无法进行监督。如在办案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五保户对自己应领多少五保金根本不清,村干部给多少就领多少;在低保金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4)监管制度不健全,监督乏力。一是农村五保、低保对象的确定和审核等基础性工作的监控制度管理不严,落实不够具体。现行制度主要侧重于工作流程的规定,缺少对统计、上报、发放等环节的实际监控和防范制度,为一些村干部套取五保金、低保金创造了便利条件,二是乡镇民政办工作人员配备往往较少,工作量大,人员变动快,致使审核流于形式。三是不同岗位的村委干部之间相互勾结,联手作案,形成权力利益圈,共同截留、私分农村五保金、低保金。四是乡镇政府与县民政局的双重管理体制导致业务监督出现空白,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三、预防建议

(1)加强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村干部素质。通过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让村干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法律意识、廉政意识,真正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农村五保低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工作透明度。首先要建立乡镇民政干部定期、不定期调查走访制度。其次要坚持两榜公示制度,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的标准、程序评议审查农村低保对象。此外,还要加大农村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设置举报信箱或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以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透明度。要在农村基层组织建立行之有效的村民监督管理机制,监督农村基层民主选举、资金管理等制度贯彻实施。县、乡级财政要加大对边远山区民主政策贯彻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负责村委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收支监管,从根本上遏制基层组织人员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和监督落实工作。县民政部门、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农村五保低保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对五保低保资金申报、审批、发放等环节实行公示公开、“阳光操作”,使广大农村群众家喻户晓。同时要加强对农村五保低保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各个环节的审核和监督,严防虚报、冒领、截留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农村困難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救助。

(4)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大查办涉及农村社会保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力度,集中力量优先查办、快办快结,以查办案件的成效构筑法律威慑力防线。检察机关要与纪检监察、审计、财政、民政等部门配合,加大打击力度,严肃查办村干部职务犯罪,促进国家惠农强农政策的真正落实。此外,检察还可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出检察建议和积极警示教育宣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遏制村干部职务犯罪。

参考文献:

[1]孙岳芳.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探讨——以富阳市为例.《桂海论丛》,2008(6)

[2]徐仲军,匡锦华,江健.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涉农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法制与社会》,2010(22)

[3]宫厚军.浅析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视角《法制与社会》,2008(5)

4.经典传统文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四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5.经典爱岗敬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对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教师在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心之外,还必须要有对事业的一种全力投入、一丝不苟的精神。对教师而言,高尚的师德也体现在严谨的教风之中。教师必须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发扬严谨的教风。

面向新世纪,为适应创新教育,我在探索着全新的教学方法,如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开发和超越原有知识范围,强调能力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学,在思想碰撞中学,在主动钻研中学,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让教与学都有声有色,让师生共筑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正不断地努力向这个目标迈进。作为我校新课改的先行者,我在课改的研究中,努力把建立这样新型的师生关系融入于日常的教学。我所教的班级学生活跃,自主表达意识强,经常听任课老师说:“这些孩子真活。”根据学生的特点,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主动去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我以听者的身份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意见、心声,使课堂气氛平等、宽松、民主。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和我的“教”形成共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我还尽量避免枯燥、烦琐的讲解,而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索、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这种师生角色转换中,使学生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如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做好教学铺垫,设计好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了突出重点,我在适时点拨,总结方法、规律。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效果良好。

为了使自己拥有鲜活的长流水,在教学中我不局限于教教材,还读了各种各样的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修养。利用休息时间看一些有关方面书,还经常在网上看一些教学案例,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课堂做到语言精练,指点到位,深深地吸引学生。从教十多年,我深信:身为教师如果你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叹服,那么你的思想工作做得多么扎实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我都坚持备好、上好每一堂课。从板书的设计,教学语言的锤炼到每本作业的批改都做到耐心、细致、精益求精。从中让学生感受到我治学的严谨和我对他们每个人的关爱。经过时间的试金,他们对我由“服”而“敬”、由“敬”而“亲”、由“亲”到“无话不谈”。为此我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鼓舞。

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知识更新节奏在迅猛地加快。我不断拓宽知识视野,除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广泛涉猎其它领域的重要知识,为了熟练地操作电脑,利用儿子在家的时间跟他学习电脑知识,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利用先进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教学。我坚信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视野,创新的精神,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有效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让我的工作和学生们走得更近,只有乐于奉献 严谨笃学,才能在三尺讲台成长为一棵常青树。

6.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六

背景:在最近几年,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市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制度来支持和鼓励农村的建设,我所了解的就有全免各种农业税,退耕还林,农业种子费用的补贴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政策等相关政策和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也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近几年,国家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年龄段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还有村委会里面的一些干部。

调查方式:主要方式为走访调查 调查内容:

一、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存在的问题

农村医疗服务方面:以前所有的人都认为镇医院经营不规范,乱收费,造成自己的利益严重受损。许多农户反映,同样一个感冒或其它小病,在私人医生那里只花十几二十元,而到镇医院却要花费几百元。村民普遍的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对小病、门诊补偿的比例很低。而一般来说,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而头痛、感冒等小病时有发生,但不需住院治疗。

经济来源:走访的90%以上村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都是家里面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说获取的报酬在家务农的透露,即使现在没有了税费,但实际上在家务农也还是一分钱都没能赚,最多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村里面没有任何经济发展的项目。

基层建设:在这期间,我走访了我们的村书记,关于基层建设方面他也无可奈何。村书记告诉我:政府其实并没有拨下基础建设的费用,即使拨也是少之又少,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帮扶单位或因客观自身财力有限,或因主观积极性不高,工作被动应付。现在像他们那样的村干部本身收入低,上面每月给他们的补给只有两三百块钱,但是他们还要在家里面主持村里面的工作,不能出去打工,生活质量并不好。

二、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后的变化

几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如今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在村里面随处到可以看到拿这手机等通讯工具的人。一条沥青公路从乡里面通往村里,居民的出行选择都方便了很多,许多家庭都买上了私家轿车。现在正在打算考虑把那条沙路变成水泥路,相信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调查结果及看法:

7.经典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篇七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性别,老年,女性,农村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4746468人, 男性人口为17951451人, 占51.66%;女性人口为16795017人, 占48.34%。全省常住人口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77216人, 占8.5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可见, 贵州的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①众所周知, 贵州是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省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徘徊于全国的末尾, 贵州的贫困人口一直比较多, 根据贵州省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贵州省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586.38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7.4%, 贵州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更是个严重的问题。

对我国老龄化社会, 已经有许多学者从多方面 (如人口学、老年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 进行了研究, 探讨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及其特点, 医疗、社区服务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发展老龄消费产业的构想, 等等。也有许多研究涉及到老年人口的贫困及其社会保障问题。但是, 许多研究立足宏观层面, 将老龄人口同质化, 存在着相当的“社会性别盲区”, ②涉及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也大多将老年人口贫困问题归因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与社会阶层差别。理论上的社会性别盲区也就使得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他们一般持有如下预设———作为老年人口贫困问题, 只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自然会得到缓解和改善, 农村老年妇女也自然就相应得到改善。许多研究者与政策制订者都未能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深入考察老龄人口内部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产生的诸多问题, 没有能进一步深入分析老龄人口中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存在的差异乃至冲突。本文的宗旨即在探讨并分析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贵州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并试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我们现在讨论老龄化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讨论“女性老龄人口社会”。这是因为男性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同期女性老年人口, 使得老龄人口中女性人口占大多数, 而且随着年龄层的增高, 女性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就越大, 呈现“老龄人口女性化”的趋势。老年人是整个社会人群中的弱势群体, 而农村老年妇女则更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 女性老年人口更是呈现出经济生活贫困化、社会境遇底层化的不利景象。根据笔者的考察发现, 在贵州农村, 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 女性老年人口更是呈现出经济生活贫困化、社会境遇底层化的不利景象。一般而言, 就收入差距而言, 老年人口中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显著, 女性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均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口。笔者在多个民族地区贫困县的调查发现, 所调查村的农村男性老年人口的平均年总收入有950元, 而女性老年人口仅为570元, 只是男性老年人口的60%。2008年国家调整划分标准, 认定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人口通称为贫困人口。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 贵州农村男性老年人口年平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 而农村女性老年人口更远远低于此标准。农村女性老年人口经济收入很低, 这又和女性老年人口生活贫困化的现状紧密相关。具体到农村女性老年人口, 更是由于收入有限 (过去只是操持农活与家务, 没有退休金收入, 而现在年老又不能外出打工挣钱, 仅靠子女亲友的少许接济, 加上一些临时性的政府救济) , 造成女性老年人口生活上诸多困难, 生活贫困化状况十分突出。调查还发现:所调查村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口消费水平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口, 特别是农村中的女性老年人口, 每月平均生活费仅为20、30多元, 也低于男性老年人口的月平均生活费, 这样低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只是维持最简单的生存。

在健康与医疗保障状况方面, 尽管贵州农村女性老年人口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长, 但是由于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 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缺乏, 也导致健康状况普遍不良。农村老年妇女的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与“很差”的为75%, 均高于相应地区的男性老人。但是, 由于可利用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贵州农村女性老年人口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很少, 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十分显著。女性老年人口的医药费用支出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所调查村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口个人支出的医药费年平均为78元。

此外, 女性老年人口寡居的比例高于老年男性, 因此, 独居农村老年妇女的比例也远远高于老年男性。80岁以上农村老年妇女独居的比例更高, 城市高龄女性老年人口独居达到19.2%, 农村也达到15.45%。农村老年妇女较城镇女性更可能独居。失去配偶、高龄的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通常非常艰难, 尤其是在农村。〔1〕

美国的研究者在很早也注意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穷的女性化” (feminizationofpoverty) 现象, 在女性老年人口中, 这种趋势尤为明显。〔2〕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社会保障较为健全、女权运动发展也较为深入的工业化国家中, 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而作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其问题则更为严重。正如李银河所说:尽管妇女的生存状况有着极大的差别———有地域的差别、贫富的差别、文化风俗的差别、阶级的差别、种族的差别、民族的差别等等———她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点:相对于男性, 她们 (在参政、就业、教育、健康、家庭、安全及观念等方面) 处于较低的地位。〔3〕

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分析

所谓“社会性别”, 是相对于“生理性别”或“生物性别”、“自然性别”而提出的概念。生理性别是男人女人生理上的差异, 身体构造的不同;而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4〕历史学家斯科特认为:社会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分, 是区分权利关系的基本方式。斯科特强调了两点:第一, 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表现, 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第二, 社会性别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5〕如今, “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和重要分析工具。所谓“社会性别分析”主要指“社会性别角色分析”和“社会性别关系分析”, 即比较某一即定的社会、社区或人群中, 被人们所认识到的女性或男性的行为, 认识她/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需求;分析资源、责任和权力分配方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 运用社会性别概念来分析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和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各项法律、政策、观念和行为, 以提高现有制度和机制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能力。

本文通过从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认为, 老年人口是否拥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是老年人口生活状况好坏的重要决定因素。大体而言, 老年人口获得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的途径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自我转移, 即个人在成年后通过就业获得工资收入, 通过储蓄、交付保险金或者投资等方式将资金转移到退出就业后的老年时期使用;第二类是家庭转移, 对于没有就业的老年人口而言, 由有赡养能力的丈夫、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支付其生活费用;第三类是社会转移, 即国家通过税收、财政、社会保障等相应的制度安排给予老年人口必要的支持。本文认为, 老年人口内部存在性别不平等, 使得女性老年人口在获得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的三大类途径中都明显处于劣势。

1.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自我转移相对较低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笼罩下的家庭, 是由一个在外工作、挣钱养家的男人/丈夫/父亲, 和一个在家操持家务、没有现金收入的女人/妻子/母亲, 以及他们的子女组成的社会和生活单位, 这就是所谓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6〕在这种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下, 女性从成人开始直到终老, 在劳动参与状况和劳动参与类型上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一般而言, 在过去的人生经历中, 女性老年人口可以划分为持续就业型, 从未就业型, 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非持续就业型三大类。持续就业型的女性老年人口 (主要是在城市) 通过前半生的工作获得晚年的经济保障, 免于陷人贫困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是, 此类型女性数量相对较少, 而且在工作中也往往因职场存在对女性从业者在雇用、升迁、培训等方面种种不公平的机会、待遇而影响到退休金的数额。而在农村, 由于作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性质, 则几乎没有工业社会从业者的工资报酬, 即使有少量的剩余农产品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其资金回报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 能划入持续就业类型的农村女性数量几乎没有, 基本属于从未就业型人口。此外, 城市里也有大量妇女, 也从未参与过就业。她们大多以家庭妇女的身份从事种种没有现金报酬的家务劳动、抚育事务, 基本上不能形成经济资源自我转移, 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就非常高。还有些女性老年人口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曾经有某个时段参与到就业中来, 属于非持续就业型人口。

1949年以后, 特别是1958年以后, 中国曾出现过大量女性进入到就业中来的现象, 奠定了中国女性有较高经济参与度的大格局, 但那也不是政府首先出于对男女平等的考虑, 而是劳动的非市场配置即计划配置机制和全民大办工业的产物, 是工业化急进的副产品, 也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机制下实行工业化的产物。职业性别分层和女性职业结构的低层化依然存在。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 女性参加劳动的起点就是辅助性的、边缘化的, 女性劳动力是作为“蓄水池”而存在, 一旦经济紧缩, 大跃进的工业化受挫, 女性就“回家”了。〔7〕此外, 由於女性经常被赋予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女儿这样的角色, 常常为了“家庭的需要”而承担家庭内部的看护职责, 影响她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得到全职工作的机会。她们常常中断工作, 或只能参与临时性工作, 而此类工作又通常待遇偏低, 职业技能和社会资本的积累薄弱, 从而使得女性不能获得与男性同样长期稳定的收入, 也不能享有象男性那样保持长期稳定工作后得到的退休福利。这就造成女性经济积累的困乏, 影响了女性老年人口在经济资源上的自我转移, 造成晚年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男性更高。

2.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家庭转移依附性的弱势

以往对老年人口贫困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一般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也将其视为经济分配的基本单位———这其中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家庭内部所有成员共享并平均分配家庭获得的资源。这种假设没有将农村老年妇女个人的贫困状况进行单独的考察, 也没有考察遮盖在家庭面纱下的权力关系, 缺失了社会性别的解释维度, 也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女性老年人口的生活, 解决她们面临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 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社会性别分工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中国社会也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但是不可否认, 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的影响还将长期延续下去。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是等级化的, 即男性总是占据和统治着优势领域, 他们的劳动角色定位在公领域, 从事有偿劳动, 并被赋予相对优势的地位和较高的报酬。与此相对应的是, 尽管大量的妇女也参加社会有酬劳动, 有的还成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是妇女的位置依然被定位于家庭, 她们的劳动角色定位在家庭内部 (私领域) 的家务劳动, 而且家务劳动是无酬报的、不体现劳动价值的, 即使妇女参加有酬劳动也被认为是次要的、不得已、被迫的, 而且在参加社会劳动所得薪资也较男性偏低。这种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权利和义务模式所代表的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也自然地渗透到家庭的权力结构中, 型塑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形态, 决定了家庭权力关系和女性地位, 在家庭内部再产生了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行使权威的社会关系。身为“家长和赡养者”的男性掌控了家庭的资源, 自然比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的女性要拥有大得多的家庭权力, 家庭自然成为了男性使用和支配女性劳动力的场所。女性在家从事无酬家务劳动, 缺乏社会及经济权力, 只能别无选择地依附于男性, 被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形塑为“终身依赖者”。因而, 女性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丈夫以及成年子女的经济资源家庭转移, 而这又是存在相当的风险性:其一, 农村老年妇女丧偶所致家庭解组带来的风险。一般男性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较女性老年人口低,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为95∶100, 预计2050年将下降到82.2∶100, 而80岁以上年龄组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仅为54∶100左右。这意味着高龄农村老年妇女是高龄老人的主体, 农村老年妇女人口数量超过老年男性人口很多。此外, 男大女小的传统婚姻模式, 加上前述女性寿命长于男性的生理原因, 使得进入老年期后女性的丧偶率远远高于男性, 而又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农村老年妇女丧偶后再婚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因此, 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的农村老年妇女在男性配偶去世后丧失经济资源家庭转移的可能性极高, 而且如果农村老年妇女在没有参与社会有偿劳动形成经济资源自我转移而且社会转移不完善的状况下, 将极大威胁其自身的生活。存在的第二个风险性在于, 农村老年妇女的成年子女供养不充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年轻人自身积累薄弱, 难以有余力对农村老年妇女进行经济资源家庭转移。在城市,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使得老年妇女可以依靠的子女较以前减少, 因为收入与高额的消费 (如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对第三代子女的抚育的消费支出) 形成的巨大落差让许多年轻人自顾不暇。在农村, 由于土地资源与传统农业劳动不能容纳过多的年轻劳动力, 成年子女进入城市打工, 远离长辈;此外, 传统中国三代同堂为代表的扩大家庭、联合家庭模式日逐式微, 核心家庭增加。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农村老年妇女对家庭内部子女经济上的依靠程度出现弱化趋势。

3.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社会转移的不平衡性

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 以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人群能充分、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 维持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经济资源在代际进行社会转移是保障老年人口晚年生活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它进行资源再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平等。但是, 应该注意到, 目前此类社会政策还存在诸多社会性别盲区, 在经济资源社会转移方面存在不平衡的分配格局, 女性老年人口相对于男性而言还有诸多不平等之处, 影响女性晚年的经济与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男性、女性的社会经济状况还存在着同质性的简单化假设, 认为女性与男性弱势群体都有同样的需求, 而未能深入探讨其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下的进一步的不平等。

具体而言, 在城镇地区,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承担老年生活保障的城镇老年人口保障体系。国务院于199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我国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但是应该说, 目前这种建构在职业身份特征上的老年人口退休养老金制度实际上将男性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下没有能外出就业、被迫待在家中从事无酬家务劳动的妇女排除在了经济保障范围之外。就算是有相当部分的妇女加入到就业中来, 能够享有退休养老金制度带来的好处, 但是相对于男性, 在职业生涯中由于性别歧视与年龄歧视而不能长时间连续就业或在正式部门、高阶职位就业, 她们退休较早, 计薪时间较短, 计入个人账户的工资额较低, 可获得的养老金也就远远低于男性。此外, 作为另一项社会资源再分配重要政策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只能单纯从量的角度就若干经济指标上进行考核, 还欠缺专门针对“弱势中的弱势”。从质的方面进行性别视角的考察, 以及针对农村老年妇女的额外的政策性倾斜, 旨在保障普及和完善城市弱势人群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质与量上的提升也还任重道远。而另一方面, 女性由于自身受到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压迫, 早年就业形成的自我经济资源转移薄弱, 加上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在丧偶或子女无力赡养后家庭资源内部转移不足, 使得女性相对于男性在老年生活中有更高的社会资源转移需求。与此同时, 由于特殊生理条件以及相对男性较长的老年生命周期乃至早期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女性对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需求也较男性有更长久、更多的需求。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国家的国力还不足, 社会政策考量也还欠缺细致入微, 社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形成了相当大的缺口。在农村地区, 由于我国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延续性、政策普及的不平衡性等诸多原因, 还没有将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老年妇女普遍纳入到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来, 农村老年妇女的情况较城镇地区更为严重。此外,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只是在东部少数地方展开, 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医疗问题基本上只能依靠自身以及家庭解决, 长期稳定的经济资源社会转移机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性别的弱势与经济社会地位的弱势交织在一起, 农村老年妇女老年生活状况较男性更为严重。

四、对策与建议

以上通过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农村老年妇女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不利处境以及其背后所暗含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影响。因此, 对全社会进行平等的社会性别教育, 培养女性的人力资本, 强化对女性有利的工作环境, 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创建和谐平等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1. 大力发展经济资源的社会转移力度

面对许多农村老年妇女由于没有在正式部门持续性就业的经历, 自我经济资源转移和家庭转移都很薄弱的现状, 建议中央政府在当前国家财政收入攀升、国库充盈的的情况下, 适当采取专项扶助政策措施扩大城乡农村老年妇女人口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老年妇女的扶助力度, 在保证退休养老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之外加发农村老年妇女专项补贴, 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地方财政也应该适当予以专项扶助, 同时, 鼓励社会团体介入到扶助项目中来,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以解决当前农村老年妇女的实际生活困难。从中长期的发展视野来看, 针对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改变原有忽视了社会性别关系的社会保障政策, 将社会性别指标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指标中来。在城镇地区逐步完善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终建立一套性别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女性, 首先要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保证她们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 政府将社会转移的受益面逐步地从城市拓展到乡村, 建立适合国情地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进而为缩小乃至消灭城乡差别、男女性别不平等打下坚实基础。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人类社会终会向社会性别平等作为基本价值观的方向发展, 将所有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地位提高到和男性同等的水平上来。具体到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生活, 就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施行来保证经济资源的社会转移, 由此实现农村老年妇女在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方面与男性的平等地位。

2. 着力培育女性的人力资本, 优化女性就业环境

要确保女性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 首先要增强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女性的知识教育问题, 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女性在人力资本上的积蓄和能力, 进而改善妇女就业结构。要大力引导女性劳动力进入到第三产业中来, 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要改进原有忽视了社会性别关系的就业政策, 优化女性就业环境。就业是女性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经济资源, 也是获得自主性、自我增权的重要途径。国家要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保障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保障女性在工作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 在人员招聘、培训、职务职称晋升以及考核中贯彻男女平等原则, 使女性能通过职业的平等发展从而改善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

3.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从全民教育入手, 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

虽然从1995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 “社会性别主流化” (gendermain-streaming) 在中国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但不可否认, 这些关注还只是局限在知识阶层或社会上层, 而且学界对与中国社会经济现实相联系的理论探索也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广大的普通民众对关于男女平等的新的性别模式理解不足, 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还处于强势, 内化在女性心里, 隐藏在家庭内部。因此, 我们需要从基层入手, 运用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 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全社会重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培育女性个体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塑造男性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将之贯彻到社会、企业以及家庭中去。学界也要努力加强理论建设, 不仅要在已经初见成效的性别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深化, 也要广泛地融合更多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 将社会性别视角融会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口学、史学、新闻与传播学以及哲学的研究中去。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还不均衡,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也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的农村老年妇女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 学界也要多做社会平等理论的普及教育工作, 通过多方面的工作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徐勤, 魏彦彦.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老年贫困[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 (S1) .

[3]贾云竹.中国农村老年妇女人口的发展趋势及生存状况[A].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5]卜卫, 杜洁, 冯媛, 李慧英, 王佐芳, 张李玺.社会性别与发展培训手册[R].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 1999.

[6]琼·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的范畴[A].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三联书店, 2000.

[7]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C].北京:三联书店, 1995.

8.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调查研究 篇八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日发生的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服毒自杀、湖南界牌镇留守女童投毒杀害同班同学等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且需要委托他人照顾的儿童(6-16岁)。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的家庭呵护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和城市建设的有生力量之一,他们能否成功完成社会化,对农村的长远发展和稳定有深远影响。

此次调查地点为山西省临汾市赵城镇瓦窑头村,本村村长谈到,由于本村人均耕地面积约5.4亩,许多村民将土地承包给其他人,自己外出务工。所以,村里的留守儿童较多。村内有一所中学,便于集中调查,中学的一名老师表示,当地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班级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可达到50%左右。

二、调查方法

调查组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自我认知、心理感受几个维度进行调查。运用的调查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及文献研究。具体方法为发放问卷,对当地村民进行访谈。

三、样本特征

调查共发放问卷21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4%。其中男生占47.9%,女生占52.1%。年龄集中于12-14岁,占总人数93.6%。年级为七八年级。其中,父亲外出打工的占55.3%,母亲外出打工的占9.6%,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35.1%;调查中三成以上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周期为一个月,四成左右联系周期为一周,余下三成左右联系频率在两个月以上。其中,17%父母回家周期为一个月,35%为半年,31%为一年,7%为一年以上,5%为不确定。可见留守儿童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互动机会很少。留守儿童53.2%被父母一方照顾,多为母亲一方,39.4%的儿童被隔代照顾,6.4%孩子被叔叔姑姑等上一代亲戚照顾,1.1%选择其他。

四、留守儿童社会化现状

(一)成长中的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在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上来看,六成以上反映不适应,四分之一孩子选择了其他,7.4%认为无所谓,3.2%认为父母外出打工,自由自在的挺好;在问到对父母外出务工的目的的理解时,77.7%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整个家庭,18.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赚钱给自己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4.3%有其他理解。对于照顾人的情感倾向84%是喜欢,14.9%为一般,绝大多数并不反感照顾人。

在调查农村留守儿童受什么人影响较深时,55.3%选择父母,21.3%选择照顾人,其次7.4%选择朋友,选择老师、同学及其他的均为5.3%。当问及有什么话相对外出务工的父母说时,许多孩子写了“爸爸妈妈我爱你”或“很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多陪陪我”。可见父母在留守儿童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最困扰留守儿童的事情上,64.9%想要学习好,但是无从下手,52.1%父母不在家里,让自己总觉得孤单,40.4%选择无人理解的心情,21.3%认为有很多人生上的迷惑,10.6%反映身体变化的困惑,无人诉说,7.4%感觉寄人篱下,3.2%被没有朋友,感觉孤立无援困扰。7.4%选择其他。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可能引发孩子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留守儿童在闲暇时间,41.5%帮家里干活,27.7%看电视,12.8%看书,11.7%上网,4.3%学习,2.1%做其他事情。农村留守儿童闲暇时间绝大多数在干活或者看电视、上网,仅有不到15%的孩子选择读书或者学习。

总体来看,大部分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动机,但内心却希望有父母的陪伴,父母常年在外导致对留守儿童疏于照管,不能在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适时指导和情感上的支持,致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目标感,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合理规划或明确目标,这明显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

(二)长大后的留守儿童

本调查组对两名当地人青年进行了访谈,化名为石大、石二,两人是叔伯兄弟,因父辈均外出务工,所以由爷爷奶奶养大。石大已经在外打工一年。当问到两人有没有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受到欺负或特殊待遇时,石大说,因为村里留守儿童不少,所以村里基本没有因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遭到特殊化的。当问及如何看待父母外出务工时,两人均表示理解,村里父母外出务工的家庭更富足,有的早早盖上了新房,而父母在家的生活条件会差一些。所以自己也选择了外出打工。打算过几年有了本钱,就回家开个洗车店。三弟在家开网店,卖车配件。当问及父母外出务工对他们是否有影响时,石大表示,成长中,爷爷奶奶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父母的位置,而同村留守儿童又多,所以不觉得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有多大不同,但爷爷奶奶只照顾吃喝拉撒,没督促兄弟们学习,等兄弟们意识到学习重要性时,为时已晚,石大认为,爷爷奶奶在自己的发展前途上提供的建议指导偏于保守陈旧。石二在家时,每天都在上网,饿了泡袋方便面,一星期不出门。石二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妥,爷爷奶奶也未严加管束。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对社会化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五、结论

调查地区留守儿童可达到50%,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为父母一方抚养或隔代抚养,而家庭成员缺少对儿童社会化有深遠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正确及时的人生引导,照顾人往往不能抓好儿童的学习,只能保证孩子基本生活。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较差,缺少合理人生规划,缺少人生目标,易对人生产生迷茫困惑。

六、政策建议

一、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主要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发展乡镇企业有助于就近消化剩余劳动力,从根本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二、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针对性心理辅导。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目标感、自卑等心理,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障碍,顺利进行社会化。

作者简介

上一篇:自驾游协议书及免责声明下一篇:2023总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