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

2024-10-0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精选4篇)

1.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 篇一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认真学习胡总书记的报告和中纪委工作报告,领会十七大精神,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推进包括案件检查工作在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强调要“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纪检监察战线上的同志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一些领域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完善,客观上存在腐败现象滋生的空间和漏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同时形成完善的法治环境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尚需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党员干部的影响不可低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同时仍有一些基层组织存在管理不严、软弱涣散的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现阶段反腐败必然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局面。我们既要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紧迫感,又要坚定信念,充满信心,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查办案件工作是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有案不查是失职,查案不力不称职”的理念,全力做好案件检查工作。在此,我重点就加强市直机关查办案件工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市直机关查办案工作的现状

市直机关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指挥机关,担负的任务重要而艰巨,这个指挥机关能否廉洁高效、健康运转,对全市540万人民是至关重要的。市直机关现有55个纪检监察组织,编制纪检组长48名,监察室主任42名,纪检监察干部142人,是市直机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支中坚力量。近年来,市直机关各纪检监察组织在困难多、任务重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反腐倡廉的宣传、教育、监督等各项工作任务,为推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做出了贡献。但纵观近年来整个市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的案件查办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案件查办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反腐败形势的需要。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办案件少。2005年至今年10月市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办案共立案18件,给予党政纪处理18人,其中市公安局7件,市法院5件,市环保局3件,市政府办1件,市城建局1件,市人防办1件。以上18件中自办案件只有9件,年平均才3件,其他9件都是上级或司法机关调查后,移送处理的案件,98%单位三年来没有1件案件。从近年来市纪委监察局批转市直机关各纪检监察组织317件信访件反馈情况看,初核转立案的极少,不难看出,市直各纪检监察组织对被举报对象问题并没有深入调查。更不用说从信访举报得到线索,成立专案组主动出击,真枪实弹地突破案件的案例就更少了。

(二)查办案件质量不高。近年来,市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在查办案件质量上也不尽人意。2005年至今年10月市直机关各纪检组监察组织所办的18件案件,涉及乡科级只有6件,占总数33.3%,其它12件,占总数66.6%,给予开除党籍1人、开除公职1人两案均属司法机关移送处理的。上述数据可看出,近年来市直纪检监察组织在办案质量上尚需进一步提高,在乡科级案件数、经济类大案数、移送司法机关案件等一些体现案件查办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上都还处于很低水平。

二、市直机关案件查办工作薄弱的原因

(一)体制不顺,不敢办案。目前市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都是受单位(党组)和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双重领导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纪检监察组织的工作可以施加更大的影响。加之机关各种评先评优活动客观上存在对发案单位实行 “一票否决”制,案件查办工作牵涉了单位许多利益,领导同志怕本单位出现案件会影响本单位的声誉,这些因素使市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案件查办工作受到很多的约束,真正自主、深入地开展案件查办案件工作十分困难。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在工作中出现“畏难情绪、怕得罪人”等心理,与领导体制不顺有直接关系。在调研过程中,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普遍反映,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他们在办本单位人员案件时常常顾虑重重,阻力较大,在这种状况下,市直单位同时也出现了对上级下转信访举报件初核敷衍了事的现象。

(二)力量分散,办不了案。市直机关142名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分散在55个设有纪检监察组织的单位中,一般每个单位2人,纪委书记(或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各一人。这样的力量要开展自办案件工作是相当困难的,这正是前影响市直机关各纪检监察组织履行查办案件职责的主要因素。2002年机构改革后,人员编制作了适当的调整,当仍有些纪检监察组织人员未配齐到位。

(三)精力分散,顾不上办案。从调研中发现,这个问题在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中较为突出,市直机关纪委书记、纪检组长多数都分管有行政工作任务,导致精力分散,影响了抓纪检监察工作。有的监察室主任则兼了许多党务工作,前两年就有多个监察室主任兼党办主任和其它行政职务的现象。市直各单位监察室主任普遍反映行风评议、效能建设行等占了大部分的精力,根本无精力开展案件查办工作。

(四)业务生、能力差,不会办案。调研中发现,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中能独立办案的约占总数的15%,绝大部分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办过案件,对查办案件工作十分陌生,甚至觉得办案有些神秘感。

三、加强市直机关案件查办工作的思路

(一)改进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管理体制。理顺各种关系、优化人员配备,在体制上,应着重强化同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这样更有利于对市直单位党政领导的监督,也能增强对市直单位其他党员干部监督的自主性。中央纪委已率先实行了对派驻纪检组统一管理,市直机关也可根据中央纪委的部署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行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工作。

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人员可实行“派而不驻、集中办公”的做法,即实行派驻编制单列,人员统一调配,具体做法是,平时市纪委、监察局派驻市直各单位的纪检监察人员集中办公,其任免、工资、福利等均与派往单位脱钩,派出纪检监察干部只对市纪委或市监察局负责,但派往单位纪检监察干部紧密联系各自派往单位,参加派往单位有关会议,负责派往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监督、指导、协调工作。这种管理体制不仅能有效解决单位党政领导对机关纪检监察组织查办案件的干扰问题,也有利于把纪检监察干部从职责以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为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减负”,使他们能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中去。

这种管理体制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突破案件。如果市直某单位发生党员干部重大违纪案件,则由市纪委统一组织协调,联合查办案件。根据往年的经验,这种方法切实可行,市纪委历年查办案件都是借用各单位纪检监察人员。但是,在办案过程中,不断有抽调参加办案的同志因各种原因被派驻单位领导叫回,一度使办案人员捉襟见肘,这也使得我们更深刻地感到改进当前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要主动沟通联系,多给予关心、帮助,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领导,整合整个机关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力量。在人员的配备上,要考虑纪检监察干部的优化组合,坚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对选派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选派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到基层党委、纪委机关挂职任职锻炼和从基层选调优秀干部到市直纪检监察机关工作相结合。同时要适当补充和吸收法律专业或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才,提高这类人才在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的比重,进一步改善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专业知识结构。

(二)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培训。努力抓好教育培训工作,提高队伍综合素质。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懂得党的理论、党纪政纪条规、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学习好市场经济知识、财贸、金融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目前,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十分需要在职培训教育。更新观念增长知识。除市纪委每年组织纪检监察综合业务培训外,建议市纪委成立培训中心或者采取委培的形式加大培训的力度,以进一步提高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案件查办工作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三)加强各方办案力量的组织与协调。

1、整合办案力量。一是建立市直机关办案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及时沟通和协调查办大要案中遇到的重大复杂问题,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二是建立部门协作办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检察院、公安局、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积极性,明确分工,协同办案,对于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抽调精干办案人员参与,联合办案,促进办案水平的提高。2、适时介入,强化帮扶。为保证案件质量,市纪委监察局应经常向市直单位提供政策依据,传授办案技巧,开展业务帮扶。如市直单位办案需要银行查询,跨区跨行业取证不能独立完成的,我们全力支持,密切配合。对市直单位纪检监察组织查办阻力大、困难多的案件,市纪委监察局主动介入,排除阻力。帮助解决其在办案中存在的因领导意见不统一,案件查处不力,等诸多矛盾。使市直机关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都成为查办案件的行家里手,转变查办案件工作中被动局面,成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靠得住,打得赢的反腐尖兵。

总之,市直部门查办案件工作在整个案件查办工作中居于重要位置,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加强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干部的管理和培训工作,积极搞好组织协调,把市直机关查办案件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2.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 篇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键词解读: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

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有关,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

3.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 篇三

——党的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综述

文章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中央纪委常委会和监察部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认真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一个符合反腐倡廉建设实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

出台法规的数量明显增多,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五年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单独或者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制定法规制度60余部,各省(区、市)纪检监察机关起草制定反腐倡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达500余件,不仅出台法规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内容涉及权力制约和监督、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廉洁自律、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等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领域,支撑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的法规制度门类已经齐全,各法规制度门类中具有基础地位、起到骨架与支撑作用的主干性法规已经具备,与主干性法规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已经体系化,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维护中央权威,制定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如为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制定《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为配合“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制定《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法违纪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为制止以公务为名、行公款出国(境)旅游之实的歪风,制定《用公款出国(境)旅游及相关违纪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

——党内监督制度基本确立。为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巡视制度,规范巡视工作,制定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及其配套规定。为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为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

——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制度渐成体系。制定出台了《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一系列党纪处分条例配套解释,以及《关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政纪处分规定》、《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等多项《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配套规章。

——廉洁从政行为规范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等法规相继出台,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深入开展。

——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度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修订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行政监察法》两部重要法律法规,印发了《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制度进一步健全。

——与反腐倡廉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如修订《刑法》,特别是刑法修正案

(七)进一步明确了部分腐败行为定罪量刑标准;制定《行政强制法》、《企业国有资产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等,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注重出台法规的质量,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法规质量是法规制度建设的生命线。党的十七大以来,法规工作从注重制定新法规到立、改、释、废并举,制定修改的法规紧紧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眼于反腐倡廉和纪检监察工作实际需要,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体系化建设,更具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体现反腐倡廉建设实践创造的成果和经验。比如,修订后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紧紧抓住影响责任制落实的突出问题,从考核的组织领导、考核方式,监督检查的具体措施,责任追究的主体、程序和领导责任的划分方面,做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大大提高了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比如,修订后的《行政监察法》,从科学总结行政监察实践经验、适应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明确了监察对象范围,增加了监察机关的职责与义务,理顺了派驻机构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对行政监察工作的新要求,有力地推动了行政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

——更加契合人民群众对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新期待。比如,《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出台,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增强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迫切要求。

——更加注重保证法规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010年,启动了第二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法规清理工作,对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监察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出台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进行了清理,涉及相关文件共计3200余件。目前,清理工作已经完成,下发了《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决定废止一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文件的通知》。

法规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思想逐步成为共识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等一批重要法规颁布出台,社会反响良好,国内外舆论密切关注,形成了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反腐倡廉建设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肯定和支持。全党进一步提高了对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各级领导干部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学习制度、遵守制度、维护制度,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反腐倡廉要靠法制的思想逐渐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

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制度执行力进一步提高

党的十七大以来,按照中央要求,中央纪委、监察部把提高制度执行力作为重要抓手,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积极谋划,运用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法规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高度重视制度执行,结合地区和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保障制度执行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不断加大制度宣传教育力度,将制度宣传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执行制度的良好社会氛围。注重加强法规解释答复工作,及时出台配套性制度规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专项工作,加强对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日常督查和专项检查等方式掌握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较好地维护了制度的权威性。积极探索加强法规执行力的新途径,建立法规贯彻实施工作联系点,开展立法后评估和法规执行情况立法调研工作,从多个途径推动法规的贯彻执行。

法规工作不断创新,法规制度建设的内容不断充实完善

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七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惩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来抓,围绕监督制约权力、腐败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破解纪检监察工作难点等方面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制度加科技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理念和方式被逐步接受。2010年5月、2012年5月先后召开了“全国反腐倡廉建设创新经验交流会”和“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理论研讨会”,认真总结推广基层反腐倡廉建设创新成果和经验,交流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创新成果,做到了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相互促进,推动了法规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法规专项工作进一步加强,法规工作部门从单纯的立法工作向立法和推动贯彻落实并重,法规工作内容不断扩展。先后开展了研究实施《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二阶段工作、《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提出罢免或撤换要求处理办法(试行)》试点工作、“两项法规”贯彻实施联系点工作、立法后评估工作、执行情况立法调研工作等专项工作。

4.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 篇四

胡锦涛同志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指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0二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强调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3)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后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5)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大会批准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大会认为,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充分肯定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

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矛盾问题: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部署:(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出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二是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四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六是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七是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一是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四是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五是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三、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

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四个“着眼于”言简意赅,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

四大考验:“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警醒全党居安思危,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努力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六条基本经验:“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系统总结了党执政60年的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些基本经验,将作为我们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自身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四项要求:“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全会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组织。党内民主建设:明确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强调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实现和完善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孜孜探索的发展目标。

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培养造就大批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必须围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展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四个“大兴”:“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四个“大兴”和党一贯倡导和弘扬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

四、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十二五”发展所处的“两个时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的“11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全党必须增强的“五个意识”: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一个主题,一条主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四个更加”: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五个”坚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驾”马车: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上一篇:元旦文艺联欢会新年致辞下一篇:善意的谎言作文小学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