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总目标

2024-09-14

数学课程总目标(10篇)

1.数学课程总目标 篇一

语文课程总目标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第一条是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第二条是关于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第三条是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第四条是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第五条说的是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在实践。后五条目标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第六条关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能力,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第八条关于写作能力,第九条关于口语交际能力,第十条关于使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个维度还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如第一条的表述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涉及过程与方法;第二条既是对各种文化的态度,也可理解为是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第三条侧重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但“热爱祖语言文字的情感”和“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又属情感态度要求;第四条既讲能力,又讲态度,又讲方法,等等。后面的五条虽侧重于语文知识与能力,但阅读方面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就属于情感态度和过程方法方面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显然属于过程方面的要求,“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又属于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对这十条总目标的内容应该有辩证灵活的理解,努力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1、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的灌输,所以特别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为了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如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习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如果只是以落实所谓的“知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训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加上“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条;着眼于现代社会有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改变了过去大纲将“听”的能力与“说”的能力分开,且未重在双向交流的表述。为了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些现代公民的重要素质,特加上“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条,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过去谈到思维能力,比较偏重于逻辑思维,诸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分析套路,都属逻辑思维训练。语文课程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本就具有的创造潜能的激发,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如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就发现形象思维与自然科学家成才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有鉴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加“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一条,体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总目标”的第五条对此作了总的表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如关于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学习,强调能识、能写、能说,不提或少提知识要求;关于阅读,强调丰富积累,发展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关于写作,也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不提或少提写作知识的要求;关于口语交际,强调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背景下,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即使涉及必要的语文知识,也都是和有关能力的要求结合在一起表述的,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及其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

选自《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数学课程总目标 篇二

一、以“整体教学”为基础

学生经过6年的分散学习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散装”的内容, 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总复习的系统整理。

教师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时, 一方面, 可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地回忆和整理这些知识;另一方面, 通过条目、表格、框图等形式, 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引导学生围绕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系统。对于那些不能由结构图直观反映其内部联系的知识内容, 必须采取针对性的练习, 去揭示其联系。教师可以把内容相近的放在一起复习, 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内容易混的安排在一块复习, 通过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处的对比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易混易错的可反复练习, 使正确的得以巩固, 错误的得以纠正, 同时, 可以减少复习时的练题量。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广泛联系中, 实现对它们的整体把握。

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重点

我们要想在复习课上摒弃高原现象, 就应该杜绝“炒剩饭”式的简单复习。复习时不妨多关注学生个体经验;通过创设多种不同的情境, 讲出新意, 唤起学生复习的热情与活力,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增强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1.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如果数学复习的内容仅仅通过语言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就会造成其个人体验的残缺不全。如, 在对某一内容进行复习前, 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单位, 让他们根据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尝试列出知识的结构和联系, 然后在课堂复习时, 请他们作为主讲者进行整理, 或请学生作为小老师分析本节课的这一类题目, 口述解题思路, 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 有所收获, 有所体验。这样也有利于教师自己适当减轻自身的负担,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备课中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慎重地思考“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

2.强调学生智力的参与

复习旧知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 是数学活动及其经验内化的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 只有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智力参与才能实现, 别人是根本无法替代的。教师可设计一些是非题, 让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辩论, 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 多中选优等, 请学生来分析、讲解自己设计的题目、试卷等, 无疑都是高水平的智力参与活动。

三、以“问题解决”为核心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复习内容的选择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思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总复习中要充分提供给学生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方案, 让学生通过活动去复习, 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 将自己的思维进行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构建。如, 在复习大数的改写和省略这一内容时, 我注重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进行数改写和省略, 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在旧知中加入新的因素。在复习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 1秒钟浪费1滴水, 一年浪费多少滴水, 合多少升?一个人一天浪费10粒米, 全校1000人一年浪费多少粮食?收集中国人口数大约是多少的资料等。在复习时, 让学生感知1300000000和13亿哪个写法简便;在教学省略时, 我让学生改写中国人口的“精确数”1301801123, 学生改写后, 发现这时改写并不简便, 反而更加复杂, 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认知发生冲突。这时, 教师通过恰当的引导, 提出省略要求, 学生印象深刻, 能真正体会到省略的方便。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以“问题解决”为核心,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体会到, 这一知识是人们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得出的经验, 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以“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为目标

1.分层导学

在复习中, 教师在选取例题时应突出复习的重点, 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在完成例题的复习后, 教师要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 以点带面, 有意识地变化例题, 使学生在完成例题变化题的过程中, 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有条理地串联起来。

如下图:已知, 长方形被平均分成5份, N表示阴影部分面积, M表示空白部分面积。 (1) M与N最简比为 ( ) , M相当于N的 ( ) , M比N少 ( ) ; (2) 若长方形面积为60平方厘米, 那么M的面积为 ( ) 平方厘米, M比N少 ( ) 平方厘米; (3) 若M面积为60平方厘米, 那么M+N面积为 ( ) 平方厘米, N的面积为 ( ) 平方厘米。

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归纳出同类习题的本质特征, 找到解决此类习题的规律和方法, 形成知识链。

2.方法优化

复习除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梳理之外, 还应做到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复习时必然会出现不同学生或同一学生对同一问题由于不同的思考角度而出现多种解法的情况。作为教师, 我认为不要刻意去追求算法多样化, 一些基本的方法学生还是要人人都会, 一般通用的方法还是要教。让学生自己介绍解题的优缺点后, 教师可问: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这样的话, 学生就会择优而用, 才能达到复习的最佳目的, 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3.错题交流

每个学生在练习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错误, 教师要鼓励学生记录好人手一册“错题集”, 在“错题集”里要求学生分析做错题的原因:是知识掌握不准确, 还是解题方法上的原因, 是审题不清还是计算错误等等, 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相互之间交流错题本。

4.反思总结

在复习阶段练习很多, 题目要做, 但未必做得越多越好, 一定要把握好练习的“度”。每次练习后都必须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反思总结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 反思总结此题和哪些题类似或有联系, 解决这类问题有何规律可循;反思总结此题还有无其他解法, 养成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习惯。反思, 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使个别辅导具有针对性, 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5.合作共享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总复习的最初阶段, 一般让学生单个去编一些题目。随着复习的深入, 则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 以合作来创造出更多的练习。学生在合作中帮助他人复习知识, 在独立思考思维受阻时, 学生之间互相合作, 可以产生思维互补。在合作中能锻炼学生的办事能力, 扩大知识面。

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毕业班数学总复习的着眼点, 绝不仅仅是考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内驱力等方面都得到进步与发展,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旧教材的更替, 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总复习, 是需要广大教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 进行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总复习

参考文献

3.新课程下初三数学总复习方法刍议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初三数学;复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27-01

新课程标准对中考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初三数学总复习过程中落实这些要求,是摆在当前广大初三数学教师面前一项值得研究的长期课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就如何做好初三数学总复习,谈几点看法如下。

一、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

总复习工作要从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即因材施教,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效率。首先对于差生,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上进行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这一层次学生的需要,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知识。其次要注重中档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落四,因此,对他们要求要严格,解题要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而造成常规题失分太多。此外应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徑、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优秀率。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同学,课外适当开展兴趣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灵活度,使其冒“尖”。

二、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虽然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但却渗透在初中三年数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更高层次的数学。近几年数学中考试题非常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类比联想类比归纳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统计思想和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参数法、构造法等。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和整理,这是很多同学复习中成绩总是上不来的根本原因之一。老师们在总复习时,应该对每一种思想方法的实质,它所适用的题型,包括解题的步骤都要熟练掌握。

三、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基础知识即初中数学课程中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要求学生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并能综合运用。现在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所以在第一阶段复习主要以课本为主,必须深钻教材,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可以按知识块组织复习,可将代数部分分为五个单元:实数和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初步等;将几何部分分为五个单元: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复习中可由教师提出每个单元的复习提要,指导学生按“提要”复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把遗忘了的知识重温一遍,边复习边作知识归类,加深记忆。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并注意分析例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基本技能的考查,如配方法、换元法、判别式法等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法。在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都应熟练掌握。

四、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

完成第一阶段的复习之后,第二阶段的复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选择题型要新颖,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每一节复习课,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多年来,初中数学中的“方程”、“函数”、“直线型”、“圆”一直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中考试卷的始终,所以要重点复习好这部分内容。近年的中考题中,应用题量普遍增加,而应用题也不仅限于“列方程解应用题”,除列方程解应用题外,“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等都成为中考的热点。同时,近几年的应用题还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在其他省市的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而且难度较大,因此总复习中教师要把近几处其他省、市中考试题中有关此内容的题目集中研究一下,适当加强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探索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从而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种类型问题大部分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高,但题型新,背景复杂,文字表达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要适当训练一下,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4.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小班) 篇四

新《纲要》明确阐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具体表现为:

1.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2.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3.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二、阶段目标: 三月份:

1.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2.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3.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4.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

第一周: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说出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

第二周:学习按物体量的关系进行4以内物体的排序,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

第三周:能目测比较两者高矮,区别最高和最矮。

第四周:体验物体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关系(5个以内),尝试按高矮排序。四月份:

1.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2.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3.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认读数字3。

4.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认读数字5。

第一周:指导幼儿将两个集合中的物品上下对应排列(5个以内)。第二周: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感知多、少和一样多。

第三周:了解2、3的形成,知道1添上1 就是2,认读数字2 ;知道2 添上1 就是3,认读数字3。

第四周:了解4、5的形成,知道3添上1 就是4,认读数字4;知道4 添上1 就是5,认读数字5。五月份:

1.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2.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4.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

第一周:学习手口一致的从左到右点数5以内的实物,能说出总数。第二周:能根据数字1、2、3、4、5取相应的实物,感知数与量的结合,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周: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从生活中找出相应的物品。第四周:能用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组合拼搭。六月份:

1.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愿意参加数学活动,喜欢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能在老师帮助下学习取拿和摆放操作材料。

3.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4.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第一周:能理解“早晨”、“中午”的含义,了解时间概念。第二周:辨别前、后、里、外的关系,尝试使用表示方位概念的词。第三周:听懂老师的话,学习按游戏规则进行活动,大胆回答问题,学习用语言讲出操作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5.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总复习的思考 篇五

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总复习的思考

徐州市淮海西路中心小学 孙莹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使毕业班数学总复习能够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这是每一位毕业班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对此,笔者想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夯实基础: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教育的着眼点从过去的主要关注传授数学知识与技能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就不重要了。事实上,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仍应是数学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脱离了知识技能的掌握而空谈学生的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毕业班数学总复习同样应该把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作为最基本的目标,想方设法加以落实。在总复习的第一阶段,要以系统整理知识为主,通常可按照教材所提供的总复习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把小学数学的内容划分成了七个板块)依次进行复习。在各个板块内容的复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提出复习目标或提供复习线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回忆和整理学过的知识,而且在复习时要注意突出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通过列举条目、画出表格和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围绕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复习的知识,获得对这些知识的深刻理解,并熟练地掌握有关技能。这样,才能使总复习的这一基本目标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能力:着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班数学总复习除了应帮助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只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就有可能使总复习演化为低层次的重复操练甚至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熟能生厌”的心理,从而对总复习失去兴趣。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在复习课的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十分重视例题的设计,还要特别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发展性。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题和专项练习题,又要有一些变式题、综合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使每道题发挥更大的效益,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路,学会举一反三。例如,一位老师在复习“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综合练习题。

下面是一种水果汁饮料的配方:

橘子(剁成块) 300克

柠檬汁 1500毫升

橘子汁 750毫升

可供6人喝

(1) 小华要配制可供10个人喝的这种饮料,需要多少毫升柠檬汁?

(2) 小明按上面的配方配制了一些水果汁,他用了2升桔子汁。这些水果汁可以供多少人喝?

这样的问题虽然并不难,但思考空间比较大,学生解答时不仅需要对题中相关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作出分析,而且需要对有用信息做出合理选择,解题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并且,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根据条件提出其他问题。在总复习中,适当安排一些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联系生活: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

数学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指导生活实践。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总复习时都应注意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一方面,在复习和整理有关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寻找这些知识的实际背景,思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并尽可能从这些实际背景引入复习,再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巩固和应用。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和编制有关复习题时,也可以从生活题材出发,挖掘这些题材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通过适度的加工使之与小学数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相对应,成为适合小学生解答的数学问题。比如,购物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游戏中的数学问题、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计费问题、有关社会热点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环境保护方面的数学问题等。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解答这样的问题,既帮助他们复习和巩固有关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xkb1.com

四、重视创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还提出,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总复习中还应注意结合有关复习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和解答,使上述课程目标有所体现和落实。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较充分的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问题的挑战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组织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规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开放”走向“有序”,达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例如,无锡市滨湖区小学毕业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我个人认为就是一道比较好的开放性问题。

下面的长方形是由两个边长是1的正方形拼成的。

请你把这个图形分割成三部分,然后重新拼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

(1) 在原图上画出你是怎样分割的。

(2) 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把这些图形画出来(要求画出拼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解答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关注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每个班都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如何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这也是总复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根据笔者的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通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基础的差异、智力水平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差异等。针对不同情况的差异,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采用不同的策略。例如,对于知识基础方面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找出学生知识链上的“脱节”和知识网上的“漏洞”,有的放矢地帮助他们进行查漏补缺;对于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我们可通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责任感等途径,促使学生逐步转变;对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我们则可通过经常性的提示和对作业、练习提出一些严格的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好习惯,同时克服粗心大意、马虎随便等坏习惯;对于智力水平方面的问题,我们更要能够静下心来,注意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并在学习时间和学习要求上给予特殊照顾,多给他们一些关爱与帮助,多让他们体验进步与成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缩小与班级整体水平的差距。

6.综合实践总目标与阶段目标 篇六

一 总体目标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地形成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设计重在为学生构建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在情义目标方面,着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共生心,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发展。

(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面貌和风俗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获得积极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3)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4)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6)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7)培养学生使用学习工具、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8)对人类的起源充满好奇,关心人的生理、心理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9)对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神奇的中草药、海市蜃楼,循环往复的食物链等充满好奇,并具有探究的欲望。领悟到这些大自然之谜和人类对大自然之谜的不懈探求构成了大自然的永恒魅力。

(10)热爱大自然,努力拓宽渠道、创造机会领略大自然的优美风光,向往绿色生活。(11)将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视作生命,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的自然事物,能领略到来自动植物的智慧、情感、幽默、思想……

(12)初步感知各种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13)了解并积极关注现实中的各种环境问题问题,身体力行,把保护环境的承诺付诸行动,并积极作好环保宣传。

二 阶段目标

中年段(3-4年级):

(1)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系、生活常识、健康的休闲方式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能力。

(2)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地域风情和习俗,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和人间亲情,培育学生的生活热情和爱美情趣。

(3)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4)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的积极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5)初步培养学生使用文本、超文本学习工具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收集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方法。

(6)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初步获得参与探究的学习生活体验,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理想、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9)培养学生初步的计划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高年段(5-6)年级:(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

(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

(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7.将“数学思考”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篇七

一、活用教材,让“数学思考”更受青睐

1.游戏情境,给“数学思考”披上漂亮的“外衣”

小学生的数学思考往往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在熟悉的游戏情境中,他们能够自觉地、顺利地投入到思考中来,在挑战性问题前激发出更加主动的数学思考。所以,教师应该多创设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数学游戏情境,调动学生数学思考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下课铃声快要响了,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全班学生布置作业,而是给全班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

师: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离开教室。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你说的这句话,必须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中的任意一句。

游戏开始了,教师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3,学号是3 的倍数的学生都一一走到了讲台前。有的说“6是3 的倍数”,有的说“3 是9 的约数”,有的说“12 能被3 整除”。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正确地说出了一句话,在得到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认可后一一离开了教室。接着教师出示了2 和5,学号是2 和5 的倍数的学生也高兴地离开了教室。(其实大家都没有走远,都在窗外看着呢!) 现在教室里只剩下了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 的学生,这时教师慢慢地拿出另一张卡片0.5,有3 名学生,立刻站了起来朝讲台走去,走了一半又回到原位。教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了?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了理由。教师又问,剩下的同学你们希望老师出示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1。“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任意一个自然数都是1 的倍数,1 是任意一个自然数的约数。

这样的游戏情境调动学生“数学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持续深入,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思考”。

2.“无师自通”,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学习虽然是在班集体中发生、发展的,但学习的切入、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效果等许多方面却取决于学生个人。这就是建构主义所谓的“个性化的建构”。但是在课堂中,教师常常习惯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达成度上,习惯于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为他们铺设一个个问题台阶。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从头到尾地思考,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进行“抉择”,学会思考,努力实现从“有师而通”到“无师自通”。

例如:教学“排队问题”时(如图1),教师只问以下几个问题:你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吗?你会怎么解决呢?请你试着数一数、画一画。

这样的设计看似放任自流,却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欣喜地发现,不少学生能利用图形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事实告诉我们:留下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舍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能会不断制造精彩。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不断地与题目对话、与经验对话,更与思考对话,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更独立地思考。这样的学习经历不仅知识上“通”了,更是思维上“通”了。

二、动手实践,让“数学思考”更加有效

1.动手之前,想想为什么而动

《水浒》歌词唱得好:“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词同样适用于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是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探究的过程,遇到有价值的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这时便可出手了。所以,在“动”手前,弄清情况,分析原因,考虑周全之后,数学知识才能“手到擒来”。

比如“可能性”一课,在让学生探寻可能性大小的操作活动时,教师可先出示要求:(1)先数出信封里的白子、黑子颗数,并填入表中。(2)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拿信封:摸前摇一摇;大家轮流摸:一共20次;一人记录:摸出一颗就记录它的颜色,最后统计出次数。(3)摸后把你们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这个要求的出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如何动手的困惑,清楚地表明了要探究和思考什么问题,加强了这次操作活动的针对性。

2.动手之时,思考怎样有效而动

有效的“动”不单要明确操作活动“为何而动”,更应该注重研究“如何动”。现今不少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只停留在动一动、做一做、摆一摆等身体动作方面,没有进一步深层研究怎样有效而动。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就实现了“动”与“思”的有效同步。在带领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师依次安排了“摸面”“摸棱”“摸点”三次操作活动,并让学生将操作结果记录到学习单上。

这样,在操作中分发学习单,通过边操作边填写学习单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又伴随着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总结等思维活动,充分体现出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三、深挖内涵,让“数学思考”更加深入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知识的内涵,不断变化知识的表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及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中的“掷一掷”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1.小朋友都玩过骰子吗?(板书“骰子”)一颗骰子中藏着哪些数学知识?(骰子上有6 个数、有6 个面,是个正方体……)

2.小朋友们真有数学眼光,掷一颗骰子,掷出的数可能是哪些?最小是几?最大是几?同时掷两颗骰子,掷出的两个数可以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求和、差、积、商)

3.今天我们主要通过“掷一掷”研究两颗骰子掷出的数字的和中藏着的奥秘。

(1)同时掷两颗骰子,得到两个数的和可能有哪些?(2、3、4、5、6、7、8、9、10、11、12)

(2)掷出的两个数的和的可能性各是多少,为什么?(和是2 和12 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 和11 的可能性是2/36;和是4 和10 的可能性是3/36;和是5和9 的可能性是4/36;和是6 和8 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 的可能性是6/36。

请同桌合作,通过掷骰子和列表的方法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提供了一些材料:每两人一张统计表,两颗骰子)

这样的教学似乎有点拔高,但这才是真正深挖了数学教学的真内涵,更具有挑战性和数学味。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没有发现学生有如此的探究能力,居然能探究出和的各种情况的概率,究其原因,是教学引发了学生更深刻的数学思考。

四、整体把握,让“数学思考”更有广度

数学问题是数学思考的对象。数学问题是否全面、完整,直接影响着数学思考的宽度和广度。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重视数学的概念要义、技能方法、操作要领和解题要点等显性局部特征的思考,而忽略了对数学问题潜在的结构背景、本质意义、功能作用和关系类别等隐性个别特征的关注。教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比较沟通、梳理整合,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更有广度。

例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当学生表述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 除外),比值不变”时,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让学生联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中有哪些性质、运算和比的基本性质有相似点。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同桌讨论,最后得出表2。

这样的梳理整合,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更加全面、系统,进而能够更加深入建构知识和整体把握知识,使数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让学生的数学思考更有宽度和广度。

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的落实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需要始终站在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去追寻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更有数学味,也只有这样,数学思考这一课程目标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为课程改革这支和弦奏出美妙的音符。

参考文献

[1]游臻.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小学数学教育,2006(3).

[2]李玉萍“.有效参与”的策略探究.小学数学教育,2012(4).

[3]张永贵.为“数学思考”而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12(6).

[4]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8.数学课程总目标 篇八

一、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认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6、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使教材成为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

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通过教材这面镜子的反射,结合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介绍古今数学的发展,深入浅出地反映数学的作用,使学生逐步地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突出算术到代数、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等重大转折,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实现这些转折中的作用。注意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索的过程,体验如何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在他们的心灵中播撒“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种子。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教材的组织安排,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为构建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重要资源。内容的呈现努力体现数学思维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选配习题,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

3、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精心设计教材的呈现形式,改进栏目设置、图文搭配、版面设计等方面,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安排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教材的亲近感和认同感。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有意识地引入计算机、网络等进行信息处理,设置“信息技术应用”专栏,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新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的研究与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制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9.写字教学总目标(定稿) 篇九

使学生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学习写毛笔字,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2、写字教学的总要求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汉字笔画、偏旁、结构特点,逐步做到铅笔字、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要重视毛笔字的教学,加强书写训练,使学生从描红、仿影到临帖,逐步做到毛笔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审美能力,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五年级写字要求

继续练习用田字格或方格进行钢笔书写,掌握基本写法,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学习用横条格书写,力求字体端正,分布匀称,字距适当,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开始用临贴,学会 读贴,临贴,做到“眼中有格,心中有字“把握笔画的形态特征,字形结构特点,字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力求形神兼备,掌握各种基本笔画的动笔方法,提高毛笔的动笔技巧,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地喜悦。

各年级写字教学要求

发布时间:2012-2-23 浏览次数:708

玉贤中心小学各年级写字教学要求 一年级写字要求

认识田字格,练习用铅笔写字,执笔法及坐姿正确,掌握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能按照笔顺规则书写,同时选择规范的范本,进行描红练习,要求字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二年级写字要求

继续用铅笔写字。保持正确的执笔和写字坐姿,掌握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常见字的写法,能按笔顺规则书写,注意间架结构,行款格式的整齐规范,平时以描红为主,临摹练习为辅,在最后通牒反复的模仿中加深印象,逐步达到以正确、熟练、美观地写出汉字,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三年级写字要求

除写好铅笔字外,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字的正确、端正、整洁,并练习用毛笔写字要求学会 正确的执笔方法,学会运用毛笔练习基本笔画,书写简单的独体字,常用偏旁和含有这些偏旁的合体字,点画要描的圆满,规范,一笔到位,字要描写的端正,整洁,懂的笔、墨、纸、砚的使用保管知识,了解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知道写好毛笔字的意义,激发写字兴趣。四年级写字要求

能比较熟练地用钢笔,保持正确的书写,掌握各种笔画和的写法,要求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懂得钢笔的使用技巧和保管知识,掌握毛笔的执笔、动笔方法,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要领,能掌握常见字的书写要领,继续激发练字兴趣和毅力。五年级写字要求

继续练习用田字格或方格进行钢笔书写,掌握基本写法,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学习用横条格书写,力求字体端正,分布匀称,字距适当,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开始用临贴,学会 读贴,临贴,做到“眼中有格,心中有字“把握笔画的形态特征,字形结构特点,字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力求形神兼备,掌握各种基本笔画的动笔方法,提高毛笔的动笔技巧,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地喜悦。六年级写字要求

能比较熟练的写钢笔字,掌握各种字形手书写方法,字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匀称会用横条格书写,写的端正匀称,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有良好手书写习惯,继续学习用毛笔临贴,通过米字格或田字格,回宫格位置,力求动笔正确,结构合理,写得与范字形神相似,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对照语文新课标中的要求:(1—2年级)写字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3—4年级)写字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5—6年级)写字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10.幼儿园素质总目标 篇十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终生教育的起点阶段,是一种着眼未来的奠定工程,具有潜在效应和长远效应。特别从21世纪到来之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知识的传递已不是靠灌输和记忆所能实现。而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合作和分享的能力,以及健康的感情和个性等素质才是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目标取向。我园立足于这些素质的启蒙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为了更好落实《幼儿园指导纲要》、《广东省幼儿园教育指南》推陈出新素质教育,特制定以下规划。

一、总目标: 规划的目标是:经过三年努力,把我园办成高素质、高标准、有绿色的区级幼儿园。以《规程》、《纲要》精神为指导,创设绿化、美化、教育化、儿童化和具有现代气息的育人环境;建立新型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和学习型组织,培养一批教师骨干;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幼儿,为成为宝安区民办示范园创造条件。

1、健康: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增强体质;(2)发展幼儿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自理、自我保护的基本能力。

2、科学:

(1)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欲望;(2)培养幼儿观察、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进对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

3、语言:

(1)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将听和说作为重点,培养幼儿喜爱阅读的好习惯;

(2)引导幼儿大胆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表达与交流思想和感情;(3)逐步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4、社会:

(1)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培养主动性和自信心;(2)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感和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3)帮助幼儿学会与人交往和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幼儿适应群体生活,接受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5)萌发幼儿爱父母、爱同伴、爱幼儿园、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艺术:

(1)激发幼儿对创造的欲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对音乐、美术、舞蹈等学习,培养幼儿表现美和感受美的情趣。

三、幼儿身心发展各阶段目标:

(一)语言领域:

教师要注意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语言的学习要在自然、生活化的情境进行,将听说读写等经验融入到日常和各类教育活动中去。初级阶段

a、倾听目标:

(1)学会安静地听同伴及老师说话、讲故事。不随便插嘴;(2)能听懂普通话,能听懂某些难发的音,逐步学习讲普通话;(3)听懂并理解简单的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游戏规则及老师的提问、要求。b、讲述目标:

(1)愿意说普通话,喜欢与别人交流;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运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3)初步学习常用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4)能有兴趣的运用各种感官,按照要求去感知讲述内容;(5)理解内容简单,特征鲜明的实物、图片和情景;(6)愿意在集体面前独立讲述;

(7)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学会传递老师简单的要求给家长和别的幼儿;(8)愿意在集体面前独立讲述,能用普通话朗诵简单儿歌;(9)能准确说出讲述内容的主要特征和主要事件。c、阅读的目标:

(1)喜欢看图书边看边说;

(2)能初步看懂单幅儿童画书中的主要内容,能用口头语言将儿童图书的主要内容说出来。

(3)体验不同文学体裁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4)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或画面情景,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5)在文学作品原有的基础上扩展想象,仿编简单儿歌。d、书写准备的目标:

(1)成人将幼儿所说的话记下来,再读给幼儿听;

(2)对文字感兴趣,能在成人的启发下人读最简单的字;(3)在活动中以描画图形的方法练习基本笔画。中级阶段

a、倾听目标:(1)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别人的谈话,不打断老师的话,(2)能听懂并会说普通话;

(3)能积极倾听别人讲述内容并发现异同;

(4)能听懂并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游戏规则及老师的提问。b、讲述目标:

(1)能积极与人交谈学会用普通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较准确的发音乐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2)学习围绕一定主题谈话,不跑题;

(3)继续学习交往语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4)能说出简单完整的合成句;(5)养成先仔细观察后表述的习惯;

(6)能用较完整的集资连续的讲述自己的经历,讲述图片内容,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7)大胆朗诵儿歌、讲述故事,发音较准确;

(8)能主动在集体面前独立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9)学习按一定顺序讲述图片、实物和情景内容;(10)学习将感受最深的事告诉老师和小朋友。c、阅读的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情节,看懂单面多幅儿童画书的内容;(2)喜欢欣赏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内容,能正确运用新学词汇;(3)知道文学作品语言与生活语言不同,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的美;(4)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d、书写准备的目标:

(1)成人将幼儿所说的话记下来,再读给幼儿听;

(2)懂得爱护图书,知道图书的构成,有兴趣模仿创作图书;(3)引导幼儿有兴趣地去认读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汉字;(4)喜欢描画图形,练习基本笔画; 高级阶段

a、倾听目标:

(1)主动专注的倾听别人谈话,迅速掌握别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2)养成积极倾听的习惯,迅速把握多重指令;

(3)不断提高倾听的精确程度,准确掌握和传递细微差别和信息。b、讲述目标:

(1)能主动用普通话与同伴交流,态度自然大方;

(2)正确吐字发音,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讲述简单经历,乐于与别人交流;(3)用普通话较为正确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感受、要求等;(4)能用补充方法延续谈话,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水平;(5)能自己拼图编成简单的情节进行讲述;

(6)能自然的有感情的朗诵、讲述有一定难度的诗歌和续编故事;

(7)通过观察图片、实物、意境,理解其中蕴涵的主要人物关系和思想情感倾向;(8)提高语言的感情色彩,知道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表达词义,知道应该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思考语言的感情;

(9)在集体面前讲述自然大方,语言自然流畅,用词准确。c、阅读的目标:

(1)知道一些识字的常识,汉语拼音的常识;

(2)喜欢看图书,具有初步地结合画面和文字进行内容理解的能力;(3)乐意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积累文学语言;

(4)能在教师语言引导下围绕文学作品开展联想、想象,进行推理体会感情和寓意;(5)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d、书面准备的目标:

(1)成人将幼儿所说的话记下来,再读给幼儿听;(2)有兴趣阅读简单的汉字和诗歌;

(3)能与同伴制作图书,进一步了解图书的构成;

(4)学任常见的字,注意在生活中运用自己已获得的书面语言; 掌握基本的书写姿势,在有趣的图形、数学练习中做好书写的准备。

(二)健康领域: 初级阶段

(1)使幼儿了解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洗手,擦嘴等基本方法,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学习保持自身清洁,学会主动收拾玩具,培养幼儿座、站、行的正确姿势,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

(2)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进餐,懂得进餐卫生,初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事物和主动应、饮水的习惯;

(3)引导幼儿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器官,知道其名称;(4)教会幼儿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然地走和跑;(5)能向指定方向走和跑,能快跑10米;(6)能在指定范围内四散跑、追;(7)能一个跟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圆;(8)能走跑交替100米左右;

(9)能步行一公里,连续跑约半分钟;

(10)能较轻松的双脚交替跳着走,能双脚同时向前跳向上跳;(11)能从25厘米高处自然跳下,能跳过20厘米的障碍;

(12)能单手自然地将沙包投向前方;

(13)能双手用力将球向前、向上、向后方抛;

(14)能走在宽25厘米,斜高20厘米的平衡木(斜坡)上;(15)能手膝着地(垫),自然协调地向前爬;(16)能在65----70厘米高的障碍物下钻来钻去;(17)会单足站立持续3至5秒;(18)能在攀登架上爬上爬下;

(19)初步学会听懂各种简单口令和 并作出相应动作;(20)能边念儿歌或边听音乐节拍做模仿操和徒手操;(21)会滚球、传球、接球和原地拍皮球;(22)会骑小三轮自行车;

(23)对体育活动有较浓的兴趣;

(24)能在成人指导下,合作收拾某些小器材。中级阶段

(1)学习穿脱衣服、整理衣服,学习整理玩具,能保持玩具的清洁;

(2)帮助幼儿进一步的认识各种常见食物,结合品尝经验,知道其名称作用,在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吃各种食物的同时,教育幼儿喜欢吃的东西也不要吃得太多,身体超重也会影响健康,教育幼儿要少吃零食多喝水。

(1)引导幼儿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功能,使幼儿懂得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逐步开展乐于接受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态度及行为,在成人的帮助下,知道处理常见外伤的最简单方法,让幼儿懂得快乐有益健康;

(2)能按节奏上下协调地走和跑;(3)能听信号变速走和跑;

(4)能听信号切断分队走,一路纵队跑;

(5)能快跑20米和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6)能走跑交替200米左右;

(7)能步行1点5公里,连续跑约一分钟;

(10)能自然摆臂连续跳触物(物体离幼儿手指间约20厘米左右);(11)能双脚熟练向前跳、向后跳或直线两侧进行跳;(12)能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30厘米;

(13)能从30厘米高处往下,能跳过30厘米高的障碍,并能连续跳过多个;(14)能助跑跨平行线,跨距不少于40厘米;(15)能肩上挥臂投掷小沙包、纸标等物;

(16)能原地自转三圈不倒,能闭目向前走十步;(17)能在宽20厘米、高30厘米的平衡木上走;(18)能手脚着地垫,屈膝向前爬;(19)能熟练的在60厘米高的障碍物下钻来钻去;

(20)能较熟练的听各种口令和信号集合、分散、排成四路纵队;(21)随音乐节奏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22)会骑小三轮车,带辅轮的小自行车;(23)会左右手排球,能连续排30次以上;

(24)具有一定的抵御寒、暑、饥、渴能力,一定的抵御疾病的能力;(25)掌握有关体育活动的知识技能,熟练掌握有关体育活动最 基本的规则;

(26)懂得互相合作,团结友爱、具有一定的集体意识;(27)有浓厚的体育活动兴趣;

(28)有一定的及进收拾小型体育器材的能力。高级阶段

(1)保持个人卫生,并能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进一步培养幼 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2)指导幼儿用筷子用餐,进一步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习惯,引导幼儿初步理解不同事食物有不同营养,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营养,在幼儿认识和了解各类食物的基础上,帮助幼儿理解只有样样食物都爱吃才能长得又高大又强壮,知道有些食物是不能吃,有的食物能吃,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3)能轻松自如地绕过障碍曲线走和跑;

(4)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身体主要器官及其主要功能,并了解简单的保护方法,让幼儿了解预防蛀齿及换牙的有关经验;(5)能走跑交替300米;

(6)能跑快30米,步行2公里,连续跑一分半钟;(7)能听信号左右分队走;

(8)能用力蹬地连续纵跳触物(物体离幼儿手指尖30厘米);(9)立定跳远,距离不少于40厘米;(10)从35厘米高处往下跳,落地较稳;

(11)能助跑跨跳平行线,距离不少于50厘米,会助跑跳远,距离不少于40厘米;(12)能跳过40厘米高的垂直障碍,能连续跳过多个40厘米高的障碍;

(13)能单手将沙包等掷出约4米以外,并会肩上挥臂投掷靶心(距离3米,标靶直径不少于60厘米);

(14)能两人相距2至4米抛接大球,左右手拍球不少于50次,会运球,用脚踢(带球);(15)走在宽15厘米,高40厘米的平衡木上行走;(16)能厕身、缩身钻进50厘米高的拱型门;(17)能两臂侧平局、举,闭目起踵自转五圈;(18)能熟练地在垫上滚翻;

(19)能听口令和信号做出相应动作,能按信号迅速集合、分散、整齐列队,变化队形;(20)能随音乐节奏,合拍、有力、到位、有精神地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21)会踩高跷,跳绳;

(22)能运用球、绳、棒、圆、积木、报纸、轮胎等进行各种身 体锻炼;(23)全面掌握有关幼儿体育的知识技能;

(24)懂得在生活中要合作负责,宽容,谦让,遵守规则,有教 强的集体观念;(25)敢于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后的喜悦;(26)有浓厚瓣体育活动兴趣;(27)能独立或合作收拾各种小型体育器械。

(三)社会领域: 初级阶段

(1)在成人的要求下,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愿意上幼儿园,在幼儿园里有安全感,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

(2)在成人的鼓励下,能愉快地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3)在成人的提醒下,会讲礼貌用语;

(4)知道幼儿园的玩具应该大家共同玩轮流玩;

(5)能分清自己的与别人的东西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6)爱护玩具和花草树木;

(7)乐于与本班老师、小朋友相处,并和同伴一起玩;(8)遇事不器,愿意做一个勇敢的孩子;

(9)愿意学做事 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愿望;(10)能对大人说出自己的事情和要求;

(11)活泼大方,不怕生人,能大胆地回答他人的问题;(12)乐于听父母长辈的话,爱自己的父母;(13)喜欢自己的老师,愿意听他们的话。中级阶段

(1)喜欢上幼儿园,习惯集体生活,和教师、小朋友一起很愉快,喜欢并关心小朋友;(2)能按教师和集体的要求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3)对他人的困难、痛苦和不幸能表示同情、关心和帮助;

(4)会正确使用礼貌语见到长辈、客人问好,做客时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5)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初步懂得互相关心帮助、愿意帮助他人、为大家做事;(6)能听从老师劝告,作错了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

(7)能分清幼儿园和自己家里的东西,不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8)明白要保持环境的整洁,能注意将废物放到指定的地方;(9)爱护公物用完物品应自己放回原处;(10)喜欢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11)遇事能听从成人的提醒和劝告;(12)能积极主动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

(13)敢于向老师和家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14)在成人指导下能积极动脑筋解决困难;

(15)具有初步的用自己的力量不断尝试着去解决问题的勇气;(16)有家乡美家乡好的认识;

(17)尊敬、喜爱国旗,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18)喜欢讲故事,唱歌跳舞和画画;(19)喜欢小动物,能关心、保护他们。高级阶段

(1)能经常的、长时间的持有愉快、积极的心情;(2)有初步的集体荣誉感;

(3)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动地对身边的人使用礼貌语言;(4)别人对自己讲话时,注意听,并礼貌的回答别人的问题;

(5)能自觉遵守幼儿园和班级的规定和要求,能遵守公共场所的持续和要求,有初步的自律行为;(6)同校伴之间互助、友爱、合作

(7)初步掌握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标准,分清好与坏,是与非;(8)诚实,作错了事敢于承认,并能改正;(9)爱惜劳动成果,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10)对周围的事有广泛的兴趣,好问、好学;

(11)能主动大胆的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具有责任感;(12)有宽容心,能原谅、谅解别人;

(13)敢于在老师和同伴面前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意见;(14)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

(15)有尊敬他人的行为和被人尊敬的愿望;(16)能从美好事物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17)尊敬爱戴老师及从事各种劳动的人;(18)具有初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19)性情开朗,能与他人共同分享喜悦。

(四)艺术领域:

幼儿的美术活动应更多的整全于各类教育与学习活动中成为幼儿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另一种语言。教师应在幼儿有了一定技能与技法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情感体验,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进行艺术探索和自我表现的环境,让幼儿按自己思维、想象和直觉去抒发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体验美术活动的快乐。初级阶段:

a.感知美和鉴赏美:

(1)通过引导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及对儿童、成人造型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幼儿对美的初步感受能力及对造型艺术和爱好的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体现线条、行、原色和间色的变化。b.绘画:(1)能将主导对象放在画面的主导位置上,逐步理解画面的“上下”“左右”“大小”的方位;

(2)由点线面开始进入对物体平面的描绘,形成面的概念;(3)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运用色彩的自信。c.手工:

(1)折纸:能运用对边折、对角折制作简单玩具;(2)撕纸:学习撕纸、碎纸;(3)感知橡皮泥的可塑性;(4)能简单的粘合小作品。d.倾听与欣赏:

(1)感知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分辨男女声;(2)听辩高低明显的两个音区;

(3)欣赏欢快活泼、优美舒缓的歌曲(乐曲),知道起名称、内容,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安静欣赏的习惯;(4)感知强弱对比鲜明的歌曲(乐曲);(5)感知中等速度的歌曲(乐曲);

(6)感知二拍子的歌曲,熟悉节拍特点;(7)欣赏齐唱、独唱的儿童歌曲。e.唱歌:

(1)学会正确的唱歌姿势,能自然完整、吐字清晰地唱4-8乐句的简短歌曲;(2)唱准曲调,音域为C1-A1;

(3)了解唱名,会视唱三个音(5 3 6);(4)掌握二拍子歌曲的节拍;

(5)初步感知二分、四分音符的名称、形状和时值;(6)在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仿编简单的歌词; f.舞蹈和律动:

(1)学习简单的小动物和生活模仿动作,学习简单律动,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能力和模仿能力;

(2)能根据音乐愉快地游戏;

(3)知道舞蹈及小组合表现的内容,愉快协调地活动,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爱好;(4)听音乐,能自由做相应的动作,能按音乐的变化,随节拍即兴做一些简单协调动作;(5)鼓励幼儿根据歌曲内容创编简单的舞蹈。g.乐器:

(1)认识2-3种打击乐器,并初步学习演奏;(2)能用动作及乐器表现二分、四分节奏。中级阶段

a.感知美和鉴赏美:(1)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对幼儿及成人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急表现;(2)引导幼儿初步体会形式美,感受原色间色的对比和调和,色彩与季节、情绪的关系。b.绘画:

(1)初步按自己的意愿将表述对象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在懂得区分画面“上下”“左右”“前后”“宽窄”“疏密”“大小”的基础下,合理安排画面,掌握基本构图知识;(2)能用多种几何图形的组合表达物体形象;(3)认识三原色、三间色、黑白等色彩;

(4)增加幼儿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变化美,初步掌握色彩的深与浅、冷与暖等有关色彩的知识,并能大胆运用到美术创作中去。c.手工:

(1)折纸:学习集中一角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行折等;(2)撕纸:能撕出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3)剪纸:学习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能剪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4)学习粘、捏、拉等技术,塑造一些简单物体形象和画面,能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简单想法;

(5)能用2—3种材料和撕、折、剪、画、粘贴等方法,制作简单的工艺画,能用半成品材料粘成简单的玩具。d.倾听与欣赏:

(1)熟悉各种音色,分辨男女声与童声;(2)区别三个音区的高低;

(3)欣赏各种性质的歌曲,能用动作表达感受;(4)感知有力度对比的歌曲;(5)感知有速度变化的歌曲;(6)感知二、三拍子的歌曲;(7)欣赏合唱、领唱、对唱的歌曲。e.唱歌:

(1)继续学习用自然宏亮的声音演唱歌曲;(2)音准、吐字准确,音域为C1-C1;

(3)熟悉唱名,会视唱三个以上的音(5 3 6 1 2);(4)掌握二、三拍子歌曲的节拍;

(5)初步掌握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的名称、形状和时值;(6)对熟悉的歌曲进行简单的仿编、创编。f.舞蹈和律动:

(1)动作协调地做小动物和生活模仿动作;(2)用唱歌、表情、动作投入地进行游戏;

(3)知道舞蹈动作的含义,能按音乐变化整齐开始,结束及变换动作;(4)选择适当的音乐即兴做简单、协调的动作;(5)增强幼儿动作协调性和表现力,大胆进行创编。g.乐器:

(1)认识3-4种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打击乐活动;

(2)能协调地以内感动作及乐器表现二分、四分、八分节奏。高级阶段

a.感知美和鉴赏美:

(1)通过多周围日常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成人话各派别、造型、艺术作品的鉴赏,进一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提高对造型艺术的了解,鉴赏能力。

(2)引导幼儿进一步体会形式美,感受原色、间色的对比和调和,色彩与季节、情绪的关系。b.绘画:

(1)能熟练,不拘一格地大胆构图,画面丰富;

(2)能灵活地运用各种图形、线条表达形象,并能装饰物体,能画出人物正、侧面的各种简单造型;

(3)能认识并使用包括三原色、三见色,部分复色在内的8-12种颜色;

(4)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丰富性,对色彩的冷与暖,深与浅,鲜艳与灰暗的对比与协调规律有感性的认识,学习使用复色,能大胆运用主观色表现。c.手工:

(1)折纸:学习用两张以上的纸折简单的组合玩具;

(2)撕纸:能按轮廓徒手撕出简单的物体外形,会运用对称折叠的方法撕出简单的对称图形;

(3)剪纸:能按轮廓、用徒手、对称折叠等方法剪出对称图形;(4)学习粘合、磨光等技能,用两块以上的泥团捏出较形象的物品;(5)能用3-4种材料和撕、折、剪、画等综合方法进行创作;(6)能用自然材料和无毒废旧材料制作简单的玩具。d.倾听与欣赏:

(1)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喜爱优美的音色;(2)能分辨同一音区中不同音的高低;

(3)欣赏各种性质的歌曲,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感受;(4)感知有力度对比及变化(渐强、渐弱)的歌曲;(5)感知各种速度的歌曲;(6)感知二、三、四拍子的歌曲;

(7)欣赏合唱、领唱、对唱轮唱的歌曲。e.唱歌:

(1)根据歌曲内容、性质大胆地有表情地演唱。(2)音准、吐字准确,音域为C1-C2;

(3)熟悉7个唱名,根据手势视唱简单旋律;(4)掌握二、三、四拍子歌曲的节拍;

(5)初步掌握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的名称、形状和时值,初步了解切分音;

(6)对熟悉的曲调配词,并根据内容创编演唱形式。f.舞蹈和律动:

(1)表演模仿动作及律动组合,能根据音乐大胆表现;

(2)能根据音乐内容、性质,协调、优美、有兴趣地进行游戏;(3)学习集体舞、邀请舞和民族舞;(4)能用所学过的舞即兴表演。

(5)大胆参加音乐活动,创造性地表现,能根据音色内容自编舞蹈。g.乐器:

(1)认识5-6种打击乐器,能熟练地运用其进行打击乐活动;(2)能协调节奏谱记录创编的组合节奏,并看谱演奏。

(四)科学领域:

幼儿认知方面的发展主要在于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态度、欲望,培养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环境的认识等,在学科方面它包括了数学领域和科学领域以及对环境的认知,对于科学常识的内容,我们紧密依据主题内容来建构,让幼儿在三年的发展中,在科学精神与态度、动植物、生存环境、自然力、科学技术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认识;另外,在社会认识方面,我们要引导幼儿从自身的家庭、社区一直延伸到中国及其他地方的民族风俗、文化等,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在活动中,我们应重视幼儿的亲手操作、直接探索,内容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

数学领域的学习应该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在自己已有经验基础上建构有关事物间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的过程,幼儿数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来进行。初中阶段 a.数学:

(1)能按物体的一个特征进行分类;

(2)能按物体量的的差异进行5以内物体的分类与排序;(3)知道“1”和“许多”以及两者的关系;学习用一一对应 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正确感知“多少”和“一样多”;(4)能按实物范例和指定数目取出相应的物体;(5)能正确说出生活中常出现的一些数量关系;(6)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7)知道周围环境中物体的空间相对位置;(8)会用打杠等简单办法来记录物体数量;(9)知道今天、昨天、明天。b.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

(1)愿意观察一些事物,有兴趣地观看动物的行动,愿意看别人做事,愿意看图片;(2)学习运用多种感官去获得比较准确的感知,知道用眼、手等发现某个个体事物的特征,学习通过感官发现某事物的主要特征,比较事物的不同点;(3)学习运用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记忆力,能注意

力比较集中的听老师的要求,能注意力集中的活动8—10 分钟,运用记忆力去达到成人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敢于想象,根据事物的相同点归类。中级阶段 a.数学:

(1)能熟练的点数20以内的实物;

(2)懂得10以内各序数间的相邻两数间的多1和少1的系;(3)能够理解部分和整体间的关系;

(4)能正确的辨别以自我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5)能根据一类物体大小、高矮、长短等不同属性进行排序;(6)认识椭圆形、菱形、梯形、多角形;(7)能认识阿拉伯数字1----20;

(8)知道一周有七天,今天、昨天、明天各是星期几;(9)认识图片中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事物变化过程的序;

(10)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活动,用数字、图形来表示其内在的一些关系; b.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

(1)学习态度较为准确,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问题,通过多种方法求得答案,希望自己的思考结果与其它小朋友有所区别;

(2)对新鲜事物,知道用各种感官去发现其特点;(3)知道用比较的方法获得知识,根据事物外部特性外部的主要特点来对同类物品加以比较区别;

(4)知道借用已有的经验来推导对新事物的认识;

(5)积极参加思维锻炼活动,有着丰富的形象思维,有参加逻辑思维训练的初步兴趣;(6)学习简的棋类游戏两种,弄懂要获胜的方法,学习动脑筋。高级阶段 a.数学:

(1)能熟练、正确点数40以内的实物,并能正确说出总数;(2)能进行1—10的倒数;

(3)能正确将简单图形进行二等分、四等分,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等量关系;(4)初步形成数量恒、攻度守恒的概念;(5)认识球体、圆柱体、攻方体、正文体等;

(6)能用目测和自然测量方法,比较物体之间的高矮、轻重厚薄等;(7)认识时钟,准确说出现在的时间;

(8)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今天是几月几日;

(9)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体验和描述周围环境中物体的相对空间位置、方向、距离和事物变化的顺序;

(10)学习制作形象统计图。b.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

(1)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事物的外表特征,进而知道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点进行判断;

(2)学习主要的推理方法,如从属、类别、数量、部分与整体等;

(3)有相对稳定的兴趣,做事和学习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做事有坚持性,注意到集中;(4)从事工作或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

(5)对形和音的信号比较敏锐的察觉,关听从信号行动;(6)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愿意自己思考、发现,愿意与人争论,敢于谈出自己的认识,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并做出自己的决定;

(7)从事活动时,有一种创新意识,如要求自己想的、说的、画的、做的有自己的特点,不照搬别人;

上一篇: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下一篇:余光中《月光光》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