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清宫练习题

2024-12-02

华清宫练习题(精选3篇)

1.华清宫练习题 篇一

述华清宫五首

作者:储光羲  朝代:唐  体裁:五古   上在蓬莱宫,莫若居华清。朝朝礼玄阁,日日闻体轻。

大圣不私己,精为群氓。

上出蓬莱时,六龙俨齐首。长道舒羽仪,彤云映前后。

天声殷宇宙,真气到林薮。

昔在轩辕朝,五城十二楼。今我神泉宫,独在骊山陬。

群方趋顺动,百辟随天游。

正月开阳和,通门缉元化。穆穆B容归,岂为明灯夜。

高山大风起,肃肃随龙驾。

上林神君宫,此地即明庭。山开鸿魃,天转招摇星。

2.过华清宫教案 篇二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教学对象】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教学目的】

1、了解诗人杜牧。

2、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

3、感悟作者忧国伤时情怀。【教学重点】

一、诗词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及本诗中以小见大、借古讽今的具体体现。【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本诗的艺术魅力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朗诵要求。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3、了解杜牧诗作风格特点。

4、参照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课堂教学

导入课文:同学们好,打开中国历史的画卷,你们认为哪几个朝代比较繁荣呢?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都很正确,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个朝代——唐朝。穿越中国历史的浩渺云烟,唐朝赫然挺立。那一个朝代延续了两百多年,那一个朝代出现了几度繁荣,那一个朝代令人无限向往。然而,它最终也难逃陨落的命运,唐朝是如何走向衰败的呢?是杨贵妃的倾城一笑红颜祸水,还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放荡不羁?再或者是历史不可逆转的宿命?今天我们就跟随杜牧的《过华清宫》探讨盛唐衰败的原因和感受唐诗的魅力。

一、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特点——2、2、3顿,注意重读音和感情基调。(可以请班上朗读较好的同学起来范读)

二、研习课文

(一)、写作背景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修建为行宫,“始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747)改名华清宫,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时,早已冷落残败。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过华清宫》是作者心生的匕首,它轻轻划破历史的帷帐,把瞠目结舌的事实推到读者眼前。

(二)、作者生平

杜牧,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先生。著有《樊川文集》。杜牧出生豪门,但无豪门纨绔子弟的习气,他忧国忧民,从《过华清宫》中便可窥见一二。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慨。

注意:分点板书。

(三)、诗文串讲 词语解释

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绣成堆:指林木花卉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次第:按顺序。

一骑:一人一马称一骑。妃子:指贵妃杨玉环。诗文释义

从长安回望骊山的景色如锦绣一般,山顶上,华清宫的门一扇接一扇地打开。一位骑手飞奔而来,赢得杨贵妃嫣然一笑,没有人知道这是从很远的南方运来的鲜荔枝。逐句分析

1、首句中说“回望”,那么诗作主人公是在哪里望哪里?看到了什么?为何以“长安回望”开篇?

明确:诗作主人公是站在长安回望骊山华清宫,看到骊山花卉树木苍翠,如同一堆堆的锦绣。

2、第二句说骊山上千重宫门依次一扇接着一扇地打开了,这“次第”暗示了什么信息?

明确:“次第”暗示着有重要军政要事要禀报深宫中的皇帝。

3、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那个“笑”字背后包含着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在于讽刺唐明皇荒淫好色,为了一个妃子,不惜牺牲民力物力。

4、最后一句说“无人知是荔枝来”,有什么暗示含义?

明确:专使快马加鞭而来,扬起一片尘土,速度如此之快,事情如此紧急,人们还以为是有什么重要事情要向皇帝汇报,结果专使不过是为妃子送来了荔枝而已,暗示了玄宗对贵妃宠溺之深。这样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反映了帝王贵妃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5、作者在诗中暗指唐朝为何没落? 明确: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劳民伤财。

6、诗人对唐玄宗让专使送荔枝持怎样的态度?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态度,批判、否定,讽刺。最终目的,借古讽今,以史讽今,警戒世君。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三、怀古咏史诗的鉴赏

1、怀古咏史诗鉴赏步骤:(1)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2)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3)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借古抒怀——知人,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忧天下,借古讽今——明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议论,对古人古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4)写作技巧?

2、咏史怀古诗的类别:咏古迹;怀古人;忆古事。古事——借古讽今 借古伤今

古人——A、借古人自比(相似之处)B、与古人对比(相反之处)

3、咏史怀古诗思想内容:

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评价历史是非;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注意:在讲述本部分内容时要结合具体作品。

四、小结

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人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试用以上咏史怀古诗鉴赏步骤鉴赏杜牧《题乌江亭》。

周钦

3.《过华清宫》全诗赏析 篇三

《过华清宫》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刻画了华清宫冷落萧瑟的景象。

过华清宫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注释】

⑴华清宫:唐宫殿名。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骊山麓,其地有温泉。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建汤泉宫,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改名温泉宫。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再行扩建,改名华清宫。天宝十五载(756年)宫殿毁于兵火。

⑵御花:宫苑中的花。

⑶朱络:红漆的窗格子。一说,为挂在屋檐下防鸟雀的红色网络。

⑷紫钱:紫色像钱形的苔藓。明何景明《画钱赋》:“松团碧盖,苔断紫钱。”

⑸玉椀(wǎn):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一作“玉碗”。残露:残余的露水,此指残余的酒。

⑹点:点亮。一作点污之意,意思是灯纱上已经染上了斑点。

⑺蜀王:指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叛军猛攻长安,李隆基急急逃到蜀地去避难,诗人因此叫他是“蜀王”。近信:新消息。

⑻泉:指温泉,即华清池。芹:即水芹,夏季开白花,性喜温暖潮湿,茎叶可作蔬菜。

【白话译文】

在这春天的月夜里,只听见乌鸦哀啼,帘幕长垂,阻隔着寂寞的宫花。

云雾缭绕,红色的窗格显得很暗淡,阶石断裂,钱形的紫苔歪歪斜斜。

当时玉碗里兴许还留有剩酒,银灯恐怕也亮着,外面围着薄纱。

蜀王出奔还没有消息的时候,泉边上就已经长出了水芹的嫩芽。

【创作背景】

华清宫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南骊山上,山上有温泉,即华清池,是唐玄宗李隆基同贵妃杨玉环洗浴处。诗人在春夜里偶过华清宫,看到当年李、杨寻欢作乐之地已是一片荒凉冷落。他想到李隆基晚年荒淫昏愦,宠爱杨妃,重用安禄山,招致祸乱;又想到李隆基在叛乱发生后束手无策,仓皇奔蜀,于是写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从各个角度,描绘昔日繁华富丽的华清宫而今荒凉破败的景象,暗寓讽刺和感喟之意。首句写华清宫春夜的凄凉可怖气氛。在月色明媚的春夜,当年华清宫车马合背,宫女如云,灯烛辉煌,歌吹沸天。中唐诗人韦应物这样描写:“玉林瑶雪满寒山,上昇玄阁游绛烟。平明羽卫朝万国,车马合背溢四鄽。蒙恩每浴华池水,扈猎不蹂渭北田。朝廷无事共欢宴,美人丝管从九天。”何等盛况,何等排场。然而,“繁华事散逐轻尘。”(杜牧《金谷园》)而今唯有一轮清冷的春月,照着这荒无人迹的宫苑;从黑黝黝的丛林里,传来阵阵寒鸦的哀鸣。一片凄凉冷落。次句写诗人隔着积满尘土的窗帘,看到宫花仍旧迎春盛开。但无人观赏,显得那样寂寞悲苦。颔联写诗人俯仰所见之景。仰看宫檐,一团团云雾从檐下防鸟雀的红色网络间涌出;俯看御阶,石块在多年风雨剥蚀下已经残破断裂,紫色钱形的苔藓欹斜横生。以上四句,都是诗人眼前所见的实景。颈联境界一变。诗人为使讽刺的意蕴更加尖刻,发挥大胆的想象力,巧妙地创造出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景物意象。“玉椀”是实物。宫殿荒废已久,案上玉椀犹在。椀里即使原先盛满美酒,也早已挥发净尽了。而诗人却设想玉椀里至今仍剩有残酒没有喝完,仿佛还在散发出醉人的芳香。说“残露”而不说“残酒”,含蓄委婉,暗用汉武帝造仙人承露盘以求仙露的典故,隐寓讽意。宫灯也是实物。但灯油或蜡烛决不可能一直燃点不熄。诗人竟想象宫灯还在亮着,昏黄的灯光映照着灯上的旧纱。(“点”作点污解亦可通。但仍是写实,意蕴较浅。)这两笔非常精妙绝伦。诗人从实象中创构出虚幻的意象,并借助这虚幻荒诞的意象,将李隆基惊闻“渔阳鼙鼓动地来”后慌忙出逃的狼狈情状讽刺得淋漓尽致。

尾联的讽刺意味更加强烈。“蜀王”指李隆基。唐玄宗逃避入蜀,故称之,而帝不称帝,其意自明。又说他“无近信”,即逃跑之后便毫无信息,对社稷危亡和百姓的苦难不闻不问,无所作为,连帝位也被儿子李亨夺了。这又是绝妙的嘲讽和大胆的揭露。旧时代的注家对李贺嘲笑本朝皇帝为“蜀王”这一点,或有意曲解,或予以指责。比如姚文燮说:“蜀王本梁王愔也,贞观十年徙蜀,好游数畋弋猎,帝怒,遂削封。贺当春夜过此,追诮之。”(《昌谷集注》卷一)他们的歪曲和指斥,更说明李贺反封建的叛逆精神的可贵。结句同上句联系起来看,颇为纤曲,意思是说:玄宗刚奔蜀之时,华清池上便已经长满了水芹;何况历久经年,玄宗再也不来临幸,泉上水芹又在春天里萌发出嫩绿的新芽了。这个结尾,以景结情,即小见大,既表现出华清宫的凄冷、荒寂,又寄寓了诗人“黍离麦秀”之感慨,有言外之意,故颇为方扶南等注家赞赏。

《过华清宫》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是意象的组合。全诗八句,仅第七句“蜀王无近信”为托事寓讽,其余七句都是意象的直接呈示。每句以动词联系两个意象合成一个画面镜头。一个个镜头跳跃而出,有远景、中景,也有近景、特写;有实景,也有虚幻之景。它们之间似无联系,也无次序,忽此忽彼,使人眼花缭乱。全篇所写的空间范围是华清宫,其时间范围却包括今与昔,明写今日,暗示往昔。即以写今来说,时间范围也不是特定、确实的。首句点明写“春月夜”,其余各句很难说是写夜景。在这荒山古殿,即使有月亮,诗人也不可能历历分明地见到隔着宫帘的春花、朱络上的云雾、断石上紫色的苔钱、玉椀银灯,还有温泉上初萌的.小小芹芽。显然,诗人在描写时根本不考虑特定时间的限制。在李贺的诗歌中,时间和空间经常是错综交织的。也就是说,诗的意象及其组合常常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而自由地跳跃,不受约束,不拘常法。诗人所遵守的是心理时空而不是物理时空。夜晚与白昼景色的反复变换,使诗境更加迷离恍惚。这正是李贺诗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但这首诗意象组合虽突兀奇谲,却仍有着一条内在的思想感情线索在串连着,这就是通过渲染华清宫荒凉冷落的环境氛围,讽刺“蜀王”李隆基,并抒发诗人对唐王朝的昔盛今衰之感。明人李东阳《麓堂诗话》评李贺诗“通篇读之,有山节藻棁一无梁栋,知非大厦也。”指出李贺诗多绮艳的意象片断而缺乏完整的艺术构思。这一看法是中肯的,却不能一概而论。《过华清宫》意象是跳跃的,却非“百家锦衲”的拼凑,而是诗人用讽刺寄慨的针线编织成的一件璀灿闪光的“金缕玉衣”。

上一篇:动漫公司创业计划书下一篇:大学生实习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