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支点

2024-10-04

生命的支点(共16篇)

1.生命的支点 篇一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无论他的地位高低,挣钱多少,都要经历无数的艰难困苦,挫折打击,但因面对困难和打击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结果的原因,就在于信念的存在与否。我比较喜欢泰戈尔的一句话:“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是黑暗之际,感到了光明,唱出歌。”

生命因信念而得以长存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执着的信念。所以说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恒久不变的信念,那么总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之花长存!

信念是生命的支点

一美国小伙从小就有了当警察的信念,他努力着,最终实现了他当警察的梦!但在执行一次任务时,遭到歹徒的攻击,身中数弹,脸被毁容,他被送到医院历经四天五夜的手术后,活了下来。而那最近的一颗子弹离他心脏不到一公分,当他在手术台上时,心中就有了信念:我要活下来,将那帮歹徒绳之以法。他康复后,由于脸被毁容,不再是以前的帅小伙了,但他不管别人的眼光,参加每一次关于逮捕那帮歹徒的行动,几乎跑遍了美洲。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那帮歹徒被抓住,歹徒在世界各地的窝点全部被捣毁。然而,在归案一个月后,他在自家的卧室里自杀了。他的床头有这样一封遗书:我很抱歉,我不想自杀的。可我没办法成天面对自己这张脸和别人异样的目光,这些年支撑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将那帮歹徒绳之以法,而歹徒有了他们的惩罚,我的信念也随之消失了,我现在天天活在痛苦中,我想只有自杀才能真正的解脱······

有了信念,生活有了目的;坚持信念,希望则会实现;失去信念,生活没了目的;失去目的,生命变得无意义,这也是这个人自杀的原因了。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还是黑暗之际歌唱着,当它停止歌唱时,就是它飞向光明之时;留给黑暗的,是那永不停止的叫声,那有不磨灭的信念……

2.生命的支点 篇二

罗杰斯曾经是美国陆军的一名上士, 在军队开了六年的“悍马”军车, 正是因为车技突出, 从军队退役后, 罗杰斯成了政要的专职司机, 这一开就是三年, 直到他因一次突发车祸而失去一条小腿。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罗杰斯痛苦万分, 不只是因为他失去了一条腿, 更让他心碎的是, 他出去散步都要依赖拐杖, 这意味着他与过去那风驰电掣的生活彻底告别了。

谁能想到, 仅过了两年时间, 罗杰斯不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会了用假肢开车, 他还参加了北美业余车手大赛, 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当亲友们欢聚一堂为他庆贺时, 大家都想听听他是怎样从人生低谷中走出来, 又是如何找回驾驶汽车的感觉的。 出人意料的是, 罗杰斯举起了他曾经使用过的拐杖说:“我要感谢它。”听了他的话, 众人都很吃惊。

罗杰斯解释说:“悍马车拥有风的速度, 开着它驰过戈壁时, 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豪迈; 林肯车宽大气派, 在高速公路上驰骋时, 我体味到一种高贵。 但当我由于车祸而暂时告别车旅生涯时, 我万念俱灰, 以为自己再也不能重温生活的乐趣了。 后来, 倚在拐杖上慢慢行走, 逐渐让我领略到人生的另一种趣味。 我走过街边花园, 闻到了从未留意过的芳草气息;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看清了小女孩可爱又充满朝气的脸。 蹒跚的行走带给我另一种思考方式。 我由此感受了艰辛, 也获得了重新冲击梦想的力量, 所以说, 我的人生, 是因这只拐杖而改变的, 即使我现在又能在飞速中畅想, 但我也仍忘不了时时摸一摸我那亲爱的拐杖, 正是它, 成为我生命中的又一支点。 ”

3.找寻教师生命的支点 篇三

关键词:名师;阅读;思考;记录

2013年5月22日上午,西峰区齐家楼初中简陋的会议室里挤满了前来学习的老师。这一次,我幸运地聆听到来自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首席学科教师、《中国教师报》全国名校共同体特聘课改专家徐立峰老师的讲座。五月末的西峰阳光烈烈,气温高达30°,徐老师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虽无讲稿,却深深吸引了在场的老师,每个人都是那么专心,不知疲倦,或蹙眉细听、若有所思,或奋笔记录,生怕漏掉一句精彩的话语,一个绝妙的观点。徐老师用自己十几年来从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生命的支点:阅读+思考+记录。

一、阅读是最好的备课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阅读就是最好的备课。正如狄金森所言:“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阅读无门槛,只要有兴趣,手不释卷,每天不间断地读书,把阅读当做滋养生命不可替代的食物,一个人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有思想,而唯有思想才能促成人的伟大,优秀教师的全部社会尊严和社会价值就在于拥有思想。阅读还可以使人获得教养,获得心灵和精神的完善,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很多老师常言工作忙、累,没有时间读书,我以为教师忙、累是现实,但我们一定不要忘了“要事第一”的原则,对于专业成长这样的要事,无论多忙,都需要用力。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时间,而是想不想读,能不能迈出读书的第一步,并且坚持下去,形成习惯。对于想读书、爱读书的人而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茶余饭后、闲聊之时,广场的竹椅、乘车的路上无不可以成为读书的时间和场所。有人说,决定一个人平凡或非凡主要看两点:一是看他交怎样的朋友;二是看他的业余时间怎么度过。

二、思考是知识内化的过程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令人震撼的故事:爱因斯坦曾经带过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天天在看书。爱因斯坦早晨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就在看书;晚上来的时候,发现这个学生又在看书。爱因斯坦就问他:“你早晨看书吗?”学生回答:“是的,先生,我早晨在看书。”爱因斯坦接着问:“那么你中午也在看书吗?”回答是中午也在看书。爱因斯坦问:“那你晚上也在看书啊?”这个学生心想老师是不是要夸奖我了,就赶紧说:“我晚上也在看书。”没想到,爱因斯坦这样问:“那你什么时候在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性。思考,是将所有的阅读成果和知识积累融合内化的过程。面对一篇好文章、一个看似平常的教学细节,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理解,如何产生有价值的想法,那一定是阅读之后思考的结果。每天的教学,需要思考: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哪些是学生的兴趣点,哪些是学生的困惑点,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积极或消极的状态等等。人生的状态更需要思考,常常提醒自己,找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不迷茫、不困惑、不倦怠。给思想注入汩汩活水,永远保持鲜活灵动,一天天成熟起来,一天天深邃起来,臻于完善并产生智慧。在浮华中找到自己,认清自己,不被外物所束缚,远离简单与粗暴,远离生命的自我损耗,一天天成长起来,一天天强大起来。

三、善记录者得天下

李炳亭老师曾言:“对学校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我以为,对教师来讲,善记录者得天下。放眼四望,哪一个名师没有自己的著作?哪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擅写?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做、能说,更要能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这虽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只要不畏惧,不气馁,即使文笔稚嫩,又当如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当天课堂教学的得失,今天读一段文字的体会,无不可以记录下来,权当是收集教学的第一手资料。空闲时,回头读一读,把不当的地方改一改,只要能坚持,进步即在悄然之间。

徐立峰老师刚开始写东西,逼迫自己每天必须写够两千字。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个老师也能坚持每天写两千字,五天就是一万字,一月就是六万字,一月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自己写的东西,也许自己都会佩服自己。只不过,坚持总是个让人纠结的字眼,多少人曾经信誓旦旦下定决心,结果却虎头蛇尾,失败而终。“欲要征服世界,必先战胜自己!”当一个人战胜了自己人性中的懒惰,坚持21天之后,气定神闲,优秀者的习惯便会期然而至,命运就此改变。

四、我们距名师有多远

徐立峰老师的讲座生动鲜活,他谈教育、谈课改、谈语文教学,句句讲到老师的心坎上。但他却说,自己只是把所做所想所悟说给大家听。找寻差距,我们也在教语文,但每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没有思考,没有创新,学生厌倦,自己麻木。我们也阅读,总是在信誓旦旦中开始,在草草收场里结束。一本书读了一年还停留在扉页上,尘土已将之封存;我们也搞课改,但总是消极对抗,被动实施,不思考,不研究,出现问题就埋怨课改的方向不正确,学生的基础太薄弱;我们也记录教学反思,但从不在教学结束后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分析着来写,而是敷衍塞责,到处摘抄,一本笔记写完了,却找不到哪句话是自己说的。上交一篇论文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不堪言。

上帝把每个人公平地放在每天二十四小时的起跑线前,当起跑开始的时候,那些善于利用时间,思考着、研究着、想方设法做到自己满意的人跑步到了终点,成了名师;更多的人只是从起跑线的起点应付到了终点,一生庸碌。记得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中,有人问美国的雷夫老师:“你是一位非常棒的老师,你是如何做到这么优秀的,总不会天生就是个好老师吧,在提升自己的素养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可以与我们分享?”雷夫平静地回答说:“我只是一个很努力的老师,仅此而已。”我想:我们和名师的差距也许只有那么一点点,小到只有两个字的距离,而这两个字就是“努力”!只要我们努力,坚持阅读,不断思考,及时记录,找到自己生命的支点,名师距离我们将不再遥远。

4.生命需要支点 篇四

——谈《命若琴弦》的主题之一

史铁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而坐上了轮椅,身体的残疾并没有击垮他,而是给了他更多的生命养分,他开始思考人生,探索生命的意义。对生命本身及意义的探索是史铁生小说的一个永恒话题,生命是脆弱的,同时它又是顽强的。有时,只要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就可以令一个生命逆风飞飏,正如阿基米德所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对于生活,对于苦难,我们往往缺乏的不是勇气,而是一个“支点”。

故事中有两个瞎子,一老一少,老瞎子七十岁,小瞎子十七岁,师徒二人每人拿着一把三弦琴,以说书为生。老瞎子一落生就瞎了眼睛,从没见过这个世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弹断一千根琴弦,按照师傅留下的药方求医问药,获得光明,希望能够“看一眼世界”。小瞎子可以算见过世界,但只有三年,那时还不懂事。小瞎子对说书和弹琴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天真、活泼、好动,具有年轻人的乐观,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什么是“绿色的长乙(长椅)”、什么是“曲折的油狼(游廊)”是他整天挂在嘴边的问题。十七岁,正是青春萌动的年纪,他时不时的就哼着妹妹呀哥哥的,他爱上了野羊坳尖声细语的小妮子兰秀儿,心思全在她身上。小瞎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获得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可以说,获得光明是老瞎子生命的支点,拥有爱情是小瞎子生命的支点,光明和爱情让他们苦中作乐。

因为有了支点支撑,生命才有继续下去的理由。生命似一条流动的河流,有时波涛不惊,缓缓流动,似一面平静;有时湍流涌动,气势磅礴,大有吞没天地之势。我们喜爱河流的清澈,更喜爱她那种充满活力的状态。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忽略了那数以万计的、人类肉眼无法识别的水分子才是驱使生命流动的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小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碰撞,河流才能向前流动。人的生命也同河流一样,因为有了或多或少的目标而变得有奔头,而这目标就是生命继续下去的理由。

老瞎子一生奋斗的目标的依托是治好自己的眼睛,亲眼看看这个世界。所以,当他努力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时候,他一点都不觉得苦,他觉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盼望了五十年,五十年中他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所有的磨难与“真正的世界”比起来显得是那么微不足道。那个酷暑难耐的夏天,老瞎子终于弹断了第一千根琴弦,生命的曙光似乎就要照进他灰暗的人生了,他欣喜地等待着温暖的阳光。第二天一大早便去寻医求药了,他与“世界”只有一线之隔了。但命运从来就是个调皮的小孩子,他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按常规出牌呢!他送给老瞎子的不是和煦的阳光和多彩的世界,而是响彻云霄、撕裂人心的狂风暴雨。那张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老瞎子由以前的“希望”深陷“无望”甚至是“绝望”的渊谷!他再也不想动弹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是空的,生命的支点骤然间消失,他听见了世界轰轰烈烈地倒塌的声音。“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的衰老。”他觉得再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然而,最终他还是站了起来,因为他忽然想到了他的徒弟,他答应过那孩子他会回去的。也许,此刻,小瞎子是他活下去的支点,心里的牵挂,是他生命还可以继续下去的理由。“茫茫雪野,皑皑群山,天地之间躜动着一个黑点”,那是老瞎子寻找小瞎子的身影,那是老瞎子生命的影子,又长又暗。

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有爱情的滋润。小瞎子喜欢兰秀儿,和兰秀儿在一起是最令他高兴的事情。但他在对的年纪遇上了错的人,他的爱情梦随着兰秀儿嫁到山外而破碎,就像阳光下的泡沫,虽然美好,但一触就破。当老瞎子找到他时,“他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爱情的失败带给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甚至是摧毁性的,支撑他探索世界的精神家园倒塌了,他身心俱累,对生活没了盼头,看不到一丁点儿的曙光,能做的就是躺在雪地里让生命渐渐消逝。身体上的缺陷造成了他爱情的不完美,“为什么我们是瞎子?”,这其中夹杂了多少的辛酸与泪水。老瞎子理解这孩子的悲伤不是装出来的,那是真真切切的一种痛,他曾经也经历过。爱情的光环褪去之后,能让小瞎子振作起来的就只有光明了。所以又一张无字白纸被装进了琴槽里。也许曾经祖师爷传给师爷的药方只需八百根琴弦作为药引,到了师爷那儿,这药引就变成了一千根琴弦,而今师傅传给小瞎子的药方却需要一千二百跟琴弦作为药引。琴弦的数量增加了,心弦也被拉紧拉长了,心里有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追求与希望,生命才有继续下去的理

由。

人生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目标也会鼓舞一个困顿的生命继续勇敢地活下去,只要这个目标对这个个体是有意义的,哪怕是一个渺茫得无法追求的来世的希望。就像史铁生在文中说的一样:“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生命需要支点,而这支点就是信仰、目标或是希望,希望之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毫不夸张地说,希望就是生命的支柱,是指引生命前进的一盏明灯。信仰与希望有可能是自己找到的,也有可能是别人给你的。

参考文献

5.人生的支点作文 篇五

我有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她叫小琪琪。她每天陪我笑,陪我疯,陪我共度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可是快乐是短暂的。我们因为一件事吵架了,从此我们形如陌生人,话也不说,一直互相回避对方,甚至连眼神上的接触都已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我们双方都认为自己没做错,所以“对不起”成为了心中最想说的话。每天都带着一个“假面具”去面对曾经敞开心扉的对方,每天吃力的掩饰自己心中的悲伤,每天用一个十分勉强的微笑去骗过自己。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而我盼望她如从前般陪我疯,盼望她能放下那件事的愿望不曾熄灭。每天被这残缺的友情侵蚀着我脆弱的心灵,每天难过的独自痛哭,每天回忆从前美好的片段。友情的威力竟有如此大。

撕心裂肺的感觉促使我向她道歉,可是一想到那尴尬的会面,就使我打消我的念头。曾有一次,上体育课,我独自一人站在队伍的前方,当我想起我们曾经打闹的如此疯狂,我的心就像被人揪出来,一点一点撕碎。当一双手搭在我肩上时,我的情绪顿时变得起伏不定。我当时很生气,气她现在才来挽回这段有缺口的友情。可是愉悦却将恼怒覆盖了,蔓延了全身。当我回过头去,发现竟然不是她,是我的另一个朋友。霎时间,热泪盈眶,心里又恨又痛:为什么,为什么就不能主动点呢!主动点来找回我呢!泪水模糊了视线,流露了我的难过。友情是又酸又甜的。

终于,我鼓起了勇气,下定决心去向她道歉,这次我没有退缩。幸运的是,因为我的勇气,让我重获这段友谊。当她今天紧紧搂住我的这一刻,我的心如同死而复生,心中那欢乐涌了上心头。我们又像从前般又打又闹,又吵又笑。我再次尝到友情甘甜的滋味了。友情需要勇气,体谅和宽容。

6.寻找教育创新的支点 篇六

走近望蓉,初始你会觉得她相貌平常,态度和蔼,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但是,从她那利落的短发中,大方得体的衣着上,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她的现代气息和精干作风。 而她那成串的妙语、风趣幽默的语言,又让你领略到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难怪熟悉和不熟悉她的人,往往都会被她爽朗的笑声所感染,都愿意和她交朋友。

我们的采访就在她涟涟微笑中荡漾开来:七年班主任经历,八年教导主任锻炼,一年区教育督导员培养,三年副校长磨砺,一次次人生角色的转变,她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并最终走到了教育管理的前沿。而伴随她不断进取、永远追求的动力则是蕴积在她心中独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不竭的创新意识,并为之不懈地寻找着支点和喷口……

“长大后当老师赚钱给你买新衣服”

1981年7月,19岁的望蓉从宜昌市师范学校毕业了,等待她的是一次人生的决择。面对着父母的劝说和已经找好的工作,面对小学教师这个既无财富又无地位的职业,她心中也闪过一丝犹豫:这孩子王当还是不当呢?当她摇摆不定的时候,从小把她带大的奶奶对她说起了一件藏在心底的往事:

那是在望蓉五岁的时候,有一天不知什么触动了幼小孩子的心灵,她突然对奶奶说:“奶奶,等我长大了当老师赚钱,给你买新衣服穿买好东西吃。”奶奶听了非常高兴, 逢人便说她蓉儿的稚语和孝心,并为此久久地感到莫名的欣慰和骄傲。以至于多少年过去了,老奶奶还清楚地描述着她的蓉儿当时稚气认真的神情。就是这位纯朴的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奶奶,怀着一颗对知识执着的向往之心,帮望蓉选择了一个毕生的事业。

望蓉就是这样,怀着儿时的梦想,满载着老奶奶的期望,心中铭记着自己无忌童言的承诺,走进了宜昌市北正街小学,从此就与教育与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少作业,多活动”

80年代初,恢复高考不久的教育界百废待兴。多年都没有年轻教师分来的小学用她的热情来欢迎和拥抱年青的望蓉。孩子们也以惊喜的目光欢迎漂亮的小老师。面对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这个新上任的年轻班主任和数学任课教师,就把自己满腔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将旺盛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她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努力地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然而她很快产生了困惑:现实的教育与书本中的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当时,分数是唯一评价学生和教师优劣的标准,所以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大搞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无休止的填灌和“狂轰滥炸”。虽然一时应付考试有些成效,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却严重地伤害了学生,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变成了做练习的机器,变成了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的“小老头”,变成了毫无灵气、没有学习乐趣和创造思维的庸才。

她非常痛心,决定在自己带的班上改变这种现象,把孩子们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她常常以不布置家庭作业为“代价”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当堂完成,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放学后放心活动大胆玩耍。然而这种尝试,立即就遭到了家长们的反对,他 们害怕自己的孩子练习做少了,成绩会落后于别班的学生。他们找校长反映,找望蓉交换意见,他们对这位年轻的老师投了不信任票。

面对着压力和非议,望蓉彷徨过,也曾打算放弃,但是她想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多种能力。因此,她坚定信念,继续实验。她努力搞活课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双边活动非常活跃,学生在课常上就消化了授课内容,渐渐地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望蓉的数学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她本人也因此在市、区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中多次获一等奖。

望蓉这种“不教而教”的方法应验了中国古代一种辩证哲学思想:“少则得,多则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这次成功给了她极大的启示,并为她今后坚持探索、不断进取打下了基础。

“每个学生都是百分之百”

作为班主任,她不愿放弃每一个学生,因为她深深懂得“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来说,对学生的父母来说,从整个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百分之百。不允许老师对学生有任何不负责的行为,不允许老师对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有任何侵害,老师应集社会责任感与人间美好情感于一身”。基于此她从不简单粗暴地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总是耐心地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及时转化矛盾和冲突,采取“冷处理”、“空白”、“迂回”等独特方法,往往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对待“后进生”,性格特别的学生,她则实施爱心教育、赏识教育、快乐教育,努力动情明理,导行持恒,做到以心交心,以情换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83年,她带的第二届毕业生何训华,毕业前夕因骨折住院,两个月后要参加补考,否则不能毕业。那时望蓉在酷暑难耐的7、8两个月中,每周两次从十公里之外的家中赶到学生家中,与语文课老师一起为他补习功课,每次半天。来去路费自己掏;更谈不上要家长一分钱的补课费。后来何训华在数学补考中考出了100分的好成绩。

望蓉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赖、学校和老师的认可。以至于当年北正街小学的哪个班级差,校长就很信任地交给她。而曾经是她学生、如今也是小学教师的邬静非常动情地对望蓉说:“望老师,因为有了你,我才选择当老师。”无疑学生们喜欢这个不断带给她们新鲜刺激的老师;家长们喜欢这个有灿烂笑容、给孩子们带来活力的小老师;老教师喜欢这个谦虚好学、精灵有思想的小同事。而更重要的却是望蓉心中已经孕育下了教育创新的种子。而且她也积极为自己做知识上的储备。利用业余时间,修完了中文专科的全部学业,88年获得了宜昌师专的大专学历。知识的丰富和充实,犹如给她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开阔了她的视野,拓展了她的思路,成为她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要开发出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88年在经历了七年班主任锻炼之后,年轻的望蓉走上了学校教导主任的岗位。这给不愿墨守陈规的她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舞台。为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她力排众议,对小学生进行国标舞的培训,她亲自参与训练,培养学生轻盈灵活的运动感和对音乐、舞蹈的兴趣。甚至连比赛用的服装从布料、颜色、款式等,她都亲自参与设计、选购。这项“美与运动”的教育在宜昌市首开先河,94年10月她们作为宜昌市的唯一代表队赴省参赛,并在市红领巾文艺表演中获二等奖,还被市电视台拍成专题片进行播放。这以后,望蓉进一步看到我们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提高几个有特长的优秀生,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要尽可能地开发出每个学生自身的潜力,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她痛惜地说:我们的很多学生读到小学毕业都没有上过一次台,表过一次演。她希望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创设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信的舞台。

“让学生自己来”

她一直萦绕于心的希望是唤醒学生沉睡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自己来,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众所周知,班队管理是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班队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望蓉反思以往的模式是:教师在班队管理中约束多、限制多,一个人说了算,大包大揽。这种班主任主体模式或辅导员主体模式,侵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为什么不进行改革呢?基于这种思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终于摸索建立了“教师民主、学生自主、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班队管理新模式。

她提出了16个“自己来”的做法,即班名自己取,班徽自己画,班歌自己创,班训自己定,班级自己管,岗位自己设,责任自己明,座位自己编,辅导员自己聘,活动自己搞,进步自己争,同学自己帮,先进自己评,教室自己布置,干部自己轮流当,评语自己写等。一切让孩子自己来,弘扬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创新改革,使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被誉为西陵区教育改革的典范。其经验被中国少年报、湖北教育报刊社、湖北电视台、宜昌日报、三峡晚报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由望蓉撰写的经验材料在团市委召开的少先队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交流,并于6月在全国第四次少代会期间报送团中央,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课堂就是生命”

一件偶然的事件更是触动了她 的心弦。一位老师在上《新型玻璃》一课时,整堂课仅让学生默读、填表,没有给学生一次说话、读书的机会。望蓉震惊了,在一次教学总结会上,她对这种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进行了不点名的批评,并提出了“课堂即生命”的口号。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并由此,为转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了大量艰苦的努力。

针对示范课能起到积极导向作用的特点,她主持在全校开展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从“立标”、“学标”到“达标”,让老师在观摩、研究、学习示范课的基础上,消化达标课标准。对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她及时做好点评,并对有些教学现象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明确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重组”和“两个转化”。即向学生学习,实现师生关系重组;让学生学习,实现教学时间重组;促学生学习,实现方法手段重组。让我们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由表面的热闹向内在和谐转化;从低一级的奖励向高一级的激励转化。这次活动激活了老师们比、学、赶、帮、超的热情。

“构筑教科研立交桥”

她进一步构筑教科研活动的“立交桥”。通过移植课、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形式,开展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研究,并多次请省、市有关专家作专题报告。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评教评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配合、相沟通,达到联手互助的目的。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轰轰烈烈开展,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承担的省级科研课题“小学教学综合改革”实验得到区、市、省专家的`充分肯定。学校被省教研室确定为首批教改实验学校。而她本人的教科研水平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她撰写的《改革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论文在《湖北教育》99年7―8期上刊登,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论文《班级管理创新模式初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体现课堂教学综合性》、《说说客人来我家》分别被省级刊物《班主任之友》、《培训与研究》、《读写通》刊登。论文《试谈“注意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评为一等奖。论文《让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获省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论文比赛一等奖。《“小学教学综合改革”实验阶段总结》在省级研讨会作大会发言,被省教研室评为优秀论文。《综合教育因素培养创新人才》一文在省级研讨会上交流。

“惜衣有衣穿,惜人有人用”

学校的改革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承前启后、朝气蓬勃、富有创新与实干精神的教师队伍。如何配合好校长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望蓉总忘不了奶奶说的一句古话“惜衣有衣穿,惜人有人用”。老师们说她人缘极好,正道出了她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教育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她在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的同时注意尊敬教师、关心教师,尽量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多给教师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条件。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总是保持一腔温暖人心的挚爱,多方引导,帮新教师上路,助青年教师入门,促骨干教师冒尖。她追踪听青年教师的课,一听就是一星期。除在课堂上认真听,详细记,还组织老师们共同分析,研究改进意见。一学期至少听课上百节,最多时一学期听了140多节,为教研教改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她记不清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常常双休日泡在学校办公室里,查阅资料、归纳整理、总结分析,中午在外草草吃份盒饭又继续投入工作。青年教师蔡映辉代表学校参加市、省的英语优质课比赛,她会同教研员对她的每次试教课都认真听并就课堂的每个环节逐个研究,一遍一遍斟酌。最后蔡映辉的英语课在全国研讨会上展示,并获省优质课比赛第一名。

“自己的家最温暖”

老师只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才能完全投入到学校管理之中。正是基于这种指导思想,3月,她倡导在教师中征集教学管理“金点子”。一时竟征集到80多个金点子,教师们对学校的热爱令她感动。她迅速采纳教师们的好建议,如活动课由集体备课,一人执笔,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得到了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人们都喜欢她,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勤奋好学、创新敬业的好校长,更赞赏她为人宽厚、处事乐观、不计得失、永远追求的人生境界。而她那时时挂在脸上的笑容,更是具有亲和力和向心力。

望蓉追求完美,凡事求高求新求变。她不仅是工作中的强者,而且也是生活中的好手,她是一位能干的有品位的称职家庭主妇。她还常常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寻找各种方式放松自己:她的交谊舞跳得很好,歌也唱得很不错;她还定期跳健身操,偶而也去去美容院。这是一个爱美的真实女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的女人,是一个追求丰富人生的女人,一个永远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的女人。就象现在她刚刚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就又将目光盯到了更高的下一个……

7.工业企业的品牌支点 篇七

古往今来成功的企业无不例外都有自己叫得响、过得硬的品牌支撑。一些著名的品牌如微软、苹果、奔驰等,它们常被引证为成功品牌的典范。这些品牌不仅强势,而且是公司的长期资产,推动公司走向更大的成功。可以说很少有不重视品牌建设的企业。而在企业对企业的工业品领域,品牌似乎是毫不相关的事情,很多管理者认为工业品营销的核心在于品质、价格和技术等硬指标,而且由于客户采购是理性的,不需要感性的诱导力量。 品牌化真的与工业品企业无关吗,徐工、三一重工、英特尔、思科、华为等中外知名品牌,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工业品品牌也可以成为最强有力的品牌,因为工业品领域已经不是静水一潭了,技术革新、成本上升、产品雷同、死拼关系等 竞争压力,迫使工业品企业必须走 上差异化竞争之路。

说到这里, 一些工业企业老板要喊冤枉了:“我也重视品牌呀, 像企业宣传片、网站、画册和大型展览, 公司每年都投入很多钱, 不就是做品牌形象吗?”其实, 这都只是在打造品牌的传播工具。没有系统的传播方法, 没有找到与销售结合的办法, 品牌传播就只能是片段的, 难以有效积累。结果老板们发现, 年年做品牌, 却处处无品牌。还有一种情况, 有些工业企业老板认为自己的行业都是直销或者大型工程投标, 只要班子得力、办法得当, 自然就可以多拿订单的, 品牌只是远水, 解不了近渴。然而, 这种典型的纯销售型企业一旦遇到品牌影响力强、销售得力的竞争对手, 之前打下的江山很快就将面临拱手让人的危险。所以说, 具有生命力的品牌对企业来说影响巨大, 品牌在平稳时期可以提高企业销量;在遇到对手时, 则成为企业扭转乾坤的法宝。

那么, 到底该如何打造工业企业的品牌, 从而释放工业企业的内生动力, 让那个工业领域中的阿基米德支点撬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定位市场, 战略性优选细分

品牌定位是品牌战略最重要的一环。从大一统的市场全覆盖, 到有选择的细致营销, 从道理上讲, 没有一个品牌可以覆盖所有的产品线, 而且都能保持相当的竞争水准。同时, 客户也是有选择性的, 一个品牌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细分市场品牌, 则可以用来更好地确定产品、选择区域和终端、制定明确的传播策略和推行有效的促销手段。一句话, 品牌定位决定了营销组合, 从此, 品牌和营销合二为一了。

同一个行业的企业, 尽管存在规模、核心竞争力和区域的差异, 但他们在价值链构成方面, 比如上游供应商、行业政策、核心技术应用等方面, 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行业细分之后, 紧接着就要在购买客户类型上做细微区别了。依据客户对于品牌的购买经验, 把客户分成直接重购、修订重购和完全新购等三种类型。工业品品牌根据自身在市场上存在时间的长短和三种客户比例的不同, 打造核心客户需求的品牌价值, 制定差异化的品牌诉求。工业品品牌定位的重心是行业, 行业内客户差异只是辅助因素。目前, 品牌定位战略刚刚开始在工业品行业应用, 企业之间的占位和抢位还不明显, 采用行业定位的办法, 既可以站在行业的高度先声夺人, 又不会过于受限于目前的产品线, 一开始就为企业赢得了开阔的发展舞台。

塑造企业品牌, 深度传播是关键

企业品牌的塑造, 从企业理念开始, 形成独特的人文价值, 是企业品牌差异化的源泉。企业品牌的传播方式, 讲求专而深, 有别于产品品牌的广而浅。工业品的品牌传播, 不光是吸引潜在客户的关注, 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综合需求, 消除客户的购买心理风险。特别是对于新购的客户, 他们缺少相关购买经验, 需要卖方提供带有普及教育之类的购买需知。

在山西的本土企业中, 以太钢、大运、东湖、水塔等为主导的国有及民营企业都是融合体验营销、绿色营销、会议营销、公关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文化营销等现代营销思维, 高效运用于本企业领域的市场推广, 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企业品牌结合深度传播, 可以赢得更多潜在客户的关注, 增进客户的购买信任, 降低购买感知风险, 是工业品企业快速成长的利器。

8.张静初:亲情是生命中的支点 篇八

慈父呵护,令女儿穿过绯闻风波

张静初一直给人以知性、秀外慧中的印象。伴着名气的飙升,一些莫名其妙的绯闻也沸沸扬扬。

1980年2月2日出生的张静初,是福建永安人,父亲张已是一名工会干部,母亲是个医生。2007年6月的一天,张已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的张静初与章家瑞导演从认识到相恋的过程。说起章家瑞,张已知道他对女儿的确有知遇之恩。由他导演的《芳香之旅》、《花腰新娘》这两部电影全部是女儿主演,但他们只是工作关系。他有些纳闷,正准备求证时,那天夜里11点,张静初突然给家里打来电话。刚叫了声“爸爸”,话筒里就传来了抽泣声,张已连忙询问缘由。在张静初抽抽噎噎的述说中才得知,原来个别媒体无中生有地炒作起她与电影导演章家瑞所谓的绯闻。

父亲在电话里对她说:“身正不怕影歪,女儿啊你要挺住。哪个人不是在摔伤后变得坚强和勇敢起来的?”经过父亲一番开导,张静初心里敞亮了许多。但年轻气盛的她实在咽不下这口冤枉气,她所在的公司和律师准备了相关材料,给这家杂志社发出了律师函,并且在新浪网上刊登了出来。

张已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给她打电话:“作为一个艺人,你要有宽容别人的气度。你是演员,要用作品去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不是靠炒作绯闻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由于心情不好,张静初决定回到充满亲情的故土寻找心灵的宁静,于是回到了父母的身边。第二天的傍晚,父亲领着张静初来到屋前的小河堤上散步,他俩边走边说着话,不知不觉中,又说到绯闻事件。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身处喧嚣的娱乐圈,保持清净不是你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吗,何必在这件事上过于纠缠呢?”

一语点醒局中人,张静初醍醐灌顶般清醒过来。她表情有些夸张地用手拎了拎爸爸的耳朵,笑眯眯地说:“我决定不予理睬了,因为不想给人有绯闻炒作之嫌。”

2008年初,张静初再次掉进绯闻的旋涡。这些绯闻的源头皆因顾长卫独立执导的第二部影片《立春》。顾长卫为了“加强影片的节奏”而将张静初的戏份全部删除,这本身是很正常的举动,而外界却将此举说成是因为蒋雯丽霸道、打翻了醋坛所为。

张静初被铺天盖地的传闻弄蒙了,她躲在屋里哭了好几场。正当她无所适从的时候,2008年3月3日这天,她收到父亲的一条短信:“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要知道此时的张已,得了绝症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走在生命尽头的他却还在关注着女儿的一举一动,怎不叫张静初肝肠寸断啊。此后,张静初“两耳不闻窗外事”,全力投入到工作之中。

严父鞭策,使女儿从平凡走向辉煌

人淡若菊,静若“初”女的张静初,有着快乐的童年。

4岁时,生性好动的小静初,每当电视里出现歌舞表演时,就会非常安静地一动不动坐在那儿观看着,不大一会儿,就会八九不离十地表演出来。张已见孩子有文艺细胞,于是对妻子说:“我们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吧,看她喜欢学什么。”小静初的妈妈犹豫了一下,说:“好是好,只是学费……”他们都是工薪阶层,并且双方老人身体不好,生活很是拮据。张已说:“我把烟戒了,就用我买烟的钱交孩子的学费吧。”

小静初欢天喜地跑到县文化馆报名学绘画,此后就再没中断过。1991年5月,张静初的一幅绘画作品在省里组织的一项活动中评为一等奖,全家人兴奋异常,张已发现女儿的艺术天赋后,执意带女儿到省城福州一个名师那里学绘画。要知道从永安到福州需要4个多小时的路程啊,他们一星期一趟,风雨无阻。有一次,他们坐班车行在途中,由于山路崎岖,司机在错车时躲闪不及竟翻车了,张父紧紧把小静初搂在怀里,他们随着车翻了好几个跟头后,大巴车才在山沟里停住,万幸的是小静初并无大碍,张已却满脸是血,把小静初吓得哇哇大哭,张已一边忍着疼痛一边安慰女儿不要怕,就是这样,他还是拦住一辆通往福州的大货车把女儿送到了老师家里,没有耽误课程。

1991年8月,11岁的小静初被福建省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班录取。1995年毕业的她被福建省电视台录取为主持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张静初却不怎么开心。

一天,张静初回到老家休假,父亲领着她爬山,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到达山顶。

“你现在什么感觉?”父亲问道。

“山高人为峰。”张静初意气风发。

父亲摇了摇头,然后用手指了指前面层峦叠嶂的高高的山峰说:“山外有山。其实人生的高度是可以不断追求的。”张静初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在父亲的鼓励下,张静初辞掉电视台的工作,背水一战,于1997年8月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在校学习期间,父亲叮咛她到北京新东方学校苦学英语,经过数年苦学,她的口语能力极强。此后,她参加欧洲电影《玉战士》和中美合作影片《依莎贝尔》的拍摄,完全用英文对白,一点都不费劲,轻松得很。

病父乐观,让女儿领悟人生内涵

2007年6月13日这天,妈妈悄悄给张静初打来电话:“你爸爸最近身体很不好,常常用手捂住胃部,我让他到医院去检查,老头子倔,说什么也不去。”张静初明白妈妈的苦心,要不是爸爸身体状况太差,她是不会打这个电话的。于是,张静初放下了手边的工作,第二天就回到了福建。

为了给父亲确诊,她通过熟人拉着爸爸来到福州最好的医院进行体检。结果很快出来,是胃癌!得知结果,她和妈妈抱在一起痛哭不已。许久,张静初抹了抹泪水,然后扶住妈妈肩头说:“我们不能趴下,应该微笑着迎接病魔。”并且约定对父亲保密。

当他们一家人走出医院大门时,张静初突然改变了主意,拿起手机订了当天飞往北京的航班。2007年6月17日,张静初扶着爸爸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她要给爸爸做个全面体检。令人悲痛的是,张已再次被确诊为胃癌,并且是晚期。拿到检查结果的霎那,张静初悲伤的泪水无声地汹涌而出……因为她刚刚有能力让亲人们可以生活得更好,可是最亲最亲的父亲却要离她而去,怎能不肝肠寸断,她更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在”锥心般的痛楚。

后来,张已开始做化疗,到了后期,有时半夜能听见他坐立不安的声音,每个小时去看他,都见他以不同姿势蜷缩在床上的各个角落强忍疼痛,不愿惊扰家人;每有医生巡视或护士量血压时,他总是要努力起身说谢谢,护士们最后都不忍多去打扰。

有一天,张静初到医院陪伴爸爸时,张已对她说:“你帮爸爸刮刮胡子吧。”于是张静初仔细地为爸爸刮。完了,爸爸开心地对女儿说:“因为病痛的缘故,我不可能容光焕发,但我应该有乐观向上的态度,”他打趣道,“因为我是大明星张静初的父亲啊。”说完,他开心地笑了。站在一旁的亲人们笑脸上挂着泪水。

2008年6月4日,张静初从香港影片《证人》剧组赶回家,晚上9时到达医院看望父亲。父亲神智清醒,面容身体极度消瘦,深陷的眼睛欣慰地看着他的女儿。

6月13日凌晨5时,父亲瞳孔放大……张静初在床边为爸爸诵读《地藏经》,在她平和的声音中,张已渐渐停止了呼吸,上午9时53分安静离世。一年以来,在亲人的陪伴下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这对他也许是种解脱。他曾对家人说过:人生太苦了,没想到连通向死亡的路都这么难走。

6月15日是父亲节,这天上午10时,张静初父亲遗体火化。张静初最后一次亲吻了爸爸冰冷的脸颊,泪眼模糊中,张静初在默默祷告:爸爸啊,一路走好!

9.演讲-人生的支点——勤与廉 篇九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翻阅历史的画卷,我们敬仰于谦“两袖清风”的人格精神;我们推崇包拯“铁面无私”的职业情怀;我们颂扬海瑞“刚正不阿”的铁骨铮铮。而环顾四周,我们可以发现,在国税系统,有很多奋战在基层第一线的税务干部,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们心系税收事业,情系国计民生,他们将最美好的岁月、最坦荡的热情、最执着的信念奉献给了他们所钟爱的国税事业。

我们三分局,就有这样一位视税收事业也为己任的普通干部,他谦和的个人修养、勤勉的工作态度、执着的学习劲头还有知足常乐的乐观豁达,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绚丽的人生篇章,谱写着无悔的青春之歌。他,就是综合股股长冯永新,是我工作中的直接上司,也是我工作征途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更是我潜心学习、努力追赶的模范先锋。

冯永新股长注重学习思考,常有独到见解。他在一片文章中曾写道:一撇一捺是为人,人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站稳,就要找准平衡人生的两个支点。而我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这两个支点也必为勤与廉了。二十多年的税务生涯,与他相识的每一个人都会看到,纳税人碰到疑问寻求帮助时,谦虚解惑,热情周到的是他;下一线纳税评估时,严谨细致,雷利风行的是他;开展业务学习时,不甘落后,认真钻研的也是他。他就像充满力量的“战士”,更像高速运转的“机器”,时刻投入在紧张的学习和繁忙的工作之中。炎炎夏日,他奔走在辖区的乡间地头,只为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获得第一手的生产经营资料;夜深人静,他敲击键盘、整理资料、研究指标,完成一篇篇有价值的评估分析报告;清漏管、录数据、搞公关、抓申报,他马不停蹄、任劳任怨,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而这一切在他看来只不过是工作本分,只不过是干一行,爱一行。

在与众多的纳税人打交道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他也面对了各种诱惑。但他始终坚持原则,依法办税。一位纳税人曾说:别看我们冯股长工作时是一副笑面孔、热心肠,要是想请他吃个饭、送个礼,他可马上翻脸不认人了。但冯股长笑着说:我有三颗心,所以什么招式也打动不了我。一是感恩的心,我在生活、工作中取得的成就都是在国税事业的推进之下、国家发展的支持之下取得的,因此常怀感激之情;二十坚定的心,我也是凡人,面对诸多的诱惑只有自省其身,保持清醒;三是知足的心,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我才能心里坦然,脚下踏实。

10.快乐的支点初中作文600字 篇十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而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快乐。”

这个支点就是书。

常听说有人要女孩子做淑女,我想为何不做一个“书女”呢?常读书可以明智啊!

作为“书女”的一员,我热爱读书。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长篇的名著,小说,短篇的散文,诗歌。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捧起一本书,静静的感受书给我带来的喜怒哀乐。我每看一本书都会被书中的情节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我可以与屈原一起吟诵---众人皆醉我独醒,我可以与杜甫一起感受春雨的润物细无声,还可以与巴金去遨游鸟的天堂,与绿山墙上的安妮一起奇思妙想,为林黛玉的夭折而悲痛,为孙悟空大闹天宫而喝彩,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每当我打开一本本书,我的心就随着书中的主人多变的命运波澜起伏,曾几何时,我在宋公明魂聚蓼儿洼时而失声痛哭,为赤壁之胜而拍手叫好,于是我又重读一遍,每读一遍,就会有一些难以言表的`感受,毕竟苏轼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作为一个书女,我很快乐,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读书可以使我豁然开朗,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读书可以使我的心得以平静,当我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骄傲时,读书可以让我找回真实的自我。

作为一个书女,我很自豪。因为我有一位无声的朋友---------书。快乐的时候,我与她分享,悲伤的时候,我向她倾诉。书,就是我的闺蜜。

11.人生的支点 篇十一

孩子6岁的时候,还说不好一句话,连背诵一个单词都十分困难。而且他开始不愿见生人。医生诊断后告诉他的父母:“可怜的孩子,他得了自闭症。”

没有人能教育他,父母只得求助于康复中心。可是当他被带到一家儿童教养中心时,那里的老师也无法管教他,因为他不停地在课堂上尖叫,让其他儿童惊吓不已。他的手一直在玩东西,一刻也不休息,连睡觉的时候也在动。

老师说这样的孩子没救了,让他自生自灭吧。有一天,孩子发现地上有一支水笔,就用它在地上画了一道线。然后,他不停地玩着这支水笔,不断在地上画着线条,没有人阻止他这么干。

第二天,他继续画。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他画的这些线条,惊呼:“天哪,他竟然会画画。”其实,这些线条并不是画,只是一个智障儿童都能画出的圆形、方形的线条,但这足以让人惊訝。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夺走他手中的东西,而是在地上铺上白纸,让他在纸上画;又给他不同颜色的水笔,让他尝试着用它们。

这个孩子就一直抓着他的水笔,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在作画。没有人指导他,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和水笔。

10年后,他的画被人拿到了拍卖会上,结果意外地卖出了,而且被许多资深画家看好。他就这样一举成名。他的名字叫理查•范辅乐,苏格兰人。他的作品在欧洲和北美展出一百多次,已卖出一千多幅,每幅的售价是2000美元。

现在许多人在感叹一个有智障的孩子竟然可以成为画家,但谁都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他眼里没有其他的诱惑和干扰,只有他的水笔,即使在吃饭的时候还握着它。有几个正常人能做到这一点?

单纯、专注、智慧,这就是人生的三个支点吧。

12.“随文练笔”的“支点”延伸 篇十二

一、依托文本, 设置“支点”

三年级的许多篇课文都出现不少描写人物对话的文段, 尤其是在学习《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课文中, 对话形式丰富, 教者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 画出提示语, 体会其位置的变换及表达的效果, 进而掌握了几种描写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 为学生学以致用做好铺垫。这篇课文是进行“对话提示语”随文练笔的经典范例, 真正体现“文本是例子, 练习在文外”的理念。本课的随文练笔的“支点”就是仿写。“模仿就是学习,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模仿是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模仿可以使儿童由不自觉到自觉, 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 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当我们把课本中的精彩片段展现给学生, 让他们充分地理解、入情地朗读, 就能引导学生仿照他们的写法练笔。首先让学生有范本可依。怎样才能写好人物对话呢?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我们提供了示范。

1.“提示语”会变形。比较句子, 学习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气将提示语写具体生动。学生说出许多与书本上不一样的语言, 这就是语言训练, 多彩语言的积累运用, 因此, 学生明白了同一句话可以用上不同的提示语。

2.提示语会搬家。人物对话内容千变万化, 他的形式也有变化。出示:汤姆与爸爸的对话。请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段对话, 你发现提示语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原来提示语可以在话语前、在话语后、可以没有提示语、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爱搬家, 能使文章形式活泼。短语换序, 让学生巧妙地变动思维。

二、依托课堂, 丰富训练形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这节“学写提示语”的练习课看似简单, 规定形式的对话格式也可以填充丰富多彩的内容。选择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让学生激情表演, 创设迁移仿写的情境, 拓展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能吸引孩子参与, 就能引起孩子想象。在“小试牛刀”的练习中, 我先出示课例中出现了“灰太狼与喜羊羊的精彩对话”三句:

灰太狼:“太好了, 可以吃大肥羊了!”

“你又上当了!”喜羊羊

“喜羊羊, 你竟敢骗我灰太狼?”灰太狼, “你给我记住, 我会再回来的。”

(上面一段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 猜猜是谁说的。我请两位位同学来配合表演这段对话, 谁愿意来争取这个机会?) 耳熟能详的灰太狼永远不服气、喜羊羊聪明的动画片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 一说要表演, 孩子们争先恐后, 热情高涨。学生表演时, 我随即指导学生观察表演者的动作、表情, 听语气, 这样孩子们在补充提示语时有了生动多彩的直观形象, 写起来便驾轻就熟了。创设生动的表演情境, 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激情, 战胜了迁移仿写的难点。情节再现的训练散发着童趣, 唤起孩子的共鸣, 令他们着迷, 情感自然会感染并激发起学生对写话的热情。此时的写话练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学生情感的快乐渲泄, 思想的自然流露。

三、依托想象衍生, 大显身手

想象是指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进行积极思维, 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 创造出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三年级小朋友想象瑰丽神奇, 极具童心童趣。这就为我们“看图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提示语的变化、生动外形后巧妙地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拓展的综合小练笔,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是课堂上的拓展训练, 根据一组漫画来写对话, 以画为主导, 图画精妙, 带给孩子们最新鲜的视觉享受、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及出人意料的构思。因此, 漫画为载体进行对话描写训练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饱饱地体验了画面所带来的写作乐趣, 而且由简单句子的对话到成篇故事的汇编, 孩子从图画中解读出“原文本”未表达的故事。训练形式丰富灵动, 练习的层次也由浅入深。孩子们在观察漫画时会根据自己原来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 或是观察时的心情, 在对话过程中, 能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因此, 采用拓展想象式练笔, 能深化对“对话描写提示语形式作用”的理解, 进而立体地表现提示语的丰富灵活, 从而促进学生对对话描写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随文练笔作为“阅读与写作”的中介, “接受与创造”的桥梁, “随文练笔”的“支点”延伸达成本课“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的目标, 抓住随文练笔的时机, 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 有感而发, 有情可抒, 审视练笔应有的作用, 只要充分挖掘随文练笔以读促写, 以写促思, 以思促情的功能, 不断积累, 不断反思, 才能让练笔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放射出熠熠的光芒, 才能奏响语文教学的华美乐章, 演绎出“和谐共振”的有力序曲。

13.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论文 篇十三

摘 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历来主张把养成良好习惯摆在极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有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涉及到习惯的论述,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就有百余处之多,可见他把养成青少年学生的良好习惯摆在多么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量要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习惯 支点 学好语文

一、知识方面

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在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扎实而全面的执教基本功,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引导学生学进去,因此,具体分解开来,叶圣陶认为要学好语文,至少要让学生尽早养成以下基本功的好习惯。

(一)专心“听话”的好习惯

“听”,听懂别人说话是一种能力;“听”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是须臾也不能离开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可见人们求得知识的主要途径靠“听”.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指出:“听人说话,能够了解对方的要旨,不发生误会。又能够加以评判,对或不对,妥当或不妥当,都说得出个所以然。”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听”的训练。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格外重视在“专心”两个字上下功夫,并时刻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地域、学识等差异,分别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就一般而言,应遵循先慢后快、先简单后复杂、先具体后抽象等原则,使学生听话能力的诸要素都得到全面提高。到那时,学生养成了专心听话的好习惯,听话的质量必将大大提高,在听话方面形成的能力就可真正享用一辈子了。

(二)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读”是要读出文章的情、理、意来。叶圣陶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千万百计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练习自己读书,在课内的讨论阶段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才能尝到阅读书籍的甜头。

(三)认真说话的好习惯

“说”这是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重的基本功。早在1924年,叶圣陶就专门写过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文章,把训练儿童说话一事看得极为重要。所以在学校里,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说话的严格训练,否则的话,“他们出了学校不善说话,甚至终身不善说话。”现代语言学家把说话能力的构成要素归纳为定自能力、编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音调控能力和态势配合能力等五种。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课内可采用诵读、复述、发言、讨论等形式;还可结合作文教学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先说后写,写后评说和口头作文等。至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进行说话训练,如慰问、接待、致辞、演讲等。当然最好都有教师的指导,指导得法,学生不但能提高说话能力,而且交际能力、思想品德等方面也都能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随时写作的好习惯

写作是一门技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叶圣陶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令人可喜的是,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按照叶圣陶的设想去进行作文教改的试验,让学生认真地多写多练,养成随时作文的良好习惯,写作水平都提高得相当快。

(五)自改文章的好习惯

文章写完之后为什么要修改?因为初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或差错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只有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和修改,才能不断完善起来。为什么自己修改比让教师或他人修改好?因为只有自己修改才是主动的,才能得到实际的锻炼。为此,叶圣陶极为反对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而提倡在认真审阅学生作文的基础上启发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千万不要把本应由学生做的事情包揽过来,弄得自己疲于奔命地搞无效劳动,学生却永远不会修改。

(六)规范写字的好习惯

中小学生能否规范写字,与教师的关系甚为密切,教师的板书和评语至少应该做到端正清楚,笔顺正确。如果教师本人都不把规范写字当回事,学生势必会跟着不规范,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叶圣陶1972年9月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回信中说:“我要给你提个小意见,字要写得端正清楚些……学不好不要紧,笔划不清楚,叫看的人费心力眼力,就不合乎群众观点了。”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把改变字风,规范写字作为一功重要内容。我们高兴地看到,已有不少中小学生能写一手好字,但是字写得潦草以及写错常用字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仍占想当高的比例。所以,一定要通过教师及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加强训练,逐渐形成字端正清楚,先对后快,既对又快的良好习惯。

(七)常查词典的好习惯

众所周知,任何一本高质量的词典都不是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所能编撰完成的。目前,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都可购到不同版本的词典,但需要甄选其中的珍品。有的人没有搞懂“东山再起”、“万人空巷”、“不刊之论”、“美轮美奂”、“差强人意”等成语的真正含义,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有时甚至还会把自己弄得很尴尬,所以这些,其实只需一查词典,就全都明白了。经常查阅词典,就等于生活在一大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专家身边,随时可以请教,这等好事,何乐而不为?

(八)善于自学的好习惯

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在学校里有老师指导,但人的一生在学生度过的时间只占一小部分,大量的时间不是在学校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之后,主要应靠自学。实践证明,通过自学而掌握的东西点点滴滴在心头,往往更有利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善于自学的好习惯不应该等到离开学校之后才去培养,必须在学校期间就养成,而且越早越好。

叶圣陶所提出的种种学语文的好习惯,全都与青少年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绝大多数都已被教育部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之中。我们希望所有教语文的老师和语文的学生都要十分重视语文习惯的培养,因为只有养成了这些好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少、慢、差、费”的沼泽,尽快进入“多、快、好、省”的担途。

二、认识方面

(一)自我认识

学生认识一个学习对象,总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把学习对象分成若干部分或者若干层次分别加以认识,以区分对象的本质与非本质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内部和外部的联系,然而通过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功夫,舍弃那些非本质、偶然的、外部的东西,掌握那些本质、必然的、内部的规律。因此,这里所说的自我认识是指指导学生学会“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二)自我注重个性发展认识

所谓的自我注重个性发展认识、实际上是指导学生首先要有思维、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性认识的人。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体验获得个性发展认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告知学生现成的认识的结论。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认识情感的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懂得了注重个性发展的认识,会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如学语文和学习基本方法有:朗读法、默读法、背诵法、复述法、揣摩法、摘抄法、编提钢法等等。这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应由学生具有个性去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信心迎接新课程知识的挑战性认识。

(三)自我学生创造认识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活的人才

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因此,从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可见是要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认识能力。同时,学生也应学会自我创造认识的能力。如: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还有多向思维,遇事不拘泥于一见一法,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提出多种观点,多种方案进行优选的创造关点。

(四)自我反思认识

在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下,语文教学中及学习中,需要教学者和学习者不断学会自我反思意义,因为,反思总是指向自我的,它要求把自己看做既是反思的对象,又是反思的承担者。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使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地体现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师反思过程实际上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而学生呢?学生是学习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通过自己不断的自我反思,并重构自己对学习知识的理论及实践的过程有明确的认识。

总之,自从新课改以后,语文教学是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目标。因而,语文大纲的制定必须以培养一定规格的人作为其宗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等等。总而言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廓清了语文的内涵,将语文课程定位于既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从而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表明了语文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教育和发展功能。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学会养好“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

参考文献: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文集》,1928年4月

《说话训练》,《教学与管理》1985年04期

14.《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支点》读后感 篇十四

——读《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支点》有感

六年级石翠翠

读了高慧明老师的《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支点》,我感觉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老师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在班级管理上,他通过不懈的探索、实践,提炼出班主任工作的五种独特艺术——纪律艺术、育心艺术、树优艺术、合作艺术、促学艺术。他将自己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心得总结成书《给学生一个心灵的支点:高慧明班级高效管理艺术》,书中就反映了这样一种实践智慧。

以教书为乐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高慧明老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成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快乐园地,让数字与快乐相伴飞翔。就这样,他成为了一个教学实验田的有心人,从细节中推敲得失,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对每一个教学中的细节都认真考虑后,再从教材、学生学习心得、学习方法等角度全方位地综合设计教学思路,想教育教学的最佳情景努力。

此外,高老师还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悟出管理好班级的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热爱班级,二是让班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实,这两条原则的背后潜藏的是高老师的教育理念与追求——“热爱班级”是不把工作当工作,而是当事业;“让班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不把自己当老师,而是当专家。显然,人格魅力和爱的力量是高老师做好班级工作的两个法宝。

读完这本书,我强烈的感受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需要职业道德与

责任感,一位优秀班主任需要爱心、慧心、耐心,师生互动需要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书中没有高深理论,但我相信,有效的实践就是最好的理论。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陶行知说:“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但是读了高慧明老师的文章后,我明白:唯有班主任,才能真正和学生“心心相印”,才能真正领悟到“人学”的魅力。只有科学的“放手”,是每一个学生都找到了事做,也就将自己从繁杂的班级事物中解放出来,不仅活跃了班级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加促进了班级的和谐发展,也更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15.师爱——教育事业成功的支点 篇十五

一、师爱教育的基础

美国哲学家艾默逊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爱学生的主要表现首先是尊重学生。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鼓励他们进步。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学生, 甚至“屡教不改”, 也不能挖苦讽刺他们。人非草木, 学生同样是有感情的。作为老师, 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用心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 就越能清楚地感受到: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 不应该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当然, 热爱学生绝不是溺爱, 爱与严是一致的, 相辅相成的, 爱心严, 严必生爱。所谓“严是爱, 松是害, 不管不问要变坏”是有道理的。但是, 严要有格, 要有分寸, 否则便有“严酷”之嫌了;严更要有理, 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严还要有情, 教师的严格中充满着对学生的深厚感情。

二、师爱是高层次的爱

教师之爱一个高层次的爱, 要胜过父爱, 高过母爱。我国目前以及若干年内, 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特征。教师应从高层次的角度给学生以爱心, 用自己的形象去感化学生。

三、师爱体现在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基础, 这个人一生究竟怎样, 走怎样的路, 小学阶段起决定作用, 并且小学阶段是长知识的重要时期。

首先,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对于青少年学生, 必须实施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如可以通过对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的介绍;观看反映祖国自然风光或建设成就的电视片;等等。以树立学生对国家为人民献身奋斗的精神, 同时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教师为人热情友好, 大度宽容, 做事光明磊落, 治学严谨, 一丝不苟, 这一切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

其次, 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当代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 国家的主人, 跨世纪的人。掌握科学知识是参与竞争的不可缺少的本领, 教师须细心观察, 勇于探索, 善于创新,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各种能力。这样, 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永不止步。

再次, 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还应具有健壮的体魄, 在学校里一定要抓好劳动教育, 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16.寻找智慧的支点 篇十六

学为了再学,教为了不教.

数学的学习是能力的发展与思维的提升,数学的教学则更是把知识作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托尔斯泰也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我们总是大肆渲染着数学的重要性,在当今的教育中,我们确实也把它放在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我们又何曾想过,为什么它很重要,因为它的知识,它的基础,它的逻辑推理,还是它所教给我们的演算能力,数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我们传授知识的时候可能只是为了数学而数学.

一、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橇起地球.”——阿基米德

任何一个优秀的人才都不可能是别人教出来的,但是他的成才,成长与他的环境和社会对他的培养往往是分不开的.而在数学教学的环境里.我们老师们又该拿出什么样的骄傲展现给每天都面对的学生.数学知识的传授可能只是最粗浅的一方面.

一个学生因为生病一个星期没有上课,作为数学老师的我深感其忧,但是最后他却完全靠自己学好了这部分内容.一个很明显的结论使得我不得不思考,没有老师他照样可以学的很好,那老师的价值又何在呢?每天我在白色粉笔灰中的激情讲解意义有多少呢?学生需要的不只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当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他完全可以靠自己获取能力范围以内的知识,这也是学数学的人的共同感受:学了多少年的数学感觉什么用都没有,但是几年培养的思维能力却真实的发现很多知识的学习不再变得高不可攀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关注的正是知识背后的思维模式,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提高正是他们自学,自我成才的钥匙.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让他自己去橇起知识的大门.

二、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说到这里自然而然迫使我们想去了解什么是思维,从哲学角度分析,思维是主体的行为,是思维意识的表现形式.思维是主体发现客体对自己有所影响后,为了获得处置客体的意识,做好消除客体影响的准备工作,思维组织在生存意识的主导和思维意识的指挥下,对感知组织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的行为.思维能力的不一样必然导致我们处理事件的不同,理性思维的优势必然带来生活学习中各种活动的恰到好处的行为.但思维的本质一样,从数学中得到的能力在其他方面依然可以体现.但它的意识形态有些让我们望而却步,这样一个说起来很虚幻的东西靠什么去体现,我们拿什么去实现学生思维的提高?美国幽默家哈伯德曾提出:“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 而在数学教学中,可能最终还是回到知识,把知识作为一个载体,在学生享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思想.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数学老师作为数学知识的传递者,有责任认识到数学的本质在于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而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就应该通过知识,通过问题,更多地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中最精彩的灵魂.

三、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当我们大论其道的时候最忌纸上谈兵,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作为老师知识传播的最大阵地则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舞台,这里我稍稍总结:

1. 注意学生思维的差异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知识的接受,问题处理的深浅取决于思维能力的差异.那首先老师应该关注到的是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课堂对于思维的启发与培养主要从两条线.一是“大楼平地起”,一个问题的解决或一个知识的构建中,我们首先以角色互换作为前提,只有用他们的思考方式,找到他们的起点才能建立起稳固的知识大楼.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老师的思维必须以文字或语言体现出来,用逻辑思想领着他们靠他们自己的双足走到目的的.以慢动作分解的形式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从中思考前进的道路.并且让学生了解,其实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同样需要很仔细的思考,严密的分析,与他们一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不同的是,老师有着更多的耐心去把杂乱无章的东西有条理有根据地理清楚,所以才完成的更好.另一条线是“居高临下”.一个知识的了解之后,我们对于它的理解就不能再停留在原来的初始认识上,以后我们对于类似的问题我们就可以一眼看穿其中的突破口,从而可以更快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当然,这不是麻木地崇拜经验,这种对于经验的探讨其实就是思想方法的积累,经历的多了,自然就更有发言权.

2. 思维的整合

一堂好课应该让学生感觉上在爬上,不知不觉中就从视野狭窄的山脚攀上了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只要老师搭建起一个很好的阶梯,学习反而让他们变得新奇而挑战.而思维的阶梯的搭建来自于老师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让知识在老师的整合中变得有序,有奇,有坡度.一堂好课总是从最基本的知识或者问题出发,一个简单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答案的得到,如果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他的方法或者内涵,往往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视角,新的思路和方法油然而生.或者对于问题的变化,我们称为变题,有时也是意向不到的结果.新问题的解决就不需要我们重新从零开始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老教师上课总是不慌不忙,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很多知识而不觉得很突然,很繁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而思维的整合正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艺术.教学艺术的美只有体现在学生的受益上才更有价值.

3 思维的发散

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有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创新意识,联想,都离不开思维的发散.而数学教育中更是不可能忽视.散是从一个点到多个点,从一条路到几条路.在一定的范围内感受头脑风暴的刺激.对于一个知识我们可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规律,去发现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在集思广益中感受到的不仅是集体的智慧,更是对于问题的发现性思考.让学生赏析一题多解的巧妙,让他们在知识的探求中不要吊在一棵树上.不一样的方法,虽然殊途同归,但是不一样的路就是不一样的精彩.正如鲁迅所讲,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不断地探索,往往会惊奇不断.因为“智慧的花朵,常常开放在痛苦思索的枝头上.”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框架,整理一部分知识的一条线,等等.敞开思维的大门,才能学的更多,用的更多.

4 思维的严密性

在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攀登知识这座大山的同时,要走的更高可能不仅是永远盯着远方的目标,对于自己脚下的陷阱也不可忽视.否则滑坡在所难免.只有坚定远方并且扎实脚下才能成为最后的成功者.数学是逻辑的学科.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我们对于知识与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对于一个问题的处理,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培养起严密的思维习惯,严谨的作风,这不仅是数学的要求,更是一个数学学习者的素质.“严谨慎重,智慧之母.”

上一篇:用声音追逐梦想下一篇:《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唐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