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共10篇)(共10篇)
1.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篇一
第十六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东汉时期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
2.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
3.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代。著有《史记》,《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第十八课 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2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2.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2,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
3.三国经济:魏重视修建水利工程,农业发达,蜀国丝织业兴旺,吴国造船业发达,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军万余人,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台湾)。
第十九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建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得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
2.“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3.西晋灭亡:3,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西晋。
4.东晋建立: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司马睿重建晋朝,史称“东晋”,都城在建康。
5.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统一黄河流域。
6.南朝的更迭: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东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7.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时间:从东汉末年开始
(2)开发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自然条件)
②江南地区战乱较少,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江南地区。(社会原因)
③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本原因)
(3)表现: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田开垦为良田;稻田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4)意义: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篇二
1.秦的暴政
(1)秦始皇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
(3)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加残暴。秦二世为巩固帝位,凶残地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任意屠杀文武大臣。他对民众的剥削更为残酷,并恣意挥霍,四处巡游,穷奢极欲,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
2.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公元前2夏,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道路泥泞,被迫停止前行,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在他们的号召下,大家热烈响应,决心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2)经过:起义军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3)影响: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威名显赫的秦朝,仅存在就灭亡了。
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篇三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课时划分:7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1课时左右 乘法和除法--------------------2课时左右 空间和图形--------------------2课时左右 统计--------------------1课时左右 复习---------------------1课时左右 第1课时 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课
学习内容:多位数的认识 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计数单位,读法和写法。
2、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学习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习难点:数中间有0的读写法。学习准备:数位顺序表。学习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数位顺序表
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 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4)自然数的认识: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读下面的数。
(1)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怎样写一个多位数,指名写下面各数。读作:三百零三万零三百零三 读作: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读作: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万(2)写一写:第112页第2题。
3、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1)怎样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把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2)第112页第3题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三、综合训练。
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 30050082 3960400000 7000700070 700300009 26740020000 315400000 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 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 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 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 9000000 47000000 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 48000000000:
5、求近似数
1)16483520 9528641 799000 380800 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2)2709546312 983536478 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6、比大小
1650010○16500100 350020○530020 2509200○2509000 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1)最大的数:(2)最小的数 :(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关于多位数的读写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多位数的认识
数位顺序表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六、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乘法和除法复习课
(一)学习内容:乘法的复习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学习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学习难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准备:口算卡。学习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乘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乘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 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9×103 ≈ 720×12≈
315×72≈ 408×18 ≈ 209×29≈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5×39=585 150×39= 15×390=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245×27 = 530×48= 509×50= 802×37=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
(2)练习二十一6。
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说一说。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算,再动手笔算出来。
三、课堂总结
在解题过程中要认真细致,才能减少错误。
四、板书设计:
乘法
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也除以(或乘)几。
单价×数量=总价
五、教学反思:
第3课时 乘法和除法复习课
(二)学习内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相关的口算、笔算、估算的方法与技巧。2.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重点: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学习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复习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
2700÷30= 180÷60= 360÷40=
240÷60= 800÷40= 420÷60=
54÷3= 60÷30= 250÷50= 7200÷9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复习估算
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
3、复习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商。
792÷24=33 396÷12= 1584÷48= 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
4、复习笔算
948÷38= 2496÷47= 4325÷48= 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5、解决问题 1)甲火车14小时行驶1750千米,乙火车10小时行驶1350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
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板书:路程÷时间=速度
三、练习指导
(1)第113页第7题。
直接写出结果,说一说分别是怎样运用积、商的变化规律的。(2)出示第113页第8题。
怎样列式?300÷4,你能口算出来吗?
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四、课堂总结
你掌握得怎么样?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设计: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商的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路程÷时间=速度
4.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六单元试题 篇四
一、填空题。
1.□ 36,要使商是一位数,□里最大可以填( );742□,要使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可以填( )。
2.买了3盒钢笔,每盒12支。买的铅笔比钢笔多20支。铅笔多少支?
从买了3盒钢笔和每盒12支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先求出( ),再根据( )和( )我们就能求铅笔有多少支了,铅笔有( )支。
3.比45的3倍多10的数是( ),比85的2倍少9的数是( )。
4.做操时从前往后数小明排在第5,从后往前数小明也排在第5,这一排有( )人。这个班排成4排,这个班一共有( )人。
5.一个数除以7商是115,并有余数,这个数最大是( ),最小是( )。
6.临湖东路街道两边各有20盏路灯,每两盏路灯中间有一个广告牌。街道每边有( )个广告牌。
7.如果从轴对称图形的中间画一条直的.线,它的左右两边完全( )。
8.商店里的抽奖转盘是( ),下象棋时棋子的运动是( )。
9.在0、1 、3、6、8、9的数字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10.平移是物体沿着( )运动的现象,旋转是物体绕着一点( )的现象。
二、直接写出得数。
966=
27+6=
5055=
573=
215=
3007=
4290=
8004=
3604=
126=
024=
85-68=
650=
25+38=
813=
三、列竖式计算。
6128
4755
6026
6724
三、选择题。
1、下列英文字母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S
B、H
C、P
D、Q
2、小明、小李和小华参加100米跑步比赛,小明比小李多用了1秒,小李比小华多用了1秒,( )跑得最快,( )跑得最慢。
A.小明
B.小李
C.小华
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种。
① 9642与966的结果相等。
②1千克海绵和1000克铁一样重。
③丁丁作5道口算题用45秒,芳芳作6道口算题用了1分钟,丁丁做得快
④两位数84除以一位数,商不是两位数就一定是一位数。
A.1
B.2
C.3
D.4
四、解决问题。
1.根据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已经加工了3天,一共加工了234个。照这样的速度,李师傅8天才能完成任务。_________?
2.学校健康体检,小明身高138厘米,小东比小明高5厘米。小东问:小华有多高?小华说:我比你高8厘米,请问小华身高是多少厘米?(先画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3.商店里一袋花生原价32元,活动期间一律半价,那么现在去买4袋花生要多少元?
5.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篇五
“时分秒”这课,由于时间单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时、分、秒”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难点内容。尽管学生是初步研究有关时间的知识,但生活中学生对于时间已有了相当多的感性知识,切身感受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劳动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上这单元前,我将学生原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课前做了个测试,发现班上的学生几乎不能正确读出钟面上的时刻。针对这一现象,我从四个方面开始教学:
一是认识钟面。我利用教具钟让学生知道钟面有哪些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二是认识时间: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时,又用教具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的内在联系。
三是学习看钟表的方法;
6.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篇六
简单的组合(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练习课(4)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7.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篇七
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香蕉和梨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将课本中主题图的萝卜改成了水果,本意是怕学生说萝卜弄混,但是换成水果之后水果的单位不容易分清楚以至于学生在说的时候比较拗口。也说明老师没有深刻认真研读教材不能够把握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用意。
2.对于课堂的生成把握不好,不能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并将其利用起来服务于课堂。
8.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篇八
共18分)1.(1分)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_______米. 2.(1分)某工厂有职工420人,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6倍,工厂有男职工_______人? 3.(1分)四年级(1)班同学去郊游,全班38人,共交950元.算一算,平均每人交多少元,然后填写下表. _______ 4.(2分)50盆花.每堆照下面的样子摆放,摆8堆够不够_______?如果有剩余,剩_______盆? 5.(4分)在横线上填上“+”“-”或“×”。_______4=8 3_______6=18 35_______15=20 7 _______5=35 6.(4分)是_______个 ;
是由_______个_______组成的 ;
8个 是_______;
7.(1分)“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举行文艺汇演.舞台上的彩灯按红、黄、绿、紫,红、黄、绿、紫的顺序排列的.想一想,第38个彩灯是_______颜色? 8.(1分)水果店卖出橘子35筐,香蕉28筐,橘子和香蕉每筐都是48千克。根据下列算式补相应的问题:48×35+48×28:_______。
9.(1分)3乘以6等于_______。
10.(2分)根据“体育课上跳绳的有17人,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8人,拔河比赛的人数表示跳绳的3倍”可以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5题;
共10分)11.(2分)在计算除法时,所得的商一定比除数小。
12.(2分)20-4÷4=4()13.(2分)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四位数。
14.(2分)判断对错:
被除数是1575,除数是21,商是75 15.(2分)1,2,3,4四个数的平均数是4。
三、单选题(共4题;
共8分)16.(2分)甲、乙两人同时同两地相向行走,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经过4小时后二人相距6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正确算式是()A.(5+6)×4 + 3 B.(3+5)×4 + 6 C.(3+6)×4 + 5 17.(2分)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米。
A.12 B.24 C.32 18.(2分)估一估,积比2000小的算式是()。
A.410×5 B.398×6 C.502×3 19.(2分)桃树有48棵,梨树36棵,苹果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和少20棵,苹果树有()。
A.84棵 B.64棵 C.104棵 四、应用题(共6题;
共30分)20.(5分)王阿姨3天卖出24包糖,照这样计算,王阿姨一个星期可以卖多少包糖? 21.(5分)(2015•广东)做一种零件,8个工人0.5小时完成64个,照这样计算,3小时要完成144个零件,需要多少个工人? 22.(5分)每20㎡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80g,某小区造了一条3300㎡的林带,一年可以吸收多少千克有害气体? 23.(5分)从北京到大连多少千米? 24.(5分)食堂买来36袋大米,每袋63元,买这些大米一共需要多少钱? 25.(5分)两个年级的同学去买书,三年级有48人,每人买2本,四年级每人买3本,四年级买的总本数和三年级一样多。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买书?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题;
共18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1-1、12-1、13-1、14-1、15-1、三、单选题(共4题;
共8分)16-1、17-1、18-1、19-1、四、应用题(共6题;
9.八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复习要点 篇九
一次函数表达式求解:
一次函数也叫做线性函数,一般在X,Y坐标轴中用一条直线来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一次函数的表达方式一般都为y=kx+b的函数,叫做Y是X的一次函数,当常数项为零时的一次函数,可表示为y=kx(k≠0),这时的`常数k也叫比例系数。常用来表示一次函数的方法有解析法,图像法和列表法。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般分为点斜式,两点式,截距式。
解答一次函数的作法最简单的就是列表法,取一个满足一次函数表达式的两个点的坐标,来确定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还有一个描点法。一般取两个点,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可叫“两点法”。通常情况下y=kx+b(k≠0)的图象过(0,b)和(―b/k,0)两点即可画出。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一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新课程标准把三部分的关系提到了十分明朗化的程度。因此,应该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辨析。
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成ax+b=0(a,b为常数,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当某个一次函数的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数的角度);从图像上来看,就相当于已知直线y=ax+b,确定它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的值(从形的角度)。
利用函数图像解方程:―2x+2=0,可以转化为求一次函数y=―2x+2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而y=―2x+2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所以方程―2x+2=0的解为x=1。
注意:解一元一次方程ax+b=0(a≠0)与求函数y=ax+b(a≠0)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是前者从数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后者从形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10.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 篇十
a×x= x×x= b×8=
3×d= b×1= x×4=
二、把左右两边意义相等的用直线连起来。
a与a相乘 a+2b
a与a相加 a2
a的2倍 2a+3
a的二分之一 2a
比a的2倍多3的数 a+a
a与b的和的2倍
a与b的2倍的和 (a+b)×2
三、填空题。
1.货车每小时行skm,客车每小时行mkm,客车3小时和货车5小时一共行驶了( )km。
2.一辆公交车上有45名乘客,在大学城站下车a名,又上来b名,这时车上有乘客( )名。
3.每个足球x元,买4个足球,付出200元,应找回( )元。
4.当x=5时,x2=( ),2x+8=( )。
5. a×(7+b),当a=5时,b=( )才能使a×(7+b)=52.5。
6.三个连续自然数,已知中间一个数是m,那么前一个数是( ),后一个数是( ),三数之和是( )。
四、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 )
2.小明今年a岁,哥哥比他大b岁,c年后,哥哥比他大b+c岁。 ( )
3. x的3倍与3x相等。 ( )
4. 3x+4x=7x,3a+4b=7ab。 ( )
5. 2b×(b+c)=2b2+2c ( )
五、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式子中是方程的是( )。
A.4a=0.8 B.0.17x+2.5 C.3x+7>15 D.3.5x<8
2.当a=8,b=6时,2a+3b等于( )。
A.36 B.34 C.54 D.240
3.甲数是a,是乙数的3倍,乙数是( )。
A.3a B.a÷3 C.2a D.3+a
4.根据8x-6=50,可知3x+7的值是( )。
A.50 B.28 C.21 D.19
5.已知△+△+○=19,△+○=12,那么△和○各是( )。
A.9,8 B.7,6 C.7,5 D.6,7
六、解方程。
5.5x+6.7=7.8 2.8+x+3.6=20
3.5x-0.8x=11.34 8x-27.54÷2.7=1.8
6.2x-x=41.6 9x-14×5.5=58
七、解决问题。
1.中山路每盏路灯要装5个灯泡,这条路一共需要160个灯泡,那么这条路一共有多少盏路灯?
2.一架遥控飞机现价128元,比原价便宜了23元,这架遥控飞机原价多少元?
3.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9940元,比1978年的78倍还多222元。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多少元?
4.学校举行书画竞赛,四、五年级共有75人获奖,其中五年级获奖人数是四年级的1.5倍,四、五年级各有多少人获奖?
5.小明家、学校和小红家在同一条直线上,小明家到小红家的路程有560m。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家出发相向而行去上学,7分钟后同时到达学校门口。小明平均每分钟走45m,小红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第五单元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ax x2 8b 3d b 4x
二、提示:左边对应的式子分别为a2、a+a、2a、、2a+3、(a+b)×2、a+2b。连线略。
三、1. 5s+3m 2. 45-a+b 3. 200-4x 4. 25 18 5. 3.5 6. m-1 m+1 3m
四、1. √ 2.✕ 3.√ 4.✕ 5.✕
五、1.A 2. B 3. B 4. B 5. C
六、x=0.2 x=13.6 x=4.2 x=1.5 x=8 x=15
七、1. 3x+16=91 x=25 2. 4x=180 x=45
八、1. 解:设这条路一共有x盏路灯。 5x=160 x=32
2. 解:设这架遥控飞机原价x元。
x-23=128 x=151
3. 解:设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x元。
78x+222=29940 x=381
4.解:设四年级有x人获奖。 x+1.5x=75
x=30 1.5x=45
5.解:设小红平均每分钟走xm。
7(x+45)=560 x=35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第九单元复习提纲】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复习卷01-10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复习试卷10-15
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检测试卷06-11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分类10-29
数学六年级上册三单元12-14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06-28
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06-21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试卷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