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分析复习总结

2024-06-24

算法分析复习总结(12篇)

1.算法分析复习总结 篇一

第一章

系统分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商业专业人员,利用分析与设计技术解决商业问题。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1.技术知识与技能

2.商业知识与技能

3.人的知识与技能

4.诚实与道德

系统分析员在系统开发中的职责范围:程序分析员、商业系统分析员、系统联络员、最终用户分析员、商业顾问、系统顾问、系统支持分析员、系统设计师、软件工程师、系统结构设计师。

第二章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支持阶段。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

1.项目计划阶段:定义问题、确认项目的可行性、制定项目的进度表、为项目安排人员、启动项目

2.分析阶段:收集信息、确定系统需求、建立需求发现的原型、划分需求的优先级、产生并评估可替换方案、与管理人员一起审查建议

3.设计阶段:设计并集成网络、设计应用程序结构、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系统界面、设计并集成数据库、设计细节的原型化、设计并集成系统控制 项目开发队伍的人员组成(图2-4 系统开发项目的参加人员)

在项目计划阶段,项目组仅由少数人员组成,基本上包括一个项目经理和一两个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员。

分析阶段要求项目组成员有良好的分析技能和扎实的问题域知识。设计是较专业化的活动,需要补充有专业技术的人员。在实施阶段,通常增加许多编程人员和质量控制人员,项目组在实施阶段通常是最大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的要素:

1.经济可行性

2.组织上和文化上的可行性 3.技术可行性 4.进度表可行性 5.资源可行性

PERT/CPM:基于单个任务或活动对项目进行规划的一种方法。

图 2-15 客户支持项目的部分PERT图

甘特(Gantt)图:以条形图代表项目进度表的任务和活动。

图2-16 客户支持项目的甘特图

第三章:方法、技术、模型、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系统开发方法:提供完成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每一步的详细指导,包括具体的模型、工具和技术。

技术:帮助分析员完成系统开发活动或任务的一组方法。模型:现实世界某些重要方面的表示。

工具:帮助生成项目中所需模型或其他组建的软件支持。相互关系:图3-4 方法中个组件之间的关系 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方法的比较

图3-5 结构化编程的三种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第四章

需求调查的对象:

用户,即每天实际使用系统的人; 客户,即支付和拥有系统的人;

技术人员,即确保系统在组织的计算机环境下运行的人。需求调查的方法:

向系统相关者分发和收集调查表 复查现有的报表、表格和过程描述 主持与用户的面谈和讨论 观察商业过程和工作流 建立原型

主持联合应用程序社街(JAD)会议 需求调查的结果

系统需求:系统所提供功能的详细定义。

功能需求:描述系统必须支持的功能和过程的系统需求。技术需求:描述操作系统环境和性能目标的系统需求。通常把系统需求分为两类:功能需求和技术需求。功能需求用于说明新系统必须支持的基本商业功能,而技术需求则包括系统性能目标、操作环境以及其他非功能性问题。

第五 – 七章:系统分析

模型的分类:包括数学模型、描述模型和原图模型。

数学模型:描述系统技术方面的一系列公式,用来表示系统精确的方面,这些部分最适合用公式或数学符号表示。

描述模型:描述系统某一方面的描述性的备忘录,报表或列表。图形模型:图表和系统某些方面的示意性表示。图形模型有助于理解那些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复杂关系。

事件的分类:外部事件,临时事件和状态事件。

外部事件:系统之外发生的事件,通常都是由外部实体或动作参与者触发的。临时事件:由于到达某一时刻所发生的事件。

状态事件:当系统内部发生了需要处理的情况时所引发的事件。事件表:以各个事件为行,各个事件的关键信息为列。图5-15 事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只能一个(强制)、0或多个(可选)、1或多个(强制)0或1个(可选)

图 5-21 图5-22 关系的基数符号

实体-联系图:传统的系统开发方法都把重点集中在新系统的数据存储需求上。数据存储需求包括数据实体、数据实体的属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来定义数据存储需求的模型被称为实体-联系图(ERD)。

图 5-21 一个简单的实体-联系图

图 5-22 关系的基数符号

图 5-23 显示了属性的扩展ERD图

图 5-25 大学课程注册ERD图(含有多对多关系)图 5-26 细化的大学课程注册ERD图(包含关联实体)

图 5-27 RMO客户支持系统的实体-联系图(ERD)(图中未显示有关属性)图 5-31 类图符号 图 5-32 银行账目类图

图 5-33 落基山运动用品商店类图 数据流程图:是一种图形化的系统模型,它在一张图中展示信息系统的主要需求,即:输入、输出、过程和数据存储。

外部实体:在系统边界之外的个人或组织,它提供数据输入或接受数据输出。过程:在DFD中的一个符号,它代表从数据输入转换到数据输出的算法或程序。数据流:在DFD中的箭头,它表示在过程、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之间的数据移动。数据存储:保存数据的地方,以便将来由一个或多个过程来访问这些数据。图6-2 数据流程图的符号

关联图:是指描述系统最高层结构的DFD。

图 6-5 大学课程注册系统的关联图

DFD片段:用一个过程符号表示系统响应一个时间的DFD。

图 6-7 课程注册系统的DFD片段

决策表:一种处理逻辑的表格表示方法,其中包括决策变量、决策变量值、参与者或公式。

图 6-22 计算运输费用决策表

决策树:使用像树枝一样的线条对过程逻辑进行图形化的描述。

图 6-23 计算运输费用决策树

数据流定义:数据流内容和内部结构的文本描述。

数据流是数据元素的集合,所以数据流定义将列出所有的数据元素。

第七章 面向对象的需求描述

类图、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

当我们讨论系统开发的时候,通常把系对新系统的描述分成两部分:结构化信息和行为化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结构,而这些组成部分的执行逻辑我们称之为行为。

类图提供了对系统组成部分的定义,而其它图,即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和状态图,这些图的重点都集中在系统所完成的活动上。换句话说,它们描述的是新系统的行为方面。

因此,类图说明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什么,而其他图说明这些组成部分干什么。类图:

用例图:一种用以显示不同的用户角色和这些用户角色如何来使用系统的图。

用例图的目的是识别新系统的“使用”,或用例,换句话说,就是识别如何使用系统。用例图本质上是事件表的延伸。用例图是一个记录系统必须支持功能的简便方法。顺序图:一种用以显示用例对象之间消息顺序的图。

顺序图更详细地显示了协作图中所表达的信息,只是显示方式有些差异。顺序图以图形化的方式强调消息间的顺序,而非协作对象。画顺序图的目的是用过在页面上标出位置来图形化地表示消息的顺序。执行次序从上到下执行。

协作图:一种用以显示对象如何被协调在一起以执行用例的图。

消息:用例内部的对象之间的通信。

协作图的目的是识别协作完成给定业务功能的对象。比如说,一个RMO的系统的商业用途之一是“记录客户订单”,那么协作表将会识别所有涉及到的对象。为了记录客户订单需要一个客户对象,一些库存对象和一个新订单对象等。一个独立的协作图用以识别对象,并展示这些对象的相互作用及对象之间发送的用于执行功能的消息。

交互图:显示对象之间交互的图,它或者是一个协作图,或者是一个顺序图。

协作图和顺序图统称交互图。

状态图:一种用以现实对象在各个阶段中的生命和转换的情况的图。

最后一种被用来描述应用需求的图称状态图。一个状态图表(或简单地称之为状态图)描述了每个对象的状态和行为。每一个对象类都含有一个状态图表。在状态图的内部是动作描述,这些动作描述在最终的系统中都变成了逻辑。每个类中的逻辑组件称为方法。

OO需求=事件表+类图+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表。7.4 系统行为:面向对象的用例/场景视图

用例:由系统为使用给系统的用户完成的一个单一用途或功能。参与者:系统用户扮演的一个角色。

图 7-2 有一个参与者的简单用例

场景:在用例中活动的一个特定顺序;一个用例有可能有多个不同的场景。

图 7-4 带系统边界的用例图

图 7-5 客户支持系统用例图举例(通过子系统)图 7-6 与客户相关的所有用例 图 7-7 《包含》用例的一个例子 7.5 对象交互:顺序图与协作图

协作图和顺序图包含有相同的信息,但它们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协作图强调对象交织在一起以支持一个用例,而顺序图把重点放在消息本身的细节上。

顺序图展示对象之间的交互顺序,这些交互是指在场景或用例的事件流中发生的。在顺序图中共有四个基本符号:

1.参与者符号,由一个小人图形表示;

2.对象符号,由一个名字带下划线的方框表示;

3.生命线符号,由虚线或狭窄的竖直方框表示;

4.消息符号,由带消息描述的方向箭头表示。

图7-9 顺序图的符号 图7-10 对象和类名

生命线:在顺序图中的一个对象下面的竖线,用以显示这个对象的时间阶段。激活生命线:在顺序图中的垂直窄长方框,用以强调一个对象只有在一个场景的部分中处于活动状态。消息:由于面向对象系统通过每个对象向其他对象发送消息来工作,因此在一个场景内由事件流定义的内部事件就变成了在对象和参与者或其他对象之间的消息。

消息符号由两部分组成:方向箭头和消息描述器。消息描述器的语法如下:

[true/false条件] 返回值:= 消息名(参数列表)

True/false条件用于验证这个消息是否可以发送。它象一个决定点或程序余亚种的if语句。如果这个条件计算后返回true,则发送这个消息,否则不发送。

消息是从一个参与者或对象向另一个参与者或对象的需求。开发顺序图的一个有效方法及其步骤如下:

1.识别出所有与场景有关的对象和参与者。只使用在用例图中表示过的参与者,只适用在类图中标识过的对象。

2.基于活动流,识别出每一个需要用于完成场景的消息。同时标识消息的源对象或参与者和目的对象或参与者。

3.下一步决定每一个消息是总发送还是有条件的发送。

4.正确地为这些消息排序并给它们加上合适的参与者或对象生命线。5.给消息加上形式化的语法以描述条件、消息名和要传递的参数。6.如果你愿意,加上响应消息和通信以使顺序图完整。图 7-12 “查询可用项目”的顺序图

图 7-13 “创建新订单”用例的电话订购场景顺序图 协作图:

协作图主要应用是快速浏览相互协作、用来支持一个特定场景的所有对象。协作图的参与者、对象和消息都使用了顺序图中的符号。生命线的符号没有使用,但是,也使用了一个不同的符号:链接符号。

图7-14在一个典型的协作图中显示了这四种符号。

协作图信息描述符的语法如下:用数字顺序标号来显示每一个消息的顺序。[true/false条件] 顺序编号:返回值:= 消息名(参数列表)在对象之间或在参与者与对象之间的连线表示链接。

在一个协作图中,链接表示两个对象共享一个消息——一个发送消息一个接收消息。图7-15 “查询可用项目”的协作图

图7-16 “创建新订单”电话订购场景的协作图 7.6 对象行为:状态、状态转换和状态图表

在开发功能需求时,最后一类需要的信息是每个对象的内部逻辑。这些信息是对对象本身执行动作的描述。

顺序图给出了对象行为的一个客观的分析。它标识了对象发送和接收的消息。状态图的目标是描述对象的内部工作。图7-17 OO模型中的关系。

状态图是从类图和顺序图中的信息开发出来的。状态:一个对象存在的条件;状态图的一部分。

一个黑圆圈表示初始状态,它仅仅表明进入状态图的入口点。初始状态也叫做伪状态,因为入口点也许会比对象自身的创建更早。

在内部涂黑的同心圆表示结束状态,这个状态表示从状态图中退出,通常表示从系统删除一个对象。

动作:在一个特定状态下对象执行的行为。

并行或并发状态:在状态图中同时处于多于一个状态的条件。

复合状态:嵌套了其他状态的高层状态。一个对象进入复合状态后,它就从一个黑点开始一条路径。

对象转换:状态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标示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移动。目的状态:一个转换的目的,它连接着转换符号的箭头。原状态:一个转换的起源,它连接转换符号的尾部。

消息时间:转换的触发器,这个转换由一个有事件属性的消息组成。

图7-23 状态图的转换名称和消息名称。图7-25 订单的状态图。

完成转换:原状态结束行动时发生的没有触发事件的转换。

决策伪状态:在状态图中的一个菱形块,它代表在路径上的一个决策点。

第八章 C/S结构,三层/多层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是当前分布式信息系统资源的主要结构模式。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将信息系统过程分成两个等级:客户机和服务器。服务器计算机管理一个或多个的系统资源并通过确定的通信结构提供对那些资源的访问;客户机计算机用这个通讯结构来请求资源,而服务器则响应那些请求。实现通信结构的软件通常称为中间件。

服务器计算机或服务器:在网络中为其他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计算机。客户机计算机:向网络中的其他计算机请求服务的计算机。

中间件:在网络中实现通信协议和帮助不同的系统进行通行的计算机软件。三层结构:包含用户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三层的一种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图8-4 三层结构。

第九章、系统设计

结构化方法

– 系统流程图,结构图,结果质量评价

面向对象方法

– 包图,类图

图9-3 结构化和面向对象模型

系统流程图:描述一个系统内计算机程序之间所有控制流的图。

系统流程图标识了每一个程序及其所存取的数据。系统流程图也表明了不同程序、子系统、相关文件和数据库之间的关系。记录了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

图9-5 带自动化系统边界的数据流程图 图 9-6 系统流程图的常用符号 图9-7 工资系统的系统流程图样例 图 9-8 RMO的系统流程图

结构图:用来展示一个计算机程序模块间关系的层次图。

结构图的层次描述了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子功能。

结构图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模块,模块用来标识一个功能。图 9-9 一个计算工资总额的简单结构图 图9-11 完整计算工资系统的结构图 评价结构图的质量:

模块耦合和模块内聚是检测质量的两个标准。一般来说,我们期望设计出高度内聚和松散耦合的模块来。

模块耦合:模块间相互联系的方式,较好的方式是数据耦合。模块内聚:模块内部的凝聚程度。9.2.4 模块算法设计:伪码

包图:是一个高层图,用以标识系统中的主要部件。

包图的目标是用于标识一个完整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一个大的系统中,通常要把系统分成许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功能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虽然子系统间经常会交换信息并频繁的共享同一数据库。

图 9-26 包括RMO设计类的图。

设计类图:设计类图是带某些符号的类图,这些符号在类中描述了设计部件。

第十章、数据库设计

 关系数据库的设计

 从ERD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 从类图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 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

 从类图到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的转换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表中存储数据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表:包括行和列的二维数据结构,也叫关系。

行:表的一部分,包含描述一个实体、关系或对象的数据,也叫元组或记录。字段:关系数据库表的一列,也叫属性。

字段值:存储在关系数据库表的一个单元中的数值,也叫属性值或数据元素。关键字:关系数据库表中每一行都含有一个唯一值的字段。主键:可以唯一标识关系数据库中表的某一行的关键字。(字段不唯一)外部码:存储在一个关系数据库表中的字段值,同时这个字段值也是另一个关系数据库表的主键值。

关系数据库设计可以从一个ERD或一个类图开始。这一节介绍如何根据一个ERD来生成数据库模式。基于类图的模式建立将在本章的后面讨论。从ERD建立一个关系数据库模式,可以采取一下步骤:

1.为每个实体类型建立一张表

2.为每个表选择一个主键(如何需要,可以定义一个)3.增加外部码以表示一对多关系 4.建立一个新表来表示多对多关系 5.定义参照完整性约束

6.评价模式质量,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7.为每个字段选择适当的数据类型和取值范围(如果需要)图10-5 RMO的实体-联系图

图 10-6 表示ERD中实体的初始表的集合 图 10-7 带主键(用黑体标识)的实体表 图 10-8 图 10-9 参照完整性:一个一致的关系数据库状态,其中每个外部码的值也作为一个主键的值存在。

第11章

Eight Golden Rules for Interactive Interface Design From Strive for Consistency(尽量保持一致性)

Enable Frequent Users to Use Shortcuts(提供快捷键)Offer Informative Feedback(有效反馈)

Design Dialogs to Yield Closure(设计完整的对话过程)Offer Simple Error Handling(简单的错误处理机制)Permit Easy Reversal of Actions(允许撤销动作)Support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控制的内部监控)Reduce Short-Term Memory Load(减轻短期记忆负担)

概要

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项目计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支持阶段。

2.对获取的需求信息进行类别划分,主要的需求类别有:系统需求,功能需求,技术需求 4.用于定义系统需求的两个关键概念分别是事件和事物 5.事件的分类:外部事件,临时事件和状态事件。

6.生命线:在顺序图中的一个对象下面的竖线,用以显示这个对象的时间阶段。

激活生命线:在顺序图中的垂直窄长方框,用以强调一个对象只有在狭长垂直矩形框的描述期间处于活动状态。

7.顺序图消息符号由两部分组成:方向箭头和消息描述器。消息描述器的语法如下:

[true/false条件] 返回值:= 消息名(参数列表)

True/false条件用于验证这个消息是否可以发送

8.协作图消息用数字顺序标号来显示每一个消息的顺序。

[true/false条件] 顺序编号:返回值:= 消息名(参数列表)

在对象之间或在参与者与对象之间的连线表示链接。

在一个协作图中,链接表示两个对象共享一个消息——一个发送消息一个接收消息。9.模块耦合和模块内聚是检测质量的两个标准。一般来说,我们期望设计出高度内聚和松散耦合的模块来。

10.在关系数据库的设计过程中,提高关系数据库模式质量的有效方法是进行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设计。

11.计划阶段的模型:甘特图

分析阶段的模型:活动图,关联图,实体联系图,用例图,数据流图,协作图

设计阶段的模型:包图,系统流程图

12.传统的结构化方法:数据流图,结构图,系统流程图,面向对象方法:类图、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状态图,13.关系数据库中,元组与元组之间的关联关系是通过外键来表示的

面向对象数据库中,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则是通过对象标识来表示的 四种报表类型:详细报表、汇总报表、异常报表、决策报表

Drill down(下钻):将汇总字段设计成一个链接,允许点击它以查看更为详细的资料 完整性控制:应用系统内部用来保护系统内信息的机制和程序。

三种完整性控制:输入完整性控制、数据库完整性控制、输出完整性控制。(防诈骗)输入完整性控制:字段组合控制、限值控制、完全性控制、数据有效性控制。三种用户:未授权、注册用户、特权 用户界面的特征:物理特征、感知、概念 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 及早关注用户及其工作

多次评价系统设计以保证其可用性 使用迭代开发方法

HIC的三种隐喻:直接操作隐喻(直接与显示屏上的对象交互——桌面隐喻)、文档隐喻、对话隐喻

界面设计指导原则: 可视性:有反馈 可供性:体现功能 事件列表

|事件| 触发器 | 源

活动

|

响应

|目的地| 事物列表

|确定的名词| 将该名词作为事物存储的一些注释|

2.算法分析复习总结 篇二

相比较而言,在选修模块当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比《网络技术》模块思想性更高、系统性更严、灵活度更高、难度要求也更深。因此,复习工作必须讲究技巧性,不能用题海和死记硬背方式来训练学生。

一、复习要明确主线,狠抓基础

课本章节设置无疑是科学的,但问题是复习过程是不是也一定要按照这样的安排来照搬宣科?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学生毕竟已经对编程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如果还是按照课本安排的次序和内容一一宣讲,肯定是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我们必须要从知识点中找出重中之重,然后归纳出一条鲜明的、简洁的主线。这样复习具有针对性,才能事半功倍。

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其实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学生要有算法思想,二是学生要有编程技能。算法思想,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样要靠平时的熏陶和养成;编程技能,是对编程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学生最薄弱的地方,因为知识点多、散,平时复习巩固的时间又少。绝大多数学生编程能力差,所以,我们的复习工作要在编程语言上下大功夫。

另外,对于相对较难的模块应该如何对待?比如说递归、排序等。一些教师给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会过于注重这些,花好多课时在这些难点上。笔者认为,从目前学业水平测试对高中学生的要求来看,只要他们具有上述思想理念,能解决基本问题就可以了。比如递归,只要能用来解决如10的阶乘、斐波那契数列求解等经典问题足矣。所以,复习应抓基础,不要死抠难点,不能把难点作为复习中的主要环节。

在上学年的复习中,我们教研组制定了复习主线:数据类型与变量常量定义(含数组)→基本控制语句→基本运算与内部函数→常用控件及用法→经典题型练习。依据复习主线,教学安排就显得很简洁、紧凑,基础重点也显得很突出。

二、复习要注重细节,少出错误

复习计划的简洁并不意味着课堂无具体内容,恰恰相反,一些关键环节我们要多讲、多留意细节。

比如:数据类型的复习环节,是不是把课本上的vb数据类型表让学生背熟就可以了呢?之前笔者就经常碰到学生不明白“123”和123有什么区别,常问“1234”内容中包不包含引号,为什么有时候非要用val等等。是学生没去看数据类型表吗?显然不是。这就是一些细节问题,是我们没有把数据类型中容易出错的理解点破。

再比如就有学生总不理解for-next循环语句中最后循环变量的值为什么要超出终值,这是他没有学会语句语法格式吗?这是对于程序控制结构运行过程不了解,是我们只注重语法结构而忽略重点讲解程序执行过程的后果。

还有学生给文本框中赋内容,不管文本框有没有、名称是什么,直接写label1.caption=”XXX”。教师要强调:对于对象属性的设置一定要先看看对象的名称。

三、复习要把握规律,善于分类

学生对编程学得如何,最终是要看应用的,在测试中就是看题目会不会解,所以,适当的训练做题必不可少。由于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采用的是题库方式,因此,很多教师建议采用题海战术,多做题目必能“提高水平”。但笔者是反对题海战术的,因为它效率低、学生学得也痛苦,更何况题库是不断更新和扩充的。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复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经典题型练习就是为避免学生打题海战而设置的。

要想让学生免于题海之苦,教师就必须深入题海对题目类型分类,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比如:我们备课组就把题目归纳出几类常用题型:(1)打印题型;(2)累加累乘类型;(3)控件属性修改类型;(4)穷举搜索类型。

针对打印题型,我们给出的一般规律是:

(1)双重循环。

(2)外层循环次数等于行数。

(3)内层循环具体打印每行图形,循环次数一般为行数的表达式(一般能回答出第i行打印几个图形即可)。

(4)内层循环中的print语句最后不能回车,需要加;(或者,)。

(5)内层循环结束要回车,一般固定有print。

针对累加累乘题型,我们给出的一般规律是:

(1)要定义累加器变量或累乘器变量。

(2)累加器变量或累乘器变量要赋初值,注意累乘器变量不能为0。

(3)已知累加或累乘范围的,用for-next结构,循环体内一般为s=s+i或s=s*i型。

(4)未知累加或累乘范围的,用do-loop结构,特别要注意循环条件的临界状态(如能不能等于)。

3.算法分析复习总结 篇三

选项分析成为研析真题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一点中提到分析常考词义的思路,但是对选项分析不仅需要指导正确选项之所以对的原因,更需要知道错误选项未选的原因,这样才能明白自己为什么选错,并且避免再犯。

同等学力英语从历年作文中也可总结考点,近几年都考了哪些方面内容,关注社会热点,套用真题模式,让你的英语作文高分不是没有可能的,

4.算法分析复习总结 篇四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为主,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整节课的流程是学生自己提出复习方案,自己出题,自主探索,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复习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是;其次是练习的容量太少,应该多出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给优生做,不要让他们有太多空闲时间。

《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算法》的教学反思

1、在教学例4时,我利用“变一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例4:1.8×2.58+1.8×1.42,我是先出示这个算式:1.8×2.58+1.42。首先让学生判断这道题能否简算。发现一部分学生竟然说能。学生是这样想:1.8×2.58+1.42=1.8×(2.58+1.42),这时,我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象这样简算,我们怎样判断它是否对呢?学生马上指出:A:没有利用任何运算定律或性质。B: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C:可以把原式按运算顺序算出得数看是否与简算的得数相同。接下来,我再让学生想一想,我们怎样修改或补充可以使1.8×2.58+1.42这道题能简算呢?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三种结果:A:1.8×(2.58+1.42)B:1.8+2.58+1.42=1.8+(2.58+1.42)C:1.8×2.58+1.42×1.8=1.8×(2.58+1.42)。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例4的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而且还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小括号的运用,可谓一举三得。

2、学生对于类似题目还是容易混淆。只注意数字,不注意运算符号和根据何种运算定律。例如:5.72+2.5×4.28+4学生容易做成:(5.72+4.28)+(2.5×4)。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我想:主要是学生对于各种运算定律还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好掌握。其次,把各种运算定律混淆起来。最后,学生由于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分析能力偏低,观察也难于顾全大局,只着眼于数字。

3、在各种教学中,其实我们要注意运用整合观念,从整体来观察。我们的教科书知识显得有点零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思维。因此,象简算这种题目,我们可以把各种简算题型分类整理,让学生从整体认识到个别比较,加深简算的印象。我想,这也许更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思维吧?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的发言要大声的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觉良好,不过,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

1、在学生得出了加法交换律时,没有让学生总结一下研究问题的方法,而是直接让他们去研究加法结合律。

5.算法分析复习总结 篇五

算法案例

1、用更相减损术可求得78与36的最大公约数是()

A.24B.18C.12D.62、用秦九韶算法在计算fx2x43x32x24x6时,要用到的乘法和加法的次数分别为()

A.4,3B.6,4C.4,4D.3,43、以下给出的各数中不可能是八进制数的是()

A.312B.10110C.82D.74574、将389 化成四进位制数的末位是()

A.1B.2C.3D.05、下列各数中最小的数是()

A、1111112B、2106C、10004D、719

6、用辗转相除法求80和36的最大公约数为。

7、用更相减损术求612与468的最大公约数。

8、用秦九韶算法计算多项式

f(x)3x64x55x46x37x28x1 当x0.4时的值时,需要做乘法和加法的次数分别是:、次

9、完成下列进位制之间的转化.10110012

1058

3125=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5 =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5 720213=_________10

6.算法分析复习总结 篇六

20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手工劳动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机器时代顺应而生。为更好地将机器劳作代替手工劳动, 且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 各种控制机器的智能算法随之产生。本文按照3种智能算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的时代产生顺序, 依次介绍3种算法的由来及其应用领域, 并将3种算法在求解方面和收敛速度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

模拟退火是1953年Metropolis等人根据物理中固体加温、等温、冷却过程提出的, 该过程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组合优化问题具有通融性, 目前已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遗传算法是1975年J.Holland教授依据达尔文的“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机制首先提出的。该算法在求解过程中, 能够自动适应和控制搜索方向, 在机器学习、信号处理、自适应控制等领域得到较好应用。蚁群算法是1991年Dorigo等人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算法, 该算法思想源于自然界中蚂蚁觅食行为, 蚂蚁在觅食过程中会寻找最短路径, 故蚁群算法最早应用于解决TSP问题, 初见成效后, 陆续应用到静态、动态组合优化问题中。3种算法在智能计算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算法实现

本节以传统TSP问题为研究对象, 分别介绍3种算法——蚁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在解决TSP问题时的算法实现流程。

2.1蚁群算法实现流程

本节给出使用蚁群算法解决TSP问题的流程图, 如图1所示。

2.2 模拟退火算法实现过程

本节利用伪程序阐述使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TSP问题, 过程如图2所示。

上述过程中, T是初始温度, S是初始值, S’是当前回路产生的新回路, f (S) 是路径总长度。

2.3 遗传算法实现过程

遗传算法解决TSP问题的实现过程如下所示。

步骤一:种群初始化。在众多染色体编码方法中选择实数编码解决TSP问题。初始化种群数量、染色体基因个数、交叉概率、变异概率、迭代次数等。

步骤二:写出适应度函数。对于TSP问题, 觉得算法好坏的指标是总距离。根据染色体可计算出总距离, 距离越短, 适应度函数越好。

步骤三:选择算子。程序采用轮盘赌策略, “优胜劣汰”的思想, 并且在每代中保存适应度最好的个体。

步骤四:交叉算子。采用单个染色体指定位置交叉的思想, 防止程序过早陷入局部收敛。

步骤五:变异算子。根据变异概率, 随机选择变异个体, 随机选取染色体中的基因进行交换实现变异过程。

3 三种算法的比较

本节验证蚁群算法在求解质量和收敛速度方面的优劣, 待比较算法为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实验过程分为两组:第一组比较三种算法在所得解质量方面的优劣, 第二组比较三种算法在收敛速度上的快慢。

3.1 求解质量对比

求解质量对比可描述为在相同条件下, 即随机生成5组数据, 每组数据包含50个不同城市, 组成五个完整的TSP问题, 得到蚁群算法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所得解质量的优劣。在随机产生的问题上的运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蚁群算法求解的质量最高, 其他两种算法——模拟退火、遗传算法求解质量不及蚁群算法。

3.2 收敛速度对比

收敛速度可以作为评判算法性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对蚁群、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在收敛速度方面进行比较。实验过程包含三个城市数量在50到100之间的几何问题, 三种算法在几何问题上的仿真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 3种算法收敛到最优解的迭代次数差距也随之增大。当城市数量为50时, 蚁群系统在第2412代收敛到最优解, 而模拟退火算法在68512代收敛到最优解, 与蚁群算法收敛速度相差一个数量级, 遗传算法介于蚁群系统和模拟退火算法之间, 在第25000代收敛到最优解。以上结果表明:蚁群算法的收敛速度最快。

4 结语

蚁群算法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在细节上具有差异, 如蚁群算法适用于小规模智能计算、遗传算法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等, 但3种算法都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算法间可以相互融合, 也可与其他启发式算法融合, 改善算法的性能。

参考文献

[1]程飞.改进蚁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D].江西:江西理工大学, 2013.

[2]何小锋, 马良.带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的量子蚁群算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3, 33 (5) :1255-1261.

7.算法总结 篇七

71110415 钱玉明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中,算法分析与设计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很多人为它如痴如醉。很多问题的解决,程序的编写都要依赖它,在软件还是面向过程的阶段,就有程序=算法+数据结构这个公式。算法的学习对于培养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它可以培养我们养成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IT行业学生,学习算法无疑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修炼自己的“内功”。

下面我将谈谈我对这门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一、数学是算法的基础

经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深刻的领悟到数学是一切算法分析与设计的基础。这门课的很多时间多花在了数学公式定理的引入和证明上。虽然很枯燥,但是有必不可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好多算法思路是从这些公式定理中得出来的,尤其是算法性能的分析更是与数学息息相关。其中有几个定理令我印象深刻。

①主定理

本门课中它主要应用在分治法性能分析上。例如:T(n)=a*T(n/b)+f(n),它可以看作一个大问题分解为a个子问题,其中子问题的规模为b。而f(n)可看作这些子问题的组合时的消耗。这些可以利用主定理的相关结论进行分析处理。当f(n)量级高于nlogba时,我们可以设法降低子问题组合时的消耗来提高性能。反之我们可以降低nlogba的消耗,即可以扩大问题的规模或者减小子问题的个数。因此主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清晰的分析出算法的性能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改进。

②随机算法中的许多定理的运用

在这门课中,我学到了以前从未遇见过的随机算法,它给予我很大的启示。随机算法不随机,它可通过多次的尝试来降低它的错误率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严格的定理的证明上。如素数判定定理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它运用了包括费马小定理在内的各种定理。将这些定理进行有效的组合利用,才得出行之有效的素数判定的定理。尤其是对寻找证据数算法的改进的依据,也是建立在3个定理上。还有检查字符串是否匹配也是运用了许多定理:指纹的运用,理论出错率的计算,算法性能的评价也都是建立在数学定理的运用上。

这些算法都给予了我很大启发,要想学好算法,学好数学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深厚的数学功力作为地基,即使再漂亮的算法框架,代码实现也只能是根底浅的墙上芦苇。

二、算法的核心是思想

我们学习这门课不是仅仅掌握那几个经典算法例子,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为什么呢?举个例子。有同学曾问我这样一个问题:1000只瓶子装满水,但有一瓶有毒,且毒发期为1个星期。现在用10只老鼠在一个星期内判断那只瓶子有毒,每只老鼠可以喝多个瓶子的水,每个瓶子可以只喝一点。问如何解决?其实一开始我也一头雾水,但是他提醒我跟计算机领域相关,我就立马有了思路,运用二进制。因为计算机的最基本思想就是二进制。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学习算法,更得学习思想方法。

①算法最基本的设计方法包括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周游法,回溯法,分支定界法。我们可利用分治法做快速排序,降低找n个元素中最大元和最小元的量级,降低n位二进制x和y相乘的量级,做Strassen矩阵乘法等等。它的思想就是规模很大的问题分解为规模较小的独立的子问题,关键是子问题要与原问题同类,可以采取平衡法来提高性能。

动态规划法是把大问题分解为子问题,但是子问题是重复的,后面的问题可以利用前面解决过的问题的结果。如构造最优二叉查找树,解决矩阵连乘时最小计算次数问题,寻找最长公共子序列等等。

贪心法就是局部最优法,先使局部最优,再依次构造出更大的局部直至整体。如Kruscal最小生成树算法,求哈夫曼编码问题。

周游法就是简单理解就是采取一定的策略遍历图中所有的点,典型的应用就是图中的深度优先搜索(DFS)和广度优先搜索(BFS)。

回溯法就是就是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就往前走,当走到某步时,发现不满足条件就退回一步重新选择新的路线。典型的应用就是8皇后问题,平面点集的凸包问题和0-1背包问题。

分支定界法:它是解决整数规划问题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典型应用就是解决整数规划问题。

②评价算法性能的方法如平摊分析中的聚集法,会计法和势能法。聚集法就是把指令分为几类,计算每一类的消耗,再全部叠加起来。会计法就是计算某个指令时提前将另一个指令的消耗也算进去,以后计算另一个指令时就不必再算了。势能法计算每一步的势的变化以及执行这步指令的消耗,再将每一步消耗全部累计。

这几种方法都是平摊分析法,平摊分析的实质就是总体考虑指令的消耗时间,尽管某些指令的消耗时间很大也可以忽略不计。上述三种方法难易程度差不多,每种方法都有属于它的难点。如聚集法中如何将指令有效分类,会计法中用什么指令提前计算什么指令的消耗,势能法中如何选取势能。因此掌握这些方法原理还不够,还要学会去应用,在具体的问题中去判断分析。

三、算法与应用紧密相关

我认为学习算法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运算,局限于如何提高性能以降低复杂度,我们要将它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其实算法问题的产生就来自于生活,设计出高效的算法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如寻找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可以应用在生物信息学中通过检测相似DNA片段的相似成分来检测生物特性的相似性,也可以用来判断两个字符串的相近性,这可应用在数据挖掘中。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可应用在计算多项式相乘上来降低复杂度,脱线min算法就是利用了Union-Find这种结构。还有图中相关算法,它对于解决网络流量分配问题起了很大的帮助,等等。

这些应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因为单纯讲一个Union-Find算法,即使了解了它的实现原理,遇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也不知去如何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将自己学到的算法要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停留在思想方法阶段,要学以致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对计算模型和NP问题的理解

由于对这部分内容不是很理解,所以就粗浅的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谈到计算模型,就不得不提到图灵计算,他将基本的计算抽象化,造出一个图灵机,得出了计算的本质。并提出图灵机可以计算的问题都是可以计算的,否则就是不可计算的。由此引申出一个著名论题:任何合理的计算模型都是相互等价的。它说明了可计算性本身不依赖于任何具体的模型而客观存在。

NP问题比较复杂,我认为它是制约算法发展的瓶颈,但这也是算法分析的魅力所在。NP问题一般可分为3类,NP-C问题,NP-hard问题以及顽型问题。NP-C它有个特殊的性质,如果存在一个NP-C问题找到一个多项式时间的解法,则所有的NP-C问题都能找到多项式时间解法。如哈密顿回路问题。NP-hard主要是解决最优化问题。它不一定是NP问题。这些问题在规模较小时可以找出精确解,但是规模大时,就因时间太复杂而找不到最优解。此时一般会采用近似算法的解法。顽型问题就是已经证明不可能有多项式时间的算法,如汉诺塔问题。

最后谈谈对这门课程的建议

①对于这门算法课,我认为应该加强对算法思想方法的学习。所以我建议老师可不可以先抛出问题而不给出答案,讲完一章,再发课件。让我们先思考一会儿,或者给出个奖励机制,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平时成绩加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将强我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我感觉到,一个问题出来,未经过思考就已经知晓它的答案,就没什么意思,得不到提高,而且也不能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印象。而且上课让我们思考,点名回答问题可以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防止不认真听课的现象。

②作业安排的不是很恰当。本门课主要安排了三次作业,个人感觉只有第一次作业比较有意思。后面两次作业只是实现一下伪代码,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而且对于培养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太多的帮助,因为这间接成为了程序设计题,不是算法设计题。

8.选择排序算法总结 篇八

/** * 找到最小的元素 * @param array 输入的数组 * @param arraySize 数组大小 * @param minNumber 输出最小值 * @return 最小值在数组里面的位置 */size_t findMin(int array[] , int arraySize , int * minNumber){ if(array == NULL || arraySize <= 0 || minNumber == NULL) return -1; int minPos = -1; int minNumberTemp=INT_MAX; for (int i = 0; i < arraySize; ++i) { if(array[i] < minNumberTemp) {minNumberTemp=array[i];minPos = i; } } *minNumber = minNumberTemp; return minPos;}

运行结果:

input array is :

48 18 97 27 13 85 8 38 95 31

find the min number 8 at pos 7

我们从代码里面可以看出for循环运行n次,每次都要进行一次比较if(array[i] < minNumberTemp),如果我们标记的最小值大于当前的数组元素,就重新标记当前数组元素为最小值。因为这个代码比较简单,这里不再赘述。

选择算法之选取最大数和最小数

条件改变,现在要选择一个序列里面的最大数和最小数,这里和上面讲述过的选择最大数或者最小数有所不同,上面的要做的只是选择最大值或者最小值,而现在我们要同时选择最大值和最小值。

9.总结数位DP算法 篇九

所谓数位dp,字面意思就是在数位上进行dp咯。就是对数字每一位每一位递推

此类题目最基本的暴力方法:

1.for(int i=le;i<=ri;i++)

2.if(Check(i))ans++;

而数位DP就是从最低(高)位起,一位一位的放数字,然后记忆化一下,累加一下

有两种方法,一是递推,二是记忆化搜索

一,记忆化搜索:

思路来自: 数位dp总结之从入门到模板 假设题目要求是不含有62的数

状态定义:d[pos][pre] 表示当前枚举到pos位置,且pos+1位的数字是pre,此时满足题意的数字的个数(也即是pre==6时,pos该位置不能放2)还要个数组a[i]保存第i位的数字,如213,a[0]=3,注意是从右往左数

有个问题是枚举第pos位数时,此位置放数字的范围要判断一下,比如题目给出在[1,894] 枚举的时候要判断是否在894以内

比如,213,第一位放了2,那么第二位就只能放0~1,所以模板中用了个limit判断pos前的几位数字是否与n一样,true的话只能枚举0~a[pos],false就是0~9,不然比题目要求的213大了

还有个问题是前导0的问题,假如枚举5位数,你放的时候前2位都是00,那数字不变成3位了嘛,所以需要个lead保存前几位是否都是0,当然这是看题意的,有时候题目不要求,可以直接省去

好了,看模板:

1.typedef long long ll;2.int a[20];

3.ll dp[20][state];//不同题目状态不同

4.ll dfs(int pos,/*state变量*/,bool lead/*前导零*/,bool limit/*数位上界变量*/)//不是每个题都要判断前导零

5.{

6.//递归边界,既然是按位枚举,最低位是0,那么pos==-1说明这个数我枚举完了

7.if(pos==-1)return 1;/*这里一般返回1,表示你枚举的这个数是合法的,那么这里就需要你在枚举时必须每一位都要满足题目条件,也就是说当前枚举到pos位,一定要保证前面已经枚举的数位是合法的。不过具体题目不同或者写法不同的话不一定要返回1 */ 8.//第二个就是记忆化(在此前可能不同题目还能有一些剪枝)

9.if(!limit &&!lead && dp[pos][state]!=-1)return dp[pos][state];10./*常规写法都是在没有限制的条件记忆化,这里与下面记录状态是对应,具体为什么是有条件的记忆化后面会讲*/

11.int up=limit?a[pos]:9;//根据limit判断枚举的上界up;这个的例子前面用213讲过了

12.ll ans=0;13.//开始计数

14.for(int i=0;i<=up;i++)//枚举,然后把不同情况的个数加到ans就可以了

15.{

16.if()...17.else if()...18.ans+=dfs(pos-1,/*状态转移*/,lead && i==0,limit && i==a[pos])//最后两个变量传参都是这样写的

19./*这里还算比较灵活,不过做几个题就觉得这里也是套路了

20.大概就是说,我当前数位枚举的数是i,然后根据题目的约束条件分类讨论

21.去计算不同情况下的个数,还有要根据state变量来保证i的合法性,比如题目

22.要求数位上不能有62连续出现,那么就是state就是要保存前一位pre,然后分类,23.前一位如果是6那么这意味就不能是2,这里一定要保存枚举的这个数是合法*/

24.}

25.//计算完,记录状态

26.if(!limit &&!lead)dp[pos][state]=ans;

27./*这里对应上面的记忆化,在一定条件下时记录,保证一致性,当然如果约束条件不需要考虑lead,这里就是lead就完全不用考虑了*/

28.return ans;29.}

30.ll solve(ll x)31.{

32.int pos=0;

33.while(x)//把数位都分解出来

34.{

35.a[pos++]=x%10;//个人老是喜欢编号为[0,pos),看不惯的就按自己习惯来,反正注意数位边界就行

36.x/=10;37.}

38.return dfs(pos-1/*从最高位开始枚举*/,/*一系列状态 */,true,true);//刚开始最高位都是有限制并且有前导零的,显然比最高位还要高的一位视为0嘛

39.}

40.int main()41.{

42.ll le,ri;

43.while(~scanf(“%lld%lld”,&le,&ri))44.{

45.//初始化dp数组为-1,这里还有更加优美的优化,后面讲 46.printf(“%lldn”,solve(ri)-solve(le-1));47.} 48.}

注意:

那个if(!limit &&!lead &&dp[pos][state]!=-1)return dp[pos][state];limit 的数字必须要枚举,不能直接返回,每次都要算

虽然这会导致重复,但这可以解决状态冲突,而且重复计算的数字也很少 举例如下:

题目:不能出现连续的11(11、112、211都是不合法的)那么我们开始枚举:

要枚举3位数,已经枚举了两位01_,要枚举最后一位,此时状态为d[0][1] 即:在枚举个位,且前一位为1,那么显然得出d[0][1]=9 开始新的一轮枚举,枚举到11_,此时状态也是d[0][1] 因为已经有9这个值了,所以返回了,但很明显答案是0,是错的 当然可以多开一维防止状态冲突

可以看看数位DP模板题: HDU 2089 不要62 数位DP.二,递推方法

思路来自:初探数位dp

状态定义:d[i][j] 有i位数字,且第一位为j,在 0~j-1 + 000....999的符合题意的个数,如 d[4][3] 就是在 3000~3999 的符合题意的个数

还要个数组a[i]保存第i位的数字,如213,a[1]=3,注意是从右往左数(下面是从1开始数起了)

这样状态定义的能更加方便,可以预处理,因为当一个数字的第一位比题目要求的第一位小后,后面的几位能000..~999..如4269,如果第一位枚举 3 _ _ _,那么后三位可以任取

模板如下:

1.for(int i=1;i<=7;i++)//枚举位数

2.{

3.for(int j=0;j<10;j++)//枚举第i位可能出现的数

4.{

5.for(int k=0;k<10;k++)//枚举第i-1位可能出现的数

6.{

7.if(j!=4&&!(j==6&&k==2))//符合题意的条件

8.dp[i][j] += dp[i-1][k];9.} 10.} 11.}

以HDU 2089,解释怎么算出答案(不含4,62的数字)

1.#include

2.#include 3.#include

4.#include

5.using namespace std;6.int d[10][10],digit[10];

7.//d[i][j] 表示有i位数字,且第一位是j的数字的 满足题意的数量

8.void init()9.{

10.d[0][0]=1;

11.for(int i=1;i<=7;i++)12.for(int j=0;j<=9;j++)13.for(int k=0;k<=9;k++)14.if(j!=4&&!(j==6&&k==2))15.d[i][j]+=d[i-1][k];16.}

17.int solve(int x)// [0,x)

18.{

19.int len=0;20.while(x){

21.digit[++len]=x%10;22.x/=10;23.}

24.digit[len+1]=0;25.int ans=0;

26.for(int i=len;i>=1;i--){

27.for(int j=0;j

28.if(j!=4&&!(j==2&&digit[i+1]==6))29.ans+=d[i][j];30.31.if(digit[i]==4||(digit[i+1]==6&&digit[i]==2))32.break;33.}

34.return ans;35.}

36.int main(int argc, char const *argv[])37.{

38.int n,m;39.init();

40.while(cin>>n>>m,n+m)41.cout<

42.return 0;43.}

假设一个数3229 得出

0000~0999 的个数 1000~1999 的个数 2000~2999 的个数 000~099 的个数 100~199 的个数 00~99 的个数 10~19 的个数 0~8 的个数 累加就是答案了

所以该区间是[0,n)是取不到的n的,注意计算的时候要加一个1

下面是一些题目:

HDU 2089 不要62和4 HDU 3555 含49的数

HDU 3652 含13且可以被13整除

codeforces 55d A 一个数字可以被它所有非零数整除的个数 POJ 3252 Round Numbers HDU 4734 F(x)HDU 3709 Balanced Number HYSBZ 1799 self 同类分布

URAL 1057 Amount of Degrees * HDU 4507 吉哥系列故事——恨7不成妻 *

总结:

可能要用到的数位DP的题目类型:

1~10^18,求某区间(很大),有特定要求的数字的个数 如求mod,求和,可以整除各位数,不出现某些数...框架:

int DFS(intpos,......)//DFS一位一位放数字,求出答案,函数的参数保存题目要求的状态

int solve(int n)//把n一位一位拆分,求出[1,n] 的符合要求的值

难点:定义好状态!

1.dp状态要找好,不要出现状态重叠现象,注意前导0有没有影响

10.算法与数据结构总结 篇十

算法与数据结构这一门课程,就是描述了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及数据的运算集合在计算机中的运用和体现。数据的逻辑结构就是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就包含了顺序存储、链式存储、索引存储和散列存储。在这学期当中,老师给我们主要讲了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最后数据的运算集合就是对于一批数据,数据的运算是定义在数据的逻辑结构之上的,而运算的具体实现依赖于数据的存储结构。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让我在去年C语言的基础上对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以前在学Matlab这一课程的时候,我们如果要实现两个数的加减乘除,或者一系列复杂的数据运算,就直接的调用函数就行,套用规则符号和运算格式,就能立马知道结果。在学习C语言这一课程时,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函数的调用的原理,利用子函数中包含的运算规则,从而实现函数的功能。现今学习了算法,让我更深层次的知道了通过顺序表、指针、递归,能让数据算法的实现更加的简洁,明了,更易于理解。摒弃了数据的冗杂性。

在本书第二章中,主要介绍了顺序表的实现以及运用。顺序表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个实型数组,和顺序表的表长,不论是在一个数据的倒置、插入、删除以及数据的排序过程中,都能将数据依次存入数组当中,利用数组下标之间的关系,就能实现数据的一系列操作了。在存储栈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映像就是“先进后出”,由于它特殊的存储特性,所以在括号的匹配,算术表达式中被大量应用。在存储队列之中,数据的删除和存储分别在表的两端进行操作,所以存储数据很方便。为节省队列浪费闲置空间的这一大缺点,所以引入了循环队列这一概念,很好用。

在第三章中,主要讲的是链式存储特性。它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选择连续或者不连续的存储空间都行。所以,不管是数据在插入或者删除一个数据时,会很方便,不会像顺序表那样,要移动数组中的诸多元素。所以链表利用指针能很方便的进行删除或者插入操作。而链式在栈和队列的基础上,也有了多方面的应用,所以在这些方面有了更多的应用。

第四章字符串中,基本的数组内部元素的排序和字符串的匹配大部分代码自己还是能够理解,能够看懂,如果真的要将所学的大量运用于实践的话,那就要多花些功夫和时间了。在对称矩阵的压缩,三角矩阵的压缩,稀疏矩阵在存储中能够合理的进行,能大大提高空间的开支。

在第五章递归当中,就是在函数的定义之中出现了自己本身的调用,称之为递归。而递归设计出来的程序,具有结构清晰,可读性强,便于理解等优点。但是由于递归在执行的过程中,伴随着函数自身的多次调用,因而执行效率较低。如果要在追求执行效率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非递归方式实现问题的算法程序。

在第六章数型结构当中,这是区别于线性结构的另一大类数据结构,它具有分支性和层次性。它是数据表示,信息组织和程序设计的基础和工具。在本章中,映像深刻的是树的存储结构。有双亲表示法,孩子表示法,以及孩子兄弟表示法。在表示怎样存储数据之后,接着要从数型结构中将数据读取出来,于是,有了树的遍历,在遍历当中,又分为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这三种遍历各有各的特点。

在第七章中,说到了树的扩展---二叉树。二叉树不同一般的树型结构的另一种重要的非线性结构,它是处理两种不同的数据结构,许多涉及树的算法采用二叉树表示和处理更加便捷和方便。其他的也是和一般的二叉树差不多。还多了一个树、森林和二叉树之间的转换。

第八章的围绕着图来展开,它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结构,在人工智能、网络工程、数学、并行计算和工业设计有着广泛的应用。图最重要的由一个非空的顶点集合和一个描述顶点之间的多对多关系的边集合组成的一种数据结构。图的存储室通过邻接矩阵老存储图的信息。而图的读取是通过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实现。生成最小生成树有Prim算法和Kruskal算法,相对于这两种算法,后一种算法要更加易于理解。

11.高三政治复习总结 篇十一

本届高三共有9名政治教师,我们本学年,通过集体教研认真学习和研究往届高三复习的经验与不足,借鉴外地学校的先进经验,摸索出了一条符合我校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高三复习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去年的做法总结如下,由于东西两校学生存在差异,其高考复习的做法也有所不同,现将东校复习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轮复习夯基础。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主要目的:牢固掌握考试范围内的每个考点,做到考点问题化、系统化、清晰化。

具体做法

读——细读教材

通过细读,在全面了解教材知识框架的同时,不遗漏个知识点。细读教材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存在某个知识点可能不考的想法。同时,细读要贯穿于复习过程的始终。

记——熟记知识点

在细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记忆知识点。记忆知识点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单元题(明白本单元要讲知识点的总体范围)→课题(进一步明确该课题下分几个框题来讲解,弄清框之间的内在联系)→框题(明确本框讲述的主要内容)→目题→具体知识点。

这样从整体上构建了一单元的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简单地说,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学生可以很便捷地从体系中提取所需的知识,可以有效的避免“想到什么答什么”的状况,从而提高答题准确率。

讲——点,线,面结合,构架知识网络

通过细读和记忆,学生对某个考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尚不准确,对知识的外延和内涵的理解也欠深刻,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出现偏差,因此,需要教师进行 1

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通过讲解,帮助学生在生活与社会问题的情镜中正确把握考点的具体要求,归纳考点。并根据往年高考经验,明确高考的考察方向。

查——以查促学,以查促进。老师光讲,学生光背,知识的落实得不到检验。必要的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默写,课下抽查,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夯实基础,避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练——精讲精练,活学活用。

我们分工合作,精心挑选往年的高考试题和统考模拟题,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让学生在做题中深化记忆和理解,在做题中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第二轮:提高应用能力。与第一阶段把基础知识作为重点的复习不同,二轮复习更加重视知识网络的梳理,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具体做法:梳理知识,深化联系。

如果说一轮复习更加强调重点中的两点,那么,二轮复习则是更加强调两点之中的重点;如果说一轮复习的做法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二轮复习的主要做法则是实际联系理论。通过对当年热点、重点和具有长效性意义问题的分析、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做好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工作,切实掌握主干知识和重难点知识,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比如在复习《经济生活》的时候,我们不仅局限于单元复习,还应该融会贯通进行知识的整合。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发现消费、生产、分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回答怎样实现分配公平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先把蛋糕做大(生产)和把蛋糕切好(分配)两个角度分析问题。在《政治生活》复习过程中我们把政府和中共放在一块复习,把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进行对比复习,提高了学生宏观把握知识的能力。

第二轮复习过程中还穿插相应的时政热点的分析和讲解,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复习《经济生活》是我们穿插了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等热点材料分析。

第三轮:规范、综合训练与查漏补缺。通过强化训练巩固提高,全面提升答题能力。具体做法

这一阶段其实又可分为前半段与后半段。前半段,侧重强化训练。教师可以通过精选各地模拟试卷、精挑各种经典试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规范答题,提高应试能力。后半段,侧重查漏补缺,不仅要查补教材知识,也要查补热点专题,还要查补不同题型的答题规范。做到准确审题,答题语言简洁,条理清晰,书写规范,重点突出,切中要点,准确使用政治术语

几点思路:

1、加强研究,提高课堂复习实效;

(1)研究课标;

(2)研究考点(研究常考点、必考点、新增点、盲考点、交汇点);

(3)研究考题:①研究题型示例中题目的难易度。《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难易度,通过做一遍题型示例亲身感受一下就知道了。考生在高考前认真做一遍题型示例,既可以提前感受高考也可以增强信心,同时也是消除高考恐惧的好方法。②研究题型示例中题目的呈现方式。从2010年《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内容看,题目的材料大都是社会化、生活化的,取材于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涉及国家层面的,也有涉及百姓生活的,这与“指导思想”中的“关注时代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是一致的。从形式看,有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有漫画和名言警句等,这些都需要考生认真研究,材料是如何切入的,辨析题中有没有背景材料,非选择题一般设置几小问,几个小问之间有没有关联等。③研究题型示例中的规范答案。考生要认真思考自己平时所组织的答案和题型示例中所给答案有什么不同,认真体会其答案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特点,并真切地感受参考答案中“简明扼要”、“辨析题”的“如何说明理由而不是仅作简单判断”,“非

选择题”的“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是怎样表现的,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4)研究考生(研究考生的生活、心理、习惯、弱点等);

(5)研究时政(尤其是党和政府重要文件),使教学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体现党和国家意志,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2、梳理教材基本知识点,加强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复习首先应通过唤醒对知识的回忆,巩固、加深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也就是先把书读“厚”。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科知识为体系,形成“提起一条线,带动一大片”的知识网络,即把书读“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理清每一个概念、原理或观点的表述内容,知道是什么;(2)弄清相关概念、原理之间前后左右的纵横联系;(3)搞清每一个考核要点在知识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其他知识点的内在联系;(4)理清知识网络的全貌,形成综合的知识板块。对基础知识点的复习首先要全面,而且要对照《考纲》逐一地找出它们在课本中的准确位置,尤其在一轮复习中,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猜押心理。要把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放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去准确理解和把握,注意知识的层次性,注意知识的主次,准确把握主干知识。教材是高考的依据、根本,学生必须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及术语。

3、加强能力培养:联系生活,强调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审题答题能力)。

如:《文化生活》103页综合探究:你参加过哪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你切身感受对上述观点进行说明。生活化体验:以后的 考试可能更多地出现结合学生切实体验的题目,假如学生应该参加的相关活动,而他有没有体验过,就让他回答不出来!知识复习与能力培养并举,考点分析与时事例证并重,不能“两张皮”,而是交融结合,溶为一体。全面把握考纲要求,处理好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关系。在细化复习的基

础上,可以进一步变换角度帮助学生串联知识,形成知识树。例如:《经济生活》可以再以国家、企业、个人为三条线梳理知识;《政治生活》可以以政府、党、公民、国际社会为线梳理知识;《文化生活》可以以文化的作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四条线梳理知识;《生活与哲学》可以以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为四条线梳理知识。

4、关注热点。

全方位(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体育等);多角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比如经济生活方面特别要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关注居民投资、继续关注外贸及人民币升值问题、关注企业行为、关注价格走势及投资、消费状况等。

5、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留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讲解宜少不宜多,重点讲规律、思路、方法、技巧、策略,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力求高质高效。杜绝“水过地皮湿”。教学不是复述教材,而是一个解决“是什么?有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何用?怎么用?”的过程。学生在二轮复习中主要任务是回顾归纳,反馈矫正,学会反思,构建网络,让学生在自己写、自己说、自己思、自己做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6、狠抓规范,向非知识因素要分数。

从以往的考试看,不少学生因为卷面潦草、格式混乱、布局不合理、书写不规范、答案罗嗦、思路混乱而失分。特别是使用答题纸后,更是暴露了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进一步强化。抓规范的要求是:一是注意教育学生答题思路要清晰,合乎逻辑,按题目的要求和限定作答,不要偏离了答题的方向;二是要正确使用政治专业术语答题,提高用词的科学性、规范性,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不能胡编乱造难以正确表达意思的词语;三是要梳理好答题要点,提高针对性和简洁性,突出关键词句。既可以表明对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又节约时间,利于阅卷者尽

快发现答案的采分点;四是注意书写认真,卷面整洁,布局合理,序号使用规范化等;五是要严格强调选做题的选做方法和答题要求,严格按序号答题,并在平常的练习中多使用答题纸。

12.算法分析复习总结 篇十二

关于人物:

加涅(美国心理学家)核心思想:“为学习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提出信息加工分析法;九段教学策略;学习的层次的分类;任务分析技术。

奥苏贝尔:提出包容(Subsumption)和同化(Assimilation)理论以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提出掌握学习。梅瑞尔:“目标—内容”二维模型

瑞格鲁斯:细化理论;

巴班斯基: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最优化教学理论。基本标准:效果与质量;时间。维果茨基:

肯普:ID1——“肯普模型”

皮亚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模式;认识结构论---认识是主体在转变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推动认识的发展。

杜威:实用主义大师,美国现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教育家。在教育理论方面,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学方法应根据“从做中学”的原理,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1900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

桑代克:心理学大师,1912年就已经设想过相当于现代的程序学习的控制学习过程的方法.桑代克的三条学习定律:准备率/重复率/效果率。猫笼实验 米勒:任务分析法

斯金纳:程序教学运动。教学技术第一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术。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布鲁纳: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认知发现说 赞可夫:发展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克拉夫基:范例教学理论。

第一章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论 2.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方法 3.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学习需求分析

4.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 5.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6.教学设计的环节:

 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 确定目标;  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

 选择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  建立评价标准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个层次:

基于“系统”的教学设计 如企业培训方案的开发 基于“产品”的教学设计 如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基于“过程”的教学设计 如信息化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变量:条件变量、方法变量、结果变量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它是预先确定的、通过教学可以达到的并且能够用现有技术手段测量的教学结果。

教学目标特点:客观性和主观性并存、动态性和稳定性并存、系统性、层次性和时限性。教学目标功能: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中介功能、测度功能。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布鲁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识记: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回忆;

(2)领会:指理解和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转化、解释、推断

(3)运用:将规则、方法、步骤、原理等运用到新环境中的能力;(4)分析:分解复杂问题并理解个部分关系的能力;

(5)综合:将所学知识、原理、事实等整合成新的知识整体的能力;

(6)评价:根据某项标准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2.加涅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言语信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等对事物的描述等的具体事实。

智力技能: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与知道“怎样”有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可以细分为若干 小类: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三类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过程的技能。布鲁姆目标分类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比较

1.相同点:均描述了学习结果,包含基本的心理过程(由简单事实学习向高智力水平的学习的累积发展过程)——教学要重视不同层次的目标!

2.不同点:布——用可观察到的学生行为术语表示,不偏重揭示教学内在机制,偏重于评价和测量,但是没有阐明知识和智慧技能是怎样习得的,对于指导教学和学习是有困难的;加——着重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的内在机制,每类目标伴随着特定的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条件和评价,对教与学具有实际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方法:

1、归类分析法.概念:是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需学习的知识点。

特点:分析有关学习信息不同类别的知识点,把所需学习的知识点划分为无难易层级关系的知识类别。

2、图解分析法.概念:是一种用直线形式揭示学习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方法

3、层级分析法.概念: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从属技能的内容分析方法

特点:A、一级级分析直到最具体为止 B、未掌握的和已掌握的明显,便于组织教学。

4、信息加工分析法.概念: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

出来的内容分析方法。两种操作方法:直线式方、分支式方法。

5、卡片分析法.概念:使用卡片,用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卡片把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归类加以摆放,便于利用分析。特点:直观、灵活、操作方便 6.解释结构模型法。

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ABCD模式,包括:对象、行为、条件、标准的表述。

对象——A(audience),教学对象,即学习者;

行为——B(behaviour),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能够做什么; 条件——C(condition),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标准——D(degree),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最低衡量依据。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1.对象的表述 2.行为的表述 3.条件的表述 4.标准的表述

5.内外结合的表述 内容编排的基本理论

1、加涅的直线式编排法:

2、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法:

3、奥苏贝尔的渐进分化与综合贯通编排法 教学目标分析与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体性;2.灵活性;3.层次性。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包括: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

1.认知发展特征分析 前运算阶段(2-7岁):知觉的集中倾向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缺乏抽象性。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教学系统设计中应将具体的事物或概念作为认识抽象事物的基础,引导学习者的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

态度

分为:

一、情感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二、认知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三、行为成分,包括你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学习动机

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分类:内部动机及外部动机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模型——ARCS 3 Keller(1987)开发和设计了ARCS模型,该模式认为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简称ARCS模型。

学习风格

Keefe(1979):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分类:环境类,情感类,社会类,生理类,心理类; 三种感知觉类型:视觉、听觉、动作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对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差异,得出学习者的一般特征:

– 更容易个性张扬

– 更容易结成学习团体,单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在消弱 – 扮演意识更强烈

– 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

– 学习风格更容易发挥和完善 – 目标多样化

– 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综合,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实现既定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知道下,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而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措施,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该包含以下五个因素:

(1)理论基础: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是为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而不是完全通用的。

(3)操作程序: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5)评价: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分类:宏观层次:基于“教”的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模式、基于“学”的模式。

中观层次:接受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做中学教学模式。

微观层次:根据对认识论、课程论、教学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从逻辑结构、历史结构、学科结构所进行的研究而得出的各种教学模式。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1.接受学习模式与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学生学习知识的形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学习过程的性质: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个体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性。而先行组织者对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非常重要。

先行组织者: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的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目的在于:解释、整合、联系—Anchors/Scaffolding/bracket.2.五环节教学模式

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3.九段教学策略

4.掌握教学模式

5.情景—陶冶教学策略

6.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我国当前流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1)组织上课。(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六步三段两分支”课堂教学过程模式 第一步: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第二步: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 第三步:呈现有组织的信息;

第四步:阐明新旧知识关系,促进理解; 第五步:对复习与记忆提供指导; 第六步:提供提取知识的线索;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有以下的几种: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分类: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教学策略

典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 发现学习模式     支架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 随即进入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

 自我反馈教学策略

 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

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

协作式教学策略包括: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

为帮助记住协作学习的五个要素,可将其缩写为: PIGS FACE  正互赖性(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个体职责(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 组进程(Group Processing) 社交技能(Social Skills) 面对面交互(Face to Face Interaction)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

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第五章 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 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  物理学习环境设计    情境(媒体)的设计 学习资源的设计 学习工具的设计

 策略的设计 学习媒体的分类

1.按媒体的表达手段分类: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

2.按媒体作用的感觉和信息的流向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式多媒体 3.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流动的相互性:单向媒体、双向媒体

4.按传递信息的范围:大规模教学使用、班级教学使用、个别化教学使用 5.按使用者自行控制的程度:完全可控、基本可控、基本不可控

教学媒体:是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

教学媒体的选择:

(1)根据学习者的特征

6(2)根据教学目标

(3)根据学习任务(4)根据客观条件

方法:问题表、矩阵式、算法式、流程图。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辩;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其他(包括突出、强化教学重点,突破、化解教学难点)。教学媒体使用的方式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学生讨论);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等; J.自定义。

认知工具

学习资源

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按学习资源的来源:设计的资源和可利用的资源;

按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硬件资源、软件资源;

按学习资源所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人力资源与非人力资源 认知工具:

第六章 教学系统设计结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教学功能、导向功能。分类:按基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自身评价 按功能: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评价。按分析方法:定性、定量评价。

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评价,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的投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

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在评价功能上,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在评价重心上,从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在评价的结果上,不只是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改进。

在评价内容上,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察。

在评价方法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平等、理解、互助,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评价的价值取向。

档案袋评价

学生档案袋评价:是指通过对档案袋的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档案袋的基本特征: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的,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其基本成分是学生某一领域的作品;档案袋内容的选择和提交是由师生共同决定的,但学生是主要的决策者;教师要对成长记录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但学生是所提交作品质量和价值的最终仲裁者,允许学生的反省和自我评定是最为重要的。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功能 描述进步的功能

展示学生成就的功能 评估学生的状况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类型有: 过程型档案袋 目标型档案袋 展示型档案袋 评估型档案袋

如何制定评价方案

 确定评价对象  明确评价目的

 确定要搜集的材料类型以及时间和次数  制订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 确定给档案袋评分的办法

 制订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五性”的编制原理:

教育性:能否体现教学大纲的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科学性: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的基础知识或先进水平技术性:看传递的教学信息是否达到了一个的技术质量 艺术性:看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较大的效益

教学系统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1.自评

2.专家评议 3.一对一评价 4.小组评议 5.实施实验

6.进行中的评价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材料。教学软件的基本特征  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 反映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 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 具有诊断评价,反馈强化功能

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软件

 课堂演示型: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

 素材资料型:各种电子字典、图形声音库。 自主学习型: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上一篇:10月28日的日记作文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霍州分队工作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