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形成和发展(共8篇)
1.商业银行的形成和发展 篇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班级:日语082姓名:高越学号:2008083007指导老师:吴艳玲
内容梗概:
在本节知识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三个问题:
1.邓小平理论的定义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正文:
一:邓小平理论的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据有关资料的解释,邓小平理论也有另外一种含义,就是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他们的说法不同,但是意思基本上是一样的。后边会给大家讲解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到底是什么关系。)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总结起来共有四点)
1.历史前提: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看。
国内:中国的经验教训来看,1957年后由于对国际和国内形势做出了过分的反映,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急于求成,急于过度导致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而文化大革命运动,又彻底地暴露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弊端。
国际:苏联模式中,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共有经济,政治上又政部分,政企部分。其实苏联和东欧的解体直接原因是政治上的动荡,而根本原因在于延误改革,严重脱离人民,丧失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2.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生了重大的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而时代主题的转变又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之一。
3.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
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思,必然进一步深入到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反思,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邓小平理论最大的成果就是改革开放。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了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4.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的,还有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么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所以说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程,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体现大会上的各种报告和讲话中的,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提出理论命题的阶段(1978年-1982年)
1978年,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
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构建理论轮廓的阶段(1982年-1987年)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叙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些观点就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3.形成理论体系的阶段(1987年-1992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992年-1997年)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郑重的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四: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
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 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并写入了党章,2004年又写入了宪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2.商业银行的形成和发展 篇二
小说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1. 酝酿萌芽时期。
我国古代小说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 其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神话和传说, 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等等。这一时期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 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2. 初具规模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写作小说几乎成为一种风气, 不仅作品的数量多, 而且内容丰富, 小说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一个突出成就, 是出现了志人小说。
3. 成熟时期。
唐传奇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 如《柳毅传书》和《莺莺传》。其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艺术上也较成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 继续发展时期。
宋元代的话本, 明代的拟话本的出现, 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 拟话本的内容、情节都更加丰富曲折, 描写也更加细腻, 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小说家的话本﹐有100多种话本篇目, 如《错斩崔宁》等。讲史家的话本不多。讲史的代表作是《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大宋宣和遗事》。《宣和遗事》和《五代史平话》只分卷而不分章回﹐但目录是分段标题﹐可以看作回目的起源。说经包括说参请﹑说诨经等﹐都没有话本流传, 只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它就是《西游记》的雏型。凌濛初同样认为小说当有补于世, 有裨风化, 他之所以编撰“二拍”, “意存劝戒, 不为风雅罪人, 闻之者足以为戒”。
5. 高峰时期。
明清章回体小说将古代小说逐渐推向了顶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等等, 《红楼梦》则代表了古代小说的顶峰。明清文学以小说为代表性文学样式, 小说又以章回体小说为高峰。明小说最负盛名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的小说最负盛名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系统而生动地描述了一百年间的重要史事和主要人物。《水浒传》是一部描述北宋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其内容是根据《宣和遗事》及有关话本、故事写成, 书中创造了108个农民男女英雄形象, 以梁山为根据地, 对黑暗腐朽的北宋王朝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描述官逼民反、歌颂农民起义的进步小说。《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 书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曾大闹天宫, 又保护唐僧历尽千山万水, 到“西天”取经。此书视野广阔, 想象丰富, 蔑视封建秩序, 歌颂反抗精神, 情节曲折, 语言生动, 是一部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通俗小说。《红楼梦》是一部杰出的长篇爱情小说, 实际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两位青年的爱情悲剧为线索, 描述了清朝前期的贵族、官僚或富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矛盾和斗争。书中对封建制度和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对于一些善良人们的不幸遭遇给予同情。《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著作, 代表了古代小说的顶峰。《儒林外史》是一部以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儒生为主的长篇小说。书中揭露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谴责了一些追逐功名利禄的儒生的种种丑态, 对于自食其力的人则给予同情。
3.商业银行的形成和发展 篇三
针对中国商业特许经营散小乱的现象以及相关纠纷案件猛增的态势,中国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吴国华9日表示,中国计划用五年时间形成一批标准化管理能力强、诚信经营的知名商业特许经营企业和品牌,并将启动特许经营企业成熟度评价。
吴国华在9日举行的第14届中国特许经营加盟大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国商业特许经营发展迅猛,但行业集中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规模经济不明显,散小乱的现象突出,部分企业发展加盟就走样变形。另外,目前中国特许人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商业特许经营纠纷案件近几年呈现直线式上升的态势,包括涉案特许人不具备相应的资质或未办理备案,或是特许经营活动不规范,虚假广告屡禁不止,合同欺诈行为时有发生。
他指出,商业特许经营立法的不健全是目前商业特许经营中很多问题的根源。作为主管部门,商务部将调查研究实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以对条例进行实时修订。同时,将加快推进特许经营标准制定,即分行业制定特许经营管理规范、合同示范、文本和评价标准。
他还表示,将尽快制定商业特许经营处罚规定,研究建立权责规范的司法体制,并建设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
他称,中国计划用五年时间实现主要特许经营品牌的加盟店数量、经营规模、规范水平有较大提高,并形成一批市场发展潜力大、标准化管理能力强、诚信经营的知名商业特许经营企业和品牌。
吴国华透露,今年起,特许经营服务促进工作被纳入20个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范围,通过中小企业服务力量和配套资金给予支持。
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特许联盟120强销售规模达37.3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增长了9.6%,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50万个。
◎中关村启动“苗圃计划” 帮创业企业“安家”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苗圃计划”正式启动,园区内35家楼盘成为该计划合作单位,将及时为正在选址的创业企业提供“打包”信息资源,帮这些企业“安家”。
据介绍,中关村示范区内写字楼空置面积较少,众多创业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公场所。为加大对创业的服务力度,帮助创业企业解决扩租选址难题,中关村启动“苗圃计划” ,扶持创业企业持续发展。
经中关村不动产商会审核筛选,“苗圃计划”第一批推出35家楼盘,总面积近64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雍和园和石景山园等园区。
笔者了解到,“苗圃计划”未来还将经过审核推出更多楼盘,符合产权清晰、入驻企业以中关村示范区科技企业未主、租赁价格不得高于同区域同品质写字、并按期提供如实的价格和企业入驻信息的中关村示范区写字楼都可以加入该计划。
纳入“苗圃计划”的楼盘将定期向中关村不动产商会报送楼盘空置面积、价格等信息,不动产商会将通过网站、手机报、微博等方式定期进行发布,方便创业企业开展选址工作。创业企业也可直接拨打电话82237603随时查询相关信息。
据悉,此次推出的“苗圃计划”将与现有的孵化体系形成有效衔接,促进创业企业实现快速发展,为示范区“金种子工程”输送更多优秀企业“苗子”。
中关村管委会也将有计划地引导“苗圃计划”写字楼根据功能定位和特点逐步向专业孵化器转变。中关村不动产商会将为纳入“苗圃计划”的写字楼配备联络员,建立为企业提供融资、政策咨询与辅导、商务代理等各类服务平台,将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社会组织和科技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输送到企业,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探索示范区为创业企业服务的新模式。
◎深度解析B2B市场的移动应用发展趋势前景
移动互联网在消费者市场从来不缺神话,前不久Instagram创下两年10亿美元的记录,Path估值也高达2.5亿,Twitter最开始也是一个移动短信推送应用。风险投资总希望在面向消费者的应用中找到互联网的下一个颠覆性企业,但是对创业新人来说,投身B2B市场更可能摸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获得VC的青睐。
消费者市场最大的问题在于失败率太高。每一个风光App背后,都有无数相似App的惨淡收场。消费者希望服务能便宜又实惠。要想通过消费者App赚钱,只能把用户基数做到足够大,然后通过广告或者App内的购买来赚取利润。VC只会投那些有希望做大规模的消费者应用。
相较而言,做B2B市场的CYE应用在一开始就有可靠的利润来源——企业客户。如果创业者有很强的执行力,走企业市场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也许做大之后的估值没有那么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B2B市场的企业能像Facebook一样估值达到1000亿美元。但是考虑到更高的成功概率,对创业者来讲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B2B市场还有很多机会。其中之一就是在已有的商业领域给出移动版的解决方案,比如在CRM上的移动解决方案就能狙击Salesforce在B2B市场的强劲势头。另外一个机会就是为新领域提供移动商用App,这一块才是真正有机会做大的领域,比如医药领域。健康护理产业作为一个完整的垂直行业,产值居美国各业之首,移动应用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
对创业者来说,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很酷很潮,能提供高额的潜在回报,但是更保险的选择,则是为企业用户提供移动服务。
说到底,在商业社会,创立公司更多的是去解决别的公司的问题。相较于消费者个人,公司更愿意找人帮他们解决问题,当然公司也更乐意为此买单,想想微软的正版软件在中国都是谁在用吧。
◎生产商渠道商和经销商逐渐向电商靠拢成趋势
时下电商界流行一句话,现在不电商,将来将无商可务。电商企业对电商市场充满了信心,而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加入电商阵列,虚拟的网络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结合的越来越紧密。在电子商务时代,生产商、渠道商、经销商都开始向电子商务靠拢,并且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模糊,合作、竞合、竞争的各种关系同时存在,电子商务正改变着生活。
过去中小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对渠道商与经销商依赖严重,但是在电子商务时代,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省钱、省时、省力的新渠道。在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阶段,有很多敢于冒险的生产商开始尝试通过电商渠道出售自有品牌产品,很多初期依赖淘宝起家的生产商依靠淘宝的平台做出了淘品牌。
这种模式不仅省去了原始的线下渠道,同时又省去了通过其他电商平台销售产品需要付出的费用。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热衷M2C的电商模式,这种模式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M2C模式从价格上对于消费者是有好处的,但是现在的购物理念一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价格层面,还有情感层面。
网上购物对物流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简单的M2C厂家直销的电商模式已经不能跟上电商市场的发展速度了。渠道商也需要展开电子化进程,中小型生产企业不可能在不同地区自建仓储配送,所以在电子商务时代中小企生产企业依旧离不开渠道商的帮助,只是对渠道商的依赖性降低了而已。
由于电子商务的出现,现在很多过去有着长期合作生产商与渠道商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而新发展起来了生产商开始绕过传统渠道商直接通过电商渠道销售产品。在电子商务时代,渠道商需要重新定位自己,为了应对电商渠道的冲击,传统渠道商需快速电子化转型。
电商时代,不仅传统的渠道商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连终端经销商的市场空间也受到了挤压。很多电商网站都成了大型经销商,同时很多人通过淘宝成为小型经销商,线下实体的经销商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
实体经销商与传统渠道商同坐一条船,传统渠道商转型的同时实体经销商也需要转型。在国外Drop shipping模式很流行,这种模式不久也会在国内流行起来。通俗上讲CYE,drop shipping 可理解为“直接代发货”或者“转运配送”,作为零售商,不必积压大量的商品库存,甚至使用的是零库存,而当有订单的时候,把订单转交相应的供货商或者厂家,由他们直接发货给零售商指定的客户。
电商市场发展再怎么成熟,实体经销商也不会消失,但是如果跟不上电子商务发展的步伐,很多实体终端经销商会遭遇更新换代的命运。如果说在电商时代,渠道商担负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等环节,那经销商就需要担负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等重任了。
◎妇女创业可获8万元免息贷款
“免息贷款让我重新看到创业的希望”
伦洲是北江中的一个岛,四面环水,出入靠渡轮。岛上,田野阡陌相通,绿地连绵不绝,确实是发展农业种养的好场所,骆幼梅的山羊养殖场就在这岛上的村落旁。“那是2005年,我随丈夫回伦洲岛乡下养山羊,从50只起步,一路发展至几百只。”但不幸的是,骆幼梅的丈夫3年前因病去世,治病花去了全部积蓄,还欠下七八万元的债务,让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屋漏偏遭连阴雨,去年8月,骆幼梅的山羊突然陆续死亡,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当地防疫站也查不出原因。“自己一边哭一边把死羊拖出去埋掉,这么多眼看就能出售的山羊一只只死去,太可惜了!当时自己都想死了。”骆幼梅感慨地说。
在绝望中,村干部告诉骆幼梅,清城区妇联现在正推行政府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听到这个消息后,骆幼梅马上行动,写申请,写创业打算、写汇报材料。今年初,骆幼梅就拿到了8万元妇女小额贷款,成为清城区第一个申请并获得这项贷款的妇女。她用这笔贷款,新建了一座养殖暖棚,增养了黑豚鼠100多只,兔子60多只。
骆幼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兔子繁殖快,一窝就生七八只小兔子,如今养殖场的兔子已有七八十只了,豚鼠也繁殖到百余只。“再有几个月,到了下半年,山羊、兔子、豚鼠都可以卖了。”骆幼梅表示,照此发展下去,贷款和债务都将很快还上,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我们农村妇女大多数是做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的,这些行业投资期长、见效慢、利润低,也有一定风险,而贷款利息也是一个沉重压力,甚至会影响创业信心,是小额担保贷款给了我们重新创业的机会……”提到对她意义非凡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骆幼梅感触很深。
贷款不得用于非农业生产性项目
据了解,清城区出台并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推动妇女创业就业。该政策的贷款对象为具有清城区户籍、年龄在18—50周岁、具有一定创业能力和创业愿望、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妇女: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或以上学历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的农村妇女、失地妇女;从事个体经营或合伙经营的城乡妇女。贷款不得用作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非农业生产性项目,不得转借他人使用。
4.商业银行的形成和发展 篇四
——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之十六 【作 者】金炳镐/汤金松/龚学增
【作者简介】金炳镐(1950-),男(朝鲜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北京 100081;汤金松(1973-),女(满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法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所,北京 100081;龚学增(1945-),男,中共中央党校社科部民族理论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理论、宗教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社科部,北京 100091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明确提出了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在红军长征时期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政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非常重视宗教工作。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在曲折中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党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政策有了新的发展。【摘 要 题】民族政策
【关 键 词】少数民族宗教政策/形成和发展/90年代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2)03-0021-04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认识和政策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有关宗教的初步的主张和政策。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案》提出:“只要是赚工钱的工人,不论信仰,都须加入工会。”[1]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正式提出宗教信仰问题,并把它与“种族”并提。这一文件规定隐含着宗教信仰自由之意。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决案》提出:“为工人们目前利益的奋斗,我们共产党人要随时与国民党、无政府党甚至于基督教合作。”[2]这是很重要的政策策略主张。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中,首次提到“教育与宗教绝对分离”,[3]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提出的很重要的宗教政策。而且这里提出“绝对”分离,强调了我党对这一主张的强烈性。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在“基督教、天主教传播势力所及之地,应特别鼓动农民反对教堂霸占田庄,反对教堂勾结地痞欺压良民”。[4] 1927年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破除迷信观念和反对神权。他说迷信观念的破除,“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5]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和影响范围主要在大城市和汉族地区,当时没有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情况和宗教问题,并提出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态度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联合各阶层革命力量,针对当时反帝、反军阀的斗争目标,对宗教和教会采取慎重态度。
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虽然提出为了工人的利益可以与基督教合作的主张,但是认为教会是用金钱来收买人民信仰的一种宗教组织,其性质是欺骗和压榨人民的。因此,在政治思想宣传上,坚持对基督教不做让步。“如果遇着教会明显的为恶(如霸占田庄、强买民房、包搅词讼等)的时候,我们便须鼓动公愤,群起反对,我们在此时努力参加。”[6]也就是,我党对基督教采取了既可以合作,但在原则问题上“不做让步”的策略。关于对教会学校的态度,采取“只能攻击教会教育,不必攻击教会学校,更决不能攻击整个的教会学校的学生。”[7]这里把教会、教会教育与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学生严格区别开来,表明了政策的严谨性和态度的慎重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宗教的态度处于不确定阶段,对宗教的政策处于初步提出阶段。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形成的重要时期,大体分两个阶段加以论述,即:中华苏维埃时期(1927.8-1934.10)和红军长征时期(1934.10-1937.7)。
1.中华苏维埃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1)政教完全分离,真正信教自由。
1930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规定:“对宗教问题是绝对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一切公民可以自由的信教,但一切宗教不能得到国家的任何保护及供给费用。”[8]
1930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计划大纲》中提出了“内蒙的民族政纲草案”的内容11条,其中第10条规定“政教完全分离,信教自由”。[9]这是我党根据1930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提出的有关宗教的规定,为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的对少数民族宗教的政策。而且根据当时内蒙古蒙古族信仰喇嘛教比较普遍的情况提出政教“完全”分离的问题。1931年11月7日、1934年1月,第一、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都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真正的信教自由为目的,绝对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一切宗教不能得到苏维埃国家的任何保护和供给费用,一切苏维埃公民有反宗教宣传之自由,帝国主义的教会只有在服从苏维埃法律才能许其存在。”[10]
(2)信教和不信教的工农民众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汉、满、蒙、回、藏、苗、黎和在中国的台湾、高丽、安南人等)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皆为苏维埃共和国的公民。为使工农劳动群众真正掌握着自己的政权,苏维埃选举法特规定:凡上述苏维公民在十六岁以上均享有苏维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接选派代表参加各级工农兵会议(苏维埃)的大会,讨论和决定一切国家的地方和政治事务。”[11] 我党提出对宗教职业者“应各依其成份分别待遇,不得一律取消选举权,或者一律不分土地。”[12]
(3)没收寺庙教会的土地归农民分配使用。
1930年5月,根据中共六大的“十大要求”制定的《中国苏维埃的十大政纲》第四条规定:“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庙宇、教会、祠堂占有的土地与反革命的富农的土地,分配给无地与地少的农民使用。”[13]
1930年8月14日,《中国共产党对目前时局的宣言》中提出中国革命的总要求29条,其中第16条规定“没收一切教堂、庙宇及各种公地”。[14] 中国共产党把上述的有关宗教团体土地的政策贯彻到民族地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成为我党对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的一部分。1930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工作计划大纲》中规定:“没收一切王公地主垦牧公司寺庙教会的土地归农民分配使用”,“没收王公寺庙的牲畜归牧民分配”[15]等。(4)帝国主义教会服从苏维埃法律才许存在。
在1931年11月和1934年1月的第一、二次苏维埃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明确指出,“一切宗教不能得到苏维埃国家的任何保护和供给费用。一切苏维埃公民有反宗教宣传之自由,帝国主义的教会只有在服从苏维埃法律才能许其存在。”[16]这一政策在1934年4月20日《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予以重申。
2.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宗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红军长征开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已提出的我党的宗教政策,结合当时各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的实际情况,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指示、决议和布告,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
(1)宗教与政治必须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政治。1935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康藏西番民众书》中提出:“宗教与政治必须分立”,又重申:“政教必须分立”,“喇嘛寺绝不能干涉政权机关”。[19]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政教分离的原则具体化为宗教与政治、政权分离,宗教不得干涉政治和政权机关,而且强调“必须”分离,“绝不能”干涉。这与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普遍性和宗教影响深重有关。(2)宗教信仰自由,当喇嘛听其自愿,不愿当喇嘛的准许还俗。
1935年6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康藏民众宣布:“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20]在红军长征经过四川时,进一步强调:“彝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信教自由,准许人民信奉菩萨,不愿当喇嘛的准许还俗!”[21]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政治部的宣传口号也指出,“回人信教自由”[22],“番人信教自由,念经、敬佛、当喇嘛听其自愿。”[23] 1936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对番民的策略路线的提纲》中提出了对于番民中几个实际问题的策略,其中关于宗教问题,我党和红军提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5.宗教问题:(1)保护喇嘛和喇嘛寺以及经书神像;(2)喇嘛寺土地不没收,可以出租;(3)信教自由,不得强迫信教,已当喇嘛的,有还俗的自由,并可分得土地;(4)政教分离,喇嘛寺不得干涉政府行政,但喇嘛个人有参加政权的权利;(5)在法律上,僧俗一律平等,喇嘛犯法一样依法处理;(6)改进喇嘛教;(7)宣传无神论(但不要伤害番民的宗教感情)。”[24]
从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文件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涵义逐渐全面、完善。
此外,我党还提出争取接近宗教上层人士、团结信教群众,保护清真寺及其财产,建立喇嘛改进会。
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具体、详细地分析了蒙、回、苗、瑶、黎等民族的宗教状况,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宗教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逐步深化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分别在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习惯、允许各派宗教存在、保护遵守人民政府法律的宗教信仰者以及保证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等方面予以强调,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既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也保护各派宗教信仰者正当的权益。
1938年5月20日,周恩来专程拜访了基督教人士吴耀宗,指出:“马列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并愿意和宗教界人士合作,共同抗日。”[25]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等等。确定“凡十八岁以上的公民,除犯罪者外不分阶级、男女、民族、信仰与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国家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并在政治上物质上保证之。”[26] 1939年4月4日,《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提出“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并扶助其文化的发展。”[27]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向第二届边区参议会报告与建议书》提到“在回民建立清真寺时,政府给予土地经费,各方面之帮助与便利”。[28] 上述文件规定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理论上尊重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而且在物质上还予以援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宗教的真诚态度。2.正确处理宗教土地政策
为了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用地的政策有了比红军长征时期更全面的规定。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决定的附件》规定:“宗教土地(基督教、佛教、回教、道教及其他教派的土地),均不变动。”[29] 3.加强对少数民族宗教职业者的文化教育,团结宗教上层人士
1940年4月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1940年7月的《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提出这一主张。[30] 4.保护正当的宗教活动及宗教活动场所
1940年2月的《抗战建国中的回回民族问题》和1941年4月的《回回民族问题》以及1941年11月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向第二届边区参议会报告与建议书》中,对此作了具体规定。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较全面地论述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且在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第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适用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而不只是“工农劳苦民众”。第二,强调了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宗教或那种宗教的都有自由,并且提出外国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从事宗教活动。第三,强调宗教信仰自由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民主权利之一,必须作为一个原则予以坚持和贯彻。[31]
四、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贯彻执行既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除了更加系统地分析少数民族的宗教状况外,对于宗教政策的规定也进一步完备了。
中国共产党结合这一时期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对少数民族制定了更加具体的宗教政策、措施,涉及到保护宗教职业者、保护合法宗教活动及宗教场所、宗教寺院土地处置等方面。1.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团结信教群众 194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回民工作指示》中提到:“回民民族他的特质是在宗教形式下保存起来的。”“对于宗教和生活习惯是尊重的,……不要在这些地方刺激群众的民族和宗教的感情。”[32]“对汉民干部应消除其大汉族主义,歧视回民和讥笑其生活习惯,避免对其宗教正面批评。”[33]
除了对回族的宗教政策,中国共产党针对东蒙地区的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制定了相应的宗教政策。1947年4月27日,内蒙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中规定:“内蒙古自治区域内蒙汉回等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互相尊重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字。”[34]还明确规定:“实际信教自由与政教分立,保护庙宇,提倡喇嘛自愿投资经营农工商业与各种合作事业,奖励喇嘛自愿入学与参加劳动、行医、识字。”[35]除一般意义上的对蒙古民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外,在保障喇嘛人权、财权方面,在提倡喇嘛自愿投资方面,在奖励喇嘛自愿学习、工作方面都作了规定。2.保护合法宗教活动和宗教场所
1947年9月,在《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回民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不得侵犯各地清真寺,军队不许住清真寺,汉人不得利用清真寺集会。”[36]“保护清真寺、拱北及回民一切文物古迹。”[37]
在解放西北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尊重回民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对保护清真寺和拱北、回教经典、礼拜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产生了良好的作用。1949年5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制定的《回回工作简要手册》,就对这些方面作了最完善的规定,在回民居住区的宗教工作中起了重要的参考、指导作用。3.妥善处理宗教土地
1946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关于土地改革的指示》中,明确规定:“凡祠堂、庙宇、天主教、基督教的土地,应根据当地情况,农民公意及族人意见妥为处理。如农民要求分配时,除留下一些地作为祭祀、传教和居留人维持生活外,其余一律分配。凡清真寺的土地应以回民公意解决之。”[38]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五十三条就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39]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乃至于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的总结和概括。
五、新中国建立初期宗教政策的制定及实践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宗教政策
1950年10月1日,周恩来在庆祝建国一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群众性的风俗习惯,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坚持不干涉的原则”。同年12月2日,政务院发布通令: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三大节日(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食用的牛羊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1951年5月23日,在《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的协议》中规定,对西藏现行的政治制度不予变更;对**喇嘛和**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和职权,应予维持。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重申“共产党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信这种教的或信别种教的,一律加以保护,尊重其宗教信仰,今天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将来也仍然采取保护政策”。总之,新中国一成立,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就明确宣布了充分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的政策,这不仅表现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言论之中,而且载入有关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文献之中。2.新中国建立初期宗教的工作实践
为了贯彻实施新中国的宗教政策,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在各族群众,特别是信教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宣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深他们对宗教政策的了解,消除反动势力散布的“共产党是消灭宗教的”谣言。第二,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政策,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设立宗教事务工作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宗教工作,团结广大信教群众,1952年和1953年,由伊斯兰教界和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相继建立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和中国佛教协会,在这些宗教团体的协助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得到贯彻。第三,制定了一切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的慎重稳进的工作方针。如果在宗教问题上急躁冒进,就会严重影响民族关系,甚至会引发事端,造成严重后果。这在新解放的地区,尤须特别注意。
第四,加强领导,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这一时期,由于处理新社会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问题缺乏经验,在一些地区的宗教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急躁情绪,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尊重不够。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慎重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指示,指出关于各地少数民族内部的社会改革,特别是有关少数民族的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改革,必须从缓提出,不经中央批准,各地党委不得作出并发布有关这方面改革的口号并进行宣传。同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乌兰夫、刘格平同志对处理新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正确意见,指出少数民族的宗教问题,是一个历史性、民族性的群众思想信仰问题,它与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态度应该十分审慎,切忌急躁,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信教自由政策。在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觉悟未提高前,不要轻言改革。少数民族中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有了初步的觉悟以后,往往产生一种盲目的反宗教情绪,必须加以教育和制止,绝不要把他们的这种情绪当作少数民族广大群众觉悟的表现。1951年11月,针对西北地区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偏差,中共中央指示,对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回族地区内的属于藏族、蒙古族、土族的喇嘛寺庙,一律不予征收,亦不接受寺方献地,寺庙过重的租额及苛索等可用协调及调解方式酌情减免。并同意西北局提出的对于伊斯兰教清真寺及拱北、道堂土地的处理意见。3.新中国建立初期宗教工作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建国初期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实践是整个民族工作的组成部分。1953年6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制定,1954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过去几年内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的主要经验总结》,系统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几年来民族宗教工作的经验。
第一,首次提出关于宗教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等“五性”的重要思想。第二,突出强调在几乎是全民信教的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是整个民族问题不可分离的一个重要部分。尊重了少数民族的信仰,就能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反之,则会被动。第三,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必须长期地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第四,强调努力进行上层统战工作,争取、团结一切可以争取、团结的少数民族宗教上层人物。
第五,对少数民族共产党员信仰宗教的问题要采取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处理的态度。第六,进行系统的调查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的宗教政策的研究。
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少数民族宗教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1.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问题观点的新发展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面临中国宗教状况的新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宗教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关于宗教问题的观点。
(1)明确表明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还将长期存在。1957年8月4日,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方面的变化,不会像政治制度的改革那样发展。思想变化的过程是最慢的,信仰宗教的人,不仅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里有,就是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是就完全没有了?现在还不能说得那么死。当社会还没有发展到使宗教赖以存在的条件完全消失的时候,宗教是会存在的。
(2)在处理宗教问题时,汉族首先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1956年5月30日,周恩来在接见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伊斯兰教代表团时指出,汉族之中虽然也有很多人是信仰宗教的,但是由于汉族人口最多,而且不像有些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教,这样,汉族首先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其次是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提出宗教在教义上有某些积极作用,对民族关系可以起推动作用的观点(见周恩来1956年5月30日接见外宾时的谈话)。
(4)首次提出在宗教问题领域,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已经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4月4日,李维汉在全国第七次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中指出,现在,由于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除个别民族地区外,宗教矛盾的矛盾背景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个别地区外,宗教矛盾已经从既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又是敌对阶级的矛盾,转化为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的矛盾。2.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制度的重大改革
为了顺应少数民族的要求,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从1958年起,陆续开展了废除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中封建特权和封建剥削制度的工作。
1958年5月,杨静仁在中央八大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回族宗族问题的发言。指出要消除宗教封建剥削制度的残余和宗教特权,逐步使宗教在人民中真正成为个人的思想信仰问题,真正实现宗教信仰自由。为了进一步研究宗教制度的改革问题,中共中央统战部于1958年5月和9月,先后分别召开了回族伊斯兰教问题座谈会和藏传佛教问题座谈会。李维汉就伊斯兰教同回族发展的矛盾、民族与宗教应当分开、宗教制度的改革等问题,作了重要的讲话,做好了改革前的准备工作。在宗教制度改革中,有关地区从当地民族和宗教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法、步骤,改革的具体内容有所增减。宗教制度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也出过一些较为严重的偏差。到1960年,宗教制度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部完成。宗教制度的改革,使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在使自己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对民族、对国家、对宗教自身都是有利的。3.“左”倾错误的纠正及宗教理论的深化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的最初几年,对少数民族地区宗教问题的处理进一步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宗教问题理论上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完整地阐述了宗教“五性”论,以科学的语言表述了长期性、民族性、国际性、群众性和复杂性。这是在1958年12月至1959年1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汪锋同志《关于民族工作及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工作方面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讲话中论述的。第二,提出了无神论教育问题。1958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和中央民委党组《关于在回族党员中进行无神论教育》的报告指出:无神论教育,首先要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干部中进行。其次,为了巩固宗教制度改革取得的胜利,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向群众适当地进行无神论的教育是必要的。
第三,重申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第四,提出要辩证地认识宗教的前途。
总之,从建国到6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处理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尽管有过一些曲折,但总的来说还是正确的、稳妥的,成就是大的。可惜,这种局面未能正常健康地向前发展。1962年以后,随着全国性的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10年间,少数民族的宗族工作遭到彻底的破坏。
“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等诬蔑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是“保护落后”,蛮横禁止少数民族宗教职业者和信教群众的正当宗教活动,甚至把大批寺庙和宗教设施加以毁坏、关闭或改作他用,对于少数民族中宗教上层爱国人士,统统当作“牛鬼蛇神”予以打击,其中有些人被迫害而死。
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少数民族宗教政策的恢复、发展和完善
从1978年到1982年,宗教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同时,中国共产党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宗教问题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在1982年3月印发《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即19号文件)中,全面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特别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在全面贯彻19号文件的过程中,宗教活动逐步正常化。中共中央1982年19号文件,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它阐明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观点和政策走向成熟,集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改变了以前把宗教仅仅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第二,全面阐述了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长期存在的根源。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宗教信仰作为一部分人们的意识不会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后短期内彻底消除;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久的奋斗过程;某些严重的天灾人祸还会给人们带来种种困苦;一定范围的阶段斗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对于宗教的发展还将产生着一定影响。
第三,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宗教的状况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已经主要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处理好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宗教工作的主题。
第四,要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在宗教同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有不同的情况。有些少数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如伊斯兰教和喇嘛教,那里的宗教问题基本没有联系。因此,要善于具体地分析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的不同情况,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
第五,处理好宗教问题主要反对“左”的倾向,又要防止和克服放任自流的倾向。第六,明确了处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宗教问题及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的目标上来,并强调,任何背离这个基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并强调,任何背离这个基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当受到党和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根本改变了在极“左”年代单纯把促进宗教消亡,甚至消灭宗教作为处理宗教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错误观点。
第七,重申和充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完整地表述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涵义;强调保证信教自由的同时,也应当强调不信宗教的自由。绝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不允许强迫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入教;绝不允许恢复已被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和宗教压迫剥削制度;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人士是贯彻执行宗教政策的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合理安排宗教活动场所,是落实宗教政策、使宗教活动正常化的重要物质条件;充分发挥爱国宗教组织的作用,是落实宗教政策、使宗教活动正常化的重要组织保证;正确区分和处理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活动,以及不属于宗教范围内的迷信活动。
1982年以来,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进,处理宗教问题的实践也进一步深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又提出了关于宗教问题的一些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观点、新论断和1982年19号文件集中反映出的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创新观点一起,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
这些新观点、新论断主要是:
第一,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1990年12月5日李鹏总理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先提出来的。这标志着中共中央将宗教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第二,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信仰上互相尊重,是党和政府处理同宗教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原则。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在1991年1月30日邀请各宗教团体领导人到中南海做客时的讲话中提出来的,是关于同宗教界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思想的新发展。第三,明确提出要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这也是1990年12月5日李鹏总理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不违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而是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需要,是维护安定团结和各民族人民利益的需要。第四,以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论断,科学地表述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1991年,中央在一个文件中曾指出,要动员全党、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进一步重视、关心和做好宗教工作,使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993年11月7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论断。这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互关系的最科学的表述。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长期实践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的宗教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宗教理论。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和政策。这些将指导着中国宗教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宗教工作的实践进一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收稿日期〕2001-10-31 【参考文献】
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篇五
1929年 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
1930年 毛泽东 《反对本本主义》 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 毛泽东 《实践论》、《矛盾论》 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 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 实事求是路线的形成;
1941年 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 毛泽东 实事求是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初步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
20C50S后半期 毛泽东 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错误;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起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0年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首次作出了概括;
2000年 十三届四中全会 江泽民 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2002年 十六大 胡锦涛 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2012年 十八大习近平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形成时期:1921-1935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标志: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提出,成熟时期:1935-1945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继续发展时期: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922年 二大 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
1923年 三大 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并没有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1925年 四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1927年 八七会议 毛泽东 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
1927年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新中国成立前夕 系统论述例如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新民主主义的道路的探索:
1928年 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 毛泽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政权的思想;
1938年 毛泽东 《战争和战略的问题》 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阶段:
1949-1953年 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1954-1955下半年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1955-1956年底 发展高级社——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1981年 十一届六中全会 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的概念; 1987年 十三大
首次论述;
1997年 十五大
丰富了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80年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86年 邓小平再次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0年 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6.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篇六
答: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优势。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3、试述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1)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在于:
①它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开端;
②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③这一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为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
(2)其历史局限是:
①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以致出现“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严重错误,从而使探索走入歧途;
②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正确理论成果,也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
7.广东专业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篇七
1 广东专业镇产业集群的形成
2000年,《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印发,文件在分析了广东镇区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专业镇的概念和具体内涵。一般认为,这时广东专业镇的轮廓基本形成。从专业镇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以分析广东专业镇的形成。
1.1 发展乡镇企业:建立镇区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使广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转变农村经济生产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中,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广东农村工业的最先突破口。2008年,广东乡镇企业数达到39.09万个,同比增长2.57%;从业人员达到997.44万人,增长2.62%;增加值4 631.53亿元,增长16.66%,其中工业增加值4 043.59亿元,增长21.42%。
注:根据广东农村统计年鉴(2009年)整理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广东省镇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顺德、东莞、南海等城镇聚集中了一批较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形成了繁荣的专业性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并带动了运输、信息、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聚集中心和辐射中心。中山市古镇发展成为灯饰工业城镇,镇中心的十里长街,一个小镇竟有近千家灯饰制造厂及配套企业,数百家灯饰展厅首尾相连,一批批灯饰新款从这里走向全国。
1.2 发展民营经济:促进镇区产业集聚发展
改革开放的东风推动着广东民营经济的发展,“洗脚上田”的农民办起了个体和私人承包的企业,“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组成创业团队,实现产业报国的抱负,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据统计,2008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6 193家,长期从业人员119万人,技工贸总收入5 900亿元,工业总产值5 619亿元,工业增加值1 349亿元,净利润278亿元。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整体经济指标出现回落,但整体上广东民营经济比重逐渐上升。
注:数据根据《广东科技年鉴》(2005—2009年)整理
2008年,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体,企业数占83.9%;其中,注册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的民营科技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属有限责任公司类型的民科企业共有3 815家,虽然比2007年略有下降,但占民科企业总数的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达到62.1%;企业工业总产值31.5万亿元,占全部民科企业的56.0%;工业增加值749.03亿元,总收入3 386.56亿元,上缴税金132.10亿元,均列在各类企业的榜首。
注:数据根据《广东科技年鉴》(2009年)整理
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使镇区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变化,产业链延伸、产业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以小家电起家的顺德桂洲、容奇镇发展成为广东最大的电气机械制造业基地,这里集中了科龙、华宝、格兰仕、美的等大型家电企业。东莞清溪镇民营电脑信息企业年出口产值达3.5亿元,同时,生产电脑显示器、电脑主板、电脑机箱占全球销售量的20%,东莞各镇区的电脑整机的配套率高达95%。
1.3 实施星火计划: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星火计划是以建设一批以科技为先导的星火技术密集区和区域性支柱产业为抓手,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科技计划。广东实施星火计划是以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主要目标的。
一是以重大科技专项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广东在星火计划中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在内容的选取上,以解决粮食、蔬菜、食用菌、甘薯、水果加工关键共性技术和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为目标,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对科技资源的集聚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配置,逐渐形成在区域经济中具有支柱作用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特色产业。在项目组织上采取省、市、县集成配套方式,通过各区市先行启动示范。每个示范村镇围绕一个特色产业,上下紧密配合,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倾斜。
二是组建农科中心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广东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和推动了一大批创新型龙头企业的成长,成为区域性支柱产业的重要载体。
三是建立科技园区,壮大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到2008年,全省共建设了茶叶、水产、果品、畜牧、林产化工、都市农业、竹业、北运菜、南药、蚕业等10条省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其中广东粤西果品星火产业带、广东广西水产和林产化工星火产业带被认定为“十一五”期间的第一批国家星火产业带。星火产业带在提高农业产业集聚,完善产业布局;加强推广,促进产业辐射和带动;构建信息平台,促进产业信息交流与共享;创新发明机制,促进产业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产业起点较低,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实现特定产业聚集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的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民营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星火计划的实施,为镇区经济注入了活力,使镇区产业逐步趋向集中,形成了上下游产品链接和产业链的轮廓,建立了乡镇的工业体系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特色的格局。可以说,以专业镇为载体的广东产业集群形成,是政府与市场机制配合共同推动的结果。如图1所示。
2 广东推动专业镇产业集群发展的做法
2.1 抓专业镇发展促区域产业升级
2011年,广东省专业镇达320多个,覆盖了20%以上的建制镇,形成了机械、五金、纺织服装、家电、家具等优势特色产业以及电子信息、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全省专业镇GDP总量超过1.5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接近30%。全省专业镇中GDP超过20亿的专业镇超过130个,特色经济企业6万多家,带动直接就业500多万人。全省专业镇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 000多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3,成为发展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基地。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与发展促进会发布的《2010广东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对全省1 151个乡镇的综合发展力进行演算排名,镇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百强前十位基本都是专业镇。
2.2 建设研究开发平台打造创新链
到2011年,广东全省专业镇已建立研究开发平台196家,研发经费投入达2.1亿元,研究开发项目1 028项,对外技术服务企业达13 386家,使科技成果从创意的产生到商业化生产销售整个过程形成链状结构,大大提高知识、技术在整个过程中的流动、转化和增值效应。公共研发平台成为创新链的中心环节,通过知识创新活动将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产业工程中心、孵化器、信息网站等多种创新参与主体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与创新系统优化,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随着创新链不断延长,构成从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到市场化的一整套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安排的动态创新网络。
2.3 实施技术路线图完善技术链
技术链是基于实现产品某项功能的一系列技术所组成的链条,它包含多个相关的技术,而且若干子技术建立在共同的技术框架和技术协议下相互兼容,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实现各自的功能。
广东专业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和实施,运用这种战略集成规划方法,制定相关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把实现经济增长落实到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具体实践之中。通过市场需求分析→产业目标确定→技术壁垒分析→研发需求确定→路线图绘制→制定产业重大攻关计划这样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分析过程,选择市场导向为特征的发展路径。专业镇技术路线图的技术链,一是各种技术本身存在承接关系,相关技术之间形成了一种链接关系;二是产品之间存在上下游的链接关系,各种技术依据产品的链接关系形成了技术链,还呈现出多条技术分支相互渗透的现象。广东已经为相关23个重点专业镇编制了产业技术路线图。
2.4 探索产学研机制提高竞争力
专业镇产业集群科技创新需求旺盛,但科研资源相对不足,为突破镇域资源的限制,广东积极探索专业镇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全省65%以上的专业镇建立了特色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有60多所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200多个省级专业镇、产业集群区等进行对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活动的专业镇达80%以上。专业镇的产学研合作,一是编制和完善发展规划,将专业镇建设与“名镇名村”建设结合起来。到2010年,全省已有90%的专业镇制定了特色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二是采取“一镇一策”的产业转型升级改造策略,在纺织服装、家电、家具等领域对一批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突破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探索合作新机制。通过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引导更多的技术、人才、成果等创新资源向专业镇集聚。
3 广东专业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思路
广东专业镇的建设成绩很显著,但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现象,产业生态环境亟待改善,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3.1 从专业镇产业集群向区域集群发展
广东抓住“镇(区)政府”这一发展特色产业的关键着力点,实现专业镇发展的突破,在专业镇内部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从大而全、小而全转向专业化分工明确并相互街接的产业链,但在专业镇之间的相关产品如何相互衔接成为产品链或产业链?例如,顺德区的家具制造业产业链,它包含了伦教的木工机械、容桂的涂料、均安的小五金、龙江的家具制造和乐从的家具营销;佛山市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包括了南海西樵布料、盐步内衣、官窑玩具、平洲鞋业,禅城张槎针织、环城童装等;中山市的五金制品和家电产业链包括了小榄、古镇、东凤、南头四镇等。很显然,既要发挥镇区政府职能,同时鼓励地理位置邻近、产业类型相近的专业镇淡化行政区划意识,联合制定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减少或避免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实现产业对接和错位发展,形成上下游配套、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科学空间布局。地级市政府要做好组织、引导和协调工作,认真进行专业镇产业集群向区域集群发展的谋划和实施,形成新的区域竞争优势。
3.2 从制造业为主向第三产业发展
2010年,广东专业镇制造业产业增加值占60%以上, 在加快产业调整升级中,发挥专业镇主导产业集中、产品特色明显和经济规模较大的特点,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是社会经济的主要纽带,在产业集群中大力发展物流业,可以带动机械制造、商贸流通、包装等传统行业的升级。促进产业集群与物流业的互动,积极构建市场体系是重要一环。要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和物流市场,通过可共享的规模巨大的交易平台和销售网络,努力把它们建设成商品集散中心、流通加工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成为联结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结点。根据产业集群特点逐步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发展产业总部经济,培植和发展为制造业服务的工业设计、创意经济、品牌经营、商贸会展业、产业文化等,实现特色产业从中低端环节逐渐向高端环节过渡,增强产业的根植性。
3.3 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发展
广东专业镇以纺织、服装、家电、家具等传统产业为主,但“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面向千家万户、涉及国计民生的传统产业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要积极采用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引导各专业镇延伸传统支柱产业链,加强技术改造,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打造一批知名品牌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专业镇转型升级要引导专业镇产业向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物联网、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业态方向延伸。重视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紧跟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前沿,密切配合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专业镇围绕特色经济和产业定位,寻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点。推动专业镇与高新区联动协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服务和配套产品,形成全省较为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与生产体系。
3.4 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
创新是产业集群发展的灵魂,是市场竞争力所在。广东专业镇向创新集群发展,一是使各类创新资源在专业镇内集聚。鼓励专业镇骨干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围绕特色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分别建立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孵化器、科技开发和咨询机构、信息网站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吸引研究机构、大学、专业科技服务与中介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在专业镇内集聚。二是促进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在专业镇进行转化。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技术和产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重视专业镇特色产业技术标准工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针对专业镇产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不断产生和转移新的研发成果,并形成新技术产品与服务。
3.5 从粗犷式增长向可持续发展
鼓励专业镇企业对废水、废气、废渣等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生产、高附加值的项目,推进专业镇循环经济试点,培育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推进专业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建成生态文明、社会和谐、品位高雅的创新镇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对专业镇产业集聚度高的重点工业园区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储备,有条件的专业镇工业园区,可建设标准厂房,进行公开出让或出租,解决企业用地困难。高标准对城镇建设、环境、人文、政策体系等进行综合规划,选择一批专业镇开展城镇化技术集成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打造特色产业国际名镇,提高专业镇科学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粤.经济全球化:企业如何应对[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广东百科全书》编委会.广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3]梁荣,唐坤炎.90年代广东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J].探求,2000(3):9-11
[4]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科技年鉴[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周兵,冉启秀.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及类型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8):127-129
[6]王建优.产业聚集的特征、成因及类型[J].当代财经,2003(1):109-112
[7]李琳.创新集群、合作网络与地区竞争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5):99-103
[8]路平.广东专业镇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J].广东科技,2006(9):16-19
[9]MYTELKA L,FARINELLI F.Local clusters,innovation system and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R].Discussion Papers from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Institute for New Technologies,TheNetherlands,2000
[10]MCCANN P,ARITA T,GORDON I R.Industrial clusters,transac-tions costs and the institutional determinants of mne location behavior[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647-663
[11]GUERRIERI P,PIETROBELLI C.Industrial districts’evolutionand technological regimes:Italy and Taiwan[J].Technovation,2004(24):899-914
8.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篇八
一、宏观概述
自16世纪起,人类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从此时起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便随着近代工业生产和交换的不断发展,及近代殖民扩张活动的不断强化而逐步形成。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开创时期。
在这个时期,新航路的开辟消除了东西两半球的隔绝状态,西欧国家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迅速展开,世界市场的雏形显现。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仅在英、荷等极少数国家初步确立。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殖民活动只限于世界上一部分地区。所以在这个时期远未具备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条件。
(二)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超出西欧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意大利、德意志、俄国、日本等国以不同方式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国爆发了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改革或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资本主义固有的扩张性及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必然导致更多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它们不仅拥有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而且还拥有商品价廉物美的经济优势。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同时,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活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而使更多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为把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转化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西方殖民者不但破坏了当地旧的社会秩序,而且还按自己的意愿对当地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造,使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这样世界就在资本主义纽带下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尽管如此,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领土尚未瓜分完毕,此时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只是初步形成。
(三)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迅速形成的时期,也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普遍发生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垄断迅速发展起来,且最终在国民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二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化进入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垄断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深入进行使列强攫取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的欲望变得更为迫切,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倾向空前强化。因而在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条件下和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不仅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大力扩张,新兴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登上了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舞台,从而掀起了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领土几乎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在殖民扩张的同时,列强强化了在经济上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和控制。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输出已成为资本主义攫取超额利润的最重要手段。通过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而为金融资本统治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掠夺性的世界贸易关系进一步发展,使落后国家进一步沦为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密切了世界各大洲、各地区的联系,使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展到世界每个角落。所有这些汇合起来彻底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壁垒,瓦解了一切落后国家传统的自然经济,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至此,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和交换的体系也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宣告了资本主义绝对统治下的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整体发展的新趋势。整体世界的诞生,彻底打破了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着的孤立封闭以及政治、经济上的狭隘,体现了在以社会化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下各国居民相互交往日益扩大、开放的趋势,因而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之所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各地区和国家的宰割、奴役紧密相联的,这种联系的加强意味着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广大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控制。当然,这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现象。
二、考点解析
本专题涉及的考点内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他们通过新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贸易扩展。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自新航路开辟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二)早期殖民扩张与争夺
1概念:所谓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西、葡、荷、英、法等五个国家,其中大多数为封建国家。
2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伴随着种族奴役政策,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
3原因:之所以出现上述殖民掠夺的特点,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
4影响: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对西欧殖民国家来说,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为他们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亚非拉来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这些地区长期落后,但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世界市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商品,这是物质基础。
(2)新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为商品贸易提供了途径与便利条件,这是世界市场联结的纽带。
(3)工业革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了它们征服世界的能力。列强为了获得更多的原料和市场,加紧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形成了西方主宰世界贸易的格局,所以说殖民体系是这个时期世界市场的重要保障。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充分的物质条件。
(2)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讯工具的创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方便、快捷,更加畅通。
(3)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垄断组织形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商业银行的形成和发展】推荐阅读: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09-17
中国商业银行会计和审计的现状与未来10-07
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与发展07-31
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看法范文10-01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概述09-29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典型例题三06-14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高一政治教案09-21
试论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10-14
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