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部工作管理手册

2024-08-13

市场部工作管理手册(精选5篇)

1.市场部工作管理手册 篇一

一、不烫手的杯子7.5元/个、家用快速磨刀器2元/个、球形神奇压缩毛巾1.68元/个、新奇实用拖把头0.68元/个、奇趣会跑的闹钟36元/个……众多生活日用品批发信息汇集于《义乌市场进货完全手册生活日用品篇》。

二、会飞的闹钟、手机防丢器、不锈钢万闪火柴、灭火器电筒打火机、人民币微型鉴别仪 、七彩激光陀螺、蜘蛛侠 (会爬墙)、手持式炫光风扇笔、多功能救生电筒、 新奇电筒望远镜 、新自行车撑伞器……众多新奇特产品批发信息汇集于《义乌市场进货完全手册新奇特产品篇》。

三、在创业过程中,许多对废水提银、大蒜加工、鸡蛋是提取卵清素、米糠、玉米取植酸钙等生物化工技术非常感兴趣,但又担心学了这个技术厂家不回收,自己又找不到合适的销路。所以犹豫不决,致使痛失了创业致富的机会。为此,本创业扶助中心联系各家回收生物化工产品的回收厂家,精心编写了《热门生化产品回收厂家大全》,希望能给有志于靠生化产品创业的投资者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特效微型电子灭害器、奶香爆米花机、神奇捕兔机、水饺面条双用机、新型彩色棉花糖机、多功能加香机、氢气球机、多功能吊运机……众多小型致富机械进货信息详见《小型致富机械货源采购大全》。

以上资料每册100多页,图文并茂,信息容量超大,每册仅售100元,每人限购1册。

汇款地址:710100陕西省西安市199号信箱《大众商务》杂志社 (收)

请注明您的详细联系方式及所购资料名称。

2.党建工作管理手册 篇二

党建工作管理手册

目录总则

1.1 ********** 中心党组织概况

1.2 党建工作管理手册发布令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的范围

2.1 方针和目标

2.2 规划与计划

2.3 党建工作范围

2.3.1 决策

2.3.2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2.3.3 党组织和 党员 队伍建设

2.3.4 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

2.3.5 反腐倡廉建设工作

2.3.6 创新 与特色工作

2.4 文件

2.4.1 制度与流程

2.4.2 记录与报表工作职责

3.1 党委工作职责

3.2 党支部工作职责

3.4 党委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党建工作职责分配表分析评估与改进

5.1 分析

5.2 评估

5.3 改进

附录:术语和定义总则

1.1 ####********** 中心概况

**********中心(以下简称“调控中心”或“中心”)是####为优化管道运营管理体制、适应管道业务的快速发展,于 2006 年 5 月 8 日正式成立的长输油气管道调度控制中心,行政上列####天然气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单位管理。中心目前设调度处、自动化与通信处、技术处、安全处、综合处、计划财务处和廊坊备用调度控制中心 7 个部门。中心全面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调度运行的管线最多、管道运送的介质最全的长输油气管道调度控制中枢之一。

根据中油党组[2008] 21 号文件精神,调控中心已于 2008 年 2 月正式成立党委,着眼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逐步完善和健全党群系统的组织机构和职能部门,由综合处负责思想政治、宣传、工团和纪检监察工作,明确了兼职人员负责党群及纪检监察工作。中心党委下设调度处党支部、自动化与通信处党支部、技术处党支部、安全处与备用控制中心党支部、计划财务处党支部、综合处党支部 6 个党支部。现有党员 63 人,大专以上学历党员 61 人,占在岗党员的 97%。.2 党建工作管理手册发布令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心党建工作,探索党建工作新途径,使党建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建设国际一流的油气调控中心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决定建立党建工作管理体系。

本手册是党建工作管理体系中规定调控中心党建工作方针和目标、规划与计划、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工作制度与流程、记录与报表的规范性文件,是中心各级党组织、党委职能部门以及党务工作者从事党建工作的依据。现予以颁布,自 2008 年 4 月 1 日起生效实施,中心全体专、兼职党务工作者都要按照 《党建工作管理体系》 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执行。对执行中发现的有关问题应及时向中心党委反映,以便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高。

党委书记:

****年**月**日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的范围

2.1 方针和目标

2.1.1 党建工作方针

坚持“围绕中心、统筹兼顾、注重效率、以人为本”的方针。以确保####长输油气管道安全平稳调控运行为己任,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为管道调控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2.1.2 党建工作目标

深入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局处两级领导班子达到“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要求;深入开展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六个一”创建活动,80%以上的党支部达到创建目标;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使中心的党员素质与覆盖率达到集团公司基层建设的要求;不断探索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建设扎实开展;工会、共青团工作富有成效。通过努力,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广大党员的党性意识、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使调控中心形成和谐向上的局面。

2.2 规划与计划

各党支部要根据本手册规定的方针、目标以及上级党组织重点工作,在认真总结分析本支部党建工作的基础上,制订出相应的工作规划与计划。

中心党委每年对党建重点工作做出安排和部署,制定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措施。同时,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的要求,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领导班子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发展规划、职工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以及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等。

党支部每年要制订出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党员教育和管理、发展党员工作、职工队伍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等。

2.3 党建工作范围

2.3.1 决策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推动中心各项改革发展战略,积极承担和落实“三大责任”,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努力把职工改革发展的积极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

党委要按《党章》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参与中心重大问题的决策。参与中心重大问题决策的主要内容是:调控中心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运营方针、财务预算和决算,重要改革方案和重要管理制度的制定、修改,重要人事安排及内部机构的设置调整,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重大问题决策作出后,党委要动员全体党员,团结带领广大职工,推动决策的实施。

2.3.2 领导 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党委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按照《党章》的规定负责对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协调。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四好”领导班子建设的有关要求,抓好班子成员的理论和业务学习,落实学习考核机制,提高学习质量;落实民主集中制,形成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的工作机制;坚持领导人员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管理和监督,促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认真研究并落实领导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领导人员的业务素质。

党委将党管干部的原则与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确定用人标准,研究推荐人选,严格组织考察,完善评价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参与各级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工作。

党委认真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抓好党组织、纪检组织、以及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

2.3.3 党组织 和党员队伍 建设

党委按照“党的基层组织设置与行政设置同步考虑;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班子组成人员同步安排;党的工作机构与生产运营机构同步设立;党组织工作与生产运

营工作同步开展”的“四同步”原则,建立健全党的组织,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努力建设一支梯次合理、善于围绕调控中心生产运营开展党建工作的复合型党务工作队伍。

以基层党支部“六个一”创建活动为重点,以落实党支部各项制度为抓手,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党委通过加强对党支部工作的指导和检查,规范工作流程,创新活动载体,增强工作活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调控中心基层建设上水平。

结合调控中心实际,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围绕建设国际一流调控中心这一奋斗目标,努力提高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好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注意吸收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优秀职工特别是优秀青年职工入党。力争到 2010 年,中心党员比例达 60%以上。

2.3.4 宣传和 思 想政治工作

中心党委、各党支部要把培养忠诚石油、业务精湛、执行有力的职工队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持续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弘扬石油工业的优良传统,以人为本,把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积极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心党委、各党支部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认真落实**********中心《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为建设国际一流的油气调控中心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中心党委、各党支部要站在落实“三大责任”的高度,努力创建和谐。对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把矛盾化解在基层。2 .3 3 .5 5 指导工会与共青团工作

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对群众工作的领导。中心党委、各党支部要定期听取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以党的工作带动和推进工会、团的工作,充分发挥群众组织联系广大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要在党组织领导下,按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调控中心建设发展大局服务。

2.3.5 反腐倡廉建设工作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体制机制。落实监督措施,深入开展党规党纪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和管人、管财、管物等要害岗位人员廉洁自律工作,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健全反腐倡廉建责任制,坚持领导干部述职述廉、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谈话诫勉以及任前公示、任职和公务回避制度,不断完善内部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

2.3.6 创新与特色工作

各党支部要在上级党组织规定的范围内,紧密结合本部门特点,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油气调控中心的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党在我心中,业绩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探索以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评议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心特色的党建工作管理体系。

2.4 文件

2.4.1 制度与流程

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列出了中央、集团公司党组、直属机关党委和**********中心党委有关文件目录,制定和规范了党建工作制度,这些文件和制度是指导调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开展党建工作的政策依据,是办理各类业务的操作性文件。

工作流程是根据调控中心党建工作制度制定的,对主要业务流程进行了规范,是处理该类业务应遵循的程序和准则。

2.4.2 记录与报表

党建工作管理体系规范了各类工作记录、总结分析材料和报表。这些记录与报

表是党建具体工作和效果的反映,党务工作者应按要求及时、规范、准确填写、填报。工作职责

3.1 党委工作职责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31 号),党委的主要职责:

(1)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在调控中心的贯彻执行;(2)参与调控中心重大问题决策,支持领导班子依法行使职权,保证调控中心发展的正确方向;(3)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为调控中心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4)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建设和发展调控中心,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5)负责领导和组织开展调控中心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四有”职工队伍;(6)领导中心的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指导和支持其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7)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8)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

3.2 党支部 委员会工作职责

(1)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工作方针、目标和要求。

(2)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

(3)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和党员先锋岗活动,切实搞好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

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围绕本部门的中心任务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支持本部门行政领导行使职权。

(5)定期分析职工思想动态,及时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6)领导和支持本部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7)根据支部党员数量、分布等情况,健全党小组,并上报上一级党组织。

(8)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工作任务。

3.3 党小组工作职责

(1)组织党员学习,做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

(2)组织和监督党员执行党支部的决议,完成党支部布置的任务。

(3)定期召开党小组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组织和督促党员按时参加党的各种活动。

(4)协助党支部做好日常的党务工作。

(5)密切联系群众,协助党支部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3.4 党委职能部门工作职责

调控中心党委办公室、组织、宣传、纪检监察、工会、共青团等工作职能设在综合处,主要工作职责有:

(1)负责党委的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工作安排、工作总结、领导讲话、报告、汇报、交流等文字材料的起草、整理、编发。

(2)负责党委、上级党组织各类公文的处理;负责党委印信的管理与使用。

(3)负责党的有关会议的筹备工作。

(4)负责党委决定事项、重点工作、重要安排的督查督办。

(5)负责信访和稳定具体工作的办理;负责保密管理工作。

(6)负责与上级、兄弟单位党组织及地方党委的公务接洽、联络工作,并协调、落实有关事项。

(7)负责调控中心党的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党员发展和党内统计工作。

(8)协助上级党组织,做好调控中心党委班子及后备队伍建设的有关工作。

(9)负责调控中心党员代表会议中换届选举、报批工作;负责支部党员代表会议中换届选举的督办和审批。

(10)协助上级党组织做好党政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有关工作。

(11)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做好调控中心党群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和党群干部培养、选拔、考核、管理、监督、奖惩等有关工作,做好调控中心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负责人事档案管理。

(12)研究编制调控中心党群干部的培训计划、人才发展计划和队伍建设计划,并组织实施;参与因公出国人员的选拔,负责出国人员的政审。

(13)负责组织党员的评议、考核,先进党组织的评比表彰。

(14)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新闻宣传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和政治理论研究工作,对职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和思想教育。

(15)负责思想政治、工、团等工作的经验交流、理论研讨工作。

(16)负责企业文化建设。

(17)负责工会日常工作,抓好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

(18)负责团委日常工作。

(19)贯彻落实上级和调控中心党委关于加强反腐倡廉建和反腐倡廉的各项决定,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制定和完善调控中心相关管理制度。

(20)协助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对调控中心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以及落实反腐倡廉建责任制和配套制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考核和实施责任追究。

(21)协助上级纪检部门对违规违纪案件进行立案、调查及取证,提出处理意见,并协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2)负责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检举、控告和申诉工作,并对重要的群众来信来访、检举和控告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23)负责党风和廉洁从业宣传教育工作。

(24)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和调控中心党政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党建工作职责分配表

党建工作

职责分配

序号

工作内容

流程

中心党委

党支部委员会

党小组

综合处

党委会议

党政领导联席会议

党群系统联席会议

党委中心组学习

“三会一课” √

党支部 民主生活会

党政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发展党员工作

▲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

● ▲ ▲

▲ 10

党员责任区

党内选举 √

民主评议党员

党员组织关系接转 √

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

●反腐倡廉建责任制度

注:

●:主要职责;▲:部分职责; △:参与或相关; √:表示该项工作有流程

分析、评估与改进5.1 分析

为了促进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在调控中心的贯彻落实,提高党建工作管理水平,中心党委每年对体系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总结和分析,由综合处形成总结分析报告,报党委会审议。中心党委对各部门体系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形成评价意见,促进和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总结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八个方面:

(1)党组织是否充分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得到贯彻执行。在推动各项改革发展战略过程中是否做到“三个坚持”。

(2)党组织是否有效参与重大问题决策。重大问题决策作出后,党组织是否发动全体党员,团结带领广大职工,推动决策的实施。

(3)“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

(4)按照 “四同步”的原则建立健全党的组织、配备工作人员情况;基层党组织换届改选情况;党费收缴、使用情况。

(5)基层党支部“六个一”创建情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建设情况;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发展党员工作。

(6)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稳定工作。

(7)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8)结合本部门业务特点,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油气调控中心这个中心任务,开展了哪些创新与特色工作。

总结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要同时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5.2 评估

为了保证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中心党委根据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新要求、新举措,每两年对体系进行评估,组织对体系进行修订。

5.3 改进

5.3.1 综合处要根据总结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着力解决好党建工作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能适应基层工作要求的方面。

5.3.2 中心党委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以及调控中心生产运营和发展战略目标调整,根据评估结果,每两年对党建工作管理体系中的方针、目标、范围、职责、制度、流程、记录与报表进行修订和完善,回收旧版本,发布新版本。

5.3.3 中央和上级党组织新的文件、制度、术语和定义,要及时收入体系中。

5.3.4 通过持续的分析、评估和改进,促进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在调控中心有效运行,使中心党建工作管理不断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附录:

术语和定义

为便于理解本体系中对党建工作的相关描述,结合中心特点规范如下术语和定义:

1. 党建工作:企业党组织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党组织的规定和决议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所开展的工作,以及所组织的活动。其内容包括: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反腐倡廉建以及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2. 党建工作管理体系:建立党建工作方针和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在党建工作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的体系。

3. 党建工作管理手册:规定并描述党建工作管理体系要求的文件。

4. 党建工作方针:由中心党委书记正式发布的,与公司发展方针和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党建工作的总的宗旨和方向,是实施和改进调控中心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的推动力。

5. 组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在本体系中,特指调控中心各级党的组织。

6. 组织结构: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安排。

7. 文件:信息及其承载的媒体。

8. 记录:为完成党建工作(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

9.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以价值观为核心,整合、利用企业一切可能的有形和无形资源,推动企业持久成长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包括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

10.“ 三会一课” 制度:是指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

11.:

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五 大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13. 党的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4.:

四个服从: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15.: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6. 发展党员“ 十六字” 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17. 党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培养、选拔、使用和监督党员干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以及全体党员的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从而实现党对国家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种组织的统一领导。

18.:

党的思想建设: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19.:

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等任务。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民主集中制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

20.:

党的作风建设: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21. 党的制度建设:把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工作中和党内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形成党的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并

狠抓贯彻落实。其作用在于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领导行为,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22. 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23.“:

六个一”党支部:选配一个好书记、建设一个好班子、带出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构建一个好机制、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24.“ 四好班子 ”: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领导班子。

3.电力应急管理工作手册 篇三

(国办函[2006]32号)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编发[2005]3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安监总应急[2007]34号)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的函的通知(电监安全[2005]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电监安全[2006]29号)12 关于深入推进电力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

(电监安全[2007]11号)13 关于加强电力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

(办安全[2007]1号)14 印发《关于加强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监督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电监安全[2008]43号)关于印发《电力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导则(试行)》等文件的通知

管理保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加强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

(三)编制并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编制并尽快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科学指导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导下,编制本地区和本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等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要与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相衔接,合理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统筹规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健全应急管理法律法规。要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法律体系。抓紧做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准备工作和公布后的贯彻实施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抓紧做好有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修订草案的起草工作,以及有关规章、标准的修订工作。各地区要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五)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管理。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编制修订本地区、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预案,并加强对预案编制工作的领导和督促检查。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处置程序。尽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工作。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狠抓预案落实工作,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

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向国务院报告,并向有关地方、部门和应急管理机构通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明确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对迟报、漏报甚至瞒报、谎报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在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信息报告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信息报告渠道。建设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建立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息、电话、宣传车等各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十)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并加强培训资质管理。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强化培训考核,对未按要求开展安全培训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整改,达不到考核要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一律不准上岗。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四、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

(十一)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要统筹规划建设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辅助决策、调度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应急平台。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络,规范技术标准,充分整合利用现有专业系统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积极推进紧急信息接报平台整合,建立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的工作机制。

(十二)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要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社区或村级组织负责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加强基层应急投入,结合实际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社区要针对群众生活

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依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灾后恢复重建要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坚持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加快实施。健全社会捐助和对口支援等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重大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十六)加强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制度,研究制订客观、科学的评估方法。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件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做出评估,并对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完善分类分级标准,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突发公共事件的统计信息实行月度、季度和报告制度。要研究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统计系统快速应急机制,及时调查掌握突发公共事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并预测发展趋势。

五、制定和完善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

(十七)加大对应急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对规划布局内的重大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地方、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研究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资源依

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资金、物资捐赠和技术支持。积极开展基层公共安全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应急管理工作先进典型,表彰奖励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局面。

(二十二)大力宣传普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宣传各类应急预案,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逐步推广应急识别系统。尽快把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纳入学校教学内容,编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适应全日制各级各类教育需要的公共安全教育读本,安排相应的课程或课时。要在各种招考和资格认证考试中逐步增加公共安全内容。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新闻媒体应无偿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并支持社会各界发挥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作用。

(二十三)做好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和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核实、审查和管理,为积极稳妥地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及时准确、主动引导的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信息发布、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信息发布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新闻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宣传纪律,不断提高新闻报道水平,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十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参与有关国际组织并积极发挥作用,共同应对各类跨国或世界性突发公共事件。大力宣传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应急管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和成功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应急救援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的良好形象。密切跟踪研究国际应急管理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参与公共安全领域重大国际项目研究与合作,学习、借鉴有关国家在灾害预防、紧急处置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促进我国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电力内发与外供、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的关系,合理布局电源,科学规划电网。

(二)电力规划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低温雨雪冰冻、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建设电力工程,要充分论证、慎重决策。要根据电力资源和需求的分布情况,优化电源电网结构布局,合理确定输电范围,实施电网分层分区运行和无功就近平衡。要科学规划发电装机规模,适度配置备用容量,坚持电网、电源协调发展。

(三)电源建设要与区域电力需求相适应,分散布局,就近供电,分级接入电网。鼓励以清洁高效为前提,因地制宜、有序开发建设小型水力、风力、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电站,适当加强分布式电站规划建设,提高就地供电能力。结合西部地区水电开发和负荷增长,积极推进“西电东送”,根据煤炭、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实施煤电外送。进一步优化火电、水电、核电等电源构成比例,加快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建设,缓解煤炭生产和运输压力。

(四)受端电网和重要负荷中心要多通道、多方向输入电力,合理控制单一通道送电容量,要建设一定容量的支撑电源,形成内发外供、布局合理的电源格局。重要负荷中心电网要适当规划配置应对大面积停电的应急保安电源,具备特殊情况下“孤网运行”和“黑启动”能力。充分发挥热电联产机组对受端电网的支撑作用,鼓励在热负荷条件好的地区建设背压型机组或大型燃煤抽凝式热电联产机组,严禁建设凝汽式小火电机组。

(五)电力设施选址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区和设施维护困难地区。电网输电线路要尽可能避免跨越大江大河、湖泊、海域和重要运输通道,确实无法避开的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同一方向的重要输电通道要尽可能分散走廊,减少同一自然灾害易发区内重要输电通道的数量。

(六)加强区域、省内主干网架和重要输电通道建设,提高相互支援能力。位于覆冰灾害较重地区的输电线路,要具备在覆冰期大负荷送电的能力。位于洪水灾害易发地区的输电线路,要对杆塔基础采取防护加固措施。必须穿越地震带等地质环境不安全地区的输电线路,要对杆塔及其基础采取抗震防护措施。

(七)加强电力规划管理,促进输电网与配电网协调发展。国家电力主管部

和新型导地线、绝缘材料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进一步优化杆塔、金具等电网设施设计,合理匹配元器件强度,提高电网设施防强风、防冰冻、抗震减振等抗灾能力。

(十五)鼓励研究和推广输电设施在线监测、实时预警、故障测距和应急保护等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破冰、融冰等除冰技术和专用工具,推广应用杆塔高效抢修技术和工具,提高电网设施的安全监测和应急抢修能力。

三、完善电力应急体系,做好灾害防范应对

(十六)按照统一指挥、分工负责、预防为主、保证重点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电力监管机构监管、企业为主、用户积极配合的电力应急预警系统和电力抗灾体系,做好灾害防范、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十七)国家电力监管机构是全国电力安全的监管机构,负责组织开展电力系统应急、灾害事故调查处理、信息发布等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电力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协调指挥各有关部门、电力企业及相关单位,制订防灾预案,开展抢险救灾。电力企业是电力系统抢险救灾的责任主体,负责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十八)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订完善本地区防灾预案,研究确定当地重要用户范围和应对自然灾害的供电序位。要压缩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用电,优先保证医院、矿山、学校、广播电视、通信、铁路、交通枢纽、供水供气供热、金融机构等重要用户和居民生活电力供应。

(十九)电力企业要根据本地区灾害特点,建立健全电力抗灾预警系统,形成与气象、防汛、地质灾害预防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要充分发挥电力设计、施工队伍在电力应急抢险中的作用,加强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和应急抢险能力建设。

(二十)电网企业要针对灾害可能造成的电网大面积停电、电网解列、“孤网运行”等情况,制订和完善电网“黑启动”等应急处置预案。在灾害性天气多发季节,电网应急保安电源要做好应急启动和“孤网运行”的准备。

(二十一)发电企业在灾害性天气多发季节和法定长假到来之前,要提前做

(二十九)各地区、各部门要打破区域、行业等限制,对受灾地区无条件实施紧急救助和支援,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电力供应。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安全监管总局等部门关于

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7]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安全监管总局、国资委、财政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环保总局《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关于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安全监管总局 国资委 财政部 公安部

民政部 卫生部 环保总局

企业应急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安全生产事故和可能给企业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种外部突发公共事件,以及企业可能给社会带来损害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应急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近年来,我国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总体上看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安全生产事故频发,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也给企业安全造成多方面影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企业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

(一)各级各类生产经营企业在2007年底前全面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五)加强企业预案管理。建立企业预案的评估管理、动态管理和备案管理制度。各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备案管理单位要加强对预案内容的审查,实现预案之间的有机衔接。

(六)开展多种形式的预案演练。各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工作。高危行业企业要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预案演练。要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企业预案演练的指导,并组织高危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四、加强企业应急队伍和基地建设

(七)加强企业专兼职队伍和职工队伍建设。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队伍体系。大中型高危行业企业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并与有关专业应急队伍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其他企业应根据需要指定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对已经建有专兼职消防队的企业,其应急救援队伍应当依托已有的专兼职消防队组建。涉及高危行业的中央企业都要建立起现代化、专业化、高技术水准的救援队伍。各企业要切实抓好应急队伍的训练和管理,加强对职工应急知识、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安全生产关键责任岗位的职工,不仅要熟练掌握生产操作技术,更要掌握安全操作规范和安全生产事件的处置方法,增强自救互救和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签订救援协议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要定期协助协议企业排查事故隐患,熟悉救援环境,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协议企业应予以积极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专家对企业应急预案编制、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工作的指导作用,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

(八)加强企业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大型矿山、石化、民航、铁路、水上运输、核工业企业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建设专业特色突出、布局配置合理的应急救援基地,并在做好本企业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参与社会

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按照现有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监督指导有关企业预防和应对其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出资人职责,负责督促监管企业落实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把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对监管企业应急预案的制订和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指导、协调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不同行业的企业、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特点,加强对企业应急管理的分类指导。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应急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十二)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企业应急能力建设是企业安全生产和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各企业要加大对应急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使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做到应急管理与企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要切实加大对应急物资的投入,制订应急物资保障方案,重点加强防护用品、救援装备、救援器材的物资储备,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改善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针对企业应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强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配备必要的设备,逐步实现与有关部门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高危行业企业要安排应急专项资金,用于隐患排查整改、危险源监控、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设备购置、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等工作。

(十三)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政府应急准备金制度,对处置企业突发公共事件等给予必要支持。进一步落实企业强制性提取安全费用、交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提高事故伤亡赔偿标准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征用补偿政策,完善对企业物资合理征用的补偿办法。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技术和产品,扶持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完善企业应急队伍有偿服务机制,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参与社会救援的经费支出予以相应补偿,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社会救援。充分发挥保险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处置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高危行业企业的

害,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空难等生产安全事故,恐怖袭击、群众遇险等社会安全事件的抢险救援任务,同时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灾害、矿山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水上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各地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特点和需要,制订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细化队伍职责,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加强与专业队伍互动演练,提高队伍综合应急能力。

(二)深入推进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街道、乡镇要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保安员、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有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和经验人员的作用,在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生产安全事故、环境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方面发挥就近优势,在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下开展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人员转移安置、维护社会秩序,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协助有关方面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等工作。同时发挥信息员作用,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及时报告,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加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严明组织纪律,经常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应急保障能力。

三、完善基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各地要在全面加强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基层防汛抗旱队伍组建工作。水旱灾害常发地区和重点流域的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农技人员、村民和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县、乡级防汛抗旱队伍。防汛抗旱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的村委会,要组织本村村民和属地相关单位人员参加,组建村防汛抗旱队伍。基层防汛抗旱队伍要在当地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有关培训和演练工作,做好汛期巡堤查险和险情处置,做到有旱抗旱,有汛防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合理储备防汛抗旱物资,建立高效便捷的物资、装备调用机制。

业单位懂技术和有救援经验的职工,分别组建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承担相关领域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救援任务。重要基础设施运营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要充分发挥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人员在应急抢险中的作用,配备应急抢修的必要机具、运输车辆和抢险救灾物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安全防护、应急抢修和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六)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和特点,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卫生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治和现场处置设备,承担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其他突发事件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及卫生学处理,以及相应的培训、演练任务。城市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县级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把帮助组建基层应急队伍作为对口支援重要内容。卫生应急队伍的装备配备、培训、演练和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费用由地方政府给予支持。

(七)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县级人民政府建立由当地兽医、卫生、公安、工商、质检和林业行政管理人员,动物防疫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人员,有关专家等组成的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具体承担家禽和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控制和扑灭任务。要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同时加强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及疫苗、药品、试剂和防护用品等物资储备,提高队伍应急能力。

四、完善基层应急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和保障制度

(一)进一步明确组织领导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县级人民政府要对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行规划,确定各街道、乡镇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数量和规模。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支持政策的研究并加强指导,加强对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督促检查。公安、国土资源、交通、水利、林业、气象、安全监管、环境、电力、通信、建设、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要明确推进本行业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指导推进基层应急队伍组建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八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

国办函[2004]33号

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给你们,以供你们在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时参照。

附件:关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说明

国务院办公厅

二〇〇四年四月六日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1.总则

1.1目的 1.2工作原则

要求明确具体。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和公众参与等原则。

1.3编制依据

1.4适用范围

级别限定要明确、针对性要强,可以预见的突发公共事件均应制定预案。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的重大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可针对实际情况列举不同措施。要避免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应急信息系统。明确常规信息、现场信息采集的范围、内容、方式、传输渠道和要求,以及信息分析和共享的方式、方法、报送及反馈程序。要求符合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如果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失踪、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或者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时,明确通报的程序和部门。突发公共事件如果需要国际社会的援助时,需要说明援助形式、内容、时机等,明确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的程序和部门。

4.3通讯

明确参与应急活动所有部门的通讯方式,分级联系方式,及备用方案。提供确保应急期间党政军领导机关及事件现场指挥的通讯畅通的方案。

4.4指挥和协调

现场指挥遵循属地化为主的原则,建立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以突发事件主管部门为主、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要明确指挥机构的职能和任务,建立决策机制,报告、请示制度,信息分析、专家咨询、损失评估等程序。

4.5紧急处置

制定详细、科学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技术方案。明确各级指挥机构调派处置队伍的权限和数量,处置措施,队伍集中、部署的方式,专用设备、器械、物资、药品的调用程序,不同处置队伍间的分工协作程序。如果是国际行动,必须符合国际机构行动要求。

4.6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提供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救援人员的装备及发放与使用要求。说明进入和离开事件现场的程序,包括人员安全、预防措施以及医学监测、人员和设备去污程序等。

4.7群众的安全防护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特点,明确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防护措施和基本生活保障措施,应急情况下的群众医疗救助、疾病控制、生活救助,以及疏散撤离方式、7

(2)应急队伍保障。要求列出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政府、军队、武警、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先期处置队伍、第二处置队伍、增援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以及应急能力保持方案等。

(3)交通运输保障。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信息,驾驶员的应急准备措施,征用单位的启用方案,交通管制方案和线路规划。

(4)医疗卫生保障。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救治能力与专长,卫生疾控机构能力与分布,及其各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被调用方案等。

(5)治安保障。包括应急状态下治安秩序的各项准备方案,包括警力培训、布局、调度和工作方案等。

(6)物资保障。包括物资调拨和组织生产方案。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能力储备、生产流程的技术方案储备。

(7)经费保障。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监督措施,提供应急状态时政府经费的保障措施。

(8)社会动员保障。明确社会动员条件、范围、程序和必要的保障制度。

(9)紧急避难场所保障。规划和建立基本满足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员避难场所。可以与公园、广场等空旷场所的建设或改造相结合。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提供多种联系方式,并依托相应的科研机构,建立相应的技术信息系统。组织有关机构和单位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究,加强技术储备。

6.4宣传、培训和演习(1)公众信息交流。最大限度公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信息,接警电话和部门,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的常识等。

(2)培训。包括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的上岗前培训、常规性培训。可以将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课程列为行政干部培训内容。

(3)演习。包括演习的场所、频次、范围、内容要求、组织等。

6.5监督检查

明确监督主体和罚则,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保障应急措施到

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防患于未然,国务院将制定、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下同)应急预案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单位一定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把制定、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作为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抓紧做好,切实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本框架指南供有关部门、单位制定、修订相关预案时参照。各部门、单位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类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减或修改相应内容,调整结构。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规范有序,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思路,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健全机制。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救援的装备、设施和手段,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和科学指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和群众,充分认识社会力量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

(二)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制定、修订应急预案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专家的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用先进的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提高预案的科技含量。预案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与相关政策相衔接,与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确保应急预案的全局性、规范性、科

(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设工程、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和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以及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核与辐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如鼠疫、霍乱、肺炭疽、O15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今后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和内容将适当调整。

各部门、单位应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按照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的要求,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修订相应的应急预案。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紧紧围绕应急工作体制、工作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制定、修订应急预案。体制方面主要是明确应急体系框架、组织机构和职责,强调协作,特别要落实各级岗位责任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运行机制方面主要包括:预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决策协调机制、应急公众沟通机制、应急响应级别确定机制、应急处置程序、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征用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内容。同时,应急预案工作要与加强法制建设相结合,要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并注意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二)协作配合部门或单位制定的配套预案,可作为主管部门预案的附件,建立跨部门的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机制。

(三)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结合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各类资源,影响区域范围等因素,分级设定启动预案的级别。

(四)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3

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

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1.总则

1.1 目的 1.2 工作原则

要求明确具体。如以人为本,依法规范、职责明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依靠科学、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公众参与等原则。

1.3 编制依据

1.4 现状

简要说明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与趋势。

1.5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可以预见的各类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各类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预案是总体预案的组成部分。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明确本行政区域应急领导机构、指挥机构、日常工作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2.2 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报警、接警、处置、结束、善后和灾后重建等环节的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要体现应急联动的要求,最好附图表说明。

2.3 应急联动机制

明确本行政区域应急机构与行政区域内中央有关单位、军队、武警的应急联动机制。

3.预测、预警

3.1 信息监测与报告

收集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外和境外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明确突发公共事

如果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港澳台或外籍人员伤亡、失踪、被困,或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有关国家进行通报时,要按有关规定明确通报的程序和要求。如果需要国际社会援助的,要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

4.3 基本响应程序

4.3.1 基本应急

明确信息研判、应急启动、抢险救助、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管制、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社会动员、损失评估、现场应急结束等程序和要求,明确基本应急程序中各相关机构、责任人、组织方式、队伍调遣、物资使用、征用、调用等要求。

应急、恢复与减灾行动能同时进行的,应同时进行。

4.3.2 扩大应急

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明确有关应急机构的行动程序与要求。

4.4 指挥与协调

建立以事发地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和现场指挥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单位的职责及相互关系。明确专家咨询和辅助决策机制。

4.5 新闻报道

明确新闻发布的机构、原则、内容、程序和规范性格式等。

4.6 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结束的决策机制和发布程序,要注意区别于现场抢救活动的结束。

5.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明确人员安置、补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等程序和要求。

5.2 社会救助

明确应急状态下维持治安秩序的各项准备方案,包括警力集结、布控方案、执勤方式和行动措施等。

6.7 物资保障

建立物资调拨和组织生产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明确具体的物资储备、生产及加工的能力储备、生产工艺流程的技术储备。

6.8 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以及应急状态时经费保障措施。

6.9 社会动员保障

明确社会动员条件、范围、程序和相关的保障制度。

6.10 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规划和建设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员避难场所。可与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相结合。

6.11 技术储备与保障

成立专家组,提供联系方式。依托科研机构,建立应急技术信息系统。组织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技术的科学研究。

6.12 其他保障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 公众宣传教育

公布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报警电话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在大、中、小学普遍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7.2 培训

明确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等要求。将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课程列为行政干部培训内容。

7.3 演习

明确演习的队伍、内容、范围、场所、频次、组织、评估和总结等。

8.附则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制定、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件大事,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迫切任务,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必须切实抓紧做好。

本框架指南供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制定、修订本行政区域总体应急预案时参照。各省(区、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可对总体应急预案的结构、内容作适当调整或增减。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全面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提高科学指挥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依靠各级领导、专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社会力量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

(二)依法规范。预案要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与相关政策相衔接,与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要按照有关程序制定、修订应急预案;要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预案。

(三)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分级管理、分级响应、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省(区、市)人民政府是处置本行政区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肺炭疽、O157、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随着形势的发展,今后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和内容将适当调整,同时要注意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紧紧围绕应急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建设等方面制定、修订应急预案。

应急体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建立健全以事发地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应急处置的专业救援队伍和专家咨询队伍。

运行机制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应急公众沟通机制、分级响应机制、应急处置程序、应急资源配置、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救灾恢复体系等。

法制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并注意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二)总体应急预案是政府组织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要明确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进程中,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以及用什么资源做。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预案是总体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需要各部门、单位制定各种行动方案、相关保障方案和操作手册。

省(区、市)人民政府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指导省属各委、办、厅、局和地市(州、盟)编制应急预案的依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和中编办《关于增设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05〕47号),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经国务院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务院总值班室)的主要职责

(一)承担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国内外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办理向国务院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保证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联络畅通,指导全国政府系统值班工作。

(二)办理国务院有关决定事项,督促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指示,承办国务院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活动和文电等工作。

(三)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提出国家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建议。

(四)负责组织编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审核专项应急预案,协调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指导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

(五)协助国务院领导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和国际救援等工作。

(六)组织开展信息调研和宣传培训工作,协调应急管理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七)承办国务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一)参与拟定、修订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和有关规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负责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指导、协调地方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

(三)组织编制和综合管理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对地方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实施进行综合监督管理。

(四)负责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资源综合监督管理和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信息数据库,统一规划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通信信息网络。

(五)负责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重大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上报工作。负责分析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并预测特别重大事故风险,及时提出预警信息。

(六)指导、协调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工作;根据地方或部门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要求,调集有关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参加事故抢救;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国务院授权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七)组织、指导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培训工作。组织、指导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训练、演习。协调指导有关部门依法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实施资质管理和救援能力评估工作。

(八)负责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工作。参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国际合作与交流。

(九)负责国家投资形成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资产的监督管理,组织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项目投入资产的清理和核定工作。

(十)完成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事业编制80名。其中:主任1名,配备副部级干部(由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兼任);副主任和任务重的内设机构负责人可适当高配干部。

四、其他事项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成立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履行政府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行政监管职责,负责起草或制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的法规、规章和标准,并依法进行监管;统一规划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经授权履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监督管理和应急救援协调指挥职责。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

安监总应急[2007]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中央企业: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和《国务院2006-2010年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建设高素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和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现就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4.财务管理职位工作手册 篇四

目录

第一章 财务部的工作职责 1 第一节 财务部的工作目标、职能和工作职责 2

一、财务部的工作目标 2

二、财务部的职能 2

三、财务部的工作职责 2 第二节 财务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 4

一、财务经理 4

二、预算主管 4

三、预算专员 5

四、成本控制主管 5

五、会计主管 5

六、资金主管 6

七、投资主管 6

八、投资分析专员 6

九、融资主管 6

十、财物分析师 7

十一、核算专员 7

十二、出纳员 7

十三、制单员 8

十四、簿记员 8

十五、收银员 8

十六、审计员 8 第二章 财务部门的组织管理 9 第一节 财务部门组织建设管理工作事项细化执行 10

一、工作知识准备 10(一)财务与会计机构分设原则 10(二)财务管理的模式 10

二、财务部门组织管理工作模板 11 第二节 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事项细化执行 11

一、工作知识准备 11(一)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原则 11(二)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内容 12

二、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模板 13

三、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具表单 16(一)财务管理调查表 16(二)财务状况变动表 17(三)财务费用表 18(四)月份财务分析表 20

四、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流程 20 第三节 会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事项细化执行 21

一、工作知识准备 21(一)会计制度的内容 21(二)会计核算的方法 22

二、会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模板 22(一)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定模板 22(二)企业会计核算处理办法模板 25(三)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模板 30

三、会计管理制度设计工具表单 31(一)合并资产负债表 31(二)合并现金流量表 34(三)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37

四、会计管理制度设计工作流程 38(一)记账凭证核算组织流程 38(二)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流程 39(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流程 39(四)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流程 40(五)日记总账账务处理流程 40 第三章 企业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计划管理 41 第一节 工作知识准备 42

一、财务战略的内容 42

二、财务计划的内容 42

三、财务计划编制流程 42

四、财务预算应注意的问题 43(一)预算制定主体的定位 43(二)预算编制基础的选择 43(三)预算管理实施的思考 43 第二节 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计划管理工作模板 44

一、企业预算管理制度模板 44

二、企业资金预算制度模板 49 第三节 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计划管理工具表单 50

一、预算申请表 50

二、预算表 51 第四节 财务战略规划与财务计划管理工作流程 51

一、财务预测的流程 51

二、财务报表预测的流程 52

三、销售百分比预测的流程 53

四、可持续增长管理的流程 54

五、现金预算的流程 54 第四章 筹资管理 55 第一节 工作知识准备 56

一、筹资管理的内容 56

二、筹资的渠道 56

三、筹资的方式 57

四、银行借款的操作程序 57 第二节 筹资管理工作模板 59

一、筹资管理制度模板 59

二、资金筹措工作准则模板 63

三、股票事务处理办法模板 63

四、筹资申请书模板 65

五、筹资预算报告模板 66

六、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68

七、筹资决策报告模板 71

八、筹资工作总结报告模板 73

九、公开发行股票申请书模板 76

十、股票上市申请书模板 77 第三节 筹资管理工具表单 80

一、企业筹资需求分析表 80

二、企业筹资成本分析表 81

三、企业融资结构弹性分析表 81

四、企业融资风险变动分析表 82

五、银行短期借款明细表 82

六、股东一览表 82

七、股东印鉴表 83

八、发行股票申请单 83

九、股票汇购书 84

十、股票调换申请书 84

十一、调换股票内容 85 第五章 投资管理 87 第一节 投资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88

一、工作知识准备 88(一)投资的分类 88(二)投资决策的评价方法 88

二、投资管理工作模板 90(一)投资管理制度模板 90(二)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模板 97(三)技术改造投资计划模板 100(四)投资资产委托管理协议书模板 101

三、投资管理工具表单 102(一)投资明细表 102(二)投资项目分析表 103(三)投资效益分析表 103(四)投资项目管理卡 104(五)资金用途说明表 104(六)投资资金完成情况表 105(七)重要投资方案绩效核计表 105(八)投资专案管理卡 105

四、投资管理工作流程 106(一)投资的流程 106(二)投资会计岗位核算流程 107 第二节 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108

一、工作知识准备 108(一)投资可行性报告的内容 108(二)风险投资计划书的结构 109(三)投资风险的调整方法 111

二、投资风险管理工作模板 111(一)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111(二)投资预算报告模板 114(三)投资回报预测报告模板 116

三、投资风险管理工具表单 117(一)部门盈亏管理计划表 117(二)盈亏统计表 118(三)盈亏平稳计算表 119(四)投资经济分析表 119 第六章 资产管理 121 第一节 有形资产管理细化执行 122

一、工作知识准备 122 固定资产的计价方式 122

二、有形资产管理工作模板 122(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模板 122(二)现金收支管理制度模板 126(三)现金及债券管理规定模板 130(四)资产评估报告模板 131(五)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请示模板 132(六)企业资产周转情况报告 133(七)企业试算资金需要量报告 134(八)企业设立验资报告 135(九)流动资金借贷合同 135(十)资金使用效果考察报告 137

三、有形资产管理工具表单 138(一)固定资产登记卡 138(二)固定资产减损单 139(三)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明细表 140(四)固定资产出售比价单 140(五)固定资产转移单 140(六)各月份周转金统计表 141(七)资金调度计划表 141(八)资金调度日报表 142(九)资金差异报告表 143 第二节 无形资产管理细化执行 143

一、无形资产的内容 143

二、无形资产管理工作模板 144

三、无形资产管理工具表单 147(一)发明专利申请表 147(二)发明申请说明书摘要表 147 第七章 财务分析与评估管理 149 第一节 财务分析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150

一、工作知识准备 150(一)财务分析的内容 150(二)财务分析的方法 150

二、财务分析管理工作模板 151(一)年度财务分析报告模板 151(二)盈利状况分析报告模板 154(三)财务指标完成情况分析报告模板 156

三、财务分析管理工具表单 158(一)财务状况分析表 158(二)月份财务分析表 159(三)年度财务分析表 159(四)资金收支实际与预算比较表 160(五)百分数资产结构表 160

四、财务分析管理工作流程 161(一)财务分析流程 161(二)财务分析报告流程 162 第二节 财务评估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163

一、财务评估管理工作模板 163(一)资产评估协议书模板 163(二)股份公司年度业绩报告书模板 165

二、财务评估管理工具表单 168(一)资产评估机构统计表 168(二)资产评估情况统计表 169(三)资产评估人员培训情况表 170 第八章 财务控制与稽查管理 171 第一节 财务控制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172

一、工作知识准备 172(一)财务人员控制系统 172(二)财务制度控制系统 172(三)财务目标控制系统 172(四)财务信息控制系统 173

二、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模板 174(一)财务控制制度模板 174(二)财务盘点制度模板 182

三、财务控制管理工具表单 186(一)财务控制评估表 186(二)盘盈盘亏明细表 187(三)盘存统计表 187(四)财务控制表 187(五)资金调度控制表 188

四、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流程 188(一)库存差异分析流程 188(二)盘点流程 189 第二节 财务稽查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191

一、财务稽查管理工作模板 191(一)内部稽核制度模板 191(二)内部审计管理制度模板 196(三)年度内部审计计划模板 200(四)审计通知书模板 206(五)审计意见书模板 206(六)内部审计报告模板 208

二、财务稽查管理工具表单 209(一)被审计单位情况登记表 209(二)审计记录表 210(三)审计实施计划表 210(四)项目审计计划大纲表 210(五)项目审计实施计划表 211(六)资金收支实际与预算比较表 211(七)审计/稽核报告表 212 第九章 成本与收益管理 213 第一节 成本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214

一、工作知识准备 214(一)成本管理的内容 214(二)成本核算的程序 215

二、成本管理工作模板 215(一)成本核算管理办法模板 215(二)成本控制制度模板 219(三)成本影响情况报告模板 227(四)成本控制建议书模板 228(五)增产节支计划书模板 229(六)成本控制报告模板 231

三、成本管理工具表单 233(一)成本核算表 233(二)产品成本记录表 234(三)各项销售费用分配表 234(四)成本预计表 235(五)成本明细表 235 第二节 收益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236

一、工作知识准备 236

二、收益管理工作模板 237(一)利润中心管理制度模板 237(二)企业利润增长报告模板 239(三)企业目标利润分析报告模板 241

三、收益管理工具表单 242(一)比较损益表 242(二)损益计划实绩报告表 243

四、收益管理工作流程 244 第三节 税务管理工作细化执行 245

一、税务管理制度模板 245

二、税务管理工具表单 246(一)企业所得税申报表 246(二)税款缴纳记录表 247 第十章 账款管理 249 第一节 工作知识准备 250

一、账款的日常管理的内容 250(一)信用调查 250(二)信用评估 250(三)信用决策 250(四)加强应收账款收回的监督 251

二、账款管理的信用政策的制定 251(一)信用标准 251(二)信用条件 252(三)收账决策 252 第二节 账款管理工作模板 253

一、应收票据与账款处理准则模板 253

二、账款管理办法模板 254

三、账款催收管理办法模板 256

四、问题账款管理办法模板 259

五、呆账管理办法模板 261

六、催款书模板 263

七、往来账款日常控制报告模板 263

八、查账报告模板 264

九、现金收支情况报告模板 265 第三节 账款管理工具表单 266

一、应收账款分析表 266

二、应收账款控制表 266

三、应收账款明细表 267

四、应收账款票据日报表 267

五、应收票据冲转明细表 268

六、问题账款处理报表 268

七、呆账核销汇总表 268 第十一章 外汇管理 269 第一节 工作知识准备 270(一)交易风险 270(二)会计风险 270(三)经济风险 270 第二节 外汇管理工作模板、工具表单和工作流程 270

一、外汇管理制度模板 270

二、外汇管理工具表单 271(一)外汇收支月报表 271(二)年度外汇收支计划表 272

三、外汇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 272 第十二章 并购与清算管理 273 第一节 并购管理工作事项细化执行 274

一、工作知识准备 274

二、并购管理工作模板 274(一)企业合并契约模板 274(二)企业联合经营公告 276

三、并购管理工具表单 276(一)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资产评估情况调查表 276(二)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实行股份制改造资产评估情况汇总表 276 第二节 清算管理工作事项细化执行 277

一、工作知识准备 277(一)清算财产的范围 277(二)清算财产的估价方法 278

二、清算管理工作模板 278(一)企业破产宣告申请书 278(二)企业破产宣告裁定书 280(三)企业破产清算报告 280

5.核电工程维修手册的管理与控制 篇五

关键词:EOMM;母本文件移交

中图分类号:TM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152-02

1 概 述

EOMM(Equipment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anual)设备运行维修手册,是设备供货商提供的关于设备功能、设计原理、安装、运行特征以及设备维护与保养的资料。EOMM是指导电站运行和维修人员掌握设备的运行性能,对它们进行日常维修和事故检修的指导性文件。它是维修程序的上游文件,维修人员将以此为基础,审查相关设备的维修规程和维修大纲。它起到如下方面的作用:

①了解设备的功能原理;

②便于设备日常维护、预防性维修、定期试验和解体维修;

③对维修程序的编写起到参考资助作用。

EOMM作为系统、设备运行和维修程序的基准文件,其审查质量直接影响系统、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管理。

下面以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核电)的EOMM母本文件移交的管理和控制为例,对EOMM母本文件移交进行经验总结,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EOMM母本文件移交的文档管理特点

2.1 EOMM编码及章节构成特点

EOMM编码使用7组19位编码的结构形式编制,见表1。

EOMM主要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

第00章 目录、版本、有效页

第0章 概述

第1章 设备描述

第2章 运行细则

第3章 维修

第4章 图纸和文件

设备供货商编写出初版EOMM后,需经过工程、运营有关部门(维修各专业、文档部门)的审查。其中文档审查是文档工作一个重要环节,是文档质量和完整性的保证,审查内容主要包括:文件编码、格式、版本、状态、第00章、第4章图纸的完整性、有效性等。

2.2 EOMM母本文件移交的文档管理特点

2.2.1 EOMM的来源不同,即编制单位不同

EOMM由核电设备供货商编写提供,总承包单位会根据不同供货商所签订的供货合同给定一个Lot包号(文件编码中文件出版商代码即依据Lot包号进行取定)。明确了EOMM的来源,做好文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才能增强EOMM母本移交的效率和管理力度。

2.2.2 EOMM母本文件移交的时间性比较强

EOMM移交进度要求在系统TOM后6个月内移交营运单位。在EOMM母本文件移交时必须掌握好移交的分工时间,及时提交文件,并按文档管理的要求做好移交工作。

2.2.3 EOMM母本文件移交的介质和信息管理

EOMM母本文件移交的介质主要有两种:纸质和相对应的电子版文件。移交的纸质和电子版文件必须完整准确、清晰、有效。同时对于移交的电子版文件,文档部门相应地建立了信息数据库,对EOMM进行标引,完善EOMM信息,加强了EOMM母本文件的横向信息联系。

3 EOMM母本文件移交的文档管理控制

3.1 加强审查力度,注重文件质量和进度

文件质量的好坏与文件管理控制直接相关,EOMM文档审查是母本移交前质量控制的措施,文档部门在EOMM母本移交审查过程中严格把控,凡不符合文档管理要求的,必须要求供应商及时修改文件。在保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保持移交控制过程畅通,最大可能地确保EOMM母本文件的移交进度。

3.2 搭建EOMM信息平台,及时做好移交信息控制

为便于EOMM母本文件审查和移交,文档部门搭建了EOMM信息平台,用于EOMM母本文件审查、意见反馈。同时,对于正式接收的EOMM母本文件,文档部门将每份EOMM的主附件信息及时录入文档管理系统,及时更新文件状态为“已母本移交”。对于升版的EOMM文件及时上传、更新文件版本、状态等信息,保证EOMM母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3 严格控制母本文件移交流程,加强对控制点的重点 控制

在EOMM母本文件移交过程中,文档部门作为文件审查、接收的协调部门,积极优化母本接收流程,强化各方责任,提高文件质量。做好EOMM母本文件过程审查、移交前质量控制和移交后母本信息著录标引三个控制点的重点控制,使母本移交控制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

4 EOMM母本文件移交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4.1 项目文档过程管理缺失

总承包单位提交的EOMM文件质量差,对EOMM审查把关不严,编、校、审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移交的文件存在不完整、不清晰、无有效签字、高低版本共存等问题,导致不能按移交计划及时接收EOMM文件,影响现场工作,同时工作人员存在误用低版本文件风险。

4.2 初期EOMM整体移交安排不合理

4.2.1 审查周期长,审查不严格

EOMM平台导出ACC(可接受)清单间隔时间较长,导致每次审查文件数量较多,审查周期较长。同时EOMM母本移交前审查发现的问题,总承包单位修改后再提交,有1~3个月时间差,文件可能有升版,导致审查的EOMM版本与母本移交时的版本不一致,且重新移交的EOMM母本未经技术人员审查。

4.2.2 文档审查意见反馈不及时

由于系统原因,文档人员无法直接在系统中填写审查意见,导致EOMM过程版审查时,技术人员在向总承包单位反馈审查意见时,未将文档意见纳入,导致母本移交时问题较多,后期修改困难。

4.3 母本移交流程管控不严密

在EOMM母本移交过程中,总承包单位对EOMM移交流程管控不严密,对已具备移交条件的EOMM母本文件控制不严格,导致母本移交时频繁出现重复移交,移交版本非最新版、工程文档无文件实体等问题。

4.4 母本文件问题跟踪及进度推进困难

因系统缺陷,EOMM平台仅用于母本文件审查,无法在系统中进行问题跟踪和反馈。审查问题反馈、跟踪都用EXCEL表进行,跟踪较困难,且问题反馈修改时间较长,经常出现跟踪一段时间后无法找到问题记录的情况。

此外,EOMM母本移交中涉及的各专业部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移交接收流程跨越几个月的时间,问题及进度推进极其困难。

5 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对于EOMM母本文件移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地改进工作方法来解决和克服。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实际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5.1 加强前端控制,统一文件审查标准

针对提交文件质量差的问题,需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文件的前端控制,对供应商提交的文件严格把关。同时还需统一文件审查标准,在母本文件移交之初就制定EOMM母本接收标准,与总承包单位达成一致,按标准要求接收EOMM母本,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文件一律退回修改,不予接收。

5.2 优化母本文件移交流程

在母本移交流程中,需周全考虑并确定移交方法、原则。EOMM母本移交的许多重复工作,是由于前期缺乏可预见性,后期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如前所述的移交工作安排不合理、移交文件无新版等。若能将所预见的后果事先安排有关部门进行充分的论证,伊始就按明确的方法进行,就不会产生重新修改或重复移交的问题。

同时,要加大审查力度,缩小审查时间,根据移交进展情况,催促各审查方加快进度,要求生产技术部门对电子版文件进行全面审查,并能及时将审查意见反馈回来,以便及时解决和处理审查中发现的问题。

5.3 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管力度

在EOMM母本移交过程中,经常出现总承包单位文档部门提交的资料中无文件或无最新版文件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需加强对供应商提交文件的监督,要求供应商及时通过正式渠道提交文件给文档部门,同时还需确保提交文件的有效性、完整性。必要时可邀请质保部门介入,参与到对供应商的监督过程中,通过正式发整改通知单等渠道加强监管。

5.4 改进文档管理平台系统功能

针对EOMM母本问题反馈及跟踪困难问题,建议推动总承包单位修改EOMM平台,完善系统功能,将EOMM母本移交、问题反馈、跟踪都纳入系统管理,都在系统中进行。这样既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同时还能提交母本审查的质量和进度。

6 结 语

总之,一份完善的EOMM手册,应该能指导运行和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正常工况和各种瞬态工况的启停操作,能够指导运行人员和维修人员对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现象(或故障)进行分析,可以满足专业维修工程师在开展各项工作时,无须借助其它的资料和信息,就能顺利完成对所有需要的检修工作。

为保证EOMM母本移交的质量,文档部门的管理和控制极其关键。同时EOMM母本文件移交的文档管理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文档人员应及时了解总承包单位设备采购部门及生产技术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方式,加强与总承包单位及生产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尽可能完善移交过程,同时要加强经验反馈,吸取其他各核电站的经验教训,将EOMM母本文件移交工作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岭澳核电工程实践与创新》编辑委员会,本书编委会.岭澳核电工程 实践与创新·质量保证卷文档管理卷[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

上一篇:突发事件报告信息表下一篇:关于自信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