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2024-08-12

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精选16篇)

1.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一

一、前言

人的素质主要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等多种要素构成[1].心理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在个体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属性和品质,并表现在人的心理健康上。而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和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对处在身心不断发展、意志品质不断完善过程中的成教大学生来说表现则更为突出。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成教大学生思维活跃、朝气阳光,但是,他们要顺利地完成学业,愉快地走向社会,走向新的工作岗位,其间他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要解决许多问题,还要承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因此,如何提高当代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他们战胜困难、抵抗挫折的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来自内、外的竞争已是空前的激烈,且大学毕业生的国家指令性分配政策早已不复存在,成教大学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毕业和就业像两座大山摆在他们的面前,势必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影响,造成他们的思想波动大,心理压力大,情绪不稳定。

成教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其自身个性、心理的发展尚不稳定和完善,由于在大学里是一群处在灰色地带中的人群,因此他们常常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低,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学业、情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继而孤独失望、自卑沮丧、苦闷烦恼,甚至精神崩溃。而且他们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不是很完善的个性。强烈的自尊心、好胜心和相对优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很容易在压力和挫折面前茫然而不知所措,从而在心理的误区里越陷越深,严重地影响当代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探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本人于5月组织本校基础教育部250名在校男女大学生进行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分别评定总均分和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其它附加因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从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测试表明,当前大学生受到多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其中抑郁和焦虑的问题较常见和严重。在所有的10个分析因子中,心理症状中等和偏重的因子达到了4个,而男、女的总均分值都超过了中等症状值,表明在大学生中普遍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结果令人担忧,也令人深思。

三、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成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成教大学生也是祖国的希望和建设者,同样必须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品质,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孟子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行拂乱其行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挫折教育更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国际研讨会,专家广泛讨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指出: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便是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当代的成教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前辈,毕业问题、考研、就业、事业等等,这些困难都有可能使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问题,继而产生挫折感。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畏缩不前,还是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拼搏去战胜困难?这两种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成教大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克服心理障碍,提高抵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而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功效与作用。

四、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途径

1.通过经常性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挫折观

教学比赛、各项测验与技术评定等是体育教学的经常性工作,这些工作存在胜与负、成绩好与差的区别。如何看待、面对和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要使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而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在帮助学生分析比赛失败、测验和考试失利的原因后,要帮助他们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既不难以达到,又非唾手可得的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同时,又要使他们清楚:失败的是成绩,而决不应该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2.结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有目的、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为振兴祖国体育事业而奋斗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成长道路和事迹,用他们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事迹去感染、激励学生。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任何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强弱不同的困难和挫折,而一个人的成就总是在不断的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中获得的。要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培养他们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自我调整方法,如自我鼓励、自我暗示、自我说服等,以便消除各种不利情绪的影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挫折的困境中尽快地解脱出来,尽量地避免或减轻精神创伤。使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性格与意志,提高调节情绪和应付不幸的能力,使自己逐渐地成熟起来,自如地驾驭生活。[1]

3.创设挫折环境,激发学生战胜挫折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适度高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难题”或“障碍”,有意识地磨练和提高学生承受和征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鼓励学生设法排除“障碍”.如一对一的对抗性游戏、人数不等的比赛、让步赛、要求达到目标的比赛等,由于比赛和评分条件的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争取胜利的精神。还可以利用不当的.气候条件,如当天气变化时,仍按原计划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完成任务的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克服“难题”与“障碍”,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学生战胜自我和挫折的内部动力。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为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体育教师上课一定要严密地组织教法。

4.不断提高要求,完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的心理素质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突破口。体育教学就其任务来看,它是一个“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过程,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技术,承担一个更大的运动负荷量,必须要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不适应状况。因此,这一过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并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动。体育教学在户外进行,易受外界干扰。这就要求学生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这种有意注意本身就要求意志努力。教学中学生常常会感觉肌肉酸痛和疲劳,并产生厌倦情绪,学生必须通过意志去努力克服肌肉的惰性现象以及各种消极情绪:有的教材如跳箱等,常使学生产生胆怯和慌乱等消极情绪,为克服这种消极情绪需要意志努力,而通过这一过程的反复实践,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树立起完成运动动作的决心和信心,不断积累“实力”,逐渐克服恐惧,增强信心,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建立一种“互动式教学”关系,必须严密组织教法,合理地安排教材和运动负荷。

五、结论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我们认识到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抵抗挫折的能力的重要性。而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正确的挫折观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其中体育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对成教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拥有健全、完善的人格,这个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参 考 文 献:

[1]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94-134 ,322-336.

2.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二

一、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分析

( 一) 成人教育的生源特点

近年来,高考录取率逐步提高,普通高等学校高考录取分数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样,成人教育的学生数量就相应减少了,而成人教育录取分数线的逐年走低,也导致成人教育生源质量相对下降。近年来,随着中职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技、中专毕业生等“三校生”已经逐步成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人群[3],据统计,这类学生占到在籍成教学生的85% ,年龄在19 - 23岁的占83. 2%[4]。这些学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学习目的有着明显的差异,对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成人教育的生源逐步呈现出入学基础较弱、低龄化趋势明显、业余性增强等特点[5]。

( 二)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

首先,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因此,对他们而言,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追求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更大的需求和学习动机来自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训练。其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方法与习惯的欠缺以及有限的面授学时会导致他们在理论学习上相对吃力; 另一方面,大部分在职成人学生已经具有相对丰富的社会和工作实践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中,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会比较强,也能显现出较强的自信心。最后,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具有在职和业余的特点。在职成人学生,他们普遍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自觉性,但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负担,加之学习时间有限,工学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对成人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制约[6]。

二、改革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 一) 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要结合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成人教育学生的职业性、应用性等真正需求出发,立足于相应岗位的适用性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需要正确处理职业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提高的关系,在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充分考虑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 二) 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

课程体系优化是培养方案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为了保持学生知识体系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必须合理确定总学分和总学时,合理调整总体的课程设置与布局,理顺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是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合理安排课时与学分比例,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形成; 三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既要体现学科特点,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要在保证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规格要求的前提下,满足个人或( 合作) 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这是成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专业特色。

( 三) 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的原则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特点,成人高等教育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因此,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和学时比重,增加新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

( 一) 分类指导,科学定位成人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修订的关键环节,必须避免和改变成人教育“普教化”的弊端。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首先要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目标定位相一致,充分体现成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多年来,成人教育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行业办学,行业优势明显。为了进一步突出成人教育职业性、应用性的办学思想,应分别对本、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界定。同时还要对人才在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和技能、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进行规范。

( 二) 运用顶层设计,构建新型成人教育课程体系

运用顶层设计就是要在现代成人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全局出发,统筹考虑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原因和主要环节,使培养方案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因此,要求课程内容应该以“综合化、整体化”的形式出现,充分体现学科前沿知识、社会发展需求和学习者知识结构需求的紧密结合[7]。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要坚持系统全面改革与整体建设的方针。为此,应改变过去“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结合成人教育特点,以素质、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体,构建适应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以培养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主旨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其中: 理论教学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 三) 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需求,强化成人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

针对成人学习比较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生产、工作实际[8],突出学生的职业性和应用性需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是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比达到6∶ 4; 二是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 三是增加专业前言讲座,以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和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新技术。

四、结语

3.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三

【关键词】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当前,全球化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传统就业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加强创业教育是一项富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教学活动。而成教大学生因其大多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本身蕴含着较为丰富的自主创业热情和较充实的创业基础与条件,在创业教育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更加需要加强创业教育。

由于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搞好成教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所以,加强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对推动成教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习的内在性。在成教大学生中,虽有一些是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取普通高校,而寄希望于通过成人教育获得学历的年轻学生,但相当一部分还是希望通过成人教育弥补学历的不足,取得真才实学,并学以致用。他们当中甚至有一些是已经大学毕业,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或为了进一步更新知识而参加成教学习的。

2.学习的明确性。成教大学生学习是为了能够适应多方面的工作,拓宽自己的知识,获得新能量,进一步提高其技能,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以充分发挥其生命潜力,因此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要求更高。

3.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成教大学生希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接受地位,希望在互动过程中思考相关问题,将高度概括、抽象的理论或原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象的知识。

4.学习的实践性。在成教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较强的理解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他们会更多地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学习新的知识。

5.学习能力精力不足。成教大学生大多有着家庭、工作双重担负,在学习时间、精力、记忆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他们大多认为考试压力大、没有时间进行课外复习、应增加实践课但不要增加总课时、考核要完全开卷或部分开卷。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针对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创业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效果,不能单纯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因为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成教大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听、说、识记掌握全部的知识。此外,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也要求我们不能躲在“象牙塔”中提高创业能力,创业教育需要亲身体验、实践式的教学。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小型会议的组织形式,让所有参加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在短时间迅速产生大量主意的方法,它能够使成教大学生高度参与,而且能够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产生企业想法比较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教学时,一般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1)教师向所有学生说明应遵循的原则及所要讨论的主题、目的,并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气氛;(2)所有的学生大胆联想,自由发言,教师记下发言人的创意;(3)将创意进行分类、归纳、评价,形成一个设想一览表;(4)把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切实际的创意进行完善,并作为问题的答案。

(二)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研讨式教学是在学习过程中讨论问题,在讨论问题中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创业教育中,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创业问题开展讨论。小组讨论前,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时,教师及时把握情况,因势利导;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简要进行讲评,或者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搜索资料,思考论证,总结概括,让全班学员思考并在课堂中自由发表意见。班级研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根据相关知识点设计案例或从现实中寻找案例,要求学生对案例做出分析和诊断,如在讲“创业者的素质”时,可以要求学生讲讲自己熟悉的企业家创业的案例,根据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创业者的素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提供的案例,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或是音频、视频形式,都必须具有适合逻辑分析的信息。因此,选择好的案例是该种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

(四)模拟情景教学法

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将企业的创业活动或模拟的企业创业活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并进入角色,真正站在企业创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企业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模拟情景教学法主要是以下三种:

1.创业情景模拟法。就是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个创业课题,从创业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一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实验指导书,将创业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创业活动角色,使他们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创业知识即操作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2.创业软件辅助教学法。创业软件是模拟实际创业环境开发出的创业流程软件,因软件设置的流程性和交互性,学生可以仿真地体验创业整个过程并对其创业效果做出积极的反馈,从而调整创业思路或策略,以期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创业软件辅助教学法能使学生透彻了解整个创业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

3.沙盘模拟法。由学生分组成立若干“企业”,每个“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由不同的学生来担任经理,在市场环境下进行若干年度的模拟创业活动,学生在“企业”的创业活动中完成体验式学习。在沙盘模拟法中,通过实战模拟,学生可进行创业活动的分析、计划与执行,从而从整体上了解整个创业活动的运作过程,并且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学习如何合作,如何协调不同部门、不同人之间的关系。

(五)拓展训练法

拓展训练法通过设计独特的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创业课堂教学课程中可以通过在室内和户外精心设置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去解决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心理受到挑战,思维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共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感悟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六)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指由教师把学生组织起来,就一个模拟的情景进行竞争和对抗式的游戏,增强创业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这种精心营造的游戏中,在趣味盎然的“玩”当中,体会解决创业问题的技巧,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及团队素质。因此,如何让成教大学生更印象深刻的了解、掌握创业知识,尤其是对于从未接触过创业知识的学生,游戏教学法的运用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应用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的组织实施应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创业游戏的选择与设计、游戏教学前教师及学生的准备、游戏教学的课堂组织、游戏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七)课外实践教学法

课外实践教学法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创业技能的有效形式。通过接触企业、了解企业、了解市场,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实战演练,增强实战能力,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1.参与小企业运营。帮助目前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困难和问题的小企业主,进行企业调查或诊断,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可以从多方面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分析事物、与他人和社会建立并保持联系的能力等。

2.组织并参与各种创业竞赛。学生在创业作品的设计中,会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查阅大量的资料,其过程本身就是极大的锻炼。可以以班级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小企业创业方案”、“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也可以组队参加全国的甚至是国际性的创业大赛。创业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

3.创业扶持系统。由校方设立“创业园”,提供办公场地和基本的办公设备。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通过的学生可以开办一些校内企业或者在校内经商,让他们从中体验创业的艰辛,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提高其自主创业的能力。这种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的方法,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

(八)远程教学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许多成教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已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函授、夜大等传统教学模式也己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制约了成人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水平和效益,我们可以探讨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学法,构建新型的教育模式。

在创业教育中采用远程教学法,就是以现代多种媒体为手段的数字化教学,以逼真的图像、声音,融形、声、光、动、情、意为一体,集艺术、知识、欣赏、娱乐于一身,使创业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新颖、形象、神奇,不仅提高了创业学习的效果和教学效率,同时也极大地满足和适应了成人学习的需要和特点。同时,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创业教学内容的传播和异地师生的交互提供了快速、有效地途径。

总之,探讨适合成教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培养成教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增强成教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实践的动力,提高成教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曾锐.成教学生学习特点及方法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王小兵,罗珍.创业教育教学方法之新思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9)

[3]研究课题组.关于创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4]王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成人远程教育的新型模式[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4)

4.略论成教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篇四

成教脱产学生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思想特点除了有与普高学生相同的内容外,还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普高学生相比,他们认为自己是失利者,读成教是不得已而为之,到校后,面对那些普高本科生、研究生,他们认为自己与普高生是同一个学校的学生,待遇却不一样,既不服气又有较强的自卑感。二是他们认为成教文凭不被社会重视,毕业后工作难找,前景难测,感到不知所措。三是相当多的同学都有过失败的经历,总觉得低人一等,心理负担较重,自信心普遍不足。另外,当前成教生源来自中专、高中的已占绝大多数,年龄渐趋年轻,已与普高生接近,正处于成长、发展时期,其心理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而是他们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成教学生的自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人生,也决定着他们学业成绩的好坏。日本心理学家田崎仁早在1976年就分析统计了学生成绩差的原因,认为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因此,加强对成教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如何培养成教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对成教学生来说,他的自我意识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他比较崇信的人对其评价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成教学生双边的密切配合来加强对成教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1.以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培养一个天才,也可以扼杀一个天才。陶行知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就成教学生而言,客观上对其自信心起着极为重要影响的是教师的态度和情感。因此,作为教师,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内的所有教师,我们要时刻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欣赏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永远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这种信任会产生奇特的感应和期望效应,学生因受教师的感染而相应地产生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会因教师期望的激励而迸发出积极的力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经过长期研究证明:对于生理、心理发育正常的学生来说,每个人都蕴藏着“成才”的潜在能力,只要在学习上给予他们各自所需要的时间和帮助,每位学生(优生和差生)都能达到优良的学业水平。所以,我们要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信任所谓的差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取得不断地进步,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态度上,我们的鼓励和表扬也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催化剂。当老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给予肯定时,学生就会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满足,从而相信自己是行的。从老师对自己信任的态度,学生也会逐步获得自信心。

2.体验成功,培养成教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信任每一个学生的基础上还要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某个角度来说,学生的自信有时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他们从自己成功的实践中得到的体验,从自己成功的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力量,这种体验的积累逐渐凝结为自信心。而自信的丧失主要来自于长期失败的心理体验,所以,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说:教师的唯一工作就是帮助学生成功。成功的突破口在成教学生身上往往是多角度的、内隐的,需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细心地发现、耐心地寻找,如学习中的点滴进步、生活中的优良表现、体育活动中取得的好名次,都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成功创造机会,那样,他的自信心无疑会逐渐建立起来。

3.客观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成教学生的心目中,有威望的教师、慈爱的家长的鼓励和评价会强烈地支配他对自己品德和能力的评价,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成教学生能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评价与鼓励,他们就容易从这些信息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自己产生肯定态度的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于是这种对自己肯定的自我评价就会概括化和定型化,从而逐步形成比较稳固的性格特点——自信心。

三、成教学生如何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所以,除了在客观上、外部环境中,教师要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创设有利条件外,成教学生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从而使自信心逐步稳固,并内化为自己稳定的个性品质。

1.自我激励,增强自信心

成教学生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一个人时常勉励自己、激励自己、相信自己,无疑是在不断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心。在学习、生活中,可以用语言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我真不错!”,“我挺聪明的!”等,诸如此类的积极的语言暗示能够增强人的头脑意识,调动身体各部分的活力,从而为学习和生活的成功做好准备。

2.重树目标,增强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的结果也会影响个体的自信心。成教学生大多受到过考试挫折,如果目标过高,就更会遭遇失败,挫伤其自信心。所以,要认识和调整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目标,根据自己的处境和条件,制定较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并脚踏实地地求实发展,那样,每当实现了一个小目标,便会增加一份自信心,从而帮助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功。

3.正确归因,增强自信心

事实证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学生成长的既不是他的内在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学生对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关系的理解。据此,当成教学生成功或失败时,他的归因模式也会影响着其自信心。维纳的动机归因理论认为:成教学生若把成功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强、努力等,就会增强或保持自信心,若归结为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低、运气好等,就不会增加自信心;失败时,若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不够等,就会保持原有的自信心,若归结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差或任务难度大,就会降低其自信心。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促使他们形成比较正确的归因倾向,以保持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为未来的事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1-2,232-234.

〔2〕中国成人教育,.5(23)

〔3〕邵关学院学报,.10(99).

5.成教学生网络教育学习适应性研究 篇五

成教学生网络教育学习适应性研究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已经成为人们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成教学生对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究竟适应到什么程度,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学员的学习适应性,这是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作 者:魏茂全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学院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G72关键词:成人教育 网络 网络教育 适应性

6.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六

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本文着眼于高等院校非化学专业开设大学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从此类专业中大学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的教学效果,促进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 者:张丽娜 张会菊 李英杰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物理化学学院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化学 非化学专业 教学改革

7.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七

在高校成人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中, 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它也是成教学生最感困难的科目。因此, 如何搞好成教英语教学, 使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 培养自觉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 善于选择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学习策略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所以, 在指导学生使用新的学习策略前, 教师要对学生现有使用策略进行全面了解, 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xford (1990) 根据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 即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是指直接参与目标语学习的策略, 并对语言进行人脑处理;间接策略则是通过注意力集中、评价、计划、控制焦虑、寻找机会、增强合作和移情等手段为语言学习提供间接的支持。直接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测量语言学习策略最常用的Oxford编制的自陈式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 该策略量表经过多次修改已成为一个目前比较流行的测量语言学习策略的标准量表, 被认为是一个极富价值的诊断性工具。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内容。本文受试对象是东北农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拟用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从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社会策略等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2.问卷方法与回收。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 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6份, 回收率为96%。

3.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建议, 从而得到比较全面的结论。

三、结果与分析

语言学习策略这一原本抽象的概念, 但经过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xford编制的SILL量表进行测量, 就可以用量化的数据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客观的研究, 从而对教学多样性有所启示。

按照美国应用语言学家Oxford提出的测量标准, 每种策略平均值表示受试使用该策略的频率, 具体测量标准划分为五个等级, 具体如下:单个策略平均值在1.0-1.4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单个策略平均值在1.5-2.4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单个策略平均值在2.5-3.4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单个策略平均值在3.5-4.4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单个策略平均值在3.5-5.0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全体受试学习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偿和元认知策略, 其次是认知和社交策略, 记忆和情感策略的频率最低。

从使用频率上分析全体被试的学习策略, 学生能够将应试的一些技巧转移到平时学习中, 从宏观上积极调控自身的语言学习过程, 提高了补偿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受试者使用补偿策略的频率最高的, 表明受试学生能有意识地通过上下文, 预测他人目的手段克服因在理解和运用目的语中知识的欠缺及遇到的语言障碍。由于学生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与英语测试, 学生有可能将应试技巧中经常使用的迂回表达、猜测词义等带有补偿性质的技巧迁移到日常的语言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普遍使用, 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 能够在宏观上主动调控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 协调本身的学习活动, 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等。

社交策略的使用频率较高, 表明学生开始意识到和其他学习者共同学习, 抓住一切提高使用目的语的机会的重要性;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偏低与一些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表明学生还不太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 不能有效地克服在语言学习中的负面情绪和情感障碍 (如焦虑、缺乏信心、害怕失败等)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 学生缺乏对情感策略的了解, 也不知道情感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还有可能是教师也缺乏对这方面的认识, 因而没有给予学生有利的指导。

因为缺乏真实的英语交际学习环境以及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记忆”是中国学生最常用的语言学习策略。但在本研究中学生使用记忆策略的频率却是最低的。学生习惯用背诵生词、重复记忆等传统的记忆方法, 不习惯量表中提到的借助肢体语言或英语的节奏等策略来帮助记忆。

四、对教学多样性的启示

针对继续教育学院成教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习策略和应用的不足, 教师应关注以下五点。

1.在教材选择上, 选用适合成人特点的教材是教学的载体。适用的教材和多媒体网络的辅助有助于教学的顺利有效进行。因此在选择教材时, 不能一味追求所谓的“可教性”, 而采用脱离现实生活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 注重师生平等自主, 突出个性化特点。这种英语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以及学生间互动。此外, 立体教学方法能够打破旧的教学格局, 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方法、转变角度, 有效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多媒体网络提供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层次集合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了友好交互的学习界面, 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能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信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 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角色, 由“主导灌输”变为“引导服务”。

3.在教学策略上, 强调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掌握和学习策略的了解, 调整教学改进过程和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学习有不同的过程和条件, 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与学习策略类型相匹配。针对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应用频率过低的现状, 首先, 教师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要带动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 为实施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创造条件。教师不再是参与者, 而是倡导者、鼓动者和推动者, 在生动真实的语言场景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其次, 互动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网络实现阅读资料共享和学生阅读互动, 增强学生之间学习上的互动和竞争, 有助于帮助情感策略的应用。

4.在教学评价上, 注重形成性评价。首先, 针对学生缺少对情感策略的了解, 使用该策略的频率较低的现状, 教师应给予有力的指导。例如在课堂上, 鼓励成教学生多说多练消除学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和情感障碍;然后,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控,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这种教学注重平时评价。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 在正式上课之前完成自学任务。教师把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查穿插于课堂教学, 既是告诉学生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也是通过知识补充和链接来增加考核的真实性。这种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考核更具有实效性。

5.在教学管理上, 英语教学应强调技术管理和课堂管理。这种管理活动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必要的。学生在对课文已有所准备的情况下是不满足于填鸭式教学的, 教师的课堂授课方式也要有所调整。教师最好能着重篇章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文章欣赏, 淡化语法词汇的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记忆策略和补偿策略, 同时借助多媒体环境给学生创造足够的英语语言表达空间。

总之, 教师在了解并掌握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同时应使教学策略多样性。针对成教学生的特点, 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提高学习策略意识, 帮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语言发展阶段和具体的语言学习任务, 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摘要:当今,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文章使用的是语言学习策略问卷, 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东北农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研究, 提出教师应使教学策略多样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 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根据自己的语言发展阶段及具体的语言学习任务, 有针对性、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关键词:继续教育,英语语言,学习策略,教学多样性

参考文献

[1]Oxford, 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 1990:20-40.

[2]郭峥春.语言学习者的策略训练研究与教师的作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1 (3) :10-12.

8.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八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笔者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

二、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探究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使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笔者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若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后,就急于知道答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地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会更为深刻.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三、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例如,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只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只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只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的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四、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内容,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内容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可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同时,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HJ2.2mm]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总之,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索的锻炼中,逐步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化学学习从单纯的接受模式或练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脱离实际背景和重复演练中彻底解脱出来,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9.初中化学分层递进教学的探索 篇九

如何在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怎样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区别对待,共同提高?下面谈谈教学中进行分层递进的实践与探索。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指在原来的教学班内,把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特征较为接近的学生,分为若干层次,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按教学要求制定比较恰当的“学习目标”。激励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分层递进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保证“基础教育的统一性要求”切实贯彻执行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教学,即开展与各层次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活动,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身潜能,使所有学生的学业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有较明显的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分层只是手段,递进才是目的。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结合其个性差异,行为习惯、思想状况等将学生分A、B、C三层。A层、C层各占25%左右,B层占50%左右。A层学生一般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基础扎实,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比较好,成绩优秀且相对稳定;B层学生智力因素较好,但双基不够扎实,学习方法不当,不太专心,成绩较好但不稳定;C层次学生通常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较差,缺乏奋斗目标,而且大多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大理想。划分层次后,在每个层次中选一名同学担任课代表,负责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这种划分不是固定的,每个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愿变动层次,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使目标分层梯度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一般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定出分层的教学目标,而且这一目标的特点是呈现梯度。分层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时要遵循:鼓励A层次学生个性学习、创新学习、快乐学习;对B层次的学生优化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对C层次的学生主要是培养兴趣,使其树立信心,以达到战胜惰性,学有所获的目的。

三、分层施教:在上化学课时,对A层学生重在培养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使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对B层学生要求起点比A层低,重点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与辅导,使其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对C层学生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开发非智力因素,夯实基础。

四、作业分层:我们把作业分为A、B、C三类。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层次做对应的习题,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选作业。鼓励学生除完成自己必做的习题后,再做高一档的习题。如C层学生除做C题之外,可选做B题;B层学生可做B、A两类习题。

五、评价分层:分层评价的基本要求是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分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提问、讨论和做作业后都要及时评价,并对达到本层目标,特别是对取得递进的学生加以鼓励。分层评价重在多元评价,因层而异,重在激励,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对C层次学生采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既要揭示其不足,又要指明其努力的方向,以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对A层次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六、实验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上述方法策略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调动了各层特别是A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上各层次学生都有了显著进步,提高了学习水平,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三)、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⑴过去认为是学生笨,教不会。现在认识到学生智力上的差异并不大,关键是老师怎样认识他们,对待他们。⑵过去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就是要加班加点,现在知道“在40分钟内下功夫,在研究学生上花时间”才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正道⑶过去自己在教学中不如意时,常常责怪学生,现在已注意从教师自身找原因。

七、分层递进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分层递进教学由于适应学生间的差异,能充分开发、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所以具有科学性,本实验是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而不仅是培优补差。不仅要解决观念问题,还要解决操作问题,所以具有整体性;除此之外,分层递进教学还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初中生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科教师的感情,取决于他们对教师人格评价的意向。

(三)分层递进教学并非只表扬不批评,但批评应该适时、适度。成功的批评与恰当的表扬一样,会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四)转化学困生,必定会遇到“反复”问题。对学生波浪式的前进,螺旋状的发展,我们应有心理准备,不能丧失信心。

八、实验的不足:

(1)在抓B、C层学生时比较侧重基础知识训练,而对更高层次要求步子迈得不够。而对于A层学生,在抓高层次知识的同时,对某些基础知识有所偏废,以为学生肯定懂了,而有些学生偏偏没有学好。

(2)分层递进教学中我们感到最难操作的部分是分层施教。

(3)如何解决少数学生偷懒躲在低层次里不愿意递进的问题,还需要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4)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进步有待深入研究。

10.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十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们在教学方式、手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以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教师使用信息技 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不至于因为枯燥的上课方式而降低学习兴趣, 更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来控制学习。同时,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并能实景模拟,把知识与现实连接起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演示3.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颖的论文。

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甲基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了学生思维品质,使学生保持良好地学习注意力。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互动信息,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如在上复习课时,师生活动总结出Na2CO3和NaHCO3在性质上的异同点,分析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差别之后,利用信息技术提出问题:1.CO32-、HCO3-在水溶液中都可以发生一个什么反应?2.HCO3-在水溶液中除了水解还有没有其他反应?3.NaHCO3-溶液酸碱性如何?其原因是什么?4.Na2CO3也显碱性比 较等浓度两种溶液的碱性强弱,为什么?5.HCO3-在水溶液中存在两个平衡,当向其中 加入酸或碱时,对两平衡的影响是怎样?如果加入酸碱是足量的,HCO3-将分别转化为什么?并用信息技术模拟离子的运动。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学生的思维容量,特别是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

四、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通过对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使我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深深体会到了其在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 优越性,促使我更好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力提高了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理论 素养和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观念的转变。值得提出的是我校今年被推荐为我区唯 一的一所《上海市信息技术实验基地》,建立校园网。这些条件又为我们第一线的教师提 供了方便,为推广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单一,教学软件的设计尽可能从辅助教学这一角度下考虑,不断提高制作能力。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11.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十一

一、“妙语”成趣

常言说:妙语惊人。一句妙语的点拨,可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妙语的阐释,可使学生终生受益。通过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时,可风趣地对同学们说:血小板个子最小,本领挺大。人体一旦受伤流血,它就象防汛的工兵,一涌而上,参加堵堤大战。那么血小板是靠什么去堵堤的呢?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只有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情趣的语言,才能象磁铁般地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又如,在讲遗传与变异时,向学生讲述了虽有“龙生龙,风生风”之说,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让学生对“遗传和变异”一目了然。

二、情境激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古人云:“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情境,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营养繁殖”时,可设计这样的情境:有人种了一棵苹果树,上面结了许多苹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观和色泽,吃起来口味也不同,这个人是怎样种出这棵与众不同的苹果树呢?引导学生带着饶有兴趣的问题去阅读“营养繁殖”,学生会积极思考,认真在书中寻找答案,必然会取得好的效果。还可穿插一些与教材有关的成语、儿歌、谜语等。

三、质疑引趣

孔子在《论语•子张》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有疑点,才有思考创新。教师要有目的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例如在讲叶的结构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落在地上的叶片多是背面向上、正面向下?”这时学生兴趣陡增,思维闸门顿开。这些问题对于学生都有较强的吸引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直观生趣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教学中,优化教具组合、辅助使用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延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学习“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利用多媒体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对抽象的生物知识的记忆。

五、实践增趣

生物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种子结构时,把浸软的菜豆种子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由表及里观察种子各部分结构,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种子的全部结构,然后又把菜豆幼苗发给学生,让他们“探究种子结构与幼苗的关系”学生兴趣大增。实验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类似科学家般的成功感受,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生物现象的强烈求知欲。

12.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十二

关键词:化学与生活,化学素养,实践探索

一、化学素养的内涵

《辞海》中关于素养一词的定义是:经常修习涵养, 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等。可见素养并不能一蹴而就, 素养的养成是一种获得过程。综观国内外文献, 科学素养 (scientific literacy) 概念的提出始于1957年的全美科学调查, 之后众多机构和学者就此开展研究。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 认识阶段性的差异, 各国学者们对于科学素养的内涵认识各异, 但也不乏一些共同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科学的本质和价值”。据此, 我国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科学素养指的是非专业人员长期积淀的科学思考的习惯, 重点在于其对科学的理解过程, 对科学的观念和态度, 具有科学批判的精神。化学素养 (chemical literacy) 概念是在科学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素养不同于化学专业素养, 化学素养面向全体公民, 着重于化学观念的培养。因此中学化学教育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化学知识, 而在于要帮助学生建立对化学的整体认识, 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 这样即便他们日后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全部遗忘, 还能够凭借脑中的化学观念, 通过有效的途径查询资料获取化学知识。通过四年中学化学教育, 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四种能力: (1) 能建立起化学核心观念之间的联系。 (2) 能从化学的角度来观察世界, 并能就生活中出现的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3) 具有化学科学的思维习惯, 知道如何研究一种新的物质。 (4) 能辩证看待化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鲁科版“化学与生活”———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载体

1. 从化学的角度看世界。

必修的教学已经帮助学生建立起化学核心观念之间的联系, 之后就应该促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待与化学相关的生活知识, 鼓励学生利用化学原理分析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鲁科版“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熟悉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问题中获得化学与生活相关的知识, 并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生存发展问题。如主题2从学生所熟悉的食物中的营养素出发, 从化学的角度看待这些营养素在人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再提出该如何平衡膳食,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在主题2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必要的化学观念可以帮助我们生活得更加健康。又如主题4带领学生走进衣料、宝石、家居装饰中的精彩化学世界,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体验到“化学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在本模块的学习中, 学生不仅能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并能真切感受到化学科学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化学的正确认识能让我们选择更科学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2.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探究, 培养化学科学的思维习惯。

从STS教育理念中, 我们认识到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解决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努力为学生创设与课堂中的教学知识紧密相关的探索情境,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计探索, 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养成化学科学的思维习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并在日后的生活中自觉应用到实践中去。“化学与生活”中几个与生活关系紧密的探究实验都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如“探究加碘盐中碘元素的存在形式”、“测定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检测补铁剂中铁元素的存在形式”等等。

3. 辩证看待化学的“功与过”,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化学与生活”模块在介绍化学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之外还介绍了由于不正当使用化学品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辩论, 引导他们辩证看待这个问题。化学确实在人类的衣食住行方面发挥着广泛作用。若没有化学方法生产的人造纤维、合成纤维, 我们的服装就没有那么光鲜亮丽;若没有化肥和农药, 全球不知还有多少人挣扎在饥饿边缘;若没有人工合成的那么多装饰材料, 我们的家居布置估计要单调很多。我们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在改善人类生活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当然, 现在全球污染问题、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如何安全使用化学品, 如何改善空气质量等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人们未能正确应用化学知识, 而化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寻找合适的催化剂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 寻找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从正面了解化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价值之外, 还要深化他们对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实践探索

“化学与生活”模块所选取的素材都是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和社会中的化学入手, 科普性强, 学生在理解上不存在太多的障碍, 如果我们只是泛泛地介绍这些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学生只会觉得索然无味, 而其实“化学与生活”模块更重要的功能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依据不同内容采用各种开放的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同时渗透化学素养教育。由此,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做以下两种尝试。

1. 课前热身——十分钟的演讲。

每节课上前十分钟安排一位同学演讲, 内容自选, 只要是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即可, 鼓励学生关注热点时事, 并试着从化学原理的角度来解释生活、社会中的化学现象。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 真实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学生唱主角的舞台上, 他们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的表现力, 将他们所了解的现代化学科技的新成果、新问题, 所感受到的科学工作者的优良品质传递给同学们。而台下的同学在同伴的倾情演绎中, 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也都得到了发展。这样一种活泼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提高化学素养。

2. 开辟化学第二课堂———研究性学习。

化学素养目标必须亲历科学探究的实践, 通过感受、领悟和理解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在体验感悟化学科学的过程中, 个人建构与之相关的知识、经验、观念等等, 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化学素养。基于此, 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而列入教学计划中。相对于学科教育, 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纯书本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实践, 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培养学会学习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完善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发展收集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社会调查中培养关心社会、自然环境的人文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可以说, 这种活动帮助学生搭起了信息内化与外化的桥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 不仅学到了明确表征的知识, 还得到大量非结构的经验和观念。

综观本校的研究性学习实施状况, 很多学生在缺乏有效的指导下不知该如何选题, 一般就是在师兄师姐的选题上稍加改动, 他们中的大多数就是编制一份简单的问卷进行某项社会调查, 再罗列出一堆简单处理的数据, 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收效甚微。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我们应该利用化学科自身优势, 指导学生选题,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鲁科版的“化学与生活”模块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跟进社会发展的优秀素材,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组合, 以小组为单位, 从5个主题中任意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联系厦门本地社会开展调查研究, 如探索厦门空气质量日益恶化的原因;追踪厦门垃圾动向;废旧电池回收的调查研究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实验研究, 如不同水果中Vc含量的比较;加碘盐中碘元素存在形式的研究等等。这项研究性学习工作需要在高一学年完成, 到了高二开设《化学与生活》选修课的时候, 请这些小组的同学依次进行汇报。对于实验研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实验方案的优劣性进行讨论并提出更完善的实验方案。对于调查研究, 可以从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分析等角度进行评价。总之, 要引导学生修改完善方案, 使每个学生在化学问题解决中都能不同程度获得成功体验, 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在对化学问题的强烈兴趣中锻炼思维。在民主宽松的答辩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鼓励他们继续动手实践, 从实践中体会科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在课堂内和课堂外有效整合的活动中, “化学与生活”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大水平的发挥。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上获得的知识, 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在同伴的互助学习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锻炼意志品质, 从而进一步提高化学素养。

总之, 要扎实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化学教师首先要转化教育观念, 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李大光.科学素养:不同的概念和内容[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0, (1) .

[2]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 1997, (l) .

[3]王磊, 潘鸿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化学与生活 (选修)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3.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十三

生物化学是护理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生物体(人体)内的物质组成、化学变化(代谢)及其调节和它们与机体的关系,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病因,加深对疾病治疗原理的理解。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好,很难将生物化学的知识与专业课知识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将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根本上学好生物化学,并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针对本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特点,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提高了教学质量,现介绍如下。

1结合临床,精选实验内容

依据生物化学课程理论课时的安排,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整合,精选了8个实验,每个实验用2个学时完成,占整个生物化学总学时的2/5。同时遵循循序渐进、基础到综合、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安排实验项目,具体实验课程内容安排。精选出来的`8个实验中,实验三、实验四、实验五、实验七、实验八都是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要求学生不仅会判断最终数值的临床意义,而且掌握检测原理及方法。删除一些陈旧过时、与基础化学实验内容重复的实验,增加相关现代化仪器分析实验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工作做准备。

2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课开展小班教学,实行分组制度,一般4名学生一组,争取让每名学生都动手参与。每次实验都安排在理论学习之后,学生首先要对实验的原理有所掌握,在了解了整个实验的原理后设计实验,先将整个实验流程列出,再设想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之后,动手实验。每个实验开展之前,负责实验课的教师都会先做预实验,及时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实验条件是否满足实验需求、药品等是否失效,保证学生实验的正常开展。

3加强对学生仪器使用的培训

对于基础仪器,例如滴定管、量筒、容量瓶等,不再多加培训。对于临床实验中要遇到的仪器,比如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灭菌仪等,不仅要讲解仪器的原理,而且要反复给学生演示。如在离心机的使用培训中,一定要让学生注意离心前将离心的样品两两配平;离心机启动后,要等待速度提升到所需的转速后才能离开;离心机使用完毕后,要及时清洁离心机及相关器皿等。由于学生分组较多,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不停巡视,一旦发现学生错误的操作应及时纠正,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的规范操作,避免学生在进入临床工作后发生事故。

4实验技能单独考核

传统的生物化学课程考核理论成绩占80%,实验成绩占20%,且实验考核成绩一般以学生交的实验报告为依据。有些学生为了得高分,不管实验是否成功,就根据理论值编造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已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为此,我们单独对实验技能进行考核,并且将实验成绩的比例加大,提升到30%。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实验课出勤、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及实验态度等做相应评分。这就要求教师观注每名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每次实验其实就相当于一次考核,最后8个实验的平均成绩就是该生最后的实验成绩,按30%计入期末总成绩。虽然这样教师上课比较麻烦,但是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5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过程中加入环保意识的教育也很重要。生物化学实验要用到很多化学试剂,比如醋酸、甲醇、酚类试剂等,这些试剂在最后处理的时候,不能随意倒入下水口,而应该回收在相应的废液缸中。

14.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十四

摘要:本文是我经过三年的尝试,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在此不才的我把这些做法变成文章,与同行们一起探索。具体做法主要先根据学生的情况,然后进行分层建组,再进行分层教学、分层辅导、分层交流、分层评价。这一做法使各个层次学生整体得到发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课题的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具体的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从1998年开始,开展目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尤其是目前深化目标教学,落实分层教学,加强化学学科素质教育已达成共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如何进一步结合学科的特点,推广和深化目标教学,如何使全体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升上初三的学生,由于他们智力因素、性格因素、各科基础因素,使得学生无论学习也好,各种能力也好都自然分层,“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只能抑制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更好、更强,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则更差、更弱,产生厌学情绪、向“坏”的方向转变也就顺理成章的事了。要做到各层学生兼顾,实行分层教学进行施教无疑是一种好的做法。我将化学分层分组全面竞赛的量化管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们相互制约、彼此配合又相互促进。

二、实施过程

为了使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必须充分研究学生的特征,内容可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主要的兴趣和爱好,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技能和技巧,意志品质,文化素养和审美的发展,身体发展,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家庭和同龄人的影响,各学科的原有水平,学业不良的主要原因等。据此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的实际可能性”,然后把特征相近的学生归结为同一“层次”,使我们的教学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我主要以省课题组编写的“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指导”为参考资料,下面是在施教过程中的一些见解:

1、分层课堂教学

分层课堂教学是根据常规的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分层实验、教学评价等。

(1)、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地学生的没层次,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相应的学生使用。例如,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分为“达纲目标”、“提高目标”、“高水平目标”。其中“达纲目标”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是全班学生必须达到的。在教学中可以重点放在基础较差的那一“层次”的学生使用。并强化这一层次的学生落实达纲目标。“提高目标”重点供达纲后的中等生使用,而“高水平目标”供学有余力的优等生使用。重点拓宽优等生的知识面,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例如,人教版的初中《化学》第五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第二节《单质碳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分层教学目标:

“达纲目标”:

<了解>①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及这一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大大增强,能跟多种物质反应。

②碳的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③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理解>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

<掌握>①碳单质的可燃性;

②碳单质的还原性。

“提高目标”:

①过比较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加深对碳和氢气的化学性质的掌握及运用。

②用所学的知识及提供的材料,推断判断某物质中是否存在单质碳。

③杂质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初步计算。

“高水平目标”:

①从失氧得氧的角度来分析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堆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②碳跟金属氧化物反应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央还是一氧化碳的讨论。

(2)设计分层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能直接反馈教学目标落实得如何。但由于学生的基础及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根据问题的难易、繁简而有的放矢地让不同的层次的学生作答,避免问答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教学中所提的问题,让优等生或中等生回答,如果问题太容易,没有给他们“跳一跳,摘果子”的机会,就不可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开拓。所提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如果问题太难,他们会无所适从,从而产生畏惧甚至抗拒的心态,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堂提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问题让他们作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例如,要求学生写出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不同的层次的提问,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①氯酸钾(KClO3)在催化剂二氧化锰(KCl)作用直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KCl)和氧气(O2);

②氯酸钾有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③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写出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设计分层的课堂练习(或辅导材料)

为了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强化,教师应该分层次提供课堂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让全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掌握知识,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成绩。我们在教学中以省课题组编写的《初中化学分层教学指导》为参考资料,其中“基础性材料”供达到大纲基本要求使用,即是全体学生都必须使用的,并着重要求后进生应重点完成好这一材料;“提高性材料”供中层以上学生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后,进一步学习使用权。“高水平材料”供优等生学习使用。

又如刚刚讲授完有关根据化学为方程式的计算,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如:

①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抽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

CaCO3+2HCl=CaCl2+H2O+CO2↑

已知含碳酸钙100克的大理石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 ②100克含80%碳酸钙的大理石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

③用100克含80%碳酸钙的大理石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升?(已知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谋为1.977克/升)

(4)设计分层的实验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龄孝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做学生实验时我也根据情况把实验分面几个层次,比如人教版《碳与碳的化合物》这章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我先叫学生预习相应内容,并把要完成的实验告诉给每组学生:最低层次(也就是全班同学要完成)要按照课本里安排的实验内容完成,中间层次学生要自己设计能方便放入酸液的另一个套装置,优生则设计一套能控制反应进行的装置。自己设计的装置能在实验室里做出来。做完实验后还要求中层以上的学生完成家庭实验:把鸡蛋(完整的)放入醋酸中反应,观察有什么现象?如果有气泡产生,你猜是什么气体,应该怎么样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第二天到课堂上不单中间层次的学生,其他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现象应该怎么样,想验证他们自己做的现象是否正确,经过我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各层次的)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增强也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就连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5)设计分层的教学评价

科学的教学评价将给教学以正确的方向,老师通过教学评价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了解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更恰当的因材教;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素质特点和学习状况可促珨我自己长善救失,扬长避短,有效地进行学习。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方式的教学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

①课堂提问上,多提一些简单的、基础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必要时作适当的提示,让他们都能作答,并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得到成功的激励,增强今后的学习信心。

②单元测试的命题上,多出些基础的、中层生都能完成的题目,以便函提高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测试完,对80分以上的学生进行表扬的同时,对取得有进步的学生,哪怕是进步1分或者是2分的学生,也应大力表扬鼓励,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更应该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测试取得更大的进步,向高一层次的目标递进。

(二)活动课的教学

1、分层次的情感交流

正如列宁说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句话充分说明情感对于人的认识活动的重要性。情感不仅是推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对人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为了消除学生对老师的情感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环境、思想、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消除对学习的障碍。特别是后进生,更应该跟他们谈心交朋友,拉过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克服学习的自卑心理。对于中等生、优等生,在跟他们谈心过程中,应以鼓励学习为主。并帮助他们克服自傲心理,并激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进步。

2分层次的活动课

为了使活动课能适合不同特征的学生活动我们应该事先把特征相近的学生分面不同的组(即不同的层次),再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活动例如,我们可以把基础比较差、学习化学兴趣低的同学归为同一组(即同一层次),这一层次的学生的活动内容,重点放在辅导基础知识和趣味化学实验以及参观、访问等等,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参与、活动,认识到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好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成绩中等、有学好化学兴趣的这一层次的学生活动内容在安排适量的趣味化学实验的同时,重点放在如何巩固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通过讲座、讨论等活动形式,帮助他们如何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如何把知识进行归内、总结、对比;如何观察实验现象等等。通过基础知识的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等等,旨在促进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于优等生,其活动内容,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为主,也是化学竞赛选手的培训,为参加每年举办的全国初中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做好准备。通过指导自觉和解题能力的专题讲座,指导他们掌握知识的规律,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计分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保证达纲目标的落实。因为达刚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而教学大纲是根据教育方针和中学教学计划制订的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中学化学提出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中学化学教材编写和老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检查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因此,我们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哪一层次的学生使用,都要保证达纲目标的落实。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高一层次的目标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一步得到最佳的开拓。如果盲目、片面地追求“提高目标”或“高水平目标”的落实。就会使我们的教学出现反常现象。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2、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做到有针对性地调节、矫正和辅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的思想、行为是受社会、家庭等影响的。在某一阶段,如果学生的家庭出现问题。学生的思想、学业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表现为上课精神不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成绩发生明显的下降。原来较高层次的可能会滑向低一层次。如果此时老师还是用较高的层次要求学生,就会产生吃不下的现象,反而对学习造成压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存在原困难和障碍。并动态地给学生分“层次”,动态地给予相应的教学目标,以利于教学的进行。

3、给学生的分层要采取隐蔽的分层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在给学生分成若干层次时,不要明确告诉学生,只是做到教师心中有数,特别针对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个自尊心特别强,又死要面子,如果告诉学生则会产生优生自傲,差生自卑的现象,少数学生则会对着干,反而向坏的方向发展,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反而不利于教学的进行。

(三)实施原则

1、可接受原则。

在一个班集体中,个性的差异(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差异存在的普遍性要求分层教学从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安排教学评价,使各类学生得到的帮助与他们的个别需要相适应,实施自我完善与发展。

2、期待性原则。

有目的地、明确地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希望,并有具体指标,并且不断检查、督促、表扬、鼓励,可以诱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愿望和学习需要,可以促使学习后进的学生,最终达到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促进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和优生超大纲学习。

3、递进性原则。

学习发展是个秩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只有遵循两个序列:一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序列,二是科学知识的逻辑序列。这样教学才能由低到高秩序发展。在分层教学中,老师要飘扬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可变的实际出发,鼓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特别是要采取小步反馈、及时评价,给学生创造不断进取的情境。

4、反馈性原则。

15.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十五

一、什么是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人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 将所获取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连起来, 形成了一种联系紧密的体系, 也称为知识网络, 它具有多维性、整体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

二、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学生在构建知识体系时, 会将学习生活中获取的知识点系统地结合起来, 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 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在运用时反应也会更快, 准确度也会大大增加。通过构建知识体系, 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

如今高考试题也在伴随着新课标的改变悄悄发生着变化, 计算题、推断题等也变得更加抽象和复杂, 对于这些问题, 学生完全没必要按照出题者的意图去做, 因为那样会花费大量的时间, 高考时间相对紧迫, 争取更多的时间就为其他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当学生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后, 便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另辟蹊径, 寻求解决问题更简单的办法。

对实验的考查也是每年高考考试中必备的内容。不仅涉及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还包括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方式, 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等。这些知识点往往比较分散, 很难加以记忆, 但若能系统地构建起知识体系, 解决这些问题也便变得轻而易举。通过构建知识系统, 学生对各化学元素的性质有了较深程度的了解, 并对化学实验过程也有了更深的印象。知识了然于胸, 考试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应对自如。

三、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探索能力相对不足, 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己, 更大层面上还是需要教师来辅助完成。要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全局入手, 认识整体

全局入手主要体现在高考前的总复习上。在总复习时, 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包括基本理论, 元素以及各化合物的性质、特点, 有机物知识点, 化学实验以及化学推理计算等五部分。在五个大框架构建结束后就要对每个框架进行完善, 使学生对整个高中化学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增强解题能力。

(二) 紧抓局部, 注重细节

首先是基本理论知识的完善。对于该部分的完善可以以化学平衡为主线展开, 化学平衡不仅与电解质溶液有着密切的联系, 还与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密不可分, 并且都可以通过化学平衡的理论加以解释, 这样便可以通过一条主线实现整个系统的发散和收敛。

对于元素以及化合物部分则可以以元素周期律作为中心, “一表两线”的形式来构建知识体系。所谓“一表”就是指的元素周期表, “两线”则是指的教材中的知识主线以及同一种物质的因果线。“一表”可以很好地将元素以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性质加以归纳, “两线”则可揭露各化合物内在的联系, 将元素与元素之间、元素与化合物之间、化合物与化合物之间紧密地联系起来, 使之更有条理, 更为科学。

有机化学部分以官能团为中心展开,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官能团的性质, 通过对比了解有机化学的规律, 将两者进行结合, 完成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形成一套详尽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

对于化学实验部分知识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化学药品的选用以及仪器的装配为基础的。若想将高中化学实验搞懂, 就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 也就是常说的“双基”。对于两者都应做到正确理解, 将各自的知识点进行整合, 并构建出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 以便使用时不会混淆知识点。比如酸碱滴定管的区别, 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以及制备所需条件、设备, 各化学物质的储存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

对于化学计算以及推理部分, 则可以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必须熟悉物质的量各种单位之间的换算进制, 并对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溶液的浓度、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有着正确的认识, 并掌握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并懂得如何将气体阿伏伽德罗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量守衡定律等应用到化学计算中去。

(三) 全体整合, 构建体系

通过上述的总的概括和部分系统的完善之后, 就应该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将基础理论知识、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与化学计算和推导通过点、线、面的连接形成一个整体, 进行联想记忆, 并做到融会贯通, 对各知识点也应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应用。对于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也应及时查漏补缺, 点对点辅导实现突破。

总之,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对化学复习阶段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 它需要教师的不断尝试、不断创新与不断探索。将凌乱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 并归纳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同样也需要学生们的自主探索。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加强对于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以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 实现学生化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如何更快适应新课标要求,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构建起知识体系成了众多教师关注的课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引导

参考文献

16.成教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探索 篇十六

【关键词】自主学习 学习兴趣 主动参与 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自由发展,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自主学习体现了现代学习的主动性的特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课改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悠久的化学史、趣味的化学实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完全的接受学习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方法,受益终身。自主学习核心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学习活动中,化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只有产生持续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学好一门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持续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具有主动性的源泉。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促进因素。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化学科有着本身学科的特点,所以应该要在课堂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上多下功夫,因为学生对实验是最感兴趣的、另外在绪言方面就要开始让学生了解到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学好它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容易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也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削弱,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很重要,例如从绪言开始就对化学用语中的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采取分批识记。将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酸碱盐的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学习主动性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转变角色,变教学为导学

从古到今,我们教师所持的观念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整堂课,45分钟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期间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经常会看到一种怪现象,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睡得津津有味。在教师自身的观念中,总觉的这样做就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全授之于学生了,殊不知,反弄巧成拙。学生知识没记住,能力也没得到培养,并且也抑制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教师自身的观念一定要加以改变,在课堂中,教师是中介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宰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应通过与学习者的互动、交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经验,由此来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使学习者增强自主、自控和自我责任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

现在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自主学习”又是“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它突出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的地位,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如果说,过去教师更多的是着眼于自己如何“教”,那么现在的教师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如何学”。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把一部分讲台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的课堂在教师精妙的引导下,有启思有质疑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更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好学乐学善学。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价值引导并不矛盾,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变教学为导学,在学生无法理解时,或理解不深时或出现偏差时,充分发挥教师导学的作用。教师不但还要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使苦学为乐学,而且还要指导学法,让死学变为活学,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建筑工程资料员培训下一篇:清华大学博士面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