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综述范文

2024-09-18

科技综述范文(共10篇)

1.科技综述范文 篇一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包括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以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格式排版说明:

1.文献综述做成word格式文档打印(A4纸)

2.标题 四号字 居中

3.作者信息 小五号 居中

4.摘要 五号字 行距为1.5倍

5.关键词 五号 左对齐

6.正文 五号字 分段落书字 行距为1.5倍

7.参考文献 五号字 左对齐 行距为1.5倍

8.注释 五号字 左对齐 行距为1.5倍

9.参考文献的序号以(1)、(2)……的形式进行标注

10.注释的序号以 右上标①、②……的形式,录入在参考文献中也以①、②……的形式进行序号标注。

2.科技综述范文 篇二

1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火灾风险防控

中国消防协会会长陈伟明在论坛致辞中说,创新社会消防管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要求的具体体现,意义重大而深远。希望论坛对推动消防工作和消防科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广东省消防总队罗云庆总工程师在论坛致辞中说,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创新理念、机制、体制、方式、手段,切实提高维护社会消防安全水平,是广东消防的重要任务。众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聚集于广州,集体把脉广东城市消防安全工作,必将会促进广东消防科技工作的提升。

中国消防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副总工程师李引擎在论坛上作了“城市发展与火灾防御”的报告。他指出:(1)现代化城市具有生产集中、人口集中、建筑集中、财富集中等基本特点,同时伴有可燃易燃物品多、火灾危险源多等现象;(2)从城市防火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城市存在一些共性问题;(3)21世纪建筑设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预防灾害发生上;(4)运用GIS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综合研究生命线系统的日常管理、工程监控及减灾对策,建立和完善适合于区域发展的实用系统;(5)新材料的面世需要进行大量的抗火性能的实验与理念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其在火灾情况下的结构力学性能;(6)21世纪的城市及其建筑应在生态学和安全学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晓家在论坛上作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火灾风险防控”的报告。他指出:(1)通过国际国内火灾统计数据和火灾案例分析,我国城市火灾的趋势是人员密集的商业、住宅和石化行业火灾为三大危险源;(2)城市火灾不仅是消防,更多的应从产品安全性和建筑整体安全性思考出发解决问题;(3)从现代火灾防控理论出发,从防、消各层次实现火灾风险防控措施。在防中强化消防设施运行监管,加强自动灭火系统灭控火数据统计,从火灾现场数据分析灭火战斗力量配置和作战战略。灭火战斗预案可根据空间和火灾模拟确定。

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通信研究室主任隋虎林在论坛上作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城市火灾风险防控”的报告。他指出:(1)建设开放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的消防大数据平台,并纳入政府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数据来源。对消防内部、外部数据资源进行采集汇聚和挖掘分析。构建消防大数据信息资源服务体系;(2)消防安全社会化服务云平台,实现火灾隐患的排查、举报、受理、核实、督办、整改、公布全流程精细化管理。社会单位火灾风险、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能力定量评估;(3)火灾及灾害事件时空动态层级式可视化、多维度现场信息可视化,基于灾害场景地理信息的态势标绘、灾害危险等级综合评判等技术,实现智能化决策方案制定,满足救援扁平化、可视化指挥调度的需要。

美国UL公司全球副总裁兼首席公共安全官Barbara R.Guthrie作了“安全指数对城市和社会风险管理的作用”的报告。她指出:(1)UL的安全指数是通过对特定范围的生活工作环境的相对安全状况进行量化,促进地区安全意识的提升,推动各相关部门的协作与沟通,最大效率的提升公共安全水平;(2)UL安全指数模型,包括危害被化解或加剧的因素、安全体系、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机构及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的教育和培训、伤亡事故导致的后果;(3)UL安全指数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颁布的经济活动指标、相关的安全技术、教育资源、政府效率、已颁布的规划标准、健康指标与评价体系;(4)UL安全指数采用几何法、算术法、归一化法进行分析计算。

2 石油化工类火灾风险防控及应急处置

美国UL公司研发总监Doctor Gandhi在论坛上作了“石油工业的消防科学”的报告。他指出:(1)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制定,建立在科学认知危害的基础上;(2)现代的系统因需相互联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安全分析的方法从单一模式转向多模式,对相互关联的系统之间进行分析比对,进行定量和概率风险分析;(3)安全标准的制定往往滞后于工业实践、安全文化、管理科学的发展。如何获得更好的系统恢复能力和安全性变得非常重要,需要考虑与安全相关的所有因素;(4)制定新的标准和规定。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研究员刘暄亚在论坛上作了“石油化工火灾风险防控与灭火救援技术”的报告。他指出:(1)石油化工火灾风险防控技术分为风险识别与控制、园区规划与布局设置、灭火救援技术与装备;(2)结合事故致因理论研究化工园区事故模式及演化机理,提出基于通用事件树的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事故演化规律;(3)研究化工园区重大事故多米诺扩散机理,建立园区危险源事故多米诺效应发生概率的定量计算模型;(4)化工园区消防安全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由园区火灾危险性指数、园区安全防护指数和园区消防力量评价指数三部分构成。

3 电气类火灾风险防控及应急处置

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所长赵长征作了“电气火灾风险防控”的报告。报告用丰富的案例分析了电接触、电弧放电、电气绝缘、三相不平衡、漏电等不同原因的电气火灾防控面临的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防控对策。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授陈南在论坛上作了“电气防火规范体系建设与研究进展”的报告,他指出:(1)电气防火规范体系包括电气防火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电气防火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电气防火检测技术标准体系;(2)电气火灾预警技术包括低压交流串联故障电弧的统计特性、频率特性、能量特征、点燃特性等方面的研究;(3)火灾征兆探测技术、限流式电气防火保护技术、电气防火封堵指标体系、电气管廊综合防灾技术的研究,拓展了电气火灾预警技术的研究。

美国UL公司能源技术团队资深专家乐艳飞在论坛上作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探讨”的报告。她指出:(1)对锂电池的安全因子从设计、使用、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锂电池的失效原因包括电芯过充、老化作用、几何结构的设计影响;(3)从结构和零部件的防火和安全性来综合考量电池的安全和标准。

4 结束语

近年来,广东省消防总队高度重视消防科技工作,将科技化、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四化建设”作为推动消防工作的主要抓手,积极探索发挥科技工作服务消防现实斗争的作用。广东省消防总队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相关企业的科技合作交流,分别与公安部直属四大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大批量组织人员到研究所集中开展培训交流。首届广东消防科技论坛搭建起了汇聚智慧、建言献策的平台,架起政府、企业、专家学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3.科技综述范文 篇三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本市场;银行信贷;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82-05

On the review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BAI J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finance have become the two largest power system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launched a serie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n China, we have a late start mainly on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government funds, bank credit, risk investment, capital market and guarante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ina economy, so we suggest using the game theory to solve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Key words: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apital market; bank credit; risk investment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对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对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研发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

无论是重商学派还是亚当·斯密及约翰·穆勒都充分肯定了银行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安排对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首见于经济学家J A Shumpeter1912年的研究成果。现代经济学家R F Harrod 、E Domar和R M Solow开始研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及结合机制,提出金融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揭示了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的四种服务,分别是评估企业家、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以及评估技术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早期的研究都是论述金融对科技的促进作用,很少涉及科技对金融的反作用以及科技与金融的耦合关系。

针对科技创新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相对较晚,Moon和Schwartz在2000年肯定了科技创新活动和金融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而企业创新的失败又会影响金融系统,导致通货膨胀或信用膨胀。刘玉忠从正面论述了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提出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发展可以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指出科技资产是金融资本获得高回报的引擎,而金融资本参与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地分散科技创新的高风险[1]。陈迅、陈军认为现代金融业的工具创新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金融的支持,现代金融业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来创造发展空间,两者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进而提出金融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和科技支持金融创新的政策[2]。由此可见,科技与金融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两大动力系统,金融和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保障和拉动的作用,科技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知识准备和技术基础,而金融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本动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必将促进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

综上所述,科技与金融互动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为:金融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分担科技创新的高风险;科技为金融提供技术支持,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为金融带来了高额的回报。科技与金融作为一对孪生兄弟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问题尤为必要。

二、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现状研究

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现状的研究目前仍处于雏形阶段,只是对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整体情况和各个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从国家整体来看,我国过去几十年形成了一套带有计划体制烙印的资本和科技融合方式,处于一种低效率的运行状态,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基本构架。分析1991-1999年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效益,发现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高[3]。这种情况可能源于缺乏完整的科技产业信贷政策来引导信贷资金对科技产业的投向,而且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支持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科技创新的高风险与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追求低风险的目标相悖,而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新兴的融资方式又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对我国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的省际差异情况和耦合协调度等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源于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财政投融资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可能造成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和资源利用上的低效率,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我国体制创新不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的环境和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是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起到很好的提振经济的作用。

从我国各个地区来看,科技与金融耦合的程度差异较大。江苏创新型经济已初步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良性”耦合,无论是产业扶持政策还是科技人才政策都得到了逐步落实,而且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同时风险投资也取得了较大进步。而甘肃科技与金融合作较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仍需完善。广东的研发投入较多,但是科技活动的首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资助和风险投资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较少。黑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在金融的支持下发展较快,而且金融的科技化水平也有所提高,然而其高科技企业获得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金融服务系统的技术化水平也比较低。湖南创业投资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刚刚起步,存在较大的改进余地。武汉已基本形成了由“两个平台,五种方式”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但在后危机时代,武汉科技金融服务面临不少困难[4]。还有部分学者针对我国辽宁、湖北、大连、无锡、嘉兴、河源高新区等多个地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各地在科技与金融耦合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成效上差异较大,总体上不够理想。

三、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途径的研究

1.政府财政资金

目前国家对科技创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总体不足。科技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参与主体,只能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者和调控者,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政府在科技与金融耦合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起着先决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形成创新机制,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高效的制度安排才能产生真正的原始创新。二是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为科技银行的设立提供有效的政策条件和保障措施,鼓励科技银行进行创新。三是制定有利于科技企业融资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补偿激励杠杆作用,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信用记录好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贷款贴息和中介费补贴。同时,政府资金投入方向应该从单个企业向公共平台建设转变,重点构建基础平台、企业信息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和技术市场交易平台,促进企业资产由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的转变[4]。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到产权交易所进行股权交易和知识产权交易,设立科技创新企业非公开股权交易系统,探索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通过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类金融及中介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财政担保资金的效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最终构建一个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科技金融多元化、多层次的扶持政策[5]。

2.银行信贷资金

目前科技创新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倾向于银行信贷资金。然而由于科技创新企业普遍存在无形资产占比高、风险高、信用缺失等问题,银行又缺乏专业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把握能力不足,导致银行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但是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一是逐步培养专业化的行业客户经理,确立客户经理制,针对需要发展的产业领域,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队伍,从而提高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二是建立咨询专家库,搭建科技专家网上业务咨询平台,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对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评估评价以及判断能力,对科技信贷进行外部评审,提升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为金融部门决策提供重要技术参考。三是鼓励建立专门的科技银行,确立“服务科技创新”的市场定位,联手风险投资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直接的银行服务,也为创业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共同构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网络平台[6]。四是借助专业的中介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资产调查、市场调查、资信评级等,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入担保机构,分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五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包括应收账款质押、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融资服务,通过开展银政合作、银投合作和银保合作,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3.风险投资

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因为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具有支撑作用。张剑平、杜湖湘提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对于实现“知识—技术—经济”的转化,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7]。程昆、刘仁和刘英以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采用中国1994-2003年的数据),分析了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8]。龙勇和杨晓燕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和创新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出现委托代理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于其他企业,导致技术创新投资不足[9]。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金融环境是我国科技与资本结合的三大障碍,他们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的相对收益率、风险投资与风险创业活动的安全感以及风险资本的顺畅退出,进而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林林、徐翔宇提出转变风险投资的发展方式,建立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以银行资本、保险资本积极参与的,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背景的金融支持体系,使风险投资从政府资金为主向民间资本为主的资金筹集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而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风险投资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对投资风险的判断能力,通过培养与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风险投资人才能力的同时,使其承担与能力相对称的风险与收益[10]。

4.资本市场

陈凤娣和吴有根对资本市场在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1]。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主要有发行债券与股票融资。我国对发行债券的安全性有较严格的要求,比如资产质量、盈利水平、持续盈利能力、信用等级等,科技企业较少能达到公开发行债券的要求。针对现状,为了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作为证券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同时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理想的融资平台,为挂牌企业带来知名度的提升;规范财务管理,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建立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债券品种,发挥中国国际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到海外上市,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处于劣势,需要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5.担保机构

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担保机构对于减少投资方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担保机构规模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而且担保公司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不明确,担保行业法律法规建设落后,缺乏对担保公司运作程序的监管,导致担保机构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要大力推进科技保险业务,积极开发更多适合科技研发的险种,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技开发中的出现的风险问题,为科研开发提供风险防范和保护体系。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我国学者还在保险机构、民间资金、社区银行、中介机构、评价机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四、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的展望

我国关于科技与金融耦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借鉴性的成果,初步探讨了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初步阐述了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最大的成就还在于对科技与金融耦合存在障碍的认识和就此提出的一些具体解决方法和对策。虽然近年来国家、各个地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科技与金融耦合的重要性,但是能够使科技与金融实现真正耦合的却很少。已有的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研究不够深入,更多地从表面论述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情况,很少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二是研究更多地提出了金融推动科技发展的策略,但是对于科技如何促进金融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科技与金融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三是对于耦合路径的研究较少,路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科技企业和金融供给方的利益;目前运用博弈论解决科技与金融耦合路径问题的研究很少且不够深入。

后续研究应把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与博弈论相结合,分析阻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因素,为科技与金融结合提供新思路。通过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耦合,使科技创新得到金融的有力支持,使金融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开辟新的途径。

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6-11

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 (11) :5-10.

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2):67-72.

崔毅,赵韵琪.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36-37.

张育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与模式[J].经济学家,2001(4):127-128.

顾峰.国内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J].江苏科技信息,2011(10):4-6.

张剑平,杜湖湘.关于转型期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角色定位的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2004(2):100-101.

吴纬地,孙可娜,刘娜.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58-59.

龙勇,杨晓燕.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3):16-20.

林林,徐翔宇.信用风险模型综述及对我国借鉴[J].金融经济,2009(2):58-59.

陈凤娣,吴有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积极支持自主创新[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67-76.

4.科技综述范文 篇四

2011-03-17 19:57:15作者:佚名来源:人民论坛网综合浏览次数:1203 网友

评论 0 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6日下午正式发布,这代表着未来五年中国发展路线的战略蓝图绘就,本网集结各大媒体对“十二五”规划纲要的亮点解读,以飨读者。

首次明确居民收入增幅将超GDP

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判断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

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明显加大了发展服务业的力度。具体包括对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具体包括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等。

规划纲要还强调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等。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全面推动金融改革

规划纲要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在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继续鼓励金融创新,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拓宽货币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深化股票发审制度市场化改革,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完善发行管理体制,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推进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市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法律法规。继续推动资产管理、外汇、黄金市场发展。

在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方面,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环境。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拓宽使用渠道,提高收益水平。

纲要还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港澳部分单独成章

据香港特区政府网站消息,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港澳部分单独成章(《专章》),详述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功能定位,是香港配合国家五年规划工作的一个重大突破。

《专章》对香港的未来发展有标志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专章》强调中央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包括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

二、《专章》强调中央支持香港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六项优势产业。有关表述有助香港的六项优势产业在内地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范围,同时透过互动的合作,可以协助国家提升产业结构,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的发展。

三、《专章》强调中央支持深化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合作,继续实施《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并确定《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粤港合作的重要功能定位,包括建设以香港金融体系为龙头的金融合作区域和世界级城市群,以及支持广东对香港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并逐步将有关措施拓展到其它地区。

丰富和完善了约束性指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的司长李守信

应该说面对未来五年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十二五”规划纲要在整个谋篇布局上特别突出了六个方面,我这里可以简要的概括为六个坚持:

一就是要坚持把主题主线贯穿始终。规划纲要无论在政策导向的确定上,还是在规划目标的设置上,无论是战略任务的安排上,还是在实施机制的完善上,都充分体现推动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要求。

二是坚持长短结合。做好了“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的紧密衔接,同时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力求做到当前和长远,五年和十年的有机结合。

第三个坚持就是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纲要把扩大内需战略作为重大的任务,贯通全篇。加快构建起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这种长效机制,着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最终我们是希望通过这五年的纲要的实施,通过这样一个重大战略任务的推进,能够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第四个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纲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将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能够切实地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五个就是坚持全面推进体制改革。这是整个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更加的注重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六个特点就是要坚持虚实结合。在充分体现中长期规划战略性、指导性和前瞻性要求的同时,规划纲要通过目标、指标、政策措施、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安排,形成了实现“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任务的具体行动计划,体现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除上述六个坚持之外,“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许多新的亮点。比如纲要在主要指标中丰富和完善了涉及民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在内容上突出了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也设置了改善民生的行动计划的专栏,在形式上也增加了农业、城市化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和国家快速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五张彩图,从而使“十二五”规划纲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新颖。

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和行政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共62章,其中第46章和第56章是有关反腐倡廉建设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

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的事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完善公务员制度。深化各级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

第二节 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的决策程序,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协商和协调。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严格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三节 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实行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发挥绩效评估对推动科学发展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强化审计监督。推行行政问责制,明确问责范围,规范问责程序,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第四节 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严格认定标准和范围,对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规范转制程序,完善过渡政策,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保留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属性,推进人事管理、国有资产和财政支持方式等方面的改革。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保持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扎实推进政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收入、房产、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定期报告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开展社会领域防治腐败工作。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合作。

指标集中于调结构、保民生

在发展的目标上,《纲要》提出了24个主要指标。除了发展速度以外,其他都集中在结构调整、科技教育、资源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目的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在政策导向上,《纲要》强调从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入手,提出了十大政策导向。目的也就是为了解决我们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第二到第十五篇是重大的战略任务,为了把整个建议的“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纲要》进一步明确了14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包括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这14个方面都是对主题和主线的深化和落实。第十六篇是规划的实施,不要小看这一段,《纲要》强调要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明确了规划实施的责任,实行综合的评价考核。就是为了把主要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同时也是为了建立一整套符合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确保在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列入规划纲要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出,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初步形成网络设施配套衔接、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中,均包括福州至台北段,且均为“规划研究路段”。

新兴产业重点明确特高压列入十二五

昨天公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到,“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国家电网发展策划部专家张克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核电、风电包括作为清洁能源的水电,未来的发展都将有赖于建设特高压电网。以风电为例,国家规划风电在2020年达到1.5亿千瓦以上的装机容量,但目前八大风电基地的装机容量已经占到总装机容量的80%,其中五大风电基地都在三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仅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等省及自治区的风电装机就有8000万千瓦,因此风电消纳存在很大问题。只有借助特高压电网才可将如此集中和不稳定的电力传输到华北和华中等负荷中心。他表示,特高压建成后,可大规模开发风电,并做到高效率消纳,从而将一度颇为严重的弃风现象控制在1%。

根据国家电网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资超过5000亿元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资额相当于2个三峡工程”,其中交流特高压的投资额约占2/3。

中原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昨天批准的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十八章第三节《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部分看到,国家“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株长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五年产业发展路线图勾勒完成

专家和学者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未来五年中国产业路线图。即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传统制造业转移和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规模和效率四条主线,构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支点。“十二五”规划纲要顺应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这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走上一个良性循环。

专家表示,新的五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相当关键,这是其他产业部门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础“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说,“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在新的阶段,我们要突出“加快”两个字,即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再用传统的办法,应当转变发展的方式,注重金融资本的力量、人力资本的力量、科技力量的投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根据规划,我们对于传统制造业,一个重要的政策取向即是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采取差别性的区域经济引导政策,实施传统产业有序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重要性日益提高。”

而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期是,危机后世界产业格局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新兴产业的份额和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中可以看出,我国需要加快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避免陷入不利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国科技战略研究院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专家和学者们还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笔点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其关系到现代产业体系的完整和效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急迫需要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状况,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一、二、三产业结构相协调。”

5.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综述 篇五

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综述

学 生: 宁媛 学 号: 201207030310 院(系): 管理学院 专 业: 市场营销 指导教师: 郑军婷

2015 年 9 月10日

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金融是产业商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平台,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科技工作要想实现对产业进一步的提升作用,必须建立起科技金融体系,通过市场与科技的有效结合,达到对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支撑与保障作用。本研究从科技金融的概念出发,并介绍我科技金融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最后在分析科技金融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供了构建科技金融体系的措施和建议,希望对科技金融体系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完善有所启迪,起到到对产业发展和科技工作的促进。

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金融体系 科技金融的概述

科技金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科技与金融两者的关系统一于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和手段,既是科技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也是金融工作的不断创新。当前对科技金融有着不同的理解,一些市场经济学者认为科技和金融需要在市场上得到统一,这样才能使产业和社会得到整体性发展;另一些金融学者认为科技和金融有着相互促进、互动共生的关系,科技金融就是利用二者间双向的发展与需求而形成的新型金融创新;还有一些科技管理者认为科技金融是一个崭新的整体概念,不能片面地割裂和分开,职能将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深入理解和探析。本研究从体系的角度将科技金融定义为:以科技和金融创新为建 1 设基础,以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为导向,组建起为科技与金融相互融合的平台,通过资源的整合、系统的调整完成科技金融的建设,达到对产业和企业科技金融的支持,进而推进金融资本和高新技术向优势产业和企业流动,达到实现企业、社会、科技金融共同发展的目标[1]。邓天佐[6]认为科技金融内涵渗透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科技金融系统具有多要素、多层面、多维度构成特征,包括3个层面: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科技金融产业与现代科技服务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孕育催生先导性产业。2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思想,从此我国科技金融体系也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方针,这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现状可以从科技金融政策,科技信贷,科技资本和科技保险来四个方面来分析。2.1 科技金融政策

2006 年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一2020 年)》,规划纲要中涉及科技金融诸多领域,如银行信贷、资本 2 市场、保险、担保、创业投资等。颁布了科技金融方面的九个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我国支持自主创新的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2009 年底,国家层面出台的78 项《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细则中,有20 多项属于科技金融范畴,内容涉及银行、保险、担保、创业投资、资本市场、债券等。2.2 科技信贷

科技贷款是为科研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的债务性金融支持资金。根据科技贷款供给方的不同,科技贷款可分为商业银行科技贷款、政策性银行科技贷款和民间金融科技贷款,他们基本构成了我国科技信贷体系。

信用担保体系初步形成,拓宽了企业间接融资渠道,这些机构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发挥了积极作用。2.3 科技资本

科技资本体系指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一系列市场,机构,机制政策的集合, 主要包括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市场融资,创业投资基金投资等方面[2]。1999 年全国发行的“有研硅谷”, 是我国大型科研院所独家发起上市的第一支股票,从此科技资本开始向高新技术企业敞开大门。为开拓高新区建设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科技部推动和组织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债券”的发行。债券发行建立了高新区直接融资的渠道,捆绑发债也成为了中国科技金融工具的一个重要 3 组成部分。在高新技术企业登录主板市场的同时,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也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更多融资渠道,表明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正逐步走向完善。1999 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技术产权交易所,产权交易所为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良好地支持了科技企业的发展。2.4 科技保险

我国在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技术,科研环境等方面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而科技保险的发展对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融资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能通过科研保险来改善我国科研环境,促进科研资金的投入,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助推剂[4]。3 我国科技金融体系主要问题

从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革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科技金融体系也正不断完善,但是由于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所以现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个体系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体系。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科研经费筹资结构中金融机构所占比例较小,科技金融的总体水平不高,对科技发展的支撑作用还要继续挖掘。第二,融资能力不强,缺乏有效融资渠道,由于商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有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导致这些高风险,高投入的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3]。第三,政府政策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贷倾斜 4 政策使银行对投资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动力。第四,科技金融中介服务能力弱,大部分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专业程度不高,执业行为也不够规范。第五,担保机构较少,政府担保和商业担保无法满足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需求。

从对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实践的分析,科技与金融结合实践的有序推进,领域不断扩展,成效显著的探索,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不久的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理论探索欠缺,科技金融主体不清。目前国内系统研究有关理论问题的著作还不多,档次也不高,迄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规范的概念术语系统。

第二,科技金融创新片段化,没有系统性。由于科技金融工作的主管部门不明确,科技金融工作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导致科技金融创新活动具有片段化发展的特点。

第三,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措施,相关机制不健全。有效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和不足,对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起到积极的引导、鼓励和保障作用[4]。4 构建科技金融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4.1构建科技金融融资体系

融资是科技金融体系的核心,是科技金融体系运作和功能发挥的动力源泉,构建科技金融体系中要结合科技产品和成果的生命周期,建立起科学的融资体系,在做到对产业发展不断支持的情况下,开发出科技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产品和成果处于研发阶段时融资体系要做到对风险的控制,尽量开发企业内部的资金做到对研发的支持。在产品和成果处于初创时期,科技金融体系要给予产业和企业风险投资的支持,做到对风险的防范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在产业和陈国处于稳定时期,科技金融体系可以通过证券化、规范化的方式进行容易,以确保产业和企业得到快速地增长与扩展。当产品和成果处于衰退时期,科技金融体系应该力主通过并购和重组来实现企业的转型和产业的更新,使其顺利进入到下一循环[7]。

4.2构建科技金融创新体系

科技的发展在于创新,金融的发展也需要创新,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建同样离不开创新,要建立起政府、产业、科研、金融四为一体的联盟方式,采用积极的策略鼓励科技金融体系进行不断地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要在取得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的理论突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科研、金融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技金融中展现的结构和体系,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市场产品,做到对科技金融体系创新的有力支持。4.3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主体是科技金融第三方,包括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就是为了科技金融第三方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机制,要在服务市场和服务产业的基础上,建立起科技金融中介体系、担保体系、保险体系、信用体系等体系,提高科技金融的服务质量。4.4构建科技金融创新平台

要力主由政府负责搭建、为科技金融参与各方进行综合服务的平台,如金融创新平台、研发孵化平台、技术共享平台、人才培育平台等,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反馈、资源共享等,以创新来实现科技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4.5借助政府平台,降低运营风险

科技支行定位于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提供专业金融服务,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支持和服务的对象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政府科技部门牵头,对包括各县级市在内的需纳入科技支行服务并需政府资源参与扶持的科技型企业,在科贷通企业认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梳理.分类整合,筛选确定,确立了推荐支持科技企业的名录.并与科技支行对接,从而有针对性地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由政府财政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的风险池基金。科技部门和财政部门等.对风险池基金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并形成联合会办制度。

4.6构建多方位合作体系,分散贷款风险

一是与保险公司合作。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保险产品.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提供履约保证保险.弥补现行信用担保体制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不足。二是与担保公司合作[8]。在实际操作中.科技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优惠费率(如1%)的担保,实行保本经营,略有微利。政府对科技担保公司进行保费补贴,标准可为担保余额5%o。三是与创投公司合作。银行与创投、风投公司合作进行银投联贷。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企业基本涵盖了各个行业的优质企业包括科技型企业.加强同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可分享创投机构的客户,同时取得私募基金的托管,增加银行存款[9]。5 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几点建议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对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更好地完善我国科技金融体系,针对现在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设立专门性的科技商业银行,科技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群是那些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企业,使银行对科技企业的服务更加专业化

8(2)加快培育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的成长,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的灵活性[10]。

(3)培养科技金融服务人才,使我国科技金融服务方面更加专业化。(4)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金融中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加快科技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建和完善,使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更加规范。政府要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和信贷倾斜政策,提高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贷款的内在动力[11]。6 结语

科技金融的机制体制不断完善是未来中国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所在。只有建立风险投资、科技信贷、创业并购、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以及科技保险、租赁、担保等内容互相配套的科技金融体系,才能破解资金与技术的对接难题,才能真正支持企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创新的办法挖掘巨大的内需潜力,突破能源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促进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6.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 篇六

中国历次科技规划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已有过7个科技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已有对这些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和<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文章从科技政策史的取向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规划的个案研究、规划的演变研究和其他专题研究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作 者:胡维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010 刊 名:自然科学史研究  PKU英文刊名: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22(z1) 分类号:N092 N012 关键词:科技规划   科技政策   中国科技政策史   “规划模式”  

7.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研究综述 篇七

关键词:科技资源,科技文献,综述

当今时代,科技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与战略性资源,对提高国家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国都加大科技资源的投入,以推进本国的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为推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逐年增加科技资源投入,但随着科技资源投入的增加,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和重复浪费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科技资源共享成为迫切的需求,如何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成为近年来科技界和学术界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科技资源共享的必要性、科技文献信息共享等热点问题,来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综述。

1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科技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相关论文数量比较多,虽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科技资源共享问题进行探讨,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归结起来,学者们认为科技资源共享是由其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的,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迫切要求。有学者认为,信息时代的需要、学科与科技研发的趋势、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国家科技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要求科技资源共享。也有学者强调,随着跨国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日益加深,要跟踪世界科技前沿性科技发展,需要科技资源共享。还有学者认为,科技条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立共享科技条件创新体系,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因此,现代科技条件也要求科技资源实现共享。孙凯等学者认为,科技财力资源不能共享,但科技人力资源有共享的前景,科技物力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共享,科技信息资源应该无条件共享。科技资源共享可以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创新的环境,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可以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

2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研究

科技文献信息资源是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科技文献信息研究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对于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学术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我国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及共享水平较低;科技文献信息的采集、加工、服务手段都比较落后,宏观管理不到位、共建共享难以真正实现。对于如何实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有学者认为,要成立由不同地方、不同单位组成决策和咨询机构;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包括文献资料专网、门户网站及系统网站建设;建立统一、科学的文献资料资源标准体系,包括采集、加工、组织和存储标准,信息检索标准和协议,网络资源标准、分类体系、服务方式和用户管理等;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学者认为,要推进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首先要加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协作意识;其次要改变信息服务模式,提升信息服务层次;再次政府要加强宏观协调,各方利益相关者要形成合力;最后要妥善解决科技文献信息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问题。

3 跨地区、跨行业科技资源共享研究

袁静等学者着重研究大陆与台湾地区的科技资源共享问题,认为海峡两岸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有网络信息基础设施障碍、资源建设标准障碍等,因此要通过创建海峡两岸信息网上快速通关、制定信息资源共建标准、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克服这些障碍,以提高海峡两岸科技资源共享的水平。对于高校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共享问题,高祀亮认为,高校图书馆科技资源与企业共享十分必要,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要转变观念,把科技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利用数字化资源为社会成员和企业服务,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部门人员要主动深入企业提供服务,并与企业广泛联系,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丁福虎从企业与高校共享科技智力资源的角度分析后认为,思想观念制约、行业利益制约、职称制度制约等是制约企业高校科技智力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因此改革评估政策、加快现有政策的落实、调整行业利益、对智力资源进行社会化立法等是实现智力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4 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研究

唐仁华等学者认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主要存在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利用率低下,资源的配置、使用分散,浪费了有限的科技投入,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不浓,共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等问题。栾恩杰认为,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是科技资源共享存在的重要问题。魏淑艳认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存在共享水平不高,共享资源有限,技术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对于制约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主要因素,学者们普遍认为,缺乏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有待健全,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不浓厚,科技资源共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为科技资源共享提供增值服务的公共技术平匮乏,以及科技人才队伍自由高效流动的机制远未形成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资源的共享。

5 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对策研究

唐仁华、伍莺莺等学者认为,要促进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应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建立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转变观念,构筑信息交流渠道。栾恩杰认为,实现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国家应加强科技资源投入的顶层设计和宏观调控;尽快制定科技资源共享法规,明确国家科技资源归属权,将其纳入国有毅然决然范畴进行管理;以信息资源共享带动实物资源共享,通过增量资金介入和有偿共享等利益驱动机制,调动社会信息资源拥有者参与共享的积极性;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区机制;支持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工作,大力营造有利科技资源共享的氛围;加强军民科研力量的互动,实现国防科技怀民用科技之间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方建中、邹红、魏淑艳等学者在分析国外科技资源共享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现实路径。即国家要制定和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充分发挥政府的直接引导作用;用经济杠杆来调节科技资源共享;建立科学的科技资源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进一步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还有学者指出,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建立网络,加强协调,以促进我国科技资源共享建设的发展。周建伟、周爱国等学者从机制建设的角度提出促进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建议,即要加强科技设备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专门的国家科技资源管理中心;加强建立开放的科研机制和宽松的科研环境;确立公平竞争的机制;改革科技评价机制等。

6 科技资源共享研究趋势

科技资源的稀缺性与期待效用最大化特征决定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共享是各国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政策制定者始终优先关注的核心问题。虽然上述研究已经对科技资源共享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阐述,但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在推进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学术界相关研究者阔宽研究视野,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不断提供科技资源共享的水平。

(1)加强科技人才资源流动与共享研究。科技资源的共享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理资源的共享,包括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的共享。二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包括文献、图书、资料、科学数据等的共享。三是人才资源的流动与共享。目前,学术界有关科技资源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方面,而对于人才资源的流动与共享问题,只有少数专家学者涉足。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我国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共享利用人才智力资源,推进人才资源共享建设,对于推进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科技创新人才资源的属性是什么,我国目前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哪些,如何推进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转变等问题将成为科技资源共享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趋势。

(2)推进企业科技资源共享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也是研发投入的主体和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加强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合作,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对于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科技资源共享的模式有哪些,如何构建便捷、高效的企业科技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如何最大化利用外部创新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等问题,迫切需要专家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开辟新的科技资源共享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魏淑艳.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探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5(3):32-35.

[2]周建伟.我国实施科技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6):50-52.

[3]龚惠峰.我国实行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1):75-78.

[4]罗中民.浅析科技文献资源网络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技与经济,2006(2):54-56.

8.科技综述范文 篇八

关键词:创新人才;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研究;路径和模式

引言

关于创新人才向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的研究目前尚少,众多学者主要将研究集中在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以及人才集聚的路径三个看似分离却又相互关联的方面上进行研究,但是将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不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急速成长的时期,如何使创新型人才向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为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是目前学者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一、关于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不同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各抒己见,主要是从创新人才意识和能力以及能够运用创新方法等方面来阐述创新人才的定义。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企业创新人才也指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运用新范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并为企业创造新价值的人才,他是从企业创新人才价值这一方面进行分析的。

二、对人才集聚效应的研究

人才集聚是人才流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行为,一些学者提出人才集聚首先是人才这种特殊资源通过人才流动实现集聚过程;其次,人才的流动是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最终,人才在流动过程中带动人力资本流向特定载体,这些载体集聚大量同类型或相关人才而形成较大的人力资本集合。而对人才集聚的研究最多的是牛冲槐,他从环境、文化、组织冲突、知识转移等角度对科技型人才集聚效应进行近乎全面的研究。比如,在环境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制度环境的对策,以促进科技型人才聚集经济性效应的产生与提升。

三、关于创新型人才向小微企业集聚的研究

(一)市场完善程度的角度

现在学者研究人才集聚都是从市场的完善程度,并结合国外的人才集聚模式这一角度进行研究,根据市场的完善程度将人才集聚模式大致分为三类:市场主导型、政府扶持型和政府指导与资源引导相结合型。其中市场主导型,主要是指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市场调节功能健全,政府仅发挥辅助性的功能;政府指导与资源引导相结合型,是指市场经济轻度不成熟,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完全,政府起指导性作用;政府重点辅导型,其特点是市场经济重度不成熟,市场机制基本无法发挥作用,主要靠政府的指导。有的学者认为政府扶持型主要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常见,在现在的研究中不再考虑这一模式,但大多学者还是将这一模式考虑在内。

其中张惠娜更加详细的阐述了人才集聚的路径和模式,从人才是否是实质流动的角度出发,将科技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分为柔性流动和实质流动(两者的差异以档案关系的迁入与否为划分标准)。具体的路径展示如图所示:

图1人才集聚的路径和模式

科技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途径l是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向企业方向发生的流动,包括实质流动(以实线表示)和柔性流动(以虚线表示)两种方式。科技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途径2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时选择去企业任职(实质流动),或是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兼职或做毕业论文等形式为企业研发服务(柔性流动)。科技创新型人才向企业集聚途径3是指企业间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流动,这既可指科技创新型人才从一家企业辞职到另一家企业就职(实质流动),也指科技创新型人才在不同企业间的兼职(柔性流动)。从总体上来看,对于人才集聚的模式的研究仍是从组织、个人和市场的完善程度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二)人才租赁行业的不成熟

我国人才市场与国外相比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市场不完善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了解决人才问题,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人才租赁这一新兴产业。而且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人才租赁行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

在我国目前人才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有些企业创新型人才出现大量的剩余,而有些企业严重缺乏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租赁为人才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租赁合同让闲置的高级人才在一段时间内为人才紧缺的企业所用。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随某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或租赁期满自然消失。这样,高级人才不仅可以不脱离原单位而兼职兼薪,增加额外收入,还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施展,更好地体现人才自身的价值。

但是人才租赁在我国发展缓慢,人才租赁市场仍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发展仍然不够健全。当然,人才租赁的出现源于市场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租赁行业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尤其是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说,更是充满了机遇。

目前,人才租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租赁概念方面、人才租赁用工形式方面、人才租赁三方关系方面、人才租赁产生原因方面、人才租赁优劣势方面及人才租赁相关法律问题方面等,而对于人才租赁的具体如何实施和发展等方面缺乏研究。但对于我国来说,人才租赁环境不成熟,一方面是主观层面的信息不对称和租赁环境不完善等;另一方面是客观层面的受传统观念的制约等。因此,如何发展好我国人才租赁行业,使其更好的为小微企业聚集人才是我国现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人才租赁市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人才租赁已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在中部等不甚发达地区对人才租赁的发展仍然遇到许多的瓶颈和问题。

本文在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的总结的基礎上,从市场完善程度和人才租赁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通过研究市场和政府的协作以及人才租赁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来加快和促进创新人才向科技型小微企业集聚的步伐。(作者单位:郑州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文武.企业创新人才价值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3)

[2]牛冲槐,贺召贤,张永红.组织文化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牛冲槐,原锟霞,李秋霞.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转移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4]宋美丽,孙健.国外人才集聚模式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10(2)

9.参观科技馆(范文) 篇九

星期一,妈妈带我去参观科技馆。科技馆位于中原路与嵩山路交叉口处。

到了科技馆门口,首先我看到了科技馆尖尖的房子,它很特别。进入科技馆,我和妈妈来到了第一展厅,一进门我就看到了“挡风林“,它四周封闭,里面有无数个小泡沫球和一个风头还有三个挡风板。我按了一下开关,里面的小球开始乱动,挡风板后面的小球一动不动,这是告诉我们不要乱砍树木。然后,我和妈妈来到了“静电仪”旁边,我按了一下开关,里面的两个铁住放的电光越来越高,越来越长,最后在最高处“啪”的一声消失了。然后我和妈妈去参观“辉光球”,它的外形是一个圆的玻璃球,我照样按了一下开关,它的内芯放出了五彩滨份的线条光忙,像一只孔雀一样翩翩起舞,如果把手放上去,它的光线就会随着手掌走。最后我和妈妈上了二楼,去参观吸盘,我把盘子接近风口,风口就吹出了超大的风,我松开了手,但是这个盘子还是紧紧靠在风口上,这是因为风大产生压力所以就吸上去了。

10.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研究综述 篇十

一、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的类型

国外有很多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科技竞赛, 但是这些竞赛的共同目标都是促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科学知识。第一次欧盟科技竞赛 (European Union Science Olympiad, EUSO) 于2003年4月在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举办, 由中学生参与生物、物理和化学竞赛的其中一项, 并组成小组完成整个项目[2]。国际科技竞赛 (International Science Olympiad, ISO) 主要包括国际数学竞赛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Olympiad, IMO) 、国际物理竞赛 (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IPO) 、国际化学竞赛 (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 ICO) 、国际生物竞赛 (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 IBO) 等[3]。所有这些竞赛一方面可以通过竞争选拔优秀学生, 另一方面在不同国家的学生接触后还包含了国际友好的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增进了对不同文化和传统的理解。

Laurie Somers和Susan Callan (1999) 通过网络和其他一些信息渠道对60多个科学和数学竞赛进行了调查, 并且仔细研究了36个竞赛项目。他们从12个维度 (事件类型、竞赛领域、参与年级、项目目标、筛选、参赛者规模、竞赛成果、评比标准、裁判、奖项、竞赛发起人、评估) 对这些竞赛项目进行了分类, 详见表1[4]。

来源:Laurie Somers., &Susan Callan.An Examination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J].Science and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 1999:1~68.

二、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的特点

虽然大多数青少年科技竞赛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年轻人的科技能力和增进科学知识, 但是不同的竞赛项目由于其所属的学科背景和项目目标不一致而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Richard O'Kennedy (2005) 指出EUSO项目的举办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科技竞赛挑战和激发天才学生, 开发他们个人的才智;二是推动科学成为一门事业;三是促进欧洲国家师生间的交流, 推进和提高欧盟成员国的科学教育水平[5]。Laurie Somers和Susan Callan (1999) 对60多个科学和数学竞赛进行了调查, 他们认为不同的竞赛项目有着不同的项目目标和特点, 具体见表2[6]。

总的说来, 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尤其是因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机器人竞赛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国际著名、影响深远并且规模较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有效开展, 并不仅仅因为一些科学家、教育家的推动, 更有著名科技企业的大力赞助, 同时还得到了政府乃至政府首脑的大力支持, 它们的运作方式已经社会化和商业化,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

三、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影响力评估

(一) 青少年科技竞赛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青少年科技竞赛对学生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学生和家长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国外大多数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科技竞赛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 主要表现为参赛学生科学创造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甚至对科学兴趣、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除学业以外的方面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 少数学者则提出青少年科技竞赛可能也会带来部分负面影响, 如学生压力加大、学生群体的分化、性别歧视等问题。

1. 青少年科技竞赛对学生个人的积极影响

(1) 有利于科学创造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青少年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和相关的科学素养。如劳里·萨默斯 (Laurie Somers) 和苏珊·卡伦 (Susan Callan) (1999) 从竞赛对学生的影响、竞赛自身的思考以及竞赛对学校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用于评估竞赛的问题, 进而发现参与科技竞赛的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科学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7];斯蒂芬·雷诺斯 (Stephen J.Ressler) 和尤金光·雷诺斯 (Eugene K.Ressler) (2005) 对参与西点桥梁设计竞赛 (West Point Bridge Design Contest) 的4所学校的参赛者和教师进行了综合评价, 他们选取了7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 并利用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对西点桥梁设计竞赛 (West Point Bridge Design Contest) 进行了综合评估, 结果发现这样的国际性竞赛有利于参赛者扩散思维和学习更为丰富的工程知识[8]。

(2) 有利于科学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国外学者发现参与科技竞赛对于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积极性具有持续影响力。如斯塔珍斯奇 (Stazinski) (1988) 对参与生物奥林匹克竞赛 (the Biological Olympiads) 的波兰学生进行了一项研究, 结果发现竞赛能够作为强化参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在高中持续保持兴趣的一种重要方式[9];劳里·萨默斯 (Laurie Somers) 和苏珊·卡伦 (Susan Callan) (1999) 在超级探索 (Super Quest) 的评估报告中, 发现许多参赛学生在参与竞赛之后仍然多年积极的参与科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领域[10]。有的国外学者还考察了不同竞赛所带来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别, 如彼特·伊斯特维尔 (Peter Eastwell) 和雷尼·莱奥妮 (Léonie Rennie) (2002) 认为科技竞赛整体上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不同的竞赛活动对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程度却不尽相同。他们对澳大利亚8~10年级和10~12年级的20名中学生参与的四个科技竞赛活动进行了准纵向个案研究, 结果发现参与澳大利亚学校科技竞赛和全国化学测验对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积极性有显著影响, 参与昆士兰学校地理竞赛的学生却由于竞赛问题的难度反而降低了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参与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觉得参赛并没有对自己的科学兴趣和积极性产生任何影响 (见表3) [11]。除此之外, 美国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基金组织 (Science Olympiad Fundation) 为了庆祝美国竞赛的第20周年纪念于2004年对数百个优秀的参赛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给出回应的参赛者都认为参与奥林匹克竞赛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12]。

来源:Peter Eastwell., &Léonie Renn ie.Using Enrichment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Influence Secondary Students’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J].The Science Education Review, 2002, 1 (4) :1-16.

(3) 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教育发展和职业选择

国外学者劳里·萨默斯 (Laurie Somers) 和苏珊·卡伦 (Susan Callan) (1999) 指出目前可以从竞赛的评估报告的统计数据中分析出科技竞赛对学生以后的教育发展和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还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13]。据美国科学服务社 (Science Service) 的报告, 他们的统计数据显示, 虽然赢得竞赛和未来的教育程度之间并没有找出明确的关联, 但是以前参与过科学人才搜索 (Science Talent Search) 的95%的获奖者们正从事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 70%的获奖者获得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14]。少年科学和人文研讨会 (The Junior Science and Humanities Symposium, JSHS) 项目已经对JSHS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许多项评估,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的回应都是积极的, 超过70%的被调查者表明参与JSHS影响了他们的职业选择, 超过90%的被调查者表明参与JSHS有利于他们的教育发展[15]。斯塔珍斯奇 (Stazinski) (1988) 对95名以前参与过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成就结论;这些被访者的40%还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另外还有50%的被调查者准备从事科学事业[16]。尤其是美国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基金组织 (Science Olympiad Fundation) 于2004年对数百个优秀的参赛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其结果显示, 超过80%的被访者认为奥林匹克竞赛对他们的科技生涯选择有重要的影响[17]。

由此可见, 青少年科技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参赛者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科学兴趣、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以及获得较好的教育发展和理想职业等。

2. 青少年科技竞赛对学生个人的消极影响

国外学者劳里·萨默斯 (Laurie Somers) 和苏珊·卡伦 (Susan Callan) (1999) 认为低年级的科技竞赛可能不具价值, 并指出这些竞赛可能无意识的忽视了一些学生群体, 引起教学中的歧视。他们对竞赛的教育价值也提出了疑问, 因为竞赛中大多数要求学生必须寻求标准化的解, 这种思维模式可能会限制学生的空间想象力[18]。美国的全国科学教师协会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STA) 在研究中发现那些没有获奖的参赛者可能会对科学永远产生沮丧心理[19]。NSTA采访的一名科学家奥列·达维登科 (Oleg Davydenko) 认为奥林匹克竞赛需要大量的记忆, 但是科学却不仅仅如此[20]。除此之外, 一些早期提到的报道认为竞赛还可能会渗透到经济和性别参与的差异问题, 如在美国奥林匹克竞赛团队的历史上只有2名女生, 并且没有一个是非洲裔 (African-Americans) 或拉美裔 (Latinos) [21]。

综上所述, 国内外学者都关注到学生压力和学生群体分化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这成为了科技竞赛反对者的主要论据, 国外甚至还指出了更为微观的一些问题, 如思维的开放和性别参与差异等。

(二) 青少年科技竞赛对学校的影响

目前, 国外学者研究有关青少年科技竞赛对学校产生影响的文献很少, 评估对象常选取学校负责科技活动的管理者、参赛学生的辅导教师、学校社会声望等, 并考察参赛后学校教学方式是否发生转变以及是否存在“溢出效应”。

美国的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基金组织 (Science Olympiad Fundation) 于2004年对数百个优秀的参赛者进行了追踪调查, 结果显示参与奥林匹克竞赛更加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22]。国外学者还发现青少年科技竞赛往往能推动校际间、校企间以及学校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如美国的科学服务社 (Science Service) 和因特尔公司 (Intel) 与西北大学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形成伙伴关系后, 他们共同开发了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可以通过互联网帮助教师讲授各种询问式基础性知识, 从而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研究和竞赛[23]。

总之, 青少年科技竞争对学校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校和外部环境的互动程度, 以及学校的品牌建设上。从已有的文献来看, 有关科技竞赛对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以及其他非参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影响都很少论及, 这也是后续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 青少年科技竞赛对社会的影响

目前, 国外有关青少年科技竞赛对社会产生影响的研究也很少, 由于评估对象不好把握, 已有研究通常考察对参赛者的家庭和社会歧视的影响。

美国的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基金组织 (Science Olympiad Fundation) 进行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参与竞赛不仅对竞赛者自身有影响, 还对其家庭有着重要影响[24]。彼特·伊斯特维尔 (Peter Eastwell) 和雷尼·莱奥妮 (Léonie Rennie) (2002) 认为青少年科技竞赛整体上对社会是有积极影响的, 但是他们认为不同的竞赛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他们所抽样的学生中发现, 澳大利亚学校科技竞赛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学生的科学视野, 增强了他们对科学重要性和科学在社会中作用的认识, 全国化学测验的社会影响力则没有那么广泛, 昆士兰学校地理竞赛对社会没有影响以及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部分内容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25]。国外少数学者则认为青少年科技竞赛对社会具有消极的影响, 如劳里·萨默斯 (Laurie Somers) 和苏珊·卡伦 (Susan Callan) (1999) 认为低年级的科技竞赛可能会引起某些歧视[26]。

综上所述, 国外已有研究很少从具体的社会现象去剖析青少年科技竞赛在社会中产生的影响, 如歧视现象、群体分化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现象、经济条件限制参与问题、性别参与的差异现象、种族参与的差异现象等。尽管国外也有少数学者提及, 但都只是简要的论述, 没有深入的分析, 更加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

四、对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开展和研究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类型、特点和影响力评估的了解, 我们可以认识到国外对青少年科技竞赛的重视, 所以进一步加强我国青少年的科技活动, 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性国家的重要举措。目前, 我国科技竞赛活动开展的时间相对来说还不长, 活动的组织方式和特点也较为单一, 尤其表现为缺乏对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影响力的评估。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和相关研究已日趋成熟,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能为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和后续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和重要的启示。

(一) 鼓励多样化的竞赛活动组织形式

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的发展已日趋成熟, 举办形式也丰富多样, 涉及的竞赛领域就有十二类, 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空间科学、电子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其它学科竞赛。并且, 国外科技竞赛根据不同的项目目标, 其要求的竞赛成果和评比标准也存在差异。例如有的竞赛需要学生作品体现创造力和创新力, 有的竞赛则需要学生作品具有实用性。而我国目前影响力较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主要有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小小发明家”奖励活动和学科五项竞赛这三大类, 其活动范围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 举办形式也相对来说略显单一。因此, 我国的相关机构应鼓励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大力开展, 并且使其举办形式多样化, 体现不同的竞赛活动目标。

(二) 形成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

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尤其是因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机器人竞赛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等国际著名、影响深远并且规模较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有效开展, 并不仅仅因为一些科学家、教育家的推动, 更有著名科技企业的大力赞助, 同时还得到了政府乃至政府首脑的大力支持, 它们的运作方式已经社会化和商业化, 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基本上是中国科协、教育政府部门和相关学会举办, 缺乏社会各方位的支持, 企业参与较少, 其运作方式主要表现为政府化和行业化。因此, 我国青少年科技竞赛的举办还应加强举办单位与企业、政府和学校的联系, 使其运作方式社会化和商业化, 形成良好的社会参与机制。

(三) 注重青少年科技竞赛影响力评估

目前国外学者对青少年科技竞赛影响力评估方面已经有所研究, 他们从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别评估了竞赛活动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也较多运用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方法相结合, 如调查问卷、访谈、准纵向个案研究以及计量统计分析等方法。在研究问题上, 国外学者已经关注到学生压力、学生同伴影响、性别参与差异、种族参与的差异现象、竞赛类型影响差异等问题, 尽管国外学者也未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但是他们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考。因此, 我国相关机构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科技竞赛影响力的评估, 实施大规模、全面、深入的数据调研, 尝试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与结构方程模型、多水平模型、差分方法等计量研究方法相结合, 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 研究者应该关注科技竞赛对学校科技教育工作、其他非参赛学生、教师素质、歧视现象、群体分化现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现象、经济条件限制参与问题、性别参与的差异现象等微观问题的影响, 还应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和数据库管理平台, 评估竞赛活动对他们大学以及以后的教育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长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胜庆.发达国家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特点[EB/OL]http://life.ecnu.edu.cn/sites/bioteacher/content.asp?id=1454&belon, g=kjhd, 2009-09-22.

[2][3][5]Richard O'Kennedy et al.The First EU Science Olympiad (EUSO) :a model for science education[J].Biological Education, 2005, 39 (2) :58~61.

[4][6][7][10][13][18][26]Laurie Somers., &Susan Callan.An Exami-nation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J].Science and Mathe-matics Competitions, 1999:1~68.

[8]Stephen J.Ressler, &Eugene K.Ressler.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Facilitate Accessible Engineering Outreach on a National Scale[J].American Society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5.

[9][16]Stazinski, Wieslaw.Biological competitions and biological olympiads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students'interest in bi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988, 10 (2) :171~177.

[11][25]Peter Eastwell&L onie Rennie.Using Enrichment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o Influence Secondary Students'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in Science[J].The Science Education Review, 2002, 1 (4) :1~16.

[12][17][22][24]Science Olympiad Foundation.Science Olympiad Alumni[EB/OL].http://soinc.org/so_foundation.2009-09-21.

[14][23]Science Service.About Science Talent Search[EB/OL]..2009-09-21.

[15]Junior Science and Humanities Symposium.35th National JSHS Program Evaluation Results[R].1997.

[19]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Science and Math Competitions:Connecting and Competing[R].Washington, DC: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1990.

[20]Subotnix, Rena F.An Alternate Route to Talent Development in Science:An interview with Oleg Davydenko[J].Gifted Child Maga-zine, 1995, 18 (5) :19.

上一篇:初中白衣天使作文下一篇:零售店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