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2024-06-13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共9篇)

1.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篇一

2015年上海资产评估师《资产评估》:成本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

用模拟试题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单缸四冲程柴油机每个工作循环由四个冲程组成,其工作过程是______。A.进气冲程→燃烧膨胀冲程→压缩冲程→排气冲程 B.进气冲程→增压冲程→燃烧膨胀冲程→排气冲程 C.进气冲程→压缩冲程→燃烧膨胀冲程→排气冲程 D.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增温冲程→排气冲程

2.对建筑功能的评价,是衡量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建筑功能就是指__。A.建筑物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性能

B.建筑物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性能 C.建筑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性能的总和 D.建筑产品提供人们适宜的环境

3.某企业需要到外地某城市进行一项临时采购业务,为此,委托开户银行将一笔款项汇往该城市开立采购专户。对这一事项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当借记的会计科目是______。A.材料采购

B.银行存款——采购专户 C.其他货币资金 D.预付账款

4.按能否独立存在分类,资产可以分为______。A.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B.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 C.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D.可确指的资产和不可确指的资产

5.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有关国有土地的租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A.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或者双方协议的方式 B.有条件的,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方式

C.土地租金不得高于同类级别土地市场最高出租价 D.土地租金不得低于同类级别土地市场最低出租价

6.在柴油机一个工作循环的四个行程中,______行程是做功行程。A.进气 B.压缩 C.燃烧膨胀 D.排气

7.下列关于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的固定资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超过正常信用购入的固定资产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 B.固定资产的成本以各期付款额之和确定

C.购买价与支付价的差额计入“未确认的融资费用”

D.各期支付的差额,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其余计入财务费用 8.结构特征、建筑面积,但尚无法计算工程量,可采用__编制概算。A.概算定额 B.施工定额 C.概算指标

D.类似工程预算

9.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下列各项中,不能应用谨慎性原则的是__。A.取得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 B.固定资产的折旧 C.无形资产摊销

D.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10.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正确的会计处理是__。A.计入投资收益 B.冲减资本公积

C.不调整初始投资成本 D.计入营业外支出

11.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对存货进行核算,如果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则对下列各项产生影响的是__。

A.所有者权益和各期损益 B.负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 C.资产价值和各期损益 D.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

12.下列构造中,属于烟窗主体构造的是()。A.筒壁 B.爬梯 C.避雷装置 D.信号灯

13.建筑塑料的优点是__。A.耐化学腐蚀性优良 B.刚度好 C.不易老化 D.不易燃烧

14.从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__。A.很困难 B.较为容易 C.很容易 D.相当困难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人账价值

B.固定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后剩余的工程物资,如转作库存材料,按其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转作企业的库存材料

C.由于正常原因造成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计人长期待摊费用

D.企业自营方式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 出,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工资”等科目 16.下列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中,不消耗建筑材料的是__。A.打桩法 B.深层搅拌法 C.压实法

D.化学处理法

17.丁企业以固定资产换入材料。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为50万元,已提折旧20万元,该项固定资产提取的减值准备为5万元,进行非货币交易支付的税费为1万元。换入材料的市价为28万元,固定资产的市价为24万元。换入材料的入账价值为__万元。A.24 B.25 C.26 D.28 18.城市的各类地貌现象主要影响各项建设用地的选择和建筑物的稳定性。港口码头用地选择,以在河岸()为宜。A.四岸地段 B.凸岸地段 C.宽敞地段 D.平直地段

19.建安工程造价中的税金不包括__。A.营业税 B.所得税

C.城乡维护建设税 D.教育费附加

20.所得税会计核算的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下列各项中,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是__。A.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计税基础为900万元的预计负债 B.账面价值为270万元、计税基础为300万元的固定资产 C.账面价值为100万元、计税基础为80万元的应收账款 D.账面价值为200万元、计税基础为220万元的无形资产 21.以下各项建设用地中,适合坡度最大的建设工程是__。A.工业 B.次要道路 C.住宅房 D.绿地

22.普通烧结砖的强度用强度等级来表示,具体为__。A.分为六级,用MU××表示 B.分为五级,用MU××表示 C.分为五级,用MU表示 D.分为六级,用MU表示

23.按资产的构成和是否具有综合获利能力分类,资产可以分为______。A.单项资产和整体资产 B.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C.可确指的资产和不可确指的资产 D.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24.下列防水涂料中,防水性能最好的是__。A.乳液型防水涂料 B.溶剂型防水涂料 C.反应型防水涂料 D.水乳型防水涂料

2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企业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作为人账价值

B.固定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后剩余的工程物资,如转作库存材料,按其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转作企业的库存材料

C.由于正常原因造成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报废或毁损,减去残料价值和过失人或保险公司等赔款后的净损失,计人长期待摊费用

D.企业自营方式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工资”等科目 26.下列关于冲天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A.冲天炉的内径越大,生产率越低

B.燃料消耗相同时,铁水出炉温度越高,炉子经济效果越好 C.相同熔化率下,冲天炉内熔化带处断面积越大,融化强度越大 D.铁焦比越大,焦炭消耗率越大

27.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__以上地区不宜作城市用地,更不能用来建设新的城市。A.六度 B.七度 C.八度 D.九度

28.一般情况下,资产的历史成本越高,资产的原始价值就__。A.越大

B.越小

C.有时大有时小 D.不相关

29.潜水、承压水三类。具有城市用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是__。A.滞水 B.承压水

C.二滞水与潜水 D.潜水与承压水

30.各项建设用地对地形的坡度最敏感的项目是__。A.居住用地 B.城市道路 C.机场用地 D.铁路站场

31.企业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在增加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同时,应按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贷记的会计科目是__。A.营业外收入 B.资本公积 C.其他业务收入 D.盈余公积

32.评估人员判断资产价值的一个最基本的依据是______。A.替代原则 B.预期收益原则 C.贡献原则

D.评估时点原则

33.下列各项中,不应计人委托加工物资成本的是__。A.拨付的加工物资 B.支付的加工费

C.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时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

D.委托加工物资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时受托方代收代交的消费税

34.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以外用途的土地,其供地计划公布后,同一宗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则__方式出让。A.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 B.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 C.可以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 D.可以采用协议

35.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下列各项不应计入存货成本的是__。A.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 B.现金折扣 C.保险费

D.运输途中的定额外损耗

36.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关于结构整体性等级的评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若四个检查项目均不低于Bu级,则可按占多数的等级确定 B.若仅一个检查项目低于Bu级,则定为Bu级 C.若不止一个检查项目低于Bu级,则定为Cu级 D.若三个检查项目低于Bu级,则定为Du级

37.货运量为1500万t,则该铁路线为__级铁路。A.Ⅰ B.Ⅱ C.Ⅲ D.Ⅳ

38.借款还本付息表的结构包括__部分。A.两 B.三 C.四 D.五

39.在建设用地的分类中,瞻仰景观休闲用地被归类为__。A.特殊用地 B.公共建筑用地 C.公用设施用地 D.交通设施用地

40.某建筑物呈一字形平面布置,东西向长50m,南立面出现倒八字形裂缝,该裂缝是由于__产生的。A.温度差

B.建筑物荷载增大 C.建筑物东西两侧沉降 D.建筑物中部沉降

4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__科目。A.财务费用

B.投资收益

C.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D.资本公积

42.在建设用地的分类中,港口码头用地被归类为__。A.特殊用地 B.水利设施用地 C.公用设施用地 D.交通设施用地

43.为提供和验证设计参数,根据设计要求某一框架结构进行破坏性试验,所支出的费用属于__。

A.检验试验费 B.研究试验费 C.勘察设计费

D.工程质量检测费

44.下列关于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表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

B.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低者

C.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

D.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45.立面图尺寸线应分层标注,其中,中层尺寸标注__。A.房屋总高度 B.细部尺寸 C.局部尺寸 D.层高

46.下列项目中,属于利得的是__。A.销售商品流入经济利益 B.投资者投入资本

C.出租建筑物流入经济利益 D.出售固定资产流入经济利益

47.有关压力容器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任何情况下金属容器壳体表面温度不得超过金属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 B.高温容器内的介质温度绝对不能超过壳壁金属温度

C.设计温度指的是正常工作条件下,设定的受压元件的金属温度 D.压力试验时,容器壳体的金属温度为试验温度

48.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下列各项中,成为暂时性差异的是__。

A.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为100元,相关的收入已包括在本期应税利润中 B.一项账面余额为100元,账面价值为60元的存货

C.账面余额为100元的应付工资,相关的费用已包括在本期应税利润中 D.账面余额为100元的应付税款滞纳金

49.采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法对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关键是确定重要性系数。下列各项中,属于确定重要性系数的依据是__。A.《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的规定 B.主管部门的规定

C.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和定量方法计算确定 D.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合理判断

50.项目的静态投资为45000万元,按该项目进度计划项目建设期为3年,3年的投资分年使用比例为第一年25%,第二年55%,第三年20%,建设期内年平均价格变动率预测为5%,则该项目建设期的涨价预备费为__万元。A.562.5 B.2536.88 C.1418.63 D.4518.01

2.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篇二

一、出租无形资产成本摊销账务处理的现行规定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务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其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无形资产处理的规定是:

1. 摊销基础。

无形资产 (包括出租无形资产) 的摊销基础可以是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也可以是使用寿命内的工作量。对无法预见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期限的, 应当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 不摊销其价值。

2. 摊销方法。

企业既可采用直线法也可采用余额递减法和工作量法摊销无形资产, 但选择的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3. 摊销期限。

企业摊销无形资产, 应当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有限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地摊销。

4. 残值的确定。

无形资产准则明确了无形资产残值的确认标准, 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 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 或者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 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的情况除外。

根据上述规定, 举例说明无形资产摊销的账务处理。

例1:2007年1月1日, A企业将一项专利技术出租给B企业使用, 该专利技术账面余额为500万元, 摊销期限为10年。出租合同规定, 承租方每销售一件用该专利技术生产的产品, 必须付给出租方100万元专利技术使用费。

A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 取得该项专利技术使用费时:借:银行存款1 000 000元;贷:其他业务收入1 000 000元。 (2) 按年对该项专利技术进行摊销:借:其他业务成本500 000元;贷:累计摊销500 000元。

二、现行规定的不足之处

笔者认为现行规定过于笼统。目前, 由于无形资产出租形式的多元化, 以至于现行无形资产成本摊销的账务处理已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例如, A企业将一项专利技术出租给B企业使用, 该无形资产账面余额为500万元, 摊销期限为10年。出租合同规定, 承租方每销售一件用该专利技术生产的产品, 必须付给出租方100万元专利技术使用费。假设A企业在此专利技术出租的同时, 自己也在使用, 且A、B企业使用此专利技术每年生产产品各一件。若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要求, A企业每年将收到100万元租金收入记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同时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摊销成本为50万元, 则企业每年因出租此专利技术而取得的其他业务利润为50万元 (100-50) 。

但实际上, 此专利技术是由A、B两企业共同使用的, 因此, 笔者认为, 为了符合“谁收益, 谁承担”的原则, 且能更加准确地核算其他业务利润, 每年摊销的成本应各承担一半, 这样核算才是合理的。按此思路核算, A企业出租专利技术应承担的摊销成本为25万元 (50÷2) , 其他业务利润为75万元 (100-25) 。与《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相比, 改变核算方法后的其他业务利润增加了25万元 (75-50) 。其中, 由承租方承担的摊销成本应记入出租方的“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而由出租方承担的摊销成本应记入出租方的“管理费用”科目。

三、账务处理新思路

针对无形资产的不同出租形式, 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应摊销成本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笔者就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1. 租赁期为整会计期间, 承租企业与出租企业使用无形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规模相差较大。

这种情况可采用预计相关销售收入比例分配法。这种分配法是按承租企业与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比例分配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一种方法。对于承租企业使用无形资产而承担的摊销成本, 应列入“管理费用”中;出租企业使用无形资产而承担的摊销成本, 应列入“其他业务成本”中。其计算公式如下:

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

例2:2007年1月1日, A企业将一项专利技术出租给B企业使用, 该专利技术账面余额为500万元, 摊销期限为10年。出租合同规定, 承租方每销售一件用该专利技术生产的产品, 必须付给出租方100万元专利技术使用费。假设租赁期限为3年, 但A、B企业将此无形资产用于生产的规模相差较大。预计未来三年每年相关销售收入A企业为300万元, B企业为200万元。A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 取得该项专利技术使用费时:借:银行存款1 000 000元;贷:其他业务收入1 000 000元。

(2) 按年份对该项专利技术进行摊销, 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摊销成本=500 000×2 000 000÷ (3 000 000+2 000 000) =200 000 (元) 。借:其他业务成本200 000元, 管理费用300 000元;贷:累计摊销500 000元。

2. 租赁期为非整会计期间的, 承租企业与出租企业使用无形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规模相差不大。

可采用租赁期间比例分配法。租赁期间比例分配法是按承租企业租赁时间占整会计期间的比重分配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一种方法。在租赁期内 (双方共同使用出租无形资产) , 按出租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50%分别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科目;在非租赁期内 (只有出租企业使用出租无形资产) , 按出租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100%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在某会计期间内, 当租赁期正好为整会计期时: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50%;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50%。

(2) 在某会计期间内, 当租赁期为非整会计期时: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50%× (本期实际租赁期间÷本期总时间) ;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50%× (本期实际租赁期间÷本期总时间) +本期应摊销成本× (本期实际非租赁期间÷本期总时间) 。

例3:2007年1月1日, A企业将一项专利技术出租给B企业使用, 该专利技术账面余额为500万元, 摊销期限为10年, 出租合同规定, 承租方每销售一件用该专利技术生产的产品须付给出租方100万元专利技术使用费。假设租赁期限为3年零9个月, 且A、B企业将此无形资产用于生产的规模大致相当。则A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 取得该项专利技术使用费时:借:银行存款1 000 000元;贷:其他业务收入1 000 000元。

(2) 按年份对该项专利技术进行摊销:前三年每年的账务处理为:借:其他业务成本250 000元, 管理费用250 000元;贷:累计摊销500 000元。

最后一年的账务处理为: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摊销成本=500 000×9÷12×50%=187 500 (元) ;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摊销成本=500 000×9÷12×50%+500 000×3÷12=312 500 (元) 。借:其他业务成本187 500元, 管理费用312 500元;贷:累计摊销500 000元。

3. 租赁期为非整会计期间, 承租企业与出租企业使用无形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规模相差较大。

可采用联合分配法。联合分配法是将预计相关销售收入比例分配法和租赁期间比例分配法相结合的一种分配方法。在租赁期内 (双方共同使用出租无形资产) , 按预计相关销售收入比例分配法分配出租无形资产摊销的成本, 对于承租企业使用无形资产而承担的摊销成本, 应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出租企业使用无形资产而承担的摊销成本, 应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在非租赁期内 (只有出租企业使用无形资产) , 按出租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100%记入“管理费用”科目。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当租赁期正好为整会计期时: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

(2) 在某会计期间内, 当租赁期为非整会计期时: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 (本期实际租赁期间÷本期总时间) ;记入“管理费用”科目的摊销成本=本期应摊销成本×[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承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出租企业预计相关销售收入) ]× (本期实际租赁期间÷本期总时间) +本期应摊销成本× (本期实际非租赁期间÷本期总时间) 。

四、小结

综上所述, 对于出租无形资产成本的摊销应根据不同的出租形式采用不同的方法, 上述几种方法也不能完全概括所有无形资产出租形式的成本摊销问题, 因此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尽量遵守“谁受益, 谁承担”的原则, 这样才能使此方法更加完善, 更加适应于实际操作的需要, 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周茂春.无形资产摊销账务处理的改进.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7

[3].何卫红.财务会计新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企业如何抓住资产溢价机会 篇三

中港两地股市的中资公司股价节节攀升,不论目前股价是否过度高估,事实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平稳,新兴市场中,中国是最具快速发展基础和潜力的。可以预期,“中国概念”的热潮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企业利用这个难得的机遇发展壮大正当其时。香港市场上的一些跨国公司,如汇丰银行以及“长和系”依托资本的成长之路值得我们借鉴。

出神入化的财技运用

汇丰银行从一家区域性银行,发展到今天全球数一数二的综合性商业银行,其高速成长期只不过短短的二十年。

汇丰银行崛起的契机源于1986年英国金融业大改革。当时,英国政府在“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领导下实行金融行业的全面开放。汇丰银行于是在1987年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14.9%的股份,并于1992年将其全面收购和私有化。此举成为当时最大宗的银行并购活动。1999年,汇丰银行以103亿美元的总价买入纽约共和银行以及其姐妹银行Safra Republic Holdings。2000年,汇丰银行再以110亿欧元的高价收购法国商业信贷银行。2003年,汇丰银行以148亿美元购入美国家庭国际银行,实现了亚洲、欧洲、美洲三足鼎立的战略部署。

在这些并购案中,汇丰银行并没有支付大量现金,而是通过配发新股和债券作为支付代价。汇丰以这样的市价发行新股,其溢价会增厚股东资产,从而有条件扩展信贷业务。

无独有偶。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发展初期也是在股市大漲时集资,市道低迷时收购廉价资产,继而建立起一个商业王国。

令人眼花缭乱的是“长和系”于1997年股市高峰时的一次资产大重组。重组之前,“长和系”旗下的上市公司分别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建和港灯集团。长实持有和黄45%、长基71%的股权,和黄持有港灯34%、长建4%的股权。按照重组计划,通过互发新股和换股,“长和系”的控股结构变的更简单:长实控股和黄50.17%,和黄持有长基84.65%、港灯24.99%的股权,而长基则持有港灯50.01%的股权。

表面上看,这次重组的目的是“长和系”旗下资产重组,理顺管理结构。实际上,更大的好处在于,通过换股达到资产价值重估的目的。由于股市正旺,“长和系”旗下各公司所发行用于交换的新股以市价作定价基准,无形中把“长和系”整体估值提高。重组后,“长和系”的市值从730亿港元暴增至1540亿港元。集团不但取得了不菲的特殊收益(账面上),更重要的是,融资的实力也水涨船高,融资成本下降,为其以后大肆收购世界各地港口资产,甚至后来发展电信业打下坚实基础。

财技运用需要注重时机把握

很明显,汇丰银行和“长和系”运用财技需要股价的长期支持,否则,在大量新股投入市场的情况下,如果股价大跌,就达不到低成本融资的目的。香港股票市场上不乏用心不良、通过财务手段坑害和蒙骗小股东的公司,但往往是昙花一现,甚至落入法网。汇丰银行和“长和系”能够成为香港市场上的长青蓝筹,是因为它们通过准确的时机选择,辅以财技应用,实实在在地为股东带来利益,从而取得投资者地支持,然后在良性循环下滚动发展。

再以汇丰收购美国家庭国际银行为例。后者以消费者信贷为主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同业拆借。2000年的高科技泡沫破裂后,其业务状况恶化,消费者信贷呆坏账急剧上升,导致银行提高其借贷利率,由此而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而汇丰银行的强项正是其强大的吸存能力。亚洲区的顾客储蓄率比较高,汇丰银行正好以这些廉价的资金弥补美国家庭国际银行的不足。正是看到了协同效应的好处,汇丰银行抓紧时机,以看似昂贵的3倍市净率的代价收购美国家庭国际银行,当然,是以发行新股支付。事实证明,汇丰收购美国家庭国际银行之后,后者的经营业绩迅速好转,至今已经为双方股东带来可观的收益。

和记黄埔“千亿卖橙”(出售ORANGE电信公司)一役,为“长和系”的股东赚得盘盈钵满,其财技的应用可谓是“叹为观止”。其后,电信盈科“蛇吞象”,把香港电信公司一举纳入囊中,也应归功于“长和系”以往的卓越财技。

垄断溢价考验国企财技

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包括国内经济发展处于上升周期、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对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银行来说是整体利好。而且,国有大银行饱受追捧,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垄断”。这一点与其他大型国企,例如中石化、中石油、中国铝业等受追捧的原因别无二致,只不过,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是网点和客户资源。也就是说,在现阶段,这些国有企业的股价更多地反映了“垄断溢价”,而并非是投资者对某一特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认同。

随着中国市场日益开放并融入到全球经济中,这些垄断优势必然不可持续,国家对个别企业的重点倾斜政策将会成为过去。即便是“主场作战”,国企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因此,国企需要抓紧时机,通过创造性的财技应用,更有效率地使“垄断溢价”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中国概念”方兴未艾,国企有望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脱胎换骨,以回报民众为“垄断溢价”而付出的代价。但“垄断溢价”也应通过制度改进,尽快转变为“管理溢价”,才可以保证持续发展。这里有两点值得探讨:

企业经营需要在商言商。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就是使股东资产实现增值,带来投资回报。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公司不应该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公司的经营也不应该依赖国家政策的倾斜,经营业绩的提高应该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换言之,国企的角色定位必须明确,否则,即使公司盈利增长了也没有说服力,股价经常大幅波动,不利于财技的应用。

例如,中石化是一家基本素质比较出色的公司,但因为影响公司盈利的一大因素——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无法判断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其结果就是给股价打上一个“风险折扣”。如果中石化不能摆脱这种“官商不分”的角色,或许会错失时机,造成某种意义上的“国有资产流失”。相反,如果国企通过盈利增长、为国家财政收入多作贡献,以这样的方式回馈社会,不是更合理吗?

核心管理团队需要稳定性。招商银行的H股股价长期保持着对A股的溢价,部分原因,是其管理团队的国际知名度高,保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公司不会因为外在因素而导致管理核心的流失。因此,投资者放心地投下信任票。

4.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篇四

美国是最早制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家,主要有《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两部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及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虽然没有单独颁布有关非货币性资产的准则,但在其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等具体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财政部首次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原版准则”),并于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修订版准则”);2月,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20版准则”)。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分析

从准则适用范围来看,原版准则和修订版准则虽都以“非货币性交易”命名,但从内容来看均没有涉及非货币性负债交易和劳务交易,也没有涉及与所有者或所有者以外方面的非货币性资产非互惠转让,实际上规范和披露的还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即指企业之间主要以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互惠转让。年版准则更名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只不过是众望所归,“名”正而“言”顺,还准则以本来面目,更便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原版准则引言中明文规定该准则不涉及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包括股权)取得股权和企业合并所涉及的非货币性交易;修订版准则适用范围有所松动,仅仅不包括涉及企业合并的非货币性交易;2006年版准则没有涉及适用范围的条款,但是从其第二条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下定义可以看出,该准则同样不涉及与所有者或所有者以外方面的非货币性资产非互惠转让,也不核算在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和发行股票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业务。

美国APB意见书第29号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为“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货币性资产或负债的交换和非互惠转让”。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SFAS No。153)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提出更为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即“非货币性资产的互惠转让只有在转让方对转让资产不再进行实质性的持续涉入,即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或报酬已经转移时才应作为交换”。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有相同的规定。我国2006年版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为: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核算范围比美国准则和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要窄一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2006年版准则所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企业之间主要以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互惠转让,即企业获得一项或若干项非货币性资产,必须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以付出自己所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作为代价,而不是单方面的非互惠转让;而美国准则及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既涉及互惠性的交换,也涉及非互惠转让,适用于一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我国之所以将非互惠转让排除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核算范围之外,主要是考虑到非互惠转让性质比较特殊,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性质差异较大,而且在其他具体准则中作了详细规范,没有必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加以核算。例如,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属于资本性交易,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又比如,政府无偿提供给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属于非互惠转让,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其二,基于目前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交换在我国并不多见的情况,暂时没有必要对涉及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的非货币性交换进行规范,待时机成熟时再做出规范。因此,我国2006年版准则核算对象只涉及非货币性资产,不涉及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而美国准则及相关国际会计准则两方面均有涉及。

二、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适用范围的思考与建议

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是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及披露的前提。适用范围界定模糊,会导致准则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和协调性,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质量和效果。与前两版准则相比较,2006年版准则进一步明确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适用范围界定比较清晰可见。但是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相比,2006年版准则适用范围显得较为狭窄,没有涉及负债、劳务和非互惠转让,也没有涉及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业务。鉴于此,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一项具体准则,应该具有完整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应当考虑负债、劳务和非互惠转让,尽量缩小差异,以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也可以降低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交易成本。不过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尽管2006年版准则已经实施了4年时间,但是频繁的修改有损准则的权威性,影响准则的有效执行,适用范围界定不宜盲目扩大,应循序渐进展开,就目前情况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目前的确存在着许多以劳务提供方式换取对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行为,比如我国一些建筑公司为国外客户提供建筑劳务后,所获报酬往往是非货币性资产(如钢材、木材等)。劳务比较特殊,虽然不是企业所持有的现实的、有形的资产,但是在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中也可以以一定的价格转让, 这与具有实物形态的商品、机器设备的交换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对于企业以劳务方式换取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应给予明确规范,可在会计准则解释公告中进行补充说明。对于负债,可遵循债务重组准则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对于企业的捐赠支出以及接受其他企业的捐赠等非互惠转让,2006年版准则并没有做出明确规范。可考虑对于企业的捐赠支出,按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孰高的原则计入营业外支出;对于接受的捐赠,可比照政府补助准则规定予以处理,即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数额较大,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数额较小,则可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

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资产整体置换会计处理规范。2006年版准则出台之前,部分上市公司将其归入非货币性交易范围,并根据原版准则和修订版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但是,以2006年版准则规范资产整体置换存在概念上的冲突。因为资产整体置换不仅包括大量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还涉及大额债务的转移,已远远超出2006年版准则所涵盖的范围。如何界定其为货币性交易或是非货币性交易?是将置入或置出整体资产看成一个整体直接适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还是将其区分成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并根据货币性资产是否占整个交易金额的25%来判断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些都不是2006年版准则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所能涵盖和解决的。尽管2006年版准则没有涉及资产整体置换,但不可否认该准则与资产整体置换的关联度最大,且部分上市公司已按此处理并得到实务界的支持。因此,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以解释公告或补充说明等方式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业务的会计处理。

最后,我国准则没有规定将转让方对换出资产不再进行实质性的持续涉入作为限制性条件,有可能出现实质和形式倒挂现象,使一些貌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混入其中,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可借鉴美国SFAS No。153相关做法,同样以解释公告或补充说明等方式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加上“不再后续涉入”的限制条件,即“非货币性资产的互惠转让只有在转让方对转让资产不再后续涉入(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或报酬已经转移时)才应作为交换”。将不符合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转移排除在外,从而有效地压缩人为操作利润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贾博颖,付玉来。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最新进展及启示[J]。会计研究,(8)。

[3]葛家澍,杜兴强。中级财务会计学(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篇五

(一) 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基本概念

固定资产折旧基本含义是企业根据自身相适宜的成本折旧计算方法对相应损失数值进行统计, 并确保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处于使用寿命之内。固定资产折旧成本概念的提出, 不仅有效的展现了企业在进行生产加工环节中资产价值的转变情况, 还体现了资金流的变化状态。企业只有科学、合理的使用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计算方法, 才能客观的掌握资产的基础信息, 并确保资金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主要受到所使用的计算折旧方法、折旧成本应用年限以及基本参数等因素的影响, 笔者将在后续内容展开详细阐述。

(二) 企业所得税与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联系

众所周知, 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直接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的数额, 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在上交所得税之前被准许可忽略的内容。企业通过使用不同的固定资产成本计算方法, 最终所获得的折旧成本补偿数目也有所差异, 所以不难发现, 企业只有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本折旧途径, 才能在保证营业额不出现大幅度变化的同时, 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目前我国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相关内容有着严格的要求, 举例而言, 成本折旧年限概念的提出, 便要求企业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折旧资金提走, 为以后开展企业所得税的上交工作奠定夯实的基础。

二、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基本因素

(一) 固定资产数值以及预期应用年限

我国对企业审核内容设立明确的基础条件, 与企业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效益都要具有安全的资金流, 并且资产成本还要拥有安全的计量。在这其中, 固定资产数值以及预期应用年限便成为重要组成元素。固定资产数值的含义是指通过会计审核环节所确认的企业固定资产初始价值, 该数值的确认有助于开展成本折旧的补偿工作。固定资产预期应用年限主要影响到不同阶段的成本折旧率, 举例而言, 对中短期企业固定资产成本折旧计算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实际物品的消耗情况, 还要关注虚拟资产的使用状况。

(二) 预期净残数值以及二次处理成本

预期净残数值主要指的是企业固定资产达到使用年限之后, 其自身所剩额外的资产价值数目。因为固定资产在达到寿命之后, 企业要对其进行处理以及清理等后续工作, 该过程仍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费用, 所以如果能够对废弃资产进行二次使用或是回收工作的话, 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成本, 还有助于开展成本折旧的补偿工作。二次处理成本, 顾名思义即企业对废弃固定资产处理时所产生的费用, 该费用也应该被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之中。

三、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计算方法

(一) 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又名直线计算法, 即指企业通过对固定资产使用平均年限的计算来获取折旧成本的方法。企业在使用年限平均法时不仅要注意固定资产预期净残数值以及二次处理成本, 还要考虑固定资产数值以及预期应用年限因素。该方法的优点如下:企业在进行平均年限计算时操作较为简便, 审核环节较为快捷, 可以在不同时期、阶段对企业进行成本折旧计算, 有效提高企业资产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该方法的缺点如下:存在局限性。使用前期操作效能高, 使用资产所获得收入比较高, 而在使用后期, 工作效率一般呈下降趋势, 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减少, 且使用后期的修理费会逐渐增加, 造成了总费用逐渐增加, 不符合配比的原则。

(二) 快速成本折旧法

快速成本折旧法又名加速成本折旧法, 含义是在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前期提取数额较多的情况下, 使企业能够快速得到折旧补偿的一种计算方法。该方法可细分为两种, 第一种, 计算年数总和法, 将固定资产中残余数值抛去之后与逐一递减的有效参数相乘, 从而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折旧情况。第二种, 差额递减法, 在保证企业固定资产残余数值一定的情况下, 将每一阶段折旧数值与对应折旧率相乘, 来获取成本折旧值。该方法的优点如下:大多数情况, 固定资产收益效果逐年递减, 企业通过使用快速成本折旧法可以提高利润率, 并且可以保证计算数值与实际情况大体相符。该方法的缺点如下:随着固定资产的不断使用, 自身维护费用逐渐增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该方法所计算出的成本折旧率会产生较大偏差。

(三) 计算工作量法

计算工作量法主要是指通过根据企业固定资产所能使用的平均时长, 来获取折旧成本的一种计算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如下:计算工作量法不仅依据企业的固定资产损耗情况, 还参考企业实际经营状况, 综合考量, 不仅可以确定资产成本折旧与企业实际使用情况的关系, 还可以计算出损耗率与成本折旧之间的关联。该方法的缺点如下:与年限平均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该方法的操作较为复杂, 获取的信息准确性相比较低。

四、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影响因素

(一) 资金的时期价值

资金的时期价值主要是指在不同阶段, 一定数额的资金出现的价值差值。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 资金数额会随着时间的积累发生变化, 该阶段的出现导致资金时期价值的产生。虽然企业固定资产的预期价值是不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发生改变的, 但是资金的时期价值不仅受到资产折旧使用年限的影响, 还与企业所选择的成本折旧计算方法有关。由此不难发现, 在资金时期价值的影响下,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会出现与之对应的不同结果。

(二) 企业所使用的成本折旧方法

政府公布的《企业财经报道》中提出, 国家政府监管企业固定资产所使用的成本折旧计算方法以及所制定的资产使用期限。而且该报道明确指出,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确定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根据不同的预期使用年限、固定资产价值以及预期净残数值等因素, 来使用与之对应的折旧成本计算方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中指出,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要按照国家的要求采取年限平均法以及计算工作量法, 倘若企业需要采用其他的成本折旧方法, 需要向省市级政府逐一申请, 待得到批准后方可使用。

(三)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使用年限

在《企业固定资产所得税细则》中明确指出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使用年限, 举例而言:企业所使用的房屋建筑的年限为二十年;与自身生产工艺有关的一系列设施装备的使用年限为五年;企业所购买的电子设施的使用年限为三年等。总而言之,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计算不仅仅是对资产自身进行分析, 更多的是考虑资金流以及资产的运行情况, 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 采取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才能使企业避免出现固定资产成本折旧的问题。

五、目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一) 目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计算方法存在漏洞, 众多周知, 折旧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包含三个种类, 在这其中计算工作法是被广泛认为最有效的计算形式, 但是该方法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分配比例内容, 从而导致所计算出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过于理想。第二, 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相关制度存在纰漏, 之所以目前广泛使用三种折旧成本计算方法是因为不同的企业固定资产形式具有不同的利益渠道, 久而久之会造成该领域内成本折旧途径多样化的现象, 加大了政府补偿工作的难度。

(二) 针对目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第一, 完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相关体系制度, 三种成本折旧计算方式的共存, 表面上给企业带来多种选择性,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由于政府对该行业的要求过于严格, 又没有明确提出不同企业适合哪种成本折旧计算方法, 所以针对这一问题, 政府应该对成本折旧率进行统一界定, 最大程度的促进企业更灵活的开展工作。第二, 逐渐完善目前存在的成本折旧计算方法, 主要通过改进成本折旧的参照要素, 在保证企业效益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提高成本折旧工作的精准性。

六、结论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利润, 必须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资金数据的变化状况, 在这环节中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问题凸显重要。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 就必须掌握影响折旧成本的主要因素, 针对不同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篇论文主要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基本因素、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成本的影响因素以及目前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改进措施等方面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孙晓媛.论上市公司资金风险管理及对策[J].时代金融, 2015 (10)

[2]彭雯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对企业纳税的影响[J].市场研究, 2016 (1)

[3]于丽萍.新企业所得税下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策划[J].北方经贸, 2016 (12)

6.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篇六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闲置生产性固定资产的存在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影响产品成本的准确性,说明了传统财务系统的缺陷,然后提出作业成本法下的处理方案。

关键词:闲置固定资产成本

0引言

企业为了长期发展,必须获取利润。当其所拥有的资源都被充分应用到增值作业中时,利润就会产生。未使用但是必须支付费用的资源不能直接产生利润,反而会减少利润。因此,获取利润的关键是其所拥有资源的产能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通过不断采取措施降低资产闲置的程度,将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从管理的角度看,大量闲置资源的存在,占用了资金,增加了维护费用,而且有些公司将闲置生产能力的折旧计入管理费用,这些都说明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闲置的定义

闲置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空间意义上的闲置,即绝对的闲置:二是时间意义上的闲置,即任务不足造成的闲置。这与MBA智库中闲置固定资产(指企业存放未用超过一年的,单位价值在固定资产规定的范围以上的机器设备、器具等资产。)的定义不同。本文主要讨论生产性固定资产的闲置能力处理。

2传统财务会计系统中对闲置生产能力成本的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八条只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作了原则性规定,并没有对“用途”详细说明。对于空间意义上的闲置,在性质上是按照“其目的是生产使用”而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按照“虽目的是生产使用但现在闲置未用”而计入管理费用,没有明确说明。对于由于生产任务不足造成的时间意义上的闲置,在性质上是按照“其目的是生产使用”而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按照“虽目的是生产使用但现在闲置未用”而计入管理费用,也没有明确说明。由于历史惯性和利益驱动,实务中闲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通常会被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计入产品成本。

由于闲置生产能力对于产品定价决策、成本考核和激励、设备更新决策(闲置能力的充分利用)、理顺企业决策流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以传统成本计算系统为基础信息支撑的企业中,要对提供的信息作二次以上的再加工方能满足需要。首先,要求管理高层必须有很专业的成本管理会计知识。其次,这些成本信息必须有较强的可还原性,便于管理当局根据自己的需要追踪分析。第三,管理高层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成本信息做出准确的分析,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即使如此,我们仍很难保证这些信息能够满足管理高层的需要。例如,由于提供来的信息中没有空间意义上和时间意义上闲置厂房设备的数据,管理当局无法准确计算真实而又不相关的准确成本是多少;管理当局也无法判断真正的闲置生产能力又有多少,企业内有多少完全闲置设备的可供利用;在以此为基础考核生产车间时,车间会被动承担其不可控的成本,进而考核和激励政策会受到扭曲,进而失效:另外,由于产品成本中包含了不应由其承担的闲置成本,很可能误导管理高层做出错误的价格决策。

这样,传统的财务系统——无论是度量实际发生费用的总分类帐系统还是度量预计发生费用的预算制度——度量了为供应生产所需的资源而发生的费用,但是这样的度量本身并不能全面地衡量出实际执行业务所需资源的成本。

3作业成本系统下对闲置生产能力的管理

在作业成本系统下,通过度量已使用生产能力的费用而克服了这一局限。作业成本系统以单价产品、服务或客户为对象度量了所耗费资源的成本(或者所执行资源的资源成本)。在一个期间内,供应的资源与实际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差别就是该期内未使用的资源生产能力,即闲置的生产能力。

我们可以把作业成本法看作是给予管理者的一种理解视角,使管理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已使用和未使用资源的存在、创造和分配。作业成本动因率应该反映出所供应资源的已使用资源的生产能力。对闲置生产能力进行度量、创造以及管理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内容。

3.1闲置生产能力成本的计算及闲置作业中心的建立我们很容易计算空间意义上的闲置成本是该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而对于时间意义上的闲置成本,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例如,考虑一台机器,折旧费用是100000,可利用的产能是10000小时,实际生产时间为7500小时。成本/可利用的产能=100000/10000=10/机器小时,闲置产能=(可利用产能一实际使用产能)可利用产能机器费用比率=25000。

基于可利用产能的机器费用比率包括了全部可能生产时间发生的费用,不管这些时间是否实际使用。如果闲置产能在没有使用的情况下,可以看做是非增值性成本,或者它代表了潜在的增长机会。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未使用产能的成本应该单独列示,再根据闲置产能发生的缘由进行分配。常见的缘由可能包括工厂管理决策或者销售减少。

所以我们应该废掉将成本分为固定或者变动的惯例,而将其划分为使用和未使用两个范畴。因为区分固定成本,则很容易使管理人员只对变动成本负责忽视了很大一部分可能的成本节余。这些成本每月都发生。由于这些固定成本都包含在间接费用中管理人员根本无法审查他们。

闲置作业中心的设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确定,可以按照生产线、车间设立,涉及金额巨大的,或者说对产品成本准确性影响大的也可以单独设置作业中心。原则上以不影响管理决策为最终目标,但是又有利于与传统财务系统的结合,以便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3.2闲置生产能力成本的分配由于作业成本动因率应该反映出所供应资源的已使用的生产能力,则闲置生产能力的成本并没有分配到单位产品或客户中。但这些闲置生产能力的成本不应被忽视,因为他仍然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责任。一般上,我们可以在对导致闲置生产能力的决策进行仔细分析后,对闲置生产能力进行分配。

3.2.1对闲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进行分析,了解其服务的客户。如果该生产性固定资产所服务的客户接受的价格是成本加成,闲置生产能力一般上被分配给这些客户。如果有些客户的订单是可预测的、有规律的,那么,这些客户不会接受任何闲置生产能力的成本。他们反而希望供应者能够减少该资源或加大其销售量而充分利用该资源,从而减少其负担的费用。但是如果一个客户要求获得完美的服务及有独特的产品设计要求,而其需求很难预测,没有规律,或者他一直不断地修正其订单的量和时限。那么,供应者为了能够向该客户提供服务,必须拥有某种程度的保留生产能力以满足该客户的不可预测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真诚合作的客户应该认识到正是它的行为导致了其供应者拥有闲置的生产能力,因此,他应该是这些闲置生产能力成本的承担者。

3.2.2如果闲置生产能力是服务于某一生产线,比方说,某些生产资源被专门用于单独的生产线,那么当这一条生产线没有达到预计的需求时,闲置生产能力的成本应由负责这一生产线得个体承担。他不应被看作是一般成本,由所有生产部门共同承担。生产部门的闲

置生产能力成本也不应被分配计入单位产品中。那样会导致一些产品表面看起来是非赢利的,可能会因此进行重新定价或放弃产品品种,从而引发出一场死循环。因为在市场激烈竞争下,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市场来确定。各生产商要想赢得利润,则必须不断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可是由于闲置生产能力的存在,使得财务报告中显示的成本高于市场定价,从而很容易误导管理者作出撤销此生产线的决定,从而失去这部分市场。

3.2.3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部门的管理层在批准企业拥有该资源之前就已经知道其供应会超过需求,但基于未来成长和规模扩张的考虑,从而保持现有的资源水平。由于该闲置生产能力成本是为了维持部门的生产能力,应由作出保留闲置生产能力决策的部门承担。在对闲置生产能力成本进行分配时,我们就应该追溯到企业内作决策的这一层面的成本,这些决策会影响到生产能力资源的供应和对这些资源的需求。一般上,在我国,能做出购买固定资产设备的部门是企业发展的决策部门,所以,这部分成本基本上是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分配的。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因为管理层决策所产生的闲置成本,另一方面,把对其他产品成本的影响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闲置的生产能力成本不应归集到成本对象上。这些被认为是低于预期需求水平的多余资源应该隔离开来并追踪至“闲置的生产能力作业中心”。否则,把它们包括进来,产品营销队伍就会承担其竞争者不必负担的不公平的负担。闲置的生产能力经常是由于高层管理当局对预期需求或预期用来满足需求的资源的错误判断造成的。消除这种多余或为其找到一个生产用途是管理当局的责任。

3.3闲置生产能力的管理如果对供应资源的需求减少,发生了生产能力闲置,那么,要想减少这部分成本,组织必须对成本系统中这些资源的闲置生产能力进行管理。只有这时,供应资源的成本才开始下降。

作业成本系统可以显示出那些目前已达到或不久将要达到生产能力限额的资源。从而,改进会集中在那些由这些资源执行的作业上。同样地,作业成本系统也可以显示出组织中哪一部分存在着未使用得生产能力、在改进作业或作出有关产品、服务和客户的决策后,哪一部分将会出现生产能力闲置。作业成本系统的这种显示功能促使管理者将注意力集中于制定计划以完全消除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完全消除未使用得生产能力只能通过以下两种方法:①通过增加由这些资源所执行的作业量水平,增加收入。例如,创造额外的工作机会、协调好生产、培训多元化员工执行有限制的产能作业、执行其他作业等。②通过减少执行作业的资源的供应,削减支出。例如通过缩小规模、出售或者外包资源等来减少资源的供应。当提出削减产能时,仔细考虑能够实现的成本节余非常重要。很多基础性成本是不能节省的。常常削减产能的后果是增加了支持性作业的产能闲置。

但是,组织经常对闲置的生产能力不采取任何措施。即使对资源所执行作业的需求量发生了大幅度锐减,他们仍然维持现有的资源水平。而且他们也没有找到可由现有资源处理的,不需要再另外支付费用的新的作业。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从其决策中没有获得任何益处。然而,没有从经营或战略决策中获益,并不能归因于那些本身是“固定”的成本。而是因为管理者不愿或无法开发利用这些闲置生产能力,才使得无法从决策中获益。如果管理者无法或没有利用这些闲置生产能力的机会,资源成本才是”固定”的。

总的来说,基于作业成本法信息做出的经营和战略决策可以获得一些生产能力,这种方法要比通过雇佣新的员工、购买新的设备或建造新的设施而获得的生产能力便宜。作业成本法应该被用于确认、度量、创造和管理生产能力。理解应用作业成本法信息所采取的行动与生产能力管理之间的微妙的相互作用,是从该方法中可获得的关键信息。

参考文献:

[1]潘飞作业管理的系统设计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7

[2]彼得·特尼著.陈仪译作业管理的第一本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

[3]科金斯(Cokins,G M)著谭军等译作业成本管理:成本会计制度的创.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

[4]道格拉斯·希克斯著.陈工孟、王霞、高宁译.作业成本会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1

7.浅析无形资产的评估 篇七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重要性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评估事业在我国高起步阶段,资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也开始较晚,因此,难免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其中,资产中的一类特殊资产——无形资产的评估理论与方法问题就是其中更为薄弱的环节。

无形资产的概念:是指那些没有物质实体而以某种特殊权利和技术知识等经济资源,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资产。包括:知识产权、行为权、对物产权、其他特权和商誉,这些获益权有共同的特征,依据法律、协议或技术的扩散梯度加以确认和保护。其特点为具有非流动性并且有效期较长;没有物质实体但未来收益较大;单独不能获得收益,它必须附着于有形资产。在资产的家庭中,被人们认识的较晚,特别是在我国,由于理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无形资产这特殊的资产才得确认,其标志可从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开始。无形资产这一概念虽然较晚,但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不容忽视。

上述例子不仅仅说明我国有关部门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更主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及方法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以致造成认识上的相对复杂与玄奥。所以,从无形资产这一概念的分析入手。对无形资产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进行了微观经济分析,认为超额利润是无形资产评估的唯一价格源泉,并在此基础推导出无形资产评估价格的理论模型,使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以简明化、规范化;最后通过无形资产评估案例分析对上述无形资产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检验,以完善对无形资产理论及方法认识的全过程。同时通过对无形资产进行认真地系统地规范性评估,我们感到对无形资产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更广泛的深远意义。

二、无形资产价格的理论模型及案例分析

无形资产不具有实体形态并能持续带来经济效益的特征,决定了无形资产的评估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无形资产的价格基础是应用该无形资产所获得的超额收益,无形资产价格的决定是一个动态过程,是由供方(无形资产所有方)与需方(无形资产使用的风险承担方)共同决定的,即是供、需双方博弈的结果。探讨无形资产的价格来源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中的收益法为出发点推出无形资产价格的评估模型。

1.使用权类和处置权类无形资产估价的模型

使用权类包括专利的使用权、商标的使用权、版权的使用权等,而处置权类无形资产与使用权类无形资产包括相同的内容,即专利的处置权、商标的处置权、版权的处置权等,它们价格理论上的共同特点是价值的实现需方(买方)需求承担风险,此时G≤1,故其有相同的估价模型。根据资产评估收益法的理论及无形资产的价格确定的理论分析建立模型如下:

公式中:G为分成率(提成率)

2.名誉权类和特权类无形资产的估价模型

这两类无形资产的共同特点是无风险问题,即 G=0,故其估价模型为:

因此,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及理论基础是依据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兼顾了中外资产评估的原则,尤其是美国不动产评估协会提出12项比较系统化的原则,采用资产评估收益法的理论,通过无形资产的供求模型进行了微观经济分析,认为超额利润是无形资产评估唯一价格源泉,推导出无形资产评估价格的理论模型,使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3.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某电风扇厂为了扩大生产,欲用一项专有技术入股与国内厂家合资。由于此项专有技术的应用使电风扇增添了很多功能,所以成为畅销产品,现预测其收益期限为5年。每年能获得纯利润5000万元,利润率为25%,求该专有技术的重估价值。

故由此引出对无形资产—专有技术使用权价格的评估需求。

评估的依据及考虑

因为评估对象无形资产,经分析可知,采用该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可以提高价格。故该无形资产具有决定价格基础—超益收益。

根据分析及市场预测,在假设经营条件下,该无形资产价格适合模型

具体评估

根据条件使用收益现植法计算该专有技术的价格:

根据国库券利率确定安全利率15%;

根据行业和市场情况确定资金风险率为7%

折现率=(15+7)=22%

按照国际惯例、参考该技术推广前后的市场销售情况,设定该技术在销售收入中的提成率为3%

将已知参数代入公式:

得该项专有技术的价值为:

三、无形资产评估的现实意义

1.无形资产评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市场上无形资产的转让,无形资产的投资,还是企业股份制改造,清算资产法律诉讼等,都需要对该企业无形资产按照市场原则进行价值评估,以保证在产权的流转变动中保护产权人合法权益,保护国家和集体的资产不变侵害,从而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基本条件。

2.无形资产评估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协调再生产各个环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除了实体的形态表现之外,还有以超额利润形式表现出来的无形资产,这样就必须从价值形态上平衡与协调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对各部门、各环节上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

3.无形资产评估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企业的各项生产技术设备,随着生产中的利用与科技 而发生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日益减少。为了促企业的科技进步,必须对无形资产进行经常性评估,分析其价值变化,以便为企业的更新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4.无形资产评估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我国加入WTO以后,大批外商来到我国进行大量兴办各类企业,同时国内很多企业也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这都涉及无形资产的评估问题,否则就会在与外商合资合作兴办企业中,低估自己的无形资产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或在引进国外技术中高估其无形资产,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可见,科学的无形资产评估是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绝对不可缺少的工作。

这样看来,我国无形资产的评估是依据我国现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归纳总结出来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不断的变化。主要借助于现代产权理论和减少不确定原则,又参照了国外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进而对无形资产价格的确定进一步分析,以达到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及理论更加简洁和通俗化。然而,对于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在我国尚处初步阶段,而无形资产的评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却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越来越受重视的时代,无形资产市场正在形成和发展,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评估中心《资产评估概论》编写组:《资产评估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

[2]陈仲:《无形资产评估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

8.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篇八

高等学校作为非盈利组织, 其固定资产大多通过国家划拨、捐赠等方式获得, 并将土地、房屋、设备等无偿提供给师生使用。如果管理不善, 凭借管理人员主观的判断将设备分配给下属的二级学院和单位, 就会造成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率较低。面对这些问题, 如何对有偿使用固定资产进行定价和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 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世纪70年代起, 固定资产的有偿使用已经在国外的高校中取得了探索性的成果, 其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能够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罗伯特·卡普兰将作业成本法引入成本核算后, 其在企业的运用得到了很大的成功, 那么能否将作业成本法运用于高校资产管理呢?但是面对众多高校的固定资产, 包括土地、公房、专用设备、后勤设施、低值易耗品等, 如何确定成本动因, 成为制约高校作业成本法运用的障碍。

二、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20世纪80年代, 罗伯特·卡普兰提出了作业成本的应用, 其后被广泛的运用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路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其适用条件一般为:成本信息扭曲, 其准确性受到置疑;间接费用所占的比例较大, 产品的种类较多;拥有高效的信息技术平台。根据上述作业成本的要求, 也可将其运用到高校固定资产的成本管理中, 其主要原因有:

1.产品或服务的多样化。高等学校的产品指的是各个下属单位, 包括二级学院和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后勤部门。高校的固定资产较为多样化, 共分为六大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成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其中房屋和建筑物以及设备将纳入有偿使用的范围, 由于文物和成列品提供给师生和其他人参观, 资产不需要价值补偿或者能够直接分配, 所以不纳入该范围。房屋、建筑物和设备种类较多, 差异较大。

若将作业成本法运用到高校中, 这时的成本中心就是高校的各个二级学院及其他单位, 一般高校的二级学院都较多, 有的甚至达到几十个, 而产生的折旧费、管理费以及维修费都由学校统一承担, 各个下属单位没有成本的差别。

2.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成本信息扭曲。我国高校资源的建造、分配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高校的资产都是通过政府拨款而来, 有些高校往往大肆争取经费, 盲目购买。对于学校分配到下属单位的资产都是按需分配的, 有些单位将争取到的资源搁置, 而有些单位却资源紧张, 这就造成资源的共享性差, 没有合理进行分配。

会计核算没有具体的控制指标, 主要注重的是各单位的超支情况和票据的合法性等方面, 各个单位的真实成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对于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其投入和产出、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方面, 高校的后勤部门基本和学校脱离;在自负盈亏方面, 成本的计算都归集到一起, 因此各单位对占用的资源没有成本意识。

3.间接成本的比例较高。高等学校的大多数资产都是提供给下属的各个单位使用, 而产生的费用都不能直接归属到下属的二级学院。如果将高校房产、设备等资源有偿使用化后, 房产、设备折旧费、燃料动力费、维修以及管理等加起来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占到整个费用的70%左右。如果还按照以前那种平均分摊或者由学校承担的方式, 将不能准确地计算各个下属单位真实的成本, 忽略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将致使资源浪费, 得不到妥善管理。

三、高校资产管理的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

(一)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 对那些能够直接分配到产品的成本, 让其直接归属到指定的产品。传统的分配方式是通过机器工时或者人工小时进行分配, 但是不同产品的工艺存在差别, 因此其对资源的耗费是存在差别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间接费用的分配存在扭曲, 不能真实地反映产品所耗费的成本, 可能造成管理者决策的失误。而作业成本法的主要思路是:作业消耗资源, 产品消耗作业, 根据产品实际耗费作业的情况, 将间接费用真实地反映到产品的成本中。

高等学校和传统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作业中心就是对各种设备的使用, 各个下属的二级学院和单位可以被类似地看成是产品, 归纳起来就是设备的使用过程耗费资源 (工时) , 各个学院和下属单位消耗作业 (设备的使用) , 该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的应用研究

1. 确定房屋设备的成本动因。

根据准确性和可计量性的原则收集高等学校的房屋、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的成本动因。高等学校的资产一般包含三个大类, 分别为房屋、专用设备和一般设备, 其中一般设备的价值应该在500元以上, 而专用设备的价值应该达到800元。

房屋的属性比较特殊, 在使用过程中涉及时间和面积, 所以将“面积×时间”作为其成本动因。专用设备一般由专人管理, 所以使用的记录较为具体, 因此将机器工时作为其成本动因。一般设备由于价值较小, 且是专人专管的方式, 将占用的时间作为成本动因。

2. 有偿使用费用的计算。

高校固定资产有偿使用价格计算的范围是那些不能直接归属到某个单位的间接成本, 应通过成本动因将其分摊到各个下属单位。

首先建立年成本池, 然后根据成本动因计算使用价格。建立成本池, 需要对房屋、设备年成本的构成分析。房屋的历史成本组成包括建筑物的外壳、室内的设施及辅助设施, 折旧基础包括历史成本、使用期间费用和资本化利息, 其中运行与维护成本包括维修费、能耗费和管理费。

教学、科研及行政部门的资产来源于国家拨付的经费, 其折旧基础根据历史成本确定, 后勤部门自负盈亏, 需要以重估成本进行折旧及价值补偿。折旧方法根据资产的性质适当的选择, 高技术类资产选用加速折旧法, 其他的资产可采用直线法。

成本池的确定按照一年的基础确定, 其公式如下:

固定资产年成本总额=年折旧额+运行与维护成本+资本化利息

运行与维护成本=维修费+能耗费+管理费

房屋建筑物使用价格= (年折旧费+运行与维护成本+资本化利息) /面积总量×365

一般设备类使用价格= (年折旧费+运行与维护成本+资本化利息) /使用时间

专用设备使用价格= (年折旧费+运行与维护成本+资本化利息) /机器工时

在得到上述各种资产的使用价格后, 根据各二级学院及其他下属单位的使用量记录, 扣除定额分配的部分, 就能计算出各单位应承担的成本。

3. 某高校资产的间接成本的分配过程。

下面以某高校的设备为例, 其中电子仪器-A、电教设备-B、分析测试仪-C、体育器械-D属于专用设备, 其成本的动因为机器工时, 而办公室家具-E、器具类-F、炊事设备-G、清洁设备-H为一般设备, 成本动因为使用时间。教学设备为国家拨款, 能够得到补偿, 折旧基础采用历史成本, 假设各设备都采用加速折旧法, 电子仪器和电教设备购买时采用全额贷款, 其银行的利率为1.5%。

根据各设备的成本构成, 包含年折旧费、期间的运行维护费用和银行贷款应该资本化的部分, 计算其年成本总额, 也就是每种设备的成本池, 如表1所示:

然后从各个设备的管理人员处搜集各个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 进行归集, 按照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根据成本动因计算各部门耗费的资源, 如表2所示:

最后根据统计出的每一种设备的年成本额和资源量, 计算出各设备使用单价, 得到各单位成本总额, 如表3所示。为使计算简便, 假设各个单位的每种设备的定额量都为零。高校房屋和建筑物成本分配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处理方法和分配设备成本是相同的, 只是房屋、建筑物的成本动因和设备的成本动因有差别, 为面积×时间。

四、小结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 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的分配更加切合实际:耗费越多, 承担的成本也就越多。因此能够让那些占有资源而不使用的单位主动地让出资源。而传统作业成本法下, 只是将这些成本主观的进行分配, 缺乏科学性。

要使作业成本法在高校中成功实施, 首先, 必须转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意识, 建立他们对于资产管理的成本意识。其次, 应清理、整顿高校资产, 对其成本的信息进行梳理。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信息管理体系, 确保成本数据的真实、有效, 并要建立相关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富明.加强高校公房管理, 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3

[2].谢远林.我校有偿占用设备管理办法中途夭折引出的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9;16

[3].赵晓玲.我国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核算问题研究.财会研究, 2008;3

9.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篇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工作的1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内科护士53例, 外科护士47例, 儿科护士13名, 妇科护士7名, 年龄21~37岁, 平均年龄为28.5岁。将所有护理人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使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工作经历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护士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护理人员使用常规普通方法进行管理, 试验组的护理人员在常规普通管理的基础上使用无形成本效益理论对其进行培训和管理, 主要包括对护理人员进行加强时间观念培训管理, 减少护理工作中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做好统筹计划, 避免护理工作中的无用功, 加强护理人员的基本功培训与管理, 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分别进行专科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 比较两种不同管理方法的考核合格率, 综合评定临床护理管理效果, 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者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对本研究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符合计量资料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检验, P<0.05说明二组之间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符合计数资料的数据采用χ2检验, P<0.05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试验组临床护理管理疗效结果比较

将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 (以专业知识考核合格率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率来衡量) 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 试验组的专业知识考核情况和技能操作考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考核合格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二组间的考核合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传统的医院成本核算理论仅包括对有形资本的资本的计算, 无形的医疗成本如:医护人员的无形劳动、知识脑力劳动、技能操作劳动、护理人员的时间消耗等并未加入到医疗成本核算当中[2]。随着近年来医疗管理的变革, 传统的成本核算理论已经慢慢不符合现在医疗经济效益核算要求, 无形成本被纳入到医疗效益核算当中。无形成本效益理论将无形的、不可预算的成本, 如护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各种相关制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等一并算入到医院的成本之中。只有将有形资本和无形的成本一并纳入到医院的成本核算中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医院运作的经济效益[3]。

我院将120名护理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研究, 二组间的差别在于试验组使用无形成本效益理论进行管理, 试验组的护理人员进行时间观念培训, 专业护理知识、专业技能操作培训, 将无形成本效益理论运用到护理实践当中, 并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 结果试验组的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对护理人员进行无形成本效益理论进行培训和管理能够取得更好的护理管理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无形成本效益理论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 为今后提供更好的临床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选取在我院各科室工作的12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护理人员使用常规普通方法进行管理, 试验组的护理人员在常规普通管理的基础上使用无形成本效益理论进行管理, 分别对两组护理人员分别进行专科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比较两种不同管理方法的临床护理管理效果, 并使用统计学软件对两者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专科知识考核情况和技能考核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软件处理得出:P值均<0.05,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无形成本效益理论对护理人员进行管理取得了优于普通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无形成本效益理论,护理管理,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三定, 胡书孝, 张芳钧.医院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 15 (5) :81-85.

[2]张薇, 李涛, 郝富德, 等.浅议医院物资管理系统的应用[J].现代医院管理, 2004, 4 (2) :37-38.

上一篇:律师按小时收费合同下一篇:孝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