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

2024-10-23

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共3篇)

1.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 篇一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011年10月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思路。

为此, 如何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与当地绿色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 探索一条在红色旅游中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的新途径, 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和凝聚社会大众共识的新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红色旅游, 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产业结合的产物, 红色旅游不仅在精神方面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 在物质方面也能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建设。

金寨县作为拥有大量红色文化资源的革命老区, 在红色旅游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在金寨县江店镇、梅山镇、斑竹园镇、南溪镇、独山镇等地实地考察基础上, 发放246份调查问卷, 收回226份, 问卷回收率达92%, 通过分析该县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对策,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实现革命传统教育与绿色文化产业发展互利双赢。

1 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红色旅游项目吸引力欠佳

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 形式单一。首先, 在资源开发上, 一些红色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如除梅山镇旅游有初步发展之外, 斑竹园、南溪镇基本旅游处于未开发状态, 还有很大旅游市场。其次, 由于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红色旅游开发类型以博物馆、烈士陵园等静态景观为主, 属于第一代观光型旅游产品。在展示形式上, 只是简单的陈列、图片解说等静态形式。历史资料征集不足使得导游的解说显得苍白枯燥、不生动, 没有感染力, 难以调动游客兴致。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种形式单一的游览观光形式不能突出金寨县的地域特点, 再加上其他省市相同类型红色游的强力竞争, 使金寨红色旅游难以树立自身特色形象, 很难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调查显示, 22.7%的人认为这种传统的的展示形式不错, 感到满意, 23.2%的人表示过于单调, 46.0%的人表示较为一般, 8.1%认为很不好需要改进, 如图1所示。

“红”“红”分散、“红”“绿”难聚。2010年金寨县县委、县政府推出“红色金寨、绿色山水”旅游新模式, 政策虽好, 但进展不理想。一方面, 红色景点分布不集中, 单红色景点相互间就有一定的路途, 且有的景点仅是一个纪念碑、一棵树、几间民房, 可观性较低。另一方面, “红”“绿”景区路途远, 从烈士陵园、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前往天堂寨、燕子河等绿色景点需要两个多小时路程, 而当地旅游景区综合服务功能不强, 游客逗留时间短, 在景点游玩上所需时间的不长, 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车程上, 显然很难吸引游客。此外, 在开发建设中偏重天堂寨等绿色景点的基础建设, 使得“红”“绿”发展不平衡, 吸引游客的合力不强。

1.2 资源环境保护不到位、群众意识不强

红色资源是红色旅游的灵魂, 是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游客参观红色景点, 瞻仰革命遗迹, 希望看到遗迹的原有风貌, 重回革命岁月, 感受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当红色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 我们应注重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将红色旅游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近些年, 金寨县的确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保护及修建工作, 但除了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点) 外, 其他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不佳。有的红色资源由于资金短缺, 保护不足。如金寨县沙河乡下楼房村的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 目前只重新维修了围墙, 而内部却残破未修;有的红色资源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做衬托, 进行遗址重修。如将刘邓大军前方指挥部旧址内部建设搬迁到天堂寨风景区, 显然这样对红色资源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红色资源在修缮时, 由于技术问题, 保护不当, 资源受损;有的景区片面追求红色旅游产业化, 进行盲目开发, 给红色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等等。金寨县作为革命老区, 生态环境较好, 但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游客的涌入, 尽管当地对环境做了一定的保护, 但旅游的发展仍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上升, 30.6%的被调查表示有所上升, 28.5%的被调查者认为保持不变, 这说明当地已经意识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此外, 19.4%的被调查者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也有2.7%的被调查者认为明显下降, 说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需改进加强。如图2所示。

当地群众对红色旅游发展意识不强。经调查发现, 当地群众对金寨县红色旅游及其发展规划了解程度不深。几乎完全不了解红色旅游的群众达到21.0%, 48.8%的群众处于略有了解状态, 而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群众分别只有20.0%和10.2%。很多群众知道自己所居红色革命老区, 但他们对红色旅游了解程度不深, 未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到红色旅游家园的建设中;他们不了解红色旅游的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进度, 未很好的理解红色旅游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显然不利于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旅游发展。如图3所示。

当地群众不仅在言行举止方面体现着当地的精神面貌, 而且很多发展政策、方案的实施也需要他们积极配合、参与, 因此他们对红色旅游的了解、认同、配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旅游发展成效。

1.3 资金投入有限、经济收益不明显

新民主主义革命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 因此我国大多数红色景区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区位条件欠佳, 交通不便。金寨县也是如此,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发展地方经济。尽管政府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补贴和支持,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其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需求。如为保护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在居民拆迁方面, 政府拨款500万元, 但只拆迁安置了80户, 就已经用去1000多万元。有限的资金投入制约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开发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金寨县红色旅游产业链不完善, 未能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综合效应, 产生良好的经济的效益。一方面, 红色景区无门票收入。免收门票是正确的, 这样有利于提高游客的参观热情, 红色景区 (点) 有力地向游客们展示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事迹和牺牲奉献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因门票费用将受教育者拒之门外。因此, 尽管红色景区 (点) 成为一些单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尽管游客人数也较早期明显增长, 但经济收益少。另一方面, 红色旅游欠缺“自食其力”发展经济的能力。虽然红色旅游缺少门票部分的收入支撑, 但可以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 发展综合经济。金寨红色旅游区交通、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餐饮、环卫等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给红色旅游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使丰富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此外, 景区相关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措施发展不完善, 有偿项目开发不力, 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造成发展只能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 最终制约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

1.4 管理体制不完善, 专业人员匮乏

红色旅游景区 (点) 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没有将红色旅游置于旅游业发展的大格局中进行协调, 统筹布局欠佳, 造成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不适应。例如, 有些景区的建设和管理职责属于建设部门, 保护与管理职责属于文化部门, 管理职责属于民政部门, 而旅游部门仅负责管理旅行社和导游。这种“多头管理”、归属不一, 容易造成类似文化部门资源在手却无力开发, 旅游部门想开发却无经营权的尴尬处境, 导致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矛盾冲突, 也会出现工作责任相互推脱、扯皮的现象, 与发展红色旅游的初衷相悖。此外, 公共部门在旅游管理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22.4%的被调查者建议公共部门在旅游管理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34.1%的被调查者希望相关部门能改进工作方法, 40.4%的被调查者希望工作人员能改善工作态度, 3.1%的被调查者还在其他方面提出改进建议。如图4所示。

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专业人员匮乏, 直接影响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和发展。比如, 在导游方面, 不仅缺少导游, 而且在现有的导游中, 有的导游普通话欠佳, 有的导游不了解历史, 不能很好的把握红色旅游丰富深厚的背景和内涵。红色旅游景区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要求其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 否则不仅会降低服务质量、影响景区形象, 更会导致红色旅游文化含量降低, 减弱其教育功能。

2 加快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举措

现代性既推进了红色旅游的兴起, 又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冲击。金寨县红色旅游应坚持可持续发展, 转变观念, 从现代视角出发, 多方面整体推进, 重视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整体和谐, 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环境、经济等方面综合可持续发展。

2.1 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游客对红色旅游有着不同的需求, 不同的游客对红色文化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游客感受到的红色景点吸引力不同。后现代主义尊重事物的多元性, 反对用单一不变的方式解释世界、统治世界。所以, 红色旅游资源应该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拓展形式多样化, 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要, 富有吸引力, 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一是整理研究红色历史, 挖掘红色新“元素”。组织专业人员对革命历史进行细致调查, 以党史为主线挖掘有价值的新红色文化、革命精神, 丰富红色资源整合开发;二是采用丰富的展示手段。结合市场需求, 改变单一的传统展示手段。展示方式上不能仅仅采用图片展示、文物陈列等静态方式, 应注意多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烘托, 如多媒体、影视、情景剧等立体、生动的方式予以呈现, 增加互动体验式项目, 调动游客参与兴趣。体验式项目注重游客的情感需求, 其独特性和创意性十分重要。金寨县可以通过重走红军路、再尝红军饭、团队模拟战斗、军歌比赛、认养树木等体验方式, 吸引游客加入参与, 游客可以在活动中着红军服、唱红歌, 体验革命生活;三是进行品牌包装, 树立品牌形象, 进行品牌营销。旅游地品牌是旅游者对旅游区域认知的总和, 能给旅游者带来独特的精神享受。因此, 品牌形象的树立能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吸引游客游览, 吸引企业投资。将革命遗迹、革命名人、历史事件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包装, 提升文化内涵, 完善环境建设, 打造品牌形象, 并通过有效的营销方式将其推向市场。

优化资源整合, “红”“绿”协调发展。首先, 红色景点应做好自身统筹规划工作, 加强区域合作。经过调研考察, 立足于资源基础和就近原则, 统一规划, 对小规模分散的红色资源进行保护, 暂缓全面开发, 集中力量实施重点开发大景区树立品牌、梯度开发小景区拓展游线, 加强区域合作, 达成共享, 实现双赢;其次, 做好“红”“绿”结合工作。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 要了解“绿色”旅游, 也称生态旅游。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 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 与此同时, 必须获得经济收益, 尤其是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再次, 将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和绿色生态文化资源建设对接。在“红”“绿”对接发展中, 不能只重视目前能带来相对多收益的绿色旅游, 而忽视红色旅游发展。应结合现代游客需求, 发挥红色文化引领作用, 塑造与红色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的旅游环境, 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 并以生态理念体现红色文化。在开发上, 注意路线和文化氛围协调, 拓展红色文化空间, 丰富游览内容, 如传统民俗表演等, 增强景区可观性,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通过合理组合开发, 将不同的资源巧妙组合, 满足游客多元化审美需求, 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 使其综合性强、市场覆盖面大。

2.2 保护资源环境、强化群众意识, 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和非人类的各种正当利益在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中相互作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而不是对立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环境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注重保护资源环境, 培养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任务艰巨、刻不容缓。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凸显了红色旅游文化的思想教育性, 所以我们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的同时, 也应注意限制其商业化程度, 保护红色旅游文化资源, 其中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以及行为文化资源, 从而推进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要加强对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一些静态的、有形的、与革命历史相关的资源, 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博物馆、领袖故居等, 它们是真实的革命场所或资料, 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时, 若资金有限, 在优先开发高质量资源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其他未能开发的资源;资源修缮时, 应做到保护性的整修,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采用最适合的技术;资源开放后, 要注意日常维护, 规划整治周边环境;另一方面, 要加强精神文化资源的保护。较之物质文化资源, 精神文化资源是抽象的、无形的、以革命历史、精神为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 如历史故事、歌曲、回忆录等, 深刻体现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 是红色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 我们应探寻、挖掘、传诵革命历史, 并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呈现, 如编写回忆录、唱颂经典红歌、表演情景剧、举办文化节等。值得注意的是, 导游在向游客介绍景点时, 不能为求听众效果杜撰传述所谓的“野史”。此外, 还应注意保护行为文化资源。行为文化主要是旅游者或旅游经营者的自发行为, 是指如习俗规范、民风民俗、服务方式等在红色旅游文化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保持良好淳朴的民风民俗, 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必须之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应加强管理和治理工作, 并进行科学规划, 注重红色旅游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正确测定旅游环境容量, 避免旺季接待人数饱和, 甚至超载, 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影响旅游长期发展。

提高群众觉悟, 增强其主人公意识。老区群众不仅在革命战争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今的红色旅游发展中也起到了举重若轻的作用, 其潜力不可估量。首先, 要让群众意识到参与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政府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和规划, 传诵当地革命历史故事, 使当地群众在深刻认识红色旅游的同时产生自豪感, 并能及时了解到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其次, 要为群众参与红色旅游发展决策提供机会。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 应广纳民意, 提高群众话语权, 调动群众积极性, 增强群众主人公意识;再次, 要让群众享受红色旅游带来的实惠。目前金寨县红色旅游的发展, 已使一些群众收入得到提高, 但收入提高幅度和受益群众范围并不大。7.8%的群众承认收入大幅增加, 46.3%的群众表示40.5%的群众认为收入保持不变, 4.9%和0.5%的人分别认为收入有所减少、甚至大幅减少, 没有享受到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如图5所示。

红色旅游发展带来的好处让部分群众看到了旅游发展前景, 意识到红色旅游的发展能带动一定的经济、优化生态环保等益处。政府应继续带动群众参与红色旅游事业, 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更加支持政府相关政策。最后, 不能忽视群众的思想素质培养。通过教育, 使老区人民在保持淳朴民风的同时, 克服旧思想,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民主法治观念, 通过宣传, 使他们具有全局观念, 自觉维护环境, 优化旅游服务, 促进旅游发展。

2.3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要求,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发展红色旅游能促进当地社会发展, 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进步, 但由于金寨县自身存在的特殊原因, 目前其发展红色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作用不明显, 不能利用自身经济收益推动建设, 形成良好经济循环。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吸引资金投入。金寨县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可进入性欠佳, 配套基础设施方建设方面不完善, 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一方面, 政府方面应给予红色旅游政策支持及适当财政补贴, 帮扶相关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当地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争取并抓住国家和省扶贫资金以及国债项目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 如果红色旅游的发展仅依靠政府拨款来进行, 显然难度性较大, 所以当地政府应尝试在发展红色旅游时, 积极寻求投资主体多元化, 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 使景区走上经济良性循环的轨道。政府可以通过招商引资, 运用市场机制吸引资金投入, 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通过开发红色旅游商品, 扩大供销渠道, 满足游客需求, 创造经济收益。比如根据自身特点,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发旅游纪念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 如六安瓜片、板栗、高山蔬菜等;举办商品创意大赛, 集思广益, 将好创意投入生产、推进市场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不仅可以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商, 同时也能促进一系列产业链形成, 实施产业联动, 提升红色旅游地综合经济实力。所以, 应加快改善基础条件, 便于其他相关产业发展, 打造“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 推出有偿项目, 创造经济收益, “自食其力”发展建设。为了解人们对发展金寨县红色旅游的建议, 我们设计了一道不定项选择题:“您认为金寨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急需改进的环节是什么?”见表1。

因此我们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改进。第一, 完善旅游交通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革命老区不利的区位条件, 增强可进入性, 扩大客源市场。金寨县地形复杂, 公路弯道多, 遇到暴雨、大雪等恶劣天气, 交通容易受阻。近年来, 金寨县公路建设进步较大, 基本形成了“四纵三横”为骨架、内外循环相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 但仍需进行改善建设, 促进旅游发展。同时也要注意与省外主要城市的车次等问题, 为客源市场进入景区提供便利交通;第二, 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设备。景区基本设施设备是保障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良好的设施设备有助于增强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质量, 弥补景区本身在某些方面存在的缺憾和不足。应注重加强景区旅游设施建设, 其中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电力和通信设施、给排水设施、绿化环卫设施及建筑设施等;完善游览服务设施, 如接待服务设施、导游服务设施等;建设娱乐服务设施, 包括附属于接待服务设施等。比如, 根据市场需求, 指导红色旅游区宾馆饭店建设, 提高档次;再如, 打造特色餐饮, 推出有鲜明特色的地方餐馆, 创建红色特色餐饮品牌。

2.4 理顺景区管理体制、规范人才队伍建设, 保障可持续发展全面开展

理顺红色景区管理体制。首先, 金寨县应积极着手解决条块分割、管理不到位、经营不规范等问题, 推进景区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精简高效的综合管理机构, 明确责任分工, 赋予各部门相应职责和权力, 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 各部门在工作中要有长远的、发展的、全局的规划, 联动合作, 以大局为重, 并将红色旅游发展的绩效考核纳入年终目标考核, 全力发展红色旅游发展。此外, 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综合考量红色旅游发展情况, 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最大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注重规范红色旅游专门人才队伍建设。红色旅游发展需要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 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对工作的热情, 还需要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一方面, 要引进专业人才。对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培育、使用, 让他们在金寨县红色旅游发展的规划、管理、营销等领域, 发挥专业技能, 促进红色旅游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另一方面, 要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如通过先进管理理念的灌输、思想认识的更新, 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加强导游人员个人素质培养, 使其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递革命精神的使命, 钻研业务知识, 尊重历史, 熟悉历史, 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让游客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2004—2010年全国红色资源发展规划需要, 2004.

[2]梁明珠, 旅游地品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张广瑞, 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大卫.格里芬, 后现代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5]黄细嘉, 红色旅游与老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0.

[6]克里.戈弗雷, 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中欧信息化合作步入互利双赢阶段 篇二

中欧信息化合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双方保持着密切合作,项目成果显著。

1984年,我国领导人访问欧共体,双方同意在信息领域开展合作。从此,当时的国家科委与欧委会信息总司建立了合作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密切合作,成功执行了数十个技术合作和示范项目,举办了多次技术研讨会和大会。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中欧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合作愈加密切,项目成果丰硕,信息通信已成为欧盟直接投入最大的科技合作领域。

中欧信息通信技术合作工作组成立后,双方合作机制正式成立,合作方式多样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中欧信息通信合作出现新的变化,合作机制正式确立,合作方式呈现多样化,双方把信息通信合作作为中欧合作的重点。1997年6月,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与欧盟委员会主管信息、通信和工业事务的班格曼委员签署联合声明成立中欧信息通信技术合作工作组。1998年3月,中欧信息通信技术合作工作组在布鲁塞尔成立并举行第一次会议。至此,合作机制正式形成。1999年5月和2001年9月,工作组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议。

2001年9月,欧方提出参照欧盟与美国和日本的对话机制,将工作组更名为中欧信息社会对话,并加强信息社会政策的合作和交流,双方战略合作加强,合作进程继续向纵深发展。

2002年4月,“中欧信息社会合作论坛”的成功举办被中欧双方公认为合作的里程碑。中欧信息社会对话是中欧双方合作的重要框架,从2003年开始,科技部作为对话工作组的组长单位,联合相关部门与欧盟方面已共同召开了四次中欧信息社会对话工作组会议,双方在信息社会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确定了合作优先领域和推进的行动和项目,深化和提升了中欧信息技术合作的层次和规模,增进了信息社会战略和政策的沟通和了解,发展了新的合作内涵。

中欧信息化合作的两种主要模式

一是发展型合作模式。在发展型合作模式中,欧盟国家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合作的主要领域、资源组合方式。该合作模式的特点是,合作双方没有共同的合作目标,通过资金、技术、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不同投入来实现各自的目标。一般来说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机构,合作的客体是合作双方各自具备的资源,通过互换,使得双方各取所需。资源组合方式主要为欧方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并且资金主要直接用于研究人员科研经费、设备采购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中方则主要以提供人力、物力、场地等。

二是双赢互利型合作模式。在双赢互利合作模式中,中国与欧盟由于在资源或者信息技术上,各自拥有优势并且彼此的优势能弥补对方的缺陷,双方为了共同的研究任务或目标而进行信息技术合作和交流。该类型合作的最大特点是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通信、智能交通、电子政务、数字奥运等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的前沿领域,合作双方在充分认识合作内容、利益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对方的利益、目标,平等协商,利益互补,双方受益程度基本平等。

中欧信息化合作由发展合作步入双赢互利合作阶段

在中欧信息化合作的早期,由于中国与欧盟之间在经济、政治、技术等发展较不平衡,中国还尚不具备与欧盟进行互利双赢合作条件,所以主要以发展型合作模式为主。在该种情况下,虽然是双方间的合作,但在合作中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一方在合作研究中往往处于主动地位,所以最终的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往往归欧盟所有。而中方主要的收获在于基础设施的改善、人员获得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等。

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对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在信息科技领域的投入也空前地加大。现在不论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信息技术的尖端领域的开发与研究方面,中国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此时欧盟已经不再将中国视为单纯的援助对象和基础资源的提供方,因此开始逐步采取互利、互补的方式与中国展开合作。同时,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欧盟企业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信息与通信技术市场的现状与需求,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欧盟企业参与到与中国的信息化合作中来。

2005年,中国与欧盟联合签署的中欧信息社会项目是中欧之间迄今为止在信息化领域最大规模的一次合作,同时也是中欧互利双赢合作的典型代表。中欧信息社会项目的逻辑框架非常清晰,共分为法律法规比较研究(A)、示范项目(B)、培训(C)与能力建设(D)四个部分。项目A部分旨在规范信息化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环境,是整个项目的理论基础;项目B部分是在A部分理论基础上的实际应用;项目C部分是对A、B两部分的补充与支持,通过挖掘两部分主体与应用的实质内涵,提高全国和地方电子政务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对最佳实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并最终在实际中发挥他们所获得知识和技能;项目D部分通过高层对话机制建设、项目宣传与推广等活动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逻辑框架下,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已经完全摆脱了早期单纯依靠欧盟资助进行设备采购、软件开发等基础建设,而是以知识转移为主要方式的双赢互利合作。通过该合作,中国政府学习了欧盟关于电子政务的最佳实践,推进了有关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法规研究进程,使得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项目得到了欧盟专家的亲身指导的机会,并且通过有关培训提高了地方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地方信息化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通过国际大型会议的举办或参与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信息社会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对于欧盟方面,通过该合作推进了欧盟与中国政府之间关于信息社会的对话,增进了欧盟对我国信息社会建设、信息技术市场现状的了解,促使双方加强与ICT技术、基础设施、服务内容相关的经济部门开展更加深入广泛的合作。

3.加强科技合作 买现互利双赢 篇三

一、建立互利双赢合作模式的必然性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不仅有其对应的时空所依托,而且有其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互利双赢合作模式得以提高、建立、发展成型自然也具有其内在、本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一)继续教育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根本目标,企业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保证在竞争中取胜,知识就成为主宰企业沉浮的关键。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不在于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线,而在于自主创新、挖掘内在潜能并掌握新技术,因此人才就成为竞争的核心。企业人才的来源一靠吸纳,二靠培育。吸纳渠道一是接受各类学校的毕业生,二是引进外单位的科技人才。为使吸纳的两类人才尽快与本企业融合一体,相关内容的培训不可忽视。培育是指对在职员工的培训提高,以达到知识补漏和知识更新。综上所论,企业必须对员工持续地实施继续教育。

(二)互利双赢合作模式是企业实施继续教育的战略选择

普遍而言,企业实施继续教育依靠内部和外部两种教育资源。就内部而言,主要依靠企业继续教育职能部门,如职工培训中心整合本企业的教育资源来具体实施。但由于企业内部教育资源的先天性缺陷,这种继续教育只能是低层次性的和分散性的,而高层次性的或是系统性的往往要依赖外部教育资源来实现。因此:选择互利双赢合作模式就自然成为企业实施继续教育的战略选择。

(三)互利双赢合作模式同时又是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现代大学已不再是一座以往公众心目中的象牙塔,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他们在办好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都选择发展继续教育。我国高校也应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将发展继续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发展战略,特别是要直接与企业开展继续教育的合作办学,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自己服务社会功能的最大化。

二、实现互利双赢合作模式的途径

(一)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第一,深刻认识校企合作的意义。职业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認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企业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

第二,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的,职业学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点。

第三,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职业学校要放下架子,努力寻找合作伙伴。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二)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配套

第一,紧贴区域经济需求,校企共建专业。邀请企业管理者和技术顾问,共同商议专业设置,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一些有条件、有特色的专业可以和行业企业共建,企业从学生一进校就全程介入教学过程。

第二,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决策。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入手,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

第三,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外基地的紧密衔接。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环境和理念,需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本地区与外地区相结合。

三、实施互利双赢合作模式的关键要素

实践证明,实施互利双赢合作模式,必须把握好几个关键要素。

(一)广泛调研、科学规划是实施互利双赢合作模式的前提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规划,在彻底摸清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岗位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中长期的继续教育方案,以此为依据选择若干为高校备选合作;高校则应根据企业提出高的继续教育方案深入调研、整合校内外资源,制定实施方案(包括项目设计、课程选择、预期效果)供企业论证、选择。

(二)求新求先,保证质量是实施互利双赢合作模式的根本,也是继续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校企双方在选题和内容设计上要体现:理论先进、观点新;内容先进,教法新,以保证接受继续教育者以新思想、新理念去掌握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手段、新方法,从而避免为了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达到继续教育后真正继续提高,持续创新的目的。

(三)明晰责权、措施到位是实施互利双赢合作模式的保障。

由于是合作,目标虽然一致,但责权各异,因而合作之初就必须协议规定双方责权,订立合同,共同遵守,确保合作愉快。如企业可以制定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的激励措施,高校可以制定授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等。这对于顺利实施企业与高等院校互利双赢的继续教育合作模式将是重要保障。

上一篇: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幼儿园小班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我战胜了敌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