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论文(共9篇)
1.核能论文 篇一
走近核能
【关键词】:核能
核能发展
开发利用
核能发电
环境污染 【摘要】:
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的大问题,许多问题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的与能源问题有关,核能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将在人类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文:
能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同时能源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今世界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的大问题,许多问题的产生都直接或间接的与能源问题有关。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自19世纪70年年代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保持增长,90%以上的世界经济活动所需的能源都依靠化石能源提供,由于大量消耗,这类资源正趋于枯竭;同时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日益紧迫,寻找新的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现代社会中,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外,还有许多可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等,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和开发成本等因素,这些能源很难在近期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利用;而核能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同各种化石能源相比起来,核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小,这些明显的优势使核能成为新世纪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和经济的工业能源。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苏联、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造了大量的核电站,由于核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的利用前景,和平发展利用核能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核能将在人类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核能定义及其来源
核能,又称原子能,英文名字nuclear energy,是核裂变能的简称。50多年以前,科学家在的一次试验中发现铀-235原子核在吸收一个中子以后能分裂,在放出2—3个中子的同时伴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比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大的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核能。核能的获得途径主要有两种,即重核裂变与轻核聚变。核聚变要比核裂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例如相同数量的氘和铀-235分别进行聚变和裂变,前者所释放的能量约为后者的三倍多。被人们所熟悉的原子弹、核电站、核反应堆等等都利用了核裂变的原理。只是实现核聚变的条件要求的较高,即需要使氢核处于6000度以上的高温才能使相当的核具有动能实现
聚合反应。
重核裂变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例如,当用一个中子轰击U-235的原子核时,它就会分裂成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同时产生2—3个中子和β、γ等射线,并释放出约200兆电子伏特的能量。如果再有一个新产生的中子去轰击另一个铀-235原子核,便引起新的裂变,以此类推,裂变反应不断地持续下去,从而形成了裂变链式反应,与此同时,核能也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
所谓轻核聚变是指在高温下(几百万度以上)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也称热核反应。它是取得核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原子核间有很强的静电排斥力,因此在一般的温度和压力下,很难发生聚变反应。而在太阳等恒星内部,压力和温度都极高,所以就使得轻核有了足够的动能克服静电斥力而发生持续的聚变。自持的核聚变反应必须在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下进行,故称为“热核聚变反应”。
二、核能的优越性
与常规能源相比,核能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核能的能量密度大,消耗少量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巨额的能量。为了使大家对于这一点有很深的印象,我们将核电厂和煤电厂在燃料消耗上作一对比。一座电功率为100万千瓦的燃煤电厂每年要烧掉约300万吨煤,而同样功率的核电站每年只需更换约30吨核燃料,真正烧掉的铀-235大约只有1吨。因此利用核能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煤炭、石油,而且极大地减轻了运输量。
核能的第二个主要优点是清洁,有利于保护环境。众所周知,燃烧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必须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等,已经使得大气中的数量显著增加,导致所谓“温室效应”。其后果是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干旱、沙漠化、两极冰层融化和海平面升高等。这一切都会使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化。而产生核能,不论是裂变能和聚变能,都不需消耗氧气、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目前能源和电力供应都比较充足,但有识之士仍在呼吁发展核能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除二氧化碳外,燃煤电厂还要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它们造成的酸雨,使土壤酸化、水源酸度上升,对农作物、森林造成危害。煤电厂排出的大量粉尘、灰渣也对环境造成污染。更值得注意的是,燃烧一吨煤平均会产生0.3克苯并芘,它是一种强致癌物质。每1000立方米空气中苯并芘含量增加1微克,肺癌发生率就增加5%~10%。相比之下核电厂向环境排放的废物要少得多,大约是火电厂的几万分之一。它不排放二氧化硫、苯并芘,也不产生粉尘、灰渣。一座电功率100万千瓦的压水堆每年卸出的乏燃料仅25~30吨,经后处理就只剩下10吨了,现已有多种方法将它们安全地放置在合适的地方,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核电站正常运行时当然也会向环境
中排放少量的放射性物质,核电站对周围居民的放射性剂量,不到天然本底的1%,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煤渣和粉尘中含有铀、钍、镭、氡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所以煤电站排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比相同功率的核电站要多几倍、甚至几十倍。
三、核能对环境的影响
虽然核能具有来源丰富、安全、清洁、高效等明显的优点,但是核能仍然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损害。核能的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放射性污染。核能利用上的任何疏忽、无知、差错,其结果并不亚于爆发一场小型核战争,有时甚至遗患无穷,给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存,投下可怕的阴影。目前核阴云主要来自核废料的严重污染,使用核能所产生的核废料会产生危险的辐射,并且影响会持续数千年。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核能民用的历史上仅发生过两起重大核安全事故。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二号堆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失水事故,幸好由于堆的事故冷却紧急注水装置和安全壳等设施发挥了作用,使排放到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极小,虽然并没有造成大的人员伤亡但在经济上却造成了10到18亿美元的损失,事故的危害尚在进一步观测调查中。1984年4月,前苏联基辅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造成大量的发射性物质泄漏,30km范围内的居民被迫撤离,欧洲不少国家也受到轻微的核污染,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据报道,有31人死亡,203人受伤,135000人被疏散。
当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放射性核素大多来自核电站排放的废物,核电可能产生的放射性废物主要是放射性废水、放射性废弃和放射性固体废物。1座100万KW的核电站1年卸出的泛燃料约为25t,其中主要成分是少量未燃烧的铀、核反应后的生成物——钚等放射性核素,核废料中的放射性元素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衰变成非放射性元素。此外,还有铀矿资源的开发问题,由于铀矿资源的开发造成的废弃、废水、废渣等污染也不可忽视,对铀尾矿也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如果处理不好,将会覆盖农田、污染水体,甚至对自然和社会都造成严重影响。一旦发生核事故或核泄漏,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只有加强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管理,处理好放射性核废料,合理科学地利用核能,才能保证核能安全的开发利用。
四、发展核能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可供开采的化石能源日益衰竭,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 , 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发展迅猛、增长很快, 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 约为12.3%。根据《2004年BP 世界能源统计》, 截止到2003年底, 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 2003年世界
石油产量为36.79亿吨, 即可供开采年限大约42 年。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9844.5 亿吨, 可供192 年,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175.78 万亿立方米, 可供67 年。化石燃料在使用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断加剧,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使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和挑战。
在已知的可再生新能源中,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和经济性等因素,已开发的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均未能大规模利用,只有水电资源已大规模开发利用,尽管尚可继续开发,但仅靠水电资源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由此看来,要使可再生能源达到全面应用并足以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水平,还需要相当一段进一步开发的时期。由于新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目前面临技术和成本的问题,只有核能是一种既清洁、又安全可靠且经济上具竞争力的最现实的替代能源。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位专家发表的报告,一座装机容量为100万KW 的燃煤电厂,每年要耗煤250万吨,所排放的废物有:二氧化碳650万吨(含碳20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氮氧化物4000吨,煤灰28万吨(其中含有毒重金属约400吨)。而同样规模的一座压水堆核电站,每年才消耗低浓铀25吨(相当于天然铀150吨),所排放的废物为:经处理固化的高放废物9吨(体积约3立方米),将被存放于地下深层与环境隔绝的岩井中,另有中放废物200吨、低放废物400吨。核电厂不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氮氧化物,且1kgU-235裂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00吨标准煤。据有关报告显示,现在世界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达55亿吨(以碳计)之多,而截止1993年的统计,由于使用核能发电已使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了8%。所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发展利用核能将成为21世纪人类应对能源危机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核电的发展历程
人类对核能的现实利用始于战争。核能的战争用途在于通过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损坏敌方人员和物资, 达到制胜或结束战争的目的, 目前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发展核电, 相对与其他能源, 核能具有明显的优势。核电站的开发与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000kW 的实验性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万kW 的希平港原型核电站;这些成就证明了利用核能发电的技术可行性。国际上把上述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称为第一代核电机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在试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基础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万kW 以上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电机组,它们在进一步证明核能发电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使核电的经济性也得以证明:可与火电、水电相竞争。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涨价引发的能
源危机促进了核电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行的四百多座核电机组大部分是在这段时期建成的,称为第二代核电机组。
第三代核电设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核电站按照URD或EUR 文件或IAEA 推荐的新的安全法规设计,但其核电机组的能源转换系统(将核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仍大量采用了第二代的成熟技术,预计一般能在2010年前进行商用建造。从核电发达国家的动向来看,第三代核电是当今国际上核电发展的主流。
与此同时,为了从更长远的核能的可持续性发展着想,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经联合起来组成“第四代国际核能论坛”(GIF),进行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第四代是指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更加优越,废物量极少,无需厂外应急,并具有防核扩散能力的核能利用系统,其目标是到2030 年后能进行商用建造。
六、世界核能的利用现状
1954年前苏联世界建成第一座发电功率为5000KW 的试验性核电站, 美国则在1957年12月建成了发电功率达90000KW的希平港压水堆核电站。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是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电力需求也以十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 此时, 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验证, 相对于常规发电系统的优越性鲜明地显现出来, 给核电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核电迅速实现了标准化、批量化的建设和发展。
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立陶宛核能发电在全国发电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接近80%, 这一比重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世界主要工业大国中, 法国核电的比例高, 核电占国家总发电量的78%, 位居世界第二, 日本的核电比例为40%, 德国为33% , 韩国为30% , 美国为22% , 而我国仅为2%右, 发展空间很大。
由于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尤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核能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核恐惧和高成本使得核能利用较高的发达国家重新审视核电的利弊, 美国90年代一直致力于核电站的维护而不是新建;在欧洲, 许多国家也在讨论如何迅速关闭其核电厂。但进入新世纪核电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截至2007年12月, 全世界正在运行中的反应堆有439座, 相比2002年的444座微量下降, 但发电能力稳步上升, 总发电量达到37117GW , 全世界核电供应已经达到总供电量的16%, 许多国家达到总供电量的1/3。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进一步飙升, 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正在转变其原有的核电发展态度, 调整原有的核电发展计划。美国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 联邦政府开始积极鼓励建设新的反应堆。英国政府在2008年2月宣布将投巨资发展核电,在2020年以前, 新建反应堆6个, 使英国的电力供应提高18%。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 到2030年, 全球核电所占份额将增加到
27%。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旺盛, 其核能增长最快, 1999到2020年间将增长417% , 尤其是发展中的亚洲, 据世界原子能机构的统计, 未来65座正在兴建或正在立项的核电站中, 2/3分布在亚洲各国。中国目前运行核电机组11个,核电比例为119 % , 核电装机容量900万千瓦, 计划到2020年提高到4000万千瓦。印度运行核电机组17个, 核电比例为216% , 计划到2020年增加20至30个新核电机组,所以目前核电的扩展以及近期和远期的发展前景仍集中在亚洲,亚洲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核电的势头强劲。
七、我国的核能发展及其近况
中国的核工业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八十代初核电开始起步。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1985年3月正式开工,1991年12月并网发电。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兴建的大亚湾核电站两台90万千瓦机组,于1987年8月开工建设,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九五”期间有4个核电项目8台机组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为660万千瓦。它们分别是:1996年6月开工建设的秦山二期核电站两台6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1997年5月开工建设的岭澳核电站两台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1998年6月开工建设的秦山三期核电站两台70万千瓦级重水堆机组,这三个项目均计划于2003年建成投产;于1999年10月开工建设的田湾核电站两台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于2005年建成投产。
核电自八十年代初起步以来,在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前期准备工作、国产化、有关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通过6个核电项目11台机组的建设,现已形成基本配套的核动力、核燃料科研开发工业体系;积累了科研、设计、建设、运行等一整套宝贵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齐全,具有相当实力的科研、设计和工程建设队伍,建立了一批大型实验台架,进行了大量科研攻关和设计研究。通过在建项目的实施,掌握了较多的设计资料,积累了大型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经验,国产化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核燃料循环工业方面,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经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核燃料循环体系。随着核电事业的发展,核燃料工业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从铀矿地质勘查、铀矿采冶、铀同位素分离、核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处理直至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等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与国际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引进和开发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在核燃料生产的几个主要环节上,实现了更新换代,不仅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满足或基本满足“十一五”期间中国核电更大发展的需求。
2.核能论文 篇二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事故、核危机要求人类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核能源, 文章将从国际法的视角对核能的使用问题进行规范, 使核能造福于人类。
1 正确认识核能
传统能源危机促进了核能的发展, 然而核能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和危害是并行的。如果发生意外事件, 如日本强震引发的核泄漏、核辐射, 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核能的利与害, 做到扬其长, 避其短。
核能是一种新兴能源, 核电厂就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 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代替了火力发电锅炉。当然, 核能也可用于医学、化工或军事等领域。核电与其他常规能源如石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比较, 具有如下优点[1]:
◇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 不产生二氧化碳, 不会加重地球温室效应。
◇核能发电所使用的原材料——铀, 地球储备丰富, 并且用途单一, 没有原料危机的担忧。核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 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
◇核能发电的成本中, 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 核能发电的成本不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势影响, 所以核电较其他发电方法稳定。
◇核能发电产生的能量巨大, 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这是风能和太阳能所无法比拟的。
核电因为具有以上优势, 所以很多国家大规模兴建核电站, 但是它的缺点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核能发电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和大量的废热, 处理是否得当是关键问题, 它关乎于人类的健康与环境安全。
◇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 电力公司承担风险较高。一旦发生意外或不可抗力, 电力公司会考虑经济回报, 而不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核事故。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强震引起核机组爆炸、引发核泄漏和核辐射中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核电厂的建造成本高, 对地质依赖高, 选址很困难, 要求地质情况好, 少发地震, 水文条件好, 需要大量冷却水。日本福岛核电站机组发生冷却系统失灵, 导致爆炸, 地震引发海啸导致不能及时冷却, 是其主要原因。
◇安全要求高, 如遇重大意外灾害, 可能会造成大规模影响。例如, 日本核电, 因为地震而发生核泄漏、核污染, 对周围的土壤、环境、生态将会影响几十年或者上百年。
2 国际法上对核能利用的法律规定
核能作为新兴能源、安全能源, 造福于人类的同时, 也会因为使用不当或是意外事件的发生, 造成放射性物质的大量外泄, 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健康带来巨大而持久的危害。基于此, 国际社会专门成立组织和制定规则来引导各国正确使用核能, 对不当使用核能进行法律规制, 追究法律责任。
2.1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2]。
机构宗旨:谋求加速和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及繁荣的贡献, 确保由其本身, 或经其请求, 或在其监督或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只要是成员国必须受宗旨的约束。
机构职能:协助关于原子能用于和平目的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促进科学和技术情报的交换;鼓励科学家和专家的交换及训练;制定并执行保障监督措施, 以确保由机构本身或通过机构所提供的裂变物质和其他材料、劳务、装备及情报不致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 并经当事国的请求, 对该国在原子能方面的任何活动实施保障监督;与联合国系统的有关主管机构协商或合作, 制定保护健康和尽量减少生命和财产危险的安全标准, 并规定这些标准的应用范围。
该机构的宗旨和规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有关核能利用方面的法律规范。日本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9.0级地震, 引发海啸, 强震和海啸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 日本政府在核事故发生后及时向IAEA通报情况, 并接受原子能机构对核事故处理的建议。IAEA调查团于5月24日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交换意见, 开始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进行调查。
2.2 核事故适用的国际条约
《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3], 该公约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下制定的, 其主旨是进一步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通过在缔约国之间尽早提供有关核事故的情报, 以使可能超越国界的辐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该公约规定一旦一国发生核事故, 有关国家和机构有知情权, 事故发生国有通报义务。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3], 该公约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主持下制定的, 其宗旨是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建立一个有利于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迅速提供援助以尽量减轻其放射性后果的国际援助机制。此公约规定在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下, 缔约国有义务进行合作、迅速提供援助, 以尽量减少其后果和影响。
《核安全公约》[3], 该公约宗旨是提高核设施安全, 以保护人员、社会和环境免受核事故危害的鼓励性国际公约。《核安全公约》的目的是通过加强缔约国自身核设施的安全和国际合作, 在适当情况下包括与核安全有关的技术合作, 实现和保持世界范围的高水平的核安全;保护个人、社会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伤害, 防止发生具有辐射后果的事故, 一旦发生此类事故, 则减轻其后果。
《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3], 该公约的目的是通过加强缔约国的管理和国际合作, 包括适当情况开展与安全有关的技术合作, 以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和保持高安全水平的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确保在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管理的一切阶段都有预防潜在危害的有效措施, 保护个人、社会和环境免受电离辐射的有害影响;防止有辐射后果的事故发生, 一旦发生尽可能地减轻其后果。该公约适用于民用核反应堆运行产生的乏燃料的管理安全以及民事应用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安全, 但为后处理而在其设施中保存的乏燃料除外。
《核损害民事责任维也纳公约》[3], 该公约是一项有关核损害第三方责任的国际公约。明确责任方 (核设施的经营者) 的归责原则, 厘清核设备的供应者或造成事故的操作人员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以及赔偿责任期和赔偿保障机制。对超出核设施经营者能力部分国家应给予补偿, 以最大程度保护受害者的权利。
《核损害补充赔偿公约》[3], 该公约是一项保护因核事故而导致核损害的受害者的国际公约。该公约的主要目的是藉以建立一个补充和加强国家立法所规定的核损害赔偿措施的世界范围的责任体制, 以提高核损害的赔偿额。
3 结语
核能作为未来能源, 将被广泛应用, 如何发挥核能的优点, 有效地防范核能利用过程带来的风险, 明确责任并及时处置发生的核安全事故, 法律规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制约手段。核能释放巨大能量的特点, 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不局限于使用国, 所以从国际法的视角, 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防范条约, 规定法律责任, 对受害者进行法律救济, 是今后人类要完成的使命。
摘要:核能作为清洁、安全的新型能源, 它运行成本低, 对环境污染少, 并且能量巨大, 供应能力强, 可以满足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用电的需要。但是核能的不当使用, 会造成核事故, 进而引发核危机, 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巨大而持久的危害。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核能的使用进行监管, 其宗旨和规则是世界各国正确利用核能的指挥棒。该机构先后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等核事故损害赔偿国际公约, 从国际法的视角构建了对核事故的法律责任体系。
关键词:核能,核事故,国际公约
参考文献
[1]游娜娜.浅论核能利用的国际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 2009 (11) :348.
[2]薛洪涛.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核能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 2007.
3.核能就是全能!? 篇三
证实某种核动力飞行器存在的可能性对某些追求UFO信息的人来说,可能具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任何卷入位于田纳西州橡树岭的“仙童”发动机问题和飞机公司国家环境政策法案部的人,都将大有收获。比如,如果能证实原子能是切实可行的,与国会的预期争论将会停止;在民间,工作将变得安全;在军队里,教授的威望将不会丢失。鉴于此,毫不令人惊讶,热衷于原子能飞机项目的橡树岭空军物资指挥部安装工程办公室陆军上校约翰·胡德努力研究在田纳西设备中奇怪的辐射读数。
国家环境政策法案计划简要历史:
1945年10月,美国国会的听证发起了一个持续了数年的争论,并花费了数百万的税款。
参议院霍默·费格斯询问:“你看到飞机上核能的未来了么?”
飞机公司总裁J.卡尔顿·沃德回复道:“是的,所有战争的观念将因此而改变。”
次日,《芝加哥论坛》的头条是《预言:原子将结束对飞机射程的限制》。
然而,对于许多专家而言,问题的答案远没有那么清晰。
“一派胡言。”原子能科学家J.罗伯特·奥本海默说。
“太危险了。”原子能专家爱德华·泰勒怒气冲冲地说。
更有甚者,一些恶意批评者惊呼:“速度慢、花费多、太复杂,可能还没有用。”
但是,美国空军还是不顾一切地建立了一个独立机构,并在其名称中将单词“陆军”撇去(见卡尔顿·沃德之言)。如果没有一个长航程的轰炸机,美国空军恐怕将永远被拴在陆军中作为战略后备。一架核动力的飞机理论上几乎没有航程范围上的约束,并且在与任何对手的竞争上占有优势,这对空军将军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最高指挥部获得了基金,最终有7个州1.4万人致力于未来轰炸机的研制。然而,在原子能委员会的心目中,对此项目所承诺的基金并没有完全到位。例如,田纳西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核飞行器小组就被指派到核电站后面的一个荒废的楼里。
1947年,由J.罗伯特·奥本海默和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科南特领头的五角大楼科学咨询委员会,在从辐射屏蔽问题看上去好像无法克服时,便劝告美国空军终止对原子能飞机的研究。美国空军对这一劝告并没有冷静接受,因为,在研制原子能飞机受挫的同时,美国海军的原子能潜艇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竞争最先进的武器体系方面,海军和空军之间没有任何偏好。
在终止令下达之前,国会资深的游说议员为美国空军赢得了一个继续原子能计划的机会。1948年夏,45个工程师、冶金学者、航空专家和物理学家汇集在美国麻省的列克星敦,召开一个秘密的自由讨论会议。经过广泛讨论之后,美国空军赢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在专家的建议下,该计划被 允许继续执行下去。
美国空军对原子能轰炸机的偏执不合道理。其实存在一个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即在飞行中给传统的轰炸机补给燃料(兰德研发公司通过坦克的灵感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这具方案最终被采用),但在美国空军的计划中这个方案却被有意忽略了。
可能有人会问:“那火箭怎么办?”射程问题被再次提出。唯一能得到的是二战后从欧洲带到美国的改良版V-2导弹,该导弹的射程仅为400千米,几乎不可能作为美国空军所需的洲际武器战备储备。
除了扩大射程问题的设计困难之外,关于哪个可以代替火箭作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认为,导弹应被视为传统火炮的一种,因此陆军和海军的炮弹专家们受到鼓励,寻求一种理论上存在的弹道武器。在与其他军种的争论中,美国空军认为不存在能控制的飞行“炮弹”。为此,美国空军进行了一次缺乏认真准备的试验飞行,想证实自己的观点。美国空军司令柯蒂斯·乐梅代表着这种情绪,他给空军导弹研究拨款数百万资金,并对一个持有导弹偏见的批评家反驳说:“先生,我们对导弹既不热衷也不歧视。”当然,如果能够证明前苏联已经研发了一种相似的、能够飞到北美洲然后回到亚洲的飞行器的话,美国空军对于放弃原子能飞机计划一点问题都没有。乐梅能够从国会得到自由处置权。
美国空军掌握的许多证据表明,或许存在一个“外星人”制造的、拥有极远航程范围的飞行器。这些证据在一定程度上证明:美国空军已经接收了成百上千的有关“飞碟”的报告。
正如许多人意料的那样,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科南特成为了美国空军第一个UFO研究项目——“信号”计划的领头人。但是,在执行“信号”计划的时候,曾担任五角大楼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的科南特面临很大的压力,他无法回答研制原子能轰炸机是否是一个理智计划的问题。同样,太多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人知道究竟要花多少时间、多少金钱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对这些事件的观注,显示出美国空军对“飞碟”是原子能飞行器可能性的关心程度,也表明存在某种审查制度,它有意忽略了许多认为UFO是“从太空来的外星人”的信息。
4.核能教学反思 篇四
人们现在还不能像控制裂变那样有效地、随心所欲地控制聚变反应,和平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但是由于核聚变可以释放比裂变更大的核能,而且不像裂变那样会产生较大的放射性污染,其原料氘和氚等又比铀丰富得多,因此控制聚变反应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课题。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聚变的人工控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落后,自己研制的可控核聚变的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已于1984年顺利启动,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至今仍在继续工作中。同学们将来也许能参与其中,成为我国和平利用聚变释放核能的有功人员,为开发我国的新能源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
5.世界核能发展状况 篇五
世界核能发展现状
目前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化石能源,但是随着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储量的不断减少,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替代能源,而能满足能效高,技术上可行,环保,并且可再生这四个条件的能源并不多。不过有一种能源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核能。
截至2006年,全世界运转中的核反应堆435座,有29座以上在建设中。美国运转最多,为103座。法国次之,为59座。日本为55座(1座以上在建设中),俄罗斯为31座(7座以上在建设中)。拥有核能发电的30个国家中,由核能供电的份额变化较大。从法国高达占78%,到比利时占54%、韩国占39%、瑞士占37%、日本占30%、美国占19%、南非占4%和中国占2%。
现在核能发电站的扩建集中在亚洲:至2006年底建设中的29座就有15座在亚洲。最近建设的36座核反应堆已与电网联网的有26座在亚洲。印度核能发电所占比例现小于3%,但至2006年底,拥有建设中核电站的1/4,在建设中29座核电站中拥有7座。印度的计划更令人印象深到:到2022年将增长8倍,达到电力供应的10%;到2052年将增长75倍,达到电力供应的26%。75倍的增长意味着年均增长9.4%,与全球1970~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相同。
俄罗斯协同核原料大国占领制高点,有31座核反应堆在运转,5座在建设中,并有大的扩能计划。
澳大利亚的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俄罗斯的浓缩铀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协议意味着世界核能的龙头已经产生。
印度核能发电所占比例现小于3%,但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增长8倍,达到电力供应的10%;到2052年将增长75倍,达到电力供应的26%。
日本55座核反应堆在运转,1座在建设中,并计划使核能发电占电力份额从2006年30%提高到后10年内的超过40%。
韩国于2006年投运第20座核反应堆,核能发电已供应其电力的39%。欧洲总计有166座核反应堆在运转中,有6座在建设中。但有几个禁用核能的国家,如奥地利、意大利、丹麦和爱尔兰。并且有几个国家如德国和比利时也开始禁用核能。
芬兰、法国、保加利亚和乌克兰也有核能扩能计划。
英国拥有19座运转的核反应堆,其中许多已相当陈旧,可能将投资新的核电站。
美国有103座核反应堆,提供电力份额19%。美国核反应堆3/4已进行了技术更新。
中国的核工业在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建立,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核电自八十年代初起步以来,在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前期准备工作、国产化、有关法规和管理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通过6个核电项目11台机组的建设,现已形成基本配套的核动力、核燃料科研开发工业体系;积累了科研、设计、建设、运行等一整套宝贵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专业齐全,具有相当实力的科研、设计和工程建设队伍,建立了一批大型实验台架,进行了大量科研攻关和设计研究。通过在建项目的实施,掌握了较多的设计资料,积累了大型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经验,国产化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中国现有4座核反应堆在建设中,并计划到2020年扩大近5倍,这将使核能发电占总电力4%。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日本福岛核危机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发生9.0级大地震,在地震和海啸双重大灾难后,12日带来了更大的危机———福岛核电站1号2号3号4号机组相继发生爆炸,并产生核泄漏。
1.最新数据:死亡 10489人 失踪 16621人
2.遗体难寻
日本福岛县警方25日说,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10公里范围内,不少地震和海啸遇难者遗体无法搜寻,确切人数尚未掌握。自卫队侦察机在11日地震后发现核电站周边区域不少城镇遭海啸袭击。然而,随后核电站泄漏事故使得搜救及善后人员无法前往这些区域寻找死者遗体。
3.海水辐射超标1250倍
东京电力公司26日说,继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厂房24日出现含高浓度放射物质的积水之后,1号、2号和4号机组厂房25日发现类似积水。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在积水中检测出多种放射物质。除碘-131和铯-137,其他物质通常密闭在燃料棒内,较少出现在反应堆内水里。由于积水遭受污染,核电站部分区域辐射水平上升,阻碍反应堆冷却作业。
4.核电站情况仍难预测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25日检测显示,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积水中放射性物质浓度是正常水平的1万倍,说明反应堆或乏燃料池内的部分燃料棒已损伤,并且受损的燃料棒极可能释放出核裂变物质。
东京电力公司原子能本部福岛事务所副所长小山广太25日表示,由于此次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非常复杂,目前很难确定事故何时才能处理完毕。公司暂时无法给出今后1个月或半年的工作日程表,此次事故处理可能长期化。
5.达6级“重大事故”水平
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近日启用“紧急状态放射能影响快速预测系统”,以近期各地的放射能测定值为依据,对福岛核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扩散量的数值进行了推算。
结果显示,从事故发生的12日上午6时至24日零时止,福岛第一核电站外泄放射性碘的总量约为3万万亿~11万万亿贝克勒尔。这个数值已超过美国三里岛核事故(5级),相当于国际评价机制的6级“重大事故”水平。
3月18日,日本经产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将福岛核事故等级由4级提升为5级。但从目前的泄漏水平看,很有可能将对本次核泄漏事故的严重程度重新进行评估。一名官员说:“我们不排除把事件等级调高至6级的可能。”
6.放射物排放一直没中断
此外研究人员还证实福岛每天排放的碘131相当于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排放量的73%。福岛核电站每天排放的铯137水平约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排放量的60%。周边国家也在慢慢受到影响,中国已有30多个省检测出不同程度的辐射。
历史上的核灾难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影响较大的人为核污染事件,有些造成的污染与伤痛至今遗留。
1.1945年·日本 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轰炸
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美军于1945年8月6日8时15分在日本广岛市区投 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掷了一颗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小男孩”是一颗铀弹,当量为1.5万吨。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霎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广岛市顷刻沦为焦热的火海。据统计,悲剧发生之前广岛人口为34万多人,当日死者计8.8万余人,负伤和失踪的为5.1万余人;建筑物有半数以上都被不同程度毁坏。8月9日上午11时02分,美军对日本实施第二次原子弹袭击,将原子弹“胖子”投到长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颗钚弹,当量为2.2万吨,爆高503米。此次悲剧造成长崎市二分之一的人口当日伤亡或失踪,建筑物有六成以上被毁,幸存者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2.1954年·美国 太平洋核试验诱发“比基尼事件”
1954年3月1日清晨,美军正在位于太平洋的比基尼环礁上进行氢弹核试验。160公里外的公海上,日本“第5福龙丸”号渔船正在航行。两个小时后,“福龙丸”的船员发现船上散落了大量爆炸后的灰,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具有辐射性的“死亡之灰”。
事实上,1954年3月1日6时45分许,预测当量为600万吨的氢弹在比基尼环礁离地2米的空中爆炸。爆炸场景很快让观测人员傻眼了——氢弹所在的岛屿和附近两座小岛在爆炸的一瞬间消失了。美军的空中观测机发现,原先放置氢弹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宽近2公里、深达80米的大湖。事后,据美国科学家测算,这枚氢弹的爆炸当量高达1500万吨。由于没有估计到如此大的爆炸威力,美军并未及时通知附近的居民和在海上作业的各国渔船事先撤离,造成了太平洋上最大的核污染事件。其中,致命的永久核污染区近2万平方公里。3.1957年·前苏联 乌拉尔核废料罐爆炸
1957年9月29日,在前苏联的大型核工业聚集区乌拉尔地区,一个地下核废料存储罐突然发生爆炸,一片直径10公里的带有放射元素的烟云升空。1万多居民当即撤离污染区。由于当时天气极恶劣,狂风把放射性烟云刮到数百公里之外,结果造成南乌拉尔地区3000平方公里受到核污染,区内草木不生,成千上万人患辐射病。
4.1979年·美国 三里岛核事故
1979年3月28日凌晨4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第2组反应堆操作室里,一片慌乱。两个小时后,大量放射性物质溢出。直到6天以后,堆芯温度才开始下降,氢爆炸的威胁消除,但反应堆也彻底陷于瘫痪。美国民众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震惊,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更是惊恐不安,约20万人撤出这一地区。
5.1986年·前苏联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1970年,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北部基辅州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成,该核电站为乌克兰提供了10%的电力,由4座核反应堆组成。在1986年4月26日凌晨开始的例行安全测试中,核电站工作人员为提高效率,违反了操作章程,将4号反应堆中的控制棒大量拔出。由于这些控制棒是调节反应堆堆芯的温度的,这一致命失误导致堆芯过热。凌晨1时23分,工作人员再次违章操作,按下了关闭核反应堆的紧急按钮。电源的突然中断,致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了工作,反应堆彻底失控了!堆芯内的水被强辐射立即分解成了氢和氧,由于氢和氧浓度过高,反应堆随即发生大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蒸发的核燃料迅速渗入到大气层中,在周围地区造成强烈的核辐射。
灾难发生后,围绕在核电站半径30公里地区居住的居民被紧急撤离,这一地区被辟为隔离区,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随后,政府又撤走了普里皮亚特地区 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居民逾13万人,使之成为被废弃的城市。
迄今为止,当地人仍然没有摆脱核污染。专家预测,消除这次核灾难造成的核污染,至少还需要一百年。
6.2011年3月12日 日本福岛核电站灾难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东方外海发生矩震级规模9.0级大地震后所引起的一次核子事故,福岛第一核电厂因此次地震造成有堆芯熔毁危险的事故。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向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10千米内的居民发布紧急避难指示,要求他们紧急疏散,并要求3千米至10千米内居民处于准备状态。福岛县发出通报,紧急疏散辐射半径20千米范围内的居民,撤离规模为14000人左右。同时此事件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在沿海地区发生核电厂意外的事件,其相关的核污染对于整个太平洋及沿岸国家城市的影响仍待观察统计。
核能的战略地位
发展核能,必须从本质上,从思想认识上,看清核能的战略地位。
1.关于行业功能的特殊性和效益的完备性
核工业行业中,就核军工产业而言,其主要产品(三弹和两舰艇核动力)具有直接服务于军事目的的功能,体现的效益是增强国防力量的军事效益和提高国际地位的政治效益;就核电产业而论,其主要产品核电具有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的特殊功能,体现环境效益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其他核技术与产品来说,体现了提高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各行业乃至全民族和全社会的科技素质和科技水平的社会效益。即,核工业行业的产业发展,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环境五大重要领域中,均可取得明显的效益。功能的特殊性和效益的完备性,体现了它的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这是任何其他行业都无法替代的。
2.关于产品的特殊经济性
核电产业,由于投资额大,建设周期与投资回收期限均较长,近期看不到明显效益,其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将在已具相当规模的中远期未来才能明显发挥,因此,产业发展初期,需要资金的高额投入。就如我们投资教育一样,它的效益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如果以“核电比煤电贵”为理由反对发展核电,那么,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汽车比牛车、马车贵,可最终还是大量地生产和使用了汽车;飞机又比汽车贵得多,可人们还是大量地制造了使用了飞机,等等。人们应该转变“核电”的价值观念,确立“核电”的评价准则。
3.改善能源结构、保护资源与环境的特殊使命
在世界范围内,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发展核能(核电、核热)是克服这些制约因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
众所周知,核电和水电都是清洁安全的能源,而水电又是可再生能源。立足未来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着想,提高能源产量,改善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90年代煤炭约占76%),珍惜化石燃料资源,保护环境免遭严重污染、维系生态平衡(目前,我国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额每年达1000亿元),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当前全国铁路约40%以上的运力在运输煤炭),提高经济质量和生活质量等特殊使命自然落在核电和水电身上。但因水力资源总量有限(并非地域分布不均衡给产业发展带来的困难),而使上述特殊使命最终不得不落在核电肩上。现 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核能发展前景
核能利用是解决能源问题必由之路,它在能源中的比例将逐步加大,从而改善能源结构,并有希望在将来彻底解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然而,核能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进程,按其科技难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前景展望,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热中子反应堆,第二阶段是快中子增殖堆,第三阶段是可控聚变堆。这三阶段需要互相衔接和交叉,逐步进入实用,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核电,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下列优点:
(1)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浓集的能源。1t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t标准煤。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时开发利用,便有能力替代和后续有机燃料。更进一步说,地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应产生核能。1t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00万t标准煤,氘即重水中的“重氢”,普通水中有七千分之一的重水,故地球上存在约40万亿t氘。所以聚变反应堆成功以后,能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将不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
(2)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的后果是足堪忧虑的。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原则上是回收处理储存,不往环境排放,排往环境的只是处理回收后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对环境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3)核电站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正确设计、高质量建造和按规范运行的核电站,其安全是有保证的。
(4)核电的经济性能与火电竞争。电厂每kw·h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3部分组成的。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但燃料费低于火电厂,火电厂的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4O%~6O%,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O%左右。总的算起来,核电厂的发电成本是能与火电相竞争的。
(5)发展核电有利于减轻交通系统对燃料运输的负担。1座100万kW 的燃煤火电机组每天需烧煤约1万t,1年约需300万t,而1座lOOkW 的核电机组每年仅需核燃料30 t,可见核燃料运输量仅是煤运输量的十万分之一,大大减轻交通运输负担。
(6)以核燃料代替煤和石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煤和石油都是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宝贵原料,能用它们创造出多种产品。它们在地球上的储藏量是很有限的;作为原料,它们要比仅作为燃料的价值高得多。所以,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来说,也应逐步以核燃料代替有机燃料。
总之,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有助于缓解电力增长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矛盾;发展核电对带动高科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 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与发展
6.拥抱核能畅想未来征文 篇六
5月,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在京召开,彭先觉在会上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就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的主要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已形成了基本技术路线和初步概念方案。该概念方案与当前世界研究的各种核能方案相比,在安全性、经济性、持久性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都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将可能成为未来最具有竞争力的千年能源。”
这个极富创新性的概念得到院内许多同行专家的认同,一些国内核电专家和能源研究单位也对其表现出很大兴趣。当前,正积极准备争取获得国家支持。如果顺利,则有望成为2030年后核能的重要支柱。
这就是彭先觉,人如其名,在他所专注的核能开发和利用领域,是一个先知先觉先行者,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必将为人类未来新能源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核能的和平利用事业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7.伊朗发展核能的历史记忆解析 篇七
关键词:伊朗,核能,历史记忆
21世纪以来,伊朗核问题成为美伊矛盾的集中反映。美国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向伊朗施压,与欧盟等国联合对其实施制裁。从伊朗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内贾德的“强硬”,还是鲁哈尼的“谈判”,伊朗应对国际社会压力的策略虽然有所调整,但其坚持走核技术路线的方针始终未变。伊朗执意发展核能固然有保护生态环境、寻找替代能源等原因,但其因迫切希望民族复兴的强国之梦而发展核能却更能令世人信服。历史记忆因素进一步坚定了伊朗发展核能的决心。
一、辉煌的帝国历史催生地区大国情结
伊朗的国民意识中潜藏着一份自豪的历史记忆:伊朗是一个具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建立过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为本地区各民族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波斯帝国全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 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
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衰落后,屡遭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的统治。在近代,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及其拥有的战略资源,伊朗又成为英、俄、美等大国角逐的场所。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的军力更是逐渐形成对伊朗的包围之势。动荡的历史和屡毁屡兴的文明造就了伊朗人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感。伊朗人心中的强盛记忆与如今伊朗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形成巨大反差。面对失去的辉煌,伊朗人希望复兴。德黑兰政治、经济分析家赛义德·莱拉兹直言“我们有种渴望再度成为超级大国的怀旧情结,中国发展核技术的雄心与这种愿望有直接关系”[1]。对于伊朗而言,发展核能是其确立地区大国地位的必然选择,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是其敢于抗衡美国和以色列的坚强后盾。
二、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记忆
(一)被阿拉伯国家孤立
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后,伊朗坚持输出伊斯兰什叶派的意识形态,认为伊斯兰在其外交政策中高于一切,并将其置于一切国家利益之上;同时称周围一大批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为“反动腐朽政权”,引起邻国的恐慌。埃及、沙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之断交。此后,伊拉克挑起两伊战争,并且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但国际社会对伊朗同情者寥寥。在1982年伊朗军队进入伊拉克领土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却视伊朗为“祸水”,把伊拉克当作挡住“祸水”西移的屏障,因而倾囊支持伊拉克,直至伊朗吞下停火的苦果[2]。
如今,伊朗人对于地区上的孤立处境仍记忆犹新,以波斯民族为主体的伊朗仍是中东民族中的少数派,阿拉伯民族与非阿拉伯民族的矛盾仍然是中东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与以色列关系紧张
中东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就是穆斯林世界与以色列的宿怨,伊朗在其中的表现非常突出。从巴列维王朝拒绝承认以色列,到霍梅尼时期把美国、以色列称为两个“大撒旦”。“9·11”事件以后,伊以关系更加恶化。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曾表示“以色列的建立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伊斯兰世界已不能忍受其存在,必须将以色列从这个地区清除出去”[3]。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指责伊朗,称其是地区的一个威胁,呼吁世界阻止伊朗的核计划。
三、与美国关系的历史记忆
美伊关系是伊朗对外关系中的头疼问题。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不倾向于东方,也不倾向于西方,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掌握了全国政权,使美国势力范围减少、战略要地和资源丧失。伊朗迅速与美国交恶。美国担心伊斯兰革命在世界其他国家蔓延,利用阿拉伯世界对波斯人的戒心,唆使伊拉克发动入侵伊朗的战争,让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打仗,以收渔人之利[4]。扣押美国外交官52人达444天之久的人质事件更是直接使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
进入21世纪,美国不断指责伊朗,美伊关系恶化到了冰点。2002年,美国布什总统指责伊拉克、伊朗、朝鲜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9·11”事件以后,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又以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步步向中东渗透和蚕食,形成对伊朗包围之势。美国“反对‘邪恶轴心’的强硬路线同具有恐吓性的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伊朗和朝鲜加速其核计划的刺激物”[5]。在自身安全局势危急的情况下,面对异常强大的美国,伊朗通过掌握核技术以形成威慑来保障自身安全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美国通过在国际社会孤立伊朗、将伊朗排斥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拉拢和培养亲美的政治势力、重金开展舆论攻势、通过代理人战争破坏伊朗政局稳定、挑起民族宗教矛盾与事端等措施,试图更迭伊朗现政权,促使伊朗反美情绪不断沉积。美伊关系发生逆转,伊朗核活动开始问题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伊朗核问题的出现是伊朗由亲美政权到抗美政权更迭的结果,也是美国在核扩散问题上持双重标准的体现。
四、伊朗发展核能的历程
伊朗发展核能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发展之初是在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帮助下进行的。伊核问题化始于伊斯兰革命以后,根本原因在于美伊关系恶化。半个多世纪的核能发展史使得伊朗人发展核能的意识非常坚决,民众的基础非常深厚。伊朗发展核能的历史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快速发展期。二战后,伊朗与美国关系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点。“盟友”美国率先支持伊朗的核计划,于1957年与伊朗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1967年,美国首先为德黑兰大学提供了一个5兆瓦研究反应堆,德黑兰核研究中心(TNRC)负责运行。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府宣布将从海湾地区撤出后,伊朗便成为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双柱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Twin Pillars Policy,即伊朗和沙特)[6]。此时的伊朗与美国关系甚佳,加之石油带来的巨大财富,其控制地区事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着手筹划宏大的核计划,并且明确表示其核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拥有核武器。1970年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1974年,伊朗原子能组织(AEOI)成立。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核计划暂时停滞期。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派掌握政权,选择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调“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并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与西方国家决裂,注重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伊朗与美欧等西方国家关系恶化,核合作终止。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此后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巴列维时期的核设施基本成为废墟。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3年初为核计划恢复重建阶段。进入90年代,随着国力的恢复,伊朗开始重新启动核计划,先后同印度、中国、阿根廷、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开展核合作。其中,与俄罗斯的合作成为伊朗发展核能的重点。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炼出核电站燃料铀。
8.英国核能的复兴 篇八
目前,世界在建反应堆共70台,仅中国就有30台。毋庸置疑,中国的核电计划将对世界未来核电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核电的审批和建造计划由于福岛核事故而暂缓,目前已基本恢复正常。中国政府担心,许多省份同时推进核电项目会造成所有可用资源的紧缺,例如:监管审查和供应链。因此,重申需加以调控。
长期来看,大量建造日趋标准化反应堆的国家可能成为核电出口市场的主力。有迹象表明,中国核电供应商及其合作伙伴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当前的时机尚未成熟,因为它们必须先保证安全高效地增加本国的核发电能力,并在2020年达到预期的58GWe。将来,虽然中国大力进军国际核电市场可能不被其他供应商欢迎,但中国的高效建设和低成本供应链必定有助于解决核电的基本问题,即逐渐增加的反应堆建造成本,该问题正困扰着各国的核电发展。
更长远来看,中国也很可能成为下一代核反应堆的推手,尽管这些研发项目当前仍处在政府研究阶段,尚未实现商业应用。只有当建造了大量反应堆的公司开始考虑采用更好的技术时,下一代核反应堆的建造才可能取得快速发展。轻水堆的很多缺陷已经日益明显。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铀资源的压力将最终推动核电向更高级的堆型发展,但目前看来,这种驱动力更加可能是反应堆最基本的经济性。目前的反应堆可以说太大且复杂,在许多日益开放的电力市场上无法被经济地建造,但总会有人能对此提出良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中国可能会成为核心力量。
放弃核电骑墙政策
英国处在核能发展的另一端。作为上世纪50年代开发民用核电的先驱,英国曾将注意力放在核电厂退役和废物管理方面。英国核退役管理局正在开展一项庞大的核清理计划,将耗资1千亿英镑。这些都很容易让人感到,民用核电是日落产业,而非朝阳产业。此外,到本世纪20年代末期,除塞兹韦尔核电站的1台压水堆机组外,英国所有运行的反应堆都将可能关闭,这更加深了这一印象。直到本世纪初,英国的情况才开始改变。当时英国需要大力减少碳排放,布莱尔政府也最终认识到,不能只依靠可再生能源来实现。为将核电份额保持在目前的20%左右,政府放弃了之前新建核电的骑墙政策,建造新一代反应堆获得了跨党派的强烈支持。虽然全面落实所酝酿的方案仍然面临很多障碍,但可以认为,同中国的规划一样,英国实现这一计划对世界核电的未来至关重要。
尽管除中国之外,世界上还有40台反应堆正在建造,但对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发展商用核电的北美和欧洲地区而言,新建核电的前景并不乐观。在这两个地区,目前主要的任务是保持现有反应堆继续运营。在北美地区,廉价的页岩气和逐渐强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吞噬了核电在经济上曾具有的所有优势。虽然美国除了佐治亚州和南卡莱罗纳州的两个AP1000项目外还可能新建一些反应堆,但在过去的12个月里,已有5台可运行的反应堆被决定关闭。美国无疑将继续关闭100个反应堆中的一些。可以预见,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的核电机组将减少到75~80台。
欧洲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德国到2023年将逐步废除核电,目前很难看出有任何转变的可能。比利时和瑞士对反应堆运行寿期加以限制,最终也会逐步废除。即使在法国,现有的58台反应堆的前途也在热议中,政府慎重考虑到2025年将核电比例减少到50%。这当然涉及到除费森海姆核电站外,法国还将关闭很多机组,并且除了目前在弗拉芒维尔核电站建造的单台EPR机组外,不会新建任何机组。芬兰和捷克肯定会再建新机组,并且白俄罗斯和波兰也会建造首堆,但是这些计划都面临一些明确的挑战。
相比之下,英国有一个庞大的新建计划,到本世纪30年代初期,新建机组可能达到12台。如此而言,到本世纪20年代,英国核电计划的规模可能与韩国和俄罗斯目前的规模相当,目标大约是每年试运行1台新反应堆。作为核电先驱的英国再次新建反应堆对于国际核工业将产生重要影响,必定会成为其他国家核工业复兴的榜样。
经济性是英国核电计划向前发展的关键
然而,英国整个核电计划是否能全面推进仍然存有疑问。积极的一面是,英国在政治和公众接受方面没有什么负面问题需要应对,同时,在现有核电站内还有可用厂址。为缓解日益脆弱的供需平衡所导致的电力紧张,英国很明显还需要投资一些新的电力产能。虽然国外一些观察家将缺少本土反应堆技术供应商以及电力供应行业中高度的外国资本视为英国的弱点,但实际上,这正是英国的强项。英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可以刺激竞争,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毋庸置疑,经济性是英国核电计划向前发展的关键。
法国电力能源公司和英国政府已就商业条款达成最终协议,即本世纪20年代及以后的担保电价。虽然英国是自由化的电力市场,但也在进行一些重要改革,以保证将来能有足够的电力产能和消费者可承受的电价。尽管英国政府对核电没有明确的补贴,但是政府有责任确保市场允许在有竞争力的电力生产技术获得新的投资,这些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电。
法国电力公司应该在2014年中期与合作伙伴签订欣克利角投资合同与协议,第一座反应堆计划于2023年运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应该将建设核电的大门也向另外两个有兴趣的集团Horizon和NuGen开放,它们都有自己的项目。这种开放越快越好,因为这三个集团已经做了大量投资,需要看到这些投入终将能带来合理的经济回报。
法国电力公司在欣克利角项目上自然会采用阿海珐的EPR,这也部分说明了为什么中国计划投资这个项目,因为在中国台山有2台阿海珐的EPR反应堆正在建设。法国电力公司已经与中国广核集团公司密切合作多年,并且在台山项目中拥有30%的股份。中国广核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已就持有欣克利角30%-40%的股份签订意向书,预计阿海珐也将持有欣克利角10%的股份。显然,从台山项目中可以学到很多经验,从而避免在芬兰和法国出现的失误再次在英国发生,中国广核集团的紧密参与是很有价值的。
中国虽然没有建造沸水堆的经验,但是在NuGen集团中有一个或两个合作伙伴的股份据说可能被卖掉。这可能给西屋公司及其中国合作伙伴——国家核电公司打开一扇门,它们当然会建AP1000。AP1000在英国已经通过大部分审批程序,同时,西屋非常希望能为其技术在欧洲找到其它项目。
虽然英国的计划仍有某些不确定性,但总会实现。到那时,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规模和重返核电的标志,更在于它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核电项目从未在自由电力市场上被开发过,英国市场的改革和法国电力公司与英国政府间的讨论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紧密关注。即使将来建设周期和资本成本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核电项目也会因其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天生存在风险。因此,反应堆启动后所能达到的电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之后所获得的,除了数以百万千瓦的核电外,别无他有。
再扩展一下思路,英国有可能成为首先建造下一代反应堆的国家吗·如果是,它将首先建造轻水堆,但如果中国参与,并且它正在开发的新设计的理论是正确的,英国可能在2030年之前超越轻水堆的范围。业界普遍认为第四代反应堆是20年以后的事,这种看法过于悲观。关键是要有强有力的商业运作者直接参与开发过程,这样才可以清楚地发现商业价值。中国坚持燃料后处理的战略并非因为世界上的铀将会被用尽,而是因为它对于进口这么多铀而没充分发挥它的能源价值感到不安。因此,中国通过各种手段来把事情做得更好,这也将带来其他好处。
9.新能源演讲稿-核能 篇九
—— Dismark
在做讲解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团队叫Dismark,成员有:拓、黄、刘、杨、韩、杨团队
这次课题的任务分工是:
资料收集:刘、杨
PPT的制作:拓、韩
演讲稿的整理:黄、杨
PPT的讲解:黄、韩、杨、刘
对于核能的知识学习,我们组打算从四个方面介绍。首先是核能的基础知识介绍,第二部分是核能的发展和利用,其次是核能的危害,最后是核能的前景。
第一部分:核能的介绍(主讲人:黄)
看到核能,我们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初步认识一下什么是核能。(第6、7页ppt展示)看完这几幅图片,大家是不是感觉蘑菇云真的太漂亮了?但是漂亮的背后也有很惨痛的历史。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又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发动太平洋战争,入侵东南亚,妄图实现其独霸东亚、称霸世界的野心。为促使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尽快投降,美军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当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在核弹爆炸以后,广岛市80%的建筑物化为灰烬,6.8万人当场丧生,这结果一点也不亚于汶川地震,甚至比汶川地震的后遗症还要严重。大家看,5年后因原子弹死亡人数达到24.7万人;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摧毁,当场伤亡8.6万人,5年后共死亡14万人。该地区核爆炸的幸存者也不同程度受到放射性污染,患了各种怪异的后遗症,在随后几年中,又有大批人痛苦地死去。
大家看,这是爆炸后的日本长崎市,这都是多年后拍的照片了,这里任然一片荒芜。
下面这张是广岛废墟中的工商业区建筑残骸:1945年8月6日原子弹爆炸,广岛市的工商业建筑区离爆心投影点相对较远,但也变成一片废墟,这些建筑废墟被有意保存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
看到这张图,大家都被吓到了吧?这是一位核弹战争后的幸存者。
看到这儿,核能既能爆发出那么漂亮的蘑菇云,又有那么大威力!那究竟什么是核能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核能是什么!
原子能又称“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在医疗卫生、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也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方面。在发现原子能以前,人类只知道世界上有机械能,如汽车运动的动能;有化学能,如燃烧酒精转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放出热能;有电能,当电流通过电炉丝以后,会发出热和光等。
补充: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分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但是这些能量的释放,都不会改变物质的质量,只会改变能量的形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所以两者都是会改变的!
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裂变和聚变。核能:一旦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种途径进行讲解。
裂变
链式反应:用中子轰击铀核,使铀核发生裂变,放出能量。铀核分裂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又可以轰击其它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些铀核分裂时,同样放出中子,从而引起更多的铀核发生裂变.于是裂变反应便会链锁式地自行持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时间(约百万分之几秒)会释放出大量核能,发生勐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聚变:某些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核聚变,简称聚变。聚变是获得大量核能的另一重要途径。前面讲过,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现象制成的。而另一种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则是利用轻核聚变现象制成的。
这是核裂变的示意图。
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50秒整,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腾起了蘑菇云,随着这朵蘑菇云高高升起,中国也成为了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位成员。
PPT聚变:把一个氘(dao)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结合成一个氦核时,也会释放出核能,这就是所谓的氢核聚变,氢弹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要大得多。我们最熟悉的太阳其内部就在不断地进行着大规模的核聚变反应,由此释放出的巨大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人类自古以来,每天都享用着这种聚变释放出的核能。
这是核聚变示意图。从核裂变示意图和核聚变示意图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分散的过程释放能量,一个是在聚合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以上就是我讲的内容,下面由刘慧文给大家讲解核能的发展和利用。
第二部分:核能的发展与利用(刘)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讲核能的发展与利用,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核能的发展,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当然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与发现,在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学习,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筹建核电站以来,核电事业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核电在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看一下核能的利用,核能应用的领域很多,除了发电和军事用途,其它常见的如医学治疗、射线探伤、食品消毒杀菌、供汽供热、海水淡化等。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一下核电站。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热量,水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的。
这四幅图就是我国现在运营中的核电站,第一幅图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
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地处浙江省海盐县。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100%控股,秦山核电公司负责运行管理。采用目前世界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核岛内采用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3道屏障,能承受极限事故引起的内压、高温和各种自然灾害。一期工程1984年开工,1991年建成投入运行。年发电量为17 亿千瓦时。二期工程将在原址上扩建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1996年已开工。三期工程由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采用加拿大提供的重水型反应堆技术,建设两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于2003年建成。
第二幅图岭奥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是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台机组胜利投产时,国务院决定兴建的广东第二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岭澳核电站规划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发电机组。首期建设2台,采用大亚湾核电站技术翻版加改进方案。在建设中加大了自主化和国产化力度,实现了建安施工自主化,主承包商全部由中方单位承担。2012年1月30日,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网站主动公开岭澳核电站3号机组最近发生的一起0级事件。
第三幅图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半岛,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此后,在大亚湾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
第四幅图田湾核电站,厂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厂区按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并留有再建4台的余地。一期工程建设2台单机容量106万千瓦的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年平均负荷因子不低于80%,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时。
了解完这四个核电站后,我们现在进入核电站内部,来看看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当然带上这个思考题。思考: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核电站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使核能转变成热能来加热水产生蒸汽。利用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变成电能。一般说来,核电站的汽轮发电机及电器设备与普通火电站大同小异,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
从这段话中可以总结出能量转化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在核能的利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放射性污染,这是一个放射性物质的标志。
这是我国核电站的分布图,在图中字体绿色的表示是运营中的,也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黑色字体的表示建设中的核电站,蓝色字体的表示筹建中的核电站。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进一步飙升, 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正在转变其原有的核电发展态度, 调整原有的核电发展计划。美国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 联邦政府开始积极鼓励建设新的反应堆。英国政府在2008年2月宣布将投巨资发展核电,在2020年以前, 新建反应堆6个, 使英国的电力供应提高18%。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 到2030年, 全球核电所占份额将增加到27%。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旺盛, 其核能增长最快, 1999到2020年间将增长417% , 尤其是发展中的亚洲, 据世界原子能机构的统计, 未来65座正在兴建或正在立项的核电站中, 2/3分布在亚洲各国。中国目前运行核电机组11个,核电比例为119 % , 核电装机容量900万千瓦, 计划到2020年提高到4000万千瓦。印度运行核电机组17个, 核电比例为216% , 计划到2020年增加20至30个新核电机组,所以目前核电的扩展以及近期和远期的发展前景仍集中在亚洲,亚洲地区尤
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核电的势头强劲。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所讲的核能的发展与利用。接下来就由杨芮给大家讲核能的危害。
第三部分:核能的危害(杨)
下面由我给大家讲核能的危害。
切尔诺贝利的背景
说起核能的危害,想必大家都知道。广岛原子弹的爆炸,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而我今天所将介绍的是核辐射比广岛原子弹大100倍的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号当地时间1点24分,位于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的核泄漏及爆炸事故。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大约有16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有终身疾病。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这是魔鬼的居所,一个二十多年前,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核灾难的地方。他的市区是普里比亚季曾经是切尔诺贝利电厂员工的生活区,也是前苏联发展最快,最为繁荣,最现代化的小镇,当时所有搞核工业的人都以能在切诺贝利上班,在普里比亚季居住为荣。可是他离四号反应堆,太近了。只有三公里。爆炸后的三十个小时,一千多辆大巴,排成了二十公里的队伍,把这些人通通转移走。现在的切尔诺贝利如果你真的想去周围看看的话,那里在30公里处有一个检查站还有一个展馆,但是你要进入30公里区以内,是要先签协议,一切后果自己承担。但你作为进入者,你的进入时间,地点,是被严格限制的。整个的核电站都布满着摄像头,那里的警察,全都带着防毒面罩的,然后荷枪实弹。如果进去了,他会开枪。当地是这样规定的,一百公里的区域是禁止生产牛奶的。切尔诺贝利最恐怖的一点是,他会有很多很多神秘的地方,就是树林里会遍布着突然的高辐射点,不能够让皮肤粘到辐射尘埃,所以去了是很热的,因为要包裹的严严实实。切尔诺比利的石棺
“石棺”是厚厚的混凝土和钢筋建造的一个有复杂通风系统的多层大型建筑物,核辐射是重原子核衰变放出伽马射线,伽马射线能穿透一些薄的物质(具体厚度视材料而定),而达到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伽马射线是无法穿透的。1986年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为建造现在这座水泥石棺花费了180亿卢布。而在当时卢布和美元的价值相当。
“新安全封闭”计划就是将一个相当于体育馆规模的拱形建筑物平移至“石棺”上,随后将拱形建筑物合拢。英国<泰晤士报>为“新安全封闭”计划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方舟”计划。该项工程需要以“石棺”为中心安装两个可以合在一起的半拱形建筑物,然后两个半拱形建筑物通过一根铁轨滑到四号反应堆的“石棺”上方合并。它们在24小时以内完成最终拼接后,“方舟”最终高度为108米、宽度为250米长度为150米。拱形建筑物将在距离“石棺”比较远的地方进行组装,旨在最大程度减少工作人员遭遇核辐射的危险。当这两个半拱形建筑物合在一起时,有望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这样最终会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提供最为安全的保障。方舟”不仅可以继续“捂住”放射性物质,防止其“四处逃逸”长达百年时间,还在更大程度上有利于研究人员拆除封存在“石棺”之下的核原料,然后将其转移至更为安全的地带进行可靠性处理,预计这样的转移过程将耗时半个世纪。为便于拆除破损的核反应堆,“方舟”在其拱形结构的上面悬挂了四个起重机,每一个都能够举起百吨重的物体。另外,研究人员还可搭乘隔绝辐射的铁柜小车进入新建筑的心脏地带,进行“善后处理”。
核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你永远不知道哪藏着危险,或者说你永远都在危险里。植物很茂盛,如果幸运的话,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野生动物。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没有人类活动的那种遗迹,自然界的那些东西长得都很好,就是你看到的都是美景,如果不是有报警器,一直传来着中嘀嘀的声音,这有可能就是特别美的一趟森林之旅。郁郁葱葱的植物下面都有着很厚的辐射尘埃。
盖格计数器,是一种可以测量辐射值得计数器。手里的盖格技术器一直会有嘀嘀的响声。如果你不拿着他,你不会感觉到恐怖,但是急促的嘀嘀声,真是让你生畏了。据说,那里已经成了鬼城,空气,河流,土壤到处都藏着致命的辐射,森林中还有着变异的野兽。路两边的核能的环保。
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是携带很高能量的质子、中子、氦原子核、电子、光子等等。放射性元素会不断地发生衰变反应,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并放出辐射,辐射的射线有三种:alpha射线(氦核)、beta射线(电子束)和gamma射线(高能光子);原子质量比较大的放射性元素也会发生裂变反应(核电站或原子弹)放出中子或其他射线;较轻的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聚变反应放出中子或者质子射线;而高能宇宙辐射在大气里面也会产生大量的次级辐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遇到聚变反应,裂变反应产生的射线一般也只有在核电站里才有,所以比较常见的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射线和宇宙辐射。石棺里封存了两百吨核燃料 包括100Kg钚(这100Kg钚够杀几个亿的人了 只要百万分之一公克的钚 你就挂了)半衰期24万7000年 相对于人类发展史 理论上达到永久 一片阿斯匹林大小的钚,足以毒死2亿人,5克的钚足以毒死所有人类。钚的毒性比砒霜大
4.86亿倍,比马钱子碱大约3.2亿倍,(比肉毒梭菌和氰化钾还毒,肉毒梭菌的纯品一粒芝麻大小可以毒死1000万只小白鼠。氰化钾可用于安乐死,该药物经口服或注射后,十秒钟左右即可猝死。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如从口腔进入体内,顷刻毙命,无生还可能。)
【核能论文】推荐阅读:
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12-05
世界核能发展06-27
核能导学案09-21
核能与人类未来发展07-24
核能发电调研报告10-08
论文写作论文06-12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10-19
学习体验论文思考提升论文06-15
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参考09-04
西藏农牧区论文初中汉语文论文写作教学论文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