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散步(精选12篇)
1.第1课散步 篇一
《散步》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学习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2.充分利用文本中精彩的语言素材,完善剧本。
3.在充分的参与中加深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教学难点:
品味对称句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编制剧本提纲,品出了散文《散步》所蕴含的那么多值得宣扬的美好的东西,我想同学们一定会发自内心的想把这个剧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感动,让更多的家庭找到和睦幸福的钥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继续完善我们的剧本吧。
【设计意图】激发热情。(二)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素材。
1.潜心诵读,画出让自己内心有所触动或能让自己头脑中出现画面的地方。2.学生朗读有感觉的句子,并说出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问题预设:学生对句子没有感觉,教师举例从炼字、对称句、描写等不同角度做示范。
学生对句子有感觉,就是说不出来。比如对称句,教师示范,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找到的句子分类整理。
/ 4
1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让文章充满人情味。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炼词:精捡出生活中貌似普通却又能激发读者想象的词。例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赏析:准确的用词,一字触动心弦,生活中经历的画面被激活,自动涌向脑际。
例2: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③传神描写: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例如: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赏析: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④理趣。
例如: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赏析:直指生命的逝去的残酷现实,触动情弦,感染力大增。⑤对称句。
例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赏析:将现在与过去对举,触动心弦,打开记忆,现实与记忆的画面同时出现,生命的轮回之感油然而生,爱的传递如在眼前,增加文字的厚度。
例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赏析:对称的句子能化抽象为形象,形象揭示中年人在家庭和生命的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年人的两头:一边是老人,一边是孩子。
例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赏析:母亲老了,需要儿子陪伴照顾,儿子还小,需要妻子陪伴照顾,“尊老爱幼”生动地写在散步的路上;中年人的责任、中年人的担当生动地写在散步的路上。
总之,对称的句子不但形式整齐,更是耐人寻味,饱含思想的张力。
/ 4
4.公益广告最后的画外音或是字幕都会像一篇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一样,留下一段精致而又富含哲理的话,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那么也请同学们用上我们今天刚学的对称句,写一首小诗浓缩这小事,升华这大爱,配在你的公益广告结尾,一定增色不少。
(1)学生结合对主题的理解,尝试使用对称句做短诗。(2)组内交流,互相激发灵感,推荐好作品全班展示。例1:
初春的田野上,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个分歧;粼粼的波光中,一对夫妻,一种责任,承载了整个世界!推荐理由:使用了对称句,颇富理趣,令人回味无穷。且点出了主题“责任”,能起到公益广告的作用。
例2: 时间面前,万物软弱无能;亲情面前,时间无能为力。
推荐理由:使用对称句造成对比,强有力的突出了主题“亲情的价值”。任务二:利用原文中宝贵的素材,完善剧本。
品味了原文的语言之美,也更进一步加上了对主题的理解,也更懂得了原文中素材的价值,希望同学们用好这些素材,编制出精彩、感人的剧本。
1.学生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充实到剧本提纲中。
例如:“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中“信服地点点头”。
/ 4
2.学生从文中选择意味深厚的句子,为适合的场景配上旁白。(允许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创一些符合文意的旁白)例如:给场景一配旁白: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四)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发现诗意的特点,从自己的记忆里撷取事件,写成一篇情真意切的小文章。
【设计意图】学习模仿作者的选材及表达,锻炼写作能力。
/ 4
2.第1课散步 篇二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3.散步1小时,身体会发生神奇变化 篇三
第1~5分钟 首先迈出的几步会引发细胞释放出生成能量的化学物质,从而为散步提供能量。此时,心率达到每分钟70~100次,血流量增加,肌肉得到预热。关节的僵硬度开始减弱,并释放出润滑液让你更容易移动身体。在这5分钟里,人体每分钟燃烧5千卡的热量,是坐着等静止状态下的5倍。同时,为支持运动,身体开始从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存储中获得更多燃料。
第6~10分钟 心跳增加到每分钟约140次。随着步速的加快,人体每分钟燃烧的热量达到6千卡。血压会轻微上升,但身体会释放能扩张血管的化学物质来抵消这一潜在危险,更多的血液和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正处于工作状态的肌肉。
第11~20分钟 体温不断上升,靠近皮肤的血管扩张以释放热量,你会开始出汗。伴随着轻快的步伐,人体每分钟燃烧的热量达到了7千卡,此时的呼吸可能会变得稍微有些艰难。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分泌量上升,以便为肌肉输送能量。
第21~45分钟 此时,你会感觉精力充沛,随着身体张力的释放,大脑会释放出让人感觉良好的内啡肽,你会开始放松。由于有更多的脂肪得到燃烧,胰岛素分泌量开始下降,这对过重的人或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个极好的消息。
第46~60分钟 散步快1个小时,你的肌肉可能会感觉疲劳,因为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存储量减少了。当你冷静下来时,心率和呼吸都会放缓,尽管之后燃烧的热量有所减少,但依然多于锻炼前,这种较高的热量状态将保持1个小时。
4.第1课散步 篇四
教学要求
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仔细揣摩语句所展示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去品味文中的感人之处。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重难点
1.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字迹里体会爱的真谛,整体感悟课文。2.学会在细节中体会博大的爱。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多媒体情景导入
(播放《自然的爱》,把学生情感吸引住,渲染情感,为后文打下感情基础。)温馨的画面像阳光一样照进我们的心里,爱是与生俱来的,但一次又一次感动我们的却是那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随莫怀戚的脚步一同踏上南方的初春,那里有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现在我们就走进这和睦的家庭,感受一家散步的温馨。
2.走进作者
①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莫怀戚提供)
②.识字,累积
嫩芽(nèn)霎时(shà)
拆散(chāi)
委屈(wěi)
水波粼粼(lín lín)
3.初读课文,聆听爱的呼吸(可选择使用多媒体音频、视频)①.能够准确的朗读课文,并能初步概括要点。②.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的人员?散步中的插曲?散步的结局?
田野
初春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产生了分歧
一家人在田野上温馨地散步
③.学生自读课文,注重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读进文本,读出味道。4.合作学习,探找爱的支点
支点一:劝母散步,回馈母爱
<1>母亲是真的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去散步吗?母亲说了身体不好,我为什么还要邀请她?
思考方向:不是,身体原因,不想妨碍年轻人;
把老人留在家里,老人会有落寞感;
老人晚景的追求不在物质,而在精神的慰藉;
严冬过去,初春来到,欣赏春的气息,有助于身心健康;
带着老人,可以让一家人其乐融融,即可以关爱母亲,也可以在无形中给儿子以感化,做一个有孝道的人。
总结:生活中一个平凡的问答,折射出母子的融洽关系,体现出家的温馨。支点二:十字路口,分歧中的温馨
<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分歧,此时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思考方向: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责任大的原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是维系这个家庭的纽带,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家庭中维系了家庭中所固有的重要关系——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种亲情联系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尽管如此,“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遵从母亲走大路,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思考方向: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经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日子还很多,在“尊老爱幼”思想的引导下,我决定委屈儿子,照顾母亲,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是明智的。
<3>但母亲后来还是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思考方向:母亲疼爱孙子
母亲对茁壮成长的支持,“望”着“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正是对成长的期盼,母亲的做法意味深长。
总结:我的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老“思想,母亲的决定是让人敬佩的,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子的心愿,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美德。
支点三:背起“世界”,爱河绵延
<1>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思考方向:“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 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本质上看很有象征意义,“我”背的是母亲,母亲给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爱;妻子背的是儿子,儿子是这种生命与爱的延续,是爱河的绵延,这需要代代传承。所以背负的是一种爱,一种绵延。
<2>怎样理解背起“整个世界”?
思考方向:对中年人来讲,沉重的责任必须背负。亲情、责任感在文中表现得很好,两个成熟的生命,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是这样,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总结:中年人具有成熟的生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但责任感并不是中年人才应该有,才去培养,这种责任意识,我们要从小培养,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去体会,才能有能力在中年的时候去承担应有的责任。
5.探寻美的足迹,感悟景物描写的意境美(老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思考方向:<1>.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
“新绿”
“嫩芽”
“水泡”
感悟:春天的气息,不可遏制的生命,对生命的赞歌。<2>.母亲所望到的小路景物
“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 感悟:春天的召唤,生命的召唤。
整体归纳:①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②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6、探寻美的足迹,感悟平易朴实的语言美(教师引导学生发言)
思考方向:<1>.语言的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2>.语言的意味深长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 “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语言的句式美
纵观整个行文,无生僻华丽的词语,更无令人费解的句子,除文末有几分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
句式的整齐与错杂,音韵的铿锵与连绵,语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儿子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三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她的话”,“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既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
“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7.拓展延伸,观看《给妈妈洗脚》视频
引导方向:小事中体现大爱,成熟的中年人是责任与榜样,画面中不停的出现两个字“慈”与“孝”,理解、信任、榜样、,这种良性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8.课文小结
5.第1课《窃读记》 篇五
《窃读记》
设计人:汪启洲
教学目的:①积累词汇和相关知识
②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③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④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作者在两次“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比较两次“窃读”不同的经历,体会“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的深刻含义。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出示课题“窃读记”,并齐读课题。提问:
(1)“窃”的原意是什么?“窃读”是什么意思?
答:“窃”的意思:①偷,②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③谦辞,古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文中应该是②。
(2)题目《窃读记》可以连起来理解为„„
2、揭示目标:
①积累词汇和相关知识
②抓住主要内容, 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理解并且学习主人公不怕困难、勤于读书的精神。
③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写人记事。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2、积累下列词语: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联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3、感知内容:
①林海音童年时代有过不止一次偷偷去书店读书的经历。快速默读全文,请大家找一找林海音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和方法呢?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①假装问价钱(第9段)
②贴在大人身边(第11段)
③以雨天避雨为借口(第12段)
④饥肠辘辘的时候以花生来充饥(第14段)
⑤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第10段)
⑥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引人注意(第11段)
总结:作者童年时代真是煞费苦心,想方设法地去阅读那些名著。
②在你们的眼睛里、在你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呢?
答:“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却因为生活的贫穷而买不起书,只能无可奈何地到书店里“窃读”。
③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作者在一次次的“窃读”过程中积累了如此丰富而有效的方法,那作者是不是每次“窃读”
武武汉汉市市盘盘龙龙城城经经济济开开发发区区第第一一中中学学1
后都能全身而退呢?
原来百密还有一疏,作者小时候的“窃读”也不是每次都成功的,文中就记录了她在“窃读”过程中遭遇的一次尴尬。(同学概括)
老师用一个小标题概括作者的这次经历,大家看看合不合适。
答:书店受辱。
④请同学们先快速阅读相关段落,着重品味这些关键词句(出示PPT,打出重要词句),体会作者从走进书店到离开书店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分析时注意说明动作和心情的描写)↓
“我”:高兴→悲愤
⑤这次书店受辱带给童年的作者什么感受和影响呢?
答:第15—17段。
老师总结:原本作者是怀着迫切兴奋的心情来到书店,但是受到了一个粗暴、吝啬、以金钱至上的老板的羞辱,结果作者怀着无奈、悲愤、仇恨的心情离开了曾经心爱的书店。这使作者尝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的一面。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这次令作者刻骨铭心的屈辱的“窃读”经历,给作者幼小的心灵带来如此巨大的创伤,自卑感、对人类的仇恨、悲愤一股脑儿地涌上心头。在这样的心境下,作者为什么最后还提到“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呢?这和作者先前的感受似乎矛盾了啊?为什么呢?
答:不矛盾。因为作者在这次“窃读”经历后,又遇到一次截然相反的“窃读”经历。
2、这又是一次什么样的经历呢,请大家试着给它取个小标题吧。
3、经过前次令人难堪的“窃读”经历,“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那后来林海音为什么又去书店“窃读”了呢?是什么驱使作者这么做的呢?
答:“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纸上知道好多天了”。
4、教师示范配乐朗读。(如果老师读得好的话,给我一点小小的鼓励,好不好?)
思考: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学习老师第一次分析“窃读”经历时的示范,圈圈划划,感受作者第二次“窃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给学生时间讨论)
答:恐惧、惶恐(第17段)→快乐、激动(第18段)→焦急、忿忿不平(第19段)→绝望(第20段)→慌忙、紧张(第21段)→害羞、感激、激动(第23段)→愉快、满足(第24段)→轻松(第25段)
5、那么这次的“窃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答:作者由第一次的悲愤、自卑、仇恨到现在的充满感激。↓
“我”:高兴→悲愤→仇恨→//感激、激动→愉快、轻松、满足
(世态炎凉)↑(人间温暖)
店员:友善、好心
6、“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可以等到心情变化梳理得差不多时再说,顺便带到后面的主旨)
答:店员怕打扰我、惊吓到我(因为“我多么怕受人招待”),所以动作都是轻手轻脚的,一方面是体现了他对我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我的尊重。这种理解和尊重其实也是一种“爱”的体现。所以文章最后一段写到“也是在爱里长大的”。
请大家再找一下还有哪些语句能够使作者体会到自己是在爱里长大的呢?
答:“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道该如何表示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的黑字上”。
“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表示他已经知道我看完了”。
7、总结:这一次作者原本是怀着惧怕、绝望的心情胆战心惊地走进了书店,但是受到了一个店员的无私帮助和礼遇,使她最终带着一种愉快、满足、感恩的心理走出了书店。在书店饱读了两个多小时之后,作者如同享受了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和智慧;更感受到了一种人间真挚的爱和温情。
8、在这股热流涌上心头的那一刻,作者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呢?(和国文老师鼓励我用功的话作比较)
答:“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PPT)
身体的物质需求——吃饭长大。
作者的快乐源于能够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源于同伟人的对话,源于感受到书香气,源于从书本中吸取各种营养。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读书长大。
被人关爱,被店员默默的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地仇恨人类。也让我懂得,今后我也要把这种爱传递给别人,帮助别人。——在爱里长大。
9、思考:我们回过头来来,想一想,既然作者悟出的道理是生活在爱里,在爱里成长的,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受屈辱的“窃读”经历呢?
答:作者写第一次“窃读”的经历,目的是和第二次“窃读”形成对比,不同的境遇带给作者的感受也是截然不同的。正因为有了两次不同的经历,才使作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爱”与“不爱”对于人生成长的巨大区别。
10、读课文(读其中的重要语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1)分别请同学读,听一听有没有读出情感。
(2)大家齐读重要段落。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婪”是指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与高尔基的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五、自测:
1、学完了这篇课文(二选一)
(1)你们想对我们的作者林海音说点什么吗?
(2)你们想对将这篇小说选入我们教材的编者说些什么吗?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和林海音一起经历了那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生活,懂得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读书,离不开关爱,离不开百态的社会,更离不开感恩。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的题目和作者的至理名言吧。
6.第1课散步 篇六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指今天
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这一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
和的殖民地,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
和的殖民统治下(除
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以外,其余地区基本上处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下)。
19世纪初,在和的影响下,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的运动。
在南美洲北部地区,1819年,率领队伍,大败西班牙军队。玻利瓦尔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他和
被誉为南美的“
”。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和政治压迫。这些做法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857年,印度
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也参加了起义。年轻的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直到壮烈牺牲。
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
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
。15世纪晚期终于统一了俄国。莫斯科大公
(1533-1584年在位)即位后,正式采用“
”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俄国
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18世纪初,沙皇
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内容: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_______行政体制,加强_______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创建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_______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_______提拔人才
③经济:鼓励兴办_______,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_______,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习俗: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_______。
意义: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
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的出海口,并在这个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
彼得一世改革以
和学习
为目标,开启了俄国的进程。但是,在他的统治下,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
有所发展,但是,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
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到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西濒临的大国,北方完成了,工业生产居世界第位,南方却以
经济为主,大量使用
劳动。的发展,加剧了南北矛盾。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南方反对提高关税。同时,对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南方则力图扩展
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北方坚持主张。
(二)内战爆发
导火线:1860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
当选为美国总统第16任总统。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
”。
开始:1861年4月,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
”。
(三)北方的胜利
1862年,联邦政府通过了《
》,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颁布了《
》,这两个法令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
胜利告终。
林肯为维护
和
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南北战争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
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
幕府统治之下。推行
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853年和1854年,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倒幕运动
面对
和
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一部分
联合西南强藩和朝廷公卿,发动了。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
”政变,拥立
亲政。同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
”。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
(三)明治维新
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以
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
政治上,实现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
”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方面,提倡“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此后,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残余,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的道路。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19世纪,随着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迅速,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同
紧密结合。
3.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美国发明家
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发电机、电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车、等纷纷问世。人类社会进入了“
”。
二、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4.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领域的另一重大成就。1883年,德国工程师
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__狄塞尔__发明了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
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企业家
使用
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____、拖拉机等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5.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1867年,瑞典化学家
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出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
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
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6.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
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
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的发展,促进了的迅速增长。
2.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壮大。
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
。同时,越来越多的走出家庭,成为,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妇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
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促进了。
4.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城市的环境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到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也在发生着变化。
5.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也出现了许多
。首先是
由于
日益扩大,工人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用
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
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1.英国科学家__牛顿__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和
是他的三大成就。1687
年,牛顿出版了《
》,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1859
年,英国生物学家__
__出版了《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__
__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是
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
》的小说集。他的经典之作如《__
__》《__
__》等,再现了法国
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4.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如《__
__》、《
》《
》等,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所以,托尔斯泰被称为“
__
__”。
5.德国天才的作曲家——__
__,《__
__》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
1804
年,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__
__和_
_
__的成熟。《英雄交响曲》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贝多芬对__
__、__
__和的渴望。
6.荷兰画家梵高代表作有《__
__》《__
7.第1课.认识美术工具 篇七
教材分析:工具和材料是进行美术活动的重要条件,如何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这些引导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定位为美术课教学中的综合。探索领域,目的是想结合儿童以往的(学前)绘画经验,进行延伸由此引发全体孩子对学习美术的欲望。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虽然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已一个学期,但仍存在习惯较差,易失去注意力等年龄特征。通过上周狠抓学生的行为教育,希望学生的行为习惯(课堂纪律、绘画习惯)有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教学目标:
1、熟悉和了解美术的表现形式,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新的思维加深对美术的新认识。
2、观察和发现各种工具的使用方式,培养爱护学习用具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发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联想。
3、开阔视野,拓宽想象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观察各种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发对工具和材料的联想。教学措施:实物展示法、讲授法、提问法等 教学准备: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工具和材料实物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
二、导入新课: 回顾学前绘画经验引语:今天我们要在课堂上找朋友,这个朋友是谁,我先不告诉您们,上完课你们就知道了。请大家想一想下列的问题,小组讨论,代表回答,要求回答时要完整。
1、你在画画的时候用过那些工具,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叫什么名字?怎样使用,能出示你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吗?
2、你见过那些绘画工具,请你介绍一下,你在那里见到的?你认为它们能用来干什么?
3、你最想拥有的美术用品有那些?为什么? 蜡笔小知识
1、是年幼儿童最常用的绘画工具
2、同彩色铅笔相比,蜡笔的色彩比较鲜艳、笔芯也稍软,使用时不会因手在纸上摩擦而弄脏画面。
3、蜡笔即可以用来画线条,也可用于大面积的涂色。油画棒小知识
1小朋友最喜欢使用的工具,色彩鲜艳、浓烈
2油画棒比蜡笔要软得多,而且因为是油性的,颜色之间容易混合,色彩的变化,层次都比较丰富。
彩色铅笔小知识:
1、最简单的色彩画工具,如同铅笔一样,比较适合年龄幼小的小朋友使用
2、色彩柔和,即可以用来涂颜色,但涂色的时候不能用力过大,因为它的笔芯是硬性的,会在纸上留下痕迹。
3、比较适合于画轻柔、淡雅的画面。
师小结:在绘画过程中,工具和材料是很重要的,它就象一个好助手能帮助你实现你的绘画愿望。
三、引导观察 思考 发现新的工具和材料课件展示:
1、欣赏中国画、书法作品。
2、欣赏油画作品。
3、欣赏水粉、水彩画作品。
4、欣赏版画作品。
5、欣赏儿童画作品。师:欣赏了这些画,大家能猜出这些画是用什么工具和材料来完成的吗? 生自由议论。
6、课件再次展示(结合作品进行展示),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工具和材料的不同魅力,引发学生明白工具和材料的重要,以便今后在美术课的课前准备能有所重视。大家现在可以猜出我们要找的朋友是谁了吗?
7、怎样爱护这些工具和材料。课件:工具和材料使用小知识,进一步强调爱护工具、保护学习用品、正确使用学具的良好品质。
四、评价,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回答问题。
1、你能认识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有()种?
2、通过学习你又认识了那些绘画的小伙伴它的名字叫()?
3、你能爱护和正确的使用工具和材料吗?
五、课后观察和思考
1、收集和尝试一种你没有用过的美术工具和材料。
2、到美术用品店去观察文房四宝是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新的工具和材料。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一课 认识美术工具
1、蜡笔
2、油画棒
3、彩铅
8.第1课 好朋友 篇八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二.认知目标:能够认识课本中的几种音乐学习标志,初步尝试学习了解教材提供的信息.三.技能目标:能够和大家一起整齐的演唱并背唱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能够尝试动作和语言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教学重点: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音乐的习惯.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自制卡片,多媒体,教学光盘.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1.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 2.聆听<<玩具兵进行曲>>,表演<<拉勾勾>> 3.聆听<<口哨与小狗>>,认识音乐标志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1.师生谈话,交流对音乐的感受,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演唱姿势,并要求学生努力做到.2.学唱师生问好歌.在演唱中不断要求学生轻声演唱,保持正确的姿势.二.表演<<你的名字叫什么>> 1.节奏游戏:请你跟我拍一拍
2.将两条节奏板书出来,师用2介绍自己的名字
3.请学生用黑板上的两条节奏介绍自己,并说出自己选用的是哪条节奏? 4.引出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聆听录音范唱.请学生在节奏处拍手 5.引导学生随录音学唱歌曲,在节奏处填入自己的名字.6.师带学生加上动作表演歌曲.7.学习歌曲曲调
A.出示音符卡片“3(mi)”,以游戏的方式认识“3”并随琴反复练唱.B.课前板书出旋律,所有的“3”空缺.C.引导学生对比教材,看看缺少的都是哪些音? D.师将音符卡片补充在旋律中,生唱出所有的“mi”音。
8.边唱边表演歌曲.(生模仿老师边唱边拍,不作击拍的讲解,只要求学生能模仿即可).三.学唱“下课再见歌”
第 二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歌声问好.二.欣赏<<玩具兵进行曲>> 1.学生听着<<玩具兵进行曲>>进教室,提示学生合着音乐的节奏,可做一点自己喜欢的动作.2.老师讲故事引入欣赏.3.完整地聆听
设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你看到玩具兵都在做什么? 4.讨论对音乐的感受.5.复听音乐
要求:当听到乐曲中小喇叭和大喇叭出现的声音时用吹喇叭的动作表示,还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参与表演音乐.三.表演<<拉勾勾>> 1.用儿歌“拉勾上轿,一百年不许变”导入.2.学生聆听范唱,随音乐摇头,感受三拍子的动荡感.3.听老师范唱,并随老师击拍.(不需要向学生讲授三拍子的概念,只要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4.随老师朗诵一遍歌词.5.随录音范唱模唱歌曲.6.加上动作表演歌曲,鼓励学生大胆自己编排.7.学习旋律
巩固学生对“3mi”的认识,将音符卡片放入旋律中,生只唱这一个音,师生合作演唱旋律.四.板书设计
第 三 课 时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歌声问好
二.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 三.聆听<<口哨与小狗>> 1.直接播放音乐
设问: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2.设问:假如请你为这段乐曲取名,你会取什么? 将学生取的最佳的曲名板书出来.3.复听乐曲
设问:这段乐曲带给你的感受是愉快还是悲伤的? 4.师生讨论,并打开课本看看曲作者为乐曲取的曲名是什么?再次板书.5.再次复听
设问:“wang wang”的声音出现了几次?(每出现一次请学生在黑板上贴出一只小狗),其余同学可以本上添画.6.聆听表演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乐曲,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四.认识音乐标志.1.生看课本,自己观察标志和图画,猜一猜各种标志的意思.2.关注弱势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3.出示各种标志卡片,讲解.唱唱:课本上在每首歌曲题首标有小话筒的标志,表示表演.听听:课本上在每首聆听曲首采用小耳机的标志.跳跳:课本中表示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动处均用此标志.认认:课本中出现知识的地方采用小书本的标志.奏奏:课本在演奏乐曲处用此标记.想想:课本上编创与活动处采用小电脑的标志.玩玩:课本中在游戏处采用对拍手的标志.第 2 课 快乐的一天
教学内容:
一.聆听《快乐的一天》
二.表演《其多列》《跳绳》
三.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注意力集中地聆听《快乐的一天》,初步知道怎样聆听音乐,学习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二. 认知目标:知道音有长短,读出走与跑的长短,练习随歌声或乐曲进行击拍,初步做到均匀确。
三. 技能目标:能够整齐地背唱《跳绳》,演唱《其多列》,知道老师伴奏的前奏,能准确接唱习用歌声及动作表达活泼,欢快的情绪。
教学重点:强调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和演唱方法。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教学光盘,教学卡片。课时安排:共三课时 1.聆听《快乐的一天》
2.表演《其多列》 3.表演《跳绳》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聆听《快乐的一天》
1.设问导入:你最喜欢一天的哪个时候? 2.请学生谈谈上学第一天的感受。3.初听乐曲。
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分辨每一首小曲让你想到了什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4.师生讨论 5.分段复听
启发学生想象,编创动作表现每段音乐的内容,将学生分成五个组,每组编创一个时间主。6.再次复听
分组配合音乐表演,表达自己的感受。三. 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拉勾勾》 四. 板书设计
快 乐 的 一 天
早早起----上学去----来学习-----做游戏----静静睡
第 二 课 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表演《其多列》 1. 谈话导入
当你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 聆听歌曲范唱
设问:这些哈尼族的小朋友心情快乐吗? 3. 随老师有节奏地朗诵歌词。4. 聆听老师范唱。
5. 随录音范唱学唱歌曲。
6. 提示学生用轻松而轻快的声音演唱,注意要清楚地唱好一字一音的歌词。结尾的“其多列”应唱为轻柔,亲切。
7. 用小声吟唱歌词的方式,唱准第二段歌词,教师可教唱其他几段歌词。三. 编创与活动
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说一句话“你去做什么?”学生以自己一天的活动随便选择一个活动,编句话,节奏自行掌握,时值准确即可。
第 三 课 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歌曲《其多列》 三. 表演《跳绳》
1、设问:你会跳绳吗? 1. 聆听歌曲录音范唱。
老师带学生击拍
设问:小朋友们跳绳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 听老师范唱 3. 朗读歌词 4. 随老师琴声学唱歌词 5. 启发学生理解“小绳小,真轻巧”的含义,演唱时声音要轻快而有弹性。6. 学生为歌曲编创动作表演。7. 编创第三段歌词,可群策群力每人编创一句。8. 学生表演,可加上自己编创的歌词。
2、编创与活动 1. 用画图形的方式感受长短,红绸舞动红绸飘动长,乒乓球跳动表示音短而跳跃。
第 3 课 祖 国 您 好 教学内容:
一.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颂祖国》 二. 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 三. 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知道国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能够以崇敬的心情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 认知目标:能按图意拍击节奏,编创节奏,传递节奏。
三. 技能目标:能用自然亲切的声音背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同唱一首歌》,能在唱歌中表达对祖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从小培养爱国热情。课时安排:共四课时
1.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编创活动。2.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 3.聆听《颂祖国》并表演。
4.表演《同唱一首歌》,编创与活动。
教具准备:钢琴,DVD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教学光盘,音乐卡片。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 大屏幕播放北京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获金牌时的画面。设问:每当这个时候会演奏什么歌曲? 2. 设问:你还在什么地方,什么地点听到过《国歌》? 3. 边看画面配合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 设问:国歌响起时你应该做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懂得升国旗时应肃立,敬队礼或行注目礼,神情专注而庄重,表现对祖国的热爱5. 大屏幕播放抗战时期的视频图像,引出老师的讲解:国歌的创作背景。6. 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大屏幕出示歌词)7. 复听歌曲,学生可随音乐轻声哼唱。8. 师生讨论:说一说,听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三. 编创与活动
1. 任选出一组学生,交待游戏“传消息”的规则。2. 老师将节奏传给第一名学生,由学生向后转,不能发出声音提示,最后一名同学将节奏拍来。优胜组奖励小红花。3. 启发学生编创节奏传递,由学生自己编创自己传递。4. 小结:对表现好的小组提出表扬。
第 二 课 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
1. 师以简笔画勾出国旗图案。
设问:旗上还有什么?(五颗金星,1大4小)学生回答,老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设问我们的国旗美吗? 2. 导入歌曲,听老师边唱边表演一遍,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3. 聆听录音范唱,老师带学生学习击拍。(拍手,拍腿),引导学生通过拍手拍腿感受歌曲弱。4. 看黑板按节奏朗读歌词。5. 随录音范唱学唱歌曲,对学生掌握不到位的地方老师纠正,尤其注意第三乐句的“ ”节6. 学生设计表演歌曲。
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展示自己特长。7. 集中学生的编创,共同表演。
提示学生:声音要轻柔,后两句要唱得更为亲切,自然,“亲亲您”要唱得轻而有弹性。8. 学唱一二乐句旋律。
用音符卡片逐个贴出,按音高线条贴出,从一开始给学生建立音高的概念。
三. 板书设计
国 旗 国 旗 真 美 丽
第 三 课 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 三. 聆听《颂祖国》
1.播放音乐第一部分,老师跳舞。
设问导入:老师表演的是哪个地方或民族的舞蹈?
2.初听音乐,完整地聆听。(提示学生音乐速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拍手,设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是想跳舞还是想散步? 3请一两名学生表演新疆舞。
4.简单讨论对乐曲情绪的感受。
5.复听音乐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或跳舞或拍手。四. 继续进行“传消息”的音乐游戏。
第 四 课 时 一. 组织教学
二. 复习表演《国旗国旗真美丽》 三. 表演《同唱一首歌》
1.谈话导入:由歌中各个名字导入,同时对应在黑板上贴出。2.聆听歌曲范唱,边听边看黑板上的歌谱。
3. 聆听老师范唱,随老师击拍,培养学生的节拍意识。4.轻声朗读歌词,按歌曲节奏朗读。5.再听歌曲范唱,学生轻声哼唱。
6.师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感情,“像呀”的“呀”轻轻地带出来,“妈妈”两字要唱得 亲切,结尾稍慢一些。
7.为歌曲填词,填上班上同学的名字。8.完整表演歌曲,配合击拍。四.再次复习《国旗国旗真美丽》
通过击拍对比两首歌不同的拍号。五. 板书
第4课 可爱的动物 教学内容
一. 表演《动物说话》《我有一只小羊羔》 二. 聆听《三只小猪》《快乐的小熊猫》 三. 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能注意聆听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能爱护小动物,人
和动物应和睦相处。
二. 认知目标:进一步认识木鱼,碰钟,学习并探索演奏方法,练习为歌曲演唱伴奏。
三. 技能目标:1.能够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演唱《动物说话》《我有一只小羊羔》,在歌声与
表演中表达出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
9.第1课 藤野先生课标解读 篇九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一、课标表述: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二、目标分解: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三、目标重构。
1、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文章围绕主人公写了哪事情,哪些是重点。
2、能概括出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事件,在此基础上能说出人物的形象。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展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提高个人的理解能力。
4、要达到这些目标,我采用方法是:
(1)复述法,文章篇幅较长,围绕藤野记叙了几件事,引导学生自学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讨论点拨法。学生快速阅读,引导提出疑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启发点拨,培养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积累和情感体验以及质疑解疑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课标表述: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二、目标分解:
1、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作品中感人的情节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目标重构
1、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
(1)能找出有关藤野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说出他的形象特点。
(2)会说出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节课相关的语文知识为: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展学生抓住特征进行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形象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0.第1课 古代埃及 教案(共)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观察古代埃及地图,了解埃及的地理位置以及尼罗河对古埃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2)知道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及其专制统治;知道法老的相关知识。(3)了解金字塔修建的原因、特点以及金字塔建造中体现出的古埃及人民智慧;通过了解金字塔折射出的社会结构,掌握古埃及的阶级状况。2.能力目标
(1)通过对“金字塔”的探究,引导学生认识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2)通过学习法老的统治,掌握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培养认识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君主专制统治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古埃及史,认识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感受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2)通过了解古代埃及的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认识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高超的建筑技术以及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教学重点
法老的统治;金字塔。教学难点
通过对金字塔的学习,认识和理解金字塔折射出的上古时代埃及的阶级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运用网络,查阅古埃及概况、了解尼罗河风光,搜集卡纳克神庙的图片、金字塔图片,以及狮身人面像的神话传说等,力图了解储备更多的古埃及历史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查阅尼罗河风光、美丽的金字塔、卡纳克神庙,搜集与占埃及有关的神话传说。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
情境导入:[讲故事——法老魔咒之谜(《图坦卡蒙的诅咒》),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故事有很强的趣味性,讲故事既能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有谁愿意讲一讲古埃及的故事 法老魔咒之谜。
生:在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谁要是干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数十年来,所谓的“法老咒语”越传越神秘,不仅令盗墓者望而却步,而且令很多考古学者和观光客心存疑虑。l999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哥特哈德·克拉默在木乃伊身上发现了足以致命的细菌孢子,它在木乃伊身上可以寄居繁殖长达数个世纪之久。埃及古文物协会秘书长:考古学权威扎西·哈瓦斯博士认为,法老陵墓中充满着一种可以致癌的氡气。经过检测,哈瓦斯发现,尼罗河谷诸法老陵墓的石灰墙内普遍充满了一种叫作氡的有害气体,而医学专家早有定论,氡气可以致癌,也许这正是导致部分考古人员患病的诱因!哈瓦斯公布了检测结果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的科研人员对5座尚未挖掘的陵墓作了进一步气体探测,以便将氡气的危害降至最低。依仗科学这把利器,一个个法老“魔咒”正被哈瓦斯逐个破除。
师:法老是古埃及的国王,法老是如何统治埃及的?而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又应如何认识和评价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古代埃及。讲授新课:
一、发现古埃及史
1.位于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而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请你说说理由有哪些。
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终年干旱少雨,所幸尼罗河纵贯全境,在浩瀚的沙漠中辟出一条狭长的绿洲,而尼罗河流域的居民利用河水涨落的规律,开垦荒地,引水灌田,使尼罗河沿岸变成地中海区域的谷仓,造就了繁荣的古代文明。故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白古埃及文明属于大河流域文明。)2.古埃及文明是如何消失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1)公元前6世纪始,古埃及文明因外族的不断入侵而衰亡,记载古埃及历史的文字工具——象形文字的识读方法失传,致使古埃及文明史一度湮没无闻。(2)1799年,法国士兵在一个叫罗塞塔的村落旁偶然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陌生的文字。(3)后来,法国文字学家商博良凭借渊博的语言学知识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破解了碑上的象形文字。(4)19世纪,欧洲古文字学家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考古学家不断发掘出古代遗址和文字史料,为现代人认识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必要条件。(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提炼、总结知识要点的能力)
二、法老的统治
1.古埃及于何时确立了最早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被称为什么?其职权有哪些?(1)约公元前3100年。(2)法老。(3)掌握国家一切大权。2.埃及的国王,即法老,是如何实行专制统治的?(1)法老的专制统治通过一整套依附于他的官僚体制加以实行。(2)王位一般由家族成员世袭。(3)建立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军队。(4)制定了严格的赋税制度和人口普查制度。3.古埃及宫廷形成了一套怎样的礼仪?结合古埃及的历史,你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在农耕文明时代君主专制统治的作用的?(1)大臣觐见法老须行跪拜之礼,吻法老脚前的尘土。如果臣下能吻法老的脚尖,意味着他得到了法老的奖赏。(2)君主专制统治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君主专制统治也常常导致昏君暴君的出现,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和改朝换代。
三、金字塔
多媒体出示材料:
埃及的金字塔约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法老(即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块修砌成的方锥形建筑,因形似汉字“金”字,故译作“金字塔”。埃及迄今已发现大大小小的金字塔l00多座,大多建于埃及古王朝时期。在埃及已发现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高地上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与其周围众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为埃及金字塔建蒴.艺术的顶峰.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金字塔的用途和形状分别是什么?为什么把法老的陵墓称为“金字塔”?(1)法老的陵墓。(2)底方上尖的角锥体。(3)金字塔的形状是底方上尖的角锥体,像中文的“金”字,所以中国学者把它形象地称为“金字塔”。2.法老修建“金字塔”的原因是什么? 法老以高耸、壮观的金字塔显示其威严,又表示他与天上神灵存在密切联系。3.你是如何评价和认识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 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理教材知识要点的能力。)4.右边图片是吉萨金字塔群,它不仅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请问金字塔是如何反映埃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的?
生:以法老为代表的统治阶级高居塔尖之上,中小土地所有者、商人、知识分子处于塔腰之间,广大农民、工匠、奴隶构成塔基,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供养着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
小结:
本课通过对发现古埃及史、法老的统治、金字塔三个子目的学习,了解了古代埃及的起源史、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确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古代埃及人民修建的金字塔,知道古代埃及创造了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尤其是古代埃及人民的首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 发现古代埃及 法老的统治 金字塔
教学反思
11.第1课散步 篇十一
上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第一课 初识Photoshop CS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hotoshop的窗口及组成;
(2)熟练掌握Photoshop新建、打开、保存、关闭文件 的方法;
(3)选框工具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打开图片的简单操作,使学生了解Photoshop的窗口组成,为本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通过修改图片,初步学习工具箱及工具选项栏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新事物的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消除学生对Photoshop软件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实例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Photoshop的窗口组成;
2、Photoshop新建、打开及保存文件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信息前沿,兴趣引路
1.师:“科技改变生活,信息引领未来”。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款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简称PS。按照上课惯例,首先是“前沿播报”。不久将来的手机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能够看得见吗?能够摸得着吗?什么时候问世?„„带着这些疑问,观看1分钟左右的视频,感受一下。
二、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2.师:未来的手机漂亮吧!(漂亮)再精美的产品离不开想像,更离不开设计。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计乃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今天,我们学习PS就是一款功能强大的、运用广泛的图像处理与设计软件。下面,请大家仔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上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细阅读课本50-53页“单元说明”及“活动一”的内容,试着完成以下4个练习。
3.尝试练习。
(1)Photoshop是一个()处理软件。(2)试着学会PS的“启动”和“退出”操作。(3)PS的工作界面可分成哪几部分。
(4)启动PS。仔细数一数左边工具箱中的工具,可分为()类,()种,共()个。
4.指名学生回答1-3。
5.师:回答得很好。工具箱里工具的种类、个数,其实是与PS软件版本密切相关的,先期的版本种类、个数都较少,而后期,随着升级与改进,种类、数目上教会有所增加。我们电脑上所装的版本8.02版本,请大家数一数。
6.师简要介绍PS工具箱里的类、种、数。学生数数。7.指师学生回答。(正确答案:4类,22种,56个。)
三、教师讲解,工具学习
8.师:熟悉了PS的工作界面。接下来,我们学习“选框工具”和“移动工具”的使用。首先,请大家观看老师的演示讲解,然后完成以下下4个练习:
(1)(请回答)选框工具有哪4种?
(2)(请回答)正方形选区和正圆选区,需要哪个键来帮忙。(3)(请操作)打开所提供素材图片A08,尝试使用四种选框工具,选择图形,感受选框的工具使用。
(4)(请操作后再回答)选区的移动和“图像”移动一样吗?如何才能实现图像的移动。
四、实例演示,操作引领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个实例:美女“披”金框(如图)。我演示给大家看。(1)打开图片A08;(2)工具属性栏调整:羽化值20,消除锯齿打“√”;(3)椭圆选框工具,框出一个椭圆选区; 八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上课时间:
月
日——
月
日
(4)选择→反选;(5)编辑→填充。上色
师:看明白了,简单5步,美女就“披”上了金框,接下来请大家试着做一做。有困难要相互问一下,相互合作很重要哟。
五、自主探究,尝试练习
1.学生操作,师巡回观察、指导。
2.(根据情况)可有可无。师:我展示了两个同学的画面,一个“融合”有发光效果;另一个外框比较生硬。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谁知道,请举手。指名学生回答,师再次强调调“羽化值”的重要性。
六、合作探究,拓展训练
师:很好。大家都完成了美皮“披”金框实例。接下我们再做一个实例“电视墙效果”。这个实例,主要涉及到“单行选框工具”、“单列选框工具”,课本54页至56页有具体操作步骤。老师也梳理了一下,把具体操作步骤已编辑发到了“素材”包里,请大家参照,自行完成。
七、层次教学,巩固提高
12.第一单元 第1课 篇十二
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多彩壮阔的人生图画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伴侣(lǚ)橘子(jú)百舸争流(kě)...
B.劲风(jìn)峥嵘(rónɡ).
C.寥廓(liáo kuò)碣石(jié)...
D.沁园春(qìn)逶迤(y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百舸争流
C.苍海桑田
D.鱼翔浅底()气势磅礴(pánɡ bó)..方遒(qiú).浪遏飞舟(yè).()A.漫江碧透火势蔓延轻歌慢舞漫无边际 苛政如虎道路坎坷克敌制胜 苍茫大地满目疮痍天下苍生 材料翔实神态安祥周密详细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________用事”的争执。(1)奥巴马团队众口一词地向崔副部长传递乐观的信息,其目的是让中美关系不再陷入
(2)我们可以超越芸芸众生、茫茫尘世,超越狭小的个人空间,昂首天地,将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________的宇宙。
(3)火箭5连败中,内线整体呈现“受欺负”的局面,斯科拉也愈显________难支。
A.意气 寥廓 独力
C.意气 辽阔 独立B.义气 寥廓 独力D.义气 辽阔 独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两会”召开后,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B.王阿姨一生默默地耕耘在幼儿园,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儿童。....
C.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D.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红遍”“尽染”所描绘的景色虽是深秋的,但“红”....
这一暖色给人以富于活力的壮美印象。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个“击”字生动地塑造了雄鹰飞翔时迅猛有力拍打翅..
膀的形象;移用鸟儿飞翔的“翔”字来代替“游”字,把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的动作表现得极其生动传神。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设问句含蓄地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通过询问应由谁来主宰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表现了词人的博大胸怀。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遏”,阻止之意;“浪遏飞舟”,写风浪....
很大,把行船都挡住了。
6.下列词句朗读错误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7.下列说法中不当的一项是()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
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8.填空。
(1)如果词的上阕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来概括,那么词的下阕就可用______________来小结。从情和景的关系来看,这首词可以说是达到了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下阕回忆了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____________”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9.具体说说“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词作结构中的作用。
答:
10.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此词语原形容山势高峻,词中指风
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
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形象化比喻,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为粪土”,这
一比喻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以
此表示词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三、一法一练——学习写景技巧
《沁园春 长沙》在描写“湘江秋景图”时运用了丰富的方法技巧,如变换不同观察角度、动静结合、色彩对比、善于炼字等。
诗歌的写景技巧除了本文中用到的以外,其他的如渲染烘托、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细节描写等也是常见到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重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就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请根据所学的描写方法,试做下面的题目。
1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写景极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C 2.B 3.A 4.A 5.D 6.A 7.B
8.(1)“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情景交融
(2)往昔的峥嵘岁月 谁主沉浮
9.词句由景及事,由今追昔,忆昔生情,承转过渡十分自然。开头两句,总写往事,承上
启下。“曾游”点明故地,“百侣”与上阕的“独立”相对应,由上阕写“我”与自然风景转到“我”与百侣群体的往昔生活。“稠”是对作者青年时代长期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的提炼、概括,把畅快、充实、丰盈的往事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视野胸襟开阔,感情深沉飞扬,把读者导入一个新的境界。
10.B
11.①写景观察角度多变,极有层次感。首句写近景,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下阕由上阕的陆上写到水上,再由地面写到天上,由下及上。
②善于抓住秋天景物的特征来写。如选取木芙蓉、黄菊两花争香斗艳表现“重阳”到的季节特征;写树,选“红树”来写;写流水,着一“淡”字,写出中原地区秋雨少、秋水无波、清光澄净之景致。既写出秋天时令之特色,又写出秋令中景色之特征。
【第1课散步】推荐阅读:
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0-18
大班语言优秀公开课教案《母鸡萝丝去散步》09-10
《散步》《羚羊木雕》单元整合课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0-11
语文散步教案09-21
散步预学案06-21
散步作文400字07-19
陪母亲散步散文07-28
散步课文结构分析09-29
散步教学案例10-01
七上五散步教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