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精选8篇)
1.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篇一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及各种矛盾的交织,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下降的趋势,教师中出现自卑、焦虑、抑郁、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强迫症、神经症等心理症状的比例较高。如何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要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除了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外,教师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十分重要。认知重建是教师自我保健的一种重要方法与策略。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良情绪或行为并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因此,通过认知重建,教师对自己原有的某些不合理观念、态度进行重新评价桥正或调整,可以使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得以消除,从而保持心理平衡,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
一、 职业价值认知重建。
社会价值与人生幸福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于从社会的角度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名言警句,影响了很多人投身教职。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社会的关注享受较高的报酬和待遇,形成了基本的心理期待。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并不理想。教师工作不仅辛苦,而且也不一定常有鲜花和掌声相伴,报酬与待遇在各阶层、工种之中,也不能算是特别好,有的贫困地方甚至时有拖欠工资的情况。这导致了一些教师的心理挫折,看不到教育工作的意义,认为这是一个缺乏成就光顾的工作,特别是在和学生、家长、领导等发生冲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遭遇挫折之后,热情熄灭了,厌倦感、失落感油然而生,有的教师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职业选择,工作失去了动力。
任何一个职业,都不能从单一的向度规定它的价值。太阳底下最崇高光辉的职业,是从教师职业群体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来言说的,并不是对教师个人生命质量和意义的完整诊释,也不是对教师个人社会地位和待遇的描述和承诺。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职业一样,教育工作既是平凡的,又是重要的,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教师与工人、农民、军人、医生、工程师、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仅在于它有着自身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以及乐趣。对此要有理性的、客观的认识,既不要为从事这种职业而自觉高人一等,也不要自轻自贱,觉得比其他社会职业低下。同时,每个教师能否受到社会的尊重,能否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敬业精神以及对教育事业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在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成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而备受重视和奖励的只是少数,而不会是全部。因此,在新时期,教师既应去掉笼罩在自己头上的神圣而虚幻的光环,又不要自惭形秽、自觉低贱,不要让职业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片面走向另一种片面,而应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自己,以一个从事这一职业的普通公民来看待自己,以宽阔的胸襟和开放的心态来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
另一方面,对个体生命而言,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它美好的一面,也有它不足的一面,关键在于人们怎样认识、比较、取舍。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一样,平凡与伟大交织、艰辛与欢乐共有、付出与收获同在。许多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确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体验到当教师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和工作条件,而且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它充盈着自由的欢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给人带来内在的满足与尊严。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价值的实现。显然他们真实地看到了教师职业美好的一面,并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并不那么完美的一面。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可以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人生命价值的统一,拥有幸福感。
总之,教师不仅需要他人、社会的关注与尊重,也需要自我价值的接纳和认同,需要以平常心、幸福感来对待自己的职业,避免一些自挫性的认识,维护心理健康。
二、 角色意象的认知重建。
教师更应象阳光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蜡烛,许多教师也以此自励,以致形成一种蜡烛的自我意象。他们认为,一个好教师就应该只讲奉献而不讲索取,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超负荷运转、节假日不休息、生病也坚持上课,直至累倒在讲台上,释放完自己的最后能量。如此践行的时候,又有着无法排解的困惑,如感到空虚和失落、缺乏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成就感。特别是在遇到大的压力、遇到改革时,他们心力交瘁却难以应对,有一种无力感、无助感,有一种能量耗尽、心被掏空的感觉。可见,蜡烛这种比喻虽然较好地反映了教师行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它将教师描绘成一种悲剧角色,它漠视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欢乐,忽视了教师的持续的学习与成长的需求,所形成的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象,严重地影响心理健康,这是值得反思的。
所谓自我意象,是人们潜意识中的自我肖像、心理蓝图,是一种在自我经历环境和某些特殊刺激作用下后天习得的自我感觉、自我定义。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象是人的心理基础,一个人把自己想象、定义或感觉成什么人,就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人的思维模式说话和做事,其行为方式和行为效率就会在可预知的一定框架内。不管我们认识与否,也不管我们承认与否,这种自我意象都客观地存在着,并在人们的行为中起主导作用。正是在蜡烛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的暗示下,教师只能为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红烛精神固然可贵,但不仅是以牺牲教师的生活幸福为代价,而且并不一定能取得
教育上的成功。不均衡的生活会使教师心理失衡,可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北师大董奇教授认为,教师的生命价值、心理素质乃至个人幸福程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一味地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而不顾及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是不理智的。事实上,教师也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也需要有充实的生活、美好的人生、幸福的家庭。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进程中,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只有教师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而又持续发展的人,成为一个快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他才能更好地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心情不舒畅,个性受到压抑,活力难以舒张,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教师更应象阳光,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愉快、富有成效感的心情面对工作和生活,不仅照亮别人,也要温暖自己,并使自己有更大的活力和不竭的能量。只有教师心中充满阳光,才可能把阳光播撒在学生心上。实际上,学生不仅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需要被发现、照亮,而不单纯是修理的对象。学生首先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学生对教师所传送的教育信息,从来不是毫无选择,全盘吸收。而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当它被主体选择、加工,成为主体的反映对象,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或者说只有当主体在进行自我建构时,外界的知识才可能内化为主体素质的一部分。同时,只有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厌其师,必逆其道D有效的教学常常取决于有效的交往。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要求学生尊重自己,而也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要善于容纳学生的不同个性,鼓励他们在自由欢愉的氛围中大胆想象和创造,并及时和他们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要更多地关注他们思想的兴奋点、情感的敏感点、品德的闪光点,并善于使他们的优良个性得以张扬。
三、 对学生的认知重建。
学生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教师对学生怎样认识,怎样看待,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教育教学的效果,并最终影响到师生的健康。有的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多地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一面,仅把学生作为劳动加工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客体,认为我说的你就该听,我教的你就该会,我讲的你就该懂,否则就强行要求、批评训斥、严加管教,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一些教师过分地讲究师道尊严,信奉严师出高徒,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和缺点,对学生常过于苛刻、过于控制、过于干涉,或者以个人的喜好为标准来褒贬、评价学生,往往与学生发生大的冲突,由此教师本人也体会不到育人工作的乐趣和尊师爱生的情谊,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也给自己平添了许多烦恼和困扰。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不成熟是孩子的主要特征,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学生既然是成长发展中的人,就不一定是那么成熟,那么完善,那么合乎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发展本身就包含了不成熟、不完善,这种不成熟不完善正是其发展潜力的一种表现,是孩子个性的共性。而孩子的错误既可能是真正的、不合规律性的一种错误,这有待于他们在自己的失误中认知、体验和自我矫正;也可能仅是成人世界里的不合规矩和不合要求,而其实是一种新的品质,是一种新的力量和智慧的萌芽。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对学生都要有宽容、关爱的态度,坦荡、友善的胸怀。对学生的苛求其实是教师自我消极的完美主义投向他人的一种表现,它有损于师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业中最想建立的是重要感、能力感,在成长过程中最想获得的是归属感、价值感,而教师的苛求恰恰破坏了学生成长所需要获得的这些最重要的心理因子。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确认学生的独立性、发展性,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幼稚,允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得不对或不全对,要用儿童而不是成人的眼光来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要理解、善待孩子的`失误与弱点,并善于从孩子错误行为中发现教育契机,采用富有人情味的、发展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爱和宽容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教师在真诚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同时,也接纳、尊重和善待了自己,既使学生健康成长,也使自己快乐生活。
四、 对职业压力的认知重建。
压力是人生的燃料。现在的教师普遍感到有越来越多的压力。且不说教学任务的繁重、教育工作的复杂,就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实施来说,对教师的压力也日渐增多。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现代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及获取信息途径的多样化,无疑对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能力构成挑战;素质教育沧」新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等对教师素质提高了要求;学生、家长及整个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教师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等竞争机制的引入,都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各种压力向教师集中,使教师处于教育矛盾的焦点。然而最大的压力还是教师自我的压力,是教师自身强烈的需求与其现实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所构成的矛盾与压力。教师只有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保持身心健康。首先,要认识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不论什么时候都要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即使是婴儿也不能例外,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焦虑、恐慌。而且,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一种对教师有着高要求、高期望的压力。当前的教育改革又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压力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无法逃避的。既然无法逃避,就要学会与压力共处,若无法与之和平共处,天天忧愁、焦虑、烦闷,只会更多地感到压力的折磨和痛苦,并可能导致各种身心疾病[ 6]。这样不仅对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造成危害,同时也影响到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及教学能力的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
其次,要认识到适度的压力是生命所必需的,压力是人生的燃料,是生命的动力,适度的压力所带来的紧张有助于排除人们的孤独感和忧愁感,增强人们机体的活力和免疫力,从而有益于健康。如果没有地球的大气压力,人就会象在月球上,眼睛外凸,七孔流血而死亡。同时,适度的压力可以提供给个体完成任务的唤醒动机,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毫无压力则工作毫无效率和毫无创造。著名电视主持人吴小莉认为,人的一生仿佛都在与地心引力作斗争 ,人没有压力,就象是青蛙在温水里游泳,当水温升高却早已失去弹跳力,只能束手待毙。因此,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负性影响,而应转换认知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因素,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资源。如课改和竞聘对教师都会产生压力,但教师可利用课改时机,抓紧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可利用竞聘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优化自己的人际环境,这些都能使自身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压力不可过大,紧张不可过度,过大的压力和过度的紧张可能摧毁人的身心健康。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压力大小,与当事人的个性、态度及人生观有关。工作、生活环境相同的两位教师,虽然他们面临的客观压力是相同的,但由于个性等不同,他们所感受到的主观压力是不会相同的。同样一件引起压力的生活事件,对于一个个性狭隘,以逃避为行为风格的教师来说,他可能感到只是灾难和痛苦;而对于一个性格开朗,以奋斗为行为风格的人来说,会把它看作是绝好的自我锻炼和成长的契机。而且,乐观主义的价值观被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改变外部世界在个体感知中的色彩,改变人们对压力来源及强度的评价,是教师心理过程的积极的动力机制。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客观压力的大小和去留,但绝对可以控制对压力的反应程度与方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教育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如果每个教师能认识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坚定信念和理想,保持稳定而富有弹性的心态,在改革中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完善自我,变压力为动力,那么,也就一定能为自己创建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五、对人格面具的认知重建。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应该学养深厚、品行高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等,这一有着深远文化传承力的教师人格形象,历来为社会和教师所公认。然而,不少教师却明显感到自己在各种教育情境中与日常个人生活中所表现的人格特征相去甚远D即自己的职场人格(或称教师角色人格)与其真实人格不一致,带有面具的性质。这使得一些教师在自我认同中内心失去平衡,使他们对自我道德和人格产生怀疑或否定,并为自己的这种虚伪和表演行为 而内疚。这种自我道德冲突的困惑甚至使教师感到痛苦,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自尊与自信。其实,人格面具并不等于虚伪。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既是教育的一种需要,又是教师在一定压力下自我适应、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培养学生,要求教师必须用高尚的品质、良好的形象去陶冶学生,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当教师自身的思想境界、人格水平尚未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往往是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标准)时,即教师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存在一定差距时,教师的这种过渡性的人格面具是必要的。因为教师的职场人格大多经过人格特征的扬弃,从而保留了教师人格类型中积极的职业特征,展现给学生的是更为适合的教育形象,特别是现代教师职场人格又吸纳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品质,如民主精神、创新品格等,更适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而教师完全自然、真实的我,未必都符合教育的要求,如果不首先对其消极的方面加以收敛,而随意把它带入教育情境,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期待和信任,或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负面榜样。因此,教师的真诚首先应是一种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明智的选择,而不是完全的自我表现。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要尽可能如实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想法和情感,诚实地对待那些影响学生知识和生活的教育过失,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的我,但教师又要善于对自己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沮丧、失意、绝望等加以调控和掩饰。
其次,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可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自我警醒的状态,明确意识自身的教师身份,暗示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从而进行自我规范,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学生来说,这也为他们创造了一种亲师的情境,可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忠告,让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必要的尊敬。如果一个教师过于弱化教师人格面具,那也会失去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的职场人格总有一定的差距,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又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达到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人格水平需要时日,而当今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行为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不合格者则可能令其下课。因此,教师人格面具也是教师职业适应和自我防御的一种方式。此外,教师的真实人格不能也不应完全与教师职场人格相同,倘若一个教师的真实人格与教师职场人格过度同化,则他有可能消磨个性,迷失自我。总之,师生关系和社会环境关系要求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超出自我,做一个教学情境中的我而不完全是一个自然中的我,或者说,教师人格面具的存在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质所决定。然而,教师又不能长期地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否则他将失去人格的内在统一性。长此下去会使教师人格严重分裂,或使他经常处于面具人格与真实人格冲突所造成的紧张心理状态之中,他会因此活得太累而影响健康。一个教师如果完全被教师人格面具所主宰,言不由衷且装腔作势,最终会失去与学生的正常关系。教师总是装出一幅至尊的样子,也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紧张。
总之,教师既不必为自己的教师人格面具而过分地自卑、自责,把它视同于自身的道德问题和人格缺陷,也不宜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在课内校外判若两人,而应根据实际情境恰适地转换自身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加强平时的师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保持个人良好人格特征的前提下,逐渐使自己的内在师德与外在师表一致,真实人格与职场人格趋近,这样才能既使自我得到发展,又能自然地经受各种时空的考验,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
六、完美理念的重建。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和事。追求完美、渴望卓越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品质。但追求完美也不能过度,渴望卓越也要切合实际。有的教师在工作和学习中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自我苛求,而为完美所累。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名气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做什么都不能落在他人的后面,在教学上力求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十分成功,指导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十分精彩,在学校开展的各项竞赛评比活动中总是力争第一,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力求完美无瑕。然而实际上他们又总感到自己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好,感到力不从心,深深地陷入自责、自卑、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完美主义者应该知道,所谓完美只能是相对的,绝对完美就意味着停止、终结。他们不仅事实上达不到事事完美,而且也极容易导致自我挫折感,并诱发认知障碍和自我适应障碍,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认知一情感模式,持有这种模式的教师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因而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完美焦虑。这种焦虑指向自己,容易产生强迫性神经症;指向他人,则往往使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在人的一生中,取得最佳成就往往可能只有一次,如果把它作为普遍的标准,要求每一次都完美,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目标客观而现实,行动起来常常感到轻松;渝决、富有创造性、工作效率高,因而充满自信。若过度追求完美,对失败的恐惧会使人如履薄冰,工作效率反而不如心态平和时好。
每个人的生理、心理都有一定阂限,人的认识、能力也不是无限发展的,追求完美应当与保持平常心结合起来。作为教师,虽然理想的追求是尽可能将人类一切美好光辉的品质集于一身,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如果是优秀教师就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瑕疵,只接受理想中的完美的我,就会总是对自己不满,自卑、自贱、自惭形秽,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有的教师在学校里是好老师、好同事,工作积极努力,星期天、节假日都不休息,回到家里却情绪紊乱,难以自控,既影响家人的生活,自己也感到活得很累。可见过度地追求完美和苛求于自己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反倒会导致职业倦怠感的加速产生和职业衰老期的提前到来。可见,在过度追求完美中实际上孕育着更大的不完美。完美主义背后的深层原因是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对他人的评价过分敏感。其实,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偶尔有一点小缺点的优秀教师在学生面前更具有魅力,更容易为学生所喜欢,因为他们在学生面前显得更为真实、亲切和自然。所以,教师要有一定的个性,要有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要追求完美,也要在不完美中寻求内心的欢乐;要超越自我,也要善待人生的平凡与常态。在充分肯定自己价值的同时,认识和直面自身的缺陷和弱点,坦然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既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又不断地进行自我慰藉,从而在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思维中保持心理和谐和健康。
2.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篇二
1.1 来自职业方面的压力
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兼顾的工作。随着人们对护理工作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及专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及各种考核, 都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我, 这就给护士造成了智能上的压力;加上护理工作是由大量的平凡、锁碎、繁重、重复的技术操作和护理生活所组成, “三班倒”的轮换工作制扰乱了护士身体生物钟节律, 床护比例的的严重失调导致长期超负荷的工作, 造成了护士心力和体力的过度透支, 使护士无暇顾及患者及家属的心情, 常常导致患者的不满, 出现护患关系紧张;另外, 重复、乏味的工作也使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信心。
1.2 来自特殊工作环境的压力
护士的工作所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病人, 每一个病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和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这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来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有时会因为有些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或患者因身患重病, 常常把暴怒的不良情绪向护士发泄, 导致护士工作受挫, 出现烦躁、易激动、抑郁等心理失衡的现象。这样, 更加重了护患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影响护士的情绪和自制力, 致使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应激源”的环境中。护士工作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 有时会因为工作中的小小失误或差错都可能给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 这样也给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感, 且长期复杂而又高度紧张的护理工作也容易导致护士们身心疲惫, 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更易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和护患冲突的产生。目前, 血源性疾病如乙肝、艾滋病及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呼吸道疾病如肺结核发病率很高, 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密切接触病人的皮肤、血液、大小便等, 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 也加重了护士焦虑恐惧的心理。另外, 在工作中必须面对“生离死别”的场面, 更加重了护士的心理负荷。如此的循环, 护士的心理压力必然加大。
1.3 来自家庭生活的压力
在家庭中, 护士也要当好贤惠的妻子、慈祥的母亲、孝顺的女儿, 由于护士的工作性质, 使护士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家庭。这就可能会受到家庭成员的责备和不理解, 出现家庭关系不和睦而更加重了护士的心理负担, 导致护士经常把来自家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去, 感到工作疲乏难以适应, 产生抑郁、焦虑情绪。而且, 护士还要承受因怀孕、分娩、月经、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1.4 来自社会的压力
护士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白衣天使, 在对患者进行救治的过程中, 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 更需要认真耐心的护理精神。但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重医轻护, 对护士持有偏见, 护士为病人付出辛勤的劳动, 有时得不到社会的公平认可, 甚至有人还认为护士就是所谓的“高级保姆”, 鄙视护士为病人所做的生活护理工作, 使护士的工作成绩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 使护士产生情感脆弱、自卑等心理。再加上职称评定、进修、经济收入等问题上的不尽合理, 使她们不能从工作中充分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会使护士心理失衡而产生“失落感”甚至希望改行。
1.5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大多数护士都没有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门教育和训练, 加上现在的年轻护士大都是独生子女, 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又不能充分利用各种心理咨询, 一旦受到挫折, 则不会运用心理学知识, 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平衡和完善, 易造成护患冲突, 人际关系障碍。
2 维护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方法
2.1 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首先, 要正确看待护士这一职业, 它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必不可少的事业, 既然选择了这一份职业, 就要干一行, 爱一行, 树立这种职业的光荣感、使命感, 保持愉快的心理, 认真做好当前的事, 完成好本职工作, 成人一个人人称赞的“白衣天使”, 从而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同时, 也要把自己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 培养积极进取的事业心, 从而自觉勤奋努力工作, 也要为自己崇高的事业而勤奋学习, 加强专科理论学习和操作训练, 积极学习现代医学理论, 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更新, 从而减少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降低心理紧张的程度。
2.2 设身处地, 将心比心, 同情病人
每一个病人, 都希望在医院中得到护理人员的理解、尊重和帮助。得了病, 心中不免存在焦虑和失落, 护士要学会理解他人、宽容别人, 遇事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了解和思考问题, 主动为病人及家属分忧解难, 使自己保持一种宽容大度的心态, 对病人及家属表现出的误会、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采取谅解态度, 有充分对待挫折的心理准备。
2.3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护理管理人员要合理有序的安排工作, 白、中、夜班尽量合理, 根据科室病人情况, 灵活机动地调整, 提供休息时间, 促进放松, 使护士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团聚, 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并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
2.4 关心理解护士, 使护士随时保持心情舒畅
当护士与病人发生冲突甚至发生差错事故时, 护士长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只是一味的训斥、批评, 甚至以扣分、扣奖金的方式来惩罚护士, 或不顾及护士的面子当众责骂、批评护士, 而是应确定发生事情的原因和性质, 注意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护士长更要设身处地地去体谅、关心、理解她们的感受, 使护士有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所发生的事情, 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到以后的工作中。
2.5 加强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学习, 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定期对护士进行心理健康保健知识的讲授和心理行为培训, 加强对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 并以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自己的优良心理品质。掌握自我疏导、自我调节、自我减压、宽容他人等心理保健方法, 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做情绪的主人,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病人及家属;以冷静、清醒的头脑, 积极、放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激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心理相容, 以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尊重, 同事和领导的帮助、关心, 家庭的支持。
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护士的身体素质, 还直接影响到其技术的发挥, 对护理质量的优劣有着密切关系。护士要保持和形成健康的心理, 就要从自我做起, 努力追求, 对自己充满自信, 对他人充满理解, 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 对社会主动适应的积极状态, 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巴哈尔古力, 茹仙菇达吾提.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与对策[J].中国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10) :908.
3.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篇三
心理健康需要由个人来体验、建构与获取,而不是由他人传递、施予;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处于中心位置的建构主体是高校教师(主体是群体概念)。高校的特殊品质决定了它是建构过程中的中介体,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与体验之间的中介体。它需要引导教师对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合适的反应,帮助他们了解任务的意义与目标,促进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与能力,以及为他们创造适宜的心理环境。社会作为外围环境是促成主体心理行为变化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需充分明确与发挥高校这一组织的作用。营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外围环境,无疑这是一个长期但却不能懈怠的工程,它是真正实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厚实保障。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修复必不可少且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中应遵循的原则。
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生命系统不是由问题构成的,它是一个开放和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既有潜在的自我心理冲突,也有潜在的自我完善的内在能力,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己的最终发展状态。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大差异,所有的人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高校教师自身心理调适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一、重塑认知
20世纪80年代中期Lazarus和Folkman认为压力不单指外部刺激事件,也不单指机体对其的反应,而是指个体对环境认知评估的动态过程(目前多数心理学的压力研究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压力”概念)。认知评估是情境与情绪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因此正确的认知评估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重塑认知,即高校教师应对心理压力、自我和环境建立正确的认知态度,它属于思想层面的策略。
1,压力认知重塑
当心理压力来临时,应对其采取明确的认知和接受态度。现代社会是一个“压力社会”,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适度压力能引起我们的积极反应,过度的压力则可能导致种种身心失调现象。学会与心理压力共处合作,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策略。
2,自我认同与自我评价
“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真正能滋养教师心灵的教学也基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尊重真实的自我,聆听内心的呼唤,可以找回改变工作和生活的内部力量与信念。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自我评价与需求满足而变化。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了解自己在人生每一阶段中对工作的需求,建立合理客观的自我期待值。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帮助自己有效调适教学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
3,正确理解与评估环境
“身处一个似乎无法忍受的局势,不管它是长期累积所致,或是一个暂时的刺激性事件,我们总能有所选择。”正确理解与评估环境,并确定自己能否影响与改变局势后做出选择。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公正评价,形成对于压力情境的理智反应,避免单纯依靠个人本能的心理防卫机制作出混乱而无效的解释与应付。譬如,高校改革带给教师一种新的情境,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一情境的意义,就无法选择、修正和控制。
二、积极应对
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科学的调适方法,从容积极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刺激,避免消极的心理偏激反应。在对心理压力、自我和环境建立正确认知态度的基础上,自觉调整自己,把对心理压力的回避模式转为主动模式,区分压力的原因和反应,把情绪定向应付转为问题定向应付:运用积极认知方式,如换位思考法一即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调节情绪。看到事物不利的一面的同时,更看到其积极有利的一面,可以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地处理引起压力的事件本身,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动手解决。
运用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如:劳逸结合法,通过参加某些体育运动可达到释放消极情绪的目的,尤其是一些比较激烈的带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调节作用更明显;勇于倾诉法,把心中的烦恼郁闷向可信且头脑冷静的朋友或同行倾诉,即使不能得到他们的指点,倾诉活动本身即是适度的情绪宣泄,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对于压力较大的教师要勇于找精神科医生倾诉,现在很多城市去找精神科医生倾诉是免费的;自我解脱法,学会自我放松,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自我调节法,在心理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音乐保健法,可以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在挫折面前要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有助于在逆境中进行心理补偿等。
通过控制行为来调节情绪。不良情绪已经产生之后,可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情绪,这属于反应调节。这些行为虽琐碎,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方法。例如改变面部表情,对自己微笑;改变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昂首阔步;整理书桌或衣柜,让一切井井有条;适当从事家务劳动等。这些行为能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经常使用能增强对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当情绪处于高度紧张时,转移注意是消除紧张情绪的一种有效办法。当变换活动方式时,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就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人的情绪也就从一种状态转化另一种状态。
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心理学上的社会支持是来自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性行为,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是心理压力来临时的强大支撑力量,通过提供物质和信息的帮助,增加个体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提
高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个体获得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并掌握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升驾驭教学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对高校教师来说,学校同事、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帮助和支持,能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三、增加抗力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即抗力)。人的心理健康与内外压力和自我抗力有关:心理健康程度与抗力成正比;与内外压力成反比。增加自我抗力是实现心理健康的“未雨绸缪”之策略,是主动性策略。人的抗压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高校教师可通过一些方法或途径来有效提高抗力,建筑起维护心理健康的“铜墙铁壁”。
1,不断学习,充实自我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更应该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树立“学习永远不晚”的观念。知识丰富是教师的一种强大的内部力量,是增加抗力、保持自信的途径之一。自信是防御疾病战胜疾病的精神动力。高校教师对环境最好的适应就是不断学习。
2,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高校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学会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主动承担难度大的教学工作或担任班主任工作等,来磨炼自己的耐性;随着一个个困难的克服,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3,积极善意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类的心理适应,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抗压能力的指标,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事业的拓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校教师愉快工作的基础,是战胜压力的社会支持来源。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缺少社会支持的群体更应该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4,合理管理时间
大学教师工作负荷过重一直是公认的损害身体健康的压力源。在高校将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关心教师健康状况提到议事日程之前或之中,教师自身可通过掌握一些时间管理技巧使生活和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增加抗力。时间管理技巧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等。而且如何使用时间,与日常行为习惯有关。正如改变行为能使我们对压力的感受发生变化,高校教师有意识地改善使用时间的方式,会提高抗力。
5,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改善心理环境,提升抗压力
高校教师可以尝试运用罗森塔尔积极暗示效应来改善自我的心理环境,如用“我可以做得很好”“没问题,我一定行”等积极暗示语言来提升自信,增强抗力,回避不良自我言语暗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
6,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会欣赏和感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受教育工作中的乐趣,善于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从每一节好课中体验成功。培养广博的兴趣,拥有丰富的业余生活。
7,用身体健康保证心理健康
从调整饮食、均衡营养、保证睡眠、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合理用脑等方面保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是身体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很难实现心理健康。
四、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通过对教育经验、抗挫经验的反思来提高心理张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育行为,踏上心理健康之轨道。在前述增加抗力方法之一的时间管理技巧中提到,每天要留一定的时间给自己。这些留出的时间中除了休息、培养新的兴趣外,教师务必要合理安排时间来进行自我反思。1993年,基利昂和托里姆率先提出教师的反思行为。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所作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师的反思包括三种:一是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个体在行为完成之后对自己的活动、想法和做法进行的反思;二是活动中的反思,个体在作出行为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中的表现、自己的想法做法进行反思;三是活动反思,这种反思是以前两种反思的结果,以前两种反思为基础来指导以后的活动。基利昂和托里姆倡导的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是教学工作,旨在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笔者受其启发将反思内容进行了拓展,提出:在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过程中,高校教师可通过对抗挫过程、抗挫经验、教学工作的反思来提高心理张力,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对个体的激动情绪与攻击行为具有缓和作用,增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能激发个人潜能的发展。自我反思能使教师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提高抗压能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心理健康调适方法,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育行为,踏上心理健康之轨道。
正确认知是自我调适的基础,增强抗力是“未雨绸缪”之策略,是主动性策略,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积极应对虽是被动策略,却是走出心理困境的关键。自我反思是一个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可持续实现的必备环节。
4.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篇四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的发育都不成熟,社会阅历比较浅,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日渐突出,已成为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内部心理状态的平衡及内部心理活动与外部世界的协调。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心境轻松愉快;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人际交往和谐,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而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那教师健康的心理如何才能形成,这需要社会共同关注解决,更根本的是需要教师积极的自我维护。作为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更主要的还是取决于我们的内因。它需要我们做到:
1、树立理性的自我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教师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理性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形成科学的职业观
教师的职业观念,指个人在教师这个职业中所体现出的态度。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现出来的。教师的价值就是在教育教学中体现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在教师生活过程中,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维护与增进。具体应当做到:喜欢教师职业,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那么由担任教师这一职务而发生的许多生活上的困难问题,都会逐步地加以解决和适应。教师虽然工作繁重、生活清苦,但是,如果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愿意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有了这种心情与心境,那么教师就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社会要不断进步,就要不断改革,教育更是如此。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仅自己研究课程,改进教学,不断进步,而且接受他人的新方法,不断接受新事物。这样才能永葆激情,才会因成功而快乐。
3、践行终身的学习观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的知识层出不穷,要想*在学校学习的十几年就学会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知识技能尚不可能,更不用说今天呈几何级增长的新知识。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就成为必然之举。教师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而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特别喜爱并能接受新事物,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学生还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以,终身学习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4、增强自我的保健观
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要认识到心理健康要*自己维护,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心理医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学会转移和适当宣泄不良的情绪,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首先要对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其次掌握适宜的情绪调适方法。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和“心”两个方面着手。“心”的方面可在适当的环境下找人倾诉,将心中的烦恼和委屈向亲朋好友诉说后,会使人感到心里轻松得多。或者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大喊,或者给自己写日记或写信。“身”的方面如适度的体力劳动,健身运动,逛街购物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在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5、建立正确的得失观
古人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模范、评职、提干等等,有时不一定会全满足我们的心意,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就是提不起放不下呢?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放弃,还没有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美。现实点讲,无论干什么都要适可而止,把握有度,干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过于强求自己,力不能及也要为之,于人无益又不利己,何必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烦恼和压力呢?教师在名与利、得与失、进与退、升与降之间,能够坦然面对,也就多了一份豁达与自信,少了不少的烦恼与不安。
6、形成和谐的人际观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到各种人际关系中,保证健康的心理。作为教师,特别是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与学生沟通的“高手”,走进学生的“心世界”。学生是善感的,他从老师的语言、语调、眼神中就能感受到老师是否喜欢自己,从而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往往能够从别人的脸上读到自己的表情。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人际交往预期(态度)决定交往成败的心理根据。因此,把自己的学生想象成“天使”,你就能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人要信任,处处以诚待人。教师要与各方面人打交道,其中主要是学生、同事、领导及家长。教师的诚信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书育人。同时只有信任学生,接纳学生,鼓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才能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为师者的快乐,享受到教师职业的乐趣。
5.网站维护人员的自我总结 篇五
本人于2011年十一月起,应聘为公司网络维护兼网站设计,任现职以来,在章总的指导下,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岗位上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在做人和做事上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今天,我就借着这个机会,把这段时间来的工作情况和明年的规划向大家做一个自我总结。
一、定制度,抓培训,打开工作局面
电脑网络最怕病毒感染,自公司网络组建以来,中毒事件屡查不止,经过短期的培训,大家了解了相关的防护知识,并且能够积极地配合,使公司的病毒感染呈下降化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都能做到有效的防护:作为网络管理人员,我更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严禁各类存在安全隐患的光盘、磁盘,usb设备在网络中运行。由于工作的关系,许多工作人员都对usb设备和其他软件有使用要求。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耐心给他们讲解使用后果的严重性,得到了大家的充分理解,在我的建议帮助下采用飞鸽,圆满解决了病毒交叉感染问题。正是因为大家一直认真遵守,到目前为止,公司没有再发生过一次病毒感染网络的事件。
从接手工作到现在,我对每次出现的故障的现象、原因、处理方法、解决过程都做详细记录。定期做对比分析,这样做,使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二、作好日常机器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
自我入职以来,办公室电脑的维护维修工作和网站的修改就由我负责,各领导、同事的电脑出现问题我都能及时赶到,排除故障,保证了办公电脑的正常运行,节约了维护资金,作为网络维护,不仅要具备网络技术,软件等多种前沿知识的储备,还要具备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工作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己象个消防员。
为了维护好机器,保证网络畅通,让所有的机器都能正常工作,工作以来,我每天观察机器的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星期都对公用机器进行磁盘清理,删除垃圾,整理碎片。定期对机器整体进行软硬件系统检查。还给所有在网的机器进行双备份的紧急预案,即便出现灾难性故障,也保证会有两种以上的紧急修复方案。我们还定期对维修记录进行总结,使自己对网络中的每个细节都做到心中有数,有效保证了公司网络的正常运行。
三,刻苦钻研,进行网络升级,搞好技术创新。
作为网络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除了要保证每天正常的工作,我还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研究我们的网络,想办法进行技术革新,使机器设备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快捷高效的为大家服务。在这方面,我主要搞了以下创新。
1、加强了局域网的防护能力,利用现有的工具,使公司的网络防范能力上升了一个台阶。
2、对上下载服务器进行技术革新。由于各个电脑品牌不一,厂家板卡兼容性的问题,导致机器维护比较困难。我入职以来对每个机器都进行了详细的排查,备份,目前的大部分的机器都作了有效备份
3、更改了英文网站。入职以来,在章总的指导下,对英文网站进行了整体的修改,修改了英文网站的bug,完善了英文网站的内容,目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四,2012年工作展望
公司内部网方面,目前公司内有电脑34台,局域网方面现在一切正常,其中3台接入互联网,安全方面,我将进一步加强公司内部网的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公司网络的安全,定期对公司的机器进行排查,维护。由于公司使用电脑的人员众多,操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出故障的几率很高。而网络维护只有我一个人,任务重,工作量很大,经常是要忙到很晚。为了完善公司的电脑维修制度,更有效的维护公司的电脑,建议执行电脑维护登记。
2.定期开设培训,为大家讲解电脑使用的一些常用技巧,操作的规范性等一些相关知识。
3.公司网站方面,目前英文网站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现列
①网站logo上managementtem应为managementteam,将酌期进行修改.②一级网页management内容的完善,加入人物简介,图文介绍.③完善一级网页contactus
④产品页面的背景问题
⑤人力资源的2级页面
⑥新闻页面加入图片(2个公司新闻)
⑦中英文页面的跳转问题
⑧英文网站的链接检查
⑨中文网站的部分bug(做英文网站的时候发现部分产品的介绍是错误的)
⑩网站上传,解析,访问方面的问题。
6.关于维护警察心理健康的思考 篇六
目录
题目 内容提要 关键词
一、论序
二、本论
1、当今社会警察的心理状况
2、警察心理健康对警察队伍的重要性
3、警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诱因的深度剖析 3.1、社会因素 3.2、心理因素
4、警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现来源 4.1、个人提出心理出现障碍 4.2、领导谈话了解警察心理状态 4.3、工作方式、行为举止反常
4.4、定期对警察队伍进行体检的心理测试
5、改善警察心理健康的方法
5.1、个人心理辅导,减轻警察心理压力。
5.2、建立健全完并善警察队伍的应有保障、提高薪资待遇。5.3、加强警队个人素质,清除心理极度扭曲的个人 5.4、严查质变“黑警察”,防止其腐化、影响其他警员。5.5、建立内部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三、结论
1、警察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关系
2、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
3、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摘要
在许多人心目中,警察长年累月与形形色色的罪犯打交道,个个都是响当当的铁血汉子。其实,警察也是普通人,只不过职业特殊。情感困扰、人际关系迷茫等问题警察也会遇到;当今社会,矛盾凸显,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警察要面对一般人想象不到的紧张和焦虑。警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警察队伍建设的一个焦点。关注和维护警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当今警队建设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警察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成为培养出一支优秀的警察队伍的关键环节,本文就当今社会形势,结合心理压力、心理危机等问题深入剖析探讨警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警察;心理学;心理健康;病态心理 一 当今社会警察的心理状态
当今社会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困境。随着不断地加强各方面的发展,今已颇有成效,动荡时局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已逐渐国富民强。民生、治安问题必须放在首要位置,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因此警察这个职业与军队并称我国的安保双峰。在普通人眼中警察一个个都是响当当的铁血汉子,有困难找警察已经成为人们潜移默化当中的一个口头禅,警察给了人民百姓以安全可靠的信念。但由于警察常年从事着高危职业,与形形色色的罪犯打交道,像刑警、武警、缉毒警察等等都冲锋在第一线的作战部队,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长期的高压、高强度工作会对人的心理造成各种各样的压力,再没有合适的开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病态甚至变态的心理,这对个人、对警队、对社会安全都是一个严重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某市公安分局曾对所管辖的某派出所的25名民警做过一次心理测评。测评结果发现,90%的民警抑郁和强迫症状明显,比如“感到精力下降”、“感到难于完成任务”、“感到烦躁苦闷”等。80%的民警还有不同程度的敌意和躯体化症状,比如“自己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有想打人或者伤害他人的冲动”等,还有的民警经常感到“头痛”、“胃口不好”。更有极端个例,以虐待犯人、严刑逼供来获得快感与满足。据《特殊职业心理学》描述,警察的病态、变态心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焦虑症
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作战在一线的基层警员所接触的是这个社会最阴暗的一面,长期置身于这种工作环境当中,很容易患上焦虑症。症状特点集中于焦虑、忧愁、易怒、失眠、暴躁。有些警员急于完成上级所交代的任务,面对顽固、抵触、耍赖的犯罪分子,易出现情绪暴躁,严刑逼供,殴打犯人等违法行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渐渐的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二)孤独症
有些警员每天面对着看守监狱、深入原始森林等等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长期不与外界、家人接触,在内又无人谈心,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独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闭症。症状特点表现于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同事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言行木讷、易怒,常伴随着自残、自虐等行为。长此以往就会由病态心理转为变态心理,成为威胁国家、个人的危险分子。
(三)自卑症
警察长期工作在维护国家安全,人民和谐稳定的最前线,比起其他行业来说,相对危险,由于当前财政关系,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有些警员勤劳肯干,辛辛苦苦几十年想熬个一官半职,但到头来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员,对比其他同学、朋友或许已成某局长、某处长、某大款,自己无论在社会地位还是财政收入上都相形见绌,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具体症状表现于不喜参与各种聚会、应酬;工作没有干劲;抱怨自己收入微薄;强烈抗议自己与某某作比较。长期如此,便会转变成仇视社会、怨世道不公,进而做出及其过激的行为来为自己的心里不平衡发泄,成为危险的犯罪分子或“黑警察”。
二 警察心理健康对警察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由于公安民警承担着高风险、高负荷、高强度、高应激的特殊工作,其心理压力指数在所有职业中无可争议地高居首位。有研究表明,警察仅在任职头三年耳闻目睹的丑恶面,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的还要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警察成为与各种阴暗面打交道最多的群体。警察已经成为一个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警察对维护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如果警察的心理有缺陷,对公民、对国家都意味着潜在的危机。如果一个警察个体长期处于阴暗、高压的工作环境却不能有效的疏导,他们会借助一些自我毁灭的应对策略,比如酗酒、吸毒、赌博,不但身体每况愈下,而且负债累累,进而作出违法犯罪活动或自杀等等一系列过激行为。这样的个体一旦走上犯罪道路,其反侦察能力较强,其危害远远大于普通的犯罪分子。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这个群体的社会影响力要比普通人大得多,这个群体一旦失控,我们的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警察的心理健康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关系。如何调整警察队伍的心理健康 已经成为当前警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入手,这样才可以彻底根除一系列的隐患。
三 警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诱因的深度剖析
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入手,这样才可以彻底根除一系列的隐患。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警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诱因,这样可以更好地从根源来找出解决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 职业特征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来源,首先就是警察的职业特征,这个群体长期从事着高强度、高压力、高危险的工作。特别是战斗在队伍第一线的刑警、民警,他们所接触的经常是凶杀现场、死伤群体现场、打架斗殴现场、寻衅闹事现场等等一系列社会最阴暗最丑恶的一面。并且随时都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威胁。长期在这种高度紧张、高度戒备的精神状态下生存,其心理所承受的压力可以想象,若不堪重负,整个人的心理全线就会崩溃。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表明,一个人想象中的危险比他实际面临的危险更可怕。对个体的身心伤害更大,当他们回忆往事所产生的“后怕”心理,随时准备着应付突发状况的高度戒备状态也对他们的身心有极大的损害。2 家庭压力
警察的工作性特殊,不但随时伴随着危险并且没有固定的节假日。特别是刑警、特警等高危警种,2011年某社会媒体对某省会刑警支队、特警支队的40名警员家属进行采访,有38户对其亲属从事此工作感到排斥,占总数的95%。记者走访发现这些家庭都觉得自己的亲属从事刑警、特警工作太过危险,工资又不高又没有固定的节假日。陪伴父母、妻子、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2012年某社会媒体对另一省会的五个区公安分局及其下属各派出所的100名普通民警家属进行采访。其中75%的家属认为自己亲人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太累而且没有固定的休息日,不如从事其他行业。更有甚者因警察工作的弹性时间而影响夫妻感情、家庭和谐导致离婚的警察家庭比比皆是。既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又因为职业性质而无法解决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对警察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3 社会舆论
首先警察做了大量的辛苦、枯燥的工作,然而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却不高,社会上对警察的评价也不高。甚至许多普通人认为警察不过是一群拿着工资吃闲饭混日子的人。而警 队当中还有一些害群之马做一些违法犯罪的勾当,更加给警察队伍抹黑,在一些好事的媒体无限放大下,使群众对警察的评价越来越低,更加的不信任。其次在群众的眼里,警察的职责就是抓坏人,维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当社会出现违法犯罪的人之后,群众总觉得警察应该第一时间破案,第一时间抓到犯人,若是没有抓到就是警察无能,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出力,不办事。却不了解很多刑事案件案情错综复杂又没有确凿的证据,再加上犯罪分子很狡猾,形成了难以破获或不能破获的疑难案件。一旦没能破获某些大案、要案,警察就成为社会各个群体纷纷指责和发泄不满的对象。当群众的期望值越高或对警察进行语言侮辱乃至人身攻击时,警察心理上就会受到极大的冲击,自身的压力就越大。(二)心理因素
警察这个职业不但警种繁多,而且人数也很多,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抗压能力都各不相同。从事压力同样大的工作,有的人可以承受住压力,而有些人就会被这些无形的压力压垮。某心理学家曾问分析过过:“一个人的心理抗压能力与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对自身职业所要调整的角色、行为、职务、能力的认知;自身的人格品质有极大的关联。”对于警察这种每天从事着枯燥、复杂、危险的工作,那些自身抗压能力弱,不能很好对自己职业深刻的认知,不能处理家里对自身工作的抵触情绪,不能很好地调整自身心态的人,慢慢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
四 警察心理健康危机的发现来源
(一)个人提出心理出现障碍
有些警察自身抗压能力不强,但有较强的自控能力与危机感,当自身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压力时,能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能及时对领导或他人提出自身存在问题。(二)领导谈话了解警察心理状态
这类警察的抗压能力比上一种稍强,但没有自控能力与危机感,并不知晓自身心理存在问题,但与领导之间的谈话之中却在不经意之间说出一些不正常或偏激的语言。
(三)工作方式、行为举止反常
有些警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与同事领导之间沟通不多,其心理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但可以通过观察其工作方式是否与平时有所不同,行为举止是否和平时相比有些反常来发现。比如一个平时工作态度积极向上,对自身要求认真严谨的人,突然态度转变,对工作不上心,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或者经常莫名其妙的发脾气。
(四)定期对警察队伍进行体检的心理测试 警察队伍每年或每半年会对警察进行一次全方位系统的身体、心理的体检。通过权威的心理测试或提问来判断警察个体的心理状态,看其心理是否出现问题或心理疾病。
五 改善警察心理健康的方法
通过上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警察内心存在心理问题的方法,既然发现就要解决,接下来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改善并解决其心理健康状态。
(一)个人心理辅导,减轻警察心理压力。
对于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警察个体,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使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意识到这些问题会对其工作、生活带来的困扰与危害。为其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生活、对工作的美好憧憬,来减轻其自身的心理压力。
(二)建立健全完并善警察队伍的应有保障、提高薪资待遇。
首先警察每天都从事着大量辛苦、枯燥的工作,但收入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偏低,切对其生活的保障力度不强。其次领导又过于刻板,对于某些工作抓得太严认死理。其三,警察经常从事着一些与自身职务无关的非警务工作。比如某省会城市,常年让民警、刑警去从事交警的工作,一个警员身兼数职,又要负责本职工作,还要指挥交通,这会严重的影响其工作的质量。在这种大环境下工作的警队人员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其工作。因此我们要完善警察队伍应有的保障,主要有以下几点: 领导作风要改变,要做到从优待警,公正严明,在警队的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2 尽量减少警员的非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警察的各种待遇。3 要提高警队会议的质量,尽量言简意赅的表达会议的目的。4 做好警察家属的工作,使其可以免去后顾之忧。尽量不要占用警察的非工作时间,使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跟家人相处、沟通。
(三)加强警队个人素质,清除心理极度扭曲的个人
警察的个人素质不强不但影响其个体更会影响警队这个团体。对于老警员要不断加强其个人素质,在招录新警员时要进行心理选拔,让真正心理素质高的成员进入警队。对于那些极个别的心理极度扭曲的警员必须清出警队,防止其影响其他警员。
(四)严查质变“黑警察”,防止其腐化、影响其他警员。
“黑警察”这个词语对于警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因为自身的某种原因,利用职务之便进行一系列的违法犯罪活动,或贪污腐败、或成为黑势力的保护伞,这类“黑警察”不但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害,更是群众对警察队伍不满的首要因素。有些警员心智不坚或本身就存在着心理隐患,很容易就被其腐化或影响。对于这类披着警察外衣的恶魔要严查、狠查,重拳出击,发现一个严惩一个。
(五)建立内部权威心理咨询机构
警局应建立警队内部的权威心理咨询机构,对于警队建设来说有以下好处: 随时随地了解所属警员的心理状态,对于心理健康有问题的警员,让他们有人倾诉与沟通。对于心理负担及压力过重的警员可以尽早的为其减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3 不定期对所属警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隐患检查。4 定期对所属警员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培训。
结论
一 警察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关系
由于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公安民警工作失误、自杀、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情况屡见不鲜并逐年增多,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削弱了警察队伍的战斗力。警察不是铁人,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高度紧张,经常面对各种社会阴暗面,以及社会的高期望值都极易使公安民警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正视警察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探寻解决之道,对增强公安民警的职业认同感,促进公安民警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及其重要意义。只有警察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彻底根除警队内部一系列问题,才能在捍卫国家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展趋势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作为警察,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他们本应具备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抗压能力。但是警察因为长期接触社会阴暗面,缺少与同事、亲人之间的沟通等等一系列问题,其心理素质与抗压性与常人相比并不突出,而青年警员的心理素质与老警员相比更低,与常人相比也不高。如任由此趋势发展下去,则整个警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通过上述表达,我们可以看出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什么会呈现在这种状态,值得我们去反思。社会经济增长过快,人均收入两极分化等等一些列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影响社会的各个群体,包括我们的人民警察。我们不能改变社会的发 展趋势,也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改善警察的心理健康。
三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反思
对于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警察队伍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艰难的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根治,我们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争取早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我们每一名同志都成为全方面优秀的警察个体,在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上做出重大贡献,成为领导放心,群众爱戴的人民警察。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政治部,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朱起清,警察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4]杨晓华,公安民警MMPI测查结果[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期03版 [5]赵忠诚,当前基层民警心理健康分析[J],广角视野,2009 [6]李江梅,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期08版 [7]郑友军,警察心理健康维护[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8]王淑波,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心理健康维护[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版
[9]舒莹著,试论心理学在社会转型期公安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公安研究,2002年04版
7.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篇七
Esposito等[1]在对美国牙科协会认证的多个牙种植体系统的失败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时, 发现10%~50%负重1年后的种植体失败病例是由种植体周围炎引起的。种植体周围炎及其病变是种植义齿晚期失败的主要原因。种植体周围炎类似于天然牙的牙周炎, 以骨组织破坏为特征, 是不可逆的, 常继发于种植体周围龈缘炎。种植体周围龈缘炎近似于天然牙的牙龈炎, 是可逆的。种植牙颈部软组织结构与天然牙不同, 对细菌感染的抵抗力更低。Lindhe等[2]指出在种植患者中80%存在种植体周围龈缘炎, 28%~56%存在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与成年牙周炎患者具有相似的菌群。种植体周围炎 (图1) 时, 软硬组织均有变化, 表现出组织红肿、探针出血、敏感、渗出、种植体周围袋加深和骨丧失。如果不加及时正确处理, 持续的骨丧失、感染和种植体松动将会使原本完整的种植义齿系统失败。所以预防和控制种植体周围炎与种植远期成功率直接相关。
1 牙菌斑是种植体周围炎的始动因素
牙菌斑被认为是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的始动因素。研究证实炎症的产生与种植体周的龈下菌群密切相关, 尤其是G-厌氧微生物和产黑色素厌氧杆菌。医生在临床上可以科学的设计和精确的操作来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但日常的菌斑控制还是需要患者自身的努力。徐燕华等[3]在对163个种植后期患者的研究中发现, 刷牙次数、刷牙持续时间、种植后吸烟以及牙周洁治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多数缺失牙患者本身缺乏口腔健康意识、口腔微生态环境差, 在发生龋齿、根尖周病、牙周病后失去自己的天然牙。因此, 在接受口腔种植外科与修复前, 就要强调和教育口腔菌斑控制及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4]。此外要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并进行相应的支持维护治疗。牙周炎病史、吸烟史、糖尿病、角化龈宽度不足等因素可促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增加治疗难度, 但菌斑控制始终是前提[5,6]。
2 种植义齿自我日常维护
首先必须让种植义齿的患者明白, 天然牙会发生牙周病, 当然种植牙也会发生, 做好菌斑控制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和延长种植体寿命的前提。种植义齿与天然牙的主要区别在于种植体表面及颈部特殊性以及修复后存在的一些邻间隙、组织面等不易清洁的地方, 尤其是固定义齿修复者。所以种植修复前后要正确选择和使用专业口腔护理工具, 需要医护人员给予患者充分的指导。专业护理工具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是否能有效清洁牙面、邻间隙和死角, 同时又不会损伤种植体表面涂层和颈部黏膜。
牙刷可依据患者原来的习惯和清洁效果来选择, 手动牙刷可推荐中软毛牙刷, 刷头长短覆盖2~3颗牙齿, 主要是确保患者掌握并坚持正确的刷牙方法。对无法坚持用手动牙刷有效清洁的患者, 推荐左右转动型电动牙刷。2003年国际循证医学组织Cochrane Collaboration发表了一个大规模系统评价, 其结果表明“使用电动牙刷与使用手动牙刷一样安全”[7]。2005年该组织的更新评价表明, 采用左右转动 (oscillation/rotation) 的电动牙刷在短期研究中在去除牙菌斑方面要比手动牙刷更有效, 而在3个月以上的研究中在降低牙龈炎指数上比手动牙刷更有效[8]。Klukowska等[9]学者2010年在第88届IADR会议上汇报的研究显示Oral-BVitality左右转动电动牙刷与手动牙刷相比, 去除菌斑的效用可明显提高2倍, 控制牙龈炎的效用可提高至3倍。电动牙刷的使用方法也较手动牙刷更容易掌握。主要是一颗一颗的刷, 不需要振颤或旋转动作。电动牙刷配备的不同刷头还可以帮助清洁一些难以清洁的地方 (图2~5) 。牙菌斑在清除后会很快再生, 所以定期的专业清洁无法帮助患者每天控制牙菌斑, 养成每天至少2次, 每次至少2 min的刷牙习惯很重要。新型电动牙刷配有监牙智能导向, 可以帮患者控制刷牙时间和刷牙压力, 有助于引导患者形成良好的刷牙习惯。
对于牙刷刷不到的地方, 牙线和 (或) 冲牙器必不可少。种植体上部修复的种类很多, 如单冠、多牙分冠或连冠修复, 螺丝固位或是粘接固位, 全口种植固定修复, 还有All on four 4枚种植体支持的全口修复, 每种修复的清洁难度也不一样。总的来说, 邻牙间隙和修复体组织面间隙都是不易清洁的地方。用传统牙线清洁邻间隙时, 要求用拉锯式的方法将牙线轻柔滑入邻间隙并沿一侧牙面上下移动牙线, 以避免损伤牙龈乳头。对于修复体组织面和连接杆下方, 可采用硬头牙线或通过穿线器帮助穿过需要清洁的部位 (图6) 。临床上可以选用Foam Tips用于种植冠间化学治疗, 也可使用Proxi-Tip间隙刷, 借助其柔软、可变形的半圆形橡皮突起去除菌斑 (图7A) 。对修复体尤其是固定式种植义齿修复, 用冲牙器清洁间隙和组织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十分有效。这里特别推荐欧乐B活氧冲牙器 (图7B) , 因为其冲出的水柱中富含小气泡。这种冲牙器感觉似我们牙椅上的气水枪。大量的水可以起到冲刷和缓冲的作用。气泡中携带的氧气可以破坏菌斑的厌氧环境。有学者建议, 使用冲牙器时应先从最低档冲洗压力开始, 并避免冲洗水流直接朝向种植体周围组织袖口内或牙周袋内, 以减少产生不适当压力致组织损伤的机会[10]。
(图片来自Dr.Joe Massad)
A:Oral B牙线应用于前牙美学区;B:Postcare牙线用于全口种植体基台的清洁
A:Foam Tips间隙刷;B:Proxi-Tip间隙刷
辅助使用有抑菌功效的非处方牙膏和漱口水, 也可帮助抑制菌斑, 特别是牙周病或伴有糖尿病种植修复后患者, 建议每日含漱抑菌漱口水, 也可用牙线蘸取使用或将其稀释后用冲牙器冲洗[11]。但需要强调的是抑菌牙膏和漱口水并不能代替刷牙和使用牙线等机械清洁方式。
3 种植患者的定期随访与专业维护
除了患者对种植义齿的自我保健之外, 定期随访和专业维护也十分重要。种植体周围炎多是医生在检查中发现的, 因为种植体周围炎往往不被患者察觉, 尤其是种植牙与牙槽骨之间为刚性结合, 即便发生了大量骨丧失也不像天然牙牙周病那样容易产生松动, 等到患者患者觉察松动时为时已晚。因此, 种植后需要定期检查, 并根据检查情况给予进一步指导或专业维护。
种植体上部结构的设计不同, 类型各异、支持修复体的种植体系统有别等信息应在复诊时须予充分了解。种植义齿的维护如同汽车定期保养一样, 要有专注的重点和计划。复诊时在充分听取患者意见后, 临床评估应包括咬合及邻牙关系, 牙龈及龈乳头状态, 邻间隙大小与形态, 探诊深度、探针出血、菌斑指数, 种植体动度 (ISQ) , 骨整合的X线和 (或) CBCT评价等。
有学者提出, 在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后的第一年内, 频繁复诊对于正确评估和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程序和方法更为重要[12]。定期随访通常需要临床医师和种植修复患者均具备主动意识, 建立良好的依从性和信任关系, 同时根据种植义齿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个体化科学随访周期表加以落实 (表1) 。
通常临床医师对种植修复后患者嘱咐的是常规间隔随访时间, 但种植义齿在行使功能后可能的意外和不确定性情况的发生往往需要患者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电子邮件等及时通报, 约定就诊时间并予以评估和处理, 甚或需要急诊处置。此外, 超常规的复诊随访还可因种植义齿的种类、口腔及牙周易感状态、全身健康情况、个人口腔护理水平、咀嚼习惯等而改变。有学者提出, 对可拆卸的上部结构, 可每过18~24个月取下一次并置于超声波清洗液中进行清洁。上部结构取出后可采用直接到达种植基台的入路给予清洁、冲洗、上药等维护。无疑, 螺丝固位的种植义齿明显有利于随访期的专业维护, 而粘接固位的冠、桥体的维护相对困难。
对于定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置, 包括口腔卫生指导、菌斑和牙结石的去除、牙龈或牙周手术。口腔卫生指导包括指出患者容易遗漏的地方, 进一步强化前述口腔清洁方法, 以及对吸烟、糖尿病的控制。对于种植体周围龈缘炎, 可采用非手术机械清洁去除菌斑和牙结石, 有抗菌功效的漱口水可以强化治疗效果。如种植体周围炎是因缺乏角化附着龈所致, 则需局部转瓣或移植重建角化附着龈[13]。
如果种植体周围龈缘炎未得到及时控制而发展到种植体周围炎, 就不能全靠非手术清洁治疗[14], 常需联合手术和抗菌剂治疗, 同时检查是否有其他不良因素如咬合创伤、较长时期的基台与植体连接不紧密 (中央螺栓松懈) 或冠与基台粘接不紧密产生微动, 并予以相应处理。因手术治疗内容较多, 无法在此详述。
4 结语
8.教师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篇八
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教师为什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造成教师心理问题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教师负担过重,导致职业倦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加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之风的蔚然兴起,给教师的心理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这也是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大因素。1996年9月《教师杂志》曾刊登有关教师健康的问卷,从9000多份回答问卷中发现,84%的教师相信教学工作有危及健康的风险,75%的教师认为负担过重是影响他们健康的主因。美国教育协会(NEA)在1938年的研究中指出,5150位教师中,37.5%有严重的焦虑和精神紧张的情形,至少有6%~8%的教师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
人在生理上有一定的限制,负担过重,长期过多消耗体力与脑力,甚至超过人的生理负荷,就会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目前,教师“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去年据温州市教育局对我区八所学校106名教师的调查,发现人日均工作时间达10.37小时,中年教师负担更重。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的原因,除有些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之外,较为普遍的原因是由于管理不善,作业多、测验多、开会多、课外辅导多,甚至双休日不休息。教师常常夜间备课,加上家务劳动,侵占了晚上休息与睡眠时间,一天工作后甚感疲劳。再加上教师平时还要参加各类考试及学历培训等,这样严重地加重了教师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心灵负担、经济负担(普通话等级考试费300元、计算机等级考试费300元、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费380元、职称评审费450元,各类学历培训费就无法统计了)。
另据我区教研室去年对511名中学教师、613名小学教师的调查,86.1%的中学教师,90.2%的小学教师工作一天之后,感到非常疲劳或疲劳;感到有点疲劳或不疲劳的只占13.9%与0.74%。这还是平均统计,许多学校的情况更为突出。目前,不少教师由于工作负担过重,导致缺乏职业满意感。其原因是,教师工资少、地位低、任务重、压力大、学生不好教等。缺乏职业满意感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工作倦怠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的行为有关,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物质激励,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现在教师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比例,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许多学校为了刺激教师的干劲,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物质刺激。比如中高考奖、月工作量工资等。但是,在发放办法上存在极大的缺陷,比如拉大奖励的差距,使部分教师工作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回报。笔者认为用拉大教师之间物质奖励的差距,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做法,不但“重奖之下没有出现勇夫”,反而导致奖励的效应是“不奖没有意见,少奖意见少,多奖意见多”。
教师的人际关系复杂,导致人格障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必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身心健康。
在学校,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进而也影响到他们对学校的感情。同时,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教师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首先,它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甚至冲突,教师的情感必然是怨恨、痛苦的,进而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影响教师的言行表现。不良的关系容易引起教师的不友好、拒绝和惩罚等行为。再次,也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长期的人际关系不良是心理健康的大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使人经常处于痛苦压抑、恼怒焦虑的状态。
在人际关系中,学校领导是学校重要社会资源的掌握者,对教师的评优、晋级、升迁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有很大的影响力,故与领导的关系通常为教师所看重。同领导关系的恶化,通常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会因此担心自己的前途受到影响,担心“穿小鞋”,并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有时,由于某种原因,教师对领导心怀不满,产生敌意,但这种敌意又不能公开流露,从而导致压抑,产生焦虑。导致教师对领导产生这种隐而不露的敌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是由于领导对教师缺乏尊重,不是平等待人,而是颐指气使;或在举手投足之间处处表现得高人一等,伤害教师自尊心;或是领导办事不公正,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这使有能力而不肯钻营取巧的教师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助感,并对领导产生敌意。有时,上下级关系紧张的原因也出在教师身上,如有的教师不尊重领导,不服从工作安排,领导未能满足他的要求便心怀不满。
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教师与同事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每位教师的劳动都有明确的分工,比如有的教物理,有的教化学;有的在高年级任教,有的在低年级任教;有的任专职教师,有的还兼任班主任及其它职务等。这些分工是由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要求而决定的。由于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专门的任务,在部分教师中就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教育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某个教师个人的努力。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过分强调自己所做工作的重要性,而忽视教师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协作,进而导致与同事间的矛盾和对立。长期以来学校各类评先评优、提级、加薪等不公平以及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果和工资奖励的制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引起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相互排斥、对立的心理状态。
现在,教师普遍反映人际关系难处理,据调查,我校65名教师,88.9%的教师认为最困难的是人际关系。而教育工作容易使教师养成指导与命令的沟通模式,在讲求民主、开放的社会里,与人交往必须互相尊重,平等、坦诚相待,而有些教师在与人相处时,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与能力,或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容易产生身心失控的现象,导致人格异常。教师是育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容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导致人格障碍。
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由于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教师在学期初接受工作安排时就已经决定了他的考核分数。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竟然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民主评议”等,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成立了督导室、考评办之类的部门,专门有庞大的机构负责对教师考核。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会知道,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去准确计量的。在学科教学的差别上,张三的一节语文课和李四的一节地理课,到底存在多大差别?如何去衡量他们之间的差别?我看,不仅现在没有方法计量,就是将来也不会有哪个科学家发明出什么好的“教师工作计量方法”。如我校的几位班主任天天起早贪黑,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的好评,在期末“教师民主评议”中,却排在全校教师的倒数行列。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和 “民主评议”来量化教师工作量,评价教师的好坏,人为地制造学科间的差别,必然导致部分学科教师心理不平衡。
总之,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应有综合措施且刻不容缓。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位优秀的教师,除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十分重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维护并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途径主要体现在社会、学校及教师自身三个方面。这其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重视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外部因素和前提条件,而教师自身积极、主动和科学的自我维护则是保障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内在动因和根本途经。
1.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因此,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光靠一所学校和教师个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工程,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已势在必行。这包括: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为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视为园丁、桃李满天下。所有这些都表明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然而,教师毕竟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与帮助。特别是在他们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时,有效的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这就要求社会、行政部门、上级领导要真正关心和了解教师的实际问题,对教师各种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通过宣传,营造出全社会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和文件上,其关键在于从上级领导做起,使社会群众正确认识教育的长期性,避免短期行为,正确看待教师的过失,避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要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体系,科学评价教师的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为教师缓解压力,维护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氛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一大诱因是由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带来的。特别是长期以来,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就和工资奖励的制度,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教师和同事之间关系紧张,和学生之间关系对立和领导之间矛盾激化,使很多教师长期处于一种不和谐的气氛之中,甚至导致一些教师采取体罚,加大作业量,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事件屡屡发生。这种教育体制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给教师本身带来极大的危害,必须尽快改变。
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社会公共心理卫生体系当中。要通过充分利用社会领域中的专业化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医疗资源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的预防、诊断和矫治工作。例如浙江省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将本市下城区作为开展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协助下城区教育局对全区各学校教师进行心理评估和检测,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实行教师心理健康动态观察,同时对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这一做法试行以来,成效明显,值得借鉴和推广。
2.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领导的关心和激励。
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关心和激励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同时也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优化学校管理工作效能的核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了解并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有调查表明,我国教师的需要主要包括生活需要、学习需要、尊重需要、政治需要和成就需要五个方面,尤其特别看重尊重、自我成就等精神需求。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从教师的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学历等差异性出发,尽量创造条件以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如为教师营造一个优美、恬静、安全的生活环境和一个民主、开放的政治氛围;关心教师的发展前途,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性;为所有的教师提供进修深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的机会等等。这些满足教师合理需要的做法都有助于教师心情舒畅、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避免因不满、烦躁、沮丧、自卑、空虚等负性情绪对教学工作和自身心理健康造成危害。据上海市教育厅2005年报道,上海市虹口区曲阳四小的章本荣校长就是通过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改革管、卡、压等硬性规章制度,实施教师自律的民主管理等措施使全校大部分教师感到心情舒畅,热爱自己的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前进,成为上海市的一所名校。
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挫折,做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在生活、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无法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如工作的艰辛与过失、社会地位与待遇偏低,学校领导的不公平,人际关系的僵化以及身心疾病,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住房分配等等都可能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并伴随产生愤怒、焦虑、沮丧或攻击、冷漠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反应,再加上社会的舆论,家长的期望,领导的要求,升学的压力使许多教师透不过气来,教师负担过重,无力加以调适,感到精疲力竭,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焦虑,就无法进行创造性劳动,更谈不上教育改革。如果教师的这种心理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心理辅导,日积月累,必然会严重危害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祸及学生,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时刻了解和关心教师所遇到的心理挫折,并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校本培训以及建立教师心理辅导室等途径来帮助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及工作负担,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教师工作的乐趣感。
3.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自我维护。
加强自身的自我维护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根本途经。具体来说,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要重视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自我调节。教师自己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工作,学会宣泄与转移压力,适时适度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与情绪。时常看一看自己有无情绪反应不正常的现象,如果有反应过于敏感、情绪过于焦虑等现象,就应该考虑适当休息一下,听听轻音乐或者唱一唱欢快的歌曲。如果真的感觉问题严重的话就要积极地找心理医生。据了解,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教师心理热线”已经开通。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懂得正视现实和适者生存的含义,有意识地接受这种挫折情境的考验,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耐挫力,多找朋友谈心,减轻精神压力和积郁的愤懑情绪,解开疙瘩,消除误会。控制由挫折引起的情绪波动,不急躁,不消沉,设法改变不良心境,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禁止、自我激励等方法。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增强自己的耐挫力,加强人格锻炼,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以维护心理健康。
民主团结,增强学校人际关系和谐感。一个教师若在学校中能与同事、学生、领导友好交往,在家庭中敬老爱幼,在社会上与朋友和睦相处,建立和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会心情舒畅,促进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并能养成积极乐观的性格。而学校中不良的人际关系,则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恶化的重要因素。调适教师的人际关系,需注意:
(1)发扬民主,改善干群关系。学校干群关系如何,通过教师在烦恼时是否愿意找领导谈心可以表现出来。我区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多数教师在烦恼时不愿意找领导谈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相当数量的领导者与教师之间关系冷淡,不融洽。有的学校干群关系更差。我校65人,71%的教师在烦恼时不愿找领导,没有一人填写在挫折时能得到领导的关心,88.9%的教师填写遇挫折时只是受领导的批评指责。可见,改进领导作风,创造一种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干群关系,是学校管理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2)重视人际间的互助关系,提高弹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根据人际互助论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朝着高酬赏和低代价的方向发展。这种互助有功利的、经济和现实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心理和超现实的因素。所以在人际互助过程中,每个人难免都附带有酬赏和代价的比较标准。一般而言,功利的互助较为现实,不能持久;而心理的互助较能满足人的基本要求,较能持久。因此,教师若想增强人际关系,除了多用心思去了解别人的需求外,不妨坦诚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要吝啬对别人表示欣赏,同时能把感激的心情及时传达给对方。学校领导者应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创设条件促进各种人际交往,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联络感情,让教师懂得每一件事都可能有多方面的看法与不同的做法,遇事应设法以弹性处理问题的角度来发现较好的处理方式,使事件得到更圆满的解决。
(3)保持乐观,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科学研究也表明,笑一分钟,人全身会放松47分钟。面对工作的不顺、家庭的不和、人际关系的紧张、领导或同事的误解等问题,教师应该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用微笑面对,以真诚对待,尽量控制情绪,避免正面冲突,改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客观环境。
许多人在不愉快时,情绪上没有得到合理的疏导,而将它发泄在不适宜的人、事、物上面,这就是所谓的“迁怒”,迁怒最容易破坏人际关系。美国最近一项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抑制愤怒对人有益,这就要求教师应善于自我调节,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
要学会放弃,要知道放弃有时也是一种美。古人说过,“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选择就要有所取舍,选择与放弃是同时并存的。人生有太多让你心动的东西想去追逐,实际上你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你偏偏不愿正视现实,于是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像先进呀、模范呀、优秀呀、评职呀等等,有时不一定会全满足你的心意。即使你真正付出了也不一定会全满足你,为什么你提不起放不下呢?原因就是你不会放弃,还没有体会到放弃也是一种美!
换个角度思考,做到宽容待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不好的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或许就会觉得并没有那么糟糕,这也是排解烦恼的一剂良方。如:丢了东西的人说:“破财消灾。”侥幸逃过一劫的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卸任官员说:“无官一身轻。”有了这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人们的生活就多了些弹性和韧性,凡事也就不必钻牛角尖了,由此减轻了生活的压力。
宽容待人,忍让当先。忍让有“三分”,健康得“七分”。吃点亏显风格,不生气就是福。作为教师特别要注重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同龄人”,放下架子,理解学生的难处,宽容学生的失误,甚至容忍学生的“无礼”,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还应敢于自嘲,敢于解剖自己,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对待其他事情上也一样,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用斤斤计较,用尊重与宽容去赢得快乐、赢得健康。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一种严重影响师生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要正视弱点,面对选择、学会生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要能够承受挫折、坚忍不拔;要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争取发展机会;要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个性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推荐阅读:
学会自我调适,维护教师心理健康11-16
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1-30
小学生心理健康要维护10-05
大学生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小论文01-18
心理健康自我鉴定07-13
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评价10-04
决定孩子一生的36种关键能力12:健康维护能力——让孩子明白健康就在自己手中 6招培养孩子健康维护能力08-31
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08-19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09-24
心理健康专家的告诫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