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2024-07-29

浅谈审计质量控制(共10篇)

1.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篇一

浅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措施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其控制的关键是在正确认识加强项目质量控制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审计项目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全方位控制。本文试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和重要性入手,就如何加强内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提出几点措施,以供相互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3]李胜利:谈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8月.[4]许贵萍:谈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财会研究》,2007年6月.

2.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篇二

一、内部审计质量概述

内部审计质量包括内部审计行为和内部审计结果质量两方面。一般来说, 内部审计行为质量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结果质量, 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行为质量, 也就没有良好的内部审计结果质量, 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 内部审计结果质量是内部审计行为质量的具体表现和最终反映。

二、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

1.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

内部审计独立性受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目前, 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为经营者服务;二、根据我国原有审计制度规定, 当对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审计时, 如果发现有关重大事项, 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 这也是造成内部审计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 这种规定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实际职能, 最终造成了内部审计的两难境地。

2.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

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不重视, 即使有些企业已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审计工作仍没有成为企业的内部需要, 这是因为企业对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各种管理、服务不理解;二是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 缺少事前的审计计划、事中的审计程序、报告期的审计复核等。

3. 审计人员的知识面限制了审计范围

现阶段, 内部审计职能主要立足于财务会计方面, 但随着对内部审计质量要求的提高, 需要内审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但是审计人员因受专业限制不可能对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很了解, 这就导致内审在自行开展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内部审计时很难保证其审计的深度达到企业的要求, 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必然会受到质疑。

4. 审计手段不科学、不规范

(1) 审计方案不科学。审计方案不科学, 就会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 这主要表现在审计人员对生产经营情况不了解, 或评估不充分, 无法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或方案, 无法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规范地实施, 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 审计取证程序不规范。尽管证据准则中作出了“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 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的原则要求, 但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取什么证以及如何进行取证等等, 没有明确规定, 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 许多审计取证, 在取证之前没有系统分析决策, 仅仅凭经验, 盲目取证, 导致证据不充分、不相关, 取证后未能就取证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 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证据力不足, 也加大了审计风险。

(3) 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 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一起成为编制审计报告、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合规的重要依据, 也是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审计结论最主要的支持。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在影响内部审计发展的各种因素中, 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 因此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规范意识, 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加强审计人员经济理论、审计业务、政策法规培训, 加强宏观经济、法律制度民主制度以及现代科技、计算机、写作等相关知识学习, 全力打造适合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员。

2. 抓住审计各个环节, 把好关口, 实施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

通过对各控制环节的有效管理, 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主要是控制重点, 抓住关键环节, 搞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具体表现为以下七点:

(1) 抓住项目立项环节, 把好项目立项质量关。审计立项时要抓住重点, 不仅要兼顾各业务部门的工作、与上年工作衔接, 更重要的是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 选择审计对象, 明确审计重点;同时, 要注重领导关心的、内部控制关注的、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 选准审计项目。

(2) 抓住项目审前调查环节, 把好审前调查关。通过细致的审前调查, 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准审计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确定具体审计目标、依据和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

(3) 抓住审计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环节, 把好审计方案合理关。审计方案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目的和范围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 保证审计工作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审计人员配置合理、分工明确具体、工作措施恰当, 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 在编制审计方案前, 在细致的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审计项目主审应对审计中可能遇到或已经掌握线索的问题进行讨论, 认真思考审计方法、审计对象、审计时间、审计重点、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等明确参加审计的部门和人员、审计资源分配以及与主审的沟通方式等。在审计方案编制完成后, 报经有关领导审核并听取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意见, 讨论通过后实施。

(4) 抓住审计实施环节, 把好现场审计关。现场审计是审计的核心环节, 坚持深究细查, 既抓住重点, 又不放过“蛛丝马迹”: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描述是否准确, 符合性测试及实质性测试是否履行, 审计重要性确定及分配是否适当, 受限制的审计程序是否已实施替代审计程序, 重点审计领域和重要审计项目是否已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后还要对审计的程序合法性, 证据、底稿的完整规范性, 审计定性和处理的合法合规性等方面进行扎实细致的复核。

(5) 抓住审计征求意见稿及审计报告的撰写和复核环节。这要从两方面来说:首先, 审计征求意见稿被审计单位非常重视, 要求审计人员对处理、处罚是否合法合规, 是否切合实际, 用词是否准确、严谨, 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审计评价是否实事求是, 审计建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进行复核, 务必要做到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的表述恰当、合理。其次, 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 决定整个审计项目的成败。

(6) 抓住审计回访和督促整改环节。发出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 并非审计项目的结束, 要切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 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 督促被审单位整改, 并将整改情况、整改取得的成果一并进入审计项目档案, 做到资料齐全, 手续完备。

(7) 审计成果要发挥作用。要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 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 将其作为巩固审计成果、扩大审计效果的一项具体措施, 促进有关单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完善相关制度、规避风险、堵塞漏洞, 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 强化管理, 实行全员审计质量控制

要强化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 强化审计机关全员质量控制的理念, 审计机关每个人的工作都构成审计质量, 人人都要为审计质量把关。实施全员审计质量控制, 要抓住四个重点:

(1) 现场审计进点之日应对被审单位银行和现金存款进行盘库, 特别是基层单位, 资金量大的单位和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单位尤其要做好此项工作。

(2) 现场审计实施中, 针对现在财务违法违规现象越来越隐蔽和团体共同违纪违规的现象增多的情况, 要注意从财务资料之外了解和掌握情况, 发现“蛛丝马迹”。

(3) 复核人员要注意审查审计组是否严格按审计方案进行审计, 审计报告及评价对问题的描述是否与工作底稿相符, 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全面反映, 对被审事项总体评价是否如实, 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无误等等。

(4) 要建立和强化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制。

4. 科学考评, 审计质量考评控制

定期进行业绩考评, 了解职责履行情况, 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工作标准, 职业道德水平如何, 是否胜任岗位工作, 是否存在因职业道德水平或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企业带来审计风险和现实的损失, 能否提出合理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审计人员对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打算和措施,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审计能手评选活动及审计工作综合评价, 并建立审计人员工作成果档案, 作为评选先进、晋升等的依据, 从而调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业务、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的积极性, 使广大审计人员全面提高业务素质, 促进审计项目质量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 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 应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 合理地选择和运用科学的方法, 建立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体系, 努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摘要:本文阐述了内部审计质量的含义和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推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国华: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看法《审计与理财》2009

[2]吕先培:审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3]王长连刘清印韩建明: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分析, 中国审计, 2009

[4]肖军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九个环节, 中国内部审计, 2009

3.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浅谈 篇三

关键词:审计机关;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国家审计机关在管理制度上的特点,审计机关单位的机构设置,都是国家审计机关单位的重要组成,都会影响到我国审计机关在审计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的重要因素。国家审计机关单位承载着我国重要的守护任务,从不同方面对国家中的每一项内容进行审核,从最基层的审计工作中要严格的控制质量。在审计质量控制上更是要采取更加直观有效的应对措施,并且在不断的完善审计质量的方法,从提出的方案应当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进行。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审计工作的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有效意见,从而对问题能有一个更好、更及时的解决。

一、 当前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期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审计机关提升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在反腐、改革、发展中真正体现审计的价值和水平。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并且突出审计质量工作的重点。在审计质量控制中也是会有一些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所存在的问题一般都是没有围绕着审计质量的重点进行,或者对审计质量工作在责任的落实上没有更加明确的责任意识,审计质量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也没有更好的体现出来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成为了审计质量控制的阻碍,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规避审计风险,树立审计权威,提高审计机关地位。

(一) 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视程度比较淡薄

国家审计质量在控制上本身就存在的问题,没有将这些问题进行落实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些的问题一般都是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将审计调查工作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审查的工作一笔带过,没有细致的对所要审查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控制上也存在问题,在审计工作的开展中,没有认真细致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没有随审计进程进行调整,更有甚者是为了应付,根据审计报告编制实施方案,这样使得,实施方案没有满足国家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迫使审计工作没有更好的进行,使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度严重降低,对以后的审计工作更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再者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也影响审计质量,蜻蜓点水,对问题没有审深审透。

(二) 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薄弱

审计人员在专业的胜任能力上,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化,难以适应当前信息化、多元化得审计工作,造成专业能力更是薄弱,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审计人员掌握完成审计工作必须的专门知识,没有运用各种审计理论和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实际中没有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作出正确判断,没有保证审计项目达到一般公认的要求,审计人员在在专业能力运用上不符合审计工作的需求,使审计工作的质量逐渐降低。在专业胜任能力中没有得到一个良好的控制条件,能力的缺乏成为主要原因,从而对审计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三) 国家审计机关质量控制的工作流程上存在问题

在国家审计机关对质量控制的工作流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机关单位在控制质量的流程上没有明确的具体方案是首要问题。在国家审计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没有将审计工作做的细致或没有将审计质量中的重点内容作为审计对象,在审计的过程中,粗略的对某一项进行审计工作,审计过程中对有些是大致看看没有更加细致的研究分析,或是在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参考对象偏移,使审计工作的重点没有更好的表现出来。

二、 应对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有效意见和措施

在审计机关质量控制上更是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提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措施,将所存在的问题都能够及时的解决。在审计机关单位,承载着对国家经济运行的监督,使审计工作能做到严格的考核,使审计质量能有效的提升。在应对措施上,审计质量控制机关单位应在问题出现时针对问题给出解决措施和方案,并且将方案在实际中更好的观察问题是否得到妥善的解决。

(一) 提出审计质量控制的解决措施

审计机关在审计质量控制上对问题的解决措施,主要的内容为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将每一个问题通过详细的观察和论证中找出问题的关键,并对问题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审计工作的进行中要严格的遵守国家对审计机关单位的要求,不能偏离自身的本职工作要素,在审计中严格要求自己不寻思舞弊全心的为审计工作付出。在审计质量中要细致对工作进行审计,审计质量项目的评比方式,找出其中的问题,并且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减少问题的发生。

(二) 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

审计机关单位在质量的控制中,审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很重要的,只有将自身的素质提升到一个有效的高度才能更好的发挥到实际的应用中。必须重视审计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提高,加强对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研究,不断提高审计能力。切不可“吃老本”,不能懒惰,更不能凭“经验”,要时刻注重知识的更新,自觉地遵守审计工作纪律。做到站得直、行得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排除一切干扰,依法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大力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三) 提出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的对策(推动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审计署第8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已施行 ,审计机关应依据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规避审计风险。第一,实行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组长、主审、成员、审理机构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制度。第二,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行为追究其责任。第三,实行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制度。重点检查审计结论的恰当性、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的合法性和适当性。并对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持续评估,从根本上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

结束语

国家审计质量在控制方面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优势,对审计质量工作更加细致的监督执行,为我国家在审计质量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家更是要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上进行不断研究分析,加强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的搭建,对审计机关工作的开展建设一套更为完整的监督管理体系。(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张广平. 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质量评价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

[2]陈静.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D].复旦大学,2009.

[3]饶翠华. 政府公共权力国家审计监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亢青红. 对我国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 经济师,2008,07:155-156.

[5]代勇. 国家审计质量研究[D].四川大学,2007.

[6]袁少茹. 国家审计准则下的审计质量控制分析[J]. 商业经济,2011,22:98-100.

4.浅议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篇四

浅议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海原县审计局包兆武

近年来,审计质量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审计署于2004年2月发布了第6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自治区审计厅也下发下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审计执法工作的意见》,对贯彻执行审计署6号令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通过对6号

令的学习贯彻,审计项目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笔者认为,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要贯穿于整个审计的全过程,包括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环节,而审前准备阶段和审计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一、审前调查,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

审前调查是为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和组织审计实施工作而进行的必要准备,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审计程序。审计署6号令中对审前调查的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应该认真贯彻执行。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审计人员认为,一个县级审计机关,就那么几个被审计单位,年年审计或两三年就轮审一回,自认为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很熟悉,没有必要再搞审前调查。即使搞审前调查,也是蜻蜓点水,敷衍了事。孰不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业务,其资金总量、资金构成、资金的使用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绝不会以同一个模式呈现。审前调查不但要了解和掌握其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职责范围、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等一些常规的基本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总量、结构和使用情况,以及有哪些重大开支和特殊开支,审计期间的经济指标状况及相关行业、单位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还要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运行环境等相关情况。只有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环境、业务流程、内控制度等情况掌握清楚后,才能为审计项目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在审计实施阶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否则,审计质量控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为了完成审计项目任务,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过程的工作安排。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关系到审计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审计人员会忽视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方案的编制过于简单,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内容不详,操作性不强以及缺少对审计事项的确定或者没有确定重要审计事项的方法和步骤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不论是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在审计复核等事后控制中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或根本无法控制。因此,在实施审计前必须编制出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

首先,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要在充分做好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项目的特点,审计资源利用等因素,按规范要求编制,具体要做到:一是审计目标明确,审计内容具体。有了明确的审计目标,才能确定需要查证的具体审计事项,有了具体的审计事项,就能在审计实施阶段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二是突出审计重点,确定重要审计事项的方法和步骤,编制方案时,要根据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分析可能存在问题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对重点审计事项要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步骤,使实施现场审计的人员在重点事项的审计中按照既定的方法和步骤顺利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合理搭配审计力量,明确人员分工,落实责任。审计组组长要合理整合审计资源,将需要查证的审计事项按审计组成员能力、分工等逐一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身上,做到责任明确。

其次,审计组组长或主审要将编制好的审计方案提交审计组反复讨论修改,以便进一步提高审计方案的质量,并使审计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责任。经审计组讨论后再由审计机关领导批准执行。

高质量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一个审计项目实施后,其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内容是否得到查证、审计方法和步骤是否有效、审计程序是否合法等均可以得到验证。

三、审计实施阶段,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

审计组在现场实施审计阶段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包括审计证据的收集、产生审计工作底稿、记载审计日记等。

(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是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本质。对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要围绕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要求,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重要事项不得遗漏;证据要具有充分的证明力,要素齐全。要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和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证据应由提供者签名盖章,对提供者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原因和日期,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证据仍然有效。另外,要对审计证据进行分类编号,以便利用。审计组长或主审在汇总审计证据时,要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人员分工,将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进行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系审计证据与审计结论的纽带。当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之一时,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一是被审计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二是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而在工作实践中往往出

现:①将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混淆或只有审计工作底稿而没有审计证据;②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不规范,遗漏项目;③没有经过审计组长复核;④对违规问题的定性依据不足等问题。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应该做到:一是编制要规范,内容要完整。要按照审计方案的具体审计事项,一事一稿,规范编制。二是发现的问题必须写明事实基本情况、法规依据、审计评价、处理意见。三是编制人员签名后及时送交审计组长复核,审计组长编制的工作底稿可由本审计组其他人员复核,形成会审制度。四是正确区分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能够证实被审计事项真相的证明材料,是每个审计事项都不可缺少的材料;而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经查证认为被审计单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它不是每个审计事项都必须有的。五是索引号编写要统一、规范。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之间是相互印证、互相补充的,因此审计组要对其索引号的编制要做到统一和规范,以便于审计资料的利用和对审计质量的检查。

(三)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审计日记是审计组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逐日编写审计日记,真实、完整地记录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它是审计人员现场审计的全过程记载,是审计人员智慧结晶的真实反映,是现场审计的“黑匣子”。在审计实施阶段对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审计日记的记载,反映审计人员整个审计工作的轨迹和过程,便于审计组长和主审了解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二是它是审计过程和结果的反映,便于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三是利于分清责任,降低审计风险,保护审计人员。

对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一是记载要具有连续性;二是要具有完整性;三是要具有合法性。最终形成的审计日记要经审计组长或主审复核把关。

四、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保障

5.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篇五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在进行项目审计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基?A条件。本文通过对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措施,以期更好的满足审计项目质量需求。

关键词:审计项目 质量 控制方法

当前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效果不够显著,明显受一些因素影响,相关人员要找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完善措施,还要专门构建更加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本文主要针对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进行研究。

一、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

根据对国家审计项目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审计机关要进行审计的项目种类有很多种,这些项目要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的数量能满足审计需求,另外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也要符合,审计人员不仅要对项目本身详情掌握,还要对项目中涉及到的技术、质量控制要求以及项目本身质量失控会对其他方面造成的影响等都有所了解,关于项目的审计方法更是要全面落实。但在实际中,审计机关的情况是项目多,专业的审计人员少。其二审计过程不全面,审计工作虽然是贯穿于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但往往审计前的准备工作和审计后的总结工作往往会被忽视,重点在于审计中,这会使得审计过程整体质量大打折扣。其三审计方法大多单一,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健全,所掌控的流程不够全面。其四在利用内部复查控制方法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控制时,多重审核机制虽然提高了质量隐患被发现的几率,最后审计结果公告的方法也发挥了公众的监督权,但这种控制方法受审计人员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影响很大,最终公告的审计结果在准确性方面得不到百分百保证。如果最终这样的审计项目被执行后,很容易对人造成各方面的影响,最终审计机关也是责任方,其权威会受到挑战。这些问题是相关人员重点研究内容,要一一解决这些问题,才会使相关控制措施在审计质量控制中有效。

二、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

在审计前,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人员准备和技术准备。在审计中,更是要将项目审计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质量控制体系和相关措施更是要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相关的审计方案制定落实情况应被监督,在审计工作执行中,具体的控制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审计组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

如果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对每个审计环节起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效果,审计项目质量也不会出现太多失控现象,所以这些质量控制方法不仅要科学合理、还要对出现的各种审计问题有解决作用。对某些项目进行审计时,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在审计前,要对控制环境、控制对象、控制对象所在单位的运行情况、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等进行掌握,作为审计中的参考。在审计中,要对审计对象落实多种审计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比如PDAC工作循环法和质量控制区域法等。在审计后,为了保证设计效果不会有误,还要做好审计对象追踪工作。

(二)内部复核层次要和质量控制需求相适应

关于项目的审计,如果内部复核层次少,这样起不到层层把关的效果,各层级履行复核职责不到位,则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客观性,所以内部审理层次一定要扩充,形成多级审核形式。完善审计组审核、业务部门复核、前置审理、跟踪审理、总审计师把关、审计机关审定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控制体系,使审计项目能经受更多层次人员把关和监督。

(三)执行并强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审计结果公告是对项目本身质量的一种保障,审计结果公告在保障了被审计单位的权益同时,也对项目执行形成一种监督,审计结果是否准确,又会成为公众对审计机关工作的一种监督。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行强化,将会使这些监督力度加强。强化事项中有对公告的透明度进行加强,对审计项目的法律约束力增强,审计公告在数量和质量上也要满足审计工作要求。

(四)加强外部监督

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被审计机关双管齐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才会更有效,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上级审计机关的质量检查,如此外部业务审计质量也会在控制中。

三、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应该在一个完善完整的控制体系操作下才能完成,该体系具备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对审计整个过程和项目执行整个过程进行多环节全面控制。该体系主要监控对象有两个,一个是审计内部控制,另一个则是外部控制。

在内部控制中,主要是审计机关和审计组进行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涉及到制度和质量审理两方面,在制度上,主要利用质量控制制度来对质量控制标准进行制定,为审计主体进行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并对所有的审计人员工作行为形成约束作用。在质量审理方面,也要有相关的审理制度作为约束,能使审计人员对相关的审计点进行多级多次审核。在对审核对象进行一遍遍筛查的过程中,项目中的缺陷和风险总会被发现[4]。审理主要出现在审计中和审计后,参与审理的人员和职责等事项在一开始就要明确。审计内容中的一般对象和重点对象也要明确出来,加强对重点事项的审理力度和次数。在审核后的质量审理中,要看项目执行中是否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以便保证项目落实后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在质量审理中,还可以应用PDCA工作循环法,使质量控制体系更加完整,质量控制更加完善。

在外部控制中,主要利用审计结果公告和外部质量检查两种方式来对质量进行控制。在审计结果公告中,要保证审计公开信息的透明度,使公众有对审计工作流程以及审计对象本身进行监督和举报、提供建议的权利。在对一些审计处理结果或惩罚措施之类进行公开时,更要注意加强力度。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审计项目,在公开时都要保证委托对象的权益。外部质量检查也是对审计业务进行重新审核的方式,通过质量检查开展“上对下”的业务指导,促进审计质量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国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行之有效,才能保证审计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力,相对应的审核项目在质量上也能得到保证。在具体的质量控制中,还要使多种控制方法在质量控制体系操作下被贯彻落实,要保证落实到审计前后每一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6.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篇六

审计师考试知识点众多,很多学员表示无从下手,为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审计师考试考点,网校特为大家整理了2017年审计师考试《科目名称》知识点,希望大家熟练掌握,高效备考!

审计机关的分级质量控制

按照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组成员、审计组主审、审计组组长、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审理机构、总审计师和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业务的分级质量控制。

(注意不同级的工作内容)

(1)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包括:(做好具体工作、干活)

遵守国家审计准则,保持审计独立性;按照分工完成审计任务,获取审计证据;如实记录实施的审计工作并报告工作结果;完成分配的其他工作。

(2)审计组组长的工作职责包括:(做好组织、监督、起草报告、项目指挥)

编制或者审定审计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审计工作;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组织编制并审核审计组起草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专题报告、审计信息;配置和管理审计组的资源;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项目的总体质量负责。

根据工作需要,审计组可以设立主审。主审根据审计分工和审计组组长的委托,主要履行下列职责:(帮助组长做工作,工作内容与组长相同。)

起草审计方案实施、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对主要审计事项进行审计查证;协助组织实施审计;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审核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组织审计项目归档工作;完成审计组组长委托的其他工作。

审计组组长将其工作职责委托给主审或者审计组其他成员的,仍应当对委托事项承担责任。受委托的成员在受托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中华会计网校 会计人的网上家园 http:///(3)审计机关业务部门的工作职责包括:(分配工作、监督、复核)

提出审计组组长人选;确定聘请外部人员事宜;指导、监督审计组的审计工作;复核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审计项目材料;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

业务部门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应当承担编制审计工作方案,组织、协调审计实施和汇总审计结果的职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审计机关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包括:(检查)

审查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提出审理意见;审计机关规定的其他职责。(5)审计机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包括:(决策,总指挥)

审定审计项目目标、范围和审计资源的配置;指导和监督检查审计工作;审定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审计管理中的其他重要事项。

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项目实施结果承担最终责任。

7.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篇七

一、信息化技术对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审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审计信息化相关软件和系统的开发应用,增加了审计方法,规范了审计事务管理,有利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安排、信息交互、快速检索,并与相关部门进行数据传输、适时监控和检查,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在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审计软件不但可以满足手工条件下审计项目管理的程序和规则,而且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提供审计项目的方案细化、组织分工、实施进度等方面的控制模板,采用计算计数据分析来提高审计分析水平和审计结果的深层分析水平。同时,审计信息化减少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缓解当前审计任务繁重与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有利于开展全面审计

全面审计是当前审计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审计信息化可以改善在传统手工审计条件下受到的审计资源和时间的限制,从而对实现信息化的被审计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覆盖。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样本抽取或全面检查,并快速比对,从而有效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

利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审计人员可以摆脱传统账簿报表凭证,从而直接获取和分析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从不同角度证明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是否真实,准确定位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

二、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信息化的技术水平不高。当前,审计部门仍然普遍缺乏既具备丰富的财务知识、审计技术,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复合性人才。从整体上看,审计人员队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因此审计信息化的技术水平仍有待于提高。

二是审计信息化条件下,计算机审计项目实施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审计作业的过程不够规范。部分审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不恰当,或没有严格按照计算机审计规程执行,导致计算机审计质量不高。有的审计组在审计准备阶段,仍然习惯于手工审计方式,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会计信息、软件功能、数据库结构等缺乏详细的了解,从而导致审计的随意性,影响审计质量。此外,审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审计数据和信息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使用,也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审计人员队伍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审计人员队伍的素质关系着审计质量的提升。要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一是要制定一套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机制,加强审计系统的应用培训,重点强化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信息化分析能力。要把计算机技术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科学设置实战与培训结合的环节,力使审计人员普遍熟练掌握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操作应用,使审计人员尽快把信息化手段有效应用到审计工作实践中。同时,审计部门应与信息化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整体优势。

(二)加强计算机审计的制度建设

要在手工审计的审计标准与准则基础上,建立健全适合审计信息化的审计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行为,规范计算机机审计程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建立审计基础数据库,使审计人员能够高效利用审计资料,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要制度科学的信息系统推广机制,努力提高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强化审计管理系统与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的交互应用,对审计项目工作流程实施质量控制。

(三)改善审计技术方法

在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的基础上,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审计项目的计算机审计普及工作,使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提高审计质量中切实发挥作用。同时,要切实提高审计人员对电子信息可靠性的辨别能力,关注和检查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四)审计信息化与传统手工审计相结合

审计人员除了要加强计算机审计的力度,还要重视手工审计的重要性,从而通过电子数据和书面数据的互相印证而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在审计实践中一般应在电子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其他证据,尽可能的地避免仅通过电子数据分析得出审计结论。使以查看传统纸质账册为主的审计方法,过度到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计算机审计方法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刘言方.浅谈审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2]王月艳.审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化环境的挑战[J].山西财税,2013

[3]张曦.浅谈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8.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篇八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使领导班子在思想上重视对审计准则的贯彻落实。我们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审计法律法规贯彻执行领导小组,将“贯彻执行新准则促进质量上台阶”纳入全局主要工作日程。二是通过《铜川日报》刊载审计准则知识问答,扩大审计准则的宣传面。三是建立学习制度,在全市审计系统开展了学习审计准则活动,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规定每年对审计准则及相关审计法规集中学习不少于10天。先后三次就审计准则的学习进行专题辅导,并派出人员参加省厅的学习培训。通过局域网络、专题研讨和案例剖析等途径,大力培训审计干部,促进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国家审计准则的各项内容,把握新旧准则的区别和衔接,并将学习审计准则与当前审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审计准则的新精神、新内容及时贯彻到审计业务工作中去。

二、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准则实施

一是认真落实省厅的八项制度,我们先后修订制定了《铜川市审计局审计业务会议制度》等七项制度。2012年根据省厅印发的四项制度,我们修订印发了《铜川市审计局审计项目审核、复核、审理办法》等四项制度,制定印发了11种主要审计文书及其参考格式和9种审计文本参考格式,统一了审计文书格式。二是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准则,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完善审计机关层级监督机制,推动“依法、程序、质量、文明”审计。三是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新《审计准则》颁布后,结合2010年政府机构改革,我们新设立了审理稽核科,配备了三名专职审理人员,根据市政府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明确了审理稽核科的职责,严格按照审计法规和准则的要求开展审理工作,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四是探索建立审计质量岗位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质量包括准则执行的岗位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三、加强审计资源管理,保障准则执行

一是提升审计资源的配置效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前期立项调研,发挥好审计项目计划的引领作用,明确审计目标和工作重点,提高审计工作覆盖面,发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的作用,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相关审计工作。二是加强审计项目计划和统计工作,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提高计划编制与下达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合理安排审计项目,细化审计目标、审计范围、所需审计资源和关键时间节点,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分析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有关领导提供参谋服务。

四、加强审理稽核,推进准则落实

一是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我们建立了以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审计业务科科长、审理稽核科、各主管领导为责任主体的分级质量控制制度,并明确了审计组长审核、业务科长复核、审理机构审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应承担的责任。二是由审理稽核科具体负责组织对全市审计机关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三是每年开展一次全市审计机关优秀审计项目评选,促进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四是审理稽核科定期对审理工作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及时向各业务科室通报,并予以纠正,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五是注重工作方法创新,对部分审计项目开展了审计实施现场审理工作。

五、加强审计业务考评,促进准则全面执行

9.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篇九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控制

近年来,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误、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事件不断暴露,使社会大众哗然、业内人士痛心,更令行业诚信受损。如要改变现状、摆脱困境,提高审计质量即成为当务之急。由此,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将审计置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环境中,对其控制从诸多方面进行考虑,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审计对象因素、审计主体因素等,其控制主体可以是政府、注册会计师协会或会计师事务所等。而狭义的审计质量控制则指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控制主体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本文所分析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广义的审计质量控制。它是一个全面质量控制系统,不仅是全要素控制、全过程控制,还是多层次控制,以及有效控制。

二、审计质量控制失效的危害

在审计质量控制低下的情况下,企业财务报表将无法很好地满足所有者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这会使得投资者根据错误的信息进行决策,进而加大投资风险,导致决策失误;会导致被审计单位的信誉下降,使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会给事务所带来相应的行政或民事处罚,并使其声誉会严重受挫,丧失潜在客户;使得国家参考企业财务报表而制定的一些相关的税收法律等政策出现偏差,造成社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同时,助长会计造假行为,使整个社会处于不诚信的环境中,进而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可见审计质量控制失效,不论是对投资者、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行业及资本市场,甚至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系统分析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使得审计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审计质量控制问题虽然最终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失效,但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因素却来自市场环境、事务所内部及外部监管等各个方面,最后综合导致审计质量低下。

(一)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环境

1.政府过度干预难以造就高质量审计有效需求市场。我国证券化市场最初由政府出面筹建进行管理,因此,在很多方面都带有非常强的政府痕迹。比如,对新股上市,我国长期采用“额度管理、计划控制”,使得公司上市额度成为一种十分稀缺的资源;对新股发行价采用政府确定而非市场自由确定的方法;对已上市公司保牌资格的规定,等等。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上市公司的很多行为不是面对市场的,而是面对政

府和管制机构的,即只要符合或满足政府管制机构的要求,企业就可以取得最佳的成本效益比等。由此,我国上市公司对独立审计服务的需求仅仅是基于政府管制性干预所产生的名义上的审计需求,政府部门成为独立审计市场的主要需求者。

2.审计聘任制度严重扭曲。我国上市公司的发起人或控股股东与管理层事实上是同一人,使原来审计中存在的委托方、被审计方与审计方三方委托代理关系简化为管理者当局与审计师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由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并由自己决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此时,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实际上由被审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它完全有可能通过对注册会计师的选择权和支付审计费用来对注册会计师施加影响,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委托-代理理论下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平衡关系,使审计机构难以保持其公正执业的最根本的条件——独立性。

3.审计市场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客户数量过少,市场占有率过低,使得事务所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与上市公司经营者搞好关系上,而不是努力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树立职业信誉上。为了生存,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不少事务所以降低收费标准作为争抢客户的手段,审计质量无从保证。此时,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损失占现有收益比例很大,即使存在较大遭受处罚的可能,依然可以保持较高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诱惑。

(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环境

1.事务所组织结构不合理。从国际上来看,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独资制、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有限责任制四种组织形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两种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即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制,且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的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实行合伙制的不到10%.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有限责任的组织形式弱化了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意识,放松了审计质量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事务所承担审计失败的成本很低,潜在收益却很高,其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失去最根本的机制约束和保障。

2.内部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注册会计师人数在10人以下的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基本上内部管理都不规范。许多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只有1名注册会计师,根本无法保证一个项目有一名注册会计师在现场执业,更无从谈起审计鉴证业务的三级复核质量控制体系。虽然从表面上看,几乎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有自己形成文字的规章制度,然而这些规章制度往往都流于形式,有些甚至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

3.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我国注册会计师总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偏低,通过考试获得执业资格的比例较低、从业人员来源渠道狭窄,忽视后续教育,因而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除业务素质不高外,从业人员得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违规执业、明知故犯,为了利益不惜出卖审计原则的案件屡见不鲜。

(三)外部监管环境

1.多头管理的矛盾。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监督,主要由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等多个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进行检查,其中,财政部处于核心地位。二是由中注协和各地协会组织进行业务检查。由于这些部门的职责和分工不是很明确,实践中经常出现几个机构对事务所就同一内容进行质量检查的现象。结果各个机构之间的职能重叠交错,多头监管造成协调困难,最终导致无效监管。在处理处罚方面,由于各监管部门的监督结果不能相互认同,使一些被发现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削弱了监督效率与效果。

2.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低。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股票交易与管理暂行条例》、《刑法》等多部法律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但是总体来说呈现这样一种倾向:重视行政及刑事处罚,轻视民事法律关系的调节。事实上,民事责任具有其他法律责任所没有的补偿性。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立法上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寥寥无几,即使有规定,也比较笼统。有些条款过于简单,执行起来弹性很大;有些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在这种背景下,审计师因违规受到的行政和刑事处罚与中小股民的巨额损失相比显得微乎其微;对某些注册会计师来说,通过舞弊等非法行为能够狠狠发一笔横财。可见,我国相关法律责任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造假。

四、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措施

(一)改变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环境

1.改变政府过多干预市场运作的现状。为了促进审计需求者形成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主性要求,为了给审计供给者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动力,当前政府对审计市场监管的正确理念应该是以市场化替代行政化;凡审计市场能解决的问题,由审计市场解决;凡审计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创造条件由审计市场解决。为创造一个宽松的高质量审计市场环境,政府监管机构应该尽可能地减少监管政策对公司盈余操纵、政府干预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及审计需求者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需求的诱发程度,使企业对会计事务所的选择由政府选择走向市场选择。

2.改革现有的审计聘任模式。可以借鉴美国财务报告保险制度,即上市公司向保险公司投保财务风险,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保的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来决定承保金额和保险费率;对因财务报表不实陈述或漏报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向投资者进行赔偿。这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改写了目前审计师利益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相矛盾的现状,取消了审计师与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关联,增强了审计的独立性。

3.完善审计市场结构。通过扩大事务所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构造寡占型的审计市场结构。此举可以大大缩小上市公司的选择空间,使其难以再采用威胁变更事务所逼其就范等不正当手段;造就若干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增强其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实力。但是,这些措施要确保会计师事务所能在平等、资源、协商的基础上自主选择适宜的合并、重组对象,绝不能实行政府强制联合;否则,将会严重影响事务所的和谐运作与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事务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1.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在有限责任公司制下,提升事务所审计质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可借鉴国外先进的做法,逐步推行由有限责任制向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转型。由于普通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合伙人利益与事务所的业绩和命运紧紧相连,更有压力和动力增强风险、责任、质量和品牌意识,自然也更加自觉抵御来自公司管理当局的不当意志。

2.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首先要保证业务流程质量控制要到位。其中,在业务承接阶段,控制的重点是充分评价客户风险,将把不良风险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在审计计划阶段,控制的重点是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选派熟悉客户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流程且与客户无利害关系的审计小组成员执行审计项目,制订周密的审计方案。在审计实施阶段,要针对具体的会计报表项目,确定有效的实质性程序及其执行的范围和具体时间,以搜集充分的、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

编制完整、清晰的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审计测试的执行过程和结果。在审计报告阶段,控制的重点是根据审计程序执行的充分性和被审计单位未调整事项的重要性等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并撰写审计报告。此外,要严格执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和事务所负责人的三级复核制度,保证审计质量。

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首先,要完善人员聘用机制。会计师事务所最有价值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事务所只有通过招聘高素质人才才能保证较高的审计质量。其次,要重视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普及和后续培训。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应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也要注重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与培养,以确保注册会计师在执业全过程中都能得到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

(三)完善外部监管体制

1.避免监督资源的重复配置。针对政府多头监管最终导致监管无效的现状,可以借鉴美国建立一个公共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做法,即在现有的监管格局中增加一个独立的监管体系。其过渡的措施是在中国证监会下增设证券市场审计监管部,赋予其注册权、准则制定权、监察权和处罚权等,以协调财政部、证监会等部门的监管职能。此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的检查资格。同时,要引入公开披露制度,尽快建立起监管结果适时公告制度,在固定刊物或互联网等媒体上公告,并使典型案件的审理、听证和处罚公开化。此外,要加强媒体的监督,增加监管的实效性,将处罚措施切实到位,让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远远高于收益。

10.浅谈审计质量控制 篇十

广西农合机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践

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广西农合机构)属于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近几年来广西农合机构基于自身管理体制,在理事会领导下,不断探索和研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并在审计实践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推进了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强化了风险防范能力。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内部审计部门被国家审计署授予“2008-2010年全国内部审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坚持“确认、咨询、服务”三结合,提升理念指导效能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强化审计理念的指导是基础性工作。广西区联社根据农合机构业务经营特点和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坚持“业务发展,内控先行”原则,树立以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主线、治理为中心、发展为目标的新理念,坚持“确认、咨询、服务”三结合,寓检查于指导、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服务性、增值性,有力促进全区农合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完善审计机制和制度控制

一方面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广西农合机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内部审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成立了审计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各项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领导和监督,对理事会负责并向理事会报告工作。

二是建立“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内部审计管理新架构,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内部成立审计总队,辖内办事处设立审计特派办,经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考试考核,聘任审计专员,人员配备上实现了强将精兵。广西农合机构理顺内部审计体系,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有效增强审计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为提高审计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建章立制,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规章制度。近年来,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广西农合机构先后制定了《稽核审计工作报告制度》、《稽核审计工作目标考评办法》、《稽核审计项目质量评比办法》、《稽核审计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现场审计(检查)责任追究办法》和《广西农村信用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试行)》等规章制度,促进稽核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这基本涵盖了内部审计目标控制制度、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评价制度、内部审计责任管理制度、内部审计后续检查制度,从而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章制度。

(三)强化风险点线搜集,以风险为导向加强质量控制

为了以风险为导向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对金融风险的把控能力,广西区联社稽

核审计部门组织业务骨干编制风险矩阵表,编写风险审计思路,梳理出各业务条线1700多个主要风险点,为识别、评价、应对和监控高风险点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台支持。通过各业务条线风险点的搜集整理工作,广西农合机构近年来利用风险导向理念实施对新发放贷款、不良贷款压降、财务收支、存款业务、内控管理等重点业务重点环节的专项稽核,促进了全区农合机构依法合规经营。通过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加大了对重点条线、重点业务、重要风险环节的检查力度,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加强了风险预警能力。

(四)审计工作信息化,推进稽核信息系统上线

发挥信息技术在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审计手段的转变。2009年完成审计信息系统项目(“天眼”工程)的立项、考察、可行性论证和业务需求编写,2010-2011年完成系统开发、培训和一期上线运行,2012年2月开始,审计系统开发进入二期建设阶段,2012年6月各级农合机构稽核审计部门开始全面启用稽核信息管理系统,提升了稽核审计信息科技水平。通过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强对审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对全区农合机构资产状况、负债状况、财务状况及风险预警等指标进行分析、监测和预警,有效提升了审计科技化水平,提高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五)开展信息风险审计外包工作,完善科技风险质量控制

为了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范工作,建立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广西农合机构按照《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以外部审计为依托,通过招标方式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开展信息科技风险审计。广西农合机构近几年通过公开招标方式聘请社会公信力高的外部审计机构对全区农合机构信息科技系统进行信息科技风险审计,了解和掌握了信息科技风险状况,建立和完善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了信息科技风险质量控制。

(六)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推动履职职能,强化法人治理

一是为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广西农合机构制定了《广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办法》,为全区农合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指导性的制度办法。二是调整经济责任审计结构,以任中审计为重点,离任审计相结合,提高任中审计比重,强化履职效能。三是2006年以来广西区联社整合审计资源直接组织对全区90家县级农合机构高管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各县级农合机构领导班子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加强经营管理,履行经济责任。四是指导各县级农合机构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划,分、分批次推进,用3-5年时间完成对辖内分支机构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七)加强审计计划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前瞻性

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贯穿审计工作始终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就应该从全过程进行控制,特别要提高审前计划工作,做到科学谋略、有的放矢。广西农合机构主要从两

个层次开展审前计划工作。一方面每对全区农合机构审计工作进行总体部署和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同时细化为季度安排和月度措施。根据实际,进行微调、补充,提高执行力。2012年制定了《关于2012年全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稽核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自治区联社2012年稽核审计工作计划》,从宏观层面计划、指导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针对每个审计项目,积极开展审前调查,认真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增强审计工作的敏锐性、针对性。内部审计人员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审前调查,通过综合业务系统及审计信息系统等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营状况的情况下,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然后再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审前调查的内容和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并经过审计业务会议审定。通过层层把关,使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强化问责机制,推进审后落实整改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建立责任追究和工作台账制度,落实责任,加强问责,推进整改。向被审计农合机构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健全问责制度,做到“有责必问,违规必纠”,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强力推进整改。建立健全整改跟踪报告制度,安排专人负责跟踪,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对照被审计单位提交的整改报告,逐条分析,计算整改率,并提交相应的整改分析报告并且根据整改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稽核或稽核回访。通过建立台账,跟进整改,强化了稽核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促进了审计成果的深化运用。

(九)建立内部审计人员控制机制

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从业资格制度。对进入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严格把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职业条件选任审计人员。要求审计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要求审计人员参加上岗考试,考试及格取得上岗合格证书。通过推行“两证”制度,审计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合理、知识结构更为多元化、人才资源的储备更为充实。二是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教育和后续培训制度。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人员离不开一套完备的职业教育和后续培训制度。广西农合机构在广西内部审计协会的精心指导下,采取联合举办培训班、参加学术交流会和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分片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广西农合机构坚持对已经取得内部审计资质的从业人员进行后续教育,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必备】国庆节作文400字下一篇:报废固定资产清理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