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乡愁》写作背景(精选5篇)
1.席慕蓉《乡愁》写作背景 篇一
席慕蓉《乡愁》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席慕容的《乡愁》一诗,虽只教了一回,我想,自己恐怕是再也忘不了了。我很为此而庆幸。是的,没有人会这样用比喻,也没有人用这样的比喻:故乡是一首歌,还是故乡这首歌像清脆而渺远的笛声,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后情不自禁地,那自渺远而切近,由模糊到清脆,载着连同那清辉撒滿大地的月亮,一齐朝自己的心海划来……“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你听到过这样的比喻吗?请你还是细细品一品吧,你就会发觉,这“模糊的怅惘”竟是如此传神、又是如此贴切,将许多年以前故乡的样子在自己脑中的印象轻轻唤出:她模糊而又真切,真切却又无法一一道出,无法一一道出,便在心灵深处生出一丝惆怅、一阵迷茫,正如那秋日早晨山间的浓浓雾气笼罩,亲人,虽在向将要远行的自己挥手,然而,不断为泪水充溢而变得迷蒙的双眼里,如何又能清晰地去拍下亲人也是自己依依难舍的那份衷肠,那声声祝愿?也许,没有人在认真品读之后不为这连环扣般的精妙比喻喝彩。
2.席慕蓉《乡愁》写作背景 篇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本无形,经作者之手却成了具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格别具的画作:色彩方面,色调朦胧,月亮和雾营造出忧伤的氛围;意象方面,笛、月亮、雾、树等具象的出场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悠扬的笛声唤起人的幻想:漂泊在外,每当月亮由缺到盈、由昏暗到明亮时,便想起遥远的故乡,于是,拿起笛子,吹一曲略显伤感的曲子。时光荏苒,对故乡的回忆日渐模糊;而对故乡的思念,却像没有年轮的树,并不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淡变弱。此时的构图和节奏构成内在的和谐。诗人用“月亮“”怅惘”点明主题“乡愁”,放在诗的前四行,迸发出诗歌的感染力。随后,诗行变短,速度放缓,犹如乡愁值得沉吟和回味。同时,“故乡的歌是……故乡的面貌却是……乡愁是……”的排列,不仅有助于情感的升华,而且让读者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模样,产生共鸣。诗歌主题的图像化使抽象的情感变为具体的图画。
席慕蓉的乡愁代表了台湾地区人民对祖国大陆的思念。而作为蒙古族成员,她的乡愁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物、文化历史、边塞风光相联系。其作品是“从其画境与浑圆的构图中,展现她内心的愿望,有些甚至是内心生活的告白”。如果说《乡愁》是南国小桥流水般的娇弱柔情,那么,《出塞曲》就是典型的蒙古民族的粗犷豪放: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从行列美来看,作者依旧采取先短后长的创作模式,娓娓道来对家乡的思念。从绘画美来说,前两节多在铺陈,最后一展塞外的秀美风光:草原、大漠、黄河、阴山、英雄、骏马,色彩多样。从形象美来看,诗人对出塞的着墨不多,带着哼唱向读者展现了出塞的雄壮和激昂,人们仿佛置身疆场,高唱《出塞曲》,荣归故里。台湾的美是柔的,春暖花开,婉转绵柔,莺歌燕语;塞外的美是刚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古道西风瘦马般苍茫。人常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故乡的思念,只能借一曲《出塞曲》聊以慰藉,一抒胸怀。音调绵长,意蕴深远,那是祖先血泪与荣耀交织的历史!
席慕蓉作为著名的当代诗人,创作无数,其中,尤以“乡愁诗”见长。这与她的成长环境不无关系。绘画出身的她在创作诗歌时无疑受到线条、色彩、构图等绘画因素的影响。她能够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进而挖掘乡愁诗中的“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从而使得乡愁诗作的高度得以进一步升华。
(选自2015年第11期《青年文学家》,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席慕蓉的诗,不少同学都很喜欢。你细细品味过其中的韵味吗?“行列美”“绘画美”和“形象美”,这些通常只在绘画作品中才被强调的因素出现在她的诗歌中,使她的诗作带有了不同于他人的特别美感。请你再仔细地读一读,看看还能有哪些发现与收获?
读有所思
1.你如何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句话?
2.很多诗人都把乡愁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席慕容短篇诗乡愁 篇三
乡愁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下面是席慕容短篇诗乡愁,请参考!
原文: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诗歌赏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仅此两句,已经能使人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席慕蓉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诗歌最后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4.席慕容的乡愁情感赏析 篇四
《乡愁》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为大家分享了席慕容乡愁《乡愁》的情感分析。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诗
对于台湾诗人而言,乡愁是永恒的主题。台湾回归祖国,是海峡两岸善良的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回到故乡,更是普遍大陆寓台居民的心理焦虑。所以,思乡文学曾席卷台湾文坛,书写乡愁的篇章,在台湾文学中俯拾即是.浓厚的乡情和狂热的寻根使台湾诗人欲罢不能.于右任,覃子豪,余光中,钟鼎文等人的乡愁诗,成了孤悬海外的游子们的精神慰藉.同样,席慕容自己的 经历和家园的辗转,积淀了她炽烈的故土之情。席慕容诗表现的乡愁,与有相同际遇的台湾同胞相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普遍性 对于飘落到台湾有家不能回,咫尺成天涯的游子来说,乡愁是一种普遍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它们同样思乡、怀人、忆旧,具有鲜明的寻根倾向和漂泊意识。2.特殊性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她的真正的故乡。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祖母是能骑善射的王室公主。从小她就受到浓郁的乡情的熏染.从长辈那里,她听到许多祖先流传下来的关于离离草原、茫茫大漠的美丽如神话般的故事。那颗小小的敏感的心灵便由此产生了一种渺远的情思,使她对从未见过的故乡有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童话世界般的梦想,它更现实,更遥远。于右任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5.漂泊与寻根 席慕容诗作中的乡愁 篇五
作为失根的一代, 席慕容和其他台湾文人一样, 抒写乡愁、乡恋及乡情, 成为她诗作中最动人的一页, 也构成她创作的精神资源。抒写乡愁, 历来就是中国文人写作的一个母题。故乡, 可以是具体的一城一村, 也可以延展为一种抽象的家园故园意识。陶潜的“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是寻求心灵的归宿;杜甫的“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对国破的深刻痛惜;李煜的“ 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对往昔家国不堪回首的留恋;崔灏的“ 日暮乡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是羁旅在外游子的乡愁。故乡, 往往是远游者的精神家园, 是永远不能释怀的心灵归依。
席慕容在11岁就离开大陆了, 童年的记忆是模糊的, 几十年的岁月与南方一个岛屿厮守着。对精神原乡永恒追问与寻根意识, 使她创作了有独特魅力的乡愁诗。她那首短短的《乡愁》一诗, 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 故乡的歌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这首诗, 里面涌现出“ 清远、模糊、雾里、离别”, 这些飘渺不定的词, 说明席慕容心里的故乡是想象的、虚幻的,却又带有挥之不去的愁绪和深深的眷恋。她的乡愁既不同于台湾诗人余光中、郑愁予的, 也不同于女诗人蓉子的乡愁, 可以说是席慕容似的乡愁。读席慕容的这首《乡愁》诗, 自然会联想到余光中那首著名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余光中式的乡愁, 是具体的以实物为依托的情感。他于1949年21岁的年纪离开大陆, 一别几乎是半个世纪, 其乡愁的根在大陆, 他对大陆的记忆是清晰可观的。蓉子出于1928年, 在大陆参加工作后去台湾。她的乡愁也是带着对早年生活过的大陆的可触可摸的情感记忆, 她的《晚秋的乡愁》写出了锥心的思乡之情“: 紫色雏菊簇立在更深色的瓶内/ 在刻镂着福与寿字的古老花瓮/ 在异乡的风里凄愁/而虚静落下在昔日家屋/ 在远处山冈/ 云__________淡淡曳过/ 风轻轻摇过山头/ 水悠悠溜走/ 有琵琶声的哀怨滴落在水上/看青春的潭水有多冷/ 十月的寒意有多深/ 以及壑奔冽的光有一种可能触及的悲凉啊!/ 谁说秋天月圆/ 佳节中尽是残缺/———每一回西风走过/ 总踩痛我思乡的弦!”
相比之下, 席慕容的乡愁是“ 模糊的惆怅”,是对于根的苦苦追寻, 对还乡的热烈向往, 对祖先文化的深厚的热爱。同时, 她的乡愁诗特殊的韵味还表现在她特殊的身世上, 带有民族色彩。她是蒙古族人, 蒙文名字是穆伦·席连勃, 意思是“ 大江河”, 也即她故乡草原上流动的那条希喇穆伦河。她的外婆是宝尔吉特光濂公主, 为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 父母和叔叔们都是在蒙古家乡长大的, 自小她就濡染上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她说: “ 我是蒙古人, 对于和自己民族有关的种种, 很早就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爱惜的心情。”所以, 她怀着一颗浪漫的、富于想象的心灵去不断地追问她的故乡, 描画着故乡的神貌, 歌唱着故乡的美丽。她早年还在欧洲留学时, 就把故乡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 那首《命运》写道“: 海月深深/ 我窒息于湛蓝的乡愁里/雏菊有一种梦中的白/而塞外/ 正芳草离离/ 我原该在山坡上牧羊/ 我爱的男儿骑着马来时/ 会看见我的红裙飘扬/ 飘扬今夜扬起的是/ 欧洲的雾/ 我迷失在灰暗的巷弄里/ 而塞外/ 芳草正离离”这是一幅富有浪漫情怀的思乡图, 带有时空的交错(欧洲———塞外);带着空灵的幻象(我穿着红裙在山坡上牧羊与心爱的人相会);多彩的意象增加了诗的韵味(湛蓝、雏菊、梦中的白、芳草、红裙)虽身在海外,心儿却从没有停止过对遥远故乡的呼唤。做不成一个完完整整的蒙古人的惆怅, 没有见过故乡的遗憾, 使席慕容的乡愁诗情思缥缈, 充满了美丽动人的忧伤, 如《高速公路的下午》、《山塞曲》、《长城谣》、《狂风沙》, 就是最动情的几首。《高速公路的下午》以超现实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来表达思念故乡情思“: 路是河流/ 速度是喧哗/ 我的车是一支孤独的箭/ 射向猎猎的风沙(他们说这高气庄是从内蒙古来的)/ 衬着骄阳顺着青草的呼吸/ 吹过了几许韶华/ 吹过了关山万里(用九十公里的速度能追得上吗)/ 只为在这拐角处与我相遇使我屏息/ 呼唤着风沙的来处我的故乡/ 遂在疾驰的车中泪满衣裳”。在《出塞曲》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清香/ 谁说出塞歌的调子都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渴望”这首诗还被谱成了曲子, 成为经久不衰的流行歌曲。在《长城谣》中, 带有历史的沧桑感, 无比激情地抒发对故乡塞外的思慕“: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 你的风”。此种乡愁不仅针对内蒙古, 而是延及长城和黄河为象征的整个中华, 有了更阔大更丰富的时空容量。在《狂风沙》一诗中, 表露出对于父母家乡的无限神往之情, 带着淡淡的惆怅“: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 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 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 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这根刺处处存在, 想把它藏在心灵的角落, 却无论如何办不到, 每每触景生情, 念及故乡的名字, 心中的刺就会隐隐作痛。这也是处在两难夹缝中诗人的心态: 寻根无着, 乡愁辄起, 想寻找自己的位置, 却故里难归, 做着异乡的流浪者, 又是家园的陌生人, 凸显了作为一个现代人, 失去根的灵魂痛苦的挣扎。诗中的乡愁与中国人热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分不开。正如向明先生所说“: 树木把根蒂扎到土地的心坎中, 于是土地成为叶子坠落时最后的归宿;人把魂梦交给了故乡保管, 于是故乡成为漂泊时牵萦的呼唤。”席慕容的思乡恋土情结建立在以“ 家”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中, 体现出家国同构的理想主义追求。席慕容抒发乡愁乡情的诗作与她的爱情诗相比, 除了共有的浓情瑰丽、柔情缱绻之外, 还流露出一股豪气, 这与她身上流淌的蒙古族血脉不无关系。塞外芳草、沙浪驼影、猎猎风沙、万里关山,对这些美丽景象的向往, 添就了作品的浪漫情调。席慕容作为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诗人, 在抒写“ 乡愁”的这一共同的母题中, 把命运的无常、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民族、家庭的历史相连在一起, 这就使她的乡愁诗不仅仅是单纯的乡愁的抒发, 而且包孕着历史的沧桑感与文化的大乡愁意识。两千年前东汉末年一群流离伤乱的中国人写 的《古诗十九首》, 在她13岁的心灵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在她此后的人生里, 也经历了漂泊流浪。她说“: 在长年离乱的不安与无奈里, 给自己找到的最后的平衡点罢。还记得11年前《, 七里香》刚刚出版的时候, 有了许多反应, 更有人认为像我这样生活幸福的人, 应该是无忧无虑的, 怎么可以写出这些诗来? 只有痖弦, 对我说了一句话。他说: “ 什么叫做无忧无虑? 一个远离族群的蒙古人生活在汉族的世界里, 没见过自己的家乡, 不认识自己的语文, 这生存的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啊!”所以, 席慕容感到“, 在自己的家园里扮演着 永远的异乡人”。这是人生恒常的困境和本土的困境在她心里的投影, 也是在现代社会中体验到的孤独感和具体乡愁的凝结。
在席慕容的心中, 一直萦绕着一首歌,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 那是有一天她听到三岁的小女儿在新竹幼稚园唱了一首歌, 引起自己几十年来对家国的忧患、自己流浪的辛酸的伤怀。她心绪翻滚地写下了《有一首歌》“: 我说不出它的名字, 也唱不全它的曲调, 可是, 我知道它在哪里, 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每当月亮特别清朗的晚上, 风沙特别大的黄昏, 或者是走过一条山路的转角, 走过一片开满了野花的广阔草原, 或者在刚亮起灯的城市里, 在火车慢慢驰开的月台上, 在一个特定的刹那, 一种似曾相识的忧伤就会袭进我的心中, 那个缓慢却有熟悉的曲调就会准时出现,我就知道, 那是我的歌———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从中, 我们深切地理解到了敏感多情的女诗人心中那永恒的遗憾与永远的追寻, 她的乡愁不再是一种寻常的、狭窄的离乡之愁了, 而已扩及到整个人类的历史, 有着高远的情怀, 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漂泊与寻根: 一条河流的梦
席慕容常年在台湾, 没有见过故乡的遗憾使她常常有一种命运的漂泊感。因此, 与生俱来的草原情结一直缠绕在她心中。对乡情的眷恋, 与她从小受到外婆与父亲及家里其他长辈的深刻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童年时,外婆不知多少次地给她讲过故乡有一条希喇穆伦河, 她铭记在心, 对这条河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知道, 她的外婆、母亲都是在这条河边诞生的,她爱那条河, 也是爱那浓浓的亲情。她羡慕外婆的经历, 外婆曾经是能骑善射的公主。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为席慕容《七里香》所作的序《江河》一文的开头中, 对席慕容的描述是“: 猛地, 她抽出一幅油画, 逼在我眼前。‘ 这一幅是我的自画像, 我一直不没有画完, 我有点不敢画下去的感觉, 因为我画了一半, 才忽然发现画得好象我外婆———’而外婆在一张照片里, 照片在玻璃框子里, 外婆已经死了13年了, 这女子, 何竟在画自画像的时候画出了记忆中的外婆呢? 那其间有什么神秘的讯息呢? ”席慕容把自己画成了记忆中的外婆, 在她的潜意识里,涌动的是与外婆血肉相连的情感, 暗示的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她将自己的身世与那片遥远的草原、与那条养育了自己祖辈亲人的希喇穆伦河紧紧牵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