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论文题目(精选12篇)
1.财政收入论文题目 篇一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财政部分
1、我国公共财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2、公共财政构建过程中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
3、论我国财政公共选择与决策制度的完善
4、论我国财政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建设
5、论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改革
6、现阶段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7、政府非税收入进一步规范化改革研究
8、城乡统筹发展与财税制度改革研究
9、财政制度结构中的城市偏向及其改革研究
10、缩小城乡财政地位差距的对策研究
11、城乡居民财政收益差距的制度分析
12、现阶段财政支农制度缺陷及其改进
13、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4、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15、我国目前政府间税收划分中的问题与改革对策
16、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调整
17、地方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18、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19、论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
20、关于稳健财政政策的思考
21、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问题研究
22、论复式预算
23、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的思考
24、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问题研究
25、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研究
26、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探讨
27、论我国《预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28、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探讨
29、论公共财政与民生财政的关系
30、“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
31、村级财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32、共享税分成办法研究
33、政府间事权的划分:公平角度的思考
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35、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初探
36、略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37、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要性及若干思考
38、绩效预算的实施思路和难点分析
39、绩效预算的国际比较
40、论建立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预算
41、建立我国社会社会保障预算的设想
42、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43、建立税收支出预算的探讨
44、国债市场的改革与完善
45、论我国国债规模的控制
46、我国国债风险问题研究
47、论我国外债问题
48、我国的财政风险问题
49、现阶段我国的债务风险状况及其防范策略
50、转轨时期财政赤字的成因与治理问题研究
51、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与治理研究
52、转轨时期或有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53、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与财税对策
54、财政支出绩效问题研究
55、论财政支出效益
56、农村综合改革与财政关系问题研究
57、我国国有资产产权改革实证分析
58、我国国有资产资本化运营研究
59、实现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理论探讨
60、公共财政框架下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61、政府采购成本的有效控制研究
62、我国政府采购中的问题及其治理
63、招标采购与政府采购的关系
64、我国与发达国家政府采购制度比较研究
65、我国政府采购模式研究
66、政府采购支出绩效评价分析
67、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
68、论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改革与完善
69、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70、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71、我国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研究
72、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研究
7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74、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75、财政支持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76、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财政支持方式探讨
77、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78、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79、后农业税时代的县乡财政问题研究
80、化解乡村债务问题研究
8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研究
82、县乡财政困难的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新探
83、县乡财政体制创新研究
84、资产评估基本理论研究
85、资产评估风险规避与防范
86、金融资产评估研究
87、无形资产评估研究
88、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二、税收部分
89、我国税负转嫁实证研究
90、公共财政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税负问题
91、论我国税制模式选择
92、论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
93、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94、论税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5、试论税收成本问题
96、论税收效率与公平
97、税收诚信问题研究
98、城乡税制一体化问题研究
99、网络经济与税收
100、论我国地方税构成及完善
101、西方国家税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借鉴
102、论个人所得税在收入调节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03、我国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问题研究
104、避税机制及其防范
105、国际税收的若干问题
106、论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
107、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确定问题研究
108、论我国增值税的改革和完善
109、论我国消费税的改革
110、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的思考
111、我国社会保障税费问题研究
112、我国建立环保税问题研究
113、税收筹划问题研究(理论或案例、整体或分税种、企业或个人立论均可)114、偷逃税问题的经济分析
115、财产税制的建立和完善
116、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完善问题研究
117、我国税收基本法问题研究
118、税收优惠问题研究
119、税式支出问题研究
120、证券税收问题研究
121、我国房地产税制改革完善问题研究
122、论我国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的改革(整体或分税种立论均可)
2.财政收入论文题目 篇二
企业财政补贴收入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经济杠杆, 为促进企业生产和流通的稳步发展, 保证市场价格稳定, 保障人民的生活而给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财政补贴是各个国家对经济调控常见的方法, 是政府对分配的干预, 目的是调节供求关系, 稳定市场价格, 但是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不能过宽, 因为经济发展本身遵循着自然规律, 政府对企业的调控应该引导性的, 不能违背经济规律而强制执行, 否则会使市场价格扭曲, 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企业财政补贴收入是指政府或其他部门给予企业的各种收入, 包括国家直接投资的;财政给予企业的专项资金, 包括需要归还的和不需要归还的;也包括国家通过各种税收政策给予企业的税收优惠等。但是按照国家规定, 企业取得出口退税款不包括在企业财政补贴收入内, 不适用于本文所采用的账务处理办法。
二、企业财政补贴收入的常见类型
财政补贴的类型有很多种, 分类方法不同也不一样, 我们可以把财政补贴分为财政补助、价格补贴、贷款贴息以及其他专项资金, 也可以按照补贴的形式分为价格补贴、亏损补贴、利息补贴等。但本文为了后面的账务处理方法的不同, 按照国家对企业的补偿方式的不同, 把企业财政补贴收入分为:
(一) 国家投资
这里的国家投资是指国家直接入股企业的部分, 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这部分投入直接增加企业的实收资本或股本。
(二) 需要归还的专项资金
政府以及其他部门给予的这部分专项资金免费提供给企业使用, 但是使用一定年限后, 要求企业返还本金。
(三) 不需要归还的专项资金
政府以及其他部门给予企业的这部分专项资金不需要归还, 但是这部分资金有专项用途, 并且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 企业要对这部分资金单独核算。
(四) 其他通过税收优惠给予企业的各种税收
包括直接减免的增值税;先征后退的、先征后返、即征即退的各种税收, 但是不包括出口退税款。
三、企业财政补贴的税收政策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1】70号) 文件规定:企业从政府或其他部门取得的财政性资金, 如果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时, 可以不计入应纳税总额, 不缴纳企业所得税。1、这部分资金企业能够提供专项用途的拨付文件;2、企业有财政或其他部门对该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3、这部分资金企业要单独核算。
企业在5年内对该项资金没有支出或者没按照规定支出或者还有剩余的部分, 应该在取得资金的第6年并入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不能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 企业取得财政收入一律并入取得财政资金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家投资的资金或者财政或其他部门要求归还本金的财政性资金不需要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企业取得财政性资金符合规定, 允许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那么这部分资金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也不允许从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如果企业的这部分财政性资金按照规定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那么与这部分财政性资金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也允许从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如果企业用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这部分财政性资金购买的固定资产, 那么这部分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不允许在计算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也就是说, 这部分固定资产平时该提折旧提折旧, 当年终汇算清缴时, 再把这部分固定资产的折旧纳税调增。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通知》 (财税[2013]52号) 文件规定:对需要缴纳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如果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 当月的增值税免征;对需要缴纳营业税的纳税人, 如果月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 营业税免征, 本通知从2013年8月1日起开始执行。自2014年10月1日开始, 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 对月销售额3万元以下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对月营业额3万元以下的, 免征营业税, 截至日期为2015年12月31日。如果小规模纳税人是按季度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单位, 季度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9万元的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如果企业是兼营单位, 即需要缴纳增值税, 又需要缴纳营业税, 一定要分别核算增值税的销售额和营业税的营业额, 增值税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免征增值税, 营业税的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不缴纳营业税, 虽然是一个纳税主体, 只要分别核算不超过3万元的销售额或营业额, 而且能够分别核算, 就可以分别享受增值税免税和营业税免税等。
免征增值税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小规模纳税人, 而且当月销售额必须小于等于3万元的可以暂免增值税, 如果超过3万元的话, 全额缴纳增值税, 另外, 这里的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 一定指的是当月已经发生的销售数额, 而不是全年的销售额除于12个月的平均数不超过3万元。如果该小规模纳税人当月销售额没超过3万元, 当月的增值税就不用缴纳了, 那么这部分免征的增值税实际上就是一种财政补贴收入, 而且这部分补贴收入没有专项用途的拨付文件, 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 因此, 这部分免征的增值税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需要并入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免征营业税的纳税人, 这里的营业额也是指当月发生的营业额不超过3万, 而不是全年营业额的平均数不超过3万元, 如果按季度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 季度营业额不超过9万元的, 营业税免征。
四、企业财政补贴收入的账务处理
(一) 符合条件, 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账务处理
企业搬迁取得补偿款是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典型案例, 但搬迁补偿收入除了有财政补贴收入的规定外, 还有搬迁收入的相关规定, 下面通过案例来说明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账务处理。
2015案年例:第20 193年期8中月旬, 某刊企业因政府规划需要搬迁, 因搬迁时无法代经营 (, 总当地第政6府00给期该) 企业补偿款1500000元, 该企业变卖固T定i资m产e等s取得收入100000元, 该固定资产原值为1000000元, 已提折旧800000元, 处置存货取得收入234000元, 存货成本为150000元, 2013年发生搬迁发生相关费用220000元, 用搬迁补偿款另购买固定资产支出1000000元, 2014年完成搬迁。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2013年账务处理如下:
1. 收到补偿款:
2. 清理固定资产时:
1) 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2) 取得变卖收入
3) 结转损益
3. 处置存货时:
2014年账务处理:
1.支付搬迁相关费用
2.重置固定资产
2013年处置存货收入需要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是因为搬迁引起的损失, 这10万元的损失允许从递延收益—政府补贴中支出, 因为会计处理上贷记营业外收入, 因此当年的会计利润会增加10万元, 但是在当年汇算清缴期时根据递延收益政府补贴的借方余额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并没有多缴企业所得税。2014年支付的搬迁相关费用允许从递延收益政府补贴中扣除, 新购置的固定资产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 (财税【2011】70号) 文件规定不允许从补偿款中支出, 完成搬迁的收入结余=150-金10-2融2=118万元, 在五年内暂时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N税O, .如9, 果2在01五5i年n内an还c有e剩余, 将从第六年开始计 (入C当u年m应u纳la税tiv所e得ty额N, O一.并6缴00纳) 企业所得税。
(二) 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财政补贴账务处理
为了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近几年颁布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 当中小企业达到一定的条件时可以免征增值税、营业税等, 但是对于这部分通过免征增值税、营业税完的政府补贴是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的, 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呢?下面举例说明。
案例:假设某小规模纳税人, 当月销售两批货物, 第一批货物销售收入取得1万元, 并开具了增值税发票, 第二批货物销售收入取得1.5万元, 也开具了增值税发票, 月未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1) 销售第一批货物时:
2) 销售第二批货物时:
根据本文上述的关于小规模纳税的增值税优惠政策规定:当月销售额小于3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 本月应交的增值税免征, 案例中当月销售额2.5万元, 小于3万元, 因此本月的增值税300+450=750元减免, 账务处理如下:
如果该小规模纳税人是按季度申报的话, 只要季度销售额不超过9万元, 就不需要缴纳增值税, 账务处理如上, 如果是需要缴纳营业税的企业, 当月营业额在3万元以下, 不做任务账务处理, 如果超过3万元, 一并征收营业税,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实际上缴营业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贷:银行存款。
3. 国家投资的账务处理。国家投资是直接投资企业的, 参与企业分红的注册资本本或实收资本。当企业收到这部分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 当企业年终分配利润时, 借记利润分配—应付利润, 贷记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 实际发放时, 借记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 贷记银行存款。
4. 需要归还本金的账务处理。政府为了支持企业发展, 可以免费提供资金为企业使用,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再偿还本金。当企业收到财政补贴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专项应付款, 当需要归还时再借记专项应付款, 贷记银行存款。
摘要:财政补贴收入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常见的方法, 因为经济发展本身遵循着自然规律, 国家对企业的调控不能干预过宽, 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采用什么方式合理的引导企业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政府支付企业的补贴形式各种各样, 企业收到这部分补贴如何使用、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有怎样的税收政策, 如何缴纳税收等相关问题本文分别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财政,补贴,税收,账务处理
参考文献
[1]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务代理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4.
3.财政收入新常态 篇三
什么是财政收入的新常态?业界最直接的反应是,财政收入将不可能维持在过去的高增长水平。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财政收入的增幅保持在多高算是合理水平?财政收入的税源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呼吁多年的建立地方稳定财源会不会破题?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到底怎么样调整?除了常规的税源结构,会不会有一些非常态的财政收入的出现?
过紧日子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增长,财政收入的盘子也是越做越大,连年攀升。甚至连续多年保持在20%—30%的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长幅度,也一度引起很大质疑。但是随着诸多红利的消退,经济的高增长难以为继,反馈到财政收入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增幅的下滑。
早在2013年6月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时指出,“完成今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从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74638亿元,同比增长8.8%。
其中,因为税收增长“不给力”,中央财政收入没有完成预算增幅。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达34327亿元,同比增长6.2%,比预算增幅(7%)低0.8个百分点。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虽然增幅(11.1%)过关,但税收增幅地域分化趋于明显。
财政部预测,下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营改增扩容、增加减税力度以及去年收入基數逐步提高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仍有回落压力,地方财政一些省份增收困难。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地方财政明显感觉到经济形势的压力,挖掘财源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应减少杜绝“挖浮财”情况的出现,不能把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转嫁给企业和居民。
税源结构调整
在之前多年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中,在全国许多地方呈现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投资,大量上大项目和“铁公基”项目;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乱开乱放导致政府性债务的骤升;利用土地的增值,放任房地产市场的非常规发展。
在这样的旧有发展模式里,房地产行业长盛不衰,政府财政保持飞速增长,财富向着资本和权力的方向聚集,但转化效率却越来越低。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方人士对财政收入改革的呼声渐高。从财税改革的总体方向上来看,管理层已经在税制和财政体制等多个方面展开措施,以求构建稳定、科学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机制。
首先从税制调整来看。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保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六个税种。这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和居民个人的“钱袋子”。具体来分析:
一是个人所得税。以后国家征个税,会把收入综合计算的同时,考虑支出后给予抵扣额。支出包括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负担、再教育需求、住房贷款等等。
二是房产税。房地产税还处于立法阶段,业界估计得到2017年才会全面实施。房产税被视为取代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
三是环保税。新环保税体系方案已上报财政部,预计将在“十二五”中后期实行。内容包括对温室气体排放单独征税,征税对象主要针对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四是消费税。预计将调整征收范围,消费税的税率结构会优化,征收环节会改进,部分税目征收由生产、批发环节改到零售环节,并将税收划归地方。
五是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增加了煤炭企业税负,也可能使以后的煤电价格更贵。另外,资源税将扩围至水流、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空间,目的是以经济利益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六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增值税下一步将扩围到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增值税立法也将适时完成,而营业税将成为历史。
其次是财政体制的调整。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划分,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源的划分则是颇受关注。
特别是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对培育地方稳定财源的呼声更加高涨。营业税是当前地方政府的主力税种,一般情况下,要占到本级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营改增全面完成,进入增值税体系后,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就十分剧烈。所以,“营改增”的倒逼作用凸显。
同时,有专家建议,一个既兼顾短期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和长期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可行之策是扩大一般转移支付,使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相当部分来自于规范的甚至法定的一般转移支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财政的收入中,土地财政占比过大,税源结构单一,税源个性化不明显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税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中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非常态
要保持稳定的财政收入,除了常规的手段之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只要科学合理运用,提高政府理财水平,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不是难题。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认为,要科学运用税和债。其中,债务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必要补充,一是要尽快化解存量债务,二是要尽快出台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办法,一个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方向是“制度约束+市场约束”相结合的形式。
除了税和债,冯俏彬认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中还可能有三部分:一是国有资产方面的收益,二是少量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三是各类政府性基金。这一类财政收入,都应该纳入到统一的、全口径管理的框架之下。这就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体系既有作为主体的税,也有补充作用的债、费、利等,形成完整的体系。
4.财政学论文题目2 篇四
财政学论文题目:
1.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2.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意义和影响浅析
3.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
4.关于我国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5.促进社会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
6.浅议新形势下中国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7.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8.当前县乡财政面临的困难和对策探讨
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10.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
11.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教育投入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
12.试论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4.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选择
1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对策研究
16.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7.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探讨
18.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对策研究
19.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及制度选择
20.浅析财政支农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21.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研究
22.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管理的对策研究
23.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的对策研究
2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5.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26.浅谈我国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7.取消农业税后县乡财政困境问题研究
28.浅谈如何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29.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及对策初探
30.我国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31.关于我国开征社会保障税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3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初探
33.地方财政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作用探析
34.浅谈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35.关于政府采购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36.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37.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38.完善地方财政体制的有效措施探讨
39.浅谈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与管理
40.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财政思考
41.浅议我国分税制下乡镇财政体制改革
42.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及其防范
43.我国西部经济发展中投融资机制研究
44.现行财政体制对乡镇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
45.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46.关于“绿色”税收问题的探讨
4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的利弊分析及影响
48.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选择
49.关于开征燃油税的思考
50.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取向
51.县乡财政困难成因及其治理途径分析
52.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研究
5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浅论
55.关于分税制下的地方财源建设问题的思考
56.关于基层政府债务问题的思考
57.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来源
2财政学专业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财政学专业专业毕业论文代写
作者:-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专科)序号 内 容 1 标题:对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的探讨
目的:分析和论证我国税收制度的利弊。
内容:
1、对现行税制的分析;
2、改进与完善。
参考资料:《国家税收学》湖南大学出版社、《税务研究》近年各期、《中国税务》近年各期。2 标题:分税制的建立与地方财源建设
目的:探讨两者的辩证关系。
内容:
1、两者的重要意义;
2、协调与完善。
参考资料:《财政研究》近年各期、《税务研究》近年各期、《中国财经网》及相关网站。3 标题:地方税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分析我国地方税制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内容:
1、存在的问题;
2、改革与完善。
参考资料:《税务研究》近年各期、《中国税务信息网》等相关网站。4 标题:税收征管改革的探析
目的:探讨科学合理的税收征管目标模式。
内容: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改进措施。
参考资料:《税收管理学》湖南大学出版社、《税务研究》近年各期、相关网站。5 标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宏观调控作用
目的:探讨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内容:
1、调控的必要性;
2、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参考资料:《税务研究》近年各期、《中国税务信息网》等税务网站。6 标题:统一内外企业所得税的意义和影响
目的:分析论证两税合并的意义及影响
内容:
1、两税分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2、合并的必然性;
3、合并对税制的影响。
参考资料:《国家税收学》罗宏斌主编,湖南大学出版社;《中国税务信息网》及相关税务网站。7 标题:执行个人所得税的情况、问题及对策
目的: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内容:
1、改革的必要性;
2、改入与完善。
参考资料:《国家税收学》湖南大学出版社;《中国税务信息网》等相关网站。8 标题:避税与反避税思考
目的:掌握避税的特点、危害与对策
内容:
1、避税的成因与特点;
2、反避税对策。
参考资料:《税务研究》近年各期、《中国税务信息网》、《国际税收学》湖南大学出版社。9 标题:全面执行增值税的问题与对策
目的:探讨怎样完善增值税制度。
内容:
1、存在的问题;2改入与完善。
参考资料:《税务研究》近年各期、《国家税收学》、《中国税务信息网》。10 标题:关于增值税若干问题思考
目的:探讨增值税若干理论问题。
内容:
1、制度的优越性;
2、改革的完善。
参考资料:《税务研究》近年各期、《中国税务信息网》。11 标题: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思考
目的:探讨如何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
内容: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改入与完善。
参考资料:《税务研究》近年各期、《中国税务信息网》。12 标题: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
目的:分析、论证两者的关系
内容:
1、公共财政理论;
2、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
参考资料:《财政研究》近三年各期、《财政学》陈共著、《中国财经网》。13 标题: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
目的:分析、论证两者的关系。
内容:
1、公共财政原理;
2、两者的辩证关系。
参考资料:《财政学》
1、陈喜著,2、邓子基著;《财政研究》近三年各期。14 标题:积极性财政政策思考
目的:分析、论证我国实施的积极性财政政策、若干理论问题。
内容:
1、理论的提出;
2、政策的应用;
3、改进与实施。
参考资料:《财政理论前沿》刘溶沧、赵志松;《财政研究》近年各期。标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思路与措施研究
目的:通过对我国国有资产流失原因的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治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总体思路。
内容:
1、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2、防止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总体思路。
参考资料:《国有资本营运与管理》郭平、《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吴敬琏、张军扩、刘世锦。16 标题:国有资本营运研究
目的:将国有资本营运理论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相结合,通过重新确定国有经济主体范围,对不同类型国有资本管理模式的探讨,以达到重新认识国有资本的功能与发展方向。
创新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体制,结束国有资本效率、效益低迷的目的。
内容:
1、国有资本营运概述;
2、当前国有资本营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当前国有资本营运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提高国有资本营运效率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参考资料:《国有资本营运与管理》郭平著、《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张维迎著。17 标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目的:当前搞好我国国有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一方面在于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制度创新。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在于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如何从这两方面共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内容:
1、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及关键问题;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及基本框架;
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需解决的问题及改革实施的对策;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
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篇五
编辑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以及社会保障预算。为了避免与预算体系中其他预算收入混淆,从2012年起各级政府一般预算收入改称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口径上与2012年之前的“一般预算收入”相同。词条标签:
6.2010年财政收入预算 篇六
2009年
2010年
预算数 35983.00 15350.00 5241.00 8070.00-7070.00 190.00 8061.00 2542.00 140.00 516.00 516.00 25.00 1338.00 1580.00
单位:亿元 预算数为 上年执行 数的%
107.9 110.3 110.1 104.4 109.0 113.7 105.8 107.4 113.3 104.2 104.2 105.1 115.0 106.5项目执行数
一、税收收入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
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
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船舶吨税车辆购置税关税
其他税收收入
33359.48 13915.99 4759.12 7729.15-6486.56 167.11 7618.82 2366.72 123.52 495.04 495.04 23.79 1163.17 1483.57
0.04
二、非税收入
专项收入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罚没收入
其他收入
中央财政收入
7.公共预算理论与财政收入预测 篇七
公共预算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预算的实质在于配置稀缺资源, 因而它意味着在潜在的支出目标间进行选择;预算也意味着平衡, 因此它需要一定的决策制定过程 (Rubin, 1990) 。所以公共预算就涉及到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公共资金使用上的选择。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公共预算的研究与整个社会的研究有关:研究公共预算的理由之一就是藉由观察政府支出的方式、过程与优先级, 来了解社会。因此,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 公共预算过程或有不同, 但是无论在哪种社会、哪种制度之下, 公共预算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 政府在整个财政领域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福利水平。而决定政府决策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对财政收入的预测 (Feenberg et al., 1989) 。
因此本文首先对财政预算领域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和评论, 然后在预算理论的指导下, 对预测财政收入的模型和方法加以介绍, 进而为我国的预算改革提供建议。
1 公共预算理论
传统的公共预算理论的研究可从3种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即经济学、政治学与管理学。这3种研究观点各有其关注的重点, 思考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Caiden, 1990) 。
1.1 经济学
经济学主要对公共预算进行规范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最早开始采用规范的方法研究公共预算的还要追溯到Adam Smith, 他在运用价值、货币、价格、社会分工、交换、工资、利润、地租等一系列经济范畴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分析说明的基础上, 专门论述了君主或国家的费用、一般收入或公共收入的源泉和国债问题, 为公共预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 随着边际分析方法 (Marginal Analysis) 的发展, 经济学的研究渐渐将福利经济学用在探讨公共预算过程中。福利经济学认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是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合理分配。对于私人物品而言, 市场定价是最优、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而对于公共物品而言, 由于免费搭车者的存在, 市场定价机制失效。因此学者们建议可以按照公共物品的外部效应予以补贴 (Steiner, 1983) 。至于消费者对于公共物品的隐藏偏好问题, 则可以通过投票机制来取代市场机能。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外部性的测量虽非不可能, 却相当困难;投票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却存在很多缺陷, 并不能完全取代市场机能的全体一致决定;同时, 由于预算收入的限制, 政府活动的选择常是零合 (zero sum) 游戏, 帕累托效率标准经常是无法适用的;总之, 在经济学范畴内, 如何有效率的提供公共物品, 仍颇具争议。
1.2 政治学
政治学者认为预算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产物, 因此研究预算应从分析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 以及预算如何被执行出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说就是渐进主义 (Incrementalism) 。政治学的研究观点更注重的是预算的政治本质, 因此它考虑的是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将预算过程视为渐进行为的政治模型确实有其存在的理由。许多预算的实例显示, 政府预算的编制, 每年度都是以上一年度的预算额度为基数, 以递增方式加计而成。
1.3 管理学
为了形成有效的公共决策以及使预算资源更为合理配置, 倡导以预算制度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完善预算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这种方式的实施也由于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管理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成为可能。应用管理学对预算进行研究, 具体而言就是将预算形式的分类采用功能、绩效、计划 (Program) 等分类进而取代传统的按支出用途分类等方式, 使之涵盖控制、管理、规划等要素。如方案计划预算制度 (Program and Performance Budgeting System) 、零基预算制度 (Zero Base budgeting system) 等。管理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将预算过程从支持政府官僚行政资金的被动角色, 改为积极的决定政府施政计划和目的的工具, 因此预算实际上是理性决策的过程 (Shick, 1973) 。
总之上述3种研究观点, 各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贡献, 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济学者无法订出一套实用的标准, 来决定哪些活动最适合于政治决策;管理学者老是面对的是预算改革失败问题;政治学者则永远无法正确的解释预算行为差异问题 (Caiden, 1990) 。
尽管在公共预算研究领域, 财政理论和实践一直没有得到一种清晰的解释 (Seligman, 1926) 。但实际上,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之下, 公共预算的理论建构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下面我们将介绍公共预算领域里的主要理论:渐进预算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预算政治论 (马骏、叶娟丽, 2003) 。
1.4 渐进预算理论
Wildavsky (1964) 提出的渐进预算理论, 使公共预算理论的构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渐进主义学派风靡一时, 并很快成为公共预算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主流理论。该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预算的做出是渐进的, 而不是全面的。一个简单的智慧是, 支出机构决不会在每个预算年度里根据现有项目的价值和替代项目的价值来积极地评估所有的方案。相反地, 支出机构的预算要求都是建立在上一年的预算基础之上, 并特别关注边际上的增加和减少。”
渐进主义的核心理念是政府预算是渐进的、逐渐形成并发展演变而来。而演变的整个过程与政府预算的决策过程紧密结合并最终在预算的结果中体现。理想状态下, 这个过程在反复协商并相互妥协后, 可以使所有参与决策的各方 (包括行政长官、行政人员、各方利益代表等) 均能获益并使相互间利害冲突最小化。在实际操作中政府会以前一年度预算规模作为基准并在其基础上做调整, 而行政部门所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尽量获得调整的增量部分。
众多学者都对渐进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Davis、Dempster和Wildavsky (1966) 将决策参与者的决策原则通过等式构建之后, 得到了这些原则的运用过程以及结果均符合渐进性, 他们所构建的8个等式代表了包括用来计算预算要求以及国会投票确定拨款等多项决策原则。而渐进模型内含的较强的预测能力在Wildavsky和Dempster (1986, 1997) 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该模型进行补充后, 也得到了证实。另外, Sharkansky (1968) 和Anton (1966) 在结合各级政府及组织的实际情况后, 发现该模型可以对美国州一级政府的实际预算情况进行较好的诠释;Crecine (1967) 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后, 发现如果财政收入来源对该理论存在限制, 则该理论同样适合对市级政府预算情况的分析。
尽管渐进理论对于公共预算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仍有很多学者提出许多反驳和质疑。反对者对于渐进预算理论的描述和规范能力都持有保留态度, 他们不但怀疑“预算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实际上是渐进的”说法, 也反对“预算决策应该是渐进增加的”建议。另外, 渐进预算的实证解释力高低, 与所分析的数据类别和模型形式有很大的关系。如Bailey和O'Conor (1975) 、Leloup (1978) 指出, 渐进主义预算模型没有正确解释描述性的数据。Moreland (1975) 和Gist (1974) 认为, Davis、Dempster和Wildavsky (1966) 之所以能认为预算的运用过程和结果都是渐进的, 是因为他们没有控制数据的长期趋势。而一旦控制共线性, 预算渐进主义从战略上所做的解释就无法从Davis、Dempster和Wildavsky (1966) 的相关分析中获得支持 (Wanat, 1974) 。还有学者指出, 即使渐进预算的理论很成功描述大部分预算决策行为与结果, 但它没有解释如何和何时政府预算会产生不规则的变化, 这些偏离渐进预算的决策过程与结果, 比渐进预算行为更重要、更有研究价值。
1.5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众多模型中, 最为关键及最具备代表性的模型是关于公共产品需求的中位选民模型以及官僚预算最大化的供给模型。
1.5.1 中位选民模型
中位选民是指位于所有选民最优偏好结果中处于中间状态的选民。该理论认为中位选民的偏好在简单多数票选规则下对公共产品均衡产出水平起决定作用, 即他们的选择结果通常与在多数决策机制下得到的政治均衡一致。基于此, 预算决策就可被如何使中位选民效用最大化的问题所替代, 同时该理论也可应用于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和支出以及预算行为进行预测和解释。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1) 有关中位选民的界定是模糊的。虽然中位收入可以被看作是划分中位选民比较有效的指标, 但却不能单一的确定中产阶级与中位选民毫无区别 (Inman, 1978) 。进而, Atkinson和Stiglitz (1980) 认为在选民偏好相同并且其收入与预期的公共支出存在单一的函数关系的情况下, 可以确定中位选民与中产阶级等同;但如果该单一函数关系不成立, 抑或选民偏好存在较大差异, 那么两者之间就无法等同。 (2) 在一个非民主社会里, 如果不存在投票机制的话, 显然中位选民定理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另一方面, 由于简单多数的决策机制以及投票原则的不足, 有时也会导致民主社会的投票机制失效;当这种情况发生时, 选民的单峰偏好无法决定预算结果, 议程如何设定将起到决定作用。
1.5.2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以“经纪人”假设为基础, 对政府人员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政客与官员在预算交易中可能形成的关系也有了详尽的说明。Niskanen (1971) 指出行政官僚的效用函数包括薪酬、福利、名誉、权力、产出、机关管理难易程度等诸多变量, 因此行政官僚如欲追求扩大其权力、薪资福利、或声誉的话, 就必然试图扩大其预算规模, 来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和更多的工作保障给其下属, 以及更多的资源分配给选民。
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的基本假设是:行政官僚是理性、自私的, 他们在特定制度环境下, 追求其效用的最大化, 而这种效用最大化是通过预算最大化体现出来的;行政官僚如欲追求其权力的扩大、薪资福利的增加、或是获得其下级机关的支持与合作, 就必须试图扩大机关的预算规模, 藉由资源的增加来巩固其声望;而且通常情况下由于他们与议会等相关部门或利益体已形成联盟, 为了各自的利益, 会采用向对方提供产出来交换预算, 进而使其有能力并且有动力来实现预算的最大化。
在Niskanen (1971) 研究的基础上, Migue和Belanger (1974) 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他们指出行政官员对预算的自由裁量的关注度最高, 与之相对比对整体预算大小的关注度则明显较低。结合他们的理论, Niskanen发展了“官僚自由裁量预算最大化模型” (Neo-Niskanen's Model) , 该模型的含义为官僚的效用是自由裁量的预算和产出的函数。然而, 过去大量的实证研究并没有能够为该模型提供有效的支持。 (Blais和Dion, 1991) 。
1.6 预算政治论
由于渐进主义预算模型和公共选择的预算存在着一些缺陷, 因此一些学者开始从政策过程的角度来解释预算的过程与结果, 提出了“预算政治论” (Rubin, 1990) 。
Rubin (1990) 从不同于渐进主义和公共选择预算理论的角度出发, 把预算形成归结于政治活动的结果。而这种政治活动说明了权利再分配、如何获得选票和最大限度的获取资源都是官僚除预算最大化的目标外极为关注的价值。另外, 由于包括行政人员、幕僚、选民及各方利益体在内的预算参与者对参与预算分配的优先顺序各不相同, 因而导致他们对预算分配结果影响力也不同, 这种公共预算的主要特征决定了政府公共预算是在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下才能形成, 如选举、经济形式、公共舆论、突发的天然灾难或政治的动荡等, 而显得难以预料并且变化多端。
Rubin采用将宏观及微观的预算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由于其主要将政策作为重点关注的目标, 因此其模型可以看作是预算的政策过程模型。鉴于其将宏观及微观的预算因素相结合, 因此它的研究对象即包括了预算行动者, 同时也包括了预算过程及环境及对预算决策的影响。该模型中, 假设收入、过程、支出、平衡及执行成为独立的决策因子对预算产生影响, 同时决策因子相互存在前后相继的关系;同时, 还需要考量在不同的决策因子中作为个体的预算行动者的策略与预算过程及环境等因素对预算结果的作用结果。另外, 环境开放度、不同目标的多元行为、主体及纳税人与预算决策者的分离程度、预算文件定义公共责任的有效程度以及对公共预算产生的限制或约束都应作为公共预算过程比较重要的特点而重点考虑。
然而由于该模型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美国各级政府预算, 其有效性自然也就局限于美国国内而尚未得到其他国家数据的支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虽然Rubin并不以创建理论为目的, 也没能完善其理论从而形成系统的、连贯的理论或者假说, 但其模型在渐进主义和公共预算理论范畴外的独立性对预算理论的完善能够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而目前, 很多学者则借鉴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对公共预算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使用交易费用理论对赋权型预算、专款专用的问题、如何选择议会制度及如何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控制选择后果进行影响等制度安排来进行研究, 并以此来研究公共预算制定等相关问题 (Bartle和Ma, 2001) 。又如Smith和Bertozzi (1998) 通过委托——代理理论研究预算与支出这两个在公共预算体系中的不同机构之间的关系, 并使用美国纽约州的预算数据进行了验证。另外, 包括新制度主义及从政治文化着手研究的理论 (Webber和Wildavsky, 1986、Koven, 1992) 也纷纷出现, 对整个公共预算领域的研究都起到了推进和促进的作用。
2 财政收入预测
理论的功能在于提供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些特定问题, 藉由一些假设及逻辑推理, 得到有关这些问题的因果关系或预测。人们之所以对财政预算的理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其最终目的也是希望藉此来指导政府的实践。
财政收入作为衡量某个地区或国家经济的核心指标, 可以对该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活动总量进行综合反应进而揭示其经济发展水平;鉴于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如果能够对其通过定量分析后作出相对准确的预测则能够为政府或企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里我们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在渐进预算理论的基础上, 来分析和研究国际上在预算实践中, 特别是在财政收入预测当中所采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西方从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对财政收入预测模型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可以分为3类: (1) 关于预测模型本身的改进和方法的研究, (2) 关于模型应用方面的研究, (3) 关于预测不确定性或者准确性问题的研究。
2.1 关于预测模型本身的改进和方法的研究
很长时间以来, 众多学者都致力于对预测模型的完善。陈燕武、吴承业 (2002) 整理了国外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发展主要经历的3个阶段: (1) 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经济理论来建立相对较复杂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并使用最小二乘法或工具变量法对参数进行估计。 (2)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 由于普遍反映早期的研究存在较大的误差而众多商业化经济计量公司的涌现使完善预测方法成为可能, 众多研究人员开始着手探讨如何改进早期的预测方法。 (3) 在Sims (1980) 提出能够处理宏观经济非稳定数据的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后,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研究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财政收入模型作为宏观经济预测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也经历了上述的几个阶段。Downs和Rocke (1983) 通过多元ARMA模型对城市的年度预算变化进行预测, 研究发现虽然多元模型可使用的时间序列较短, 但是和单因素模型相比, 它能更好的将预算变量、宏观经济变量和人口变量联系在一起, 因此预测结果也更稳健;Sexton (1987) 通过建立不同的计量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对地方政府财产税进行预测, 结果发现单纯的计量模型的拟合效果要优于时间序列模型, 而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组合模型的拟合度又要高于单一模型;Duncan、Gorr和Szczypula (1993) 将卡尔曼滤波法和条件独立层次法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改进的贝叶斯预测方法, 用以预测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研究发现改进的贝叶斯预测方法和卡尔曼滤波方法相比, 前者在减少了时间序列长度的同时仍能提高预测期间内的预测精确度;Auten和Carroll (1999) 考虑了不同时期的所得税税率和税基的弹性, 提出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预测政府税收;孙元和吕宁 (2007) 采用岭回归和SVM预测方法, 对浙江省的一般预算收入进行预测。
2.2 关于模型应用方面的研究
关于模型应用方面的研究, 即研究各国家以及地方预测模型的使用情况、预测模型应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从而为政府引进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型提出建议。Shkurti和Winefordner (1989) 在研究美国州政府收入预测时指出, 影响地方政府收入的因素应包括法律、经济和政治因素;Bretschneider和Gorr (1987, 1992) 认为经济、组织和政治因素都会对地方政府收入预测产生影响。其中经济因素主要指和经济周期相关的因素, 如GNP、CPI、个人收入增长率、失业率等;政治因素是指民众和政治家之间、参议员和州长之间的政治竞争。组织因素则是指政府为了进行收入预测而产生的组织架构, 包括预测部门是否会为预测专门聘请外部顾问等。
2.3 关于预测不确定性或者准确性问题的研究
关于预测不确定性或者准确性问题的研究, 主要通过对模型预测不确定性的处理来提高模型预测的可靠性。预测的不确定性或不准确性主要来自两方面, (1) 模型本身的问题, (2) 模型中所选取的变量的问题。Allen (1965) 是最早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 他对1951~1963年英国的财政预测的准确度进行了研究, 此后, Davis (1980) 在Allen的基础上将时间扩展到了1978年。Armstrong (1985) 指出单一方程和多种统计技术的结合能使预测的准确性大大增强;Auerbach (1996) 认为对预测误差的修正应该来自三方面的改变:即政策的改变、宏观经济预期的改变和技术的改变;Clements和Hendry (1998) 提出了5种根据模型进行预测的误差来源:经济基本结构的未来变化、对模型的错误说明、预测中基期数据的偏差、参数估计不准确以及未来的经济误差 (或冲击) 的累积。Crippen (2003) 指出预算收入预测中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经济周期的影响、经济和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和突然的政策改变 (如总统减税) 等。Ericsson (2003) 总结认为测量预测不确定性在经济学实践中可以产生多种用途, 如评估预计的预测误差的不确定性、评价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改进预测模型、区分预测中的数字准确性和统计准确性等。
3 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制度的变迁
我国的预算制度自新中国建立后就经历了不断发展、不断适应从而不断完善的多个阶段。建国初期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国民经济水平, 以逐步恢复为主要目的, 尚无法建立起科学、系统的预算制度。而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 虽然我国的预算制度先后经历了统收统支、总额分成、分级包干等不同阶段, 从建国初期的高度集中到70年代过渡为适度下放, 再到80年代以地方分权为主、放权让利等不同阶段采用的不同预算类型, 但都属于以基数法编制的单一预算, 预算管理相对不够细致并导致预算编制的透明度相对较低。此时的预算制度虽然有开放的因素存在, 但基本仍为封闭式的, 在低水平的条件下运转, 毫无效率可言 (徐瑞娥, 2002) 。1992年《国家预算管理条例》的实施, 标志着由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构成的国家预算正式进入到复式预算编制的时代。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正式立法后, 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分为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 并保留了增设其他预算的可能, 当年, 地方预算也开始实行复式预算编制。同时, 部分地方省市自1993年起, 就根据各自情况开始实行零基预算改革, 其中包括湖北、安徽、河南、云南、深圳等。1998年, 中国公共预算管理改革的发起地——河北省, 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进行了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预算改革, 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随后各省市纷纷开始启动地方预算制度的改革, 天津市于1999年开始实行标准周期预算管理制度;陕西省成为了首个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试点;安徽省在全省实施了综合财政预算。这些省市的大胆改革, 无疑大力的推动了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进程。之后, 中央政府于2000年开始推行编制部门预算制度, 同时部门预算、区分收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等各项改革措施也由财政部开始实施。可以说, 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及执行情况随着上述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逐渐强化。
但是长期以来, 我国的预算管理一直存在很多的“硬伤”。首先我国的预算编制时间过短。从下达预算编制通知到上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预算草案, 只有短短的3个月时间, 这使得预算带有很大的草率性和盲目性, 并且会出现“一年预算, 预算一年”的状况。另外我国的预算明显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现行的预算编制只是采用“基数法”, 在既定的收支之间安排资金, 虽然考虑到GDP增长率等一些因素, 但没有将财政收入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考虑在内, 预测工作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分析, 缺乏客观反映财政收入数量的能力, 而这种不足很可能会形成支出刚性, 限制了政府预算的指导作用。
同时比较国内外对财政收入预测方面的研究, 也不难看到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很薄弱, 具体体现在研究的主体相对单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尚属于相关研究领域的初级阶段;同时国内的相关研究大部分还缺乏系统性, 相互之间的借鉴性不高, 有效的相互促进和改进体系也因此尚未形成。另外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目前大多以预测地方税收收入为主, 从而对地方财政收入进行研究, 由于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同, 彼此间的研究深度也大不相同。
由此可见, 虽然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并充分重视预算执行管理, 对强化预算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同时也需要建立起更为系统和科学的预测方法, 进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收入预测模型, 使其能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以编制合理的预算方案, 最终更为有效的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4 结 语
随着公共预算理论和财政收入预测模型的不断发展, 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弊端也在不断的显现出来。然而正是由于政府预算的复杂性, 使得人们不断对之进行深入研究。从西方学者的研究看, 他们的共同认识是:预算是政府政策的集中反映, 而预算环境影响预算过程, 预算过程最终影响预算结果;预算过程及结果已经产生了变化, 研究的重点及方向已经从对预算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常规研究上转变到研究预算过程和结果的新变化上并尝试对其进行解释。国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政府预算制度性质的深入研究, 以及总结现行复式预算制度的缺陷, 进而评价当前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成果和不足上;同时, 国内学者也希望通过研究最终能够建立起适合我国政府预算的理论体系, 实现最终推动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目的。
我国学者对政府预算理论体系和实践的研究刚刚起步, 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成熟的理论对我们的研究进行指导, 例如用来说明认为政客与执政党倡导的政策是以选举为目的的公共选择论或者Niskanen通过提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从而得到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官僚必然是预算最大化追求者的等结论;虽然这些结论对我国政府预算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性作用, 但由于政治体制、国情、执政水平的差异, 直接照搬或套用该理论会使研究得不偿失 (袁星侯, 2003) 。
摘要:公共预算在整个公共部门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公共预算管理的发展却非常缓慢。因此, 我们在分析和评论财政预算领域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对预测财政收入的模型和方法加以介绍, 以期为我国的预算改革提供建议。
8.财政收入将走“U字阵”? 篇八
近日,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非典对中国财政的影响已初步显现,这种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出来。考虑到非典对财政的影响有一个滞后期,随着抗击非典财税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尤其是今后非典疫情和洪涝灾情的发展变化尚难准确预测,其对财政的影响也相应具有不确定性。
经济专家董志勇认为,随着非典疫情的解除,经济的逐步恢复和长期增长的惯性,今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可能出现前高、中低、后回升的发展态势。
今年1到5月,全国财政收入9039.98亿元人民币,已完成预算约44%,比去年同期增长28%。但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落,4、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比一季度平均增幅低21.2和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国财政支出增长加快。4、5月份,全国财政支出分别较一季度平均增幅高5.7和15.6个百分点。
目前,随着非典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受损严重的行业正在逐步恢复正常,非典的影响将是阶段性的,是短暂的,不会伤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趋势。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非典并没有阻止中国经济的增长。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5月,中国经济也有不俗表现。消费、需求、投资、外贸均保持快速增长。进入6月,中国经济秩序走入正轨。上月下旬各地出现“井喷式”消费热潮后,受非典影响最严重的服务业也将很快走出低谷。
此外,此次非典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山西、内蒙、河北、天津等省市,而对拉动税收收入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一些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大部分地区非典较轻,中西部地区非典影响也较小。随着疫情被控制,大部分地区将很快能从不利局面中摆脱出来。
考虑到非典对中国经济的滞后影响主要集中在6到9月,政府的各项减免税费政策实施期间也在6到9月,因此非典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也主要集中在6到9月。今年第三季度以后,国家信息中心预计经济将恢复往日繁华,政府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也将终止,与此相应,财政收入将会出现恢复性增长。
9.财政收入论文题目 篇九
“开门红”
本报讯 1-3月份,我市实现财政收入53039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27.2%,同比增长26.5%,实现了首季“开门红”。
今年以来,全市财政系统按照“落实推进年”活动要求,大力坚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规范财政监督管理,深化公共财政改革,推进理财方式创新,着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保障能力,各项工作发展态势良好。
突出组织收入为中心,全力抓好财政增收工作。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今年财政收入增长18.5%,他们面对新形势,立足高标准,自我加压,全力抓好财政增收工作,明确了全年财政收入增幅24.6%的奋斗目标,确保实现“总量上规模、增幅超全省、结构再优化”。坚持科学征管,严格依法治税,进一步推进征管精细化管理,做到应收尽收。坚持每月召开财税协调会,认真分析收入形势,细排收入计划,加强对重点税源摸排和重点行业监管,研究解决征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收入均衡入库,分月达到序时进度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税收征管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抓收入、抓征管的积极性,做大做强做优财政“蛋糕”,努力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
突出发展为先,大力抓好各类财源培植。建立和完善“银政、银企”合作新机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城乡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信贷投入,扩大信贷规模,支持地方发展;整合政府投资资源,通过财政贴息、财政补贴等多种手段,鼓励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公共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产业和各类公益事业;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培植壮大新兴税源和骨干税源;充分发挥黄山对外影响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对上争取工作,力争中央和省里的各类扶持政策、扶持资金向我市倾斜。
突出民生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围绕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积极筹措资金,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18项民生工程建设,并进一步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
突出财政创新,加快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通过激励与制约,提升财政管理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完善部门预算编制,优化国库集中收付程序,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强化财政预算约束,规范各项支出行为,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大力开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加强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促进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的规范化收缴和使用;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做到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会计人员业务培训和管理,提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10.财政收入论文题目 篇十
关键词:事业单位;四项财政改革;非财政预算资金
政府资金、财政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存在由大到小的包容关系,因而非财政性收入的内容应小于非财政预算性收入的内容。本文中非财政预算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指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加上一小部分非财政预算之外的收入(含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资金收入)。
事业单位由于其单位的公有性质,因而其所有的收支包括财政收支和非财政收支,都应该处于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管理范围中,要讲求效率、规范收支,从这个角度说,对它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与财政收入的管理和监督,应有共性的地方。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由于存在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分类,其非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资金取得的成本不同、来源渠道不同、受监督的程度大小不同,加之单位的业务性质不同和资金流动特点不同等差异,因而对这两类收入的管理要求、管理目标和管理原则又有特殊性的地方。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既要讲求效率又要顾及单位事业功能的发挥,力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
关注19后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等财政制度变革对非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变化,有助于更清楚地考察财政对非财政预算资金与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共性,并在此基础上明晰管理与监督它们之间的特殊性。
一、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一)从收入角度看财政性资金
20世纪90年代,财政性资金的内容包括财政预算资金和财政基金。其中,财政预算资金又包括预算内资金与预算外资金。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及1995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指出,预算内资金包括各种税收及部分行政事业性经常性收入,国有资产出租、出让所得的资本性收入等。财政部11月颁发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指出,预算外资金包括下述五类收入: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二是各种基金(资金、附加收入);三是从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收入及其他资金;四是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资金和乡统筹资金;五是其他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主要包括各种捐赠资金,财政拨款有偿使用回收资金中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部分,国家行政机关派驻境外机构的非经营性收入,财政专户利息等。财政基金是国家为了实行其职能的需要,通过财政分配渠道形成的,用于特定专门用途的资金。按其构成的经济内容,可分基本建设基金、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债务基金、社会保险基金,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基金,财政后备基金等。
以前的财政资金主要包括强制性的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那时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指单位通过市场取得的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性收入,也包括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还包括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和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年后,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四项改革。据调查,改革后,单位的资金支配和管理权限、银行账户设置权限、设备采购权等方面的权力削弱,财政性资金的内涵较改革以前发生了变化。改革后,财政收入主要从税和非税两个角度划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按性质分为预算内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其他财政性资金。改革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把预算外资金的提法过度为非税收入的提法。变化在于,改革以后单位利用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等获得的收入属于财政资金范畴。因此,现阶段事业单位的非财政预算收入主要包括单位经营、服务收入,财政批准留用的收入,非财政预算资金的利息收入,非国有资产、资源的租金利息收入,未占用国有资源获得的其他收入等。
(二)被调研单位非财政预算收入的内涵
根据前述分析,非财政预算收入有两个组成部分(详见图1),一是省市级地方财政批准留用的专户核拨资金,二是单位自己组织取得的收入。由于在本研究中各被调研单位没有相关的专户核拨资金收入,因此本文仅涉及第二部分的收入。单位组织取得的非财政预算收入按来源性质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使用国资经营取得收入,如租金收入、利息收入等;二是组织单位人力、技术取得的经营服务收入,如工程收入、销售收入、咨询收入等;三是兼有前两类收入特征的非财政预算收入,如投资收益、其他收入等。
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机构,非财政预算收入流入事业单位,弥补单位财政资金不足,维持单位运转,是单位能履行事业任务、完成公益性服务的资金保障,因此,它的核算原则不应以盈利等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但作为林业局事业单位主收入的工程收入和销售收入等生产性收入(见图2)由于可能耗费了人工成本或者物料成本,因而又必须准确核算成本,至少确保保本经营。
11.影响我国财政收入因素的计量分析 篇十一
1.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从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看,财政收入总额表现为来自各经济部门的收入。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本文选取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和就业人口总数(万人)作为影响财政收入的经济变量,所使用的数据为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文中为了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使用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对我国财政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四组数据进行了价格指数处理,得到我国实际财政收入、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同时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变换后不影响原序列的相关性。分别用LnGSH,LnPI, LnSI,LnTI和LnEmp,表示取自然对数后的实际财政收入、第一产业实际增加值、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和实际就业人口总数。
由逐步回归过程可知,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实际增加值、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和实际就业人口总数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财政收入,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对其影响最大,关联度最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60%以上,个别年份达到70%。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增加起主要拉动作用。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贡献度还相当有限。因此得出以下结论:
1.由回归过程和具体数值来看,第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值和关联度明显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我国财政收入对第二产业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但由于我国工业仍然存在传统工业比重较大,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不足,将可能对我国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构成潜在制约。因此,第二产业的发展及其内部结构调整对增加我国财政收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中美土地财政收入问题比较研究 篇十二
关键词:土地财政,财产税,土地出让金
土地财政收入指的是与土地相关的税费等形成的财政收入。近几年, 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 形成了学术界热衷研究的“土地财政”问题。而在美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 土地财政收入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 本文对中美两国土地财政收入相关方面进行对比, 从美国的土地财政发展状况得出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与启发。
一、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状况概述
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出现过三种形式:一是将土地作为资产出售形成的资产性收益;二是以土地及其地上附属建筑物为载体形成的税收收入, 如财产税、对土地和房屋征收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三是政府以非税收的形式征收的其他与土地有关的财政收入, 如不动产出售收益等。
在不同时期, 美国土地财政的形式以及归属有着不同的特点。从1776年到内战时期, 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以土地出售收益为主, 且基本上归联邦政府所有。而从内战至今, 财产税成为主要形式。在内战结束后, 土地财政收入是由州和地方共享的。后来随着州政府开始开辟新税种, 将财产税下放给了地方政府, 土地财政收入占州政府总收入的比重逐步下降, 从1902年的52%, 下降到1942年的10%。但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始终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财产税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
二、中美土地财政收入的相同点
1. 形成原因都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美国的土地财政开始于建国初期。那时的美国刚刚经历完独立战争, 各级政府迫切需要筹集大量的财政收入来修复战争创伤, 建设新国家, 而当时的美国经济尚未恢复, 税源狭窄, 无法短期筹集到政府需要的收入。而我国在实行分税制以后, 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幅提高, 财权上收, 而地方政府的事权却没有相应减少。地方政府拿少数钱却要做多数的事, 就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将土地作为资产出售来获取收益, 程序简单快捷, 成本低, 可以满足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收入。因此, 中美两国的地方政府都选择了采用土地财政方法解决财政困难。
2. 土地财政收入都主要归地方所有
土地资源不易转移和隐藏, 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土地也更具有信息优势, 因此由地方政府征收与土地相关的财政收入, 成本更低, 程序上也更加方便。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经历了从中央所有, 到州与地方共享, 最后到地方政府占用绝大部分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征收的效率是逐渐增强的。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形式有土地出让金、以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与土地相关的税种。土地出让金全部归地方所有, 中央不参与分配。而上述税种也都属于地方税, 收入归地方独享。由此可以看出, 中美两国的土地财政收入在分配方面有相同之处, 即都主要归地方所有。
3. 土地财政收入都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在出售土地时期, 土地财政收入在美国总财政收入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曾一度达到60%。后期的财产税占地方税收收入的70%。土地财政收入在美国财政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土地出让金。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虽然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波动较大, 但平均在40%以上, 可见我国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的问题, 尤其是依赖土地出让金, 地方财政面临较大的财政风险。
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2011》
三、中美土地财政收入的不同点
1. 出售内容不同
虽然两国都经历了出售土地换取资本收益的过程, 但两国出售的内容并不相同。美国出售的是土地的所有权。美国先通过一系列法案, 将西部的土地收归国有, 然后通过出售和赠与的手段将土地转为私有, 从而获得土地出售收益。在此过程中, 虽然出售的价格和具体政策一直在变化, 但交易土地所有权以换取财政收入的性质一直没有改变。我国的土地是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 不允许存在私有土地, 因而出售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国家根据土地的用途, 还对使用权的最高期限做了具体规定:居住地70年, 工业用地50年, 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等等。因此, 土地出让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40—70年租金的一次性缴付。缴付土地出让金后换取的只是对土地的开发使用权, 所有权始终由国家掌握。
2. 获取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不同
从内战至今, 财产税始终是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占据绝对比重。美国的财产税主要对不动产征税, 税基是根据相关机构对不动产的评估价值来确定的, 每年征收一次。因此财产税是对土地的持有环节征收的税种。也可以说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主要是通过对土地持有环节的征税来实现的。而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土地出让金这种非税收入, 一次性获得土地几十年的收益, 而与土地相关的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例如2009年, 我国土地出让金是15900亿元, 而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仅为920.98亿元和633.07亿元。
3. 管理层次不同
作为土地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 美国财产税在征税范围、税率、征收办法方面都有相关法令进行详细的规定, 收支纳入预算, 并受到议会和民众的严格监管。另外即使是非税收入都有严格的规范和管理, 都要地方政府议会或是选民通过投票来决定, 充分保证其民主化和透明化。而我国的土地出让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预算外收入, 管理比较混乱, 也隐藏了大量腐败和浪费现象。为了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 2006年底, 国务院下发规定, 从2007年1月1日起, 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 支出一律通过地方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 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但是, 在2010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40个市地州56个县区市土地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及土地征收出让情况审计调查结果》中显示, 在被抽查的市县中, 674.8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不规范, 未按规定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占征收总额的20.1%。与美国相比, 我国土地财政收入的管理水平和层次依然不高。
4. 产生效果不同
因为土地稳定的自然属性和价值属性, 土地财政收入为美国的地方政府带来了稳定而丰富的财政收入。此外, 因为财产税是对不动产的持有环节征税, 谁持有的不动产越多, 缴纳的财产税也就越多, 因而美国的土地财政收入还具有缩小贫富差距, 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而我国的土地财政问题却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地方政府从自身财政利益考虑, 推动了一轮轮的“圈地”热潮, 造成耕地大量减少, 失地农民增加。而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缺失又隐含了社会的不安因素。对于城市来说, 不断创新高的土地出让金更加推高原本就已高不可攀的房价。且土地出让金实际上是预支了土地未来几十年的租金收益, 属于寅吃卯粮的做法, 给未来的地方财政带来风险。
四、中美土地财政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1. 国家经济制度及土地所有制不同
美国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其本质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国有土地的私有化是符合其经济制度的。因而美国可以通过出售土地所有权获取收益。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国家要掌握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因此我国的土地制度是二元土地所有制, 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 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只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国家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并依照法定程序, 在做出适当补偿的情况下可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所以我国出售的是土地的使用权, 土地的所有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 才能符合我国的经济制度。
2. 财政体制不同
美国的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税收权限。州和地方政府都具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征收管理权,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开征或是停征某种税种, 其税率、征管机构以及税收减免可自主安排。因此当美国的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困难时, 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开征新税或是在现行税制下提高税率, 而不需要想方设法获得预算外的收入。因而税收是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的主体。
而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地方只能根据本地情况, 制定一些适用于本地区的税收征管规范。面对财政困难, 地方政府只能从制度外想办法。土地出让金就成了一条简单快捷的生财之道。因而土地出让金成为了我国的土地财政收入的主体。
五、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的发展过程对我国的启示
1. 改革税制, 增加税收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目前在重庆、上海进行试点的房产税, 只是对新购房屋进行征税, 偏向流转税而不是财产税。我国应该以房产税作为税制改革, 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重点, 改革的方向应该有流转环节变为保有环节, 每年对纳税人持有的超过一定数量的房产进行征税。这样既可以为地方带来稳定丰富的税收收入, 也可以有效地调节住房市场的供求, 起到降低房价的作用。另外, 耕地占用税也可以作为另一个改革方向。可以将单位和个人占用的林地和草地纳入征税范围, 将一次性征税改为按年征收, 以扩大税源。同时, 这严格审批和监管的前提下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限, 可以使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的情况, 充分合理地开发税源, 增加本级政府的财政收入
2. 加强对土地出让金的管理。
解决我国的土地财政问题并不是要完全取消土地出让金, 而是要将土地出让金像美国的非税收入一样, 提高其管理水平。要认真落实有关规定, 将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成立专门的机构, 定期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检查, 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开, 提高土地出让金收支的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李爱鸽.地方政府财源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李爱鸽.地方政府财源建设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王克强, 刘红梅, 张璇.美国土地财政收入发展演化规律研究.财政研究, 2011 (2) [2]王克强, 刘红梅, 张璇.美国土地财政收入发展演化规律研究.财政研究, 2011 (2)
[3]安体富, 窦欣.我国土地出让金: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南京大学学报, 2011 (1) [3]安体富, 窦欣.我国土地出让金: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南京大学学报, 2011 (1)
【财政收入论文题目】推荐阅读:
财政收入预算09-09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关系11-09
财政补助收入包括11-07
财政收入调研报告09-09
乡镇财政收入和预算执行情况汇报07-21
财政供养人员(担保人)收入证明10-31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认真组织非税收入(财政局调查报告)07-08
财政论文范文10-16
行政机构改革的财政思考财政政策论文08-30
乡镇财政管理论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