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2024-07-29

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16篇)

1.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一

初中生物导学案使用心得

泽夫中学翟玉军

上学期用上了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保证,教师的工作量也减轻了不少。对上学期的导学案使用的效果撰写一点自己的心得。

一、在教学效果上,使用导学案后学生的成绩明显进步。

上学期使用了导学案后,八年级学生的成绩明显比七年级有大幅度提高,原来的权重分在40分左右。到八年级达到60分左右。而七年级的学生的生物成绩也有较好的表现。

在原五标教学模式中,虽然在课堂上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考题对学生来说却非常陌生,即使是在课堂上讲过,学生的印象仍没有在导学案中呈展的题目深刻。因此,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生物学题目)的记忆。因而成绩就提高很快。

新课教学在17周左右完成,再利用2个周的时间进行复习梳理,主要的就是了解知识点。但由于开卷考试,学生不如语数外学科重视,教师又不能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大降低。但是,上学期的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下的记是建立在平时的,上课留字留印象,复习留理解,记忆在复习课中再加以强化,考查的是导学案的知识,学生重视,成绩提高,兴趣提升,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运用导学案后,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知识面大为提高。

有些老师对导学案中能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有一些怀疑。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发现有些能力学生的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是查找课文,文字组织上有相当的进步,一些以前的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生,在利用导学案学习时却表现出不同的潜力,比如我在让学生利用表格填写出人的一生中骨的动态变化的时间、成分和特性时,这些学生的表现是能非常迅速地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进行填写。

其次是知识面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还是对生物题目的见多识广,原来的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的模式中占用学生的时间多,学生自学过程中抄答案的可能性大,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易造成对知识的识记不劳。利用导学案教学后,知识传授和练习都要求在课堂内解决,不留作业在课堂外,这样对难的题目学生都能在课堂内解决。增加了理解,也就增加了印象,并且能在教师指导下开阔解题的思路,清除了许多错解,这就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

不过,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等在考卷中较难体现出来,但在平时的课堂中也有利用互动学习的过程是有所加强。

三、对于新学期的导学案的撰写来说,还有些心得是要说一说的:

1.模式:在教导处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个小组学习模式。小组学习模式的教学环节主要是: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和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我们的导学案也主要是围绕这几个关键环节进行设计。

2.自主学习环节,我发现,以填空为主才是适当的,所需要学生填写的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力求是在课文中能找得到,并且空数不超过5个为宜。这样学生能在课堂内利用5分钟的自学活动中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当然如果遇上较难的内容,可能还是由教师做一定的提示,学生才能完成自主学习。

3.互动学习环节,可分为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应充分挖掘能让学生进行小组互动的话题,设计讨论时,最好有两到三个选项,这样小组中六位同学才可能有自己的判断,才可能较好的进行讨论,并能迅速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解释。

另外,课文中的活动也可以融合在互动学习的环节中,进行师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4.探究学习环节,我们认为应该要以解决题目中的难点为目标,也就是要能解决学习难点为前提,每节课都有一些难点,有一些有代表性的难题,这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探究学习来解决,需要老师的演示包括投影、板演,详尽的讲解,在导学案中也可以罗列出解题要点,特别要注意的地方,以保证能顺利地解决学习难点,能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能顺利准确地完成过关检测。

5.导学案占的版面我认为是16K两页为好,后页则是用于练习,这样一堂课做的练习

才足够,学生学习的问题才能较好的反映出来并得到解决。如果时间足够还能对一些有争议的题目进行适当的讨论,对学习重点加以强化。

6.练习的题目在初中生物科来说,我认为是没必要分组,因为我们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我们的要求不能过高,没有必要搞一些非常难的题目,对于一般的题目也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知道题干的意思,知道解题的方法,知道答案。形式主要的是选择,辅以填空和识图,切忌论述,有问答题就应该在课堂活动中解决,否则学生无法周全解答,时间耗掉了,课堂效益还得不到保障。

总之,利用好导学案教学,还有一些环节需要注意,整篇导学案中要注意美观整洁,编排要合理,特别是要注意相同的知识点不要分散,要用一个活动去解决,基本的概念用自主学习活动解决,课文的活动、生物科学历程用互动学习解决,知识难点、较难的题目用探究学习活动解决,课堂作业用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在课堂内把本节的导学案的学习活动都加以解决。课后仍然要回收检查,以督促所有的学生都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

2.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二

一、导学案“学习目标”板块的编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两个层次:1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区别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的变化;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液循环。这些是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用Δ标注。2了解心血管疾病等知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这些是更高层次的目标,用☆标注。教师要带领学生知晓本节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为课后的自我检测提供对照。

二、导学案“自主学习”板块的编制

“自主学习”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凸显导学案“导学”的功能。

自学可分为课前预习和课上自学。。教师要明确自学的时间(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本节课让学生自学P18的相关内容,规定4分钟的学习时间,学生将知识点划下来并思考:1什么是血压?正常值是多少?2什么是高血压和低血压?3什么是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如果设置课前预习部分,教师还要在导学案上预留出学生书写疑问的空间,学生在知晓疑问的前提下,听课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更好。

三、导学案“合作探究”板块的编制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本节课的导学案设置了两项“合作探究”的内容:一是模拟哈维实验(5分钟),实验完成后,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用绷带扎紧上臂时,为什么肘和腕处的脉搏摸不着了?2如果动脉出血,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学生实验后很容易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联系生活实际,需要他们动动脑筋,合作讨论完成。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设计一系列“阶梯性”问题,体现差异,既让学困生有参与实验和讨论的兴趣,不随波逐流,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维得到提升。二是“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6分钟),学生合作解决以下问题:3在人体内,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吗?它们在何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4体循环、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血液成分有何变化?血液循环对初二学生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笔者将血液循环这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相对简单的小问题,从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到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的空间。

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教师还要对课堂进行预设,预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问以及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在导学案上提供帮助,如学习方法指导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避免学生课堂上无效的讨论。

四、导学案“知识构建”板块的编制

知识网络就是将相关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形成一种类似网络的联结。大脑中有了这个网络,需要某些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用。如人体血液循环知识框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点,还能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运用知识去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本节课教师可设计如下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当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构建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的知识框架。

五、导学案“拓展提升”板块的编制

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否则学生的学习依旧是被动的。如果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规定动作”(容易的题目)和“自选动作”(较难的题目),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以示难易程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的展示点评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抢答等多种竞争机制,调动大家(特别是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教师应努力做到当堂巩固知识,不留书面的课外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六、导学案“评价”板块的编制

导学案使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应当是一个多元化指标构成的体系,它至少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他们取得的进步,给予表扬,让他们充分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带来的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三

关键词:初中生物;导学案;传统教学;对比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导学案的使用改变了这种现状,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本文从预习、讨论学习、巩固练习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一、传统教学当堂消化,导学案教学更为重视课前预习

对于学习的主体来讲,传统教学主张当堂消化教学内容,而导学案教学更为重视课前的预习。例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教学设计如下。案例一:传统教学预习。教师提出复习的内容:动物体是怎样形成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是怎样构成的?)什么是组织?什么是器官?学生自主回忆,然后进行课堂回答。案例二:导学案预习。教师直接发布导学案,预习的内容是让学生填空:人体的结构层次: 。动物体的四种组织:( )组织、( )组织、( )组织、( )组织。两者的不同点: 。在这个对比之中可以看出,导学案的模式下学生能够集体完成复习思考的内容,避免了单个的提问忽视了群体的反应,可以说导学案的模式更适合集体授课的模式。在这个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将本节课的学习要求、重点、难点以学案的形式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预习完成导学案,而学生在预习时就力求把书读通读透,精读深思。这个环节是教师为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而设计的一个教学环节,它可以在课下完成,也可以在课上的初始阶段完成,其功能还是为学生的听讲做准备。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传统教学当堂消化,导学案教学更为重视课前预习,明显可以看出导学案的优势所在就是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让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传统教学设置疑惑,导学案教学推崇学后讨论

传统教学模式和导学案教学模式都重视学生的自主讨论环节的设计,相互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重视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疑问,让学生针对疑问处进行讨论;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则是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针对自学后的疑问处主动进行讨论。可以说课上师生依据“导学案”,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自主、互助、合作学习形式,基本完成“导学案”相关要求内容,教师针对学生情况,有目的地进行精讲,化解知识误差。例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讨论环节的设计存在差异。案例一:传统教学的讨论环节。教师这节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观察番茄,然后小组讨论完成任务,用图表的形式来明确植物器官、结构等。案例二:导学案教学的讨论环节。教师直接列出植物结构层次的表格,让学生自学教材的内容,完成表格的填写。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要进行讨论。同时课堂上,教师要验收讨论后的结果,并提出更为深度的讨论问题:“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按从微观到整体的顺序排列。”可以说“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从课堂结构和组织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供了时间与空间的保证。

三、传统教学统一练习,导学案开展分层练习

传统教学一般会提出统一的练习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但是这样的设计也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无法真正地开展因材施教的模式。导学案的练习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进行独立学习,自行检测自己是否有完成习题的能力,对于不能独立完成的习题内容再由小组长总结起来传递给教师,让教师进行统一讲解。这样一来,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而且能培养创新能力。

4.初二生物《传粉与受精》导学案 篇四

【学习目标】

1、描述传粉的概念及方式

2、关注人工辅助授粉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学前准备】

挂图、实物

【预习导航】

1、植物开花后,成熟的__ ______会自动裂开,________从花药里散放出来,通

过一定的方式,落到________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做_________。其方式可以分为 和 两种。

2、人工授粉是用 的方法,从 上采集花粉,再将花粉传授到 柱头上的技术。

3、区分:在异花传粉中,根据传粉所依靠外力的`不同,可以把传粉分成两种:利用昆虫进行传粉的花叫虫媒花;依靠风力进行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虫媒花 风媒花

花冠的大小与颜色

有无芳香气味

有无甜美的花蜜

【课堂活动】

Δ观察与思考

1、蜜蜂不停的在花朵之间采蜜,这对鼠尾草有何益处?尝试描述鼠尾草的传粉过程。

2、从玉米雌、雄花序的结构和着生位置看,有哪些特点与传粉相适应?

Δ分析与讨论

1、在实施人工授粉时,为什么要对接受花粉的花朵进行去雄?

2、去雄和授粉后为什么都要进行套袋处理?所用的袋为什么要具有一定的透气性?

Δ课后第一题

【达标检测】

1、某片桃树园旁新建了一个养蜂厂,那么,这片桃树的产量将会( )。

A. 由于蜜蜂大量增加,会吃掉大量的花粉,因而产量会大量减少

B. 由于桃花是虫媒花,蜜蜂会帮助桃花传粉,因而产量会增加

C. 由于桃花是风媒花,蜜蜂对桃子的产量没有影响

D. 桃子虽然是虫媒花,但蜜峰对桃子的产量不会产生影响

2、玉米开花时,如遇到连绵阴雨,果实产量就会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雨水多,气温低,所以花粉不能正常形成

B. 花粉被雨水冲落,影响了风力传播

C. 因为连绵的阴雨,昆虫不能进行传粉?D. 因为连绵的阴雨,影响了开花

3、下列不属于风媒花特征的是( )。

A. 花小,花粉多而轻 B. 有花蜜,花大而鲜艳 C. 无花瓣,无花萼 D. 柱头常有分叉和黏液

4、下列叙述与玉米花的特征相符合的是 ( )。

①虫媒花②单性花③风媒花④两性花⑤自花传粉⑥单生花⑦异花传粉

A.①④⑥ B. ②⑤⑦ C. ②③⑦ D. ①⑤⑥

5、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是( )。

A. 可以弥补自然授粉的不足?B. 使植物提前开花、结果,产生种子

C. 协助植物的自花传粉 ?D. 虫媒花在自然环境下授粉的几率很低

6、人工授粉的好处在于( )。

A. 加速果实发育 B. 增加产量?C. 防止品种变异 D. 加速果实成熟

7、如果在开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 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连同桃花丙,都用塑料袋分别罩起来,扎好袋口,其结果是( )。

A. 甲能结实、乙不结实、丙能结实 B. 甲不结实 、乙能结实、丙不结实

C. 甲不结实、乙不结实、丙能结实 D. 甲、乙、丙都不能结实

8、小麦和豌豆的主要传粉方式是( )。

A. 自花传粉 B. 风力传粉 C. 昆虫传粉 D. 水力传粉

5.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五

一、“六环节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六环节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环节六步骤”。

“三环节”即“学案导学——交流展示——巩固提升”。

“六步骤”即具体的以下六个操作步骤:

(一)明示目标(约1分钟)

“导学案”出示或多媒体演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目标,指导学习方法。

(二)预习检查(约3分钟)

采用教师检查(抽查)、小组长检查、学生互查、预习展示、课堂提问等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并进行评价,督促学生养成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学习习惯等。

(三)自主学习(约6分钟)

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结合学习指导,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

(四)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小组成员按照交流自学成果,达成一致意见。

2、小组长具体分配展示任务

3、小组展示的策划与准备,哪些成员黑板板示、设计,读、写、讲、演等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展示;要求中下学生必须参与。

(五)展示讲解

1、以小组为单位讲解。小组代表在黑板前分析、讲解,具体讲出解题思路和步骤,说出学习心得与体会;允许多种形式呈现,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力求优、中、下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2、同学们讲解展示完后,针对展示情况,教师、学生作及时点评,或进行反问,追问、质疑及补充,深层次探究问题。

展示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如特征、规律及进一步的启示、感悟、实际联系等,还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情感、书写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达标检测(约10分钟)

达标测试是为了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

6.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六

1. 知道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运动)。

2. 会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4、总结:

(1)当肋间肌与膈肌收缩时→胸廓容积变→肺的容积变→肺内气压于外

界气压→外界气体肺,人体完成了吸气运动,(2)当肋间肌与膈肌舒张→胸廓容积变___→肺的容积变→肺内气压于外

界气压→外界气体肺,人体完成了呼气运动。

任务二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阅读教材P47观察图4-30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回答:

1. 呼出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的变化:呼出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的含

量。

2.气体交换的最小单位: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叶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

末端形成的。

3.肺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体积小、数量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肺泡壁和毛

细血管壁都是由的构成。

4.肺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空气中的;同时,血液中的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然后随呼气过程排出体外。

【自我检测】1.当我们呼气时,肋骨间的肌肉、膈肌的活动状态是()

A.收缩、舒张B.舒张、收缩C.收缩、收缩D.舒张、舒张

2、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这有利于()A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B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C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D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问题3:肺泡内的气体进入机体的血液中,至少需要经过几层细胞?几层细胞膜呢?与血液红细

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需经过几层细胞膜呢?

问题4: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氧最后在细胞的什么部

位被利用?如何被利用的呢?

问题5:会游泳的同学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刚下水时,如果水超过胸部,你会感到呼吸有些吃力,这是为什么?

问题6:吸气或呼气完成的一瞬间,肺内气压和大气压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7:课本48页技能训练:什么是肺活量?如何测量和计算?几次测量后如何取值?【达标训练】 1、2号同学完成《综训》37---39页的1---10 【能力提升】

7.浅谈生物导学案的编写原则与体例 篇七

关键词:生物,导学案,编写体例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达成这些目标, 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应用十分重要, 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导学案”正是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一种优化的教学模式。要使用好“导学案”, 编写是关键。有一个高质量的导学案, 再加上老师的精心诱导,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如何编写“导学案”呢?

一、编写生物导学案的原则

导学案是师生共同使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从老师备课的角度来看, 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导学案编写时应遵循的原则:

1. 课时性原则

一般情况下, 是将教材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导学案。按课时编写导学案的好处是:可以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容量;凸显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有助于完成课时教学目标, 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问题性原则

在编写生物导学案中, 将教材内容经过加工提炼后形成几个探究性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思考”的问题, 而绝非是“试题”。创设“问题”的情境, 重点是诱导学生在思考上下功夫。

案例: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释放二氧化碳

在学完植物的呼吸作用后, 老师可设计一些试题进行适当拓展: (1) 夏天, 刚收获的新鲜小麦能不能长期堆放, 为什么? (2) 萌发种子中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了什么物质?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对呼吸作用的理解得到了升华, 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策略, 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方法性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要注意学法的渗入, 提出问题后, 不妨设置一个学习规律性的提示导语, 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将“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 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 去解决新问题,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 合作探究性原则

教科书很重视科学探究, 因此在导学案的编写中, 对于研究性的问题,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手, 在合作学习中体验过程, 完成一定的探究活动。如光对鼠妇的影响,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探究实验, 老师应在小坡度、梯度化的问题引导下, 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二、生物导学案的体例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使学生多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才能够实现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的教育目的?编写高质、实用的导学案应该是“使学生多学”的好方法。初中生物导学案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1.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该环节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重难点目标。教师在编写过程中, 应该遵守《义务教育生物新课程标准》中“附录2学习目标的说明”来科学地使用行为动词。如描述、列出、列举, 说明、举例说明, 分析、得出、设计、拟订、应用、评价, 尝试、模仿, 体验、参加、参与、交流等。

2. 情境引入

将所要学的知识, 通过一个场景引入, 学生就不会感到来得突然而不知所措, 这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案例:流动的组织——血液

请同学们看一幅城市的交通枢纽图, 就像我们的身体中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 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我们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 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通过这样形象的设计引入课题,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3. 知识聚焦 (自主、合作学习)

这是导学案关键的部分, 教学案的质量高低主要是在这里得以体现的。这里表现的形式很多, 如以填空、问题、表格、概念图和探究题等形式出现, 形式多样, 每一节导学案的形式不拘。难度不大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相互讨论、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来完成;难度较大的内容由教师分步设问、层层引导、结合讲解来完成。中间可适当插入一些解释, 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案例:流动的组织——血液

《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可设计成:

大家结合课本, 并结合学案, 分析一下血液的成分。请看下面的投影, 这是新鲜的血液, 加入抗凝剂后离心静置后变成这样 (如下图) , 请同学思考如下四个问题:

(1) 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

(2) 血液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人体的血液加入抗凝剂离心静置后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上层_______色的半透明的液体是_______, 下层深红色的是_______, 在两层的交界处, 有一层白色物质, 这是_______和_______。

(3) 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4) 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

(5) 抗凝剂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看书后, 小组讨论, 并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向学生介绍柠檬酸钠和草酸钠是常见的抗凝剂。

4. 知识梳理

师生归纳总结, 构建知识体系。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回顾, 再现, 整理, 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

5. 能力提升

教师要选择性地设计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 分不同形式加以练习。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 可以对知识加以强化, 提升学生的能力。

6. 我的收获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进行纠正、点拨, 并对相关问题适当扩展。让学生在困惑中反思, 在感悟中成长!

教无定法, 生物导学案的体例也不例外, 应该是活泼多样的, 也不是呆板“定格”的。教师可以大胆创新, 写出独具一格的导学案来,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8.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八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案导学;有效性;卓越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12-02

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省市在新课标下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主要有10大教学模式。比如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等等。“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引为主导,生生合作,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教学方式。

以前教师使用教案,只是教师心理明白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现在学生使用了学案,最起码学生在预习时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在课堂上不盲目听课。学案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把高效课堂教学作为最终目的和永恒追求。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学案导学”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丢失。我们在用学案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很难适应。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责任,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真正的学习。

因此,在利用学案教学时,学案编写必须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索。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问题设计应该由浅而深。例如,笔者在上《认识生物多样性》这节课时,学案里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哪些数据能说明我国和世界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整理并分小组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只是适当的点评。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和享受。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标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例如,笔者在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课时的几个问题引导: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有哪些?(复习引入)2、既然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怎样才能生存?3、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保证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的核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利用问题一环紧扣一环的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关键是做好“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教师的角色就有由原来的讲转变为现在的导。

三、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如果在课堂上几十个学生同步启动,用同一个学案进行教与学,学生不能同步完成。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为了进度而不照顾学习慢的学生,违背了因材施教。如果把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预习完成预习案,课堂上来完成探究案和训练案。那么学案教学中一节课的内容就变成了两节课,暗地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因此,在利用学案教学时,必须精心设计好学案和教学过程,第一学案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不同的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的内容;第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每个环节的任务和要求,合理分配45分钟教学时间,避免造成时间浪费。教师活动的设计,是将教师的行为通过一系列有序的设计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行动计划[7]。根据学案的设计,学生自主、合作能完成的不讲,生生合作都不能完成的师生合作重点讲。例如:笔者在上《认识生物多样性》这节课时,就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等问题几乎由学生完成,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就重点引导点拨。这样就能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四、利用学案增加生成性内容

学案是死的,而学生个体是鲜活的,思维是活跃的,必然使课堂教学中有生成性的变化。如果学案教学中缺乏灵活性,排斥具体有效的生成内容,那学案就将成为束缚千差万别的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创新灵性的迸发的僵死模式。这不是学案教学所希望的。

例如,在用学案上《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一课时,第一个问题就是: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需要哪些工具?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有捕虫网、毒瓶、三角纸包、展翅板等。笔者刚好评价完学生的回答,学生就提问了,“老师捕捉昆虫都要用捕虫网、三角纸包吗?制作昆虫标本都要用展翅板吗?”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预设的生成性问题。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

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新课标新课改大背景下,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模式,其教育教学理念都是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凸显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理性思考、准确分析的能力。为了提高学案教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必须对学案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认识了才会真正的接纳和利用好学案,才会有别具匠心的设计学案教学,才会打造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3.

[2] 王红霞.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G].中学数理化:学研版.2011(7):71-71.

[3] 莫应群.浅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三部曲[J].教法研究.2011(7期):103-104.

[4] 张广亮主编.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08:110—110.

9.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九

班别姓名序号小组

学习目标:

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保护生物资源。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通过调查校园、社区或身边生物种类的活动,从活动中总结出调查的方法步骤,同时还要知道观察法 和调查法的相同点,都是研究对象处于自然状态。

自学导航:.阅读课本第9页的“想一想议一议 ”,并完成思考题。

2.调查时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对象作为,调查过程中要。对调查结果要,有时还要用。调查迁移,生物分类

你能对熟悉的生物进行分类吗?结合课本第11页,给生物进行分类:

⑴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将生物归为、、三大类。⑵按照生活环境,可分为和等。

⑶按照用途,可分为、、、等。

合作探究

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交流展示

当堂检测

3.你想调查某市中学生的视力状况,最好采取的调查方法是(C)

A、一个一个地调查B、逐班调查C、选点抽样调查D、大体估算

4.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A.对象中的一个B.对象中的一部分C.全部对象D.以上都对

5.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一组是()

A.猫头鹰和鼠B.鱼和河水C.空气和阳光D.狗和水草

6.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

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

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7.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

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8.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学后反思:

10.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篇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导学案――小石潭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小石潭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激发爱我中华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引导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让我们――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一起来领略小石潭的景,体会柳宗元的情。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篇文章,听完后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配《高山流水》古筝曲朗诵《小石潭记》,学生谈体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小石潭记》(板书) 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边读边圈出生字、生词,学生合作讨论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中。 充分讨论后多媒体示出: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三、新授

屏幕展示柳宗元笔下小石潭的风貌,让学生融入情境中。

(一)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且互相交流读法、悟情:思考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的?并且归纳其特点。 明确:

⑴ 水──?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写出了清脆的流水声。作者此时也一定是惊喜万分。(重音字落在“闻”上,忽然听见水声,读出惊喜之情)。

“水尤清冽”重点落在“尤”字,也正面写出了水──清(板书) ⑵ 石──?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为坻、为屿、为、为岩”

→四个“为”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语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读出一种欣喜之感)。 ⑶ 树──?美

“蒙络摇缀”这四个字,精确的刻画了树的美(语调应平缓,语速要慢)。 ⑷ 鱼──?乐

第三段中的“怡然”的“ 尔”“翕忽”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鱼的情态──“乐”,也侧面写出了水之清。(读时要注意“乐”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语调应是“鱼与人嬉戏”的趣味感)。 ……

(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句子,请同学们下去之后互相交流。) (二)师生互动,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感受优美的`景物总使人赏心悦目,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你会有什么感觉? 2.深入探究,走近柳宗元 “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你能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解吗?

3、与柳宗元对话,进一步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 四、小结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同学以后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情寄于山水之间。这种写作方法就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教学反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读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以“读、说、究”,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读”带动情,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俗话说“熟能生巧”,我觉得多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语感,甚至自然而然体会出文章里蕴涵的情感。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我把教师读、学生闭眼感受,学生默读,学生分组读并互相交流为一条“读”线贯穿课堂中,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法中逐步深入作品,从而领略了小石潭的美景及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二、以“说”感悟情,引导学生体会柳宗元的情。

为能深入体会柳宗元当时悲凉的心境,在本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柳宗元,我想对你说”与柳宗元对话的环节,我觉得这样拉近了与作者及文本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能感受作品对小石潭的生动描写,而且还深切体会到柳宗元当时贬官后孤独忧愤之情,学生也自然地走进了文章的情境中,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三、以“究”体会情,让学生探究作者在石潭美景中的忧愤。

面对如此优美的石潭景色,作者为什么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后让他们去探究 ,而且引导他们结合写作背景,从文章“景语”中得出“情语”,最终学生很成功的探讨出了作者当时的忧郁愤懑之情。实践告诉我,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好。

11.生物教学中实施导学案的初探 篇十一

一、如何使用导学案

1.熟悉目标,突出难点,强化探究

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以书面的形式在课前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并在预习中做到胸中有数。例如《减数分裂》学案中展示目标,强调知识目标,使学生课前进行有目的的预习。一是阅读教材,二是观察课本中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图文结合,重点观察染色体行为变化,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联系有丝分裂染色体的变化规律,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规律,这样,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以便突出难点把握重点或主线,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提出具启发性的问题和布置一些学生通过预习能完成的基础习题,让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一些基础内容课前就能理解掌握。特别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克服难点,体现方法,以强化自主探究为目的的学习过程。

2.达成目标,体现关键,学有方案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对当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有所了解,并在预习中对知识有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并且,各个同学对知识理解程度不同,参与情况不同,各人能力得到不同的展示,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基因的表达》一节,我利用多媒体图像,先让学生观察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过程,直观形象地了解基因表达的方法和过程。然后借助磁性黑板,让学生演示mRNA从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教师要诱导学生在课堂上听、读、写、记、思、答并重,多种感官齐参与,有机配合,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这样一来,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本节所学知识关键,体现纲举目张、融会贯通的宗旨。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花时间去讲解学生已理解的内容,可以有足够时间解决重、难点,点拨疑难问题,这有助于所学知识系统条理化。例如,有关细胞器的知识,我引导学生采用表格形式从分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进而体现各种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样,使学生从整体的知识结构掌握过渡到每个知识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的不同之处,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复习时可以避轻就重,有目的地安排复习计划,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

二、如何有效实施导学案

1.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学、乐学,要把学生的学习看作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师要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师必须运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发现知识”中学习知识,在“发现知识”中使学生学科观念和学科素质不断提高,在“发现知识”中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提高学案的编写水平

编写导学案要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对象编写不同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导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导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创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3.加强学案的具体操作

导学案应培养学生处理已学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学生自主学习来讲,它的实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向未知领域探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要体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状态与所需要帮助做出正确判断,需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组织、协调学生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此外,教师在安排自主学习时,需要有一个切合实际、比较科学的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确定。针对这些大量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并能抓住一切可利用时间,自主获得相关知识。

4.导学案重在交流

事实上,导学案交流也是学案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交流,导学案的功能就无法充分发挥和实现。学案交流切忌长篇大论,鼓励短小精悍,点明关键,直击结论,三言两语亦无不可。教师要学会认真倾听,这既是教学的需要,又是对学生无形的鼓励。

作者简介:

黄妍丽(1978.11~),工作单位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民中学,从事生物教学15年,中学一级教师。

12.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十二

关键词:导学案,生物教学,课堂运用

一、导言

导学案是教师对课时或单元教学内容从目标确定、组织方法、学法指导、评价方法、教与学的反思等总体规划与学生活动、学习策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和监督相结合的教案与学案的统一体。导学案教学法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 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 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学案”教学法符合课标要求, 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法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导学案的特点

(一) 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 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 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 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 它能起到“以问拓思, 因问造势”的功效, 并能帮助学生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三) 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 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 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 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培养创新能力。

(四) 阅读思考是学案的特色, 可根据材料内容进行阅读思考, 也可为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兴趣, 设计一系列可读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材料, 诸如所教内容密切相关背景、话题等。

三、导学案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案基本基本环节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预习) 、精讲点拨 (教师对重点的讲解) 、达标测试几个部分。现以人教版八年级 (初中二年级) 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为例:

(一) 学习目标

1. 通过预习了解、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变态发育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特点;了解常见的动物。

2. 通过预习了解、掌握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三个时期;了解常见的动物。

3. 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

(二) 学习重点、难点

1. 重点是掌握变态发育的概念、变态发育的四个时期及各时期的特点;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不完全变态发育的三个时期。

2. 难点是理解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

(三) 学习过程

1. 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相见时难别时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尽成灰泪始干。然后提出问题并解释:春蚕真的如诗中所说, 吐丝完毕生命就结束了吗?从个体水平看, 生物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 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从整个物种来看, 生命总在不断地延续和发展着。同学们知道, 被子植物通过开花、传粉、受精、结实并产生种子、种子萌发繁殖后代;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后代, 真菌通过孢子生殖后代。哪么动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

2. 自主学习 (预习)

(1) 认真观察家蚕在各阶段的形态特点, 将各图按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进行排列, 并填写在课本第九页的横线上 (以图的序号排序) 。

(2) 比较家蚕的幼虫、成虫、蛹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 填写下表。

3. 精讲点拨

通过上表比较, 家蚕的幼虫和成虫无论形态特点还是生活习性都存在很大差异, 尤其是在幼虫和成虫之间经历了一个重要时期—蛹期, 生物学上把像家蚕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之为完全变态发育。

4. 达标测试

(1) 家蚕的一生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和四个时期。家蚕通过_________方式产生后代, 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 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 这种发育过程称发育, 以这种方式发育的昆虫你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蝗虫的发育过程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 称为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结语

导学案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实施导学案, 能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 自学、合作学习成了主要的学习形式。课前学生们预习, 准备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 享受着自学、合作带来的学习成就感;课堂上, 学生积极发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 享受着学以致用的乐趣;合作交流, 互相促进, 在合作学习中既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还能拓展学生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可机械使用导学案, 需要对书上的内容加以整合。教师在备课时, 将简单问题调整合并, 相对复杂的问题加以分解、细化、删减, 对知识重难点加以讲解。

参考文献

[1].肖川.懂仲文.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2.02.

[2].肖亚娟.高中英语导学案教学法初探[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2011.18

13.导学案_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篇十三

张敏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的殿堂,又是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智慧得以启迪的舞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它把以前笼统繁多的环节,变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段学习,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以前老式的黑板式教学,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以前是老师强制让学生学习变成了现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念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揣简陋而论之。

一、目标导航,使学生自学有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即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精讲点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2.这篇小说的主题有“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等等,你认为是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问题探究与阅读思考正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掌握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控制着课堂节奏,避免了探究课堂的无序性,确保了课堂教学向目标流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检测评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达标检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环节。学生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认真巡视,以了解全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检测:

1、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达标检测题紧扣学习目标,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自信,更懂得怎样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在发现不足的同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提升,拓展学生视野

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思路、方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内化为创新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文中的《梁思成的故事》等类似的文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14.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十四

徐占福 《课程教育研究》

伴随着山东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更好地落实我校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精神,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2007年开始,特要求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对每一堂课制作“导学案”。

一、“学案导学”在我校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年来,通过导学案在全校的全面推广和使用,既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又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更是如鱼得水。

(一)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巩固已学过的地理知识

学案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重点话题、挑战擂台及本节成果记录等练习过程,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而且还通过读图、分析图、绘图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地理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每完成一个版块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可以使地理知识得以延伸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于乡下,对于地理学科是那么的陌生,了解的地理知识非常少,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在哪个大洲、哪个省区、哪个地形区这样简单的内容都一无所知,单凭课本内容很难掌握这么多的知识点,更别说掌握的准确和牢固了,学案是以习题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通过完成学案里几个版块的内容会让

学生迅速掌握地理知识,通过比较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认识一个全新的地理学科。

二、地理学案的编制我们特别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的学案目标定位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目标是一份好的学案的统领,可以分为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两个方面,即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与学案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其中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为第一层次。

1.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

一份学案将让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学案编写包括学习流程顺序、活动的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图表数据的使用、探究问题的抛出及针对练习的数与质等,这些怎么编制,为什么这样编制,必须经过反复考虑,明确编写的目的性。比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一课学案的导入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看起来该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其实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形成学案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与持续进取的动力。

2.学生学习的目标。

“学案导学”在教学时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学案”中将学习目标示意给学生,能使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本中的学习及课后的检查中,都可以“学案”为导向进行学习和小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在学习中也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学。

学案中明确给出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学习目标的确立应该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能达成;学习目标的用词应注重浅显易懂、准确到位,如使用“了解”、“理解”、“知道”、“学会”,等等。

(二)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编写学案,引导学生锻炼自学能力

设计教法方面应特别重视能力培养和善于把知识“程序化”,在设计自学方案时,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思维线索,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学。

如在《海水运动形式》一节教学中,我运用程序教学法,设计编写程序作业,引导学生自学。

1.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有几种?

2.让学生解释各运动形式的概念?

3.提问学生各概念间有什么联系?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最好?

4.看各运动形式的概念包涵什么内容?

5.让一个学生上黑板列表填写,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制表格填写。

整节课依据学生思维活动顺序,结合地理课教学特点,通过知识的传授,进而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质量的目的。

(三)必须明确“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1.学生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1)一般不另外布置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3)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①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②预习疑难反馈、课文重点讲解(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③师分题(如重点词组或句型练习),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④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其它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及不足);⑤穿插巩固;⑥达标测评,拓展延伸。

(4)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教师必须提高三种能力,即: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提高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3.其他使用要求。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三、“学案导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由于学案的定稿经过了备课组教师的集体备课环节,所以有的教师就认为已经“集思广益”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即使不是使用自己负责编写的学案时也不再认真单独备课,而是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学案。但是各个班级不同,教育对象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如果完全以学案为唯一抓手,搞“一刀切”,把一张学案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不加任何思考地去使用,怎么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隐患。所以我们要想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因此教师在集体教研前的草备和课堂中或后的二次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学生适应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他们不敢存在着突发奇想,用不着去发散思维,因为有老师们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但学案导学提倡的是学生自学,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的答案捧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使用学案导学

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不必忙于纠正,而让他讲完,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最后引导学生来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新鼓起学习的信心。

15.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十五

一、数学导学案的编写

编写过程一般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个人初备, 形成个案. 突出抓“八点” (教学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 . 要尽力提出自己有独到的设计方案和有疑问的地方, 以便会诊, 排除困难. 第二环节是集体研讨, 形成初案. 首先由主备人将个人设计的个案以说课的形式进行交流, 备课组其他成员在认真听讲、及时记录的基础上, 分别陈述各自的个案, 进行比较, 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 形成“初案”. 第三环节是完善整理, 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完善、整理, 形成规范的教学设计, 完成对定案的编制. 第四环节是教后反思, 形成补案. 授课后再进行交流, 对教学进行反思, 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 形成补案, 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二、学案的实施以“学案导学”为主线

1. 预习形成

预习是顺利实施“一案四段”课堂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必须予以重视. 预习时, 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自己学不懂的问题, 带到课上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帮助解决. 学生只有预习好, 才能在合作探究中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应该说明的是:预习形成这一模块, 所用时间的长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自学学习能力恰当地安排好, 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 只需要课下预习即可, 对于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 仅仅靠学生在课下预习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我们一般在课下预习的基础上再在课上进行分组学习, 学习完再交流讨论.

2. 合作探究

预习形成后, 各学习小组根据分配的学习任务以及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和交流, 形成小组内最佳的学习方案. 教师要适当地予以指导, 要面向全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探究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 以学生为主角, 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 探究不到位的, 其他学生补充, 补充不到位的老师进行点拨. 不同组的同学可以相互提出疑问并请求解答, 解答不了的在全班展开讨论,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这样黑板上展示的内容既有知识点, 又有学生的能力点, 还有学生自己新发现的疑难点.

3. 成果展示

学生在展示他们探究学习成果的过程中, 教师要做到认真观察、严密组织、扩大参与、合理调控、及时点拨、确保实效.对于只有部分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可采用现在很多科目比较常用的“兵教兵”的方法, 即在组内让优等生帮忙点拨学困生, 或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 如果学生讲得不完整, 达不到深度, 教师点拨、引导、升华, 若是学生讲错了, 教师要及时介入进行纠正.

在成果展示的时候, 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走上讲台, 用自己的语言来“脱本”讲述, 不能直接“读”课本或参考资料. 展示任务的分配要放在预习形成后分配. 如果一开 始就分任务, 学生就有可能只关注自己的“任务”, 而对其他学习内容“视而不见”, 不能全面地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

4. 检测反馈

检测反馈 一般有“当 堂检测”和 “课后检测 ”两种形式“ 当堂检测”在课堂就要让学生完成 , 看看大家掌握得怎样 , 这种检测方法是最见效的. “课后检测”就是课后进一步让学生加深所掌握的知识. 简而言之, 其检测反馈的主要任务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 对于未能达到目标要求的, 通过教师辅导或小组内帮助, 力求人人过关, 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三、教学模式的感悟和自我反思

我校实施的“一案四段”教学模式的课堂, 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优化发展 ”的一种学习理念, 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 是对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 能够较大限度地让课堂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上动起来,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对这种教学模式感觉还有一定的困惑或不足.

1. 起步难

在教改的开始阶段, 老师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掌握在四个模块中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点做起来比较持久, 比较辛苦, 也比较难.

2. 组织难

每个班总有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 主要表现在预习形成阶段没有很用心去预习, 抄袭其他同学的学案. 导致预习效果大打折扣. 在小组交流过程中, 由于学习习惯、基础、兴趣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因素, 有时会出现学生偷懒、捣乱、说闲话的情况.

3. 监控难

在成果展示课上, 教师不能够准确控制学生展示成果的进度和内容, 有时会出现偏离教学重点、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 学生在展示过程中讲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地方, 老师在何时、以什么方式点拨, 不好把握.

4. 放手难

16.初中生物免疫导学案 篇十六

关键词:学案导学 促胰液素发现 探究教学

一、学习目标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二、重难点

1.总结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

2.分析激素调节实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部分

师:(出示NBA球赛的精彩片段,配以教师的解说)一个个精彩的扣球,牵动着多少人的心。多少人,曾经为它痴迷、为它疯狂,又有多少人为它欢呼、为它流泪。这就是篮球,这就是NBA。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自己良好的协调性和控制力,完成了一个个高难度的扣篮动作。而这些复杂协调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上节课我们学过的神经调节。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调节方式呢?请大家看屏幕。(教师出示甲亢、巨人症、侏儒症、呆小症患者的图片)

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神经调节以外,生物体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同来研究一下有关激素调节的内容。

2.探究部分

师:首先,我们一同来重温一下当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激素调节的过程。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阅读学案上关于沃泰默实验的有关内容,回答学案上问题1~问题4(见学案一)。

生:按照老师要求,阅读分析学案中给出的阅读材料,先自主分析,再进行小组讨论。

师:首先我们一同来分析问题1,哪位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生:在实验一中稀盐酸刺激的部位是小肠内壁,得到的实验现象是胰腺分泌胰液。

师:(出示多媒体图片——狗的内脏解剖图)我们通过初中的学习知道,动物的小肠和胰腺在结构上并不是直接相连,而是通过神经和血管发生一种间接的联系。我们用稀盐酸刺激小肠内壁而引起胰液的分泌,这说明小肠和胰腺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传递信息的方式,而这种信息传递也不外乎两种可能,那就是……(教师等待学生回答)

生:通过神经进行传递信息或者是通过血液循环进行传递。

师:那好,我们如何来探究到底是哪种方式呢?

生:(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说出他们的看法)

师:(逐个分析学生的各个想法)小肠是动物的主要的吸收器官,引起胰液分泌的原因有没有可能是小肠把稀盐酸吸收入血液,由盐酸直接刺激胰腺导致胰液的分泌?

生:不排除这种可能。

师:我们如何探究这种可能性的正误呢?

生:用稀盐酸直接刺激一下胰腺,看是否会分泌胰液。

师:好!其实沃泰默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样的,为此,他做了第二个实验,请大家看学案上的实验二:沃泰默将稀盐酸注入到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胰腺分泌胰液并不是稀盐酸进入血液直接刺激胰腺引起的。

师:好!这种可能排除了,那有没有可能是神经系统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生:有可能。

师:如何探究这种可能性的有无呢?

生:把他的神经系统破坏了,再重复实验一。

师:太好了,我们的思路和科学家的思路是一致的,看来大家也都能当科学家!泰默为此做了第三个实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实验三。实验三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胰腺分泌胰液并不受神经调节。

师:同学们,我们把沃泰默所做的这三个实验结果放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来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稀盐酸刺激小肠内壁引起胰腺分泌的原因既不是稀盐酸被小肠吸收进血液刺激胰腺引起的,也不是神经在起调节作用。而是另有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而在当时,人们只是发现了神经调节一种机制,因此,由于受到当时学术权威思想的束缚,他的研究就停了下来。那么他对现象的解释是什么?

生:还是归结为神经调节,认为是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微小的神经没有剔除干净。

师:很遗憾,沃泰默与这次重大发现失之交臂,成为他一生的遗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1:沃泰默囿于定论、没有创新思维、不敢向学术威挑战。

生2:另外,沃泰默的实验三的实验方案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如果在离体状态下进行实验三,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师:大家的回答都非常的好!而另外的两位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却使他们抓住了这次机会,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斯他林、贝利斯实验的有关内容。请大家阅读学案的斯他林、贝利斯实验的有关内容(见学案二)。

师: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斯他林和贝利斯两位科学家的实验,完善吗?

生:不是很完善。

师:为什么?

生:并不能够排除胰腺分泌胰液是由于稀盐酸在起作用。

师:如何排除稀盐酸直接刺激胰腺的作用?

生:加上一组对照实验,直接将稀盐酸注入血液,看能否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师:很好!其实这不就是沃泰默的实验二吗,也可以看出沃泰默太遗憾了!就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促胰液素,发现了除了神经调节外,还有激素调节的方式。下面我们回过头去来归纳一下各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大家完成学案上相应的问题(见学案三)。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

师:沃泰默做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实验,但是却失去了发现促胰液素的机会,而是由斯他林和贝斯利首先发现了促胰液素,这个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生:不要囿于定论,敢于向权威挑战,要有创新思想,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学案中设置了多个问题,目的在于创设情景,让学生回到过去,沿着科学家探索的步伐让学生自主地探究,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让思维在碰撞中产生知识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会自己和科学家的思路是相同的,自己也能当科学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建立起科学的、严谨的思维方法。

学案一:

沃泰默实验:

实验一:将一定量的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二:若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则不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三:若先将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切断,只留下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时,结果胰腺仍能分泌胰液。

实验分析:

问题1. 在实验一中稀盐酸刺激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实验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 在实验三中沃泰默把通向小肠的神经切断,发现胰腺仍然能够分泌胰液,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4. 而当时沃泰默所做出的解释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案二:

斯他林、贝利斯实验:

将狗的一段小肠剪下,刮下黏膜,将黏膜与稀盐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成提取液。然后将一定量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只狗的静脉中,发现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从而证明了胰腺分泌胰液不是在神经调节的作用下完成的,而是一种化学物质在起到调节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之为促胰液素。

学案三:

问题5. 综合分析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促胰液素的運输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感恩老师的日记500字下一篇:救灾救济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