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共12篇)
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一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导学案
主备人:
时间_______
审核人:_______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
【知识衔接】1、压力的定义。压力的方向。
2、压强表示。压强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的物理意义是。
3、增大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导学新知】固体由于重力而对支撑面产生压力,从而产生压强。那么将水装在容器中底部和侧面会受到水的压强吗?利用废旧饮料瓶做一个实验.水会从侧壁小孔喷出来是因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知识。
【学习目标】1、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2、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
3、了解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会用公式分析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理解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自主合作,精讲点拔】。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如图,A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下方扎上橡皮膜,B图在侧边开口处扎上橡皮膜,分析:液体由于受到
作用,对容器底部有向的压强;另一方面液体具有,所以液体对容器
也有压强。
(二)、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器材:压强计、烧杯、水、盐水、刻度尺
2.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_____________.原理:
当探头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会形成__________,.越大则压强越
3.要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深度是否有关,应保持
不变,改变,比较
;要研究液体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应保持
不变,改变,比较。
(1)
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三个图,可以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2)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三个图,可以说明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比较图中代号为的两个图,可以说明在深度相同时,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4、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且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_______,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_______,另外液体内部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____.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
说明:由于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我们只要计算出某一深度液体竖直向下的压强,也就同时知道了液体在这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
分析:液体由于重力,产生向下的压强,我们可以设想在液体内部有个水平放置平面,计算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压强即可。
1、设该平面在液面下深度为h,平面的面积为s,则:
液柱的体积V=
液柱的质量
m=ρv=
液柱对平面的压力F=G=mg=
平面受到的压强p=F/s=
2、.所以,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
p=
P:
液体压强—()
ρ:
液体密度—()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h:
深度—()
3、根据上面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分析说明:液体压强和
和
有关,跟
无关,深度是指这一点到
距离
总结: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模型法。
观察课本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答: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所以拦河坝下面修的较宽,是为了能够承受较大的。
总结:1.这节课学到了知识为______________2.本节用到的学习方法为_______
【课堂检测】必做题:1、装满水的容器侧壁上开有三个孔,水从小孔中流出,图中描述正确的是()
2、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先后放入两种不同液体中,根据如图所示提供的信息能够探究的是()
A.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液体密度的关系.B.液体内部的压强跟深度的关系
C.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
D.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是否都有压强
3、如图一个装有水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关于液体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所受的压强是2000Pa。
B、b所受的压强是200Pa。
C、a点所受的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之比是1:4。
D、b点所受的压强与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之比是4:5。
选做题:
2、下列有关液体压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同容器内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越大,说明容器内液体重力越大. B.相等质量的液体对不同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可以是不相等的.C.密度较大的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肯定比较大.D.以上说法都正确.
3、两支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a管竖直放置,b管倾斜放置,此时两管内液面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则管底受到液体的压强是()
A.一样大. B.a管底大.C.b管底大. D.无法判断.
4、三峡工程,10内水位上升到海拔135米,一块上表面面积为2m³的水平石板被淹没在水面下50米深处,石板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_____帕,石板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围____N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圆形鱼缸,重为30
N,其底面积为1200cm2
。鱼缸内装有0.2
m深的水,水的质量是27kg。(g=10N/kg)请计算:
(1)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2)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
(3)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
【教(学)反思】:
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二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 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两位旅行者通过一片沼泽地时, 一人不幸陷入沼泽地的泥坑中, 他越是挣扎越下陷, 急得大叫“救命”。一边叫他“千万不要挣扎”, 一边趴在地上慢慢爬过去, 借助一根枯枝将他从泥坑中拖出。请问: (1) 他陷入沼泽地为什么越挣扎越往下陷? (2) 他的同伴为什么趴在地上爬过去救他? (3) 由此你得到什么科学道理?学生听完故事之后陷入了思考, 产生了极大兴趣, 顺势导入新课,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二、联系生活实际, 感受物理就在身边
新课标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生活体验中既能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 同时又能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 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与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因此, 本节课我先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 一位学生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时, 突然发现脚下的冰即将破裂, 他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生背书包时为什么要选择宽带书包等。引出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然后, 在学习完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后, 让学生联系实际列举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并让学生回顾课前听完故事后老师提的问题, 并加以解释。这样贴近学生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主动获取物理知识
在新课标中,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 主动获取物理知识, 领悟科学探究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 本节课中, 我是按如下步骤操作的:
1.列举生活事例, 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从我所列举的事例中提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2.分小组设计实验、制订计划。让学生针对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 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或者自己身边的物品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分小组动手实验, 验证猜想, 得出结论。学生分组实验, 有的用教师提供的泡沫塑料、小桌和砝码进行实验;有的用一盒沙子和砖头做实验;有的用气球和长方体的橡皮做实验等。并且边做边交流, 教室里的气氛非常热烈,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4.交流展示, 共享成果。每小组选派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及结论, 一名学生具体操作, 另一名学生配合讲解, 定性地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交换验证。
在探究活动中,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都有明确的任务, 都有展示的机会, 都能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热情空前高涨, 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习题的设计梯度不够, 趣味性不强
在习题的设计上注重了知识点的考查, 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导致好学生没有吃饱, 差学生吃不了。且题型单一, 内容呆板, 缺乏趣味性。新课标要求, 习题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注意控制作业的难度和数量, 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在以后的教学中习题的设计要能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其体验战胜困难和取得胜利带来的喜悦, 习题难度的选取要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相适应, 要让习题既具有挑战性, 又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三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4.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四
一、认识压力
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回答: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小实验: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压强的引入
1、探究主题的引入
带领学生做图9-1-3的小实验,让学生描述手指的感觉。
教师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2、探究实验演示实验:
将酒瓶放在一块厚海绵上,要求学生观察海绵的变化,并简单回答产生变化的原因。
海绵被压得凹下去了。这是酒瓶给它的压力的作用效果。
边做实验边提问:
(1)改变酒瓶的质量,海绵有变化吗?怎么变?(往瓶中加沙)
(2)质量一定的酒瓶,改变它的放置方式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原来竖放的酒瓶横放。横放时稍微转动一下,观察海绵的变化;再把瓶子口朝下竖放)?
(3)除了海绵,我们还能用什么来显现压力的作用效果?
3、建立压强概念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接触面积成反比;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控制成反比的量--接触面积的大小,只比较同样面积上压力的大小。即比较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要同时考虑压力和接触面积两个因素,可以控制一个,比较另一个。这是“控制变量法”。
给出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三、压强公式及压强的单位
压强:p=F/S
压强的国际单位帕斯卡,单位符号Pa。
说明:该单位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在公式基础上指出,帕是很小的单位。一颗瓜子平放在手心里对手的压强就有20Pa。
给出常用的压强单位。由公式得出1Pa=1N/m2。
四、改变压强的方法
我们能通过改变哪些物理量来改变压强?通常是改变哪些量?改变压强可以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改变受力面积比较常见。
5.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师教学计划 篇五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首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过高,要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尽管老师对重的内容细嚼慢咽,重点内容重点过关,但学生还是不回去消化,因而造成成绩的两极。要解除这种现象,应从三个方面下手,第一、国家要重视初中物理教学条件的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来配合教材的改革,第二、教师要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等薄弱环节巧下工夫;第三、辅助后进生加强知识的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篇三
这个学期我担任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通过了解发觉有一部分的学生在初一的时候已经对学习不感兴趣,现在上了初二,而且是初二学生新学习的科目,因此在开学初必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好基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了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特制定以下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1、备好每一节课,严格按照备课组分工的安排,备好自己负责备课的范围和内练习,备好每一节课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成绩。备课要备设计教学目标任务,备设计教学流程等。
2、做好培优辅差工作,特别是与三率比较接近的学生加强辅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指导他们学习上的方法,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3、吸取经验与教训,及时发现上课方面以及在其他方面当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平时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并且多向同备课组老师学习,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4、重视实验,包括规定的演示实验、科学世界、STS里面的小实验等,并且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的小实验,以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
5、教学方法要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同时严格要求学生,打好基础练,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利用教材中的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等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7、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6.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六
9.1、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公式:P=F/S4、单位:帕斯卡(pa)1pa = 1N/m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5、增大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力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6、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 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 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2
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
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
7.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七
“速度”是初中物 理的一个 重要物理 概念 , 也是学生 开始学习物理后的第一个物理公式, 在整个初中力学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速度”为例谈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着掌握知识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三重任务, 笔者经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研究, 结合教学对象实际情况尝试了一节融实验性探究设计和 非实验性 探究设计为一体, 并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设计。
一、联系热门视频,聚焦探究问题,逐步建立速度概念
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的视频, 让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观众觉得刘翔跑得最快, 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是什么? 而裁判判刘翔跑得最快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又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方法一:观众所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大的运动快;方法二:裁判所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时间少的运动快。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再思考以下问题:汽车2小时行驶200千米,飞机10分钟飞行100千米,那么在此过程中飞机和汽车哪个运动得快呢? 学生一定能轻松得到飞机运动快的结论, 引导学生思考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得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大小比较运动快慢? 从而在符合初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速度概念,引出速度公式和单位。
二、合作探究,完成纸锥下落过程中速度的测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首先通过多媒体投影给学生出示如下实验提示与引导。
思考:1.测量纸锥下落过程中的速度: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
(2)选用什么测量器材 ?
2.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的速度呢 ?
3.如何减小误差 ? 请大家自己设计表格。
4.测量并计算出纸片下落的速度 。
5.组内同学如何分工 ? 相互交流 ,不断改进 。
以上思考中“如何控制纸锥从1.5米高处下 落 ? ”,对学生而言很有研究价值, 很多学生会因为纸锥起点的位置不正确而没有控制高度为1.5米。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 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以上试验和练习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效果很好。
三、规范速度公式运用,提升学生公式运用能力
速度公式是初中物理第一个公式, 学生对该公式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公式学习, 为此我在公式v=s/t学习运用过程中通过以下一道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了首次运用物理公式解题的主要途径, 一是直接代入公式(或变形公式的代入)解决问题,二是以公式为依据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决问题。选的题目可参考如下:
例题: 喜羊羊发现后方100米处的灰太狼正以15米/秒的速度向自己扑过来,此时喜羊羊与前方的羊村相距200米。问喜羊羊至少要用多大速度才能安全跑进羊村?
以上例题的规范解答, 可以使学生既快又规范地掌握物理公式的应用,从而为今后物理公式学习做好铺垫,从而使初中物理学科教学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到此速度一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有渗透德育的意识, 因此我在速度一课的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德育教育素材, 有机地将爱国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我的主要做法是先向学生展示如下几段素材,然后请学生在看了各段素材后分别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我选的素材都是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 如我国体育运动员在奥运会速度项目上勇夺金牌的场景, 展示我新一代战斗机各项与速度有关参数等。
实践证明,学生在看了以上两个素材后,感想颇多,受益匪浅,有的学生说将来要像刘子歌一样为国争光,有的学生表示将来要像研制歼20战斗机的科学家一样为国家研制出全世界领先的战略武器。至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远远不仅仅局限于“速度”知识的学习。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体会
本堂课首先用刘翔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得冠的视频引入课题,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揭示了本节研究的内容———速度。接着,以学生小组合作测量纸锥下落速度作为课堂教学重头戏,并能以此为载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并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摸索出纸锥从1.5米高处下落时的起点如何控制, 引导学生正确控制每次纸锥下落的高度相同,这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十分可贵。再通过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计算例题, 初步培养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掌握物理公式。最后以两段跟速度知识有关的素材成功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物理学科教学中。总之,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收获在于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科学合作探究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评价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中的思想素养都得到提高。
摘要:本文主要以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下,初中物理八年级苏教版“速度”一课的教学设计为载体,阐述初中物理教学中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做法与切身体会。
8.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八
时光飞逝,转眼间,这一学期又快结束了,回想本学期六个单元的三十篇课文,我觉得还是在讲授以“战争”为主题的课文时给自己和学生都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现将我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首先,这个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作为80后与90后的新一代,我们对战争的了解都太少了,因此,在教授本单元时,对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时,我觉得比较成功的一点是:在一些以情感为主的篇目里,以美美的配乐朗读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将学生带入充满战争年代的岁月里,让学生品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与危害,以便达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其次,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问题上看,都属于记叙文,因此,掌握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完成《芦花荡》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人物分析形象的分析往往只是局限于人物的某一方面,而且在回答问题时,始终不能完整地表述出来,而只是答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在课堂上,没有训练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比较忽略的地方。
再次,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在老师的引导、提醒与同学的帮助下,仍然没有积累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对于满满的几页纸张,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分析人物形象。感觉他们已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不思考,习惯了等答案,习惯了想入非非,真不知道这样的学生应该如何提高他们分析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敬请各位同僚给出宝贵的意见。
最后,还必须强调的是: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我还应该多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达到提高其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 进入八年级后,语文教材在安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言文的分量加重了,相对白话而言,文言文离我们的年代已较为久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鉴赏古文化的能力,成了当代教师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以下简单谈谈我在教学文言文后的感受。
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读不懂文章,自然无法有深层次的了解。所以,“文”和“言”是相辅相成的。“言”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故重点文言词句的字面教学,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手段。“文”,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等,又是不可以完全抛弃的,“文”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结果。
学习文言文,可以从“文”(字词、句式的用法、翻译等)和“言”(主要是诵读)。学习文言文应当掌握文言文字词、句式的用法、翻译等内容,这是勿庸置疑的。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既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文言文在重视字词的基础之时,更要吸收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一面,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呢?
“文”与“言”要结合。言是文的基础,文是言的载体,如果脱离文意孤立的去处理其中的词,效果未必会好,起码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会深刻。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既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我认为,在教授文言文时,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以及学生对古文人气节等方面的了解甚为重要,这是教师在处理字词与兴趣上必须有所侧重的一个问题。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课文有散文,也有小说,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学习本单元要求熟读这些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诚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杨绛的《老王》写自已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学习本单元还要求从中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揣摩语言的特点,从而提高描写能力。如杨绛在《老王》中,为表现老王生命衰竭的状况,写道“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学习本单元要求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就是初步感受语言风格。语言特点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要总结五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让学生领会,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融进典雅的书面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正道。
9.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九
四川省广安市协兴园区全民小学:陈晨曦
【作品简介】
2017年11月,笔者所创作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新二级菜单型章节式系列课件》参加学科网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原创教学资源大赛并荣获优秀奖,之后又完成了该系列课件的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课件,该系列课件已在学科网“学易书城”发表。本“教学设计”为该课件的配套教学资源,与原课件同步,今按计划整理发表,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 入:我们知道,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教师引导:要知道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教师提出问题:对小孩和老人的声音,你是根据什么来分辨吗? 学生回答:小孩的声音要“尖细”一点;老人的声音要“粗犷”一点。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高,有的听起来低呢?是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呢?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演示: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自己动手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抽生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发声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教师讲解:从上面的演示实验中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快──音调高──频率高──音调低 ──频率低──音调高──音调低 物体振动慢1.频率的定义
物理学中,把频率作为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基本单位是赫兹(Hz)
教师抽生回答:1000Hz的含义:
学生:物体在1s内振动了1000次。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音调的波形
演示 如图,将音叉发出的声信号输入示波器或计算机中,观察声音的波形。换一个不同频率的音叉做实验,边听边分析它们的波形有何不同。
观察下面三种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抽生回答三种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有何不同?
500HZ1000HZ1500HZ
学生回答:通过观察示波器中的波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音调的声音频率高,波形密集;低音调的声音频率低,波形较稀疏。
3.超声波和次声波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 到20000Hz。
20Hz20000Hz 次声波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超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教师讲解时应注意强调:
① 声音不同于声,振动一定发声,但却不一定是人能够听见的声音;
② 人最敏感的听觉频率是3000赫兹。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抽生回答: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飞过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了吗? 趣味物理:音调的学问
在一次表演中,训兽师向他带来的一条狗提问: 3+1=?,听到提问后,狗立即叫了4声,训兽师又报了几个其它的数字,狗都能准确地叫出来,观众立刻为这条聪明的狗热烈鼓掌。请想一想,训兽师的狗真有那么聪明吗?其中的奥秘又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嘿嘿!原来是训兽师的助手用一种能发出特殊哨声的工具在台下操控,训兽师的助手发几下哨声,狗就会叫几声。这种哨声属于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但狗是可以听见的!
例1.生活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下图是某学校楼梯中的一部分,从 A 到 B 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在不损坏公物的前提下,一个同学用一根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A)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响度
BA 教师温馨提示:
护栏的长短不同,其振动频率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也就不同。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1.响度的定义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又叫音量。
2.影响响度的因素
演示:如图,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然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球被弹开的幅度。
如果我们将音叉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就可以观察到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教师归纳:
①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② 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远越分散,听到的 5 声音就越小。
影响响度的因素:① 振 幅;② 距声源的距离远近
第二课时
3.增大响度的方法
提出问题:增大响度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增大响度的方法: ① 增大振幅;② 减少声音分散。
练一练
根据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出一种能够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办法。
② 探究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源的振幅的?
③ 通过探究可知,声源的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豆粒,鼓发声时豆粒跳得越高,则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
②改变敲鼓时用力的大小;
③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三、音色
教师引导: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但是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他们的不同。我们靠什么来分辨他们呢?
音色:音色又叫音品,它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思考:“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出了名的“凤辣子”。《红 楼梦》第三回中有这样的描述: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想一想,贾府中的下人靠什么知道是他们惧怕的“凤辣子”来了?
2.影响声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演示: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用计算机播放这几个声音片段,边听边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观察下面的三种C调1(do)的波形可知,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它们的音色不同。
音叉 钢琴 长笛
课堂总结
总 结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频率的定义 物体在每秒内(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音调的波形高音调的声音频率高、波形密集;低音调的声音频率低,波形稀疏。3.超声波与次声波次声波:低于2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1.响度的定义 声音的强弱2.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 振 幅 ② 距声源的距离远近3.增大响度的方法 ① 增大振幅 ② 减少声音分散
三、音色 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影响声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课堂练习
1.在练歌时,我们常听见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可唱不上去”或“那么低 的音我可唱不出来”,这里“高”“低”指的是________的高低;而在我们熟悉的成语“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高”、“低”指的是_______的高低。
参考答案:音调;响度。
2.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先快速划过,再慢速划过。当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当划得慢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高;低;振动频率。
3.节日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
参考答案:音色
4.比较蚊子和老牛发出的声音,你会发现,的音调高, 的声音响度大。
参考答案:蚊子;老牛。
5.下列三段声波在示波器中的波形图中,响度最大的是(A),音调最高的是(C)
A(振幅)t/s ABC
科学世界 《乐音和乐器》
阅读书后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叫乐音?
2.弦乐器、管乐器的音调分别跟什么因素有关? 参考答案:
1、优美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
2、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跟空气柱的长短有关。
10.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篇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例
1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课题
本节课围绕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等仪器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的过程中对凸透镜的成像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对学习下一节课《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起到铺垫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望远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5.1透镜》之后,《5.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在制作产品时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接触物理学习已有两个多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这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最后再由学生及老师用物理语言严谨的诠释出实验现象背后蕴含的物理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用具:
1、教师演示器材:实物照相机、模型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2、学生制作器材:模型照相机材料(两个直径相近的圆纸筒,一个焦距5—10c的凸透镜、半透明薄膜、胶带)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观察、探究法: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由透镜构成的实物和仪器,创设直观性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提供感性资料。再通过对实物和仪器的操作演示,了解三种仪器的成像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看图,了解各种仪器的构成情况。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实物
1.照相机
2.投影仪、幻灯机
3.放大镜
(展示日常生活中一些由凸透镜组成的实物和仪器。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它们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这样设计目的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新课:
(一)照相机
师: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照相机,你能说出照相机有哪几部分构成吗?
学生回答(答不出可以教师引导说)
老师手拿实物照相机,照相机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结构:(结合手中的相机,指出主要构造及功能)
镜头:一般为几个透镜在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卷以透明塑料材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生成清晰的像。调焦环是相机上控制镜头伸缩的装置。
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
师:当用照相机照时相,我们是如何得到照片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阐述:摄影时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镜头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有一层感光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师:实际的照相机结构复杂,但从成像情况来看,主要包括两部分结构:镜头(凸透镜)和胶片,你们想不想做个照相机?
(想)既然同学们愿望这么强烈,下面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想想做做,要想做成一部最简单的相机,都需要哪些器材?
学生看书。
师拿起一架组装好的相机。
师:这是老师已经做好的一架相机,老师在每一组的桌面上都放上了一些器材,请同学们利用这些器材看一看,用它们能否组装一架相机?比一比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组装,教师指导。
组装完毕。
师:拿起你们的相机,把镜头对着窗外观察,你在半透明纸上看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的可以适当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再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缩小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我们简称物距。这段距离呢?(手指镜头到半透明膜的距离)。
学生回答:像距。
师:想一想,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生:物距大于像距。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像和物在透镜的两侧。
师:如果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光屏,此时能不能承接到这个像呢?
生:能。
师:由于这个像是实际光线倒聚到光屏上形成的,所以我们把这个像叫实像。
我们把成像情况以图的形式展现出来:
师生讨论后,由老师画出照相机工作原理图:
(二)、投影仪
教师手指桌面上的投影仪
师:这是一个投影仪,我们先找到它的镜头,不难发现,它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那么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教师演示:取下平面镜,放上胶片,调节,在天花板上得到像,观察像的倒正,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倒立、放大。
师:我们是短时间观察,如果长时间观察的话,你的脖子能受得了吗?那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
师把平面镜安上:这样观察就好多了,是不是?那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师:现在我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F”,投影片该如何放置呢?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画一下?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展示投影仪工作原过程。
师: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像是倒立,放大的,且物像在透镜的(两)侧,我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能不能接收到像呢?(能)这个像也是(实)像,这里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呢?物距像距关系如何?(教师从实物上引导学生找到物距和像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投影仪的工作原理图:
(三)、放大镜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放大镜,观察下,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
(凸透镜)好,现在用它来观察书上的字或自己的指纹。
学生观察。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物像在透镜的(同)侧,类似于照相机、投影仪我们在像的位置放上一个光屏,能不能承接到像呢?(不能)因为这个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我们是通过透镜看到的,这个像叫做虚像。
板书:虚像。
师:现在保持书与眼的距离不变,使放大镜适当远离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回答:离书越远,像越大。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用图表现它的成像情况呢?
教师画出透镜,主光轴,引导学生画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请同学们结合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及工作原理图,以及我们刚才的学习,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时,实像和虚像有何区别?小组间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1、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异侧,光屏能承接,倒立。
2、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的,同侧,光屏不能承接,正立。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实像与虚像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涉及到过。例如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平面镜成像是正立的虚像。
课堂巩固练习
1、在照相机的底片上成、的 像。
2、在幻灯机的银幕上成、的 像。
3、一瓶杨梅罐头从侧面看上去,每个杨梅都变大了,我们看到的是、的 像,圆形的罐头和水共同组成了 镜。
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课外作业
拿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你手上的指纹和教室外的树木,你所看到的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板书设计
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倒立的都是实像,正立的都是虚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等四个环节组成的。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目的是总结完成凸透镜成像特征,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实像与虚像的初步概念在上一章已经涉及到,本节复习提问时又回顾了该知识点,在三次观察探究过程中又进行了渗透点拨,所以本节把它放在梳理深化环节,通过学生的阅读自学来处理,点到为止,不要占用过多时间。
不足之处:主要在教学过程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
2、预习教材时相关问题的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能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
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
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使得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透镜可广泛应用于安防、车载、数码相机、激光、光学仪器等各个领域,随着市场不断的发展,透镜技术也越来越应用广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例
2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
利用企鹅取暖的现象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拿出两副眼镜请学生观察,其中一副为近视眼镜、另一副远视眼镜(俗称老花镜),并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镜中间厚、边缘薄。教师由此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让学生区别认识。然后展示课本图3.1-2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路径,学生观察与自己所画路径进行对比,教师由此向学生讲解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诶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如果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他想生火烤点东西吃,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你能帮助他生火吗?
11.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汇peel cut up put „ into pour turn on..2、重点句式How do you make„ First„ than„ next„ finally„.3、语法知识how much 不可数名词 how many 可数名词
二、学情分析学生学会熟练制作奶昔并且能够用英语解说制作的步骤。
三、教具多媒体 搅拌器 几个塑料杯 六个香蕉 两杯牛奶 一大杯做好的香蕉奶昔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先微笑询问全班同学What drink do you like待学生纷纷表达自己喜好时举着备好的奶昔边说Here is some banana milk shake.Would you like some学生抢着回答yes时把准备好的奶昔分给他们部分学生自带有杯子品尝。之后问Do you know how to make this milk shake有学生回答no并宣布现在我们来制作这种香蕉奶昔。
二、教学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1、播放图片让学生观看并说出制作奶昔所需工具和物品必要教师时帮助补充。顺势学习搅拌器biender这个单词。
2、播放制作香蕉奶昔全过程结合学习关键词汇peel cut up put „ into pour turn on.3、listening.要求学生把制作香蕉奶昔的顺序标在书本1b的横线上。
4、教师制作奶昔。边演示边解说in English
5、pairwork 学生两人一组操练如何制作香蕉奶昔。
三、学生动手制作香蕉奶昔。分别请两位同学自愿到讲台上演示制作香蕉奶昔。要求按步骤用英语解说如有误教师纠正然后连同老师做的奶昔一起分给同学们品尝。充分肯定表扬上来制作奶昔的同学
四、Listening
1、学生听、并完成2a、2b。
2、小结how much与how many的区别和用法 how much不可数名词 how many可数名词 巩固这两词汇的用法在黑板板书 how much、how many What do you want apples does she have birds can we see chacolate did he eat 要求学生完成句子
五、教学拓展 两人一组就某种水果奶昔或水果色拉如何制作进行讨论、操练。然后请
一、两组同学站起来表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Summary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七、Homework作业
1、默写本课重点词汇、短语。
2、用英语写出制作某饮料或食品的步骤。教学反思
1、巧妙导入。熟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从随口询问学生喜欢什么饮料到分别给学生品尝香蕉奶昔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神经一下把他们吸引住了连后进生也跃跃试试积极配合。本节课做到了这一点从学生的反应看这种导入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2、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灵活的教也应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让学生亲手制作香蕉奶昔品尝奶昔增强了学习趣味性引发学生思考、记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学到知识同时亦学得开心、有趣。
3、创造性教学。在本课堂我大胆进行教学拓展。在学生学会制作、描述制作奶昔之后。设计让学生充分使用发散思维想象制作其他奶昔或食品的方法。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努力不但学会了制作香蕉奶昔也探讨到了制作其他食品的方法。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4、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发现归纳的过程。我在处理how much与how many的区别用法时疏忽了这点没有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然后通过几个简单练习来巩固。使得学生记忆机械呆板。效果也欠佳。
5、掌控课堂灵活教学。我在上课时完全按照备好的课按部就班觉得每一步骤都很重要不可少。时间不多时还继续按原来的思路授课以至到最后超时。操作过于呆板不够灵活机智影响到教学质量。
12.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教学内容的反思 课堂教学应先确定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如何合理的分配时间和内容。在讲授九年级物理“液体的压强”一节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教学方式的反思。教学方式的反思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过度反思。我觉得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 1.我觉得设问导入做得不好;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五.再教设计:
对于第五节《浮力》,本节课所学知识内容综合性高,难度大,课标要求较高,历来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难点。要想使学生顺利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条件,课前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浮力的现象或事例,如:鸭子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风筝为什么会在天空中飞翔,轮船为什么会在水里航行而下沉入水底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本课的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关浮力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思路,设计实验等能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探究式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一方面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注意解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的一些基本方法、基本思路等,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创设较好的条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10-27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第2节教学设计06-2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09-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沸腾与蒸发详解12-25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10-27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08-05
生物入侵者(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06-26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06-19
人教版八年级成语解释09-15
初中英语人教版八年级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