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精选15篇)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一
医院防灾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处理工作预案(试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第376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广大公众及我院员工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特制定医院防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
一、总则
(一)本预案所称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及医院公众健康环境安全及正常医疗秩序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医院感染爆发流行、重大医疗事故、核素泄漏、水电、医疗设施等的质量事故、水灾、火灾、台风、地震、恐怖事件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环境安全及正常医疗秩序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应遵循依法管理,预防为主、强化训练、适时演练、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谁主管谁负责、及时应对、快速反应、措施果断、科学处置、协调合作的原则。
(三)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有不负责、不履行岗位职责、不服从指挥、扰乱医疗秩序等按相关法律和医院奖罚制度严肃处理。
(四)对参加突发事件处理的工作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作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院内应急处理组织机构
(一)医院设立突发事件应急抢险指挥部,并下设“医疗安全救护指挥组(专家组),行政联络宣传组,后勤设备保障指挥组。
突发事件应急抢救指挥部由医院党政领导负责,其成员包括院长办公室、医务、护理、预防保健科、信息科、门诊部、总务、设备、保卫、党办、工会、物业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总指挥:院长
副总指挥:值班副院长和分管副院长
办公地点及电话:
每周一至周六全天,院长办公室
电话:外线:内线:
法定假日、三休期间:总值室
电话:
(二)1. 医疗安全救护指挥组
组长:医务科科长、预防感染科科长
组员: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预防感染科全体工作人员
办公地点:医务科办公室
电话:外线: 内线:行政联络宣传指挥组
组长:院长办公室主任
组员:办公室全体工作人员
办公地点:院长办公室
电话:外线: 内线:
2. 后勤设备保障指挥组
组长:总务科科长
组员:总务科全体员工
办公地点: 总务办公室
电话:内线:
3. 设备保障指挥组
组长:设备科科长
组员:设备科全体员工
办公地点: 设备科办公室
电话:内线:安全保卫组
组长:科长
组员:保卫科全体员工
办公地点: 保卫科办公室
电话:内线:
(三)科室应急抢救领导小组:组长行政科主任,组员业务科主任、护士长技术骨干等组成。
三、工作职责和任务
(一)医院突发事件应急抢救指挥部工作职责任务
1.下达和执行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决策和指令,组织、协调、调度各小组的抢救工作,应对预案和组织实施;
2.组织专家及相关人员对事件的后果评估;
3.组织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救险、现场救援等培训、演练;
4.组织相关专家对突发事件恢复工作的效果评价与医院重建工作;
5.根据事态变化和实施预案中发现的问题及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或失误及时修订、补充、调整本预案。
(二)医疗安全救护指挥组(专家组)工作职责
1.在医院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制定本组的应急方案及院前救治队伍的组成,定时检查、更换急救设备、药品、物品,保证随时能够参加抢救工作。
2.在紧急抢险中,有权重新整合,调配全院各科室的抢救仪器及用品包括病床、隔离区域的重新组建。
3.修订急救制度,保证国家及医院相关预案的具体实施。
4.接到紧急抢救指令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科室做好接受病员的准备工作,并赴抢救现场指挥救治工作;
5.根据指令,尽快组织好支援其他医院援外医护队伍、车辆、设备、药品等。
(三)后勤设备保障组工作职责
1.下属各科室、班组成立以科长(副科长)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制定本部门的应急措施,如:应急物资、设备、设施的储备、紧急疏散线路方案等,定期检查更换应急物资、设备,随时确保投入突发事件的抢险。
2.在紧急救治中,保证水电供应、通讯畅通、电梯运行良好、急救用车辆和病员与职工的用膳卫生。
3.负责医院内环境安全类突发事件如:水、电、火、医疗设施等质量安全的检查维护管理,重大灾害疏散道路的畅通无阻。(附:医院重大灾害事故紧急疏散方案、病房、手术室、ICU发生火灾、水灾、停电等应急预案)
(四)行政联络宣传指挥组职责
1.下属科室成立以科长(副科长)为组长的突发事件领导工作小组,制定本部门的应急措施;
2.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掌握灾情动态,负责与行政主管部门请示、沟通、汇报,与媒体的交流;
3.向广大员工及来院的群众宣传防灾知识,及时报告灾情,动员广大员工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4.关心和安排医护人员及病员生活;
5.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安抚工作。
四、预测和预警机制
(一)建立医院突发事件监测体系,由预防保健科负责,其它成员包括门、急诊、感染科门诊、各临床科、医技科兼职的情报员等组成“监测预警小组”,负责制定相应的监测计划,并且实施、演练,落实专人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科学分析与综合评价,并定期在医院医疗信网上公布、预警告诫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二)医院所有科室部门均为突发事件的监测单元,每名职工均有监测的责任和报告义务;
(三)建立医院食堂卫生监督检查制度,组织有关技术力量定期对食堂各环节食品卫生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尤其在传染病高发季节,要做到实时监控。
(四)根据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影响范围是局部还是全院,医院设定两个级别的预警及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黄色预警:仅影响医院部分地域或部分科室且危害较小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为相关部门及人员。
红色预警:影响医院整体工作或危害较大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为全院所有部门及人员,医院突发事件指挥部下设的三个组马上启动工作。附:传染病预警、预案
五、报告信息发布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医院职工对发生和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及潜在隐患均应在发现情况后,立即报告相关部门:预防保健科:、医务科、后勤总务科、节假日三休时总值。
(二)各职能部门接到报告的同志应将情况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并组织人员,根据指挥部领导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或应对突发事件。
(三)医院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门接到报告后,应根据事件的级别立即组织力量(监
测组),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认,对重大突发事件要立即向市卫生局医政科报告的同时,向医学院主管部门报告;对重大传染病例或疑似病例立即以最快方式在2小时内,向市疾控中心和卫生局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启动卫生部直报网络。启动相应防护控制措施,保障人员安全,防止交叉感染。(附:网上直报程序图,及医院突发事件报告程序图)。
(四)任何科室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漏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报、缓报、谎报。
(五)医院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由医院行政联络宣传指挥组具体负责,信息发布应及时、正确、全面。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指定医院新闻发言人,严禁其他人参与发布信息,保证其透明度和权威性。
六、培训和演练
(一)各主管部门应认真研究各自主管范围内最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将排在前5位突发事件做重点。估计可能发生情况,拟定应该采取的对策,制定培训计划,对相关人员实施模拟培训。
(二)全方位培训(包括临时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涵盖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识别、报告、应急处理技术、个体、群体防护、现场救护等内容的培训。对重点科室、特殊人员进行重点培训,特殊技能的培训,如:ICU、循环、呼吸、神经内科、核医学科、放射物品泄漏的防护处理,火灾的病员抢救,医院新闻发言人应进行媒体、沟通技巧的培训等。
(三)组织平战结合的医院预防突发事件抢险救灾队伍,组织应急机动队伍,当发生包括本院在内的地域性灾害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根据邻近灾害情况可随时派遣救护支援队(附:召集与派遣紧急院前抢救任务的方案示意图,紧急召集与派遣抢救小分队示意图)。
(四)与其它医疗机构(相关团体)如附属二院、所属派出所、公安局,缔结应急支持援助协定,每年召开联席工作会议,进行沟通、修订、签发协议书。
(五)模拟演练每年至少1次,由本院突发事件应急抢救指挥部制订演练计划并组织 实施。通过专项培训模拟情景,实际演练,提高各组织成员的应急反应能力,训练过硬的应急队伍。
七、责任追究和处罚
(一)擅离职守,消极怠工,不服从命令造成损失的;
(二)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违反诊疗常规、操作规程,贻误时机,造成事故的;
(三)玩忽职守,指挥不当,造成事故,人身伤亡或严重经济损失;
(四)贪污、盗窃、挪用专项经费,物资、设备的;
(五)其他有害防灾抢险工作的。
医务科
2004年12月20 日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二
关键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桌面演练,案例,训练平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12年全国网络直报的Ⅳ级以上事件1 117起,其中传染病事件占77.98%,食物中毒事件占17.64%,其他事件占4.38%[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除了患者急救以外首先是原因调查,而原因调查关键在于调查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现场流行病学技能, 而技能的训练需要通过演练和实战中得到提高。近年来,对于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应急机制、处理物资储备机制等研究较多[3,4,5]。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置演练次数普遍较少, 突发应急演练能力亟需加强,模拟演练效果有待提高[6]。市级疾控机构也提出应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与技能训练[7]。为此各地卫生部门也努力组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和大比武等活动。演练形式上采用桌面演练还是实战演练[8],这与演练的目的、内容、资金等有关。由于桌面演练的花费少,筹备时间短,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也可以具有一定的现场感,备受大家欢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演练内容重点是案例分析,采用桌面推演更为合适。但桌面推演一直以来依靠人工提问、纸质回答的形式,效率低下。为此我们于2014年开发了网络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桌面演练软件,搭建桌面演练平台,收集各典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编制演习材料,应用于基层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理的演练,提高演练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培训项目的年会和发布的现场报告、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及日常工作中,收集整理,选择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案例。
1.2方法1收集的案例补充原始调查数据, 经科学加工形成演练用典型案例。并分类形成不同演练科目。2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采用计算机语言开发演练信息管理系统, 形成可以在不同地区多人同时参与的演练平台。系统的拓扑结构见图1。3将各类案例及标准答案录入服务器,并便于查询选择。其流程见图2。4组织各地应急处理相关业务人员组成演练小组,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演练科目, 最后由专家通过计算机阅卷评分和点评。
2 结 果
2.1编写经典案例及参考答案并形成演练脚本通过收集全国的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 CFETP) 的现场报告、 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及日常工作中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原始调查数据, 找不到原始数据的根据医学和流行病学理论适当补充原始调查数据, 并重新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形成演练用的各类典型案例。 根据 《 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将每个案例还原成从发生到调查结束的实际调查过程,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中的重要环节和演练目的提出问题。 考虑到在突发事件实际调查过程中一般不会有封闭性问题,因此大多采用开放性问题,这就意味着标准答案应该是要点,评分也要人工批阅。 因此每个案例首先给出背景信息,随着调查的进展,每一步提出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和标准答案( 要点) ,所有案例整理出背景-问题-参考答案的格式,答案中标出要点。 重点注意提出问题的规范性和标准答案的科学性, 尤其问题要避免产生歧义。 完成每个案例后,根据难点设定标准分值权重和每个回答要点的标准分, 适当调整后形成总分。 并规定每个问题答题的时间。 最后形成演练脚本。
2.2分类建立演练脚本 ( 案例) 科目根据事件的性质、内容和演练的目的、类别进行分类,各案例均设定类别:1单项演练、2综合演练;目的:1检验性演练、 2示范性演练、3研究性演练;内容:1传染病、2食源性疾病、3水源性疾病、4职业中毒、5慢病、6不明原因、7其它、8综合。 整理出了5个不同类型的演练案例。
2.3开发软件, 利用网络技术形成演练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 基于ASP .Net 4.0平台开发,MVC架构,数据层采用HIBERNATE, 和逻辑层展现层完全分开。采用基于.Net平台IOC/AOP等技术。数据库设计中背景和答案能输入文本和图片。通过计算机、局域网或互联网和开发的软件形成演练平台。开发的软件具有以下功能。1演练脚本( 案例) 的录入、修改、查询。按背景-问题-答案-得分-时间顺序录入、修改。对各种案例可以查询。2分数、时间自动计算。针对需要调整的分数、时间返回到问题、答案、得分、时间处进行修改。3演练者录入、修改、确认提交。参演者选择在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并有剩余时间的提示。每题确认提交后不允许修改,限定时间到后强行提交。4阅评。按题目顺序排列,逐题对参演者的每题答案进行阅卷,界面上有标准答案和标准分对照, 根据要点确定并修改每题的得分( 默认为标准得分) 。要点用红色醒目标出。5统计得分。以参演者为行、问题为列自动统计得分,列有合计总分,行有平均分。第1列有标准分。并能导出统计表。点击问题可以弹出问题和标准答案,点击参演者可以弹出参演者的问题和答案。便于专家点评。6查询。参演者可以查询每个问题和自己的回答,但不能修改。并查看得分和总分。7维护。参演者权限的分配等功能。
2.4组织演练, 检验平台的效果利用构建的演练平台, 统一组织各市、区一线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队伍,模拟现场,以3人为一组代表单位参加应急演练培训,先通知各单位携带2台笔记本电脑,安装好流行病学调查常用的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软件和google浏览器,确定时间,在有网络的地点集中。测试1台计算机在演练平台是否能正常运行,在确保没问题的情况下,选择好演练案例,组织者统一口令开始演练,并计时。自动出现背景-问题-回答 ( 另1台计算机可用于计算) ,逐题回答提交直到全部答完,自动结束,临时休息。期间专家同时根据标准答案要点逐题阅卷评分,评分结束,自动分类、分组统计得分合总分,根据得分结果,调出回答要点进行点评。通过实际平台应用,检验了效果,与以往人工演练比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节约了时间,原来1天的演练缩短为半天;二是组织方便,专家分析点评方便。三是各参演队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充分体现公证公平,演练现场井然有序;四是如果采用远程演练,可以大大节省演练费用;五是完全可以用于比赛。
3 讨 论
3.1桌面演练适用于基层业务流调人员的培训和技能的提高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都赋予了疾病控制机构流行病学调查的职责。流行病学调查也正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调查分析事件原因的最重要环节。而流行病学调查专业性、实践性强,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不同于治疗,不需要医疗设备等物资和条件,主要通过访谈,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分析,大多情况下通过电脑来完成, 而且如不熟练应用统计软件就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桌面演练比综合演练更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演练。黄克钢等[9]的调查显示当前疾控中心卫生专业人员应急处置、流调能力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桌面演练的形式培训基层专业人员,提高其流调技能,改善流调质量。不需要象综合演练那样要较长时间准备,设计方案,组织协调多个参与部门[10,11,12]。不仅省时省力,而且不会消耗大量公共资源。对于疾控中心来讲重点在于锻炼足够人数的队伍, 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了, 对于专业人员来讲主要是提高其流调技能, 这就要求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演练和实践才能达到目的。近年来中美合作CFETP项目培训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特别推崇“干中学”的理念,但培训周期长,又受师资的影响,很难在基层全面推开。桌面演练正好体现了“干中学”的理念,通过实战性的案例分析来锻炼基层业务人员的流调分析能力。通过经常性桌面演练达到多、快、好、省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流调技能。
3.2桌面演练平台的搭建提高了桌面演练效率应急演练是训练、评估、检验、改进应急管理能力的核心手段和应急准备的重要内容。美国将应急演练大体分为讨论型演练和实操型演练两类, 桌面演练( TabletopExercise) 由于形式灵活、不受场地限制 、省时省力、投入少、训练机会大增、可提供协同的模拟训练环境、能够开展多种决策结果分析等优点, 逐渐成为应急模拟演练的主流。并借助计算机、大屏幕液晶板、三维模拟技术、电子地图及演练程序包等实现电脑模拟演练( Computerbased simulation)[13]。近年来,我国应急演练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在互联网+的时代,搭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桌面演练平台也是一种尝试,平台建成后,可以随时随地将设计好的演练内容事先输入平台中, 克服了过去演练过程中依靠人工提问、使用纸质回答带来的不统一、不规范,不公正、不公平,现场较为混乱的相互影响的局面,减少了人为因素,方便了演练现场的管理,平台的自动评分节省了演练评价的时间, 可以实现当场得出结果和评价,提高了演练效率和质量,更能有效地发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技能的训练、评估、检验、改进的作用。搭建开放性平台不仅可以用在流行病学调查训练方面, 如在演练内容中增加讨论性的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部门协作、资源准备、报告管理等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问题类型可以开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闭式的,同样能发挥公 共卫生突 发事件处 置中其它 方面的训 练作用。
3.3演练脚本要围绕演练目的和目标设计 , 以求科学实效演练成败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达到演练目的和实现演练目标。以需求为导向,才能令人满意[14]。演练脚本是关键[13]。如为检验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规范、指南等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演练脚本中事件情景设计应多样化,检验不同性质的事件、不同规模、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等条件下是否能顺利实施、规范、指南预案。设定的目标应该是否达到预案要求的百分比,找出不合实际的规定,有利于完善预案。如为培训初级对象,帮助基层卫生人员熟悉预案,演练脚本情景设计要简单, 重点放在预案中的比较明确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处置程序上,起到示范的作用。如为研究和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点、难点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演练脚本设计中应以讨论为主。目标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科学的方案。如要使参演者掌握单项的或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薄弱环节,在演练脚本中就要加大这些内容的比重。根据不同专业参演人员也可以设计传染病、食源性疾病、水源性疾病、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演练脚本。同时演练脚本应根据各种真实的案例,经过科学加工形成。演练前应多方征求各路专家意见,模仿参演者预演,尽量不出现歧义,从而保证演练实际效果。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三
答:4月14日,国务院第四次常务会议作出了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决 定,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根据会议精神,国务院法制办、卫 生部组成起草工作组,在国务院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提交国务院常务 会议审议的条例草案。5月7日,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条例。5月9日,温家宝 总理签署公布施行。
条例的施行为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供重要法律保障,并将在当前的非 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指导作用。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 ,总结了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际一些好的做法,重点解决了突发公 共卫生应急处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准确、反应不及时、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确定了应急 处理指挥体制、制定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疫情的监测和预警制度、疫情报告、通报和发 布制度,以及人员隔离、群体防护等应急处理具体措施,以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工作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对应急处理经费和生活困难者的医疗救助也作了明确规定。 条例的实施对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有效应对当前或今后可能发生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都将发挥重 要的作用。
条例不仅适用于传染病的防治,还适用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 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内容?
答:条例中规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 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 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概括地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突发性事件 ,它是突如其来的,不易预测的;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发生,具有公共卫生属性;三是对公 众健康已经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
凡是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都在条例适用范围之内。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或依法增加 的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 多个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患者,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是指危害严重的急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处理应急事件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首先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这是减少各类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的保证,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预防为主是卫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中国是一个欠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 不高。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公共卫生设施较差。一旦发 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将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伤害,也会使国 家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坚持预防为主,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方针,也是 卫生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
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 、加强合作的原则。
统一领导是指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坚持由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成立应急指挥部,对处理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各有关部门都要在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依照 条例的规定,开展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分级负责是指全国性的突发事件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设立全 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的应急处理工作;地方性突发事件, 由省级人民政府设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 理工作。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人民政府要成立应急处理指挥部,决定 是否启动应急处理预案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做出反应,搜集、报告疫情及有关情况,立即 组织调查,组织医疗队伍,积极开展救治,并向政府提出处理建议,采取果断措施,有效控 制突发事件事态发展。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是指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要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各有关部门、学校 、科研单位等要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问: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作出贡献的人员以及因参与应 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国家给予什么样的照顾政策?
答:为鼓励战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条例做出 了一系列规定。第一、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医疗卫生人员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主力军,在突发事件预防、控制、救治过程中,接触 传染病病毒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风险很大。给予这部分人员适当的补助和保健津贴,既体 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又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工作。第二、对参加突发事件应 急处理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参加突发事件处理的,除医疗卫生人员外,还有 生产经营企业的职工、志愿者等各方面人员。对所有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 人员,人民政府都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这表明了政府对公民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的肯定 和鼓励,有利于树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 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第三、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 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风险很大,有可能危及参加处理工作人 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致病、致残和死亡的人员,给予相 应补助和抚恤,既是对他们的补偿,更是对他们工作的褒扬。
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卫生部门的职责作了哪些主要规定,在当前疫情 还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卫生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贯彻落实呢?
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卫生部门负有重要职责,条例作了明确规定 。
卫生部要在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按照分类指导、快速反应的 要求,制定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报告系统;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立 即向国务院报告;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通报和信息发布工作;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 及时宣布或提请国务院宣布为法定传染病;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和重大中毒事件,及时组织力量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控制措施等。县级以上地方人 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向公众开展应急 知识教育,指定有关机构开展突发事件日常监测,保证监测和预警系统正常运转,定期对医 疗机构卫生人员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应急演练,推广先进技术;按时、准确向当地政府 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疫情等有关情况,对突发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宣传防护知识, 对易受害人群采取防护措施等。条例还对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职责做了具体的明确规定。
为了确保落实条例规定的卫生部门职责,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条例的有关规定,针对当前非典型肺炎防治亟需解决的问题,制订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防治管理办法》,管理办法经部务会审议后,5月7日与条例一起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行了 研究和讨论,于5月12日以卫生部第35号令发布施行。管理办法对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的有 关规定进一步予以明确、细化。
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 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 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完成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运输和储备 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 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 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 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 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 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 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 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 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一)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 、缓报或者谎报的;(二)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三)未依照本条例 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四)拒绝接诊病人的;(五)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 理指挥部调度的,承担何种责任?
答: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 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 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依 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问: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 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绝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 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 术分析和检验的,承担何种责任?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四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发生及在校园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检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在县教委、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落实校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的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学校工作职责
1、建立健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各部门的落实情况,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食堂、校园环境、教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
2、结合学科教学,充分利用板报、校园网、广播等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3、严格执行学生缺课登记及请假制度、学校传染病期间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
4、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5、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菜。
6、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教育管理中心和上级组织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留样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1、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经常对学校食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进行检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3、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食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持有效健康证、培训证上岗,对患有“五类病”的人员应立即调离工作岗位。
(2)购销和使用的食品应当定点采购并按照规定验收,严禁向学生出售变质食品和“三无”产品;食品加工过程和储存必须生熟分开;餐具必须采用高温消毒或药物消毒,并采取严格的保洁措施。
(3)食品及其原料储存和食品制作间必须具备完善的安全措施,并落实专人保管责任制,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4)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厕所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做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厕所卫生、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切实履行职责,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完成计划免疫任务。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病抗病能力
(1)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和办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
(3)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防治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无照、无证商贩的各类食品。
(4)认真组织师生开展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供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事件的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重大传染病清、中毒事件、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以及其他重大疑难和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事件检测
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每天班主任统计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并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跟踪观察,根据情况变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二)突发事件报告
1、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报告程序,学校一旦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暴发、医院感染爆发以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相关知情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在1小时内用书面形式(或电话)向管理中心报告,并同时向镇防疫站报告,根据授权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3、在学校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高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并确保信息畅通。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丰都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的规定,将突发事件的等级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别,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出相应反应。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立即启动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疫情的通报。
(2)加强对接触人群的跟踪管理,做好教室、图书室、食堂、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3)严格执行进出入校门的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发现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及时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
所在学校或地区发现属于特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1)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2)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
(3)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暂停一切大型的集体活动,不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参观等。
(4)对教室、实验室、食堂、图书室、活动室、厕所等场所每天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5)学校每天公布校园疫情的防控工作情况。(6)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4、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以下工作:
(1)根据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对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情况的诊断病例或两例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县教委批准后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或实行全校停课。
(2)班级或全校停课期间,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如学校停课,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坚守岗位。
(3)重大疫情发生期间,要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心理,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物供应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管理中心并向县教委、卫生局、县防疫站、镇政府报告。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协助做好病人的救治工作。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和样品。
5、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局、教委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患病师生送医院接受治疗。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构保障
学校成立突发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后勤处具体牵头负责日常防控工作,学校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
(二)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校医,分管校长、总务处,相关人员要定期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具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反应能力。
(三)实行责任追究制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该小组是全校紧急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领导机构。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校办、教务、政教、后勤正职领导、各班组长为主要成员,负责组织指挥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具体构成如下: 组
长:蔡志科
副组长: 刘茂荣
李红芳 成员: 各班主任
卫生应急领导及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 1.在县政府和教育局、卫生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负责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制订全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紧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责任制度,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为第二责任人,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
2.明确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人;具体实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应对与处置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向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展与处置情况;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3.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学校将食品安全卫生作为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考核指标或按规定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导和检查;对督导检查中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督促和落实;
4.负责制定学校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并督促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主办的业务培训班学习。
5.学校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故应及时赶往现场,并立即报告市教育、卫生主管部门,而且协助做好有关的调查和处理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控制公共卫生事故的事态扩大。
6.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7.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查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
8.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9.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二、运行机制
按照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应对工作。
1.发生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2.建立工作责任制,部门正职为第一责任人,部门分管领导为第二责任人,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人,具体实施对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应对处置工作。
3.校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实际要求,制定校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具体组织实施医疗救援工作,并配合上级卫生部门开展进一步的医疗救援工作。
城关镇中心小学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六
维护社会稳定、处理辖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创建安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确保辖区社会大局稳定,按照市、区两级领导要求,结合本辖区的实际,特制定此应急预案如下:
1.总则
1.1 制定预案目的和依据
为提高办事处保障辖区内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平安辖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依据国家、省、市、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要求,结合办事处实际,制定本预案。
1.2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和分级
1.2.1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等。
(3)公共卫生事故。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和涉外突发公共事件等。
1.2.2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辖区较小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但只需要街道办事处或街道有关部门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指事态比较复杂,仅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区政府调度辖区有关部门或由区相关专业应急机构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指事态复杂,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市、区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调度市、区有关部门、区政府相关单位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指事态非常复杂,对本市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 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市或市以上突发事件应急机构统一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1.2.3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特别严重(I级)四级预警,并以此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1)蓝色预警(IV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2)黄色预警(III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3)橙色预警(II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4)红色预警(I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蔓延。
1.3 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管理工作的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依靠科技,资源整合。
1.4 应急预案的组成和适用范围
办事处管辖范围内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适用本预案。
北书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街道应急预案。街道应急预案是全街道预案体系的总纲,是街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报区政府备案。
(2)专项预案。是街道应对各专项突发公共事件或重大节日活动期间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预案,由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报区政府备案。
(3)各社区应急预案。各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由各村根据各自实际制定,报街道办事处备案。
(4)辖区内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各企事业单位制定,报街道办事处备案。
2.组织指挥体系与应急联动体系
2.1 领导机构及职责
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一领导,并成立北书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心,决定和部署本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由街道办事处书记担任,副总指挥由街道办事处副书记担任,成员由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及各社区主任、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
主要职责:贯彻实施上级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精神和指导意见;研究部署本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体系建设;按照规定和程序发布和解除预警信息;在本辖区内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决定启动本街道突发应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实施组织指挥,协调有关方面予以支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和不能有 效控制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报告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处置;应急处置结束后有关信息的发布和解除。
2.2 办事机构及职责
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应急办公室,应急办主任由街道分管应急工作的领导兼任,副主任由党政办主任兼任,各职能科室负责人为应急办成员。办公室设在街道党政办。
主要职责:执行街道应急指挥中心的决定,综合协调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具体承担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办理和督促落实街道应急指挥中心的决定事项;组织编制和修订街道应急预案,组织审定基层单位制订相应预案;综合协调全街道应急管理建设及应急演练和宣传培训工作;及时向区应急办报送有关应急工作进展情况;突发事件对外宣传报道;街道应急指挥中心的日常工作等。
2.3 应急联动指挥体系
街道应急办要保证与市、区应急指挥机构和各村、各单位应急指挥机构保持通讯畅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报告现场情况,并将上级的指示、准确传达到应急处置实施主体。
2.4 应急专业小组
街道应急指挥中心下设七个应急专业小组:抢险救灾组、治安保卫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调查评估组、信访接待组。
抢险救灾组:由街道分管武装工作的领导负责,由武装部牵头,组织事故发生单位、派出所、民兵、工商、供水、供电、水利、通讯、城建、交通、卫生、畜牧、应急分队的部分人员,组成抢险救灾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现场受伤人员的救助,进行工程抢险、抢修、维护、处置、清理现场等工作。
治安保卫组:由街道分管综治工作的领导负责,由派出所牵头,组织事故单位、派出所、综治办、联防民兵、应急分队的部分人员,组成治安保卫组。负责做好相应治安保卫、警戒工作。
医疗防疫组:由街道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负责,由卫生院牵头,组织事故发生单位、中心卫生院、村级医务室部分专业人员,组成医疗防疫组。主要负责对伤员的现场抢救,送医院救治及医疗器械、血源和药品保障、现场消毒、防疫等工作。
后勤保障组:由街道分管后勤事务的领导负责,由党政办牵头,组织事故发生单位、党政办公室、团委、妇联,组成生活保障组。负责发放救援的饮食、饮水及休息场所、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的安排和调度。
善后处理组:由街道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负责,由民政办牵头,组织事故发生单位、民政办、红十字会、妇联、司法所组成善后处理组。做好安置受灾人员生活,处理死难人员尸体,事故伤亡人员家属的解释、安抚工作,稳定家属情绪,接受和管理社会捐赠。
调查评估组:由街道分管应急工作、纪律监察工作的领导负责,由纪工委牵头,组织事故发生单位、党政办、纪工委、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的人员,吸收专业评估人员,组成调查评估组。负责调查事件起因,分析各方、各类责任,评估处置结果,形成报告材料上报党工委。
信访接待组:由街道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负责,由信 访办牵头,组织纪工委、司法所、组成信访接待组。负责做好上访,特别是群体性上访的接待、说服、疏导工作。
3.预测预警
3.1 信息监测
街道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及各社区、各单位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排查制度,加强对可能造成重大影响或公共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监测,及时向街道应急办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 信息预警
预警由街道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发布和解除,或由区专业应急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发布和解除。其它级别预警信息由街道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和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及时发布或解除预警警报。
3.3 信息报告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社区、有关单位在发现或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应在10分钟内报街道应急办;事件发生30分钟内,经核实后,街道应急办将事故内容报告区应急办及应急主管部门,不迟报、瞒报、漏报、谎报。
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员、事情经过、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4.应急响应和处置
4.1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所在社区、有关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按要求在第一时间内向街道应急办如实报告,同时实施现场控制。
街道应急办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或接到有关报告后,应立即通知街道应急指挥中心成员和有关单位,按照职责要求开展工作,控制事态,同时向区应急办报告。
4.2 应急处置
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在接到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后,应分析判断事件进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应急预案启动后,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应迅 速成立现场指挥部,立即通知相关专业应急小组负责人,组织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各小组按照职责范围迅速展开应急处置。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社区和 有关单位,应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
4.3 分级响应
一旦发生先期处置、应急处置仍不能控制的一般公共事件,判断可能出现跨区域、大面积和发展为严重危害的态势时,或是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应及时向区应急指挥机构报告和请求支援。按照国家和省、市、区有关规定,应由上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或其专业应急机构负责处置的,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没有启动相应预案之前,由街道应急指挥中心按本预案规定积极开展应急处置;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启动相应预案后,街道应急指挥中心及各部门各单位应全力配合上级应急指 挥机构开展处置工作。
4.4 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由街道应急指挥中心负责相关信息的发布与解除。按照规定由上级应急指挥机构负责处置的,由该指挥机构负责相关信息的发布和解除。
5.后期处置
5.1 善后处置
善后处理组会同街道有关职能部门、有关单位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做好安置场所设置、救济物质接收、使用和发放等政府救济工作;协调、指导居民开展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协助区有关部门做好疫病防治、环境污染消除、法律援助工作。
5.2 调查评估
调查评估组会同街道有关职能部门、有关单位、事发地单位做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的调查评估,报街道党工 委和区应急指挥机构。根据调查评估报告,街道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报请区委区政府给予奖励和表彰;街道纪检部门对处置突发公共 事件中瞒报、漏报、迟报信息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报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宣传、培训、演习
6.1 宣传和培训
街道各部门、各村、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预案和预防、预警、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个体的责任意识和自救、互 救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各单位、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培训班;街道应组织辖区内单位开展应急常识培训。
6.2 演习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七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来看昌吉州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预警体系仍不完善, 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 导致对于公共性质的卫生事件不能做到及时以及有效的处置, 所以要增加经费投入, 提高应急以及处置卫生事件的能力。
1.2 资源配置不合理, 指挥系统的管理机制较为落后
当前, 在管理公共卫生资源的过程中, 输出管理方面的内容被忽视, 而建设投资方面的内容被过分重视, 另外重新分配, 轻管理, 量轻利的现象, 资源的分配是相对粗放, 资源分配和支出的配额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在指挥系统方面, 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较为缺乏, 导致管理工作无法有效执行。1.3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还有待加强专业技能的缺乏以及思想意识的薄弱, 导致了应急队伍无法有效认识以及关注公共性质的卫生事件, 再加上不能有效调查流行病学, 也无法提供有效的疫情监测报告, 导致判断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因此, 还有待加强应急队伍的专业素质。
1.4 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覆盖率偏低昌吉州各县、
市疾控中心对传染病网络直报相关知识的培训力度还不够, 漏报率还较高。
1.5 应急预案系统不健全
应急体系的不健全, 直接导致了防控事件的总纲得不到有效落实, 另外, 相关机构也没有充分重视制定相关应急预案的工作, 一旦出现突发事件, 便难以做出及时的反应。1.6保障措施较为缺失以及没有建立完善的联动系统对于公共性质的卫生事件, 保障有效控制、有效监测以及有效预防, 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医疗救治方面的保障措施较为缺乏, 直接影响了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继续扩大的工作。此外, 也没有建立完善的联动系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联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目前昌吉州还未能如此, 应完善医疗工作, 加快联动体系的建设进程, 建立高效、快捷的联动体系制度。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有待进一步提高2.1
通过争取社会资本和相关的建设项目及其它方法, 以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建设新的扩展工作, 提高实验室设备的配置和其它基础设施,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3]。
2.2 应急响应队伍素质不高。应加强应急响应队伍
素质训练, 力量训练, 以提高效率, 建立应急反应教育体系, 积极引进技术过硬的人才, 完善专业培训的模式, 以提高应急反应小组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
2.3 进一步提高原有的预警系统, 利用现代统计手
段来对数据进行分析, 并合理收集与归纳疫情信息, 争取在疫情爆发之前, 快速与及时地响应, 控制疾病进一步传播, 减免疫情伤害[4,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M].北京:中华法律出版社, 2012:1-2.
[2]谭晓东, 陈小青, 王凤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控制概述[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39 (8) :901-903.
[3]柳耀远.加强基层疾病控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0, 19 (S1) :82-83.
[4]李文毅.基层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初探[J].江苏卫生保健, 2011, 19 (3) :34-35.
8.建立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篇八
关键词: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按照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给下的定义:突发事件,通常又称为紧急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共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面对的重大事件。在概念使用上,除了“突发(公共)事件”外,在学术界和实践部门使用的主要还有“(公共)危机”、“紧急状态”、“灾害事件”等。突发事件侧重于强调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强调处置事件的紧迫性和时间性,同时也间接强调,如不及时应对和处置,就可能使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增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建立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议
(一)宣传教育
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应急管理知识,树立应急管理理念,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以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
办公室应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加强紧急状态下组织状态的教育等,确保在紧急状态下有组织地应对。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搜集信息
信息搜集是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信息的管理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管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之源。管理信息系统理论认为,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而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公共危机的预防、准备,还是公共危机的回应和危机后的重建,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之上,因此信息收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
及时搜集、传递公共危机信息,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危机的爆发,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公共危机管理应该重在危机预警,对于一些带规律性的紧急情况,则要提前准备,多加关注,及时组织报送。一切与公共危机有关的信息,都应准确及时毫无遗漏地搜集。为此,办公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专人或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公共危机原始信息的搜集工作。并明确上下级之间纵向的信息通道,同时也要明确同级之间横向的信息通道。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重视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从大量现象和数据中找出规律,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信息搜集水平,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三)制定预案
首先,缩短了危机决策时间,决策者在危机状态下,不需要从头思考如何处理危机,而只要通过对危机特征的识别,直接选择可行方案,把危机状态下的方案设计时间缩为零,把方案设计前移到危机事发前进行;其次,增强了危机决策的科学性,预案是危机事发以前预先制定的,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对预案内容进行优化、调整,预案中包含了人们过去成功应对危机时采用的知识和经验,体现了知识与经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再次,减小了危機决策者的心理压力。決策者在危机状态下通常处于高压状态,有预案为支撑可以大大减少决策者的心理压力,避免了由于决策者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但事先制定预案的缺点主要是预案是有限的,而可能发生的危机是无限的,当新类型的危机出现后,决策者可能受基于预案惯性思维的影响而过度依赖于预案,反而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忽视了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因此,办公室在组织制定预案时一定要采取措施提高预案的科学性。
(四)重在预防
突发事件的处置重在预防。办公室要在平时完善各种预案、应急机制的制定与建设的基础上,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应急演练,增加业务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应急工作的各类能力。此外,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进行普查和监控也尤为重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求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
几乎所有危机的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先兆,办公室要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当捕捉到这些具有征兆性的信号后,可以进行必要的防范,从而减小公共危机所产生的危害甚至避兔公共危机的发生。
总之,面对各种错综复杂、难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必须制定出最有效的应急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化解各种危机。
参考文献:
[1]刘炜霞.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2,05:25-26.
[2]房文双. 关于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思考[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97-98.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九
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卫生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鲁河乡卫生院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做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逐步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使鲁河乡卫生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领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鲁河乡卫生院在县卫生局的指导下,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鲁河乡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二、鲁河乡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为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处置,鲁河乡卫生院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专业应急预案。年初以来先后制定了《鲁河乡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鲁河乡禽流感应急预案》《鲁河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预案》、《鲁河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
三、鲁河乡卫生院应急队伍得到有效加强。目前鲁河乡卫生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主要由院办、内科、儿科、护理组、防疫
组的专业人员构成、其中防疫组主要负责流行病学调查及报告、临床科室负责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以及对疑似病人的确诊排除及配合县疾控做好防控的各项措施。卫生院还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后勤保障组。
四、建立与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预警系统,我院传染病全部实现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直报覆盖率均达到100%。在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建设的同时,我院还把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提高疫情报告质量、杜绝缺报和漏报作为网络直报工作的重点,及时组织人员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同时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和工作程序,为逐步完善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报告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培训演练和应急宣教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鲁河乡卫生院在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认真组织、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全员培训,全年共组织相关培训4次培训人员128人次,以保证相关人员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程序、任务和措施等,提高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并组织相关的应急队伍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以提高实战运用水平、协调配合能力,并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全年按计划共进行两次突发卫生公共事
件应急演练,共有15人参加。演练内容包括药物过敏反应、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六、是应急物质储备:我院共储备物资有病毒类药物、漂白粉、防护服、N95口罩、手动喷雾器。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及应急管理角度看,尽管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在预案制定、体系建设、能力建设方面都有了一些进展。但总体来说,鲁河乡卫生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七、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当前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
1、认识不到位。对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危机和忧患意识;
2、是体系不够健全。预案体系还不完备,一些已制定的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还不强;
3、、部门间协调不够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常遇到的需要多部门配合时协调工作难度大,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4、、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应急人员素质不高。
5、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缺少必要的抢救设备,后勤装备,救护装备。
2012年工作计划:
1、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
2、要加强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部门间的协作。
3、要尽最大努力提供一些装备、资金保障,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实验室,希望政府能加大资金投入,促使中心的应急体系尽快完善,并使其能够健全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4、是继续组织实施一系列应急演练工作。以加强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实战能力。
鲁河乡卫生院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十
二OO六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自2006年初正式成立,在应急准备和突发事件处臵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机构设臵及运行情况
###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为全额拨款卫生事业机构。2005年9月正式组建,编制有7人,目前配备3人从事应急工作。应急办公室自2006年初设在疾控中心,11月初迁至卫生局办公。
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工作
(一)参加了全市应急演练并组织了疾控中心应急小分队的演练 参加了市疾控中心组织的以重型防护装备、消毒器械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演练。对疾控中心应急小分队人员进行了二级培训,内容与市疾控中心培训演练内容相同。
(二)制定、修订应急预案
按照有关工作要求共制定预案15件,主要对《###区突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培训和科普宣教开展情况 全年共进行应急培训4次。对全区应急处臵人员进行了应急知识、技能培训;对全区医务人员进行鼠疫培训;应急办参加“2006北京中法急救与灾害医学论坛会议”;辖区6名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在###区广电中心录制了狂犬病防治知识电视节目一期。
(四)应急处臵设备及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做好三级储备工作。对###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设备及应急物资进行了调查,共对疾控中心、4家二级医院和7家卫生院进行摸底,床位总数为1112张,可供应急处臵床位为81张。运送救护车22辆,急救救护车3辆。运送救护车内基本备有一般急救药品、血压表、氧气袋、心电图机。急救救护车上还备有心电监护仪、吸氧设备。疾控中心、监督所、区医院、中医院、京煤集团总医院、斋堂医院、龙泉医院都成立了应急小分队,均配备了足够的防护装臵、应急药品,同时区CDC购臵了疫情处理警戒带。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情况
截止到11月末,共处理疫情16起,其中###学校流感疫情和###中小学水痘疫情均已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已按程序逐级上报,均属于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截止到目前,2起疫情均以结案。
以上学校疫情的共同特点:均为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季节性发病,学生为易感人群,传染性较强,一旦在学生中发病,很容易产生疫情的扩散、蔓延。应加强早期预警和疫情报告制度,做好传染病防病知识的宣传和疫苗的接种。同时学校应对学生疫情引起足够重视,严格落实疾控中心的防控措施,做到学校与防病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果断措施及早控制疫情。
四、今后工作设想
要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领导;着手于应急准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臵工作,继续完善和修订各种预案,提高预案的实际可操作性;加大培训力度,完成重大传染病的演练计划,提高应急分队的实战能力;做好应急知识的科普宣传,做到应急与日常防控两者有机的结合,完善重点单位(尤其是学校)的早期预警工作,为我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十一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64-01
当今世界各类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多样性和不可预测性都在增强,危害性和破坏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处置能力进行摸底调查,加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是我们亟待完成的任务。
1 博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应急处置能力现况分析
1.1 应急监测预警体系
从2003年开始,博州就在逐步建立地、县、乡三级联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公立医院基本都能直接报告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评估和采取应对措施,但是信息的识别、判断、及时性和准确性值得商榷。
1.2 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1.2.1 突发事件发生的信息来源: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是主渠道,兼顾电话、媒体信息、其他行业信息报告及主管部门的指示。
1.2.2 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系统:博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逐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实验室监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公共卫生监督等监测网络系统,建立疫情监测预警报告系统,构建监测信息平台。
2 应急处置能力分析
2.1 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全国各级各类相关部门、疾控中心等都在逐步建立完善相应的预案,构建四级预案体系。
2.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省市县级相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能达科学分析,系统防治机制。
2.3 处置队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应急处置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力军,但目前疾控机构队伍现状堪忧, 应急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多专业构架不全,很多仅能处置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 救援装备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情况:
一般物资储备:储备各类疫情应急物资45种,但离《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平均物资储备不到要求的50%。
检测能力建设及检测检验仪器设备储备:检测能力:国家规定的两大类:市级疾控中心必须开展的工作项目226个,现平均检测能力为50%。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应开展的工作项目132个,平均能检率30% 。实验室仪器装备:根据《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调查表》中所分三大类:现全国大多数疾控机构不能达到要求,经济不发达地区情况更为突出。
3 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3.1 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经费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各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仪器设备落后、设备配置不够,仪器设备大多仅停留在一般项目的检测,
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3.2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少、年龄、学历结构分布不合理,人员编制还是停留在60年代的水平。缺乏职业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等复合型人才。
3.3 政府对疾控机构的管理不够规范:
一是定位不够准,各级疾控机构功能不清晰,上下争市场的现象。二是对疾控机构的规范管理研究不够,这方面规范性的文件偏少。由于体制、管理机制及编制等原因,人才缺乏,缺乏引进和激励机制。
3.4 报告制度和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断处理能力不强,系统敏感性较差。虽然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之中,但部门、地区间的信息壁垒、信息共享,亟待解决。
3.5 大众、媒体沟通的现代艺术
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控制中,疾控机构与新闻媒体和大众沟通的渠道不畅,缺乏沟通艺术不易形成全社会共识。
4 对策分析
4.1 社会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
建立稳定通畅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渠道、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的机制、组建社区全科医师工作团队。
4.2 灵敏的信息系统
建立纵向包括国家应急办公室、省(自治区)应急办公室、市应急联动中心和县(市)、乡五级应急办公系统。横向包括网络通信平台、应急联动平台、空间信息平台,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4.3 快速应急反应队伍
以实施绩效工资为抓手,规范用人制度,切实优化队伍结构,加强岗位培训,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建立贯通省市县乡四级的传染病检测专家咨询委员会平臺,从而达到一个事前调查、事中救治、事后消除、后续影响的系统防治机制。
4.4 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
建立健全不同能级的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运转、沟通甚至是领导机制,使各级的能量能有效地整和、利用,发挥合力优势。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措施。创造条件,加强与公共卫生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医学加公共卫生的复合型人才。
4.5 加大应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力度
建立健全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对辖区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及效果评估工作。运用健康促进的策略,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疾病流行和突发事件造成的身心危害。
4.6 完善卫生应急各项工作管理机制
建立完善应急系统的决策长效机制和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协调联动机制、预测预警机制、应急保障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宣传培训机制等管理机制。真正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应急管理工作目标。
综上所述,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高度重视,卫生应急工作才能快速完善,高效运转。
参考资料:
[1] 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目录(试行)》.
[2] 曹康泰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M].
[3] 王陇德等.卫生应急工作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M].
12.浅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 篇十二
1 内容分析
1.1 分析报道要素,做到以人为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主任助理温秋阳:“在应急广播的议程设置中,以灾难的刺激性吸引关注不是目的,推进事态的良性发展也只是其功能之一,给灾难中的人以切实帮助和精神支持才是其根本。”
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个层面。宏观信息包括危机造成的整体损失及相关信息,政府处理危机的进展情况、主要政策等。微观信息涉及方面比较广泛,主要在于指导公众行为和稳定社会心理。
那么,其中哪些是受众最为关心关注的贴心信息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说,应急广播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即权威发布信息,发挥应急广播的主流作用;“立地”即站在灾情、救灾、灾民需求的角度来构建基本内容。应急信息采集要有技术含量,以反映总体情况。[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播出的内容中哪些对您是有用的,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印证了喻教授的分析。在播出内容的有用性方面,“天气预报”排在首位,为69.81%,紧随其后的是“政府公告”、“灾害提示”、“救灾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64.15%、62.74%和60.85%。在“您最希望芦山应急电台播出哪些内容”的选项中,“政府公告”以69.34%名列首位,排在后的是“天气预报”、“灾害提示”和“提供救援的信息”。
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交通频率在《“4·20”芦山地震特别直播节目》中,重点关注的也是灾情动态、党中央国务院最新部署、省委省政府最新行动、救援大军紧急驰援、救援物资快速启运、多条高速公路开辟抗震救灾通道、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范次生灾害、社会各界支援灾区、心理疏导、灾区群众自救互助、寻找亲人等各类信息。
概言之,抚慰伤痛、尊重隐私、表现真情、提供贴心信息,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应该体现出真切诚挚的人文关怀。
1.2 分析报道阶段,做好议程设置
一般而言,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成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体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体议程;其次,媒体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政策制定者所重视的事物,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政策议程。[2]因此美国学者托马斯·伯克兰说:“议程设置就是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得到或失去公众和政府注意的过程。”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日本NHK不同阶段的报道策略为:发生前=尽快播出警报+呼吁民众避难;发生后=尽快播报受灾情况;灾害之后=向受灾者提供重建信息;平时=传播防灾减灾知识。
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针对不同阶段报道,也进行细致梳理:省委省政府最新部署、搜救、医疗、防疫、安置、保通、防范次生灾害、恢复灾区社会秩序、心理疏导等等。
从报道内容来看,不同报道阶段需要突出不同报道重点;从报道形式来看,不同报道阶段也需要从点式即时消息向纵深式集纳专题转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梳理过往报道经验,归纳不同阶段报道重点、形式分类,极为重要。
1.3 分析报道对象,做到差别呈现
根据温秋阳老师授课内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应该根据不同报道对象,细分为对内对外两种报道内容。
对内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区域,受众对应急信息的刚性需求,形成对传播媒体的区域性重度依赖以及工具性使用特点。此时,对内报道应该根据受众需求,细致分类,重在细化。
“政府公告”、“天气预报”、“灾害提示”和“提供救援的信息”,不能仅仅停留于及时发布权威消息,政府公告尽可能配以详尽解读,使受众真正明白政府公告与自己生产生活的具体联系;“天气预报”、“灾害提示”、“提供救援的信息”,则尽可能细化准确化,能够确实为救援部队、医疗机构、当地受众所用。
对内报道中,还可涉及当地居民生活方方面面。比如,市场上蔬菜的供应种类,流动卫生间的置放地点,银行开门的时间等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对内报道,如果能够满足当地受众的工具性需求,公众则会对其形成区域性重度依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介绍了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运行的情况。她说,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从2013年4月22日开播到5月23日结束历时32天。在芦山、宝兴两地通过灾民安置点高音喇叭、调频、中波、短波等广播频率和卫星、网络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布政府救灾与安置的政策措施、次生灾害预警,发布志愿者和百姓的救援与求助信息,传播卫生防疫知识并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当地听众的认可。姜海清说,应急电台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新工具、灾区百姓的求助台、联动救灾的互动站。③
对外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区域之外,应该注重以宏观视角报道灾情动态、政府措施、救灾动态、灾区所需,以客观、前瞻性方式报道重大突发灾难,避免放大群体性伤痛、慌乱情绪,避免引发群体性负面次生事件——譬如“囤盐潮”。
1.4 分析报道文本,做到简明易懂
温老师提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文本,有别于普通报道的文本格式。以应急广播文本为例,应该尽量做到:准确直白、解释充分、必要重复、言语传情等。
1.5 分析报道模式,做到准确规范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可于平时充分搜集资料,做好分类准备工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类别,提前制作好编辑播发模板,做到准确规范,一旦突发事件信息传来,便可第一时间组织报道。
2 传播分析
从传播效果上看,应急广播通过对某一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不论对该事件涉及人还是对旁观者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其心理与行为,并由此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乃至社会生活施加影响。所以,切实将“第一时间到达”的事实优势,转化为“第一时间传播”的传播优势至关重要。
罗杰斯把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它的作用在于告知人们发生了什么;二是作为效果形成和发散过程的“影响流”,它的作用在于告知人们应该怎么办,即传播效果。
传播学者指出,信息即力量,但其力量在于信息处于流动之中。公共危机传播管理是对公共危机中信息流的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围绕公共危机管理和传播的概念,公共危机管理可以理解为在公共危机发生前、演进中以及发生后的恢复期,通过引导、控制信息传播和有效的信息沟通,重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减少危机带来的有形和无形损失。
所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还有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搜集舆情,与受众形成沟通、互动,关注受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分析传播效果,及时调整报道重点、报道形式,传播贴心信息。
参考文献
[1]温秋阳,覃继红,刘浩三.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开播试验获赞誉.中国广播.2013(9).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十三
程序、处理流程
根据相关法规和本院有关规定,要求科室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信息报告、报送工作。
一、重大突发事件报告范围: 1.群众性活动的严重伤亡事件;
2.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在10人以上的投毒案; 3.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交通事故; 4.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安全事故; 5.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10人以上的火灾;
6.公共场所一次死亡2人以上或死伤5人以上的治安事故;
7.一次中毒死亡2人以上或中毒人数7人以上或中毒人员身份特殊的中毒事故;
8.重要涉外事件:如外籍、港台等重要人员的重病救治等; 9.其他重大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人以上的。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 1.重大传染病疫情
(1)发现甲类传染病鼠疫、肺炭疽和霍乱1例以上;(2)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疫和炭疽等流行;
(3)一个平均潜伏内在同一村(居委会或单位等)发现同一乙类、丙类传染病2例以上或2例以上死亡;
(4)发现罕见或已消灭的传染病1例以上;(5)发现新发传染病的疑似病例1例以上;
(6)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7)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疫情。
2.中毒事件(包括饮用水、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
(1)中毒人数超过5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饮用水、食物中毒事件;
(2)短期内发生2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或出现生命危险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事件。
3.影响公共安全的放射性物质泄漏(丢失、被盗)事件。4.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5.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1)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2)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媒介生物发生异常;(3)医源性感染暴发;
(4)药品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
(5)预防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严重个体反应或死亡事件;(6)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等事件;(7)发生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8)发生产妇死亡1例以上。
6.市卫生局临时规定需上报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三、报告内容:
事件名称、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经过、伤亡人员等。续后根据情况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处置结果等
四、报送时限:
1.接诊科室在15分钟内向医院有关职能部门及总值班作电话口头报告。2.医院有关部门、总值班在15分钟内向市卫生局等有关业务归口单位电话口头报告。
3.有关公共卫生事件的,由医院防保科责任报告人在2小时内向业务归口单位报告。
六、处理流程
14.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 篇十四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依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XX区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指挥部的领导下,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导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处理体系,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及时控制和消除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群生命安全,减少伤亡,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和治安秩序。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对突然发生、群体性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显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1、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的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刚临床表现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3、重大食物职业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4、其它影响公众健康事件是指具有突发事件特征,即突发性,针对的是不特定的社会群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影响。
二、组织领导
为统一领导,协调工作,分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勤务单位主要行政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六个职能组,按照任务分工,做好各项应急处理工作。
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工作人员:抽调XX大队、XX科、XX中心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制定工作预案,起草有关文件、报告、讲话、通告、会议纪要、工作简报,进行法律法规准备宣传,及时上传下达,向各级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提供信息资料服务;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一)情报信息组
组长:XXX(兼)党委委员、副局长
副组长:XXXXX科长
工作人员:抽调XX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收集、分析、综合、传递各种情报信息。
(二)处置组
组长:XXX(兼)党委委员、副局长
副组长:由各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担任。
工作职责:按照领导小组的命令,统一指挥调动各警种警力,处置各种突发事态。
1、发布突发卫生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通告。
2、派出宣传车协助党委、政府宣传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和有关法律法规,稳定群众情绪。
3、对于借突发卫生事件进行非法游行、示威、集会等群体性事件派出足够警力,在现场划定临时警戒区域,设置警戒线,疏散围观群众,维护现场周围治安秩序,控制事态扩大。在此基础上,依据《XX公安分局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予以处置。
4、根据突发性卫生事件发展状况和市公安局命令,发布社区、街道、院落、公园、自然林、道路、公共场所封闭通告。
5、必要时启动全市出城口治安岗亭,加强控制工作。
6、派出一定警力,协助医疗机构救护防疫对象和重病号,并维护医院和防疫部门治安秩序。
(四)通讯联络组
组长:XXX(兼)党委委员、副局长
副组长:XXXXXX主任
工作职责:确保突发性卫生事件期间通讯联络畅通,及时将领导小组命令传达到各勤务单位。
(五)维护稳定组
组长:XXX(兼)党委委员、副局长
副组长:由XXX领导担任。
工作职责: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依法打击扰乱社会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加强对企业和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欺诈行骗、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正常运行。
(六)机动组
组长:XXX(兼)党委委员、副局长
副组长:XXX
工作职责:执行机动任务,随时接收指令处置突发性事件。
(七)后勤保障组
组长:XXX(兼)党委委员、警务保障室主任
工作人员:从警务保障室抽调人员组成工作职责:确保处置突发性卫生事件资金、物资、装备及时到位。
三、应急处置措施
(一)启动预案
在突发性卫生事件发生后,时启动预案,进入应急处置期。
(二)工作程序
1、领导小组及时发出指令,应急处置岗位。根据市公安局命令,及组织调动全局民警立即进入
2、情报信息组开展应急期社会治安调查,收集、掌握突发性事件引发的与社会稳定有关的情报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维稳工作措施,为领导决策服务。
3、现场处置组采取强制措施。组织、协调、做好治安保卫和交通管制、突发事件区域的封锁。协助实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及死亡人员火化等应急处理。
4、通讯联络组要确保各警种通讯联络畅通,并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摄像,保证疫区与指挥机构的无线通讯畅通,保证指令准确、及时传输。
5、维护稳定组采取强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制谣传谣、哄
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和扰乱社会治安行为。
6、机动组从警力、车辆、物资全方位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7、其他各职能组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按照方案规定的任务,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
四、要求
(一)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重要性,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提到主要日程,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预案,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分局要与市局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系网络,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并根据需要取得上级的支持,配备必要的装备,确保应急工作能够迅速开展。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篇十五
关键词:信息汇集分析,指挥控制,接警处警,现场处置,卫生资源管理,知识库,预案库,事件管理
0 引 言
“非典”疫情暴发后,建立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成为党和国家着力强调的工作重点之一,并促使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迅速出台。2003年5月9日,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这标志着在我国已建立起“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法律制度。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次月,国务院又同时发布了4个单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即《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这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发布,目的在于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问题分析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状况集中反映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危机管理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的综合信息化水平。随着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奥运、世博等大型活动将成为检验中国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舞台;而近年来,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应急事件频繁爆发,也迫使我国空前重视各类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
当前,我国面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势严峻,公共卫生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2003年上半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重大疫情灾害,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发展严重滞后。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充分暴露出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存在的缺陷,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疫情报告、疾病监测时效性差。
(2) 卫生信息网络覆盖面小。
(3) 医疗救治系统信息不灵。
(4) 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不适应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需要。
(5) 缺乏国家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信息整合能力差。
仅仅基于目前有限的对于突发公共卫生的应急指挥和处置的管理手段、管理方案无法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业务管理的需要,所以为适应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卫生健康要求的提升,有必要在既有的业务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高效和适应最新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和处置业务要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结合现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 事件评估与特征管理;(2) 资源管理与紧急调动;(3) 应急指挥支持;(4) 疫情调查与管理;(5) 数据分析模型库管理;(6) 知识库管理;(7) 预案库管理;(8) 预警预测信息支持;(9) 事件管理。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的构建
2.1 总体架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支撑体系的建设将突出全面规划、全面整合、全面协同、全面展现的特点,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和指挥,汇集所有相关的应用和信息,实现条线管理和块状管理的有机结合。
如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支撑体系分为两大部分,信息汇集和分析、指挥和控制。信息汇集和分析是通过对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展现等,为领导指挥和控制提供各类信息依据,指挥控制则是在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领导通过指挥控制平台,进行命令的下达和指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控制、战时的会商协同等工作。如图1所示。
通过日常数据采集和监测,为接警和处警提供信息来源和依据,实现对事件的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处理。接警和处警的过程,是对事件进行评估和筛选的过程,依赖于后台“事件评估和特征管理”系统,根据事件特征(表现症状、传播方式、危害程度等)的量化和非量化描述,实现对事件的等级评估。
信息汇集和分析中,还包括对资源动态信息的掌握,资源信息包括疫苗和药械、血液、床位、隔离室、医疗队伍和专家、救护车辆以及社会资源等,其中卫生资源信息主要通过区属单位(区血液中心、区120急救、区CDC等)、区属医院等进行报送,日常情况下主要是静态数据的采集,采用定期收集资源信息的策略,战时状态下突出对动态数据的采集,实时收集各类资源信息。
口岸、出入境人员检疫和流动信息来源于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海关、水务、公安等相关单位的信息交换,获得人员出入境的个案信息、检疫信息和宏观统计信息,以及车船航班等班次信息,便于对口岸、流动人员进行疫情控制和追踪处理。
综合分析包括在线信息分析以及数据仓库分析,以方法库、模型库、特征库以及知识库作为支撑,为领导提供全面综合的数据分析以及决策依据,以图表、GIS、大屏幕等方式进行展示,是领导指挥决策的主要平台。
指挥控制包括事件的指挥、应急处置、任务下达、报告反馈、会商协同等一系列工作。从卫生行政部门的各级职责来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指挥全市范围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区县卫生部门负责区域范围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包括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等,具体包括组织科学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隔离、医疗救护、现场处置、监督检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的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等工作。
对于突发事件的指挥控制,往往依赖于预案库的知识来进行辅助,预案库是对突发事件各项处理内容的量化和非量化的描述,包括信息报告与指挥、现场处置、控制预防、资源配备、和外部机构协同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等。
指挥控制平台中,会商协同为领导与外界相关单位的联系和工作协同提供技术支持,会商协同包括电子白板、文件交互、数据交互、短信、BBS和多媒体视频交互等多种方式,多媒体视频在战时可以提供远程专家会诊、抢救监控、门诊监控以及联席会议等,平时可以提供医学课件的教学,日常办公会议等。
总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支撑体系以指挥控制平台为驱动,以信息汇集和分析、指挥和控制为核心,通过信息的全面汇集和展示,通过指挥控制、事件跟踪和报告机制,完成战时状态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
2.2 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2.3 功能设计
1) 事件评估与特征管理
任何事件都可以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加以描述,对那些不能用结构化数据进行特征描述的事件,依赖于人工协作决策和知识库,而对那些可以用结构化数据进行特征描述的事件,则按规范的特征匹配对事件进行定性和定级。事件评估与特征管理就是通过建立结构和非结构化的特征描述,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对事件进行报告的同时,需要根据已有的事件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结合当前事件的各种资料数据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划定事件级别,经核实后向相应部门提出预案启动建议,按预先准备的应急方案进行应对。同时,在事件结束后通过对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完善和丰富对事件的特征管理,为下一次突发事件的评估提供更准确、全面的依据。
2) 资源管理与紧急调动(如图3所示)
资源日常管理主要是在平时状态下对医疗设施、设备、救治药品、技术人员和专家等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以备在战时状态下对应急资源进行紧急调动。从而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和应急能力。
应急资源紧急调动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要投入使用的各类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战时应急资源调配是建立在平时应急资源日常管理和规划的基础上的,因此平时应急资源的管理和规划对战时的需求量、响应能力等整个资源的供应链起着主导作用。应急资源调配管理包括对医疗机构的设备和床位、专家和救治队伍、药品器械等医疗资源的调配,还包括对外单位其他资源的调用请求,包括对药品器械等物资的运输和仓储、警力和部队的调动、民政救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海关边防检查、其他行业特殊资源调配等。形成一整套完整全面的资源保障屏障。
资源管理从宏观的角度从属于突发事件指挥控制系统,但资源的日常管理相对比较独立,对资源的日常管理将主要针对疫苗、冷链设备和其他设备的管理。因此,对突发事件指挥控制而言,主要是要处理好和资源日常管理系统的接口以及在应急状态下的资源调动请求。
3) 应急指挥支持
应急指挥是突发事件指挥控制的枢纽,通过应急指挥系统,为现场指挥和控制提供全面的应用支撑。应急指挥包括对各类信息的综合查询和分析,如疫情分布情况、事件报告和状态跟踪、资源调配部署情况、密切接触者等人员分布情况、控制和预防范围等,通过报表、图表、GIS等方式进行展现,为指挥人员提供各种辅助决策信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命令发布与现场指挥,如:紧急流调、范围控制和预防、现场救治、资源调配等。
应急指挥还可以通过会商协同平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会商信息交流通过会晤协商的形式,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研讨突发事件的形式和发展趋势,及时有效地组织调度分散在各地的应急资源,协同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分析预报和协商决策。通过使用该技术,能有效地改善与会者的信息交流方式,消除由于人们在时间空间上的隔离而引起的障碍,节省群组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应急指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如通过视音频多媒体交互协作平台,将各类应急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为决策者进行应急对策、应急指挥提供相关信息和决策支持;提供多层次的会商信息服务等。
4) 疫情调查与管理
疫情调查是对疫情的传播、密切接触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采集。疫情调查与管理是对疫情的传播情况(传播方式、传播范围、传播速度等)进行动态信息采集,对与受害人群有过接触的人员基本信息、特征、特点、地域分布、年龄结构、去向等进行信息采集和动态跟踪,为领导决策、指挥控制提供信息支持。
疫情调查与管理可依托疾控以及社区卫生系统,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CDC防保科室等单位共同进行疫情数据的调查和采集。突发公共卫生指挥控制系统应和这些系统进行集成和管理的联动。
5) 数据分析模型库管理
数据分析模型是在基于业务分析和决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多维数据组合、多维数据查询和展示的子系统。数据分析完成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来揭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隐藏的问题。
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 趋势分析、 对比分析、 比例分析等。
数据分析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 数据分析模型定义 需要根据数据分析的内容来定义分析模型,包括分析内容(字段)、分析方法(对比、趋势、比例等)、分析算法及其他约束条件等,将定义结果保存下来。
· 数据分析模型处理 根据数据分析模型的定义,按照一定的条件,来执行这些算法,并将执行结果保存下来。
· 数据分析结果展现 将数据分析的结果展现出来,通常以表格、图形等方式在Web上展现。图形展现主要包括: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
6) 知识库管理
知识库是用于知识信息的存储及其使用管理的系统,内容包括:各监控项目的监控指标及指标体系;评判规则与标准;监测数据误差限值;专业规律指标;专家知识经验;卫生法律、法规,行业规程、规范的有关条款等。知识库将通过专家系统、逻辑推理的参与,对各专业决策提供帮助。
7) 预案库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处置突发事件的事先方案(预案),是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基础,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有完备的预案,包括技术上、物质上、管理上的准备和储备等,并能够得到演练的检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的预案系统,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理程序、影响区域应急处理程序、医疗物资调配应急处理程序等。
应急预案包括对应急预案库的制定和管理,预案库对应急指挥工作有实际意义。通过应急预案库的设置和管理,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预案库的启动是与特定的事件紧密结合起来的,即根据不同的事件性质、事件等级和危害程度会启动不同的应急预案。
不管哪种类型的预案库,它们的内容都应包括信息报告与指挥、现场处置、控制预防、资源配备、和外部机构协同、其他特殊要求等各方面,既有量化的描述,也有非量化的描述。
8) 预警预测信息支持
预警预测信息支持是指对监测数据(传染病个案、传染源、接触者、活动范围、居民健康档案等)、历年传染病、流行病发病情况及社会经济、人口、环境、气候等可能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和判断,对易造成疾病爆发、流行或重大危害的分布状态及危险因素进行早期报告。通过预警预测信息支持机制,提高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
9) 事件管理
针对已经处理好的各类事件、各类报告和数据的管理,完成对事件的完整回访,完成各类文件的保存和管理,可以被检索,便于调用。另外在对领导指挥、命令发布的工作中,需要对视频、音频信息能按时间序列进行采集和录制,这有利于事件的回放,突出对事件指挥处理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另外,可以结合对人员的日常培训,该音频、视频的录制功能还能够对PPT等进行播放。
建立“事件管理”模式,将流程化的事件用事件管理模式进行记录,事件相当于一个记录容器,可多级嵌套,每个事件及其子事件都可记录各种类型的管理信息并可单独设定查看操作权限,每个事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跟踪记录,记录其从发生、发展到处理结束全过程的信息,较好地实现了信息的痕迹管理,方便信息纵向管理。
2.4 典型应用场景描述(症状监测)
如图4所示,症状监测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监测的一项主要工作,症状监测的哨点在医院,主要通过医院门急诊、医院LIS和医院药房。门急诊医师通过病人主诉,对症状特征进行提取,形成症状采集信息并向区CDC进行上报,不断积累症状的统计分析信息,一旦某种疾病的症状在数量上或危害程度上突破警戒的阈值,则立即进入预警和应急处理流程。症状监测另一个信息来源于医院LIS系统,通过对化验报告的监测,提取和疾病相关的一些特征指标,形成区CDC对疾病检验特征值的统计数据,有利于从本质上对疾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处置手段。通过对医院药房或社会药房用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从药品适应症的角度分析潜在的疾病以及疾病的蔓延情况,对特征药品的用量进行监控,有利于帮助CDC部门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
3 主要特点
1) 提出创建模型库和方法库作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核心知识库以支持应急指挥系统的预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理;
2) 采用与知识库集成、事件触发、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描述、规则驱动等技术手段,提出并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应急预案库,建立一套透明和标准化的反应程序,具备系统完整的设计、标准化的文本文件、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和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活动能按照备战、减灾、应急、恢复等四个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以达到重建社会秩序的目的;
3) 采用多准则应急决策技术,实现应急指挥会商协作系统,通过会晤协商的形式,研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式和发展趋势,协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分析和处理;
4) 从公共卫生理论出发,强调对各类数据、各类报告、各项工作内容的疏理,强调疾病预防监测、预防干预和管理三个层面的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并适应“平战结合”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5) 充分借鉴危机管理理论4R模型,以危机管理理论的4R模型(即罗伯特·希斯提出的危机管理4R模型:准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减少Reduction、恢复Recovery)为基础,从日常监测到突发事件指挥,从事件报告及处置到灾后重建,全方位处理公共卫生应急事件。
4 实际案例
4.1 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信息网
系统建设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为抓手,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区域性HIS、突发事件指挥控制、卫生监督管理、GPS指挥调度、地理信息展示和疾病跟踪等。2005年4月底投入运行,后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实现了各个专业应用系统与应急指挥平台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4.2 上海市松江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
系统建设以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平台为核心,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控制与日常业务系统、信息的紧密结合,突出战时信息的综合展示和领导的指挥作用。涵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管理、健康档案数据挖掘、资源管理、医院信息采集、GIS展示、短信服务、事件报告等具体的应用(如图5所示)。2006年投入运行并通过用户验收。
4.3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
上海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也是我国省会以上大型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的首个项目。是一个面向全市19个区县的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120应急救援、各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在内的全市性广域网系统,建成适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的多维度、多领域的综合、联动、协作的信息系统,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管理三大体系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提高上海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系统建设2005年8月启动,先后经历了系统总体设计、开发研制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应急指挥平台核心功能的开发,在5.12汶川地震上海医疗救援队开赴灾区过程中,发挥了通信交流、地理信息展示等重要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推荐阅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09-09
中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07-03
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07-22
乡镇卫生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09-01
卫生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08-31
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专项预案08-15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制度09-23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处理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