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概论 期末重点第一章

2024-08-22

社工概论 期末重点第一章(共8篇)(共8篇)

1.社工概论 期末重点第一章 篇一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原始社会中最典型最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氏族,在氏族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2.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

3.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一,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二,同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三,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四,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五,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4.法律历史类型的概念

法律的历史类型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

5.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和资产阶级法律的共同特点 它们是剥削阶级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剥削多数人的不平等的法律。

6.法律的本质是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法律的本质:法律具有阶级性;法律具有社会性,法律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世界上从来就不曾在只具有阶级性而不具有社会性 的法律,也不存在只有社会性而没有阶级性的法律。法律的阶级性即政治统治职能,社会性即社会职能,政治统治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政治统治也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也就是说,法律阶级性的实现有赖于法律社会性的实现,法律的社会性是法律的阶级性的基础。

7.法律的基本特征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8.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9.法律价值的概念

法律的价值是指法律的属性和功能,经过实践,同人的法律需求的某种适合或一致。

10.法律价值的基本分类

法律价值可分为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工具价值是指人利用法律的功能与作用来实现一定目的的价值。目的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借助各种工具(包括法律工具),把实现一定的法律现象作为目的的价

值。

11.法律与正义

正义的基本含义是以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普遍承认的“善”为标准,对社会利益(财富、荣誉等)进行分配。法律的正义可分为:法律的分配正义,即按照法律确定的标准,对不同等的人进行不同等的利益分配;法律的平均正义,即按照法律确定的标准,对同等的人进行同等的利益分配;法律的矫正正义,即对破坏分配正义或平均正义的人要对他加以矫正,以便恢复正义。

12.法律与自由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世事情的权利,自由总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而成为法律范围内的自由。

13.法律与效益

效益指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收入,谁能够充分利用法律的效益价值,谁便能够更多地得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满足。

14.法律与秩序

法律秩序是通过法律维系和实现的社会安全的状态。有了法律秩序,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日常生活才会顺畅地运转,才能保证法律的正义、自由、效益诸价值的实现。

15.法律要素的概念

法律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或基本成分。法律由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三个要素构成。

16.法律渊源的概念

法律的渊源是指法律的表现形式。法律的渊源主要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引证法,宗教法,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17.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

按照法律规范本身的性质,可以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为一定行为的规范。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18.成文法和不成文

根据法律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可将法律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也叫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也叫习惯法和非制定法。

19.实体法和程序法

根据法的内容可将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实体法是指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程序法是指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20.一般法和特别法

根据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可将法律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一般法:凡在一国领域内对全体居民和所有社会组织普遍适用,而且在它被废除前始终有效的法律。特别法:凡是只在一国的特定地域内或只对特定的主体或在特定的时期内有效的法律。

21.构成法律的三个要素

一. 法律规范,即法律规则,是每个单一的法定行为模式。

二. 法律原则,即在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中,对法律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且比较稳定的法律原理和准则。

三. 法律概念,指对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22.法律规范的结构

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由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构成。

适用条件,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适用该规范的条件的那一部分。行为准则,或称行为模式,是指法律规范中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的那一部分。

法律后果,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人们的行为符合或违反该规范时将会产生的某种可以预见的结局的那一部分。

23.法律原则的特征

(1)法律原则是一定层次的法律体系的指导思想,并反映其基本价值目标。

(2)法律原则比法律规范更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因而更为稳定,适用范围更广。

(3)法律原则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借助明晰的文字加以表述,或者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表述,但可以从法律的规定中推断出来,或者是社会所公认的。

24.法律原则的分类

法律原则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

(1)以所属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可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2)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

(3)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可分为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

25.法律概念的概念

法律概念是指对同法律相关的各种事实加以概括而抽象出其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具有权威性的法律用语。

26.法律概念的功能

(1)认知功能。法律概念帮助人们认知各种同法律相关的情况,了解哪些是同类的和哪些是不同类的。

(2)构成功能。法律概念是进行法律判断以及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材料,正如我们平常用一般概念构建话语那样。

(3)规范功能。在法律有缺漏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运用法律概念,从法律原则中引申出法律规则,对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

27.法律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

一.经济基础决定法律。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关系是通过阶级关

系表现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是现实经济关系即经济基础的代表者。对它们说来,维护这种经济基础是生存的根本。因此,作为它们意志集中体现的法律,必然以这种经济基础的要求为转移。法律的本质和特征都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基础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相应地,作为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法律也会跟着变化。

二.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统治阶级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建立法律,目的在于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积极地维护、巩固和发展它,使它不受侵犯。法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的反作用的力量是相当大的。

28.法律与政治的相互关系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法律直接反映统治阶级政治的要求,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反对被统治阶级的政治。

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法律是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有力手段之一,因此,法律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政治就是参与国事,指导国家,确立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既然政治指导国家的活动,而法律又是国家的意志,那么,法律必然以政治为指导,沿着政治的方向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29.法系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法律和统治阶级道德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是一致的,从而决定了二者必然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法律积极保护统治阶级道德,在必要时把某些道德规范提升为法律规范加以推

行。另一方面,统治阶级道德又积极地替法律辩护,影响社会舆论,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2.第一章 战略管理概论考点总结 篇二

1.企业战略的含义与特征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规划以及为实现企业远景规划和使命而采取的竞争行动和管理业务的方法。

企业战略的特征为:(1)总体性;(2)长远性;(3)指导性;(4)现实性;(5)竞争性;(6)风险性;(7)创新性;(8)稳定性。

2.企业战略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方案和控制战略绩效的动态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的特征:(1)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高层次管理;(2)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管理;(3)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性管理;(4)战略管理重在改进效能,而职能管理重在改进效率。

3.企业战略与战略管理的区别

企业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谋划或方案”,而战略管理则是对企业战略的一种“管理”,具体地说就是对企业的谋划或方案的制定、实施与控制。明确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是相当重要的。对企业界来说,有助于更好地加强战略管理;对于理论界而言,则有助于纠正目前很多人将这二者混淆的状况。

4.企业战略的层次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次

公司战略又称总体战略,是一个企业的整体战略总纲,是企业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企业一切行为的最高行动纲领。

竞争战略又称战略经营单位战略或事业部战略,是在公司战略的指导下,各个战略业务单位(SBU)制定的部门战略,是公司战略之下的子战略。

职能战略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公司战略与竞争战略而在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领域制定的战略。

第二章 战略分析

1.PEST的基本内容

PEST主要是对政治法律因素(P——Politics)、经济环境因素(E——Economy)、社会文化因素(S——Society)和科学技术因素(T——Technology)进行分析。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的五种力量模型的主要内容

3.潜在进入者的含义

潜在进入者是指产业外随时可能进入该产业而成为竞争者的企业。

4.进入壁垒的含义

进入壁垒是指要进入一个产业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5.退出壁垒的含义

退出壁垒是指企业在退出某个产业时要克服的障碍和付出的代价。

6.替代品的含义

替代品是指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具有相同功能或类似功能的产品。

7.供应商的含义

供应商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配件等的供应单位。

8.战略群体的含义

战略群体是指产业内执行相同或类似战略,并具有类似战略特性的一组企业。

9.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的基本内容

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的观点,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主要抓住四个基本要素:一是未来目标;二是自我假设;三是现行战略;四是潜在能力。

10.产业的主要经济特征

产业的经济特征的主要内容有:(1)产业的性质;(2)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3)产业的市场规模,即该产业的市场需求量;(4)产业的竞争范围;(5)产业的市场增长态势;(6)产业内生产厂家的数量及相对规模;(7)产业内买方的数量及相对规模;(8)产业前向及后向的普遍程度;(9)产业的生产工艺、技术革新及推出新产品的速度;(10)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11)产业的进退障碍及其难易程度;(12)产业的赢利水平。11.产业的主要经济特征对企业战略制定的影响

(1)产业的性质可以反映企业所定位的业务性质。

(2)产业的市场规模,决定着企业进入者的多少。

(3)产业的市场增长态势的快慢,决定着企业的进出。

(4)产业内生产厂家的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企业现有的竞争状况。

(5)产业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可以反映企业的竞争优势。

(6)产业的进入壁垒高低,可以反映潜在进入者的进入的可能性。

(7)产业资本需求大小,可以反映企业进入产业的进退障碍的高低。

(8)产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速度,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的风险。

(9)产业前后整合的难度,可以提高或降低竞争的程度。

(10)产业的赢利水平,可以提高或减少对企业的吸引力。

12.产业赢利能力与五种力量的关系

产业赢利能力与五种力量的关系如下表

项目 降低赢利能力

提高赢利能力

进入壁垒

退出壁垒

供应商力量

买方力量

产业内竞争

替代品压力、低

剧烈

易于替代

不剧烈

难以替代

13.影响产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

影响产业进入壁垒的主要因素:(1)规模经济;(2)产品差别化;(3)资本需求;(4)转换成本;(5)销售渠道;(6)与规模经济无关的成本优势。

14.影响产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产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程度的因素主要有:(1)竞争者的多寡及力量对比;(2)市场增长率;(3)固定成本和库存成本;(4)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及转换成本;(5)产业生产能力的增加幅度;(6)产业内企业采用的策略和背景的差异以及竞争中利害关系的大小;(7)退出壁垒。

15.影响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1)供应商的产业集中度;(2)交易量的大小;(3)产品的差异化程度;(4)转换供应商成本的大小;(5)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6)信息的掌握程度。

16.影响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

影响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主要有:(1)买方的集中度;(2)买方从本产业购买的产品在其成本中所占比重;(3)买方从产业中购买的产品的标准化程度;(4)转换成本;(5)买方的赢利能力;(6)买方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7)买方信息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 战略目标的设定

1.企业愿景的概念

企业愿景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前景和发展方向一种高度概括。它是一个企业的领导用以统一每个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的有力武器。它由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未来的展望两部分所组成。

2.企业使命的概念

企业使命是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企业力图为自己树立的形象,揭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目标上的差异,界定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范围,以及企业试图满足的顾客的基本要求。

3.企业战略目标的概念

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其战略管理过程中所要实现和改善的长期市场地位和竞争能力,取得满意的战略绩效的目标。其中包括企业如何在行业中占据领先地位、如何提高公司的市场份额,如何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如何更好地树立企业的形象与提高顾客的忠诚度等。

4.企业愿景与使命的表述

企业愿景要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愿景的规划要有特殊性。此外,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当企业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并且这些变化影响企业的远景时,企业可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出大幅度的调整。

企业使命是管理者为企业确定的较长时期的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和企业力图为自己树立的形象,揭示本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在目标上的差异,界定企业的主要产品和服务范围,以及企业试图满足的顾客的基本需求。

企业的愿景与企业的使命有着本质的区别。企业愿景考虑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即考虑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企业的问题。而企业使命则考虑的是我们的业务是什么,即考虑如何将经营的重点放在企业已有的业务活动上,满足所服务的客户需求上。

5.企业战略目标的特征与作用

企业战略目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合性。战略目标必须服从于企业使命。违背企业使命的战略目标往往只会损害企业自身的利益。

(2)可实现性。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时,必须在全面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劣和外部环境的利弊的基础上判断企业经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目标。既不能脱离实际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能妄自菲薄把目标定得过低。

(3)可分解性。战略目标必须是可分解的,能够按层次或时间进度进行分解,构成一个战略目标体系,使企业的每个战略单位甚至每个员工都能明白自己的任务和责任。

(4)可接受性。企业的战略目标应考虑到各个利益主体的要求,同时还必须让他们理解接受。

(5)可衡量性。战略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是可以给予准确衡量的,是可以在事后予以检验的。

(6)可激励性。企业战略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激发全体职工积极性和发挥潜力的作用。

(7)可挑战性。即企业战略目标通史激励人们去完成。

(8)灵活性。即企业可以适时地更改其战略目标。但为了避免或减少不利的影响,企业在调整其战略目标时,最好是只改变目标实现的程度,而不改变目标的性质,以确保其可行性。

6.企业战略目标的主要内容

企业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既包括经济性目标,也包括非经济性目标。一般来讲,企业的战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利润目标;(2)产品目标;(3)市场目标;(4)竞争目标;(5)发展目标;(6)职工福利目标;(7)社会责任目标。

7.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原则

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必须突出有关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问题,有关企业的全局问题,切不可把次要的战略目标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免滥用企业资源而因小失大。(2)平衡性原则。在制定战略目标时,需要进行三种平衡:一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二是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平衡;三是总体战略目标与职能战略目标之间的平衡。(3)权变性原则。由于客观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预测的不准确性,因此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应制定多种方案以供选择。

8.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过程

企业制定战略目标需要经历调查研究、拟定目标、评价论证和目标确定四个阶段或步骤。

第四章 公司战略的制定

1.发展型战略的含义

发展型战略是一种使企业在现有的战略水平上向更高一级目标发展的战略。它以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向导,引导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采用新的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扩大企业的产销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2.密集增长型战略的含义

密集增长型战略是指企业在原有生产范围内,充分利用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来求得发展的战略。

3.市场渗透战略的含义

市场渗透战略是由企业现有产品和现有市场组合而产生的战略。

4.一体化战略的含义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根据物资流动的方向,使企业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

5.前向一体化的含义

前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与用户企业之间的联合。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控制产品的需求,搞好产品营销。

6.后向一体化的含义

后向一体化是指企业与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或劳务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的供应,加强对所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7.横向一体化的含义

横向一体化,也称为水平一体化,是指与处于相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工艺相近的企业实现的联合。实质是资本在同一产业和部门内的集中,目的是实现扩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巩固市场地位。

8.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多元化战略是指在现有业务领域基础之上增加新的产品或业务的经营战略。

9.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相关多元化又称为同心多元化,是指虽然企业发展的业务具有新的特征,但它与企业的现有业务具有战略上的适应性,它们在技术、工艺、销售渠道、市场营销、产品等方面具有共同的或是相近的特点。

10.不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含义

不相关多元化,也称为集团多元化,即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业务,或者在其他行业投资,把业务领域拓展到其他行业中去,新产品、新业务与企业的现有业务、技术、市场毫无关系。

18.战略联盟的形式与注意的问题

战略联盟的主要形式有:(1)合资;(2)研究与开发协议;(3)定牌生产;(4)特许经营;(5)相互持股。

战略联盟是一种新的组织模式,具有反应迅速、机动灵活等优点,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足。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慎重选择合作伙伴。

(2)建立合理的组织关系。

(3)加强沟通。

19.稳定型战略的含义、稳定型战略的内容

稳定型战略是指企业遵循与过去相同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贯的成长速度,同时不改变基本的产品或经营范围。它是对产品、市场等方面采取以守为攻、以安全经营为宗旨、不冒较大风险的一种战略。稳定型战略主要有无变化战略、维持利润战略、暂停战略和谨慎前进战略几种主要类型。

20.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的原因

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的原因,既有积极方面的原因,也有消极方面的原因。其中积极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经过一段快速成长之后,为了克服由于成长过快产生的效率变低、管理不善等问题,巩固取得的已有成果,并获得喘息的机会,企业愿意采用稳定型战略;二是过高的市场占有率,会导致竞争对手的进入和攻击。为了不引起对手的注意,或避免政府的干预,一些企业在一定期间愿意主动采取稳定型战略。消极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无法确定现行战略的实际运行情况,因此,就自然采取一种“维持现状”的稳定战略;二是采用稳定型战略,风险比较低,而开发新市场和新产品风险较大,管理者认为不一定值得去冒风险;三是采用稳定型战略,操作简便,也不费力,因此,保守型的经理往往愿意采用此战略。由于企业采用稳定型战略的原因既有积极方面的原因,也有消极方面的原因,因此,企业应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是否采用稳定型战略,而不应从消极方面去决策。

21.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的利弊

企业采取稳定型战略的优点主要有:(1)可以利用原有的生产经营领域、渠道,避免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所必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激烈的竞争抗衡和开发失败的巨大风险;(2)不需改革资源的分配模式,从而可以大大减少资源重新组合所必然造成的巨大浪费和时间上的损失;(3)可以保持人员安排上的相对稳定,充分利用已有的各方面人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减少人员调整、安置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及招聘、重新培训的费用;(4)比较容易保持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资源、能力的平衡协调,有助于防止过快、过急而导致的重大损失。

22.收缩型战略的含义

收缩型战略是指企业从目前的战略经营领域和基础水平收缩和撤退,且偏离战略起点较大的一种经营战略。

23.收缩型战略的内容

(1)转向战略;(2)放弃战略;(3)清算战略。

24.企业采取收缩型战略的原因

企业采取收缩型战略的原因是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资源条件以及发展前景不能应付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收益,以致威胁企业的生存,阻碍企业的发展。只有采取收缩和撤退的措施,才能抵御对手的进攻,避开环境的威胁,保存企业的实力,以保证企业的生存,或者利用外部环境中有利的机会于重新组合资源,进入新的经营领域,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象。因而差异化战略有四种基本类型:一是产品化战略;二是服务差异化战略;三是人事差异化战略;四是形象差异化战略。

4.重点集中战略的含义和内容

重点集中战略也称聚焦战略,是指企业内部的经营活动集中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这种战略的核心是瞄准某个特定的用户群体,某种细分的产品线或某个细分市场。重点集中战略一般有两种变化形式,一种是低成本重点集中,另一种是差异化重点集中。具体又可以分为产品线重点集中战略、顾客重点集中战略、地区重点集中战略。

5.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的条件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外部条件:(1)现有竞争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非常激烈;(2)企业所处行业的产品基本上是标准化或者同质化的;(3)实现产品差异化的途径很少;(4)多数顾客使用产品的方式相同;(5)消费者的转换成本很低;(6)消费者具有较强的降价谈判能力。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内部条件包括:(1)持续的资本投资和获得资本的途径;(2)生产加工工艺技能;(3)认真的劳动监督;(4)设计容易制造的产品;(5)低成本的分销系统。

6.成本领先战略实施的利弊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收益主要有:(1)抵挡住现有竞争对手的对抗;(2)抵御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3)更灵活地处理供应商的提价行为;(4)形成进入障碍;(5)树立与替代品的竞争优势。

实施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主要有:(1)降价过度引起利润率降低;(2)新加入者可能后来居上;(3)丧失对市场变化的预见能力;(4)技术变化降低企业资源的效用;(5)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7.差别化战略实施的条件

实施差别化战略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1)可以有很多途径创造企业与竞争对手产品之间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被顾客认为是有价值的;(2)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和使用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即顾客需求是有差别的;(3)采用类似差异化途径的竞争对手很少;(4)技术变革很快,市场上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特色。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1)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研究人员要有创造性的眼光;(2)企业具有以其产品质量或技术领先的声望;(3)企业在这一行有悠久的历史或吸取其他企业的技能并自成一体;(4)很强的市场营销能力;(5)研究与开发、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具有很强的协调性;(6)企业要具备能吸引高级研究人员、创造性人才和高技能职员的物质设施;(7)各种销售渠道强有力的合作。

8.重点集中战略实施的条件

实施重点战略的条件主要包括:(1)具有完全不同的用户群,这些用户或有不同的需要,或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产品;(2)在相同的目标细分市场中,其他竞争对手不打算实行重点集中战略;(3)企业的资源不允许其追求广泛的细分市场;(4)行业中各细分部门在规模、成长率、获利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致使某些细分部门比其他部门更有吸引力。

9.如何选择一般竞争战略

10.进攻战略的主要内容

进攻战略是一种追随并试图超赶领先者的战略。

5.大规模定制的含义

大规模定制是指按照每个用户的要求大量生产产品,产品之间的判别可以具体到每个基本元件。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

6.市场领导者的含义

市场领导者是指在市场上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并在价格变动、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和促销力度等方面均居领导地位的公司。

7.市场挑战者的含义

市场挑战者是指其市场地位仅次于领导者,为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向领先者和其他竞争对手发起攻击和挑战的公司。

8.市场追随者的含义

市场追随者是指满足于现有的市场地位,只是跟随领先者的战略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的公司。

9.市场补缺者的含义

市场补缺者是指市场营销能力薄弱、为求得生存而拾遗补缺的公司。

10.市场细分的依据

细分市场可以使用不同的变量。这些变量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者的特征,如地理特征、人口特征以及心理特征等;另一类是消费者追求的利益、使用产品的动机或对品牌的反应。

11.市场细分的有效条件

一般来说,有效的市场细分应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或特征:(1)可衡量性;(2)可赢利性;(3)可进入性;(4)可区分性;(5)可行动性。

12.目标市场选择的主要模式

企业进入目标市场主要有六种模式。它们分别是:(1)单一市场集中化模式;(2)选择性专业化模式;(3)产品专业化模式;(4)市场专业化模式;(5)全面进入模式;(6)大规模定制模式。这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即企业按照每个用户的要求大量生产产品,产品之间的判别可以具体到每个基本元件。

13.目标市场进入的方式

企业进入目标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强化营销;二是一体化营销;三是多元化经营。

14.市场领导者的竞争策略

市场领导者是指在市场上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并在价格变动、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和促销力度等方面均居领导地位的公司。作为市场领导者,往往会成为竞争者的众矢之的,竞争者或者向其发动挑战,或者模仿它,或者避免与其冲突。要想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市场领导者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行动:(1)开发整个市场;(2)保持现有市场份额;(3)扩大市场份额。

15.市场挑战者的进攻策略

市场挑战者的进攻策略一般有五种:(1)正面进攻;(2)侧翼进攻;(3)包围进攻;(4)迂回进攻;(5)游击式进攻。

25.采购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采购战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供应商的选择;(2)采购数量的确定与质量的保证;(3)采购成本的控制。

26.财务战略的含义

财务战略就是根据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的要求,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运用、分配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方略。

27.利润分配战略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利润分配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要满足企业利润的再投资;(2)稳定的股利战略;(3)合理的股利基金。

28.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战略的基本内容

29.影响投资组合战略的因素

30.人力资源战略的含义

人力资源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为适应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从中发现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所进行的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31.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含义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就是指有效地发掘企业和社会上的人力资源,积极地提高员工的智慧和能力,所进行的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32.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途径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基本途径有:(1)引进人力战略;(2)借用人才战略;(3)招聘人才战略;(4)自主培养人才战略;(5)定向培养人才战略;(6)鼓励自学成人战略。

33.人才使用战略的基本途径

人才使用战略的基本途径有:(1)任人唯贤战略;(2)岗位轮换使用战略;(3)台阶提升使用战略;(4)职务、资格双轨使用战略;(5)权力委让使用战略;(6)破格提拔使用战略。

10.在战略实施中如何进行组织结构的选择

11.战略实施与资源的关系

战略实施与资源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战略可以促使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有效储备;另一方面,资源对战略具有保证作用。

12.战略实施与资源配置的动态组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其战略将不断推陈出新,战略资源也在不断地积蓄。企业在制定现有战略时,应充分预测将来的环境、资源的变化,并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合理的配置。在这个过程中,资源的配置不是单纯的资源配置,而应与战略联成一体,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战略与资源的动态组合。

13.信息系统在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性

企业战略的实施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收集、整理、组合、传递、运用的过程,合适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对战略实施可以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进一步讲,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战略表达;(2)战略分解与沟通;(3)战略反馈。

14.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信念、期望值和价值观体系。它确定企业行为的标准和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15.企业文化结构的含义

企业文化结构是指企业文化由不同的层次所构成。企业文化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二是制度层;三是精神层。16.战略实施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优秀的企业文化能突出企业特色,形成企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略制定以后,可以利用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同意员工的观念行为,共同为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战略而努力奋斗。

17.企业文化再造的动因和思路

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原有的文化与新的战略很不一致时,就必须对企业文化进行再造。企业文化再造的基本思路是:(1)企业文化再造是项系统工程,因此,渐进式比激进式更易成功;(2)根据新战略的要求选择适宜的企业文化类型;(3)必须对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结构层次的文化进行全面再造。

18.企业家的含义

企业家就是将各项生产要素实行最优组合以进行生产或经营活动,并承担风险,对企业经营成果负有最终责任。

19.战略领导者的含义

战略领导者是指具有战略管理思想,善于战略思维,具有战略能力,掌握战略实施艺术,从事研究和制定战略决策,指导企业开拓未来的企业高层决策群体。

20.战略领导者素养的主要内容

21.企业家与战略领导者的区别

7.战略调整的必要性

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主要受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影响。外部力量包括市场、技术和环境的变化。内部力量往往来自于变化的过程和人员问题。由于这些因素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十分必要。

8.战略调整过程

战略调整过程包括确定战略调整的必要性、选择恰当的战略调整时机、分析战略调整面临的问题、分析战略调整遭遇的阻力、选择适宜的战略调整策略、实施战略调整计划和战略调整的评价和控制七个阶段。

第九章 战略管理的应用

1.市场空隙战略的含义

市场空隙战略是指中小企业利用自己规模小,经营机动、灵活的特点,进入那些市场容量小,大企业不愿意或不便于进入的行业进行发展的战略。

2.特色经营战略的含义

特色经营战略是指中小企业利用其离市场近、较易接近顾客的特点,突出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某一方面特色、个性和风格,以独具特色的经营来吸引顾客的战略。

3.联合经营战略的含义

联合经营战略是指中小企业间实行多种形式合作的战略。

4.特许经营战略的含义

特许权战略是指大企业向小企业提供其产品、服务或品牌在特定范围内的经营权,小企业独立经营,但必须给予大企业以一定比例的营业收入或利润为特许费,小企业在规定的区域内享有一定的垄断权利的经营战略。

5.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特殊性

中小企业经营上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1)中小企业是大企业的重要补充;(2)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3)中小企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4)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5)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力量;(6)中小企业是平衡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杠杆。

6.本国中心战略

本国中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将战略重心放在母国业务上,别国业务则放在较次要地位上的战略。

7.地区中心战略

3.第一章税务会计概论知识点 篇三

1、税务会计的概念

2、立法税务会计模式的特点有哪些?

A、其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从属于税法

B、以税法为导向

C、会计所得和应税所得基本一致

D、只需对个别永久性差异进行纳税调整

E、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可以不必分开

3、我国的税务会计模式是?非立法模式

4、税务会计的特点:

A、税法导向性

B、税务筹划性

C、协调性

D、广泛性

5、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企业税务会计是企业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企业税务会计并不要求企业在财务会计的凭证、账簿、报表之外再设一套会计帐表(纳税报表及其附表出除外)。企业只需设一套完整的会计帐表,平时只依会计准则做会计处理,需要时可依现行税法等作相关调整。企业税务会计资料来源于财务会计,它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符的会计事项,或处于纳税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企业税务会计方法计算、调整,并做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或报告中。

区别:

A、目标不同。企业税务会计要按现行税法计算应纳税额,向税务机关等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税务会计信息,正确履行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充分享受纳税人的权利。为了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B、对象不同。企业税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只是和计税有关的经济事项,即与计税有关的资金活动。原来在财务会计中有关税款的核算、申报、解缴的内容,划归企业税务会计,并由企业税务会计作为核心内容分门别类地阐述.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计量的全部经济事项,包括资金的投入、循环、周转、退出等过程。

C、核算基础。税收制度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遵循、依据会计准则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目的在于正确计量收益。

D、处理依据。税务会计依据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注重企业税务会计信息的适法性。财务会计根据会计准则,注重财务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

6、税务会计的基本前提

A、纳税会计主体

B、持续纳税

C、货币计量

D、纳税会计期间

4.社工概论 期末重点第一章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

1、负债按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其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是:

A、历史成本

B、重置成本

C、公允价值

D、可变现净值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负债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2、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要求的是:

A、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B、将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作为自有资产核算

C、对经营出租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D、售后租回不确认销售收入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BCD体现的是实质重于形式。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3、企业应作为资产在年末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项目是:

A、计划采购的原材料

B、盘亏的固定资产

C、企业很可能收到的赔偿款

D、委托代销商品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资产要素的特征:(1)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2)资产是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资产要素的特征,只有选项D正确。

该题针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资产计量中,属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是:

A、应收账款按扣减坏账准备后的净额列报

B、固定资产按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

C、按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作为取得资产的入账价值

D、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B,均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选项C体现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选项D体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该题针对“会计计量”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下列对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恰当的是: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

C、货币计量为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选项A,会计主体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选项B,一个法律主体一定是一个会计主体,而一个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选项D,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时间范围。

该题针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知识点进行考核

6、下列项目中,属于利得的是:

A、销售商品流入的经济利益

B、投资者投入的资本

C、出租建筑物流入的经济利益

D、出售固定资产流入的经济利益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上述项目中,只有出售固定资产流入的经济利益属于利得。

该题针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负债的特征的有:

A、负债是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结果

B、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

C、负债是企业的潜在义务

D、负债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

E、负债=资产-所有者权益

【正确答案】 ABDE

【答案解析】 负债是企业的现实义务,而不是潜在义务。

该题针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知识点进行考核

2、下列关于收入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B、收入和利得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C、收入和利得的区别主要是是否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

D、收入和利得的区别主要是是否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E、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不属于收入要素

【正确答案】 ABDE

【答案解析】 收入和利得的区别主要是是否是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而不是是否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

该题针对“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知识点进行考核

3、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信息质量可比性要求的有:

A、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

B、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C、提供的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相关

D、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核算

E、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核算

【正确答案】 DE

【答案解析】 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统一规定的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互相可比。因此选项DE正确。选项A体现的是可理解性;选项B体现的是及时性;选项C体现的是相关性。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

A、可读性

B、重要性

C、可比性

D、可靠性

E、可信性

【正确答案】 BCD

【答案解析】 为了使会计信息有用,企业会计准则提出了8个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及时性、可理解性、重要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5、与货币计量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有:

A、我国企业一般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B、货币计量要求获得的原始凭证必须以人民币为货币单位

C、我国企业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D、货币计量以币值稳定为条件

E、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

【正确答案】 ACDE

【答案解析】 会计核算要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会计法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假定币值稳定,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其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情况。

该题针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知识点进行考核

6、下列业务事项中,可引起资产和收入同时变动的有:

A、出售应收债权

B、应收票据贴现

C、用存货抵偿债务

D、用存货换入设备

E、赊销

【正确答案】 CDE

【答案解析】 出售应收债权将使资产减少,同时发生损失或获得利得;应收票据贴现将使费用增加,资产减少;用存货抵偿债务和用存货换入设备,应确认收入,可引起资产和收入的同时变动;赊销可引起资产和收入的同时变动。

5.毛概第一章重点课件 篇五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思考习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2.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4.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6.如何理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扩大就业的重大意义?

第九章思考习题

1.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第十一章思考习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6.社工概论 期末重点第一章 篇六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名词解释

(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

二、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

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

D理论联系实际

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D)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

B古希腊哲学 C中国古代哲学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5)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

A康德与休谟

B马克思与恩格斯

C尼采与叔本华

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6)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7)“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8)“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

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9)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0)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亚里士多德

D狄德罗(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1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区别 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现象

(1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B)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15)电脑“深蓝”打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说明(B)A电脑也能进行实践活动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 C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D人脑与电脑都是电子运动(16)“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A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论的思想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17)《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观点说明(C)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D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的观点属于(C)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20)“画饼不能充饥”说明(D)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21)“当然,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是指(D)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B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22)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说明(A)A意识转化为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 C意识派生物质 D意识先于物质

(2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C)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24)下列哪些说法属于客观唯心论(C)

A我思故我在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D存在先于本质

(25)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A金、木、水、火、土等具体物质 B宇宙精神 C原子和虚空 D单一的存在

(26)在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D)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7)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C)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虚幻反映(28)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D)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9)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是B)A多元论的观点 B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3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论 B客观唯心论 C朴素唯物论 D辩证唯物论

(31)鲁迅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说明(B)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有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32)“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说明(C)A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B时间是永恒不变的 C时间是不可逆的 D时间与空间是辩证关系

(3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的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3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属于(B)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35)“生命,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首先是在于:蛋白质在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的观点属于(A)

A对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B对科学发现的神秘主义的解释

C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人本主义的唯物论

(36)作为概念“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存在物和纯粹的抽象”的观点是(D)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7)“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属于(B)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正确表达了意识的能动性 C唯意志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38)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D)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主体产生客体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39)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 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

(40)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41)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论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的唯物主义(4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观点是(C)

A取消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B夸大客观条件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C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D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外因论的错误观点 E相对论和诡辩论的观点(44)矛盾的特殊性是指(D)

A每一事物的矛盾不包含共性

B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C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D每一事物内部所包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E矛盾独立于事物而存在

(4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C)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E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46)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E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47)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D)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48)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C)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49)发展的实质是(D)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0)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51)“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否定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的决定论(52)“否定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D)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53)世界上各种事物可以相互区别是因为(C)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特殊性 D矛盾的同一性(54)割裂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是(B)

A物生有两 B白马非马 C自相矛盾 D我思故我在

(55)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又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联系看是(B)

A一因一果 B一因多果 C一果多因 D多因多果(56)“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C)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57)“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A)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本质与现象 C原因与结果 D可能与现实(58)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D)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扬弃了唯物辩证法 C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5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C)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

D看到了偶然性的作用

(60)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B)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

B质与量的统一

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

(61)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C)

A间接的联系

B偶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62)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63)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是(D)

A肯定与否定 B斗争与同一 C联系与发展 D量变与质变(64)真象与假象的区别是(C)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从正面表现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是假象 D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象,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

(65)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管理、学生的努力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造成的。从因果联系看,是(C)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6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B)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6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明(D)

A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B质变与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C质变在事物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D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6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A)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B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C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6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的观点是(A)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宿命论 D英雄史观

(7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由猿到人的转变长达几百万年,这说明(D)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 B量变过程的客观性 C质变过程的普遍性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71)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A)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 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72)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B)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7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C)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74)有些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C)

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B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C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D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7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激变论的观点(76)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的负面现象,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D)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77)小说《套中人》的比里可夫每天出门总要穿着雨衣、带上雨伞、穿着雨鞋“说不定要下雨呢”,他把下雨这个客观事物看作是(A)

A必然性 B偶然性 C可能性 D现实性

(78)“任何个别(无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B)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 B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 C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中 D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

(79)“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是一种(D)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80)“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观点属于(C)A相对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1)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状况,我们要作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哲学上就是(A)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82)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我们通常说要把握分寸,注意火候,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这涉及到(B)

A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原理 B质与量相互制约的关系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关系原理

(83)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C)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三、多项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C)。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C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D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BD)。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3)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ABC)。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唯物辩证法(4)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ABC)。A朴素辩证法

B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BC)。

A历史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先验唯心主义(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DE)。

A科学之科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具体科学的综合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E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7)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ABCD)。A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B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C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

D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E真理多元化的表现(8)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ABCD)。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B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C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D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 E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9)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ABCDE)A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 B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僵化的教条 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

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E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窃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诗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ACD)A毛泽东思想

B胡锦涛提出的“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邓小平理论

D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BC)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活学活用

E立竿见影(13)下列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观点有(ABC)A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B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C我思故我在D存天理,灭人欲

(14)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ACD)A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物生有两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5)主张思维可以认识存在的有(BC)

A所有唯心主义哲学

B有些唯心主义哲学 C所有唯物主义哲学

D有些唯物主义哲学 E休谟与康德哲学(1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论的缺陷是(ABCE)A用机械力学的尺度去衡量物质的一切运动 B不能把事物理解为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过程 C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 D不承认存在决定意识 E不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缺陷是(ABCD)A把物质归结为某种“不可分”的实物粒子 B把原子的属性看成是物质的一般属性

C把物质的个别形态某一层次误认为是物质的共性 D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的界限(18)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ABC)A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C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D人的感觉的复合体

(19)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ABC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2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ACD)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1)意识是(ABCD)

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劳动的产物 C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 D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2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ABCD)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D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3)鲁迅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脖子,也就是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所以人们头脑中的 鬼神观念就是(ACD)

A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B人脑中主观自生的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24)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ABD)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C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D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25)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意识的能动性(ABC)

A运筹帷幄 B审时度势 C量体裁衣 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明(AD)

A时间的不可逆性 B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时间的一维性(27)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论认识论的有(AB)

A客观世界是人的认识的创造 B数学和逻辑是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D人的认识以抽象符号反映世界(28)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是(ABC)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本原与派生的关系(29)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是(ABC)

A客观世界制约和决定了主观世界 B主观世界能动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 C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基础 D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30)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BCD)

A它是区分事物的前提 B它是理解事物多样性的条件 C它是运动的度量 D它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1)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ABCD)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意识主体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

(32)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同(ABCD)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阶级斗争状况相联系 C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联系 D哲学理论发展水平相联系(3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它(ABCD)

A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B不懂得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C不能科学地批判唯心主义 D误把人类对原子层次的认识当作最终认识(3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ABCD)

A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B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C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D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可知论(3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ABC)

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B无条件与有条件的关系 C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6)一切唯物论都主张(ABC)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世界是可知的 C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D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37)“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说明(AC)

A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事物与现象都是没有客观标准的 C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可以随意改变客观事物的规律

(38)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说明(AC)

A意识具有能动性

B阿Q精神的表现

C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 D精神可以超越物质

E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9)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ABCD)

A实践目的的提出 B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C实践结果的检验

D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40)实践的基本特征有(ACD)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主观任意性 C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41)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42)下列活动中,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的有(AC)A工人在车间从事生产活动 B运动员训练比赛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D政治家在作演讲(43)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在于(AB)A实践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 B实践是人通过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 C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D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形式(44)人们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一般采用(ABC)A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B对实践效应的评价 C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D对实践目的的评价(45)自在世界是指(AB)

A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B人类活动尚未达到的自然界 C被人类改造过的物质世界 D人类已经认识的客观世界(46)人类世界是指(ABCD)

A人化的自然 B人的现实性的自然界 C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 D打上了社会烙印的自然(47)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AB)

A自在世界 B人类世界 C现实世界 D未来世界(48)旧唯物论在实践问题上共同的特点是(ABCD)A只看到实践的有些形式看不到实践的基本形式

B把实践归结为道德实践或者政治活动、生活活动、谋利活动 C不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D鄙视物质生产活动,不了解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9)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表现在(ABC)

A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工具都是客观的 B实践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C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D实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50)实践的目的性表现在(ABCD)

A通过实践客体能够被人认识、改造、掌握和利用 B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活动包含了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 D实践能动地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51)实践的社会制约性表现在(AB)

A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 B实践的主体、客体、范围、规模、方式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 C社会客观条件对实践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D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与本能活动(52)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实践具有(ABCD)的特点

A探索性 B尝试性 C脑力劳动为主 D主导性增强(5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相互制约的,因为(ABC)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基础和前提 B人类世界产生后制约和不断改变自在世界

C人类世界改变自然过程,改变了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 D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54)关于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正确的哲学判断是(CE)A自在世界是物质的,人类世界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自在世界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人类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人类世界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55)唯物辩证法是(BCD)

A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的科学 B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C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E关于量变质变规律的科学

(56)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BD)

A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57)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AE)

A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

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C把旧事物保留、容纳在新事物中

D使旧事物在另一段上重新发展 E新事物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58)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59)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0)中国加入WTO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了“双赢”协议,它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BD)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用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61)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D)

A上升性 B循环性 C重复性 D曲折性

(62)人不可貌相,因为“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说明(BCD)A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是同一的 B现象是个别,本质是总和 C感官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D现象是外在易逝多变的,本质是内在相对稳定的

(78)DDT曾被誉为杀虫良药,后来发现它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和牲畜,被宣布为禁用农药,说明(ABC)A事物的因果关系是复杂的 B一因可以产生多种结果 C同因可以异果 D多因可以一果(6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发展自身,增强综合国力。其哲学依据是(ABCDE)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E内因与外因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64)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有(ABCD)

A森林覆盖面积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 E彗星的出现预示天灾人祸

(65)下列说法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D)

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离开内容就没有形式,离开形式就没有内容 C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E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66)某地自20世纪70 年代发现钒矿以来,办了三个钒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保措施,每天排出大量的 钒烟,使村民大多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违背了哲学上的(AB)原理 A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E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67)属于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的有(ACE)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物极必反,相辅相成 E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68)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的有(ABCDE)

A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B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C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冲突 D人民内部的意见分歧 E同学之间对某个问题认识的差异

四、判断说明

1.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错误。

这种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混为一谈。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凡是认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存在派生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思维派生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意义,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涉及的是本体论的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从属地位的,涉及的是认识论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

错误。

这种观点否认了马克思哲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伟大变革,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旧哲学抹煞了哲学同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把哲学看作是包罗万象的知识总汇,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对象上进行了伟大变革,结束了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的统治,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指出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进行的概括和总结,抽取出共性、规律性研究而得出哲学结论,而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或总和。

3.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相加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但却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杂质,并发展到全新的高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产物,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更是哲学史上的创举。上述命题的错误在于它抹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质的区别,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发展中的伟大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科学体系,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伴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指南;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理论概括,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与马恩时代有很大差别,但马恩所揭示的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然是最科学的概括;第三,它的个别的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失效,在实践中被新的论断所代替,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科学性的表现,决不能因此就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

错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包容天下一切学科知识的总库,也不是解答一切具体的现实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彻底的唯物论立场和掌握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能够认识和分析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是思想指导,而不是解答一切现实的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

6.哲学就是世界观。

错误

哲学不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 根本的观点和总的看法的基础上,通过哲学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将人们分散的、不正确的、自发的世界观加于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才成为哲学。因此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不是同一个概念。

7.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错误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对运动的理解。这个理解是建立在科学的物质观的基础上的。而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从客观存在的“实物的总和,总和中的抽象”抽取出来的共性,所以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作为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的运动。该命题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物质共性抽取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区别。

8.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错误。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因此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是对世界的统一性的理解有根本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且这种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唯心论则认为世界的统一性的基础是精神,是单一的客体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

9.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

错误。

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客观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当然不能产生意识,但光有人脑没有外界事物作为第一性的存在反映到人脑中来,同样不能产生意识。如果说意识是产品,人脑就是加工厂,必须有客观事物作为原材料,人脑这个加工厂才能产生意识。

10.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正确。

因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第一性的,人脑对物质的反映形式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没有被反映者的存在,就没有反映的产生。因此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内容来说是客观的。11.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正确。

一切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的反映,我们通常把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称为真理;错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称为谬误。错误的意识比如鬼神观念等等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因此无论人们怎样设想鬼神的存在,都无非是在人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一些人的属性虚构出来的。是对客观事物歪曲颠倒的反映。

12.物质就是具体事物。

错误

把物质等同具体事物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物质观,在生产力低下和缺乏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朴素性、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感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共性的概括,只能是经过人脑抽象出来的客观实在性。

13.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错误

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观点是辩证法的表现,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克拉底鲁的这个观点是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绝对运动中也有相对静止的存在,辩证法向前走出半步就成为诡辩论。

14.实践就是日常生活。

错误

这是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这个观点曲解了实践与人、实践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5.自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世界是第二性的。

错误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是第一性的存在,都具有客观现实性。两者的区别在于: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者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它的运动变化完全是自发的,一切都处于盲目的相互作用之中。而人类世界是被人类实践改造过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它的独特性在于它与人的主体性和主 体实践活动不可分。

16.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生事物

错误

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规律出现的具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判别新旧事物不能单凭出现的时间先后。不能根据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新生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是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17.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

错误

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必须为相对和绝对、有条件和无条件、暂时与永恒的关系。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共同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没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合力推动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何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更主要的作用,这取决于矛盾的特点和事物发展所处的具体条件,对此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

正确

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在度的范围内的量变,不会影响到事物本身的存在,但如果量的变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要发生质变。只有认识和把握好事物的度,才不会混淆不同质的事物;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在实践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恰到好处地做好工作。

19.辩证的否定即是全盘否定

错误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而实现的。但是,否定既是对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继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把否定看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0.假象造成错觉,因此是主观的

错误 假象是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假象是从歪曲和颠倒的角度去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存在的。假象在前,造成人的错觉在后,不能因为假象与人的错觉的产生有联系就认为假象是主观的现象。

21.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错误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趋势,它与必然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因此,偶然性是科学发展的契机而不是科学的敌人。事实上,有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对偶然性的研究和探讨。

22.因果观念就是因果联系

错误

因果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联系,是事物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都要发挥作用。因果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识和反映,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正确反映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表现出一致性,当人们的因果观念没有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时,因果观念与因果联系就不相一致,即人们通常说的找错了因果。

23.逻辑与历史的进程是完全重合的。

错误

逻辑是人类思维的逻辑顺序与行程,是概念之间的彼此次序、、层次、关系等逻辑体系。历史指的是客观事物自身发展或者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历史决定逻辑,逻辑反映历史,两者是一致的。但历史与逻辑不是完全重合的关系,而是在必然性的过程和规律上的一致。逻辑是撇开了历史表面的偶然性细节,反映历史的必然性过程的规律,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历史与逻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24.量与事物是完全等同的

错误

质与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事物本身的存在,当量变起质变的时候,才会导致事物的变化。论题混淆了质与量的界限,把量与事物的存在等同起来,因而是错误的。

7.2第一章理想论教学重点与难点 篇七

【教学理念与目的】

1.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理念。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结合起来,体现现代教育中的双主体追求。

2.教学目的 正确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明确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充分理解理想信念对人生特别是大学生成长阶段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和意义,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贡献力量;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全面把握理想转变为现实的条件,在为实现共同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8.社工概论 期末重点第一章 篇八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水路】

 隋朝在发展水路交通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1.隋文帝 开凿山阳渎、打通了淮水连接长江的水路

2.隋炀帝 开凿通济渠(由黄河连接汴、泗两河,以通淮水),邗沟(即山阳渎,以通长江)

永济渠(通知黄河以北的涿郡)

江南河(由镇江经苏州至杭州,以通长江与钱塘江),从而形成了连通

华北与江南地区的运河网  唐朝 注重利用隋代开凿的运河

 宋朝 利用汴河之漕运,运输荆南、两浙、江南东西和荆湖南北“六路米粮”  元明清 为了弥补内河漕运的不足,发展海运

【陆路】

 秦 陆路交通建设的发展主要反映于秦朝对“驰道”和“直道”的建设

驰道 以咸阳为中心,“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频海之观毕至。道广五

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直道 从咸阳北面的云阳通至九原郡(今包头西南),全场1800华里 五尺道 西南边疆地区 新道 今日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

 历代封建王朝的道路建设发展可从历代封建王朝的驿站制度中得到反映 周礼和先秦典籍 有关于“传”、“置”、“邮”、“驿”、“驲”的记载 唐 每隔39华里设一“驿”

清 驿站的设置已扩展到内、外蒙古及新疆和西藏地区

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行业

【华侨服务社】

演变历程:1949华侨服务社→华侨旅行社→1973中国华侨旅行社恢复成立→

1974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成立时间:1949年11月 成立地点:福建厦门

成立原因: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建立 服务对象:初期专门负责接待海外侨报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更名为华侨旅行社

后服务对象也扩大为来中国内地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

地位:建国后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成立时间:1954年4月15日 成立地点:于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汉口、广州、沈阳、哈尔滨、安东、大

连、满洲里、南宁、凭祥、南昌建立14家分社

成立原因: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我国召开,考虑到接待工

作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成立 服务对象:①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物的管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

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

②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 真正任务:搞好政治接待,而非旨在盈利

【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

成立时间:1964年

成立原因: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主要职能:①负责管理外国自费来华旅游者的接待工作

②领导国内各地国际旅行社及其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

出国旅游

③负责有关旅游事务的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 地位: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规定: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

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其次才是增加外汇创收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时间:1971年

与会者: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

会议背景:①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因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

②我国的旅游业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跌入低谷

会议内容: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并要求旅游部门的收入在扣除成本开支后略有盈余 会议成果: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 问答题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为什么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

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①第三次社会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种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②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奴隶制时代西方的旅行如何发展?

①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罗马帝国

②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以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也有跨国经商的长途旅行,大多是贩运粮食、油、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也贩运各地出产的奢侈品

③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从罗马帝国衰落直到19世纪中叶,欧洲没有多少人外出旅行

4.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欧洲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的恶化主要反应在哪些方面? ①各地间贸易量缩小,商贸旅行者的数量急剧减少 ②道路不再有人维护和管理,日渐毁坏 ③沿途盗匪猖獗,旅行安全条件不复存在

5.奴隶制中国的旅行是怎样发展的?

①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的统治者就派遣其臣工外出旅行,远在罗马帝国和希罗多德之前

②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商代,这一时期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达今日之皖鄂乃至四川,西北达今日之陕甘宁绥乃至新疆”

6.奴隶制时代旅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①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有这些变化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世界各地在旅行发展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②同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一样,就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③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开展 7.中国封建时代的旅行是如何发展的?

①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旅行活动的规模、类型和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②真正在规模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旅行活动始终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商贸旅行 1)秦汉 秦统一中国后,通过兴建驰道、直道、五尺道和新道,并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原有道路的连接和维护,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些举措客观上为此后秦汉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我国最早的文史考察旅行就出现于这一时期:以西汉司马迁的游历最为著名 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务旅行:西汉时的张骞通西域

2)唐宋 旅行活动的发展表现得十分明显,除了商贸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在这一时期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所反应,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的发展;外国来华访问的人数空前增多 士人漫游的突出代表:李白、陆游、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 最为后人称颂的宗教旅行活动:玄奘和鉴真两位高僧

3)明清 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旅行活动的发展较前代更为兴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以求知为目的的考察旅行明代之前便已出现,但内容多是文史方面的考察活动,明清时期,专业性较强的自然科学考察表现得十分明显 航海旅行方面的杰出代表:郑和下西洋

自然科学考察旅行:明代,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徐霞客的地学考察

8.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封建时代的旅行是如何发展的?

①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亡到16世纪中叶,欧洲的旅行规模不但没有出现真正的进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倒退,这一时期明显的旅行活动主要是各地间的朝觐旅行和宗教旅行

②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起,直到西欧封建社会结束为止,欧洲的旅行发展出现了新气象,如以保健疗养为目的的温泉旅行,以教育或求知为目的的“大游学”

9.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有什么规律性特点?

①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③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0.“旅行”和“旅游”两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旅游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活动;旅行则用于泛指人们出于包括商务在内的任何目的而发生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②旅游意味着旅游者在离家外出并完成访问活动之后,需返回其出发时的惯常生活地点,即旅游所完成的是一次环形运动;旅行则意味着旅行者在完成前往某地的访问活动后,不一定返回最初的出发地,即旅行完成的有可能是线性运动

11.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性影响有哪些?

①生活环境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生活地点的这一变化对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②工作性质的变化

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势必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③阶级关系的变化

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明显增加

④运输条件的变化

货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12.乘坐火车的旅行方式有哪些优点?

①费用低

很快为人们接受,从而使得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得以扩大 ②速度快

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③运力大

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④通达范围广

使得人们外出旅游的活动半径有效地得以增大

13.为什么人们将托马斯.库克1841年的活动视为近代旅游业开端的标志?/托马斯.库克1841年的活动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①公众性

②规模大(多达570人)

③全程陪同(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14.与1841年的活动相比,托马斯.库克1845年的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①商业性 ②长途过夜 ③线路勘察

④编写指南(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⑤导游服务(途径威尔士聘雇当地人解说和导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先例)

15.为什么说1841年的活动为“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的成立打下基础,而1845年的活动客观上是该公司业务的实际开端?/试对比托马斯.库克1841年和1845年的活动,有哪些不同?

①这两次组团工作的性质有着根本不同,前者是托马斯.库克的非营利“业余活动”或义务活动,后者则属于有意识地商业活动

②这两次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为了禁酒示威,后者则纯粹是为了观光消遣

③这两次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前者托马斯.库克只是负责组织和护送,后者则包括了从策划和勘定旅游路线一直到提供全程陪同与导游等一整套的工作

1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①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市前往拉夫堡市访问的团体旅游活动,被看做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②1845年夏,托马斯.库克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业务的基本模式

③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巴黎参观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是“铁路旅游史上的创举”

④托马斯.库克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种代金券,据信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⑤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到了20世纪初,与美国运通公司和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并称为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巨头” ⑥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17.1919年8月25日英国伦敦与法国巴黎之间首次开航为什么不成功? ①当时的飞机制造技术比较落后 ②人们对乘坐飞机旅行普遍怀有恐惧感 ③机票价格缺乏竞争力 18.二战对旅游活动有什么影响?

①使得旅游活动,特别是国际旅游活动陷入停顿,航空公司的设备及大部分员工也投入了战争服务

②加速了各国对飞机技术的研发以及对机场的建设,客观上为这些飞机技术和机场设施战后转为民用奠定了基础

19.喷气式客机的发展对战后旅游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①飞机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人们外出旅游的时间障碍,缩短了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从而为远程旅游,特别是为国际旅游活动的扩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便条件

②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票价格下降,使得更多的人在经济条件上有能力搭乘飞机外出旅行,从而使航空旅行的普及成为可能

20.促成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与发展的推动性因素有哪些? ①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战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取得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进展,对战后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世界人口的增加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刺激作用

⑤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不仅使出游人数大为增加,并且使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⑦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⑧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有积极的影响

21.解放前的旧中国,旅游业是如何发展的?

①旅游业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 ②出现过以组团旅游为唯一业务的地方性旅行社,但规模都不大

③住宿业的发展较为普遍,但多为传统的旅馆或饭店,高档次的住宿设施为数很少

④由于当时的国情是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政府腐败,加之连绵的战乱影响,中国的旅游业终未能全面发展起来,尽管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当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从游客接待量还是从经济规模上去衡量,它始终未能形成显著的经济部门

22.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旅游业是如何发展的?

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华侨服务社作为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家国营旅行社,于1949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诞生

②一些主要城市相继设立了华侨服务社,后大都更名为华侨旅行社,服务对象也扩大为中国内地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

③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我国召开,在周总理的提议下,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4月15日成立并设立14家分社 ④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⑤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于1965年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阶段

⑥60年代中期,正当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时,我国的旅游业却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而跌入低谷

⑦1971年,周总理亲自部署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

⑧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并于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2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入境旅游如何发展?

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②最初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人,后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这些国家的游客数量急剧减少

③60年代中期,欧美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

④周总理出访亚非14国之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访问者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

24.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旅游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

②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 ③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 ④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

⑤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总体规模很小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25.根据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变化及其演进过程,可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①1978年~80年代中期,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将旅游业的性质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旅游者的接待工作仍带有某种程度的政治色彩

②80年代~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为旅游业设立了户头,首次明确地将旅游业的性质界定为产业,并将旅游业列为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③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时期

26.1978年至80年代中期,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有什么原因? 政策:入境旅游: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优先的旅游业发展途径

国内旅游: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 原因:①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外汇支持

②经过多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人对前来中国访问都表

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③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制约了国人对旅游的需求,国内旅游需求市场尚未

形成足够规模

27.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政策:国内旅游:由“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逐渐过渡到“因地制宜,正确

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后,更进一步转化为“积极发

展”

出境旅游:对于国人初露端倪的出境旅游需求,鉴于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

衷,国家政府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对于国内旅游政策变化的原因:

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发育,需求规模日渐增长,从而导致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出现重要变化 ②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28.1997年至今,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政策:①1997年,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

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展出境旅游业务,也标志着中国

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

游业经营的三大市场

②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时期 原因:国民出境旅游需求增长

29.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①背景环境: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急需外汇;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②基本任务:拓宽外汇创收渠道;90年代后期转为发展创汇,拉动内需,提升国民素质

③发展类型: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模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④企业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⑤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标准等方式实行“政府主导”

名词解释和小知识点 绪论

1.早在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便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被誉为20世纪的“经济巨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进入新千年后,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时有挫折,但势头依旧,“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

2.看待旅游活动时,适当的立场便是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立场;适当的角度便是同时兼顾和满足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接待地区居民三方利益的角度

3.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学科 第一章

4.在西方的史学研究中,“古代”通常用于指奴隶制社会之前;在中国的史学研究中,“古代”的时间范畴则延伸至封建社会时期

5.截止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资源外出旅行的需要 6.手工业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7.在最初的年代,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8.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存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游

9.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消遣性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在,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也包括一些自由民:求医者或节日庆典活动的赴会者

10.士人漫游是指唐宋时期以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目的而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11.十三、十四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封建主间的频繁混战,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远不如罗马帝国时的水平12.封建社会时期,商贸旅行在旅行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传统农业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13.19世纪初,旅行活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的特征。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人们因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观光或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开始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

14.对18世纪末旅游活动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当属铁路运输的出现。旅行方式的进步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5.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旅游需求市场已经形成,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16.在朝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的科技因素当属内燃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旅行方式的变革

17.人们一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起点。即在旅游研究中,所谓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上一篇:航空运输地理试卷下一篇:水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