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2024-09-06

记叙文阅读之小说阅读(8篇)

1.记叙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篇一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高考目标定位】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要点突破】

一、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从表达形式上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5.常见考查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故事情节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2)情节的特点

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3)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2.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③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三、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环境描写概述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这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这些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2.常见考查题型

(1)文章××处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2)文章××处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2)解题思路

①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②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答题模式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品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2.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3.解题方法(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表达技巧

优秀的小说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要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构思。小说的艺术技巧同样是作者艺术风格的体现,精巧的构思、层层的渲染、出人意料的结尾都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

1.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六、探究题

小说探究题往往是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能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阅读和探究。而高考卷的探究是立足于文本、对文本的艺术处理作出探究,以探究赏析型为主。

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情节具有生活的逻辑性,这些都是高考以后的探究命题方向。

小说探究题探究内容及答题模式 1.探究人物

①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a.提出观点。

b.选准探究的角度(情节、主题等)。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主人公的依据。②探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

a.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

b.结合文中相关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2.探究情节及结构

①探究情节

a.表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b.从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②探究结构

a.表明观点。

b.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3.探究主旨 a.表明观点。

b.通过分析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社会背景来分析文章的主旨。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a.审清题意,明确探究的方向。

b.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景分析归纳。

2.记叙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篇二

考点分析

小说考查着重围绕小说的体裁特点进行考查,具体说就是从人物以及人物的语言、表达技巧、情节、环境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题型分类

一、分析综合——重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情节的把握,主题的概括。

1.寻找线索

线索是连接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常见的线索有:人线、事线、物线、情线、时间线、空间线。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中以雨伞为线索,广东省的《词典的故事》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孔乙己》则以“我”这个人为线索。

2.辨析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鉴赏结尾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不仅在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

3从主题上看,揭示事情的真相,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阅读这样的小说,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1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情节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4.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 ____ 事表达一种 _____ 现象(思想、品格)。还有一种情况是: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二、鉴赏评价——重点分析词语的理解,人物的刻画,环境的作用。

1.题目含义的分析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不言而喻,主要有以下几点:

1点明中心,如大连市《冰冻百合》、锦州市《高等教育》。

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如《冰冻百合》、河南的《六个馒头》。

3本文的线索,如山西省《唐家寺的雨伞》。

4主要人物,如鲁迅的《孔乙己》。

5主要内容,如临汾的《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3.人物形象的刻画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描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3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从而准确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和这一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4.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但是我们的考查往往是以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主,并且是屡考不衰的知识点,它在小说中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其作用一般有:

1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开头的“我”回故乡的一段凄凉的景物描写。

2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心情。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对“炎热”和“暴雨”的描写就突出了祥子的坚韧性格和悲惨命运。

3推动情节发展。如云南省的《你遗失了感动了吗》中第20题。

4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5为下文所写内容做铺垫。

6以优美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以恶劣的环境来刻画人物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而社会环境主要就是指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

三、探究归纳——重点分析作品的内涵,创意的解读,个性化的表达。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小说是作者用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态度的。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往往能够发掘出作品不同的意蕴;从作品的不同价值角度也可分别挖掘其社会意义和文学艺术意义。另外,从作品本身所发掘出的意蕴,与联系作者思想经历、作品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各方面所发掘出的意蕴也会有所不同。

2.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鼓励读者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使阅读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使解读活动全面、深刻而充满智慧,从而多角度地认识作品的不同内蕴。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审美趣味等不同,对具体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独特解读,不存在唯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方面、角度。但要注意的是,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都要建立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而且这种解读要合情合理,能自圆其说,不可胡乱解读。注意是“个性化”而不是“自由化”。

3.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小说阅读之人物 篇三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1.解答思路。(1)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2)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3)从人物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服务的。(4)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5)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

2.具体做法。从文中找出与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梳理与人物有关的主要情节,关注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的语句,结合小说时代背景归纳概括。信息概括要全面,防止遗漏。

3.答案模式。单句下定义型:×××是一位什么样(一般以形容词或短语概括出人物特点)的什么人(在原文中找信息归纳人物身份),一般用判断句。如《董师傅游湖》一文中这样概括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董师傅是一位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普通木工。分点概括型:先用一个词或几个词对该人物作定性分析,并用数字列举,然后结合文本对应具体分析。如“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答案:(1)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2)执着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3)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答题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正面人物用褒义词来概括特点,反面人物用贬义词来概括特点,性格复杂的人物从正反两方面作评价,防止拔高或贬低。概括要合并同类信息,避免重复交叉。

湘绣旗袍

□薛媛媛

薛师傅的案板上云集了一堆红红绿绿的布料,都是些真丝布料。这些真丝布料经过他的手,变成一件件女人旗袍。

再過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过完大寿就准备不碰针了。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以及半个胸部端出来,腰部间夹了大块薄如蝉翼的雪纺,隐约看到肚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而年轻女人爱模仿薛蓝的派头,薛蓝穿什么,她们做什么。这样一来,找薛蓝做旗袍的人越来越多。

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拿一块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薛师傅有好几年没碰到做这种旗袍的女人了。薛师傅又看了女人一眼,这女人身材颀长,气韵好。

我父亲眼睛不好,我给你做吧!薛蓝抢着说。

薛师傅说,不是我不做,我的眼睛不好,怕把你的旗袍做坏。

女人说,我相信你会做好,我也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你的。薛师傅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当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把布料放在这里,你可以走了,七天后来取。薛师傅的眼睛就是皮尺。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他开始裁剪旗袍,旗袍的领口不能歪也不能大,旗袍的腰部要收好,收到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地步,下摆的两侧不能露出大腿,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

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是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那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的图案,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开始,到旗袍下摆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绷上绣件,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两朵艳丽的蝴蝶结,翩跹在领口上。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薛蓝很用心地给模特儿头上戴上一顶荷叶造型的绸缎阳帽,翠绿色的旗袍,就像出水的荷叶。一阵轻风吹过,闪烁而流动,泛出幽幽的色彩。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几分得意地说,你不要这样看我,这是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能是越看越生气。他只好不去看她,搬了条板凳坐在店门口,等女人来拿旗袍。

每天一早,薛师傅就去挂旗袍。他将叠好的旗袍轻轻打开,往模特儿身上一穿,他喜欢看这种水样滑落的感觉。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怕父亲急出什么病来,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衣服,说看重就看重,说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服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身体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心底里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一股子灵性。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

这时,坡子街要扩建,所有的旧房要拆。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他想女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他很不愿意搬。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出示我们的新地址。薛师傅搬到新门面后,他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跟上下班的人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这天,他终于倒在了那块牌子前。

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薛师傅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在她的那条消息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族学学者,省政协委员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48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订做旗袍的女人的女儿,并解释说,当时因为妈妈急于出国考察,把这事搁一边了。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我这个主意馊啊!原来,是薛蓝突发奇想,找来自己的女友,扮成那个取旗袍女人的女儿取走了旗袍。

火化父亲和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你爸走了,让你爸带走那件旗袍吧!薛蓝急忙抱过来,对母亲说,我要留着它!

(选自《北京文学》2007年第5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说在刻画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4.记叙文阅读之三现代文阅读 篇四

上初中以后,我的变化对妈妈而言似乎是个困惑。她说: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你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呢?你真让我伤心。她说这话的时候皱着眉,手里拿着她的鸡毛掸子,脸上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

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打我的时候,她是下得了狠心的,但我还是倔强地不哭也不闹。青春期的我,以为这就是勇敢。那个周末,不想上课了,我就和几个男孩子溜出去,跑到网吧里打游戏。他们装出很成熟的样子,掏出几支烟,问我抽不抽,然后就开始吞云吐雾,却被呛得满脸通红。我当然知道抽烟不好,可是又要面子,怕被他们看不起,就收下来揣在衣兜里。

晚上妈妈洗衣服时,发现了我衣兜里的烟,脸被气成了酱紫色。照例是打,下手亦是从未有过的狠,她用颤抖的声音说:死丫头,长能耐了,都会抽烟了。掸子铺天盖地地落下来。我心里止不住的委屈:我没有抽烟!我咬住嘴唇,眼泪簌簌地掉,心里时悲伤绝望。我说:你打死我算了。她反而住了手,也许是打累了。她陷在沙发里,用手抚着起伏的胸口气喘吁吁地说: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你再犟,还不是需要我

高一时,我和朋友去打了耳洞,是当时很流行的一只耳3个洞。虽然抹了很多酒精,耳朵还是很疼,吃饭里不停地倒抽冷气。妈妈看见了哼哼几声,轻蔑地笑:人长得丑,耳朵上带几个圈就能美了?有这样说自己女儿的吗?我气得啪地摔了筷子说:不吃了,饿死也不吃了。然后冲进卧室,还不忘狠狠地摔上门。

晚上我饿得眼花,耳朵也开始发炎了,肿得好大。快11点了,我实在忍不住,嚷了起来:妈,快帮我弄弄,我耳朵发炎了。她叹口气,急急地跑去寻酒精,还不忘唠叨一句:再大的事,又何必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你再犟,还不是需要我!进来的时候还端着一碗我最爱吃的肉丸子,没等端起碗,我的眼泪已经簌簌地掉下来。

一场难堪的暗恋

初三时,我喜欢上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他会在路过我们班时,对坐在窗户边的我笑。收到那个男生的信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在信的末尾说:晚自习,操场见。我的心怦怦地跳,晚上吃饭也有些心不在焉,妈妈敲着碗问我是不是病了,或者有什么事就说。我嗯嗯地敷衍着,心里却鄙夷地想:除了会卖衣服,你懂什么是青春期女孩子的心事吗?

晚自习的时候,我去赴约了,却没有看到那个男生。回到教室时,看到很多同学都在捂着嘴笑。原来,那不过是那个男生测试自己魅力的一场游戏!我在难堪中冲出教室,围着操场一圈一圈地跑。

妈妈闻讯而来,什么也没说,昂着头,把哭泣的我带出教室。她对脸色阴沉的班主任说:请相信,我女儿是个好孩子。同学们都有些发愣,怔怔地看着我们。妈妈目不斜视、气宇轩昂。她就像圣女贞德,英雄般地守卫着她的家园、保护着她的小兵。那一瞬间,我心里充满了感激。

回到家,妈妈开始给我做白菜肉片汤。吃饭的时候,所有的委屈和尴尬一下子袭上心头,眼泪扑簌簌地往碗里掉。她见了,用筷子敲着碗说:不就是被同学耍了吗,有什么好伤心的!你对我的那股犟劲儿都到哪儿去了?我终于哭出了声来,扔下碗筷跑回房间。我昏昏沉沉地睡到第二天中午,起床时,枕头边还有一张小字条:饭在电饭煲里,热一热再吃。我安静地吃饭,心里有一股暖意在流淌。

上学的路上,我偷偷地去了以前总是不屑一顾的妈妈的店铺。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妈妈才开始吃午饭。是批发市场里的盒饭,2块钱一份,只有一点简单的素菜。她仍是一边往嘴里扒饭,一边和客人大声地谈价,完全没有注意到角落里的我。但是晚上她回到家,会看到枕边有我留下的字条,那上面写着我很想说却羞于出口的话:妈妈,我爱你。

就在那个温暖的下午,我知道,我将彻底告别叛逆期。因为我在妈妈简单而温暖的爱里,突然明白,女儿离不开妈妈,就像豌豆离不开温暖的豆荚。

(选自《读者》第03期有删改)

12.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0字以内)(2分)

13.下列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咬住嘴唇,眼泪簌簌地掉,心里时悲伤绝望。”是因为妈妈的不理解,不信任,让“我”感到委屈失望。

B.“她哼哼几声,轻蔑地笑:人长得丑,耳朵上带几个圈就能美了?”妈妈的话语严厉又刻薄,对“我”打耳洞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不满。

C.“她就像圣女贞德,英雄般地守卫着她的家园、保护着她的小兵。”看似严厉冷酷的母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她对“我”的保护和关爱。

D.“2块钱一份,只有一点简单的素菜。”此处细节描写,体现了母亲的善良。

14、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她陷在沙发里,用手抚着起伏的胸口气喘吁吁地说:你不是我女儿该多好!

②我终于哭出声来,仍下碗筷跑回房间。

15、品位文中画线句子,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6、文中的“我”倔强而叛逆,与母亲产生了很深的隔阂。生活中,假如你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将怎样消除与父母间的隔阂;假如你与父母没有隔阂,请说说你是从哪几个方面做到的。(4分)

参考答案:三、现代文阅读(36分)

(一)12.本文通过三个事例,叙述了我在母爱的感召下彻底告别叛逆期的过程。(2分)

13.D(2分)

14.(1)“陷”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瘫坐在沙发上得当样子。(1分)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因我叛逆而极度伤心绝望,又无可奈何的情态。(1分)

(2)突出了我对母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能从个人情感或对母亲认识的转变答题,语句通顺即可)(2分)

15.内容上:运用比喻,(1分)生动地表现了我理解母亲之后的感激之情。(1分)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1分)(共3分)

5.记叙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篇五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苍穹作洪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李寻欢打了一个哈欠,将两条长腿在柔软的貂皮上尽量伸直,车箱里虽然很温暖很舒服但这段旅途实在太长,太寂寞,他不但已觉得疲倦,而且觉得很厌恶,他平生厌恶的就是寂寞,但他却偏偏时常与寂寞为伍。——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学习目标】

1、把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把握小说环境描写的艺术技巧及答题步骤。【考查重点】

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

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

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综合形式出现。

【真题回顾】(2013全国新课标Ⅱ卷《峡谷》)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峡 谷(作者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脚蛇的描写,更是以动

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痛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

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

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

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答E给3分,C给2分,A给1分】 A“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不能算“以动衬静”。B“‘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不对,只能写出他当时的情态。D“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刻画”不对,文中几乎没有心理描写,而侧重人物的表情、动作等的描写。

(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忽的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鹰有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互相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每点2分)

提示: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鹰”在文中是一个次要形象,作者对其进行描写,其用意是为了突出“骑手”这一形象。分析时,要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来进行,如“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那鹰又出现了”等,可以从对环境的烘托与对骑手这一形象的作用两个方面考虑。

(3)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质朴自然的力与美;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又野性。(每点2分)

提示: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D。“骑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可以围绕文中的描写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分析,如写他的出场、外貌、动作、喝酒吃肉等,可以从外形、举止、性格等几个方面分条作答。

(4)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中不可缺失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的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是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

提示: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F。“峡谷”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形象,同时它对骑手性格的塑造、作品的思想内涵及艺术效果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类题目具有开放性,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不强求一致,只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能得到相应的分数。

【学习过程】

一、环境描写的特点和手法:

(一)环境描写的定义:

1、社会环境——

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2、自然环境——

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二)环境描写的特点和手法:

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 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2、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 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

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总之环境描写有以下四个特点:

(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3)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远近、上下、仰视、俯视等

(4)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描写,细节描写。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08年浙江卷《乌米》)——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十里长街送总理》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例

3、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 …… ——《曹操煮酒论英雄》

——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4、《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写梨花的景物描写,那哈尼姑娘从梨花中走来。——这里借助梨花烘托哈尼姑娘的心灵美。

5、《祝福》中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祝福》开头: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竞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渲染了鲁镇年终热闹忙碌的祝福气氛,交代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环境)

2、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人物)

3、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主题)

《祝福》的结尾:

“我在蒙眬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1、结构上,与小说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2、既渲染了热烈的环境气氛,又反衬出祥林嫂(人物)惨死的悲凉,3、再次深化主题,揭示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象征和暗示,深化主旨 【小结】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③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环境)

④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人物)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情节)⑥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主题)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 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三国演义》选段

———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例

2、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醢.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林黛玉进贾府》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例

3、《一夜的工作》一文写周总理工作的环境:“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例

4、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祝福》

——(1)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

①交代人物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展现人物活动的社会舞台;

②渲染故事的环境氛围,烘托人物心情;

③烘托人物突出特点(展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修养、经历等,揭示人物性格形成原

因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④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⑥揭示社会本质,深化小说的主体思想。

三、高考关于环境描写的考查:

(一)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分析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及所采用的描写方法;

③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④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二)高考考查情况:

1、(2013全国新课标Ⅱ卷 第15题(4))《峡谷》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2015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16、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6分)

3、(2013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三)解题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分清描写的种类,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段。自然环境语句好找,在找社会环境语句时需要关注人物活动的场

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3、根据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4、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概括环境的特点。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的思路

①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环境本身:交代时空特点、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指向情节:推动、铺垫)

③烘托感情,表现性格;(指向人物:烘托、映衬)④突出„„主题(指向主题:深化、暗示、揭示)⑤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总体原则:立足文本)

四、课堂演练:

(一)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啊!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1、这段文字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季节、气候和地点作了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中的 自然环境的描写

2、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烘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二)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1、这段文字属于社会环境 描写,它的作用是: ①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 现 象,②为主人公的出场及性格命运的展开作铺垫

(三)①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

②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③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④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 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1、(1)文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是: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2)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是: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2、(1)文段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反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反映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四)每天下午,她都要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身,但并不能掩盖住她的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病人》)问题:“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心灵的美好和典雅的气质。

(五)(2014淄博一模)《兄弟》第19题:

①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

上。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简要分析第一段有关风雪描写部分的作用。(4分)答:第一段有关风雪描写部分的作用:①刻画出自然环境的寒冷,(环境)②暗示人物生存环境的冷酷。(人物)③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情节)

五、教你思维:教你思维:(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活 着(作者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 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是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你思维】

步骤

1、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乡村怎样的特点? “炊烟袅袅”,“霞光”由“四射”到“逐渐退去”,“田野宁静”等自然环境,及女人的吆喝声,男人扁担的吱呀声,共同融合成了老人乡间生活安宁适然的特点。

步骤

2、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经过岁月的沉淀,福贵钝化成土地上平常的农人——勤劳、善良而朴实。他已经超越了世俗纷争,他表现出了一种坚忍的生命乐观,他心态平静、释然,拥有了一份宽容的宁静。

步骤

3、这段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这是“我”听了老人的故事后的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小说的结尾,其中蕴涵着“我”对老人坚强活着的一些感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参考答案】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 ③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④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六、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生死回眸(作者 蔡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 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三十一岁。三十一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和忍耐性。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杜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杜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一个杜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杜君死活不让。结果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杜君不再失眠。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杜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杜君大笔一挥,批了三百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杜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杜君手里。作为回报,杜君挪用了八百万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盖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一百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寥廓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杜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篇描写了落地枯黄的树叶回到枝头嫩芽初绽的不同寻常的景物,这种虚拟的景物

与杜君被枪决的真实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的思索。

B、作者引用迟志强著名的歌词,目的是突出杜君在狱中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其当官

时的汽车、美女、洋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这句话含蓄的揭示了正是因为外界的诱惑,杜君

才会从一个正直有为的年轻干部,而裂变成为一个贪婪的罪犯的。

D、这篇小说叙述形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细密,尤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缝合。虽然看起

来毫不复杂,但却彰显出一种十分难得又十分可贵的奇思妙想。

E、作者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杜君的形象。特别是一

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的表现了杜君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矛盾斗争。

【参考答案】(1)A3分, D2分,C1分。(B 错在目的是为了引出杜君的眼泪和悔恨,从而引出对他犯罪过程的回忆。“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也不准确。E错在没有肖像描写。C概括不全面,外界的诱惑只是他堕落的原因之一。)

(2)小说以“生死回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2)①概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本文叙述的是主人公由生到死一生短暂的经历。②暗示小说的结构方式。小说是采用“回眸”般的倒叙式结构方式,由死到生地展现主人公的人生轨迹的。③引起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假如真的生命重新让我们来过,我们该又是怎么样的形式回首?(每点2分)

(3)开篇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3)①开篇假定时光倒流,描写了树叶由枯黄到嫩绿的过程,既照应文题(1分),又巧妙地引出对主人公一生的回放(1分),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②结尾用春雨中苍翠鲜嫩的生命,暗示杜君生命的开始(1分),又用鲜活的生命反衬主人公已经结束的短暂的生命,突出主旨(1分)。③首尾呼应,构思巧妙,结构严谨(1分)。(4)有人说,蔡楠的这篇《生死回眸》既让我们喜悦的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又令我们很沉痛的体会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4)①本文用倒叙的方式,先写主人公因为腐败而被枪毙,接着写他受贿的全过程,再写他青年、少年时的奋斗过程,最后写他呱呱坠地的情状。仿佛时光倒流,带领我们从后往前领略了作品主人公的成长和堕落的过程。②从主人公的人生悲剧带给我们深刻的思索:他前后变化的鲜明对比,反映出人性欲望的膨胀使人变得贪婪,是物欲和贪婪最终扼杀了他的人性,毁灭了他的一生。③主人公的悲剧绝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是我们这个欲望无限膨胀的社会的悲剧。④本文启迪我们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其在我们在被物质 刺激麻醉迷失的时候更要回眸那个曾经真实的自我。(每点2分)

(二)(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第 9 车 厢[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 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本文有删改)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开篇“我”的一次乘车经历的作用,要注意其与小说主要情节的关系,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结构上,引出后文的 故事,为后文做铺垫;内容上,“我”的经历与后文那位读者的乘车经历遭遇类似,而后者更具戏剧性,所以“我”的经历起到了衬托或强化主要情节的作用。相似事件的发生说明了问题的普遍性,更让人深思。

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参考答案】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 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对文意的理解。补写内容的依据有两点:一是后文的主要情节,要加以概括;一是抓住后面关键句子“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问得较为具体,很显然,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第三人称,从全能视角出发,不受时空限制,能够全面自由地写出各个地方以及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应,同时叙述也更为客观。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参考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情节)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主要分析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联系描写性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考虑氛围的营造,对人物形象或心理的烘托以及对表现情节或主题的作用。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6.记叙文阅读之词语理解答案 篇六

分 类:

1指代性词语。

2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3表示限制性的词语。

方 法:

(1)不脱离具体的语境,抓住文章的中心和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2)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以及象征意义。

(3)揣摩词语的表达效果时,一旦有修辞手法,千万要抓住。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回答时的语言表达的规范)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②拟人:赋予了„„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 ③排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之情。④夸张:强调突出了„„的特征。⑤反复:突出强调了„„

⑥对偶:两两对称,使音韵和谐。

⑦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设置悬念,引出下文。⑧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强烈的„„之情。

在中考试题中,当我们要揣摩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时,如果句中有以上的修辞手法,我们就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揣摩推敲词句。答题要遵循以上的语言表达的规范。【考点测试】

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

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

②我喜欢看鲁迅先生的照片,我以为他长得真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么?

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 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

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然而“迭宕自喜”也罢,“好玩”也罢,都属于点到为止的说法。领会者自去领会,不领会,或不愿领会的,便说了也白说。

⑦依我之见,历来颇受推崇的那些批判性极强的“革命”文章,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 “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是人格的维度——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张力与维度。他的语气和风姿,哪里只是峻急锋利这一路?他会忽儿淳厚沉郁,如他的回忆文字;忽儿辛辣顽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儿平实郑重,如涉学问或翻译;忽儿苍老精辟,如《故事新编》;忽儿温润出神,如《朝花夕拾》。而有一种异常绝望虚空的况味,几乎隐在他各时期的文字中,尤其是他的序、跋、题记、后记,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揉杂在一起,难分难解。

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_________,一则曰:_________。【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

1. 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不买账”是什么意思?(2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2.

答案:不妥协 不屈服 不迎奉.(说明:意近即可)

2.作者说鲁迅先生“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2分)

(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答案:就是说“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过渡或承上启下。4.文章第⑥段中的“刁”,属于贬词褒用,根据你的理解,请用一个贴切的双音节褒义词来替换它。(2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答案:智慧 聪明 轻松 自如 深刻 精准

5.作者认为鲁迅的文章非常“好玩”,其实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说法”。如果深入剖析的话,鲁迅文章的这种“好玩”,总是在对立中达成统一。请引用原文回答,这种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答案:激愤,同时放松;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忽而话又说回来。(说明:答对一句得0.5分)

6.观照全文,请在第⑧段横线上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二字词。(2分)答案:好看 好玩

有一缕阳光叫感动(于兆文)①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详地从我面前走过。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②老头是一个瞎子,听说在一次矿难中被人从矿井里救出时,眼睛没遮挡,被强烈的阳光刺瞎了。矿上也没赔上几个钱,辗转来到我们这里,就买了底楼的两间车库,一间住人,另一间堆放废品,靠收废品为生。

③开始时,老人们总是隔三四天,趁着晌午上门去各家收些废品。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许多人当初还以为他俩是要饭的,没几个有好脸色。后来知道了原委,许多人家一有废品就主动送上门。等废品积到了一定数量,废品站就派小货车专门来拖货。

④坐家收废的两位老人十分知足。为了回报小区住户,他俩还和小区保安一起,每天戴着红袖章,转悠在小区各楼道里,防着小偷小摸的事发生。尽管老头是个瞎子,但义务巡逻的时候总爱戴着一副墨镜,俩人面前挂着个哨子,这阵势也挺雷人的。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⑤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 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安详、专注。

⑥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⑦见我常年免费送报纸,他们竟买了一箱牛奶,说是给我女儿的。我坚决不收,他们就差下跪求我了,没办法只好收下。两位老人平时从不贪人便宜,收废品也从不少给人一分钱,跟大伙儿相处十分融洽。有一次,邻居们提出帮他们办一份低保,当即被他们谢绝,说大伙儿给予他们的已经够多了,不能再给大家添麻烦,现在的日子,他们很满足„„

⑧那天早上下大雨,我突然想起两位老人,怕他们摔倒在那儿,没人知道。来到小区广场上,读完了报,老太太撑起雨伞,扶着老头,依然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去„„

⑨那一刻,望着风雨中相依相携,我似乎感到阳光早已从天而降,穿透风雨,穿透尘世无数守望的灵魂。这世界的雨兀自下着,可老人们的心头却燃着阳光,这阳光里有温暖,有珍爱、有牵手、有希翼,还有一缕穿过我的记忆,叫感动。(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1.本文的题目为《有一缕阳光叫感动》。阅读全文,用简短的文字概述“我”被“一对老人”的哪些事情感动了。(4分)

答案:⑴相依相携;⑵有说有笑;⑶参加巡逻(捉拿小偷);⑷收废度日;⑸婉拒低保;⑹回赠牛奶(不占便宜);⑺热衷读报。(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得满4分为止。)

2.文章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一对老人”,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一对品质优秀的老人。请你结合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线)的词语,对这对老人作出评价。(4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⑴收废品的那天,他俩早早吃了午饭,轻敲着各家的门。

⑵有两次,小偷刚准备作案,老头就急促地吹响了哨子,穿透力极强,小区保安一听到信号,迅速赶到,将小偷拿下。

答案:评价:这对老人有比较好的修养,有礼仪,也很自爱,尽量不打扰别人。(2分)反应敏捷,他们尽心尽力为大家做好义务巡逻。(2分)(两个词语综合起来看,如回答“表现出老人爱憎分明的品质,即对人民热心服务,对丑恶现象绝不姑息。”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3.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答案:修辞方法:比喻(1分)作用: 突出老头爱看报的程度(1分),对报纸充满了感情(1分)。(如回答“报纸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卫宣利)

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我攒了满身的劲背起你,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沉.那一瞬,我有些怀疑:这个人,真的是我曾经健壮威武的父亲吗?你双手搂着我的脖子,在我的背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使劲弓起来,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到小区门口,不过二十几米的距离。你数次要求下来,都被我拒绝。爸爸,难道你忘了,你曾经也这样背着我,走过多少路啊?

那一年我在工地被钢板伤,右腿险些被砸断,腰椎也被挫伤。在漫长而繁杂的治疗过程,你背着我,去五楼做脊椎穿刺,去三楼做电疗,上上下下好几趟。那年,你50岁,日夜的焦虑使你身心憔悴;我18岁,在营养和药物的刺激下迅速肥胖起来。50岁的你背着18岁的我,一趟下来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在你的精心照料下,8个月后,我开始扔下拐杖能自己走了。

这次去在医院做检查,你不停地问我:“到底怎么样?不会很严重吧?”我紧紧握着你的手,你厚实粗糙的大手在我的掌心里不停地颤抖。我第一次发现,你其实是那么害怕。是骨质增生,必须手术治疗。医生说,真想象不出,你如何能忍得了那样的疼?

那天护士为你输液,那个实习的护士,一连几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一把推开她,迅速用热毛巾敷在你的手上。一向脾气温和的我,第一次对护士发了火:“你能不能等手艺学好了再来扎?那是肉,不是木头!”护士尴尬地退了下去,你看着暴怒的我,眼睛里竟然有泪光闪烁。我猛然记起,几年前,你也曾这样粗暴地训斥过为我扎针的护士。

手术很成功。你被推出来时,仍然昏睡着。我仔细端详着你,你的脸沟壑纵横,头发白了大半,几根长寿眉耷拉下来„„我想起你年轻时拍的那些英俊潇洒的照片,忽然止不住地心酸。

几个小时后,你醒了,看见我在,又闭上眼睛。一会儿,又睁眼,虚弱地叫,“尿„„尿„„”我赶紧拿出小便器,放进你被窝里。你咬着牙,很用力的样子,但半天仍尿不出来。你挣扎着要站起来,牵动起伤口的疼痛,巨大的汗珠从你的额角渗出来。我急了,从背后抱起你的身体,双手扶着你的腿,把你抱了起来。你轻微地挣扎了几下后,终于像个婴儿一样安静地靠在我的怀里,那么轻,那么依恋。

出院后你就住在我家里。每天,我帮你洗澡按摩,照着菜谱做你喜欢吃的菜,绕很远的路去为你买羊肉汤。阳光好的时候,我带你去小公园听二胡,每天早上催你起床锻练,你在前面慢慢走,我在后面紧紧跟随„„所有的人都羡慕你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传承给我的爱的方式。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11期,略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3分)答案:(1)背父亲去打车(2)训斥护士(3)抱父亲尿尿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1)轻描淡写:答案 文中的意思是父亲怕我担心,故意把病情说得很轻(或故意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

(2)纠缠: 答案 文中指父子俩因为对方着想而引起争执,体现出相互的关心。3.围绕句中加点(线)内容,赏析下列精彩语句。(4分)(考点七 理解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涵义和作用)(1)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

答案:句中加点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生病后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之重,为“我”背父亲埋下伏笔。

(2)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答案: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父爱的宽阔辽远、纯粹透明(伟大、宽广、无私)。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3分)答案:本文写父亲因病到医院做手术,“我”精心照料父亲,回报父亲当年对“我”的关爱,题目点明了文章主旨,揭示了爱的传承性。评分:共3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5.读了此文后,也许你会有一些肺腑之言要对文中的父子或自己的亲人说,请敞开心扉,说出你的心里话吧。(2分)

答案:略。评分:共2分。开放性试题,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流畅即可。

7.记叙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篇七

方法一:悬念层叠, 扣人心弦

巧设悬念, 能让文章的情节变得曲折, 变得波澜起伏。此法是小小说写作中较多使用的一种结构技巧。所谓的“悬念”, 就是在情节的关键之处突然打住, 有意穿插其他内容, 或抽取记叙的某一个精彩场面, 先不交代其前因后果, 故意布下疑团, 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的心理。小说中, 巧设悬念有三个步骤:

一、营造氛围, 制造悬念

小说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背景描写, 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 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渲染, 或交代事因, 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或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 引人关注;或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制造强烈的悬念, 让读者手不释卷。如美国作家查宁·波洛克写的《一枚古金币》。其开头交代:一战后, “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的故乡”, 他们当中许多人过得很好, 而雷勃因中过毒气, “丧失了劳动力, 生活很是贫苦”, 但他自尊心强, “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有一年, 这些老战士在格兰汀家聚会。席间, 格兰汀突然发现他的一枚昂贵的古金币不见了。为表示清白, 有人提出搜身, 雷勃坚决“反对”。难道是他偷了这枚古金币?不可能, 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怎么会偷?既然没偷, 他又为何会“反对搜身”?他与那枚古金币又有何联系呢?这样的疑惑, 把读者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

二、张本蓄势, 发展悬念

在制造悬念之后, 小说紧扣悬念, 通过描述人物的多边活动, 具体地描述矛盾, 使其展开和难以解决。接着, 再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 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做有力的铺垫, 以收到“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表达效果, 让好奇心与求知欲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并指向矛盾冲突。《一枚古金币》就是如此:除雷勃反对外, 其余人员一致同意。于是搜身开始了。“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 但“始终不见金币”, 大家怀疑雷勃, 而雷勃却默不作声, “在众目睽睽之下, 狼狈地退了出去”。这增加了我们的肯定, 雷勃一定偷了那枚古金币, 从开始的“反对”, 到后来的“退出”, 都成了他“心虚”的证据。这就让读者以为雷勃的确是一个贼, 他真的偷了古金币。这一系列疑团似乎解开了, 可结果并非如此。

三、水到渠成, 消除悬念

水到渠成, 使文章中的矛盾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得到圆满解决。一开始就制造情节悬念, 让读者顺着这个悬念导引的方向做某个猜测, 然后通过重复强化悬念, 把读者引向预先设计好的“圈套”, 最后通过一句话或一个细节来释消悬念, 使谜底和读者的猜测刚好相反。这样的结果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 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一枚古金币》的结尾就是这样的让人意想不到: 格兰汀在修房时, 一位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古金币。真相大白, 雷勃并没有偷那枚古金币。既然没有偷, 那他又为何拒绝搜身呢?原来, 几个星期以来, 雷勃“全家老小实在饿坏了”, 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的尊严, 真正地做了一回贼———偷食物。这个结尾, 既是对这枚古金币的去向的释疑, 又是情节的再一次迭起。至此, 读者如走出迷雾般顿悟, 收获一种“柳暗花明”之美感。

方法二:误会曲解, 引人联想

误会曲解, 是指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象, 引起矛盾的冲突, 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误会曲解的形式有一方误会另一方, 也有双方互相误会;有一个误会, 也有多个误会;有悲剧色彩的误会, 也有喜剧效果的误会。例如林双不先生的《枪》, 其情节就是由“我”与司机互相的误会来推进的。开篇直入“误会”:“我”担心“上了贼船”, 司机也担心遇上了坏人。双方互生曲解后, 司机一直瞅“我”, 瞅得“我”心底发毛。这样, 双方的误会进一步加深。正在此时, 司机的右手往下伸, “我”认为司机要动手了。于是想“动之以情, 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但他却不想与“我”多说, 更狠毒地“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没办法, “我”决计与他拼斗。此时, 双方的误会表现到了极点, 彼此间的紧张刻画得淋漓尽致。终点到了, “我”立刻打开车门, 冲了下去, 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 可司机却惊惶地开着车迅速拐了一个弯, 消失在不远的街角。“我”和司机为何会彼此误会?原来是因为那一截露出旅行袋的玩具枪枪管。至此, 忽旋忽紧的情节才终结。文中层层的误会曲解, 推动了情节的曲折发展, 造成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方法三:蓄势反转, 出人意料

蓄势反转, 也是小小说比较常见的创作技巧之一。反转, 是指故事情节随着它的发展, 突然来个180度的逆转, 造成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种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既让叙事曲折有致, 又让内容意味深长, 深化主题。如 莫泊桑《项链》的 结尾就是 这样。“唉, 可怜的马蒂尔德, 不过我那一串本来是假的, 顶多值得五百法郎!……”真项链变成了假项链, 这一结尾超出了人们的常规思维, 不仅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还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再如名篇《河豚子》:男主人“他”养着一家五口, 一连三年的灾荒, 使他感到再也活不下去了, 于是讨来一篮子河豚, 准备全家自杀, 可是等他日斜归家时, 家人却没有死。从准备死发展到死不成, 这就是情节的反转。小说中运用反转的技巧, 也能让结尾出人意料而又令人信服。

综上所述, 小小说具有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 其创作技巧为我们的记叙文写作提供了借鉴。翻阅中考优秀作文, 我们发现, 设置悬念法的运用越来越多。如: 2007年安徽的《我们的心近了》, 一考生开篇用“她”起头, 给读者设疑:“她”是谁?“她”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接着释疑———原来“她”是我的妈妈。然后巧设悬念:“一年前, 我还把她当作敌人, 对她恨之入骨。”她是一个好妈妈, 为何对她恨之入骨呢?悬念一出, 让读者更想探个究竟。原来她是后妈, 作者对她怀有恨意。后来, “我更加讨厌她了”。为什么呢?原来她的两个亲生女儿入住了他们家, 这更加深了作者对后妈的恨。于是“我”就整天去上网来逃避有后妈的生活, 但后妈总是尾随到网吧好言规劝并在网吧遭遇了麻烦, 这就把故事推向了高潮, 突出了中心。又如2010年湖北荆州的《曾经错过的那个春天》, 一考生倒叙开篇, 引出下文。接着以“当心灵走上了歧路, 我也只能一错再错”一句来巧设悬念, 推动情节的发展, 再以时间为序, 巧妙组接, 使得人物内心的矛盾历历在目, 把“错过”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再如2013年福建泉州的《近在眼前》, 一考生叙述自己浏览圆明园时, 层层设置悬念, 通篇以“你”代替, 直到文末才揭示这个“你”是圆明园。高深的立意, 使文章鹤立鸡群。

诸如此类的成功例子, 证明了借鉴小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作文训练, 必将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巴金先生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相信经过多写多练, 同学们的记叙文写作定能达到行云流水的自由天地。

参考文献

8.文体阅读之小小说 篇八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通过故事情节构成、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在中学阶段,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短小精悍、立意新颖的小小说阅读更为常见。阅读小小说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故事情节。常见的题型有:(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小说的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写出。(3)指出这篇小小说的高潮部分。解题方法是:一读二理三揣摩,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文章结构及其特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等。

2.揣摩人物形象。常见的题型有:(1)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2)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评价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解题时,同学们可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等的分析,从而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理解环境描写。常见的题型有:(1)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来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了事情的真实性,还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4.挖掘作品主题。常见的题型有:(1)找出体现小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3)结合本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解题时,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小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注意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所带有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以达到揭示小小说主题的目的。(3)从小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品味艺术特色。常见的题型主要有品味小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解题时,同学们要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曲折,是否运用了对比、烘托、讽刺、夸张等手法,语言特色是朴实含蓄还是风趣直白等。

模拟训练

田瘸子 金光

五十多岁的田瘸子只有一条腿。他的右腿只有膝盖以上的部分,穿的裤子也是左腿完整着。右裤腿只是个裤衩。他靠一根杖子,把右半截腿和右胳膊都缠在杖子上。一拐一拐地行走。

田瘸子每次打我们学校门前经过时,我们都会站在不远处盯着他骂:田瘸子,田瘸子。右腿是个半截子!田瘸子听了有些愤然,但也无奈,就扬着头一拐一拐地往远处去了。

我们知道,田瘸子住在镇上街头的一间土房子里。他有个哑巴老婆。每天在镇上拾破烂。我们这帮小家伙遇到她。就用棍子捅她。她一边躲着我们。一边发出沉闷的求助声。有时候。我们逗哑巴被田瘸子看到了,他会站在门口大着嗓门吆喝我们:滚!再扬一下手中的杖子,作打人状。我们知道他追不上。也打不到,便不跑,还把矛头转向他,然后大家齐声喊:田瘸子,田瘸子,右腿是个半截子!

有一天。镇上放了一部电影叫《海霞》。电影里面有一个叫刘阿太的台湾特务。脸长得像田瘸子。也只有一条腿并靠杖子走路。我们看了电影。顿时觉得田瘸子就是刘阿太的化身,都认为他是台湾特务。有事没事拄着杖子在外面乱走。肯定是收集秘密情报。于是。我们就盯着他。看他到底在干什么坏事儿。

我们跟在田瘸子的身后,看见他转了一圈,只抽了一袋烟,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跟任何人接头。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有人说,反正他是坏特务,不是好人,得教训一下他。我们就藏在远处的墙角。拿着土坷垃往田瘸子身上扔,结果田瘸子挨了打,转身太猛。“咚”的一声摔倒在地上。

田瘸子是特务。这个概念就钉在了我们的脑子里,每次见到他。我们都用仇恨的目光剜他。故意不靠近。继续向他扔土坷垃。

一次。我们放学从街头走过。看见田瘸子倒在地上,一位同学悄悄过去将他的杖子拿跑了。我们看到。笨拙的田瘸子扭动着身子到处找杖子找不着,只好用两只胳膊当杖子。慢慢往家里挪。我们就在一边高兴地拍手笑。田瘸子听见了。气愤地吆喝道:这帮小混蛋,快把杖子还给我!那位同学举着被磨光了的杖子,远远地往他身上抛。那杖子落在田瘸子的背上。田瘸子痉挛了一下。默默地拾起杖子。站起来一拐一拐地走了。

又是一个金秋开学的日子,我们由小学升到了初中。开学第一天。中学举行革命传统报告会,田瘸子居然坐在主席台中间。校长讲了开场白后。介绍田瘸子: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战斗英雄田振山为我们作报告。你们知道吗?田伯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上甘岭战役中。当连长的田伯伯带领战士发起最后冲锋时,被美国鬼子的炮弹炸断了腿……

听到这儿,我和我的几个同学都愧疚地低下了头。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为什么到末尾才交代出田瘸子的真实身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你从这篇小小说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上一篇:挥之不去的记忆随笔回想下一篇:GMP仓库保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