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10篇)
1.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 篇一
记边境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每一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然而却不是每一个天使都有翅膀。在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城里的孩子可以不上课,可以尽情欢乐、游园、聚会、野炊、唱歌、看电影……还可以收到漂亮的衣服、文具,有趣的玩具、精彩的书籍。可是有一些孩子,他们没有鲜花,没有新衣,没有玩具,更没有面带着微笑的双亲,有的只是寂静而破旧的老屋和无尽的期盼。这一些孩子,是远离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同样需要关心和爱护,需要尊重与支持,需要拥抱和温暖,但是他们只能默默的等待。他们比同龄人更懂事,那是因为他们更早的需要照顾自己;他们比同龄人更乖巧,那是因为他们更会珍惜稀缺的关怀;他们比同龄人更脆弱,那是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爱却不能够。
8月,作为边境地区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项目组的负责人和成员,我与同学们前往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对于我个人成长而言,收获很多。
我们的调查首先是负责人到崇左市了解情况。崇左是新的地区级市,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县城的风格,比如公车、市场、路。当然也有新的开发区在建,像拔地而起的行政大楼一带,就比较有现代风格。我们在崇左的两天主要是团市委的孙书记接待,开证明,然后去跑公安局、教育局、妇联、团委、文明办、看守所等地方,遇到一些挫折,也遇到很配合的单位,因为正值周末,所以很难找到需要的资料。在崇左市教育局,我们在教育局找到了一些数据,并针对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状况访谈了几位部门负责人。
第三天全体队员在崇左和龙州集中,奔赴金龙。沿路有高大的山脉纯蓝的天空洁白的云,盘山公路上响彻女孩子们的尖叫,远远的村落在四面环山的地方隐现,就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里。手机也没了信号。队员都是大一大二的女孩子,与我的年纪也相差不了多少,有几个还和我同年,所以大家在一起都很自在。
而当我们正真去往农户家里调研时,同学们又感到惊讶了:大片大片的甘蔗林在蓝天白云火辣辣的阳光下摇晃;底层养猪、牛中间住人上层存粮食的木板民居;越南的媳妇在中国的边境小镇不愿意回家;到处都有热带水果结满了枝头,龙眼、黄皮、芒果、火果、番石榴,摘一颗下来甜到发腻,而顺着路走过去一点点就可以看到边界和国旗。南方的农村景象横现我们眼前,有很多都是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很少接触到的,因而整个实践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中。
在村镇,我们访谈了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并发放了村民问卷。得到了许多人热情的合作和帮助。他们告诉我们当地的学前教育以民办为主,学前班的教育则主要是附属在小学里进行。相应的,在园的幼儿多在民办幼儿园学习,而学前班主要在公立的小学里进行。边境地区学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普遍不高。边境县的学前教育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尤其在农村地区,很多孩子都是在家里玩到上学的年龄才到附近的小学里上学前班。在县城和乡镇,学前教育受到重视多一些。公立的幼儿园得到教师编制的`机会几乎没有,因此现在公立幼儿园教师存在年龄大的现象,并且公立幼儿园的数量比较少,只有县城以上才有,接收幼儿的数量有限,收费较高。而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在家的幼儿大多数由爷爷奶奶或者年长的亲属用他们自己的方法抚养。
我们重点对金龙镇总后希望小学进行了调查,该校的学前班就是整个村获得学前教育的唯一机构。该校学前班人数多,师资缺乏,教师年龄偏大,又不够专业,学前儿童的玩具也没有,活动和学习都小学化。
在调查之余,恰逢当地一场文艺演出,我们与边境地区校园文化组成员一起表演了即兴节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参加本次社会实践,我所感悟和收获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1、走出校园,亲近社会
长期以来,我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学习和生活都在校园里进行,以书本上的观点看待社会,缺乏对社会真实面貌的了解。本次实践给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亲近社会,了解广西边境地区学前教育的真实状况以及边境地区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看到了边境的喀斯特地貌及中越战争遗址,也从某些方面看到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绩,等于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毅力
在实践地区艰苦的环境锻炼了我吃苦耐劳的毅力。我们十几个人住在一间金龙中学放假的学生宿舍里,没有被子、没有枕头、没有蚊帐,用很脏很旧的卫生间轮流洗澡洗衣服,在镇上小小的快餐店里吃饭。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我们都没有喊苦喊累,大家都觉得接受这样的考验是很难得的机会。在我个人而言,也觉得这样的锻炼是必需而有效的。
3、加强了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作为学前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本次实践给了我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也启发了我在这方面的思考。在撰写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最终完成了七千多字的论文,对我自身而言,是很大的锻炼。
4、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
我作为本次社会实践的负责人,在实践过程中,负责调研的安排、学术支持。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每一天我们组都要进行一次总结与第二天任务分工。在调节队员任务过程中,还要负责队员的安全与食宿,这对我来说,也是很大的锻炼。
2.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 篇二
关键词:国门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少数民族
一、边境国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表现
1.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课的重视力度不够
高校领导虽遵照要求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并接受教委进行不定期检查,并且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但对思政课重视力度不够,校领导认为思政课太多,会影响其它专业课程的设置,而且思政课对学生的就业毫无帮助,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才是王道,于是在核定课时津贴和课时系数时不能按国家规定的正常程序执行,这实际上是贬低和否定了思政课的价值和作用,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情绪低落,再加上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处于国境线上、紧挨毒品源地金三角、交通落后、极端贫困等因素,使教师难以产生认同感,所以在教学上会产生抵触情绪。
2.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知识学习不感兴趣
思政课偏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理论性较浓、与实际生活联系有较大差距,再加上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似乎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就业前景无太大关联,所以出现了一些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的现象。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思政课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被动学习的状况,所以就会出现迟到、旷课、上课不做笔记等违纪现象。
二、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国门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原因探析
1.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思政课的正确认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要求思政课教师知识面宽广,理论功底扎实,课堂教学生动,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通过对思政课的学习能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国门高校的特殊性,学校根本达不到以上要求。其原因在于:第一,由于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工资待遇相对较差、生活条件艰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教师任教,教师以年老教师或者中年骨干教师为主,缺少年轻教师。第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国门高校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职称和学历方面相对于内地高校来说都相形见绌。基于此,为了搞好边境国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建设一支稳定的、高学历的、专职的、高职称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边境国门高校的思政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2.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各种思潮涌入国内,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开始暴露,人们的政治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道德标准不统一,人们对法律、道德的神圣感和敬畏感削弱。市场经济的开放使得人们的金钱意识普遍提高,功利主义较过去更为严重,权力分配标准多元化。种种社会问题影响了师生对道德和信仰的认同,使得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并不重视,导致学习中出现厌学情绪,而教师出现厌教情绪,并出现恶性循环。
三、解决困境的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受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国门高校特殊的历史现状的制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急需完善,而且由于地理历史原因,思政课教师主要以本省教师为主,存在学术近亲繁殖等问题。解决的措施主要有建立合理的师资培训、考核机制、提高教师的待遇,加强管理,吸引其它地区的优秀教师前来任教等。
2.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的同社会现实和公民理论联系起来,把教育中缺乏的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传授给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阵见血的分析、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尖锐矛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的充分结合边境少数民族国门高校的特点,紧密结合当地的爱国事件和历史古迹等活生生的案例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要回避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而是结合马列知识对热点、焦点问题一一进行梳理,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和观点加以辩证解析。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控课堂的进度,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的施展出来。一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人不同的分层次教学,如三年制专科生的文史基础相对五年制的学生要好些,在教学中应该发挥他们的长处,而五年制的学生基础就相对较差,可以对他们的授课多加入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而且不可讲的太深入。二是要尽量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互动和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多动脑,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活跃的思维。
四、结语
边境国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其边远、贫困、少数民族众多的特殊性,使思政课教学任道而重远,思政课的教学成功与否关系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重大问题,边境国门高校一定要抓住教学改革的机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区域特点,优化教学资源,充分将地方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齐政.当前地方高校“两课”教学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以湘南地区高校为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第2期,第14卷
[2]蔡扬波.地方高校“两课”教学困境及化解路径,《出国与就业》2011年21期
[3]程太生,张峰.高校思政政治教学的四个关系及其教育学反思,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4]荆蕙兰,许楠.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第(3)
3.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 篇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下中小学各学科教学面临的共同任务。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创造欲望
在教学的情境中,认知和情意的行为与启发创造潜能有着重大的关系。事实上,情意的行为与认知的行为是不可分的,一个和谐和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是创造的前提。要给学生一个好的创造环境,我认为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抽象知识多,因而学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这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用具体的事件来说明抽象的理论,以此启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减员”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激发学生兴趣,并注意参加活动时尽可能发挥学生的特长。
2.教师态度要温和、宽容,让学生在情绪上放松,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在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别说创造,就连接受知识的信息也有困难,相反,教师的态度温和,行为宽容,就算学生回答错问题,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实践证明,中小学生的创造动机的引发,主要来自于好奇心、表现欲等,教师的平易近人,与学生心理沟通,心理相容,更容易使学生激发好奇心,产生创造的欲望。
3.鼓励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喜欢另辟鼷径。对此,教师不能压抑,应该引导和鼓励。科学发展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教师要不断解放学生的思想,创造开放式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敢于求新立异,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不满足现成的答案和传统方法,鼓励他们去怀疑,去思考,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了学生求异的创新精神。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
传统教学的主要弊病在于把知识硬塞给学生,靠死记硬背致使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思维极少创造性,常常是一些程序的盲目重复,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育家提醒我们:学习过程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改革教学方法,提供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务之急。
1.减少机械记忆。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学习中机械记忆的时间少了,创新学习的时间就多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中,对知识一栏的总共4条6项要求中,有4项要求了解,有1项要求“认识”,只有1项是要求“知道”的目标(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除了《标准》规定要求“知道”的知识需要牢固记忆外,其他知识是属于灵活理解和运用的,政治老师千万不可强找知识点和概念,以免偏离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品德熏染、行为规范、“文化陶冶”的正确轨道。 2.巧设疑、多引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巧妙提出问题,使学生们真正体会成功的喜悦,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在讲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时,我采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提问讨论方式进行授课:两个主体是什么?两个“多种”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现阶段我国为什么实行两种制度?这些体现了前言中的哪条规律?这样学生自然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要多变。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以讲解为主,不论你讲得多么生动形象,时间一长,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样,如果每节课都采用“提供一个话题――分组讨论――总结归纳”的方式,时间长了也会使学生感觉腻烦,这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看风景心理”是一样的。任何风景,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单调、乏味,不管是黄土高原,还是蓝天海滩。因此,为教之计是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和方法,以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始终充满新鲜感和希望,这是保持思想品德课长盛不衰生命力的法宝之一。可以交替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比如教师讲解、案例诊断、话题聊天、模拟法庭、观点辩论、情景表演、分组编题、知识竞赛、小老师讲课、挑战主持人、课堂撰写小论文、师生互动问难答疑、专题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与实践等。
三、赏识学生的创造成果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创造得到别人的认可,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创设成果的教学氛围。实行鼓励政策,对学生有创造性的回答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你说的真好!掌声表扬!”“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真聪明!”一句赏识的话,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有无穷的力量。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听到老师、同学的赞许声、鼓励声,就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从而产生成功的喜悦,得到自我实现的体验,便会以更大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更加有力地促进创造力的发挥。
4.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 篇四
摘要:冷漠、自闭、暴躁、易怒等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当代中学生中相当突出,在思想政治课中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情绪
人际关系
社会适应能力
人类跨入21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竞争普遍激烈,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并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而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在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的中学生当中尤为严重。有关心理学专家曾对全国近300名中学生进行过调查,发现有42.73%的学生感到“做事情容易恐慌和紧张”;有55.92%的学生经常感到“对一些事情过分苦恼和担忧”;有47.41%的学生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太冷漠”,感到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有67.26%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无法忍受”。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也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的形成。因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切相关的,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主渠道,因而在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便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任务。
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培养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乐观而稳定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情绪是一个人内心体验的流露,它反映一个人的心境,体现一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态度,一个人的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一个人经常保持愉快而乐观的情绪时,他就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则对世界充满了厌恶、悲观和挫折感。中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激烈的班内、校内竞争,使他们的心理超负荷,另一方面,又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灵的悸动,使他们茫茫然无所适从。因此,中学生的情绪有发生快、变化多、控制差等特点,很容易出格或失常,甚至形成孤僻、落落寡欢,讨厌自己的性格。因此,如何培养中学生乐观而稳定的情绪也是我们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是一则教学案例:“我们在一个班上相处一年多了,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聪明、热情、乐于助人,你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常令我心神不定,我真喜欢你,星期五下午没有其它活动,你在校门口等我,咱们出去聊聊好吗?请不要让我失望。”这是政治课上老师在初一年级的一个班上宣读着学生“相明”给同学“映映”的“情书”,这不是老师在公布自己学生的情书,而是一个教学例子。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假如映映将信交给老师,并不再理相明,这对他今后的学习生活会有什么影响?他应该怎样对待映映?”“假如映映接受相明的感情,从此两人密切往来,你认为这样对他俩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的讨论非常激烈,老师适当地加以点拨,老师最后给学生留下作业:“如果你收到了同学的情书,你会怎么办?”“当人陷入单相思时该怎么办?”一个处于青春期学生中的敏感话题,在老师营造的自然、轻松、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了有效的交流,也许这难以启齿的早恋正困扰着、折磨着某个同学。通过这节课,他或她也许会豁然开朗,心情就象雨后彩虹般灿烂。这种诱导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丰富多彩、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这时,恰当地诱导,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活动,强化学生健康的行为方式。总之,政治课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教育学生要保持心情舒畅,积极乐观,努力消除紧张感、顾虑心、嫉妒心,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学习,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让轻松愉快伴随着自己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的中学生,由于大都是计划生育的产物,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不可一世,小霸王式的大有人在,社会单亲家庭的骤然增加,封闭、排他甚至孤僻的也大有人在,种种原因,使得许多的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初一《思想政治》第二册,整册内容其实就是讲学生如何交往的问题,作为老师应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好的人际环境中陶冶自己,发展自己。同时,应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评述,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每课课后又都设有“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栏目,如第一课《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中就有这么一题“开展一次我为同桌找优点的活动。每一位同学都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同桌的闪光点,并把它们认真记录下来”,通过这么一个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改善同桌关系、同学关系,形成愉悦的学习环境,这种做法比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了。
三、培养学生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有变化快、发展迅速,这就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上这一时代的步伐。否则,谁不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着的社会,谁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和生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对中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现实光怪陆离,变化多端,这就要求学生懂得取舍,学会适应,比如,电脑的普及,网吧的出现,手机的流行等等,或多或少冲击了当代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常能听到学生或班主任老师说,某某同学上课打瞌睡或无精无采是由于整夜玩游戏,一到电脑课,学生便欢呼雀跃,上课时,只要一涉及电脑或网吧的话题,则众学生都眼睛发亮,注意力200%集中,而家长、老师们则畏网如虎,谈网色变。如何使学生用好电脑这把双刃剑呢?在政治课上,通过多媒体播放搜集的有关使用电脑的正反两方面的资料,让学生看后分组讨论,在讨论中使学生懂得取舍,然后由老师概括,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及如何趋利避害,使学生对电脑、对网吧,有个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更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面向未来,自强不息,显示出其生命的价值。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但其他学科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每位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让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每位学生都能走出心灵的孤岛,拥抱美丽的世界。
山东省莱西市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刘君昌
(邮编:266617)
5.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 篇五
基督教跨界民族为个案
【作者简介】高志英,女,纳西族,云南大学西南边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专门史(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博士后,主要致力于云南“藏彝走廊”多民族、怒江流域跨境民族的族群源流、族群关系、族群文化互动与变迁研究。
本文为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南边疆跨境人口流动研究”(项目编号:13JJD850007)中期成果。【摘要】满足文化诉求是人类共性,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前提之一。跨界民族因其特殊的分布格局与族群、国籍身份,其文化诉求,包括宗教诉求中就显现出跨境互动与共享的特殊性。伴随信仰主体的跨境流动,还存在着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产品等等的跨境流动。本文以跨居中缅两国的信仰基督教信众为个案,探讨跨界民族宗教诉求及其实践的特殊性,并关注对边疆稳定、国家安全的影响。【关键词】跨界民族;宗教诉求;边疆稳定;国家安全
由于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原因,在中缅边界两侧及其延伸地带广泛分布的哈尼、拉祜、傈僳、景颇、阿昌、怒、佤、独龙、德昂、布朗、勒墨(白族支系)等跨界民族,在近代缅甸沦为英殖民地的背景下先后接受了基督教信仰。这些跨界民族尽管跨中、缅两国(甚至多国)而居,但因其共同的族源、相邻的地缘、相同的风俗习惯、相同的语言文字、相同的宗教信仰,彼此间一直存在着跨境交流互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已成为一种基于文化诉求的以跨境文化互动为主要交流方式的文化传统,宗教诉求及其宗教跨境流动亦然。这种文化传统在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由此带来的跨境(教职人员、信众、宗教仪式、宗教用品等)流动也更加频繁。对于跨界民族宗教诉求与跨境流动的系统梳理,有助于推进跨界民族宗教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基督教传播初期的跨境互生
从当下云南基督教信仰的跨界民族分布格局看,从怒江州南下,经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至西双版纳等地,已形成一个跨越中缅边境的基督教文化带。这个“基督教文化带”与中缅边境线(4060公里)相始终,即在缅甸一侧也同样形成一个相对应的“基督教文化带”。考察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中缅两国跨界民族基督教跨境互生与流动的过程。
据记载,中缅边境地区的傈僳与景颇的基督教,主要是由缅甸传播而来,再通过这两个民族传播到分布于同一区域,文化传统相似的其他民族中。1885年缅甸沦为英殖民地,便利了西方基督教在缅非南传佛教、非汉传佛教与非伊斯兰教信仰的,如景颇(克钦)、傈僳等民族中的传播。就中缅北界跨界民族信仰基督教历程而言,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及其所培养的景颇、傈僳传教士在这些跨界民族中的跨越族际边界的宗教传播。
1887年,美国浸礼会传教士李约纳(Albert J.Lyon)在八莫开办克钦教会学校,开始在克钦族中基督教。1890年美传教士欧·汉森(O.Hanson)夫妇开始在八莫着手景颇文创制工作。1892年美传教士杰依斯(Grorge.J.Geis)来到八莫,翌年到密支那传教并开办克钦学校。1893年欧·汉森夫妇完成克钦文字方案,促进了克钦族基督教的发展,在八莫设立缅甸浸礼会总会,并先后建立了密支那、罗孔、孙不拉蚌、贵开、雷哲、木巴坝等6个分会。这为基督教以缅北为核心,向中缅边境景颇(克钦)、傈僳地区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此后,一大批西方传教士与其培养的缅、中景颇(克钦)传道员频频往返于中缅边境地区传播基督教。
1914年,缅甸木巴坝教会派英籍牧师英格郎与缅籍克钦族牧师毛糯至瑞丽县弄岛乡曼甲寨传教,开启了缅甸教会向中国景颇地区推进的历史。次年,英籍牧师韩线随克钦族传道员孙腊三到勐秀乡户兰寨传教,之后传入户瓦、勐典、邦达等寨。1916年,英格郎与德毛糯在户育乡等戛寨传教,再到勐秀乡高丽寨传教。第二年,缅籍克钦族传道员明度、李老大、张老大等相继在龙陵景颇族中传教。1918年,缅甸洋人街教会派缅籍克钦族牧师糯东到盈江县盏西传教,同年发展到陇川县广宋寨。同期,美籍牧师司拉珊陆受木巴坝教会派遣,辗转瑞丽、陇川和盈江山区传教。1920年,缅甸八莫教会派克钦传教士勒増腊到盏西传教。1926年,八莫教会由派克钦传教士雷斯布伦约到盈江县龙盆乡传教。1930年,陇川景颇族传道员司拉宗崩和郭陆公从缅返回原籍吕良传教。1933年八莫教会又派3名克钦牧师到潞西县遮放镇弄丘寨传教。1946年,瑞丽县户育乡曼冒山官早堵从木巴坝教会学校毕业回乡传教。因拓展传教工作需要,陇川等地基督教负责人司拉弄山向八莫教会求助,教会指示其以办学促进传教。至1947年5月前,木巴坝、洋人街及八莫教会均在陇川、瑞丽和盈江等县自由发展教徒,这些地区的教会也不断派人到缅甸教会学校学习。瑞丽送往缅甸教会学校深造的学生有23人,毕业后回乡传教的有19人。其中,等戛寨木然被选送到缅深造10余年,1955年毕业于圣经大学,并由缅甸教会直接任命为瑞丽县教会负责人。1958年,陇川县广山有4名景颇青年在缅甸贵开教会学校学习。中缅两地外国传教士与本土教牧人员的合力,使彼此的基督教快速发展。
1949年春,八莫总会召开数千人参加的教牧人员扩大会议,决定潞西、瑞丽、盈江、盈江、陇川、莲山、梁河6设治局(俗称“边六县”)的教会,统一由陇川县广山海洋教会司拉山负责。是年3月23日,海洋教会酝酿筹建“中国景颇族办事处。”这一年,德宏全州有教堂30余座,信徒6000多人,教牧人员数十人。到1957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教堂有90座,教徒9633人,其中景颇6060人,傈僳3488人。傈僳族信仰基督教,有的是因为与景颇族同处于一个村寨,或者相邻地区,受景颇族影响而信仰了基督教;有的则是直接受来自缅甸的傈僳基督教会的影响。而缅甸傈僳基督教会与缅甸克钦基督教会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彼此间关系密切,由此还影响到保山(主要是腾冲)、怒江、临沧的傈僳族。
1898年,杰依斯在密支马肯地方的克钦族中传播基督教时,就以克钦语跟当地傈僳交流、接触。1902年,杰依斯首次为一对傈僳夫妇受洗,傈僳族信仰基督教由此开始。接下来的几年里,有更多的傈僳人接受了基督教,并搬迁到马肯,建立傈僳村寨。1911年,克钦教会应杰依斯请求,派一位留学印度神学院的克伦族传道员巴叔(Ba Thaw)来协助杰依斯,专门负责傈僳的基督教工作。之前一年,中华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昆明总会的英国牧师傅能仁(J.O.Fraser)从上海、新加坡取道缅甸仰光、曼德勒、八莫进入滇西,首先在交通方便,并已开辟中英(缅甸)海关的腾冲县的古永、明光等傈僳村寨传教,之后在与腾冲相邻的木城坡、苏典等地傈僳族中传教。1912年,缅甸浸信会派巴叔到盈江苏典乡邦别村看望傅能仁。之后,两人对傅用拉丁字母创制的BPd傈僳文字进行改进,于1919年定案。其间,沿边境一线的腾冲、盈江、陇川、潞西等县的傈僳族地区的基督教快速发展。其中,傅能仁长期住宿并学习傈僳语的邦别村傈僳族孔伍于1924年去缅甸克钦教会学校读书,5年后毕业回乡,边教书边传教一直到1958年,培养了一大批傈僳、景颇基督教人才。为此,外国传教士于1931年封其为盈江县第一个基督教牧师。
1921年,潞西县木城坡傈僳传道员胡保罗受英国牧师麦克西主持的八莫基督教内地会派遣,到临沧市耿马县的贺永山传教。1922—1926年,因被英内地会派来接替傅能仁在木城坡的工作的杨思惠(A.B.Coore)夫妇的努力,木城坡的信众达1300多人,有44个教堂;同一区域内的拉祜族信教的也有112户五六百人。杨还派出一批傈僳教牧人员到有傈僳居住的泸水等地传教。1927年,杨思惠夫妇转到耿马福音山后,福音山总堂先后在耿马与镇康、临沧的21个(其中有3个村寨1960年划界后属于缅甸)村寨建盖教堂,发展教徒,还保送胡保罗、亚比斯、根地那等傈僳教徒到缅甸深造,贺永山也从此改为“福音山”,还派出一批傈僳传教士沿怒江北上到中国傈僳族人口最多的怒江地区传教。他们到怒江州南端的泸水县上江乡傈僳村寨时,被碧江县傈僳同胞邀请到碧江传教,进而又被福贡傈僳同胞邀请到福贡传教。次年,杨思惠夫妇也随之北上泸水,次年到碧江傈僳与怒族中发展基督教,泸水的教会工作则由美牧师杨志英(Mr.John Kuhn)接替。杨志英开办麻栗坪教会学校影响甚广,还有来自缅甸靠近中国泸水、腾冲等边境沿线的傈僳族。而杨思慧夫妇与本地教牧人员一起创办的里吾底教会学校,学员中不仅有傈僳信徒,也有怒族信徒,而且都共同使用傈僳文《圣经》与赞美诗。到1949年,源自傅能仁经由缅甸入境,并在其发展过程中由缅甸克伦族传道员巴叔起了重要作用的内地会就有12559名信众,主要是碧江县与泸水两县的傈僳族与怒族。
上述景颇、傈僳、怒、拉祜(同时还影响到同一区域的德昂、阿昌等族)基督教的发展,首先与一群流动于中缅两国的传教士有关。德宏各教会学校每年均选送优秀生到缅甸南坎、育敏、贵概、木巴坝、昔董、八莫、密支那、仰光等地深造,毕业后返回家乡成为教会骨干。1953年,仅盈江县西山区就有180多名青年男女在缅甸读书。他们当中以景颇族为主,其次是傈僳族。之前留学缅甸的著名教牧人员比比皆是,如木巴坝教会克钦人德毛冬是最早从缅甸来中国景颇地区传教的传教士。他于1907年来到与缅接壤的瑞丽嘎寨村传教,并自此往返中缅边境达30年之久。又如司拉三,祖籍盈江盏西乡,生于缅北邦虎寨(距陇川县广山寨约22公里)。曾在八莫受教会学校教育7年,1946年受洋人街教会指派到广山教会学校执教,1949年初被八莫教会任命为广山总会会长。司拉宗崩是陇川县吕良蛮蚌寨人,1892年赴缅参加英雇佣军,1914年再次到缅参加英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获英皇授予的十字骑士勋章。1916年入教,1921年任随军传道员。1929年先后在八莫教会学校和密支那教会学校深造,并被八莫浸礼会按立为传道员,1930年带美浸信会的郭陆公返乡传教。巴叔是缅甸克伦族人,1911年受由美国牧师约旦打创办的缅甸克钦族浸礼会委派到密支那马开村傈僳族中传教,之后与傅能仁一起长期致力于创制傈僳文,翻译《圣经》与《赞美诗》,在中缅傈僳和克钦中传经布道40多年,最后于1968年在马肯村去世时,丧事皆由傈僳族教会来操办,参加追掉会的傈僳族信众有2300多人。孔五是盈江县邦别村孔家寨人,12岁入教,跟从傅能仁与巴叔学习傈僳文。1920年傅能仁与巴托刚研创傈僳文草案时,专程到孔家寨,与孔五共同研究修改方案,并由其增补d-、l-等字母,使草案成为定稿。1924年教会保送他赴缅甸昔董教会学校深造,于1929年毕业返回孔家寨创办教堂与学校,因其精通傈僳文,熟悉缅文、景颇文与英文,在教会学校推行半工半读,使傈僳信众人数大增。
上述基督教从英美等国到缅甸,再从缅甸到中缅边境的保山(主要是腾冲与龙陵)、德宏的景颇、傈僳、拉祜,进而北上传播到怒江傈僳、怒族中。从教牧人员而言,从英美等西方传教士、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到德宏、保山、临沧等地傈僳传教士,进而到怒江傈僳传教士,最后发展到怒族教士;加上基督会与神召会在怒江地区的发展,形成一幅基督教从缅甸到中缅边境的景颇、拉祜、傈僳与怒、独龙等族中的传播图。最终,怒江成为傈僳基督教发展的重镇,到1949年,怒江沿“边四县”都有基督教会分布,贡山有信众2913人,福贡有6390人,碧江有8759人,泸水有3800人,占当时怒江总人口68000多人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有些跨界民族中的基督教,却是从中方边境地区传播到缅甸。据傈僳传道员司提凡回忆:
1941年,在(《圣经》)培训班上选立我(司提凡)做神的仆人,莫尔斯(J.Russell Morse)把我原名江里麦改为司提凡,派我到缅甸恰古洛和来麦都等地传福音,建立教会。1941年6月16日到而来缅甸迪理娃谷,那一次与我同去的还有5个同工,我们到7个教会(同把名教会、本斋教会、称娃土教会、肖娃土教会、迪理娃土教会、挖柯瓦教会、枯补得教会)巡回传道。1941年信徒增加了很多,受洗的人很多,仅瓦柯瓦教会就受洗50人。
马道民在福贡为了培训教牧人员,在一些村寨办培训班。经过培训后的教牧人员,有的可以独立传教,还时常派他们出境(当时属中缅未定界)传教。1949年回国,马道民与其手下杨雨楼、王师母、贝牧师,与莫尔斯等汇集于缅北,在阔腊丕、腊波、土王打、戛门底等地开辟教区。
基督会与神召会传教范围从中国到缅甸的推进,背后仍然是英美教会支持之故。因此,无论是从缅到中,或是中到缅,都不过是英美教会掌控的基督教会在缅甸或中国立足后跨国界扩大传教范围而已,因而与两地(国)同一民族的基督教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主要分布在中缅边境南段的拉祜、佤和哈尼等族地区的浸信会,解放前受缅甸浸信会景栋总会控制。总之,在1960年中缅划界之前,西方传教士与中缅上述各族传教士自由、频繁往返于两国间传教,彼此既有隶属关系,又相互促进。就傈僳而言,“基本形成了哪里有傈僳族居住,哪里就有信仰基督教的信徒”的情状。其他中缅跨境非南传上座部佛教、伊斯兰教、汉朝佛教的民族亦然。可以说,跨民族、跨国界信仰并共享同一种宗教信仰,已成为中缅北界跨界民族的文化共性与文化传统。
二、中国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时期基督教在中缅两国的空间位移
1949年至1959年间,中缅边境地区从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人民政府,然后是“人民公社”、“大跃进”、“民主补课”一系列政治运动,各族教会因教徒大量迁缅而出现空间大位移。大致可从解放前后与1960年前后两个阶段来叙述:
1949年,永文生(美国浸信会传教士)指使张元培、陈定新、张明达等人成立“四大民族同盟”(即拉祜族、佤族、傣族、哈尼族的武装,反对汉人和共产党策动反革命叛乱。平叛中,除个别人投降外,大部分逃出国,同时骗走群众1000余人。
1949年前夕,莫尔斯对他的前途不妙早有预感,他把牧师的权力交给丹珠的斯蒂华(司提凡)。1953年,掌握贡山基督教大权的瓜斯派乔欧到缅甸探路和联系,至1954年,瓜斯即带起丹当教堂附近的教徒逃往缅甸至拉达果,都是些年轻力壮的人和无孩子、老人的教徒。
1949年,马道民从福贡县古泉村翻山出境,带去一批傈僳族教牧人员,在境外开辟教区。
1958年大跃进,(福贡)在“左”的口号影响下,不顾及边疆和民族特点,大搞乱批、乱斗、乱捕,被逮捕的“密鲁扒”(长老)9人,“密支扒”(执事)60人,“马扒”(传教士)17人,教徒158人;外逃的“密鲁扒”6人,“密支扒”37人,“马扒”13人,“王肯苦扒”(礼拜长)2人,教徒577人。当年,福贡县边民外流1027户,2968人。1959年,群众外流542户,149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2%。1960年,群众外流222户,500人。1961年,群众外流49户,98人。1970年10月14日,利沙底公社泥嘎登小队,除不便行走的两个老人外,全村12户,47人全部外流。
1951年,(泸水县)外籍牧师被驱逐出境,信徒思想有所波动。1952年教牧人员亚丽达古、提摩提吾被捕入狱,教会会长路坷约出境,使广大教牧人员和信众的思想更加低沉。随后一段时间里教会活动受到限制,处于停顿状态。1958年,教会会长马可、杨约拿等被捕入狱,教会活动被迫完全停止,部分信徒转入暗信活动。1959年,在“大跃进”中强迫命令,乱批乱斗成了风潮,群众十分恐慌,从2月底至年底,全县外流人员达986人。
1957年下半年后,碧江与全国一样掀起了生产大跃进运动。由于在执行民族宗教政策上,受“左”的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干部想利用大跃进形势彻底摧毁教会组织,消灭宗教,在宗教工作上采取辩论、斗争、没收教会财产,烧毁《圣经》,改教堂为集体食堂、仓库、工厂、贸易、学校等办法。从1958年至1960年教堂被占68所,倒塌5所。这样,信徒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产生了隔阂,与非教徒群众也不和睦。劳动休息时,教徒在一边,非教徒群众在一边,造成互不信任,互相猜疑等现象。产生了不安定的现象,许多信徒和群众的思想外倾,闻声纷纷逃往缅甸。1958年后进行民主补课,在民主补课中却发生了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地将传道员、执事等宗教爱国人士列为打击对象,采取捕、斗、关的手段。据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到1960碧江的民族宗教爱国人士在押和劳改的有45人其中死2人。错误地打击了50%以上的民族宗教界人士,教徒和群众每年都有部分外逃。据统计,从1958年至1960年两年间共外逃2496人,其中教徒1182人,占总外逃人数的65.7%。
1958年,全州(德宏州)教牧人员大部分外流,仅陇川教牧人员(含教徒骨干)外流31人,教徒外流98户629人,退教26户129人。三项合计,占全县教徒总数的25%。年底,盈江县苏典乡大寨一夜外流129人,13个教会负责人中有9个随之外流。1966年5月撤销州、县、人民政府宗教侨务科,州、县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随之解体。年底,全州各地红卫兵破“四旧”、烧《圣经》、毁教堂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导致教牧人员和教徒大批外流。
上述可知,1949年政治制度变革,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境,使信徒思想波动而迁徙缅甸。之后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使教徒不能过正常的宗教生活,其中潜逃缅甸者不少,从而使中缅跨界民族的基督教分布出现了位移。以傈僳族为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国进入缅甸的很多牧师,到缅甸后都成了教会里的骨干。因此,缅甸傈僳4个教会的前身均在中国。
从那(1957、58年)以后,傈僳族的信徒和全中国其他地方的基督徒一样同受苦难。首先是聚会祭拜遭禁止,基督的书刊被没收。后来许多信徒与家庭分离,被送去改造,有的被监禁,有的被处死。一个个很年轻的傈僳族教会接受了火的洗礼,而成千的傈僳人逃到缅甸和泰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家。不管他们逃到哪里,哪里就有基督教的种子在那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杨志英从1935年至1938年曾在密支那古母浸礼会传过教,曾跟泸水傈僳族牧师说过,到缅甸后可以参加浸礼会组织。于是,从泸水出境的路开约(祝路曲,泸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耳地友、小马可等牧师皆加入了古母浸礼会;从潞西木城坡出去的旺友毕、旺陆康和腊马可牧师,到密支那后也加入了该浸礼会;1958年从碧江出去的怒族教牧人员桑摩依、耳银,以及从里吾底出境的邓付益(士汉里发)、仁付夺(士大卫)、言付相(纳他尼)教士,也加入了克钦浸礼会。傈僳在浸礼会内与克钦和睦相处20年后,向克钦浸礼会总部提出要分出去成立傈僳族浸礼会的要求。经总部同意,在1976年成立了缅甸傈僳族浸礼会。从地域范围,跨越了克钦邦、掸邦与马德里省的抹谷、孟密等地方,信众有10万多人,原负责人是旦尼里(正)、四哈里发(副)。旺旦尼里是耿马福音山教会旺约秀大牧师之子;四哈里发是从碧江里吾底出去的闷那色教会牧师。旺约秀牧师带着众多乡亲信徒离开家乡后到了缅泰边境的南付壳村,建立了南付壳村傈僳教会,当时其子旺旦尼里只有7岁。
缅北一带的傈僳族神召会是福贡神召会的创始人马道民和杨雨楼出境后在壳腊配建立的,后逐步迁移和发展到密支那市。随其后相继出境的腊务村阿邓
四、鸡中罗村阿邓言、上帕阿开迪,腊竹底比也敏、门能村阿巴拉哈等教牧骨干,也都加入了缅甸神召会。旺阿友是总部的二号人物,其祖父是福贡上帕镇达友村人。参加神召会的信徒除了傈僳外,还有缅族、克钦族和钦族,总共10万人。
1950年从贡山出境的莫尔斯一家,在缅北戛门底建立了传教基地,后来司提凡、批离、约翰等傈僳牧师跟随他们到了木兰施底,在莫尔斯门下供职。这些人在莫尔斯一家离开缅甸去泰北后,成了缅甸基督会的骨干成员。
上述缅甸傈僳族的基督会、神召会、浸礼会和内地会4个组织,虽名称不同,信仰基点不同,管理方式不同,但都共同使用傈僳文(老傈僳文)《新旧约全书》与傈僳文《赞美诗歌曲》本。而且,从教牧人员到信众大多是1949年以后中国宗教空白期迁到此者及其后人,从族源、地缘、血缘、姻缘,以及教缘等方面,都与中国的同一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跨境流动
云南跨界民族对于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最为明显的反应之一,可能就是宗教信仰的自发恢复。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怒江州)宗教活动重新得到恢复和发展。参与基督教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 形成了直线上升的趋势, 从1980年的21441人,增加到1986年的58266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腾冲县)基督教由秘密转向公开。1980年,边境沿线新增教徒464人,占教徒总数的8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申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基督教活动正常开展。到1989年底统计,全区开放的基督教堂183所,活动点23个,分布于思茅、普洱、镇远、江城、澜沧、孟连等县的38个乡(镇)、417个自然村,有教牧人员360人,教徒16780名,参加活动的2万余人。
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境内有神学修养的传道员与宗教读物极度缺乏,这给了缅甸基督教教会以“宗教渗透”之机。
1978年,宗教活动逐渐恢复。1979年,境外教会巴斯诺、木然诺牧师等到盈江县铜璧关、龙盆、十八岔一带传教,带来《圣经》、《赞美诗》和基督教彩画一箩分送信徒,并送十八岔教会十字架旗帜一面。1980年境外教会派马拉
四、张
八、张大等5人入境,先后到盈江县盏西乡弄坡寨、岗勐乡拱别寨及弄璋乡暮空寨等地传教。境内原神召会教徒余开正、麻
四、麻顺才等人也积极配合其行动。
1980年2月,司拉山赴陇川参加“木瑙纵歌”节后在广山病逝,缅甸洋人街教会会长木日诺牧师等到广山主持司拉山安葬仪式。12月31日至1月2日,广山基督教会在广山举行隆重集会,由洋人街教会会长木日诺牧师和丁仁诺土牧师主持宗教仪式。会中散发《圣经》20余部,洗礼了一批新教徒,酝酿组建了广山教会7人领导小组负责管理陇川、瑞丽一带教务,并由广山寨景颇族早迈任组长。此外,在举行集会的前后一段时间内,还搞教徒登记,并向教徒颁发铅印的“入教证明书”。1981年3月,八莫教会派遣缅籍克钦族女传道员岳木东到广山传教,并举办“圣经讲习办”,发展多人入教,后被陇川县政府有关部门劝其出境,但不久她又与广山寨人结婚,并定居广山。1982年6月,密支那教会派遣3名缅籍克钦族传道员(2女1男)到盈江县新城乡回龙寨传教。他们以办学为名,召集40余名青少年学习景颇文,并大力向其宣传基督教。1982年6月,木巴坝教会派遣缅籍克钦族传道员麻念到瑞丽勐秀乡雷弄寨传教。
1984年以来,曾十多次有缅甸传教士到(怒江州泸水县)上江、片马、六库等地进行传教活动,县内也有少数信徒出境受训,回国后为缅方推销宗教宣传用品(经书和赞美诗)录音磁带及散布缅传教士观点等。县内宗教界情况也较为复杂,1989年以来,有个别教牧人员擅自让从缅甸受训回国的信徒到阿尼布、上江、称杆、六库镇的东方红、蚂蝗箐等地传教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也有中国傈僳等族传教士频繁往返于中缅等国民族同胞中传教。
丰××,贡山达拉底村傈僳族。1981年开始信主,次年8月洗礼。1983年至1985年,跟从缅甸根底神学院毕业的同村老教徒约翰学习傈僳文,过后当传道员。1986年到缅甸国柯布得基督教培训中心学习一个月,1988年在葡萄县门拉底教堂培训两个月。1988年10月回到贡山,继续当传道员。1989年又到缅甸里根底神学院学习半年,然后到帕嘎玉石厂挖玉石,1990年6月又回到根底神学院学习半年。1990年8月在密支那结婚,过后又读书。1991年1月至5月在家里种地,6月开始又到里根底神学院读书,到1991年12月结业。过后,在缅甸当传道员,一直到2003年12月18日在密支那毕里亚神学院按立为牧师。能够用傈僳、汉、缅、英等语言传道,已加入缅甸国籍,但长期在中、缅、泰等国传道,奔波在上述这些信教地区。
类似于丰××这样往返于中缅两国学习、传播基督教的傈僳、怒、景颇族传教士笔者碰到多人。欧尼西母,1953年出生于泸水称杆人,1958年随父母到缅甸,1974年至1982年在密支那浸信会神学院当老师,1983年回国,在陇川创办县基督教培训中心,任校长。20世纪90年代末,福贡傈僳青年木春华因对缅甸傈僳族基督教感兴趣,就跟随一个回乡探亲的老乡从腾冲到密支那。圣经学院毕业后,担任密支那一个傈僳村子的“马扒”(傈僳语,牧师),正致力于筹资建盖教堂。而出境到密支那等地学习圣经后,回国在家乡教会里担任重要角色的“马扒”也不少。笔者2013年暑期在德宏边境傈僳村寨调查,接触到从缅来此参加圣经培训班的傈僳、景颇人多个,而将中国印刷的《圣经》等出售、赠送给缅甸民族同胞的的中国傈僳、景颇、拉祜等族教牧人员也不少。在中缅边境两侧,每走进一个教堂,可以碰到跨境而来参加宗教活动的教牧人员与信徒;走进信徒家庭,同样可以看到产自中缅两国的基督教读物与媒体。
四、讨论与思考:宗教诉求与跨境流动
纵观20世纪以来基督教在中缅跨界民族中的传播与发展,实际上是通过基督教的跨境流动而实现的。而且,首先是传教士的跨境流动,从早期的外国传教士,到之后的跨界民族自己的传教士,无论是传教,或是学习神学知识,都存在着双方或多或少,或频繁或稀少的跨境流动。与此同时,伴随教牧人员与信徒的跨境流动(其中不少是为主持或参加宗教仪式),还带来了宗教用品的流动,如跨界民族文字的《圣经》、《赞美诗》、《圣经知识读本》,以及为教堂唱诗伴奏的吉他、电子琴、电其他等乐器,以及录音磁带、CD、DVD等。总之,经过百年的发展,基于中缅基督教信仰跨界民族的族源、地缘、教缘所导致的跨境宗教流动已成为其文化传统之一,从而凸显出其基督教发展中的明显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但不可否认的是,宗教的跨境流动,根本上是跨界民族的宗教诉求所致的。前人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发展的研究,有的从信仰主体的文化传统考虑,有的从信仰主体的社会发展程度角度探讨,有的则以信仰主体所处社会环境来研究,也有的从传教士的传教策略找原因。总括起来,不外乎就是基督教在中缅跨界民族地区的本土化过程中逐渐内化为信仰主体一种强烈的宗教诉求——其背后就是社会、信仰主体与传播者的交互作用,而使外国传教士与本民族传教士在这些跨界民族当中找到了传播的“宗教市场”。既然是“市场”,就意味着通过市场场域而发生场域内外的人的流动、物的流动。具体而言,即是宗教的跨境流动。
6.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 篇六
第 三十 期共青团东城区委员会2009年4月24日
【经验交流】
安定门街道团工委四项举措创新地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以‚践行科学发展观,做时代先锋;传承国学文化,做美德青年‛为主题,积极组织青少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丰富国学文化宣讲、双语导游服务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定期组织地区青年志愿者开展国学文化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创建交流平台。开设安定门街道青少年思想教育活动博客,向地区青少年宣传科学发展观,介绍国学文化知识,为青少年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三是挖掘先进典型。评选地区美德青少年、时代先锋等,为青少年树立学习榜样。四是树立特色品牌。确保不走形式、不走过场,努力树立地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品牌,真正实现传承国学文化、弘扬志愿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工作目标。
【简讯】
4月13日,东华门街道团工委组织走访慰问社区贫困青少年,为他们送上助学金和生活学习用品。
4月16日,区环卫中心团委与隆福医院团委共同举办‚预防疾病 关注健康‛主题健康宣教活动,组织医院专家为外来务 1
工青年开展健康咨询、义诊等服务。
4月17日,和平里街道团工委联合街道相关科室召开大学生就业指导座谈会,详细了解地区20余名失业大学生实际困难,研讨帮扶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措施。
4月17日,区工商分局团委组织机关团员青年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植树造林促和谐‛活动。
4月17日,和平里街道七区社区团支部举办‚清洁美丽家园,共建和谐社区‛主题活动,社区卫生志愿者、流动青年等50多人共同开展社区环境清洁美化工作。
4月17日,东四街道八条社区团支部组织青年助老志愿小分队成员看望‚感动东城公德人物‛张振华,帮助老人整理家务。
4月18日,东华门街道团工委联合甘雨社区团支部举办社区第五届民俗运动会,200余名社区居民参加了比赛。
4月21日,北新桥街道团工委联合民安社区团支部举办‚告别‘森林杀手’使用‘绿色手绢’‛活动,号召社区居民树立环保节约意识,减少使用一次性纸巾。
4月22日,北京第六医院团委邀请医院各科室专家为北新桥十二条社区居民举办义诊活动。在近3个小时的活动中,共计义诊178人次,发放宣教材料90余份。
4月22日,东四街道八条社区团支部举办就业政策咨询会,邀请街道社保所工作人员为社区失业外来青年讲解就业创业政
策。
4月23日,在第14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北新桥街道十三条社区团支部向社区青少年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养成崇尚读书、品读经典、博览群书、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
4月23日,景山街道团工委开展‚青春践行发展观 科学书写人生路‛主题团日活动,组织10余名机关青年干部到北大红楼参观学习,重温‚五四‛精神。
4月23日,东四街道团工委联合东四派出所团支部举办安全防范大课堂活动,邀请民警为20余名社区外来务工青年讲解安全防范常识。
近日,东外医院团支部举办开展‚我与医院…‛征文活动,号召团员青年积极为医院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 报:区委:杨柳荫书记、杨艺文区长、刘朋庆主任、吴弘勇主席
冯熙副书记、梁军部长、王红兵部长、章冬梅副区长
王佩立副区长
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
团市委:书记、方力副书记、王粤副书记、于庆丰副书记
沈千帆副书记、姜泽廷副书记
社区工作部、宣传部、办公室、理论研究室
送: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委研究室
区总工会、区妇联、区老干部局、区精神文明办
《今日东城》编辑部、地方志办公室
基层各党委(总支)、党工委、直属党支部
发:基层各团委(总支)、团工委、直属团支部
7.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七
思想品德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反思尤为重要。为此浅谈教学反思点滴体会。
1、坚持学习。
作为思品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勇于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学校要求师生说普通话,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当我有错别字时,学生能立即帮助我改正。
8.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 篇八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关键词:生态课堂、生态德育、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实践研究
一、核心概念及解读
1.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哲学整体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方面入手,全面优化教育生态,从而构建一种先进、科学、高效、优质的,确保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教育。本课题主要从我校的生态德育体系、生态课堂教学、生态育人环境和生态校园文化等四方面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2.“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2”既两次检测,复习预习检测和教学效果检测;“4”既导学新课要“四化”,既“文本生活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知识系统化”;“1”既“一课一小结”。是我校正在实施研究的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
3.生态德育:是效仿自然生态的德育教育。它的内涵是:1.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德育教育。2.在活动中,以学生为本,彰显学生个性。3.忠于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的故事和本民族“原汁原味”的德育素材,做到道法自然、崇孝扬善、活动载道、尚德致远。以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的孝思想、善文化为支撑框架和方向,使每个学生自育构建尚德致远的“基因”。生态德育可以解读为生命德育。它摒弃以往假大空的说教千篇一律的模式教育。在生态德育中没有最好的学生,只有在持续的活动中感悟成长的学生,只有在生命的躯体中镶嵌阳光灵魂“基因”的学生,生态德育永远和学生一起在成长的路上。
二、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流程、策略、评价体系等,打造高效课堂。
2.构建“1.3.3.3”生态德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营造快乐和谐的生态育人环境。
4.培养师生创新意识,促进教学观念、行为的转变及专业成长。5.建设以人为本、自能发展的生态校园文化,优化生态教育治校理念。
(二)研究对象
我校全体师生,其中教职工204人;学生1420人;三个年级共34个教学班;住宿生1340人。
(三)研究内容
1.“1.3.3.3”生态德育体系:一个目标,三个重点,三条主线,三个阶段指导,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课后两检测,文本生活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知识系统化的“四化”活动,课后一小结。
3.生态校园文化:党团活动、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师生共同愿景、积极生发的学校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为目标。
4.生态育人环境:美丽花园、健康乐园、书香校园、成功学园。
欲经二年研究,总结出相对稳定、接地气、好操作、精准有效、切实可行的指导理论、实操流程、评价机制、管理体系。
三、课题工作进展、执行情况
课题研究工作自申报课题之日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前推进,现在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进展和执行情况如何?现进行一次详细汇报:
(一)提高理论水平:为使研究科学、严谨、有理有据,课题组教师,利用六周时间,集中通过网络、图书、杂志等渠道,搜集国内外有关生态教育方面的相关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每人记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笔记,写至少两篇字数不少于1000字的心得体会,每周集体学习一次,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或认识,在学习和讨论中提高对生态教育的认识和理论水平。
(二)定方案:多次召开课题小组会议,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学科特点、学生实情、生态课堂教学要求、生态德育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详细列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或不足,并列表排序汇总,深入分析产生问题或不足的根源,经过归纳整理,最终确定了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咨询、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交流学习、校园文化、校园环境设施等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具体分组、分工,任务落实到人,制定有负责教师、具体内容、研究时间、研究目标、实施措施等的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方案。
(三)2-4-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4-1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这几年课堂教学工作中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课堂教学改革,各学科组的组长为主研人员,教导处主任具体负责,在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监管下,开展了如下工作:
1.创立生态教育理念
在深入理论学习和反复实践研讨中,我们逐步创立了生态教育理念: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我们深信:教育是培育,不是铸造。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正在蓬勃成长中的生命,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基于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的生态教育就是要让朝气蓬勃的、山花烂漫般的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快乐的学习,幸福的生活。就是要给他们好奇的童心增添一付创新的翅膀;把他们好动的天性培养成创造的本领。
校园是花园,不是工厂;学生是花蕾,不是铸件;教师是园丁,不是工人。花蕾需要园丁精心呵护,耐心培育,心血浇灌。鼓励和赞扬是不可或缺的养料,多些鼓励,少点批评,他们就能勇敢地绽放!百花争艳,桃李芬芳是我们最高的理想!
2.倡导教师“做有思想的教育者”
在全校教师会上或学科教研会上,我们反复倡导教师要“做有思想的教育者”,教师的职责是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遵循“发现问题—思考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和能力”这一规律。
做为一名教师要有事前谋划的意识和行为,上好一节课,首先是要谋划一节课。要围绕教师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精心谋划和设计课堂。若仅以教教材,完成教材内容为任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那我们就在做教材的搬运工。
我们教师不编写教材,但我们不是教材的搬运工。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在基于教材,突破教材,超越教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做有思想的教育者。
3.用新课程生态课堂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再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和生活环境当中学到的东西要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因此,我们引领全校教师达成共识: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背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4.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设计的合理与否是生态教育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认真落实“文本生活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知识系统化”要求,实行提前两周分年级组集体备课。
5.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建设的好坏决定着合作的成效、一堂课的成败。对合作小组进行了:
(1)组建小组:班主任定组长,组长、组员互选,适当调整;好、中、差搭配、男女生搭配;规模4-8人为宜,4人最佳。
(2)合理分工: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发言员(明确各自的主要责任)各一名,定期轮换角色。
(3)小组培训: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各环节需要注意什么、有何要求、如何配合等进行了必要的培训。
(4)组长培训:明确组长的角色意识,使命意识;制度建设能力;计划能力;协调能力,特别是解决冲突的能力的培训;教师随时关注,及时指导和帮助。
(5)制度建设:为处理好小组事务,约束行为,解决纷争,各小组商议制定了小组制度,写成书面要求,约束组员,每班定出可操作的制度、表格等,须上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灵活应用,及时修改,学校组织检查。(6)评价考核:制作了组内合作学习自我评价表、作业评价表、合作质量评价表等表,进行个人和小组评价,并制定班级评价标准,进行及时评价,且记录统计。
(7)竞争机制:引进小组内成员间、组与组间、班级间的相互竞争机制,定期表彰、活动、创新等奖励。
(8)长期、多项合作:为使小组交流顺畅、配合默契、发展全面,更有生命活力与朝气、更具创新力,向学校申请批准,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家长进行沟通,在实验班级推行长期多项合作小组,它是所有学科的合作学习小组,并是社团活动、其它课外活动、学校生活及校外生活的小组,快一年的时间,大部分小组人员固定,合作默契顺畅,只有小部分进行了人员调整,使之更合理。
6.课堂实炼:按实施方案要求,在七年级1、2、3、4、7班、八年级1、2、3、6班的数学、语文、英语课堂教学中首先进行24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操训练,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或不足;随着实验的进行,模式的逐步完善,实验在我校各年级、各学科都展开实施,要求教师须严格执行,检查评议组随时进课堂进行检查,检查统计结果记入教师考核,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7.五课活动:各学科组内都组织了实验交流课,课题组参与说、听、评课活动,交流看法,统一认识,共同提高;组织了四次全校示范课和四次全校实验汇报课,全校无课教师参加听、评课活动,展示了实验成果。
8.课堂实录:为更好的实验,学校提供设备、人员,对实验老师的课进行了实录,作为实验资料收集,并组织老师和学生观看实录,以发现和纠正不足。
9.反思总结:为积累实验经验,规定师生每天都要写教学或学习反思,定期分享交流,共同协商,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专人收集师生使用过的教学设计保存,以备后用。
10.访谈、问卷调查:为使实验教学更契合学生实际,及时掌握学生动向,要求实验老师每周都要对学生进行访谈调查,适时记录,及时处理;第十七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中了解了学生对241生态课堂教学的感受和存在的问题,为实验教学的深入开展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开设了实验信箱,学生有什么需求或动向,及时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向老师反应情况。
11.评价:为使评价科学、合理、有效,成立了评价研究小组,进行评价方面的研究,在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和学校现有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学生及时、一节课、一天、一周、一月、半学期、一学期、一学年的学习、小组活动方面的评价体系,并在具体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四)生态德育体系研究 1.课题研究的“1333”方案:
一项目标:育四有新人。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个重点:(1)成长的足迹、青春的航标;(2)亲情呵护、阳光关注、幸福成长;(3)学生社团全员参与活动,开展社团活动,参与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个性成长。
三条主线:(1)以“成长的足迹、青春的航标”为主线,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以“亲情呵护、阳光关注、幸福成长“为主线,教职工全员关注学生,温馨学生幸福成长;(3)以“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社团活动)“为主线,教师全员参与辅导,活动过程泽润学生个性成长。
三个阶段:(1)七年级阶段:校本课程活动以“行为习惯养成,感恩教育”为主;(2)八年级阶段:校本课程活动以“青春期励志,感恩教育”为主;(3)九年级阶段:校本课程活动以“遵纪守法、励志成才、感恩社会、报效祖国教育”为主。
2.亲情关注,阳光关注,幸福成长(简称《关注》)
每两周每位教师亲请关注一次5-6名学生的生活、家庭、安全、学习等各方面,并将进行认真细致的谈心交流,为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谈心结果有记录,并且有学生签字认可。在关注时坚持全面性原则,实行全员关注:①全体教职工培育学生:全校有教职工203人,学校有学生1320人,每位老师亲情呵护阳光关注6名学生,实行承包责任制。②全体老师参加社团活动:全体教师根据个人特长创建社团活动,目前全校已创建的社团有32个。以特长培养特长,使学生在老师引领下全面发展,为最终的生存能力提升奠定基础。③全体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参加不同社团:以兴趣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全体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有效解决了师生间的沟通问题,创建了学习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为关注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真正做到亲情呵护、阳光关注、幸福成长。
3.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航标(简称《航标》)每周根据文明礼仪和综合考核细则(吹麻滩初级中学生态德育综合素质考核:八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浏览之礼、仪式之礼。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违纪告别。四无:出言无脏话、室内无纸屑、桌椅无刻划、墙壁无脚印。五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顺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把诚信带给别人。五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他人、信心留给自己。礼仪六知:知回报、知礼仪、知珍惜、知是非、知协作、知自我。日常十会:会感恩、会尊重、会问候、会谦让、会敲门、会道歉、会微笑、会鼓掌、会拒绝、会道别)将学生在教师,宿舍和活动区进行考核,小组(或宿舍)先考核,按一定比例打出A,B,C,D,再在周一的班会进行考核,最终将结果公布在教室内,这是在进行“格物致知,诚信正心”的治本工作,以达学生修身成才目的。
《航标》每周一次的考核,作实和规范每时、每天、每周学生的行为践行“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主题,生态德育的内修和文明礼仪的外践,知行合一形成和固化学生的品德。
4.互助小银行。依据“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构建生态德育体系实施方案”的课题研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金钱的能力和勤俭节约的品质,方便学生生活和学习,教会学生合理消费,懂得理财我校依照银行运行创建“班级互助小银行”。初中分三个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品,我校对班级小银行的建立分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制度你,具体如下:
①七年级学生年龄尚小,消费观念不强,对银行收支和借贷比较陌生,鉴于这一实情,七年级“班级小银行”的构建不宜复杂。让学生在校时缺钱吃饭,或回家时(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没有路费时能够及时得到“小银行”的帮助,让学生懂得借款要按时还,且有一定的利息是建立小银行的目的,为此,制定以下“班级小银行”制度。
②经过一年的“班级小银行”的实施,八年级学生对银行的职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树立了一个观念:银行的钱能解燃眉之急,但必须要按时还,而且借的数量要适度,否则会拿更多的利息。所以,八年级小银行的创建要着力督促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费合理支配,不乱花钱,更不乱借钱,提高小范围的理财能力。
③九年级学生一部分要上高中,而一部分要步入社会,班级小银行的创建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不论是向银行借钱还是向银行存钱,都是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的。什么时候该借钱,什么时候该存钱,取决于自己生活的需要。作为九年级学生,要树立“用银行职能来改变自己生活”的观念,学会合理消费,正确理财。
5.社团活动:全校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创新能力等,活跃学校学习气氛。如:国学经典读书社团活动:由语文组组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社团活动,以“崇文尚德,明理成才”为宗旨。学期开学初,每班从图书室借书人均2-3本,登记选册责任到人,交流阅读。每班设读书管理员一名,下设图书管理小组长3-5名。
阅读,形成了悦读的校园风尚,悦读使学生不仅在品德上发展,也促进了学科质量的进步。在读书的活动中,学生恰恰在知识的殿堂和思想品德的“春夜细雨”中收获知识,也在收获礼仪品德和文明修养。......全校已组建各种社团32个,开学初,都根据自己的社团情况制定一学期的活动计划,在大课外活动课,有社团的老师组织开展各自的活动,学校组织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生态育人环境研究
1.召开学校生态育人环境研究小组会议,组织学习相关资料,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
2.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学校硬件设施、师资配备、学生素质等),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因素、可利用的和可改善的环境资源、能创造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等,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制定研究实施具体方案。
3.在校园有限的硬件设备和空间中,我们充分利用资源,对学校不合理的布置进行了合理调整;排除了许多潜在的影响学生安全、学习的软硬件设施;美化了校园环境;张贴了和绘画了许多名人字画和宣传画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4.在人文环境的改造中,加大了教师外出培训的力度,仅一切可能的抓住州、县教师培训的机会,选派教师培训,回来后进行总结汇报,扩大培训影响,创造师生外出交流的机会;同时,邀请资深专家前来做报告、指导、培训,提高师生综合素质。
5.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学校各项序列化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自我体验环境,积淀正向的慧智,在活动中内化学生的品质,并将品质转化为学生的“基因”。6.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的素材进行环境教育,改善我校生态环境状况、探索、讨论、实践、总结保证在原有的生态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促进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总之,在研究目标、内容和计划的完成情况,关键问题的突破,基本上达到了研究立项申报时规定的进度。
四、研究的成效、成果及创新性
(一)开展了如下创造性工作:
1.初步创设了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校教育的生态教育理念,它包括生态德育体系、生态课堂教学、生态校园环境和生态校园文化等。
2.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使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使我校的教学设计样表、教学设计样表解读、听课记录样表、课堂评价标准等更加完善、系统,形成体系,更加具体体现了素质教育要求,更加切合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学生实际,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套改革体系。
3.我们收集整理的《“2-4-1”生态课堂教学优秀教学设计汇编》、《“2-4-1”生态课堂教学优秀说课稿汇编》、《“2-4-1”生态课堂教学优秀教学反思汇编》、《“2-4-1”生态课堂教学经验交流资料汇编》、《研究课堂实录、优秀教学课件、优秀说课课件、研究活动采风照片集锦》这些汇编和集锦是这几年我校教师课改实践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实践资料,它丰富了学校课改资源,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
4.我们的研究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生态的、自然发展的理念为方向,为学生的“学”开发策略、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是为学校教育向“教”转“学”迈出的坚实一步,进一步转化了师生的教、学观念。
5.在教学设计中,溶入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及乡村活动,更体现了知识的深入浅出;组建了长期持久的合作学习小组,并把它延展到各科的学习、课外活动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6.研究制定的“人生设计实施方案”、“互助小银行实施方案”、“亲情关注幸福成长实施方案”、“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航标实施方案”、“孝心少年在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具体、可操作性强、对学生成长帮助大,是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的切实可行的方案。7.在生态德育体系研究中,延续德育周会、主题演讲、教育视频观看、国旗下讲话、名人砺志等以往对学生、学校德育教育的成功举措的同时,践行了“全员参与,师生共修,活动载道,过程管理,内修外践,知行合一,结晶品质,淬化人生,科学务实,亲情呵护,执近思远”等,提纯了创新理念。
8.具体的活动实践中,总结出了生态德育教育研究活动的十大创新原则:(1)全面性原则: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全体师生参加社团活动。全体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将活动中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品质的“基因”。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好性格,好性格成就好命运!
(2)长久性原则:秉承“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的理念。体现生态德育效果的持久性,思想教育规划的长远性。
(3)师爱性原则:“亲情关注,阳光呵护,幸福成长”是本课题主要思想和方法。秉承了习总书记“四有好教师”的讲话精神之有仁爱之心。教育的真谛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4)精细化原则:将魏书生的“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不平凡了。”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和礼仪中,建立学生每天的活动方向和标准——《航标》。哲人说过:“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是每时每刻的努力和奋斗的结晶”。
(5)活动化原则:“知行合一,内修外践,想在心里,说在嘴上,最终要践行”。把对学生的要求和生态德育的思想,转化为各种活动,并将活动加以精细化管理并考核固化班长喊起立,学生每节课按顺序共同朗诵文明礼仪规定,念在口上,践在行动上。学生如每天而活动过程体现活动引领,过程管理,最终结果体现结晶品德,淬化人格。
(6)务实性原则:德育对每个学生而言是无法量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春夜细雨,才是生态德育工作的真谛。学生可能会出现反复,也可能看不到一时的成果,但只要持之以恒,走一步,再走一步,用务实的态度求真的作风,播种下的生态德育种子终有一天会发芽,开花,结果。
(7)本土化原则:明确生态德育的内容是“对生长在这个地方学生的德育”。高深的理论,空洞的说教,收获会甚微,根据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少数民族的德育评价体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背景,家庭状况、地区的风土人情,宗教道德文明等等,构建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乡土生态德育体系。
(8)差异性原则:根据人的智能理论,一般人具有八种不同的潜能。根据心理学,人具有四种特质。根据家庭因素,每一个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哲人说过: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亦然,所有生态课堂的活动中,针对不同的人,设计策划不同的活动,给一点阳光,使学生心中的善根发芽,开花,结果。
(9)包容性原则:有人说过:“对于儿童所犯的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说明儿童特性,就是在不断的错误的修正中成长的,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诠释了儿童的错误和教师教育的境界。因此,我们要有“不抛弃、不放弃、一个也不能少的”德育观念。须知冷眼里有瓦特,教鞭下有爱迪生。换位思考:当教师还是学生的时候你就很完美?
(10)时效性原则:根据SMART原则,制定的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S:目标是具体的、M:目标是可以衡量的、A:目标是可以实现的;R:目标是实在的,可以操作的;T: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生态德育规定在三个阶段完成,而且每一项活动都有具体时间限制,如“孝心少年在行动”活动。活动一:完成“孝行少年”、活动二:完成“孝心少年”、活动三:完成“孝星少年“活动。并且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不同的时间段完成。
(二)课题阶段性成果有:
1.初步创立了以:生态德育工程、生态课堂教学、生态校园文化、生态育人环境为四大支撑的生态教育特色办学理念。
2.创建了“文本生活化、内容问题化、过程活动化、知识系统化”的“四化”导学理念。
3.初步创建了“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4.制定了与“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堂评价标准。5.初步设计完成了与“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教学设计样表。6.初步设计完成了与“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相适应听课记录样表。7.初步完成了《“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资料汇编》
8.收集完成了三集《“2-4-1”生态课堂教学优秀教学设计汇编》 9.收集完成了第一集《“2-4-1”生态课堂教学优秀说课稿汇编》 10.收集完成了第一集《“2-4-1”生态课堂教学优秀教学反思汇编》 11.收集完成了第一集《“2-4-1”生态课堂教学经验交流资料汇编》 12.《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整体构建生态德育体系研究》实施方案。13.孝行少年评选活动实施方案。14.《民族团结之花》课题实施纲要。
15.《亲情关注,阳光关注,幸福成长》(简称《关注》)的实施方案。16.《成长的足迹,奋斗的航标》(简称《航标》)的实施方案。
(三)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效有:
1.通过实验研究,使全体教师逐步树立了以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逐步实现了“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根本转变。
2.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及教学研究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素质的提高。
3.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小组管理和建设、活动实施方法也逐渐见效;课堂气氛活了(学生参与积极、竞争氛围浓、学生发言交流积极);老师讲的少了(一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的时间明显的减少);学生开始动手、动口、动脑的多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动脑、动口、逻辑思维、交流、组织、创新思维等能力)提高了;各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小老师,他(她)们的板书整齐规范、组织能力强、口答流畅规范了;课前预习的习惯逐步养成了;总之,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主动创造的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显著增强,学生在课内外活动中往往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各种非智力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4.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前移,先学后教,先思后启,先讲后评;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位桌的摆放和学生的座位发生了变化。5.在德育周会、主题演讲、教育视频观看、国旗下讲话、名人砺志等以往对学生、学校德育教育的成功举措与学生各种社团活动的实施中,学校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学习、生活气氛活跃,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6.自从《航标》、《关注》和《社团活动》开展以来,学生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仪容仪表整体、见到老师和长辈能主动打招呼,脏话、群架现象明显减少。我校教师拾到现金5500元交给失主,在《民族日报》上给予报道,学生拾到现金百元以上的本3人/次,学校风气蔚然一新,师生关系融洽,没有出现顶撞老师的现象。
五、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部分教师参与课堂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穿新靴走老路现象。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只有26岁,教学经验不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教学辅助材料,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意识,学校改革课堂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不够,编写的教学设计实用性不强,“四化”教学理念在课堂导学过程中体现的还远远不够。
2.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与老师的期望值仍有一定的差距。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由于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存在不预习和预习不扎实的情况,导致在课堂中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教师只能依然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注入、传授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佳,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有些学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和检查,缺乏探究意识,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在教师日常授课中落实不够,在三维目标中,重视“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过程中重点强化对考点的落实和检测,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学校学生活动中,语言不够文明,对学校财产的保护意识不强,行为习惯令人不太满意。
5.部分教师在执行过程中,对于“生态德育”的理解是教育学生,而对于“生态德育”活动理解为管理学生,对“生态德育”的内涵和本质——德育生态化;“活动载道,过程管理,师生共修,内修外践,知行合一,结晶品质,淬化学生人生”理解的不透彻。
6.个别老师《谈话》主要在当前中学生存在问题以及校园中从在的安全工作中展开,涉及面不广,还没有形成模式。
7.个别班主题班会主要处理上级下达的关于学生的各种文件为主展开,没有对生态德育更深的理解,缺乏灵活性。
8.部分环保小组主要以捡学校垃圾中有价值的废品为主,与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还有一定的差距,理解肤浅。
9.个别老师对《关注》要求的谈话敷衍了事,纸上谈兵,不具体落实,有完学校任务的嫌疑,没有做到爱生的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没有深刻理解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的境界!10.在小组活动中有任务分配不均;学习好着独揽一切;不动不说者存在;讨论参与不积极、深入;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组内竞争不激烈;组与组之间的交流竞争不活跃等著多因素仍存在。
11.各种评价,竞争方式方法还不成熟,条理化、制度化还不完善,还不够契合我校学生实际。
12.课题组全体成员理论钻研不够,好的想法、好的点子写成文字总结方面不勤快。
六、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在下一阶段的实验研究中,主要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入手,制定出更加详细周到、科学、可行的方案,严格实验。
2.如期在全校推广和完善“2-4-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生态德育工程、生态校园文化和生态校园环境研究成果。
3.完善和细化课堂学习小组的组建办法和管理机制,完成“2-4-1”生态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小组互评等评价细则。4.严格要求,及时收集学习研究资料,积累资源,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端正研究方向和态度,深入研究,不断补充和完善前一阶段取得的各项成果,使研究更有效。
5.修改和完善教研论文,争取在更多公开刊物上发表。
6.通过学习、反思交流、五课活动、竞赛等活动来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对研究成果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改进,使之更切合学生实际。
7.《航标》实施方案从班级延伸到宿舍,策划全方位,关注五死角,最终的航标成果由班级和宿舍两部分组成,使其更好地为学生为学校为家长负责,培育四有”接班人。
8.《关注》实施方案谈话内容范围要更加广泛,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前瞻学生小学的思想形成,后续学生初中的未来设计,体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目标。.9.《孝行少年》实施方案更加侧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学生的一身幸福着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
10.帮助和鼓励广大教师在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申报 “富有学科特色和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
11.如期保质保量完成结题报告。
经课题小组研究评估,各项研究进展顺利;方案科学、可行;成果基本适合我校及学生实情;目标基本达到;不存在研究技术风险。
七、管理情况
学校对课题研究非常重视,成立了由副校长、教导主任、主持人组成的课题检评组,对研究情况进行督查,确保研究顺利进行;设立课题办公室,指导和管理课题;为课题研究专供两台摄像机;在组织领导、设备、经费、时间等方面给于大力支持。
9.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 篇九
摘要: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常用的数学思想及其实践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方程
初中是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与能力的上升阶段,需要他们完成从小学基本算术到高中函数、几何数学的过渡,这对于我们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从初中数学开始,一些知识渐渐开始形成体系,一些常用的学科思想以及方法也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而且它们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经常接触的一种数学思想,但是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常用到的数学思想以及方法避而不谈,这就使得他们在做一些数学题目的时候,不能有针对性的采用有效的解题策略,只会套用教师课堂上所讲解的解题步骤,不能形成正确、科学的逻辑思维。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教师应该运用一切教学机会,将课程知识与数学思想联系起来,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思想在理解概念、定理以及解题、答题中的巨大优势,并且能够真正应用到今后学习当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探索平行线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借助教材当中的例题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题目:“如右图所示,AD∥BC,∠A=∠C。证明AB∥DC。”我先让学生用常用的纯几何证明方法解题,过程如下:因为AD∥BC,所以∠C=∠CDE,又因为∠A=∠C,所以∠A=∠CDE。再根据“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的数学规律,就可以得出直线AB与DC的平行关系。然后我又用“数”与“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证明,让学生建立“数”和“形”的概念,进而帮助他们理解数形结合思想,过程如下:因为AD∥BC,根据“若两直线平行,则同旁内角互补”的规律,所以∠A+∠ABC=180°,又因为∠A=∠C,∠ABC+∠ABF=180°,得出∠ABF=∠C,进而就可以知道AB∥DC。这里将图像中“形”的关系转化为能够用于计算的“数”,即两角互补的和为180°,然后再将“数”转化为“形”的相等、平行关系。虽然这道证明题相对简单,但这越能突出“数”与“形”之间的结合、转化关系,而且也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
二、分类讨论思想
当数学问题有多个解或者有多种情况同时存在时,就需要将问题分类,并逐个进行讨论,然后将得出的各个结果进行组合或者再次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数学学习当中常用的分类讨论思想。这一思想在数学试题当中经常遇到,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在遇到时并不给学生进行介绍,使得他们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讨论,更不懂什么是“分类讨论思想”,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依旧会出现错误。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要重视这一内容教学,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分类讨论的思想。例如:在讲解“分式方程无解”这一数学问题时,我就给学生们介绍了分类讨论思想,题目:“若方程[3/(x-3)]+[ax/(x2-9)]=4/(x+3)无解,则求a的值。”从题干中可以知道,方程需要先除去分母进行化简得出(a-1)x=-21,因为方程没有解,所以要判断什么情况下x的值无效,并且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分类”,这时,有学生说:“分母为0时,方程是无意义的,也就是无解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分析出x的值可能为-3或者3,再通过x和a的关系式就可以得出a的值为8或者-6。很多学生在进行到这一步时便以为已经得出了正确结果,却忽略了用a表达x时需要满足“a-1”的值不为0的情况,因此,a还有一个值为1。“分类”就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找出题目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也是解题的关键步骤,而“讨论”是“分类”的补充,是为了得出正确结果。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方式,学生便对分类讨论思想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函数与方程思想
函数和方程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知识点,随着学生数学内容学习的深入,它们之间的联系会愈加的紧密,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这两项内容时,就帮助他们建立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这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用一方去辅助另外一方的学习。下面就以“一次函数”和“一次方程”为例,介绍我在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区分。1.从形式上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而方程的表达式为ax+b=0。2.从内容上看:函数表示的是一对(x,y)之间的关系,它有无数对解;而方程表示的是未知数x的值,最多只有1个值。3.从相互关系上看: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相应的方程的根。例如:y=4x+8与x轴的交点是(-2,0),则方程4x+8=0的根是x=-2。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便对函数与方程思想建立了一定的概念,在学习到“二次函数”时,他们也能相应的和“二次方程”进行对比、联系。总而言之,为了提高课堂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实例为学生介绍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且引导他们在做题练习中正确应用。
参考文献:
10.彝族地区小学汉语教育浅谈 篇十
少数民族小学汉语文教育,历来都是一件令人头痛之事。本人从汉语言文学大专专业毕业至今从事彝族小学汉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在此做一细细梳理,既能提高自身工作效率,亦可对新入门同仁抛砖引玉。
我县彝族小学一年级之前开设有语言过渡班(类似于学前班,使彝族儿童能听懂基本的汉语),因此彝族儿童具备了能听懂最简单的汉语语言的能力,汉语教育均以此为基础展开。
如何开展纯彝族地区学生汉语言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彝族地区现在的教育状况。
一、彝族地区教育之现状
(一)历史原因
本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校所在地,属本县纯彝族地区,也就是说99.9%的常住人口为彝族人,所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语言基本为彝语,且由于此地以往交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教育教学条件差,教师资源缺乏严重等原因导致此地教学严重落后于本县其他地区。
(一)父母观点
由于彝族地区交通不发达,经济落后,彝族同胞祖辈思想较为闭塞,到学校接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放牛、养羊便是生活的出路,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完全没有意识到教育对现代的重要性。所以,轻视教育在他们身上严重体现出来。在他们的认知里,读书不如回家养牛、放羊好,所以,绝大部分家长只是为应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让孩子在校上完小学、初中即可,更甚至,有的家长因为家中经济负担等原因,让孩子辍学回家。
此外,此地学生家长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认为女孩子读书没有用,读好书不如嫁好人,完全不注重对女孩子的文化培养。
(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学生受到父母思想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有的学生早初的认知里,也认为学习无关紧要,只需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好,加上父母的纵容,久而久之,他们便产生了轻学、厌学,最后走上弃学的道路。还有部分学生,因通过听他人对外界的胡乱讲述,说读书不如到外面去打工,可以挣很多钱,这使得他们对外界产生了盲目的向往,认为只要走出学校,便可走上打工之路创造巨大财富,从而产生了弃学的念头。
(四)教学成绩
从以往到目前来看,因为学校的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家长的不配合、学生的混学观念等原因,使得彝族地区学校期末考试成绩,大幅度落后于汉族学校学生。
为何彝族地区汉语教学实施这么困难呢?可以从彝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的差异中去寻找原因。
一. 彝语与汉语的差异导致汉语教学的困难
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本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与汉语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用语差异。其具体差异表现如下:
(一)语音
彝族语言,自成一派,与其他民族语言完全不同。一音一义,彝语于口腔的发音部位,与汉语稍有不同,无论唇音、齿音、舌音,均须参以喉音,或者鼻音,其语调才能准确,而且有时发音及其短促,有时发音又特别深长。
除此外,彝语还有一突出特点,便是它的声调。彝语有四个声调,从对平常与彝族人的接触来看,从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相同的彝语,只要调不同,那么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改变了。而汉语发音不像彝语一样,每字须参以喉音或鼻音,并且汉字的每一个字都有相对应的音节。
(二)词汇
彝语与汉语在词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按词的使用范围,彝语词汇可分为方言词和全民词(同源词),两者比较,同源词约占所比较的2800多个词的40%—60%。据了解,各彝族地区所使用的同
源词,代表的意思也存在着差异。按词的结构方式划分彝语词汇,有单纯词、复生词和派生词三类。从构词角度看,双音复合词在现代彝语词汇中占首要位置,代表彝语词汇发展的趋势。据当地彝族居民所讲,他们本民族存在的彝语规范字很少,大概就八百来个,许多彝语词汇都是经已有文字演变而来。
而汉语的词大多由单音节“语素”构成。我们所常用的字大概有三千多个,次常用的字又有三千多个。与彝语字词相比,汉语字词量太多太复杂。
(三)语法
彝语与汉语在语法上有较大的区别。彝语与汉语的语法结构不同,特别是动宾式的合成词与汉语完全相反。如“吃饭”的彝语顺序是“饭吃”。在汉语教学中,由于彝语语法同汉语语法相反,所以在字词造句或写作文时,往往会因为学生的彝汉直译,而闹出了不少笑话。记得一次,我班上两个学生因玩闹而发生了小摩擦,在我问其原因的时候,其中一名学生则直接告诉我,“他玩我”(其实他想表达的是他和我玩)。所以,由于彝语和汉语语法的相反,这也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四)文字
1975年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共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彝文从形体上看虽与汉字接近,实际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它是长方形为主体的音节汉字,自称一派。其书法从左到右横写或纵写,这与汉字的书写恰好相反。
三、彝语正负迁移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一)正负迁移的理解
所谓“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有正负之分,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则叫负迁移。
(二)影响
彝族学生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交流都是使用彝语,彝语是他们的母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大脑中的彝语信息量已相当丰富,在接受汉语信息的时候,彝语对汉语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干扰的程度会因年龄、语言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这和汉族学生学习英语会受到汉语 的干扰道理是一样的。比如,我班学生处于小学低段的时候,听写字词,往往会把“吃”写成“乞口”。到目前为止,也依然有同学会将有些字反着写,因为在彝语字的拼写上,彝语写法和汉语写法顺序恰恰是相反的,在他们的脑海里,还深受着彝语写法的干扰。这种干扰在短时间内想要排除,是不可能的,只有在长期的汉字拼写积累中,潜移默化的改变。
四、结合实际,找到最佳教育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正视彝语正负迁移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彝汉两种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汉语学习中由于经常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彝语的影响,使得彝族学生汉语学习的质量及效果大打折扣。在进行交际时,由于彝族学生经常借助彝语来表达思想,所以与汉族学生交际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借助彝族学生已掌握的彝语知识及积累的彝语学习经验,充分激活、利用、发挥彝语的正迁移,防止彝语干扰的消极的负迁移作用,从而提高彝族学生汉语学习质量,促进汉语教学。比如,要想改变学生在汉字拼写上反着写的问题,除了在学生学习生字时,强行地死记硬背而外,还可以编一些儿歌,让他们对彝语字写法和汉字写法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记忆,巩固学习。
(二)多与家长沟通,开展家长座谈会,请教育专家进行交流等方式,逐渐转变家长思想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度
由于本地学生家长受祖辈封闭思想的严重影响,形成一种读书无用的观念。更甚至,有的外出务工家长只是把学校当成了托儿所,他们认为孩子在家不安全,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都天经地义的该由学校和老师负责,而对孩子的学业及各方面表现却是不闻不问。因此,针对此类现象,学校、班级可多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或打电话,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当今社会的现状、当地的状况、轻视教育的后果、重视教育带来的好处等方面,也可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真人真事,多次与家长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白只有让孩子接受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的现状,逐渐影响他们的认知,转变他们的思想。
在上期,由于家长的顽固思想与我教学理念差异太大,从而导致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件发生。某天晚上7点30左右,一位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大伯)打来电话,凶狠的口气问我,把他的侄子送回去是啥意思?其实,这位学生因从上学年到现在,在家长的保证下,屡次不完成作业,最后,我只好在当天下午,送
他回家,让他父母教育好了再说,结果我不知道这学生回到家后,被他爸爸揍了一顿。这位学生的大伯就看不下去了,认为孩子回家被打是我的责任,是我要求太高,在他大伯的观念里,觉得他侄子能做多少作业就做多少,何必要求他非要完成作业呢?认为我教育太差,导致他侄子在家被打。其实这个孩子他很聪明,只是因为懒惰而已。所以,当时我听他大伯的语言后,也很生气,与他大伯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事后,我也觉得自己当时的态度有点过了,对于此事的做法也也有不妥的地方,我应该事先打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相应的沟通,让他事先有个了解,而不是茫然的面对回家的孩子。如果事先进行沟通的话,那么这个学生也不会回家就挨一顿打。所以,通过此事,我也深刻的明白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很重要。
所以此后,在我们班,每次我都会做足充分的准备,揣摩家长的内心,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说到家长们的心底里去,从内心让他们对重视教育产生共鸣。记得一次家长会后,一位学生的妈妈,抓住我的手紧紧不放,眼含泪水,用着蹩脚的汉语告诉我,之前他们都不懂教育的重要性,只是觉得能认识两个字就行了,现在通过老师的反复解说,让她的内心震撼不已,明白孩子还是要多读书才好。所以,通过此次事件,我再次深深的明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除了开家长会外,我还会通过打电话与家长进行交流,让他们及时的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具体表现,同时请求家长与老师配合,共同管理好学生,提高他们的教学成绩。
此外,学校还可与本地教育部门联系,请相关教育专家对家长思想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就像前不久,我们学校刚刚请了一位教育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座谈交流,主要针对的就是家长,会后,从家长的反应可以看出,请相关专家与家长进行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分析学生特点,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低年级的学生,则因刚接触汉语,所以在沟通交流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是汉语教学起步最困难的时期。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重的特点,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导方法不要太过呆板,形式可多种多样,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里接受新的知识,以免让他们失去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失了学习的兴致。比如,在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 5
采用做游戏、学儿歌等形式,让他们在欢乐的氛围里接受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实施礼品奖励制度。小学生对老师有一种莫名的敬仰之情,如果能因表现好而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这会让他内心雀跃,增强他对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学生想要好好表现受到表扬的决心。其次,在汉语初学阶段,不宜讲解过多、过快,只需一天掌握一个知识点就好,牢牢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这为今后的汉语学习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中高年级的彝族学生,因为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始重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此阶段的教学,多以语言鼓励为主,因彝族学生上学年龄都较汉族学生晚一些,虽是小学,但他们已有一定程度的自尊心,切不可用过激的语言刺激他们,更多的是用勉励的话语鼓励他们,支持他们,促进他们认真学习。
(三)明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使用彝语,塑造语言环境,增强汉语表达能力
彝族学生因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大多数时间交流都用彝语,即使在校内或课堂上,都随处可闻彝语,这大大影响了汉语的教学。因此,针对此种情况,必须明确要求学生在校内使用普通话,不得使用彝语,如违反规定,需采取一定的惩罚制度。例如,如果在上课期间使用彝语,那么便可以让该学生在班上为同学们表演节目以示惩戒,切记不可使用过激的方法迫使他们不得使用彝语,而是通过向他们讲诉在校期间还使用彝语的话,对学习的严重影响,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在校期间不再使用彝语。这样逐渐减小彝语对汉语教学的消极影响,通过长期的汉语交流,不断增强彝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汉语语感,使汉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拥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养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对于孩子来说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对于绝大部分彝族学生来讲,基本上没有任何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放学回家,吃了饭,作业乱写乱画就当是完成任务,更甚至有的人连作业也不完成。每天走进校门书包一放,外面的操场就是他们的快乐天地,根本不懂什么是预习、复习。所以,对彝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汉语的关键。6
比如我班汉语教学,课前必须要求学生花一定的时间对课本进行预习,熟知课文内容。每天早自习前十分钟到校开始大声朗读课文,第二天教学新课前让学生起来回忆复习前一天所学的内容,久而久之,使他们形成了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对汉语教学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好处。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教会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留给他们较大的空间,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自我发展。
(五)听、说、读、写四项并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彝族学生最先接触的汉语来自课本,所以必须要求每一个学生牢牢掌握课本中出现的字词,能够跟随老师正确的朗读出来,并且能够准确地听写出来。其次,能够运用课本中出现的生字组成新的词并造句,为以后的看图写话,甚至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大量的词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以对词语的积累非常重要。此外,大量的背诵课文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因为彝族学生最先接触的大量汉语就是来自课本。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汉语语感,又为写作积累了必要的语汇量。本人在汉语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培养。本人认为大量的朗读、阅读,不但能增强学生汉语语感,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大胆的说出来,则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量的阅读与大胆的表述则为写(作文)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每天我都会要求学生反复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并对文中出现的字词反复的进行搭档式听写(即两个学生一组,一好一差,相互帮助,相互督促)。每天课前五分钟会安排一个学生到台前进行演讲与学生交流。长此以往,学生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
(六)走进学生心里,增进师生关系,促进教学
彝族学生面对的环境很简单,所以他们的内心很单纯,很淳朴,在他们的世界里就简单地存在着喜欢与不喜欢。而他们对老师的态度又严重影响着汉语教学的质量。所以,老师要懂得去理解学生,去尊重他们,明白他们的内心变化,要刚柔并济,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知心好友,让他们从内心里接受你,喜欢你,从而喜欢学习。比如,我们班有的学生很腼腆,遇到问题,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样向老师讲述,那么这个时候我便会用隐晦的方式告诉他们,有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不好意思说出口的,那么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老 7
师,老师也会通过回信或其他方式帮助他解决问题,并且为他保守秘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每天我都会收到学生的来信(从门缝塞进来的),了解到他们所存在的烦恼,并且及时的回信给他们,帮他们解决问题。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不好意思说出困难的尴尬,让他们的内心了有一个宣泄的出口,也增强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七)坚持不懈,坚定信念
【浅谈边境地区初中生思想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边境小康村建设11-27
一路风景边境游散文12-16
浅谈沿海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11-28
贫困地区教育现状论文07-05
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育现状调查07-10
武汉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调查报告09-27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06-24
塔城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考勤制度08-1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