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精选12篇)
1.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篇一
开封城市现行规划分析
开封城市的历史发展,即得益于黄河充足的水源,又受害于其频繁的决溢、泛滥、改道。也是因此,我们看到了一座古城是怎样由于河流的影响从贫凡走向繁荣,最终有落寞的的过程。可见,在古代水利交通完全可以成就一座城市亦可以毁灭她。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为黄河的趋利避害提供了先决条件。经不断治理, 如培修加固堤防险工,修建虹吸涵闸工程等,从而扭转了黄河频繁决口的险恶局面。开封城和整个开封市基本上脱离水患,城市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建设条件也大大得到改善。现在的开封市格局是由一个中心集团(大堤以内)和两个边缘组团(杏花营组团和边村组团)构成。中心组团又分为四个区,旧城区,西区,东区,铁南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继承了古代城郭制中的方城学说,但又有起自己独特的特征。
相比于古代受河流交通的限制,现代的开封城可谓是交通方式多样,便捷快速。相距全国交通中心省会郑州仅70公里,境内公路、铁路、民航交通十分便利,城市可进入性较强。陇海铁路、国道310高等级公路经开封贯通东西,连接黄河沿线诸省市,开封也是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106国道经开封黄河大桥纵越南北,新近规划并将投入建设的北京至深圳高速公路经过开封全境;开封至郑州、洛阳、三门峡、商丘有高速公路相连,构成郑、汴、洛黄河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开封距新郑国际机场现有道路里程为69公里,仅有55分钟车程;我国东西部的主干铁路──陇海铁路途经开封 站。经开封火车站可直达上海、北京、连云港、青岛、西安、西宁、乌鲁木齐等地。这样的交通条件决定了她在现代的交通运输中一成不变的枢纽作用。
建国以来开封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其规划要点有:
1、根据开封的地理环境、城市基础状况,适合发展轻重工业中等城市,城市人口近期目标40万,远期50万。
2、确定工业区和生活区的大致分布位置,城市规划用地每人按70平方公尺计算。
3、城墙是封建时代的遗物,是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堡垒,除有碍交通外已毫无用途。因此,应把东、南、西南三面城墙拆除,填平附近坑塘洼地,扩大生活居住区,仅留北面、西北面城墙,防御风沙。
4、对于名城保护规划中的旧城改造方面,应贯彻“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造”的原则,对有害工业严格控制,逐步安排搬迁。
5、确定滨河路、解放路、东西大街、北环路、东环路等七十多条主次干道进行扩修和改造,并开辟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开封市的环境卫生工作十分重视,把它摆到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首先建立清道队,逐步建成统一的庞大的环卫队伍,据1984年底统计,整个环卫部门包括处机关共有职工1034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61人。在建立队伍的同时,不断建设、添置和改进环卫设施,逐步改建旧厕所、建造新厕所、更新垃圾箱和果皮箱,截止1985年底,全市共有厕所13205座,大街干线共有垃圾箱500个。机动车达50部。每日市区大街干道早上、中午、下午共洒水三遍。为了加强环卫管理,市政府还规定将街道卫生管理和清扫列入沿街单位或住户的门前三包之内容。街道的清扫和垃圾的清运采取四定一包制,现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对开封市和汴西新区的定位我们可以了解到,开封在全省的核心地位正在加强。中原城市群将构建一极两圈三层的总体框架,郑汴新区将成为全省的核心,是集经济增长,粮食生产,古城文化于一体的城市功能突出的复合型城区。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意味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怎样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城市建设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相比于古代的城市扩建,现代的已经不完全是规模的扩张了。这也是从古至今规划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
古都开封四十多年来,在已取得巨大胜利的基础上,现在正按照《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战略目标,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向着高度现代化功能的历史古都这一目标而奋勇前进!
2.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篇二
1 关于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的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徐州市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道路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城市居民对于道路绿化也越来越重视,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栽种在道路两侧以及隔离带中的花草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吸收空气中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同时过滤与吸收灰尘,其中一些特殊的绿色植物还能杀菌;此外,还能起到消减噪音的作用。城市之中兴建的高楼大厦与随之产生的道路带来的,是城市之中越来越多的硬化地面,硬化地面具有渗水性差的特性,暴雨带来大量的雨水充斥在城市之中,如果城市的排水系统输送功能跟不上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城市内雨水积堵的现象。而且由钢筋混泥土铸就的高楼与道路会吸收和反射太阳光产生的热量,造成城市热效应上升,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平衡被破坏,影响人们的生活。这些问题都是十分棘手且迫切需要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
2 徐州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徐州市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于城市道路绿色的生态规划却有些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进程。在城市绿化理念方面,以前是借鉴了国家提出来的一些绿化理念,但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城市的道路绿化工作指导不足。迈入21世纪以后,徐州市道路绿化建设迎来了转折,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短时间内改变了城市面貌,使之焕然一新。徐州市在绿化空间布局和景观配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城市绿化覆盖率相比国家生态园林的差距不断缩小,城市居民对于绿化的满意率也不断提升,不过在配套设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徐州市对于绿化植物的选择仍旧停留在最初阶段,植物种类十分有限,在美化城市方面效果不大,植物景观多样性结构不合理,相关配套设施不足等。
3 徐州城市道路绿色生态规划建议
徐州市在道路绿色生态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是长时间积攒而成的,不可能做到短时间内解决,只能循序渐进,追求不断改善与优化。在此,就徐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提出几点建议:在发展理念方面,积极学习国家提出的理念,同时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经验,结合自身的地理优势,形成一套带有徐州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理念,以构建生态宜居的和谐徐州为目标,促进城市可持续化发展。在绿化空间布局与景观配置方面,应以生态保护为优先原则,积极构建生态网络体系,在对城市的自然生态加以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适当扩大现有的绿地面积,同时丰富植物种类,丰富城市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立足于城市本身的特色对城市道路绿化的植物进行种植与管理。城市道路的绿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是突出城市特色的途径之一,在进行道路绿化生态的规划的同时,应该考虑将徐州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对徐州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继承,同时再把现代文明融入徐州城市绿化建设中,向世界人们展现徐州的时代风貌。
摘要:作为现代化城市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的道路就好比人类的血管一样交错纵横布满城市的大街小巷,将城市的空间与区域连接起来,方便人们的生活需要,与此同时,城市道路还承担着美化城市环境的任务。围绕徐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研究意义方面进行分析,为徐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生态研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美珍.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1):80-82
[2]王亚茜.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5
3.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分析 篇三
关键词:城市洪灾;城市防洪规划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城市受到来自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造成城市洪灾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们的生活及生命。由此可见,加强城市防洪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化发展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就要抓住城市防洪的特点,加强城市防洪规划,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城市洪灾的发生,最终促进整个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1 城市洪灾形成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1.1.1 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城市约有50%处于江河中下游两岸的平原地形之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地面低于江河水位,洪水来袭时,蓄泄能力达不到要求,从而使得该城市出现洪灾。
1.1.2 气候的影响
气候对于城市洪灾发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台风、大潮等气候条件都会造成洪灾发生,而且我国临近海洋,发生台风的次数可高达每年7次以上,并且台风的强度很大所以造成的损害也是非常大[1]。
1.2 社会因素
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是引发城市洪灾的主要社会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密集,水泥沥青马路也比较普遍,但是这类路面吸收雨水的能力很弱,使得水土交换工作大大降低。而且,有些城市共用雨水排除管道与排污水管道,排水设施不完善,缺乏足够的投入资金,当大量雨水入侵时排水系统却达不到排水需求。
2 城市防洪特点
2.1 城市洪涝灾害发生相对突然、灾害损失重
城市洪涝灾害严重主要表现在:①城市建设规模化的扩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的暴雨发生率逐渐增强。②暴雨具有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所以防洪难度高。大规模城市建设使得能够渗流的地面以及植被减少,地表径流比较严重,雨水聚集速度非常快,远远领先于城市的排水能力,洪涝灾害就极易发生。城市洪水次生灾害的损失比较大。基础设施高度集中化严重,而且相关程度高,使得城市的脆弱性以及易损性程度加深。洪灾发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中断水电、交通瘫痪等次生灾害严重[2]。
2.2 城市防洪工程体系、社会管理相对薄弱
当前,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标准比较低,而且工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约有50%的城市未能达到规定的城市防洪要求,而且城市排涝的规范指标缺乏统一性,排水能力还是比较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一些城市的排水能力则会更加薄弱。另外,有的城市不具备完善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防洪体系与排涝体系的衔接不到位,严重的还会出现二者相互隔离,独立成体系的状况。再者就是城市防洪规划和预案编制落后,落实难度大。当前,我国编制并实施完成城市防洪规划的城市只占约六分之一,还有约四分之一的城市还没有实施防洪规划的编制。而还有一部分城市还没有完成编制或者城市防洪应急预案还没有报批,或预案太过陈旧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与城市发展速度不能保持一致,而且预案措施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比较差。城市社会管理薄弱,导致人水争地现象严重。近年来,湖塘洼淀被大量占用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大减少了行洪断面,同时也使得蓄洪容积大大减少,另外有的单位和个人在河道里随意弃置工业以及生活垃圾,造成泄流和排水通道的堵塞,从而大大降低了城市调蓄与排泄暴雨洪水的能力。而且缺乏防灾宣传教育,群众避险自救的意识比较薄弱。许多城市对防灾减灾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防灾减灾教育活动缺乏,而且居民们的防灾意识比较薄弱,对于洪灾的警惕性缺乏,导致相应的避险、自救、互救知识严重匮乏。还有的城市对于容易被洪水淹没的低洼地带以及下凹式立交桥处没有相关必要的警示标记,从而很容易在突发性暴雨灾害的情况下引起人员伤亡事故。
3 城市防洪体系规划
3.1 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規划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相处”。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总体规划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邻的河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充分将城市的短期以及长期发展情况考虑在内,对于城市防洪保护和城市洪水风险管理领域进行科学划定,满足流域或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还要基于城市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依照国家相关规定标准的合理范围内制定不同区域城市防洪排水的标准;作为一个整体城市防洪排水规划,要致力于促进城市堤防,河边,管道系统和泵站建设,提升防洪、排水工程的凝聚力,促进二者链接的紧密性,确保彼此相适应。在区域防洪和流域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协调城市附近的堤防,河上游水库,蓄滞洪区和分洪河道等,科学制定城市防御洪水之外的洪涝、山洪、山体滑坡、风暴潮等灾害工程系统,还要按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排水管道系统和泵站、城市排水通道网、内湖、洼地等城市排涝存储系统;努力构建城市防洪排涝非工程系统,促进其预测、预报、预警、调度、操作和应急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3.2 城市水系规划
城市水系统规划是确保城市防洪和排水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统对于选择规划土地使用、土地布局以及道路的网络结构等都会存在重要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城市的结构形式也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对水系统规划在城市土地早期重要的作用进行相关研究,它不仅使城市土地布局具有了合理性,还能充分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城市水系统规划应当满足城市防洪的需求,并确保安全的城市防洪[3]。城市水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排水系统的紧密连接,通过转换,使其作为一个重要渠道和城市排水规划外围水连接,一方面,对现有的排水系统的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确保顺利排水;另一方面可以作为雨水排水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拦截污水排水通道,减少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水系统规划不仅需要满足城市防洪安全,还要充分满足城市排水的要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洪涝灾害时有发生,给城市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必须加强城市防洪体系规划,促进城市防洪能力的提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基础,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忠.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04:249.
[2]赵璞,胡亚林,吕行.我国城市防洪特点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防汛抗旱,2013,01:22~23.
4.昆明城市绿地规划分析论文 篇四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势在必行,城市绿地规划分析首要条件。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的方法,它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本文将昆明市区按土地类型分为五类用地,根据不同类型用地对绿地的不同功能的需求,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不同类型用地所需三维绿地的权重,对比现有三维绿地,评价昆明市城市森林生态效益。
一、研究方法
本文即将昆明市区按标准分成五类用地,即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然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类型用地理想三维绿地的权重,即三维绿地对于各个分区的重要程度。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对绿地的需求是不同的,而对绿地的功能要求也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用地可根据如下标准反映绿地的.功能不同:人口密度、污染程度、森林对居民的休养功能、各类型用地的经济效益以及城市热岛效应。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AHP法可计算出各类型用地对三维绿地的需求权重。分配矩阵权重系数中:目标层为昆明城市森林最优规划:指层中:人口密度权重0.523,污染程度权重0.329,经济因素权重0.105,休养功能权重0.031,热岛效应权重0.012:用地类型层中: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536,居民用地权重0.062,工业用地权重0.215,道路用地权重0.534,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52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206,居民用地权重0.051,工业用地权重0.611,道路用地权重0.071,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234,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175,居民用地权重0,363,工业用地权重0.101,道路用地权重0.033,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04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064,居民用地权重0.412,工业用地权重0.033,道路用地权重0.294,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15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019,居民用地权重0.114,工业用地权重0.072,道路用地权重0.068,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044。
最终权重系数中:公共设施用地0.401,居民用地0.183,工业用地0.211,道路用地0.202,对外交通用地0.03。
由此可知,在昆明市,公共设施区需要绿地最多,这是由于其人口密度比^大,污染程度比较高并且大部分位于城市中心:道路用地、居民用地与工业用地所需的绿地大致相等:而对外交通用地所需绿地比较少。
通过ARCGIS将绿地进行圈划,利用数字化方法计算出各类型用地绿地面积及总面积和单位绿地面积:公共设施用地405040488O,单位绿地面积0.247O:居住用地20232O,单位绿地面积0.105O:道路用地2044O,单位绿地面积0,107O;工业用地303780366O,单位绿地面积0.298O;对外交通用地102260122O,单位绿地面积0.058O。
在昆明,工业用地比较少,污染程度不高,绿地面积还算合理。由上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面积最大,工业用地绿地面积次之,虽然工业用地比较少,但其大部分在郊区,森林面积比较多。故而绿地面积仅次于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绿地面积最少,因为车站多为大面积建筑,且自身区域面积比较少,所以绿地面积最少。居住用地和道路用地均为中等绿地分布区域。
由统计结果可知,昆明绿地面积符合城市绿地规划标准。但昆明市内绿地大多集中在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森林公园等地方,并且绿地生态效应的辐射距离是有限的,通常在50m以内最佳,因而集中分布的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并不能覆盖整个市区。
但由AHP计算的昆明城市森林最优绿地规划权重系数可知,昆明市内最优绿地分布应该在公共设施区分布最多,其次是道路用地,再次应该是居民用地和工业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最少。然而,从单位绿地面积值可以看出昆明市区内单位绿地面积值AHP计算值并不一致,故昆明市区内的绿地规划并不合理,不能最优的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
三、结论
5.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篇五
硝烟弥漫,百变玲珑,如今商场之间的商战打的是如火如荼,竞争日趋白热化,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顾客。卖的东西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几乎你能想到的需要的,在每个稍大型商场中都有。以增加种类吸引各类型顾客来扩大发展自己。但是其中也有输的一败涂地的。所以商场在充分施展各种战术的同时,还应该考虑以设计科学、装饰优美、布局合理的商场规划来诱发消费者的购买情绪、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最终完成购买行为。
在商场布局规划方面,可以从商场的外观设计、内部布局、商品陈列几个方面着手。
一、商场的外观设计
商场的外观是由商场的门面、招牌、橱窗、霓虹灯和广告牌等组成的一个综合概念。
门面
各商场的门面应符合本店的经营特色、体现本店的风格,如北京西单商场的门面古色古香,体现西单商场的历史;迈凯乐大连商场的店面结构简洁明快、格调和谐、庄重清新,体现商场的现代意识;大商新玛特购物广场营口店的整个楼体的外立面以富有现代感的白色为主色调,楼顶设计成海燕的造型,以“直线与曲线相结合”的特殊建筑语言,演绎着有大商特色的“海文化”建筑理念。
招牌
对商场经营内容具有高度概括力和在艺术上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招牌,对消费者的视觉刺激和心理影响是很重要的。招牌是消费者识
别商品、商场用来招徕生意的牌号或标记。各商场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招牌,又要赋予招牌更为丰富的内涵。
橱窗
橱窗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广告形式,同时又是装饰商店门面的重要手段。橱窗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丰富消费者的联想。
霓虹灯和广告牌
霓虹灯和广告牌的主要作用是造成一种活跃气氛,引起消费者的注意,鼓励消费者进入商场进行购买行动。
商场在注重上述方面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商场外部的清洁、明亮、并尽量营造热闹的气氛,旺盛的人气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二、商场内部布局
商场内部布局包括商场的高度、通道、各层营业厅的规划等方面。高度
一般一层营业厅的楼层高度介于4.5米——6米之间,而其他楼层的高度介于3.6米——4米之间。过高的楼层高度易造成建筑物的空间浪费,而高度过低则会给消费者造成压抑感。
通道
营业厅内顾客通道的宽度是根据商场的经营定位、商品的种类、性质、顾客人流和数量来确定。一般商店的主通道宽度为1——4.5米,副通道的宽度在0.6米——2.1米之间。入口处最好没有门,道路和店堂之间没有阶梯或坡度。
营业布局
商场各层营业布局的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楼营业厅应保证客流的畅通,适宜布置购买时选择商品时间较短的轻便商品;
二、三楼气氛要稳重,适宜销售购买时选择时间较长、价格较高而出售量最大的商品;
四、五楼营业厅可分别布置多种专业性柜台;六楼以上营业厅则可以销售需要大面积存放的商品;地下经营面积一般用来开办超市。
三、商品陈列
商品陈列是零售企业组织经营业务活动的一项重要的宣传手段。商品经营者通过商品陈列,集中反映商店的经营类别和特色,向广大顾客传播经销信息,提高顾客对商品的了解、记忆和信赖的程度,从而诱导消费者作出购买的决定和行动。因此,商品陈列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使任何一个逛商店的人都变成一名真正的顾客,从而实现企业的效益。
商品陈列讲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科学的、匠心独具的商品陈列形式,可以赋予商品鲜活的生命、可以抓住顾客的眼睛、捕捉顾客的心灵,成为商店“无声的推销员”,它通过陈列用具、光、色的结合,并配合各种装饰品或背景,从不同角度淋漓尽致的展示商品的个性特色,来感染并最终征服我们的“上帝”。
商品陈列展示是品牌风格、观念共识、操作实践以及经验积累的创新的综合。它注重对消费行为心理、审美取向、品牌内涵、产品开发层面的探索、洞察以及融会和突破。但是,商品陈列没有正确的答案;没有明确的参照系统,且无绝对的“对”与“错”的操作管理相关标准,各店唯有依据具体环境和条件,以服务“品牌形象”和销售为主旨,本着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进行运作实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商场还要综合运用灯光、色彩、气味、音响等效果,创造销售氛围。商场应该重视照明的作用,好的照明可以使商品变得五光十色、光彩夺目,让店内形成柔和愉快的气氛,这样更能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商场内部的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对消费者和售货员在购买活动和销售活动中的情绪调节是有很大意义的。商场可以利用色彩对比来突出主力商品,不同季节或不同气候地区选择不同的色彩。
四、色彩在商场中的运用
色彩对人们的心情会产生影响。不同的色彩及其色调组合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色彩:红色
顾客心理感受:热烈,温暖,强烈的心理刺激 一种吉祥欢乐的气氛
适用:传统节日,庆典布置
使用时注意:红色过于突出,使人产生紧张的心理感受,避免大面积、单一采用
色彩:绿色
顾客心理感受:充满活力,生机勃勃,象征树木和花草
色彩:黄色
顾客心理感受:柔和明快,充满希望
适用:食品销售的主色调,如面包、糕点等
使用时注意:黄色面积比例过大,给人一种病态和食品变脏的心理感受,应以明黄、浅黄为主,避免大面积单一使用
色彩:紫色
顾客心理感受:庄严、高贵、典雅,敬畏感
适用:销售高档、贵重商品,如珠宝首饰、钟表玉器等
色彩:黑色
顾客心理感受:一种消极性色彩,沉重、压抑
使用时注意:在商场不单独使用,与其他颜色适当搭配,也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色彩:蓝色
顾客心理感受:联想到海洋、天空,深邃、开阔
适用:旅游商品
商场的色彩设计也可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1、在炎热的夏季,商场以蓝、棕、紫等冷色调为主,有凉爽、舒适的心理感受。
2、采用这个时期的流行色布置女士用品场所,能够刺激购买欲望,增加销售额。
3、儿童对红、粉、橙色反应敏感,销售儿童用品时采用,效果更佳。
4、色彩还可以弥补营业场所缺陷。如将天花板涂成浅蓝色,会给人一种高大的感觉;将商场营业场所墙壁两端的颜色涂得渐渐浅下去,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一段时间变换一次商场的色彩,会使顾客感到有新奇感。
5、商场一层营业厅,入口处顾客流量多,应以暖色装饰,形成热烈的迎宾气氛。也可以来用冷色调装饰,缓解顾客紧张、忙乱的心理。
6、地下营业厅沉闷、阴暗易使人产生压抑的心理感觉,用浅色调装饰地面、天花板可以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清新感受。
6.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篇六
巅峰智业——总体城市设计与特色规划案例
总体设计目标是构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城市景观网络;延续城市空间轴线;营造现代城市风貌。结合重点地区建设,形成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和城市环境,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实现重大突破。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水平、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将广州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自然生态景观系统,保护白云山、珠江水系,构建良好的自然景观系统;保护山体、水系和植被,加强对滨水、植被景观风貌特色的引导,形成连续性、开放性、景观性的自然景观界面,轴线景观系统,传统景观轴线:严格保护从越秀山到海珠广场的传统城市轴线,及其周边历史地段,现代景观轴线:提升燕岭公园-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员村地区-万亩果园的现代城市轴线,珠江生态文化轴线:严格控制珠江两岸城市开发,强化滨水景观带建设,形成兼具连续性、共享性、开放性和景观性的生态文化轴线。地标节点,保护镇海楼、中山纪念堂、中山纪念碑等传统地标;营造珠江新城、白云新城、广州塔、南沙港、挂绿湖等新城市地标,凸显城市空间特色与可识别性。
在全国层面,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泛珠江三角洲层面,加强区域合作,拓展腹地,成为广东服务泛珠江三角洲的集聚辐射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层面,深化粤港澳合作,携领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广佛肇经济圈层面,加快广佛肇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广佛同城化发展。
7.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篇七
城市规划指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对城市性质、发展方向、规模以及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做出的综合部署和计划。智慧城市是近年来新兴起的城市发展理念, 其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 对城市的运行机制进行改革, 从高层面来实现更敏捷城市管理架构的构建, 从而缓解城市资源短缺困境,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明确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对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智慧城市发展及其内涵分析
城市规划理念源于“智慧地球”愿景的提出, 其是对经济危机的一种响应 (如图1所示) , 其以探索经济危机后新型发展动力为思考逻辑[1]。智慧城市以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和智能城市为依托并进行一定的创新演变而来, 智慧城市在汲取着三者精华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本化和技术化, 强调“技术”和“人本”的有机融合, 引入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技术、云计算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以及智能识别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
智慧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镇化质量, 促进城市信息化、工业化的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智能感知、建模、分析处理等来以更加智能、精细、动态的方式来实现对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管理的优化, 从而使城市呈现出“智慧”的状态。
2 我国城市规划现状分析
城市规划指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对城市性质、发展方向、规模以及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建设做出的综合部署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城市规划有着科学性、系统性、区域性以及政策性的特点, 其需要对城市发展方向进行预见, 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做好环境的预测和评价, 协调各方关系, 统筹安排建设, 以此来建设处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工作的城市环境[2]。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城市规划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例如“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等, 部分理论虽然可行性较差, 但其所蕴含的理念却与智慧城市不谋而合, 从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这种密切关系也是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
3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3.1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体系的影响
智慧城市理念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观念和新视角, 其引起了城市发展定位、管理模式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变革, 对城市规划体系有着重要影响。智慧城市理念扩充了城市规划体系, 促进了城市规划类型的创新。 (1) 智慧城市的发展使得一系列与其相关的新的城市规划类型出现, 例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等等[3]; (2) 智慧城市的发展促进了新的城市规划类型产生, 例如物联网发展规划等, 这些新的规划类型融入到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体系中是大势所趋, 这种融入过程实质上是对当前城市规划体系的一种扩充和完善。
此外, 智慧城市的发展给城市规划的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使智慧城市相关规划类型没有融入到城市规划体系中, 其也能够从城市规划编织技术、内容程序等方面来影响传统城市规划中交通规划、设施规划以及城市设计的改革和创新。
3.2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影响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 编制单位是其重要的编制平台, 上文中提到, 智慧城市对于城市规划体系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必然会不断延伸, 从而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业务类型和业务量两个方面上, 涉及到智慧城市相关规划编制、配套发展政策、配套规划研究课题、新型业态发展规划等各个方面,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影响涉及到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运行效益和盈利空间。
从业务拓展方面来看, 规划编制单位在智慧城市规划业务拓展方面包括了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战略规划以及行动规划等, 新型业态规划则主要包括物联网发展规划、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 从配套规划和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智慧城市共性技术研究、智慧城市发展标准规划等众多方面。
3.3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师的影响
智慧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 就目前来看, 智慧城市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编制模式、学术研究等方面还处于空白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何做出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的智慧城市规划至关重要, 这就给城市规划师带来了重大挑战, 给城市规划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当前, 虽然全世界都积极注重智慧城市建设, 但并没有对智慧城市发展趋势和规划建设有一个明确、合理的认识, 例如“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发展瓶颈有哪些?”、“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否带来预计的效益?”等等, 这些问题都需要城市规划师去解决, 因此, 城市规划师应当具备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 提升规划能力, 同时要加深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认识, 要具备对智慧城市知识的整合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智慧城市规划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 以此来做出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规划。例如城市规划师在编制智慧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开门规划”理念, 多学科、多专业人员协同合作, 融合贯通, 反复进行交流和论证, 不断优化智慧城市规划内容, 拓展智慧城市规划深度, 以此来保证智慧城市规划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从而实现智慧城市规划的预期效益[5]。此外, 智慧城市发展有着前沿性、不确定性、规划内容系统性的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 城市规划师应当制定“1+X”复合规划设计模式, 遴选城市发展目标, 突破规划重点, 从而实现多元化智慧城市的建设。
3.4 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的影响
智慧城市能够带动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促进了城市规划中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主要体现在智慧城市的具体应用方面, 例如指挥交通、智慧电力、智慧国土、智慧产业等领域 (如表1所示) , 这些智慧城市的应用及其应用效果会成为城市规划中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
4 结论
综上所述, 智慧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明确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对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智慧城市和城市规划关系入手, 探讨了智慧城市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旨在为促进智慧城市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艳红.智慧城市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 2015.
[2]王鹏, 杜竞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基于各种空间尺度的实践分析[J].城市规划, 2014, 11:37~44.
[3]王广斌, 彭荔, 杨洋, 马国锋.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分析[J].上海城市规划, 2013, 02:1~5.
[4]阎冰玉.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科技经济导刊, 2016, 01:133.
8.城市排水规划中水资源利用分析 篇八
关键词排水规划;中水回收利用;雨水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215-01
生产和生活用水,基本上都要求淡水。地球上全部地面和地下的淡水量总和仅占总水量的0.63%。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在不断上升。人类年用水量近4×1012m3,全球有60%陆地面积淡水供应不足,近20亿人饮用水出现短缺。因此如何综合利用城市水资源对于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中水回收利用
常用的中水系统是指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一定处理后用作城市杂用,或工业用的污水回用系统;是相对于给水(上水)和排水(下水)系统而言的,主要包括中水原水系统、中水处理设施和中水供水系统。
“中水”回用,一方面为城镇供水开辟了第二水源,可大幅度降低“上水”(自来水)的消耗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下水”(污水)对水源的污染问题。
根据目前城市中水回用技术的发展情况,城市中水回用的途径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用水,城市杂用水,工业用水,环境用水,补充水源水等。
1)农、林、牧、渔业用水包括农田灌溉,如种籽与育种、粮食与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造林育苗,如种籽、苗木、苗圃、观赏植物种植用水;畜牧养殖,如畜牧、家畜、家禽养殖用水;水产养殖,如淡水养殖用水。农业灌溉需水量大、水质要求一般也不高,因此是中水回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城市污水经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农灌,既解决了缺水问题又能有效利用污水的肥效(城市污水中氮、磷、有机物等),还可利用土壤一植物的自然净化功能减轻污染。城市中水用于农灌的典型处理流程为:二级处理出水→过滤→消毒→农业灌溉。当城市中水用于养殖时,则应该进一步考虑到污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指标,防止有毒化學物质的积累。
2)城市杂用水包括城市绿化用水,如用于公共绿地、住宅小区绿化;冲厕用水,如用于厕所便器冲洗;道路清洗用水,如用于城市道路的冲洗及喷洒;车辆冲洗用水,如用于各种车辆的冲洗;建筑施工用水,如用于施工场地清洗、浇洒、灰尘抑制、混凝土制备与养护、施工中的混凝土构建和建筑物冲洗;消防用水,如用于消火栓、消防水炮。城市杂用水的水质要求相对较低,因此污水回用处理工艺也相对简单,一般通过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操作就可满足水质要求,投资和运行成本都较低。
3)工业用水包括冷却用水,如直流式或循环式冷却用水;洗涤用水,如冲渣、冲灰、消烟除尘、清洗用水;锅炉用水,包括中压、低压锅炉的给水;工艺用水,如溶料、水浴、蒸煮、漂洗、水力开采、水力输送、增湿、稀释、搅拌、选矿、油田回注用水;产品用水,如浆料、化工制浆、涂料用水。在城市供水中,50%~80%是工业用水,而其中水质要求不太高的冷却用水要占到整个工业用水的60%以上,因此有大量城市中水回用于工业冷却用水。但城市中水回用于冷却水系统时一定要注意到系统的腐蚀、结垢和微生物粘泥等问题,因为如果回用技术选择不当,城市污水的使用会加大工业冷却水系统水质稳定处理的难度。
4)环境用水包括娱乐性景观环境用水,如娱乐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用水;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如观赏性景观河道、景观湖泊及水景用水;湿地环境用水,如恢复自然湿地、营造人工湿地用水。城市中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关键技术在于对有机物和富营养物质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人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再生水不应含有毒、有刺激性物质和病原微生物,这时通常要求再生水经过过滤和充分消毒后才一能应用。城市中水回用于湿地用水的研究目前国内外都还相对较少。
5)补充水水源包括补充于河流、湖泊的补充地表水和用于水源补给、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地面沉降的补充地下水。城市中水用于补充地表水是指污水经过处理后直接排入地表水体,经过天然稀释后再进入水循环系统。城市中水回用补充地下水就是通常所说的地下水回灌。将城市污水二级出水再经深度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回灌于地下,水在流经一定距离后通过土壤的渗滤作用能获得进一步的处理,最后同原水源一起作为新的水源开发,这样既可以减少污水量,又可以减少原有水资源的开发量,充分体现了“无害化、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处理工艺如下:化学澄清→再碳酸化→活性炭吸咐→反渗透→加氯消毒的回用工艺对城市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灌地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雨水回收利用
雨水利用主要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有目的的采用各种措施对雨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主要包括收集、调蓄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雨水收集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土壤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和洪峰调节系统。系统之间可任意组合利用。土壤入渗系统是把雨水转化为土壤水,其手段主要有地面入渗、埋地管渠入渗、渗水井池入渗。收集回用系统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储存、水质净化,把雨水转化为产品水,替代自来水使用或用于观赏水景、回灌地下水等。洪峰调节系统是把雨水排放的流量峰值减缓、排放时间延长组合而成的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能型式主要有:土壤入渗、收集回用、洪峰调节、土壤入渗+收集回用、土壤入渗+洪峰调节。
现代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多目标综合性技术,其技术应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可实现节水、水资源涵养与保护、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水涝、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具体包括下列方面:
1)雨水的集蓄利用,可以缓解目前城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是一种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对于合流制排水管道,可减轻污水处理厂的负荷和减少污水、溢流而造成环境污染。对于分流制排水管道,会减轻市政雨水管网的压力,减轻雨水对河流水体的污染,同时,也会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
2)雨水的间接利用,可将雨水下渗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等。
3)雨水的综合利用包括以上两方面,还可能兼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如为城市提供更多的湿地,增加生物栖息环境,改善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等。
3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发展,许多城市而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水、雨水是最经济的水资源,是自然界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调节、补充地区水资源和改善及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中水回用、雨水利用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剑宏.中水回用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篇九
作者:王新朝 文章来源:论文网 点击数:488 更新时间:2010-3-9 18:34:0
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由地质构造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等综合因素引起的生态地质环境恶化已日益显露出来,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也日渐突出,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本文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讨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常遇见的几种地质环境问题。并且提出我国面临的环境地质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城市规划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城市化步伐加快,不仅是经济发达国家,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都愈发感到城市地质状况是城市科学规划、土地合理利用的必要条件。因为城市的工业、住宅、交通、供水、能源、地下空间的合理布局与利用,城市废物和污水的排放处理以及与城市环境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无法回避它们与城市地质条件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只有适应和合理地利用城市工程地质条件,酌情改造和治理城市工程地质条件,才能从中谋取巨大的经济效益[1,2]。本文就城市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我国面临的环境地质问题及相关解决方案。城市规划中环境地质研究
城市规划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地质环境是岩石圈上部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又与自然环境其它系统相联系的地质空间,它的上界是地表,下界是人类工程、技术活动达到的地壳深度。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性质。与地质环境的区别在于,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科,是以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而环境地质没有空间概念。
地基,所有建筑物都由地基承载,地基由岩层或土层构成,其岩性及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承载力。对于建筑物,无论坚硬的岩石或较软弱的岩石,对建筑物的承载力一般均能满足。区域稳定性。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构造活动,特别是断裂活动、地震活动等对一个地区的影响程度。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对城市的建设与兴衰至关重要。地震。主要是避开在强震区建设城市,地震烈度九度以上不宜选作城市用地,烈度七度以上,要有防震措施,在城市规划时,要按照地震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城市措施。例如重要工业不宜放在软地基、古河道或易于滑坡的地区。地质安全性,主要指现代地质作用对城市的影响。岩石风化、冲沟、泥石流、滑坡、崩塌、海岸的冲刷与堆积、多年冻结等。由于城市常占据较大的地域,因而各种现代地质作用均可能发生。地下水供水条件,地下水是城市用水重要的来源,在干旱区域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地下水贮存条件,水量、水质、水温对城市建设开发均有很重要的关系。水是城市的血液,当一个城市地区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时,可以安排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这也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基本保证,否则就要限制城市发展规模,尽量安排耗水少的工业项目,以免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然、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我国自然环境明显地受到大陆地壳运动的内动力制约,是大气、水、岩土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西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此相对照的是,华北和东北的沉陷和低平原的形成则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引起弧后拉张和大陆边缘的弥散,出现拉伸构造而形成的。与此同时,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东南边缘的碰撞,形成了著名的台湾地震带,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受其影响,形成了东南亚沿海地震带。现代地壳构造格局决定了中国大陆的总体地势格局,即从东到西呈整体上升的三级阶梯状地势面。在上述地势的影响下,原先影响西北地区的印度洋湿润气流受阻,使西北地区转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形成新疆和内蒙古大面积戈壁沙漠及甘陕黄土高原与此同时,东南地区的海气入侵,温热潮湿气候与西北地区形成鲜明对照。这又构成了我国气候的总体格局。这种气候和地势的地域格局决定了我国自然环境的总格局和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所以,我国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发性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这些灾害属于外动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圈灾害,具有相同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二)缓变型地质灾害,缓变型地质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面裂缝。由于开采地下水及工程建设,由此引发的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广泛分布于城镇、矿区和铁路沿线,成为影响城市人民生活,妨碍城市建设的重要环境问题,而且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地堑中的主要城市,是当前我国地面沉降三大区域;
(三)水资源短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汛期洪涝灾害频繁、枯水季节干旱缺水问题突出。目前,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及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四)城市废弃物的任意处置,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受城市“三废”任意排放的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水土污染日趋严重。在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每年产生量约 6×108t,城市生活垃圾约 1×108t,这些已构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全国有 200 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粗略估计,全国每年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损失约为 300 亿元;
(五)城市特殊岩土环境问题,我国特殊岩土分布广泛,在外因作用下转化为次生灾害,造成工程结构物破坏,造成我国城市发展中特殊岩土环境问题;
(六)风沙尘暴灾害,风沙尘暴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破坏城市环境。主要表现为城市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普遍超标。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裸露地面和建筑施工。城市发展规划与地质环境适应性分析
地质生态环境则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依托,体现出其基础性、资源性的特点。而地质环
境同时具有灾害的属性,对地质条件认识不清或对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不当,便有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并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城市规划应该在充分认识城市地质环境的基础上,以避免和减少规划布局中各种潜在与工程活动诱发的灾害所带来的昂贵的工程处理费用。
城市是人类长期对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建设的结晶,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与地质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任何城市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地质体上,并组成城市的环境部分;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与发展又会改变原有地质环境的固有规律,引发若干环境地质问题。
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地质工作的研究内容也应是通过对地质条件、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确定城市土地合理有效利用方案和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城市工程地质工作应着重研究如下问题:(1)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尤其是断裂带的分布及活动情况;(2)岩土地基的类型、出露和埋藏条件、工程地质性质,城市规划区不同地段的地基承载力;(3)斜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尤其对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作出综合分析与评定,以便在选择建设用地时避免不稳定的坡面;(4)城市地下空间可利用程度的工程地质研究。(5)矿业城市地质环境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评价,最后作出城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与分区。结论
现代化城镇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进程也逐步加快,地质环境是影响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使城市发展建设尽量与城市地质环境相协调,应是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分析环境地质相关问题,以期为现代化城市规划提供有益建议。
参考文献
[1] 张宗祜.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环境地质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2] 朱大奎,王颖,陈方.环境地质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仅供参考,若您需要原创论文定制服务或论文发表服务,请联系本站客服,谢谢 客服联系方式
10.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篇十
探讨
作者: 张哲鹏
学号:1063110124
专业名称:10级建筑学一班
联系电话:***
2013年4月16日
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优化措施探讨
10级建筑学1班张哲鹏学号:1063110124引言
现代城市新城区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受中心城市辐射较强的区域,是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随着各地新城区大量的开发建设,新城区的空间结构规划设计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加速发展、经济结构变化明显的时期,新城区面临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重新建构,因此,从区域整合和城市空间分析的角度来提出城市新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对于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引导村镇改造、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现代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动力分析
2.1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城市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区的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对新城区的辐射力增强,从而带动新城区的发展。特别是许多城市实行“退二进三”的产业政策,调整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其布局,把一些占地面积大且对人们生活有影响的企业纷纷外迁,而新城区由于其区位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中心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
2.2交通的日益便捷和信息网络的日趋完善
交通的日益便捷,缩短了新城区产业外迁的承接地区对外联系的距离,提高了新城区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日趋完善的通讯网络,一方面加强了新城区与更大区域的联系,使新城区在开展广泛的区域经济协作中处于有利位置,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新城区与中心城区和远郊乡村地带的便捷联系,扩大了城乡经济协作与经济交融的范围。交通的便捷与信息网络的完善为新城区空间结构的扩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3人们对优越的居住环境的向往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许多大城市面临着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不足和名胜古迹遭受破坏等诸多问题。相比之下,新城区能为人们提供优越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
3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城市空间布局混杂,区位组合效益偏低
许多城市新城区规划空间布局混乱、同构现象明显,空间发展缺乏长远考虑,缺乏对区域整体发展的思考,区位组合效益较差,新城区的规划经常滞后于开发建设。
新城区为了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一些工业项目的选址往往缺乏推敲,缺乏对职工居住问题和各项服务设施配套的考虑,经常依顺投资者的意愿,缺少统一规划,特别是工业用地布局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聚效益和区位组合效益的提升。
3.2土地资源经营粗放,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长期以来,由于新城区廉价地价的吸引和重规模轻效益粗放式经营的陋习,加之土地开发的投机心理,造成新城区用地规模扩展迅猛,出现了土地消费增长率超出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情况。据统计,l986~l996年全国城市非农业人口增加59.7%,但城市用地却增长了106.8%,至1997年底全国征而未用的土地就有11.6万hm2。l99l~l996年全国设立各类新区4210个,新区闲置土地就达4.1万hm2,至2007年增加了10%~13%,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在各项优惠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新城区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也存在人为放大城市发展速度的情况,用地规模常常脱离实际,致使新城区空间集聚程度偏低。
3.3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投入比例较低
基础设施滞后、投入比例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聚集的总量,既影响城市经济增长,也影响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新城区基础设施的短缺,使得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与城市中心区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随着新城区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压力急剧加大,基础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已成为制约城市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例如湖南有些城市新城区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表现在污水处理不达标,没有燃气管网;给水依靠自用管网;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排水雨污不分,排量有限,经常导致内涝等等;公共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滞后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这些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新城区的发展。
3.4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新区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土地的经济效益被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因土地开发强度过大致使城市的自然要素被挤占或被破坏的情况。例如某市新城区1998年耕地减少l0.62hm2,年均耕地减少1.33hm2,2006年人均耕地面积0.0066hm2,大大低于人均耕地面积的危险点0.053hm2,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为了减轻人地矛盾,新城区建设大量侵占水面、湿地和林地,造成绿地系统不断被破坏,从而影响了新城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新城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4现代城市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设计的优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知,新城区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不断进行优化升级。一个有历史的现代城市是时间和事件的自然积淀,在这个长久的过程中,城市因为各种自然、社会因素会形成其特有肌理。无论是自然发展的佛罗伦萨,还是最初就规划好的街道河网密布格局的苏州古城,在经历了城市和人的共同和谐发展后,都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特性和魅力,在这种特性的限制和魅力的感染下,任何的破坏行为都会被视为忽略城市的原有肌理,而良好清晰的城市空间环境肌理对于好的城市形态是必要的。
4.1新城区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当一个城市特有的肌理形成后,其中的建筑在保持这种肌理的前提下,必须体现出相互的协调关系。因此,城市新城区规划设计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4.1.1新城区空间与城市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全局的角度处理新城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建筑、景观的关系,实现人、建筑、城市、环境的总体和谐发展,倡导社会要保证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果,以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4.1.2发掘地方文化,营造地域特色
中国各地的城市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特点,其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应针对城市内在的特质,结合实际情况,以体现时代性的同时,在城市空间设计中也体现地域性和文化性。精心设计城市空间,营造城市形象,充分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文化展示功能,全力打造“城市名片”。
4.1.3城市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新城区中的山、水、绿地等自然开放空间提供了自然、城市与人的最为密切的交流场所。政府要“以人为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引导公共活动的自然性,真正做到开放城市空间的共享性,避免“圈地”现象的发生,提高城市空间的使用效率,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此外空间结构规划还应从与城市交通的关系、与城市开发的关系、与城市防灾的关系等
方面处理好新城区空间与城市规划的衔接问题。
4.2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规划
强调区域整体发展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新城区的空间布局。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应明确不同阶段空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优先发展具有较大潜力的空间发展轴,并在中心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用绿带隔离,避免中心城区与城市新区连成一片,使城市新区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空间结构。在新城区的用地开发方面,应充分考虑今后发展的需求,要有区域整体发展的思想,规划预留未来的发展用地,保证新城区空间扩展的弹性。另外新城区应依据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地租规律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进行空间的合理布局,使新城区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成为区域增长极,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规划设计优化措施如下:
4.2.1增加空间的层次性
在空间结构规划设计中,常常规划出各种级别的轴线、节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把各种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上,可以把空间分成各种不同层次,节点空间、开敞空间、线形空间有机结合,相互穿插,空间感觉有开有合,错落有致。有空间变化引导行进方向,从而避免无方位性,就能正确地引导人流的活动。
其中节点空间是空间环境高潮的展现,它是形成空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节点空间的方式很多,且中心可以具有不同的规模。在较大规模的节点如城市广场可设多个不同的节点,节点可以是标志建筑、广场等大空间。
4.2.2建立空间的标识性
城市空间虽然不是一种具象的实体,但它通过形成它的事物的表象表现出来,如四周的标志性建筑,公园等等,建筑的外形也就创造了空间的形。
强调用空间的形象来对城区空间进行标识,新城区空间结构规划中中,也可以创造空间形象。当空间有了标识性以后,也增加了城区的标志,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具流动感,提高了空间的活力度。
4.3整合城市各类用地,建设紧凑新城区
针对新城区土地经营粗放、空间积聚程度偏低的问题,在新城区规划中应整合破碎、分散的各类用地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应体现适度分散、相对集中的原则,利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强调土地的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策略,集中紧凑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形成精明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新城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城市存量空间,加强对现有建成区的再开发,以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成本,保护空地。此外,应通过限制新城区土地供给量,调控新城区土地的市场价格,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等政策手段,促进新城区用地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建设紧凑新城区,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效益。
4.4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走经营城市之路
鉴于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控制作用,今后新城区的发展应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例,加快城市道路建设的步伐,完善道路网系统,提高对内对外的交通能力;其次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快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信息网和电网改造,全面提升城市新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再次通过对城市建设资源的调整,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市场手段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再将这笔收益投人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当中,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经营城市的路子,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实现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4.5营造良好生态空间网络系统
新城区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系统的建立,既可控制新城区的无序蔓延,又具有生态功能,有利于优化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促进新城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在新城区的规划中划定生态敏感地区等,如:湿地、河流、林地等生态景观价值优越的绿色空间,使其成为新城区的绿色开敞
空间。同时规划楔形绿带、环形绿带、绿轴、绿心,使其构成生态空间网络系统,抑止新城区空间无序蔓延,营造良好的城市形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格局,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
4.6强化公众参与,营造有活力城市公共空间
4.6.1街道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城市的框架,同时,它也是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的平台,与人们的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对于新城区来说,规划营造出街道空间的活力尤为重要。街道从表面字意上理解就是人们通行的通道,是聚集人流、人们行走活动的场所。它是居民在漫长历史中建造形成的,体现着人们对时间、空间的不同理解。街道空间活力性的营造关键在于创造具有场所感的各个空间,就要求“以人为本”,促使设计回到人们居住生活本身,从而发现使用者的需求。生活化的场所空间,才是具有无限生长力的城市空间。
4.6.2城市广场空间活力的营造
城市广场是以开敞的空间实体形式而存在的,并且这种形式是以周边的建筑为环境依托所形成。新城区城市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具有四个特征:广场明晰的边界(建筑立面)、有序的封闭空间、明确的空间领域(地面铺装直至边界)、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由此,建筑、环境、色彩等也就成为了广场活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1)建筑因素:建筑围合对于整个广场空间来说,它是广场空间的“底”,也形成了广场的边界,界定了广场的范围。不同建筑的体量给活动于此的人群所带来的建筑舒适感、空间尺度感是不同的,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广场活力空间。
2)环境因素:环境小品及广场绿化也是广场活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小品丰富了广场空间的可识别性,也为在此购物、休闲、娱乐、活动、交往等等的各类人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丰富广场环境并活跃了气氛。绿化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空间构成,可对行走路径等进行引导及划分,能缓解人们的精神疲劳,同时也是纳凉避暑的场所,是活跃广场空间的要素。
3)城市色彩因素:不同性质的广场空间,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它是从所处区域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周围环境及建筑的色彩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情及其活力性的调动。
此外,为使新城区空间结构更趋合理,在提高规划理念和水平的同时,尽可能增加人性化设计,引导城区居民参与公共空间活动,提升居民生态意识及自我意识,为新城区新面貌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
5结语
11.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规划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13-01
看待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的关系问题时,不能将两者分割开看待,因为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就好比人类的左右手一样,缺一不可而又相互需要。城市规划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方向和进行调控;而城市建设也能够给予城市规划的方案设计预见性和超前性。若想一座城市能够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两者缺一不可。
1 城市规划对城市整体建设的调控作用分析
1.1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市规划从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内土地资源的利用两大主要方面进行调控,以此来完成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作用。根据普遍情况进行区分,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可以分为短、中和远期三类。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调控作用的具体实施还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完成,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完成城市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只需要较少的时间,因此调控多为短期的;相反,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城市在实施起来则相对较慢,调控则多选择中期或者远期的。
1.2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控作用
今后,国家对土地征用的政策、法规将越来越严格,城市建设怎样才能继续做到有序、合理、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对土地的调控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1.2.1 切实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要体现应有的整体性和战略性,重点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切实体现量力而行的思想,注重现实性和可行性。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是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应贯彻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始终。
1.2.2 充分发挥城市规划职能,规范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土地的合理使用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所有列入建设用地范围的土地,必须严格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进行建设。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及时将近期拟开发建设区块的规划条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未按规划要求完成配套设施建设的住房,不得交付使用;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屋产权手续。
1.2.3 强化土地供应管理,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
要充分发挥土地供应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坚持城市人民政府对土地的集中统一供应和管理,防止出现多头无序供地现象。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总量。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利用存量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鼓励危旧住房的改造。要重点加强对经营性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供应管理,根据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土地供应计划,逐步实现按计划用地。
2 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
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且起步较晚,而且在城市规划刚有起色的时期又迎来了信息化时代的到临,这使得我国城市规划总体水平一直不高,而且城市不重视和不遵守城市规划的进行城市建设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这也是由于城市规划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及总体滞后而导致的不受人们“待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无论是城市人口比率,还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比例都在急剧的上升,我国正在逐渐步入后工业化初期。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发展逐渐向周边乡镇扩展,这是乡镇发展的机遇所在,同时也是我国城市化突破的关键所在。然而,我国的城市规划在进行时却往往忽略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特点,规划时只重视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城市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这就导致城市规划发展后期与实际状况严重的不适应,出现城市规划的严重滞后现象。这不止是城市建设后期单一的城市规划重做,还会严重阻碍城市的发展,甚至错失发展机遇。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充足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定好位、把好度,争取达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目标。
3 新时期现代化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方向的思考
3.1 城市规划应将城郊、城镇纳入一体化统一规划开发建设
在越发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下,城市和乡镇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各方面交流越发频繁,此时的城市规划更多的体现出一个整体大局观即促使城乡结合,使得城市规划能够保证乡镇和城市获得共赢,各方面的城市和乡镇建设能够互补和配合。而都市型的现代农业产业就是最好的选择,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将集中成片的耕地和冲垄整理成农业基地,发展苗木和种植业。②依托农村现有的畜牧养殖规模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牲猪和鸡禽养殖业。③依托现有的水塘水库发展渔业养殖。④依托农村内山体,改善和培养经济林等。拓展产业类型,发展各种经济产业,实现城市城郊农村整体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3.2 信息时代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应积极适当作出调整
信息化的时代的到临和科技产业的越发兴盛都给城市规划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如何应对这样新时期的挑战则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课题之一。该研究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应对几点建议。
第一,必须修改一直使用的传统城市规划编制法,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法规具有极大的计划经济色彩,属于上世纪颁布的文案,跟现时代有极大的不适用性。所以,城市规划要试着在满足市场和居民需求的同时,也要去研究一下信息领域。第二,信息化浪潮中极大的缩小的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功能差异,地理位置和地形差异都不再成为限制因素。城市中心区不再是单一的商业功能,而成为各种信息最集中的地方,集娱乐、办公商业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信息化的城市功能布局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空间上的流动。第三,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极大的上升。这对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动也有巨大的影响,信息化延伸出的服务相关产业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变动较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影响下,城市总体规划应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特征及其带来的影响,并籍此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和城市定位,将城市建设提升至较高的水平。
4 结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对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将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同时城市规划也将更为深刻的体现在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中。因此,必须站在发展的角度和时代的高度上做好城市规划,让其更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充分利用和开发城市的人文和历史资源,打造一个充满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彭震伟.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7).
[2]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12.中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分析 篇十二
1.1 布里斯班市绿地系统的分类
澳大利亚的城市绿地系统并没有特别明确精细的分类系统, 而是一个大尺度空间范围的规划, 多被称为“绿地空间系统”, 且每个州与地方都有适合于本地区的分类情况。以布里斯班市为例, 它通过将栖息地、乡村、半乡村、开敞景观、公共空间、娱乐、风景和走廊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保护和管理, 以增强城市长远的可居性 (见表1) 。
1.2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建立初期, 源于前苏联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现行的分类系统是按照2002年, 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来执行的。绿地属于城市用地, 而绿地又分为五大类, 十三中类 (见表2) 。
2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
2.1 澳大利亚的城市绿地布局
澳大利亚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 1970年以后的城市绿地规划重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 并把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 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 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 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而布里斯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河流、湿地为骨架, 形成了“楔向网状”布局结构, 使整个城市处于绿色环抱的自然环境之中。
布里斯班市绿地布局的优势在于, 把绿地连接成网, 成为城市规划整体的一部分, 与城市同步发展, 并充分尊重城市。在郊区和城市边缘地带建立大面积绿地, 再通过逐渐变窄的楔形绿带向城市延伸, 最后与城市内部的各个绿地连接起来, 形成“外大内小, 有效连接”的绿地系统, 这种绿地系统能够真正的起到带来生态效益, 缓解城市压力的作用, 同时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户外活动。与我国“见缝插绿, 灵活机动”的绿地系统相比, 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2.2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的特点, 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块状绿地布局、带状绿地布局、楔状绿地布局和混合式布局。
由于我国土地的国家所有制, 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地毯式铺开, 由此造成城市的绿地系统也随着城市的蔓延呈散点式布置, 随着城市的发展由市中心到郊区逐渐展开。虽然每个城市在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都提出各绿地之间连接成网, 城市外围绿带保护等理念, 但在实施中却打了折扣,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大多呈块状和带状布局, 绿地的发展也是由内到外的。
带状绿地布局也存在于我国的较多城市, 一般这类布局形成主要以城市内的水系、道路、城墙为依托, 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如南京、苏州、西安、哈尔滨等。带状绿地布局很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同时在相同面积的绿地中生态效益也高于块状绿地, 具有一定的连接作用。但由于形态多是狭长形, 不能起到较好的绿岛效应, 因此对改善城市环境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国绿地系统布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际布局结构中没有连接成网, 城市的绿地系统骨架不清晰,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城市绿地率低、人均绿地面积小;
2) 城市绿地尤其是城市公园多集中在市区, 郊区及城市边缘的建成绿地面积小, 没有起到缓解城市环境压力的作用;
3) 不重视绿地与绿地之间的联系, 带状绿地欠缺, 没有有效的连接城市内外的绿地。
3 思考与借鉴
3.1 规划理念具体实用, 充分尊重当地生态环境
布里斯班市在引进景观生态理论以后, 就非常重视绿地规划的适用性, 充分根据自己本地的环境条件, 在充分调查考察的基础上, 编制适合当地的绿地系统规划条文, 并严格按照法律条文执行。
而我国多年来一直把“点、线、面相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布局原则。近年来, 这一布局原则进一步演变为类似“环、块、点、楔、网状绿地相结合”等抽象的绿地布局模式, 城市真正需要的绿地和休憩空间节节退让, 不断被蚕食。绿地系统规划在整个规划体系中具有的广泛性、综合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被长期忽略。
3.2 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不片面追求绿地评价指标
澳洲自然环境之美是世界公认的, 地广人稀, 到处都是绿水青山, 即使如此, 他们仍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如布里斯班市的环境保护已不局限于环境美化、空气清新, 尊重自然,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绿地系统的规划不仅仅停留在城市的范围, 从栖息地、乡村、半乡村到城市外围的农业区, 城市内部的娱乐空间、绿地公园等都在规划之列, 这种模糊但有大尺度的分类为绿地系统规划的广泛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几乎容纳了所有的自然环境和绿地。在规划中, 并没有特别强调绿地评价指标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这样一种自然生态规划理论指导下, 数字的量化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只是成为反映绿地规划建设成果的一种手段而已。
而我国在具体的规划编制工作中, 绿地系统规划通常的技术路线是在城市的工业、居住、商贸、行政、交通等功能分区的用地规划基本定局后, 再把国标和地方关于各类绿地的绿化率和有关规范的绿化要求罗列一遍, 最后是以完成“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这三项指标为目标, 但这些指标由于统计的模糊性以及不同城市的统计口径问题, 可比性和可复核性非常差, 根本无法反映城市绿地建设丰缺的实际情况, 反倒成为各个城市应付各种检查“心照不宣”的一种手段。
3.3 重视绿地之间的联系, 把绿地空间作为一个整体, 一个系统来考虑
布里斯班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把建设与上至生态环境的保护, 下至居住区环境质量的提高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考虑。因此, 在战略规划和发展控制规划中, 都有着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在结构图上就明确标注了各种绿地、公园、游荡场地、联系绿地等等,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联系绿地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许多湿地、河流、排水渠、步行道、自行车道等等都被有机地协调组合在一起, 而且各自的功能都得到补充和强化。
反观我国的绿色空间系统, 虽然在规划中强调了点、线、面的结合, 但实际上还是比较分散、孤立的, 尤其是一些大的山林, 不容易进入;河道两岸的绿化往往被忽视, 主要是在一些新开发区, 这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
摘要:在对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 对两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分类、布局、两国绿地系统规划的优劣势进行了归纳总结, 指出布里斯班市规划中的一些先进的理念与方法, 以及已经取得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对中国城市环境改善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效益,绿地空间,布局结构
参考文献
[1]刘莹菲.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特点及对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启示[J].林业经济, 2001 (10) :29-31.
[2]罗蒙.澳大利亚城市规划管理研究——以布里斯班市为例[M].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9.
[3]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 2003.
[4]贾建中.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5]吴亚伟.浅析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功能[J].山西建筑, 2007, 33 (7) :341-342.
【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城市绿化立体化分析的论文10-13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11-04
城市绿化的保护管理07-14
城市绿化英语作文带翻译08-13
烟台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1-16
《包头市城市绿化条例》11-17
吴忠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2-13
城市居住区绿化浅析11-07
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12-04
城市园林绿化施工合同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