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道德教育(精选8篇)
1.国学道德教育 篇一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重复的字1800,论语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国家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四十六颗心,去一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问题重重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什么是国学_什么是国学教育]
2.国学道德教育 篇二
一、创设环境熏陶
《纲要》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我们精心规划设计国学环境的创设,墙壁、走廊、楼梯、屋顶、家园直通车、盥洗室等都在设计范围之内。我们将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二十四孝图以对联、麦秆画、剪纸、盘子彩绘等多种形式进行表现,让教师和幼儿每走一步都有国学相伴。班级环境也独具国学特色,如:剪纸、礼仪、古乐器、棋类等。丰富多彩的国学环境,充分发挥了每一寸空间的国学教育价值,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国学启蒙作用。我们还注重营造家园式和谐的氛围。教师对孩子用爱启迪,用心浇灌,同事之间谦让友善,家长和教师之间和谐共育,这种家园式氛围,激发了教师和幼儿积极的情感,培养提高了教师和幼儿的人文素养。
二、领域活动渗透
我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小朋友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我们通过礼仪操、早晚接送相互问好、见到老师鞠躬问好等活动,让幼儿从小学习谦让、有礼貌,勇于表现自我,发展社会性。以我园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为例。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特色活动时间,对礼仪队、古典乐器队、腰鼓队等活动小组的幼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与国学紧密联系;定期带领小队员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宣传和锻炼,每逢庆祝等大型活动时,组织小队员们展示自己风采。两三年的磨砺,孩子们在意志品质和情商感知以及与人交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谦让有礼、大胆自信,令人刮目相看。
我们同时将国学思想渗透到道德、情感教育。首先,注重结合节日进行情感教育。我们在每一个传统节日举行系列宣传、庆祝和慰问活动,如重阳节敬老爱老活动。孩子们来到敬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赠送礼物、佩戴红花,实现自己尊老爱老的情感诺言,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让尊老爱老美德根植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有教师节“爱的教育”;双节“爱心飞扬”社区演出;三·八节和中秋节的“5个一”活动:一个拥抱或亲吻,一首歌曲或儿歌,一句爱的话语,一件贴心小事,一张祝福卡片或一张绘画作品。总之,幼儿园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的情感得以找到润发的土壤。
其次,结合公益活动进行情感教育。如工会和党组织联合开展的“同在一片蓝天下”爱心捐助活动,“地震我来帮”活动,“帮困助学”活动等,孩子和家长都踊跃参加,有的捐钱有的捐物,有的捎上一段祝福的话,以公益活动为途径,打造一颗情感永固之心。
三、一日常规延伸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育存在于学校的每个角落,如果我们善于挖掘这方面的教育资源,就能把我们的教育延伸到生活的深层,这样一旦形成了一种教育的机制,那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我们东苑幼儿园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如晨间律动时加入“三字经”“弟子规”律动操;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同时体验国学经典的魅力,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在这种无形的无意识的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比我们喊破嗓子说这是我们的国学经典,大家要好好地学习,好好的继承要强多少倍。所以,我们东苑幼儿园在这方面非常重视,要求教师也要在生活中延伸国学经典的精神,给幼儿处处做示范,处处引领他们在国学经典的海洋里徜徉。我们还提倡老师把工作做细做实,比如在午睡前要求教师讲富有哲理的经典小故事;午睡起床后,播放婉转的民间音乐供幼儿倾听等等。
四、主题活动拓展
在幼儿园渗透国学经典文化的精髓,主要靠活动本身的艺术影响力,通过活动特定的情景氛围,艺术感染力,主题思想的艺术熏陶等,都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的教育。我们经常开展一些文化艺术活动,当然这些活动是结合我们的传统节日开展的。每月都有一个传统文化的节日,在各种各样的艺术文化活动中,贯穿我们的国学经典的思想,以国学经典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活动,这样编排出来的节目就具有针对性,具有打动人的作用。
记得在《小故事大道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中,中(3)班的幼儿表演了《卧冰求鲤》的节目。故事情节非常生动,幼儿看得如痴如醉,稚嫩的小手不时发出欢快的掌声。还有一次是在《花的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大(1)班表演的《油纸伞》,一把把小伞组成了花的世界,而这些小伞都是教师带领小朋友用纸做成的。小朋友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其他小朋友在观看比赛的时候既感受到了手工艺的神奇,也感受了舞蹈世界的欢快旋律。其他的如在《夏之韵》的主题活动中,大(3班)的小朋友朗诵的古诗《江南可采莲》,稚嫩的旋律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观看的家长也受到感染,一起吟诵起来。演出结束后,许多家长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希望以后多举办几次。
五、家园共育保障
孩子的“生活”包括幼儿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三个层面。我们邀请家长来园指导幼儿的半日活动或作报告,如邀请家长教给孩子们刺绣和编织;邀请会唱戏家长来参加班级联欢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游戏区域的玩具等等。
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幼儿参观了老年活动室。慰问老年人,还与社区“夕阳红”文艺队的老奶奶们进行联欢活动,老少同庆,扩大了孩子们社会交往的层面,也为老人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欢笑和温馨,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
3.国学道德教育 篇三
最近几年的“国学热”,一方面是因为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多了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去年3月26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传统文化要逐渐进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效应之下,“国学热”当然就进一步升温。或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些高校就想开办“国学教育”本科专业。
目前,学术界对“国学”究竟是什么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或“中华学术”的国内简称,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学术文化之源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推动我国和世界学术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国学应该是“治国平天下之学”。如果是前者,那么意味着国学无所不包——从诸子百家的思想到历朝历代的医学、农学、工学等。而如果是后者,那么国学指的是治国理政的学问。
既然如此,高校要开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前,同样应该厘清“什么是国学”。要是不严格进行这项界定工作,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很不严肃地随意开设本科教育专业的感觉。尤其是在当下,不少高校开设的新专业往往有哗众取宠和浪费财政经费之嫌,高校在“国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前必须正面回应公众的不解和舆论的质疑。
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国学包罗万象,而且精华与糟粕共存,需要深入钻研、仔细分辨、正确扬弃。因此,有资格称之为国学教师的人,他们的国学素养和造诣就一定得名副其实。高校寄希望于四年内把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培养成为一位本科国学教师,这多少让人质疑——要知道,在国学这门复杂而宏阔的学问面前,多少大师毕其一生都不敢自称通识,而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要是能入门,那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来源:《光明日报》 胡乐乐/文)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高考状元?
始自科举考试的“状元崇拜”近年来愈演愈烈,虽有明令禁止却始终无法阻挡这股疯狂。中国两所顶尖高校甚至为了招收“状元”不惜在微博上“互掐”,这其实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
这些年来,每当高考放榜,“状元”便是绕不开的话题。一个高企的分数就使平时挺正常的“同窗”顿时成为神话。在利益的驱使下,媒体、母校、商家、名校则心照不宣地共同营造一个混乱的消费图景,“状元”则或主动或被动地成为这个图景的焦点。
翻看新闻,呈现在公众眼前的高考状元,往往都是神话一般的人物。许多人不但人缘好还爱看韩剧爱上淘宝,甚至从来不“开夜车”,简直是“十全十美”。回忆起高考和高中生活,他们往往是一副“王者归来”的英雄形象,不但以鸡汤的方式笑谈人生,甚至有人还“最遗憾数学考了149分”。在他们身上你看不到十七八岁孩子的青春,只有“一出生便风华正茂”,只会懊恼“人比人气死人”。
抛开媒体制造的“幻景”,高考就是一次考试,有较大的偶然性,成为高考状元,也是如此。高分并不意味着未来就一定成功,甚至进入大学后也不一定就比其他人优秀。这些道理多数人都会明白,一旦碰上真人真事,还是无法避免地陷入种种误区。
金榜题名曾被古人列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有其现实原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在科举考试取得成功,便可以为官;位列状元、榜眼、探花者,甚至以后可能位极人臣。但现在不一样,高考成功可以让你上个好学校,以后能否“走上人生巅峰”都是未知,甚至能不能找份理想工作都还不一定。
当然,高考状元的优秀毋庸置疑。他们在学习、成长和奋斗中的故事,可以拿来激励99%的后来学子。
但当前,一些人对高考状元的追捧正在偏离正常轨道。相同梯次的高校之间手段百出,互相争夺高分生源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实际上是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功利而短视的缩影。一些高校并不在乎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他们争的也并不是优秀学子,而是考核“指标”、某某地区高分考生入学率。
可叹的是,一些高校一方面招收了那么多优秀生源,却不见如何精心培养;另一方面,这些高校在校庆时常常以走出了多少高官、富商校友为荣。
真要树立高考状元的榜样,媒体应该真实地报道他们奋斗的故事,而不是以铺天盖地的神话故事来“包装”他们;真要重视人才,名校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择优录取”和培养。
如何看待状元,实际上也折射出人们如何看待自己:你从状元身上看到了奋斗和励志,对待自己的态度必然也是积极向上的;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神话和光环,那么你将无法正视自己。这不是鸡汤,而是人生。 (来源:新华网 白靖利/文)
4.国学教育理念 篇四
中国教育的精髓与本质在于中国的国学文化,基于国学文化的教育是国学教育。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从不流行,亦从不过时。
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称为国学,国学教育是永恒的教育。
中国国学教育的根本理念: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国学教育立足于文化传承,同时注重经世致用。
国学教育是符合人性的教育。
国学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
国学教育的培养重心:能动能静,能文能武。
就个人而言,国学教育是人格养成的教育;就人类而言,国学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教育。
国学教育是智慧的教育,国学教育的方法是简单的、投入是经济的。
在工作生活中实践国学的精神是成人国学学习的根本。
不了解国学文化的人不能算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国学教育的根本方法是“教之道,贵以专。”
中国国学教育的科学基础不是简单科学或线性科学,而是复杂科学。
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国学教育。
国学文化的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美德的形成、身心和谐发展,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儿童经典诵读是儿童国学教育的重要方法。经典诵读的脑力研究依据
英国作家、教育家托尼·布赞指出:“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人的大脑容量十分惊人,平均每人具有140亿个脑细胞,一辈子根本用不完。以每天24小时86400秒计算,每年365天,则是31536000秒,以平均寿命70岁计算,人一辈子才活220752万秒。假定每秒钟使用一个脑细胞,也仅用了大脑的七分之一。人类大脑到底有多少潜力可以开发?据专家估计,普通人仅仅使用了大脑能力的4%,有高达96%的潜力还没有开发,就算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只用了大脑能力的10%。
虽说人的脑力潜力巨大,同样存在着“用进废退”的规律,就如同肌肉一样,越用越锻炼,就越强健有力,长期不用不动,再强健有力的肌肉也会变得松弛无力。《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作者德国人威特提出,儿童的智力潜能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科学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如今盛行的胎教、学龄前教育等的理论依据正在于此。照威特的观点,小学一年级开始有意识的、高密度的智力开发时机已不是最好,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现在及时地、坚信不疑地将儿童的智力锻炼下去,几年后,一定能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惊叹!
经典诵读的理论依据
(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2006年9月13日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国学范文、诗词的比重。
(二)《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三)、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的终身发展。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期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并发表了实验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乐观的:“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诵读国学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实验还发现:儿童之所以能够通过每天15-20分钟的时间轻松、简单的诵读国学,就能够在识字量、注意力、记忆力、人格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材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能思想体系”。国学教材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的组合时,却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的音韵感。
(四)伟人、名人成长事例证明经典诵读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成才。
我们考察对中国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大批人士,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历程让我们注意到一个极其醒目的共同点:他们中间许多人都有国学教育的广博基础,而且很多人学贯中外。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括号中是他们的生年):郭嵩焘(1818),严复(1854),康有为(1858),孙中山(1866),蔡元培(1868),章太炎(1869),梁启超(1873),王国维(1877),鲁迅(1881),朱德(1886),李大钊(1889),郭沫若(1892),毛泽东(1893),徐悲鸿(1895),周恩来(1898),邓小平(1904)……他们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光芒四射,大大得益于他们的中外国学修学底蕴。
我国现代自然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除掌握本领域国学著作外,也常常熟读人文国学,如人们熟知的: ·苏步青(1902),一代杰出数学家,早年就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熟背如流,领悟精深; ·陈省身(1911),世界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获得者,数理几何开创者,20世纪最杰出的华裔数学家,在现代数学主流方向之一“纤维丛理论”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热爱老庄哲学,熟读李白杜甫; ·杨振宁(192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初中花两个暑期背熟《孟子》(约5万字); ·邓稼先(1924),杨振宁先生誉其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5岁开始背诵《诗经》《论语》; ·李政道(1926),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将前沿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中南海给高官授课……
5.国学经典教育心得 篇五
李骥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年年担任班主任,每天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生命,时常让我意识到这份工作的神圣与沉重。我经常想,无论我将教他多久,都要珍惜他这段生命的历程,让其充实而不白费。所以,我要有一个全程全面的生命意识,努力让每个学生发展,发展,发展„„具体来说,那就是——夯实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基础。因此,当学校安排我参加本次国学学习时,我立即欣喜地接受了这门课程,并积极认真地学经典,接受经典的教导。通过学习,经典教育在我的思想上逐渐达到了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
一、诵读,走近经典。
教学中,我以诵读作为突破口,将诵读贯穿于国学课的始终。首先我加强范读,发挥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其次,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采。再次,就是用古典音乐助阵,渲染气氛,让学生把身心投入其中,得到美的享受。我静心听学生朗诵,时常感到像到了音乐殿堂,很美很美。实践证明,儿童熟读成诵形成的记忆力不但不妨碍理解力的发展,反而会成为理解力发展的坚实基础;文化经典优美的旋律和韵律又可增强记忆,透入心灵的深处,达到升华人性的教育目的。
二、诵读经典,定心养性。
背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有时让学生掩卷默背,背不出来再看书,自己找难点,反复默背,培养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背诵又是一种很好的管理学生的方法,集体背,同座位的对背,接龙背,拍着手背,比赛抽背,见缝插针地背„„一时书声朗朗,情绪高涨。有时老师也参与,学生热情更高。
读经时,我尽量让学生背得滚瓜烂熟,但不要求理解。据研究,儿童读经,所读唱过的内容不只是会存入大脑记忆,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能默默地、自然地影响人类的思维与行为。经典,是我中华民族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我们个人的学识毕竟有限,学生诵读经典如同接受圣人教诲,久而久之,必能定心养性,养成良好的性格,成就一生的幸福。
为了使孩子们更好地接受经典的影响,用行动表现出来,我在班中规定:谁犯了纪律,就要相应地背一段《弟子规》或《孝经》,以示教育。这样不伤人,又能将读经与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家长特别拥护。这种做法慢慢成了一种风气,甚至延伸到家庭。学生在家中做得不好,家长也会叫他相应地背一段《弟子规》或《孝经》,以示教育。我回家也这样教育自己4岁大的小孩(她已经会背诵《弟子规》全文)。有趣的是,有时大人犯错,孩子们也会给背上几句,作为劝谏。一大一小相视而笑,错误就这样在愉悦的气氛中一点点改掉。小孩因“学无先后,达者为师”而颇有成就感,大人也因“长江后浪推前浪”而
倍感欣慰。《弟子规》、《孝经》等经典,就是两代人共同的道德行为准则。
学与教的结合,孩子们自始至终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不但能背下许多经典美文,更重要的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的风气越来越好,在学校班风评比活动中经常拿到“流动红旗”。当然,这与家长的配合也是分不开的,毕竟孩子在家的时间还是比在学校多。实践也证明,凡是家长配合得好的背诵熟练,各方面进步快。事实上,家庭的学习气氛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是很大的。我一直对这些积极支持的家长心存敬意。因为,孩子们他日果真有所成就,老师只是做了指引,而家长,那是他们脚下的巨人啊!
三、诵读经典,快乐学习。
背诵对儿童是一种快乐的学习和享受。小孩子善于机械记忆,又处于大脑发育的敏感期(2-13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有很多好处。背诵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巩固率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背诵要动嘴,纠正了发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背诵要用耳听,提高了对声音的分辨能力;背诵开发右脑的潜能,提高了认知和思维能力。
四、诵读经典,开发潜能。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据研究,儿童读经的方式,先不求理解,而只是背诵,表面上看来,只是左脑的训练而已,然而,就因为在背经的过程当中,完全松懈、有趣,使脑波从β波转换至α波,也就是说,读经背经的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舒解身心压力,并能在α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的过程中加强创造力、灵感、注意力、判断力及记忆力。如此看来,诵读经典还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他日益聪明能干,善莫大焉。
6.国学主题教育方案 篇六
《千字文》是我国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诗导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背诵几首名篇(慕剑青、蔡兴辉领诵)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
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
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3、听故事: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人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
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
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二、录音范读,学生倾听。
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四、自由背诵
7.国学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篇七
一、国学的内涵
国学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通常是指鸦片战争以后与中国西学东渐社会潮流相对的一种国家固有学术。国学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国家历史文化知识、哲学、艺术、经学、文学、等传统学术文化以及道德价值与人生意义、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等。国学思想及文化价值理念构建了中华文明,将中西方文化的精华在时代的要求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是构建亲的现代文明的新途径。
二、国学的两重性
国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博的知识覆盖领域,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学术研究层面都有深刻独特的论述。国学文化以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为基本特点,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精神,它注重对人类的价值、命运、精神、理想和人格塑造等人文精神的表现,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国学还强调道德教育,重视对真、善、美的统一追求。同时也注重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的观念,提倡求实精神、发展和应变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重视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但国学传统文化在具有上述这些正面、积极的意义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的、落后的、需要批判的部分,如儒家文化的重权力轻民主、重君轻民以及政治制度宗族化家庭化、重德轻情、重文轻理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因此,要辨证地分析对待国学,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纳有价值的外来文化,发展和创新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局限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较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学生是一个求知欲强、知识丰富、多才多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一个高知群体,他们乐观开朗、自信真诚、意志坚定、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高校教育市场化、功利化倾向严重的现实下,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文素质下降的情况。这让我们看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通过国学传统文化教育来激起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纵观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我国大学正在实施将人文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化为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这一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具有历史合理性。目前,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还处在低水平的发展时期,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很高但却缺乏对本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知识的认知,而且缺乏诚信意识,没有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弱化,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
四、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改变认识,实施国学教育营造健康氛围。国学是中华文明的积淀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博大精深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我们要改变人们对国学教育的认识,消除人们对国学教育存在的困惑,科学认识国学,树立新的国学观,加强教育宣传,以创新为宗旨传承与弘扬国学,形成对国学重视和提倡的浓厚氛围。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国学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高校教师和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吸收国学中丰富的养料,加强国学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
2.全面协调,为国学教育提供制度保障。由于国学教育的长期缺失和现代社会对国学现代价值的错误看法,使得国学教育不能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有效开展,因此,政府要制定一些具有指导性的相关政策和国学教育大纲,通过科学合理的国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来提高大学对国学教育开展的信心,并通过建立相关教育教学机构、加强国学与国学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加快教材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国学教育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使国学教育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同时还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分发挥国学文化对人思想情趣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的启迪和熏陶,时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大洋,鲍兆飞.弘扬国学精神促进大学校园和谐[J].法制与社会,2009(03).
[2]郭萌,崔林.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1).
[3]杨杰.论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6.(02).
[4]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8.国学教育札记 篇八
现在一个孩子从6岁读小学开始算的话,大学毕业22岁,至少读16年书。其实如果读5年蒙学(包括洒扫应对进退、六艺对应的现代科目)、3年经史,然后游学2年,一共10年,将会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出来?
用16年培养一个庸才,大人孩子一起遭罪(并非绝对,出庸才的几率较高),和用10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人才(也并非绝对,只是可能性很高,但至少是一个价值观、心智健全的人),孰优孰劣,显而易见。现在不乏优秀的传统教育机构,只是有勇气让孩子回归传统教育方式的家长不多罢了!
说文理分科
最近教育领域在探讨文理分合。合了又分,分了又合,实则无甚意义。在国学世界里,无文理划分之说。国学有文史哲,亦有医算农。阴阳五行更是无哲无文无理之笼统,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延伸至各种学科。总之,文理分也好,合也好,总归是在术的层面打转。术业有专攻没错,但无论学文、学理,都需以安身立命之大道为根基。
语文课的问题就很大。语文学来学去,总是在语言、文字、文学这些层面在打转。比如以前叫“国文”,学的东西就和传统经典智慧更贴切一些,干脆把“语文”课改成“国学”课,增加课时,按经史子集来学。然后砍掉一些没意义的科目,注重基础,少搞难题怪题,把时间挤出来。这样就很不错了!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比把心思放在文理分科上好多了!
道本艺末
人们对儒家经典的误解,从明清开始就很严重。比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对学习儒家经典的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普通人对经典的认识。究其原因是作者自身才华横溢却未能借学习经典走上仕途。这很难说是个体的原因,因为明清人口增加,科举落地率也比唐宋时代增加了很多。有才走不上仕途很正常,但作者们往往会把怨气转嫁给儒家经典。
曹雪芹借宝玉来大肆表达对《大学》《中庸》的憎恨,对于先接触《红楼》,后接触经典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的。承认《红楼梦》确实是杰作,但过于推崇,害处也蛮大的。道为本,艺为末。这个规律还是不宜被颠倒的。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个这个先后和次序。
书宜少读
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说现在的职场人士,上中学时,什么古文、抛物线、英语、辩证法、辛亥革命、风向暖流、能量守恒、化学元素表、染色体全会背。现在成了傻子,啥都不会,只会用电脑做表格。
这是一个有点带教育讽刺味道的段子。很多人都不幸“中枪”。这种论调是对读书无用论的一种变相调侃,也不足为奇。我中学时,以不偏科著称。不仅文史哲学得好,而且英语、数学也玩得转。因此,每次考试总能名列前茅,稳坐钓鱼台。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让我深受其害。以致上大学时,竟然产生了读尽古今中外所有名著的荒谬想法。这种没有取舍的读书方式让阅读成为负担。
读书要溯本求源,国学经典就足够受用一辈子了。书应该越读越少,反复翻看,而非贪多求全。经过一番取舍后,我把读书范围框定在儒道经典及诗词随笔上,将它们作为床头、案头读物,常读常新,指导人生。其他书偶尔随便翻翻,以作消遣。如此读书,边看边悟,且读且行,逍遥自得,如释重担,方知阅读是确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习经步骤
近来,教育部发出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纲要。这说明,传统文化教育将在未来学校教育中受到极大的重视。从深度上来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的进程;从现实上来说,会影响到现在的学校教育、考试的内容,以及孩子的升学和就业机会。
为了帮助各位朋友,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朋友,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接触、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我从《三字经》中整理出学习传统经典的顺序,并作了与时俱进修订,供大家参考:
首先,学习蒙学,即洒扫、应对、进退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其次,学习《孝经》、“四书”、“五经”。
最后,学习历史、诗文、音乐、书法、数学、外语,及其他现代科学、技艺。
这是一个由本到末、有道到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树立价值观,培养品行、习惯在前,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在后的学习过程。是溯本起源的学习方法。或许值得借鉴。
经典背诵
背诵经典,好处很多的。但主要还是在于每一个个体能否意识到其作用。毕竟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背了不少无意义的东西,让背书成为了痛苦的记忆。所以背与不背全在于自己。小孩子没有分辨能力,但记忆力好,多背经典是好事。
一、背经典是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经典的文字一般文质并茂,有优化心灵的作用。
二、从知识获取角度讲:记住的不一定是自己的,不记住永远是别人的。
三、从学习方式上讲:摆脱书本的依赖,随时随地用经典去感悟人生。需要的时候,再去翻书,很多瞬间的感悟难以把握。人一天24小时,拿书的时间毕竟有限,不拿书的时候,回忆脑袋中记住的经典,也是在学习。
【国学道德教育】推荐阅读:
经典国学教育06-08
国学教育活动总结07-03
教育教师国学感受07-21
小学国学教育方案10-20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07-01
国学文化与亲子教育08-14
春晖小学国学教育汇报材料08-17
幼儿国学教育助力中国梦08-31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09-26
国学教育在当前大学成人教育中的地位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