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什么不发展梅州(共3篇)
1.广东为什么不发展梅州 篇一
广东梅州客家风情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梅州市旅游。这次各位在梅州的旅游将由我为大家服务,希望各位在梅州的旅游能玩得开心,玩得满意。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山区,与江西、福建接壤。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人主要聚居的地方。它包括梅州市区、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兴宁市等八县市,总人口450多万。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的故乡。梅州山清水秀、风景优美、风情浓郁。主要景点有长潭风光、五指奇峰、泮坑飞瀑、汤坑温泉、阴那山灵光寺、梅州学宫、叶剑英故居和雁南飞茶田等等。我们将会一一去参观游览。
现在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里的客家人和客家地区所独有的风情。客家人,可追溯自东晋时的中原人。西晋末年,中原地区的战乱和天灾,使客家的先民逐渐南迁至两湖一带;后来又经唐末五代十国的离乱,继而南迁移居到江西、福建一带;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乱,这是客家先民大量移人广东的时代。这些先民流落到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到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分别称之为“客人”、“客户”,这就是“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这些客家人来到岭南,他们带来了中原文化,又因他们多居住在山区,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客家文化既保留了许多中原文化的传统习俗,又吸收融合了沿途及当地土著的各种文化,由此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围龙屋、客家山歌、客家妇女和别具风味的客家美食交织出一种绚丽多姿的客家风情。
围龙屋是客家地区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产物之一,它是客家人主要居住的地方,是一种由四面高大厚实的围墙环绕而成的、类似城堡的建筑。它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适合聚族而居;二是利用防御外敌;三是用于显示社会地位。它最早建于唐宋时代、盛行于明清时代,它的起源是宗族地主为增强其家族和亲力所建,历来有一围不居二姓之说,并且里边居民论资排辈、家规严明,围中男女互助互爱,休养生息。后来大战四起,盗匪猖獗,土客矛盾,强化了其中防御外敌的功能。其原型应为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典型的豪强庄园堡垒式建筑,当时叫做“坞堡”的住宅,从现在出土的东汉时期陶制“坞堡佣”的大体格局上也可看出和证明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围龙屋采用了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一般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有30亩以上的,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它的建筑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4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适合几十个人、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了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等建筑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物。
各位游客,一会儿我们可以下车去看一看,去亲身体会一下围龙屋的氛围。
各位游客,你们知道吗?客家山歌也是客家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这是一首典型的客家山歌,其体例是以四句七字体为主,每首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用客家话唱出。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客
家山歌旋律悠扬,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喋亮,它既有中原民歌竹校词和唐宋格律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岭南百越民族的丰富唱腔,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
客家山歌的歌词在艺术上继承了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常用直叙、比例、双关、歇后、夸张、叠字、尾驳尾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猜调歌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客家人在平时的劳动或聚会时都爱唱上几段。
现在我为大家唱一首山歌,希望各位喜欢。
“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谢谢各位。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山歌来歌唱生活、抒发感情和鼓舞斗志,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无论是专业团体还是民间组织都喜欢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山歌擂台赛、山歌新作新唱大赛和山歌研究会。哪位朋友有兴趣,到时可以报名参加。
各位朋友,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可能已经看见许多农家妇女,头戴草帽、肩扛锄头、背后还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这就是典型的客家妇女。客家妇女不但是唱山歌的能手,更是劳动能手,客家妇女以其温顺贤惠、罕见的刻苦耐劳和俭朴的性格闻名于世,形成客家风情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文豪郭沫若曾为此写下“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的诗句来赞扬客家妇女。
客家妇女性格的形成,要从客家人的历史说起。大家已经知道,客家人的先民从北方南迁,途中历尽千辛万苦,客家妇女也随家人一起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开创家园。特别是迁居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山区的客家人,更是由于山多田少,男人们多数要外出谋生,有很多男人去了南洋,他们往往十年八载不回家,而且寄钱养家的不多。客家妇女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仍然能以惊人的毅力,克勤克俭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无论是孝养公婆、养育儿女、耕田种地样样都能做到尽善尽美。客家妇女一般不缠足,不束胸,这也与她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经历有关。
客家妇女持家有方,还很注重文化教育,不但支持丈夫、子女读书,自己也积极追求文化知识,古今中外都出现过许多“才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在红军年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坚持到最后胜利的数十名女红军中,就有三名梅州客家妇女,她们是李坚真、萧月华和郭丁梅。所以说,客家妇女是中国妇女的典范,一点也不夸张,不信你们可以亲身在我们梅州任何一家住上一段日子就会有所体会了。
好了,我们现在去吃饭,在吃饭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喝上一杯我们客家人自酿的酒。它是选取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通过传统的酿造工艺精制而成,含丰富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及营养价值。客家妇女特别爱喝,因为它还有行气活血等功能。说到喝酒,“无酒不成宴”的习俗,在客家地区更是异常突出。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酿酒,逢年过节、喜庆寿诞、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酒,同时它还遍及社会生活交往的各个方面。他们把办酒席的目的和内容称为“某某酒”,如在生活习俗中,婚嫁中有“暖轿酒”,小孩出生三日要做“三朝酒”,男子成年要做“新丁酒”,老人过生日要做“暖寿酒”,春节时还要特意聚在一起“吃发始酒”等。生产领域中有“栽禾酒”、“圆禾酒”。商业经营中有“起乐酒”、“戏文酒”。工匠学徒中有“进师酒”、“出师酒”。建房筑屋动工之日要做“上梁酒”,竣工之时要做“圆屋酒”、“上板酒”。迁居时要做“过火酒”等等,十分丰富。总之,客家人会造酒、爱喝酒、常饮酒,这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它不但保留了中原的饮酒文化,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它的内涵。
说到吃,你们知道吗?东江菜是粤菜系中三大分支之一,它虽属粤菜系,但却保留了北方菜系中味道浓郁的特点。它主料突出,造型古朴,菜肴多用肉类,很少以蔬菜和水产搭配,下油重,味偏咸,以沙锅菜见长,风味名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八宝窝全鸭等。其中酿豆腐更是南北结合的典型,在北方一直都保持着过年包饺子的习俗,但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山区不产小麦,没有面粉包饺子,客家人就利用当地多豆腐的特点,把豆腐中间镂空,然后加上肉末煎煮,形成像饺子样的食物,寄托客家人丝丝缕缕的思故之情。
各位朋友,由于时间关系,客家风情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去参观叶剑英故居……
王晓宁
(广东省中国旅行社高级导游)
2.广东为什么不发展梅州 篇二
梅州市位于粤东北,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 有“世界客都”之称, 是一个地级市。全市总面积15899.62平方公里, 其中山地面积占24.3%, 丘陵及台地、阶地面积占56.6%;全市辖梅江区等6县、1区, 并代管兴宁市, 均为山区县 (市、区) 。市辖镇104个, 街道办事处6个。市政府设在梅江区。
2006年, 梅州市GDP仅占全省的1.33%,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478元, 居广东省各市最后一名。
二、梅州市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1. 城市化水平较低, 发展不平衡。2006年梅州市常住人口为412.09万人, 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46.51%。
梅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 各县 (市、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下:
梅江区100.00%梅县24.50%大埔39.52%丰顺县32.22%五华县15.53%平远县40.10%蕉岭县42.11%兴宁市43.80%梅州市没有大城市, 中等城市只有梅城, 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
2.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但仍较落后。
全市城镇居民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9407.91元、7396.56元 (2000年为7310.32元、6166.69元) , 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1998年或1999年相关指标的全省平均数。全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007年为45.1%。
3. 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 辐射功能弱。
2006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全市的82.6%;2006年梅州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22.3%, 而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却占劳动力总数的4 9.6%。
4. 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
梅州市城市建设水平较低, 交通住宅较紧张, 医疗卫生条件较差, 科技滞后, 而且地域分布不均衡。
三、梅州市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1. 建设资金投入短缺。
目前, 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 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因离珠三角较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 吸引外商进城镇投资的规模有限;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592元, 只增长5.1%。绝大多数农民进城镇建房后资金所剩无几。
2. 人口素质不高。
据梅州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接受大学 (指大专以上) 教育的有8.89万人, 接受高中 (含中专) 教育的有45.80万人, 接受初中教育的有129.91万人, 接受小学教育的有134.88万人。文盲人口 (15岁及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 为19.79万人, 文盲率为5.21%。
3. 城市、城镇规划滞后。
虽然全市各个城镇都制定和修编了总体规划, 但对各种专项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能及时编制, 规划的随意性比较大。市区规划存在起点不高, 功能分区不够明确, 建筑密度过大, 绿化带过少等问题。
4. 城镇的特色不突出。
因城镇定位不准确, 导致经济发展特色、建筑设计特色不明显。多数城镇经济发展未形成支柱产业, 产业趋同化严重, 横向联系松散。
5. 城镇集聚能力不强, 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2006年梅州市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2.3∶43.0∶34.7,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较低, 城镇集聚能力不强。2006年年末, 梅州市城镇失业率为2.8%。
6. 政策环境不优。
受传统观念、传统体制和传统政策尤其是户籍、行政区划、财政、土地等方面的严重制约, 城乡分割的强二元结构非常明显, 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渠道狭窄。
四、梅州市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1. 走大、中、小城市相结合, 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梅州市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大、中、小城镇合理布局, 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与发展特色, 实现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
(1) 把梅城建成人口超过50万的粤闽赣边区中心城市。梅城是一个中等城市, 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是粤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资金约束严重的情况下, 梅州市要发展全市的经济, 首先应把梅城建成富有竞争力的人口超过50万的闽粤赣三边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从而培育地区增长极、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梅城经济的发展, 可巧妙地利用“泛珠9+2”战略合作所提供的机遇以及广东省有关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发展的政策, 把强化功能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 以“世界客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 以江南中心区为依托, 调整区域规划。完善东升工业新区和畲江工业新城规划, 加快东进南连开发建设步伐。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重视老城区改造, 塑造客家名城新形象。
(2) 建设兴宁、丰顺、五华等次中心城市和特色县城。梅州市各县城应培植优势产业, 迅速推动县域经济从一般水平的数量扩张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升级转变, 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兴宁、五华和丰顺县城要充分利用区位、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 促进产业、经济和人口规模的集聚, 着力构建承接珠三角和潮汕地区的经济带, 逐步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力的次中心城市。其他县城应因地制宜, 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努力培育壮大特色经济, 建设特色县城。
(3) 有选择地建设小城镇。梅州市应把发展小城镇的重点放在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镇制。根据比较优势原则, 正确定位小城镇功能, 选择发展一、二种有资源、技术、市场、效益等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以此带动相关的一批产业群体的发展。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小城镇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同步进行推进。
2. 积极寻求人口异地城市化建设。
在梅州市人多田少, 生产条件恶劣, 交通不便, 经济收入很低的偏僻山村不宜建设城镇, 因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较大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 其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农村市场的开拓也很艰难, 因此, 最核心的就是减少当地人口。通过“订单式”培训, 促进农村劳动力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推动劳动力转移!帮助他们到城里 (包括到梅州以外的城里) 去落户。只有当农村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 农村才能进行规模化经营, 农村经济才能增长。
3. 以产业为依托,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1) 加快工业的发展。梅州市城市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的滞后, 为了加速城市化建设必须大力促进工业化。在梅城、各县城和工业为主的小城镇, 应按比较优势原则, 选择能够带动地方工业化的最佳产业。既要抓好现有工业企业:电力、电子信息、烟草、建材、机电、矿业的发展, 巩固提升其产品出口;又要抓好新工业项目的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重点扶植大中型企业, 积极支持鼓励个人创办企业;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开发经营有较高技术含量、符合市场发展方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早日把广州 (梅州) 产业转移园建设成全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 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基地;适当发展一些产业链条延伸较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加工度的制造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业, 超前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提升产业水平;促进企业聚集发展, 提高产业的聚集效益。
(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梅州市是农业大市, 但不是农业强市, 现代化的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梅州市要利用农业、林业、地表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顺应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 在农业为主的小城镇推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 做大农业龙头企业, 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 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
(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07年梅州市三次产业比例为22.6∶43.9∶33.5, 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要提高城市化水平, 必须多渠道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在继续加强对交通、通信、文教卫生等行业投入的同时, 应充分发挥梅州市的旅游资源优势, 以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以科技为主导, 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兴行业;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综合配套、相互促进的第三产业体系。
4. 城乡统筹, 制度创新, 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
(1) 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凡来梅州市工作的学士以上毕业生、在城镇购买商品房或合法自建住宅的农民、对前来城镇投资兴办实业的农民, 按其投资规模 (具体数额由市政府确定) 、对前来城镇捐办公益事业的, 按其捐办规模 (具体数额由市政府确定) , 应准予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将户口迁入居住地;外商、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在梅州市兴办实业的, 可允许其境内亲属入户;准许属于独生子女的农村青年移居城市。
经批准在城市落户的人员, 在上学、参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 与原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履行同等义务。
(2) 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以居住地为条件划分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 以所从事职业为标准划分农业劳动力和非农业劳动力”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
(3)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进镇农户的承包和自留地, 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保留 (但不得丢荒, 否则应收回) , 或以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改革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和管理体制, 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 培植城市自主财源。
5. 确立新的城市经营理念, 注重市场化驱动的力量
(1) 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角色调整。政府由原来的直接投资者变为投资组织者, 由原来建设项目经营者转变为整个城市公共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者和项目投资与项目实施监管者;政府通过有效运作城镇土地资产, 促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 优化和提升城镇功能。
(2) 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应多元化。梅州市城市化的发展应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推动城镇建设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承担, 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采取“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 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
6. 制订合理的城市规划。
梅州市政府要承担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定位, 要建设一组素质较高的城镇规划队伍,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要有超前性的眼光 (要预测到二十年后的城市变化情况) 、全局的观念及统筹的观点。
7. 实施科教兴市, 推动城市文化战略。
梅州市是文化之乡, 人才辈出, 但因梅州市经济较落后, 很难留住人才。梅州市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培养和吸引大批人才。为此, 建议采取下列措施: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学士以上毕业生来梅州市创业;用好现有科技人员,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所联合开发经营高新技术产品, 鼓励和扶持企业和个人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千方百计地保证教育投入, 积极推进免费义务教育, 着力抓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嘉应学院在培养人才、智力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积极鼓励社会办学, 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文化是城市之魂, 文化战略是城市之脉”。梅州市现代化城镇建设必须有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文化力量。充分挖掘客家文化内涵, 弘扬梅花精神, 进一步提升实践“梅州人精神”。重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抓好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
8. 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作一些倾斜。
建议省委、省政府通过政策扶持, 促进梅城超前规划、发展;用铁的手腕抓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 从而实现珠三角、山区的共赢;进一步加大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 特别是尽快改善山区的交通条件。
五、结束语
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广东贫困山区城市化应立足于要素 (人口、生活、产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 的集聚为重点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节省空间和时间, 减少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降低公共事业成本, 提高物质能量利用率, 从而产生集聚的规模效益。重点抓好中心城市的建设、积极发展县城建设、有选择地进行小城镇建设, 积极寻求人口异地城市化建设, 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和生态条件相匹配的城市体系和网络。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市民, 开辟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3.广东为什么不发展梅州 篇三
“扎根基层”主题
文章的撰写,需要考生从中心思想的确立到结构的设计再到论证的充实度,每一步都曾经是考生心中的一道“坎儿”。而通过大量赏析典型范文能够快速的让考生提高语感以及建立起文章写作的基本框架。今天,中公教育专家针对“扎根基层”这个主题,为考生点拨一篇范文。
一、范文展示
向下方能向上
看到的是城市生活的美好,看不到的是城市病的逐渐蔓延;看到的是乡村生活的艰苦,看不到的是乡村价值的激增;看到的是不断改善的硬件条件,看不到的是基层仍然存在的“人才荒”......从客观的时代因素到基层的实际因素,可见扎根基层是时代所需,更是现实之要。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故此,只有“人才”向下,扎根基层,才能让自身能力和基层发展更好的“向上”。
“向下”扎根基层,方能成就出彩人生。基层天地广阔,基层大有作为。当前大城市挤出效应,高房价、高房租让人才外流加速,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一线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回乡发展创业。回乡创业取得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80后创业者彭诚,来到家乡成立蒸菜品牌“蒸浏记”,打造连锁品牌;北京某大学的王彤,回到家乡村小任教,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家乡;雪洪村大学生村官何裴成立华日稻米合作社,合作创建寿乡鲜米项目„„每一个成功的案例都在证明一个不变的道理:基层的广阔舞台是个人实现价值的最佳舞台。可见,基层可以成就个人不一样的未来。
“向下”扎根基层,方能助推基层发展。“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建设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国家前进的方向;基层建设是一把尺子,可以度量社会治理的真实实力。然而当前,基层的致富渠道过于单一,缺乏核心项目的投入,同时基层的卫生条件也较差,缺乏民规民约的约束治理,甚至个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软件薄弱,导致“人才虹吸”现象时有发生。倘若不能及时的认识到基层出现的种种问题,将制约着基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撼动国家的根基。故此只有我们真正的俯下身体去参与、去体验、去助力,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才能为基层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广东为什么不发展梅州】推荐阅读:
广东深圳有什么大学排名06-17
广东梅州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合格证领取通知11-23
广东省有什么本科学校有专科专业12-02
广东经济发展论文09-26
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08-13
广东省农业发展规划06-23
广东省金融发展报告09-14
广东省经济发展现状10-06
广东海洋大学文化创新发展纲要12-23
为什么不和谐作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