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作业2013112

2024-07-09

区域规划作业2013112(8篇)

1.区域规划作业2013112 篇一

今年上半年长三角、两江新区、深圳、厦门经济特区扩容等区域发展规划陆续获得批复出台密度前所未有。至此东部的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江苏沿海西部的成渝、关中、天水、重庆两江新区、青海省柴达木、西藏、新疆南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广西北部湾、珠三角北部的京津冀、辽宁沿海、图们江中部的皖江城市带、鄱阳湖、黄河三角洲等区域发展规划已在华夏大地处处开花。中央密集出台区域发展规划有其特殊的背景。今后510年我国将处在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一次转型与改革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点并将对我国后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系列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不仅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引导区域发展、适应并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性选择。为此既需要从区域发展看中央政府区域规划出台的重大作用也需要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趋势把握区域规划的时代需求。“十二五”时期发展方式转型的基本趋势是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由工业主导向城市主导的转型由基本公共产品的短缺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转型由中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陆续出台的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经济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协同配合进一步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由此促进我国发展方式转型。例如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以新型工业化为重点的沈阳经济区规划、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皖江城市带中央密集出台 将在引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的重庆、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将为我国推进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宝贵经验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及以保护资源环境为重点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将为我国实现低碳发展树立典范以保障区域人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为主要目标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在推进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开放发展为特色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将为我国新阶段的对外开放探索新路子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重要内容的上海浦东新区和深圳市综合改革试验区将为新阶段的政治、经济体制创新进行先行先试。从实践看要把实施区域发展规划与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相结合关键的问题是尽快改变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地方为例现行的地方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以追求GDP总量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重化工业项目为重要特点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这样一个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提高经济总量中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目标是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基础是消费主导。就是说从追求总量为目标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以国民收入为导向的发展方式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弊大利少非改不可。为此“十二五”时期政府转型将成为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和重点。

2.区域规划作业2013112 篇二

一、区域分析的概念: 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二、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1、区域分析与经济学

如何经济地利用稀缺资源(广义的资源),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是经济学研究核心。

经济原则是区域分析的核心原则,经济学原理也就成为区域分析的基石。

2、区域分析与地理学:

区域自然及社会经济地理背景条件是区域分析的基础内容。

3、区域分析与数学

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区域分析的主要手段。

4、区域分析与其它学科

区域分析也涉及到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要素,从而也不同程度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

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①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决策依据。

②只有认识区域、才能发展区域,只有分析区域,才能协调规划区域。③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第二章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自然资源:

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根据能否再生:①不可再生、②可再生、③可更新资源。

这种分类更有意义,因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举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山西煤都、黑龙江商品粮基地)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山西吨媒生产成本是湖南的1/2,苏南和浙江的1/

3、中东的石油每桶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0、东北的林木采伐周期是南方的2倍、新疆的“红色食品基地”)(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东北地区重工业)

四、区域自然资源:

(一)评价四原则:

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的重点分析相结合;

3、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二)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1)目的:

①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②经济发展布局的保证程度。(2)两点考虑:

• 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 • 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 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1)目的: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2)主要从三方面进行评价: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建立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得出客观、切合实际的结论。

3.对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的评价

(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神府煤矿

(2)评价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对区域生产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分析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资源的组合,及其对一定产业(部门)结构的适合程度或保证程度。

4.自然资源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

•如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修建铁路向外输煤,也可以通过建电厂向外输电,还可以经过利用其它矿产资源,如石灰石、铝、铁矿等,发展建材、化工、炼铝、钢铁等生产;•如水利资源的利用,不仅在选择坝址、坝高等方面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而且在确定水利工程的功能与作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上也有许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技术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多种方案优选

5.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1)对自然资源的任何改造和开发利用,都会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

(2)只有客观全面分析各方面的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利于在资源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好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之影响。

第三章 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经济、文化、人口)

一、区域经济背景 从4方面进行分析: 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2.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 3.市场化水平

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二、区域文化概念:

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举例)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影响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举例:岭南文化、温州(永嘉)文化、湖湘文化

重素质求内涵苏南经济的日新月异•广州canton——guangzhou•北京Peking——beijing•厦门Amoy——xiamen•城市语言文化对城市推广很重要

四、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影响: 生产——

(1)人口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 消费——

• 人口数量及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

• 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 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五、区域人口结构

(1)内容: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过程:?

六、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七、人口增长(内容、指标): 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

受由出生和死亡所决定的自然增长 与 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 的影响。(1)自然增长

主要指标:出生率(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

主要类型:原始型、年轻型(传统型)、成年型(过渡型)、衰老型(现代型)。(2)机械增长

机械增长率:指一地区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的差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机械增长率为负,说明区域人口为净迁出,为正则说明为净迁入。

八、适度人口概念(经济层面):

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九、人口容量概念:

某一时期一定的生态负载力和经济负载力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第四章 技术支持分析

一、技术进步:

(一)类型:

①狭义的技术进步 ②广义的技术进步

 狭义的:工程技术/硬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如:工艺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能源新材料,提高产品性能质量,降低消耗,提高劳动者技能。

 广义的:包括“软”、“硬”技术在内的整个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一些工程技术和管理与决策科学的发展。

如:生产要素质量的变化,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应用,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政策的影响等。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按对资本边际生产率R和劳动边际生产率L的影响,将技术进步分为三种类型:中性技术进步:R对L的比例保持不变;即:资本与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保持不变或资金与劳动的产出弹性不变。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提高R对L比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降低R对L比例。

(二)技术进步对区域的影响:

①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变害为利)②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③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上减少劳动的投入)。举例说明:

【分析技术扩散、技术引进、技术选择】

二、技术扩散 概念:

指技术创新通过市场传播的过程,是技术在空间的流动和转移。

三、分析 技术引进

我国的技术引进(四模式、五问题):(1)四模式——

① 硬件引进模式:直接促进工业生产与效率,但成本高、依赖性强。② 软件引进模式:节约资金,且关联效应强,但对本国自主创新能力要求高,考虑技术输出国的政策。

③ 以FDI为载体的技术引进模式:技术先进且适用,有利于投资环境改善;但是技术作价高、直接投资企业声望难以提高,产品周期的限制。

④引进人才模式:最有效、综合的引进战略;但对输入国条件较高、需要合理的人才引进政策。(2)五问题—— ① 科研与生产脱节

②技术引进和输出层次较低、技术科技含量不高 ② 急功近利现象较为严重 ③ 相关调控、监管的政策还不完善

⑤技术壁垒越来越严重,国际技术贸易活动还不深入

(3)改进措施:

①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引进环境,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扩散”轨迹良性发展;

②增加R&D投入,打造产学研的创新机制; ③维护知识产权,完善技术引进相关法规; ④营造开放的学术氛围,科教兴国; ⑤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四、分析 技术选择

(1)有关技术选择标准的几种论点:① 高产出、高资本周转率标准;② 社会极限生产标准;③ 高积累标准、或扩大投资率标准;④ 时间系列标准(2)中间技术(3)适用技术

(4)技术选择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应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

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一、人类/人文发展指标(HDI): 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生活指标  HDI=1/3寿命预期+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二、相对指标

1、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率;

2、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如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

3、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

4、反映居民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

5、反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

计算-----相对指标中的基尼和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越大越贫穷);基尼系数反应收入公平(越大越不平均)。

三、区域竞争力 what(1)概念: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how(2)如何提升:(战略上)

① 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培育区域竞争力的职能; ② 实施人才战略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③ 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

④ 扶持优势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内在竞争力。

第六章 区域优势

1、区域优势(1)概念:

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从而使其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2)类型:地域性、综合性、时效性

2、投资环境(1)概念:

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也是影响各类投资决策的综合环境。

(2)分类:投资动机、投资类型、投资规模、投资行业。(3)改善措施:政策法制环境、市场环境、配套服务环境。

第七章 产业结构 与 主导产业分析

一、产业的划分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划分

1)两大部类的划分生产资料生产部类社会总产品国民经济消费资料生产部类2)农轻重的划分农业国民经济重工业: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工业轻工业: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五大物质生产部门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时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1)费希尔的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门,一般指广义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一般指广义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采矿业。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一般指广义的服务业, 包括商业、金

融、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公务及其它事业。

(2)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1985年10月)第一产业:农业A(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建筑业和工业(B-D)(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

第三产业:除上述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F-T)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 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①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基础与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②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③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⑤ 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三、主导产业的概念:

罗斯托: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他把这些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主要特点:高创新率、高速增长能力、“扩散性”。

四、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2)竞争能力

五、区域产业结构

1、目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应该保留三个时代的部门)

2、原则:

①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②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③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开拓国际市场,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④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⑤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减轻就业压力。⑥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第八章 区域规划

一、区域规划

1、概念: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综合、全面的总体部署。(包含两个层面:描绘未来、行为决策)

2、特点:(1)综合性——整体性、(2)全局性;(3)战略性;(4)地域性;

3、内容:

(1)内容:对所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对实施方案的选择。(2)任务(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3)目的(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作用(编制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进行调控的手段。)

二、区域规划

1、方法:系统法(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传统综合、比较法、数学模拟法

2、程序:

(1)规划准备工作(宣传发动、组织实际的决策机构、方案设计、筹措经费、规划区域地图、工作计划、培训人员、筹备办公地点)

(2)规划工作步骤【①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②发展目标、③发展课题和对策研究、④规划方案设计、⑤方案评估、⑥报批定案、⑦实施阶段】

(3)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动态性。(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不断反馈;保持规划的弹性;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编。)

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问题:

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

二、区域发展的目标:

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建设目标)

三、评价区域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

1、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内部环境:(1)区域地位、(2)区域优势和劣势:①区位优势;②资源优势③技术优势④产业优势)(3)区域容量(区域人口承载力)创新活动

2、如何评价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① 总体环境(世界经济环境、全国经济环境、周边地区经济环境)、② 产业环境(产业结构分析、生产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产品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生产环境分析)、③企业或公司环境(微观)

四、如何进行战略决策:

① 提出战略构想方案:综合区内发展条件和区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结果,确定适合区域未来发展的模式。

② 基本原则: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③提出战略构想的过程——战略抉择

五、SWTO分析:

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的基本思路:

(1)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2)考虑过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六、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自主发展战略、高速增长战略、变通经济发展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十章

1、增长极理论的明确内涵:推动型产业和集聚城镇(增长中心)。

2、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和出现这种影响的原因: ① 极化作用(回流效应):由于规模效应和集聚经济效应导致出现了极化效应,可是会拉大极化中心和周围地区的差距。

②扩散作用(涓滴效应):由于极化中心的经济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技术输出、外出旅游;政府行政力量的调节,导致了出现了扩散作用来缓解极化作用带来的消极影响。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3、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的差别:

①极化方式:范围(影响范围比较小,只具有区域性和地方性)、数量和分布(单极吸引方式、多极吸引方式)、空间形态(向心式极化、等级式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②扩散方式:范围(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性的扩散)、数量和分布(单核辐射方式、多极辐射方式)、空间形态(核心扩散、等级扩散、波状扩散、跳跃式扩散)。

第二节 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7、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形态: ① 前工业化阶段-离散型 ② 工业化初期阶段-聚集型 ③ 快速工业化阶段—扩散形 ④后工业化阶段——均衡性。

6、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①核心区域: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② 边缘区域:上过渡区域、下过渡区域、资源前沿区域。

7、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①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确定城镇的核心地区,注重卫星城、控制城镇发展规模、向外扩散工业和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带动周边发展。③ 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10、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①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

②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

1)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2)城镇的发展现模。3)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

11、圈层结构:

(1)内圈层的特点:完全是城市化的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高,地价贵。

核心区有两种地域类型:①结节地域:结节点与结节吸引区组合的区域。②均质地域:具有成片性专门职能的连续地段,而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明显职能差异。(2)中间圈层的特点: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①位置上:建成区外围;功能上:二重性; ②社会文化上:多元性;

③空间景观上:乡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低效用地。

内边缘区与外边缘区:内多为被城市建设使用,土地利用冲突比较多,矛盾问题多;外的城乡过渡的特点比较明显,许多地方一农业土地利用为主要的景观。(3)外圈层的特点: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

第十一章

一、土地(概念)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特征:稀缺性、恒久性、不动性和区域差异性。

土地复垦:

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5、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数量比例结构

解决方法的三大原则:

一要吃饭,保护耕地,保护是最基本的生命线;

二要建设,经济建设和城镇发展不能因为耕地而停止,做到动态平衡; 三要保护环境,注重农田的质量。

9、土地分为三类用地:商业用地类型、住宅用地类型、工业用地类型。

7、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 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用地区。

8、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

①通过土地分区,能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②通过土地分区,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③土地分区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

④用地分区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9、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措施: ① 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地; ② 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 ③ 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④ 合理用水 ⑤ 水土保持

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第十二章

1、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布局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2、高新技术园区 规划布局

(1)空间构成:产品制造、研究和开发、高等教育、生活居住以及城市服务。(2)区位选择: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中试功能、孵化技术、信息资源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

第十三章

1、基础设施的性质:

公共性、两重性、系统性、长期性、间接性。

2、基础设施的作用:

① 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② 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③ 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④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⑤ 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3、交通运输规划内容:

① 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 ② 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 ③ 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

④ 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 ⑤ 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

4、交通运输规划方法:

图上作业法。实地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

5、铁路选线影响因子: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科技因素

6、机场位置选择:①有充分的机场用地,合理设置跑道位置。②考虑自然条件,满足净空要求。地基条件好,少暴雨、大雾和鸟类。③与城市有合理的间距。④与机场导航通讯影响的干扰源保持一定的距离。

1、港址选择应考虑以下条件:

① 港区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水深等自然条件;

② 港口总体布置(如防波堤、码头、进港航道、锚地、回转池等工程设计)的技术上可能性和施工上便利性(建材和基础设施等); ③ 建港投资和港口管理、运营的经济性。

区域用水类型包括:

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市政环境工程用水、农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需水量预测 规划时,可按万元产值用水量和远景工业产

1、综合给排水规划中的几个问题?(举例分析)① 综合利用问题 ② 开源节流,合理用水 ③加强水源保护和污水处理。

12、高压线走向原则: ① 线路尽量短捷;

② 尽可能避免穿越城镇建设用地;

③ 尽量减少与铁路、公路、河流和工程管线的交叉;

④ 应避开洪水淹没区、河岸冲刷区或容量塌方、有泥石流活动等地区; ⑤应避开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和雷电活动多发地区。

第十四章

1、城镇体系:

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城镇体系的特征:

整体性、层次性或等级性、动态性、开放性(耦合系统)、随机性。

3、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① 规划工作准备阶段; ② 实地调查阶段;

③ 资料分析和专题研究阶段; ④ 发展预测阶段;

⑤ 规划方案的构思和规划大纲编写、论证阶段; ⑥ 规划方案的拟定和规划评审稿编写、论证阶段; ⑦ 上报审批阶段

4、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的内容:(1)提出城镇地域 空间结构: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的地域差异、影响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要素分析和城镇空间组织规划、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

(2)提出城镇 职能类型结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职能是城镇三大功能)

职能结构规划的分析层面(分析、研究和规划);职能分类;基本方法(3)提出城镇 规模等级结构:

3.《区域经济学》第一次平时作业 篇三

(一)学校名称: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李刚

学号:

班级:13春行管本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1、区域开发是人类 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献。

3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6、以人为本实施积极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与增加教育培训的投入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二、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3、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

1、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2、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四)区域经济政策

(五)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

1、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2、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1、联系实际谈谈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一、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品种繁多、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数量在世界各项资源中名列前茅。

(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二、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

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包括如下方面。

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

它不仪涉及发展中如何解决环境问题,还涉及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问题,并着重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的角度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向可持续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

2.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战略重点。

三、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剜资源开发规划应当是详细的、科学的、涵盖面很广的,对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是保护资源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的最有效手段。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政策包括资源一环境政策、区域一资源政策和产业一资源政策。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中国的资源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进~步完善资源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执法的力度,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沿海地区市场网络建立后,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较快。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正确认识地区优势,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资源配置的基本内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组合,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资源配置的方式,取决于一定时期的资源配置目标和动力机制。1978年以前,我们以平衡发展为日标,亦即以公平曰标为主,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经济计划,因而导致了资源的大规模西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采取了以发展为目标,亦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目标,以市场为主要动力机制,资源则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

(三)基础设施建没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主要放在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建设上。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开始。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 活力

30年来的对外开放,重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对外 贸易额的80%以上都是在沿海地区。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也率先在沿海地区实

行。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对外开放已经使东部省份走上一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道路,中、西部诸省区也将走上这条路。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 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4.区域规划论文 篇四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几何中心。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的美誉。境内海拔2200-3872米之间。全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万人,总面积3578平方千米。距省会兰州270千米,距陇西火车站120千米。国道212线,省道306线、210线在境内穿过。

二、产业结构及布局现状:

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48:27:25。

产业布局:

(一)农业优势产业布局

1、中药材产业。首先,按照“生产基地化、种植规范化、加工精深化、效益最大化”的思路,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岷归”品牌优势,将传统中药材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按照“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目标要求,加快中药材GAP认证和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其次,依托当归GAP种植基地建设,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工厂化育苗、“岷归”提纯复壮和新品系培育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努力提高中药材品质,占领国内外市场。依托中国当归城,树立“中国当归之乡”新形象,使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逐步走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商品化销售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十一五”末,全县中药材产值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

2、草畜产业。按照“‘六良’配套转方式、龙头带动促推广、加快舍饲扩规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坚持“草场户营化、圈舍暖棚化、畜禽良种化、养殖科学化、加销企业化”的原则,以草产业和草食畜开发为重点,形成西南部

草产业发展区,东部轮牧休牧、退耕种草养殖区,北部舍饲养殖区,特色种畜禽养殖区四个发展区域。并建成30万亩岷山红三叶、猫尾草种植基地。“十一五”末,草畜产业产值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

3、马铃薯产业。按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稳定面积、扩大加工”的思路,抓好良种扩繁、优质商品薯和淀粉专用薯生产基地建设。利用金大地公司2万吨精淀粉生产线、瑞丰公司1万吨精淀粉加工生产线等规模型企业,实现全县马铃薯就地加工转化和增值。“十一五”末,全县马铃薯产业产值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

(二)特色工业布局

1、水电产业。以洮河梯级电站建设为重点,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建成了刘家浪、古城电站和清水、坎峰电站、冰桥湾、龙王台电站,形成独具特色的小水电产业集群,为岷县水电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十一五”末,全县水电产业产值1.6亿元,占到工业总产值的15%。

2、矿产冶炼加工业。以天昊黄金公司、碳化硅厂等企业为龙头,加快以原生金矿、花岗岩板材、石灰石等矿种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同时以兰岷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和闾井石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实施水泥厂30万吨旋窑生产线、花岗岩板材加工等项目。“十一五”末,全县矿产业产值1.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4%。

3、农副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以岷海制药有限公司、康达公司,华兴中药材公司、顺兴和中药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加快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的GMP改造,大力开发当归油浓缩丸、微孔草油胶囊、当归饮片、保健品、化妆品等产品培育以岷归为主的陇货精品。马铃薯加工:依托马铃薯生产加工龙头企业,搞好淀粉的精深加工,规范农村现有小型淀粉加工点。草畜加工业:以方正草业公司及一库三线为龙头,引进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乳制品深加工和肉制品、皮革制品、草产业加工项目。“十一五”末,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3.3亿元。

(三)第三产业布局

1、旅游业。主要有以闾井狼渡滩草原为中心的东南部草原风情旅游和马坞沙金森林自然风光旅游;以二郎山省级森林公园和三十里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为中心的红色旅游;洮河十里风情线、迭藏河风情线和南川苗圃、北郊青年林旅游;以风味小吃、岷县“花儿之乡”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以中药材系列保健品、洮砚为主的地方特色产品旅游;洮河梯级电站参观游和库区垂钓等水上旅游。“十一五”期间,旅游业三大指标(门票收入、旅游人数、旅游社会收入)每年递增20%以上,旅游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率有较大提高。

2、现代物流业。“十一五”期间,建设了“三城”、完善“八街”、提升“七大”城乡专业市场,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三城”即建设中国当归城、开发西川新城和改造旧城; “八街”即完善提高钟楼街家用电器一条街、北郊新村机电产品一条街、新华街布料批发一条街、新民街服装鞋帽一条街、和平街文化用品一条街、人民街盆景花卉一条街、民主街岷州风味小吃一条街、新南街茶叶副食一条街的档次和水平; “七大”城乡专业市场即提升当归城中药材贸易市场、城关粮油综合贸易市场、岷峰农贸市场、商贸城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兴业物资建筑建材专业批发市场、梅川马铃薯专业贸易市场和闾井畜产品贸易市场。“十一五”末,全县各类交易市场达到50个。

三、经济发展状况:

2009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3.65亿元,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亿元,增长67.8%;工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14.5%;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8377万元,增长12%;大口径财政收入8109万元,增长32.9%,一般预算收入4743万元,增长36.4%;财政支出8.46亿元,增长39.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52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238元,增长12.6%;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8.43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9.38%。

中药材产业方面:近年来,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5万亩左右,“十一五”期间建成当归GAP基地1万亩,落实集中连片育苗基地23个。岷阳、梅川、茶埠三个乡镇的标准化中药材饮片加工园区建设已完成征地、规划;康达、惠利、永康泰、腾达4户中药材加工企业GMP认证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同时,狠抓了中国当归城、梅川两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建设,不断加强与全国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的联络。草畜产业方面: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了8万亩左右,建立了7个燕麦新品种(系)区试点,在北部乡镇种植地膜全株玉米800多亩。16个规模养殖小区已全部开工建设,建成暖棚圈舍431座。马铃薯产业方面:按照“以马铃薯一级良种繁育和以菜用型、专用型商品薯生产为主”的目标定位,马铃薯种植稳定在30万亩左右,年调运马铃薯良种5100吨,建成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集中扩繁示范基地5个。设施农业方面:全县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2873亩,其中:日光温室793亩、塑料大棚2(转 载 于: 书 业 网:区域规划论文)052亩、食用菌棚28亩。旅游业开发方面:按照《岷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人文古迹旅游和自然生态旅游。积极推介“岷州会议”纪念馆、“中国花儿之乡”、二郎山“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狼渡滩湿地草原AA级景区、“神农百草园”生态休闲度假公园、双燕—沙金生态旅游区、扎角风景区等旅游项目。大力保护县内藏

传佛教寺院等文化遗产,岷县传统竹编技艺等5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清水乡清水村铜铝铸造等6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巴当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岷县认真落实全市“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努力培育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水电矿产开发、商贸集散地和旅游避暑胜地三大基地,不断壮大以中药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水电产业开发、矿产开发、建筑建材生产、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五大工业体系。重点实施、谋划了定西市循环经济园区岷县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方正草业公司岷山红三叶异黄酮提取及废渣循环利用项目已、康达公司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当归有效成分项目、岷县草春堂美容保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乡草依当归养颜系列化妆品扩建项目、岷海制药公司旧车间改造、年产2000吨中药材提取物及干燥生产线建设、切片生产线以及仓库建设项目、龙望台水电站、冰桥湾水电站、闾井花岗岩板材加工厂二期建设项目、天昊黄金公司日处理2000吨矿石技术改造项目、双喜食品公司年产100万公斤点心生产线、“漫漫”清真点心生产线和“山里人”土特产生产线建设项目。

四、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本质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空间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实现区域问的有效分工,以最大限度地获取空间经济的整体效益。一 个地区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如何、何时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现代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增长,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又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得到实现。通常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会促进经济总量的高增长,而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地高速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主导产业的升级是区域整体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技术进步促进新产业出现。并促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构建特色产业新格局为目标,以产业

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手段,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商贸活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六大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面提升药材、草畜、马铃薯三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水电、矿产、旅游三大新兴产业。

(2).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产业三个部分组成。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机制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够理顺各产业部门间的关系,扶持主导产业部门,配套发展好辅助性产业部门,适当发展好基础产业部门,使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成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形成整体优势,从而保证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三种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来看,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岷县以“两洋(羊)一药”为重点,确定了“川区药材山区薯,东南重点抓草畜”的产业布局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三大产业得到全面提升。200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25.31万亩,总产量4.5万吨,马铃薯种植30.1万亩,岷山红三叶、猫尾草等优质牧草种植10万亩,养殖四川白鹅3.2万只。药材、草畜、洋芋三大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以上。

(3).技术进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导致产业分工的深化,新兴产业出现,使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所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基本应对策略,引进先进设备对重工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管理,做好设备的协作配套和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工作,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之一。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产业不断更新发展的主要源泉。岷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重点,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依靠科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改造升级。要切实做好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工作,重点抓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开发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产品。要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同时,要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五、岷县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

1)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未来十年国家将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在各项政策措施上将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倾斜也将对我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我县围绕第二个十年西部大开发规划在以工代赈、易地扶贫、城镇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以及产业转移等方面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

5.办公家具销售区域规划 篇五

13.开拓经销商(代理商)经营思路,扩大经销商(代理商)盈利点。

第二部分:销售区域的工作职责:

一、目的确定销售区域的工作职责,对销售区域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二、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各销售区域。

三、销售区域工作职责

(一)、日常管理

1、销售区域各成员应认真、及时地完成各类报表的填写、提交。

2、销售区域建立区域内经销商(含二级网络)档案,并将该档案装订、存档,以

备查。

3、销售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所辖区内经销商(代理商)会议,会

议前应结合区域内市场、销售及服务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会议议题,并在会后做出解决方案。

4、销售区域每月应定期组织所辖区内经销商(代理商)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及培

训,形成书面培训计划和培训记录,并将其装订、存档、以备查。

5、销售区域与公司各部门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

6、销售区域代表公司协助、指导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开拓市场、销售及服务

工作,尽力解决经销商(代理商)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纽带作用。

7、定期向公司相关部门反映经销商(代理商)的经营动态、销售服务情况等信息。

(二)、网络管理

1、销售区域根据公司网点发展规划、当地市场需求及网络建设标准推选新的销售

服务网点。

2、对现有的销售服务网点的硬件设施进行现场考察指导,要求其符合公司形象建

设标准。

3、销售区域根据公司的政策和管理条例规范区域市场内的经销商(代理商)行为,对经销商(代理商)的跨区域销售等违规行为及时做出处理,并对该违规行为的真

实性及处理方案的可行性负责。

4、销售区域定期检查区域内经销商的销售服务状况,监督经销商的日常经营行

为,并对网络的整合、优化和网点的淘汰提出合理建议。

(三)、销售管理

1、销售区域按照公司的营销目标方案,制订各经销商(代理商)、月度

销售目标。

2、负责做好向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传达,解释公司营销目标、政策及其

它相关销售服务政策。

3、负责做好所辖区域的销售市场开拓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与当地行业协会、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等机构建立关系,保持密切联系,并及

时向公司传达区域内行业相关信息。

5、负责收集行业政策、区域内竞争对手、竞争品牌等动态信息,并及时向公司相

关部门反馈信息。

6、负责收集所辖区域特殊资源需求信息,掌握所辖区域需求情况,并及时向公司

相关部门反馈信息。

7、负责做好所辖区域销售订单管理工作。

8、负责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并根据市场反馈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9、协助解决经销商处理客户提出的各种异议问题,维护公司形象。

10、负责做好经销商(代理商)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提升、营销技巧等培训工作。

11、帮助经销商(代理商)健全销售管理制度。

12、协助经销商解决资金短缺等经营困难。

13、负责做好经销商资源调配工作。

14、负责做好所辖区销售数据的统计、汇总与反馈工作。

(四)、品牌宣传

1、协助、督促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的日常广告或促销活动,并对其内容的可

行性作出监督。

2、对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提出的活动支持申请加以可行性分析,并对实施效

果加以评估。

3、积极配合公司对本区域内各类新闻活动的组织,及促销活动的实施工作,并对

其作出效果分析。

4、根据区域市场特点及要求,向公司提出不同形式的方案,获得批准后监督其实

施过程,并对实施效果加以总结递交公司归口管理部门。

5、代表公司对重大突发性事件进行现场协调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至公

司相关部门。

(五)、售后服务

1、按照公司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服务硬件设施、人员配置、组织机构和管理程

序。

2、检查区域维修技能、备件管理(价格/库存/订货)、旧件管理、技术培训、信

息反馈工作。

3、负责对本区域的服务水平进行考评,对服务违规行为进行处理,并及时反馈至

公司相关部门。

4、协助公司对区域内的服务培训工作。

第三部分:销售区域岗位职责

一、目的对销售区域各个岗位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

2、适用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销售区域所有人员。

三、岗位职责

(一)、销售区域大区经理职责

1、行使销售区域日常管理的权力,对本区域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业

绩负责。

2、负责做好团队建设工作,对所属下级的纪律行为、工作秩序、整体精神面貌负

责。

3、组织销售区域人员共同制定销售区域、月度各项目标及计划,包括:网络建设目标,品牌推广目标,管理目标。

4、负责将公司的有关政策精神向销售区域业务人员及经销商(代理商)传达。

5、定期组织召开所辖区域内的经销商(代理商)培训会议。

6、负责销售区域各项经费的计划、分配和监控。

7、负责销售区域人员的培训和提升。

8、按公司的网点发展规划、当地市场需求及网络建设标准选建新的销售服务网点,对原有的销售服务网点的改建进行现场考察指导,对其建设进程实施监督。

9、对所辖区销售网络建设的合理性、健康性负责。

10、对确保经销商信誉负责。

11、对所掌管的企业秘密的安全负责。

12、负责监督检查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13、对确保货款及时回笼负责。

14、对辖区工作目标的完成负责。

(二)、业务人员职责

1、归口管理所辖区域内经销商。

2、向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传达、解释营销商务政策及其他相关销售服务政策。

3、按照公司的营销方案,制定辖区内经销商销售任务。

4、对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进行、季度、月度任务细分,实时跟踪区域内各经销商(代理商)的销售动态、库存动态、资金动态,并监督经销商(代理商)期间任务完成情况。

5、协助经销商(代理商)及时传达与销售有关的如客户档案、库存、定单等信息反馈工作。

6、协助公司对区域内经销商(代理商)的区域培训工作。

7、对所辖区域经销商库存量进行监督,并上报经销商月末库存表。

6.区域卫生规划保障措施 篇六

区域卫生规划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市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必然要求。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达到改善卫生条件和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保障人民健康的目的。区域卫生规划是一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完善的措施、有力的保障、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党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是保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使卫生事业保持持续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的各项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要把卫生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保证卫生事业同社会协调发展。卫生部门要加大领导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和细致的实施方案,完善管理体制。政府其他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支持、协调、配合卫生部门确保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建立有效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的人才培训制度,定期对医疗技术、医疗管理及公共卫生人才进行培训。

建立有效的上级医院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制度,包括技术帮扶、管理帮扶、设备帮扶等,从而促进基层医院的发展及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制定卫生法规制度,完善卫生机构监督管理机制。

要在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卫生法律法规的同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完善医疗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执法程序,提高执法效率,注重执法效果,完善社会监督和公示制度,对违法违规的医疗卫生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尤其要加大食品安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对医疗质量、卫生标准等进行社会公示和社会监督。加强医药卫生法制宣传教育,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统一的疾病诊疗规范。

(三)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卫生队伍,建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实施培养高层

次卫生管理人才、医疗人才的计划,加强重点学科和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引进优秀人才、领军人才。建立健全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重点开展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健全乡镇农村和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以促进农村医生执业规范化,提高医疗水平。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合作与交流。依托各级人才流动服务中心,逐步建立统一的人才服务平台。加强审核公共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编制。合理分配城乡卫技人员,城区优秀人才带动农村共同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中医、社区医生队伍建设。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贴,鼓励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下基层。

(四)完善卫生经济政策,加大卫生投入,鼓励卫生经济成份多元化。

7.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 篇七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推进“三个转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2005-2010年全区农业发展区域总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服务

体系为保障、创新机制为动力、增效增收为目标,应对市场调结构、立足生态建基地、依靠科技兴产业、发挥优势创品牌、夯实基础增动力,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二)总体目标。至2010年,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400公斤,森林覆盖率达,农产品商品率达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其中畜禽、蔬菜、水果、红薯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元以上。

二、规划布局及发展重点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编制我区农村产业发展区域规划:以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建设为龙头,以城郊产业园区为示范,带动畜禽产业示范片、果蔬产业示范带、李蟠线干果产业带、高速路特色产业线迅速发展。

(一)凤垭山农业产业化示范园。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为契机,加快争取凤垭山开发专项资金,聚合业主资本、民间资本、土地资本和商业资本,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配套、注重效益、创新机制、快速繁荣”的原则和“前山公园化,后山产业化”的要求,实施“凤木联姻”,把凤木路(凤垭山至木老乡)沿线建成长15公里、面积达4万亩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小康示范园区;积极探索农业企业化之路,努力将凤垭山“开发成为南充的旅游胜地”。

(二)畜禽产业示范片。发展壮大国道318线礼乐、八角、集凤等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示范基地,带动安平、盐溪、桥龙等13个乡镇的优质山羊和小家禽养殖,以及曲水、羊口、临江等10个乡镇的优质肉猪生产;大力引进天生集团等畜禽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在河西大力实施中农合创项目;努力促使大树桂花园养殖园区扩规上档。

(三)果蔬产业示范带。改良国道212线曲水、河西、羊口等5个乡镇的中华寿桃基地,带动李渡、新场、临江等26个乡镇的优质脐橙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河西胡萝卜蔬菜基地,带动嘉陵江沿线乡镇利用河滩地大力种植胡萝卜,推进212线文峰、曲水、李渡等7个乡镇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带动吉安、临江、羊口等15个乡镇的冬菜基地建设,以及移山、双店、华兴等26个乡镇的优质红薯基地建设。

(四)李蟠线干果产业带。抓好李蟠公路沿线金凤、盐溪、龙池、蟠龙等12个乡镇的万亩美国薄壳香核桃基地建设,带动集凤、里坝、三会等11个乡镇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基地建设。

(五)成南高速公路特色产业线。以绿化、美化为基本要求,在成南高速公路沿线大树、西兴发展伏季水果,木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新庙、大观、大通、大兴发展干果种植,龙池发展南良三号脐橙,一立发展“三瓜”(冬瓜、西瓜、南瓜)生产。

三、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一)强化市场营销。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引导乡(镇)、村干部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找市场抓营销上来,以销定产,为卖而产;积极发展营销组织和营销队伍,培育营销专业户、运销大户和营销经纪人;引进知名营销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包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一批畜禽、水产、水果、粮油等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开设一批农产品外销窗口;积极参与农产品期货交易,拓展新的销售领域。

(二)抓好科技兴农。强力推行“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科研院所”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坚持面向市场搞科研、立足需求搞开发、着眼发展搞推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引进、培育、推广优质畜禽、水果、粮油等优良品种;建立一支专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切实搞好农技服务;利用广播、电视、职中等各种载体,加大农村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8.区域规划作业2013112 篇八

发改地区[2011]1124号

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1]48号),现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渝经济区自然禀赋优良,产业基础较好,城镇分布密集,交通体系完整,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重 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认真领会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深入推进 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 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 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请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要加 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涉及的重大政策和建设项目按程序另 行报批。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要求,合理确定经济社 会发展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建立重庆市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的联席会 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做好与国家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 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 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促进 成渝经济区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协调服务和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会同重庆市 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附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一一年五月三十日

附件: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前言

成渝经济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北接陕甘,南连云贵,西通青藏,东邻湘鄂,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提升内陆开放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进一步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的万州、涪陵、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渝北、巴南、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31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15个市,区域面积20.6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展望到2020年。本规划是成渝经济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规划的依据。

第一章 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自然禀赋优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热资源匹配良好,适宜人类居住。天然气、水能、铝土、煤炭、磷、盐卤等资源富集,且开发潜力巨大。拥有4000多种野生植物,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6处世界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

产业基础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蚕桑、道地药材、经济林竹等特色农林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轻纺食品、航空航天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市场辐射力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和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城镇分布密集。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人口4046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76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交通体系完整。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3936和3353公里,民用机场9个,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13000万吨。

人力资源丰富。人口总量大、密度高,常住人口9267万人,劳动力资源总数达69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超过210万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35所,职业技术学校789所,在校学生280万人以上。科研机构众多,科技活动人员约30万人。

第二节 重大机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南亚、东南亚与我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成渝经济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在重庆、成都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先行先试,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深入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全面启动,全国各地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为成渝经济区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发展难度加大。区域内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一体化发展任务艰巨;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土地等资源集约利用程度不高,生态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内陆型经济特征明显,拓展对外开放难度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区域内公共服务差距较大。这些都给成渝经济区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战略定位

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坚持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抓住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形成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先进制造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功能完善、体系健全、辐射西部的现代服务业高地。

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改善内陆开放环境,构建内陆开放平台,畅通南向、东向、西北向对外大通道,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新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深入推进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范。

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生态网络建设力度,加强重点流域和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屏障,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15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建成高效安全、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初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显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目前的3.3∶1缩小到2.8∶1。

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初步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00元,城镇化率达到60%。

第三章 总体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依托中心城市和长江黄金水道、主要陆路交通干线,形成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空间结构

重庆成都双核。充分发挥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加强重庆、成都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优化城市功能,实现错位发展,打造带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双引擎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

——重庆发展核心。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主城九区。充分发挥直辖市体制优势和辐射集聚作用,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高起点建设两江新区,强化交通、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健康、平安重庆,打造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国际大都市。

——成都发展核心。包括锦江、青羊、武侯、金牛、成华五城区和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郫县、都江堰、彭州、邛崃、崇州、金堂、大邑、蒲江、新津县(市、区)。继续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

沿长江发展带。包括乐山、宜宾、泸州、江津、重庆主城区、綦江、万盛、南川、长寿、涪陵、丰都、忠县、石柱、云阳、万州。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铁路为纽带,有序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集聚冶金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轻纺食品、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城镇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的产业和城镇集聚带。

成绵乐发展带。包括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乐山。以成都为中心,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宝成—成昆铁路和成绵、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及大件运输通道为纽带,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科技服务、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优化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城市集聚带。

成内渝发展带。包括成都、资阳、内江、自贡、荣昌、大足、双桥、永川、璧山、重庆主城区。以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为纽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集聚,建成连接双核的重要经济带。

成南(遂)渝发展带。包括成都、遂宁、南充、潼南、铜梁、合川、重庆主城区。以兰渝、渝遂铁路,成南、渝遂、渝南高速公路,嘉陵江为纽带,重点发展机械制造、轻纺食品、油气和精细化工,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培育连接双核的新兴经济带。

渝广达发展带。包括重庆主城区、广安、垫江、梁平、达州、开县、万州。以襄渝、达万铁路和渝达、渝宜高速公路为纽带,重点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机械制造、冶金建材、轻纺食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特色农业,加强跨区域分工协作,建成东北部重要的经济增长带。

第二节 推动重点地区发展

加快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依托重庆、成都“双核”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强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形成若干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体系结构合理的城市群。着力打造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的重庆城市群,加强涪陵、万盛、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和四川的广安与重庆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对接,加快以轨道交通为主的高效便捷交通网络建设,在产业布局上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成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强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与成都市的规划衔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城市群内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分工合理、联系密切、良性互动的城市群。大力促进包括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的经济区南部城市群发展。积极培育包括万州、南充、达州、开县、云阳、忠县、梁平、垫江、石柱、丰都的经济区东北部城市群。

推动毗邻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川渝毗邻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打通“断头路”为重点加强交通通道连接,推进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对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发展水平。在川渝毗邻的潼南、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充分发挥经济区辐射作用,带动川渝其他地区加快发展。

第四章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提升城市功能

优化重庆、成都核心城市功能。科学定位核心城市功能,强化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城市外部空间,优化功能分区,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形成功能明确、优势突出、互惠共荣的发展格局。

——重庆。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协调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发展水平。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金融、商贸、会展之都和国际旅游城市。建立健全城市创新体系,建设高端产业集聚的创新型城市。积极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建设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两江新区综合功能,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国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成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的内陆新区。完善城区外围组团集聚功能,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产业,加快建设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园,促进外环高速公路沿线城市组团发展。

——成都。合理划分中心城区和周边区县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文化影响力,提高城市品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建设高端产业集中、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规划建设天府新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下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周边区县配套服务功能,以开发区为依托,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建设。

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重庆的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和四川的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城市环境,适当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支持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长寿、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区),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专栏1: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

万州。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轻纺食品、机械电子、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北部的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的港口城市。

涪陵。天然气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轻纺食品、商贸物流基地,经济区东部的中心城市。

长寿。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建材、合成材料基地,区域性专用物流节点城市。

江津。先进制造、能源建材、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基地,重要的港口城市。

合川。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轻纺食品基地,重要的物流节点和旅游城市。

永川。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基地,西部职业教育城。

德阳。全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的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加工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绵阳。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和国家科技城。

眉山。机车制造、冶金建材、精细化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资阳。全国重要的机车制造及出口基地,汽车与零部件制造、节能产品生产、食品生产配送、会展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新兴工业城市。

遂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

乐山。清洁能源、新材料、冶金建材产业基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雅安。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交通节点和生态旅游城市。

泸州。饮料食品、天然气和煤化工、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自贡。盐卤化工、机械制造、新材料、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工业城市。

宜宾。饮料食品、能源轻纺、机械制造和商贸物流基地,重要的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内江。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汽车零部件生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南充。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轻纺服装、有机农产品加工、能源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经济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和港口城市。

广安。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及汽摩零部件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供应、红色旅游基地,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和港口城市。

达州。天然气和磷硫化工、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商贸物流节点城市。

壮大重点城镇。加快区县政府所在城镇和中心镇发展,加大交通、电力、电信、供气、供水、防洪、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区县政府所在城镇产业布局,扶持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改善中心镇人居环境,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小区,发展特色经济,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中心镇居住和创业。实施重点中心镇建设示范工程,支持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镇、工业镇和商贸镇。

第二节 推进农村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居住。继续实施“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建设,启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加强农村乡镇客运站、农村公路渡口码头改造和渡改桥等专项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村村通电话、电视和宽带。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加强农田水利、户用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探索乡村学校教师县管校用机制。重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加强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加大乡村卫生人员培训力度,改善乡镇医务人员待遇。加强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建立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预警和救灾系统,提高农村抗御自然灾害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支持保险机构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保险业务。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房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农民防灾减灾意识。

第三节 加快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规划。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开展乡村基础测绘。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建立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管体制,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统筹城乡建设和管理。推动城镇交通、供水、电力、电信、环保等公共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规划建设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体系有效衔接。加强农村基础性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推动普遍服务,提高服务“三农”水平。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加快实施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抓紧制定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土地管理、金融创新、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等重点专项方案,分步实施。总结重庆、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经验并逐步推广。

第五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第一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种植业。充分利用优良的农耕条件,大力发展粮油蔬菜等种植业,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粮油生产,稳定种植面积,加大标准农田、种子和植保工程实施力度,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在川西平原和沿长江、成南(遂)渝、成内渝、渝广达发展带建设优质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油菜、花生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建设万州、涪陵、巴南、江津、合川、潼南、铜梁、石柱、成都、德阳、眉山、资阳、自贡、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到2015年,粮食年产量达到并稳定在850亿斤左右。

畜牧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发展生猪生产,在江津、合川、梁平、开县、云阳、成都、眉山、资阳、遂宁、南充、达州、广安建立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在万州、涪陵、渝北、巴南、荣昌、绵阳、资阳、遂宁、乐山、内江建立优质生猪良种繁育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牛、羊、兔等养殖,建设万州、大足、丰都、云阳、石柱、眉山、资阳、自贡、南充、达州优质肉(奶)牛、肉羊生产基地。在荣昌、内江、遂宁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积极发展家禽养殖,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支持国有农场发展生猪、奶牛生产。加大疫病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水产业。依托江河、池塘等水域,大力发展高产、优质、生态水产养殖业。加大长江、嘉陵江、岷江、乌江、沱江等江河及大型水面的人工增殖放流力度,在江河、水库、湖泊发展生态渔业,建设三峡库区天然生态渔场和成都、宜宾、广安等生态渔业基地。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在中小型水库发展生态养鱼,建设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綦江、潼南、铜梁、大足、成都、德阳、绵阳、眉山、乐山池塘优质高产养鱼示范基地。鼓励发展稻田生态养鱼,建设相对集中成片的稻田生态养鱼示范区。支持发展观赏鱼、特种鱼养殖,建设长寿、合川、铜梁、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自贡特种鱼养殖基地。完善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渝北、成都等大型水产交易市场。

林果花卉业。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干鲜果品、茶叶、花卉苗木、木竹工业原料林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果品生产,建设万州、长寿、江津、忠县、成都、眉山、资阳、南充、广安优质柑橘基地,加强三峡库区柑橘非疫区建设。扩大水蜜桃、猕猴桃、柠檬、葡萄、枇杷、荔枝、龙眼等特色水果生产规模。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建设优质茶叶基地。鼓励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培育形成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黄连、川芎、天麻、金银花、丹参、麦冬、白芷等中药材种植,支持发展笋竹、苎麻、蚕桑、花椒、核桃、油橄榄等经济林果生产。

第二节 做强工业主导产业

装备制造业。按照加强研发、分工协作、促进集聚、提升水平的原则,加强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加工和集成水平,提高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积极推进布局调整,形成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沿长江、成绵乐、成南(遂)渝、成内渝线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重庆、成都产业集聚作用,重点建设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车辆配套设备、工程机械等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基础好的产业。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和大件运输通道作用,在长江和成绵乐沿线集中布局重型机械、仪器仪表、航空航天、船舶配套设备、大中型发电及输变电设备、环保成套设备等产业。依托高速公路和铁路,在成内渝、成南(遂)渝沿线重点发展成套电气、数控机床、小型农机等机械制造产业。

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立足现有基础,提升自主品牌,加强协作配套,推进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以重庆、成都为主体,周边地区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重庆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摩托车,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提升和完善产业链,形成比较完备的整车、发动机和零部件研发生产体系,建成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在万州、江津、忠县重点发展专用车,在成都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研发和生产,资阳主要发展载重货车,眉山、内江、南充、广安、达州主要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

电子信息产业。立足优势,加强研发,整合资源,强化协作,完善创新和服务平台,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培育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庆两江新区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西永综合保税区、国家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茶园工业园、万州工业园为主体,重点发展计算机制造、集成电路、信息家电、通信设备、医疗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化仪器仪表、新型元器件,建设国家重要的笔记本电脑、打印机、通信产品生产基地。依托成都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国家科技城、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遂宁经济开发区、自贡和乐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数字视听、平板显示、智能化仪器仪表和数字医疗。

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加强科技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强化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国家民用航空产业基地,提高航天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充分发挥飞机及发动机、航空航天高性能材料研发生产的优势,依托成都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重庆、成都、绵阳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民用飞机、直升机、飞机发动机、航空产品大部件、机载航电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地面服务设备、专用材料等。提升运载火箭配套生产能力,提高卫星导航、遥感、通信应用技术水平,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冶金和材料产业。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节能减排的原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便捷的优势,根据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在长江沿线重点发展铝材、铜材、玻纤制品、镁合金、新型环保建材、硅材料、超导材料。依托现有基础,在成绵乐沿线重点发展以精细化工为主的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以及大口径无缝钢管、新型铝材。发挥资源优势,在大足重点发展五金材料,在达州重点发展精品钢、含钒优质抗震钢材,在广安重点发展铜、钴等再生有色金属及其材料。化学工业。依托丰富的天然气和磷、盐卤资源,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突破关键技术,提升发展水平,重点发展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一体化、乙烯及下游产品、芳烃及下游产品、天然气精细化工、盐化工、磷化工等,建设国家重要的化工基地。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化工产业向沿江和资源富集地区聚集,沿长江建设万州、涪陵、长寿、泸州、宜宾化工基地,在资源富集的万盛、永川、潼南、开县、忠县、丰都、垫江、成都、眉山、乐山、自贡、南充、达州、广安发展特色化工。

轻纺工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升轻纺工业层次,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服装制鞋、五金灯饰、水暖卫浴、丝绸棉麻、包装印刷、家具家电、塑料制品、玩具制造,打造知名品牌。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做优做强食品工业,重点发展名优白酒和茶叶、橙汁等特色饮品、乳制品、肉制品、榨菜泡菜、林竹产品加工,加强原产地标记产品保护,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完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医药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建立以生物制药为重点、化学原料制药为基础、道地药材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加强重大发酵药品、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生物加工药物关键技术的研发,促进产业化,在重庆、成都、自贡建设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强化学原料药研发和生产,调整药品产业结构,促进规模经营,建立药品交易市场。加快道地中药材发展,加强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攻关,促进规模化、品牌化,建成国家重要的特色中药研发生产基地。

专栏2:工业主导产业重大项目

装备制造业。大型风电机组,轨道车辆配套设备,核级泵自主化,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核电机组核心部件研制,数控机床升级。

汽车摩托车制造业。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化项目,长安福特新工厂,高档车用轮胎,ZF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一汽大众成都轿车。

电子信息产业。惠普、宏碁笔记本电脑,富士康(重庆)产业基地,中电科6英寸芯片,四联蓝宝石基片及封装,方正高密多层线路板,惠普软件测试服务中心,藏区牧民定居点移动通信覆盖工程,富士康(成都)产业基地,成都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及绵阳等离子显示器(PDP)等新型显示器。民用航空航天产业。直升机,飞机及部件生产,航空发动机研制,运载火箭部段生产。

冶金和材料产业。重钢环保搬迁,西南铝冷轧生产线,永川30万吨再生铝,万盛镁合金加工,内江钒资源综合利用,乐山35万吨高精铝板带箔项目。

化学工业。重庆年产40万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项目,涪陵聚酯,论证布局重庆大型炼化项目。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芳烃及石化下游产业,泸州煤气化基地,南充天然气综合利用。

医药产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生物产业中心中试生产基地,中药、化学药及生物医药GLP检测中心,胃病疫苗和乙肝疫苗研制,胶囊内镜、血液净化、海扶超声等医疗设备研发和生产基地,葵花制药基地,太极中药产业化基地,化学药产业化基地。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物流业。依托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网络,建立以重庆、成都为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物流园区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建设重庆、成都物流中心,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要货物集散地,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园区。加快物流企业重组兼并,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立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系统,推广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金融业。提升重庆、成都区域性金融中心功能,构建辐射西南地区金融服务网络,形成统筹城乡的金融产业体系。支持设立区域性地方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银行上市。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稳妥开展离岸金融结算业务。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支持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稳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支持开展股权投资企业备案制度试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探索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有效途径。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科技服务业。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强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与专利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和标准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电子信息、软件、机电仪表、新能源、装备制造、化工、生物医药、新型医疗器械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建设。大力引进和集聚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研发合作。支持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开发,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重庆、成都、绵阳等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以三网融合、宽带接入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契机,推动网络增值服务与数字内容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培育数字娱乐、数字出版、智能家庭、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扶持和培育工业设计、节能环保、信息咨询、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型服务企业。加强科普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支持军民技术融合创新,引导军工企业研发和生产民用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生产军品。依托产业园区和重点项目,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

商贸会展业。充分发挥商业发达、会展品牌优势,提升商贸会展业的发展水平,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会展中心。大力发展商贸业,合理调整城乡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巩固和提升重庆、成都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地位。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提供完善的资产管理、会计审计、中介代理、咨询和法律等服务,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商务成本。加快发展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会展资源,依托“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重庆投资洽谈暨全球采购会”等品牌,打造会展品牌,提升国际会展功能。

旅游业。充分发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旅游精品发展战略,突出巴蜀文化、都市风貌、山水景观、红色旅游特色,强化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建设国际知名、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以重庆、成都为核心,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利用大足石刻、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峨眉山、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构建国际精品度假旅游区。积极开发以重庆—长寿—涪陵—丰都—忠县—石柱—万州—云阳—宜昌为主的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以重庆—江津—铜梁—潼南—广安—南充(仪陇)—达州—开县为主的红色精品旅游带,以重庆—合川—潼南—遂宁—南充(阆中)为主的人文遗迹旅游带,以绵阳—德阳—成都—眉山—雅安—乐山—宜宾—泸州为主的历史文化和地震遗址旅游带,以成都—资阳—内江—自贡—永川—江津—万盛—南川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带。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壮大一批旅游企业集团,增强旅游业整体竞争能力。

休闲娱乐业。科学规划布局,完善配套设施,突出民俗特色,倡导健康文明休闲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休闲娱乐产业发展。重庆、成都重点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街区,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满足群众需要的综合性游乐中心,鼓励城郊地区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依托三峡库区,发展游艇休闲产业。加强特色古村古镇的保护开发,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度假休闲地。加强市场监管,促进休闲娱乐业规范发展。

第六章 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形成分工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

第一节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铁路建设。加强对外铁路大通道建设,构筑以重庆、成都为枢纽,成兰、兰渝、成都—马尔康、成都—康定、西(宁)成铁路为主干线的西北向通道,襄渝、郑万和西(安)成铁路为主干线的东北向通道,渝利、万宜铁路为主干线的东向通道,渝怀、渝黔、隆黄、成贵铁路为主干线的东南向通道,成昆、渝昆铁路为主干线的西南向通道的放射状铁路网。打通重庆、成都至兰州、西安、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昆明等周边省会城市的快速铁路通道。加强区域内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重点建设成渝、渝万、成绵乐客运专线。

完善公路网络。加快公路通道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区公路连接,强化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重庆沿长江、万州—城口往西安、重庆—宜宾往昆明、广安—丰都往务川、万州—达州往西安、万州—利川、成都—自贡—泸州往赤水、宜宾往攀枝花、成都—德阳—南部往巴中、绵阳往西宁等方向的公路通道建设。加强区域内公路通道建设,重点建设成都—重庆、重庆—广安、广安—潼南—荣昌—泸州、南充—大竹—梁平—黔江、雅安—眉山—资阳—遂宁、内江—遂宁等公路通道。加强区域内区市县出境公路、断头路、长江过江通道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完善等级公路网。

加强航道和港口建设。以长江干线和嘉陵江、渠江、乌江、岷江等支流高等级航道为重点,建设干支衔接、水陆联运、功能完善的内河水运系统。加快长江干线航道治理,提高岷江、嘉陵江、乌江通航能力。建设水富—宜宾、乐山—宜宾三级航道。加强重庆港主要港口和泸州、宜宾、乐山港口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汽车滚装、大宗散货、化学危险品运输和旅游客运,推进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

优化机场布局。加强机场建设,合理调整布局,形成干支衔接、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机场空间格局。提升重庆江北、成都双流枢纽机场功能,规划建设重庆江北机场第三跑道和东航站楼,研究论证成都第二机场及配套工程规划建设问题。加强万州、绵阳、乐山、泸州、南充、宜宾、达州支线机场建设,提高机场保障能力。优化航线网络结构,拓展周边国家及欧美的国际航线和航班,提升客货运输能力。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供水保障设施。按照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原则,加强供水保障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供水设施,在江河沿岸重要城镇加强提水工程建设,在河流分水岭等资源性缺水地区实施必要的调水工程,在丘陵和山区重点加强大中型水库建设。加强以“泽渝”、“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适时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加强大型灌区和中小型灌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支持边远山区、旱区和民族地区建设小微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城市应急水源地和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保护,有效应对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

加强防洪减灾设施建设。按照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重点加强江河沿岸的重庆、万州、涪陵、江津、长寿、永川、綦江、合川、璧山、潼南、乐山、宜宾、泸州、资阳、南充、广安、达州城区主体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江河沿岸城镇堤防工程建设,加大防洪控制性水库和河道治理力度,防治山洪灾害。结合灾后重建,积极实施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专栏3:水利工程重大项目

水库工程。玉滩、金佛山、观景口、武都、亭子口、小井沟、关口大型水库工程;“泽渝”、“兴蜀”规划内中小型水库工程。

灌区及引水工程。武都引水二期、升钟二期、毗河供水、向家坝灌区一期、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

提水工程。铜罐驿长江提水,松溉长江提水。

第三节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合理布局电源点,在经济区东部重点发展火电和核电,西部重点发展水电。优化电力供应结构,形成水电和煤电互济、多种电源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序发展水电,合理开发长江、乌江、金沙江、雅砻江水能资源,加强嘉陵江、岷江下游航电工程和大中型水电站建设。优化发展火电,按照“上大压小”的原则,鼓励煤电联营,适度建设一批火电项目。开展核电项目前期研究,积极稳妥发展核电。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加快天然气、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推进大型气田建设,适度增加经济区天然气供应量。加强煤炭基地建设,有序建设大中型现代化煤矿,强化煤层气抽采利用。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完善川电送渝电网建设,加强电网联络和电力电量交换,形成区域内完备高效、安全可靠的输送网络。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输送能力。加快建设兰州至成都、昆明至重庆输油管道,提高原油和成品油供应保障能力。加强与新疆、山西、贵州、陕西、甘肃的煤炭运输通道建设,提高煤炭运输能力。

专栏4:主要能源点和电网建设

水电项目。重庆抽水蓄能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岷江下游、嘉陵江航电工程,雅安地区瀑布沟等800万千瓦,乐山地区中小水电400万千瓦,绵阳地区中小水电200万千瓦。

火电项目。石柱电厂,合川双槐电厂扩建工程,珙县电厂,福溪电厂,江油燃机电厂,达州燃机电厂,内江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示范电厂,筠连、古蔺煤矸石电厂。

电网建设。锦屏—苏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向家坝、溪洛渡电站—重庆—华中/华东电网2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黄岩—万县和洪沟—板桥2回500千伏线路,德阳—宝鸡±500千伏直流输变电工程,经济区内部500千伏骨干电网,经济区与西北、华中、贵州500千伏连接网架。

天然气。普光气田,龙岗气田,元坝气田,川东北高含硫

气田。北内环管道,北外环管道,川东北—川西输气管道,大邑—青白江—德阳管道,南干线改造,宁夏中卫—龙岗气田—渝西—贵阳干线。

煤炭。松藻矿区、南桐矿区、永荣矿区、天府矿区、中梁山矿区、泸州古叙、筠连矿区、达竹矿区。

第四节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加强网络安全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基础设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信息化发展。优化网络结构,建设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相协调的干线传输网,加快光纤接入网、无线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地面数字电视网建设,进一步建设国际通信直达数据通道。总结推广绵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试点经验,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加快空间地理信息、物联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重庆、成都数字城市,打造国家重要的数据灾备中心。加强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产品认证和风险评估,保障信息网络安全。

第七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布局一批寄宿制学校,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力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推动城乡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和教师待遇差距,定期轮训农村教师,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实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建设永川西部职教城和重庆、万州、涪陵、江津、成都、德阳、泸州、南充、达州职业教育基地或公共实训基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强化资源整合,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探索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教学科研资源共享,优化高等院校布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加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重点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建设。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根据发展需要科学设置学科和专业。鼓励发展民办高等院校,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发挥高等院校人才科研优势,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第二节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定期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开展健康检查,逐步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加强血吸虫病、地氟病防治。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完善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监督、医疗急救、计划生育、职业病防治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整合现有医疗资源,调整结构布局,在重庆、成都新城区增设医院布点,在长寿、合川、永川、眉山、雅安、内江、达州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地市级医院。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倾斜,加强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大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和引导城市、县级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建立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医疗机构制度。支持特色中医事业发展,实施名院、名科和名医战略。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地区和医院改革。制定具体的试点方案,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实现途径。建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完善试点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效激励机制,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推广。

第三节 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结合旧城改造和企业迁建,在重庆、成都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特色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博物馆。加强区县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满足群众文化需要的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影剧院。加大乡村文化设施投入,推进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国家重大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实施群众体育健身工程,加大县级体育场、游泳池、体育馆建设力度。

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弘扬巴蜀文化,打造铜梁龙舞、川江号子、自贡灯会等群众性节庆活动品牌,支持川剧、四川清音、綦江版画、土家摆手舞等传统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小平故里、红岩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每年组织10台优秀剧目下乡巡演,满足农民文化消费需要。

第四节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就业。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完善重庆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市场和成都远程见工信息系统,实现与周边地区联网互通。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在万州、江津、合川、永川、潼南、开县、丰都、眉山、资阳、遂宁、乐山、泸州、南充、达州、广安建立劳务输出基地,打造石龙技工、潼南缝纫工、富侨保健、川妹子家政、川厨师等知名劳务输出品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就业帮扶机制,采取财税、信贷优惠等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完善三峡库区移民就业扶持体系,提高移民就业再就业能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的实施力度,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提高统筹层次和筹资标准。加强城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费的征缴,提高参保率。积极稳妥解决社会保险历史遗留问题。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养老设施建设。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参合率,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实施“金保工程”,面向全体参保人员发放社会保障卡,率先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建立新型社会救助系统,提高各类救助对象的救助标准。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加快编制实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棚户区改造规划。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力度,增加财政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提高公共租赁住房在保障性住房中的比重。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批、分配、退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建设准入、申请公示、审核公开制度。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积极开展重庆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2015年,建设保障性住房200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110万套。

专栏5:社会事业发展重点

教育。三峡库区迁建学校后扶工程,三峡职业学院扩建,长寿、潼南、绵阳、乐山、内江、南充职教中心建设,重庆大学城院校迁建工程,西南石油大学迁建,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建设,成都理工大学扩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医疗。两江新区重庆人民医院、儿童医疗、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四川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华西医院扩建,成都温江医学城、成都国家中医临床基地建设,两江新区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中心,西部地区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研究基地,西南人口信息中心。

文化。重庆自然博物馆、抗战遗址博物馆,四川图书馆和成都市文化馆、博物馆迁建,大足石刻保护工程,宋蒙古战场遗址保护工程,重庆广播电视塔新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羌族文化生态保护中心。重庆黄桷坪艺术创意产业园,成都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出版和影视基地。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重庆奥林匹克体育比赛中心,万盛羽毛球训练基地,成都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成都、雅安国家山地户外运动基地。

第八章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加强生态建设

建设生态网络构架。依托山体、河流等自然生态空间,构建

“一圈四带”区域生态网络,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保障区。

——盆周生态圈。包括环四川盆地周边地区。以国家划定的生态保护区为重点,实施分区保护与建设。盆地西部和南部山地突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地区突出水土保持,盆地东部山地突出生态恢复和石漠化综合治理。

——长江生态带。主要包括长江上游带状区域。以长江上游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河流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影响区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监测,加大石漠化和陡坡耕地治理力度,加快长江两岸植被恢复和沿江主要城市污染治理,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岷江生态带。包括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地区。加快灾后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加大环境整治、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天然林保护力度,建成重要的生态廊道。

——沱江生态带。包括沱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地区。大力开展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加强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建成重要的生态廊道。

——嘉陵江生态带。包括嘉陵江干流和涪江、渠江支流沿岸地区。加强水土流失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滩涂湿地整治恢复,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建成重要的生态廊道。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制定生态功能修复规划,恢复提升森林、水体、湿地和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长江上游水污染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湿地生态恢复、低产低效林改造等一批国家重大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将岷江、沱江流域纳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和监管,加强三峡库区消落区综合治理,加快重庆、成都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保护野生动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建立严格的征占用林地准入制度,切实加强对林地的保护。提高集体林中国家级公益林补助标准,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加快森林、草原、农地、湿地、城市生态定位监测站(点)建设,在重庆、涪陵、长寿、江津、永川、合川、乐山、雅安、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等重点地区建设流域监测点。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建设万州三峡库区、绵阳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监测和应急中心。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处置区域生态环境重大事件。

专栏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缙云山,金佛山,龙溪—虹口,白水河,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画稿溪,马边大风顶,长宁竹海,花萼山,宝兴,王朗,雪宝顶。

国家地质公园。云阳龙缸,大渡河,兴文石海,射洪硅化木,华蓥山,自贡,江油,安县生物礁,龙门山。

国家森林公园。铁峰山,桥口坝,金佛山,青龙湖,东山,双桂山,天池山,雪宝山,武陵山,歌乐山,玉龙山,茶山竹海,黑山,黄水,大园洞,南山,观音峡,瓦屋山,都江堰,高山,西岭,七曲山,天台山,福宝,黑竹沟,夹金山,龙苍沟,美女峰,白水河,华蓥山,五峰山,千佛山,二郎山,云湖,铁山,凌云山。

国家湿地公园。彩云湖,濑溪河,云雾山,迎风湖,皇华岛,湔江,构溪河,大瓦山。

第二节 加快建设污染防治体系

水污染防治。加大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在主要河流和重点小流域沿岸城镇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完善管网配套设施,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加强污泥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化工、食品、酿造、皮革、造纸、电镀、印染等行业的污染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量。加强船舶流动源污染防控,清理水域漂浮物。加大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回用率达到20%以上,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他流域达到III类。

大气污染防治。以酸雨防治为重点,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燃煤电厂全部安装脱硫装置,在酸雨污染重和二氧化硫环境浓度不达标的地区严禁布局燃煤电厂。加强火电、煤炭、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等行业的综合防治,严格控制烟(粉)尘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加大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力度,鼓励使用清洁燃料汽车,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到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类及以上标准的天数超过300天。

固体废物防治。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城市、县城建立垃圾处理系统,在人口集中的重点城镇加快建设垃圾收运系统。在重庆、万州、长寿、成都、绵阳、南充、内江布局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加强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铬渣、废油、废电池无害化处置力度。加快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确保9500万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加大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特别是地震灾毁耕地复垦和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耕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切实稳定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在省级行政辖区内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采取退二进

三、旧城改造等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存量资源,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力。规范开发秩序,加强对闲置土地的清查和处置。制定产业用地标准,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和产出强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需求侧管理,加快制定流域和区域水量分配方案,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水资源,重点解决渝西、川东、川中地区生活生产用水,科学调配沿江上下游水资源,统筹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

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优先满足生活用水,保障生产和生态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淘汰落后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切实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用水工业项目,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普及农业节水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节约生活用水。探索建立阶梯用水价格机制,提高用水效率。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煤炭、黑色和有色金属共伴生矿资源、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合理回收和利用工业废水、废气,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加强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秸秆发电、秸秆建材、农村沼气和有机肥生产。加快废旧电子产品、报废汽车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推进餐厨等城市典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长寿、成都、泸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大对万盛、广安华蓥等资源型城市政策支持力度。

第九章 深化改革开放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第一节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跨部门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加快推进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先行先试。完善政绩考核和行政问责制度,探索建立经济区内干部交流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力度,完善出资人制度,落实出资人依法享有资产受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权力,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深化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改革。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平准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经营性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完善金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70%左右。

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破除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突破行政区限制和体制障碍,完善统一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促进商品自由流动。推动形成统一的要素市场,以重庆、成都产权交易机构为基础组建覆盖经济区的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联网对接、互联互通的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在经济区互设分支机构,提升金融一体化水平。推动区域内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行高速公路交费“一卡通”,统一成都城市群固定电话区号,推动毗邻地区的灌区渠系、天然气管网互联对接。推进教育、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对接,取消经济区异地上学学生借读费、转学费,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和就医医疗费用联网结算。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经济区内人口合理流动的机制。加快建立经济区统计监测体系。在社会治安、森林火灾、疫情防疫、环境保护、质量监管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建立联系紧密、协调互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第二节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构建对外开放重要通道和平台。发挥已建和规划建设交通干线的作用,打通南向经昆明至印度洋、东向连接长三角至太平洋和西北向经欧亚大陆桥至大西洋的出海大通道,增开通往北美、欧洲和东南亚国际航线,改善对外开放区位条件,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扩大国际贸易。支持重庆两江新区发展,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建设,条件成熟时在万州、泸州、宜宾设立保税港区。加强口岸大通关协作,推进电子口岸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重庆、成都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引领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建设西部地区对外开放高地。

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依托丰富的人力、矿产、农副产品、水等资源,结合灾后重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国内投资。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在主要发展带重点布局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鼓励其他地区根据实际主动承接项目转移。积极引进国外投资,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兴业。合理引导内外资投资方向,鼓励内外资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领域。

改善内陆开放的政策环境。建立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加快完善涉外服务体系,改善物流配送、生产研发、人才培训、企业融资、污染治理、质量标准等公共服务,为产业配套创造良好条件。在户籍、住房、出入境、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定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促进开放型人才集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在市场准入、买方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节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主要经济区合作。积极拓展面向西北地区的经济联系,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合作,推进重庆、成都、西安三地战略合作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大与南(宁)贵(阳)昆(明)地区合作力度,大力开拓东盟市场,构建面向东南亚、南亚重要出口基地和物流基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完善沿江经济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合作基础,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环渤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加强与港澳投资及贸易往来,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加强证券期货市场间的合作互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不断完善与港澳经贸往来人民币跨境清算和结算体系。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支持开展联合科技攻关,鼓励共创知名品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加快重庆台商工业园、渝台信息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和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新津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强与台湾地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利用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平台,加强与东盟、南亚、欧美、日韩、非洲经济合作,全面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利用良好经贸基础,积极拓展东盟和南亚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和境外投资。加强与欧美和日韩合作,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软件和金融服务外包。大力开拓非洲市场,积极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引导企业扩大对非洲投资。加快建设新加坡—四川科技创新园。

第十章 保障措施

重庆、四川两省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推动规划的实施。建立两省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落实规划明确的政策措施和项目。要制定有关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根据本规划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监督检查。会同两省市人民政府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根据需要组织规划的修编,并及时将实施情况向国务院报告。要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实现成渝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大局。两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强合作、狠抓落实,推动成渝经济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上一篇:统战工作先进个人典型材料下一篇:难忘中秋节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