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的教育怎么做(7篇)
1.离异家庭的教育怎么做 篇一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更加重要。这是因为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家中长辈对年轻一代或者家庭成员进行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的最突出特点表现在它的启蒙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所养成的性格习惯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家庭环境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上起到定势作用。乐事与人分享,喜悦双倍,难事找人分担,痛苦减半。家庭教育在情感上最多体现了其感染性,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会传递给身边的人,并与其产生共鸣。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血浓于水的亲情,与子女间的情感体验当然也是无时无刻的。家长的兴趣习惯,常常也决定了子女的行为举止,所以,在教育子女时,父母更是模范和表率。家庭环境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远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重要。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是毋庸置疑的长辈。因此孩子对于父母一定是带着尊敬和依赖的。除了贴心的照顾孩子外,父母还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凭借自身工作被大众承认,这些经历都使得孩子对父母怀有崇拜之情。带着这样的心理,孩子在潜移默化里就会去信任父母,接受父母的建议和劝导,按照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相对于社会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更具有专一性。孩子出生,成长,父母可谓无时无刻不相伴左右,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只有父母能够全方位地“读懂”自己的孩子。将心比心,孩子因为信任父母,在父母面前更能毫无保留地表达个性,这也帮助家长全面的了解孩子。这样,家庭教育才凸显出它自身独有的特色:实事求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而进行专一性的教育。从孩子的出生到成家,处处有家庭教育保驾护航。即使在孩子长大后,家庭教育依然发挥着作用。家庭教育的终身性,可以帮助家长持续的观察孩子的优缺点,适时进行教育,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魅力。相对于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及有利条件,但也应当注意到其不可避免的有缺憾及局限。这方面则主要表现在零散性,随意性等。不排除一些父母未能尽到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研究心理学发现,子女和父母在平等的环境中互相讨论、争辩,既是一种友爱磨合,也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对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绝佳帮助。因此,家庭教育时,父母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独立个体,与之沟通。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好的沟通是消除隔阂的最好方法,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当保留足够的时间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孩子的情感力与认知力。过于严格的管教孩子,不是一个明智的方法,反而适得其反。家长需要做的恰恰是相信孩子,给孩子一个任其适度发展的空间,让他感受到具有约束力的自由,更能发挥孩子的创造力。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做到与社会、学校教育的统一。言出必行是诚信的主要表现,只有诚信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守信的孩子。作为家长要宽容地对待孩子的过错,帮其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再次犯错。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孩子,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在孩子的教育中,提倡家长多多给予孩子鼓励,言语或者物质上的都可以。当孩子受到鼓舞后,往往会加倍努力,以更高的要求约束自己,但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后备力量。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们更应当树立全局观念,能够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世界观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完善。孩子会从父母为其建造的象牙塔里走出来,接触外面更加纷繁的世界。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也将给孩子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孩子心智不成熟,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对于不可避免的社会丑陋现象,家长要给予及时的指导,不能一味地逃避,要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也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榜样。古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指只有家庭好了,国家才会更加繁荣昌盛。学习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
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教育工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朋友、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
家庭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古谚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长过程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心灵的呼唤--浅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成长的摇篮,儿童时期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心理辅导。
一、 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我国教育家谢觉哉曾经引用古人说过的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其原意虽然是为了说明择友之道,借用来说明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认识到,家庭气氛中有一些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一) 父母言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极大的影响。
有些家庭家长感情不合,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关怀和照顾,使他在精神上感到孤独与无助。父母争吵时,言行粗鲁,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会使他变得急躁,情绪不宁,性格孤僻,不合群。
有些家长情绪极易波动,会无原则地随意乱发脾气,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在孩子的心里蒙上阴影,会使孩子产生敌对、自卑感等不良心理效应,有些甚者会使孩子有样学样,影响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的待人处世。
有一些家长,会以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对孩子的亲疏远近。高兴时就对孩子又亲又抱,事事满足;若是在不高兴的时候,就对孩子冷漠以待,不闻不问。这样容易使孩子显得神经质、冷淡、在与别的孩子交往时喜怒无常,变换不定。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要认为只有你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孩子。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1、期望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在具有重视子女教育传统的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父母甚至几代人未圆的希望与梦想。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
他们要求孩子从小就按自己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其他个性特点。当孩子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就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父母连孩子的双休日都给霸占了,送孩子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体育……安排得满满的。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家长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成败,如果过分强调孩子的成绩,往往适得其反。家长对孩子说:“考试考不好就揍你。”这些话往往令孩子心里更加紧张,一紧张什么都忘了,还能考出好成绩吗?其实,成长是一个过程,家长应该在乎孩子的每个过程,而不是只盯着那个结果。用一颗平常心,培养一个平常人。
2、保护过度
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父母对孩子的过渡溺爱,使得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观,使得孩子一步入社会受到一丁点打击就会萎靡不振,产生抑郁、人际关系敏感、适应不良等心理障碍。例:妈妈对明明说:“儿子,你是妈妈唯一的宝贝,是妈妈的一切,妈妈愿意为你做最大的牺牲。”结果,明明4岁了,妈妈还是整天喂他吃饭,给他穿衣穿鞋。明明上幼儿园了,他却这也不会做,那也不愿学,而妈妈还是一如既往的替他做事,这样下去渐渐地会使明明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他将面临一个陌生的世界,而逃避应负的责任,使他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当发现他们存在这些问题时并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防预措施,仅仅只是从物质上不断地给以补偿。这样的月积日累,孩子心理障碍逐渐恶化,随之也就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开展有效地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氛围 真诚沟通
1、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
我记得有一位名作家说过:“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过高的要求和不断的批评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远自己的父母,喜欢与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渐渐少了。父母越来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也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一点也不理解自己,处处地管束着自己,觉得自己像那笼中鸟一般。其实,到了这种时候,父母与子女就应该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抛开那浓重的“火药味”,好好地交谈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话说出来,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拥有一个更温馨更知心的家庭!
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2、要学会宽容与约束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接触大自然 接触社会生活
亲近大自然是孩子们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事。现代家庭中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住楼房者居多,无形中造成孩子与同龄人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庭,从群体生活进入独户生活,心理上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而且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弄一身泥,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回顾成人走过的孩提时代,恐怕没有什么比大自然对孩子更有吸引力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很多佳作都是写他的童年趣事。这些往事几乎都饱浸着大自然的浓墨重彩,叫人难以望怀,铭刻于心。家长们不可忘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可记忘了让孩子们渡过自己最喜爱的那段时代。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伦德伯格认为,人们在生理上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发展人自身潜力的需求,一种追求美感刺激的需求,一种创立人们自己个性和性格的需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最早接受的也是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为了家庭的幸福美满,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附:故事一与启示:“静”下来才会有“结果”
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一天晚上,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锯一棵大树。拉来拉去,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机械手表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这个木匠就收拾收拾,准备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怎么能找到的呢?”
小孩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启示: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赶鸭子上架的攀比、不动脑筋的盲从……这些现象在一些家长中越来越突出,形成一股可怕的社会风气。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有“花期”的,教育孩子一定要心静,就像找手表的那个孩子,会动“脑筋”,只有“静”下来才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故事二与启示: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错过便不再有
19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左右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启示:印度两个狼孩从发现到死亡的故事说明--万物都有自己的季节特性,错过这个季节就很补救与改善了。孩子更是这样,一个孩子是绝对没有两个1岁年龄的。3-12岁就是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季节,这个时期的好习惯养成了就很难改变,如同我们从孩子几个月就教孩子喊“爸爸”、“妈妈”,孩子一旦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并长到二三岁,再想让孩子叫别人“爸爸”、“妈妈”,孩子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如果让孩子在早期把德、智、体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了,以后的成长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以后对孩子所费的工夫就如逆水行舟,非常困难,有时还会无效。
2.离异家庭的教育怎么做 篇二
1 环境动因:孩子的环境与原先完全不同
1.1家庭教育方面, 出现不少新的困难。离异后, 父亲或母亲往往独自一人支撑着家庭, 直接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不得不减少教育子女的时间, 致使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失误。对孩子疏于管理。另一方面是有的父 (母) 离异后, 就把全部情感倾注于孩子, 对孩子过分的呵护, 以上这些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1.2新爸爸新妈妈的“无感情”介入。使孩子很难得到家庭的温暖, 易造成孩子心灵障碍, 进而形成不健全人格。1.3老人对父母离异的孩子, 会因可怜而分外疼爱, 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1.4社会对离异家庭子女无论是负面看法还是特殊的同情与关心都是把他们特殊对待了。
2 心理动因:无形的压力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全人格
按照常理, 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 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基本的条件。而父母的感情趋于破裂, 家庭气氛紧张,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歧视, 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可以想象, 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双亲同时呵护、关爱的环境, 其心态非常可能向不正常的方向发展, 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形成不健全人格。
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 (俞润生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我在调查中发现, 凡是有着比较优秀的性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并且在其认知水平、智力发展等方面, 与正常家庭子女相比无显著差异的离异家庭子女, 毋容置疑, 他的父母一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部分有比较明显的心理缺陷的离异家庭子女。也一定与父母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对此, 我们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 对离异父母就子女健全人格教育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 注重增强自身素质, 做健全人格的表率
家长素质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 作为离异家长, 对其素质要求又有其特殊性, 总的说来离异家长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 直接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家庭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子女的前途、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因此每位离异家长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2必要的教育知识。必要的教育知识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具备了丰富的育儿知识, 家长才能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遇到的问题, 也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质量。3.3较好的心理素质。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感情打击无疑是巨大的。作为离异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快带给孩子,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因为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他们的模仿性极强, 自制力较差, 家长的心理素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每一位单亲家长在教育过程中, 要具备良好心理素质, 能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情况, 采取较好的教育方法来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3.4科学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 是指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 (王雁《家庭素质决定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教育》1999.7.8) 它对孩子发展影响最为直接。在家庭教育中, 离异家长应采取民主的、开放式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的爱应是恩威并举, 宽严备至的。用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 才会是一名健康成长的孩子。
4 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 促进其人格完善发展
心理学家提出:“人格主要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孩子与人交往对他的心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毛海涛《要重视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2000.10)
对孩子来说,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交往关系:即亲子交往关系, 同龄人交往关系, 师生交往关系。据调查:其中最多的是同龄人之间交往。作为离异父母, 对子女的人际交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充分认识子女人际交往活动的意义。鼓励子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集体活动, 它不仅可帮助这些子女走出家庭小圈子, 踏入社会大学校,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父母离异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的烦恼和心理上的阴影。还可增强他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用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友情和温暖, 增强其交往能力。使孩子接受“大我”, 淡化“小我”。
5 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培养高情商型人格
一些离婚夫妻或出于经济上的原因, 或考虑到再婚问题, 在离婚时把孩子当成了累赘。极大的伤害了未成年孩子脆弱的心灵。有的离婚夫妻把孩子当成了发泄不快情绪的对象, 甚至把离婚的根由归结到孩子身上。还有一部分离异家长认为自己的离婚造成了孩子的痛苦和困难, 怀着深深的内疚心理, 在对孩子的态度上表现为一味地溺爱和娇惯。带着一种“赎罪”的心理对子女有求必应的父母, 要么培养出冷漠骄横的冷血孩子, 要么是给子女本已痛苦不堪的心理增添不必要的“还债”负担。因此, 离异家长应该在尊重孩子感情的基础上, 注重同孩子的情感交流。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 使他们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其次, 当孩子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 家长要敢于拒绝, 同时要给他讲明利害, 分清是非。再次, 当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失误或者错误时, 家长要帮其查明原因, 找准根由, 而不能一味训斥, 更不应该打骂。
离异家庭家长要让子女知道, 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要经历多次磨难和失败后才有可能成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来锻炼或增强他们抗击挫折的能力。比如:让他们做些家务, 给他们设置克服困难或挫折的机会, 让他们参与家庭的一些事情, 当然, 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 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挫折承受力, 克服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
6 家庭教育应以表扬为主, 培养自尊自信型人格
作为家长, 要善于发现子女的闪光点, 采取正面教育的手段, 有意让他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对子女的言行要注意多观念、多思想、多奖励。因为奖励尤其是精神奖励, 会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 奖励要有一定的度, 切忌滥用。第二, 奖励要深入到孩子的思想深入, 这样能使孩子产生愉快和自豪感, 第三, 要注意观察由不恰当的奖励所产生的负效应, 不断改变方式方法, 使奖励方法充分发挥综它的有效功能;最后, 作为一个外部动因, 物质奖励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奖励方式, 但要控制在一定的标准内。但是, 对孩子的错误, 家长必须要对其进行适时适度的批评, 甚至是惩罚。只不过批评、惩罚一定要慎重, 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考虑到孩子的可接受性。
7 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 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从家庭构成来看, 尤其是现代中国的离异家庭, 大部分是由一个子女和父 (母) 构成。这样的人际结构, 很容易让父 (母) 和子女之间形成极为亲密的关系。而这种亲密的关系既能使两人的情感上依赖, 也容易引发两人的心理冲突, 所以, 在离异家庭中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 无论是对父 (母) 亲还是子女, 都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宽松有序的家庭氛围, 避免因彼此期望值过高而引起的冲突, 也才能使各自都有健康平衡的心态。对此家长要注意做到:让子女学会处理自己的事, 对自己负责、鼓励子女多接触社会、要敢于“放手”让子女亲自去体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
离异家庭应给子女三个保证:保证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不仅可以使孩子有能力承担挫折, 也容易帮助他们回归快乐。其次, 保证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这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 也是难点。第三, 保证他们拥有健康的道德品质。家长要密切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 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形成开朗、活泼、热情、乐观向上的性格, 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使之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俞润生.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1]俞润生.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王雁.家庭素质决定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教育, 1999, 7, 8.[2]王雁.家庭素质决定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教育, 1999, 7, 8.
3.浅谈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疏导问题 篇三
关键词:离异家庭;孩子;教育疏导
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心灵来说,当一个完整的家庭遭遇破坏时,孩子的心灵便会遭到巨大的伤痛。如何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主要表现
(1)离异家庭的孩子经常担心会受到同学嘲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2)有的家长在离婚之后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3)有的孩子脾气暴躁;有的孩子则过于孤僻、怯懦。(4)对于重组家庭,孩子大多产生抵触情绪或无视。
二、造成以上结果的几点原因
1.家庭环境的改变是主要原因
当和睦的家庭组织形式遭到破坏时,亲子关系的实质变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2.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必然因素
经历了家庭分裂之后,面对一个新的人际交往范围,经常会让孩子手足无措,产生自闭、暴躁等問题心理。
3.孩子日渐成熟是催化剂
孩子日渐长大,对于父母离异的事实使他们越来越难接受。容易将他人无心的话语当作刻意的讽刺,造成僵化的人际关系。
三、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1.父母的配合
(1)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2)对孩子疼爱有加,注意适度,避免两个极端。(3)多陪孩子谈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很爱自己。
2.学校的教育
(1)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关爱他们,主动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2)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呵护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调动全班学生一同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确保孩子的心理变化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
3.社会的支持
(1)对离异家庭的儿童要多给予关注。(2)以孩子的口吻开展一些普法栏目,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2]刘晓明,张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离异家庭的教育怎么做 篇四
基本材料
姓名:林小莹
年龄:16岁,性别:女,现就读于我校初三级5班。
二、问题行为概述
1、开学初,林小莹分到我班的时候,作为住校生,赶不上校园生活节奏,拖拉散漫,下晚自习后,吃零食,洗澡洗头等事情未做完就熄灯了,因此经常违反寝室纪律,缺乏责任心,时常忘掉内务扫除,或扫除不彻底。
2、学习上,只对英语感兴趣,其他科基本不学,或纯粹应付,因而各科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主要是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边玩边做,而且经常做错题或漏做题,且字迹潦草。(其实,如果认真写,他写字的水平不错。),一些科目的作业靠抄别人的。课堂听讲经常搞一些小动作,如照镜子、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或在自习课讲与学习无关的话,影响课堂纪律,虽然教师经常提醒和教育,但转变不大。由于学习基础差,导致成绩很差,所以该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内、课外无论做什么事注意力都不能集中,且好动。期中考试成绩:政治24分,语文80分,数学36分,英语70分,物理40分,化学19分,历史23分,地理33分,总分325分.3、每节课进教室总是最晚的一个。课间休息,我班教室在二楼,但刚下课不久,一楼、三楼总能见到她的身影。遇到术课(美术、音乐、计算机课等)课间总是到商店去买零食带往教室,因而上课经常迟到,多次个别谈话和惩戒,仍时有发生.4、表现欲望强,曾向班主任写纸条要求做室长和英语课代表;好打扮,还瞧不起外省的学生。
三、背景材料
1、家庭及家庭教育情况:其父母都是生意人,2岁多的时候父母离异,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不管她学习和生活。其父亲现在与另外的人又重建家庭,生有孩子;而对其不负任何责任,任随这个她怎么样都不管,进入初中两个月来从没问过她的情况。其母亲在三年前与人同居,但一直未结婚,对其抱有很大的希望,经常打电话了解她的情况,小学毕业曾为孩子请家教补习物理,对她的学习包办安排.2、教育经历:小学成绩不错,并参加过托福英语班,初中开学前两个月成绩基本上说可以,但接下来,其父亲给她买了一个手机,各科学习一直下降,品行表现也存在一些问题,直到初二被学校处分过。3.个性特点:属外向型,反应快、好动,兴趣广泛但不专一,注意不持久,养成习惯差,抗批评力强,经过多次谈心,我了解到,他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如:课堂听讲时,其他的事,很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而不能专心听讲。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尽管有时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很快就会忘掉。生活习惯差,正餐不吃,而经常吃零食,食品包装袋随便乱丢,导致时常发生胃病。
四、分析诊断
1、林小莹现状是离异家庭留下问题教育的结果,从小几乎没有完整的家庭环境和缺乏正常的亲情,一方面父亲几乎不管,另一方面其母亲又对她包办安排一切。养成了懒惰贪玩,任性不服从教育,幼时家庭的争吵一定在她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导致了对环境的敏感,做事时不专一,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自控能力较差的性格。畸形的家庭与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她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在不良的习惯刚刚形成时未能及时纠正,家庭教育方式没有科学性,导致他对学习失去兴趣,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近而造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2.家庭优越的条件和一切将就学生娇纵惯了林小莹同学的不良行为习惯,使个性没有受到必要的约束。3.初一就荒废了部分学业,使基础漏洞百出,又没有及时弥补。个性品质使进入初二后没有能很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从而导致了目前的现状。
五、教育过程与对策
1、了解情况,对症下药——谈话,说理,导行,惩戒.针对林小莹“赶不上校园生活节奏,拖拉散漫,下晚自习后,吃零食,洗澡洗头等事情未做完就熄灯了,经常违反寝室纪律.”“ 每节课进教室总是最晚的一个。课间休息,我班教室在二楼,但刚下课不久,一楼、三楼总能见到她的身影.遇到外堂课(美术、音乐、计算机课等)课间总是到商店去买零食带往教室,因而上课经常迟到”的情况,我首先通过访问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开始了进行了第一次个别谈话,让她重新学习了《学生手册》的相关规定,强调说明纪律的重要性,并特别对她规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并指出吃零食的坏处,如既伤胃(吃的多麻辣,有不少不合格,或含过量防腐剂,包装袋含铅),又破坏清洁卫生(你习惯不好,随便乱丢),同时是你赶不上校园生活节奏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次谈话,使她坚持了两天,又故病重犯,我结合班规,对她违反纪律采取了必要惩戒,让她明白违反纪律是要承担后果的,使其懂得行为、责任、后果的关系。一周后又有违反,我请来家长,与家长一起当面引导和教育,并让她写出认识。针对林小莹“缺乏责任心,时常忘掉内务扫除,或扫除不彻底.”的情况,首先给她讲清道理,在集体生活中,每个成员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然后让内务做的好的同学给她做出榜样,再让她比对成长手册中我校内务管理条例,逐条操作,使做内务能够达到应有的标准;同时在她“忘掉内务扫除,或扫除不彻底”时当即把她叫出,让她重做内务,直到管理员检查合格为止,并惩戒:要重扫到连续三个内务优为止。2.情感沟通,树立自信心——关心、帮助、辅导、鼓励 针对林小莹学习上的问题,我考虑到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是家长逼学的错误性;二是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和作为子女的义务;三是想学但基础太差,弥补无从下手,怎么办?四是学习方法不对路,依然用初一的方法来对待现在的学习没有很快适应初中的学习,怎么办? 根据这些情况,我与家长联系,解决她对学习的一些错误认识,了解到家长的苦心,并计划外学生计算每节课的教育成本,通过多次谈话中使她感到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家长,唤起她的羞愧感,让她在交谈中掉眼泪,认识到自己不学习还影响他人学习的错误。唤起一定的学习欲望.其次,为了弥补一些初中基础和前期学习的不足,让家长在课余时间,联系社会力量给她开一些小灶。并让她制定课余补习的计划,并让家长与老师协助检查督促。再次,为了不断督促林小莹进步,我与其他科任教师进行协作,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他多提问(根据其能力,设计相应问题),使其注意力始终集中于课堂,并及时对其进步给予表扬,使他对学习逐渐有了兴趣,自信心进一步增强。教育同学间要团结互助。不歧视林小莹,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帮助他,如:在分座时,把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派做他的同桌,督促其进步。再有,就是抓住她“表现欲望强,曾向班主任写纸条要求做室长和英语课代表”的情况,让她当副室长和副英语课代表,针对她在这些工作中表现的一点点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
六、教育的效果,通过以上教育措施,目前,她纪律方面的毛病虽然还没有完全改正,但反复的周期明显在延长。她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兴趣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究竟效果如何,故事还在继续中,我不能有太高的奢望,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为师者,抱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力争能对挽救一些问题学生,是我们的愿望。
5.离异家庭的教育怎么做 篇五
一、种植爱心,培育他们宽容心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但是教师倾注在单亲学生身上的爱应比倾注在普通学生身上的爱多一点,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让他们在家庭里受到的伤害可以在教师这儿得到抚慰。首先,教师应多观察离异家庭的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比如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后,她跟外婆一起生活。有一天上课时,这位学生心神不定,东张西望,经过询问,原来她父亲给她寄了一百元钱,她想取来自己用,不让外婆知道,又觉得这样做不好。我了解后,耐心地告诉她,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亲情、孝道等问题。通过交谈,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关注这样一些小事,往往比关注“大事”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谓春雨润物细无声。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心胸较狭窄。比如班里的一位女生,其父母离异,她长期跟奶奶住在一起。有一次,她和同桌发生了矛盾,同桌骂她:“你妈要死。”就为这一句话,她就进行了让人想象不到的报复:她把同桌的三本书扔到厕所的粪池里。尽管这种行为让人觉得生气,但我并没有对她严厉地大声呵斥,而是和她以谈心的形式进行交流。我指出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属于心胸狭窄,并给她讲关于宽容谦让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她明白: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也免不了和其他人发生冲突,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宽容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听了我的话后,她不仅主动承认了错误,而且从此以后和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二、动之以情,改善他们的情感世界
离异家庭子女多较自卑,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对任何人都有戒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别人也很难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运用情感的力量,采用耐心和宽容的态度,正面诱导,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在师生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特别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说出心里话。在疏导方面,开展学生自我情感教育很重要,我们可以避实就虚,先避开其父母离婚的事实,从男女之间的感情谈起,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并不是不爱他们了,而是因为父母的感情有了变化。感情的问题绝对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也许其父母结婚的时候是很相爱的,因为根据最新调查表明,爱情一般只能维系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然后,爱情就变成了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对婚姻和爱情存在幻想或者一方过于关注干事业,或者双方的老人参与等都能导致婚姻的破裂。但是他们不应该对这段感情的破裂付出自己的成长代价,如果一味地陷在父母离异的阴影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那么最后受伤的就只是自己,难道真想因其父母失败的婚姻而葬送自己的一生吗?类似的教育不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现在有帮助,对于他们今后的爱情和婚姻观也很有教育意义,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明白琼瑶式的爱情根本不存在,生活除了爱情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且爱情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天长地久,它是短暂的,维系家庭的更多的是介于爱情和友谊之间的亲情和责任心。
三、公正评价,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离异家庭学生喜欢离群独处,被孤独感所左右、掩盖,不能正确对待事物,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又使其更加孤僻、怯懦,造成自尊心扭曲。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其学习和生活给予公正评价,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他们积极的心理效应,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要创造教与学的最佳环境,协调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已长处的机会,为他们点燃进取的火花,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享受进步和成功的欢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活动矫正,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
部分离异家庭学生往往以敌对的心态,蛮横、冷酷的性格和同学进行交往,这直接影响人际交往,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帮助其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减轻、消除他们的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敌对心理,使他们意识并体验到自已在集体中的地位,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其集体意识。同时,通过活动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有意识地转移他们的注意,使其改变对周围环境的偏执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为其创造表现自已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走出因家庭所造成的恐惧和抵触,战胜孤僻、抑郁,愉快、舒畅地生活、学习和交友。
五、激发信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但其心灵深处还是隐藏着自信心的渴求。为此,教师要对症下药,理解、信任他们,稳定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只有信任,才能端正和增强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其学习上的焦虑。同时,教师要把握时机,善于诱发,在学习上对其给予关心和正确的引导,肯定他们的成绩,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增强责任感”和“自我提高感”及“获得成功感”,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6.离异家庭的教育怎么做 篇六
关键词:离异;思想和行为问题;对策
“家”一个可以使孩子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地方,它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场所,许多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暖、健全的家庭是保证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家庭的破裂、残缺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从而比一般的学生容易产生情绪和社会适应的问题。现从班主任的角度从如何做好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思想、行为表现
离异家庭孩子的思想、行为与正常家庭的孩子是有差异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1.自卑感强,情绪低落。这类孩子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做事缺乏信心,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内向,不愿与别人接触,目光呆滞,遇事畏缩,成绩较差,平时也能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但做事的积极性较差,且比较被动,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2.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用极端的行为对待自己或他人。这类孩子不愿听从别人的意见,不仅厌学,还刻意去学习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如:我校有一名五年级学生,原先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父母闹离婚后,孩子在父母的打骂声中度日如年,每天放学后不愿回家,有一陣子竟沉迷于网吧虚拟的网络游戏世界中,学习成绩急剧下降。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1.心理疏导,调整心态。父母离异的孩子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常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老师应经常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谈心,使他们心中有一种亲切感,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这部分孩子因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有的甚至在生活上有困难,所以老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给予关心,使他们在点滴的关心中感受到温暖。针对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要及时地给予物质帮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
3.培养一种爱好,转移注意力。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会长期沉浸于父母离婚的烦恼之中,思想上总是想不开,这时老师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减少因父母离异带来的孤独和烦恼。
4.加强法制教育,有效地预防犯罪。家庭离异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不加强法制教育,这部分孩子是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给社会造成危害的。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受伤花朵们,我们班主任更应多份关心,多份爱,让爱心渗透到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与其他孩子一起健康向上。总的来说,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需要班主任老师的耐心和爱心。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老师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用一颗永恒的爱心去说服、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从一些不良的思想、行为中挽救回来,使他们的身心和学习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周莉.解析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新乡教育学院报,2001(3).
7.浅析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篇七
1 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表现
1.1 自卑心理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离异家庭大学生大多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认为自己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尊重,产生失落的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终日忧虑、不安,愁眉不展,遇事退缩,甚至自暴自弃。而且,强烈的自卑心理促使一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表现为拒绝接受他人善意的劝告,处理事情时爱钻牛角尖,“不撞南墙不回头”。
1.2 人际关系不良
与在较富裕家庭成长起来的、性格外向、喜欢出风头的同学相比,在离异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表现为性格内向、特长较少等特点;总觉得自己在集体中可有可无,回避集体活动和与人沟通。这种长时间的人际关系淡漠状态,会导致他们性格方面的缺陷,使之更加孤僻、更加不愿意与人相处,而且还会恶性循环。
1.3 怀疑、敌对心理
部分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对他人存在敌视心理,总怀疑别人要对自己不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爱激动、爱打架,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严重时甚至会酿成校园惨剧。
1.4 抑郁心理
有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前途渺茫,没有希望。这种失望、悲观的情绪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释放方式,长时间压抑在心里,会导致学习兴趣减退、暴躁易怒等行为表现,严重者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1.5 嫉妒心理
一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对家庭富裕的学生表现出不满,甚至产生嫉恨、嫉妒的情绪。他们时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对其他同学恶语相向。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及时的释放与缓解,他们就有可能走向极端——报复他人、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1.6 虚荣心理
少数离异家庭中的大学生不能客观地接受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无法正确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反而表现出虚荣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内心虚伪,虚荣心强;无节制的、超出了家庭经济承受力的花销;努力证明家庭不经济困难,宁愿贷款、勤工俭学,也不愿接受社会、个人的资助。
2 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2.1 家庭因素
离异家庭的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家庭经济困难。很多离异家庭的大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尽快为父母分忧,为家庭作做贡献,这种想法使他们倍感压力;迫于家庭的原因,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很难得到来自家庭的包括学费在内的经济帮助,在就业方面更是如此,这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失衡;同时,通过打工筹集学费、生活费用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生活境遇,都折磨着他们的身心。
一些离异家庭中也存在着家庭教育失当的问题。离异家庭大学生的父母只重视对子女的文化教育,忽视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子女考入大学后他们往往更加辛苦地劳动,尽其所能地为子女提供上大学的费用,而对子女内心变化的关注进一步减少。
2.2 学校因素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各级、各类学校大多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很多离异家庭大学生勤奋好学,希望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弥补自己的家境“劣势”。然而,在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他们生活的重要标准的同时,压力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心理。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出现了“小资文化”,倡导在大学期间享受生活,而这种文化的背后是经济的支持。离异家庭的大学生没有经济条件“小资”,不能加入这个群体,导致了他们逐渐边缘化,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现在的城市中到处充斥着拜金、享乐、非主流等不良的社会因素,给离异家庭的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困扰;不同消费阶层的消费水平相差悬殊,即使是在较为纯净的校园,这种差距也非常明显;高校的扩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急于改变家庭环境的他们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各种爱心团体在对离异家庭大学生进行资助的时候,缺乏细节的关爱,为了扩大影响力,经常举办各种仪式,当众捐助,甚至有大量媒体的介入,很容易伤害离异家庭大学生的自尊心。
2.4 个人因素
个别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自身性格存在一定的缺陷,但由于长期处在升学的压力下,很多人的缺陷都被高考所掩盖,即使有时有所表现也不会引起关注。在进入大学以后,这些缺陷凸显出来,逐渐产生心理行为的偏差。
一些离异家庭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综合能力很强,只是家境原因使他们“落后”于其他同学,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加上家境富裕的学生有意或者无意地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刺激了离异家庭大学生,使他们的心理态度由不满转化成了嫉恨、嫉妒等情绪。
3 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创建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离异家庭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帮助教育者利用掌握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自然状况、家庭自然状况、父母教养方式、学生既往病史、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等。第二,反映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资料,包括智力发展状况、个性品质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学习适应性状况及综合评定建议等。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定量描述,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第三,学生择业期望、自我意象、有关人员根据其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提出的择业建议等。
3.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心理卫生讲座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生理发育的特征及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3.3 有效借助网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网上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网上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为来访者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是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来访者不需要与咨询师见面,因此这种方式有利于离异家庭大学生与咨询师平等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3.4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并举
首先,要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展开互助式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对辅导者和离异家庭大学生来说都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因团体心理辅导每次可以接待多人,所以比个别心理辅导更经济、更省时。另一方面,团体心理辅导能运用集体的力量,促进来访者行为的最大改变。由于团体心理辅导为来访者提供了比个别心理辅导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经历的相似性,可以使这些小组内的成员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接受辅导,接受他人的帮助,寻求更多的社会与心理支持,增强抗挫折能力。在辅导的过程中,使他们通过感情的交流,用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去辅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这种经验和感受的分担,具有治疗性的作用,能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其次,要针对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开展面对面的个别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针对性。
3.5 建立和完善离异家庭大学生学校家庭密切联系与沟通机制
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各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6 引导离异家庭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交往
积极进行社会交往,是一个人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的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充分表现自我,才能使自我的各个方面得以显现。一个脱离了社会交往的人,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然而,离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突然变故,一方甚至双方离他们而去,亲子交往受到人为的遏制,因此交往意识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自我压抑。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以至于达到不喜欢父母甚至痛恨父母的程度。家庭中交往意识的降低,会使离异家庭子女不愿与同伴交往,尤其是自己处境的突然变化在遭到同伴的非议、讽刺和挖苦时,就更会对同伴敬而远之。因此,强化离异家庭大学生的交往意识,提高他们交往需要的迫切性,并使之迅速转化为亲和动机,是使离异家庭子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社会性关系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黎妮.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防范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09,33.
[2]夏金元.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3]葛缨,扬丹.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王晨菲.浅谈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J].管理观察.2011(16).
【离异家庭的教育怎么做】推荐阅读:
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12-23
教师教育工作心得随笔:给“离异孩子”一片晴朗的天空08-23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10-30
家庭的贫困证明怎么写10-24
我为家庭做 贡献10-17
个案家庭的几种家庭教育类型08-26
家庭贫困证明怎么开08-30
做家庭文明小模范征文100字10-05
孩子的家庭教育08-02
低收入家庭怎么理财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