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精选8篇)
1.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一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论文摘要: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特殊产品”也将进入物流发展的第一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成了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加之物流教学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很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笔者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着手,旨在为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发展之路。论文关键词: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物流;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钟晶灵(1982-),男,湖南益阳人,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企业管理系专职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教学与研究。
许军莉(1984-),女,陕西咸阳人,广州达内软件职业培训学校讲师、本科学士,主要研究方向:教务管理与教育技术学。
通信地址:广州市增城荔城街华商路一号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511300E-mail:zhongjingling123@126.com(钟晶灵)
一、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的现实性要求
随着物流行业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特殊产品”也将进入物流发展的第一线。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应用成了我们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职物流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从本校06专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用人单位对高职物流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他们希望高职学生毕业后能立即上岗,但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往往无所适从,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但当这些毕业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后,他们又会另谋高就,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造成企业更愿意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因此,我们高职物流教学必须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重复培训成本。
(二)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物流是一门系统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从物流运作的角度看,现代物流包括企业内部物流、行业物流和社会物流三部分。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的采购、晕顺、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存管理、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对于行业物流,有各种运输手段利用、建设共同仓库、实现共同配送、简历共同流通中心、技术中心处理等;对于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发布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代理、物流服务器管理等,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实践性。
二、目前高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06年开始设置物流专业,虽在学习和探索中不断寻找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思路,但受教学经验的限制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主体——“双师型”教师稀缺
物流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教师队伍,然而物流也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全面型教师太少。本人所在的系,不少从事物流
教学的老师是半路出家,由交通运输或者工商管理类相关专业转过来,也有几个是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一出校门就从事物流教学。他们根本没有或者很少有机会亲自从事物流的操作和管理,对物流行业的理解比较平面化,对学生讲解起来往往就“空对空”,没有实践经验,对于物流的相关业务流程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往往讲授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仅占l0%,师资力量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比如《物流项目管理》,大多教师要么懂工程项目管理,要么懂物流管理,而既懂项目管理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却几乎没有。
(二)教学载体——专业教材选择不当
目前国内物流行业本身就没有形成很系统化的理论,不同出版社的物流类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就是同一系列的物流教材也会有系统性不强、内容重叠冲突、相互抄袭严重的问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目前的教材规范性也不强,大多数高职物流教材只是采用市面上已有的教材改编,存在理论性强、实用性不强、无法吸引高职学生对教材的兴趣。比如《供应链管理》,系统性水平极其高,却要求物流高职学生去掌握这种理念,接受能力肯定很差。同时,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跟不上实际的需要,缺乏先进软件技术支持,比如在我们重点放在讲授条码技术上时,国外已经兴起了RFID及EPC的研究热潮了。
(三)教学过程——理论教学多而实践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仍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大部分时间都由老师口头讲解,有的时候会在学期期末安排一到两周的实习时间。而且就是在实习中也缺乏针对性和合理安排,管理松散,敷衍了事,使实习沦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和专业要求严重脱节,造成了物流专业建设的严重落后,很多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物流行业后都要从头开始学习,这也进一步制约我国物流行业整体水准的提高。受限于教师自身的经验、学校实验室的建设、国内高质量的配套实验软件、以及国内该领域的系统性教材等因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课课时占了绝大部分,实践课的课时却相当少,与该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不符,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安排不当
首先,很多的课程重复性内容太多,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比如,在《物流技术与装备》中,有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在《物流信息系统》中有同样的一章。其次,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科学。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层次性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些专业基础课到大二第二学期都没有安排,导致学生在理论运用上缺乏连贯性。
(五)教学手段——无法提高学生兴趣
虽然引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采取电子教案和案例讨论的形式,而且不少教师误以为有了课件课就上的生动了,穿插了案例就说明内容讲清楚了,所以往往采用大量的案例,结果把案例变成了象教材内容一样枯燥无味了。高职学生本身学习主动性不强,并且物流专业本身的课程自带趣味性不足,若缺乏教师的引导性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方式运用,在课堂上基本提不起兴趣,导致逃课,迟到,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等现象普遍。
三、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专业,物流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加之物流教学的模式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很成功的典范可以借鉴,很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笔者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着手,旨在为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发展之路。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型教材系统完善
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供
各类学校参考执行;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努力的激励机制,在教师编制、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聘任政策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高职教育应该一方面鼓励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也积极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学校和教学系部应严格挑选专业教材,统筹规划,先确定好专业的课程体系,再组织教师确定好每门课程的教材。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课程间的知识空白及重复讲授。有能力的院校可以尝试组织自己的专业教师从事教材编写,一方面可以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方法。
(二)课堂理论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1.思想先行,引导学生学习观念
大多学生对物流概念仅仅停留在仓储与运输上,总认为,物流专业学的就是管理仓库和运输管理,以后就业不外乎仓库保管员或货代业务员。这样狭义的理解物流专业,使得在学习中仅仅学习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就认为学好了物流的课程。同时,这样的目标定位使得学生很难有内在的驱动力来学习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拓展物流概念的深度和广度,着重让学生了解物流除了仓储和运输,还有一个很多重要的领域,诸如物流信息服务、物流战略规划、物流营销、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物流等,让学生了解走进物流学习的大千世界。
2.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长,对于喜欢营销的学生,将物流与营销服务相结合,让学生思考,作为现代典型的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注重的方面以及物流企业的营销框架体系;对于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则引导他们对物流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物流技术软件系统和模式。在课堂上尝试“团队学习”和“项目参与”方法,让学生转变被动接受角色,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掌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也不宜单纯以卷面考试来决定,应逐渐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如学生平时的参与度、作业情况、模拟操作等,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心态。
3.循序渐进,开展层次性教学
从现代物流学基本概念到仓储、运输、配送、包装和货代管理等一些基本操作与管理,进一步讲授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并在学生已学课程基础上,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着重讲解与物流组织有关内容,如,精益物流、有效顾客反应、快速响应、JIT采购、六西格玛物流等。然后利用供应链管理的讲解将之串联起来,同时让学生课后学习企业ERP以及APS等与物流管理和生产运作管理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同时适当鼓励高职学生,要将目光放长远,要成长为一名物流行业的专家。
4.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直观认知
考虑到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许多事物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直观感知。在教学中尽量利用图片、图表为学生讲解,如配送与采购的基本流程,让他们感受到物流领域里面的万千世界;对于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如手推车、托盘、集装箱、叉车等,利用网络资源,搜索有关视频,尽量给学生提供直观、视觉上的感知,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参观和实习中非常容易地将实物与概念相关联,进而有利于学生快速适应企业的现场管理。
5.迁移教学,利于学生活学活用
在物流信息技术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对EXCEL的熟悉掌握,采用基于EXCEL的信息管理软件,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熟悉的行业,设计一个针对小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这样,既打破了学生对软件设计的神秘感,又熟悉了企业生产与物流的流程,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企业的高级计划排程;在讲解自动化电子货架,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一个身边的可以利用EPC的系统,设计出一个利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有总线控制式的,也有利用FRID技术的。这样,加强学生对各关联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能够活学活用。
(三)实践教学中的改革思路
物流人力市场需求的是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对于以物流技能培养为主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把实践教学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1.利用网络信息,培养模拟实践能力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与外界沟通,多参与物流论坛的活动建设,就论坛上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参与讨论。对一些知名网站的物流信息也要求学生多去了解,既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又能了解物流管理的实际中的情况,有利于以后真正参与物流管理工作中对问题的解决。
2.完善物流实验室,熟悉业务环节操作
高职院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投入适量资金,建设物流实验室,并且购买相关的物流软件,在校内实验室进行货物出入库管理、货物搬运管理、货物日常养护及盘点管理、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代理、报关业务处理、集装箱堆场管理、订单处理、分拣补货、配货送货、流通加工、包装、信息系统管理等训练,以此了解掌握采购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包装管理、装卸搬运管理、流通加工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物流设备的操作使用,掌握企业物流、连锁物流、国际物流、供应链物流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重点管理内容。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根据物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执业判断能力,实习过程中要保证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要规范化。
3.实地考察,加强亲身体验认知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安排以下实践教学内容:认识车站、机场、港口、码头、货场、仓库、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认识叉车、集装箱、堆垛车、货架、托盘、吊车等物流设备;认识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另外,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些物流方面专题性的市场调查,如了解物流企业的部门设置、岗位职责;了解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物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等。
4.校企合作,具备一线实操技能
校外企业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物流包装、订单处理、配送、仓储、运输等诸方面的业务。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物流实务工作,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也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生产实习应该说是教学环节最好的一种方法,需要校企合作,一方面学生能力得到锻炼,为就业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长期的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和企业都是双赢的,应该得到校企双方更高的重视。
5.毕业论文,深化专业知识体系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包括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问卷调查、撰写论文等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撰写论文有利于深化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论文的答辩,可以锻炼和考核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我校高职学生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并答辩合格才准许毕业。
综上所述,面对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从师资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大量合格的高技能应用型
物流人才,促进我国物流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楼前飞.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11.2 高和鸿,郝建彤.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现和趋势[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2.3 白世贞,陈化飞.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J].物流科技,2004,5.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6,2.嵇成舒.电子商务物流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陈兴威,李瑞东.高职物流教学的几点思考[J].维普资讯 http:// 7 蒋伟,孙红菊.合理组织高职物流教学[J] 物流教育论坛,2008,9。王晓蜀.物流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企业文化 2008,5。汪长飚.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J] 现代企业教育,2007,8.赵习频.“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 6.
2.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掌握了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旺盛。有鉴于此,从1998年起,教育部确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但是,由于MIS是一门介于管理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在对没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MIS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感觉该课程概念性强、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还有不少同学认为该课程与自身专业知识距离太远,将来不去从事信息系统的技术开发工作,用处不大,缺乏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MIS课程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如此反差,让从事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工作者不得不对MIS课程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MIS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
由于MIS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方面初步的知识技能以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基础。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某些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这一门计算机方面的前导课,远不能支撑该环节课程的学习。为此,在MIS课程的学习时,不得不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本课程涉及到的某些知识点加以讲解和回顾,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显得重点不突出,且很难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进度。
2.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MIS的教学内容大多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介绍信息、系统和MIS的概念以及MIS的结构、分类、发展过程等内容;二是介绍MIS相关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内容;三是从系统生命周期的角度介绍MIS的开发过程,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维护等几个过程,这是MIS的核心内容;四是介绍MIS的管理,包括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等。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的知识缺乏,并且对于实际工作部门的业务流程了解较少,使得学生对于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觉得学习起来抽象、枯燥无味,逐步丧失了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MIS课程的教学安排包括两部分,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完成之后,才安排实践教学,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理论教学后,立即安排实验,这就导致前面理论的讲授和后面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正确应用。同时,由于学时有限,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留给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就不多了,有时可能还因为理论学时不够而占用实践学时,造成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的现象比较普遍。
MIS理论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结合案例对理论的讲解较少涉及,且在案例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解案例为主,学生参与不够,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不利于学生把握MIS相关知识,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知识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大部分是国外企业的案例,且案例发生时间严重滞后、内容也比较抽象,难以适合中国国情,使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相关理论的分析应用了。在实验教学方面,狭义的认为MIS的实验就是编程,只要程序开发工具应用熟练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实验内容,如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流程重组与优化、管理模型的确定、数据字典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程序设计说明书等内容。
4. 教师知识结构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MIS课程教师应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比较完善的多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运营管理、管理科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知识,而实际担任MIS课程的教师多是计算机知识较为深厚,而经济管理知识较为薄弱,难以适应MIS课程教学的需要,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MIS课程上成计算机编程课程的情况。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
1. 合理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对于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学会利用MIS来为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竞争力是他们学习MIS根本目的所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经济管理类专业MIS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认为MIS课程的教学中应偏向于“管”,偏向于讨论如何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与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讨论如何进行组织的信息化进程。因此,MIS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具有在信息环境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充分认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里的战略性作用;能密切关注最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发现其内在的商业价值,具有较高的信息意识。(2)掌握系统科学思想和MIS战略规划、分析、设计的技术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经济管理工作中。(3)理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作方式和竞争战略的改变,并能利用MIS来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4)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事业单位在应用MIS中出现的问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2.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能够体现经济管理类专业MIS课程教学的目标,应避免将MIS作为计算机课程看待,而应该将MIS课程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看待。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有所侧重,在规划和设计MIS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MIS的基本概念、结构的掌握和理解,MIS开发的组织管理、维护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类、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在解决管理问题的作用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这些方面内容的重点讲授,不仅是学生获得了他们所应该掌握的MIS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对MIS的理解,了解自身在MIS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应发挥的作用以及怎样与他人合作沟通。通过对MIS开发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学生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MIS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以应用MIS提升企业竞争力,培养了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和创新能力。通过上述课程内容安排,学生会意识到MIS课程对于他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由于MIS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MIS的教学要求,应根据教学内容各部分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组织课堂讨论。经常组织课堂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题目,并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布置下次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准备。例如,在讲到MRPⅡ时,先让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组织讨论,这样学生进行充足的资料准备,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整理,逐渐形成主动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并不断提高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激活学生的讨论热情,让大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2)强化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决策分析,建立真实的事件感受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选择时要注意几点:要有趣味性、理论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不要与理论、实际脱节;案例不要过于复杂。在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热情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将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将自己的经验和才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享,共同解决案例分析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更牢固地掌握知识。(3)重视实践教学。MI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实践环节教学安排也是经济管理专业MIS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切忌将MIS实践教学变成MIS开发课,应该通过加强MIS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管理业务的处理流程以及如何操作、运用MIS于实际工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MIS实践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MIS上机操作演示。通过一些演示系统让学生对MIS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理论学习,了解MIS的基本结构、功能,掌握运用MIS处理管理业务的实际操作技能。第二,实地参观调研。通过组织学生到已建立MIS的企事业单位的参观交流,实地了解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如何在MIS中实现,了解MIS的实际构成、运行特点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维护。第三,课程设计。通过选择一个企业为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让学生进入信息系统的各个开发生命周期,正确理解相关阶段的任务,该环节要求学生将前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考虑到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要注意掌握试验的难(下转331页)(上接294页)度,该环节应以系统分析为主、系统设计为辅的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学生的课程设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阶段的管理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流程分析与设计,重点考查学生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技术如何与企业的战略层、战术层、执行层的业务结合,考查学生对管理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系统建模能力,而不是片面的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
4. 建立科学透明的考核方式。
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惰性,提高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客观部分,即期末卷面考试成绩;二是主观部分,即平时成绩。对于客观部分的考核,在试卷题目上应倾向于本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上,试题要紧扣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程知识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对于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注重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敢于质疑和探索。
由于主观部分的考核是平时教学中进行,就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明确告知学生考核标准,并且在设施中做到奖惩分明,才能取信于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案例讨论中,如果给表现好的学习以鼓励,给参与的学生以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在考核标准的制定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参与制定并认可的考核标准才有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滕佳东.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95-97.
[2]郭捷,张秀萍.管理类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讨[J].实验技术育管理,2010,(3):122-125.
[3]吕新民,张金诚.经济管理类《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4]孔继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物流技术,2010,(10):120-124.
[5]孔德汉.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1):65-67.
[6]李怡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57-359.
[7]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210-211.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三
关键词: 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改革创新
随着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将物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国家的这一决策,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也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运用实践教学,将有利于实现物流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更有利于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好服务。
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设备体系不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视,许多高校重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但由于各个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不平衡,一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备还不完善,并且学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相对比较少[1]。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实验室,但是,在实验室的设计方面没有任何创意,也看不到高校的创设特色。没有专业、独特的物流实践教学培训室,所以,高校的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
(二)物流管理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各大高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许多教师的专业大多都与物流管理专业相近,因此在授课期间,教学没有理论体系,课堂内容比较空洞、单一。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兴趣不是特别浓厚。有的教师具有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由于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使得教师无法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也无法灵活处理物流管理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再加上教师的专业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三)学校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高校的起步比较晚,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不足,部分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是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接近的,有的教师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由于他们没有教学经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有些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与现代物流专业的培养人才要求不相适应。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制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学校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建设。高校要确保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具备综合性技能,就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要制订出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2]。首先,在第一学年,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对物流管理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有全面的了解。第二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模拟训练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第三学年,学校要借助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跟着公司的优秀员工进行实践学习,不仅要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而且要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物流管理职业道德。
(二)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首先,要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实训基地采用PBL模式教学,让学生在明确问题任务的情况下,通过实训基地进行实践研究。因此,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学习环境,学校要加强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诸如加强建设物流业中的信息技术实训基地、物流技术设备实训基地等。
其次,要加强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机制。各个高校要利用学校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训基地,由于各个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因此各高校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3]。建立实训基地资源共享机制,为各个高校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供了资源共享的平台,有利于各高校之间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理论知识不丰富,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明显不足。为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教师从企业中学经验,让教师从企业中来。一方面,学校要为企业中的优秀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企业优秀的专家或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进学校担任学生实践实训教学,指导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另一方面,企业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学校教学可以在企业做兼职,亲自到企业中去,学习企业的实际工作模式,增加教师的见识,提高社会阅历,进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水平[4]。
(四)加强教学方式的创新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我国高校中出现得比较晚,因此,相关的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比较传统。为了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观察总结学生的学习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也可以运用PBL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情况下深入学习。
结语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既要改变教学方式,又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是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由优秀的教师团队投入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既能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论建设,又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家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01:390-392.
[2]余名宪.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技术,2014,09:490-492.
[3]史新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4,13:460-463.
4.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四
2.1 安排适用和实用的教学内容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旅游业需求,使教学内容能符合我国旅游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要求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旅游业发展态势,通过各种媒介获得最前沿的大量的相关专业信息,及时更新知识,将有效的和有用的知识信息不断得贯穿于教学当中,不断革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自己专业和学科的最新的发展动态有一个及时的了解,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使用各种学习工具来获得相关的专业信息。对于反映新时代、新特点、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更新。例如,目前湖北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湖北旅游业的展望以及目前湖北省的五A级旅游区有哪几个等等。
5.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篇五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企业需要的往往不是纸上谈兵会写高深论文之类的理论型人才,而需要的是能够迅速融入企业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如何培养更多的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关键就在于不断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实践方面能力的培养,只靠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要通过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2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和实际经验,但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2.1教学模式仍旧以理论教学为主
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再强调要多进行实践教学,但是因为缺乏各方面现实条件,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仍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有实践教学,但往往是简单的一些沙盘模拟、社会调研、实践实训等方式,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像物流管理这样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这类简单的实践教学根本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2实践教学所占学时太少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实践教学模式简单之外,还存在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少的问题。很多高校是一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占据90%,实践教学学时可能还不到10%,只是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参与到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实践教学环节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跟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虽然各院校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时间突飞猛进,即便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将实践教学所占学时比例大幅度提高,但是现实当中实际的可操作性不强,方案跟实际的执行会存在比较大差距。有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将多门专业课实践学时比重上调到了50%,但要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还需做出很大的努力。
2.3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教学
现行的实践教学往往以模拟为主,几乎没有实战。模拟往往是虚构的教学环境,各种影响因素都是简单虚构设置,跟社会实际当中复杂多变的环境相差甚远。学生在模拟的实践教学环境下压力不大,不必为所犯错误付出代价,反而让学生对社会实际的认识缺乏严肃性。虽然学生在模拟的时候经过反复多次练习最后取得了成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不能适应社会企业中实际工作的需要。
2.4实践教学设备体系非常欠缺
近些年,我国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给学校教学环境、设施设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需要大量投资新建校区,新建实训室等,但各院校专业众多,分摊到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费用很少,加上物流设施设备、物流软件等造价昂贵,造成了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设施设备的不完善,也给实践教学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2.5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师大部分都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物流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多数教师来自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理论和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真正的物流实践能力,甚至有些教师没有接触过实际的物流设施设备,虽然有些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过某些物流类的比赛,见识过及操作过相应的一些物流设施设备和软件,但实际操作较少,真正具有物流企业实际工作的物流实践经验,同时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校物流专业教师很少。
2.6缺乏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
6.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六
《酒吧服务与管理》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创新能力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教师教学经验,对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觉,觉中做”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酒店管理复合实用性人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酒吧这一舶来品越来越受到普罗大众的关注,国内的酒吧业迅速发展,而对调酒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据有关数据表明,仅北京、上海、深圳等几个大城市,专业调酒师的需求每年都在5000 人以上。一边是市场需求,一边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如何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完美的“零距离”无缝对接,让走出校门的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想需求,成为各个高职院校旅游专业酒吧课程改革研究的重点。这门课程是对应调酒师这一工作岗位的课程,学生既要掌握理论基础,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除此之外还必须兼顾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是传统授课模式,需紧扣市场需求,使学生既有酒吧管理的基本理论,又有酒水制作的技能。
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改革,确定学生培养目标
《酒吧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前身是《菜肴酒水知识》,在课程改革之前,主要以知识考核评价为主体,要求学生掌握统一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经历课程学习之后,仅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课程所学完全停留在空泛的书面之上,无法提高他的职业技能,对培养职业素养收效甚微,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授课教师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始终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应有的服务技能及职业素养之外,还将培养学生创新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列入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需要,设计各个实训环节,从调酒师岗位职业能力出发,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酒品知识、熟练的调酒技巧、优质的服务技能,除此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推销技术以及管理技巧。既要让学生系统的掌握这些繁杂的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酒吧工作的岗位要求。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时刻贯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学科特点,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酒吧服务与管理》的理论知识以讲述酒水知识、酒吧经营管理等知识,课程的重点在于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果拼制作、果蔬饮料制作、咖啡调制、鸡尾酒调制、酒水服务技巧等相关内容。同时把创新教学引入课堂,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模式,让学生体验“做中学,学中觉,觉中做”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课程改革的道路
(一)理论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现以能力培养为宗旨
模块化教学能根据工作岗位需要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又有一定递进。每个教学模块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体系,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分阶段由浅入深进行。经过实践,这种模块化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以每个模块为核心,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有效的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1)酒水理论知识模块,在这个模块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作为一名专业调酒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酒水的分类、酒水的认知、调酒工具的操作及使用等。(2)果拼及果蔬饮料制作模块,在这个模块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水果拼盘制作方法、果蔬饮料的认知及制作等。(3)咖啡、茶饮料调制模块,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掌握咖啡和茶的分类及认知、咖啡和茶饮料调制方式,拓展学生知识和技能视野,以专业视角学习除鸡尾酒以外酒吧其他饮品的制作与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4)鸡尾酒调制模块,这个模块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鸡尾酒调制的基本方法、鸡尾酒调的基本原则、鸡尾酒装饰物的制作、自创鸡尾酒技巧等。(5)酒吧认知模块,主要了解酒吧的类型、员工配备、酒水成本核算、酒单设计等。(6)酒吧服务模块,在掌握鸡尾酒调制技巧后,必须要求学生掌握酒吧规范服务以及酒吧管理基本技能,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本模块教学内容包括:酒水服务技巧、酒吧管理技巧、酒吧成本核算及酒水促销技巧、鸡尾酒会服务等。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仿真教学
《酒吧服务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作为学生只有通过一定的实操训练,才能获得一名调酒师的上岗“许可证”。根据酒吧的岗位设置,可以用仿真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技能,根据酒吧服务员、见习调酒师、调酒师等不同的岗位,将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分段式训练。环节的设置可以根据实践教学的原理,由浅入深,具体项目可以包括:传瓶、示瓶、开瓶、量酒操作规范,雪克壶、波士顿壶手法训练,水果拼盘制作,咖啡、茶、果汁服务程序,鸡尾酒调制,酒会服务等环节。
实践环节能否顺利进行可以依托模拟酒吧实训室进行,在实训室授课期间,学生可以感受酒吧营业的环境氛围。在每个实训环节授课之前,教师需根据课程要求提前准备相关的酒水、工具等教学用品,对学生着装及仪表提出要求,确定模拟酒吧人员,学生轮流担任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利用实训室组建一个具有营业性的真实环境。例如酒吧经理需要负责酒吧整体运作,包括人员安排,业务管理,耗材使用,成本核算等;酒吧主管需要负责场地管理,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迎宾员负责宾客的带位和接送,用优雅的姿态给每位客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酒吧服务员负责招待客人,并做好酒水及小食的推销工作;调酒师则需要根据客人的需要调制各种鸡尾酒。在进行仿真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模拟酒吧实训设备,进行生产性实训,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为模拟酒吧设定主题,再现一个真实的酒吧。
(三)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授课
对于本课程有特别兴趣或者毕业有志于从事酒吧行业的学生,除了课堂授课的要求之外,还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再发展的平台。可以通过设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方式,由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并指定专业教师指导,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项训练。当学生掌握一定技能后,可以与旅游专业实训基地联系,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让学生在星级酒店的酒吧实习;也可以联系社会独立的酒吧,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机会。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学生也可同酒吧的服务员、调酒师一起分享管理经验。这种做法开拓了学生眼界,加深职业认同感,矫正学生的就业心态,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改革考核制度,打造创新型人才
(一)体现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优秀的调酒师,除了掌握丰富的酒品知识、高超的调酒技术之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内涵范围很广,包括理职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但是培养职业素养在教学安排上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贯穿渗透在各个教学模块中。
在课程开始初期,对班级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在进行各个模块教学时,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由组长分配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最后由任课教师对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在自创鸡尾酒调制环节中,要求每位学生根据鸡尾酒调制的原则,独立创作一款鸡尾酒,小组成员则作为评审,对鸡尾酒的口感、色彩、调制手法等方面进行评价,小组评价汇总给任课教师后再形成最终评价。
(二)改革考核制度,多样化考试方式,注重过程评价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注重过程考核,每项教学模块结束后,都对本次内容进行考核。例如酒水认知项目,在完成授课内容后,对学生进行口试,要求学生掌握实训室现有的近30款常见酒水。口试采取抽签方式,学生根据抽签结果,迅速辩识酒水,并介绍该款酒的类别、原料、酒度、口感等相关资料。果拼及果蔬饮料制作环节,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创作主题水果拼盘和果蔬饮料,并在制作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包装和推销。
考核方式注重平时的实训成绩,并注重考核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表现。在主题活动完成之后需进行分析总结,小组间互相点评交流,教师总结各组表现,并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及技能方面的不足。考核内容多样性和全面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主题活动时,学生为了更好完成任务,前期投入大量的精力,查阅资料做足准备,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三)持续创新教学,打造创新性人才
酒吧和鸡尾酒作为一件舶来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酒吧也成为当代人休闲、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它们诞生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体现出各异的形态,要把握当下社会的需求,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在课程讲授结束之后,采用举办主题鸡尾酒会作为课程展示的形式,检验学生的酒吧服务、鸡尾酒调制、酒会策划等技能。在鸡尾酒会筹备阶段,从主题选定、现场布置到自创鸡尾酒制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常规思维,办出特色。从运作最后的课程展示活动中,学生对酒吧各个岗位所必须扮演的角色有了充分的认识,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迎宾、点单、酒吧服务、酒水制作、结账等一系列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经过模拟酒吧的训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自信心,待走出校门后已经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很快的适应酒吧岗位工作,也使得学生掌握一定自主创业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经过多轮次的教学,《酒吧服务与管理》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一套特有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在酒吧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勇气,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酒店管理复合实用性人才。
7.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七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人才,并且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许多高职院校也总结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其他同类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初步探索性设想。
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1.1 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骨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经过和一些物流企业的交流,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即能“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一要综合素质较高,二要专业技能较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尤为重要。另外,企业普遍欢迎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人才。总之,高职骨干院校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本文认为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实现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的统一,专业教学同社会实践的统一,学生学习同就业的统一。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熟悉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了解物流企业各业务环节的基本操作流程,具有进行货运代理的从业能力与从事企业物流基础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培养目标在人才类别上定位于应用性人才;在服务范围上定位于区域经济建设;在服务层次上定位于基层一线。
1.2 课程设置
因为物流是由物资、商业、运输、储运等很多行业、部门与产业构成的社会化服务的一个整体,现代物流管理设计多种新技术如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信息化等。在三年的时间中高职教育是不能够完成职业和行业高度相关的所有要求的。因此,必须要依据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层次,依据本地区的行业格局,确定相应的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包括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等方面。
1.2.1 首先,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物流急需人才
物流行业的产业链较长,涵盖生产、流通和销售的全过程,管理相对复杂。我们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物流急需人才。从内蒙古自治区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今后学生可能从事以下行业方面的工作,其适合程度见表1。
以物流最常见的工作岗位技能为着眼点,今后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有:仓管员、采购员、配送员、信息员、销售员、作业层主管。
1.2.2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把好关
坚持“一个主线”,既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要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使他们经过三年学习与实训,由学生转变为准专业员工。高职骨干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线应是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上,课程性质定位可以为:侧重商务,掌握技术。课程内容应立足静态物流(存储),切入商务环节(采购、销售),渗透转移环节(运输、速递、配送),叠加整理环节(拆拼、分拨)。物流管理专业整体课程可以实施“三阶段教学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一个学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阶段,用两个学期进行综合素质提升;第三阶段,用三个学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在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方面,知识包含:“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管理学、经济学、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从事配货、流通加工、货运代理、储存、运输、装卸的物流业务活动的知识;掌握物流成本计算的相关知识;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法律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基础、心理学、市场营销等。能力包含和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如: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基本知识与技能相辅相成,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中两个缺一不可,合格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两者兼备。综合素质能力主要体现人才的综合能力,在对人才质量进行评价时,综合素质能力是主要标准,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是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综合素质能力包含:方法能力,也就是知识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不断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也就是计算机应用、人际关系协作、沟通交流的基本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2 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反复实训的基础上,因此加快建立设备设施先进,软件配套完善的实训室及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重视“能力培养”,全方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
2.1 建立实训基地的政策理论依据
教育部于2006年底出台了教高[2006]16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强调了当前高职骨干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当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高职教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科学、全面、可行的指导性意见。这个文件表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是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与操作型的职业人才,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关键。
2.2 全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经验
从全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来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2.2.1 物流企业岗位认知阶段: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选择企业组织学生参观,聘请企业专业人士为学生进行专业认知讲座,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未来工作岗位的性质和岗位要求,了解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2.2 课程实践:
本阶段实训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阶段,包括课程实践和专项实训。课程实践是根据每门课程中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的。如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商品的入库作业、商品的出库作业、库存控制的单据和报表、仓储设备设施的使用等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物流设备实训室完成。再如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编制配货计划、配送中心的进货、装卸搬运、定单处理、拣货、补货、退货处理等实践能力的培养。专项实训指的是在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每学期中的独立实训周,对专业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训练,是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相关工作业务结合起来,设计出仿真的环境,学生在此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工作。该专业的专项实训包括:仓储、装卸实训、配送实务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ERP实训、电子商务实训、第三方物流实训等。
2.2.3 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主要在企业通过顶岗实习完成专业实训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进而实现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教学环节的组织方面,在完成某一个能力模块或者几个能力模块的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为半年。也有的学校,如深圳大学,和一些政府机构合作(如铁路局),开办了校外驻勤机构,学生在每年特定的业务繁忙时(如春运时节、法定长假期间)去实地顶岗,即解决了用人单位的临时性用人之急,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3 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构想
2.3.1 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密切联系实际。鉴于目前我区成熟的上规模的物流企业较少,学生顶岗实习完成较为困难,为了满足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我校应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在学校内的物流实训室进行仿真模拟学习。参照其他成熟高职骨干院校的实验室建设经验,结合信管系的管理专业特点,加强管理专业设备实训室的建设,如物流类的仓储设备、分拣系统、各种搬运、装卸机械、包装机械等、物流信息系统实训室、ERP实训室等。
2.3.2 与物流企业联合开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联系实际的不足,我们还可采取广泛联系区内的物流企业(如佳运物流、惠丰堂、铁通物流)进行协商洽谈,走出校门,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物流企业联合开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课程综合实习、顶岗实习、就业提供保障。经常带领学生到各类物流企业去参观、考察、学习,培养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
2.3.3 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
几年来,高职骨干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一些专业学科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效。在物流管理专业,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按企业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并进行教学安排,企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和进行实践指导,企业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学生有半年或一年在企业工作的时间。这种合作可以改善教学的软硬件条件,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物流行业最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及物流信息系统,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并在参考国内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初步构想。
关键词:高职骨干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构想
参考文献
[1]丛红奇,徐彦.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设想.辽宁高职学报[J].2007(3).
[2]韦克俭,覃扬彬,苏波辉.积极建立物流实训基地大力培养物流急需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探讨之一.商场现代化[J].2007(7).
[3]王薇薇.物流管理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3).
[4]张小彤.中职物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广东教育.教研,2007(9).
[5]黄惠春.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及培养模式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7(7).
8.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八
【关键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教学;内容界定
About the Accounting Courses Reform for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DONG Xue-Yan LIU Xin-Zhi
【Abstract】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the need to compile an associate text book by discussing some major problems in the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education to be solved in order to pursue a better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 Agriculture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Accounting Courses; Education; Content Decis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61-02
财政部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统一会计政策,加强会计的国际协调,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开始执行,2005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制度颁布以后,为了使农业企业能够顺利执行新的会计制度,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总局、联合部分高校专家教授制定了两个《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社会性收支”,要求我国的农业企业2005年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接着2006年初财政部颁布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准则中也包含了农业企业的特殊核算内容——生物资产的核算。这给正在改革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和要求。
本文就此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1 课题研究和培养目标的定位
1.1.1 课题研究。近几年来,各高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方案修改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期间进行了很多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学校内部课题的资助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徐峰、郑炎成(2004)研究指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清晰的培养目标,已经不适应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失去了清晰的边界后,随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逐渐找到了转变培养目标的演变方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正在形成。”杨根宝、刘德弟(2005)“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问题的研究”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首先应从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着手,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做好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问题的各项工作。张於清等(2006)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组织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实现整体优化;加大选修课备选范围,根据学生职业趋向选择模块;不断改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1)本科专业应在提高基本理论教学效果的同时加强学科内基本技能的训练。(2)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各农林高校根据调查、科学研究的结论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改,在加强基本理论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展了学生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会计课程就是属于操作性非常强的、需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课程,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更是如此。
1.1.2 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科学研究的结论,各高校对培养目标的认识达到了统一: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林)企业,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金融、财会、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找到了方向和目标。
1.2 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一个传统优势专业,也是农业院校的特色专业,本来在这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从课时比例看“初级会计学”、“农业会计学”、“成本会计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但在新《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后,培养方案修改时会计课程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有的学校设置了专业一般技能课“经济核算基础”;有些学校设置“初级会计学”、“财务会计”;有些学校设置“会计学”,有的学校设置“林业财务与会计”,但不管设置课程的名字是什么,课时都较原来少了很多,同时,凡是首先开设“初级会计学”而后再加一门课的,后者基本都开成了选修,这给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带来的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增加、细致繁杂,另一方面是课时的减少,以及选修。
1.3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社会背景、人才需求、培养规格恰当的确定。根据目前的情况,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课程应该首先使学生明确我国会计改革的情况,使学生明确统一会计制度和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核算技能,同时,又要使学生明确农林经济管理核算中的特殊性,那就是农林经济管理中要核算有生命的动植物,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农业企业——国有农场企业办社会的管理体制现状,农林经济管理中还要求企业单独核算其社会性收支,还应该让学生考虑农村农业核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一门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求有科学、统一、适合的教学大纲,科学界定课程的教学内容。
但在现实教学中,一是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统一、适用的教学大纲,二是没有一本适合的教材能够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应包括的内容系统、科学的包容进去,所以教师的授课因人而异,很多学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没有任何专业特点,内容缺乏界定、课时盲目压缩,必修列为选修,由于课时的压缩以及必修改选修,有些教师想做一些工作也无能为力了,但农林经济管理都是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必须在改革中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2 目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高等农林院校缺乏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转型的统筹安排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作为农林高等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进行改革、转型,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计课程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安排中发生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权威的机构能够把握大局,能够把握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充分的沟通协调,定准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以便能够在各高校专业培养方案修改时能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但目前并不是这样。
2.2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缺乏科学界定。统一会计制度、准则以后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一个科学界定,各高校随意性比较大,因为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在国有农场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中进行,农业的特点、农林经济的特殊经营方式都寓于核算之中,由于经营方式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实际上是分割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国营农场的会计核算,目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另一部分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执行《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目前,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教学中其实就舍去了所有的特点,没有结合专业和经营的实际情况讲授,而是脱离了现实。
在本课程的讲授中,由于内容缺乏界定直接导致了课程缺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路径,一方面降低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本课程在专业技能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也无从体现,成为一门脱离了实际的课程,非常令人担忧。
2.3 找不到一本适合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材。目前,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一般院校都选择了初级会计学加上财务会计的教材模式,由于课时的压缩,一般情况下各院校初级会计学能够讲解比较清晰完整,但财务会计是选修,而且内容多学生望而生畏,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完成内容的讲授,成本核算内容根本不在之列,笔者认为如果能有一本适合的教材将内容进行整合,合理安排讲解与技能训练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对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界定。既然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必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必须与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实情况结合安排教学内容。那么,教学内容必须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让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同时,必须让学生掌握专业会计的特点,掌握目前我国农林经济的经营方式不同造成的核算现状。
3.2 尽快出一本适合本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材。最好能够在十二五教材规划中解决这一问题,并且保证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完善、系统,做一些宣传工作,保证在各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中得到应用,首先解决教学内容不完整、不系统、不规范的现状。
3.3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拥有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各院校,应该采取配套措施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缓解内容多、课时少的压力。
3.4 加强实践教学凸显会计课程的特点。会计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应该尽量让学生拥有实践的机会,这需要在原来一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到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了解一些具体业务的产生、发生情况,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材,做到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兴趣,真正培养学生的核算技能,并且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努力,一点一滴的积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由于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是统一会计制度、准则的契机,一方面是专业特点与经营的现实状况,需要广大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无私奉献,才能够保证改革的成功。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08-17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07-10
国际物流管理课程论文10-11
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结课论文08-17
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09-20
物流管理基础等课程教学研讨会精神08-27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中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06-09
物流管理专业的英语简历09-09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