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6-19

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9篇)

1.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儿童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部分的名称。教学重点:

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国庆节你们都去哪玩了呀?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看,(电脑出示主题图)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儿童乐园的图片。请仔细观察通过这幅画面,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呢? 生1:图上有4架飞机,每架飞机上坐了2人。生2:河里有3条船,每条船上坐了3人。生3:小火车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坐了4人。生4:有2条长椅,每条长椅上坐了3人。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师:好,谁来告诉老师。生:一共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生:一共有多少人在划船? 生:一共有多少人在坐小火车? 生:一共有多少人在长椅上休息?

师:很好。下面就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和同桌进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师:请一个同学告诉老师你选择的是哪个问题,说说你的算法。其他同学认真听好,别人说过的问题请不要重复,看看谁的耳朵最灵。请生反馈,师板书。2+2+2+2=8 4+4+4+4+4+4=24 3+3=6 3+3+3=9 师:回答的真好!那你们赶快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生:他们都是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

师:对了。其实老师也喜欢划船,请看——图上有20条船,每条船上也坐着3人,你们能算出坐船的一共有多少人吗?

(学生开始书写,师巡视、观察,有的同学写个几个就停下了)师展示,请学生一起说说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太累了,算式太长了。。。

师:是啊。生活当中经常出现把一些相同加数加起来的算式,比如,刚才黑板上这些算式。而在相同加数比较多时,我们书写起来比较长,计算起来也比较麻烦,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方法,它就是---乘法。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师:要学习乘法,我们还得从这些加法算式看起。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算式,并且加数都相同。

师:其实生活中这样相同数相加的情况可不少。

师:像2+2+2+2=8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可以把它写成2×4=8(人)或者4×2=8(人)。师:(手指×并描红)这个符号叫乘号(板书乘号)师:用你们的小手比划出乘号,再看看加号,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书写时方向不一样。

师:对了,乘号两边的2和4都叫做乘数,算得的结果8叫做积。2×4=8这个算式我们读作2乘4等于8.(跟老师一起读一读)

师:看着加法算式,想想2×4=8这个算式中2和4分别表示什么? 生:2表示相同加数都是2,4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4.师小结:原来相同加数是2,4表示相同加数2的个数。4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2×4=8,2×4=8就表示4个2相加的和是8.师:4+4+4+4+4+4=24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呢? 生:6×4=24或4×6=24 师:3+3+3=9,3+3=6用乘法算式又怎么表示呢? 生反馈,师板书。

师:4+4+4+4+4+4=24用乘法表示是4×6(下面划线),为什么不用4×3或4×5表示呢?

生:因为相同加数是4,有6个4.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什么样的加法算式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生: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师:是啊。生活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连加算式.那以后遇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你会采用加法计算还是乘法计算呢?

生:当然用乘法计算了,这样就不需要写那么长的算式,简便多了。三 巩固练习。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智慧大比拼环节。1.加法改乘法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大屏幕,你能从屏幕上选一道你喜欢的加法算式写下来,并 改写成乘法算式。拿出练习卡,动笔试一试。生尝试练习师:谁有勇气第一个上来,说一说你改写的是哪一道?怎样改写的?

(根据学生说的点出算式)

师:说得真好。(并引导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遇到4+4+4+5+4+4=25,学生没改,提问:“为什么没改?” 生:这道算式中有一个加数不相同。

师:结合这几道题你能想想什么情况下加法能改写为乘法吗?

生(小结):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当加数不相同时,我们一般不能直接改成乘法算式。

【通过练习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为乘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请将书翻到19页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反馈。

第一题:学生列出算式后,教师可以追问3×4中的4和7×2中的2表示什么。明确这两个算式分别是4个3和2个7.第二题:使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计算。

四、进入游戏环节

1、拍铃鼓游戏:

认真听老师拍了几组,用乘法算式可以怎么表示

2、在教室中找与乘法有关的知识,并用算式表示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可真开心,老师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乘法。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知道了用乘法表示几个相同数相加真简便。生2:我知道只有相同加数连加才能改成乘法算式

生3:我认识了乘号,还知道了乘号边的叫乘数,结果叫积。生4:我觉得他的表现太好了。

课后交流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数数、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属于乘法的初步认识,目的是帮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这种运算出现的过程,理解乘法的意义,切身体会乘法运算的优越性。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创设学生喜欢的儿童乐园情景,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这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好方法,而且能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虽然他们只是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有老师在一旁的指导,他们也会不断地进步。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对“相同加数连加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并写成乘法算式”有深刻的体会。在重点知识处学生能根据老师做的铺垫,自己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说明对知识形成了初步理解,对知识的建构是主动的,积极的。

3.乘胜追击。新授课一般在25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马上完成书上练习,以便巩固。巡视,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2.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 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专门性的教学设计, 在收获的同时与引发了相关的思考。基于此, 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阐述。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入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存在心理上的畏惧甚至抵触。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并非是由于智力因素而学不好数学, 而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数学学习表现不佳。在教学过程中, 我利用北师大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特色, 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在进行数学定义与术语的讲解时候, 教材中会有若干提示性与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引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 并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卡通形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 利用PPT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讲解, 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堂, 并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 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点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数学, 用数学, 观察生活发现数学。

二、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六年级阶段正是小学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与低年级阶段不同, 此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逻辑概念。正因为如此, 在教学中, 我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求, 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应用题的讲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 让学生去思考题目中的奇妙之处。并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扩大学生的视野, 利用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用处。所以, 在教学中, 笔者引入大量真实数据与生活情境。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这一教学中, 笔者首先用充满趣味性提问来开始教学, 让学生想一想地毯的花纹与图案。接下来, 笔者再利用教具展示出许多美丽的地毯图案, 并小小地介绍了其来源与风格, 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内容中后, 笔者用简单的虚线条来标示出地毯上图案的面积, 并介绍了若干信息, 继而开始进入正式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学生在丰富的铺垫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量, 再进入教学内容时, 反应速度非常快, 并且很容易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其次, 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入诸多数学信息与数学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只是一堆无趣的数字与理论, 在其发展研究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识与内涵。

三、以构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重点, 强调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升级到以带领学生“想一想”鼓励学生“议一议”发动学生“做一做”多让学生“试一试”的宽松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心态轻松, 同时又可以体验动手实践, 尝试着自主探索, 并与同学们一起组成学习小组, 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从以往被动的满堂灌, 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 只能一味死记题型。到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思考与讨论, 把知识真正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思维中去, “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对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技能,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熟悉数学的符号感入手, 逐步深入开始熟练运用符号, 理解方程意识, 学会设计方程去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解题实践中, 可以根据题目所列条件进行推理与应用。而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 笔者重点在于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侧重于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把传统板书所无法全面体现的空间感, 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透视图与动态演示进行教学讲解。这样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 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也会形成思维模式, 不需要过分强调, 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四、结语

新教材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整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 对于不同的学生呈现出的多种策略,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在方法多样化中, 鼓励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同时强调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为简洁的方法不等于是人人都会的方法, 如果学生用得方法不是最简便的, 教师也不应强求。总之,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 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基础, 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应吃透教材, 多进行教学拓展与教学手段的丰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巨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J].小学时代:教师版, 2010 (01) .

[2]陈兴林.武都区五马九年制学校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的“美”[N].陇南报.2009.

3.刍议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 教学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对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专门性的教学设计,在收获的同时与引发了相关的思考。基于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阐述。

一、以激发兴趣为导入点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存在心理上的畏惧甚至抵触。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学生并非是由于智力因素而学不好数学,而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数学学习表现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北师大教材自身所具有的特色,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重点强调。比如在进行数学定义与术语的讲解时候,教材中会有若干提示性与熟悉的生活事件进行引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并加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与卡通形象进行教学内容的补充。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设计,利用PPT把枯燥的数学术语变成生动的讲解,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数学问题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堂,并设置故事的亮点与悬念,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天地。而这种与生活紧密相关,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导入点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数学,用数学,观察生活,发现数学。

二、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

小学数学五年级、六年级阶段正是小学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与低年级阶段不同,此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逻辑概念。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针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要求,以丰富内容为侧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应用题的讲解以循序渐进为原则,多用趣味性题目进行引入,让学生去思考题目中的奇妙之处。并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扩大学生的视野,利用数学知识的举一反三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用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引入大量真实数据与生活情境。

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这一教学中,笔者首先用充满趣味性提问来开始教学,让学生想一想地毯的花纹与图案。接下来,笔者再利用教具展示出许多美丽的地毯图案,并小小地介绍了其来源与风格,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当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内容中后,笔者用简单的虚线条来标示出地毯上图案的面积,并介绍了若干信息,继而开始进入正式的理论知识教学。由于学生在丰富的铺垫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信息量,再进入教学内容时,反应速度非常快,并且很容易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其次,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入诸多数学信息与数学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仅仅只是一堆无趣的数字与理论,在其发展研究过程中同样有着很多值得去了解的知识与内涵。

三、以构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对学生思维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为重点,强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进行教学设计。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升级到以带领学生“想一想”鼓励学生“议一议”发动学生“做一做”多让学生“试一试”的宽松教学模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心态轻松,同时又可以体验动手实践,尝试着自主探索,并与同学们一起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从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变成了主动的探索。从以往被动的满堂灌,根本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只能一味死记题型。到现在有了充足的时间与机会去思考与讨论,把知识真正融汇贯通到自己的思维中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特别是对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技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进行梯度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从熟悉数学的符号感入手,逐步深入开始熟练运用符号,理解方程意识,学会设计方程去解决问题。并在不断的解题实践中,可以根据题目所列条件进行推理与应用。而在图形的学习过程中,笔者重点在于构建学生的空间思维意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侧重于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把传统板书所无法全面体现的空间感,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透视图与动态演示进行教学讲解。这样的教学手段非常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也就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度。而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会形成思维模式,不需要过分强调,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四、结语

新教材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整理信息方式的多样化,对于不同的学生呈现出的多种策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多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在方法多样化中,鼓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同时强调方法优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为简洁的方法不等于是人人都会的方法,如果学生用得方法不是最简便的,教师也不应强求。总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年龄阶段与身心发展基础,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阶段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应吃透教材,多进行教学拓展与教学手段的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巨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训练[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01).

[2]陈兴林.武都区五马九年制学校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的“美”[N].陇南报.2009.

4.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经历探索会口算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但个别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还可以算,但口算乘法的学习方法还待改进。

第二课时 需要多少钱

教学反思:

能正确计算两位数的乘法。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地思考;能运用新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基本学会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第三课时 参观科技馆

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探索了口算一位数除整

十、整百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整除的)的口算的笔算方法,只是在探索计算方法中,有一部分人不积极性不高,今后还须在课堂气氛中下功夫。

第四课时 植 树

教学反思:

学生学会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能运用新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搭一搭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或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第二课时 练习三

教学反思:

本人一直认为这节课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很多时候我都会想,他们会搭出来吗?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我太小看学生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很顺利地完成搭立体图形的任务。不过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能够搭出图形只是初步的要求,要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第四单元 乘法

第一课时 购物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生通过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基本上能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但在具体情境中,有部分学生未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还有待下点工夫。

第二课时 去游乐场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学会了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 乘火车

教学反思:

本课时,学生初步探索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也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大多数学生还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还是未能正确计算出结果。

第四课时 0 × 5 = ?

教学反思:

学生在这课时里探索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也掌握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结合具体的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本节课本人安排了学生们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他们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第五课时 买 饮 料

课后反思:

学生在这课时当中,学会了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或估算,体会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单元 周长

第一课时 什么是周长 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课时中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了周长。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但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搞小动作的现象。

第二课时 花边有多长

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节课中,经历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还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三课时 地砖的周长

教学反思: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整一节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气氛是十分浓厚的,今后要把这点发扬光大。

第四课时 交通与数学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本节内容兴趣高涨,教学中进行了充分的练习活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

程”这一理念。

但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师指导练习不到位,致使有很多学生对该题目认识不够,出现比较多的差错。

第六单元 除法 第一课时 分 桃 子

教学反思:

学生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劲头不足,课堂气氛沉闷,整节课只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回应老师的问题,今后要增强一下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淘气的猴子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主要是让学生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学生通过探索,基本上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只有一小部分后进生未能掌握,课后要加强这些人的辅导。

第三课时 送 温 暖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索并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只有只有一小部分后进生未能掌握,课后要加强这些人的辅导。

第四课时 买新书

课后反思:

学生学经探索会笔算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后,能正确进行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第一课时

年、月、日 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课时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相关知识。利用课本、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与这堂课相关的信息,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交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得到尽可能大的收获。教学效果还算好。

第二课时 看日历

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课时中,学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如:教师节是(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建军节(7)月(1)日,建党节(8)月(1)日等。学会了从小关注社

会。还学会了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第三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反思:

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换算。还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但在培养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上还须一定的时间。

第四课时 时间与数学

教学反思:

5.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五

王德耀

今天上了一堂《认识角》教学研讨课,可以说在上课前那是相当的紧张„„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与儿童头脑中想象中的角可能不尽相同。教材采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角。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介绍各部分名称,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依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同时围绕着“活动形式与活动效益走向和谐统一”,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找一找、创造角、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角,感受角的大小,同时初步认识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3、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还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长短无关。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取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思路(采用了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自主探究,积极参与,使其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角的有关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为此在设计时我力求做到两点:1、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体验,“实践”中探究。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1)、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时钟、扇子、剪刀)让学生找角。(2)、摸角(3)、创造角(利用一张不规则的纸,用不同的方法在纸上创造出角)(4)、认识角各部分名称(5)、练习:判断是不是角

2、找生活中的角

3、制作活动角

4、体会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

5、比角(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生用活动角做一个角然后在小组内进行比角,看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在比角时你们要想

6、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7、练习巩固

三、小结收获,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1、在认识角这一环节我采用的,先让学生在情境图中找角同时将角抽象出来(初步认知角的),接下来摸角(感受角),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创造出角(创造角),其次在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角的记法和读法,最后让学生找找教室周围的角。我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找角、摸角初步的感知角,认识角,在这两个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造角这个活动来检验学生是否认识了角。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创造角时有部分学生在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角的概念,从而无法创造出一个正确的角,以致于创造角这活动没有达到活动的有效性。

经过培育老师的指导,我也赞同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角的概念,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基础上认识角,然后再创造角。

2、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和角的边长无关这两个难点时。我先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比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的长短无关。这个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量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角发现角的边长不一样从而产生疑惑“到底是边长长的角大还是边长短的角大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在小组内交流意见。在比角时,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不是很多,而我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在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的长短无关,这边几乎都是我自己一个在唱独角戏,我一步一步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虽然最后学生也知道边长长的只要张口小,角就小。但这并不是他们通过发现、探究所得出来的,所以这一难点并没有突破。

在突破这两个难点时如果先让学生自己去比角,然后在比角的过程中去探索如何将角变大将角变小引导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接下来让学生将角的两边对折,“看一下角的什么变了,角的大小有没有变。”从而引导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6.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江口镇中心小学

敏 《跳绳》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减法(二)第63页——64页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家知识的含义,主动构筑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在本课教完后,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第一是课前有设计一道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一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竖式的练习,让学生回顾两位数减法的计算和竖式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醒学生在列竖式计算的注意点。也是为这节课后面的学习做好辅垫。使学生能从旧知顺利迁移到新知。所以在本节课的新知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用竖式计算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正确的用竖式计算。

第二是教师在展示完课本情境中的跳绳产生的数据后,让学生找完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时,有强调学生能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这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是教材第一次向学生明确提出了估算的要求,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估计意识较差,让他们估计时很多学生直接就把得数算出来了,或者只会说出等于十几或二十几,让他说是怎么想的,根本就说不来。这时教师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将估算方法和策略教给了他们,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估计,提高了学生估算意识。

但本课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一是在复习时,时间用了比较多,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二是在让学生讨论算法时,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好引导的作用,讨论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三是学生汇报竖式的计算过程时,教师为了赶时间讲解得不是很透彻,没有突出本课的重点。四是我们的估算就是为了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本节课在计算完62-48的准确得数后没有回到估算验证计算的结果,这样学生对估算的作用不了解,认为估算是可有可无的了。五是对本课的难点100-48这种连续退位的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介绍的也不是很透彻,可能还有很多学生做不来。六是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够精练,评价激励性的语言太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整个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7.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有效方法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码相机+白板交互”是本课设计中的一个亮点,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 拍摄角, 借助电子白板出示拍摄实物画角, 最后借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属性, 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 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 通过“物, 形”的分离, 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 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材分析

《认识角》是北师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 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含义、角的分类、度量角的大小,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体验活动初步认识角,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感悟角有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数码相机+电子白板”, 通过观察、拍摄、体验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一些实物或图形、数码相机。

教学过程

1.寻找素材, 认识角

(1)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 (播放一段“我们的校园”视频, DV拍摄时要突出:教室门窗上的角、课桌上的角、房屋建筑上的角, 国旗上的角, 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喜欢我们的校园吗?说说你看到了哪些地方有角。

生:国旗上有角;三角板上面有角;我们的课桌上有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关于角你们都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是角 (板书课题) 。

(2) 联系实际, 找角, 拍摄角

师:在我们这个教室里, 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 你能找到吗? (课前教师布置教室)

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找角, 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摄角。 (可借助手机的微信功能直接传输图片)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到生活中寻找素材,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2.初步感知, 探究角的特点

(1) 展示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我们小组找到钟面上的角。

师:你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吗?

明确:指导学生指角的时候, 不光要指出它的顶点, 还要指出它的两条直直的线。会用电子白板笔画出实物中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各小组展示汇报, 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另外, 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知识的渗透, 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铺垫。

(2) 探究

师 (利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图片, 留下学生画的角的图形) :仔细观察, 这些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 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 汇报。

师:这个尖尖的点, 在数学上称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叫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教师引导观察:每个角都是这样的吗?然后师生一起在角上找边。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被我们称为角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互动式的教学, 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

(3) 练习

师:判断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 为什么?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吗?

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再说给组内同学听。

师:同学们借助实物会画角, 那么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在纸上吗?画之前, 老师想问问大家, 需要什么工具?另外, 在画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教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

3.动手操作辨别角

(1) 游戏:找一找

师:同学们手中的一个角, 是老师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 请同学们找一找是哪个角 (教师展示已经减掉一角的长方形) 。能不能用一个动作告诉大家你找对了?

教师借助投影的展示, 让学生到讲台前用语言和行动说明找它的理由。学生交流, 互动。

师:都是从长方形剪下来的这个角, 你找到的角和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 (学生回答) 被同学们找到的这个角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直角, 比直角小的角称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称钝角。

师生共同感悟角是有大小的。

(2) 巩固练习

教师展示学生在教室内拍摄角的图片。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教师指导学生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

师:在同学们判断的过程中, 角的方向和位置都有了变化, 那么它还是角吗?

(3) 感受角有大小

师:你能将手中的角变大或变小吗? (师生互动) 通过我们的尝试, 你发现了什么? (生:角是有大有小的。)

4.巩固拓展应用角

师:你们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哪个滑梯来玩吗? (如右上图)

学生讨论, 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练习, 使学生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样的设计, 不仅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而且又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5.欣赏

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感受角的魅力。

6.课后拓展

利用平面图形“角”设计图案。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中, 我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通过数学教学活动, 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课堂上, 力争给每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 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另外, 巧妙地利用数码相机和电子白板, 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 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就在自己身边,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课后借助“画图”工具让学生利用“角”设计图案, 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中实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图案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点评

我认为, 王征老师的课有以下两个特点值得称赞:

这是一节具有生成性教学特征的数学课。从整合 (融合) 的亮点看, 王征老师让学生使用数码相机去拍照, 学生用镜头寻找自己眼中的角, 然后用电子白板来呈现并逐步抽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生成性目标产生,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去伪存真, 逐渐构建角的概念。教师在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教学事件。

能够践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教学设计的六个环节中能够清晰看到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寻找“角”、发现“角”、描述“角”、辨析“角”和应用“角”。

在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商榷:

一些机械性的问题可以重新设计。例如, “同学们, 你们认识角吗?我们的周围有角吗?”这一问题。学生通常会机械性、习惯性地回答:“认识, 有。” (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时常会看到) 这里学生缺少了适度的思考。建议去掉这个问题,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建议在“情境引入”后增加“用纸折角”的数学活动。“我听见了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在“用纸折角”的实践活动中折一折角、比一比角、用“角尖儿”触碰手指, 将来就会形象直观地表征角的概念。

8.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八

【关键词】 北师大版 初中数学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1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新课程标准》同步配合的初中数学教材有多种版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即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本套教材由众多学者、专家及一线教师共同编写而成,认真贯彻了《新课程标准》中的数学课程标准,是初中教材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有着强大的助推作用和积极意义。笔者就北师大版初中数学的教材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思考,以作分享。

1.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特点的思考

1.1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该版本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开头都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数学知识的导入,比如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生活场景等。通过情境设置引出问题进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数学学习更加富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心理下学习、吸收知识,同时获得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非常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注重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基础的数学思想,化归、转化、统计和建模等典型的数形结合思想在该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均得到了突出体现。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科思维方式和思考方法,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帮助学生在其它自然学科的学习中找到相通之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使其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

1.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该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在编排方程式、函数、不等式和调查统计等学习内容时非常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实际以及科技等实际应用方面的联系。例如通过对具体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尝试性地列出方程式,进而对方程式的求解过程进行探究,如此就将方程的求解和实际应用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和加强。

再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二掌第一节中,教学题目为“数怎么不够用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以此来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数学知识停留于小学水平的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对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生活中实际经验反映出的数字问题有了更新角度的解答。比如“我”在超市购物时因所带现金不够而向朋友借钱付账后,“我”当先的资金状况就可以以负数来表示。将数学学习过程与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提高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4注重发现创新

新教材改革的一项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该版本的数学教材中的“议一议”等模块的设置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此外,教材在习题配设方面也发生了大幅改动,并不完全依照例题的基本模式进行习题配设,虽然教师不习惯,但有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和局限,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全方位发现对该章节知识的学习中潜在的问题和漏洞,多角度地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在习题的配设中注意不同难度题型的递进,教师可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提出适当难度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挑战自我,向更高难度的题目冲刺,培养学生的大胆创新意识,同时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2.对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

2.1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目的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索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更加侧重于独立学习的开展,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自我认知。其基本的教学环节为:第一,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教学活动的最初,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具体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第二,细致观察大胆猜想。教师针对情境提出一至两个问题引领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更多问题,学生在丰富多样的问题中大胆进行假设和猜想,然后通过制作模型等方式运用类比、联想和归纳等学习方法将问题概括化,形成抽象化的数学问题。第三,发散思维研究问题。该版本教材中的数学题目大多都是生活化的灵活题目,解题方法不一而全,教材内容多样化就要求学生在把握问题实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开思维局限进行发散思维,深入细致地进行问题研究和解决。第四,举一反三并灵活运用。单一具体问题的解决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在学生掌握主要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上引导其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一类问题,注重学习的灵活性。

比如,在对“正方体的截面形狀”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某同学生日,小伙伴为他准备了一个正方形蛋糕,如果在切蛋糕时先切掉一个角,蛋糕变成什么样子了?以此来调动学生空间想象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切土豆、切萝卜等环节使该数学问题变的可视化,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将正方体切掉两个角甚至三个角,引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后认真观察和思考,找出规律性,然后教师再辅助性的加以归纳和总结,以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形式新颖的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加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和提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也使课堂学习的效率更高。

2.2以目标为主的导控式教学法

导控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其理论依据是,学生的智力和学生能力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师在同一教学方式下讲授的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及消化吸收效果也不尽相同,建立目标体系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整体把控具有实实在在的教学意义。其基本的教学环节为:第一,预先诊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简要的回顾复习和检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明确学习的目标并进行达标性教学,力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第三,实施达标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及互评,进而以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教学补救,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的实现。

比如,在“平行线的性质”一节进行教学时,对于“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需要引领学生对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的定义进行复习和巩固,分清两直线不平行都有哪些形式,其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之间是否有规律可循,然后再进行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学中可设置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平行线,通过剪纸和实际对比的形式发现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之间的规律性,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教学目的。最后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可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为下一步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3.结语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学科思想和逻辑思维方式培养的重要时期,应用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模式,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障和助力。

[ 参 考 文 献 ]

[1]熊雪景.试论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及使用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4(1):57-60.

[2]阮嘉东.新课程标准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分析[J].吉林教育,2014,(24):62.

[3]徐芳.初中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方法分析——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为例[J].读书文摘,2015,(2):136.

9.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九

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教学中,提供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学生说出理由。

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总复习《整数》教学反思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

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记得学生在四年级初学时错误百出,怎样才能较好地复习好这个难点呢?在复习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先分级、后读写”,就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具体为:

教学实践证明,“先分级,后读写”是提高学生正确读写多位数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级,后读写”的方法以后,形式可以从简,有关过程可以省略,读写多位数的速度就会随之提高。

总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教学反思

复习完知识点后上了一节数学习题课,处理课本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管难的还是简单的,我都一一道来,满满的写了一黑板,临近下课,还有几道题没处理完,我布置了课后完成,这时一个学生问我一道较难的数学题,看看黑板已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都来思考一下这道题。”趁这个时间,我赶紧擦了一下黑板,擦完后,当我宣布时间到,我正要讲的时候,却有好多同学发出请求:“老师,先不要公布答案,让我们再想想。”正说着下课铃响了,我也不便再讲了。

总复习《常见的量》 教学反思

课上直接引导学生:“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进行整理。”课下时,学生自己根据所学过的内容简单回忆,整理复习。由于很长时间不接触有关量的知识,学生整理起来不很顺利。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成果小组交流、补充和完善,再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为了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更有序、更准确,我接下来出示了一个表格,在这个表格中,我把计量单位的意义这一学生自己整理时忘记的但不是重点的知识点特别揭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科学的表述。那怎样记住这么多的进率呢?在学生边填表格的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发现进率规律,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进率。同时它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总复习《运算律》教学反思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莫过于能加以运用。今天数学课是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简便算法,具备了进行简算的能力,再进行简算的练习无非是浪费时间或是造就“熟练工”而已。于是课的开始,提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律(为了运算简便)。我请学生用字母的方式写出简便运算中所用的方法。时间不长,提问时,学生很快说出已经写好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有学生补充a+(b-c)= a+b-c、a-(b+c)= a-b+c、a-(b-c)= a-b+c以及a÷(b×c) = a÷b÷c、a÷(b÷c) =a÷b×c。

10.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

核心提示:学生进行圆柱体积公式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个别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学生进行圆柱体积公式探究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学具提供给学生,只一个教具。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我把操作的机会给了个别学生。接着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把圆柱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起来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悟出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宽是圆柱哪一部分的长度,高是圆柱的哪一部分的长度,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非常遗憾的是学生基本没有亲身参与操作。但我使用了课件-----把圆柱体沿着它的直径切成诺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展示切拼过程.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也一目了然.

11.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一

一、 数学史料的内容分类及其数量分布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内容主要分为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如金冠之谜)、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如小数的历史)、数学思想方法(如“筛法”史料的介绍)、经典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数学名题(如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文化等六大类。其中“其他文化”主要是指音乐、绘画、建筑、天文、计算机、商业等生活领域,侧重介绍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比如,黄金分割比:教材中简单介绍了黄金比在建筑、绘画和优选法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统计发现,首先,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史料的数量在增加,而且在五、六年级已经开始涉及数学思想方法(6处)、经典数学问题(1处)、历史名题(1处)等。其次,教材中大部分数学史料属于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共28处),可见教材编写者比较注重以此形式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第三,教材中介绍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2处),如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Eratosthenes)创造“筛法”,在自然数中寻找质数。在此版本的教材中并未选用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比如数学家在创造数学成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二、 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反应了如何将其负载的深层的文化价值进行体现,以充分发挥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通过对此版本教材包含的数学史料的分析,总结出两种设计模式:附加式包含和隐性融入。附加式包含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料,即教材在阐述数学知识时联想到有关的数学史料,继而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对相关史料进行简单介绍或说明。例如四年级下册完成“认识方程”这章全部学习任务之后,在数学万花筒中介绍了方程的简短史料。附加式包含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阅读材料式数学史,即教材中某章节授课任务后介绍的数学史料和所讲内容稍有联系或无联系。比如四年级上册在“认识更大的数”这章最后给出数字的发展,从用石子或结绳记数到印度—阿拉伯数码的广泛使用。此时,数学史作为知识的注解或扩充,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料,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隐性融入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由数学史料引出学习内容,此时数学史料已非边缘化于学习内容。如五年级上册82、83页,在“点阵的规律”一节中,教材中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创造的形数理论巧妙地和学生们已有学习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数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文字”(共19处,占55.9%)和“图文并茂”(共15处,占44.1%)。“文字”形式主要是指仅用简短的文字来阐述相关的史料,如“神奇的质数”“数的扩充”等。“图文并茂”形式是指史料中包含文字和图片。此种形式又细分为“文字为主”(11处,占73.3%)“图片为主”(2处,占13.3%)“连环画”(2处,占13.3%)。比如寻找质数的筛法的介绍中,左侧是文字的说明,右侧附以图片,促进学生对此方法的直观理解。此类呈现方式学生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相关的史料内容。另外,在“数字的演变过程”中,是以图片为主,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学生主要是通过图片来了解数字的演变过程。而“计算工具的演变”则是以一组图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学生通过连环画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两种呈现形式主要考虑到了所选史料的题材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版面设计上,此版本教材主要是在正文下方、练习题最后直接呈现,并用了蓝色的标框框出,且添加了“数学阅读”“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这样明显的字眼,使数学史料凸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极少数是在教材正文中阐述。

四、 数学史料所属国度

本研究将教材中所选用的数学史料所属国度分为:单个国家(即该史料中只涉及一个国家,如古埃及的分数表示法。)、多个国家(指数学史料中包含两个及以上国家,比如,计算工具的演变。)和不凸显国度(指数学史料中没有提及国度,比如数的扩充。)其中单个国家中又细分为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德国。

经过整理发现,除了5处不凸显国度外,其余均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其中以我国古代的数学史料为编写重点。在34处数学史料中,我国占了16 处,而且“多个国家”项包含的8处史料中有7处涉及中国,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编者的主要目的可能在于通过此形式来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数学多元文化则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中,比如“圆周率的历史”从最原始的测量到用多边形逼近,从“布丰投针”到计算机的贡献,介绍了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但在此版本中反应多元文化的数学史料还较少。

五、 反思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从篇幅容量的增加、内容选择种类的丰富性、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设计模式的创新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较之以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来说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史料较少、分布不均均衡、设计模式的合理选择等,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丰富数学史料的内容选择。本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史料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数学著作、数学家、数学工具演变等,但是从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还有很多相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史料,如古埃及的倍乘法、试错法、中国古代的盈亏术等等,这些史料所凝结的智慧如果能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展现必将促进他们对现代算法、算理的理解。另外,教材中还可以增加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热爱数学。例如,欧拉在双目失明后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仍创造了丰富的数学成果等。

2.适当增加教材中数学史料的数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进一步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对“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理念的深化。而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载体,那么在教科书中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理念,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增加数学史料。如何把这些史学形态的智慧结晶采用一种恰当的形式或手段展现或传递给学生,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数学史料设计模式的选择

当谈及数学史料与数学教材、数学课程时,相关研究总是会强调“要达到隐性融入”,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附加式包含或显性融入是数学史料进入数学教学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要根据小学教材中所选数学史料的内容或性质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比如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数学在计算机、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概念的简单注解等都比较适合采用直接融入,以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注解、扩充以及背景有所了解(比如方程简史;分数,小数的历史。)即可。如果所选择的数学史料中涉及深层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圆周率的发展史料、形数理论等),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数学教育研究者、数学史研究者和教材编写者共同努力,将相应的思想、方法和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力求能够达到将数学史料间接融入教材或教学。因此,数学史料采取哪一种设计模式进入小学教材需根据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来判断,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隐性融入。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1994,3(1).

[2] 杨豫晖,魏佳,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4).

[3] 陈碧芬,唐恒钧.北京师范大学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

[4] 罗新兵,魏金英,刘阳,等.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分布的特征和模式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1(1).

[5] 张维忠.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12.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二

一、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发现并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百以内整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中,我设计了“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学习兴趣和情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很强的学习动机, 通过探索与合作交流, 不但较好地掌握了百以内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多种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而且通过观察与思考,发现了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时和的变化规律;减数不变, 被减数增加或减少时差的变化规律等。 这个案例说明,只有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认识学习数学的价值。 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是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 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如,“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等,这些问题不仅为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创造了机会,更是为了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从现实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经常问学生:“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有助于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必须防止和杜绝把具有挑战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异化为“ 对题型、套解法”的机械操练,这种操练也许能把人训练成应试高手,却不能造就出创新型人才。

三、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是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口算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放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去培养,要有“ 带着练”的思想,把口算练习和理解算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计算和估算不是互相孤立的一盘散沙,而像一棵树,是生长着的有机整体。 算法多样化不是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手段,是学生个体差异的使然,前提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和策略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和策略的特点,选择并优化适合自己的算法和策略,体现数学的灵活性。 而不是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解, 以为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合理途径。 估算具有独立的价值,如,“ 小明想买这两本书( 价格分别是21.8元和14.5元) ,他只有40元钱,够吗? ”生活中存在许多这样的问题,只要估算就能解决。 培养估算意识,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 1) 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什么时候需要计算;( 2) 估算的过程实际上是选择适当的近似值去替代算式中的数, 使算式因此变成可以口算的过程;( 3) 估算对于计算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正确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4) 估算的精确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估算策略;( 5) 估算具有独立的价值,不仅是因为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只要估算就可以解决,而且它是验算计算结果的重要手段。 在计算教学时,要把估算和计算很好地结合起来,实行先估后算策略,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基于上述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为用好北师大版新教材,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我时常选择教材中适合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内容,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思维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 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适当、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为避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绪,用心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技能,如,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描述等技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养成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其次,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一般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我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对所解决的数学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都能独立地尝试解决问题,都独立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时,再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表达和倾听。 如,在教学让学生解决“ 某班要举行一次朗诵比赛,每位学生的朗读时间规定为3分钟。 一位学生选择了一篇840字的文章, 在赛前试读时,他用了5分钟,怎么办? ”这一问题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决这一问题,并鼓励学生尽可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得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讲话速度快一点、删除几个字等。 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了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也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与倾听的机会,使每位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从而达到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大量机械、重复地练习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 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一改传统教学面目, 强调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在教学时,首先充分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鼓励学生的热情参与,注意倾听学生发言,不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对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延缓评价。 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习数学,注重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小学生,不能过早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而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与验证等数学活动,不但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知识,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的几点实践体会: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3.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三

本节课如何让学生体验一千米有多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走一百米,看看有多少步,要多少时间。再让学生以此估计走一千米大概要多少步,要多少时间,再介绍人一小时大约能走三千米,以此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如果你们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同学,才能站成大约10米长呢?请两个学生分别走一走,看看需要多少步;再来看看一百米大约有多少步,看看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走了大约两分钟。然后根据所走的步数,估计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少?几个100是一千。

14.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四

xiaoxue.xuekeedu.com

周三我讲了《轻重》公开课,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第20,21页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比轻重的过程,讨论探究,出比较轻归纳总结出比较轻重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轻重的含义,和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在这里我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实物对比来突破重难点。

这一节较好的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轻重的理解和对比较轻重方法的总结归纳做的非常好,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我主要通过紧扣教材由教材引发学生思考地方法将轻重的概念及比较轻重的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相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设计了动手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轻与重。还设计了猜一猜环节,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能力。中间我还有通过观察天平来比较物体轻重的环节,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我预计的教学任务并且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好。

通过讲公开课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是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如,课堂进程太快,特别是对重点内容的反复练习没有到位,本来设计的课堂进程是一节课习题讲不完,留着自习课在讲,可是到后来不仅习题讲完了,加上自己做的小黑板上的题都讲完了,课后分析原因,觉得自己对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够深入,导致课堂进程太快。

课后我的师傅郑老师以及低数办公室的所有老师也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给与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总的来说分为以下几点:

1,这节的重点内容是比较轻重,那么“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就是着重练习的内容,这点应该带领孩子们反复练习,而我对这部分的练习有点少,应该着重练习增强学生记忆。课堂进程有点快,这也是因为对“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内容的练习有点少。

2,老师讲的有点多,让学生自己联想的有点少。这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应该多放手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这样给了孩子充分的空间,效果会更好。我确实没有注意到,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孩子空间,上次郑老师听课的时候也提出我应该多给孩子们留点空间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这次还

是做得不是很好,以后这方面要特别注意。

xiaoxue.xuekeedu.com

3,然后就是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习惯性的重复读题,这样很有可能会打乱孩子的思考,这点应该特别注意。

15.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五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 (一) ”的综合练习课, 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 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 (减9) ”“捉迷藏 (减8) ”“快乐小鸭 (减7、减6) ”“开会了 (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缺多少, 也是减6、7、8、9的综合) ”“跳伞表演 (巩固减6、减7, 迁移至减2~5) ”“美丽的田园 (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一 (单元练习) ”“做个减法表 (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 ”八个章节, 新教材断课清晰, 练习同步配套, 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 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 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 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 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 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 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 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 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 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 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 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 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 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图1) 。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 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 “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 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 (图2) 。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 (生活中的规律) ”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 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 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 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 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 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 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 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 后面有5只, 一共有几只”, 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 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 用力过猛, 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 要引导好学生读图, 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 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 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 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图3) 。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 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 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 (图4)

当然, 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 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 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 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 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 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 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 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 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 初步发展概括能力, 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 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 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 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 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 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不能急躁应对, 也不要随便拔高, 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 (图5) 。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 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 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 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 明确“谁和谁比”、式子中“谁在前, 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 (图6) 。

总而言之, 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 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 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 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16.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六

关键词:函数;教材分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1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36

单从目录上来看,两个版本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苏教版将《函数》一章分为了三节:2.1主要研究函数的概念、图像及其表示方法;2.2主要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2.3则是映射的概念。而北师大版的内容相比之下就丰富得多:第一节讨论生活中的变量关系,第二节研究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映射的概念,第三节研究函数的单调性,第四节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再研究,而将幂函数放在了本章的最后一节。

一、内容结构

从内容结构上看,北师大版与苏教版在《函数》一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北师大和苏教版最大的一处差异就是北师大版对二次函数的性质进行了再研究,这样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本身二次函数的性质一直是高考中经常要运用到或者考到的,将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模型结合考察也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而高中的很多知识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分段函数也和二次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内容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性质,也能够为其他知识进行铺垫。另外一方面,二次函数作为学生初中就很熟悉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二次函数作为例子,研究它的单调性、最大值与最小值对称性等方面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研究后面新接触的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苏教版中则认为二次函数是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已经能够基本掌握,因此并没有对二次函数进行再次地介绍和深挖,只有在第三章第四节介绍函数零点时才稍有涉及,就二次函数的再认识部分,笔者认为北师大版更加适合和周全。

其次,北师大版本将幂函数放入了第二章,并将函数的奇偶性放在幂函数这一节中再来介绍,而苏教版则是将奇偶性和单调性放在函数的简单性质中一起介绍的。两个版本都有自己的考量。北师大版本可能认为既然要让学生学习奇偶性这个性质,那么学生的知识储备中最起码既要有奇函数,又要有偶函数的模型,而之前学生所熟悉的函数模型中只有反比例函数具有奇偶性,而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太具有特殊性了,所以,先引入幂函数,观察幂函数的图像,奇偶性这个性质就更加容易发现和归纳了,这对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奇偶性都有很大的帮助。而幂函数作为一种函数模型,苏教版中将它和指数函数以及对数函数放在一起进行学习也是无可厚非的。奇偶性虽然引入的不是特别的水到渠成但以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同时,奇偶性作为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将它和单调性一起研究,也有助于学生之后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时通过自主探究,形成性质图表。所以,我认为两个版本的设置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是合理的。

再者,两本书中映射一节的所处位置以及书中的内容要求也是不同的。苏教版将映射作为《函数》这章的最后一节,而北师大版则放在了“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中的最后一小节。这一节相对而言比较独立,放在两处都可以,但是对于内容方面,理解映射与函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应该是这一节的一个重难点,也是将映射放在函数一章的原因。苏教版中则只是在“思考”部分提出“映射与函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是不够深入的,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还是会选择对这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而这一节北师大的版本就编得很好,先是讲了什么是映射,然后让学生思考,然后介绍了一种特殊的映射——“一一映射”,最后介绍“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我认为如果稍微改动一下次序先介绍函数与映射的关系,最后再补充介绍一下“一一映射”可能会更好一些。

与此同时,区间概念的引入时间也不同,苏教版将它放在了集合中,而北师大版将它放在了函数概念的讲解之后。区间的概念属于集合,因此放在集合一章中讲解更为合理。区间也不仅仅就只应用于函数部分,所以就区间引入的部分而言,苏教版这样的设置更为合理。

二、编写风格

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在编写风格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一方面,北师大版本更加的生活化,更加重视数学与生活、物理、化学等的联系,这样的区别在很多环节中都有体现。章节正文部分,在本章的开始,北师大版特地留出一节内容,介绍生活中的变量关系,虽然也是为了研究函数的特征,但也无可争议地体现了生活化这一特点。讲完映射一节以后,也在阅读材料部分添加了“生活中的映射”一文。再以本章的习题为例,苏教版中本章共有习题71道,其中有16题与实际有联系,占总习题数的22.5%;北师大版中共有习题58题,其中有20题联系了实际,占总习题数的34.5%,差异十分明显。

另一方面,苏教版以课堂的展开顺序进行编写,用例题将一个个知识点分开,而北师大版习惯于将知识点与例题分开,先介绍好所有的概念后再一股脑将例题都呈现出来。我觉得这一部分苏教版的更符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更符合大家的认知。

两本书的章前图章前语风格也有所不同,苏教版以阳光下雪山上化雪的人,飞扬的积雪以及经过山头的飞机,体现了变化的主题,揭示了函数“互相联系,运动变化”的特征,更为生动,能更多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北师大版的则更加的具体,直接就是概括性的向学生介绍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

此外,北师大版本更加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部分,本章中提出了两次信息技术建议,并编排了两篇信息技术应用的拓展文章;苏教版中这部分就稍显欠缺,正文部分只有一篇介绍EXCEL的文章。

总的来说,以《函数》一章来看,笔者认为,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编排都各有特色且特色鲜明,富有创新性,但也还有很多有需要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彭玉忠.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1有关函数内容的比较分析[J].中学数学月刊,2008(4).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7.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七

xiaoxue.xuekeedu.com

《左右》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有趣的活动领会左右的意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左右,难点是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本节课我遵循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具体分析如下: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左右手来辨别自己的左右和物体所处的位置。1.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左右”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只有将它建立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之上,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一年级学生在上册已经接触过左右这个概念,对于自己的左右手已经辨别得很清楚了,借助学生自己身上的左右手来帮助学生领会自己的左右和物体所处的位置,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2.借助自己身上的左右手学习新知,学生学习兴趣很浓。

爱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伸左手、伸右手,跺左脚、跺右脚等活动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自己的左右和物体所处的位置,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借助实践操作为学生提供在实践中探索的机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摆一摆”,然后我问“能不能用左右来描述一下它们的摆放情况?”(说一说),“从左(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数一数),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三、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理解左右的性对性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而一年级小朋友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亲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感悟较深。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左右坐着的同学,再

xiaoxue.xuekeedu.com

向后转说一说自己左右坐着的同学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学生对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四、借助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密切联系的,在让学生听口令摆文具后,给学生渗透用完文具后应把文具整理好的生活习惯。在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站位置、模拟上下楼梯等有趣的活动,当学生得出“上、下楼梯都是靠右走”的结论时,我渗透了安全教育,因势利导地让学生想想“如果上下楼梯不向右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本节教学不足之处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效果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他们基本能够在活动中理解左右的相对性。但仍有少部分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和形成具体的方位及空间观念。于是让我意识到在课堂中必须给予学生一个发展的舞台,给予他们一个发展的阶段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左右的价值。

在“动作游戏”这一环节里,我喊口令时,只注意大部分同学的动作,忽视了反应较慢的学生,我也没有仔细检查较慢的学生是否做对动作,这说明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性,没有把“面向全体”这一新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18.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八

本节课是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五课,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这几节课作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在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培养学生解决“比多比少”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次试上的时候,是让学生通过学具小棒的操作,理解“比多比少”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但是发现孩子不能很好得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比如摆26+3的时候,操作后问学生怎么摆的,有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我10个一堆10个一堆,先摆2堆,再摆9根,是29根;还有的学生说:我利用乘法,5个5是25根,再加1根,再加3根,一共是29根。学生这样的回答说明他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建立计算的模型,纯粹是为了摆出29根而摆。所以经过师傅的点拨,和全组人集体的讨论,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最终决定把学具小棒的操作换成更能有效为学生脑图服务的数轴来建立计算的模型。

第二次试上的时候,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能在脑海里形成了先画出同样长的线段,再根据题目意思增加或减少部分数,最终得出结果这样一个模型。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建立实际情境与加减法意义的联系。

通过试上,我们还发现第二个教学难点,那就是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为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提的基本是一共有多少个?或者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几个的问题。所以这样的问题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决定先在

19.北师大版数学《买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九

1.学唱新疆民歌《跳吧跳吧》, 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即兴编创舞蹈, 使学生充分感受新疆歌舞一体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能力。

3.启发学生用生活中的物品为歌曲伴奏,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启发用生活中的物品为歌曲伴奏,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2.培养学生载歌载舞的音乐表现力。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电子琴、白板、塑料方便袋、水杯、弹珠、旧键盘、笔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初听范唱

播放歌曲《哇哈哈》, 老师带领学生边唱边律动。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请学生带, 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律动)

师:刚才大家唱的歌叫什么名字?哪个民族的?向客人老师问声好吧! (出示播放幻灯片《娃哈哈》)

师:首先请同学们猜个迷 (出示幻灯片) 。

这是什么地方? (预设:新疆) 甘甜的葡萄和哈密瓜, 有勇敢智慧的阿凡提, 有美丽的天山草原和能歌善舞的姑娘们。今天请丰安小学的同学们和我一起分享我们第八册音乐书第二课的一首新疆民歌《跳吧跳吧》。

请同学们看一下《跳吧跳吧》这首歌是新疆地区哪个族的民歌?同学们对塔塔尔族了解吗?新疆在我国的西北部, 非常大, 占我国总面积的1/6, 包括47个民族, 其中就有塔塔尔族。塔塔尔族人口仅有5000左右, 但塔塔尔族的人们能歌善舞, 新疆任何庆典活动都少不了塔塔尔族的音乐。那塔塔尔族的音乐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先欣赏我们课本上的这首《跳吧跳吧》。带着白板上出示的问题思考一些塔塔尔族音乐的基本特征吧。 (播放多媒体、师伴舞)

(出示:1.明快活泼?2.暗淡舒缓?) (出示:歌舞一体, 边唱边奏)

二、为歌舞伴奏

1. 拍手练习。今天我们也为这首歌伴奏吧!请同学们先学习几个节奏型, 先单条练习再合奏。

2. 打击乐器练习。

拍手练习很单调, 今天我带来了自制的打击乐器请同学们试一试。分三组。 (旧键盘、玻璃杯、塑料方便袋) 启发学生:它们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和以上三种节奏怎样匹配合适? (A塑料袋、B键盘、C玻璃杯)

3. 为歌曲《跳吧跳吧》伴奏。 (播放音乐教师指导带领学生伴奏)

4. 启发学生音乐和乐音都来源于生活, 音乐能给人们带来享受, 不是只有去弹钢琴、拉二胡等乐器才是享受音乐, 我们只要开动脑筋, 音乐便无处不在。展示其他的自制乐器, 大家一起分享音乐, 分享快乐。

三、学唱新歌

1. 师生讨论歌曲的两个主音{2 (re) 、5 (sol) }。

2. 朗诵歌词。

3. 生跟范唱学唱, 要求用有弹性的声音喜悦的心情演唱。

四、再次熟悉旋律, 创编歌词跟琴演唱

这是一首很欢快的歌曲, 同学们想一想能歌善舞的新疆人们在欢庆的时候还会干什么? (打起手鼓、弹起曼陀林、拉着手风琴……) 那老师就想让歌词丰富一点, 改一下后请同学们来跟琴唱一唱。

出示:打起那手鼓多响亮

舞起那长裙多曼妙

跺起那脚儿多起劲 (儿)

作业:回家创编第二句, 下节音乐课展示。

五、为歌曲伴舞

师:唱着歌伴着奏, 新疆音乐的特征像歌曲中写到的还有什么? (跳着舞)

根据学生情况请学过新疆舞的同学为《跳吧跳吧》伴舞。对于没有学过舞蹈的学生, 教师教几个简单的新疆舞动作, 再请学生跳独舞、双人舞、集体舞或者圆圈舞。可以邀请客人老师和我们一起边唱边跳。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乐器、自由结伴边唱边跳。

六、在音乐舞蹈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

延伸活动:创编第二句歌词;用生活中的废品自制打击乐器;查找安徽的歌舞一体的民歌《凤阳花鼓》欣赏。

【教学反思】本课为人教版第八册音乐演唱课, 音乐风格欢快、活泼、节奏鲜明,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教学中能够充分让学生感受新疆歌曲歌舞一体的特征。最为突出的亮点是重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具体如下:

1. 歌词的创编。能够抓住主要部分和主要特征, 引领学生抓住重点和特点。

2. 伴奏的创编。

诠释了“乐音”即有节奏的发出的声音, 启发诱导学生用生活中一切能够发出声音的物品, 给音乐伴奏。

3. 伴舞的创编。分男女生介绍新疆舞的特点, 既有趣又克服了男生跳舞的害羞心理。

上一篇:以观赏和举办大型活动为主下一篇:有关综艺节目朗读者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