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 读后感

2024-12-09

心灵鸡汤 读后感(15篇)

1.心灵鸡汤 读后感 篇一

在人的生命构成中心灵最柔弱也最细腻。如果不懂得呵护自己的心灵,就不能求得幸福;而一旦得到关爱,就可以获得无上财富。它就是一碗灌溉着我心灵的鸡汤,醇香、浓郁,透彻心扉。它让我在紧张的学习中静下心来沉淀自己,关爱自己。使我更加自信地去追逐内心的憧憬,给予我慰籍、力量与智慧。

我学会了在我的笔记簿甚至心里写下不要紧,在遭受挫折时;在情绪崩溃时;在伤心堕落时;在失去理性时,对自己说一声不要紧,便会发现生活依然美好,失去了一些,还有更美好的事物。还学会了在自己力不能及时,勇敢的说出不字,它并不丢人,反而会让自己摆脱困境。

更了解了对就是对,不作任何解释也是对;错就是错,怎么解释都是错。如果干了一件事情,失败了,为了表白自己的能力,开始忙于解释,向所有目睹甚至了解事情经过的人解释。说自己当时太紧张,说那天家里发生了一场变故,说当时的客观条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尽管这些理由都是真的,尽管听的人会不住地点头,尽管自己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最后换来的并不是人们真正的理解而是无奈的同情!

…………

我一定会把这本终生益友保存好,在一切需要它的时候翻阅它,改掉坏毛病,做个快乐、积极、友善的人!

2.心灵鸡汤 读后感 篇二

帕夫雷什中学是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任教33年,他把个人经验和26年任校长的工作总结汇编成书。帕夫雷什中学也因苏霍姆林斯基而闻名世界,如今已成为全世界参观学习的教育基地。

读过《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人都知道,一名校长应该具备多方面素养,应该知道怎样建立坚强的教师集体,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师的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教师们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即给他们提供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让他们有暇思考教学难题和总结工作经验,有暇结合工作实际博览群书。让教师沿着实践、读书、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前进,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自我,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读书。他强调:“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都不喜爱书,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乏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可见,书对一所学校是何其重要。

他再三忠告校长:“切勿忘记关注教师读什么书,他们怎样对待书籍和科学。只有当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需求,只有在他不仅有书,而且也有读书时间的情况下,他才有可能借鉴别人的经验。”

他一再告诫教师:“教师之所以需要自由活动时间,最主要还是为了读书。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显然,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生活,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进行课外阅读,课堂阅读就会变成死记硬背。”然而,为应对不同级别的学业水平测试,大量的课外练习占据了学生的读书时间。为应对接踵而至的检查验收,师生疲于奔命,消耗了精力。校内既没设置阅读课程,也未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学生阅读兴趣无法培养,就会把课堂阅读变成死记硬背。

目前,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还要应对残留的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摇摆不定。繁重的教学工作让教师无足够时间和精力在书海中畅游,及时补充足够的精神食粮,导致知识渐渐匮乏。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读书环境,创造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氛围,引导教师读书,为教师补充营养,提高内涵。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读书中受益,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学生寄予的读书的厚望。

书中还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如何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为教师排忧解难;如何坚持听课、兼做班主任、与学生同活动、同游戏、同读书等。在《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工作成功的保证》一章中,他详细阐述了集体力量的教育作用,并逐一介绍了学校35名教师的工作特点与个人特长。让读者看了以后,无不为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事业的真诚之心所感动,无不被他终生从事教育科研的精神所激励。

3.《心灵鸡汤》读后感 篇三

----读心灵鸡汤有感

我在寒假里看了一本书叫《心灵鸡汤》此书分两卷:“一是人生在故事里开悟”;“二是心灵于沉思中升华。”我最喜欢的是一篇叫《勿轻小善》这篇文章它教给了我们不少道理着其中主要的道理让我联想到《嘱咐》这篇文章因为这两篇文章的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这篇文章中还说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是一个人给家里发电报写好后发现钱不够了就想去掉开头的亲爱的三个字可那营业员却说:“洗那是你太太最想听到的三个字绝对不能去掉。”还把少的钱给他垫上了。那个人经过那件事后也从此变的亲切、大度懂得宽容别人。第二件事是说作家叶永烈十一岁时给《浙江南报》投了首70字的小诗那是他第一次投稿几天之后收到了编辑杨奔先生的回信叶永烈的小诗遇到了热心杨奔先生顺利发表在了《浙江南报》上。就因为那次杨奔先生的帮助叶永烈叔叔从此和笔竿打上了交道踏上了写做之路。改变了他的人生。我想杨奔先生和营业员那时都不会想到这小小的举动竟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很小的事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更不会有人想到他竟能改变人的一生。只要人人都献出点善世界会更好。就像有一次我忘带钥匙出门我只好等着爸妈回家隔壁家的阿姨看见了就让我去她家打电话。这个阿姨让我心里一阵温暖。但是也有些事是不好的就像我们班有些同学地上有纸老师提醒他他还说:“这不是我的。”老师脸拉下来了才捡起来就不会为班级考虑大起来怎么担起重大任务?而且我们现在不也在说要创和谐社会吗?这点小事又不难做只要有心一定能做的。我相信。还有一篇我觉得和前面一篇有相近的意思是叫《天堂和地狱》这篇文章中有一个故吞吐量这样的有人问上帝的使者地狱的生活是怎样的天堂的生活是怎样的使者带那人到地狱指着大锅边的人每人手里有个勺但他们个个面黄肌瘦、精神沮丧。那人又来到天堂那的生活和地狱是一样的可他们个个神采飞扬、容光焕发。那人不解的问使者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会截然不同那使者说因为地狱里的人只想着自己眼里没他人而天堂里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所以没饥饿之忧。这也让我想到前面那篇文章只要你心里有别人就能得到幸福得到别的帮忙。只要有爱心世界将更美。

当我在新华书店阅览时,看到一本《心灵鸡汤》智慧全集。一眼望去,书的封面有个大标注:“受用一生的励志书”个醒目的大字。拿到手中时,迎眼而来的是,“这是一本让你抛开人生诸多精神枷锁,塑造完美个性,造就成熟人格,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书”的一句注解话。这些触动我心灵的文字让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本书。因为我知道,它将会影响我的心态,是会帮助我受用的励志书,于是深读了它。

有这个一个事例:两个囚犯,共犯一件事,共住一个屋。有天晚上,两人同时抬头往窗户外看,想着第二天的审判结果将是什么?一个囚犯看到的是灿烂的星空,一个囚犯看到的是乌黑黒的夜空。当看到灿烂星空的那个囚犯,脸上顿时发出了淡淡的微笑,而看到乌黒黑夜空的那个囚犯低下了头深深的叹了口气。第二天审判结束后,看到灿烂星空的那个囚犯判处了无期徒刑,而看到乌黒黑夜空的那个囚犯被判处了死刑。这是为什么呢?从这则例子中告诉我们:同处一个环境,同犯一件事,看到灿烂夜空的那个囚犯虽判处的是无期徒刑,但最起码的是生命给留住了,只要生命存在,一切事情都可有改变。他正是始终抱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而看到乌黒黑夜空的那个囚犯判处的是死刑,他一直觉得事已如此,并无法挽回,终而过早的对自己失去信心,抱着一颗悲观、消极、气馁的心态,放弃了自己。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本质是没多大区别,只是由于各自存在的心态不同而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

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各种遭遇,而是我们将持有着什么心态来面对自己。只要敢于面对直立的人生,一切终有变化。人的心态是多么的重要,积极的心态能够成就人生,消极的心态则毁灭人生。如果我们要想改变自己的世界,首先就应改变自己的心态。心态是否正确,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世界是否多彩。心态是否积极,能改变人的一生,也能成就人的一生,心态的积极与消极取决于自己本人内心态度,人应具备良好的心态,才能够帮助自己,提高自己。时刻保持着正确的、积极的、自信的心态。我们每个人都需拥有良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将决定好的命运,才会活出我们精彩的人生。但是,好的心情是靠我们自己来给予创造的,不要去奢望别人对你的赏赐和施舍。让我们从现在起,无论在工作中、生活中,还是学习中的何时何地情况下都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以致我们整个身心都充满着愉悦、轻松。

4.《心灵鸡汤》读后感 篇四

微笑着,去唱生命的歌谣——

心灵鸡汤这本书中有许多感动人心的故事和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当我读完了心灵鸡汤后,其中有一篇文章把我深深的打动了,这篇文章就是《盲人老人的一面镜子》。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对人生乐观向上、热爱人生的盲人老太太与一个绝望、想要自杀的青年发生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某一天的黄昏,故事中的盲人老太太每到这个时候都会独自外出散步,她喜欢呼吸山野里的气息,听树林中小鸟的鸣叫和小路边涓涓的流水声。她对人们说:“你看,我天天这样锻炼身体,多精神!”手杖是这位盲人老太太的眼睛,每次她都是用手杖触摸四周的东西,一步步前进。有一天,不知是谁砍掉了那条小路旁边的小松树,她的手杖便“短路”了,她也迷路了。她来到一条小河边,遇到了绝望得想要跳河自杀的青年,青年被盲人老太太冷静和勇敢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感动了,青年就像是面对一面“镜子”,从中获得了生活的勇气,老太太也因青年的帮助回到了家中。

唐太宗李世民有这样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正是以魏征等人为镜,从而开拓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由此可见,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益处,我们可以从这面“镜子”中审视自己,明白我们自身有哪些地方是对的,哪些地方是错的,我们还能从这面“镜子”中得到自己身上没有的优点,也可以因此而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文章中的盲人老太太就像一面光芒四射、激情四射的“镜子”,她向上、自强,她积极、乐观,她热爱生活中的一切,她的种种精神和品质都令不敢面对生活的青年羞愧万分,青年也从这面“镜子”中得到了对生活的勇气,所以最终才会万分地感谢盲人老太太。文章中的这位盲人老太太更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正如这句话所说的:“君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我们应该找到这样一面“镜子”,不仅可以得到很多,更不会像文章中的青年一样对生命感到绝望,而产生自杀等等思想,每一个生命都是美好的,我们都要珍惜和感谢生命,虽然它有时会带给我们一些愁苦,但是它并不单单只带来了愁苦,但它更带来了许多欢乐,所以我们也应该向盲人老太太一样,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美好的生活。

在我们人生的旅程中,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不要埋怨人生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人生中会有太多的曲折,活着——才是最好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让我,微笑着,去唱生命的歌谣„„

初一(5)班

5.心灵鸡汤读后感 篇五

对于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你需要用心去体会。每一则故事都是一种催化剂,没有生成实际物质的能力,但是有着转化心灵和体会的力量,这些也许是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经历很所很多才能体会到的。而且一个人的追求、奋进或许就因为那一句话,一声叮嘱,一片看似普通的文章。而且在每一篇文章开始之前总会有句话告诉你,这篇文章告诉你的是什么,在没有看之前你就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意思,然而在你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你又会发现,原来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开头的主旨,就算好你是照着那个主旨进行的阅读,就在你读完的那一刻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你有了新的体会和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将原有的思想升华。它没有什么惊天地或者大起大落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有些甚至被我们所忽略的事情,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就是这些小小的故事射出的光辉让我们足够的动情足够的感动。

在我们生活中不经意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坎坷,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努力去追求,但是那座独木桥有几个人可以稳稳当当的走过。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去看看这样一则小故事,或许会让你得到很大的启迪,收获前所未有的成功。在奋斗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的人们,学会去寻找这样一座指引的灯塔,照亮前方的路。

有这样一篇文章:我们是自己人生的上帝,人类总喜欢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让给心中的神,祈求神明能够帮助自己去解决:

一日,我与上帝一同出行。

路过一条河时,一个人在挣扎,我问:“上帝,为什么你不去救那个人,难道他没有向你祈祷吗?”上帝回答:“不,他向我祈祷了两次,但我也救了他两次——第一次我让一根圆木从他身边漂过,他没有去抓。第二次我让一个人划着竹筏从他身边经过,他又不肯去抓那个人向他伸出的手。你让我怎样去救他,难道非得我亲手去把他拉上来?”我哑口无言。我们继续前行,又路过一座城市。我指着城里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问:“上帝,你为什么不帮那个人脱离贫困,难道他不是你的信徒?”上帝不答,只是指着一座豪宅里的主人说:“那个人是他的弟弟,他们的父亲死的时候,按我的旨意将遗产平分给兄弟二人。他自己好吃懒做,不肯上进,你让我怎么帮他?我对他不公平吗?”

我猛然惊醒,我明白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机会很多,只是我们自己从不会去好好把握。我明白了:生活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我们自己从不会去好好珍惜,只会一味的抱怨。

我明白了: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灵魂的上帝,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人生的上帝!

就是这样的一则故事在你观后是什么感觉?或许自信或许感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我们可以决定我们自己的命运,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别人是可以拉我们一下,但是真正能够改变自己的不会是别人,不要去相信所谓的幸运。这个世界存在的幸运很多但是属于你的有多少?不说其实你也明白。

6.为学生奉上“心灵鸡汤” 篇六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提出的这一理念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 此时的中学生既有别成人, 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 在身体形态和心理上均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从全国的调查情况看, 35%的中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 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自信、意志力不强、与人难相处、经不起挫折、报复心强、考试焦虑、敌对情绪高、厌学、单相思等。这些问题像阳光下的阴影, 影响着学生。这表明,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解决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 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 课堂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阵地, 而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心理和行为产生是有生理基础的, 心理是大脑的机能,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生物教师应该有效地挖掘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为学生适时地奉上“心灵鸡汤”。

我根据生物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初步总结了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充分利用生物学知识, 进行生命价值观等心理教育。

生物教学内容丰富, 其中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生命现象的神秘莫测, 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我们在讲授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内容时, 要让学生认识到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道理,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要在竞争中适应环境, 才可能生存下来, 人类也是这样, 必须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每位学生都要勇敢地面对现实,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奋发向上, 勤奋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在学习了《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后, 学生了解了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 懂得了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树立了成年健康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在学习视觉和听觉时, 告诉他们视觉和听觉障碍的形成原因, 出示了我国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数据统计及不同的致残原因, 数字触目惊心,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最后, 我向学生倡导为了救助病残, 将来可以捐献自己的角膜、骨髓等器官。在交流中, 同学们讲了上课时的感受, 并决心将来也做器官捐赠者。

例如在讲解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后, 学生了解了呼吸系统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但很多学生还是很困惑, 既然吸烟吸毒有害健康, 为什么身边还有那么多人吸烟。青少年的吸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些青少年甚至把吸烟当成成熟的标志。我没有一味讲解吸烟吸毒的害处, 而是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回家上互联网搜查吸烟吸毒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毒副作用, 准备下一节课上进行交流。在课上, 学生积极上台交流, 师生一起学习。最后学生呼吁, 为了自己、家人和他人的身心健康, 保障社会安全, 请大家一定要不吸烟, 拒绝毒品。

又例如结合《生命活动调节》和《动物的行为》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条件反射和学习行为的本质, 尤其是分析了巴普洛夫的发射试验, 明白了学习是后天性行为, 学习能力是不断强化训练而成的, 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而正常人的先天发育情况基本相同, 之所以学习能力不同, 和后天的不断努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 学生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在讲到生态平衡的调节时, 可以给学生强调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二、结合生理学知识, 重视青春期心理教育和性心理教育。

在初二生物课上, 教师经常看见一部分学生偷偷翻阅《人的生殖》。这一现象表现出处于青春前期和青春期的青少年, 伴随着生理的快速发展, 他们的性意识萌动, 性心理上表现出了神秘感和好奇感, 对性知识开始感兴趣, 十分渴望了解性知识, 对异性也有着较强的交往欲望, 生物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现象。由于我国性教育严重滞后, 性知识对于学生是个神秘的领地, 由此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与性有关问题, 如性犯罪、未婚同居等。为避免学生盲目地从一些媒体中猎取不健康的性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 应把青春期性心理卫生结合学生自身的生理变化进行教育。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模型等帮助学生学习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 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 通过介绍人体生理变化及发育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男孩遗精、女孩月经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要正确看待, 不必恐惧和担心。结合受精卵的形成及在母体的孕育成长,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学生对这些生理现象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后, 面对自身发育的生理变化, 才能消除神秘感, 才能够从惶惑、不安的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并感受生命的珍贵, 同时破除学生对性的神秘感。改变其对性的无知与困惑, 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性心理。从而真正懂得男女同学之间应互相尊重, 互相帮助, 建立真诚的友谊, 在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自尊、自爱、自强, 认识到早恋的危害。预防艾滋病及其他性病, 正确对待异性交往, 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立志做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人。例如讲到人的身体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 阐明我国为何实行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课堂上在分析了遗传病的成因后, 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为何把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提升到法律的高度, 并非不讲人情, 棒打鸳鸯。

三、利用实验课和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心理素养。

在生物实验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每一个实验过程中, 都要有意识地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 和实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 在做《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和心脏解剖实验时, 让胆子小的同学多参与动手活动, 训练胆量;为自卑、内向的同学多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 帮其树立自信心。比如显微镜下观察写有“上”字的玻片, 因为在已讲解了显微镜用法之后, 几乎所有同学都能较快地找到物象, 这时, 我就多让那些总不敢抬头的同学讲一讲看到的现象, 并在详细描述之后, 让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 这样使他们在以后的生物学习中越来越有信心。例如, 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一章之后, 开展“新农村改造后生态资源调查”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实施时, 先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由6—8名能力、性别、成绩不同的学生构成, 并选出组长。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 经过查阅资料、访问、实地调查取样、实验分析等环节, 写出调查报告。最后, 举办成果交流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同学们从中学到了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得到了不断内化。在几乎所有的实验过程中, 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 这无疑便加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另外, 实验的成功会让他们体验到团结协作的快乐所在。

生物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 在实际活动中, 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 并能搜集、参阅大量资料, 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 促进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调查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种类, 调查生产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关措施, 生态调查, 收集食物营养成分资料, 调查家庭一周饮食结构, 制订合理的膳食计划, 调查本村糖尿病患病概率, 遗传病的调查, 等等。通过调查活动, 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 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校门, 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农业生产联系起来, 并运用知识, 克服困难, 提出创造性的合理化建议, 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意志, 使其形成独立探究、敢于拼搏、自信坚强的人格品质, 推动其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

生物教师应该利用这门学科的特点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做到学科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不断探索, 不断努力, 充分利用生物教学中的知识原理, 及时为学生奉上“心灵鸡汤”。

摘要:青少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 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生物教学中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为学生奉上“心灵鸡汤”是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7.《心灵鸡汤》读后感 篇七

它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越南归来的美国战地记者给MBA学员放影一卷他在战场上实拍的影片:画面上有一群人奔逃,远处突然传来机枪扫射的声音,小小的人影,就一一倒下了。

放完了,他问同学们看见了什么。“就是血腥的杀人画面!”他没有说话,把片子摇回去,又放了一遍,并指着其中的一个人影:“你看!大家都就是同时倒下去的,只有这一个,倒得个性慢,而且不就是向前仆倒,她慢慢地蹲下去……”看到同学们还就是看不懂的神色。他居然抽搐了起来:“当枪战结束之后,我走近看,发现那就是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她在中枪要死之前,居然还怕摔伤了幼子,而慢慢地蹲下去。她就是忍着不死啊。”

“忍着不死!”何等伟大的母亲啊!其实生活中母亲的一句微笑,一个点头,一个举动都掺杂着爱,而我们因为习惯了理解,从不曾发现。母爱,就是那么的简单、平凡,然而它又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许就是不辞辛苦的在车站等你,也许就是不顾操劳的准备饭菜……母爱,就就是那么的简单而又平凡。简单、平凡到让人能够忘却。

记得就是初三的时候,课业繁重,我每次都要很晚才能睡觉,而晚上的十点半,就是我最想睡觉的时候,可能因为妈妈的细心,总在这就是端上一杯泡好一会的茶,说:“要加油哦!”茶盖半开着,淡淡的香气随着热气温暖了我的心。

8.《成长心灵鸡汤》读后感 篇八

《成长心灵鸡汤》是著名作家谷心靖主编的。书里面有许多是教育我们,让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如一颗正在成长的种子,风雨滋润着种子;阳光照耀着种子;春风吹拂着种子;种子突破了种种困难,在我们的哺育下健康地成长。

正如《成长心灵鸡汤》那一篇中: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她长得很漂亮,可是她的一条腿因为一场车祸而被截肢了。这女孩这么小就被截肢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事啊!小女孩走在马路上,路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从这以后小女孩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她总是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和别人沟通,也不去上学校,连她的爸爸妈妈也拿她没有办法。后来,她的爸爸妈妈给小女孩找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告诉小女孩:“即使你的腿被截肢了,你还是很漂亮的。如果你这样子把自己的心封存起来的话,你让你的父母该怎么办呢?”小女孩低着头回答:“我是世界上最丑的人,我走在路上只能低着头,她们每一个人都看着我。“医生笑着说:“心地美才是真正的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凡事都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你会做的很好的,相信自己吧!”

小女孩听完医生的话,变得自信了,她每天乐观向上,和许多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聊天,使她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了!

读完《成长心灵鸡汤》,我学会了感恩、自信、坚强、宽容、亲情等。我觉得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自己比别人差,也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即使自己再不好,有许多缺点,也不能对生活失去信心。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挑战自己、这样你就会成功,你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成长心灵鸡汤》是一道美味佳肴,等你慢慢品尝时,你才会感受到它的美味!

9.真情赢得真情心灵到达心灵 篇九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 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 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 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 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 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学生都应有自己具体的奋斗目标和作息时间表, 并请家长合作写下意见和建议, 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合, 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 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

二、班级管理中让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

有良好的管理, 凡事有条不紊, 集体就会健康而有序地运转, 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渴望介入生活, 更渴望自己的才干被同学所认可, 因此, 在工作中应注意这一点, 那就是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和条件, 让他们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有人说, 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 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 特别细。大至教育工作, 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小事, 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 为此班主任要勤观察, 勤交流, 勤鼓励, 勤记录。在工作中以“勤”字当头, 才是当好班主任的一条最有效途径, 但又要把握“勤”的度, 不能对学生的生活加以过细指导。

班级工作事无巨细, 事必躬亲。劳动时, 布置全局, 督战到底;学校安排的班会或活动拟计划、定措施, 作部署, 唯恐不周。就是这样, 我很快觉得, 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却使学生失去了锻炼才干的机会, 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大脑、一双手, 久而久之, 学生遇事无主见, 依赖性强, 缺少创造性, 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后, 加上学习陶知行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学生自治的四点好处:第一, 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 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 能辅助风气之进步;第四, 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我本着一个原则:学生能干的事, 老师绝对不把任务下放到班委手中, 班级大事发动学生共同参与, 班会组织过程中也是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组织、排练。班级各类事项都有专人负责管理, 而班主任只是个幕后导演者和领导决策人, 出现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解决, 对班委会工作鼎力相助。久而久之, 班级实现自动化管理, 学生们遇事主动去做, 积极性、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我也为他们增加了锻炼才干的机会, 培养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以真情赢得真情, 凭心灵到达心灵

10.成长心灵鸡汤读后感 篇十

今天,我读了《成长心灵鸡汤》这本书的一个故事。名字叫:“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作家写的著作里描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克洛德。这个人从小就非常地相信广告,他觉得广告就是上帝给他的恩赐。他恨不得让自己的快快长大成人,赚钱把广告上推荐过的东西通通都买回家。他长大后,按照广告买了一块地产。这块地产上有座糟透了的房子,而他刚好就住进去了。这房子真是坏到极点:一刮风就晃悠,一下雨就一块块往下掉。房子内部,壁炉里装着结构精巧的除烟器,冒出来的烟可以把人呛死;电铃不管你怎么按,它就是不肯响;厕所是按照一个极好的样式造的,变成了一个可怕的臭屎坑;抽屉和橱门装的是特别的机件,开了关不上;关上了又开不开;尤其是那架自动钢琴,不过只是一个糟透的手风琴;还有保险箱,撬不开,烧不着,在一个冬夜里,被几个贼轻轻松松地搬走了。不仅是家,广告也让他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衣服一上街就开线,买的高级生发剂让他成为了一个“大秃子”,它开始生病,它买的特效药简直就不是“药”是病毒。吃了后病没有一点好转,却让他的身体更虚弱了……他饱受广告的“折磨”,他终于死了。他死前嘱咐,他说让发现他死的人把他放在一口很坚固的棺材里,人们照做了,可是棺材刚放进埋葬坑里就裂成了两半,这个人的尸体只能和碎棺材板儿都埋进烂泥里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悟出来一个道理:自己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轻信一些不可靠且没有价值的东西。

11.《心灵鸡汤》读后感200字 篇十一

《心灵鸡汤》中的第一篇故事就是关于心态的——《成功由心态掌握》。文中讲述了一位母亲有个打网球打得很棒的女儿。在一次比赛中,女儿的第一位对手就是曾经把她打得很惨的女生,女儿的信心顿时就泄了下去。这位母亲教给女儿一个方法:在比赛前,想想自己以前打球赢得最漂亮的一次,把那过程重演一遍,好好地感受胜利的滋味。女儿照着妈妈的话去做了,果然,她的心情马上转悲为喜,信心十足地去了赛场。一场精彩的比赛结束了,女儿把她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能用心灵的力量让结果变得更好吗?当然可以!只要你一心想着你所期待的那个结果,不被其他的因素所打扰,那么,心灵就会把一切力量全部凝聚到产生这个结果上。但如果你一心只想着失败,那所得的结局也一定不会很好。要知道,胜利者永远只想胜利。

12.心灵鸡汤 读后感 篇十二

一、用心育人, 从细节做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 深思熟虑的, 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也就是说, 学生是需要用一颗诚心去关爱的, 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 他们需要有规章制度的约束, 但他们更需要的是爱心教育。这就要求班主任要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细心地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耐心地体验他们的微妙情感, 诚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为他们扬起希望的风帆, 如果, 我们不倾注以心血于自己的工作, 尽管才高八斗那又有何用呢?我是这样理解的, 也是这样做的。那怎样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呢?我是从细节做起的。

例如:每届所带班级中, 总是有一小部分学生, 无论是行为习惯, 生活习惯, 还是学习习惯, 都没有一点儿学生的模样。这部分孩子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作为班主任, 如何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呢?我可以总结为:用心育人。即:诚心, 耐心, 细心。如果我们能以爱的目光审视我们的学生, 那样我们就会发现, 这些孩子虽然身材高大, 但是依然稚嫩, 思想虽然复杂却仍是懵懂, 行为虽然有些张扬却还是单纯。

首先下决心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便成了我的当务之急。

记得2003届所带班级有几个学生的发型是既不像歌星、影星, 又不像什么体育明星, 干脆是个四不像。对他们这个发型的改造, 我也是经过“持久作战”才得以成功的, 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 而这“持久战”的核心便是“攻心”术。

曾记得有一次我让他们去理成学生发型, 但是第二天到校一看, 全部没理, 还是老样子。我只好平心静气的挨个去查问, 有两个一直不说话, 有一个当时说没钱。这时我将计就计, 拿出钱来给了那个说没钱的同学, 并在当场表扬了他, 说:“没钱并不理短, 能和老师说心里话, 这说明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老师可以帮助你解决。”此时一旁站的两个不说话的同学抬起头看了看我, 我也把目光投向了他们, 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得出, 他们有话要和我讲。于是我抓住契机, 问道:“你俩有没有理发的钱, 若没有, 老师同样给你们拿。”其中一位同学开口了:“老师, 我们本来是准备来挨批评的, 可你不但没批评, 还给我们拿理发钱……”说着就低下了头。另一位同学立马表态:“老师, 理发的钱我们俩都有, 我们同意理发了。”那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是从心底里接受了我的教育, 并和孩子们说, 老师等着欣赏你们几个的新发型呢。待下午来一看, 他们全部理成了学生头, 而且还把剩余的钱还了我。我又借机在次日的晨会上表扬了他们, 全班同学也都为他们鼓掌叫好。顿时, 我成功的喜悦涌上心头, 泛在脸上。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那时那地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但不是抛弃和放弃, 而是要决心引领他们再上新台阶。

此后, 我就隔三岔五的和他们交流、沟通, 了解他们生活中和学习上的困难。能帮得尽量去帮, 谈得最多的也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话题, 教他们怎样自理, 怎样安排作息时间。渐渐的这几个孩子和我走得近了, 有事主动找我沟通, 当他们一次一次接近我时, 我觉得开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机遇来了。

于是在班内又开展学习、理解名言警句的活动。诸如:“生命诚可贵, 时间价更高”,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等。并让那些问题学生利用班会、晨会以此为主题进行演讲, 让同学们感悟人生, 感悟生命, 感悟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就这样循序渐进, 层层突破, 使他们不同程度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并且积极地行动起来。这样班内刻苦学习的多了, 不规范的行为就日趋减少了。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 整个班集体呈现出一种和谐、奋进的学习气氛。

记得有一名叫张权的同学, 初二时转到我班, 当时在班内的成绩是到数十几名, 在这种健康的班级氛围中, 又在全体任课老师的帮助下, 中考时考上了市级重点高中, 另两名学生当年360分的录取线也考上了县普高。看到他们的成绩, 我的心也踏实了。从这几个孩子的转变过程中, 我悟出了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又一个理念, 就是用心育人, 从细节做起。即“浇花要浇根, 育人要育心。”

二、榜样育人, 从自己做起

榜样凝结效率, 榜样产生效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及榜样人物外, 到了学校, 班主任则是学生的又一榜样人物。班主任说的每一句话, 办的每一件事, 甚至一个表扬, 一个手势都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生。这也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高度重视自己的言传、身教。即“打铁先要自身硬”。

现在的中学生不太喜欢单纯的说教, 有人曾这样形象的概括现在的中学生:“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 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 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小;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 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小。”心灵空间的狭小必然导致内在动力的不足, 要想改变这种“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状态, 就必须用文化浸润心灵。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首先必须注重广学博览, 不断加强教学业务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 满足学生各种求知欲望。我呢, 是首先保证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任课教师,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我们与学生最初的接触是在课堂上, 学生评判我们的第一个角度就是你的课上的怎么样, 你的课上的是否很棒, 那样学生不但会信任你、钦佩你、崇拜你, 同时也会理解和信任你对他的教育。所以, 作为班主任, 刻苦钻研教学业务, 认真探索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教学原则,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必过的第一关。我认为只有把握好每一节课, 利用好每一分钟, 调动好每一个人, 才能达到教为不教, 学有所成的目的。

所谓“身教”, 我个人的理解是指用教师自身的行为、品德及各方面的素质来影响学生。因此我特别注重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 尽最大努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塑造自己的人格。保持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行为, 使他们逐步提高自身的素养。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 尽管我离“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一标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但是我永远尽自己最大努力朝着这一目标和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时时刻刻都会以教师的身份要求自己的言行, 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并且做好。如:上班、上课不迟到;穿戴端庄得体, 不穿奇装异服;劳动时, 亲自动手带着学生一起干;地面有杂物时, 我会亲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等。通过这一些非常平凡的小事用自己的行为教给学生做事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这种无声的教育, 往往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比如有一次:我班一位“调皮大王”在教室里大喊大叫:“谁把我的文具盒摔掉了, 赶快给我捡起来!否则不客气了!”正巧我走进了教室, 就弯腰捡起了他的文具盒, 一声不响地微笑着递给了那个学生。调皮大王的脸“刷”地一下红了, 嘴里嗫嗫嚅嚅地不知说什么好。我当时也没有再说一句多余的话, 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示范了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同学关系。

再拿环境卫生问题的落实来说, 初一学生刚入学那会儿在打扫环境卫生一事上都是抢着干, 但是干不好, 于是我采取人人示范的方法。首先由我给同学们示范, 除了教同学们怎样打扫面上的环境外, 着重教他们如何打扫卫生死角。之后每天让一位同学示范一项 (尤其是那些劳动能力差的学生) 。例如:擦玻璃, 擦黑板, 擦讲桌, 拖地, 清洗拖把、水桶等, 再让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提出建议。这样不仅让全班同学都学会了怎样打扫卫生, 而且还学会了不少干活儿的技巧, 进而凝聚了集体的力量, 使同学们养成了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到了初二、初三年级, 在环境卫生清扫这块儿我就基本不用怎操心了。甚至于有些学生的行为还特别令我感动。就拿所带2012届毕业班级的几名男同学来说, 虽然学业不精, 但是能注意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的细节, 例如:电源插头的安全隐患、卫生工具的齐整摆放等等。从打扫环境卫生这个细节中, 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培养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班主任做好榜样人物是至关重要的。

三、素质教育, 从每一个同学抓起

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学生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 那么班级工作不论琐事做得多好, 学生成绩好才是硬道理。

我们的学生来源复杂, 家庭生活, 家长素质, 社会风气等都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怎样让学生摆脱这些影响呢?仍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是得从最细微处入手。

通过多年的带班实践, 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学习, 而是不会学习。对这部分孩子, 我着重帮助他们寻找一种更加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人生规划。盲目跟风是现在许多家长的通病, 他们不懂“骏马能历险, 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 渡河不如舟”的道理, 随意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所以我每带一届学生, 都会根据自己的观察给学生提供一个人生规划参考, 让他们懂得:只有为自己设置一个目标, 才能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使命感, 才能不断挑战自我。

比如:对那些原本学习基础就差的孩子, 经常给予积极地鼓励, 并且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查漏补缺。而对那些学习目的不明确, “三天热, 两天凉”的孩子, 我就利用晨会、班会讲一些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故事和相关知识。为了能传授一些更切合同学们实际的故事, 带给他们全新的知识, 我每年都订阅大量的报刊杂志及资料进行阅读, 并且还积极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及网络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 力求用全新的教育理念让每位同学都能学有所获。我当然也不会天真地以为给学生品几篇美文, 学几篇名人伟人传, 或赏析其他成功人士的事迹就能让我们的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我只是觉得, 班主任应当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引导, 因为现在太多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这是关系到他一生的一个价值观问题。所以我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教孩子三年, 心里想着孩子的三十年, 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着想。因此教育过程中每当遇到困惑时, 遇到阻碍时, 我们不妨默默地给自己许一道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现在不接受、不改变, 将来一定会改变。

另外就是合理评价学生, 量性定论。不以考试名次来评论学生的好坏, 而是从根本上看这名学生学习认真与否, 钻研不钻研。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各行各业的人才, 能把卫星送上天的人是人才, 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人也是人才。所以某位同学只要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 我就给予鼓励, 激发其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渴望知识、奋发向上的意志。这样班内积极向上的多了, 刻苦钻研的多了, 成绩进步的多了, 于是又抓住这个契机, 在班内开展“对口支援”的学习小组活动。由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帮扶带领学习基础差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实践证明, 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每位同学都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都能学有所获, 我的教育理念“先成人、后成才”也就容易贯彻。在全体科任教师的协助下, “是金子就设法让他闪光, 是银子就想法让他发亮, 即便是铜、铁也得响当当。”

总之, 在干班主任工作多年后, 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又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教师并不一定非要“照亮了别人, 燃烧了自己”, 是可以“照亮别人, 也照亮自己”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充满活力的青少年, 只要把“人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看作教育的终极目标, 那我们的生命和才智, 也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从而体验到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 在发展学生精神力量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力。我想我们付出一份爱, 就能收获几十份爱, 几百份爱, 这是何等幸福的职业啊。这也是我对师爱真谛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班主任》

[2]、《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陶继新)

[3]、《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 (陈兴杰主编)

13.心灵鸡汤读后感500字 篇十三

这本书有十三章,其中《展开成长的翅膀》这一章的故事令我最为难忘。

《写下你的梦想》,这篇故事主要讲了英文名叫布鲁斯・李的一位穷困潦倒的人,与朋友谈梦想时,写下了人生的目标:“我,布鲁斯・李,将会成为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巨星。做为回报,我将奉献出最激动人心、最具震撼力的演出,那是后我和我的家人将会过上愉快、幸福的生活。”写下这张便笺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背后嘲笑他。然而,他却铭记在心。为了梦想,布鲁斯・李克服了无数次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他成为了至今为止在世界上享誉最高的华人明星――李小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主要讲了,有一个家境不宽裕的小男生,脚很大,父母在上海找不到和脚的鞋,只能咬咬牙,去美国买一双耐克牌球鞋,那位小男孩对那双价格不菲的奢侈品如获至宝、倍加珍惜,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一队,就不愁没鞋穿了。他就是当今全球华人引以为荣的篮球明星――姚明。不是为了拿冠军,更不是加盟NBA,当初他一切的努力只是为了一双鞋。

14.《心灵鸡汤》读后感 篇十四

爱是温暖心灵的阳光。从伟大无私的亲情,到惺惺相惜的友情,再到陌生人之间的帮助,爱就像是太阳一样,温暖照耀着每一个熟悉或陌生,柔弱或坚强,稚嫩或苍老的心灵。让那心灵的世界,不再受到黑暗的玷污。

好心态是快乐的密码。

品德决定我能走多远。

智慧铺平人生道路。

有梦想才有未来……

他告诉了我无数的道理,他带领无走过生活和成长中的遗憾。心灵的鸡汤,抚平了我心灵的伤口。其中,《最好的救援》让我感触很深。这是说在荷兰的一个小渔村里,海上的暴风打翻了一条船。小渔村中组织了一支救援队前去营救。过了一个小时,只剩一人未救,队长要求要另一对自愿救援者前去搭救。一个名叫汉斯的16岁的年轻人应声而出,而她的母亲却拦住了他。汉斯的父亲早就过时了,他的哥哥在上个礼拜出海音讯全无,他母亲不想再失去一个亲人了。但汉斯坚决要去救人。在人就上来后,发现被救的就是汉斯的哥哥。

这个故事看起来太巧合了,主人公似乎太幸运了。但是这或许是上帝吧,他这样舍身救人,上帝才会把他的哥哥还给他,以感谢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也就应该互相帮助,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往往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的比以前冷漠了许多,更多的出发点在于考虑别人对我们的付出和在利益冲突中,我们应该做出的怎样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而忽略了别人的需求。看了文中的答案,再看看置身于社会里以致于麻木不仁的我,感觉心中的某一坚硬处仿佛被击碎了,但我丝毫不觉难受,甚至为这种变化而感到高兴。

15.心灵鸡汤 读后感 篇十五

一、三个八零后无家可归的孤独心灵

由范冰冰饰演的南风, 父亲早死, 母亲改嫁, 继父却是一个酒鬼, 常年酗酒以致到住院治疗的程度, 于是, 眼不见心不烦的她离开了那个没有爱的家, 跑到另一个城市去独自生活, 在酒吧做起了歌女, 以卖唱为生。

影片一开始就是在夜店酒吧里的摇滚场面, 南风在疯狂地甩头唱歌, 失手将喇叭丢到了一个男人的胯下, 引发一阵风波, 结果是这份工作没有了, 还要赔偿伤者各种费用两万元。此时, 母亲打来电话向她要钱, 南风快要撑不住了。命运就是这么不公, 越是弱势越受伤。影片通过南风的悲伤痛哭表现了她内心的极度无助, 那是一种无处安放的孤独。

这时候, 由陈柏霖饰演的丁波, 卖掉自己唯一值钱的摩托车, 给南风凑钱, 也为她带去了些许心灵的慰藉。丁波也是个孤独的孩子, 母亲因病无钱医治而早早去世, 父亲续弦大办婚宴, 他的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恨。从家里出来, 是一种对心灵压抑的释放。为了凑够那些钱, 丁波偷拿了房东压箱底儿的钱, 把假钱塞了进去。南风的事件平息之后, 他们开始努力赚钱, 把偷拿的钱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还回去。这两个孤独的灵魂, 互相支撑着安慰着。他们只能在纷乱的现实下孤独迷茫地游荡在喧嚣闹市, 尽情宣泄着消极颓废的情绪。

在整部影片里, 由肥龙饰演的肥皂, 在其中扮演着开心果的形象, 为大家带来欢笑。有他的点缀, 压抑与阴郁的气氛变得明朗许多。多数时间, 他都很快乐, 快乐得很单纯很直接, 不需要内涵, 只是乐呵呵的。肥皂的快乐在于他没失去多少, 也不指望获取更多, 只要能让他吃饱喝足, 他就能给周围的朋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快乐。就是这样一个形象, 映衬了南风的极端做法, 而南风的种种极端做法正是其内心极度悲痛绝望无助的一种宣泄, 影片的真实性也彰显无遗。

影片中, 我们看到的是孤独的沉重与生命的脆弱之间所形成的强烈对比, 三个年轻人的孤独来自于青春, 而生命的脆弱源于青春的无根。

二、一个中年女人的心灵抉择

人老珠黄的京剧名角儿常月琴, 一开场就是以脾气古怪的房东形象出现的, 命运的不公让她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恨的, 年轻一代就沦为夺走其全部生活的替代牺牲;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也是她未给完的爱可以寻求的唯一寄托。割腕那场戏是全篇的一个转折点, 三个年轻人和这个中年女人之间突然通过一股“血浓于水”的暧昧粘在一起。三个孩子扮作天使、大谈上帝哄她开心, 把她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故事从这里开始不再那么抑郁和苦闷, 而是变成略带俏皮的任性, 色调转暖, 甚至温馨得有些刻意。

代表老一代的常月琴, 最终再次选择了离去, 她的身影消失在观音山, 得到了大慈大悲, 普救人间疾苦的观音的救度;而代表年轻一代的南风, 则在观音山获得了新生, 她抛弃了种种纷繁的往事, 走向新的生活。常月琴的两次自杀, 第一次是为死而死, 是无信仰的前提下对生命的了结, 这里的死是尸体腐烂, 灵魂破散的死, 只为了告别痛苦;第二次则显然是经过大师点化之后, 信仰确立, 为重逢而死, 这时已不是自杀了, 而是奔向另一个世界, 与家人团聚, 这是在信仰层面的一种精神寄托。

三、寻找彼此心灵的慰藉

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主人公在走动, 加上跟拍的压迫感, 在技术上强调了被导演削弱的故事性, 但是晃动的镜头显示的也正是这些角色们身处的生存状态。回头看, 拆迁, 城管, 夜店, 原来我们的社会早就已经面目全非。影片前半部分夹杂着直观故事性的另一个暗示是:他们从未停留。但常月琴是个例外, 她已经走不出被现实禁锢的心理创伤, 所以影片后半段安排了三个青少年身边另一个伴:老去的青春和残破的人生。在这个让人绝望的环境里, 人们彼此都在寻找各自心灵的慰藉, 当南风因为爱情的失望向常越琴寻求庇护时, 她拿开点烟的手说我怕烟熏到你, 然后抱着这个“女儿”, 问她是不是想家了。这是电影极其脆弱的一幕, 它比起结尾处自主追求死亡的时刻更让人心寒。它是活的生命体用残缺的形骸和灵魂, 向远走的“爱”的概念提出质疑, 并且在这无尽的等待与被否定里, 迷失于孤独。可以说, 三位年轻人与一位老人家通过生活在一起的种种, 互相明白了岁月中各自的心灵堵塞口, 并试图以各自的方式互相弥补着那个缺口。

影片最后, 常月琴说:“孤独不是永远的, 在一起才是永远的。”而这种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 她也许找到了亲人团聚的最好归宿, 从此不再被纷扰的世事缠绕。再看南风、丁波、肥皂三个年轻人, 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 火车穿过隧道, 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 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 黑暗中, 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 就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 影片戛然而止。这是否就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一种缩影呢?三个八零后青年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迷惘与无为, 这些弱势的孩子, 他们没有所谓的理想或追求, 没有改变当下生活的丝毫条件, 更没有一个轮廓清晰的未来;他们期望寻找到一丝丝的慰藉, 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拥抱、一张笑脸。这些人真实地存在着, 可能不是“你”、或者“我”, 但却一定是正在迷惘着的某个“他”……

摘要:80年代已经成为一种标记, 承载着太多青春的苦涩与回忆。影片《观音山》通过三个年轻人的忧愁与散漫的抒情, 一个中年女人有关生死的抉择, 向观众呈示了孤独与永恒的生命意义, 可以看做是人类信仰的崩塌与重建, 但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同属八零后的我, 在今天观看到这样一部影片, 不得不对其进行一场心灵的解读。

关键词:《观音山》,孤独,心灵,慰藉

参考文献

[1]郭越华语电影的美学革命与文化汇流——大陆.香港.台湾新电影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方法下一篇:趣味运动会奖品